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1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明-道盛 (CBETA)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之二十一


門人 大成 大存 大然 大中 較


序一



尊正規序



予昔以不知自己主人公落處。忽因聞貓叫有省。復
於諸祖語錄。如倒剎竿青州衫等機緣。疑慮橫生。返
參久之。乃於一喝耳聾處豁然驚悟。始知有宗門向
上關捩子。自是細究五家門庭堂奧。曲盡賓主人境
功位正偏之旨。及閱華嚴法華諸大經論。洞見佛祖
建立開張妙出言象。若不如是互換予奪。則身心性
命之機不得鎔通廓徹。嗣參證於博山東苑。受印記
於壽昌之後。乃痛自感激曰。佛祖深恩難為酬報。獨
此弘揚法化紹續宗風。使不斷絕庶無孤負耳。於是
思之先聖以法為身。以慧為命。以微妙為食。以功德
為衣。以教化為門庭。以宗旨為堂奧。以參悟為真子。
以證成為法王。以叢林為場地。以眾生為本根。以規
矩為栽培。以薰習為雨露。以莊嚴為心花。以秘密為
覺果。以常住為壽元。以傳受為生育。是故一真法界。
以舍那為生父。以彌勒為導師。以普賢為長子。以文
殊為發機。以勝友為助道。以善財為初心。以眾生為
蕩子。以華藏為家鄉。夫如是含靈之種性妙盡。而佛
祖之覺道圓成也。故予嘗以世人不知普賢稱長子
何義。蓋一切眾生。皆有一子之分。特以捨父遠逃流
蕩忘返故耳。自非普賢以十大願。遍入剎塵。而接引
其就路還家。指點其轉身歸父。安得使此眾生本有
性中。迸出一念初心之善財童子。而念念圓成此正
覺哉。惟童子一念純真。全無變異。始終參歷。妙性如
如。以故末後初心愈明。更不必成佛。而本自圓成也。
不見他佛發願。皆云願我來世得作佛時。以如何功
[021-0711a]
德智慧成就眾生。獨此普賢十願。則日禮拜稱贊供
養懺悔隨喜請法請佛隨學順生回向。是皆特作弟
子以奉父師之意。始使諸子得從其後而有所趨向
也。故舍那為父視子。普賢為子向父。善財為子承順。
觸背俱渾如火續火。為主中主。所謂大人不失赤子
之心。赤子能全大人之性是也。今之主法建叢林者。
當如是住則現世當身。紹隆聖位。不待來生求證莊
嚴也。讀尊正規。知予此意。能發是願。則報恩有全矣。
崇禎十三年庚辰元旦匡山圓通寺住持沙門道盛
謹題。


尊正規小序



觀我大雄調御丈夫之立出世法也。必先制戒律。以
教誡諸佛子。使不敢越外作犯。始得直趨正覺之道
迨至歷祖建立叢林。亦必因時制宜以變化其戒律。
而折中為規矩。使參學之徒習知稱性之法。然後循
行安穩自無破律犯戒之事。所以規矩立則僧徒齊。
而叢林之法化職此興矣。今融會先聖之法為尊正
規。凡住我叢林者。必先命教授。令彼熟習其規。則自
無賞罰之過。與相賊之弊也。然此非徒居眾者之所
當尊也。即使單丁住山。曠蕩行腳。能領略此中之旨。
則亦脫穎於凡聖叢中矣。豈曰法門小補哉。予昔嘗
於本閩福州羅山結制時。葉臺山相國偕曹能始諸
公過訪。見禪堂所立規條。乃大嗟曰。是吾相業所不
及也。諸公毋忽之。此正如二程子游古剎。見僧威儀
雍肅。乃相顧歎曰。不意三代之禮樂在是。嗚呼。使諸
佛祖師之道。不與聖帝明王之法相參贊。則又安可
以西方之教。一日暫居此土哉。故歷代國王宰臣之
所以護持佛者。正謂有此。足以陰翼王化之所不逮
也。吾徒又安可自輕而不兢兢於尊正乎。


尊正鑒序


[021-0711b]


人之有生也須遇三種大緣始易於成立。三種者何。
一生于聖明之世。而天下之化行俗美。則此生如蓬
生麻中不扶自植也。二生于善德之家。而天性之倫
常養育。則此身如旃林之木。無有異種也。三遇賢哲
之師而教誨之明嚴玅密。則此身如在冶之金。日見
其精也。是故君親師之恩等于天地尤有殊勝者。故
難可酬報也。人無三種之緣。又無天資之稟則亦迷
墮乎無可救援之地矣。苟有天資之稟。初無三種之
緣。後或遇善機之觸引。或遭逆事之激成。或披佛聖
之典墳。或逢知識之指示。大生慚愧創發宿因頓捨
癡迷。猛發正志將勤補拙下體求人。深窮參證之功
必盡性命之道。此則真自能成立之豪傑也。是豈容
易而得之哉。予痛念末世法弱魔強。成人之勝緣獨
少。壞人之惡境偏多。或有法而不能全。或有人而不
盡善。以故集先佛選聖之法為規。更彙參證肯切之
語為鑒。使此六種之機緣能就。則此尊正之叢席可
成千古法門。始終可以概見。天下參學。庶幾可以統
收而大多勝之三義。乃於此備舉之矣。即不然。有能
深心讀此規鑒。一身準此參同。雖生來無三大緣之
遭值。而末後得入先佛選聖之科。亦可謂不負此生
平之奇特也。夫古人豈獨異于今人也哉。蓋亦稱其
超類拔萃。能善用心。占地步端趨向。以真參實悟佛
祖心法之玅。而行事取證皆有成驗者。足為現在人
天之規鑒。後世師宗之權衡者也。古人亦有遇三種
大緣而無天資之稟。與無慚愧自勵之心。如今人之
不足稱者。不稱何礙焉。若以言不顧行。解不考證。而
亦隨聲稱之。則將須彌盧為載籍。亦不足多也。可見
古人之能善用心。玅在用佛祖之圓明玅心為本心。
如投胎于帝王。生來便尊貴。無與等也。占地步玅在
占佛祖之廣大地步為地步。如王子纔登于父位。天
[021-0711c]
下之臣民皆皈命也。端趨向。玅在端佛祖之嚴密趨
向為趨向。如王子秉政為帝主。全提其正令殺活自
在也。果能承當此事則決不敢以淺小之法自欺欺
人。決不敢以未悟證為已悟證。決不敢以未廣大為
廣大。以故能超乎其類拔乎其萃。為人天之規鑒。為
佛祖之權衡也。今人有能追古人之尊貴如此者。豈
非法門之大幸哉。


會祖規序



予昔閱五燈。見從上佛祖始終之事。乃作法印記。有
六種綱宗。一參悟。二印證。三師承。四法嗣。五家風。六
付囑。始終雖分為六。其實統于一參悟也。使無參悟
何有印證及師承哉。唯有參悟。則有印證。因印證則
有師承。因師承則有法嗣。因法嗣則有家風。因家風
則有付囑也。所以威音王前無師自悟則可。威音王
後無師自悟而不有印證則屬邪宗外道等。無所據
證也。即我佛釋迦亦自謂我於法無所得。故燃燈佛
即為我授記。若我於法有所得。則燃燈佛即不為我
授記然則佛佛相傳。莫不因自悟而後有印證師承
也。如釋迦于賢劫為第四佛。亦嘗以僧伽黎衣付迦
葉尊者。轉付慈氏佛出世傳授將來。豈非佛祖親相
授受。而有所據證哉。故佛末後于靈山拈花獨有迦
葉微笑乃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別
傳之旨。付與迦葉。為西天第一祖。而迦葉再傳阿難
以至達磨始來東震為初祖傳慧可。至曹溪衣缽不
傳獨以心法傳授南嶽青原分為溈仰。臨濟。曹洞。雲
門。法眼五宗。宋元間溈仰。雲門。法眼。無傳。迄至昭代。
秖有臨濟曹洞二派。繁衍天下。中有提唱臨濟曹洞
宗旨者。亦不過幾人。使今日濟洞二家不得其真正
宗旨。安知不踵溈仰雲門法眼之流弊。以致無傳乎。
予於是乎懼。慨然將西天東土以至五家宗師。而會
[021-0712a]
其始終之旨。為會祖規以表東西密相付曾無二法
脈也。或問師所會者。東西諸祖及五家之宗旨也。而
五家之子孫全不會歸。則何處見後世之流弊哉。予
曰。若廣收則有五燈矣。又何從見吾會祖。有提綱以
振其目。舉直以措諸枉乎。而後世之弊正以不悟上
祖。及五家之真正綱宗耳。使能悟上祖與五家真正
綱宗。則心心相印。法法相承。傳於萬古。如人之眼色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皆天然體用之法。無有
一法能自越踰。亦無有一法能變易之也。或曰如云
天然體用者。是世間有為有相之法也。是出世法。無
聖凡之得失。無迷悟之是非。何可以天然體用之法
而比擬哉。予曰子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乎。佛祖出
世之法。正以人不悟真如自性。而於根身器界。妄生
迷悟。而自異其性相之法也。不見法華云。是法住法
位。世間相常住。以不壞世相。而成法性乎。所以世尊
付法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
法何曾法。秖此一偈便是佛祖天然體用。不可變易
之微妙法印也。若知此意。則知吾作會祖規。以存東
西密相付之根本法印。使後世子孫能悟此根本法
印則五家門庭堂奧之宗旨。不致流弊而無傳也。或
曰會祖規乃會五家宗旨也。今五家秪有臨濟曹洞
二宗。而三宗之後無傳。又何以會乎。予曰。夫五家之
宗旨。即少林之宗旨也。既五家能悟少林之宗旨。豈
有少林之宗旨不可以會五家門庭施設堂奧深微
之宗旨哉。此吾深有望於具頂門眼。懸肘後符者。當
使一花五葉之宗旨重重開敷於天下後世耳。或曰。
近世叢林凋弊之極。不見漢官威儀久矣。況復得睹
三代禮樂之猶在乎。今日吾師立此會祖圖規以揭
出西天東土及五家門庭堂奧之宗旨。實為天然體
用不易之常法。亦乃振古所未有之奇特也。予曰。此
[021-0712b]
不過竊取祖述於迦葉。達磨憲章於馬石。五宗以六
種綱宗。而集始終一貫之大成耳。豈別有所謂奇特
之建立哉。


會祖規小序



或問師著尊正規。以佛菩薩及諸宗祖。出世為人。種
種經律論藏。淨土。止觀。懺法等。門庭施設。堂奧深微
始終本末。折入禪宗為集佛祖大成。已無餘蘊矣。茲
又作會祖圖。獨以禪宗為一叢林之式。今天下諸家
學人。見尊正規之妙。正恨其集會之未能而師倏然
復先折出禪宗。自作一家。無乃方招之欲入。而又直
拒之遠去乎。予曰非然。予所制選聖場會諸家為一
者。使知佛菩薩與諸祖無二道也。如孔子當時刪詩
書。定禮樂。述易經。作春秋。使此五經為一內聖外王
之道。為萬古不易之宗也。今予重作宗門會祖圖式
又如孔子述易之上下經為之十傳以集伏羲文王
周公創制之旨。而明周易之大成。使後世之宗易者
則得其大全。如五經雖共為大全。而詩書禮樂春秋
亦不妨各於本經有大全也。予今不特以宗門會祖
別作一統為大全。即經。律。論。觀。亦各有統為一大全
也。如禪自有五宗為統經。自有五教為統律。自有五
部為統論。自有五攝為統。而吾經律論禪淨等而大
統于佛者。正如詩書禮易春秋之大統于儒也。使經
律論禪淨等各無統紀。則選聖諸堂所學何事。所宗
何旨。而諸堂又何足以成此大統于選聖場哉。故吾
作會祖圖則知經律論淨止觀懺法等皆當各會其
宗以成其大全。則殆可謂我佛始終一貫之大全也。
知吾此意則隨宗隨處皆可建立。如治一經不妨會
通五經。治五經不妨會通一經也或又問。如一經為
會通五經與一宗之會通諸宗。亦可以取譬發明。而
會通之乎。予曰。我昔嘗以五經喻一歲之四時。如吾
[021-0712c]
五宗與諸宗之相配。亦然也。五經之喻為何。夫書經
有體仁之旨。足以長人春也。詩經有嘉會之旨。足以
合禮夏也。春秋有利物之旨。足以和義秋也。禮記有
貞固之旨。足以幹事冬也。易經則統此四德。如乾元
亨利貞以冒天下之道。一歲之統四時也。分而言之
則五經各秉一時之正令合而言之。則一經各具乾
元亨利貞之四德也。使五經各不具此四德。則聖人
之一言有不足為天下法也。此蓋論教之大端如此
耳。若但以大易能定天地別尊卑以化成天下將謂
詩書禮春秋。皆不足以定天地別尊卑。與化成天下
也耶。若於此會得聖人述大易之意。實是發揮四經
之意。則知吾作會祖圖之意正所以發明選聖場諸
家之大宗旨也即如經律論觀禪以一歲四時配之
經則勃然開發春也。律則燦然敷陳夏也。論則凜然
精覈秋也。觀則冥然清徹冬也。禪則渾然通洽如歲
運無言而四時行也。單以禪宗配之溈仰則如春之
生育。臨濟則如夏之明露。雲門則如秋之嚴峭法眼
則如冬之精純。曹洞則如四季之統化也。此亦擬其
大概有如此折攝耳。豈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之
宗旨。有優劣同異乎。然必須悟此宗旨之妙密始可
會通諸祖為一大成。庶使此宗傳之萬古而不可昧
滅。亦無有非人能破壞以篡亂之也。予於是先為是
說。使閱吾規者。有以鑑于言象之外云耳。


會祖鑒序



從上佛祖之宗旨。心心相印。法法相承。傳至後世有
不爽其印。有相似其印。有全失其印。而且偽其印以
為真印者。夫印一也。或印此而真。或印彼而偽。何也
祖師真印。如王右軍之真帖。善摹者則逼真。不善摹
者則稍似。又不善摹者則失真而自為偽矣。與真帖
何與哉。此蓋摹帖者之有工拙也。如祖師之印。必得
[021-0713a]
其人之真則印之非其人也則不印之矣。豈有真人
之印而肯印彼偽人乎。不見古人云。大匠能誨人以
規矩。不能誨人以巧。諸祖之印猶規矩也。誨之以規
矩。則巧從之而出也。安能捨規矩而誨之以巧乎。雖
不能捨規矩。誨之以巧。又安能執規矩。誨之以必巧
乎。從上如佛以一音演說法聞者隨類各得解。是佛
以一音之法印。如印空印水印泥。自成其所受矣。即
西天諸祖中亦有一師陷于牛跡。而弟子分為六宗。
各唱異端非達磨往而救之。則彼陷溺又何自而出
耶。所以諸祖不惜性命。為法求人。欲使此慧命。不致
斷絕耳。不計其人必得必傳。亦不計其人為正傳為
旁出也。至於末後當機決擇。傳受之際。不得不精嚴
而分皮分髓也。此正法眼藏流我東土。至黃梅。有南
宗北宗之分。至曹溪為一枝橫出得法者無數。獨南
嶽青原二支子孫為盛。後人遂以為正傳。而南陽忠
一宿覺荷澤會諸師。子孫微眇。後人遂以為旁出。如
馬祖同參六人而南嶽以餘者得吾眉。眼。耳。鼻。舌。獨
以道一為得吾心善古今。而石頭於青原門下。則曰
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又如馬祖與西堂百丈南泉翫
月。而馬祖以經入藏禪歸海惟有普願。獨超物外。當
時之人。豈不以南泉為逸格之奇乎。殊不知百丈海
出溈山黃檗為二宗之祖。而仰山亦謂馬祖出八十
餘員善知識。惟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其餘皆唱
導之師。黃檗亦云馬祖出八十餘員善知識。問著箇
箇阿漉漉地。獨有歸宗老較些子。若是則仰山以南
泉歸宗皆唱導之師。而歸宗又謂仰山決擇不精為
之漏網乎。而南泉歸宗雖其後世子孫不能傳遠。然
彼趙州長沙高安輩。大機大用。震駭古今。世無與敵
也。又如睦州出自黃檗。巖頭出自德山。睦州能植臨
濟之大樹。又能接雲門之出群。巖頭能於鰲山以悟
[021-0713b]
雪峰。若此二老之後。亦竟不傳。亦豈可謂法印之不
真乎。雲峰悅嘗稱雲門。氣宇如王。亦自以巴陵鑒三
轉語。可與己作忌。而巴陵出泐潭澄嘗與黃龍南分
座說法。而悅公知南公未穩。乃曰。雲門語如九轉還
丹。澄公有法與人。如汞銀見火則流。誰謂死語能活
人乎。南公因此激發。始入慈明之室遭其譏呵。乃大
悟。及其接人亦如汾陽慈明。其法嗣真淨文輩出世
五祖演。稱其有雲門作略。東林總亦出自南公。則說
無事禪。嘗印可蘇子瞻。張無盡蘇公不能當佛印玉
泉之機鋒。張公又重受兜率真淨之煆煉。至於慈明
又出楊岐會。會出白雲端。端出五祖演。演出圓悟勤。
勤出大慧杲。虎丘隆。而大慧之門。網羅天下。如馬祖
臨濟之中。興。不知隆公之瞌睡虎。出應庵華。密庵傑
之嗣。直傳至于今也。又如石頭之出藥山儼。儼出道
吾智。雲巖晟。船子誠。三人相亞。豎而出道吾之出石
霜。諸雲巖之出洞山价。船子之出夾山會。而石霜夾
山之後。亦竟無傳。獨洞山出曹山寂。雲居膺。而曹山
名振天下。咸推尊之曰曹洞宗。殊不知雲居出同安
丕。以至太陽玄。玄幾絕。以托付浮山。而得投子青。青
傳芙蓉楷。以至少林雪庭裕。直至于今也。嗚呼孰知
佛祖以一時之慧命傳於萬世者。皆賴有真正法印。
而親相授受哉。若謂南陽。永嘉。南泉。歸宗趙州。睦州。
巖頭道吾。船子巴陵雲峰。黃龍佛鑑佛眼大慧諸大
宗師子孫。後亦不傳則可。若謂法印之不真。與不可
傳于後。又奚可哉。如法印之真也。則天下後世。自有
能讀其法語聞其機用。如吾先壽昌經和尚。讀惟寬
禪師大好山一語。而頓悟從上宗旨者。何代無其人
哉。或問古今之人有於佛祖言教。一見其語而悟。有
參久而後悟。有參而錯會遇師友鏟除。指點敲擊。煆
煉而後悟者。有參久不悟。至於決擇知識又不悟。或
[021-0713c]
反於古人語及知識語下。謬生知解。自為明悟。更不
受明眼指點煆煉者。或終身參學。毒入骨髓而不可
救藥者。若此輩其功過為何在乎。曰。此無他也。秪是
最初一念。無真為了生死心耳。若有真為生死心者
未有參學親炙知識。而不悟自己本分。及佛祖宗旨
者也。其始過在無為生死心其次見知識門庭熱鬧
其貪欲之心轉為求名聞利養。乃至于佛祖言語文
字道理。知解。慧悟。五種執著為障為礙。所謂語言文
字道理知解慧悟愈高。而生死情識執著計取之心
愈甚。故雖于佛祖宗旨上著到。而實生死偷心不死。
如毒藥入於牛乳。變為酥酪醍醐之上味。而此上味
尤能殺人也。故云醍醐上味。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
成毒藥。正以最初無此真正根本。末後安得有真正
因果哉。然則佛祖之道。為無救藥于此輩乎。夫藥正
為療此等病也。如能去害藥之忌。則藥靈而病除矣。
用其藥而不去其忌。則藥有夾毒。不能單行矣。況此
妙藥能入人骨髓。經絡。而毒物夾入藥中。則藥到于
骨髓經絡之處。而毒亦到于骨髓經絡之處矣。大法
醫王。又奈之何哉。此非佛祖法藥之過。乃受法藥者
之帶雜毒之過也。不見古人云。惟琉璃瓶。始能盛師
子乳。餘器盛之則裂。而失其乳矣。佛祖之道。非人不
傳。傳之非人。則破法而壞道矣。故余集諸祖參悟真
機。可為心法正印者。評之於五燈熱中。可與會祖規
參看。則全得諸祖門庭堂奧宗旨之密也。此卷但採
諸錄中。有可作鑒誡者。評之為會祖鑒。以防其真器。
去其雜毒。純粹其宗旨。精嚴其傳受。使五宗之根本
法脈。常住於叢林。可以經大傳遠。而不混亂與昧滅
耳。


五燈熱序



圓通燥性杖人曰。自予本來熱性。一朝觸發。直欲八
[021-0714a]
面燎人。因閱五燈會元。愈覺火就燥。而此熱燄愈不
能自掩也。何則夫世間出世間之最猛烈者。莫過於
火。火性一發。則大千法界。無論凡情聖解。殊相。劣形。
入此性火真空。如紅爐飛雪。了無可得。故我釋迦。於
一切法。了無所得。始獲燃燈授記。相繼日月燈明。是
知火之最親切處。全在此熱性猛烈耳。火乃熱燄之
名。熱乃火光之實。惟此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獨我世
尊於空劫之前。㘞地迸出。指天指地。洞燒十方。仍自
深匿雪山。夜半忽復頓現。及至五時設化於火宅中。
燒出諸子。以迄末後拈花。如大火聚。人天百萬。近之
則燎卻面門。惹發迦葉。煆金夙火。熱性不禁。遂乃破
顏微笑。是則雄雄之尊。唯火與火。乃能親相授受也。
自迦葉以此熱心相傳。燈燄相續。傳至達磨。火性急
烈。走向東來。燒得神光了不可得。以至南嶽青原。析
為五家。分燈列燄。熱性相炎。所以古人。師資激揚參
證心法。是皆熱性相摩。觸發本有靈燄。而傳此千聖
不傳之密旨也。若是死水裏浸。非魚龍之熱性攪動。
則寶藏不興。頑石裏藏。非錐鑿之熱性攻擊。則火星
不迸。枯木裏隱。非陽春之熱性吹噓。則花果不生。冷
灰裏埋。非薪木之熱性燒燃。則火種斷絕。所以參學
之人。若非熱心相激。真性洞明又安能迸出胸襟透
出頂𩕳。使此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而光天照地耀古
騰今也哉。自宋元之末。熱性漸微。燈光散亂以致鬼
火燐光。互相起滅。造妖捏怪比比然矣。今之學者多
無熱性。秪向古人光影門頭藉此為見識知解。東戲
西弄。孰能捨此性命入大火聚如善財童子。稟此根
本烈性投身於勝熱三昧火中。而頓發自心無差別
智之光燄乎。更有白癡不知何者是火竊相似語或
以螢光為火。或以橘皮為火。則其弄光影者愈訛而
愈背矣。其弄光影者或能一念知非。猶足投身火中。
[021-0714b]
燒去從前妄計生死執著之根。所謂近火易焦。因風
吹火尚不遠也。蓋傳燈者。傳此熱燄也。惟此熱燄乃
能燒絕生死知見。透出真性靈明。若秪弄此光影徒
益顛倒迷狂耳。今人漫以為喻。殊不知獨有此火。死
中有活。活中有死。縱橫異類出入死生其火所觸之
處更不容他一物。而又能成一切物也。雖則大千性
相。承此火力而成。大千性相。承此火力而壞而此熱
燄之性。且亙古今而不變。超生滅而常存。又孰敢以
成與壞而擬議於其間哉。雖然。孰不有此熱性設使
不遇師友真火觸發。又安能透此靈燄。與佛祖爭光
而照徹天地哉。了知此義則此親傳熱燄之恩真不
可得而昧滅也。以故乃於五燈中擇出師資參悟熱
性相觸最猛烈者。一一評出而激揚之。或拈或提。或
徵或詰。或揀辨其正邪。或定當其宗旨。蓋欲與佛祖
發揮秘奧。使此法眼妙心真實熱燄不致斷絕。而傳
無窮也。或有人問秪如師資未相激發之時。這箇熱
性安寄在何處。燥性杖人拈如意擊頂𩕳曰。你不見
東家點燈西家暗坐。


壽昌闃然禪師指據錄序



從上佛祖出世及所留言教直是與人指點與據證
耳。使指點而不發機據證而無省悟。則雖有出世言
教。亦何預人之生死性命哉。予丁巳年隨侍博山東
苑二先師為先壽昌師翁上壽時諸耆年羅列滿堂
而目中已默識其概矣。因就寢室詢其門下。潛有所
契之人。翁從容曰。潛契者不無何可盡說似人。要自
有不可掩者耳。若夫元著元瑩元謐諸子。皆有省發
其老而逝者。足以自了。但出世為人。須如南堂所謂
必得十全。始可也。彼元謐者。其年尚未。看將來操履
之時緣耳。予謹拜命。因去金陵。而闃大師亦去燕都。
明年正月。翁忽遷化四月間。師從燕都歸。會予天界
[021-0714c]
兩相悲感。更與訂約。以機緣不偶。隔去二十有年客
冬予始返壽昌。掃先翁塔。師乃屈身推揚。為振祖道。
適與師坐禪。因問曰。某聞海岸黃居士。深與師伯投
契。嘗有偈頌相激。且極力勸請出世。何固吝不為先
翁一光大乎。師曰。吾自度不暇。敢越分為人。此黃公
護法如是耳。予曰聞黃公再三書來索法語。于浙中
授梓。何不先付現前人作一題目乎。師笑曰此是道
璞竊有所錄。予已取而焚之矣。予數索不得。因密令
侍者揭篋取之。師於是無可奈何。予曰今日捉獲師
伯贓物了也。師曰賊聻。予曰洞上這枝花影。自有人
承當在。予即書其事以作緣起。至於發揮公之出世
指據大事。則海岸未了公案。當自來結款也。予直名
其錄曰指據。異日于此錄中能發機省悟者。是亦不
負立法與流通者之深心云。崇禎丁丑孟夏法侄道
盛題于祖庭方丈。


憨山大師全集序



余嘗思聖賢立身維世。或開創。或繼述。或守成。或重
興。或救弊。其大經大法制作之微。事無不周。義無不
備。使千萬世下有能尋其旨趣。皆可因之而振起也。
我佛祖出世為人。以超生死立性命之法。而化凡聖
迷悟之心。其示現普門感應異類者。豈非以續三世
之慧燈傳大千之種智乎。憨山大師生平。已見於著
述。與諸明眼傳記贊銘。舉世莫不知為再來肉身大
士矣。余何能贊一辭。蓋痛念法門而有感焉。當宗門
凋落之際。憨山與雲棲達觀稱三大師。相為鼎立。以
悟宗門之人。不據宗門之位。是預知宗門將振。故為
大防。獨虛此位。而尊此宗。使狂妄僭竊之徒。自生畏
懼。而不敢眇視輕踐。此其心。又奚啻程嬰杵臼哉。嗚
呼。有三大師如此光明赫奕於前而後世尚有僭竊
不恤為大師之罪人者。寧不大可慨歟。雖然。孔子作
[021-0715a]
春秋正萬世名義雖不能使萬世之名義皆正。而不
正者。亦何能逃春秋之誅。余昔年見大師贊予壽昌
先祖。及撰塔銘。即突出大好山。千里遙相見之句。已
知與先祖把手共遊向上一路矣。至於平生說法著
作。曲盡一代時教。始終本末。全體佛心。全行祖意。其
提唱拈頌。及指示偈語。曾何減於古人。曾何讓於今
人。天下後世。自知師實祖位之人。不居祖位。豈可以
師不自居。即為非祖位人乎。師沒後二十二年。而全
身不壞。與曹溪六祖開創重興。無有二義。其進於維
世大經大法。而能續法身慧命。誠無不周。無不備也。
茲者大師之孫堅如欲募刻師夢遊全集。特請為序
而贊成之。予嘉其為法忘軀之誠。因述余仰止慕慨
之思云爾。


紫竹林集序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教中云宗通而後說通。蓋情見
乎辭。不以辭害意。正是意句俱得。宗說皆通也。況文
言為載道之器。非文言則道不足以傳。如吾佛祖皆
生西域。滅度之久。孰能知之。亦必籍此言教。始得親
見親聞。始知吾人具有。秪因迷悟而差失耳。末法捨
此文字言教。又從何而悟入乎。予癸未冬于金陵會
顓大師。相與莫逆。偶別往浙扶竿徑山。今日重來白
門。而師已示寂于紫竹林矣。予深悼而弔之其室中
有千輻佛地二子。彙師生平法語著作。名紫竹林集。
以請余曰此吾師生平之骨髓。師意不欲人序。故闕
如也師獨推重和上。和上俄至則此感應道交。甚為
奇特。末後光明。不待和上發揮之而誰望乎。余謂紫
竹言教。久信海內。何用更贅但師之法語著作。皆從
胸中流出。稱性而談所謂言與心親。行與道合。非世
人揣摩摹擬之辭翰。與浮言過實者。所可比也。有能
讀此集知其意句。嚗嚗落處。則亦可從此悟入心性
[021-0715b]
之密。恩逾父母矣。法乳所流。寧有窮哉。


重刻證道歌註頌序



還丹一粒。點銕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此惟吾宗
門。足以當之。故予嘗令學人熟讀寶誌公十二時歌。
傅大士心王銘。三祖信心銘。永嘉證道歌。石頭參同
契。雲巖寶鏡三昧。諸著作。參研久之。自能隨事觸機
頓入圓明玅性。何則此諸祖如大醫王。從曠劫來。遍
採奇異方藥。修煉微玅靈丹。末法之人何幸遇此。如
靈丹在口。但能信而吞之。便足起死回生轉凡成聖。
豈非證道歌中。所謂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
百億乎。世人以諸祖無有法嗣。又孰知愈於有法嗣
者之法乳益深乎。吾弟子姚愚谷。嘗隨予廬山圓通。
偶得竺源禪師所註頌證道歌。不啻如獲髻珠。深為
秘惜。去年攜來金陵質顓大師贊其梓行。亦自於林
中剃落。改號千輻。今復乞予序其流通之意。予曰善
哉。從上諸祖不吝修證之勞。以自受用者施於末法。
而末法自惟。將何以報深恩。今子廣為流通何嘗非
析骨刺血之意乎。雖然。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惟
真琉瓶。能盛獅乳。其他則裂也。醍醐毒藥。辨之者誰。
往往一等癡狂。拾得古人現成快活之句。以為己得。
更不思所謂證道。果證何道乎。果能證到絕學無為
不求妄想不求真乎。果能證到縱遇刀鋒常坦坦假
饒毒藥也閒閒乎。若不能親悟親證古人證道所在。
直須生大慚愧始得竺源禪師機用縱橫殺活自在。
雖能箭上加尖。未免平地陷虎。不惜性命漢子。到遮
裏也須別能破圍斬將。始有出身活路。


重刻悲華經序



予昔在穎州。同鹿門西公嘗談釋迦牟尼佛。悲誓宏
深堪忍此五濁惡世說難信法。行難行事。更令眾生
捨此方業苦。取諸佛淨土。其於極樂彌陀獨為詳切
[021-0715c]
六方諸佛同稱希有予意諸佛。亦當有說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悲願經。專以呵責彼土諸菩薩弟子。毋
貪著勝玅境界。生娑婆親覲釋迦。即此濁惡心境成
就六度萬行。而取正覺。予欲代彌陀說釋迦牟尼佛
經。以互相酬唱不亦更顯發乎。西公大笑曰。此即夢
筆和上本願經也。相與撫掌作一法喜。今唐宜之居
士。一見悲華經。即勸請流通耿二憶居士。即捐資重
刻。固知寶藏如來。與寶海梵志。一枝悲華。照十方剎。
曾未昧滅也。又安知非寶海梵志。悲願所加被。而分
身揚化。與予互為證明乎。二居士既深信此經。肯自
擯棄其心。而不於生死海中作度人舟乎。顧宜之居
士。猶有出入生死海中未易遊行之懼。予曰二乘人
以生死菩提為二。以涉生死為破戒。大士以生死菩
提為不二。以捨生死為破戒。蓋大士以度生為行捨
生死海。是捨諸佛菩薩之行願也。又從何而得證此
功德莊嚴哉。不特出世法如此。即處世大聖人。以天
下之溺為己溺。天下之饑為己饑。有一不被堯舜之
澤者。如己推而內諸溝中。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
有道。吾不與易。此皆大菩薩之悲願。決非獨善其身
之小賢可比也。至於教外別傳全機大用。如洞宗禮
絕百僚之尊貴墮不斷聲色之隨墮。披毛戴角之類
墮超超乎千聖不傳之密。何嘗非悲華心之所發哉。
惟悟入此宗乃能三墮縱橫。人境互奪。正偏玅協。玄
要同時。又孰謂宗教之不足以互相發明哉。真參實
悟之徒。尤當速速細讀此經。則佛祖之恩酬報有地
矣。


釋門真孝錄序



天地生人。人孝天地。受中以生。苟不自覺。又何效焉。
大小聖凡。惟反本者覺而化之。有以五欲自覺覺親
以及人者。此俗孝效在三途也。有以五戒自覺覺親
[021-0716a]
以及人者。此常孝效在人天也。有以十善自覺覺親
以及人者。此淨孝效在釋梵也。已上三孝。世間覺也。
六凡以未出分段。生死尚昧于妄覺也。有以諦緣自
覺覺親以及人者。此勝孝效在二乘也。有以六度自
覺覺親以及人者。此等孝效在大乘也。有以性靈自
覺覺親以及人者。此玅孝效在佛祖也。已上三孝。出
世覺也。四聖以能出變易生死證悟于正覺也。以世
間覺論。則人之有身。本於父母。惟孝父母。則能成生
身立身之事。以出世覺論。人之知孝。本於師法。惟孝
師法。則能成入世出世之事。故戒經先以孝順父母
師僧孝順至道之法為宗旨。此正發明世法。出世法
為大覺之真孝也。捨此生身生法之本。孰能成此立
身出世之大孝哉。今年禮雲棲塔時建公以張夢宅
居士所集釋門真孝錄示予。予讀之不勝擊節曰。此
真吾意中事也。而居士先得之矣。居士素皈依雲棲
大師。受菩薩大戒。深喜古航法兄報親庵之制。以為
盡善。今集佛祖經論真孝之法以自覺覺親以覺人。
一心行持怵然四顧可不謂能覺世間出世間之孝
子。而自取其至效者乎。予喜其有同然之舉。因為之
序。
[021-07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