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3 日講四書解義-清-喇沙里 (master)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四書觧義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孟子當戰國時憫教化衰微人心陷溺於是發明孔



子之學以性善闢異端以王道黜功利進則告於列



國諸侯退則與及門萬章公孫丑之徒反復論辨總



不離乎仁義者是其道雖未大行而其教已被於天



下後世故韓愈曰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書


[014-1b]
凡七篇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逺千里而來亦将有以利吾
 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
 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乗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
 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
 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
[014-2a]
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
矣何必曰利
 此一章書是言為人君者當躬行仁義也梁惠王名
 罃本魏侯都大梁僭稱王諡曰惠因稱之曰梁惠王
 昔孟子抱道自重不見諸侯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
 賢人孟子因而見之蓋為行道計也惠王一見孟子
 因問之曰叟自鄒至梁遥遥千里乃不憚其遠而來
 者亦将有竒謀善策可以利寡人之國乎惠王此言
 但知有利乃為己之私也孟子對曰王誠有意治國
[014-2b]
 何必以利為言哉亦有仁義而已矣仁以愛人則可
 以懐保四境義以制事則可以總理萬幾此乃求治
 之要道也奈何舍此而言利耶且王亦未知利之為
 害耳今王為一國之主乃大夫士庶人所則效也如
 王所重在利自籌曰何以利吾國此端一開人皆效
 尤彼大夫之有家者必籌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之
 有身者亦必籌曰何以利吾身為上者為利而謀取
[014-3a]
 乎下為下者為利而謀取乎上是上下交征也危亡
 之禍不從此而起乎将見萬乘之國或有弑其君者
 應非他人必是千乘之家以彼所利在萬故不得不
 弑也千乘之國或有弑其君者應非他人必是百乘
 之家以彼所利在千亦不得不弑也夫君有萬乘而
 臣取千焉君有千乘而臣取百焉以義揆之不為不
 多亦可以相安無事矣苟以義為後而以利為先則
 不知分誼之可安而惟貪肆之無己不至於弑其君
 而盡奪之其心固未肎饜足也利之為害一至於此
[014-3b]
 豈不甚可畏哉若所謂仁義似乎無益於國而其實
 未嘗不利也嘗見不仁之人存心刻薄因而遺棄其
 親者有之若所好在仁則愛親之誠出乎天性未有
 仁而遺棄其親者也不義之人存心僭忒因而背慢
 其君者有之若所好在義則敬君之念盡其當然未
 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人皆愛親人皆敬君則其利於
 國者莫大於此寜可舍此而言利耶今王誠欲為國
[014-4a]
 亦惟曰仁義以使人愛親敬君而已矣何必曰利徒
 啓人弑奪之心哉蓋戰國之時王道衰息因孔子既
 殁聖學不明故也一時遊說之徒皆以功利干進而
 當時之君亦習而好之自孟子願學孔子獨以仁義
 勉惠王而内聖外王之學遂大明於天下後世誠因
 此言而繹思之則天徳王道一以貫之矣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
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
[014-4b]
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
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古
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
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此一章書是欲為君者與民同樂之意孟子在梁時
 往見惠王適遇王立於沼上乃顧鴻鴈麋鹿問於孟
[014-5a]
 子曰賢徳之君必勤於正務宵旦不遑如此臺池鳥
 獸亦以之為樂乎蓋惠王有慚愧之心謂賢者當不
 樂乎此也孟子對曰臺池鳥獸之樂人有同心必賢
 徳之君使民安物阜愾息不聞而後可以常有此樂
 若不賢之君國亂民愁危亡将至雖有此必不能樂
 也所謂賢者如古之文王非乎大雅靈臺之詩曰文
 王始作靈臺之時方經之以審其位次營之以正其
 方向而庻民即相與攻治不日之間遂以告成文王
 恐其勞民雖戒曰勿亟而庻民之踴躍而來者則如
[014-5b]
 子之趨父事焉當臺之既成而其下則有囿文王時
 在靈囿則見麀鹿攸伏而不驚且濯濯而肥澤焉復
 見白鳥鶴鶴而鮮潔焉囿中有沼文王時在靈沼則
 見魚之跳躍充滿於沼之中焉詩言如此夫文王用
 民之力為臺為沼宜乎民勞而怨矣乃不以為勞而
 反歡樂之至稱其臺曰靈臺稱其沼曰靈沼若喜其
 速成而有神靈之助且樂其臺之下有麋鹿池之中
[014-6a]
 有魚鼈又若悦其美備而歎羨之深者其故何哉蓋
 由文王平日能愛養斯民使之飽食煖衣與民同樂
 故民皆愛戴乃得有此臺池鳥獸之樂也故曰賢者
 而後樂此若夫不賢者則觀於夏桀可知矣湯誓曰
 桀自言吾有天下如天有日日亡吾乃亡至是暴虐
 之甚民皆怨之曰此日何時而亡乎若亡則我寜與
 之俱亡是蓋欲其速亡也夫民而至欲與之速亡必
 平日不恤其民使之饑寒愁苦而無以自遂故民皆
 怨之而欲其速亡也如此則雖有臺池鳥獸豈能晏
[014-6b]
 然獨樂哉故曰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王誠與民同
 樂則臺池鳥獸之樂亦何損於王哉古聖王遊觀之
 事凡以為民故文王視民如傷惠鮮懐保而臺池鳥
 獸愈可以徴盛徳焉若桀之瓊宮瑶臺亦惟築愁築
 怨耳樂雖同而公私仁暴不同治亂興亡亦因之各
 異可勿辨與
梁恵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内凶則移其
[014-7a]
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
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塡然鼓之兵刃既接
棄甲曵兵而走或百歩而後止或五十歩而後止以五
十歩笑百歩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歩耳是亦走也曰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此一章書見人君當盡心王道不宜以小惠自矜也
 梁惠王語於孟子曰人君治國以民食為先尤以救
 荒為急若寡人之治國於救荒之䇿可謂竭盡其心
[014-7b]
 而無餘矣如河内凶荒則移其少壯者於河東使之
 就食其老弱不能移者則移河東之粟於河内以養
 之或河東凶荒其移民移粟亦如河内之事焉我之
 盡心固如此徧察鄰國之政如寡人之委曲周摯而
 用心者皆無之宜乎鄰國之民盡歸於寡人矣乃鄰
 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其故何哉蓋惠王
 以移民移粟遂自矜盡心而不知非至善之䇿也孟
[014-8a]
 子乃設喻以曉之曰戰鬭之事王所素好請以戰為
 喻可乎夫戰之時兩軍對壘塡然鼓之而進勝負固
 未分也及兵刃既接勝者固勝而敗者則棄其甲胄
 曵其兵器而走焉方其既敗而走固未嘗自計其逺
 近也或有百歩而止者或有五十歩而止者此時五
 十歩者遂笑百歩者而以為怯彼笑者王以為宜乎
 否乎惠王曰不可五十歩而止者亦但不至於百歩
 耳逺近雖有不同其為走一也何得以近而笑逺哉
 孟子乃因其明而通之曰王既知此則小惠及民當
[014-8b]
 無望其加多於鄰國矣蓋治國貴乎足民移粟移民
 皆非足民之計王之盡心亦猶五十歩之走耳欲民
 之多於鄰國不其難哉苟求其多惟力行王政而已
 矣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
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
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
[014-9a]
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二節書言治國當以王道為急也孟子又曰治國
 以王政為本而王政以養民為先養民之物惟食與
 用而已如農時者五穀所自出也苟不奪其時耕耘
 得以盡力則穀不可勝食也洿池者魚鼈所聚之䖏
[014-9b]
 也如寛為滋息數罟不入其中則魚鼈不可勝食也
 山林者材木所生之地也如養其萌蘖斧斤以時而
 入則材木不可勝用也夫穀與魚鼈材木乃食用之
 物以為飲食宮室則可以養生以為祭祀棺椁則可
 以送死不勝食不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不足之
 憾也夫民至養生喪死皆無所憾則民心已得此王
 道之始事也而凡所以養之教之者可以次第而舉
[014-10a]
 矣每夫有五畝之宅而牆下則樹之以桑用以供蠶
 事而出絲帛則五十之非帛不煖者可以衣之而煖
 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孕字之時用以蕃生育而
 裕烹餁則七十之非肉不飽者可以食之而飽矣至
 所授百畝之田勿奪其耕耘收穫之時則穀有所出
 而一家數口之衆可以贍養而無饑矣凡此皆養民
 之事而教民之事亦由是舉焉彼鄉學名為庠序所
 以教也而於此益謹飭焉務使入於正而弗納於邪
 教之中特重孝弟各有義也而於此益申明焉務令
[014-10b]
 本乎誠而不出於偽於是相觀而化無弗愛親敬長
 樂於代勞頒白之老者必不負戴於道路中矣此教
 民之事也夫教養兼行至於七十之老者衣帛食肉
 少壮之黎民不饑不寒則熙皥之風無弗歸向有不
 大一統而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盖如此權移小
 惠豈可即以為盡心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
[014-11a]
非我也歳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
無罪嵗斯天下之民至焉
 此一節書言弊政害民欲其力行王政以得民也孟
 子又曰王不盡心於王道而徒移民移粟遂咎夫民
 之不加多亦未思平日之所為何如耳盖王不行王
 政則民已無常産乃反畜養狗彘使食人之食而不
 愛惜檢制之是視民輕於物有以致民之死也迨既
 死而塗有餓莩又不知發倉廪而賑救之是視倉廪
 重於民無以救民之死也至於人死則曰非我不盡
[014-11b]
 心也嵗凶害之也夫如是則與以兵刺人而殺之乃
 曰非我殺之而兵刃殺之也何以異耶盖兵雖殺人
 而其罪原不在兵民不加多而其罪亦不在嵗王誠
 力行王道而無歸罪於嵗則天下之民方且來歸之
 不遑豈但加多而已哉夫堯水湯旱天災流行古聖
 王未嘗無之但平日力行王政有備無患耳若彼權
 移小惠不過驩虞之術而况弗能徧耶此王霸之所
[014-12a]
 由分不可不辨也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
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
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
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
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此一章書言虐政宜急去仁政宜急行也梁惠王因
 孟子之言有感於心曰小惠原屬無益而王道在所
[014-12b]
 當行夫子之教我誠至矣然而善政多端惟夫子盡
 言無隐寡人願安心受教焉孟子因其誠而設喻以
 問之曰殺人者或用梃杖或用兵刃二者有以異乎
 王曰器雖不同而致人之死則一無以異也孟子又
 曰殺人者或以兵刃或以虐政工者有以異乎王曰
 事雖不同而致人之死亦一無以異也惠王之明盖
 已有可教矣孟子遂直言之曰興一利不如除一害
[014-13a]
 虐政除然後仁政可舉今王厚歛於民而使庖有肥
 肉廐有肥馬在民則有饑餒之色在野則有餓死之
 人此何異於率獸而食人乎是虐政之害民正無異
 於梃刃之殺人也王亦知君國子民即為民之父母
 耶夫獸與獸相食人且見而惡之况人君為民父母
 而不免於率獸食人是有子民之責而為殘民之事
 惡在其為民父母乎昔仲尼有言曰始作木俑以從
 葬者其人不仁之甚殆無後乎仲尼之惡之也為其
 象生人之形用之殉葬而渉於忍也夫象人未至於
[014-13b]
 殺人仲尼猶且惡之况實以虐政殘民使之饑餓而
 死如之何其可哉盖戰國之君奢侈無度凡厚歛於
 民者止供其庖肉廐馬之用而民因以饑餓而死故
 孟子以率獸食人為言正以侈心一啓而遂不免乎
 此也書曰愼乃儉徳惟懐永圖夫非恤民保邦之本
 務與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
[014-14a]
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椘寡
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
 此一章書言王業有可圖私怨不必報也梁惠王本
 魏斯之後三分晉地故曰晉後遷於梁故曰梁因喪
 敗之後志圖報復乃問於孟子曰我晉國當先王之
 時地廣兵衆天下稱强叟之所素知也及傳至寡人
 之身東與齊戰敗績長子死焉西為秦人所侵喪失
 河内外之地七百里南又為椘所辱是皆寡人不競
[014-14b]
 以為我先人羞寡人竊恥之今欲為先人一洗其辱
 不知如何經畫而後可考惠王敗於三國皆其過舉
 乃猶不能自反而徒懐忿恨豈大勇所為哉孟子因
 對曰王以敗績之後國勢已促難於雪恥乎誠發奮
 為雄雖百里之地亦足致王於天下况以晉國之大
 獨不能一圖雪恥耶是在王加之意而已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014-15a]
日脩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
制梃以撻秦椘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
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此四節書是言仁政足以無敵也孟子又曰臣言百
 里可王者乃以仁政決之也王如施仁愛之政於民
 刑罰則省之用法常寛而不戕民命税歛則薄之取
 民有制而不脧民生務令春而深耕不妨其耕夏而
 易耨不妨其耨又使民之壮者於閒暇之日講明孝
[014-15b]
 悌忠信之理使入而在家以此理事其父兄出而在
 外以此理事其長上夫民衣食既足皆知禮義一旦
 有事必能親上死長有勇當先雖秦椘之大堅甲利
 兵之莫與敵者亦可使持梃而撻之况其他乎夫秦
 椘之堅甲利兵而謂可使制梃以撻之者盖以彼有
 可乗之隙也彼煩刑重斂行不仁之政則民務農之
 時彼奪之矣欲深耕易耨盡力農事以養其父母豈
[014-16a]
 可得哉至於父母凍餓而衣食不能給兄弟妻子離
 散而室家不相保是在彼之民殆無異陷於井而溺
 於水也如是而王帥其師徒往正其罪彼積怨之民
 必樂歸於我又誰肯出力用命以與王師相敵哉故
 古語有云仁者無敵正言一行仁政則天下歸心而
 莫與之抗不在强弱大小也所謂地方百里而可以
 王者盖以此王請勿疑於心斷然行之即以梁王可
 也何雪恥之足云戰國時兵戈相尋率皆復讐搆怨
 而民不勝其苦故以愛民為念而教養兼施者則天
[014-16b]
 下無敵焉以其仁也觀周以積徳累仁而遂有國祚
 靈長之慶則創之與守總在乎仁而已矣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
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
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此一章書言一統之業在於仁也昔梁惠王之子襄
 王孟子嘗往見之以為行道計因其非有為之君乃
[014-17a]
 出而語人曰凡有為之主必表見於容貌詞氣之間
 可以一見而决當吾之見嗣王也始望之既不似人
 君之度及近而就之又不見有可畏者焉且卒然問
 曰今諸侯争戰天下紛然将何所定吾對曰天下分
 為列國是以不定必歸於一統則干戈息而天下可
 定矣王又問今諸侯各為雄長孰能一統吾對曰列
 國攻伐相尋皆以嗜殺為事是以不能相一惟有以
 不忍為心而不嗜殺人者則天下歸誠自能一之矣
 是知好生者天地之徳則不嗜殺人非居中建極統
[014-17b]
 一萬方之要道與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苖乎七八月之
間旱則苖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苖浡然興之
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
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此二節書言人君以好生為心則天下無不悦而歸
[014-18a]
 之也王又問曰今列國之民各統於其君受其禁制
 孰能舍彼歸此乎吾對曰天下雖大盖莫不歸於不
 嗜殺人之主也王知夫田間之苖乎至七八月之間
 時當亢旱則苖皆枯槁此正待雨以潤之也天乃油
 然作雲沛然下雨将見苖之枯槁者無不浡然興起
 矣苖之興也如是其孰得而止之乎夫民情猶物理
 也今夫天下之君職在牧民乃皆以争鬭為事驅民
 於鋒鏑而不顧盖未有以仁愛為心而不嗜殺人者
 也斯時也有一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
[014-18b]
 望願以為君亦如大旱之望雨矣望之誠切如是則
 来歸之勢自不容己殆猶水之就下沛然奔赴又孰
 能從而禦之哉所謂天下莫不與者盖以此要之殺
 人之事不特戰鬭為然凡足以害民生者皆是也故
 古帝王仁昭徳博而猶有饑寒由我之思夫亦善推
 此不嗜殺人之心而已矣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
[014-19a]
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曰徳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
能禦也
 此一章書是言為人君者當黜霸功而行王道也齊
 宣王姓田氏名辟疆一日問於孟子曰在昔五霸迭
 興惟齊桓晉文名為特盛心竊慕之其所行之事亦
 可得而聞之乎孟子對曰臣所學者仲尼也仲尼之
 徒以稱五霸為羞無有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
 所傳焉因無所傳故臣亦未之聞此乃無可言者若
[014-19b]
 必欲言之不已其惟有王天下之道乎此孟子欲以
 王道進齊王也王曰王天下者必有其徳徳何如則
 可以王天下矣孟子曰天為民而立之君舍民而求
 王不能也有能以仁心仁政保安其民則天下之民
 莫不愛戴以之致王自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
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
[014-20a]
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
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
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此二節書言保民不外於一心也王曰保民者非大
 徳不能若寡人者亦可以保民乎哉孟子對曰可王
 曰何由而知吾可以保民也孟子乃引事以証之曰
 王之臣有胡齕者臣嘗聞其言曰王一日坐於堂上
 適有人牽牛而行過於堂之下王一見而遂問之曰
[014-20b]
 牛将何所往牽牛者對曰新鑄之鐘必用牛血以塗
 其釁今有新鐘将殺此牛以釁之故牽以往也王曰
 其舍之吾不忍其恐懼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者然
 牽牛者曰王既不忍此牛則無從取血然則廢寝釁
 鐘之事乎王曰釁鐘亦國之正典何可廢也但以羊
 易之則鐘可釁而牛亦全矣臣聞胡齕之言如此不
 知果有此事乎王見孟子述胡齕之言皆一一相合
[014-21a]
 因直認之曰以羊易牛之事誠有之孟子見王有善
 心遂從而開導之曰王天下之道不必逺求止此不
 忍殺牛之心即可以惠懐萬民覆冒四海以之致王
 而無不足矣但百姓愚昧見王以羊易牛之事皆以
 王惜費而愛財惟臣則知王之心乃因牛觳觫之状
 觸於目而感於心有所不忍而然也苟能因是心而
 擴充之則保民而王何難哉盖不忍之心仁之端也
 因而充之則全體大用自然及於天下者廣入於天
 下者深而天下歸仁矣故易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014-21b]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
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隠其無
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
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
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
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逺庖廚
[014-22a]

 此三節書是孟子以仁術導齊王也維時齊王一聞
 百姓皆以為愛之言乃曰然以羊易牛形迹之間似
 乎吝惜誠有如百姓之議我者但我之心初不如是
 齊雖褊小之國然一牛之費吾何愛焉止為牛觳觫
 之状若無罪而就死地甚為不忍故以羊易之耳此
 豈百姓之所知哉孟子從而詰之曰百姓以王為愛
 王無足怪異也以羊之小而易牛之大其迹渉有可
 疑王之心彼惡得而知之王果隠痛其觳觫若無罪
[014-22b]
 而就死地則牛無罪羊亦無罪其何所分别乎盖孟
 子欲王察識而自得其本心也而王不能自觧但笑
 曰當日以羊易牛之時誠何心哉及今思之我非愛
 惜其財而易之以羊者果何謂也自為之而且不能
 觧况百姓乎宜乎百姓之議我為愛也孟子乃從而
 觧之曰以小易大雖無觧於百姓而實則無傷也當
 王之不忍觳觫者乃王之仁也而釁鐘之典又不可
[014-23a]
 廢於是不得已而以羊易之是乃仁之術也何也牛
 已見而羊未見也既見牛則不忍之心已發未見羊
 則不忍之心未形於難䖏之中而為兩全之法此所
 以謂之仁術也若君子者豈非善於行仁者哉其於
 禽獸也見其平日之生即不忍見其死聞其哀死之
 聲即不忍食其肉是其仁也至禮不可廢而有不得
 不用者則身逺庖廚而不使接於見聞乃以養此不
 忍之心也王以羊易牛正是仁術即百姓以王為愛
 何傷乎
[014-23b]
王説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
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
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
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
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
[014-24a]
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
以異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
之類也
 此三節書是勉齊王奮發為仁之意宣王聞孟子之
 言而説曰詩小雅巧言之篇有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而得之正夫子今日之謂也盖以羊易牛之事乃我
 所行也及反而求之而所以易之之心竟不可得幸
[014-24b]
 夫子以見牛未見羊之故言之於我始覺恍然及今
 我心猶有戚戚然不忍之意焉但此心甚微王道甚
 大夫子謂有合於王者果何在也此宣王雖有得於
 心而尚昧夫擴充之義孟子乃設喻以難之曰今有
 白於王者曰以我之力百鈞足以舉之而一羽則不
 能舉以我之明秋毫之末足以察之而輿薪則不能
 見在王亦信而許之乎王曰否夫人既能舉重豈不
[014-25a]
 能舉輕既能見小豈不能見大此不可許也孟子因
 而曉之曰王如知此又何民之不能保耶盖人與物
 迥乎不同而加恩則有難易之别今王以羊易牛恩
 已足以及禽獸是能舉百鈞察秋毫也而保安之功
 獨不至於百姓是不舉一羽不見輿薪也其故何與
 然則一羽之不舉者但不用力耳一用力則不難也
 輿薪之不見但不用明耳一用明則不難也百姓之
 不見保亦但不用恩耳一用恩則亦不難也夫既不
 用恩以保民何以致王而不知苟一用恩初非難事
[014-25b]
 也故王之不王乃能為而不為非欲為而不能也倘
 欲為之亦止此愛牛之心推廣之而已所謂是心足
 王者盖以此也王又問曰夫子言不為與不能似有
 分别然其形状果何以異乎孟子曰不為與不能之
 形可易見也如挟泰山之重以超北海之廣此乃天
 下必無之事苟以此而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非能為而不為也至於奉長者之命而折取草木之
[014-26a]
 枝此乃天下最易之事若以此而語人曰我不能是
 其不為之也非為之而不能也不為與不能之形有
 如此今王有不忍於牛之心即此推之自可保民而
 王然而不王者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實有不能
 是乃折枝之類亦但不為耳王可不因而自勉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
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
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
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
[014-26b]
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
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此二節書言恩當推而心當度也孟子曰臣謂王之
 不王猶如折枝正以為之甚易耳如吾有父兄乃吾
 之老也於此盡其孝弟是老吾老而即推老老之心
 以及於人使人皆得老其老吾有子弟是吾之幼也
 於此盡其慈愛是幼吾幼而即推幼幼之心以及於
[014-27a]
 人使人皆得幼其幼舉天下之老老幼幼不過吾一
 人之心以推廣之則措諸一世者止如運於手掌之
 上有何難哉詩大雅思齊之篇云文王之徳能刑法
 于寡妻因及于兄弟以御治于家邦盖言文王齊家
 治國雖若甚難然不過舉斯不忍之心以加彼寡妻
 兄弟以及家邦而已夫存諸己者謂之心而施諸人
 者則謂之恩故為人君者誠能推此心以施恩於人
 則雖四海之大皆為吾所覆冒足以保之而無難苟
 不推此心以施恩於人則雖妻子至近彼必不能得
[014-27b]
 所亦不足以保之矣而况四海乎是故古帝王之豐
 功偉業所以大過於人者無他道也亦但親親而及
 於仁民仁民而及於愛物由此心而善推之其施為
 之間得其先後之序而已矣今恩足及禽獸而功乃
 不至於百姓則是先後無序與古人之善推所為者
 大相反矣獨何故與盖王亦未嘗取其心而度之耳
 從来物質不同莫能懸揣必用權而後知其輕重用
[014-28a]
 度而後知其長短凡物皆然未有任其差謬而不用
 權度者至於心則應事接物酬酢萬端其所關為尤
 甚焉盖心無權度則是非利害之際顛倒錯亂非止
 一物之差謬也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則不至於百
 姓王請度之不幾愛物之心重且長而仁民之心反
 輕且短乎試於輕重長短之間一為較量則施恩必
 有序而百姓自當亟保矣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
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
[014-28b]
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
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
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己
欲辟土地朝秦椘莅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
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此三節書是孟子欲王自度其心而先代為之度也
[014-29a]
 孟子曰以王愛物之心甚於愛民而失其輕重長短
 者抑王欲興甲兵以示威置戰士武臣於危地因而
 結讐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苟以是為快是不忍
 於一牛者而獨忍於萬命何不取而度之也王曰否
 吾何快此三者特以有大欲故不得不以此求之耳
 孟子聞齊王大欲之言因探之曰王之所謂大欲者
 可使臣得而聞之與時齊王之大欲有難以語人者
 但笑而不言孟子乃試之曰王之大欲豈為肥甘之
 美味不足適於口與輕煖之美衣不足適於體與抑
[014-29b]
 為華采之美色不足於目之視與皷吹之聲音不足
 於耳之聽與近習便嬖之人不足以使令於前與若
 止此數者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王之欲而不乏而
 王之所求者豈為是哉王曰否吾不為是而求也孟
 子曰王不為此而求則所謂大欲者可得而知矣殆
 欲土地令之開辟秦椘使之來朝臨莅中國安撫四
 夷成一統之盛而始遂所欲耳然有大過人之欲須
[014-30a]
 有大過人之為若止以興兵搆怨之為而求一統無
 外之欲是猶緣林木而求水中之魚也豈可得哉王
 亦可以自審矣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
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曰
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
以敵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014-30b]
 此一節書是孟子欲王反本也王曰興兵以求大欲
 雖未遽得豈至如縁木求魚之甚乎孟子曰是豈為
 甚殆有甚於是者焉縁木求魚不過不得魚而已後
 日尚無災悔若以興兵之為求一統之欲雖盡心竭
 力而為之不惟無功而且召禍有必不可免者王曰
 所謂後必有災者可得聞之與孟子曰後災之説亦
 以天下之勢必之耳今如鄒人與楚人交戰以王揆
[014-31a]
 之則以為孰勝乎王曰楚人勝孟子曰鄒椘之不相
 敵者勢也王既知之則凡勝敗之形夫亦可以預定
 矣然則國土之小者固不可以敵國土之大人民之
 寡者固不可以敵人民之衆兵力之弱者固不可以
 敵兵力之强豈非昭然可見者哉今計海内之地為
 方千里者有九區焉齊國集合其地止有九區之一
 以九區之一而欲服海内之八以大小衆寡强弱之
 勢論之何異於鄒之敵楚耶此臣所謂後必有災也
 王若求遂所欲慎不可以興兵搆怨為也盖亦反其
[014-31b]
 本乎反本則不論勢而論理不以力而以徳所欲者
 不求而自遂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
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如是孰
能禦之
 此一節書言反本在於行仁也孟子曰所謂反本者
[014-32a]
 亦惟此不忍之仁而已今王發之於政者皆以施吾
 不忍之仁則仁恩所感皆歸心向化非有以使之而
 若或使之矣将見天下之仕者知王之朝可以行道
 皆欲立於王之朝天下之耕者知王之野可以安業
 皆欲耕於王之野為商賈者知王之闗市無征皆欲
 藏於王之市凡行旅者知王之道途不滯皆欲出於
 王之塗天下有苦其君之虐政而望王之救之者皆
 欲來赴王所而愬其苦是歸仁之誠出於心之同然
 也其如是殆猶水之就下亦孰得而禁止之乎至此
[014-32b]
 則大欲可遂而無事興兵搆怨為矣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
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
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
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
[014-33a]
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此三節書言恒産之不可不制也齊王感於發政施
 仁之言請教於孟子曰致王之道誠不外於仁政但
 我智識昏昩不能遽進於此願夫子輔導吾志凡政
 之何以發仁之何以施明以教我我雖不敏未能行
 之盡善然請甞試而為之以副夫子之教焉孟子乃
 指實之曰仁政先於保民保民先於制産盖産制而
 禮義自出此一定之理也若不假恒産而自有禮義
 之恒心者惟勤學問知禮義之士人為能然若無知
[014-33b]
 之民一無恒産無所依藉則未免為饑寒所迫而因
 無禮義之恒心矣苟無恒心則將不顧亷耻出於禮
 義之外凡放蕩偏辟邪枉淫侈之事無不為之矣及
 以此而陷於罪戾為人君者然後加以刑辟焉是欺
 民愚而以法罔之也焉有保民之仁人既在位而操
 得為之勢忍為此罔民之事乎是故仁人而在位即
 明君也知夫民無恒心由無恒産而以制民之産為
[014-34a]
 急焉度民分地計口授田必使仰足以事其父母而
 不憂貧俯足以畜其妻子而不苦乏嵗之豐而樂也
 用度有餘可以終身飽煖年之凶歉也有備無患可
 以免於死亡此可謂有恒産矣然後驅䇿之以歸於
 善則心無苦累禮義自生其從善也自輕易而不難
 矣此所謂有恒産而有恒心故明君以制産為急也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
嵗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
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
[014-34b]
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
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
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此三節書言制民之産當有法乃可以保民而王也
 孟子又曰明君制産其盡善既若此而今也則不然
[014-35a]
 産非不制也而古法不存追呼日迫為之民者上既
 不足以事其父母下又不足以畜其妻子雖豐樂之
 嵗亦終身困苦一遇凶歉之年則輾轉流離不免死
 亡若此者雖皇皇救死尚恐不足安有暇日以講習
 禮義哉無恒産而無恒心所必然也王若惻然於心
 欲行仁政則何不反求其本而以制民恒産為急耶
 而制産則固有法矣一夫百畝之外又授地五畝以
 為之宅使樹桑牆下以供蠶事則絲帛不缺而五十
 者可以衣帛而煖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孕字之
[014-35b]
 時則七十者可以食肉而飽矣百畝之田勿奪其耕
 耨收穫之時八口之家可以食之而無饑餒矣此制
 恒産之法也於是設為庠序而謹愼其教又於教中
 特重孝弟而申明其義焉由是人知教化恒心以生
 愛敬之誠皆出於心之不自己將見尊長之勞皆樂
 於代任頒白之人必無負且戴於道路者矣夫制産
 有法以至老者衣帛食肉無負戴之勞黎民不饑不
[014-36a]


寒知孝弟之義此即熙熙皥皥三代盛王之風也而



謂不能王天下者未之或有臣所謂保民而王莫之



能禦者盖以此也區區桓文之事何足道哉戰國之



君皆争圖霸功而不言王道盖以王道為難行耳不



知不忍之心人皆有之但即此一念之㣲而推恩於



百姓初無難也孟子反覆開導在齊王雖迷而不悟



然而立言切實確可施行非帝王治平之良法與


日講四書觧義卷十三
[014-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