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24 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宋-朱熹 (WYG)


[039-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巻七
           宋 李幼武 纂集
   汪藻
  字彦章饒之德興人中崇寧二年進士乙科調婺
  州察推除宣州教憂吉除荆南書記不赴改江西
  提學司幹至京除編修九域圖志母憂吉除校書
  郎遷著佐符寶郎時政和四年也王黼黜之倅宣
[039-1b]
  州丐祠提㸃太平觀淵聖即位召為尚書屯田員
  外郎尋改禮部進常少起居舍人高宗即位召為
  中書舍人駕幸維揚罷為集撰提舉太平觀明年
  復召為中書擢給事中兵侍兼侍講直院尋真拜
  翰林學士復領日厯除龍圖直學士知湖州倅領
  日厯移守撫州歲餘提舉太平觀㫖復命編日厯
  書成加中大夫顯謨學士守徽州十二年知泉州
  移宣州閲月改鎮江遭讒言落職永州居住更七
[039-2a]
  八年乞致仕不許卒於貶所二十四年六月也年
  七十六後二年詔贈端明學士
自幼已卓越有大志學舉子業既成得春秋左氏西漢
 書讀而好之鋭意欲與之並年甫冠徒步游太學有
 司第其文屢出諸生上
徽宗親製君臣慶會閣詩羣臣進和喜事者集為一錄
 公適見之擬和一章屬詞用韵句法清新出衆作之
 右即日傳布諸公喜而稱之
[039-2b]
博學強記自六經百家太史之籍先儒箋疏傳註之書
 兵家族譜方言地志星經厯法佛老之衆説與夫萬
 里海外蠻夷異域荒怪之序錄靡不記覽其為辭章
 明於道德達於世務指事折理引物託喻馳騁古今
 貫穿經傳該備衆體葢數十萬言自成一家
在江西徐州俯師川洪炎洪芻有能詩聲自負無所屈
 一日俯見公詩於僧壁唶曰此我輩人也率二洪詣
 舍上謁既去公曰騷人墨客撚須琢句以自鳴其不
[039-3a]
 平耳烏足尚也至是數年卒以大手筆稱天下金華
 勸講石室紬書典冊施之朝廷樂歌薦之郊廟鴻文
 碩學暴耀一世人知其名家有其書而詩律高妙興
 寄深逺亦非近世詩人之所能及
大璫梁師成用事小人朋附目為隱相武人呉可者師
 成許以能詩至出入卧内公罷符寶可過公致師成
 意曰聞名乆矣幸不鄙過我禁從可拱而俟公謝不
 往客曰吾曹望隱相之門如在天上召而不往何也
[039-3b]
 公曰若使我與可輩為伍耶
草高麗答詔上顧輔臣稱公得代言之體乆之麗人謝
 表至上復稱公以所御白團扇親書紫誥仍兼綰黄
 麻似六經十字以賜縉紳榮之
論諸大將擁重兵高位崇秩子女玉帛已極富貴之欲
 而根據盤互浸成外重之勢陳所以待之者三事一
 曰示之以法二曰運之以權三曰別之以分後十年
 卒如其策
[039-4a]
又言今國家所有不數十州所謂生財必生於此數十
 州之民何以堪之惟痛加裁損軍中之冒請禁中之
 泛取乃可爾臣復有過計者自古以兵權屬人乆未
 有不為患者今將驕難制意偏裨中必有一二英雄
 宜精擇十餘人各授以數千兵直𨽻御前合為數萬
 以漸消諸將之權此萬世計也
言淮南洊經虜冦民去本業不耕之田千里相望流民
 非朝夕可還國家欲保淮南勢須屯田臣謂春間便
[039-4b]
 可遣劉光世或呂頤浩率所招安人馬過江營建寨
 柵使之分地而耕既固行在藩籬且清東西羣盗此
 萬世一時也
言宣和諸臣交通貴倖一時誤恩官有至銀青光祿大
 夫者臺諌極論方就鐫褫詔墨未乾而當甄復盍依
 祖宗法至中大夫而止論繳數人國論以為允
又言元符以來並無日厯可謂闕典古者有國必有史
 有史必有官漢法太史公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
[039-5a]
 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自唐至本朝亦以宰相監總國
 之重事願留聖心上欣納翌日輔臣請擇所付上曰
 無以易藻矣
始在太學與王黼有纎芥後黼入相嫌恨不除竟坐廢
 斥而言者指公為黼黨出居永州累赦不宥卒厄於
 窮裔以死
孫覿曰建炎紹興間大盗據中原羣惡嘯聚環四海為
 盗區矣天子慨然仗一劒出入兵間禁暴除殘拯溺
[039-5b]
 弔凶於戎馬蹀血之餘以建中興之烈當是時公為
 翰林一時詔令多出其手凡上所以指授諸將感厲
 戰士訓飭在位哀閔元元之意具在誥命之文開示
 赤心明白洞達不出户窺牖而天威咫尺坐照萬里
 學士大夫傳誦以比陸宣公居亡幾何權臣植黨除
 不附已公亦抵罪斥居永州積十二年更四赦不得
 還間過勝日幅巾葛屢登西山循鈷鉧潭入愚溪並
 湘流沈文以弔古人而自肆於山水年益高文益奇
[039-6a]
 詩益工華妙精深與柳儀曹相望於數百載後文章
 格力與之相上下何其盛也
又序公文曰天下有能事而文章為難工自漢迄唐千
 有餘歲一時大手筆作為文章閎麗精深桀然視天
 下而自立不朽葢幾人而已杜子美詩格力自天雄
 跨百代為古今詩人之冠至他文輒不工荀卿所謂
 藝之至者不兩能信矣夫道散文弊作者衆矣詞句
 儇淺益不逮前其間心競力取馳騁上下欲一蹴以
[039-6b]
 造古人之域而擇之不精守之不固狥名而媮習鄙
 而陋固不足與於斯文左太冲積十年之勤僅成一
 賦劉伯倫以一酒德頌終身而一能之善一語之工
 亦遂列於作者之林而名後世今公之文所謂閎麗
 精深桀然視天下後世者也公生平無所好至讀古
 聖賢之書屬而為詞章如㗖土炭嗜昌歜而為一病
 寤寐千載心慕手追貫穿百家網羅舊聞推原天人
 道德之㫖古今興壞理亂得失之迹而意有適者必
[039-7a]
 寓之於此登高望逺屬思千里凡耳目之所接雜然
 觸於中而發於詠歌者必寓之於此﨑嶇兵亂潛深
 伏隩悲歌慷慨酣醉亡聊而不平有動於心者亦必
 寓之於此技與道俱習與空會文從字順體質渾然
 不見刻畫如千石之鍾萬石之簴叩之輒應愈叩而
 愈亡窮何其盛也
   綦崇禮 北海先生
  字叔厚世為高密人後徙淮之北海登政和八年
[039-7b]
  上舍第調淄州淄縣簿秩滿改學正除博士改正
  字丁母憂歸建炎戊申宰邵州邵陽道州倅俱不
  就除尚書工部員外郎尋為起居郎攝給事中召
  試政事堂頃刻為制誥三篇詞翰竒偉上亟歎其
  能拜中書舍人四年兼權直學士院除吏侍求便
  郡拜徽猷直學知漳州明州紹興二年復為吏侍
  權直院丐他局移兵侍進直院俄除翰學兼侍讀
  兼史館修撰引疾在告丐去不允換寶文直學士
[039-8a]
  知紹興府浙東帥朞年丐閒許之三任太平觀祠
  十二年上章告老八月年六十進爵高密侯贈朝
  議大夫
幼而穎邁不好嬉弄讀書學文月開日益儔輩莫敢望
 甫十歲能作銘以志邑人之藏屬辭比事音節皆中
 律呂父見而大驚顧謂皇妣曰吾門自高祖以來劬
 躬積善之報其在斯乎
駕幸平江有㫖故鄒浩追復龍圖閣待制公當行詞推
[039-8b]
 上所以褒䘏遺直之意有曰處心不欺養氣至大言
 期寤意引裾嘗犯於雷霆計不惜身去國再遷於嶺
 徼具臣動色志士傾心又曰英爽不忘想生氣之猶
 在姦諛已死知朽骨之尚寒同省舍人李正民見之
 曰比吏房詞頭皆常常除目不足騁辭今君為鄒草
 制良可喜也及錄黄具公告假而李獨直以已名行
 下公戯之曰君固欲掛名道鄉公制但恐潤色非工
 反為名累耳李笑曰人當知出君手不知吾併得掠
[039-9a]
 美幸矣其文為同舍所重如此
嘗上言車駕駐臨安即以浙西為根本宜固江淮之守
 然後可以圖興復西蜀在萬里外當召用其士大夫
 以慰安逺人之心至於繩外臺奉令簡忽之愆革諸
 將第功遷補之濫汰冗兵撙浮費皆時所難言者
御筆處分召至都堂令條具進討固守利害公奏曰金
 人自靖康以來無歲無兵及乘輿南渡已酉之冬直
 冦江淛逮其歸師齟齬謂可以休矣乃且移兵以冦
[039-9b]
 關陜乘我富平之敗遂窺巴蜀幸呉玠一勝稍挫其
 鋒然其圖我葢未忘也今偵諜所傳皆言金人併兵
 以趨川陜可以知其情矣葢以向來江表用兵非敵
 形勢之便故二三歲來悉力窺蜀其意以謂蜀若不
 守江淛自摇故必圖之不置非特報前一敗而已則
 是今日利害在吾蜀兵之勝負吾兵占勝而金不得
 近蜀則必氣索而衆離若乘其敗而西自襄漢而東
 自淮海進兵以攻討則我必大得志而中原定矣
[039-10a]
為天下者審夫議論規模所存而已規模者國家所恃
 以立議論者規模所恃而定議論定則規模立規模
 立而國家之勢成矣議論不定則規模不立規模不
 立而國家之勢危矣夫規模議論尤急於天下多事
 之際議論定則成不定則敗規模立則存不立則亡
 此成敗存亡之機也竊以為今日之議論規模宜不
 出此三者恢復中原以成再造之功上也因所有之
 地而疆理之中也茍目前之安而無所為下也語其
[039-10b]
 上則今之力誠未可為守其下則吾之勢未可復立
 惟度時量力就其中者為之中者既成則其上者可
 馴而致茍止於下則雖志於中者不可復得矣欲望
 陛下發自聖志明詔大臣母取言高以害實治母偷
 茍安以玩歲月議論審其可用規模定其適中以此
 立政事以此任人材以此責功効如是而期月之間
 治功不成未之見也
今已過防秋且逺近傳聞通使人情恐便舒緩謂宜申
[039-11a]
 戒㳂江將帥明逺斥堠防阨險要選練士卒日訓于
 師常如遇敵以為先事之備庶無後悔茍和議遂成
 亦未可以弛備况今日耶
公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百篇文簡意明不私
 美不寄怨固已得代言之體而慷慨論事無所囘避
 不虚為侍從帷幄之臣
秦檜上章辭位上召公出檜所獻二策大畧欲以河北
 人還金人中原人還劉豫上又曰檜言南人歸南北
[039-11b]
 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又檜言臣為相數月可驚動
 天下今無聞故公載之制詞畧曰自詭得權而舉事
 當聳動於四方逮兹居位以陳謀首建明於二策罔
 燭厥理殊乖素朝
川陜宣撫副使呉玠以功進檢校少師兩鎮節度使公
 當制有曰陸海神臯既失秦川之利銅梁劒閣敢言
 蜀道之難言者謂秦雖淪陷而川未嘗失也指以為
 病上知其非公猶援唐故事自謂失職力引疾求去
[039-12a]
 遂除知紹興
逆雛導鄰國入冦揚楚震擾上躬御戎衣次於呉會公
 以近臣承寧方面謂浙東一道為行都府肘腋之地
 備豫不可不謹密疏於朝得便宜從事於是繕城郭
 厲甲兵輸錢帛以供王師犒給之須簡舟艦以扼海
 道衝突之患疚心夙夜殆廢寢食及春大駕凱旋七
 州數十縣之民按堵自如不知邊書羽檄之遽公之
 力也
[039-12b]
公平居不為崖岸嶄絶之行亷儉寡欲獨覃思於學問
 文章白首不倦彊記黙識繇唐虞三代以暨國朝之
 隆君臣事迹先後數千載如指諸掌視唐常楊為不
 足道上每曰綦公之文有體真學士也
秦檜罷政公草詞頭著其惡無所囘隱檜深憾焉及為
 太師怙權張甚必修怨焉而公已殁矣然身後所得
 恩澤其家畏懼不敢陳士大夫亦無敢為之保任閲
 十年矣猶稱詔下台州取壬子八月所賜御筆衆論
[039-13a]
 嗟愕檜死朋憸盡逐識者慨公之不及見也
趙思誠祭之曰公妙齡秀發聰敏過人辭章之妙追古
 作者博習詩書六藝之文旁通諸子百家之編下逮
 傳記小説靡不該貫奕棋音律悉皆洞曉酒酣氣振
 議論風生長歌慷慨旁若無人真一時之英也誠為
 確論中年頓挫場屋晚方登第一主縣簿即踐華要
 當官直氣敢言多面折人無所忌避雖始終以文翰
 際遇而朝廷有大議論上必咨訪故内外憚之如臺
[039-13b]
 諫然初拜掖垣即兼内職後兩領天官亦如之在玉
 堂前後五載上屢欲大用為權臣中沮不果建炎間
 駐蹕靡定詔令多不時下公受命立成上每嘉奬曰
 綦某詞知體語言輕重得宜無可㸃檢者時議以為
 中興之功非特將士宣力然詔令亦有助焉
樓鑰序公文集曰南渡之行公在帝側實代王言詔㫖
 所至讀者感動諸將奔走承命如陸宣公之在奉天
 也尋入翰苑當羽檄旁午書詔填委之會而播告之
[039-14a]
 修不匿厥㫖呂忠穆以首相開督府訓辭尤為宏偉
 有曰盡長江表裏之封悉歸經畧舉宿將侯王之貴
 咸聽指呼其能布宣威靈張大國體類此葢公篤意
 經術博覽彊記以直道自任才高而氣剛平時為文
 不為崖異之言而氣格渾然天成故一旦當書之任
 明白洞達雖武夫逺人曉然知上意所在非規規然
 取青嫓白以為工者比也
楊萬里序之曰記覽極其博辭章極其麗而正君定國
[039-14b]
 扶世立教根於自然其進言也曰畏天曰愛民曰法
 祖宗曰務學曰從諫曰進賢退不肖其説經也探聖
 賢之本㫖別訓詁之是非取正而舍竒尚通而惡鑿
 以今凖古據舊鑒新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之要何其多取哉鴻筆麗藻冠於一時有功中興獨
 當上意如威鳳祥麟斯亦偉矣而自放泉石深入仙
 城囘縈之中雖萬鍾千駟不與易也一觴一詠興寄
 事外雖不多賦顧其閒雅澹泊弗琱而工豈營度悲
[039-15a]
 鳴所能幾耶
   呂本中
  初名大中字居仁其先東萊人自文靖公始家京
  師以正獻公恩補假承務郎紹聖間黨事追貶正
  獻亦奪官元符中復官政和五年調興仁濟陰簿
  繼為泰州士曹丁母憂吉除大名路撫斡宣和六
  年除密院編修靖康初遷職方員外郎引嫌除直
  祕閣主管明道宮紹興初召直言為祠部員外郎
[039-15b]
  尋丐閒除直祕閣主管崇道觀六年召賜進士出
  身擢起居舍人屢辭不允兼權中書舍人七年四
  月直龍圖閣知台州尋改崇道觀冬除常少八年
  拜中舍人旋兼侍講權直學士院史館修撰後忤
  秦檜言罷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五年六月卒遷上
  饒年六十二隆興二年追復敷文待制
自少講學即聞父祖至論又與諸君子晨夕相接薰陶
 常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此論最要又謂學者當熟
[039-16a]
 究孝經論語中庸大學然後遍求諸書必有得矣從
 游楊力叩㣲㫖復造劉安世陳瓘之門請益公之學
 問端緒深逺葢如此
六飛幸呉郡欲進蹕建康公論自古創業中興者必有
 根本之地以制四方之地必有根本之兵以制四方
 之兵今所仰以為根本之地者不過兩浙江東福建
 而已然而諸路凋殘民力已困所仰以為根本之兵
 者禁衞是也而單弱不可用乞令大臣廣選才畧先
[039-16b]
 求二者之要而力行之
苗亘監階州倉草埸以贓獲罪黥之公奏曰近歲官吏
 犯贓多抵黥罪且既名士人行法之際宜有所避况
 四方之逺或有枉濫何由盡知若遽施此刑異時察
 其非辜雖欲深悔亦無及矣又此刑既用臣恐後世
 不幸姦臣弄權必且借之以及無罪使國家此刑不
 絶則紹聖以來憸人盗柄縉紳遭此殆無遺類矣願
 酌處常罰以稱陛下仁厚之意疏再上從之
[039-17a]
駕幸建康公疏言當今之計必先為恢復事業乃可觀
 釁而動若但有其志而無其業恐益他患今江南二
 浙科須實繁閭里告病尤當戒謹倘有水旱乏絶之
 虞奸究竊發未審何以待之
復請於九江鄂渚荆南諸處多宿師旅臨以重臣至如
 孫氏以來名將皆言西陵建平國之蕃表今二處正
 在荆峽間當精擇守臣假之權柄以待緩急則江南
 自守之計差為備矣
[039-17b]
論任人當別邪正邇來建言用事之臣稍稍各狥私見
 不主正説元祐紹聖混為一途其意皆有所在若不
 早察必害政體
靖康間公與秦檜同為郎意懽甚秦又公父所薦御史
 也趙鼎耳熟公名亦大欽鄉之公之眞拜西掖也趙
 秦適為左右揆論議多不諧秦有專擅之意欲排不
 附已者公為陳同人于野亨之意當以大同至公圖
 濟艱難秦不然之又力勸其不可汲用親黨亡幾何
[039-18a]
 除目果下公即奏還之秦諭且令書行卒不聽秦始
 怨公矣哲宗實錄成趙除特進公行其制曰謂合晉
 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賤伯秦見此語指為破和議不
 樂也公繳還制勅甚衆抑僥倖明是非未嘗茍合趙
 能容多聽從秦皆以為罪遂誣公阿附首台趙鼎去
 言者希合論公為朋比罷之公去秦之勢張矣
公以切直忤柄臣一斥不得復用貧甚人多為公戚而
 公方且深居講明道要其視摧抑擯棄為士之常初
[039-18b]
 不以介意也
公器藴閎厚行誼純篤誠意充積表裹無間與人忠信
 樂易即之藹然莫見其喜愠平日學問以窮理盡性
 為本卓然高逺不可企及
 
 
 
 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