KR1h0053 日講四書解義-清-喇沙里 (master)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四書解義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離婁章句上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
 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
 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
[020-1b]
 而過者未之有也


此一章書見為治當實行先王之仁政也孟子曰為



治必本於心而心之所運即為法欲圖治者必不可



以無法也猶之制器者欲為方員必以規矩即以離



婁之眀公輸子之巧苟舍此規矩則眀巧無所施而



方員不能成矣猶之審樂者欲定五音必以六律即



以師曠之聰苟舍此六律則其聰亦無所用而五音


[020-2a]
 不能正矣况治天下乎治天下必以仁政即堯舜亦
 有所不能外如精一執中堯舜之道也其所以治天
 下者必有百工庶績六府三事以其如天好生之仁
 而發之為政焉苟不以仁政則紀綱不立制度未詳
 而天下亦不能平治矣觀於堯舜而求治者之不可
 無仁政也眀矣如今之人君求其愛民之意發於中
 與夫愛民之聲聞於外者蓋亦有之然而在乎當日
 不見有徳澤被於民而施於後世亦不可奉之以為
 法豈其心未欲求治耶蓋由不能以仁心而發為仁
[020-2b]
 政實行先王之道耳苟能行之則羙意藴於中良法
 溢於外治平有何難哉是知仁心仁政誠無一之可
 缺者故古語曰徒有仁心而不達之於政則慈祥之
 意無以推廣不足以為政徒有仁政而不本之於心
 則條教之設祗屬虛文亦不能以自行其何以澤當
 時傳後世耶誠能效法先王則可以無患矣假樂之
 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蓋言為政者無有差忒無
[020-3a]
 有遺忘皆由率行舊日之典章故也以此觀之不愈
 知先王之法之盡善而遵之者之不可以或緩哉蓋
 先王之法本於一心合諸庶務在當時共被其澤在
 後世實可遵行使遵先王之法而猶有愆過遺忘不
 足以澤被當時而為法後世者無是理也信乎法者
 政之所由傳仁之所自溥而先王所以平治天下者
 斷斷必出於此不是之遵豈可漫言平治耶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
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
[020-3b]
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
曰為髙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
可謂智乎
 此二節書言聖人立法之善要以能遵為智也孟子
 曰吾所謂先王者即古之聖人也聖人之聰眀智慮
 原為後人之所不可及故創制立法即有以利頼天
 下於不窮如聖人制器以利天下之用既竭其目力
[020-4a]
 以為方員平直矣然無法以繼之則目力或有時而
 窮於是又繼之以規矩以為方員繼之以準繩以為
 平直使後人皆有所據而取法焉是制器之法不可
 勝用也如聖人作樂以宣天地之和既竭其耳力以
 正五音矣然無法以繼之則耳力或有時而窮於是
 又繼之以陰陽之六律以正宫商角徴羽之五音使
 後人皆有所據而考驗焉是作樂之法不可勝用也
 至聖人之不忍於民而欲使各得其所亦既竭其心
 思圖維區畫凡所以仁民者無弗至矣然使不繼之
[020-4b]
 以法則心思亦有時而窮於是以不忍人之政繼之
 厚其生則為之制田里教樹畜正其徳則為之設學
 校明人倫是其不忍之心頼政以不匱而仁覆於天
 下後世矣然則聖人之治以有仁政而然也後之圖
 治者豈可舍此而他求耶故古語曰為髙必因丘陵
 為下必因川澤蓋言丘陵川澤之勢自髙自下因而
 為之甚易也以仁心而行仁政即先王之道也盡善
[020-5a]
 盡羙確有可遵即與為髙下者之丘陵川澤無以異
 苟為政者不因乎此是猶舍丘陵以為髙舍川澤以
 為下徒勞罔功其亦不眀之甚矣曾可謂之智乎要
 之為人君者不可不行先王之道也苟能行則皆被
 其仁而所及者廣不能行則並失其智而所施者窮
 以堯舜為法者可以決計矣
是以惟仁者宜在髙位不仁而在髙位是播其惡於衆
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
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地故曰城郭不完兵甲
[020-5b]
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
無禮下無學賊民興䘮無日矣
 此三節書是言為人君者當行仁而戒不仁也孟子
 曰為政而不因先王之道不可謂智蓋以其不仁而
 然也苟能因之則必推仁者矣是以惟仁者以仁心
 行仁政則澤及生民而法傳後世所必然也如是而
 在髙位代天理物誰曰不宜若不仁而在髙位則必
[020-6a]
 以先王為不足法以仁政為不足行縱其情之所至
 止以為禍於天下是播惡於臣民之衆也其貽患可
 勝言哉蓋君之一身臣民之表帥也使自作聰眀任
 其私意凡施於政事者皆不以理道相揆度則為之
 下者阿䛕順從自無法度之可守夫朝廷之上既無
 道揆則政令惟事紛更而規制不能畫一是道不信
 於朝廷矣百官之衆既無法守則智巧者欺罔以行
 私愚鈍者偷惰以藏拙是度不信於百官矣朝不信
 道則君子之在上者必至肆意妄行干犯名義而不
[020-6b]
 知工不信度則小人之在下者必至放辟邪侈干犯
 典刑而不顧蓋不仁在位而臣與民之作奸作慝以
 至於此豈非播惡於衆乎如是而國之不亡特僥倖
 而已矣豈不深可畏哉是知國之治亂止在仁與不
 仁而其他非所計也故古語曰凡為國者城郭雖不
 完固兵甲雖不衆多其國勢似乎不强然於根本無
 傷不足以為災也田野雖不開闢貨財雖不積聚其
[020-7a]
 國儲似乎不富然於元氣亦無損不足以為害也惟
 上無道揆而不知禮則下無法守而不知學由是賊
 惡之民因之而起亂常敗紀相習成風斯國無以立
 而䘮亡無日矣其為禍豈小哉可見為人君者當以
 不仁為戒而惟行仁政之是亟也
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
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
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此四節書是言仁政當行固人君之責而為之臣者
[020-7b]
 尤宜引君於道以盡其職也孟子曰不仁而致禍豈
 獨君之罪哉良由為之臣者不乘機匡救有以釀之
 耳詩大雅板之篇云天之将覆周室正宜上下交儆
 爾羣臣不可泄泄然怠緩悦從苟安旦夕不思所以
 救正也詩言如此可見為臣者當以此自責克盡厥
 職庶天意可囬苟當天譴之時而惟坐視不救正詩
 辭泄泄之謂也夫所謂泄泄者即時俗之所謂沓沓
[020-8a]
 也豈人臣之所宜有哉蓋人臣有事君當盡之義有
 進退當守之禮今但以逢迎為悦不輔其君以行仁
 是事君無義矣阿䛕承順進不能陳力就列退不能
 潔己守身是進退無禮矣且人臣入告於君必當以
 堯舜為法今雖多所謀畫皆出於尋常功利之私至
 於先王之道則詆毁而非之以為不足行有臣如此
 豈非沓沓之謂乎是亦未知人臣事君之道耳故古
 語曰人臣於君凡奔走承順特恭謹之小節而不可
 謂之恭也惟是竭誠匡贊不欲其主安於守文䝉業
[020-8b]
 之君而責望以髙逺難盡之事覺靖獻之間一如堯
 舜在上此尊君之至也始謂之恭抑唯諾悦從此敬
 畏之儀文而不可謂之敬也惟是盡言規諌敷陳先
 王之善道而遏止非辟之邪心其夙夜所矢惟願君
 徳之清眀此忠愛之至也始謂之敬若謂先王之道
 非吾君所能也常以為難而不敢責雖知其善而不
 能陳玩愒苟安致君日趨於有過之地非賊害其君
[020-9a]
 而何哉為臣者苟無恭敬之實則必至賊害其君其
 何以平治天下共成上理耶為人臣者誠不可不任
 其責矣要之此章之㫖在以仁心行仁政而末乃歸
 重於君臣之各任其責蓋以君臣同心而後治可成
 也所以易之於泰深慶其上下之交而堯舜之世都
 俞一堂斯以成勲華之治也與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
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
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
[020-9b]
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
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
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逺在夏后之世此之
謂也
 此一章書是言為治者當法堯舜以仁民也孟子曰
 凡天下事物皆有至當不易之則使後人遵而用之
 如制器者員取諸規方取諸矩規矩乃方員之至也
[020-10a]
 若夫人之大倫皆有一定之理但衆人不能由而賢
 人亦不能盡惟聖人以生知之質安而行之察之極
 其精而處之極其當遂合乎天理人情之極聖人乃
 人倫之至也惟聖人為人倫之至則凡在人倫之中
 宜以聖人為法矣而人倫則以君臣為大如欲為君
 而盡為君之道欲為臣而盡為臣之道斯二者豈俟
 乎他求哉亦皆法堯之為君舜之為臣而已矣蓋自
 古非無眀君而惟堯為為君之至非無賢臣而惟舜
 為為臣之至也使不以舜之所以事堯者事其君即
[020-10b]
 他有所法皆趨承之末節耳止謂之不敬其君不以
 堯之所以治民者治其民即他有所法不過粉飾之
 虛文耳亦止謂賊害其民夫不法堯舜而慢君賊民
 若此此皆暗於大道未聞孔子之言也昔孔子曰天
 下之道止仁不仁兩端盡之蓋道心之外即人心天
 理之外即人欲也可見能法堯舜即為仁而不法堯
 舜即為不仁止此一念之微而遂有天壤之别可不
[020-11a]
 慎耶故為君者以堯為法則身安而國家可保以其
 仁也若夫不仁者横征厚歛以窮民財嚴刑峻罰以
 殘民命舉凡虐民之事無弗至而禍患随之矣其虐
 之甚者則必身弑國亡求存而不得其不甚者則亦
 身危國削自振而不能且於身沒之後加以惡謚或
 以昏而不眀名之曰幽或以殘而無道名之曰厲定
 於一時傳之百世雖孝子慈孫欲蓋其祖父之愆而
 亦不能改也不仁之禍一至於此則欲盡君道者可
 不知所鑒戒耶詩大雅蕩之篇云殷鑒不逺在夏后
[020-11b]
 之世蓋欲紂以桀為鑒耳夫詩人之意欲紂以桀為
 鑒即此當以幽厲為鑒之謂也豈可忽哉蓋幽厲之
 當鑒以其不仁而堯舜之當法以其仁也幽厲之與
 堯舜逈乎不同而止以仁不仁别之則出此入彼之
 幾更宜為之凜凜矣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
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
[020-12a]
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
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强酒
 此一章書是深儆當時之諸侯宜行仁以保其國也
 孟子曰前代之興亡即後世之法戒惟詳加考究而
 所以保國者在是矣試以夏商周三代觀之當禹湯
 文武之得天下也皆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於是
 人心悦而天命歸蓋以仁也及桀紂幽厲之失天下
 也皆以殘忍之心行暴虐之事於是民心離而天命
 改以其不仁也夫仁不仁之闗乎得失豈獨天下哉
[020-12b]
 即以一國論之如國君而仁則國以興而存國君不
 仁則國以廢而亡亦莫不然然則自天子以至庶人
 皆當以仁為要矣天子為四海之主倘或不仁則播
 惡於衆億兆離心而四海不保矣諸侯為社稷之主
 如其不仁則陷溺其民危亡立至而社稷不保矣卿
 大夫有宗廟不仁則干犯典刑覆絶宗嗣而宗廟不
 保矣士庶人有四體不仁則悖理罔行身被殺戮而
[020-13a]
 四體不保矣夫自貴至賤皆以不仁之故而死亡随
 之豈不甚可畏哉今人之於死亡未有不惡而思避
 者乃既惡死亡而樂為不仁之事是猶惡醉而强於
 飲酒也蓋强酒者必醉而樂不仁者必至死亡此保
 治之道斷斷必出於仁也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此一章書是勉人自脩之實學也孟子曰人之處世
[020-13b]
 但當盡其在己不可責之於人如仁者切於愛人誰
 不親附其或愛人而人不我親者必我之仁仍未至
 也即當自反其仁倘仁有弗純不敢安也智者明於
 治人誰不順從其或治人而人不我治者必我之智
 仍未至也即當自反其智倘智有弗周難自己也有
 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其或不我答者必我之
 禮仍未盡也即當自反其敬倘敬有弗篤不容懈也
[020-14a]
 且不特此也凡有所行或不能適得其所欲是乃自
 治之功疎而有以致之也惟皆反求諸己務使歸於
 盡善而後已焉如是則脩其身者極其嚴宻而一身
 之中無有不正矣身既正則當乎天理者自合乎人
 心即以天下之大當無不敬信而歸服矣寜猶有不
 親不治不答者哉大雅文王之詩曰永言配命自求
 多福言人能常作思維務合天理於是天心佑助多
 福聿臻是乃自求以致之耳詳繹詩言非即其身正
 而天下歸之之謂與要之反求之說非特與人為然
[020-14b]
 帝王之出身加民慎脩思永已治而益求其治已安
 而益求其安職此道也故書言歛時五福用敷錫厥
 庶民而必歸本於皇建其有極其即自求多福之㫖
 哉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
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此一章書是示人知本之意也孟子曰凡淺近之言
[020-15a]
 皆有至理苟㕘詳其義則切要之㫖可以引伸之而
 得焉如人之恆言皆曰天下國家人但不加研審亦
 以常言忽之耳試思言天下而繼以國者蓋以逺由
 乎近四海同風必以邦畿為起化之源也天下之本
 在國言國而繼以家者蓋以外由於内郊圻向化必
 以宫闈為則傚之準也國之本在家至於家豈無所
 本乎治人者必先於治己刑于之化聿惟其儀之不
 忒也家之本在身若是者分而言之各有其本而合
 而計之則止有一本即謂天下國家惟本於身可也
[020-15b]
 孰謂恆言可忽哉大學三綱為八條之本眀眀徳又
 三綱之本敬之一言又眀眀徳之本然則敬者乃本
 中之本也誠知本中之本可以言學矣可以言治矣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
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徳教溢乎四海
 此一章書是言為政者當正身脩徳以服人也孟子
 曰今之為政者恃其權力不務以徳感人因而人心
[020-16a]
 多不悦服乃謂為政甚難而實不難也何也政不外
 於一身倘不能反身脩徳舉動乖方即國人未必知
 而國中之勲舊世臣名為巨室者已先知之而心懐
 怨怒矣夫彼秉政用事乃衆庶之所觀瞻彼既怨怒
 亦安望一國之傾服耶於是政教之行多有阻滯所
 必然者自我思之亦惟不得罪於巨室而已若為政
 者自處以正凡一言一動以及發令行政皆出於天
 理人情之至而無纎微之可議此在國人未之知而
 巨室近在左右已無弗心悦誠服而欣欣向慕之矣
[020-16b]
 夫巨室既慕乃一國之所趨向也其誠心愛戴必無
 異於巨室可知至一國既慕又天下之所依歸也其
 傾心向化亦無異於一國可知夫如是故徳教大行
 即如水之沛然奔放充溢於四海而莫之禦豈復有
 阻其聲教者哉此所以謂為政不難也蓋不得罪於
 巨室者乃正身循理使之無可訾議也若曲法狥情
 使之慕悦在巨室則得矣如一國何如天下何况巨
[020-17a]
 室之賢者悦之不以其道不悦也巨室之不賢者悦
 之不以其道悦也違道以得巨室之歡心天下事尚
 忍言哉此又不可不致辨者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徳役大徳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
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
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絶物也涕出而女於吳今
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
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
必為政於天下矣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
[020-17b]
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将于京孔
子曰仁不可為衆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
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
執熱逝不以濯
 此一章書是勉當時諸侯脩徳自强以順天也孟子
 曰世道之升降係乎天運乃理勢之自然也甞觀天
 下有道之時人皆脩徳徳有大小而位之貴賤因之
[020-18a]
 故小徳者則見役於大徳小賢者則見役於大賢此
 蓋服於徳而無所勉强故為有道至天下無道則人
 不脩徳惟以力相尚力小者則見役於大力弱者則
 見役於强此乃屈於力而不敢抗衡故為無道夫世
 道不同所尚各異斯二者乃理勢之自然皆天也人
 能審己量力聽其當然而不悖便為順天順天者社
 稷人民可保長存若不聽其當然而般樂怠傲便為
 逆天逆天則未有不亡者一順一逆存亡係焉可不
 審哉然尚徳之風已不可見而小役大弱役强庶幾
[020-18b]
 能順天者則齊景公有足取焉昔齊國衰弱而吳則
 强大非齊所敵也於是與羣臣謀曰有國家者非發
 號出令而使人從我則卑身戢志而以我從人若既
 不能出令以使人取威定霸又不能事人以聴命屈
 己圖存是徒見絶於人惟有挑釁致禍自取滅亡而
 已何益哉於是涕出而以女嫁於吳其能順天以保
 國有如此若今之諸侯國勢處於衰弱不能脩徳自
[020-19a]
 强乃般樂怠傲皆效大國之所為而獨以受命大國
 為恥曽不屈己從之是猶既為弟子之職而恥受教
 命於先師也奚其可哉如誠以受命為恥則莫若取
 法文王矣昔文王以岐周百里之地發政施仁人心
 歸服而創成周之業若能以文王為法脩徳行仁在
 大國因其可為之基即不出五年在小國奮其自强
 之志亦不出七年必統一寰宇而為政於天下矣即
 國之大者且為吾役亦安有受命之恥耶此徒恥無
 益而文王不可不師也試以大雅文王之詩觀之詩
[020-19b]
 云商之子孫其數衆多不止十萬然上帝之命既已
 歸周奄有天下則凡商之子孫皆於我周臣服矣然
 臣服於我周者以天命靡常歸於有徳故也是以殷
 士之膚大而敏達者皆執祼獻之禮以助祭周之京
 師焉是言商雖强大而易姓之後則無不為周所役
 也故孔子讀之而嘆曰商之子孫其麗不億亦不為
 不衆矣然以我周之仁遂得天下而莫與之抗是衆
[020-20a]
 而不可為衆也為國君者誠能以仁為好施懐保之
 心而除暴虐之政則天下之民自莫不尊親亦如商
 之歸周而無與為敵也欲無敵於天下者不於詩與
 孔子之言而益信哉乃今之欲無敵於天下者則異
 是徒師大國之所為而不師文王之仁政是蓋以見
 役為恥而終無免恥之法殆猶執持熱物而不以水
 先自濯其手也其糜爛豈能免耶桑柔之詩曰誰能
 執熱逝不以濯言執熱者必先以水自濯而後可以
 觧熱則立國者必先行仁政而後可以無敵若不務
[020-20b]
 行仁而欲無敵於天下亦惑之甚矣蓋戰國之君皆
 欲無敵者也而所行者乃皆不仁之事故孟子深警
 之要之積徳行仁創與守皆不能外觀文王以行仁
 肇統而遂以有卜世卜年之慶則所以長治久安者
 可思矣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
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
[020-21a]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
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國必
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
活此之謂也
 此一章書是戒諸侯之不仁以取禍也孟子曰人君
 欲享國長久必須聴納忠言若不仁之人私欲錮蔽
 䘮其本心雖有讜論必拒而不從尚可與之言哉蓋
 彼當國勢既危本不可安也而反安之災害将至本
[020-21b]
 不可利也而反利之至荒淫暴虐皆所以致亡者本
 不可樂也而反樂之顛倒錯亂迷而不悟豈不終於
 敗亡耶不可與言者蓋以此設使彼雖不仁而尚可
 與言則必翻然悔悟凡其安危利菑樂所以亡之事
 自能盡改即瀕於敗亡而可以維挽又何亡國敗家
 之有哉可見不仁之人至於敗亡皆其自致觀孺子
 之歌與孔子之言可知矣昔有孺子遊於滄浪矢口
[020-22a]
 而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之纓滄浪之水濁
 兮可以濯我之足言雖淺近卻有至理孔子聞之而
 呼弟子曰孺子之歌雖屬無心然其中有感應一定
 之理爾小子所當審聴也蓋纓者人之首服惟水之
 清者乃可以致其潔足者身之下體即水之濁者亦
 可以去其汚因水有清濁之分而濯者始有纓足之
 别乃自取之也可見此感彼應斷無差爽凡天下之
 事寜有不由於自取者乎如人自處端荘則人不敢
 加侮惟出言行事輕佻䙝狎以致敗名蕩檢是己自
[020-22b]
 侮其身然後人得而侮慢之非自取其侮乎如一家
 中情誼聨屬則人不敢加毁惟宗族至親相戕相害
 以致滅倫傷化是己自毁其家而後人得而戕害之
 非自取其毁乎如一國中政教脩眀則人不敢致伐
 惟用人行政不綱不紀以致衆叛親離是己自伐其
 國而後人得而侵伐之非自取其伐乎蓋禍患之來
 皆有以致之此孔子之所謂自取也甞觀太甲之篇
[020-23a]
 曰孽由天降尚可脩徳以違避之若孽由自作則禍
 随其身不可存活正此自侮自毁自伐之謂也敗亡
 之禍孰非不仁之自取乎蓋有國者以行仁為本則
 嘉言罔伏而國祚其延此乃必致之理也惟眀於自
 取之義而凜凜焉則庶乎其不悖矣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
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
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
[020-23b]
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
 此三節書見惟仁足以得民心也孟子曰民心之向
 背興亡係焉甚矣民心之不可失也昔夏桀商紂承
 禹湯之業原有天下其有而失之者無他故也由於
 衆叛親離而失其民也所以失其民者由於暴虐不
 仁人心怨怒而失其心也由此觀之可見得天下必
 有道非可以權勢控制也惟得其民則四海嚮風有
[020-24a]
 人有土斯得天下矣得其民亦有道非可以智術籠
 絡也惟得其心則誠意歸附近悦逺來斯得民矣得
 其心亦有道非可以力取而勢迫也惟於民心之欲
 惡求之而已如飽煖安逸民之所欲而不能自致上
 之人則多方以致之凡其所欲務為聚焉令獲生養
 安全之樂饑寒困苦民之所惡而不能自去上之人
 則竭力以去之凡其所惡斷勿施焉使無阽危凍餒
 之憂如此則上下同心君民一體所謂得心之有道
 者不過如是而已夫知其欲惡而與聚勿施是乃曲
[020-24b]
 體民情而行其不忍即所謂仁也凡民之求遂所欲
 而免所惡者自然望仁以趨無所等待其歡欣鼔舞
 而不容己者即與水之就於卑下莫之能禦獸之走
 於曠野莫之能遏者無異乃必至之勢也夫民之歸
 仁原非敺之使然而况又有不仁者以為之敺乎甞
 觀魚之遊也必於淵因其畏為獺所食故皆趨於淵
 是魚之必趨於淵者獺為之敺也爵之棲也必於叢
[020-25a]
 因其畏為鸇所食故皆趨於叢是爵之必趨於叢者
 鸇為之敺也若夫湯武之時而民皆趨之者雖樂湯
 武之仁實畏桀紂之暴耳是民之必歸於湯武者桀
 與紂為之敺也蓋湯武之得民以其仁也桀紂之敺
 民以不仁也則知得天下者在乎得民而得其民者
 亦在仁以得其心而已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
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
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020-25b]
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此三節書言諸侯當及時以行仁也孟子曰湯武為
 民之所歸而桀紂又敺之使歸是民之歸仁昭然可
 見矣但今天下之君特無好仁者耳誠所好在仁而
 以愛民為念凡飽煖安逸務與之聚凡饑寒困苦勿
 之施焉在天下之苦其君者方無所逃避一聞好仁
 之主孰不來歸則是諸侯之暴虐皆為好仁者敺其
[020-26a]
 民也夫既得民則得天下雖欲不統一寰宇而王也
 亦不可得已好仁之效如此欲王者可弗加之意乎
 但今欲王者逞己之私而拂民之性積患已久驟難
 挽囬須及早省改行仁政以收人心庶王業可致是
 猶有七年沉痼之病欲求三年乾久之艾以療治之
 也若欲病愈須自今畜艾或猶可及苟為不畜則遷
 延嵗月即至終身亦不能得艾而其病弗能捄矣今
 之諸侯不能立志行仁即與受病而不畜艾者無異
 因循苟且以至終身則憂辱相尋惟以陷於死亡而
[020-26b]
 已寧望其復得生存乎詩大雅桑柔之篇曰其何能
 淑載胥及溺言人不能為善則相引以及於沉溺即
 不志於仁以陷於死亡之謂也苟鑒於此亦何憚而
 不以志仁為亟耶可見圖王者惟在乎行仁誠以愛
 民為心不自暇逸則人心收而王業成無難矣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
[020-27a]
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
路而不由哀哉
 此一章書是慨人自絶於道也孟子曰凡人皆可為
 善而惟能信而能勉者乃有受益之地此蓋係乎己
 而不係乎人也而乃有不自愛而自暴者執迷不悟
 自以為是雖喻以好言而弗之信不可與有言也又
 有不自重而自棄者安於怠惰甘為下流雖勸以當
 為而弗加勉不可與有為也何謂自暴蓋人性中原
 有禮義所當深嗜而篤好者彼乃恃偏詖之見以倡
[020-27b]
 其謬誕之詞蔑視理道肆其非毁是本性之懿美自
 加戕害非自暴而何所以謂之自暴也何謂自棄蓋
 人性中原有仁義所當身體而力行者彼乃以委靡
 之姿而狃於因循之習反菲薄己身謂為不能居由
 是本性所固有自甘廢置非自棄而何所以謂之自
 棄也自暴自棄亦未知仁義之切於人為何如耳凡
 人一有私欲則所以居心者即不能安舒惟仁乃天
[020-28a]
 理之公萬善之長人若所處在此則身心泰然真與
 安宅無異豈有從欲之危乎凡人一有邪曲則所以
 處事者即不能正直惟義乃事理之宜裁制之準人
 若所行在此則舉動光明真與正路無異豈有錯履
 之咎乎夫此安宅正路本人所同具而宜居宜行者
 乃自暴自棄之人馳騖而失其本心冒昧而違其懿
 則非無安宅也乃曠之而弗居非無正路也乃舍之
 而不由其顛倒錯亂難以捄正豈不真可哀哉甚矣
 人之不可暴棄也蓋天下無不可為之善亦無不可
[020-28b]
 化之人孟子欲救陷溺之人心而振衰頺之志氣故
 諄切言之人但一為猛省則知為聖為賢亦由乎我
 而已何以畏難苟安為哉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逺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
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此一章書是眀道之所在欲人知所求也孟子曰治
 術之不眀乃道術之不眀也道術眀則治術亦在其
[020-29a]
 中矣如率性謂道是人與己所共由者本至爾也乃
 有人以為卑近而反馳騖於遐渺是以在爾者而求
 諸逺矣行道謂事是人與己所共能者本至易也乃
 有人以為膚淺而反攻治乎艱㴱是以在易者而求
 諸難矣夫彼以新竒詭異之術誣惑人心天下何由
 平治乎是亦未知爾與易者為何如耳人各有親人
 各有長是爾莫爾於此也人親其親人長其長又易
 莫易於此也一人行之固為家庭之聚順人人行之
 則為四海之雍和斯固兵革無所施而刑法亦不必
[020-29b]
 用但見家皆孝弟俗皆仁義天下之大已不期平而
 自無不平矣豈非至爾至易之所致耶然則欲端治
 術者當先端道術而已甞觀時雍風動止在於一家
 仁讓之中故曰王道約而易操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
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悦弗
信於友矣悦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悦於親矣誠身有道
[020-30a]
不眀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
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此一章書是言誠身貴於眀善也孟子曰吾人處世
 與吾相接者在内則有親在外則有友在上則有君
 在下則有民酬酢其間必有感通之實非可舍身而
 求之也如居下位治民則在乎獲上必上有忱恂而
 後下無疑貳焉若君不加信任則民必不悦從民不
 可得而治也獲上有道在乎信友必見諒於友始可
 受知於君焉若在友素無許可之心則在君必無付
[020-30b]
 託之意弗獲乎上矣信友有道在乎恱親必承歡於
 親始可取信於友焉若事親不能豫恱則交友無以
 感孚弗信於友矣恱親有道在於誠身必在身無所
 虛偽而後可以得親之歡焉苟反身未甞真實則事
 親安得恬愉不恱於親矣誠身有道在乎眀善必於
 善無所茫昧而後可以得身之誠焉若擇善無察識
 之功則反身豈得無妄之至不誠乎身矣可見身一
[020-31a]
 誠則恱親信友獲上治民皆在於此人可不眀善以
 誠身乎蓋誠雖具於人而實原於天所當盡人以合
 天矣是故誠者真實無妄性所同具乃天道之本然
 所謂天之道也但在天之理原無不實而在人之心
 不能無偽惟思誠者眀善以復其初使天之予我者
 無少虧欠此乃人道之當然所謂人之道也夫思誠
 而盡人道之當然則無一念之不誠無一時之不誠
 而可以謂之至誠矣誠既至則人之所同者皆備於
 己而己之所獨者自無間於人以誠感者以誠應凡
[020-31b]
 恱親信友獲上治民曽有不動者乎若謂至誠而猶
 有不動者無是理也倘誠有未至則亦不誠而己一
 念之起即真偽相參一時之暫亦斷續不定無以成
 己何以感人以此而施於内外上下之間欲有以動
 之未之能也即誠不誠之分而動與不動判焉人可
 不以思誠自勉乎按此章之㫖本於中庸乃道統淵
 源之所在也而獨從倫物之間推其原本尤為切實
[020-32a]
 雖盡人盡物以至參贊位育隠而未言而要之至誠
 能動則亦不外乎此矣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
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
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
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
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為政於天
下矣
 此一章書是言行王道之效也孟子曰世皆以王道
[020-32b]
 為迂多不肎行夫亦未知其效為何如耳試以文王
 觀之昔紂毒痡四海播棄老成有伯夷者遂辟其亂
 而居於北海之濱蓋已隠而不欲見矣及聞文王起
 為西伯乃奮然而興起曰何不歸來乎吾聞西伯發
 政施仁善養老者吾可歸之以就其養矣於是自北
 海之逺而往焉又有太公者亦辟紂亂居於東海之
 濱及聞文王起為西伯乃奮然而興起曰何不歸來
[020-33a]
 乎吾聞西伯發政施仁善養老者吾可歸之以就其
 養矣於是自東海之逺而往焉夫文王一行仁政而
 伯夷太公遂接踵來歸不辭險逺是王道之效有如
 此况此二老者初非尋常之人齒徳俱尊乃天下之
 大老也既曰大老則負重望而繋人心天下皆仰之
 如父而天下之人皆其子矣今乃慕文王之政自海
 濱來歸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既歸其子焉
 有舍其父而他往者哉可見賢者之所趨向則天下
 随之而文王之政誠不可不行也今之諸侯特患視
[020-33b]
 為迂逺而不行耳有能法文王之政制田里教樹畜
 使民安居樂業至於㷀獨者而皆蒙其養則仁風逺
 播老成耆碩之士必相率而來人心之所向即天命
 之所歸雖國有大小不同大約不過七年之内得人
 望以收人心必統一海内而為政於天下矣王道豈
 迂濶而難行耶此文王之政所以不可不行也要之
 為政以得民心為本而仁政乃所以得之也不特創
[020-34a]
 業為然凡所以久安長治者俱不外此然則力行王
 道豈非祈天永命之善䇿與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徳而賦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鼔而攻之可也由此觀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况於為之强戰
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
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
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此一章書言仁政當行而不可力圖富强也孟子曰
[020-34b]
 列國之君皆以富國强兵為務而不知剥民之財殘
 民之命乃大聖人之所㴱責而王法之所不赦也昔
 孔子弟子有冉求者為魯大夫季氏家臣時季氏專
 魯富過公家乃求不能匡捄以改其惡徳而反為之
 設法催科勤行聚歛其徴取之粟較之往昔者更加
 倍焉此蓋剥民以媚上負其所學多矣孔子於是對
 諸弟子責之曰求在吾門習聞吾教久矣乃不能以
[020-35a]
 道事人而反損下益上豈吾之所以為教耶非我徒
 也爾小子當鳴鼔而攻聲其罪而責之使之省而改
 焉可也孔子責求之言如此由此觀之為人臣者惟
 當贊助其君使以愛民為心而力行仁政不宜以利
 導之也若君不行仁政而為之臣者乃歛民以富之
 此乃背其師傳得罪名教見絶於孔子者也可不戒
 歟夫富國猶且不可而况於為君强戰者當有更甚
 於此者矣蓋富國雖屬奪民之財而强戰則至戕民
 之命如争地以戰則止欲疆宇開廣而不顧民命之
[020-35b]
 死傷其殺人常至於盈野争城以戰則惟圖戰勝攻
 取而必致生民之屠戮其殺人毎至於盈城夫為土
 地之故而其慘至此則是率土地而食人之肉其罪
 之大雖死猶不足以容之也但相習成風未甞眀正
 其罪耳所以上之求於下與下之効用於上者首惟
 善於戰陣再則連結諸侯再則墾田富國此三者雖
 若有功而以王法論之則皆有必誅之罪也故善戰
[020-36a]
 者荼毒生靈殘傷民命此首惡也宜加誅戮以服極
 重之典刑若連結諸侯興兵搆怨身雖未膺攻戰之
 事而心則全屬智巧之私比於善戰者罪其次也至
 開闢草萊變亂古制竭盡地力掊克小民是雖以生
 財為名而實以剥民為事比於善戰之罪又其次也
 三者之罪昭然若此乃列國之諸侯不以為罪而反
 以為功宜其禍亂相尋無已時也要之財賊雖闗國
 用然藏富於國不如藏富於民用兵原戡禍亂然止
 可示威而不可以嗜殺此王霸之辨也即治亂之所
[020-36b]
 由分也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胷中
正則眸子瞭焉胷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
眸子人焉廋哉
 此一章書是著觀人之法也孟子曰欲求知人之眀
 必有觀人之法而法則有至簡而至易者焉蓋存乎
 人者形或可以假飾而神不可以偽為一身之神存
[020-37a]
 乎眸子蓋莫良於眸子焉何也以凡人之情言之莫
 不欲著其善而掩其惡而所謂眸子者非特不能著
 善亦不能掩惡此所以謂之至良也如人之善而胷
 中正者其所存光眀正大則見乎眸子者瞭然而精
 眀若人之不善而胷中不正者其所存邪曲偏私則
 見乎眸子者必眊然而昏暗夫胷中之正與不正而
 眸子之眀暗頓易則世之觀人者豈可止以言為斷
 乎使既聴其言以得其心之所發復觀其眸子以審
 其心之所存如言善而眸子眀者可無疑為君子言
[020-37b]
 不善而眸子暗者即不免為小人合是二者人亦焉
 得而匿之哉此所謂莫良於眸子也蓋觀人之法雖
 不一端必得其性情心術之微而後可稱知人之哲
 惟一觀其眸子而人之存於中者遂昭然莫掩豈非
 知人之良法與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
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貎為哉
[020-38a]
 此一章書見人主當盡恭儉之實也孟子曰恭儉者
 人主之羙徳然有真偽之辨無容飾也大凡恭敬之
 主必實心謙讓不肎侮慢臣下儉約之主必實心撙
 節不肎侵奪民財是侮奪者恭儉之反不侮不奪者
 正恭儉之實也若侮人奪人之君心驕志奢惟恐人
 不能曲意承順快所欲為平日雖徒慕恭儉之名而
 已大違恭儉之實惡得謂之恭儉然則所謂恭儉者
 不過聲音笑貌偽為於外而已恭儉羙徳豈容偽為
 者哉蓋戰國之君有致飾於容儀度數之間自為恭
[020-38b]
 儉者故孟子警之如此書曰恭儉惟徳無載爾偽可
 見人主有是實徳必以實心行之故恭為允恭儉為
 克儉三代而下漢之文帝號稱恭儉之主其庶幾哉
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
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
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
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
[020-39a]
下乎
 此一章書見濟世者必不可枉道也孟子當日守道
 自重義不往見諸侯淳于髠齊之辯士因設辭以諷
 之曰吾聞男女有别授受之際不得親手相接果禮
 與孟子答曰授受不親正男女别嫌疑遵矩度乃禮
 之當然也淳于髠曰授受不親固為禮矣設使變起
 倉卒嫂溺於水為之叔者将引手以救之乎抑拘守
 常禮而不救乎孟子答曰嫂至溺水而袖手旁觀則
 忍心害理非人類矣蓋時有常變事有經權授受不
[020-39b]
 親者禮之常經固不可越嫂溺手援者權以處變正
 以相濟若但知有禮而不知有權則所全者小所失
 者大何以揆輕重緩急之宜合天理人心之正耶髠
 聞孟子從權之論因曰嫂溺則當從權而不必拘禮
 如此至若聖賢出處闗乎國運之安危民生之休戚
 豈宜拘執小節方今天下紛争等於陷溺夫子念切
 如傷何不從權應變出其身以為天下乃守不見諸
[020-40a]
 侯之義坐視莫救何也孟子答曰天下之溺與嫂之
 溺雖同所以援天下與援嫂者自異吾儒撥亂反正
 濟世安民以有道也天下至大億兆至衆使出陷溺
 而登袵席必能以道自重乃可出而有為不比嫂溺
 徒援以手也今子欲援天下而使我枉道求合則先
 失其所援之具何以濟溺子欲我以徒手援天下乎
 可見聖賢救世之具止有一道而識時達變不廢行
 權權者正所以善道之用也若謂枉道從權是戰國
 之士一切權宜苟且僥倖功名之習而非君子守正
[020-40b]
 不阿行義達道之心然則離道又安得有權哉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
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
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
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
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此一章書見君子之善成其子也公孫丑問曰大凡
[020-41a]
 父之於子愛之必當教之教之莫若躬親乃君子不
 親教其子何故孟子答曰父之於子心非不欲教也
 乃勢不得行也蓋為父者必教其子以義方勿納於
 邪為子者能一一聴從固大幸矣若教之以正而或
 不能聴從則必痛加督責而繼之以怒原其教子之
 心本為愛子至於動怒則反傷其子矣為父者既傷
 其子子之心反責其父曰夫子徒知教我以正道而
 夫子之身未必盡出於正既不率教且有後言是子
 又傷其父矣父子主恩而至於相傷則賊恩甚矣烏
[020-41b]
 得為羙所謂勢不行者以此夫親教則至於傷恩不
 教則至於廢業所以古人務求兩全之道易子而教
 既全其恩又成其材有類彼此相易者然所以然者
 為何蓋有過相規是處朋友之道惟父子之間貴乎
 恩意浹洽和氣充周故父樂得有孝子子亦樂得有
 慈父切不可强其所難而互相責望也若使至於責
 善則父怒其子子懟其父而情意乖離矣家庭之間
[020-42a]
 和則致祥苟或乖離其為不祥孰大於是古人易子
 而教蓋為此也要之孟子此言為天下之中人而發
 非為上智而言孝經云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
 也使子有嚴父父有諍子則恩義交盡慈孝兩全其
 為休祥又孰大焉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
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
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
守之本也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将徹必請所與問有
[020-42b]
餘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将徹不請所
與問有餘曰亡矣将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
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此一章書是孟子教人守身以事親也孟子曰凡分
 之所屬而我所當祗承者謂之事事果以何為大惟
 服勞奉養善事其親斯謂之大凡責之所歸而我所
 當謹持者謂之守守果以何為大惟執玉捧盈善守
[020-43a]
 其身斯謂之大然事親守身初無二理親者身之自
 身者親所生也誠能全受全歸不失其身則顯親揚
 名可傳於後如此而謂能事其親吾所聞也如或一
 失其身陷於不義則虧體辱親乃不孝之大者如此
 而謂能事其親吾未之聞也事親之當守身不綦重
 哉然事親守身何以見其大也事君事長孰不為事
 而敦孝為百行之原惟事親能孝則可以作忠可以
 昭順非事之本而何守國守官孰不為守而躬脩為
 萬化之原惟守身不失則以之齊治以之均平非守
[020-43b]
 之本而何惟其為本故事之大必歸事親守之大必
 歸守身也我觀古之能守身以事親者無如曾子曾
 子奉養其親曾晳毎次進食必有酒肉及食畢将徹
 必請命所與或父問尚有餘否必以有為對恐親意
 更欲與人而曲為承順如此曾晳既沒曾元奉養曾
 子毎次進食亦有酒肉至食畢将徹則不請所與設
 父問有餘則以亡為對其意将欲更進於親恐物不
[020-44a]
 繼也此所謂甘㫖為供特以養口體者也若曽子迎
 親意於未形之前而又承親意於己形之後則可謂
 之養志者也夫養父母之口體者其事淺順父母之
 心者其意㴱事親若曽子之養志乃可謂之盡事親
 之道也觀曽子之事親即一飲食間尚體承親志惟
 恐一毫有拂如此則凡立身行己間自能夙興夜寐
 無忝所生可知矣古來忠如周召孝如曽閔不過克
 盡臣子當為之事而初非有加於本分之外誠以君
 親之恩罔極而臣子之分靡窮也
[020-44b]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
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
而國定矣
 此一章書見輔相之職在乎以道事君也孟子曰今
 之論治者莫不以用人行政為急忠智之士見人君
 於此二者一有差失即犯顔諫諍心非不善然而不
 得其要何補於治用人不當豈其無過可指然欲人
[020-45a]
 人為之辨論不勝其煩是用人之悮不足與之過適
 也行政未善豈其無隙可議然欲事事為之補救不
 勝其擾是行政之失不足與之非間也蓋人主用人
 行政其原皆由一心為之惟盛徳之大人至誠足以
 感孚大道足以匡救為能格正其君心之非使之潛
 消於未萌黙移於将發歸於仁義之正而不自知蓋
 君心仁則能好能惡用人行政皆出於無私而莫不
 仁君心義則無偏無黨用人行政皆行之得宜而莫
 不義君心既正則忠邪之鑒别自眀是非之權衡不
[020-45b]
 爽百凡舉動何往不出於正乃知一正其君而國自
 定操術甚簡取效甚大大人所以用力不勞而致君
 堯舜也宋儒真徳秀有曰朝廷者天下之本人君者
 朝廷之本而心者又人君之本人君能正其心湛然
 清眀物莫能惑則發號施令罔有不臧賢不肖有别
 君子小人不相易位信乎君心為萬化之原而格心
 為致主之要古大臣納誨輔徳繩愆紏繆良有見於
[020-46a]
 此也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毁
 此一章書為毁譽失真而發見脩己者須自盡觀人
 者當責實也孟子曰是非者天下之公好惡者人心
 之私世間毁譽多有不足慿者如有善而人譽之此
 其常也然亦有立心制行本無可稱而濫叨羙譽者
 此乃一時過情之譽於其人之本心初不料其有此
 是為不虞之譽有不善而人毁之此其常也然亦有
 刻意勵行求為完人而不免詆毁者此乃一時無根
[020-46b]
 之謗於其人之素履實不足為病是為求全之毁毁
 譽之不足憑如此所以脩己者當盡其在我若遽以
 是為憂喜則徳業不進動思僥倖觀人者當觀其所
 由若輕以是為進退則衡鑒失真遂致溷淆人亦求
 其毁譽之實而可哉從來公是公非如黒白較然而
 其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則常情之所易惑况人主照
 臨百官正邪忠佞雜然吾前若不原情於疑似之中
[020-47a]
 考實於曖昧之際未有不因浮議而亂真者故衆惡
 衆好人主不可以不察也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此一章書是為易言者警也孟子曰君子出身加民
 感動天地皆在乎言安可忽也世有出言輕易之人
 或於人之善惡妄加褒貶事之得失率意論斷遂至
 僨事失人皆因未遭失言之責而無所懲創於前耳
 矣使前有所懲創則必後有所警戒翻然悔悟而不
 敢輕出諸口矣豈其易言如斯哉易曰君子居其室
[020-47b]
 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
 外違之書曰惟口出好興戎又曰惟口起羞可見言
 之善否僅出於一室之間一念之細而人之從違遂
 見於千里之外事之榮辱遂應如影響之㨗所以君
 子敬小慎微務涵養於平時審量於将發而不敢使
 有失言之過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020-48a]
 此一章書是戒人自足之意孟子曰凡人學問有餘
 聞見足以待問道徳可以為法無意為師而人自師
 之何甞不可若在己之學問未造於純粹至善之地
 而遂居之不疑好為人之師範無論受教者未必心
 恱誠服即此一念自足安能謙以受益勤以脩業哉
 是以之自學猶且不足而况為人師乎人之大患實
 在於此夫文王望道未見孔子聖仁不居然卒為千
 古道法之宗者惟其心未甞自足所以優入聖域而
 作君作師也與
[020-48b]
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
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者
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未定曰子聞
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曰克有罪
 此一章書見君子所與不可不謹也王驩齊之倖臣
 孟子所㴱鄙而不與言者樂正子孟門髙弟乃從之
 至齊失身匪人其罪奚辭孟子因其初至故為絶之
[020-49a]
 之辭曰吾以子之至齊不我見也子今日亦來見我
 乎正子不知而驚問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孟子曰
 子至齊國今已幾日矣正子對曰前日方至自以其
 來未乆也孟子曰子前日已至今日始來見則我出
 此言也不亦宜乎正子自觧曰克來自逺方舍館未
 定故來見稍遲耳孟子因責之曰子聞之也為弟子
 者必待舍館既定然後求見師長乎是何急於舍館
 而緩於師長也正子爽然自失曰克誠有罪亦可謂
 勇於受責矣蓋正子從子敖而來既已因失其親即
[020-49b]
 使是日至齊是日來見亦無觧於失身之罪况又來
 見不早罪滋甚矣孟子姑先以見遲責之者一則令
 其自警再則令其自悟耳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
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此一章書是孟子眀責樂正子所從之非也樂正子
 雖知見師遲緩之罪然或未悟其所從之非孟子乃
[020-50a]
 正言以責之曰君子立身處世自有法度豈可妄從
 匪類子敖品行是何等之人爾乃不擇所與從之而
 來想為口腹之奉徒以餔啜計也以子平日學古之
 道宜識見髙眀志趣逺大我不意子徒事餔啜縱不
 惜身如古道何合二章之言觀之君子處已不可不
 嚴與人不可不謹惟於權倖姦佞之軰未甞少假辭
 色畧通往來故出處交遊光眀磊落風節凜然炳耀
 千古唐李徳裕有云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信哉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
[020-50b]
子以為猶告也
 此一章書見大舜曲以全孝權而得中也孟子曰古
 禮云子有不孝者三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家貧
 親老不為禄仕一不娶無子絶先祖祀然就三者之
 中為人子而不能幾諫不能奉養其罪未為大也至
 於無後則宗祀無主支派已絶其為不孝孰大於是
 古之聖人處人倫之變酌輕重之宜而能從權以行
[020-51a]
 之者其惟虞舜乎昔虞舜有鰥在下帝堯妻以二女
 舜不告於父母而娶之以常情而論宜於禮有未合
 然原其用心恐告則不得娶為無後也蓋告而娶所
 以稟命於父母不敢自專禮之經也孝也不告而娶
 所以繼承其宗祀不至於無後禮之權也亦同歸於
 孝也君子曰權不離正此亦猶夫告也既變通以成
 己之孝又委曲以成親之慈非猶告而何要之聖人
 體道之至乃能權而得中若未能然而欲引以藉口
 則誠得罪於天下萬世矣故守經者理道之常權非
[020-51b]
 聖人不能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
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
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
蹈之手之舞之
 此一章書是孟子教人從孝弟識性也孟子曰世之
 言道者衆矣使徒騖乎華采繁縟而不求之良心真
[020-52a]
 切之處吾見其愈逺而無當也夫道莫大於仁濟人
 利物何莫非仁而仁之實不在是必也孝以事親乎
 吾有親而不愛何以言能愛誠以天性之愛自有歡
 然不可解之情一念真愛何等切實即至澤被蒼生
 功施萬物不過從此擴充而出仁之實事親是也道
 莫大於義事君尊賢何莫非義而義之實不在是必
 也弟以事兄乎吾有兄而不敬何以言能敬誠以天
 倫之敬自有秩然不可踰之序一念真敬何等切實
 即至因時達變善俗宜民不過從此推廣而出義之
[020-52b]
 實從兄是也豈惟仁義即智禮樂莫不皆然蓋智以
 眀通為用眀物察倫何莫非智而智之實不在是惟
 於事親從兄處見之眀守之固便是本然之良知極
 其真切推之窮神知化亦不外是此所謂智之實也
 禮以秩叙為體三百三千何莫非禮而禮之實不在
 是惟於事親從兄處品節相維儀文相洽便是自然
 之良能極其真切推之安上治民亦不外是此所謂
[020-53a]
 禮之實也樂以平情宣化功用甚博然究其實亦止
 在事親從兄處有從容安適之意無勉强矯拂之私
 而樂以行之也既至於樂則愛親敬長之心油然自
 生既有生意便敷暢條達自然欲罷不能而惡可已
 也惡可已則不待安排不假言說随處發見莫非性
 真動容周旋莫非盛徳手舞足蹈皆是孝弟有不知
 其然而然者此吾心自然之和推之動天地感鬼神
 莫不由是此之謂樂之實也可見孝弟為百行之原
 衆善之宗仁義之實皆根於此而智以知此禮以履
[020-53b]
 此樂以和此總不越此一念真切之地求道者寧事
 髙逺乎哉
孟子曰天下大恱而将歸己視天下恱而歸己猶草芥
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
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
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此一章書是表虞帝錫類之孝以立子道之準也孟
[020-54a]
 子曰世人從勢分上起見聖人從性分上立極如以
 天下之大皆欣然歸順於我載以為君此富貴之極
 人情所深願而不可得者乃毫不動念視天下恱而
 歸己等於草芥之至輕自古以來惟舜為然推舜之
 心但知有親而不以天下為樂當日父頑母嚚處人
 倫之變舜但欲得親之歡諭親於道以為人生而不
 能曲意承順得親歡心便於人道有虧人子而不能
 先意承志順親於道便於子道有缺汲汲焉惟負罪
 引慝之不暇故舉天下無足以觧其憂也舜事親之
[020-54b]
 心如此所以承顔諭志無所不用其極凡職分當為
 及用情委曲之處毫髪無憾而能盡事親之道既能
 得親又能順親而瞽瞍底豫矣夫以瞽瞍之頑而至
 底豫於是天下之為子者知無不可事之親莫不勉
 而為孝天下之為父者因其子之孝亦底豫焉而莫
 不慈舉天下之人而皆化矣子孝父慈倫理本自一
 定子化於孝則子止其所而天下之為子者定父化
[020-55a]


為慈則父止其所而天下之為父者定是舜不以一



身一家為孝而合天下後世以為孝此所以為大孝



乎孝經曰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曰孝敬



盡於事親而徳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此天子之孝



信乎千古帝王至徳要道無踰於孝也


日講四書解義卷十九
[020-5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