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8 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弘曆 (master)


[072-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禮記義疏卷七十二
 深衣第三十九
  正義孔氏穎達曰案鄭目録云名曰深衣者以其
  記深衣之制此於別録屬制度 吕氏大臨曰古
  者衣裳殊制所以別上下也惟深衣之制衣連裳
  而不殊盖私燕之服尚簡便也雖曰簡便不可以
  無法故有五法之象 方氏慤曰有虞氏深衣而
[072-1b]
  養老𫝊曰庶人服短褐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
  服之也
  通論鄭氏康成曰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素
  純曰長衣有表則謂之中衣大夫以上祭服之中
  衣用素士祭以朝服中衣以布明矣孔疏天子大/夫四命爵弁
  自祭故中衣用素天子之士諸侯之大夫亦士也/祭以朝服諸侯之士𤣥端亦衣朝服而裳異朝服
  用布故中/衣亦布 孔氏穎達曰長衣中衣及深衣其制
  度同玉藻云長中繼揜尺若深衣則緣而已緣廣
[072-2a]
  寸半凡深衣皆諸侯大夫士夕時所著之服庶人
  吉服亦深衣皆著之在表也朝服祭服有中衣喪
  服亦有中衣檀弓練衣黄裏注云練中衣以黄為
  内但不得繼揜尺耳喪服儀云帶緣各視其冠注
  云緣如深衣之緣下云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
  以青之屬唯孤子深衣純以素但以緣而巳其吉
  服中衣亦以采緣諸侯得綃黼為領丹朱為緣大
  夫士不用綃黼丹朱但用采純而已其長衣若以
[072-2b]
  采緣則與吉服中衣同故知以素緣也若以布緣
  則曰麻衣其喪服之中衣其純用布視冠布之麤
  細至𦵏可以用素緣也練則用縓也詩之麻衣則
  與此別彼謂吉服之衣也所以此稱深衣者以餘
  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
  邃故謂之深衣 陳氏澔曰朝服祭服喪服皆衣
  與裳殊惟深衣不殊則其被於體也深邃故名深
  衣制同而名異者有四焉純之以采曰深衣純之
[072-3a]
  以素曰長衣純之以布曰麻衣著在朝服祭服之
  内曰中衣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
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毋音無見同現衽而審/反又而鴆反要一遥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聖人制事必有法度毋見膚者衣
 取蔽形孔疏若見膚/肉則褻也毋被土為汙辱也續猶屬也衽
 在裳旁者也屬連之不殊裳前後也孔疏若喪服裳/前三幅後四幅
 各自為之不相連今深衣裳一旁則連/之相著一旁有曲裾連之與相連無異鉤邊若今曲
[072-3b]
 裾也續或為裕三分要中減一以益下下宜寛也要
 或為優孔疏凡布廣二尺二寸以四寸為縫一尺八/寸三分之為六寸減六寸以益下上二幅一
 尺二寸下二/幅二尺四寸 孔氏穎達曰作記之時深衣無復制
 度故稱古者言盖疑辭衽謂深衣之裳以下闊上狹
 謂之衽接續此衽而鉤其旁邊要縫謂要中之縫下
 畔一丈四尺四寸要縫半之七尺二寸容舉足而行
 故宜寛也 方氏慤曰玉藻謂縫齊倍要以縫齊為
 倍則要縫為半矣此所以互言之 楊氏簡曰深衣
[072-4a]
 屬裳則當續衣之衽使之長與裳齊也 吕氏大臨
 曰衣之旁幅下殺裳之旁幅上殺上下之衽相續而
 中曲 楊氏曰既合縫了又再覆縫合縫為續衽覆
 為鉤邊
 案深衣之異於禮服者在衣惟一領耳朝祭諸服其
 領直故左右二衽皆摺而掩於内以露裼衣至襲則
 出其左衽而右揜而裘與裼衣皆不見深衣則其領
 方交於兩衽之上先掩左衽於内次掩右衽於外故
[072-4b]
 曰衽當旁也若裳則與朝祭大異朝祭之裳十二幅
 襞積而旁無殺縫深衣止六幅裁為十二幅故此篇
 於裳言之最詳盖朝祭之衣與裳別故衣有垂下之
 衽以蔽裳而裳之長短不必言深衣衣與裳連則衣
 垂下之衽無所用之故先言短長之無定而即言續
 衽言裳與衣相續在垂衽之處故孔氏直言此衽指
 裳前後左右皆有衽也既以六幅解為十二幅則每
 幅半有邊半無邉無邉則其縷易散而縫之亦不固
[072-5a]
 故必以有邊者與無邉者相合先以無邊者緝之後
 以有邊者掩其外而再緝之謂之鉤邉故鄭氏曰衽
 謂裳幅所交裂也惟後中二片則必以有邊者相合
 與衣背縫一直而下皆削幅故曰負繩其名衽謂小
 要者衣之上與袖相屬裳之齊又倍要唯當要處最
 小也故禮衣有垂下之衽朝祭之衽無考而鄭言若
 今曲裾孔言朝服曲裾似朝祭下垂之衽亦上殺下
 廣惟喪服上廣下殺以變於吉若深衣則無此衽而
[072-5b]
 有當旁之衽玉藻云衽當旁正指深衣之衽本篇續
 衽則眀所以衽當旁之故見此續處即禮服之垂衽
 處此䖏不用衽故衽當旁耳而鄭孔多&KR0556續處言之
 諸儒多以朝祭之衽喪服之衽汩之則成棼手矣
袼之髙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
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袼音各亦作胳詘邱勿反厭/於甲反髀畢婢反當丁浪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袼衣袂當腋之縫也肘不能不出
 入袂屬幅於衣詘而至肘當臂中為節臂骨上下各
[072-6a]
 尺二寸則袂肘以前尺二寸肘或為腕帶當骨緩急
 難為中也 孔氏穎達曰袼謂當臂之䖏袂中髙下
 宜稍寛大可以運動其肘袂二尺二寸肘尺二寸是
 容運肘也袂長二尺二寸并緣寸半為長二尺三寸
 半除去縫之所殺各一寸餘有二尺一寸半在従肩
 至手二尺四寸今二尺一寸半之袂得反詘及肘者
 以袂屬於衣幅廣二尺二寸身脊至肩但尺一寸也
 從肩覆臂又尺一寸是衣幅之畔覆臂將盡今又屬
[072-6b]
 袂於衣又二尺一寸半故反詘其袂得及於肘也帶
 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䖏此深衣帶下於
 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帶
 下紳居二焉是自帶而下四尺五寸也 馬氏睎孟
 曰服身之章身服之準故視肘以為袂肘尺二寸袂
 二尺二寸殺袂以為袪三袪以為要袪尺二寸倍為
 二尺四寸三之七尺二寸倍要以縫齊長一丈四尺
 四寸也
[072-7a]
 案凡衣視身之長短有衽有邊有要有下有袼有袂
 有帶而短長適均纎曲各當此深衣之所以應規矩
 繩權衡也
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
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圜圓同袷/音劫踝華
 上聲齊/音咨
 正義鄭氏康成曰裳六幅幅分之以為上下之殺袂
 圜應規謂胡下也司馬氏光曰牛領下垂者謂之胡/從袖口至袖下裁令勢圓如牛胡
[072-7b]
 也口案袖根二尺二寸/袂 尺二寸故須裁袷交領也古者方領孔疏以/漢時領
 皆向下交垂故云古/者方領似今擁咽如今小兒衣領孔疏方折之也/ 司馬氏光曰
 漢時小兒衣不可見今小兒/曡方幅繫頸下謂之涎衣繩謂裻司馬氏光曰裻/音督衣之背縫
 謂之/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踝跟也齊緝也 孔氏穎
 達曰每幅交解為二是十二幅也負繩謂衣之背縫
 及裳之背縫上下相當如繩之直非謂實負繩也
 陳氏祥道曰十二月者天之數規而圜者天之體矩
 應方者地之象直與平者人之道 吕氏大臨曰衣
[072-8a]
 袂之制有三有侈者自服而侈之袷至袪而侈之朝
 服以上是也有端者自袷至袪方正而製之𤣥端素
 端是也有圜者内殺於袷外殺於袪中則胡下深衣
 是也欲使行者舉手以為容儀如規之圜也案自服/之服恐
 誤或疑/是腋字
 通論敖氏繼公曰十二幅謂衣六幅裳六幅是也盖
 衣身二幅左右袂各二幅是謂衣之六幅裳以六幅
 布交裂裁之為十二片其實止六幅也衣裳各六幅
[072-8b]
 象一嵗之六隂六陽也
 存疑司馬氏光曰鄭注周禮袷狀如著案此字/疑誤横銜
 之繣潔於項顔師古注漢書繣結礙也潔繞也盖為
 結紐而繞項也今朝服有方心曲領以白羅為之方
 二寸許綴於圓領之上以繫於頸後結之或袷之遺
 象與而曲禮鄭注袷交領也則領之交㑹自方疑更
 無他物且從之以就簡易 葉氏夢得曰袂圜以應
 規不云領曲以應矩而云曲袷如矩以應方則袷與
[072-9a]
 領非一物也張華注朱勃事引漢書音義頸下施衿
 正方儒者之服則領之外盖別有袷方折之加於領
 上此正古深衣之制若為交領則當在背何抱之云
 乎曲禮視不上於袷鄭氏亦以袷為交領袷當在帶
 之上所以尊天子若為交領無乃太髙乎
 案曲袷交領也以右襟之末斜交於左脅以左襟之
 末斜交於右脅則領不直垂而方矣温公及葉氏之
 疑似與注不符
[072-9b]
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
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下齊如權衡者以安
志而平心也
 正義鄭氏康成曰行舉手謂揖讓也引易言深衣之
 直方應易之文也政或為正心平志安行乃正或低
 或卬則心有異志者與 孔氏穎達曰所以袂圜中
 規者欲使行者舉手揖讓以為容儀如規也負繩背
 之縫也抱方領之方也以直其正解負繩欲使人直
[072-10a]
 其政敎以方其義解抱方欲使義事方正記者既眀
 方直之義故引坤卦之六二直方以證之裳下之齊
 如權之衡低卬平也 方氏慤曰規矩者方圜之體
 方圜者規矩之用自曲袷如矩以應方而下皆上言
 體下言用惟袂則上言用下言體盖袂之圜非其體
 然及舉手以為容則圜爾乃其用然也上言如矩而
 後言負繩以衣先後為序下言負繩而後言抱方以
 易直方為序且應十有二月仰觀於天也直其政方
[072-10b]
 其義俯察於地也可以運肘近取諸身也應規矩繩
 權衡逺取諸物也
 案易下言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則上自當作直
 其敬也方其義也此作直其政乃敬字譌其半今易
 作直其正又以政字之譌而去其半耳
五法巳施故聖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
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
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相息/亮反
[072-11a]
 正義鄭氏康成曰五法已施聖人服之言非法不服
 也貴之貴此衣也完且弗費言可苦衣而易有也孔/疏
 以其完牢可苦事衣著以白布為/之不須黼黻錦繡是弗費而易有深衣者用十五升
 布孔疏與朝服相/類知十五升布鍜濯灰治孔疏打洗鍜濯用/灰治理使和熟也純之
 以采善衣朝祭之服也自士以上深衣為之次孔疏/玉藻
 諸侯朝朝服夕深衣大夫朝/𤣥端夕深衣是朝祭之次服庶人吉服深衣而已孔/疏
 吉服自深衣以下更無餘服故知庶人同之喪/服衰裳上下無差亦知庶人吉服乃深衣也 陳
 氏祥道曰文事有爵弁服武事有韋弁服先儒以善
[072-11b]
 衣為朝祭之服盖舉一端眀之也深衣異於餘服者
 不特衣裳連餘服幅前三後四深衣則十二幅矣餘
 服之帶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深衣之帶則當無骨者
 矣 方氏慤曰五法皆公必以規矩言無私者方圓
 有天地之象其無私尤足道也聖人以徳言先王以
 位言有徳足以稱之故服之有位足以作之故貴之
 端冕則有敬色所以為文介胄則有不可辱之色所
 以為武然端冕不可以為武介胄不可以為文兼之
[072-12a]
 者惟深衣而已然文非若端冕可以視朝臨祭也特
 可以賛禮而為擯相而已武非若介胄可以臨難折
 衝也特可以運籌而治軍旅而已制有五法故曰完
 案此訓完字/與鄭注相備其實則布其色則白故弗費
 通論吕氏大臨曰深衣之用上下不嫌同名吉凶不
 嫌同制男女不嫌同服諸侯大夫士夕深衣庶人吉
 服深衣此上下同也有虞氏深衣而養老將軍文子
 除喪而受越人弔練冠深衣親迎女在塗壻之父母
[072-12b]
 死深衣縞總以趨喪此吉凶男女同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
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大音泰緣悦絹反/廣古曠反純音準
 正義鄭氏康成曰尊者存以多飾為孝繢畫文也三
 十以下無父稱孤純謂緣之也緣袂謂其口也孔疏/綠其
 袂口非口/外別有緣緣緆也孔疏既夕鄭注在幅曰綼/在下曰緆此謂深衣下緣緣邉衣
 裳之側孔疏深衣外衿之邉有緣/裳外邉曲裾掩處亦有緣廣各寸半則表裏
 共三寸矣惟袷廣二寸 陸氏朗曰大父母祖父母
[072-13a]
 也 孔氏穎達曰具父母父母俱在也大父母具亦
 然若其不具一存一亡不必純以繢也有父母而無
 祖父母故飾少而純以青若無父母惟祖父母在亦
 當然也 吕氏大臨曰三十以下無父可以稱孤三
 十以上有為人父之道不言孤也 陳氏祥道曰具
 父母大父母純以繢備五采以為樂也具父母純以
 青體少陽以致敬也孤子純以素存凶飾以致哀也
 小祥純以縓則大祥緣以布吉時夕服緣以采 方
[072-13b]
 氏慤曰褏口謂之袂裳下謂之緣衣側謂之邉其純
 皆寸半三五之數也
 總論朱子曰深衣裁用細白布度用指尺中指中節
 為寸衣二幅不裁其長過脇下屬於裳用布二幅中
 屈而下垂之如今之直領衫但不裁破腋下每幅之
 下屬裳三幅裳交解十二幅上屬於衣其長及踝用
 布六幅每幅裁為二幅一頭廣一頭狹狹頭當廣頭
 之半以狹頭向上而聨其縫以屬於衣每三幅屬衣
[072-14a]
 一幅圓袂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長屬於衣之
 左右而縫合其下以為袂其本之廣如衣之長而漸
 圓殺之以至袂口則其徑一尺二寸方領兩襟相掩
 衽在腋下則兩領之㑹自方曲裾用布一幅如裳之
 長交解裁之曡兩廣頭並令向上布邉不動但稍裁
 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漸如魚腹末如鳥喙内向而緝
 之相㳫綴於裳上之右旁以掩裳際右幅在下左幅
 在上布邉在外裁處在内案朱子晚嵗所著深衣去/舊説曲裾之制而不用兹
[072-14b]
 姑存之以/備考耳衣裳皆緣緣用黑繒具父母以青大父母
 以繢領表裏各二寸裳下及邊表裏各一寸半皆就
 布緣袂口表裏亦一寸半布外接出大帶帶用白繒
 廣四寸夾縫之其長圍要而結於前再繚之而為兩
 耳及垂其餘為紳下與裳齊以繒緣其紳之兩旁及
 下表裏各半寸如緣之色復以五綵縧廣二寸約其
 相結處長與紳齊
 投壺第四十
[072-15a]
  正義孔氏穎達曰案鄭目録云名曰投壺者以其
  記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此於別録屬
  吉禮亦實曲禮之正篇是投壺與射為類此於五
  禮宜屬嘉禮也或云宜屬賓禮 司馬氏光曰投
  壺細事聖人取之以為禮用諸鄉黨用諸邦國其
  故何哉鄭康成曰投壺射之細也君子射以觀徳
  為其心平體正端一審固然後能中故也夫審度
  於此而取中於彼仁道存焉疑畏則疎惰慢則失
[072-15b]
  義方象焉左右前却過分則差中庸著焉得一失
  二成功盡棄戒懼眀焉是故投壺可以治心可以
  脩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古者壺矢之制揖讓之
  容今雖闕焉然其遺風餘象猶可彷彿也 吕氏
  大臨曰燕飲有射以樂賓且以習容以講藝也庭
  之脩廣或不足以張侯置鵠賔客之衆或不足以
  備官比耦則弧矢之事不能行而比禮比樂志正
  體直所以觀徳者猶在此先王所以不廢也 應
[072-16a]
  氏鏞曰壺之為器所以實酒而置之席間者也春
  秋曰尊以魯壺周官曰其朝獻用兩壺禮器曰五
  獻之尊門内缶門外壺其始必於燕飲之閒謀以
  樂賔或病於不能射也舉席閒之器以寄射節焉
  投壺以為樂猶擊缶以為樂也以所飲之壺寓所
  投之矢制禮者因為之節文且用樂以宣達其情
  此投壺所由興也 陳氏澔曰此為大夫士投壺
  之禮然左𫝊載晉侯與齊侯燕投壺則諸侯亦有
[072-16b]
  之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奉上/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矢所以投者也中士則鹿中也孔/疏
 鄉射記云大夫兕中士鹿中中之形刻木為之狀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圜圈以盛算鄭不云兕中畧之也
 於陳氏祥道曰投壺禮輕/ 射故但用中之下而已射人奉之者投壺射之類
 也其奉之西階上北面孔疏皆在西階/上欲就賔處也 孔氏穎達
 曰主人阼階之上西面奉持其矢中謂受算之器鄉
 射禮司射升自西階階上北面此奉中亦然使人執
[072-17a]
 壺於司射之西北面惟云使人不言官者以賤畧之
 也知是大夫士禮者以經云主人請賔是平敵之辭
 若諸侯則燕禮大射每事云請於公不云主人請賔
 也非諸侯禮而經云奏貍首者別取燕飲之義其諸
 侯相燕亦有投壺故左𫝊云晉侯與齊侯燕投壺然
 則天子亦有之但古禮亡無以知也 方氏慤曰矢
 將以授賔故主人奉之中將以待𫉬故司射奉之壺
 將以待投故使人執之而已曰使人不必有攸司夫
[072-17b]
 人而為之可也中必象獸形者以服猛為義因而為
 隆殺猶侯用虎豹之屬爾必謂之中者以中為善故
 也奉之使司射所投謂之矢皆以是而已
 存疑孔氏穎達曰執壺之人賤於司射故在司射之
 西以凡行禮統於主人雖俱在西階而當尊東故燕
 禮大射宰夫代公為主人與賔俱升西階而主人在
 東也
 案主人在阼司射等當自西階東從主人於尊東安
[072-18a]
 得云俱在西階且西階亦不得云當尊東
 總論孔氏穎達曰自此至曰辟論燕禮説屨升堂之
 後主賔請投辭受之節
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賔賓曰子有㫖酒嘉
殽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
也敢固以請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曰
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賔曰某固辭不得命敢
不敬從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辟主人阼階上拜送賓
[072-18b]
般還曰辟哨七笑反樂音洛般盤同還旋同辟避同大/戴上無某既賜矣句下作某賜㫖酒嘉殽
 正義鄭氏康成曰燕飲酒既説屨升坐孔疏燕禮取/爼以出卿大
 夫皆降賔反入及卿大夫皆説屨升席羞庶羞之後/乃云若射知此亦然也若鄉射則在飲酒未旅前以
 詢衆庶禮/重故早也主人乃請投壺也否則或射所謂燕射也
 枉哨不正貌為謙辭孔疏枉謂曲而不/直哨謂哨峻不正固之言如故
 也言如故辭者重辭也不得命不以命見許也賔再
 拜受拜受矢也主人既辟進授矢兩楹之間也拜送
 送矢也辟亦於其階上 孔氏穎達曰賔既許主人
[072-19a]
 投壺賔乃於西階上北面再拜遙受矢也主人見賔
 拜乃般還曲折還謂賓曰今辟而不敢受言此者欲
 止賓之拜也於是賓及主人皆来兩楹之間相就俱
 南面主人在東授矢與賔主人復歸阼階上北面拜
 送矢賔亦歸西階上般還而告主人曰今辟而不敢
 受亦以止主人拜也鄉飲酒鄉射拜受爵送爵皆北
 面知此亦當北面 吕氏大臨曰投壺禮有加於射
 禮者不敢以禮殺而紓吾敬也燕樂而不淫禮殺而
[072-19b]
 敬不衰此徳所以脩交所以久也
 存疑熊氏安生曰拜時般還或可東西面相拜曰辟
 者是賛者来辭告主人及賔言曰辟
 案鄉射有司請射賔對曰某不能為二三子許諾有
 司授弓矢無主賔授受拜辟諸文者盖弓矢主賔自
 取不必授受也又射禮賈氏公彦疏云投壺因燕而
 為之此為衆習禮不専為已也盖鄉射公事投壺情
 好也君子不以情好而為狎故其辭彌恭其節彌謹
[072-20a]
  右請投
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閒退反位揖賔就筵
 正義鄭氏康成曰主人既拜送矢又自受矢進即兩
 楹閒者言將有事於此也退乃揖賔即席欲與偕進
 眀為偶也賔席主人席皆南鄉間相去如射物孔疏/物謂
 射者所立之處物長三尺闊一尺二寸兩物東西相/去容一弓故郷射記云物長如笴其間容弓距随長
 武注云笴長三尺/距随者物横畫也 孔氏穎達曰此眀賔主受矢就
 筵之節主人拜送矢之後主人賛者持矢授主人主
[072-20b]
 人於阼階受矢既受矢之後来就兩楹間看投壺處
 所乃却退反阼階之位西面揖賔令就投壺之筵相
 對為位而共投壺也
  右就筵
司射進度壺間以二矢半反位設中東面執八算興請
賓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勝飲不勝者正爵既行請為
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請主人亦
如之度徒洛反比毗志反飲去聲大戴無以二/矢半四字首作請於賔曰投壺之令曰
[072-21a]
 正義鄭氏康成曰度壺度其所設之處也壺去坐二
 矢半則堂上去賔席主人席邪行各七尺也反位西
 階上位也設中東面既設中亦實八算於中横委其
 餘於中西執算而立以請賔俟投請猶告也順投矢
 本入也比投不拾也勝飲不勝言以能養不能也
 正爵所以正禮之爵也或以罰或以慶馬勝算也謂
 之馬者若云技藝如此任為將帥乗馬也射投壺皆
 所以習武因為樂 孔氏穎達曰此眀度壺設算告
[072-21b]
 賔之法進度壺者司射於西階上執壺之人處受壺
 乃東向来賔主筵前進量度其壺置於賔主筵南也
 投壺日中於室日晚於堂大晚於庭各随光眀故也
 矢有長短随地廣狹而度壺皆使去賔主之席二矢
 半也室中去席五尺堂上去席七尺庭中去席九尺
 司射度壺既畢更還西階上位取中稍進東面而設
 中也於中西東面手執八算而興起其中裏亦實八
 算矢有本末投矢於壺以矢本入者乃名為入為之
[072-22a]
 釋算若矢以末入則不名為入不為之釋算比頻也
 賔主投壺要更遞而投不得以既入喜悦而己頻投
 頻投雖入亦不為之釋算也正爵此謂罰爵然慶罰
 皆正禮也既行謂正爵竟也立馬謂取算以為馬表
 勝數也每一勝輒立一馬禮以三為成但勝偶未必
 得三得二即徹取劣偶之一以足勝偶之二為三故
 云一馬從二馬定本無此一句三馬既立請慶多馬
 者其勝已成又酌酒慶賀多馬之偶也云亦如之者
[072-22b]
 司射請賔之黨每事必應曰諾既竟則司射又悉以
 告主人主人應諾亦悉如賔也 吕氏大臨曰矢本
 入則本末之序正左右拾投則賔主之儀答不如是
 不釋算所以責審固詳節文所以觀人之徳不尚於
 茍中也 方氏慤曰凡射人各四矢四矢則四算投
 壺亦如之賔與主則八算矣故此言執八算也數成
 於三故三馬既立請慶多馬
 通論孔氏穎達曰案鄉射禮三耦先射賔主乃射以
[072-23a]
 射禮重也此投壺不立三耦以投壺禮輕故也
 案射禮主人為下射賔為上射然則此亦賔黨為上
 投主黨為下投矣
 存異陸氏佃曰比投引手就壺使入後世投壺坐欲
 四縣恐其比入也案比投與拾投/相反陸說非 方氏慤曰算與
 馬一也方其執之謂之算以計多少為義及其釋之
 謂之馬以勝敵為義 姚氏舜牧曰投壺與射皆三
 番而止每番勝則立一馬若將所執八算立一馬則
[072-23b]
 止七算在手立二馬則止六算在手萬一賔主皆中
 止釋六算乎愚以算自是算馬自是馬
 案算言釋馬言立下言馬各直其算則算非馬可知
 特無以考其形制之詳耳漢人格法有功馬散馬皆
 刻馬象而植之晉人掘地得玉馬或以為此即投壺
 所立之馬也若姚氏慮以算為馬將不足於釋則更
 誤儀禮鄉射記箭籌八十注籌算也八十畧以十耦
 為正也故一耦射則實八算於中是算之全數有八
[072-24a]
 十臨射則計耦而供之如四耦則供三十二算三耦
 則供二十四算也豈止八算而已乎
  右請賓
   案此投壺定法而司射以告賓主之辭吳氏澄
   分設壺設中為一節請賓請主為一節
命弦者曰請奏貍首間若一大師曰諾間閒厠之間又/去聲大音泰
 正義鄭氏康成曰弦鼓瑟者孔疏鄭知鼓瑟者約鄉/射禮用瑟也案下有魯
 鼓薛鼓節亦有鼓以弦/為重故特云命弦者貍首詩篇名今逸射義所云
[072-24b]
 曾孫侯氏是也案射義貍首詩曰曽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
 于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閒若一者投壺當以為志取節焉孔/疏
 閒若一謂前後樂節中閒疏數如一也投/壺者當聽之以為志取投合於樂節也 孔氏穎
 達曰此眀司射命工作樂節投壺之儀諾承領之辭
  吕氏大臨曰貍首之詩言賔主以禮相㑹也猶瓠
 葉兎首不敢以微薄廢禮而忘驩也賔主之驩於是
 乎交非特諸侯之事故卿大夫士亦得用也 方氏
 慤曰以弦歌貍首故命弦者奏之閒者樂之節欲其
[072-25a]
 終始相協故曰若一
 通論孔氏穎達曰案鄉射三番初一番耦射不釋算
 第二番釋算未作樂第三番乃用樂今投壺發初即
 用樂者以投壺禮輕主於歡樂故也非諸侯投壺而
 奏貍首者義取燕飲之儀猶鄉射奏騶虞不計人之
 尊卑也 陸氏佃曰鄭氏謂弦鼓瑟者也鄉飲酒記
 曰工四人二人瑟瑟先鄉射盖亦命弦者變言大師
 重鄉射也
[072-25b]
 存疑陸氏佃曰閒若一言或間亦或一也間若間歌
 一歌一奏閒一無閒焉以為樂也非以為節也
 案閒字作中閒之閒孔疏甚眀陸氏解為閒歌之間
 非也投壺或於室或於堂於庭時有堂上堂下異樂
 乎亦迂矣
  右作樂
   案此亦司射命樂工之辭朱子以後魯鼓薛鼓
   繫此下故云然其歌與鼓以為投節也
[072-26a]
左右告矢具請拾投有入者則司射坐而釋一算焉賔
黨於右主黨於左拾音/渉
 正義鄭氏康成曰拾更也告矢具請更投者司射也
 司射東面立釋算則坐以南為右北為左也孔疏右/謂司射
 之前稍南左謂/司射之前稍北已投者退各反其位孔疏反位謂主/黨於東賔黨於
 西也鄉射禮射畢各反其位則知/投壺畢亦各反其位辟後来也 孔氏穎達曰此
 論投壺中者釋算之儀左謂主人右謂賔客司射告
 主與賔以矢具也請拾投者司射又請賔主更遞而
[072-26b]
 投也若矢入壺則司射乃坐釋一算於地 方氏慤
 曰拾者更也與曲禮言拾級喪禮言拾踊同義賔黨
 於右主黨於左者主人尊賔故也凡言左右以右為
 尊 陳氏澔曰主賔席皆南鄉主居左賔居右
 案此一節正投之事賔主投畢則賔主之黨繼投其
 釋算亦各從其黨或謂算釋於中孔云釋於地誤攷
 鄉射禮釋𫉬者執中一人執算從之釋獲者坐設中
 受算坐實八算於中横委其餘於中西南射中則釋
[072-27a]
 一算於地賔主射畢有餘算則反委之仍於中西南
 又改實八算於中以待繼射者是算先實於中後釋
 於地孔不誤也
卒投司射執算曰左右卒投請數二算為純一純以取
一算為竒遂以奇算告曰某賢於某若干純奇則曰奇
鈞則曰左右鈞數色主反純音全奇居衣反大/戴作有勝則司射以其算告
 正義鄭氏康成曰卒已也賔主之黨畢已投司射又
 請數其所釋左右算如數射算一純以取實於左手
[072-27b]
 十純則縮而委之每委異之有餘則横諸純下一算
 為奇奇則縮諸純下兼斂左算實於左手一純以委
 十則異之其他如右獲畢則司射執奇算以告於賔
 與主人也孔疏皆鄉/射禮文若告云某賢於某者未斥主黨
 勝與賔黨勝與以勝為賢尚技藝也鈞猶等也等則
 左右手各執一算以告 孔氏穎達曰此眀投壺算
 數之儀司射於壺西東面執算請也純全也二算合
 為一全一純則別而取之一算謂不滿純者奇隻也
[072-28a]
 遂以奇算告者奇餘也謂左右數鈞等之餘算或左
 或右不定故稱某賢賢為勝者也勝者若有雙數則
 云若干純假令十算則云五純也鈞猶等也等則左
 右各執一算以告司射東面則東西為縮每十雙則
 東西縮為一委每有十雙更別委之故曰每委異之
 有餘謂不滿十雙或八雙九雙以下則横於十純之
 西南北置之若惟有一算則縮之零純之下在零純
 之西東西置之此數右算之法若數左算則總斂地
[072-28b]
 之算實於左手每一純取以委地滿十則異之謂滿
 十純則總為一委其他所縱所横如右𫉬也 方氏
 慤曰干猶枚也與服衣若干尺之干同
 存疑孔氏穎達曰若有奇數則曰奇假令九數則曰
 九竒也
 辨正朱子曰孔疏勝於儀禮賈疏然恐是九算則曰
 四純一奇
  右請投視算
[072-29a]
   案吳氏澄分拾投釋算為一節卒投數算為一
   節
命酌曰請行觴酌者曰諾當飲者皆跪奉觴曰賜灌勝
者跪曰敬養奉芳勇反養羊尚反大戴首作司射舉手/曰勝者之弟子為不勝者酌諾下有已酌
 皆請舉/酒六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司射又請於賔與主人以行正爵
 酌者勝黨之弟子升酌奠於豐上不勝者坐取乃退
 而跪飲之孔疏據鄉/射禮文灌猶飲也言賜灌者服而為尊
[072-29b]
 敬辭也周禮曰以灌賔客賜灌敬養各與其偶於西
 階上如飲射爵 孔氏穎達曰此眀飲不勝之儀司
 射命此酌酒者曰敬以請賔與主人行觴謂罰爵之
 事賔主已許汝當酌之勝黨弟子受領許酌乃於西
 階上南面設豐洗觶升酌坐奠於豐上勝者與不勝
 者俱升西階勝者在東不勝者跪取豐上之爵手奉
 其觴曰䝉賜灌勝者跪執之曰敬以此觴而養不能
 也鄉射禮弟子奉豐升設於西楹之西勝者之弟子
[072-30a]
 洗觶升酌南面坐奠於豐上是也 吕氏大臨曰勝
 飲不勝者以能養不能也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
 射者男子之事故以不能者為病病必有養當飲者
 跪奉觴曰賜灌勝者跪曰敬養酒者所以養病也能
 者不敢以勝驕人爭求勝而辭養也不能者知不勝
 為已病不敢以已有病而辭養也 馬氏睎孟曰奉
 觴曰賜灌受之以禮而不怨勝者跪曰敬養獻之以
 禮而不矜
[072-30b]
  右卒投飲不勝者
正爵既行請立馬馬各直其算一馬從二馬以慶慶禮
曰三馬既備請慶多馬賔主皆曰諾正爵既行請徹馬
 大戴首有司正曰三字/又請下有為勝者三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飲不勝者畢司射又請為勝者立
 馬當其所釋算時也三立馬者投壺如射亦三而止
 也三者一黨不得三勝其一勝者并其馬於再勝者
 以慶之眀一勝不得慶也飲慶爵者偶親酌不使弟
[072-31a]
 子無豐孔疏飲不勝之時賤其無能故不親/酌今既尊賢當須親酌手自授之也請徹馬
 投壺禮畢可以去其勝算也既徹馬無算爵乃行
 孔氏穎達曰此眀立馬以表賢能之事正爵謂正禮
 罰酒之爵既行飲畢之後司射請為勝者樹標其馬
 直當也謂所立之馬各當其初釋算之前所釋之算
 當中之西也賔主或兩勝或一勝即以少足益於多
 助勝者為榮以慶賀多馬 馬氏睎孟曰立馬以表
 其勝徹馬以掩其不勝則投壺一用而禮義為備也
[072-31b]
  應氏鏞曰勝者豈能全勝將有缺而不足之算不
 勝者間有所得必有棄而不録之算取不勝者不用
 之馬而補勝黨未足之算則零算不遺而勝算有助
 所以成人之羙所以遜已之能以與人也
 通論孔氏穎達曰案鄉射禮初番三耦射但唱𫉬而
 已未釋算亦未飲不勝者第二番耦射畢賔主之黨
 皆射畢乃釋算飲不勝者第三番三耦及賔主等皆
 射中鼓節乃釋算飲卒觶今投壺初則不立三耦惟
[072-32a]
 賔主三番而止
 案三番左右鈞則皆無立馬行爵者然適鈞者最少
 故不言且禮以樂賔或即行相慶禮也
  右三投慶多馬
   案吳氏澄以上罰爵為一節此分立馬慶爵徹
   馬為三節以上投壺禮之正經
算多少視其坐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算長
尺二寸壺頸脩七寸腹脩五寸口徑二寸半容斗五升
[072-32b]
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壺去席二矢半矢
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大戴其坐下有既算周則復/始句其皮下有大七分三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算用當視坐投壺者之衆寡為數
 也投壺者人四矢亦人四算籌矢也鋪四指曰扶一
 指案寸春秋𫝊曰膚寸而合孔疏引公羊𫝊/文證膚與扶同投壺者
 或於室或於堂或於庭其禮䙝随晏早之宜無常處
 算長尺二寸其節三扶可也或曰算長尺有握握數
 也脩長也實以小豆取其滑且堅矢以柘棘取其堅
[072-33a]
 且重也舊説矢大七分或以棘取無節 孔氏穎達
 曰此眀算及矢長短多少并壺之大小及矢之所用
 以儀禮準之此亦正篇之意算之多少視其所坐之
 人每人四矢四算也 吕氏大臨曰五扶七扶九扶
 其多少之數以廣狹為之差皆陽數也壺頸脩七寸
 腹脩五寸口徑二寸半容斗五升壺去席二矢半亦
 陽數也算長尺二寸天數也君子之所法象必本諸
 天求諸陽因節文而託其義雖小事有所不廢也
[072-33b]
 方氏慤曰謂之籌者以計多少為義謂之矢者以觀
 中否為義算長尺二寸者欲其有别於矢故加二寸
 焉
 通論陳氏祥道曰先王制禮未嘗無所因焉故室中
 必用几而因几以度室堂上必用筵而因筵以度堂
 野外必用歩而因歩以度野投壺用指而已故因指
 以度籌
 存疑鄭氏康成曰腹容斗五升三分益一則為二斗
[072-34a]
 孔疏以斗五升故加三/分益一從整數計之得圜囷之象積三百二十四
 寸也以腹脩五寸約之所得求其圜周圜周二尺七
 寸有奇是為腹徑九寸有餘也
 辨正朱子曰經言所容止於斗有五升而注乃以二
 斗釋之經言圜壺之實數注乃借方體言之算法所
 謂虚加之數也盖壺為圜形斗五升為奇數皆繁曲
 而難計故算者之術必先借方形虚加整數以定其
 法然後四分去一以得圜形之實此鄭氏所以舎斗
[072-34b]
 五升之經文而直以二斗為説也然其言知借而不
 知還知加而不知減乃於下文遂并方體之所虚加
 以為實數又皆必取全寸不計分釐定為圜壺腹徑
 九寸而圍二尺七寸則為失之疏家雖知其失而依
 違其間是以讀者不能無疑今以算法求之此言二
 斗之量者計其積實當為三百二十四寸而以其髙
 五寸者分之則每髙一寸為廣六十四寸八分此六
 十四寸者為正方又取其八分者割裂而加於正方
[072-35a]
 之外則四面各得二釐五毫之數乃復合此六十四
 寸八分者五為一方壺則其髙五寸其廣八寸五釐
 而外方三尺二寸二分中受二斗如注之初説矣然
 此方形者算術所借以為虚加之數爾若欲得圜壺
 之實數則當就此方形規而圜之去其四角虛加之
 數四分之一使六十四寸八分者但為四十八寸六
 分三百二十四寸者但為二百四十三寸則壺腹之
 髙雖不減於五寸其廣雖不減於八寸五釐而其圍
[072-35b]
 則僅為二尺四寸一分五釐其中所受僅為斗有五
 升如經之云無不諧會矣
魯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踰言偝立踰言有
常爵薛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踰言若是者
幠音呼敖去聲/幠大戴作荒
 正義鄭氏康成曰弟子賔黨主黨年穉者也為其立
 堂下相䙝慢司射戒令之謂魯薛者禮衰乖異不知
 孰是也幠敖慢也偝立不正向前也踰言逺談語也
[072-36a]
 常爵常所以罰人之爵也浮亦謂是也晏子春秋曰
 酌者奉觴而進曰君令浮晏子時以罰梁丘據孔疏/引以
 證浮是罰爵之義/小爾雅云浮罰也浮或作匏或作符踰或為遙 孔
 氏穎達曰此一篇是周公正經而有魯薛之事者記
 者以周衰之後魯與薛有當時投壺號令弟子之異
 未知孰是故因以記之浮罰之爵薛令弟子異於魯
 其意則同 吕氏大臨曰飲晏之間易狎童子之心
 易流令之所以飭其敬不令而責之敬則近於暴故
[072-36b]
 令之而後浮 方氏慤曰前曰正爵此曰常爵何也
 以禮言則曰正以法言則曰常前兼於慶故以禮言
 之此主於罰故以法言之
 存疑陸氏佃曰魯同姓之親也薛異姓之親也記魯
 令著所以待同姓之禮如此故曰有常爵記薛令著
 所以待異姓之禮如此故曰若是者浮盖曰若是者
 浮則辭有不婉矣
 案大戴禮投壺篇與此篇小異不知孰為周初本文
[072-37a]
 盖記者各以意脩潤也
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賓黨樂人及使者童子皆
屬主黨大戴上有堂下司正四字下有降揖句見後注/疏此節在盡用之為射禮下今從陳氏澔本
 正義鄭氏康成曰庭長司正也孔疏案鄉飲酒將旅/之時使相為司正察
 飲酒不如儀者故/知庭長司正也使者主人所使薦羞者樂人國子
 能為樂者孔疏以國子習樂故云國子能為樂者眀/此樂人非瞽矇眡瞭之徒以其能與主人
 之黨而/觀禮也此皆與於投壺 孔氏穎達曰冠士者謂外
 人来觀投壺成人加冠之士尊之故令屬賔黨若童
[072-37b]
 子賤則屬主黨也 陳氏祥道曰主人以仁接賔則
 樂人樂賔者也使者及童子事人者也故屬主黨司
 射作人者也庭長正人者也冠士行禮者也立者觀
 禮者也故屬賔黨壺以授矢致樂者也故主黨執之
 中以盛算取勝者也故賔黨奉之然黨雖有賔主之
 辨而主黨之樂人必位於西階之上使人執壺亦立
 於司射之側凡皆所以就賔又曰侍射則約矢侍投
 則擁矢是投壺與射禮無異特繁簡不同爾
[072-38a]
鼓○□○○□□○□吳澄本/作○○○□半○□○□吳/澄
本少一/○一□○○○□□○□○魯鼓○□○○○□□○
□○○□□○□○○□□○半○□○○○□□○
薛鼓取半以下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魯鼓○□○
○□□○○半○□○○□○○○○□○□○大戴/禮下
尚有一□一/○朱子從之薛鼔○□○○○○□○□○□○○○
□○□○○□○半○□○□○○○○□○
 正義鄭氏康成曰此魯薛擊鼓之節兩家之異故前
[072-38b]
 後兼列之圜者擊鼙方者擊鼓古者舉事鼔各有節
 聞其節則知其事矣投壺之鼓半射節者投壺射之
 細也射謂燕射 孔氏頴達曰每一圜㸃則一擊鼙
 每一方㸃則一擊鼓頻有圜㸃則頻擊鼙頻有方㸃
 則頻擊鼔此射與投壺相對用半鼓節為投壺用全
 鼓節為射禮投壺在室在堂是燕樂之事故知此射
 亦謂燕射非謂大射及鄉射也 方氏慤曰魯薛之
 鼓既異而𫝊之者又異故記者兩存之 陳氏祥道
[072-39a]
 曰魯薛所令之辭所制之鼓雖見於經其詳不可得
 知也觀春秋齊晉之君以此行燕禮為會同之主於
 其中否以卜興衰其重投壺之禮如此則魯薛之詳
 亦不是過也
 存疑陸氏佃曰魯投壺之鼔多薛投壺之鼓少亦所
 以待同姓異姓之別也詩曰在宗載考有是哉
 案魯薛鼔各有二者前為初投之節後為再投三投
 之節也鼓以君樂五聲不得不和升歌下管閒歌合
[072-39b]
 樂無不用鼓者故魯鼓薛鼓總以鼓名之也
  案以上投壺禮之記朱子分五節/各次本經下 大戴記降揖
  其阼階及樂作皆與射同節 少儀記侍投則擁
  矢勝則洗而以請客亦如之不角不擢馬朱子并/採入記
  故附/存之
 儒行第四十一行下/孟反
  正義孔氏穎達曰案鄭目録云名曰儒行者以其
  記有道徳者所行也此於別録屬通論 又曰孔
[072-40a]
  子説儒凡十七條上十五條皆言賢人之儒第十
  六條眀聖人之儒十七條之儒是夫子自謂也
  吕氏大臨曰儒者之行一出於義理皆吾性分所
  當為非以自多求勝於天下也此篇之説有矜大
  勝人之氣少雍容深厚之風有道者不為也謂孔
  子言之殊可疑然其言不合於理義者殊寡學者
  果踐其言亦不愧於為儒矣此先儒所以存於篇
  也與
[072-40b]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
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
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與平聲少詩照反/上衣去聲長丁丈
 反上冠/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哀公館孔子見其服與士大夫異
 又與庶人不同疑為儒服而問之逢猶大也孔疏詩/維柞之
 枝其葉逢/逢盛大貌大掖之衣孔疏大掖/肘掖之寛大袂襌衣也此君子
 有道藝者所衣也孔子生魯長而之宋而冠焉宋其
[072-41a]
 祖所出也衣少所居之服冠長所居之冠是之謂鄉
 言不知儒服非哀公意不在於儒乃今問其服孔疏/末言
 不敢以儒為戲是/此時意欲戲孔子庶人襌衣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
  吕氏大臨曰少居魯則衣魯衣長居宋則冠宋冠
 因其俗而巳故曰其服也鄉 又曰古衣服之制上
 下皆有等差末世僣亂上下無别儒者獨守法度故
 人以儒服目之 方氏慤曰逢掖之衣王肅以為深
 衣是矣公西赤掌孔子之喪用章甫之冠則孔子之
[072-41b]
 冠衣固如是也君子之學也博無狹其所居也其服
 也鄉不忘其所本也 晏氏光曰君子恥服其服而
 無其行能博學則有其徳以成徳為行然後可稱其
 服也
 通論孔氏穎達曰案曲禮云去國三世惟興之日從
 新國之法孔子曾祖防叔防叔生木金木金生伯夏
 伯夏生梁紇梁紇生孔子防叔奔魯至孔子五世應
 從魯冠而猶著殷章甫冠者以立為制法之主故孔
[072-42a]
 子於人所行之事多殷禮不與尋常同也
 存疑孔氏穎達曰大夫以上侈袂袂三尺三寸袪尺
 八寸朝祭之服表裏不襌庶人無朝祭事故襌今孔
 子襌與庶人同袂大與庶人異故公怪之
 案大掖之衣是宋國之制如此如疏説似孔子有心
 以示異矣大夫侈袂説本周官注然不見所據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
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哀公命席孔子侍行去聲篇内/並同數色主
[072-42b]
 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物事也僕太僕君燕朝則正位掌
 擯相更之者為久將倦使之相代命席為孔子布席
 於堂與之坐也君適其臣升自阼階所在如主案君/適其
 臣語似公就孔子者據疏云時孔子/自衛新還哀公館之故鄭説如此 孔氏穎達曰
 言儒行深逺急説則不能盡其事若細説則太久僕
 侍疲倦宜更代之未可盡也 晏氏光曰以禮嚴分
 則君坐而臣立以道忘分則坐而論道哀公與孔子
[072-43a]
 論儒行是坐而論道故命席而孔子侍坐焉
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學以待問懐忠信以
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正義鄭氏康成曰懐忠信之徳以待見舉用也取進
 取位也孔疏進取榮位之案取謂上取之我自立其/徳而君自来聘 問之舉之取之所謂待賈
 者/也 孔氏穎達曰此論儒者脩己立身之事盧氏植
 云儒是坐席之珍可重晏氏曰君子比徳於玉故稱/珍焉 徐氏師曽曰席珍喻
 詞言人身之有徳/猶席上之有珍也 吕氏大臨曰席上之珍自貴而
[072-43b]
 待賈者也徳之可貴人必禮之學之博者人必問之
 忠信可任人必舉之力行可使人必取之 陸氏佃
 曰席上之珍若伊尹樂堯舜之道於畎畝之中是已
  方氏慤曰忠信非由外鑠也故言懐忠信力行在
 我之事舉取在彼之事也 晏氏光曰蔵器於身則
 玉韞於匵中及其待時而動則珍陳於席上夙在日
 出之前於此而學是先衆人而有作夜在日入之後
 於此而學是後衆人而未息也席上之珍其徳可貴
[072-44a]
 夙夜强學其道可尊二者有師道焉故曰待聘待問
 懐忠信其言有物力行其行有常二者有臣道焉故
 云待舉待取君子未嘗屈道以伸身必待彼之聘問
 舉取然後徐起而應之
 存疑鄭氏康成曰席陳也孔疏猶/鋪陳也珍善也鋪陳往古
 堯舜之善道以待聘召
 案鋪陳待聘似有衒玉求售之意鄭説未協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
[072-44b]
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
如此者易以豉反下/同粥音燭
 正義鄭氏康成曰中中間謂不嚴厲也孔疏在常人/中不自異也
 猶張子曰中去聲謂中於禮下陳氏澔曰中/ 正也 案三説皆通並與 吕氏説相足如慢如
 偽言之不愊怛也孔疏愊怛/急切之意如威如愧如有所畏
 孔氏穎達曰此眀儒者容貌之事人以大物與己己
 讓此大物辭貌寛緩如傲慢然讓小物如似詐偽亦
 謂寛緩不急切言儒不以利動也行大事時形貌似
[072-45a]
 有畏懼行小事時如有慙愧皆謂重慎自貶損粥粥
 是柔弱専愚之貌 張子曰大讓如讓國讓天下誠
 心而讓其貌若不屑也若夫飲食辭辟之間是小讓
 也如偽為之以為儀爾 吕氏大臨曰辭其大者若
 自尊然非自尊也尊道也辭其小者若矯飾然非矯
 飾也欲由禮也由尊道而不屈於世若有所威由禮
 而不犯非禮若有所愧此儒者所以貴於天下也衣
 冠中不異於衆不流於俗而已動作慎非禮勿履而
[072-45b]
 已 方氏慤曰三揖而後進故曰難進一辭而遂退
 故曰易退粥粥者柔弱之狀若無能也是皆禮之所
 脩道之所與也
 存疑陸氏佃曰大則小則猶言大讓小讓讀如敬慎
 威儀唯民之則之則 吳氏澄曰則謂守法不踰閑
 也於事之大者如有所畏而不敢為於事之小者如
 有所恥而不肯為
 案容貌徳之符故從衣冠動作間想其辭讓中節處
[072-46a]
 而平日審取舎守義命之學問在其中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塗
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隂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
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齊側皆反難乃旦/反行去聲先信家
 語作/誠信
 正義鄭氏康成曰齊難齊荘可畏難也行不爭道止
 不選處所以逺鬬訟 孔氏穎達曰塗路也君子行
 道路不與人爭平易之地而避險阻以利已冬温夏
[072-46b]
 涼是隂陽之和處此世人所競唯儒者讓而不爭也
 愛死非解不爭也愛死以待眀時養身為行道徳
 張子曰難者恭慎也書其難其慎言必先信思可信
 然後言 陸氏佃曰難猶戒也洗心曰齊防患曰難
  方氏慤曰居處齊難則人斯齊難之坐起恭敬則
 人斯恭敬之言先信則人斯取信矣行中正則人斯
 中正矣以至不爭其利故人資其利不爭其和故人
 飲其和愛其死故足以有待養其身故足以有為若
[072-47a]
 是則非有待物之備先物之豫固不足以致此
 通論吕氏大臨曰仲弓問仁孔子敎以敬恕此居處
 四句敬也道塗二句恕也唯敬與恕則忿懲慾窒身
 立徳充可以當天下之變而不避任天下之重而不
 辭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
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難畜
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
[072-47b]
而後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積子賜反易以/豉反畜許六反
 見賢徧反立義家語作/仁義近人下有情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祈求也立義以為土地以義自居
 也難畜難以非義久㽞也勞猶事也積或為貨 孔
 氏穎達曰此眀儒者懐忠信與義之事儒懐忠信而
 與人交不貪金玉而與人競人則親而近之積積聚
 財物也非道之世則不仕是難得也先事後食是易
 禄也無義則去是難畜也非時謂非眀時其親近於
[072-48a]
 人如此 吕氏大臨曰志非不欲行也時止則止時
 行則行不可必其見也道非不欲合也非其義也一
 介不以取諸人不可必其合也難得難畜主於義以
 自貴然時而行義而合勞而食未始逺於人而自異
 也 彭氏曰難得指未仕時易禄難畜指既仕時
 黄氏乾行曰寶忠信存心也立義行己也多文學問
 也
 案得難則禄之必難而禄養之又易祿易則畜之必
[072-48b]
 易而久畜之又難觀其難得難畜似逺人而觀其易
 禄正自近人孔子有見行可之仕際可之仕公養之
 仕又嘗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則其難得難畜
 亦原非逺人故曰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
衆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
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
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淹衣亷反樂五/孝反好呼報反
[072-49a]
 沮在吕反更平聲鷙音至攫俱縳/反斷直卵反勇者家語作其勇
 正義鄭氏康成曰淹謂浸漬之劫劫脅也沮謂恐怖
 之鷙蟲猛鳥猛獸也字從鳥鷙省聲也孔疏蟲鳥獸/通名獸摯字
 從執下著手鳥鷙字從執下著鳥/今一鷙字而包兩義故曰省聲以脚取謂之攫以
 翼擊謂之搏程猶量也重鼎大鼎也不再猶不更也
 不極不問所從出也不斷其威常可畏也不習其謀
 口及則言不豫其説而順也 孔氏穎達曰此眀特
 立不羣之事人或以貨財委之以愛樂玩好浸漬之
[072-49b]
 儒者雖見此利不虧損己之義事茍且而愛也人或
 脅之以軍衆沮之以兵刃儒者雖見劫見沮以致於
 死終不改其所守之志而茍從之免死也有愆過之
 言不再為之聞流𫝊之言不窮其根本聞之則解也
 斷絶也不絶其威嚴容止常可畏也逢事則謀不豫
 習也 吕氏大臨曰鷙蟲攫搏不程其勇者自反而
 縮千萬人吾往也引重鼎不程其力者仁之為器重
 舉者莫能勝也其自任也不知其力之不足也過言
[072-50a]
 不再知之未嘗復行也 方氏慤曰不程勇以況儒
 者勇足以犯難而無所顧也不程其力以況儒者材
 足以任事而有所勝也往者不悔非有所吝而不改
 也為其動足以當理而未嘗悔来者不豫非有所忽
 而不防也為其機足以應變而不必豫爾過言不免
 乎出一之為甚矧可貳乎流言不免乎聞止之以知
 詎可窮乎 姚氏舜牧曰委是出入之恣淹是浸灌
 之深
[072-50b]
 存疑鄭氏康成曰搏猛引重不量勇力堪之與否當
 之則往也孔疏攫搏引鼎喻艱難之事不豫度量而/往此實暴虎之事而得為儒者如孔子夾
 谷之㑹却莱/兵斬侏儒也雖有負者後不悔也所未見者亦不豫
 備平行自若也 晏氏光曰搏鷙蟲引重鼎者人皆
 以為勇力吾不與之程計 胡氏銓曰彼雖有勇力
 然不敢與儒者程量 吕氏大臨曰往者不悔幾於
 所過者化来者不豫㡬於所存者神流言不極不倡
 游言也不斷其威将至於儼然可畏不習其謀將至
[072-51a]
 於不思而得 張子曰流言不極不更深思極慮也
 案鷙蟲二句喻其進道之勇重鼎二句喻其任道之
 力往者不悔不以前之不合而以道徇人来者不豫
 不以後之可成而豫為迎合如鄭説則上四句為北
 宫黝之必勝次二句為孟施舎之無懼矣諸説都認
 定在勇力上滯矣過言不再兩言字似一例疑過言
 是當面數責我流言是暗布䜛沮我不再不極所謂
 止謗莫若自脩我増脩其徳而彼言自止也
[072-51b]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
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
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數所/具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淫謂傾邪也恣滋味為溽溽之言
 欲也 孔氏穎達曰儒者性既剛毅故居䖏不傾邪
 飲食常質不濃厚也 吕氏大臨曰儒者之立立於
 義理而已以義交者雖疏逺必親非義加之雖强禦
 不畏故有可親可近可殺之理而不可劫迫辱也淫
[072-52a]
 侈溢也溽濃厚也侈其居䖏厚其飲食欲勝之也欲
 勝則義不得立不淫不溽所以立義也 方氏慤曰
 徳雖可親而不可劫之以力迹雖可近而不可迫之
 以勢身雖可殺而不可辱之以威不以四支之安而
 過其行不以口腹之養而汚其身微辨者諷諭之面
 數者指斥之凡此皆體剛而用毅也淫於居䖏溽於
 飲食皆人之慾也孔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存疑吕氏大臨曰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一句
[072-52b]
 乃尚氣好勝之言於義理未合成湯改過不吝子路
 聞過則喜推是心也茍有過失雖怨詈且将受之況
 面數乎 姚氏舜牧曰彼以美情来若将親我者然
 而其意實主於劫彼以好禮来若将近我者然而其
 意實主於迫唯儒者堅持道義而潜燭其情於親近
 之中故彼雖以親我近我来我但自守不因而與親
 與近何至受其劫與迫如孔子之䖏陽貨者是也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
[072-53a]
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處上聲更平/聲自立家語
 作自/守
 正義鄭氏康成曰甲鎧也胄兠鍪也干櫓小楯大楯
 也 孔氏穎達曰甲胄干櫓所以禦患難儒者之忠
 信禮義亦以禦患難謂有忠信禮義則人不敢侵侮
 也戴仁而行仁之盛抱義而處義不離身雖有暴政
 不改其志操迥然自成立也 吕氏大臨曰忠信則
 不欺不欺者人亦莫之欺也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
[072-53b]
 亦莫之侮也忠信禮義所以禦人之欺侮猶甲胄干
 櫓可以捍患也行則尊仁居則守義所以自信也篤
 雖暴政加之有所不變也自立之至者也 葉氏夢
 得曰甲胄者自防之器忠有諸中信有諸己亦以自
 防也干櫓敵人之器禮以區别義以裁制亦所以敵
 人也仁為天下之表故戴而行義為天下之制故抱
 而䖏暴政者時也不更其所守者己也己之自立者
 乃所以應時 晏氏光曰仁主於愛常患乎䁥而不
[072-54a]
 尊戴仁者所以尊之義主於斷常患乎嚴而不親抱
 義者所以親之
 通論孔氏穎達曰初言自立謂强學力行而自脩此
 言自立謂獨懐仁義忠信 吕氏大臨曰首章言自
 立論其所學所行足以待天下之用而不窮此章言
 自立論其所信所守足以更天下之變而不易二者
 皆自立也有本末先後之差焉馬氏曰待聘至待
 取亦言自立何也所待者在人所以待者在已故言
[072-54b]
 自立而此防身逺害之道亦自立也 胡氏銓曰前
 言忠信以為寶立義以為土地乃平居時此言忠信
 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則行乎患難時
儒有一畝之宫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户甕牖易衣而
出幷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
有如此者堵音覩篳音畢窬音豆又/音㬰甕烏貢反牖音酉
 正義鄭氏康成曰言貧窮屈道仕為小官也宫謂牆
 垣也項氏安世曰宫以/基言室以屋言環堵面一堵也五版為堵五
[072-55a]
 堵為雉篳門荆竹織門也孔疏柴/門也圭窬門旁窬也穿
 牆為之如圭矣并日而食二日用一日食也上答之
 謂君應答而用其言 孔氏穎達曰此眀儒者仕宦
 能自執其操也徑一歩長百歩為畝若折而方之則
 東西南北各十歩為宅也牆方六丈故云一畝之宫
 環謂周迴也東西南北唯一堵蓬户謂編蓬為户又
 以蓬塞門謂之蓬户甕牖牕圓如甕口又云以敗甕
 口為牖易衣合家共一衣出則更著之也并日而食
[072-55b]
 謂不日日得食君應答而用其言己則竭力不敢猜
 疑有言而君不用則靜黙不敢諂媚求進 吕氏大
 臨曰儒者之仕將以事道也然有時乎為貧辭尊居
 卑辭富居貧居之至陋養之至不足儒者不悔也上
 之禮答不答繫乎知不知雖窮如是上茍知之則必
 以是道自期不疑乎上之未信而有所屈盖事道不
 為貧也上茍不知則我之以力事人求其食以免死
 而已若君不問而自告其謀枉尋直尺强聒而不舎
[072-56a]
 人謂之不諂不信也盖為貧者非事道也二者儒者
 仕之大分不可亂也 方氏慤曰不敢以疑者自信
 之篤不敢以諂者懐忠之深 陳氏澔曰道合則就
 即信之而不疑無患失之心也不合則去即安之而
 不諂無患得之心也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
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
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将不忘百
[072-56b]
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稽古奚反楷苦駭反讒仕/咸反比毗志反信依注讀
 伸/
 正義鄭氏康成曰稽猶合也古人與合則不合於今
 人也援猶引也取也推猶進也舉也危欲毁害之也
 起居猶舉事動作信讀如屈伸之伸 孔氏穎達曰
 此眀儒者雖身不居明代猶能憂思愛及於人之事
 也楷法式也上弗援不為上所引取也下弗推不為
 下所薦舉也雖比黨之民共危之而行事舉動終能
[072-57a]
 伸己之志謀不變易也 吕氏大臨曰人有知不知
 吾所恃者尚論古之人而有合也時有遇不遇吾所
 守者不喪乎本心也志有行不行吾所存者不敢忘
 天下也三者義理之所在至於窮不悔達不變自信
 之篤者也 方氏慤曰與今人並行於世與古人稽
 合於道也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者中庸所謂行而
 世為天下法是也援則自上而引下推則自下而進
 上私相與而為比暗相結而為黨雖危起居以其身
[072-57b]
 可危也竟信其志以其志不可奪不忘百姓之病者
 孟子所謂天下有饑溺猶己饑溺之也 葉氏夢得
 曰適弗逢世天也比黨危之者人也起居雖危而竟
 信其志天與人莫之奪也
 存疑鄭氏康成曰猶圖也孔疏其所圖謀不/忘百姓之憂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
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慕賢而容衆毁
方而瓦合其寛裕有如此者行下孟反上時掌反/家語無幽居二句
[072-58a]
 正義鄭氏康成曰不窮不止也幽居謂獨處時也上
 通謂仕道達於君也既仕則不困於道徳不足也忠
 信之美美忠信者也優游之法法和柔者也毁方而
 瓦合去己之大圭角孔疏方謂物之方/正有圭角鋒鋩也下與衆人小
 合也孔疏瓦合瓦器破而相合言儒者毁屈己之/方正下同凡衆如破去圭角與瓦器相合
 瓦合者亦君子為道不逺人 孔氏穎達曰不淫雖
 復隐處常自脩整不傾邪也不困謂身通達於君既
 在其位必行其政使徳位相稱不為困敝也禮以體
[072-58b]
 別為理人用之常患於貴賤有隔尊卑不親儒者用
 之則貴賤有禮而無間隔故云以和為貴見人忠信
 則美之見人和柔則法之見賢思齊是慕賢也汎愛
 一切是容衆也 葉氏夢得曰博學有以貫之故不
 窮篤行有以至之故不倦幽居而能樂天故不淫上
 通而能知命故不困忠信之美充實於内優游之法
 遜接於外充實於内故尊賢而慕之優游於外故愛
 衆而容之慕賢則能毁方而為圓也容衆則能瓦合
[072-59a]
 而為同也 陳氏澔曰博學不窮温故知新之益也
 篤行不倦賢人可久之徳也幽居不淫窮不失義也
 上通不困達不離道也禮之體嚴而用貴於和忠信
 禮之質也故以忠信為美優游用之和也故以優游
 為法賢雖在所當慕衆亦不可不容汎愛衆而親仁
 亦是意也 徐氏師曽曰博學二句以脩已言幽居
 二句以處世言禮之以和三句以立體言慕賢二句
 以待人言此儒者寛大長裕之行也
[072-59b]
 案忠信優游鄭孔以待人言葉陳徐三家以己身言
 然必己有之而後能美人之美法人之法其説盖相
 備也
儒有内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
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
能有如此者辟同避家語程功積事下有不求厚/禄句君得其志下有民賴其徳句
 正義鄭氏康成曰君得其志者君所欲為賢臣成之
  孔氏穎達曰稱舉也不辟親若祁奚舉其子午不
[072-60a]
 辟怨若祁奚舉其讐解狐儒者欲舉人必程効其功
 積累其事知其賢乃推而進達之不求望其報也輔
 助其君使君得其志意所欲此推賢達士惟茍在利
 益國家不自求富貴也 方氏慤曰不以一身之小
 嫌妨天下之真才故雖親也亦在所稱不以一心之
 私忿害天下之公義故雖怨也亦在所舉 徐氏師
 曽曰唯程算其平日之功積累其平日之善推以為
 賢而進達之於上也又能下不望報於所舉之人而
[072-60b]
 忘其徳我上不求利於所事之君而但欲利國夫舉
 賢援能始終一於至公如此非區區薦人者所可及
 也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
相死也久相待也逺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難乃旦/反家語
 無此/節
 正義鄭氏康成曰相先猶相讓也久相待謂其友久
 在下位不升己則待之乃進也逺相致者謂已得明
[072-61a]
 君而仕友在小國不得志則相致逺也 孔氏穎達
 曰此明儒者任舉同類前經謂疏逺者此經謂親近
 者逺相致逺相招致也 吕氏大臨曰此任舉朋友
 加重於天下之士者義有厚薄故也 徐氏師曽曰
 聞善相告見善相示欲其進徳脩業以為任舉之地
 居常有爵位相先之義處變有患難相死之心以堅
 任舉之節
儒有澡身而浴徳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
[072-61b]
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
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
澡音早麤七奴反/行下孟反又如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不臨深而為髙臨衆不以己位尊
 自振貴也不加少而為多謀事不以己少勝自矜大
 也世治不輕不以賢者並衆不自重愛也世亂不沮
 不以道衰廢壊已志也 孔氏穎達曰澡潔其身不
 染濁也沐浴於徳以自清也位雖同而行不善則不
[072-62a]
 與親合彼雖與己疏異所為是善則不非毁之身所
 特立獨有此行故曰特立獨行 吕氏大臨曰唯大
 人為能格君心之非然在己者未正未有能正人者
 也故澡身浴徳者所以正己也陳言而伏者入告嘉
 謨嘉猷于内爾乃順之于外也 方氏慤曰靜而正
 之者隠進之也麤而翹之者明告之也與其所可與
 不必同乎己非其所可非不必異乎已若同而與之
 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異而非之則直諒多聞之友
[072-62b]
 去矣 葉氏夢得曰雖能其事不臨深而為高惡自
 高也雖有其功不加少而為多惡自大也世治而士
 貴矣其行不輕世亂而士賤矣其志不沮 馬氏睎
 孟曰自立者對人言之特立者對衆言之 姚氏舜
 牧曰靜而正所謂唯大人格君心之非也故上弗知
 麤而翹所謂務引其君於當道者故又不急為恥自
 高烏用臨深不貴多安事加少世治可進而或自輕
 焉其誰重之世亂可退而或自沮焉其誰與易人皆
[072-63a]
 附同然其中有不可茍合者弗與也人皆惡異然其
 中有未可輕訾者弗非也是皆非俗儒所能也 晏
 氏光曰世治則人皆務進而求利吾則未嘗妄動故
 曰不輕世亂則人皆自屈以辟害吾則未嘗變節故
 曰不沮 應氏鏞曰非但處而特立於一身亦出而
 獨行於一世
 通論徐氏師曽曰前言特立自守之義居多此加獨
 行達道之義居多
[072-63b]
 存疑吕氏大臨曰麤而翹之者其事君也以其事之
 麤者微𤼵其端而為之兆兆足以行則進而無已不
 足以行則去之孔子所以未嘗終三年淹故曰不急
 為也所以事其君者先其未𤼵而止其為惡先為之
 兆以嘗其為善此衆人所未識也案此説近理但一/句作兩截講亦未
 安/ 葉氏夢得曰同於已者或鄉愿也公而弗與異
 於已者或行怪也惡而弗非 徐氏師曽曰世治則
 徳常見重而人不我輕世亂則徳周於身而邪不能
[072-64a]
 沮也案此以不輕不沮/屬人不如晏説
 存異鄭氏康成曰麤猶疏也微也君不知已有善言
 正行則觀色縁事而微翹發其意使知之又必舒而
 脱脱焉巳為之疾則君納之速君納之速怪妒所由生
 也孔疏上不知我當伺候君上顔色因緣有/事微疏而起發之使上得知又不可急速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寛强毅以與
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亷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
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近去聲錙側其反家語/砥厲亷隅句在强毅上
[072-64b]
 正義鄭氏康成曰强毅以與人不茍屈以順之也君
 分國以禄之視之輕如錙銖矣八兩曰錙孔疏案算/法十黍為
 絫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兩八兩為錙 孔氏穎達曰此明儒者志操
 規為之事上不臣天子伯夷叔齊是也下不事諸侯
 長沮桀溺是也既慎而靜所尚寛緩也不與人為臣
 不求仕宦但自規度所為之事而行故曰其規為如
 此 吕氏大臨曰慎靜而尚寛有度也强毅以與人
 有守也砥厲亷隅有節也是則所以事道者無歉也
[072-65a]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顧也故雖分國
 而授之視之如錙銖之輕 晏氏光曰上不臣天子
 下不事諸侯者易所謂不事王侯高尚其志也慎靜
 而寛者以仁而盡性强毅以與人者以義而制事博
 學以知服者以知而窮理近文章者外有備成之文
 砥厲亷隅者内有脩潔之行
 存疑鄭氏康成曰博學以知服不用已之知勝於先
 世賢知之所言也孔疏廣博學問猶知服畏先代賢/人不以已之博學凌夸前賢也
[072-65b]
  孔氏穎達曰近習文章以自砥厲成己㢘隅 吕
 氏大臨曰不臣者不𫝊贄為臣周之則受賜之則不
 受也博學以知則有本也服近文章則有文也 陳
 氏澔曰知服知力行之要也博學知服即博文約禮
 之謂
 案慎靜者戒慎操持尚寛者包含廣大此所規所為
 之大略也意量寛廣而又强毅以與人操持慎靜而
 又博學以知服服事也謂知所當行之事博學則能
[072-66a]
 文章而文章乃近之强毅則有廉隅而廉隅又砥厲
 此所規所為之密行也分國授我視如錙銖非湯武
 之君不出也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
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
友有如此者樂音洛下行並去聲家/語無其行本方立五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同方同術等志行也聞流言不信
 不信其友所行如毁謗也吳氏澄曰韓文其行屬上/句謂雖流言毀其行而己
[072-66b]
 不以其行為信也孔疏庾氏云其行所本/必方正所立必存義則以其行屬下句 孔氏穎
 達曰此明儒者與人交友之事方猶法也言儒者與
 友合齊志意而同於法則也經營道藝同齊於術同
 術則同方也但合志同方據所懐志意營道同術據
 所習道藝也雖朋友久不相見聞流謗之言而己不
 信也其行所本必方正所立必存義朋友所為與己
 同則進而從之不與己同則退而避之 吕氏大臨
 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黙或語凡所謂同者理也
[072-67a]
 義也出於人心之所同然賢者能存而勿喪之故不
 患乎不同也合志同方則志同好矣營道同術則學
 同道矣並立則樂相下不厭好同則同體矣久不相
 見聞流言不信學同則信其行矣行同則學同進退
 同則好同交友之分至於無一不同者學一於理而
 不惑也 方氏慤曰並立則樂以其無忌心相下不
 厭以其有孫志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以其久要不
 忘而相信之篤 馬氏曰方者道之所也志在於道
[072-67b]
 唯合志故同方術者所資以適道唯營道故同術
 晏氏光曰方言趨向之地術言脩為之業論語曰士
 志於道是志必在於道道不外於志也故始焉合志
 而趨向者不殊終焉營道而脩為者一致有朋自逺
 方来不亦樂乎故並立則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
 於寡故相下不厭同方同術者講習之友並立相下
 者相成之友不信流言同而進者同徳之友故曰其
 交友如此 吳氏澄曰義所以方外以方為本而立
[072-68a]
 其義朋友以義合者也
 存疑孔氏穎達曰並立則樂者謂與友同仕則樂相
 下不厭者遞相卑下不厭賤也 陳氏澔曰並立爵
 位相等也相下以尊位相讓而己處其下也
 案並立相下都在志道上説孔陳以爵位言淺矣
 總論孔氏穎達曰自此以上凡十五儒所陳之事亦
 有前後乖異者此上經云不臣不仕而第一儒云席
 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學以待問懐忠信以待舉力
[072-68b]
 行以待取則有仕宦之志也第十儒云寛裕第六儒
 曰剛毅與寛裕亦别也第三儒云愛其死養其身備
 豫禍患而第五儒云劫之以衆沮之以兵見死不更
 其守亦不同也所以如此不同者儒包百行事非一
 揆量事制宜随機而發當其剛毅之莭則守死不移
 論其營養之道則寛而容衆逢有道之世則進而事
 君遇無道之時則退而不仕且賢有優劣儒有大小
 大儒則理包百行小儒則偏守一邉所以尚書皋陶
[072-69a]
 九徳徳多則為天子諸侯徳少則為大夫卿士茍達
 於此儒行亦然雖或不同無所怪也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寛裕者仁之作也
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
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此而有之
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孫與遜同施去聲/案儒者今文作儒
 皆/
 正義鄭氏康成曰此兼上十有五儒盖聖人之儒行
[072-69b]
 也孔子嫌若斥己假仁以為説仁聖之次也 孔氏
 穎達曰此眀聖人之儒兼上十五儒之行仁者之儒
 先從温良而起故云仁之本以敬慎為地地所以居
 止萬物儒者之動作必以寛裕孫辭接物是仁儒之
 技能禮儀撙節是仁儒之外貌言語談説是仁儒之
 文章歌舞喜樂是仁儒之和悦散蓄積而賑貧窮是
 仁儒之恩施也儒者既兼有此行猶不敢自謂己任
 其尊敬於物卑讓於人有此行也此謂聖人之儒但
[072-70a]
 聖人理極不可為名仁亞於聖故假仁言之 吕氏
 大臨曰質之温良者可與為仁故曰本行之敬慎者
 可與行仁故曰地其規模寛裕則稱仁之動作其與
 人遜接則習仁之能事威儀中節敬於仁者也故為
 貌出言有章仁之見於外者也故為文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安於仁而至於和者也貨
 不為己則利與人同與人為善則善與人同凡以分
 散與物共而不私則仁術之施不吝也八者儒必兼
[072-70b]
 而有之然後可以盡儒行之實猶且不敢言仁則聖
 人之志存焉有聖人之志存則可與入聖人之域矣
  方氏慤曰仁無本不立故首以仁之本有本然後
 可行故繼以仁之地有行則有所事故繼以仁之作
 有作則見其所能故繼以仁之能有所能則形之於
 外故繼以仁之貌形於貌則必有所飾故繼以仁之
 文有其文則無乖於物故繼以仁之和有所和則其
 餘足以利物故繼以仁之施
[072-71a]
 通論陳氏祥道曰儒行十五而以仁與禮樂終焉則
 成人之道盡於此矣孔子未嘗與門人以仁與禮樂
 所與特顔子一人而已然則顔子之去聖人其出入
 亦不逺矣合之則禮樂皆本於仁離之則仁近於樂
 義近於禮孔子以孝悌為仁之本孟子以事親為仁
 之實從兄為義之實其致一也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
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衆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
[072-71b]
病孔子至舎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終没
吾世不敢以儒為戲隕于敏反穫户郭反詘求勿反慁/胡困反長丁丈反詬呼候反行去
 聲家語行加/義下有曰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隕穫困迫失志之貌也充詘歡喜
 失節之貌慁猶辱也累猶繫也孔疏案孔子世家在/魯哀公不用在齊犂
 鉏所毁入楚子西所譛適晋趙鞅欲害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畏於匡厄於陳蔡被辱累多矣閔病
 也言不為天子諸侯卿大夫羣吏所困迫而違道孔
 子自謂也妄之言無也言今世名儒無有常人遭人
[072-72a]
 名為儒而以儒靳故相戲此哀公輕儒之所由也詬
 病猶恥辱也儒行之作盖孔子自衛初反魯時也孔
 子歸至其舎哀公進而禮館之 吕氏大臨曰小人
 之儒也為人君子之儒也為己小人之儒也以文君
 子之儒也以實以文對實以為人對為己則小人觀
 美而近名君子闇然而難知且將以逺大為迂闊以
 高眀為無實以逺勢利為詐以守禮義為簡指白為
 墨誣善為惡此所以以儒相詬病也如識乎君子之
[072-72b]
 儒者且將矜式之不暇又何敢戲乎 方氏慤曰無
 儒者之行而為儒者之服無儒者之實而盗儒者之
 名故曰今衆人之名儒也妄以其妄故常為人相詬
 以言相病以行也言加信則不以儒相詬矣行加義
 則不以儒相病矣
 存疑鄭氏康成曰充或為統閔或為文 吳氏澄曰
 妄常猶曰妄庸言今世衆人不識凡名之為儒者皆
 妄人常人耳故為人所輕賤茍名之曰儒是以此名
[072-73a]
 詬病之也
 
 
 
 
 
 
 
[072-73b]
 
 
 
 
 
 
 
欽定禮記義疏巻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