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1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明-道盛 (CBETA)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之二十六


門人 大奇 大寧 大忍 大權 較


說三



皈戒說



杖人一日晏坐次一士過而問曰佛法陰翊王度學
佛而後知儒儒童菩薩為佛法前矛大師有是說乎
師曰此是唐宋間柳宗元張商英諸公之言衲特拈
出耳士云幸再一啟未聞何如杖人曰善哉公能不
棄方外之言吾請入方內而論之三皈五戒出世之
初壇也通此三皈五戒即已陰翊玉度弘範聖經矣
何待詳言六度妙行與教外別傳之宗乎三皈五戒
孔門亦有但未標示與人耳中庸天命之謂性即皈
依佛也率性之謂道即皈依法也修道之謂教即皈
依僧也何以見得蓋佛者天然尊貴之覺性而靈明
不昧亙古常存即儒之至誠無息於穆不已也法者
是自然微妙之觀智而圓通無礙觸事常真即儒之
不見而彰不動而變也僧者是當然堅密之功行而
純一無雜隨緣常淨即儒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也
其修證得力處全在皈依二字是返己還源之要旨
即戒慎恐懼為自強時習之真工候也天命之佛性
本來現成無有增減但因人不悟歸天然之性智愚
賢不肖各逞私情太過不及故違其先天本來之命
而亂其後天中正之道聖人起而救之表此率性之
中正教戒豈容已乎正以非佛性不能有法道非法
道不能有教戒非教戒不能悟法道非法道不能證
佛性非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能皈一即三非時時
慎獨無須臾離則不能皈三即一但後世之儒言慎
獨不肯如專受戒者嚴切行持耳使儒者慎獨如佛
之設戒時時禮拜敬誦時時省察皈依時時質正三
[026-0743c]
師時時羯磨舉過時時懺悔受罰時時斷惡修善時
時求法利生則世間之儒即出世之僧矣一不殺生
仁也儒不能盡不殺佛非獨不殺且能放生且能救
度眾生而冤親平等詎肯殺含靈之身命乎二不偷
盜義也儒守義則不偷佛非獨不偷且能普施且能
捨內外執吝而成解脫詎肯盜世間之財物乎三不
邪淫禮也儒不能盡不淫佛且能絕欲且能化生死
愛根為清淨命詎肯淫自他之心境乎四不妄語信
也儒篤信則不妄佛信本來無妄而能弘法啟發群
蒙悟真實地詎肯欺聖凡之是非乎五不飲酒智也
儒不能盡不昏飲佛非獨不飲且能開顛倒之迷為
明達之慧詎肯飲癡狂之毒藥乎是則五戒即五常
也但因時因地立例有權實耳進而言之但起一念
妄心即是破壞自他法身慧命之佛法僧矣儒者能
慎此獨察此幾即是同此皈戒慎自己之獨即所以
慎天地之獨慎萬物之獨而致中和成位育皆在此
皈戒中參悟佛祖之心宗亦在此一念獨中而貫徹
也使儒者果能以性道教之旨會三皈以五常會五
戒而躬行倡化至誠熏感則足以使天下無刀兵之
慘殺無賊寇之劫盜無姦掠之淫亂無欺害之逆妄
無昏墮之醉迷矣況乎固聰明聖智而達天德者悟
深密之宗旨而超生死出聖凡以不負立大本知化
育無所倚哉士稽首皈命曰弟子今日乃知學佛知
儒果能陰翊王度真信得孔子是前導也敢不兢兢
奉持以求進於無上道乎。


儒釋參同說



士曰皈戒攝吾儒之旨誠開人天眼目也秖如堯舜
至孔子其心法有可以佛法參證者乎師曰功莫大
於立教教莫大於明性情能明性情本有之動靜則
不為邪妄所淆其御動靜之功全在存本有之誠正
[026-0744a]
閑其本無之妄邪則性情之動靜自如而身心之言
行無悖其於家國天下直桴鼓竿影耳堯舜之十六
字誰不噥噥為千聖傳心乎亦惟佛法乃能深明其
幽奧而不至顢頇夫人莫不有本來心性而心莫不
有本來動靜如太極之有乾坤中道之有真俗也人
心即心之動機其顯見昭著故惟危即俗諦也道心
即心之靜機其隱微幽密故惟微即真諦也動靜之
機有天然而動靜有當然而動靜有感觸薰習而動
靜有勉強執著而動靜有妄慮激發而動靜大約因
喜怒哀樂之邪正而動靜者也是故聖學之功全在
精一二字佛教之功全在止觀二字觀自精也止自
一也喜怒哀樂之已發或失之垢染故須惟精之止
以靜之則人心之俗諦自化為道心而感應寂然常
在厥中也道心之微為喜怒哀樂之未發或失之斷
滅故須惟一之觀以惺之則道心之真諦自融其人
心而虛靈不昧常在厥中也惟聖功之精一不二止
觀互用則能慎獨以至性情之中和而證太極之理
惟此精一不二為止觀雙融則能克己以合天人之
一貫惟此精一止觀之不二是為允執厥中之第一
義諦而真俗二諦亦無時不中也易之乾卦即道心
之純粹精也易之坤卦即人心之直方大也萬物負
陰而抱陽人心居寂而由感八八卦爻皆不出人心
道心之危微一陰一陽之變化也惟此執中之旨從
堯舜禹親相授受以至於湯文武周承此心法而聖
敬日躋天命常在是皆能致力於精一之道而不失
其建中立極者也天生孔子集群聖之大成始終條
理一貫天人命曰時中大矣哉顏子博我以文此人
心惟危之能精也約我以禮此道心惟微之能一也
即服膺勿失也即允執厥中也即曾子所唯之一貫
所舉之忠恕也捨堯舜之厥中無夫子之一貫亦無
[026-0744b]
曾子之忠恕顏子之文禮亦無天地之陰陽大易之
乾坤佛教之真俗也雖然此惟世法出世法之大人
能之世法之所謂大人者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
天時天且不違況於人乎天地之道無私故其顯仁
藏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而聖人卻與天地合
其德故有輔相裁成之功與百姓同其憂患全是一
與字有天地之全能焉全是一裁字見性中之密理
焉人心道心文禮忠恕有不與天地人物相合則又
何處見聖人之憂患能成其神純功化之妙所謂吉
凶能生大業者亦惟聖人為能也至于未有天地萬
物之先此天地萬物之根源從何處生起于此有疑
安能不於出世大人之大法別傳直指之專門極深
旁通穿徹一回也耶以不生不死之攖寧磨應而不
藏之鏡則益見其天地萬物依正因果之根源有自
也且道如何是直探根源之宗旨向下文長付在來
日。


子路聞行說



孔子得子路為弟子而門庭日以高峻惡聲不入於
耳蓋子路為人果敢勇決真狂者之進取也唯恐所
聞不能行故勇于行惟其喜於聞過則勇于改乃知
聞過則喜之心即是聞行則恐之心世人聞過不能
喜不喜則不能勇于改過聞行不能恐不恐則不能
勇於必行也又況從上精一相傳之橐籥皆從兢兢
業業中入不則倚意見縱嗜欲為無忌憚矣此金剛
所以為上師乎子路之喜正所謂發而中節者也孰
謂升堂不入聖人之室哉且以何者為室。


愛梅說



予與李何老到旻昭丈室見居士方題元亮畫冊予
曰袁石公有言人而無癖不惟志趣不佳語言亦無
味矣旻昭曰如陶靖節愛菊濂溪觀蓮是癖耶予曰
[026-0744c]
然昔予家侍御善公翁深愛梅嘗自歎曰安得如此
梅能忍寒衝雪而獨開者乎無論凋落之際此賞其
奇凡風晨月夕相對原無間也或以金購之翁勃然
變色曰是欲以不義陷我耶此物雖微我敬之如良
友事之如嚴師已三四十年于茲矣夫以見利奪志
則世間更有尊貴之事亦可以奇貨居之乎如是則
予不特無面目見天下花即一切草木亦負慚不可
見矣其人慚謝而退又一日彼偶得一怪石奇盆持
之而進曰我前見公愛敬此梅無比惜其磁盆甚陋
我將以易而配之翁復蹙額曰冤哉君益過矣此盆
雖陋與此梅相與已久如結髮之義貧賤之交亦可
以極富貴者奪之乎旻昭憮然曰此聖賢格言千古
之春秋天地之綱紀不是過也于此足見柘浦張氏
淵源遠矣請述之為後世鑒。


浪公齋說



浪杖人自視何有一法與人哉公齊居士相與靜對
乃以余有可以令人齋戒相通乎神明之密者遂立
說以會同志每閱月於朔望諸齋之外補其闕而訂
十月受戒之期此居士權巧施設以作漸摩之資為
助發之引歟其說簡易而疏暢令讀者惕然惺信然
受亦可謂毘耶居士以手斷大千於掌上而過淨佛
國土含識者不可思議而入解脫法門也適說成龍
伯潛岑二居士過訪一見而契且快讚其說謂此一
齋不惟可以淑人心關世教苟能推而廣之何法不
於此會通耶即屬一語以作群公之倡予曰今三公
既已倡矣余復何贅哉雖然予忍不應命而求質於
諸君子耶因試言之易之八八莫非一誠然此一奇
一偶交錯成文而有吉凶悔吝則其幾惟於一動而
已矣夫人生既有此身世何日能無動哉是故聖人
啍啍知幾啍啍慎獨以故發皆中節而一言一行悉
[026-0745a]
可為天下法亦觀察一動機耳以此齋戒洗心密藏
通神明類萬物豈渺莽哉開閉之權在復之初履霜
之戒在姤之初存去於幾希之間潛龍勿用而無所
不用其極矣曾用此勿用之潛否猶不信頓發一念
之善足為天下之元長哉諸公果然過冬關而造淵
雷遇品物而懼躅豕各專一善之權而美利天下統
御各正保合太和其繼成仁智百姓之用有不能自
已者則予一浪之興誠有足以鼓舞振作此毘盧性
海之波濤也天下高明詎無雲興瓶瀉而為之唱酬
者乎。


田道人說



建幢曰傳聞達大師末後獨得田道人非大奇特事
乎師曰此亦彼師弟子現前遮念不思議不自欺不
昧滅之交感也如達大師門庭方盛之際海內名縉
紳奇衲子稟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電奉之如父母又
有疾之忌之不勝生訕謗而致毒害者及乎大機頓
發橫事交生則向之敬畏稟奉者如星飛鳥散直成
就得田道人不用命而終其如幻解脫之事耳嗚呼
人只知為一時之事已也最初達大師何嘗屬意於
田道人而田道人亦何嘗預意於達大師此蓋機緣
湊合自不容己而成就也又何可以時勢隱顯以定
其竄伏不前者皆非真知己而能一時成事者即徹
底真知己哉如李卓老當時聲勢豈在達大師之下
而卓老嘗自著述謂人最難是得死所人不死於真
知己必死於不知己後果流言一起身家不保以至
自刎或謂卓老剛愎自用以取之也予曰此卓老之
得天下名與得其死皆此剛也彼不惟得一死且得
兩死也值流言而自刎死於不知己也死獲馬侍御
父子獨能於生死危難不變交情是死於真知己又
成就一真知己也誰謂卓老不得其死不死其願哉
[026-0745b]
雖然此亦盡卓老學識之分量耳古今人物豈易盡
得其定評哉如二人作鬥必有一強一弱母為此強
能勝天下之強此弱能劣天下之弱使強者遇勝則
強反為弱使弱者遇劣則弱反為強況此中有大有
小有真有偽有時有勢有感有遇有慷慨捐生於知
己不知己者有從容就義於知己不知己者有素無
操履智識適逢其會者有素有抱負精密不幸而誤
者此豈可一定而論其心行哉故凡古今事實如據
疑斷案但取現前一事於理法何如耳又豈可以一
案而定其人一生之真偽品地哉故大聖人直求諸
己無惡於志可也況吾法門為法忘軀捨身捨命之
事有非世間之不可測哉若田道人者亦現前之一
案然亦足以激發後世之不思議不自欺不昧滅之
交感也子其勉之。


法門必有事說



解御日禪人從江南來因侍次問云諸方善知識互
相攻擊是非乃至設問難於語錄特為吹毛求疵出
己所長必置人於不堪之地此豈佛祖之心行乎甚
至門人小子造言捏事遞相訕謗各自莊飾門庭或
朝秦而暮楚或昨怨而今恩此又豈法門之祥瑞乎
師笑曰此非子所知也諸知識之攻擊正彼各出手
眼密相激揚其中邪正相傾真偽相奪自不容己而
成其機用正欲使天下衲僧於刀山劍樹鑊湯爐炭
中絕其偷心不得躲根于情識知見自求出身活路
踏翻生死窠臼此大慈大悲相為主伴交參正打傍
敲之妙旨也如大易以變化不測謂神正以摩盪交
錯為吉凶悔吝始能生其大業曹溪波浪如相似無
限平民被陸沉若不如是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孰能
為之簡擇哉至若門人小子此又何足怪乎蓋彼未
造其門庭堂奧之密自逞私臆妄為測度故不免有
[026-0745c]
讚歎而成謗毀有毀謗而成讚歎有因毀謗而感悟
有因讚歎而發機此中激揚砥礪之妙原要開眼之
人自相委悉也況歷祖全提向上一著乃至顛倒縱
橫中施金剛鋒作獅子吼或撒金撒沙或下毒下藥
一任惱殺天下賺殺天下疑殺天下踏殺天下此正
宗門鎔凡鑄聖之大爐鎚也若無諸方無知識無門
人小子孰為攻擊孰為讚毀孰為交錯變化哉日禮
拜云今日乃知和尚之為人矣。


李長庚曰可以悟大易之包決矣真士以一切境
為鉗錘達者以一切事為瘖聾總須消卻我見。


大嵒命名說



桐山方子何人也天資傲岸才氣縱橫其父玉峽戶
部公命名曰文字爾止以文不可過務求厥止此繫
賁之時義也方子年少能文有經營四方之志忽值
世變廢然自反於畝畝更名一耒字明農謂專於耒
耜可明農也及事農無田可耕無地可鋤則又放意
湖山隱於醫卜且不可典要惟變所適於是乎聞浪
杖人之風而趨焉發難質疑窮極天人性命之理浹
旬恍然有感乃舉身投地曰吾師乎吾師乎舍此吾
誰與歸哉杖人亦蹴然喜引而置於吾法命名曰太
嵒宇居易於義云何蓋孟子有泰山嵒嵒氣象以能
私淑孔子而知言養氣卒入於化故能駕七十子之
土而得其傳且易之為言平也必得陰陽之乎乃可
通變以美利天下正吾宗所謂高高峰頂立者必善
於深深海底行也又況明悟之後有轉位旋機之妙
豈不超超乎三墮而取向上之正命食哉方子其以
吾言思之則文耒之義皆可通矣。


示賣燈心人小生意說



杖人偶與一長者閒坐一少年來參禮杖人曰子是
何處人曰遠方做小生意人杖人顧長者曰公試驗
[026-0746a]
他是何等人長者問少年曰世間何者最遠何事最
小而有生意可做耶子莫是天地未判已前做造化
生生不息之意者乎曰不是子莫是盤古已分之後
做三皇五帝與人物制作安身立命處世善終于幾
希中之生意者乎曰不是曰子莫是纔捨異類之身
而得為人不忍孤負此生以求勝進欲學聖賢仙佛
做此一轉機之生意者乎曰不是曰子莫是見世道
交喪有所進取皆是殺機必須真做格致誠正而為
修齊治平之生意者乎曰不是曰子莫是見世間功
名富貴利欲恩愛種種多是殺法身慧命之業乃今
發心求做學道參禪以明心見性而自利利人之生
意者乎曰不是曰子莫是已承善知識指點一切言
語文字道理知見玄妙皆是無明生死業識只求單
究此念未生前本來主人公一著以超聖凡迷悟之
生意者乎曰不是曰子莫是於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自拈花及一千七百淆訛公案與五家門庭堂奧必
求徹底發明以得全機大用使佛祖也沒奈我何之
生意者乎曰不是不是長者喪然曰老人伎窮倆盡
勘這個沒孔鎚不破請老和尚自己驗過杖人曰教
你去驗他你卻先自納了許多敗闕何不教他自己
以實供出少年曰弟子實不敢欺瞞只是個賣燈心
小生意人長者笑曰豈不是我所料底杖人曰你何
曾說是賣燈心底長者曰正是正是乃顧少年曰你
也只是做個懵懂賣燈心底人卻不知能點此燈心
之法也若不知能點燈心之法雖賣此燈心與此油
物皆是死法安得謂是生意其生意全在能以火種
子點著此燈心則此燈心本有光明當體發現矣如
無此火種子點發雖有天地造化之機佛祖聖賢之
妙與輝天炤地之光耀古騰今之燄終自埋沒而不
能發生也又何貴佛祖相傳之秘密哉果能得此點
[026-0746b]
發之生意則千聖不傳之心皆歸于千聖能傳之法
法外無心決非兩橛明矣嗟乎今日者世出世間誰
能做此小生意以點發天地古今三教九流之心皆
得息此殺機同做此生生不息之意哉少年乃驀然
驚起曰乞和尚指示如何得真火種子點發此燈心
以自炤炤人杖人曰你禮拜著少年便禮拜杖人乃
呵呵大笑而歸丈室長者與少年相視莫逆于心各
自踴躍歡喜而退。


示提傀儡人無可奈何說



杖人又與長者閒坐復有一少年來參禮杖人曰子
是何處人曰是無可奈何人杖人仍顧長者曰公再
驗此人看長者曰如今不似昨日先自漏逗也我問
子來此何事曰昨見賣燈心人言古今無可奈何事
只去見靈山老和尚與那長者便有奈何處因此特
來求指示長者曰子試說為甚無可奈何少年曰我
思自出胎來漸至長大但略知日用事求初出胎事
已不知又安知在胎入胎與父母未生前事此是頭
一箇無可奈何次見人身日壯健日衰老眼漸昏耳
漸聾齒漸枯髮漸白神氣漸不精采筋骨漸不支持
此又是個無可奈何忽而有疾或寒熱傷感中風毒
邪痰或遇庸醫錯誤不論老少立刻會死此又是個
無可奈何夜來寢或思想或放懷忽而作夢或吉凶
顛倒睡是我夢是我醒是我如何我便作主不得當
此尚有神魂即不繇我設使一口氣不來上天堂下
地獄作餓鬼畜生不更隨業識迷輪去乎此又是末
後最無可奈何至處世朝廷官府鄉黨宗族骨肉親
友之好惡勝衰與讀書科第宦途之遭際逆順及農
工商藝之得失此又是個無可奈何或天地災異四
方賊盜人事奇險冤親遘會鬼神變怪此又是個無
可奈何設知百年終盡不忍此靈心同歸昧滅決志
[026-0746c]
出世求性命事不知遇師友之邪正與參學經律論
淨之適從及參究工夫機緣宗旨之曲直或當下不
能領略或太過鹵莽承當此又是向上一個無可奈
何外此不可枚舉統惟大慈救拔之長者曰既如此
平生以何過活曰實不敢瞞是做提傀儡生意藉此
倩錢以度日也長者笑曰我看你是個弄精魂漢原
來只知提那古今佛仙聖賢忠孝節義與奸僭亂賊
機巧變詐與世代興廢存亡善惡禍福之事不知為
傀儡所提也傳記雖是假底提弄恰要逼真若不以
我之精神則提弄不出古人之精神亦不能激發今
人之精神也你還知傳記未點鑼鼓未嚮提弄未出
時是個甚麼故事能提弄者又是誰正當鑼鼓已嚮
曲調已唱正當提弄時千變萬化又是個甚麼及乎
結局曲終聲沉戲罷人筵俱散後這個提弄底人又
作麼生正以你不知所以妄自入胎出胎被此生老
病死好惡是非所累若能向這沒奈何處嚗地碎撲
地折則世界人物生死迷悟皆無可奈你何你卻能
出死入生游戲凡聖奈得世界人物何矣少年大喜
曰弟子幸承開悟如今乃真能提弄古今聖凡人物
以此親切痛快而醒悟天下萬世人之親切痛快也
乃倒地禮拜杖人纔拈杖欲打彼拍手呵呵而去長
者曰這棒我亦耳心喫也杖人亦大笑曰要打底偏
不打你奈何。


揮鞭影僧寶說



夫僧為無上寶者以其能住持佛法大寶也從佛口
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為法王子續佛慧命作天人
師是故皈依曰眾中尊豈非世出世間一無上之大
寶哉然今之所謂寶者須得其真乃可寶耳若出兩
片大門之家何可寶也若剃一個俗頭之髮何可寶
也若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受用具足何可寶也若
[026-0747a]
以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禮拜供養何可寶也若利在
官不差民不擾飽不耕煖不織何可寶也若但圖名
可欽貌可敬威可畏儀可像何可寶也若生有所托
死有所歸止要宮殿隨身供給到處何可寶也若千
年常住一旦眾僧止享百事現成諸緣備集何可寶
也又若謂慈門廣大可混異徒悲海弘深能容邪命
假僧儀而恣竊盜藉寺產以助貪淫至於結怨檀那
輕毀佛法退心道俗滅裂師僧何可寶也若倚附權
豪謀為不軌坐成淵藪召集無羈拳拳於邀惠乞憐
汲汲于賂知取辱至於鑽刺經懺折腰叩頭穿鑿功
緣告肝訴膽何可寶也若纔為弟子即作人師不達
教乘不精戒律顢頇儱侗欺誰瞽聾相沿襲而子復
子亡羞惡而孫復孫興寺開山沽名竊位瞎初心之
淨眼同生陷于迷坑何可寶也若不歷師承不經友
證不明觀行不透機緣得少為足躐等稱高隨風習
而與性成捨真參而無妙悟意鑽識解妄授訛傳為
僧海之魔冤作法門之毒害何可寶也嗚呼法末世
降道喪風漓可寶真僧鮮見久矣安得菩薩再來豪
傑並起同扶大寶耀古騰今也哉然古之所以能自
寶者從初一念發猛烈心求真出家欲了生死跳恩
愛網越煩惱河斯可寶也棄世間榮捨身外寶頓忘
口體迥脫塵緣五欲都灰一心念道斯可寶也捐軀
為法遍訪明師決擇疑情奮力倒斷甘奴僕行歷萬
難而不辭勞被堅固鎧葆一真而不受玷斯可寶也
捨己從人深參勝友警悟鞭滯洗幾陶微曲盡門堂
誓終身而常居學地徹窮骨髓願實證而不事空言
斯可寶也服膺至善刻意精操稟嚴命而履薄持盈
挺毅肩而負重道遠結終場于初步拓末局於始心
斯可寶也明經旨趣定論權衡正眼目而鑒格人天
凜犍椎而降伏魔外作狂瀾之砥柱為斷岸之浮梁
[026-0747b]
斯可寶也嚴淨毘尼弘三乘之正範堅持衣缽傳諸
佛之常標尊重波羅提木叉化化不絕孝順摩醯首
梵網當當有因敬若大師生生恒依是學愛猶一子
念念不去其心制三世以無違敕十方而無犯斯可
寶也深信唯心標九蓮之淨土全提本性攝六識於
圓通一門超越妙莊嚴十方接引三昧頓成真解脫
四字專持人聽難思故復說誠讚歎我見是利不覺
吐舌宣揚感憶母而兩深契願王於一念斯可寶也
退步餐玄嚼藿藜而忘苦淡進身研道披縷褐而失
寒溫磨心鏡於痕垢盡除拂靈臺於是非不涉戒珠
瑩淨息靜慮于漩澓之波定海淵澄發慧光於渾圓
之境斯可寶也千林撥草戴星月以扣華宗萬里瞻
風踐冰霜而慕梵印擲形骸于煙霞之外輪性命于
爐鞴之中親知是事吞棘栗未敢吾欺自肯方休撒
懸崖不從人得斯可寶也橫擔楖栗直入嵯峨盤結
草菴目空雲漢吞三世而無生可度拒四詔而絕意
為人煨黃獨而香透九重不暇為俗流拭涕戴青灰
而聲聞二國未肯因世主下床斯可寶也道圓德備
果熟香飄感而遂通迫而後動秉金剛於寶華王座
傳正令於妙密天寰截英雄之伶俐命根續五宗不
傳之緒烹佛祖之玄微骨髓顯三寶無上之尊斯可
寶也若能始終是學央定究竟斯成不惟示末法之
雞犀抑且懸將來之龜鏡然則漫謂不逢鷲嶺見前
睹文佛以放光勿勞再會龍華當下獲慈尊而授記
增大明之佛日三世光輝運常轉之法輪十方通達
惟無上寶是眾中尊堪酬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
末法下凡不揣固陋敢述此作願僧自寶。


不自棄說



杖者一日坐室中與客激揚今古有侍側愚門人因
揮麈之暇乃整衣禮請曰小子願乞一言為終身成
[026-0747c]
人之警以不自棄惟師哀憐而加錫之杖者奇之曰
大哉小子乃能以成人之事問予耶予安能以一言
曲盡成人之道哉且以予生平所未能成而欲自棄
者詳與子言之使女得常誦予側并警覺予之所不
逮焉庶不負予為女師以女為予之資也居予語女
女欲成人而不自棄也則此生可為了生死人矣女
肯為了生死人也則此生可為不自棄人矣且予與
女未能成人而妄欲自棄者何哉即予與女不務了
生脫死秪欲自欺欺人非自棄乎不務真參實悟誑
以未得謂得非自棄乎不務忘情絕識謬為刻妙雕
玄非自棄乎不務明宗透旨訛為接響承虛非自棄
乎不務親師習友僻為離群索居非自棄乎不務行
詣百城局以一隅自大非自棄乎不務入室通方劣
為單板獨拍非自棄乎不能心眼圓明瞎為濁智流
轉非自棄乎不能迸出胸襟徒爾數他珍寶非自棄
乎不能精金百煉偽為假死汞銀非自棄乎不能絕
後重甦寐與痴人說夢非自棄乎不能竿頭進步死
欲執守真常非自棄乎不能深透五家僭謂當代宗
匠非自棄乎不能道通德備冒欲出世為人非自棄
乎不能韜光斂彩怪欲顯異惑眾非自棄乎不能孤
峰坐斷險欲將高就低非自棄乎不能證大解脫愚
欲垂手入廛非自棄乎不能久安學地妄欲方丈自
居非自棄乎不能大法自欽夸欲開山建寺非自棄
乎不能超凡越聖狂欲呵佛罵祖非自棄乎不能一
口吸盡竊欲評唱古今非自棄乎不能鑒衡一世罔
欲貶剝諸方非自棄乎不能克己復禮悖欲收拾人
心非自棄乎不能至誠感格逆欲顛倒英雄非自棄
乎不能心齋坐忘濫為呈身長老非自棄乎不能韞
櫝待沽炫欲求售天下非自棄乎不能功成不居妖
欲受人供養非自棄乎不能含弘光大甘以得少為
[026-0748a]
足。非自棄乎。不能順致天年。枉為暴殄天。非自棄
乎。不能貞介自守。賤為搖尾乞憐。非自棄乎不能自
度力量。矯為大事荷擔非自棄乎。不能振綱立紀。忍
欲發人陰私。非自棄乎。不能藏污納垢。痛欲堅白自
鳴。非自棄乎。不能身先天下。屈欲捨己徇人。非自棄
乎。不能象罔獲珠。痴欲憐才惜器。非自棄乎。不能激
揚向上。盲為煆煉鉗鎚。非自棄乎。不能藏身遠害。昧
欲冒難持危。非自棄乎。不能本色自高。巧為翰墨媚
世。非自棄乎。不能相忘機術。托彼權勢張施。非自棄
乎。不能方寸自貴。殉彼名勝山川。非自棄乎。不能精
嚴妙行。撥彼勤苦徒勞。非自棄乎。不能窮通經論。蕩
以文字掃除。非自棄乎。不能大機大用。陷以死語死
法。非自棄乎。不能慧命自權。亂為傳授許可。非自棄
乎。不能忍難付囑。輕自透露鋒芒。非自棄乎。不能清
正源流。濫使天下僭竊。非自棄乎。不能陰翊王化。輒
自犯世典刑。非自棄乎。不能斡旋風氣。反為奸邪所
乘。非自棄乎。不能見幾而作。忽其天人向從。非自棄
乎。不能謹避嫌疑。或至觸傷尊諱。非自棄乎。不能經
大傳遠疾欲美振一時。非自棄乎。已上略舉五十三
則。皆予與女所未能而妄欲自棄者。予與女自今而
後。當書諸紳誦諸口。銘諸心時時自警。念念自規。庶
不致自棄此生。以成徹頭徹尾。融通廓大之了生死
人也。子其識之。毋自落大事諸小子咸喜咸懼。共拜
受之良久曰。行到三巴三峽處。一度間猿一斷腸。
[026-074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