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1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明-道盛 (CBETA)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之二十


門人 大成 大奇 大然 大寧 較


論二



各安生理論



高皇聖訓略曰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秖此二語如揭
日月行於太空普天之下三教九流萬國人民無不
炤被而教誡之雖傳與天地終窮亦無弊也何以知
其然哉洪荒之世神聖未生雖有人物滋茂而品類
未分身世無制不免有人物互相噉食之混亂及至
聖人迭作萬類區分三教乃興九流斯備使民各安
生理勤儉自足而不作非為矣夫三教九流豈彼人
民之生成哉是皆聖人各因其材而教授之使其勤
儉自勸各有所收則天地無棄物而天下無棄人也
後世人事多亂而不治者亦以聖人務本之教戒未
嚴遂有無救無歸之徒作非為以致世人之不得安
生理也使聖人務本之教戒能嚴則天下之人士為
儒者皆能調制禮樂刑政則世無不治矣道者皆能
存養精神意氣則身無不壽矣釋者皆能明悟生死
性命則心無不真矣如三教之大綱既舉則九流之
眾目自彰故為農者皆能苦力耕種五穀則食無不
足矣工者皆能精勤營作器使則用無不利矣商者
皆能交易出入貨物則資無不給矣醫者皆能燮理
方脈藥病則生無不衛矣卜者皆能洞究卦兆吉凶
則幾無不見矣相者皆能明辨骨氣貴賤則分無不
定矣算者皆能推詳造化窮通則命無不安矣曆者
皆能仰觀星象變遷則天無不敬矣輿者皆能俯察
形勢聚散則地無不順矣知是三教九流之道無非
為天下務本安生之術若以事實覈之秖有士農工
商四者可以通攝三九之術蓋士之一類足以通儒
[020-0702c]
釋道醫卜相算曆輿之術而不可代農工商三民之
業何則理術乃通虛之玅事業乃執實之精虛通則
三教九流可以互收執實則士農工商當以自治所
以古聖立士農工商為四民者是皆以務實之事而
虛通三教九流之術也故予以為立天下之事當以
四民為王通天下之道當以三九為經是則天下之
農當倍於工則天下之食足工當倍於商則天下之
用利商當倍於士則天下之資給而士又當倍於釋
道及醫卜相算曆輿則足以收攝其諸術矣試以近
世天下民戶推之食粟穿衣需器資貨而惰奢者嘗
有七八其為士農工商而勤儉事業者嘗無二三孰
能使二三之實事以充足天下七八之虛用而不困
乏爭亂也哉禮義生於富足富足生於勤儉天下本
弱支繫而致敗亂者正以聖人勤儉務本之教戒未
嚴使天下人民惰奢趨末之所致也使天下人民各
各自嚴聖人勤儉務本之教以安生理則自然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矣繇此言之則立天下之事莫過於
四民治天下之道莫過於儒釋範圍天地而不過曲
成萬物而不遺教雖名三實以世出世法回互內外
而收攝之聖祖御製文集亦嘗以老莊之學為儒術
第三教之名已久不可廢故特以玄學養生以成其
教至於推重釋教陰翼王度之不逮密輔至治之無
為以罪福因果而警醒其諸術以生死性命而開悟
其通儒其補於聖帝明王之道豈鮮哉是則儒教能
悟心性又足以統攝釋道之教而儒類當倍於釋釋
類當倍於道類勢固然也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而本
末知所先後條理自有始終嵞山聖人首舉各安生
理一句正是徹生死無始終而一貫者乎今謹捐出
縣之中天更當編次崇儒崇釋崇道三集振其三綱
士首三民挈其四紀曆算醫卜相表形家收其六目
[020-0703a]
端本條達邪說不能矯亂則中和易簡精一勤儉盡
在其中矣。


士為治本論



古立四民以類天下而士獨統天下之治農工商實
所攝焉蓋士為出治之本使農知所以耕工知所以
製商知所以貨百姓知所以能各安厥止守人倫而
有常通物理而有變群居方而不亂雜處分而不違
生有養而終年死有歸而順命世界賴而不壞道法
因而得傳更於生死知所以悟聖凡知所以超是皆
士之能治也夫士也者聖賢之通稱也三教九流能
以道術主輔治化者皆名為士所謂儒士學士道士
高士禪士大士無上士皆足以互相為治也使農工
商等能通道術又何莫非士哉但士獨以出治屬之
耳是故古今之治獨統於士古今之亂亦責於士而
農工商不與焉夫農工商等之能各安生理不作非
為者非彼自能也治之教之化之者士也治賴於教
教神於化故王者勸農來工通商而先教士凡治教
化之理皆士主之士之責蓋其重哉農工商等得以
自食其力實各得食士之功也士得以自食其功實
全得食民之力也士非民不得食其功民非士不得
食其力今日之士果能出治於民而食其功乎果能
不亂其民而食其力乎嗚呼誰知今日之士全食先
聖先賢出治之功全食窮民苦民出死之力也使今
日無繼治之功則先聖先賢亦無功可食而窮民苦
民亦無力可食矣安能繼遺功於後子孫世世享之
繼遺力於後百姓世世食之乎士之所以為士可一
日虛食此名哉名無實不成不成之名誰能久保若
欲久保此名必須真實出治以扶天下之危以安天
下之生以成天下之業以固天下之本則天下萬世
皆食士之功也若更坐使亂臣賊子竊士治之威福
[020-0703b]
敲天下之骨髓害天下之性命壞聖賢之治法滅國
家之本元當此之際不出真方而救危亡尚可自謂
能為士哉自生民以來未聞有無功食力而能自全
於天地間也士乎士乎真今日赤子之父母乎真今
日大旱之甘霖乎真今日饑寒之衣食乎真今日刀
兵之放赦乎真今日苦海之慈航乎真今日火宅之
寶車乎予上不能預出治之賢聖下不能預食力之
農商深愧乎不能為士也敢以士自勉并勗同人凡
主世法出世法者各當竭力盡忠輔治始不負食此
國王之水土也。


法為國本論



開闢之初先聖與生民立法漸次皆從根本而成惟
慮其不備不均必使人倫物理有常條衣食作息有
受用生老病死有調度身心性命有依歸除此之外
不敢添設恐因養生反害生也及其法之備也或因
法而生弊聖人又出而立救弊之法去其先聖本法
外之甚者奢者泰者救其本法中之變者失者壞者
自後聖救弊之法一出而後人又於救弊之法而生
弊焉或執救法為本法而捨本法為末法或於救法
而生弊復於弊法而生弊而本法救法弊法交相混
亂無所揀擇天下顛倒無所適從矣治心治身治世
是三大本法也其法最易最簡人能反己求之有何
難哉飲食充饑耳食中生出浮巧百端窮其財力亂
也衣服禦寒耳衣中生出浮巧百端窮其財力亂也
房舍庇身耳房中生出浮巧百端窮其財力亂也夫
以身外一法尚生百端而亂天下之性又況三教九
流外更有異邪妖怪遊手偷心壞國家務本安生之
法窮汗血奪性命而不互相為亂哉今欲追先王易
簡之大治者莫先於明三教九流務本之正法而去
其本法外之甚者奢者泰者則後聖救弊之法亦可
[020-0703c]
以去而救法上所生之弊亦無從而借影也本法者
係生民世界之性命也聖人未有不死世界未有不
壞獨此三教聖人之本法與九流之本法決不可一
日壞於世間也此法一壞則天地無定位人物無安
生古今無統紀矣是故儒氏之法在世可治也老氏
之法在身可治也佛氏之法在心可治也士人之法
在教可治也農夫之法在食可治也工匠之法在器
可治也商賈之法在貨可治也醫藥之法在病可治
也堪與之法在居可治也星學之法在命可治也卜
筮之法在數可治也風鑑之法在相可治也帝王師
相之法在則古今三教之道化天下萬民之身命皆
可得而治也夫天下者天下人共成之天下也非一
人獨成之天下也惟能以天下人共成天下為天下
者乃為獨成天下所共成之天下第一人也天下一
法不在則天下人人分上壞去一事矣試觀天下人
人分上何事可壞世法可壞乎身法可壞乎心法可
壞乎教法可壞乎衣食可壞乎器用可壞乎貨財可
壞乎乃至醫藥造化吉凶趨避氣數之法可壞乎或
小法不在因而壞大事有之未有大法不在而小事
能保其不弊也是故君師為大綱教養為治本衣食
足而四維張禮樂行而刑罰措大同小康亦在其人
舉之耳舉之必知天人性命之故而發一體均平之
願安得此中正之法以使富貴者不欺凌貧賤不剝
削貧賤不劫奪貧賤不激亂貧賤不受害於貧賤又
安得此廣大之法以使富貴者憐愛貧賤謙敬貧賤
賑濟貧賤教育貧賤化之而忘其貧賤共相贊成胞
與以致天下之至治哉富貴貧賤元無定相言之似
麤而行之甚細自古聖賢豪傑初陷于貧賤不得明
其志而汲汲遑遑求行道於君侯宰輔之門亦似為
富貴謀也求其在我素位自得因民好惡揚遏裁成
[020-0704a]
非固達者孰能知之不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萬
乘之尊無道法而徒擁虛器則天下危如纍卵幻如
朝露又何足以恃哉惟能以聖人中正廣大之經法
而求天下聖賢豪傑領之與天下富貴貧賤務本安
生各正性命則萬世無弊之道也管仲日各用所長
使民不爭蘇軾曰材辯勇力齊之以學譚峭曰大人
之幾鬼神莫窺忍俊譨譨亦不得已聖人始終條理
就事言事而已初不露也君以統臣而化及於民師
以化民而并以化君上古君兼師統後來師潛君德
可曰民使由而我亦不致知乎知其故而基命宥密
藏於同患矣神深於幾但請學易。


道治宗旨論



道貴中和治貴易簡勤儉安生精一傳心不息法天
主靜法地善用在人此千聖不易之宗旨也易簡知
險阻險阻皆易簡誰信之乎自反最易簡因物則而
用物最易簡徵晝夜呼吸而知死生之故最易簡徵
宇宙統類而知身心之故最易簡誰信之乎故必以
大畏知本戒懼見獨學問格通薪火鼓舞而後知好
學致道享其中和非以苟且為易簡也博我以勤勤
法春夏約我以儉儉法秋冬誰信之乎窮盡惟精定
靜惟一精義入神參兩貞一誰信之乎真心細心知
泯於事非以俗累為勤護慳為儉也史遷稱孔子傳
疑為慎斷自唐虞而至文武以立人極尊為明證其
所以建天地合外內貫古今而集大成則衡宇縱宙
身心性命本自彌綸者也惟天生民有欲無主則亂
故觀會通以行典禮制數度以議德行三立四教倫
倫物物此其藏天下於天下泯知能於當務者也知
乃能行知即是行同別何如神不可知日用不知同
別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又況知而
無知知本無知知即無知豈齒舌所能及乎默識而
[020-0704b]
已既然不知在與知中吾言其可知者而已孔子棲
棲轍環知道不行於當世故老以志事託之斯文曾
子曰夫子之道始於詩書終於禮樂詩以情興性書
以事立政禮以表其中樂以和其節春秋以律行其
忠恕易則統御而無後先大學中庸傳為禮經之心
孟子七篇稱為得易之用經正綱舉時即乘權信得
及乎噫今日之五經非昔日之五經也遭秦火之焚
傳漆壁之漏兼以編集差錯儳言謬訛又為傳註所
昧晦師說所紊亂學者又無精心參討又無正眼揀
擇遂使此學陷於曲學陋見卒至不明不行嗚呼安
得有仲尼再生於世重為刪定而集其大成哉而孔
孟之後無超孔孟者萬萬無能重為刪定而集孔孟
之大成也雖然莫謂今人無制作古人制作目何來
人能求諸自心天然之法則自我作祖中和易簡皆
備於我矣人既知堯舜之後乃有孔子又安知孔子
之後不更有其人哉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
者亦若是則學道者不可自畫而謂後起更無有孔
孟也予不敏深有望於後起而續此宗旨者。


生死重超論



世人只知重生不知重死即知重生死未必知超生
死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生固死之本也生豈易知
哉又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此道非了生死之道何一
聞之便可死乎莊子所謂善乎生者即所以善乎死
也然則莊子知生死之貫處否大覺氏日知生之來
處則知死之去處知生本無生可生則知死本無死
可死此超然悟心之道也其孰能深知之世人知生
可重未必知生之所以既不能重且將害之知生之
所以則老之所以病之所以死之所以無不知之也
如不知生之所以則不知養生又安知養老養病與
盡死之道乎老病難於著力死不可著力所可著力
[020-0704c]
者獨於生為易耳生能著力則老也病也死也不期
得力而自得力也得力云者猶是幻妄相中作得主
云耳真達本心無生之道又何著力與得力云乎生
時可著力者只在一念旋機便足超生死聖凡之幻
相其次于立命安身之事有如種植之法得好種子
好地土好時節好溉灌則異日生芽抽枝開花結果
不卜可知也死時著不得力者如睡夢中行事與所
遇境界皆不能作主為業力轉也所能作主者皆是
惺寤時旋機行事與所遇境界能繇自己也惺時作
得主則夢中自得力少時作得主則老時自得力好
時作得主則病時自得力生時作得主則死時自得
力學時著得力用時自得力參時著得力悟時自得
力行時著得力證時自得力閒時著得力忙時自得
力病時著得力死時自得力此必然之理非強致也
儒者以世善生亦可善老病死而不暴棄此身命也
道者以身善生正能善老病死而不損壞此精神也
佛者以心善生獨超於老病死而能圓淨此靈性也
世人信儒則能以生行世信道則能以生度身信佛
則能以生悟心捨儒者是捨生於世也斥道者是斥
生於身也闢佛者是闢生於心也人生天地自不容
生於世不保生於身不超生於心是真自暴自棄也
雖三教大聖如此諄諄善誘切切為人爭奈其自捨
自斥自闢其心身世哉自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
湯文武周孔遞代致中和之道制易簡之治無非與
人善其生老病死此四大事而已至於分其人倫別
其種類定其方隅辨其貴賤與制飲食衣服宮室醫
藥生有教老有養病有治死有歸尊其尊親其親仁
其民愛其物參天地之全功贊化育之能事無不盡
禮盡敬盡人盡天也是故聖人之道獨重在生所謂
天地之大德曰生而生生不息曰命不重此生則天
[020-0705a]
地人物之性命於斯絕矣苟能克此生生之機在心
養此一念生機自無妄想之亂也在身養此四大生
機自無夭折之亂也在家養此骨肉生機自無悖逆
之亂也在國養此胞與生機自無爭奪之亂也在天
下養此神化生機自無敗壞之亂也是故王者興必
先誠身明善而後家齊國治以教養天下之生以恩
養天下之老以德養天下之病以澤慰天下之死所
謂視民如傷問民疾苦仁沾枯骨化及昆蟲此文王
善養天下生老病死之德之純者也今欲王天下者
可不師古聖養生之道哉雖然人之有生也久矣幾
能盡生生之理以超天下萬世生死之道而圓淨靈
性之玅者苟不深參大覺氏了悟生死圓證真心之
旨恐終未有超生死之大道也予見世人徒知重生
不知孔老與佛之所以超生重生之旨適足為窮生
害生之事又安知有即身世而超生死即生死而超
性命之大道乎故予特地拈出以示天下後世必有
真能以性命為重者相與使此正法不斷絕也。


聖主當興世出世法論



或曰帝王宰輔崇尚佛教史多不取或有疑似於世
儒者多作意分別之以彼不純法王道而以荒唐不
稽者誣世惑民吾師何獨不懼異端之闢乃挺然以
佛教會聖道而主其說乎雖可使後世有法王真子
能令正法常住又安能使後世儒者翻然點筆稱為
世出世法之功臣乎曰此蓋世人見道有淺深耳予
孩提時全不知有天地人事但聽吾親所呼我亦呼
之長而見人之貪競貨財名色見人之讚毀古今見
人求之有得失而生榮辱我亦以為固然何故蓋據
日用者指實而名之至有自不曾深造而親證之者
如說古人之心與神人之境不免隨人言語淺深而
托之想像矣以故求聖賢之典墳始知人倫物理之
[020-0705b]
親疏而人復有智愚賢不肖之太過不及賴有聖人
作之君師教以節情率性之道安身處世之方禮樂
刑政以為勸懲平治予於是有思齊聖賢之志焉不
意俄遭疾病生死之苦雖亦知壽夭不二安時委命
之理奈何驚擾吾人之靈心玅性豈可冒昧於生死
去來而不自知其主宰乎再求於書而不得其旨趣
求之世儒益不知其根繇轉見痛切如喪考妣亡子
無依乃聞佛法使人自參一念未生前誰是我本來
心性自是日夕自參自疑俄而有感悟焉始知生死
皆妄想顛倒所使而常住真性古今曾不昧滅乃少
自慰然猶未達天地人物善惡凡聖之差別遂入空
門誓死揜關尋求佛祖教典及諸知識反而參之以
至疑疑而參之以至悟始於凡聖根因淆訛宗旨一
一穿徹乃有大安樂處然又自念幸得人身生此中
國初遇聖賢之教又獲佛祖之緣此君親佛祖之恩
又將何以報焉乃思古聖皆謂若不傳法利生無有
報恩德者於是晝夜自思古人云達道容易信道難
信道容易參道難參道容易悟道難悟道容易行道
難行道容易使世人同信同參同悟同行同證為難
中至難也故吾佛雪山悟曰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
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今既得此
道當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譬喻言辭開示一切眾
生解其妄想執著使同證同得也吾受大法之恩敢
自負哉亦當如佛於此堪忍世界說此難信之法行
此難行之事雖虛空界盡終不敢自委矣是故從世
間易見者而思之日上古之人遠矣人不能知太極
之理微矣人不能知外國異域渺矣人不能知生死
幽明幻矣人不能知吾乃俯仰此身於日用倫常物
理之間細而推之上古之人如今人也太極之理如
今理也外國異域如今世也生死幽明如今身也何
[020-0705c]
以知其然哉洪荒忽闢古聖人仰觀天之有文俯察
地之有理中審人之有倫本如是也為耒耜教耕種
以免茹毛飲血與禽獸爭製藥餌以療治疾病使人
保身延命列廛交易以通百姓之用修德教以撫萬
民習干戈以征不享立五官以敘五事占五星以推
五行作算數定律呂作冕裳定章服制陶木以利器
用通水陸以造舟車規天條地畫野分州順天地山
川之經達生死存亡之故我則親見古羲軒諸聖矣
至於讀易詩書禮春秋諸書而見內聖外王之大經
法如天地之無不覆載如日月之代明如四時之錯
行如鬼神之誠不可揜我則又於此親見堯舜禹湯
文武周孔顏曾思孟諸大聖賢也夫如是則我亦嘗
試求聖賢墳典始能於此世界人倫物理禮樂刑政
種種制度之中而得親見上古之神聖焉故吾曰是
亦在人見道之有淺深耳蓋天之職秪能懸象其日
月星辰也地之職秪能載象其海嶽山川也山之職
秪能容艸木禽獸也水之職秪能涵魚龍珍寶也若
夫聖賢之職則能明天地之理通萬物之情安人民
之身制倫常之教而已至於窮天地陰陽之所繇生
究萬物性情之所自出明身心性命之所以然悟生
死聖凡之所以異雖推之於盤古三皇之前荒唐不
可稽也推之於堯舜周孔之後隱密無能測也使荒
唐而可稽則世人不毀佛氏之微玅矣隱密而能測
則世人不毀佛氏為邪異矣今世人之毀佛法為荒
唐邪異者亦猶愚夫愚婦不知神聖創制之密而指
盤古有巢燧人伏羲神農軒轅與夫堯舜禹湯文武
周孔等之為荒唐邪異不可稽何以異哉或曰先聖
既能知立人安生之法何不知立人出死之法而獨
留與西域佛氏言之何也是非此方先聖一人之所
能為也即三皇五帝三王之制作亦漸因時而制宜
[020-0706a]
耳孰能以一時即盡備其制作哉如天地之大不能
一時成熟萬物亦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歷八節二
十四氣以成周歲之運也故就治世之道言之盤古
以來其荒唐有不可稽孔子亦但祖述堯舜憲章文
武則制治之道於周始備其前此者疑則缺之已耳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述大易作春秋始終條理以集
大成質鬼神而無疑俟百世而不惑雖法舊章而實
創自神智後世雖有作者孰能過哉然此設教亦不
過人世已成後之道也至於天地人物未成之先天
地人物已壞之後及人父母未生前性命投胎之因
繇與人四大敗壞後聖凡生死之報應非佛神明又
誰提之或曰然則盤古三皇與堯舜周孔猶未盡生
死之道歟曰非此之謂也姑以治世而斷之耳然此
神聖皆超悟生死性命之人特以大權示現安身世
而治天下故未遑以出生死之道教世間也曰然則
先聖何不早開此超生死之道以示後世乎曰有之
但今人心麤未嘗窮徹其精微耳易傳曰原始反終
故知生死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
狀論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皆密示其概此方之外
存而弗論未盡闡其旨也況彼神聖出世不能頓立
教化至於周末而春秋之法倫常之道尚未盡行若
非我佛弟子不辭跋涉以生死性命之道傳至震旦
以驚覺之則此震旦之人又安知有超生死顯性命
之道哉或曰誠如所言使彼西方佛教不來豈我中
國之人皆沉迷生死不復為人世乎曰非此之謂也
吾佛示現於中天竺國其教化流布已充塞於三千
大千世界視我震旦如京師視閩越之鄉邑也我之
以震旦為中國而視四夷則如吾閩越之視小聚落
耳我震旦人不審國之大小乃以東視為西即將中
天竺國為西域乃夷狄胡人豈不謬哉若是則我閩
[020-0706b]
越視京師已在西北亦可指京師為邊外乎又以吾
震旦自有堯舜周孔之道足以安身處世矣何復用
佛氏超生死顯性命之教為擾亂哉是則有巢氏燧
人氏之民乃曰我此世界自盤古渾沌開闢以來茹
毛飲血以皮蔽身與禽獸相狎木石為群亦足以終
天年度歲月矣何復用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之徒以
道德仁義而攖人心以創制造作而亂世界哉所謂
亂天之經悖地之理害人之事皆此道德仁義之徒
也自盤古至有巢燧人之世不知經幾何年不見虛
空墜地春夏倒行何用此亂人之徒哉我等當相與
斥之逐之而後相安於無事為快也誠果如是則今
日世界猶然與禽獸為群矣何復見三代之禮樂乎
誠不如是則堯舜周孔以安身處世之法而治天下
之後又何求而得此佛氏之超生死顯性命之法完
全此身心性命以成其世法出世法哉井蛙不可以
語東海誠何怪焉或曰佛教以三千大千世界為教
化之地彼諸弟子何必拘拘欲以此教垂念吾此方
乎予笑曰是何言與夫佛以大覺慈尊見大千世界
眾生同一體性有一眾生陷溺其性命於生死猶自
己陷溺於生死也不見禹稷之聖人乎見百姓之溺
於洪水也如己溺之見百姓之饑於無食也如己饑
之故不辭焦心勞力為疏濬九州而教種五穀初非
有求於世人知之德之而後為也又不見唐堯之民
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
食帝力何有於我哉我佛氏弟子不辭勞苦重譯來
貢蓋欲使此出世之教行於震旦以開悟其人心耳
或曰如此異域之人知他真是佛國來否或托辭為
佛而文其說取此方之名聲利養以度活也豈必真
有是奇特之事乎曰彼異域人既能不辭勞苦又能
具此聰明駕其說以超出此方粵古神聖之文字義
[020-0706c]
理使此方人攻之不破摧之不折辨之不及思之不
到又能使此方絕大聰明者心服而神往極大兇暴
者心畏而情枯則彼奇特移來闡揚堯舜周孔致治
之教不亦能取將相公卿之爵位乎又何苦自捐其
妻子之情欲捨其財貨之富貴所食者不過穀粟菜
果而非有餚饌珍饈之美味所披者不過緇衣壞色
而非有錦繡羅綺之麗身或居千峰絕壑木食艸衣
或居城市都甸托缽乞食無敕賜印劍生殺之權又
無官爵品位尊卑之職於心則恬淡無為於身則孤
潔無欲如此名聲利養何求不有乃區區入東土以
大法濟人而反受此方之詆毀哉或曰吾東土人正
以佛氏之入我東土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建宮殿之
莊嚴如朝廷奉佛法之尊貴如敕旨敬僧徒之儀軌
如官府所有經律論禪之教門各自標榜而行化至
於糜費國家錢糧混同天下士類專以教人絕夫婦
父子之恩愛背君臣朋友之禮義是為可闢可斥以
清天下之至治也曰此蓋未之思耳夫佛之教以離
欲清淨教化眾生使彼開示悟入身心性命之根源
不致認色身幻世之名利恩愛以自墮其靈心玅性
於生死業累也使佛不以神道設教建清淨宮殿奉
微玅佛法敬梵行僧伽以戒定慧而化貪瞋癡以正
法眼而存真慧命則安能漸使世人斷殺盜淫妄嫉
妒爭奪之事又安能漸使世人悟超越生死契證心
性之道哉正以世人不知大道之源而利天下國家
輒以糜費國家錢糧與混同天下士類為闢也況今
聖帝明王神道設教而治天下使萬物各安身命即
今僧徒在此國中皆此國中之人民也一人不安於
衣食教化則是帝王不安此一人也況此人能以道
法自安性命復以道法而助安天下人民其衣食於
天下人民亦未為過也如天下人民豈人人皆衣食
[020-0707a]
其自力乎。士農工商九流百技。皆交相食養於天下。
如朝廷官府之滿天下也。皆衣食於教化治政文章
禮樂之類。而工商技藝。則各衣食於天下。是豈盡天
下皆耕織之徒哉。即我僧於此國中。較人民之類蓋
千中之一。而衣食於道法教化者。亦千中之一。其自
食力於耕作工用者不少。如天下名山大嶽。世人有
妻子親屬與功名恩愛所繫。而不能到者。則僧開闢
之。刱制之。使彼寇盜不仁之人。不敢據占其地。居其
國。則化其國。居其鄉。則化其鄉。居曠野。則化其曠野。
居邊方。則化其邊方。遇功名富貴者與言因果以悟
之。遇恩愛利欲者。與言生死以悟之。遇盜賊不仁者
與言善惡報應以悟之。遇孤苦貧窮者。與言三世罪
福以悟之。故凡所遇。如觀音大士應以帝王宰官長
者居士婦女等。皆為說法以悟之。如此道化。不受朝
庭爵祿。不有官守民責。而能到處與人民為善。其陰
翼王化之不逮。密助至治之無為。雖與言堯舜周孔
之禮樂。未必如此教化之易入人心。易救風俗也百
氏九流。孰有道化。如佛教之大小偏圓麤細俱化。之
玅密哉。即使天下受爵位之官。膺敕命之寄者。鎮守
天下名山大川。以制曠野邊方。靡費國家俸祿糧餉
之輸運。未必有此道術之能與天下百姓。兩相忘於
治化也。佛氏何負於朝廷。何負於百姓。而欲闢之除
之為快哉。況佛教以性命之法教人。且使人於世不
敢造業以亂世間。勤修善事以助王化。以至超生死
出苦輸。而人不知此莫大之恩。有過於天地君親師
也。天地以一氣而養人民。父母以生育而養人民。君
師以教化而養人民。此不過養此色身。居此幻世也。
孰有如佛大慈大悲。能以出生死苦輪之道。教化人
民。即色身而證法身之慧命。即幻世而證法界之莊
嚴哉。或曰漢晉以來。如元魏孝文之修齋聽講。石勒
[020-0707b]
之於佛圖澄。符堅之於沙門道安。姚興之於鳩摩羅
什。梁武之奉佛餓臺城。而皆國祚不永。身家滅亡。何
佛法之有靈哉。曰數君者。皆於篡弒之後。畏殺戮之
罪。而信佛。原未能盡信佛法之教化也。使早信佛。則
自無暴虐篡弒之事。以取人之國為己有矣。若不由
仁義行。而但以奉佛即保國祚。則佛亦為佞人矣。按
三代之後。國祚之長。莫如漢唐宋。佛教初興於漢明
帝。再盛於唐太宗。又盛於宋太宗。如數君奉佛最篤。
何獨不歸功於佛。乃以亂世之君而責諸僧乎。蓋自
古君臣有天下以來。誰不習知堯舜之道而堯舜之
道。亦未能盡使君臣人人成唐虞之治也。即黃帝之
神。不能化蚩尤而不戰。堯舜之聖。不能化四凶而不
誅。伊尹終吉。不能化桀而事湯。微比箕子。不能化紂
而去國。文武周公。不能化管蔡。天生仲尼為萬世師
棲棲轍環至無所容。孟氏浩然克塞老作七篇。皆不
能行道於當世。由此觀之。可謂諸帝王聖賢有不足
以化人行道者。則亦闢而除之。如秦始皇盡一坑乎。
殊不知神聖之道。其教化微密。而成就世人者。人不
自知之。謂帝力於我何有也。豈真帝力之無加於民
乎。或曰如佛法之大。人固有所不見。爭奈如古來亦
有不法之僧。及殺盜淫穢。身居梵剎。心在利名口誦
佛經。心行垢濁。乃至慳貪嫉妒。貢高我慢。不知因果
罪福。此等不軌。安得使世人見之不生瞋恨。欲除滅
之。曰誠可恨矣。固不可以責佛教也。此或讀書不成。
學武不就。工商不利。技藝不售。或犯王法而無所逃。
或敗人倫而無所倚。或官法為之漏網。或家教為之
墮綱。以致此敗壞之人竊入法門。混為僧侶。包藏禍
心。仍縱惡業。不親知識不近高明。以故於戒律不能
約束。於禪慧不知歸依。遂為肆無忌憚之行。所謂賊
人假我衣服。破我律儀。而壞我法門也。此豈天竺國
[020-0707c]
來者哉。是亦王正家法所不及教化。而逋逃以壞我
教門也。使有如我佛棄金輪王位。及我諸祖。見世道
之虛幻。悟生死之無嘗。捨功名恩愛而入空門。慕性
命智慧而歸覺道者。寧有如此可瞋恨可除滅之賊
人乎。或曰既有如此賊人。入此法門。何不以微玅方
便攝化此種類乎。曰然。須知佛教慈悲。於此等人未
常不攝化也。蓋彼雖假托為僧。實不曾入真知識門
中。受其攝化。即或有之。終難容彼非類。彼自相容納
自成其非類也。豈真與法門有薰染哉。即歷代聖世
亦不能全無此人。但教化之綱紀不壞。雖間有不作
法者亦不足盡責於教化也。如朝庭官府之治化大
權不移。即少有不法置之刑憲。則亦懲惡勸善之道
豈聖王之世全無刑罰。若是則聖王不制兵刑但制
禮樂矣。蓋明刑正以弼教。即吾佛戒律之嚴。罪責之
重。亦所以弼教化也。不然。賞善罰惡之教廢矣。天地
有日月風雲。不能無雷霆霜雪。又況於人乎。聖人作
春秋之大義。正以明賞罰而行上天之正道也。今有
聖天子。以天下為一家。以萬民為一體。為當以三教
治化之綱宗。九流百技為治化之綱目。使三教聖人
之法。相與攝授。九流百技之事。相與維持。即於佛道
之教。正者崇之尚之。異者闢之除之。如朝廷之官府
有陞降黜陟之法。舉賢退不肖則教化行風俗美矣。
能使佛教亦如官府之敕命職掌。使有道德者主其
經。律。論。禪。淨土。止觀。功行等教以禁制之。則不法者
法。不軌者軌。又何有亂法亂僧以壞王化哉。如有聖
主賢臣。能相與主持佛教。如主儒教。並行於世。則互
相為理。豈不大翼王化為至治哉。或曰此議甚善。予
竊有疑焉。使聖君賢臣。專立佛法。將使天下人盡趣
為僧而廢人倫乎。予笑曰。吾佛氏之教非欲盡使人
削髮為僧。而棄人倫之道也。經云應以佛菩薩身得
[020-0708a]
度者。即現佛菩薩身而為說法。乃至應現長老身居
士身。比丘身優婆塞夷身阿修羅人非人等身而為
說法。如華嚴善財童子。參五十三善知識。皆各類中
人。曾無數人是僧也。即佛菩薩緣覺聲聞之稱者。非
盡削髮之僧也。佛者覺也。如此方稱聖人也。菩薩者
覺有情也。如此方稱大賢也。緣覺聲聞者。二乘小果
也。如此方稱君子賢人也。況僧者眾也。亦非以削髮
為僧。但此方僧與俗異。故以此削髮者稱為僧耳。以
法義而論。僧乃梵行清白為名。非特圓頂方袍也。即
佛法入東土。悟入此法者。亦多帝王宰官居士。豈人
盡欲削髮為僧。然後始可入佛道乎。毘盧佛皆有髮
有冠。而菩薩位中。各各皆有寶冠纓絡。何嘗有僧俗
哉。使世主能尊重佛法而行之。則世間。出世間。原不
相隔礙。又況學佛之心。獨寬於順俗。出家之行尤凜
於禁僧。先必絕欲枯情不食眾生之肉。不行殺盜淫
妄之事。今世間人孰能盡驅之。不愛功名利祿。捨其
恩愛欲樂。而盡為僧哉。放心放心。不必如此過慮也。
或曰成佛之道。貴證一心正覺。原不分僧俗也。何從
上佛祖。必以出家而成正果。如釋迦文佛。先自捨父
母妻子王位國城於雪山修苦行而悟道。此非獨以
出家教後世乎。曰此正所謂並行不悖也。使天下皆
以名利恩愛幻妄身世為實證。則天下古今。無一人
能捨妄想執著矣。惟佛能捨世間倫常恩愛之執著。
則世間人。始知妄想執著為生死結縛。必須於倫常
恩愛。而不執倫常恩愛。始得心寓根身器界中。而不
為根身器界之所迷昧也。不見堯之蕩蕩。民無能名
舜禹之有而不與乎。正所謂外其身而身存。不有天
下而能治天下者也。如世間人好財者。不可臨財。好
色者不可親色。好氣者不可平氣。好酒者不可監酒。
然則有勢利恩愛而結心者。孰能即勢利恩愛而超
[020-0708b]
然不執著哉。故必如佛祖能捨勢利恩愛以證自心
性。始可復於勢利恩愛中。示現以度人也。如觀世音
初於聞中入流忘所寂滅現前。而後㘞地一聲。絕後
重甦。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種殊勝。上合諸佛同
一慈力。下合眾生同一悲仰。所以能隨應一切身。而
為說法夫能天能人者。豈天人之所能哉。惟非天非
人乃能天能人。是則觀自在。炤見五蘊皆空。所以不
自有其身乃能普見一切色身也。世人不達五蘊本
空以為皆學佛則無人倫。豈悟超宗過關者。止有一
寔乎。析言人倫恩愛。乃色受二蘊所攝。色受蘊破則
四惡道與人天二道之分段生死。皆了不可得又安
知有超出胎卵濕化等十二類身如二乘菩薩。有戒
身定身慧身願身意生身自覺聖智身不屬諸情識
報應哉。悟本空而發大願。乃可語耳。土蟲不知水魚。
水魚不知空鳥。空鳥不知山獸。山獸不知人民。人民
中有貧賤不知富貴。愚癡不知聰慧。地獄不知天堂。
邊方不知中國。村邑不知京都。凡夫不知聖人。處世
不知出世。色相不知法身。小乘不知大乘。何故。各自
陷於心境所差分矣。何可互相責備。求其逆幾順理
費隱彌綸。皆如通儒大聖之玅盡此旨哉。使予當年
不親參此出世法透過向上宗旨。不特與世法人難
言。即於出世法中人。與言向上事。亦猶與夢人說覺
也。何能使直下即頓悟哉。入我宗門。更須知有尊貴
一路自別。何況於世人乎。故吾特舉從來神聖道治
而發其終始本末。蓋於先天不違。後天奉時之中。拈
出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密。以待頂門具眼者。神而
明之。天下幸甚。法門幸甚。


三教會同論



或問師欲會同三教。有是說乎。曰三教之道原本自
同。予何人敢會之哉。昔之為萬世師者。集群聖之大
[020-0708c]
成。惟周孔子。今之為萬世君者會三教之統宗。惟我
太祖也。或曰。孔子前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豈有所
未及歟。曰非此之謂也。天地定位。文明方興。堯舜授
受是開宗明道之聖人也。禹湯文武。平水土。定禍害。
乃撥亂反正之聖人也。武王周公繼志述事。制禮作
樂。乃參贊化成之君師也。此時方成一王之法。更無
異道。又何復有會同之事哉。至孔子時。伯夷伊尹柳
下惠諸聖各得一道。跡有異同。獨孔子祖述堯舜。憲
章文武。始終條理。玉振金聲。無可無不可之時中。集
群聖之大成。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者。此天地所
以為大也。老聃隱於周。為柱下史。世無人識。亦不能
見用於世。獨孔子屈身問禮。乃退與門人。稱為猶龍。
而老聃潛出函關。關令尹瞻紫氣。留著道德五千言。
後世以孔子尊稱老子如此。故道家別立門庭。尊始
祖也。至於釋迦主於西域萬國外人。何得而知之。太
宰嚭問聖人於孔子。推及五帝。從容謙讓。乃曰西方
有大聖人焉不治不亂不言而信。不化自行。嗣後千
年。至漢明帝。獲金人之夢。而佛教始入東土。使當時
孔子。不親問禮於老聃。誰知老氏其猶龍乎。孔子不
答太宰嚭問。又誰知西方有大聖人乎。夫老聃雖未
出道德五千言。釋迦雖未流教藏於東土。而孔子乃
能逆知老為猶龍。佛為大聖則天下之能會同三教
稱尊佛老者。莫過於孔子矣。故曰為萬世師者。獨孔
子一人。非敢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也。使七聖生與
佛老同時。安知不如孔子之稱老為猶龍。稱佛為大
聖乎。蓋求其當機有據證者為標的耳。或曰老聃亦
嘗稱西竺有古聖先生。善入無為真吾師也。乃獨稱
孔子而遺老聃之言。何也。曰老聃當時未顯。世道獨
尊孔子。唯得孔子一人。知佛老二人。則天下萬世莫
不信服。又何必拘老聃乎。然則亦須問釋迦當時不
[020-0709a]
知能會同三教否耶。而佛教中。亦曰遣二大士為之
前矛。故有迦葉儒童二菩薩。先往東震示現。不然。何
老聃孔子。一稱真吾師。一稱大聖人。乃儼合符節哉。
要不必舉老聃釋迦能會同直以世儒所尊尚之孔
子。言為足徵。則天下萬世。未有不足徵也。既徵信於
大儒。則老氏佛氏之徒不必求其信而又不敢不信
也。故曰三教之道原本自同。予何人敢會之哉。或人
踴躍而稽首曰此萬世不易之言也。非師如此直剖
本色孰能令天下人消其攻擊。領其精微。即以三聖
之言為會同之真旨。此真所謂建天地而不悖。俟百
世而不惑也。但今世人尚有未聞師論者。不免竊疑
太祖神聖。何乃先得三聖之同然乎。曰子不聞吾前
言乎。大凡聖帝明王御極。能正人心。成世道者。莫非
皆佛聖示現為君為師。始能會通至聖之教。以參贊
位育而化成萬物。不然。雖出世為君為師。未有不雜
於偏僻之教。而遺害於世道也。故聖人迭出。皆神明
其故而因時制宜。補偏救弊。三代之後。惟孔子顏曾
思孟。能維持三才之道。後來君師。不過循倣其郛廓。
而為學為治。或倣之未善。循之不精。未免流為雜霸
異端。後來生心亂政。流毒日深。天下國家。幾化為賊
盜禽獸。洪荒垢穢之域矣。嗚呼。使佛聖不重出生而
龍飛九五。現帝王身。總三教之統宗。則今日無復漢
官威儀矣。安望重瞻三代之禮樂哉。且夫赤手開天。
成此德業。復堯舜之世於已壞之時。言豈容易。是惟
嵞山聖人。乘夙願力。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憐愍
濟度此蒼生赤子也。所謂能尊三教。正所以為三教
之尊也。自生民以來。孰能握其樞紐。以君臨天下若
是者哉。一為大成之孔子。一為時乘之聖帝。統宗既
定雖千聖復起。不能易也。孔子知佛老於前。而千年
之後。未有能知佛老與孔子。原本自同。能會其原者
[020-0709b]
孔子曰。吾從周。則今日之鼎定三教者。誰之力耶。門
庭堂奧世皆茫然。各恃所知。互爭強闢。轉使天下萬
世疑惑而亂其道治。開闢至今。有開必先。既有三教
之名。應當盡三教之實。而究心其源。順理其委。先立
其大。自反諸己。乃能率循其固然之條理。以順大同
無我之至治。不則人人私其學。家家異其教。遂使天
下是非紛紛。雖聖賢屢出。扶偏救弊之不暇。又何暇
責天下相忘於大同無我之化哉吁。以時乘統御之
神聖。洞徹古今。鼎足三教而天下萬世。尚有未知其
微者。盛為此懼。故不辭僭議之罪。斧鉞之誅。以闡發
之寧得罪於無知。不敢得罪於諸聖人也。或人曰尚
有意外之疑。請更決焉。如師云孔子稱老聃為猶龍。
此蓋孔子問禮見其超忽世教。不可以度數拘束。如
龍之變化無常耳。老子之道。當身未試。後世去聖已
遠。又安能效用於實事。猶學屠龍者。雖能曲盡其玅。
其如無所適用於人間世乎。今師謂後世好猶龍之
稱者。遂尊之為道家之祖則可。直謂孔子必取以適
世用。為會同之道則恐未盡然也。又孔子答太宰嚭。
以大聖人為不治不亂。不言而信。此秪可行之於西
域。如中國自黃帝有涿鹿之戰。堯舜有四凶之除。湯
武有南巢孟津之舉。周公有管蔡之變。即孔子亦有
三都之墮。又安所用大聖人之不治不亂不言乎。今
謂後世好佞聖之稱者。遂以為釋氏之祖則可。直謂
孔子必取以適世用為會同之道。則亦恐未盡然也。
太祖以道教可以治身。佛教可以治心。即如度數可
以觀天時。堪輿可以察地理醫之可以療病。卜之可
以知幾。相之可以識神。算之可以定分。凡有利於于
民用亦使民各安生理而已。如必曰深知孔子有必
取佛老之道。能會同儒教之治世。而鼎定三教。以垂
繞宗則不惟妄測神聖之淵涵。亦且厚誣先聖之立
[020-0709c]
極。聞吾師之論者。如河漢逕庭。無乃使天下後世復
為不可論而重重翻案遂致異端紛紛。不可以制止
乎。況孔子嘗云道不同不相為謀。今師必欲捏合之
不太多事。歟曰善哉子之問。子不見同人先號咷而
後笑乎。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
心同乎善。而不貴同乎不善也。夫孔子之云道不同
者。蓋曰。聖人之道。若不能同諸天地人物則天地人
物之性情氣化。皆不相謀於一人矣。世儒不達聖人
正言似反耳。聖人無己而無所不己。故曰會萬物以
為己者其惟聖人乎。乾九五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
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不違而況於人
乎。況於鬼神乎。使孔子不能知來藏往。內秘外現。則
近不聞老聃之賢。有資大用。何肯委質問禮於彼而
稱為猶龍。遠不知西方之化。深於至治。何肯退讓當
仁。而且稱為大聖。高於五帝耶。鶴鳴在陰。其子和之。
在大人之神明。先天地通六合。貫古今。蘊寂感。而冒
其如斯。蓋體度本如是也。且聖人學無常師。即三人
同行必有一言一行之善。可以擇為我師者。況自稱
為猶龍。為天聖治。而肯昧心以憚勝己。不師而從之
哉。是蓋確有據證為可徵信。非漫言欲捏合之也。至
高皇以神武不殺而掃亂還治。刱業之正大。自古未
有。天生命世之聖。固非世人黭淺所能窺測者。又肯
以佛老清淨無為不適世用之教。與孔子會同為鼎
定之統宗哉。若以清淨無為。即謂之不適世用。則上
天之載。無聲無臭。不顯之德。端拱無為。與不見而彰
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惟天為大。蕩蕩無名。亦當稱之
為不適世用。不足以會同孔子之教也耶。若以戰涿
鹿除四凶。墮三都等。謂非無為之治。則天地亦不應
有霜雪雷霆之肅殺。但當有風日雲雨之生長也。禮
[020-0710a]
樂征伐。因二以濟。刑一勸百。小懲大誡。正小人之福
君子之慶也。夫又安知易之包決。兩端用中。如日月
之代明。如四時之錯行。而享無為之化哉。夫中國之
異於異域者。以有聖人倫物禮樂身心性命之道交
錯成此人文而後鴻圖大業。於斯為盛也。不然。何以
為重輪繼照之昭代。何以為並行不悖之天地。亦何
以盡此文仁覺之廣大精微也乎。或人再拜曰。予亦
痛心於三教大聖之道。世無知者。不究天人費隱。輒
敢詆訾大聖為世亂階。故予不惜狂愚之言。扣擊廣
大精微之論。以為天下美利。庶不負佛聖示現。欲此
道大同天下。使之洋溢覆載。凡有血氣者。莫不相謀
此大公無私之道。而各自尊親。以高厚悠久無疆也
曰。有是哉。予今與爾。亦可謂同心斷金矣。


戊子冬。因江院王公。屢慕師道化。求師語錄。因閱
師原道七論。謂不應稱明太祖三字。遂坐師獄中。
師不辯。後陳太宰聞。命一吏。省師索偈。師援筆書
云。問予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
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太宰得偈嘉歎不已。旻
昭居士。嘗問師安。師見惟談向上事。不及寒暄。故
居獄一年。未嘗有一字干王公大人。日於獄中。著
金剛心經周易衍義以明內聖外王之道。成自匡
山圓通禮師足。問云。不因漁父引。爭得見波瀾某
甲到這裏。請問和上。這是甚麼所在。師曰看腳下。
進云。鑊湯無冷處。和尚憑何立命安身。師曰。還要
別求麼。進云。曹山三墮。和尚即今居那一墮。師曰。
此中無人到。進云。風前吹玉笛。那箇是知音。師曰。
要他知作麼。成禮退師微笑。己丑秋。操江李公艽。
過太平。入獄。詢其事。道府諸當事。一時畢集。因索
原道七論閱之。李公云。此論道書也。明太祖豈可
不許人稱耶。明亦稱元世祖也。況其書刻在明崇
[020-0710b]
禎時耶。遂一笑而釋之。師出。李公顧諸當事曰。禁
之無慍。釋之無喜。此真道人也。法子大成記。


管東溟志道曰。迦文。聖之聖者也。老子。聖之智者
也。孔子。聖之仁者也。高皇。聖之時者也。周六德曰
知仁聖義中和。豈有次第哉。吾直以年歲舉之耳。
郭青螺子章。吳觀我應賓。從而暢發之。吾師此論。
正猶日月星辰。常照天地間。午會人法齊彰。有開
必先信夫。
門弟子大中陳丹衷謹跋
[020-07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