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3 日講四書解義-清-喇沙里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四書解義卷十五
 孟子上之三


公孫丑章句上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
 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
 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
 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
[016-1b]
 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
 不爲也而子爲我願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
 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爲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此一章書見爲治當以王道而不當以霸術也公孫



丑問於孟子曰昔者齊國賢相桓公時有管仲景公



時有晏子二人功業顯著後來未有能繼之者設若



夫子當路於齊而居管晏之位其取威定霸之功業


[016-2a]
 可使復見於今日乎孟子曰齊人識見止囿於齊今
 子誠齊人也亦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外此而學術
 事功光明俊偉髙出管晏之上者皆所不知也子獨
 不聞曾西之言乎昔者或人問曾西曰吾子自視人
 品與子路孰賢曾西蹵然不安曰子路在聖門乃吾
 先祖曾子所敬畏者也我何敢與之比方乎或人又
 問曰子既不敢比子路然則吾子自視人品與管仲
 孰賢曾西乃艴然不悦曰爾何乃比我於管仲管仲
 相齊桓公委心信任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四十餘
[016-2b]
 年如彼其久也其所立功業皆以機權變詐得之殊
 無有光明正大可言者如彼其卑也爾何乃比我於
 此人乎由曾西與或人問答觀之管仲者曾西之所
 不屑爲也而子乃爲我願之乎其待我亦淺矣公孫
 丑曰夫子薄管晏而不爲胡不以其功觀之管仲以
 其君桓公爲諸侯盟主而稱霸於當時晏子以其君
 景公行先王善政而顯名於天下人能爲二子是亦
[016-3a]
 足矣夫子猶以爲不足爲與孟子曰設使我當路於
 齊而得君行道則將使天下之民舉安以齊王於天
 下如轉手之易耳豈特以其君霸顯而已哉此吾所
 以薄管晏不爲也宋儒楊時有言譬之御者子路則
 範我馳驅而不獲一禽者也管仲之功詭遇而獲禽
 耳其論確矣是故學者必能以詭遇爲羞始可以幾
 臯夔伊傳之爲臣爲君者必能使詭遇者不得進始
 可以幾禹湯文武之爲君亦在乎慎辨之而已矣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
[016-3b]
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
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
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
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
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㣲子㣲仲王子比干箕
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
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
[016-4a]
是以難也
 此二節書見文王之難於大行由商多賢聖之君也
 公孫丑曰夫子以管晏爲不足爲弟子固已惑矣今
 言以齊王猶反手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恵鮮
 懐保之德其及於人者盛矣又享壽百年而後崩德
 之施者遠矣然而教化僅及於西土猶未浹洽於天
 下至武王繼之而纘緒克商周公繼之而制禮作樂
 然後教化大行於天下文王王天下之難如此今言
 王齊猶反手之易然則非惟管晏不足爲即文王亦
[016-4b]
 不足法與孟子曰文王盛德何可當也其所以致王
 之難者所値之時勢難耳蓋商之天下始於成湯之
 創業以至於武丁之中興其間太甲太戊祖乙盤庚
 賢聖之君凡六七作其深仁厚澤浸灌民心天下之
 歸殷久矣久則民心愛戴既深難變而之他也當武
 丁之時國運雖衰王業未改一加振作遂能朝諸侯
 而有天下猶運掌之易也紂雖稔惡去武丁之世未
[016-5a]
 久也其在下則舊臣老成之家與夫舊民仁厚之俗
 其在上則脩齊教化之流風與夫紀綱法度之善政
 猶有存而未亡者又貴戚之卿則有㣲子㣲仲王子
 比干箕子異姓之卿則有膠鬲此五人者皆賢人也
 相與後先而輔相之故紂雖無道必久而後失之也
 當是時無有尺地而非商之土也無有一民而非商
 之臣也然而文王由地方百里之岐周而興起其大
 小固懸絶矣是以文王雖有莫當之盛德而致王若
 斯之難也豈可謂文王不足法哉歴考創業之主未
[016-5b]
 有不出於艱難者至子孫蒙業而安其知之者鮮矣
 周公大雅諸篇多歌咏王業艱難成王能知之遂爲
 周家一代令主後世人主法成王焉可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
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逹乎四境而齊有其民
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
[016-6a]
 此二節書見齊之易王以其時勢可乘也孟子又告
 公孫丑曰知文王當日王天下之所以難則知今日
 王天下之所以易矣齊人嘗有言曰凡人之作事雖
 有智慧之巧不如乘其可爲之勢乃可以濟其事凡
 農之治田雖有鎡基之備不如待其可耕之時乃可
 以利其用觀齊人之言則知王天下者必有資於時
 勢矣吾之言以齊王猶反手者正以齊有可乘之時
 勢真有至易而無難者也昔夏后殷周之盛時王畿
 之地不過千里今齊地亦方千里固已有其地矣且
[016-6b]
 民居稠密雞鳴犬吠之聲自國都以至四境處處相
 聞又已有其民矣有其地是地不待更爲開拓而已
 闢矣有其民是民不待更爲招集而已聚矣土廣民
 稠如此視彼尺地一民莫非商家所有者不亦異哉
 乘此國勢而行仁政則人民之歸附益衆土地之開
 闢益廣其一統而王天下誰得而禁止之哉夫齊以
 土廣民稠孟子遂許其易王若夫四海一統天下一
[016-7a]
 家無爲而治不尤易易乎雖然知其易尤當圗其難
 必也勅天之命惟時惟幾務使深仁厚澤周浹天下
 而不敢以己安己治爲心然後國家全盛之勢可以
 歴萬年而無替矣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
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爲食渇者易爲飲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
政民之悦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
此時爲然
[016-7b]
 此三節書見齊當易爲之時故能事半而功倍也孟
 子又告公孫丑曰齊之土廣民稠固有可乘之勢矣
 然不止此也蓋自文武造周以來至今七百餘年無
 有能繼文武而興者王者不作未有稀濶於此時者
 也與商之賢聖繼作異矣干戈賦斂無時休息民之
 憔悴於暴虐之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與商之猶有
 善政異矣當此之時能行仁政如饑者但得食即以
[016-8a]
 爲美而易爲食如渇者但得飲即以爲甘而易爲飲
 是恩不必深而感恩者自衆也孔子甞有言曰德化
 之流行心相感通其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殆速於
 置郵而傳王命焉使當今日饑渇之時乘萬乘大國
 之勢而行悅民之仁政舉其憔悴而蘇之吾知流行
 必速民之悦之猶解倒懸之困苦也故所施仁政之
 事雖僅半於古人而不必百年不必繼世致王之功
 必反倍於古人正惟此時爲能然也所謂以齊王猶
 反手豈虛語哉夫事半功倍之説三代而下其得天
[016-8b]
 下也往往如是然其取之也易故其失之也亦不難
 則是説也可以進於應運開創之時而不可進於繼
 世守成之日率作興事臯陶所以告大舜也所其無
 逸周公所以告成王也後世爲人君者法古人所爲
 而力行之勿憚其難亦勿狃於易焉可也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
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
[016-9a]
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此一章書見聖賢治心之學也公孫丑問於孟子曰
 夫子一旦加齊卿相之大位得行其所學之道焉雖
 由此爲管晏而成霸功爲伊周而成王業固夫子之
 所優爲亦不足爲怪矣但任大責重如此不知亦有
 所摇動於心否乎孟子曰謂我當大任而於心有所
 動者否也我自四十之時心已不動矣况今日乎公
 孫丑曰吾聞古有勇士孟賁力能生㧞牛角於世畧
 無畏懼今夫子當大任而能不動心若是則夫子之
[016-9b]
 勇過孟賁遠矣孟子曰如但以無所畏懼爲不動心
 而不必深論其事此亦何足爲難求之世間往往有
 其人焉如吿子者蓋能先我而不動心不必至四十
 時矣夫不動心之學孟子四十始能而吿子反能先
 之者何也先也者即所謂助長也非徒無益而又害
 之者也是故善爲學者必循序而漸進善爲治者必
 久道而化成
[016-10a]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
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寛博亦
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
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舎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
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㑹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爲必
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
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此四節書見不動心各有其道也公孫丑問曰夫子
 言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敢問人之不動心者亦
[016-10b]
 必有所以不動之道乎孟子曰凡人之不動心者真
 似淺深不可一槩而論然皆各有所以不動之道也
 古有勇士北宫黝彼所以養其勇也肌膚挺然而不
 撓目睛凝然而不逃推其必勝之心思以一毫小挫
 於人如撻之於市朝之中必不肎以其小而受之不
 惟不受於褐寛博之賤夫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
 萬乘之君與刺褐寛博之賤夫相等殊不見世間有
[016-11a]
 可以畏憚之諸侯如以惡聲加之則必以惡聲報之
 此其人身可殺而志不可奪蓋以必勝爲主者也吾
 所謂不動心有道者此其一也古又有勇士孟施舍
 彼所以養其勇也嘗自言曰我當未戰之時雖其勢
 難於取勝而我視之與可以勝無殊惟知勇往直前
 而已若量敵之勢弱於我而後進兵慮我之必勝於
 敵而後㑹戰是無勇而畏懼三軍之事者也我所不
 能爲也觀舍此言彼豈有百戰百克之勇能爲必勝
 者哉但胆氣素定視不勝猶勝能無畏懼而已矣此
[016-11b]
 其人蓋以無懼爲主者也吾所謂不動心有道者又
 其一也孟施舎以無懼爲主是專務守己者於儒者
 中畧似曾子曾子平日凡事反求諸已者也北宫黝
 以必勝爲主是専務敵人者於儒者中畧似子夏子
 夏天性狷介不輕下人者也夫孟施舍北宫黝此二
 子者皆匹夫血氣之勇亦難定其孰賢然而就中較
 量則孟施舍之所守爲得其要焉蓋黝務敵人是求
[016-12a]
 在人者也求在人則有時而不可必舎専守己是求
 在己者也求在己則無往而不自由此舎之所守為得其
 要而非黝之所能及也夫黝舍者孟賁之類也彼告子者
 孟賁黝舎之類也凡有志於學者將以學為聖賢也而反
 流於匹夫之勇而不覺可乎聖賢之學本無二道而異端
 之説乃有千岐始於擇焉不精終至勞而罔獲可不慎與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縮雖褐寛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
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016-12b]
 此二節書見聖賢相傳不動心之正道也孟子又吿
 公孫丑曰吾言孟施舍似曾子而曾子不動心之道
 果何如昔者曾子謂其弟子子㐮曰子好勇乎夫勇
 有大小彼血氣之小勇不足好也吾嘗聞義理之大
 勇於吾夫子仲尼矣夫子以天下惟理為可恃苟反
 之於自而理有不直則其氣自餒所敵者雖褐寛博
 之賤吾安得而不惴焉苟反之於自而理無不直則
[016-13a]
 其氣自壯所敵者雖千萬人之衆吾奮然而往與之
 相抗而不懼矣由曾子之言觀之孟施舍之所守雖
 視北宫黝為約然僅在於氣耳又不如曾子反身循
 理其所守者尤得其要也吾言不動心有道此則曾
 子不動心之道也按孟子不動心之學其原蓋出於
 此所謂縮者即以直養而無害也所謂千萬人吾往
 者即浩然之氣也孟子願學孔子以此求之思過半
 矣惜乎孔孟之言炳如日星而後世猶有好高之徒
 隂入於告子之流而不自知者
[016-13b]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
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
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
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
氣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
而反動其心
[016-14a]
 此二節書見不動心之道當内外交相養也公孫丑
 又問曰黝舍曾子之不動心吾知其各有道矣敢問
 夫子之四十不動心與吿子之先夫子不動心其道
 可得聞與孟子曰欲知告子之不動心當觀其言告
 子之言曰言以明理為逹所言而於理不達是不得
 於言也則當舍置其言而勿求其理於心恐以求心
 之故而動其心也心以順理為安所為而於心不安
 則當力制其心而勿求其助於氣恐以求氣之故而
 動其心也此告子不動心之指也就其言而論之不
[016-14b]
 得於心勿求於氣似乎不以所重狥其所輕猶云可
 耳若夫不得於言勿求於心則一身㝠然無主其不
 可也必矣然所謂可者猶有説焉夫心之有志所以
 主宰乎身而役使乎氣是氣之將帥也氣以充滿乎
 一身而聼命於志是志之卒徒也志固為至極而氣
 即次之我故曰人當持其志使帥有常尊而又當無
 暴其氣使體有常充可也彼謂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016-15a]
 者但知強持其志豈能無暴其氣乎其為不可則一
 而已公孫丑未逹志至氣次之義又問曰夫子既曰
 志為至極氣為次之則志重於氣人但當守其志可
 矣乃又曰無暴其氣而氣亦在所當養者何也孟子
 曰志氣本不相離持養不可偏廢如志之所在専一
 則四肢百骸皆隨其運用固足以動乎氣然使氣之
 所在専一則心思意念或不及管攝而志亦反為其
 所動矣今夫人之歩履至於傾跌而蹶者奔走至於
 急遽而趨者是皆猝然之間氣失其平也而反能震
[016-15b]
 動其心使之驚惕而不寜豈非氣壹動志之騐乎夫
 志壹能動氣可見志為至極氣壹能動志可見氣即
 次之此所以既持其志又必無暴其氣也子何以此
 為疑哉按持其志無暴其氣者内外交養之學也詩
 曰抑抑威儀維德之隅又曰慎爾威儀無暴其氣者
 慎威儀之謂也孟子蹶趨之説蓋本諸此由蹶趨推
 之凡盤於遊畋躭於聲色可以動志之類皆蹶趨也
[016-16a]
 聖明之主可不以此為戒與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
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
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
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
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此五節書見不動心之學貴於知言養氣而養氣貴
 於集義也公孫丑問曰告子之不動心固出於強制
 矣敢問夫子之不動心何所長於吿子而能然也孟
[016-16b]
 子曰我之異於告子者有二端焉我於天下之言究
 極其理而知其是非得失之故則與告子之不得於
 言勿求於心者異矣我於吾所固有浩然之氣能善
 養之而全其盛大流行之本則與告子之不得於心
 勿求於氣者異矣此則吾所以不動心之道也丑又
 問曰氣則一也而夫子曰浩然必有説矣敢問何謂
 浩然之氣孟子曰浩然之氣惟人自養之自知之未
[016-17a]
 易言也試以其本體言之其為氣也至大而不可限
 量至剛而不可屈撓但恐人不能善養之耳誠能自
 反常直順其自然以養之而不至有所害焉使其至
 大者猶夫初也至剛者猶夫初也則其氣自然充塞
 於天地之間矣又試以其用言之蓋天地間皆道義
 也惟能養吾浩然之氣則其為氣也配合乎吾心裁
 制之義義所當為者氣即助之以有為配合乎吾心
 自然之道道所當行者氣即助之以有行是天地間
 不可一日無道義則不可一日無浩然之氣苟無是
[016-17b]
 氣即道義所當為而無氣為助亦委靡退縮而餒矣
 然氣之養成也固足配道義而其始養也實有資乎
 道義必由平日工夫事事合義久之則心無愧怍此
 氣自然發生是乃集義所生者非一事偶爾合義便
 可感激奮勵掩襲於外而取之也若無集義之功則
 所行必有不合於義而不能慊然快足於心者心既
 不慊則氣亦從此不振而餒矣夫心之慊與不慊由
[016-18a]
 於義之集與不集則義本心中自有之理而不在於
 外明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正以彼言義在於外
 而不在於心故也既以義為外則必不能集義以生
 氣其先我不動心者不過悍然不顧襲取之而已豈
 真能不動心者哉夫孟子言氣必本於集義言義必
 歸於慊心此即大學誠意自慊之學也能於此求之
 脩齊治平之道思過半矣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
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
[016-18b]
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徃視之苖則槁矣天下之
不助苖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芸苖者也助
之長者揠苖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此一節書見集義者貴於有事而有事者貴於純全
 其功也孟子告公孫丑曰氣既由集義而生非由義
 襲而取欲集義者必須有事於義孜孜汲汲使所行
 皆得其宜焉而又不可預為期必使進脩之志或雜
[016-19a]
 於謀利之私也常須存此有事之心不可一時或忘
 而又不可躁進欲速有所作為以助其長也慎無若
 宋人然宋人有憂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以助其長
 者芒芒然歸謂其家人曰今日吾疲甚矣苖之不長
 者吾助之長矣其子趨而徃視之則苖已槁而死矣
 今天下養氣者始之以期必之心繼之以助長之念
 其不為宋人之助苖長者蓋亦寡矣以養氣為無益
 而舍之不事者不耘苖者也知氣當養而助之長者
 揠苖者也非徒無益於氣而又從而害之是故直養
[016-19b]
 而無害之功則為我所長耳按吿子之學失在助長
 而後世學者失在不知有事夫助長者知有事而誤
 焉者也使一無所事其失不尤甚乎是故學莫患於
 自棄而志不可以不立也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
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
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016-20a]
 此一節書見不動心之學必貴於知言也公孫丑又
 問曰夫子之善養氣既得聞命矣而又曰我知言此
 謂何也孟子曰凡人言語皆本於心吾因其辭之顧
 此失彼一偏而詖則知其心見理未明為私欲之所
 障蔽故也因其辭之高談濶論汎濫而淫則知其心
 蔽錮已深為私欲之所迷䧟故也因其辭之違背正
 論竒僻而邪則知其心惑於他岐與正理判然離異
 故也因其辭之支吾無定屢變而遁則知其心屈於
 正理自覺窮極而難通故也夫蔽陷離窮生於其心
[016-20b]
 豈惟言受其病則將害於其政而大綱不舉矣發於
 其政則亦害於其事而萬目不脩矣心術一謬綱紀
 皆差理固有必然者雖後有聖人復起能以一言定
 天下之是非亦必從吾害政害事之言而不可易矣
 吾所謂知言者如此若吿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何
 足以語此哉此我之不動心所以異於告子也宋臣
 歐陽脩曰自古毁譽之言未嘗不並進於前而聼納
[016-21a]
 之際人主所難葢左右之人朝夕出入其所讒諛能
 使人主不覺其漸惟在抑左右隂薦之言採縉紳公
 正之論若脩者誠善發孟子知言之蘊者與
宰我子貢善為説辭冉牛閔子顔淵善言德行孔子兼
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是
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
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
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
言也
[016-21b]
 此二節書是公孫丑以聖人推尊孟子而孟子不敢
 居也公孫丑曰昔孔門弟子宰我子貢列言語之科
 皆善為説辭冉牛閔子顔淵列徳行之科皆善言已
 身素有之德行孔子兼此二者然猶不敢全任曰我
 於辭命則不能也今夫子既知言則洞晰乎辭命之
 理又善養氣則體備乎徳行之實兼衆賢之所不能
 兼任孔子之所不敢任夫子豈不既聖矣乎孟子聞
[016-22a]
 而驚嘆曰惡以我為聖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
 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者極至之稱此豈吾所
 能哉我但以聖人之道學諸已而不厭又以聖人之
 道教諸人而不倦如斯而已子貢曰學而不厭必深
 知義理之無窮故融㑹貫通始終無斁乃所謂智也
 教而不倦必不見人我之有間故涵育熏陶樂與同
 善乃所謂仁也仁而且智則體用兼備夫子業已聖
 矣雖欲辭其名豈可得乎子貢孔子問荅之言如此
 由此觀之聖之名孔子尚不敢居子乃以我為聖是
[016-22b]
 何言也總之聖賢為學當仁不讓者任道之勇日見
 不足者求道之心孔子孟子雖造詣㣲有不同其於
 為學則一而已矣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
子顔淵則具體而㣲敢問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
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
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016-23a]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
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此三節書是孟子因公孫丑之問而明其志獨宗孔
 子也公孫丑問曰昔者竊聞之聖人之道備諸已雖
 大而無遺傳之人則分而各得如子夏子游子張或
 得聖人之文學或得聖人之威儀皆有其一體如冉
 牛閔子顔淵氣質不偏理義完備具有聖人之全體
 但不能如聖人大而化之不可限量耳夫子既不敢
 比孔子敢問於此數子何所䖏乎孟子曰凡人立志
[016-23b]
 須取法乎上數子雖賢且姑置之吾未肎以之自處
 也公孫丑又問曰數子既非所䖏若伯夷伊尹二人
 夫子於此何如孟子曰伯夷伊尹之道與我不同即
 以出處一節論之非可事之君則不事非可使之民
 則不使世治則進而仕世亂則退而隱是以淸為其
 道者也伯夷是也得君則仕何所事而非君得民則
 使何所使而非民世治固進而仕世亂亦進而仕是
[016-24a]
 以任為其道者也伊尹是也若夫可以仕則進而仕
 可以止則退而止可以久則久而留可以速則速而
 去在已無意必固我之私於世合用行舍藏之妙是
 得時中之道者也孔子是也此三等造詣各極其至
 皆古之聖人吾所行一未有能焉但此心則惟願學
 孔子因時制宜揆義理之自然審事幾之至當而已
 我於孔子同道而夷尹不同也可見孟子不敢自居
 聖人固存心之至虚而必願學孔子又立志之至確
 凡人立志必以最上者定其趨向斯取法不偏用力
[016-24b]
 不懈孟子事君則言稱堯舜自任則願學孔子誠不
 敢以次焉者自安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
孔子也曰然則有同與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
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
為也是則同
 此二節書言聖人之道雖不同而其根本節目之大
[016-25a]
 者則無不同也公孫丑問曰伯夷伊尹孔子夫子以
 為皆古聖人是夷尹二人於孔子無可優劣若是其
 班乎孟子曰否不但伯夷伊尹自生民以來聖人非
 一求其道徳事功之盛如孔子者未之有也公孫丑
 又問曰伯夷伊尹固不能與孔子並然既俱為聖人
 亦有相同之處與孟子曰相同之處烏得無有假如
 得百里之地而為之君土雖不廣彼三聖人之徳皆
 足以慰四方悦服之心副兆庻尊親之望朝諸侯有
 天下坐致無難若使行一不義之事殺一不辜之人
[016-25b]
 在他人雖覺甚小彼三聖人之心義精仁熟無一毫
 人欲之私功利之念即可以得天下亦不為也聖人
 之所以為聖人徳極其盛心極其正根本節目之大
 惟在於此是則其所同也可見聖人作用雖有各别
 本體則無少異然三聖之中獨尊孔子者則以其本
 末一貫小大兼該聖人至此無有幾㣲之遺憾觀其
 同益知其所以異孟子之論聖精矣
[016-26a]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
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徳由百世之
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
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
於其類㧞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此四節書是言孔子之不同羣聖人以明願學之意
 也公孫丑問曰夫子謂生民以来未有孔子敢問其
[016-26b]
 異於夷尹者若何孟子曰此非獨吾言之孔門弟子
 已先言之矣聖人原不易知宰我子貢有若智識髙
 明皆足以知聖人即使自處汙下欲推崇其師亦决
 不至阿私所好而空譽之則其言之可信明矣宰我
 之言曰自古聖人首稱堯舜然堯舜以道治天下勲
 業在一時夫子推堯舜之道以教萬世之天下勲業
 在萬世以予觀之賢於堯舜遠矣子貢之言曰古來
[016-27a]
 聖人不一要皆可考而知如禮所以飭政見其所制
 之禮或煩或簡則當日之政尚質尚文可知樂所以
 象徳聞其所作之樂或善或羙則當日之徳性之反
 之可知由百世之後差等百世之王莫有能違我之
 鑒别者但見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吾夫子以一身備
 帝王之政以一心兼神聖之徳者也有若之言曰我
 嘗曠觀天下豈惟民哉即如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
 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為飛為走為
 山為水不可謂之非類也聖人之於民有形有性俱
[016-27b]
 受之於天亦同類而已但聖人能踐其形能復其性
 雖與衆共生而夐然出於其類㧞乎其萃耳以我觀
 之自生民以来出類㧞萃之聖人非一未有如孔子
 之盛者也三子之言如此則孔子之為聖自古莫及
 豈獨伯夷伊尹乎此吾所以願學也按戰國時邪説
 横行人皆溺於功利孔子之道不明故孟子因公孫
 丑之問既自言知言養氣之功復言願學孔子以見
[016-28a]
 其淵源有本後世始知孔子之道真可以治天下國
 家無不尊王黜霸則皆孟子之言發之也其有功於
 聖道豈不大哉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徳行仁者王王
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
也力不贍也以徳服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如七十子
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
謂也
 此一章書是論王霸之公私不同而人心之感應亦
[016-28b]
 異也孟子曰世之論治者率以王霸並稱而不知其
 公私之辨以土地甲兵之力假仁之名以濟其私則
 謂之霸霸者必有大國乃可以成一匡九合之業若
 以大公至正之德行救世安民之仁則謂之王王者
 不待有大國自可以朝諸侯王天下故湯之王以七
 十里之亳文王之王以百里之岐周此其明驗也王
 與霸既不同故人之應之者亦各異彼霸者之以力
[016-29a]
 假仁亦足以服人矣然非真心愛戴特迫於強大力
 不能抗不得已而服之耳若王者之以徳行仁人之
 服者中心愛慕喜悦發於至誠無所勉強即如七十
 子之於孔子初無勢力位號之聨屬而周流窮困相
 從不舍無有異也大雅文王之詩曰王者之化自西
 自東自南自北無所思而不服此正王者以徳服人
 而天下皆心悦誠服之謂也彼霸者何足以語此哉
 從来王霸之論未有若孟子此章之明切者可見得
 天下全在仁不在力三代而下如漢唐宋之賢君以
[016-29b]
 寛代虐務愛惜百姓與天下休養生息皆享國長久
 彼行事之近於王者且然况實以徳行仁之王者乎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
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徳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
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此一章書是言有國者榮辱皆由於已不可不自勉
 於仁而此二節先即惡辱之情勉以強仁之事也孟
[016-30a]
 子曰好榮惡辱者人之常情不知榮辱無常惟人自
 取人君能奮發為仁則身尊國顯不期榮而自榮矣
 若安於不仁則身危國亂不期辱而自辱矣夫不仁
 既足以致辱今惡辱而反居不仁是必不能免于辱
 猶惡濕而反居窪下之地必不能免於濕也人君如
 誠惡之則莫如去不仁而為仁不自挟其貴而貴者
 惟徳不自恃其尊而尊者惟士賢者使在輔弼之位
 而匡君正俗能者使在百司之職而趨事赴功幸而
 國家閒暇無敵國外患之憂及是時君臣上下益加
[016-30b]
 兢惕脩明其政凡大綱小紀秩然不亂脩明其刑凡
 五刑五罰咸得其平如此則用人行政孜孜汲汲惟
 務脩徳以自強根本既立威命自振雖有強大之國
 必且翕然畏服拱手而聼命矣何榮如之由此觀之
 治天下國家不可一日不從事於仁賢能即行仁之
 人政刑即行仁之具閒暇即行仁之時然三者之中
 時尤難得易失人但欲坐享太平偷安無事不知在
[016-31a]
 上者既厭倦萬幾在下者即養交持祿人才銷歇紀
 綱隳壊禍患無不從此而起昔人以晏安比之鴆毒
 豈虚語哉
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今此下民或
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
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
無不自已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
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此四節書申言榮辱之所由致無不本諸已也孟子
[016-31b]
 曰人君欲強仁以求榮則當及時以圗治昔周公作
 鴟鴞之詩託為鳥言曰及天未陰雨之時徃取彼桑
 根之皮以補葺巢之牖户使之堅固以避陰雨之患
 今此在下之民其或有擊射而侮予者乎孔子讀詩
 而讚之曰為此詩者其知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
 之道乎夫人君能及時而治其國家如鳥之及時而
 為巢則無隙可乘誰敢侮之詩與孔子之言如此仁
[016-32a]
 則榮之説不益信哉今之為國者不知深謀遠慮思
 患預防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以縱欲怠傲以偷安
 君臣上下政荒而不問刑虐而不恤其不仁如此則
 國非其國而侮之者至矣是自求禍也何辱如之乎
 觀仁之榮知福所由臻觀不仁之辱知禍所由集仁
 不仁由已則榮辱豈自外至可見禍福無不自已求
 之者大雅文王之詩曰為人君者知天命不易承而
 反身克已長思與之配合則天心丕佑盛大之福皆
 其所自致矣商書太甲之篇曰已無罪而天降之災
[016-32b]
 或猶可避自為不善而陷於禍則决不可得生詩之
 言即福自已求之謂書之言即禍自已求之謂也好
 榮惡辱者可不醒哉可見天命不常常於有徳降祥
 降殃皆人事所感召斷斷不可委之氣數以自寛其
 責昔唐臣李泌告君曰天下人皆可言命惟人君不
 可言命若一言命則政事皆無用矣此誠千古至言
 也
[016-33a]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悦而願立
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悦而
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悦而願出
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則天下之農皆悦而願耕於
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悦而願為之氓

 此一章書是以實行王政望時君而先舉王政之當
 行者詳列之也孟子曰天下之大勢在人心而人心
 之向背則惟在其君之行政如賢能之士君所頼以
[016-33b]
 共治其國者也於賢則尊禮之使有徳者盡其匡弼
 於能則器使之使有才者展其猷為如是則俊傑濟
 濟莫不在位天下之士皆悦我用人有道而願立於
 其朝矣至於交易有無有市區焉所以為國通財貨
 若逐末者多則使各出市宅之租以抑之而不更征
 其貨若逐末者少則但治以市官之法而已並不税
 其廛則天下之商皆悦吾立法之便而願藏於其市
[016-34a]
 矣道路出入有關焉所以為國備非常不過設此以
 稽察往来之傳節防杜奸宄而已不征其貨税則天
 下之旅皆悦吾柔遠之義而願出於其路矣農為國
 之本耕者終嵗勤動最宜軫念但修井田之法使八
 家合作助耕公田而不税其私田之入則天下之農
 皆悦吾薄斂之政而願耕於其野矣居民所以實其
 國其民既有恒業則非游民其所居既為積貨之廛
 則非曠土諸如夫家之征一里之布本以懲游民曠
 土者槩不征之則天下之民皆悦吾厚下之仁而願
[016-34b]
 為之氓矣王政行而人心附有如此者總之天下雖
 大不外此五者之人而五者之中士為尤急蓋佐人
 君創制立法使商賈行旅耕農居民各得其所者全
 在賢能俊傑故行政乃得人心之本而用人又行政
 之本也
信能行此五者則隣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
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
[016-35a]
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一節書是言行王政之必王也孟子曰王者之政
 能使士農商賈居民行旅無不歸心如此特患今之
 人君不肎實心舉行耳果能行此五者則政事脩明
 恩徳旁浃其所感被豈但本國之民歡忻愛戴尊之
 親之凡隣國之民無不懐樂土之思切来蘇之望皆
 仰之若父母矣既仰之若父母則隣國之民無異我
 之子弟假如隣國之君欲率其民以攻我是率其子
 弟以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無此悖逆之理其㫁乎
[016-35b]
 無濟可知如此則天下之大安有與我為敵者夫至
 無敵於天下則是膺天命而為天吏凡逆天害民之
 國皆得而征討之兼弱攻昧取亂侮亡無非恭行天
 罰東西朔南何向不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王
 天下在得人心得人心在行王政孟子既屢言之此
 又决言行王政之必王以見其必不可不行然人心
 得之甚難失之甚易有一政不舉即有一民不附未
[016-36a]
 有天下當思人心得之之難既有天下當思人心失
 之之易則久安長治千萬年丕基不㧞矣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
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
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
然也
 此一章書是勉人君法先王行不忍人之政也孟子
[016-36b]
 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為形即禀天地生物之理以為
 心凡見人不得其所即有一不忍之心萌動於中此
 固不分聖凡無不同具但人雖有是心率為物慾所
 蔽不能推而逹諸行事惟先王則全體流通觸處周
 徧不忍人之失養則制田里教樹畜即有政以厚其
 生不忍人之失教則設學校明禮義即有政以復其
 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隨感隨應隨應隨
[016-37a]
 足天下雖大其治之也不猶運諸掌上之易乎先王
 能全其皆有之心如此夫天下之人至不齊矣天下
 人之與先王甚懸絶矣而謂其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於何見之是當於猝然發露之頃觀其自然莫強之
 意有如今之人乍見一無知之孺子將入於井無論
 賢愚必為之怵惕而驚懼不寜惻隱而傷痛甚切此
 其心初非為内交於孺子之父母而結好也非為要
 譽於鄉黨朋友而掠羙也并非惡居不仁之名而懼
 人之謗議也動於不容已而發於不及覺不知其然
[016-37b]
 而然亦不期其同然而無不然此所以謂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也人人有是心先王亦不過有是心先王
 有是心遂成其為先王凡人有是心僅成其為凡人
 但以先王能行凡人不能行耳然則人主欲法先王
 苟非以實心行實政使天下之民無不實被其澤雖
 有仁心仁聞亦何益哉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
[016-38a]
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
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
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
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之始逹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

 此四節書是推言四端之心皆人性所固有而見擴
 充之功不容己也孟子曰由乍見孺子入井一事觀
[016-38b]
 之可見無惻隱之心天下必無是人人皆有惻隱之
 心可知推之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或有所感而即動
 或因所觸而即形無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天下亦必
 無是人人皆有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可知矣然是四
 者之心所以感即動觸即形者其故為何蓋惻隱非
 他吾性中固有是慈愛之真肫然不容已仁之端也
 羞惡非他吾性中固有是裁制之宜截然不可紊義
[016-39a]
 之端也辭讓非他吾性中固有是謙㳟遜順自然之
 品節禮之端也是非非他吾性中固有是分别去取
 不爽之鑒衡智之端也有是性即有是情是四端為
 人人之所共有即為人人之所皆能人心之有四端
 猶人身之有四體也乃或自謂不能而不反求諸已
 是自賊而已或謂其君不能而不責難於君是賊其
 君而已夫人而可自賊乎哉事君而可賊其君乎哉
 誠使凡有是四端者果能自加察識即從一念之感
 動一時之發露推而擴之使其無念不然無時不然
[016-39b]
 以充滿其全量將見四者之心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逹沛然勃然有不可遏塞者矣苟至於能充之則仁
 義禮智之用自然推行各當暨訖無外四海雖大足
 以保之而無難苟不充之則性分既虧彝倫日斁雖
 至親若父母且不足以事之况四海乎是知人君有
 是心始則患在不能察識既察識則又患在不能擴
 充孟子吿梁惠王即不忍民饑一事引之以王道告
[016-40a]
 齊宣王即不忍觳觫一念引之以發政施仁無非欲
 其察識此心以盡擴充之功用而梁齊之君雖知之
 而不能行故孟子至此又痛切言之其詞愈危而其
 意愈切矣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
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
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
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此一章書是勉人擇仁而處盡反求諸已之功而先
[016-40b]
 即其不可不擇者言之也孟子曰天下之人同此心
 即同此理及其習尚一殊而善惡遂至懸絶即以一
 技言之彼矢人之心豈不仁於函人之心哉乃矢人
 以矢為業則專精於矢惟恐矢之不利而不傷人函
 人以甲為業則専精於甲惟恐甲之不堅而傷人巫
 利人生匠利人死亦復如是可見術之於人所係甚
 大習於仁則仁習於不仁則不仁故不可不慎也孔
[016-41a]
 子有言曰習俗移人賢者不免里有仁厚之俗擇居
 者尚以為美人若擇術而不於仁是不知美惡之别
 焉得為智乎由孔子之言思之仁之為道自天所與
 而言則天地生物之心得之為最先所以統四德該
 萬善而為良貴之首乃天之尊爵也自其在人而言
 則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為日用所當
 處而不可暫離者人之安宅也莫為之禦而自不處
 仁是有尊爵而棄之有安宅而舍之是非顛倒不明
 已極雖欲不謂之不智豈可得哉蓋性相近習相逺
[016-41b]
 人若隨俗習非不知其惡而自陷於惡所以古之聖
 王兢兢業業屏竒技淫巧逺宦官宫妾日求讜言日
 親正士惟恐稍一狎近不義即為外物蠱惑為聖為
 狂所分在此而已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
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
射者正已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已者反求諸已而
[016-42a]
已矣
 此三節書是勉人之自力乎仁也孟子曰夫不智則
 不能擇仁而處即為不仁之人矣不仁之人自然嗜
 慾錮蔽私累蒙惑益以不智至於不智而禮之孰合
 孰違義之孰當孰否皆不能察亦遂無禮無義四者
 俱無則人道已䘮自置其身於卑賤之地天下之有
 徳無徳者皆可以役使之是為人役而已既為人役
 雖有愧恥之心終不能免譬如弓人而恥為弓矢人
 而恥為矢即欲不爲弓矢豈可得哉如恥為人役而
[016-42b]
 必求所以免之亦無他術莫如反其不仁而為仁耳
 蓋仁者之於仁猶射者之於射必内正已之志外正
 已之體極其審固而後發矢發而不能中則不怨人
 之能中而勝已者惟反求諸已内外之體有不正而
 已矣為仁由已而不由於人何以異此一為仁而智
 與禮義無不畢具天下方宗而仰之又奚人役之足
 憂乎葢天下之道二出乎仁則入乎不仁仁則有安
[016-43a]
 富尊榮之樂不仁則有敗亡僇辱之苦然仁初不待
 外求能發憤自強反諸已而具足特患人不肎立志
 耳故孟子危言以激之復正言以勉之無非欲其立
 志以自強而已矣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
有大焉善與人同舎已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
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
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此一章書是言取善不可不極其量也孟子曰古昔
[016-43b]
 聖賢不一而好善之心則同聖門子路人告之以過
 則喜得聞而改之其樂於遷善如此夏王大禹聞人
 之善言則屈已拜而受之其樂於受善如此若夫有
 虞大舜規模氣象視由禹更有大焉舜視此善本天
 下大共之理故以天下之善公之天下之人而與同
 之不存一已之見於心而虚心以從人不知善之在
 已也不存一人之見於心而見人之善則樂取之不
[016-44a]
 知善之在人也形迹俱冺物我兩化融融然同處一
 善之内自耕於歴山陶於河濵漁於雷澤以至登庸
 而為天子無在非取於人以為善其樂善之至窮逹
 不移終始無間又如此由今思之舜取人之善以為
 已善雖未暇代為人計然天下有善者以見取為榮
 益日進於善未有善者以不見取為辱亦思共勉於
 善是與人為善者也至於與人為善則是成已而即
 成物獨善而備兼善有如天覆地載無不生成長育
 君子之善莫大於此取善之量必如是而始盡哉葢
[016-44b]
 嘗論之人君如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然日月雨露
 雷霆霜雪各司其職惟成一天之善人君之道淵黙
 無為然兵農禮樂工虞水火各效其能亦惟成一君
 之善若稍吝容納或疑其沽名市羙則人皆消沮伏
 匿不敢自獻其善人君雖欲為善從何取之故孟子
 從由禹上溯大舜以見善不可不取取善又不可不
 極其量也
[016-45a]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
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
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
然去之若將凂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
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此一章書是言君子處世貴乎中正無取一偏之行
 而此先言伯夷之偏於淸也孟子曰商周之間有伯
 夷者其生平制行惟一於淸非可事之君則弗事非
 可交之友則弗友故其時國君有不善者必不肎立
[016-45b]
 於其朝國人有不善者必不肎與之言使其立惡人
 之朝與惡人言則一息不能自安如衣朝衣冠朝冠
 坐塗炭之内其疾惡之嚴如此推其心非獨不與惡
 人言而己雖與鄉人並立其冠不正不過偶然之小
 失必望望然急去之若將汚累及己又非獨不立惡
 人之朝而己雖諸侯卑躬折節善其辭命以交接之
 禮至亦必拒之不受其所以然者以就之即不潔必
[016-46a]
 至降吾志而辱我身故㫁㫁然弗屑已吁觀夷之處
 世無一可與之人然則非黄農虞夏果無托足之地
 哉惟其若此所以為伯夷與
栁下恵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
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
於我側爾焉能凂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此一節書是言柳下惠之偏於和也孟子曰魯之大
 夫有柳下惠者其生平制行惟一於和有君則事之
[016-46b]
 雖汙君不以為羞有官則居之雖小官不以為卑其
 進而仕也不自隱其賢而事人必以其道其不用而
 遺棄無怨尤之色甚至於阨窮亦無悲閔之意常自
 言曰凡人立身各有本末爾自為爾我自為我即使
 袒裼裸裎露其形體在於我側爾自無禮耳安能汙
 及我哉是以由由然不見一毫圭角日與衆人偕處
 惟期自不失其正而己雖當欲去之時有留而止之
[016-47a]
 者即從之而止其所以然者視天下無一不可事之
 君無一不可居之官并無一不可並處之衆何所區
 别較量於其間正不必以去為潔而屑屑自明其是
 己吁觀惠之處世超然進退窮逹之外主於和光同
 塵雖辱身降志不以為屈惟其若此所以為栁下惠
 與
孟子曰伯夷隘栁下惠不㳟隘與不㳟君子不由也
 此一節書是論古人制行未免一偏不可為處世中
 正之凖也孟子曰吾由伯夷觀之其嚴潔難犯雖纎
[016-47b]
 㣲細故不肎包容可謂清之至矣然以自律其躬則
 可若以槩責天下則失於太苛孰非斯人之徒而忍
 孑孑焉槩擯絶之乎謂之為隘所不免矣吾由栁下
 惠觀之其平易諧俗無人不可交接可謂和之至矣
 然應世固貴通融而廉隅禮度豈可盡廢但云已不
 失正人之是非可否一槩聼其自然不㡬以世為玩
 乎謂之不㳟所不免矣夫君子處世自有大中至正
[016-48a]


之道清而不刻和而不流故人人皆可率循就夷惠



所造非不自成獨至之詣然有意為夷則欲效其清



適得其隘不至矯世違俗不止有意為惠則欲效其



和適得其不㳟不至同流合汙不止故曰君子不為



也孟子生平仕止久速一以孔子為凖此論夷惠之



偏而願學之意隱然言外觀其在當時宋薛之餽則



受齊之餽則不受季任儲子之交則不廢而與王驩



同使則未嘗交一言斯誠處之各得其道後世所當


[016-48b]
取法也


日講四書解義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