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a]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一
祠祀五/
紹興府
山隂縣附郭/
會稽縣附郭/
先農壇 在五雲門外一都一啚
國朝雍正五年山隂縣知縣石秘會稽縣知縣張我觀
[220-1b]
奉文建立壇宇并合置耤田九畝八分
社稷壇 紹興府志在迎恩門外數百歩運河之南
山隂會稽之祭附焉地𨽻山隂陸游社壇記縣社/在禮禋坊曰社曰
稷曰風師曰雨師曰雷神凡五壇皆廢不治四明/王君時會之來為令乃即其地為垣八十丈築室
四楹有門以時其啓閉有庫以儲其器物用宋之/櫟豐之枌榆故事蓺松五十凡稽合制度藁秸筦
席幣篚樽爼豆𥸅簠簋勺羃莫不如式粢盛酒醴/牲牢莫不共給獻有次祝有位齋有禁省饌食爵
奠幣飲福望燎望瘞有儀祝事/各以其日禮成而退無違者
國朝康熈二十九年知府李鐸重建於社旁隙地種松
[220-2a]
竹植桑柘嵗取其租以共修葺五十四年知府俞
卿重修
風雲雷雨山川壇 於越新編在會稽山之隂紹興
府志山隂㑹稽附焉乆圯
國朝康熈二十九年知府李鐸會稽知縣王風采重建
郡厲壇 紹興府志山隂會稽共祀在昌安門外乆
圯其地為民居侵佔
國朝康熈五十六年知府俞卿復之修其祭壇
[220-2b]
城隍廟 山隂縣志在臥龍山麓山之上下各有殿
上殿西偏有星宿閣前列梅嶺諸峯最為勝絶再
西有湖山一覽堂下瞰王公池前𢃄鑑湖下殿之
東有思敬堂前有池曰凝碧紹興府志神姓龎諱
玉為越州總管惠澤在民既卒郡人追懷之祠以
為城隍神梁開平二年呉越王錢鏐奏為崇福侯
錢鏐城隍廟記浙東地號奥區古之越國當舟車/輻湊之會是江湖衝要之津自隋末移築子墻因
遷公署據臥龍之髙阜雉堞穹崇對鏡水之清波/風烟爽朗惟深固宜叶𡨕扶故唐右衛將軍總
[220-3a]
管龎君玉頃握圭符首臨戎政披榛建府吐哺綏/民仁施則冬日均和威肅則秋霜布冷堵墻愛戴
黔庻謌謡尋而罷軍興嗟餘芳不冺眾情追仰共/立嚴祠鎮都雉之崗巒宰軍民之禍福殿堂隆
儀衛精嚴式修如在之儀仰托儲靈之應往載釁/生劉氏妖起羅平予躬禀睿謀恭行天討數年擐
甲兩復越檣皆資肹賚之功以就戡平之業特為/重增儀像嚴潔牲牢邇來四野無塵重門罷柝丁
夘嵗揚旌東渡巡撫軍民躬奠椒漿目瞻靈像每/暢呉風越俗共欲道泰人安昔為兩鎮之疆今作
一家之慶遂馳箋表請降封崇所冀朝恩與漢牧/齊標美稱共秦巒對聳尋䝉天澤果賜允俞頒崇
福立嘉名陞五等之尊爵其所奉勅命員列如左/梁開平勅鎮東軍城隍神龎玉前朝名將劇郡良
材頃因剖竹之辰實有披榛之績創修府署綏輯/吏民豈獨遺愛在人抑亦垂名終古況錢鏐位隆
[220-3b]
三鎮功顯十臣能求福而不回致效靈而必應願/加懿號以表㝠符宜旌岌嶪之功用顯優隆之澤
宜賜號/崇福侯宋紹興元年賜額顯寧封昭佑公三十年
加號忠順乾道五年加號孚應八年加號顯惠淳
熈三年封忠應王後又加號昭順靈濟孚佑萬歴
紹興府志明洪武三年去前代封號稱紹興府城
隍之神萬厯十二年下廟殿災知府蕭良榦重新
之謝遷謁廟詩迤邐岡巒隔市塵嵯峨臺殿集髙/真天低象緯先分曙地接蓬壺獨貯春大府建
牙森棨㦸仙壇煮石足荆榛滿前/多景真奇絶老眼于今又一新
[220-4a]
國朝康熈五十四年知府俞卿重修上下二廟其上廟
星宿閣乆燬惟池基畧存
山隂縣城隍廟 山陰縣志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
張明道知縣許東望新建於太清宮側後知縣耿
庭栢移建於演武塲東紫金坊
國朝康熈四十年知縣顧㣑修
會稽縣城隍廟 會稽縣志在縣東二十餘歩正徳
十五年知縣徐岱修嘉靖十九年知縣呉希孟重
[220-4b]
修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張我觀修
旗纛廟 舊浙江通志明洪武征南副將軍廖永
忠建在紹興衛西南陬嵗霜降鎮將衛所守禦官
祭之紹興府志後移於㑹稽縣東南法濟里
南鎮廟 萬厯會稽縣志在㑹稽山之隂周禮職方
氏揚州之鎮山曰㑹稽秦併天下以㑹稽為名山
祭用牲犢圭璧晉咸和八年從祀北郊隋開皇十
[220-5a]
四年就山立祀唐天寶十年封永興公以南郊迎
氣之日祭宋淳化二年從秘書少監李至言以立
夏日祀永興公於越州後加封永濟王元改封昭
德順應王鄧文原南鎮廟碑東南控帶江海層岡/峭嶺圭立屏峙莫可殫狀而㑹稽之山
秀崒無儔明靈所司由隋唐暨宋祝號祭式公王/次升大徳己亥詔尊南鎮㑹稽山為昭徳順應王
與嶽瀆同祀至大己酉嘉議大夫多爾濟來守兹/土進謁祠下顧視興慨曰守臣職在藩宣事神訓
民曷敢不欽厥事乃集羣議將大撤而新之請於/帥府給緡錢二萬五千四百有奇經度故址為畝
二十五有半因𤼵地得石具識深廣北東西臨溪/南直玉笥峯紀以宋大中祥符之二年視舊加斥
[220-5b]
克𢎞厥規豈神之宿留/告曉於人固如此哉明洪武三年詔去前代封
爵止稱㑹稽山之神每嵗以春秋二仲月祭後禹
陵一日唐之淳南鎮廟詩維昔作巨鎮此地壓荆/揚計功自神禹望祀及秦皇馮陵任厚坤
歘吸半炎方昔聞周祀典近者自隋唐噐物及儀/文制侔侯與王層宮列象設錯落丹青光烟鬟夾
霧縠出入人鬼傍嶂聚金碧氣樹多靈鳥翔𡨕𡨕/象羣怪藹藹圖百祥飄飄紫盖矗懆懆朱絲張不
知誰為助意乃惑愚龎山川固明靈在徳非馨香/䙝祠旣靡用古典或可詳騁詞代巫祝自天祈降
康/
國朝順治八年遣孫廷銓致祭
[220-6a]
御祭文
惟神秀競千巖靈鍾萬壑帶江襟海育物福民朕統御
寰中敬修祀典昭兹殷薦衛我南藩尚饗
順治十八年遣李敬致祭康熈六年遣王清致祭
二十一年遣李仙根致祭二十四年遣鄭重致祭
二十七年遣阿山致祭三十五年遣裘充佩致祭
三十六年遣溫逹致祭四十二年遣王紳致祭
聖祖仁皇帝御書秀帶巖壑四字奉懸廟中復勒石焉
[220-6b]
御祭文
惟神徳配祝融望隆於越靈威丕赫作鎮南方朕祗承
休命統馭寰區夙夜勤勞殫思上理歴兹四十餘載今
者適届五旬海宇昇平民生樂業見輿情之愛戴沛下
土之恩膏特遣專官䖍申秩祀尚憑靈貺益錫蕃禧佑
我國家共登仁壽神其鑒焉
康熈四十八年遣覺羅滿保致祭五十二年遣拉
都渾致祭五十八年遣薄有徳致祭六十一年十
[220-7a]
一月
世宗憲皇帝即位遣呉廷揆於雍正元年二月告祭
御祭文
惟神秀挺越山功施浙水威靈有赫作鎮南方朕纘受
丕基新承景命竊念
皇考膺圖以來百靈效順四海從風坐享昇平六十餘載
兹當嗣位之始宜隆祀享之儀特遣專官䖍申昭告惟
冀時和嵗稔物阜民安淳風遍洽乎寰區厚徳長孚於
[220-7b]
率土尚其歆格鑒此精誠
雍正十三年九月
今上皇帝即位遣趙之垣於是年十二月告祭
御祭文
惟神秀挺千巖名標百越帶江襟海炳曜炎邦朕纘
承大綂仰紹前徽伏念
皇考臨御以來敬禮明神肅將禋祀靈祗孚應昭受鴻庥
清晏奠安茂登上理茲當嗣位之始宜隆望秩之儀
[220-8a]
特遣專官䖍申告祭惟冀雨暘時若年榖順成萬方
䝉樂利之庥兆姓荷帡幪之徳尚其歆格鑒此精誠
虞舜廟 述異記㑹稽山有虞舜廵狩臺下有望陵
祠𢎞治紹興府志在郡境者四所一在㑹稽縣東
南百里一在餘姚縣歴山一在上虞縣西北四十
里一在上虞縣梁湖北
大禹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東南少康立祠於陵所
梁時修廟唯欠一梁俄風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
[220-8b]
為梁即梅梁也宋政和四年勅廟額曰告成東廡
祭嗣王啓而越王句踐亦祭别室廟下為放生池
臨池有咸若亭明逺閣懐勤亭𢎞治紹興府志郡
境尚有四所一在山隂縣西余山一在山隂縣䝉
搥山一在嵊縣了溪上一在新昌縣南名公塘廟
紹興府志山隂廟在塗山南麓宋元以來咸祀於
此明時始即㑹稽山陵廟致祭兹廟遂廢大禹陵
廟每嵗有司以春秋二仲月祭
[220-9a]
謝惠連祭禹廟文謹遣左曹掾奉水土之羞前薦/夏帝之靈咨聖繼天載誕英徽克明克哲知章知
微運此宏謨䘏彼民憂身勞五岳形瘦九州呱呱/弗頋䖍䖍是欽物貴尺璧我重寸隂乃錫元圭以
告成功虞數旣改夏徳乃隆臨朝總政廵國觀風/淹留稽嶺乃徂行宮恭司皇役敬屬暉融神惠畧
薦乃昭其忠宋之問謁禹廟詩夏王乘四載兹地/𤼵金符峻命終不易報功疇敢踰先驅總昌會後
至伏靈誅玉帛空天下衣冠照海隅旋聞厭黄屋/便道出蒼梧林表祠轉茂山阿井詎枯舟遷龍負
壑田變鳥耘蕪舊物森如在天威肅未殊元夷届/瑶席玉女侍清都奕奕閨闥䆳斬斬仗衛趨氣清
連曙海雲白洗春湖猿嘯有時答禽言常自呼靈/歆異蒸糈至樂匪笙竽茅殿今不襲梅梁古製無
運逢日崇麗業盛答昭蘇伊昔力云盡而今功尚/敷揆才非箭羙精享愧生芻郡職昧為理拜空寧
[220-9b]
自誣下車霰已積攝事露行濡人隠冀多祜曷難/霑薄軀李紳禹廟詩削平水土窮滄海畚鍤東南
盡㑹稽山擁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闕架雲霓秘文/鏤石藏青璧寶檢封雲化紫泥清廟萬年長血食
始知明徳與天齊林景熈謁禹廟詩萬國曾朝會/羣山尚鬰盤嚴祠鎮元璧故代守黄冠入雲根
濕梁歸雨氣寒年年/送春事來拂蘚碑看
國朝康熈二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廵閱視黄河念大禹神功
特幸㑹稽二月十四日昧爽
詣廟致祭
[220-10a]
賜帑金二百兩給其後裔増守祠二人
御書地平天成四字扁額
御製江淮河漢思明徳
精一危微見道心對聨一副恭懸正殿紹興府知府
李鐸増葺祠宇五十二年知府俞卿重修而舊祠
規模狹隘嵗乆漸圮雍正七年欽奉
上諭着加謹修葺總督臣/李衞欽定察勘動帑興修
伯益廟 於越新編在山隂縣承務鄉一名稽山廟
[220-10b]
傅揆重稽山廟柱聨稽唐虞二典烈山澤驅蛇龍/佐禹以平水土三江是底故帶礪特存乎兩浙讀
山海一經刊草木爚魚蟲配稷而粒/烝民九土攸同寜爼豆僅盛於八鄉
越王祠 嘉靖山陰縣志嘉靖十一年知府洪珠即
光相寺基改建以祀越王句踐在府西北二里𢎞
治紹興府志郡有二所一在府西北一在會稽縣
東南十二里王十朋越王祠詩寂寂霸圖歜堂堂/祠廟留餘休障一國往事憶千秋苦
蕺山中採香醪湖上投平/呉端在此可與後人謀
江東廟 名勝志在城東北二里神石姓諱固秦時
[220-11a]
贛人廟食於贛江之東漢陳嬰討南越神以㨗聞
此廟越之始
項羽廟 於越新編在項里溪上𢎞治紹興府志一
在山隂縣西南二十里一在上虞縣西南五十里
朱太守廟 名勝志在文應橋西即朱買臣有破甌
越功人民徳之張世昌朱太守廟詩會稽太守呉/門客昔年負薪人不識衮龍天近
日易明金馬門深露猶滴漢家天子登夔龍百年/禮樂唐虞風金印歸來大於斗錦衣直照天南東
丈夫英雄誓許同生當封侯死廟食/烏啼老屋起秋風淚痕濕透羊公石
[220-11b]
梅福廟 名勝志在梅里尖之麓今即梅山寺立像
祀之紹興府志明知府張明道立張喬梅福廟詩/梅真從羽化萬
古是須臾此地名空在西山雲亦孤井痕平/野水壇級上春蕪縱有䨇飛鶴多年松已枯
鄭太尉廟 𢎞治紹興府志在會稽縣東南十五里
之樵風涇祀漢鄭𢎞華鎮鄭太尉廟詩幷序鄭相/起樵風用郡守第五倫之薦
致位三公與倫並列可謂盛矣祠宇之下至今猶/有風朝南暮北鳴玊鏘金漢上公當年榮與舊君
同故山廟食千秋後/來往猶乘旦暮風
馬太守廟 紹興府志一在鑑湖東跨湖橋南祀東
[220-12a]
漢郡守馬臻以臻開鏡湖築塘蓄水遺利甚溥民
立祠以祀山陰縣志一在縣西六十里廣陵陡門
上王十朋馬太守廟詩會稽疏鑿自東都太守功/從禹後無能使越人懐舊徳至今廟食賀家湖
徐天祐馬太守廟詩澄湖昔在鏡中行總是當/年畚鍤成莫訝靈祠荒蘚合烟波萬頃已春耕
國朝康熈五十八年知府俞卿重修
徴愛祠 紹興府志在臥龍山東麓明嘉靖三十一
年知府梅守徳即大節祠改剏祀漢太守劉寵宋
太守范仲淹乆之祠圮乃移二像入明知府王昇
[220-12b]
期祠内
國朝康熈十一年知府張三異撤而新之易額曰義愛
後又増入明知府許如蘭并
國朝知府張三異合宋義士唐珏並祀於右楹康熈五
十四年知府俞卿重修
曹娥廟 於越新編初屬上虞後改隸會稽在府城
東九十二里宋大觀年封靈孝夫人政和年加封
昭順淳祐年復加封純懿且封其父為和應侯母
[220-13a]
為慶善夫人又熈寧中會稽令董楷以朱娥配享
明因之不改嘉靖間知府南大吉廓之以合郡烈
女從祀兩廡萬厯四十五年送諸娥入祀配享號
三美祠傳詳列女潘䦘曹娥廟詩曹娥廟前秋草/平曹娥廟裏秋月明扁舟一夜炯無寐近
聼江聲似哭聲王十朋曹娥廟詩慟哭無尋處投/江竟得屍風髙列女𫝊名重外孫碑荒草没孤塜
洪濤舂古祠懐沙為誰死翻愧是男兒錢惟岳曹/娥廟詩曹娥廟貌樹豐碑千古行人痛色絲苦恨
當年題八字不/旌賢孝只旌辭
國朝順治五年里紳沈文奎捐金重建
[220-13b]
闗帝廟 會稽縣志在西府坊白馬山下紹興府志
又有廟在龍口鎮東閣側
國朝康熈五十五年知府俞卿修按境内廟所在多有/惟山隂之大雲橋及
西郭之至大/寺靈爽尤著
王右軍祠 萬歴紹興府志在蕺山戒珠寺東寺即
右軍别業嘉靖十年知府洪珠移置於佛殿之西
寺門外鵝池墨池尚在吳萊謁王右軍祠詩小立/天地窄前登萬山阻越王
採蕺處秋綠空榛蕪古祠復何人遺像寄梵宇桞/老題扇橋荷香弄鵝浦典午當衰亂神州𣺌淮楚
[220-14a]
經畧欲馳兵保障期安堵奸溫多大志誕浩却浪/許䕶軍曾參綜牋疏極心膂廟謀不可勝野戰徒
爭武内外未協和英雄偏豪舉泗口聊進屯譙城/遽奔沮事勢日趨異朝廷孰撐拄去官寧忤違誓
墓獨酸苦父子但法書功勲總塵土青緗每收拾/綵筆餘圖譜草隸俱入妙雲競競掀舞崔蔡須抗
行羊殷豈儔伍鳬鷖或有識野鶩紛難數平生/破布被謾以指畫肚起叩放墨池長鯤戰風雨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知府俞卿修
賀監祠 會稽縣志在鏡湖上唐秘監賀知章祠也
諸葛興賀監祠頌山簇簇兮環湖水森森兮縈紆/人何遊兮明鏡鳥何飛兮畵圖懐賀老兮今昔想
逸致兮林廬老之兮天濶老之神兮秋月飛翰/兮龍鸞吐詞兮氷雪際熈運兮開元司縟典兮春
[220-14b]
官凌玉簫兮倚華盖驂鶴馭兮升西崑俄清夢兮/綿綿恍乘雲兮登仙覲紫皇兮玉宸聆九奏兮鈞
天牋天公兮遂志鼓予枻兮錦里吾朋兮鷗鷺吾/賓兮烟水野服兮蹁躚斑衣兮娭戲髙賢兮非
茍於去就庻幾兮東門之傅鴟夷之子王十朋賀/監祠詩賀老祠堂枕鑑湖霓裳羽化宅荒蕪無人
更問君王覔轉/使髙風千載孤
錢王祠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五里祀吳越王鏐
皮光業撰廟碑見藝文志徐天祐錢王廟詩石檻/山前結駟遊故鄉霞錦徧林邱祇
今東府空遺廟露/立唐碑老樹秋
髙氏五王祠 山陰縣志在府城西六十里祀宋太
[220-15a]
尉髙瓊瓊封衛王子繼勲封康王孫遵甫封武功
郡王進楚王曾孫士俊封武寧郡公追封武寧郡
王元孫公紀封晉寧郡公追封晉寧郡王靖康末
少保髙世則扈蹕南渡領越州觀察有功於越奉
勅建祠
司馬温公祠 𢎞治紹興府志在山隂縣北三里公
四世孫吏部侍郎開國伯伋扈髙宗南渡遂家於
山隂立祠奉祀嵗乆頽廢明景㤗間伋九世孫廷
[220-15b]
芳奏行有司重修
國朝康熈五十四年知府俞卿修
尹和靖先生祠 萬歴紹興府志在捨子橋下古小
學内嘉靖間知府洪珠改建有司春秋祭
劉公祠 紹興府志在杏花寺側知縣唐時舉建以
祠五忠劉公者按宋史劉頜諡忠簡孫純諡忠烈
從孫韐諡忠顯韐子子羽諡忠定子羽子珙諡忠
肅當方寇之亂韐守會稽有捍禦功舊有祠而屺
[220-16a]
其後裔有為山隂幕者因家於越乃合五忠祠祀
之有司春秋祭
愍孝祠 嘉泰會稽志在府東北孝子蔡定父以事
逮獄年七十當贖吏持不可定祈哀太守願以身
代不報因趨府橋下自湛而死太守翟汝文聞之
亟命出其父且給轊以葬定後七年太守王綯始
克請於朝賜廟額曰愍孝王十朋蔡孝子詩我昔/甞讀黄絹碑長嘆越國
無男兒孰知種山山下水千載有此一段奇鳴呼/哀哉蔡孝子風烈逺過覊與恢乃翁白首困縲絏
[220-16b]
半年不脱皃心悲請身荷械代父罪或甘黥湼居/軍麾況遇軍興擊卒叛身先矢石死不辭當時非
無賢太守孝子抱志終不施人間無路可赴愬投/命河泊祈天知自為銘誌及訟牒欲訴以魂贖以
屍情哀意切語不怨孝與忠厚俱天資臨河更效/結纓死顛沛於禮曾無父脱纍囚予願畢身在
九泉甘若飴名聞九重獲旌表兩楹破屋河之湄/未聞設誄有度尚絶好更欠邯鄲詞我來贊幕欽
孝烈顧瞻廟貌成吁嘻他年太/史作佳傳願從紙尾書吾詩
旌忠廟 於越新編在府東南五里宋太守傅崧卿
建祀衛士唐琦傅詳/忠臣萬厯會稽縣志後帥陳汝錫
再請詔賜額曰旌忠隆興間帥吳芾增修之元至
[220-17a]
正十六年推官貢師㤗重修明天順七年知府彭
誼重修戴冠旌忠祠詩唐琦一衛士初不聞聲名/思欲報主讐奮然竟捐生殺身雖易言幾
人能果行琦志不可奪口與心自盟事在義與否/何計敗與成金石或可革此心無變更死願為厲
鬼生願為干城厲鬼殺逆賊干城捍宼兵取我舍/生義愧彼偷生榮中有一腔血誓為吾君傾安知
死廟食但/求生結纓
史魏公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戒珠寺前宋史浩守
越奏免湖田糧民為祠額曰彰徳
吳孜祠 紹興府志在府學内宋吳孜捨宅為學因
[220-17b]
祀之王十朋吳孜祠詩右軍宅化空王寺秘監家/為羽士宮惟有先生舊池館春風長在杏壇
中/
朱文公祠 紹興府志在府西南一里初嵇山書院
有公像明萬厯七年書院廢十年知府蕭良榦復
之遂易額有司春秋祭
徐相公廟 萬厯紹興府志在會稽縣學西徐渭徐/相公廟
碑神姓徐名龍佛世鳳陽人宋端平三年生當父/官會稽學時嘗從道上拾鷄卵腋之得白鷄以鬬
莫有敵者父母憎其俠遂去家為縣獄長未幾改/行讀書歸事其父母以孝聞殁而為神至動人主
[220-18a]
咸淳三年詔封神白衣/頂聖入明人爭奉之
䨇義祠 於越新編舊在名宦祠側嵗乆圯明嘉靖
間知縣張鑑改建於攢宮文徴明雙義祠記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十月會
稽雙義祠成祀宋義士唐公珏林公徳賜也宋社/既屋宋諸陵之在會稽者悉𤼵而平之奸僧楊璉
真伽實倡率焉珠玉悉攫取而投骨榛莽極其憯/慽二公先後以他骨竄易而瘞之植冬青以志顧
正史不傳雜出於紀事之書其言不皆同而皆有/所徴要為不誣也縣故有祠在名宦祠之左嵗乆
且敝南充張君鑑以甲辰進士來知縣事謂二公/所為得名直以陵寢之故陵旁故多隙地依陵植
祠於事為宜嵗時有事六陵以次及公/祠與陵相為終始亦庻幾二公之志也
[220-18b]
顯應廟 萬厯紹興府志在攢宮季本顯應廟記郭/公諱紹以行稱紹
一生於元至元六年性質直有義氣鄉閭有急每/以身先之不求其報家貧以樵為生毫髮不茍取
每至深山窮谷穿虎豹之羣而無恐怖及卒常依/人言禍福歴歴皆有明徴鄉人異之故水旱疾疫
必致/禱焉
劉太守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隍廟西正徳三
年郡人王埜輩建祀知府劉麟
王文成公祠 紹興府志在府北二里許明嘉靖十
六年御史周汝員建以祀王陽明守仁薛應旂告/陽明祠文
[220-19a]
嘉靖壬子春二月後學武進薛應旂視學紹興謁/陽明王先生祠見祠以新建伯題額因思先生之
所以振起乎俗學著存乎人心者恐不專在是也/屬紹興府知府梅守徳易以今額具香帛果醴為
文以告之曰於乎先生豪傑之才聖賢之學闢世/路之榛蕪闡吾道之精一真有繼往開來之徳不
止勤事捍患之功旂等雖未及門竊幸私淑頃登/先生之祠會先生及門之士議易今額直書曰陽
明先生/祠謹告
國朝康熈二十九年知府李鐸重修易今額
忠節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南五里正徳時
裕州同知郁采死流賊之難嘉靖中僉事蔣舜民
[220-19b]
知縣劉昺即其墓立祠祀之
忠烈祠 紹興府志在徴愛祠之左明嘉靖二十一
年知府沈剏祀餘姚孫忠烈燧兼祀其子都督
堪尚寶卿墀南京禮部尚書陞
褒忠祠 山陰縣志在光相坊新建伯祠之右明嘉
靖三十四年紹興府知事何常明山隂庠生金應
𤾉餘姚監生謝志望庠生胡夢雷禦倭死於難事
間於朝常明贈太僕寺丞應𤾉志望夢雷俱贈州
[220-20a]
同知立祠以祀之
沈公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嵇山里隆慶六年廵按
御史謝廷傑建祀贈光禄寺少卿沈鍊有司春秋
祭徐渭有記𫝊詳/忠臣
龎公祠 紹興府志在府學西明萬厯間郡人建祀
廵按御史龎尚鵬
景賢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禹跡寺西萬歴二年建
祀長沙知府季本張元忭有記傳詳/儒林
[220-20b]
湯太守祠 紹興府志在開元寺内祀知府湯紹恩
傳詳/名宦明萬厯初建其生祠在三江閘口明嘉靖中
建
國朝雍正三年六月浙江巡撫法海以紹恩創築三江
閘有功紹郡題請封號
勅封寧江伯春秋致祭
六賢祠 在郡城南府學之東羅門側
國朝康熈二十四年知府胡以渙建祀明季節義諸臣
[220-21a]
監察御史黄尊素户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劉
宗周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右庶子周鳯翔蘇松巡
撫祁彪佳
陸孝子祠 在丈五村
國朝康熈五十五年知府俞卿建祀孝子陸尚質傳詳/孝友
張文恭祠 舊浙江通志在山隂縣右明萬厯間建
祀諭徳張元忭傳詳/儒林
陶文簡祠 紹興府志在江橋右明天啓間建祀祭
[220-21b]
酒陶望齡傳詳/儒林
雙節祠 萬厯會稽縣志在賀家湖口江家園止水
墩明𢎞治中里人建以祀范氏二女嘉靖間知縣
牛斗重新之傳詳列女湯紹恩雙節祠詩老夫和/淚寫新詩止水亭中雙節奇萬古綱
常同一死寸心鐡石兩無移鸞分鏡影秋風冷鳯/咽簫聲夜月遲天地不窮情不盡迄今草木有餘
悲/
忠義節孝祠 山隂縣二祠俱在上植坊會稽縣二
祠俱在朝東坊
[220-22a]
國朝雍正四年知縣周崇髙張我觀奉文建
蕭山縣
先農壇 在縣治東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門鈺奉文建立壇宇并置耤田四
畝九分
社稷壇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紹興府志在縣東三里
邑厲壇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北一里
[220-22b]
城隍廟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治南一百五十歩其
神舊志稱崇福侯盖誤以府城隍舊額冠之也
寧濟廟 紹興府志在西興鎮浙江潮神也宋政和
三年賜今額六年髙麗入貢而潮不應有司請禱
潮即大至詔封順應侯淳熈末髙宗靈駕來太守
張杓躬視漲沙沿御舟入浦處盡䕶以紅竹詰朝
方集萬夫迨潮落沙已蕩盡水去所插之竹纔尺
許及虞祭畢沙復漲塞先是已加武濟公於是又
[220-23a]
加忠應翊順靈祐公慶元四年賜爵孚祐王有司
以八月十五日祭
白龍王廟 紹興府志在航塢山宋紹興中建
武佑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北二里舊號北嶺將軍
廟蕭山縣志又名厲將軍廟輟耕録至正丙申歲/大旱方士陳希微禱
雨於武佑廟累日俄降筆云吾秦人厲狄也與項/羽起山隂雖功不竟而死然有徳於民其父老不
忘我者俾血食於此世代雲變湮我姓名故以相/告至今人呼為厲將軍廟劉基北嶺將軍廟碑餘
曁東北百里為蕭山縣其山曰北幹之山其神甚/靈能祛疫癘作雲雨人有所祈必應尊其神曰北
[220-23b]
嶺將軍歲時祠焉宋徽宗時方臘反睦州自睦入/杭具舟將渡江吏民大恐怖相率禱於神比㓂至
即有風逆其舟且見甲士列岸上甚衆乃止不敢/渡㓂平知越州劉韐上其事於朝賜額曰武佑廟
後封顯應侯有元至正十二年主簿趙君誠至縣/元統甲戍春以俸錢作新廟予為之歌俾祀神焉
劉太守祠 蕭山縣志在錢清鎮北祀漢會稽太守
劉寵傳詳/名宦唐封靈應侯宋改靈助侯元至正間帥
周紹祖重建明嘉靖三十六年令魏堂葺王叔能/劉太守
祠詩劉寵清名舉世傳至今遺廟在江邉近來仕/路多能者也學先生揀大錢沈環劉太守祠詩古
廟小江邊穹碑記一錢清名垂竹帛遺愛豈蒲鞭/犬臥花村月人耕綠野烟千秋承血食誰復繼前
[220-24a]
賢/
國朝康熈二十八年知府李鐸屬會稽縣知縣王風采
修之五十五年知府俞卿重修
張静安公廟 紹興府志在縣東北十里之長山神
諱夏宋景祐中浙江塘壞神時為工部郎中受命
䕶堤置捍江五指揮各率兵士四百人採石修塘
隨損隨築人賴以安郡人為之立祠朝廷嘉其功
封寧江侯俗謂之長山廟
[220-24b]
國朝雍正三年
勅封静安公春秋致祭
徳惠祠 蕭山縣志在湘湖明成化元年賜額祀宋
邑令楊時後以邑人吏部尚書魏驥同祀劉釪徳/惠祠記
宋大儒龜山楊文靖公政和間為蕭山令多惠政/而其大者水利焉盖民嘗苦旱公相邑西南多山
地勢髙亢平曠乃築堤延袤八十餘里瀦水曰湘/湖利及九鄉民感其惠立祠湖上曰楊長官祠又
加圖其像祀之歲乆祠癈景㤗初南京吏部尚書/南齋先生家居謀諸縣令得湖東百歩許廢寺山
麓以復其祠劉珝魏文靖公配享德惠祠記景㤗/改元邑人魏文靖公致仕歸里視楊公堤舊規隳
[220-25a]
廢年乆設法築塘髙廣内增築臥羊坡抵避湖中/風浪栽栁於塘使其堅乆革除占湖為田七千三
百一十八畝及江海無塘障衛民罹水旱勸率官/民修築復舊塘閘堰一十二處薨後遺言辭免
營葬省銀一千七百餘兩轉濟饑民槩縣之民感/公之惠合章上請立祠報祀下廷臣議曰公初由
文學歴官中外歸休林下恒以邑環江海多水患/為憂以楊龜山湖提遺跡閘堰塘倡率修築著
水利切要以𤼵明之徳惠昭昭宜從所/請列於楊時之右合祠祀之章上報可
楊公祠 於越新編在縣東二十里長山尾祀明守
道楊一葵錢象坤楊公祠記憲副楊公蒞越以歲/甲寅築石塘横袤九十五丈又用錢氏
法實石於竹籠倚叠為岸固以樁木袤一千三百/一十丈復以餘力濬河千一百餘丈費金三千七
[220-25b]
百有奇越之水利東則湯公閘西則蕭公堰而今/則楊公塘可列為三公福之漳浦人壬辰進士
施侯祠 紹興府志在倉橋祀明知縣施堯臣𫝊詳/名宦
忠義節孝祠 忠義祠在縣治學宮之東節孝祠在
縣治西門外
國朝雍正四年知縣門鈺奉文建
諸暨縣
先農壇 在城東金雞山下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黄道中奉文建立壇宇并置耤田
[220-26a]
四畝九分
社稷壇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北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南四里
邑厲壇 紹興府志在縣北二里
城隍廟 諸暨縣志在縣城西一里宋淳祐壬寅縣
令家坤翁遷於淨觀院南明洪武三年主簿史子
疇重建長山之陽傾圯永樂間邑人曹希賢王景
明等建萬歴己亥縣尹劉光復開闢直道前臨湖
[220-26b]
水
俞栁仙判官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東南孝義鄉父
老傳有姓俞者乆寓村媼家病革語媼曰死以兩
大甕合以葬我扛折則窆鄉人如其説復夢俞曰
今為天曹雨雪部判官會野火且至烈日中雨雪
塜上逺近異之即其地立祠紹興初乆旱迎神至
大雄寺禱雨立應歲以大稔相傳神喜栁枝邑人
致禱必持栁枝以獻因號栁仙云
[220-27a]
陶朱公祠 嘉泰會稽志在縣東南五里祀越相范
蠡
興越二大夫祠 諸暨縣志在上横街祀范蠡文種
明萬歴庚子耆民酈有政請邑侯劉光復剏建劉/光
復興越二大夫祠記越之冠帶而長中諸侯者自/王勾踐始其嘘燼復燃脱纍然冡君沼强呉而威
上國實惟范少伯蠡文子禽種是係厥勞偉矣厥/施勤矣二大夫義當祠然後世多震慕少伯髙蹈
而悲文之不早見遂霄壤之嗟乎此未易言也少/伯智周天人機决時宜當逆戰夫差時强諫弗聽
已習知主之不同量獨以毁軍滅名復隱忍以見/志功成身退得天道也若子禽朝格敵而夕行成
[220-27b]
國虚無人挺任居守身家已置之若棄一心惟雪/恥報國是圖迨泣血枕戈倖剪冦而通周室方
將借天子靈寵以屬諸姫桓文寡君而駕軼管范/諸人為愉怏豈意君之遽我猜乎然即其從容自
裁曰臣聞命矣無纖毫怨懟狀則非如悻悻矜功/伐而懷憤懣者比也所謂生死不二之臣非歟且
少伯告君曰親附百姓臣不如種是二大夫自為/有明開而其造澤於越則一也則為此地而議崇
祀誠無先二大夫者故題其額曰興越二/大夫祠著越之文明光大自二大夫始也
孟子廟 諸暨縣志在縣西三十里夫槩鄉係四十
七世孫信安郡王孟忠厚扈駕南渡幼子環衛上
將軍開國男孟載封爵諸暨因家焉嘉定丁丑建
[220-28a]
明萬厯間知縣陳正誼重修陶允宜孟子廟碑記/宋南巡有扈從渡江
曰孟載者孟子四十七代孫信安郡王忠厚子封/爵諸暨縣流寓夫既鄉子孫家焉嘉定丁丑建孟
子廟肖像其中四時專祀其後廟宇日頽嘉靖間/郡守張侯計直修葺俄以兵火寢工萬歴間陳侯
出宰兹土聞邑西有廟釋奠既畢徘徊四顧遂謀/新之命孟氏之族長文獻合其族人醵金若干鳩
工庀材以告始事侯復捐俸百金以竣厥役仍請/於督學喬公大叅胡公檄其後充生員以奉廟事
於是夫槩之墟炳/然三遷之里矣
國朝順治間六十四世孫稱舜生員樹忠等呈請撥田
六頃供奉祭祀
[220-28b]
朱太守買臣祠 諸暨縣志在縣北之松山宋嘉熈
四年勅賜文應廟每嵗祈年社會最盛趙希鵠朱/太守買臣
碑記諸暨為邑左山右澤地勢髙下殊絶故旱澇/輙暴至嘉熈庚子秋七月積隂不開霖雨大注霹
震霆巨電交作民大駭邑令祈於四墉弗應鄉/耆老祈於社里弗應於是川流驟漲四野瀰漫如
澤谷壞室廬損苖稼老雅蹙額適提㸃刑獄使者/項公容孫行部至縣召父老曰古者能禦大灾能
捍大患必有山川英靈之氣鍾為明神而邑之神/寧無是者乎僉曰吾邑松山朱太守之神生而父
母吾邦殁而血食鄉井盍禱焉翌日吏率其僚佐/民會其保伍走祠下瓣香致敬拜伏未興濃雲忽
收霽色如鏡洪波既息禾則盡起吏民大喜相與/議曰何以報神賜遂以事上府府大師蔡公閒
[220-29a]
於朝天子下太常寺議廟貌嘉熈四年九月三日/勅賜文應廟秩於祀典命下之日閭里驩呼因鳩
材以葺祠宇闢重門揭廟額仍刻石登載始末按/班固漢史侯姓朱諱買臣會稽郡人或以為諸曁
卽其所居邑由布衣以䇿干漢武帝帝伐南越侯/以丞相長史出為會稽守守故鄉故於是邑宜有
祠祠居山之巔今徙於麓紹興間左朝㪚大夫郭/公亢新其棟宇驗梁木舊題乃東漢陽嘉三年所
建耆舊傳唐末黄巢之變賊入縣境有見來旗書/松山神號者因遁去宋朝宣和甲辰妖人方臘嘯
聚欲入境神見一嫗織巨屨賊怪問之嫗曰將以/供官軍賊遽退慶元戊午延宼跳梁尉楊思中禱
之得吉卜整衆擒賊賊望見神旗如曩時驚駭乃/潰凡邑之旱蝗水災及癘疫無禱不應於文學科
舉之士占得失尤驗今禮官以文應定廟額蓋取/史臣語内外以文相應之義廟成爰作迎享送神
[220-29b]
之歌淳祐甲辰/二月初吉記
史大夫祠 諸暨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靈泉鄉按
大夫家世其先杜陵人諱昭徳輝其字唐咸通中
充諸曁鎮遏使平喬中甫之亂黄巢犯境又却之
卒葬靈泉鄉之溫泉村邦人懷之立祠祀焉
梁公祠 於越新編在紫山明隆慶間建祀知縣梁
子琦傳詳/名臣
忠義節孝祠 忠義祠在學宮内泮池西節孝祠在
[220-30a]
江東下坊門地方
國朝雍正四年知縣佟逢年奉文建
餘姚縣
先農壇 在東郊
國朝雍正六年知縣葉瑄文奉文建立壇宇并置耤田
四畝九分
社稷壇 萬厯紹興府志在西門外一百五十歩
風雲雷雨山川壇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南門外
[220-30b]
邑厲壇 餘姚縣志在治北武勝門外燭溪鄉
城隍廟 餘姚縣志在治東二十歩元至正二十五
年重建汪文璟重修城隍廟記城隍廟在州東北/二十歩故老相傳宋淳熈間封崇徳王我
朝至正二十二年加封崇徳昭應王越三年九月/命下而知州王侯瑢來蒞是州者二年矣政簡而
役均民安而吏肅水旱疾疫有祈於神無不輙應/侯於是樂民之和感神之徳而侈上之賜也乃捐
俸以率其僚屬父老大修厥廟易其朽蠧破壞而/増其未備者於是門廡殿寢内外一新廟修於至
正二十五年四月十有/五日成於十二月一日明正徳七年令張瓚新之
嚴時泰城隍廟贍田記正徳間城隍故祠以歲乆/就頽邑宰張侯瓚謀新之衆舉呉山寺僧文顯至
[220-31a]
則首出衣盂長物以倡施者響應不踰年落成復/置常稔田三十餘畝請給符牒以禁將來之鬻并
邑令顧侯存仁給之復/稽舊籍而免其丁役焉嘉靖十九年通判葉金於
縣之東南隅建齋房五楹萬歴十五年知縣周子
文改建廟後設東西廡其後知縣黄琰重修
國朝順治三年同知王應升復新之
東嶽廟 萬厯紹興府志在大黄山宋政和四年通
直郎顧復幾捨址知縣廖天覺建建炎間燬市舶
使史應炎捨今址復建嶽廟在郡中各邑往往有
[220-31b]
之而餘姚獨盛
緒山廟 餘姚縣志舊在龍泉山後廢遂移建於西
門月城内李泳緒山廟記餘姚縣緒山祠祀典始/於東晉咸康曁本朝崇寜間徽廟一夕
夢禁中火有神人撲滅已而致恭曰臣越之餘姚/緒山神也黎明有司不謹焮及内庭得暴雨乃已
上驚異有㫖下本道搜求靈跡宛然邑上其事勅/加咸康應夢之號宣和方臘之叛二浙摇動綠林
數千起剡中將及境人情恟恟有異雲截道若不/可進衆睨雲中鬼神兵幟可駭皆禠魄遁去乾道
三年玉牒趙彥仁緯與邑耆艾有事祠下視棟宇/歲乆而像設湮闇風雨鳥鼠之所穿漏相顧太息
裒貲為倡俾和者成之凡錢貨工財之委應/期皆至裒於春成於夏功不勞而廟貌一新
[220-32a]
國朝康熈九年復徙龍泉山舊址
南雷瑞應王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南雙鴈鄉舊廟
大小雷山因溪水泛溢流木 至此遷於今所元/修
南雷瑞應王廟記至正六年夏五月不雨土田暵/乾農夫告病餘姚守汪侯辰良與官屬議於庭曰
吾守兹土時值歲旱民用愁苦其咎在吏我不可/不為民請按州志四民之山有北麓於州為南山
其山曰大雷小雷其神曰南雷之神起晉咸康間/得祠祀南有大樹幾百圍空中可容數十人下窪
為泉泠然居人或見異蛇緣上天必雨謂為龍云/凡民有灾沴妖孽旱蝗水澇之菑禱之無不應宋
宣和間羣盜方臘宼縣縣民號於神賊且至毒蜂/被野賊懼而遁神數為民禦災捍患連著顯賁宋
[220-32b]
嘉定初勅賜廟額曰孚應實為人闕遂於丁亥率/官屬畢出請禱還及州而雨終日民猶以為未足
丙申守又往禱屏車却蓋自稱無狀是日天無雲/赤日赫然頃之雷而作雨三日而後止甌寠汚邪
皆生美禾是歲為有年民乃曰祠撓弗葺何以報/神我將修樹祠廟刻石於門以昭神功且以彰守
之仁衆皆曰然/訖成屬余記之
漢髙帝廟 萬厯紹興府志在白山山形𩔖蛇又産
白蛇故祀以厭之
嚴子陵祠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北十里之陳山
光之宅墓皆在焉其廟乃宋乾道中郡守史浩所
[220-33a]
建於越新編嘉靖間知縣丘養浩徙千佛閣左春
秋祭孫應時嚴先生廟記先生吾餘姚人也晩耕/於富春山富春析而為桐廬釣臺屬焉自文
正范公建祠而記之釣臺之名大顯而吾邑之地/靈人傑世反不傳非闕歟土俗所記吾邑稍東江
瀬粼粼上下常有聲是為子陵灘盖其初之釣游/處也旁又有山曰嚴公山山有古祠曰先生廟
謝太傅廟 紹興府志在東山祀晉謝安
永澤廟 餘姚縣志在儒學旁元州判官葉恒築海
堤民思其功請於朝廟祀之後祀於開元鄉龍王
堂
[220-33b]
石孝子廟 餘姚縣志在四明鄉祀石明三元重紀
至元中建傳詳/孝友
趙考古祠 於越新編在新城内明嘉靖中知府湯
紹恩建祀敎諭趙謙傳詳/儒林
毛忠襄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汪姥橋東五十歩祀
忠襄公毛吉有司春秋祭倪宗正毛忠襄祠堂碑/記公字宗吉自幼負氣
節陞廣東按察司僉事廣西蠻賊滋蔓揮刀斫賊/力屈被害七日得屍貌如生官吏士民弔哭相屬
時從車餘犒軍銀或密付公家僮為歸資是日公/降於僮妻悉索以歸夏憲長曰吾平生玉潔肯含
[220-34a]
垢入地哉闔署駭觀事聞贈嘉議大夫本司按察/使廣東人被公之徳者祠之水旱疾疫禱之輙應
咸神之况兹鄉公之所生其山川公/英靈所由萃也人之神之也宜哉
謝文正祠 紹興府志在龍泉山忠烈祠東明大學
士謝遷祠也有司春秋祭之𫝊詳/名臣
海日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新建祠東祀文成公父
尚書王華傳詳/名臣
忠烈祠 嘉靖浙江通志在龍泉山南麓祀贈禮部
尚書孫燧嘉靖二年知縣邱養浩建黄芳忠烈孫/公祠堂碑正
[220-34b]
徳己卯六月宸濠反都御史孫公死之卽死所建/祠曰旌忠知縣邱養浩請於當道曰夫名徳祀於
其鄉自古為訓餘姚公生其地而祠闕焉甚無以/妥幽靈答明貺乃即龍泉山巔祠之額曰忠烈公
諱燧字徳成别號一川居士祠地縱横若干門室/各三楹東西廡各五楹皆養浩請公帑鳩工市材
成/之
陽明先生祠 嘉靖浙江通志在龍泉山舊為上方
僧舍先生嘗講學於此嘉靖十四年提學徐階因
為建祠先生手書學規今猶在壁間祠左有海日
樓
[220-35a]
黄忠端祠 餘姚縣志在新城保慶王廟左祀黄忠
端公尊素有司春秋祭張鵬翮黄忠端祠堂碑銘/滉漭姚江理學是衍徳業
文章聿推新建繼此者誰黄公莫先公生不辰貂/璫逞亂棄鼎寶槬一日百戰巖巖黄公犯顔直諫
并戒同列旁燭隠患哀哉貞士或殛或竄鷤鴂爭/鳴卒及於難廟祀歴年爼豆於粲滛潦稽天助虐
閹宦遷而新之桷㮌輪/奐傳之永乆精神靡㪚
國朝雍正九年總督臣/李衛檄縣重修
施恭愍祠 餘姚縣志在驛東祀明末殉節左副都
御史施邦曜有司春秋祭
[220-35b]
國朝順治十年賜官地七十畝以為祭田
貞烈祠 於越新編在新城内石嵬橋西祀姜通判
妾竇氏傳詳/烈女
忠義節孝祠 忠義祠在儒學左側節孝祠在奉裁
姚江驛基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葉瑄文奉文建
上虞縣
先農壇 在縣東郊外
[220-36a]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許藎臣奉文建立壇宇并置耤田
四畝九分
社稷壇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里
邑厲壇萬 厯上虞縣志在北門外一里
城隍廟 紹興府志在縣東一百歩萬厯上虞縣志
剏自後漢其址係史壽總所捨宋寶祐中莊演等
再剏東有㕔事元陳椿應順等改為觀音堂後鍾
[220-36b]
愷王福相繼修治而夀總後裔得仁又益地重建
陳文鼎應筠葉文珪以次興舉萬厯十二年令朱
維藩重修二十五年令胡思伸改修胡思伸城隍/廟記虞有城
隍廟剏於漢廢於唐復於宋遞廢遞興未詳所自/今廟在邑之東與治署隣若曰邑主者既以嚮明
而治神則司其柄於𡨕漠中儼然而通肹蠁焉凡/祐善罰淫報不爽銖寸先是嘉靖甲寅間島倭為
釁三犯我郛而無能加一矢保障之功偉哉歲乆/患圮又湫隘不稱瞻仰余萬歴丙申蒞治拓地聚
材葺而/新之
石窟廟 萬厯上虞縣志在羅巖山麓奉桑神神嘗
[220-37a]
助宋兵有功封郡王明張秋河決嘗顯隂靈助築
至今客江湖者遇險難呼號求救輙獲䕶持有祈
禱其應若響
握登聖母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握登
山之巔舊傳舜母名握登生舜於姚墟因姓姚氏
蕭將軍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東南十四里將軍秦
人諱闓與弟閎領兵東之上虞植金鞭於地而自
誓曰化為黄竹吾當血食於此已而黄竹生焉黄
[220-37b]
竹嶺由此得名嶺去廟甚近廟有斷碑云吳太元
二年縣令濮陽興立
遺徳廟 萬厯紹興府志一在五夫鎮一在法界神
周氏諱鵬舉東晉時宰上虞後守雁門曾游漁浦
湖全家没於水自是數示靈響民立祠奉之號仙
官廟唐天寶間鄉人孔澤趙瑗請禱願遷忽大風
四起朱紱及香爐皆隨風而去二人視其爐紱所
止處聞之於官為建祠堂賜額利濟祠中藏錢王
[220-38a]
所賜紫犀帶及鐵鞭之屬宋宣和七年敕浙部/使者奏上虞遺徳廟
當睦宼猖狂引兵壓境忽素旗出於廟中賊衆駭/愕謂官軍已至遂退走赫然明靈實相天討保完
一方命賜爵為威惠侯以顯神/之威徳俾民報祀世其無怠
嵩城大王廟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晉
隆安中海宼亂袁山松築城禦宼而死鄉人祀之
崔長官廟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七里祀唐縣令
崔協林仰成崔公祠記公為邑令適歲旱征輸莫/辦乃捐俸代輸至罄其家積邑人深徳之置
祠於莫氏地號莫家祠祠前有樟九株名九株樟/後宇廢木茂里人擬古甘棠舁香火於樹下奉如
[220-38b]
祠後嘉靖己亥復營構迄今又越二十餘禩矣樟/盡萎而廟貌僅存擇日量工門庭楹廡悉更經營
祠宇既備復買置/祭田以供祀事
朱娥廟 紹興府志在縣南八里娥既配曹娥廟其
後上虞邑人復為立祠傳詳烈女葛焜朱娥詩孝/女祠堂溪水邊蕭蕭古樹
近籠烟遺碑剔蘚臨風/讀不待中郎事亦傳
鄭公祠 於越新編在等慈寺東祀明知縣鄭芸傳/詳
名/宦
忠義節孝祠 忠義祠在縣學内東首節孝祠在縣
[220-39a]
學外金罍坊八字橋側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許藎臣奉文建
嵊縣
先農壇 在東效朱公河岸側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張泌奉文建立壇宇并置耤田四
畝九分
社稷壇 萬厯紹興府志在繼錦門外西嶺之上
風雲雷雨山川壇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方山鄉
[220-39b]
邑厲壇 嵊縣志在縣北二里仁徳鄉二都
城隍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西五十歩嵊縣志創不
知何始元至正六年尹冷瓚修二十四年燬守帥
周紹祖同攝尹事邢雄建明洪武三十年知縣江
瀾新之成化中知縣劉清重建𢎞治十一年知縣
徐恂增葺萬厯四年知縣譚禮建儀門及東西廂
宇十五年知縣萬民紀撤故址鼎建
國朝康熈八年知縣張逢歡重建
[220-40a]
始寧城隍廟 嵊縣志在三界即古始寧治廢廟存
居民即以祀社吳鉉始寧城隍廟記廟去縣北六/十里三界里人之鎮神也創於東
漢永建元年為始寧縣治東晉咸和間中原人物/遷隐於始寧者甚多隋之開皇併於會稽唐貞元
二十一年洪水衝決大壞民居今之大江即古之/官巷也由是縣治廢而神祀尚存自漢晉唐宋元
明歴千餘年如一日至於今不城郭而山溪自勝/也不壇壝而蜡臘相承也不辟雍而多士之禮樂
彬彬也不木鐸而比屋之相親相遜猶然太古遺/風也徳政名鄉太欽名里民安物阜居然巨鎮一
十三社春祈秋報靡敢不恭水旱疾疫禱無不應/其卵翼吾人如慈母居舊壤而食舊徳歌思弗諼
永為始寧/遺跡云
[220-40b]
白雲祠 於越新編在縣東六十里祀昇仙太子晉
阮肇廟 𢎞治紹興府志在嵊縣南十里肇之故居
張胄阮廟詩春溪溶溶春水滿兩岸桃花連不㫁/遥看彷彿武陵源曉色晴曛洞霞煖花深樹密别
有村青山夐絶無塵氛參差樵舍依林住窈窕漁/家傍水濆當年劉阮曾居此採藥天台遇仙子靈
境那知難再逢塵緣未㫁思鄉里歸來但見七世/孫舊遊零落知誰存人間嵗月等飛鳥浮生頃刻
何須論我來弔古尋遺跡祠廟荒涼翳荆/棘逝水東流去不囘桃樹年年自春色
囘向廟 嵊縣志在會稽界為徳政鄉祀社之所鄭/自
强囘向廟記神姓陳諱徳道生於東漢孝和之元/年至四十時忽語人曰今日予生辰即死辰也當
[220-41a]
為汝鄉之主是夕果無疾而逝隣居聞鼓吹聲不/絶羣駭之因憶其言構椽於蔣岸橋之岡南向以
祀水旱祈禱輙應後赤烏二年一夕風雨驟作如/萬騎雜遝曉視之廟東向矣遂題其額曰囘向廟
顯應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西四十里祠初建於赤
烏二年神嘗為令此邑有惠政廟食於此嵗乆失
其姓宋宣和辛丑睦宼起蔓延旁境剡縣屠戮尤
酷一夕四山旗幟車蓋隱隱出入雲間賊徒忽驚
呼曰天兵至矣遂自相攻殺鄉人復築廟宇紹興
十一年賜額顯應封靈祐侯
[220-41b]
葛仙翁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太白山有丹井藥竈
許岳英葛仙翁祠詩㫁崖崔巍天驥騰虚明倒影/勢欲崩太隂生寒激山微茫烟水涵青㝠逺峯
堆瓊搏霄漢芙蓉城髙錦雲亂殘紅稚綠春尚濃/綺户闕 林半當年仙子逰無方鈞車足跡名
殊鄉世𫝊得魚化龍去千年遺事歸𣺌茫雲烟蔽/漲穹灝斷碑龍文近丹竈偶來扉履歩山椒兩
䄂風生/漫吟嘯
嶀浦廟 寳慶會稽續志在縣北四十五里神姓陳
名廓睦州青溪縣人嘗為台州永安縣令始過此
見山水勝絶隂有卜居之意秩滿再經忽舟覆溺
[220-42a]
死自爾靈顯民遂祠之稱為陳長官廟晉天福初
有神兵之助封為上善濟物侯樓鑰嶀浦廟記剡/溪兩山相向西曰
嶀山巨石突踞水上其下曰嶀浦巖壑奇聳尤為/勝絶淵渟澂澈不知為幾尋文相傳中有神物無
敢觸犯上善濟物侯廟夙著威靈據山瞰溪稱其/為神明之居舟楫所經無不致敬廟有呉越時公
牒稱陳長官祠嘉祐七年何淹作記云侯為台之/仙居令過此溺死自爾靈騐民遂祠之天福初受
封然酈道元之注水經出於後魏已言嶀山北有/嶀浦浦口有廟甚靈驗則廟已古矣況台州樂安
縣五代時改為永安景徳四年始改為仙居不應/石晉之前已有此名豈侯實為永安縣令後人誤
承仙居之名耶傳記亦有謂靈祠間有以剛方之/士代之者惟其血食有素授職於朝故封爵之報
[220-42b]
與臣子不殊也建炎元年金兵入越欲犯邑境以/神之威不戰而退乾道嘗賜香茗之奠今丞相謝
公布衣時由丹邱赴南宮神已告之富貴之期既/登科作尉此邑事之尤謹公既登樞筦修職魏君
必大率邑人以加封為請慶元改元賜廟額曰顯/應公之力也魏君年及八十新其祠而鑰之子潚
為丞介以請/記乃為記之
靈濟侯祠 嵊縣志在縣東門外百數十歩故有祠
在浦橋明洪武十七年增建於邑之南門成化二
年知縣李春重葺十三年縣丞齊倫拓大之嘉靖
二十三年詔春秋崇祀三十四年知縣呉三畏徙
[220-43a]
今所萬厯十五年知縣萬民紀更拓之宋寳祐元/年敕兩浙
洪水為患尤深幸錢塘潮神靈濟侯大顯神通逆/風退浪不壞民居不傷民命祠宇臨江水波不入
嚴衢近郡亦賴保全是用重褒封號旌異靈聰宜/改靈濟侯為善應侯載諸祀典俞浙靈濟侯祠記
剡之浦橋有神曰陳侯諱賢者生於乾道戊子殁/於紹定庚寅既殁禦災捍患所在響答侯生能為
神不問晝夜遇假寢輙神遊江海間拯䕶舟楫嘉/定庚辰潮怒齧堤手一竹植沙塗上誓之曰神有
靈無使潮越吾竹以為神羞潮至望竹伊邇即勢/伏迄𨓦折而東行未幾西岸擁沙成阜畚鍤就緒
而長提屹若山繞矣一日郯之鄉丈人趙公炎來/道侯之孫某將築亭墓上奉祀事求文為記吾少
時舟行浙江中流浪湧篙公仰天呼侯數四浪輙/平舟獲善濟吾時常有祈禱之語乆未克償遂為
[220-43b]
記/之
王烈婦祠 紹興府志在清風嶺烈婦臨海人宋末
為元帥所劫乃囓指血寫詩山石上投崖下死血
漬入石至今天隂雨則僨起如新有司春秋祭楊/維
楨王烈婦詩天荒地老妾隨兵天地無情妾有情/痛血囓開霞嶠赤啼痕化作雪江清能從湘瑟聲
中死全勝胡笳拍裏生三月子規啼盡血春風無/淚寫哀銘張翥王貞婦詩清風嶺頭石色赤嶺下
嶀江千丈黒數行血字尚斕斑雨蕩霜摩消不得/當時一死真勇烈身入波濤魂入石至今苔蘚不
敢生上與日月爭光晶千秋古石化為碧海風吹/斷山雲崩可憐薄命良家子千金之軀棄如土古
[220-44a]
來䘮亂何處無誰肯將身事他主兵塵澒洞迷天/台骨肉㪚盡隨飛埃楓林影黒寒燐墮精靈日暮
空歸來堂堂大節有如此正當廟食標崔巍君看/嶀江之畔石上血真與湘江竹上淚痕俱不滅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巡撫朱軾檄紹興知府俞卿重修
忠義節孝祠忠義祠在學宮東側節孝祠在縣治
百歩街之東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張秘奉文建
新昌縣
先農壇在東郊外
[220-44b]
國朝雍正六年知縣李之果奉文建立壇宇并置耤田
四畝九分
社稷壇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南百歩
邑厲壇 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一里
城隍廟 嘉泰會稽志在縣西一百五歩成化新昌
縣志宋封崇福侯元至大元年縣尹李承事重建
元末燬於方氏明洪武二年知縣周文祥因舊址
[220-45a]
併舊尉司址重建成化十一年知縣李楫重修
劉阮廟 萬厯紹興府志在十一都採藥徑祀劉晨
阮肇
保應廟 成化新昌縣志在十四都宋寶慶二年鄉
民楊大春等狀稱有隋諸生避難没葬其地水旱
疾疫禱輙應民請祠之遂賜今額董泰初保應廟/詩廟食空山八
百年衣冠猶是李唐前汴河十里垂楊栁何似松/隂數畝田陳東之保應廟詩投迹空山計已非江
都消息亂來稀廟前幾種/青青草錯怨王孫去不歸
[220-45b]
呉府君廟 成化新昌縣志在二十一都神姓呉名
元之仕唐守越後居剡西今為永福鄉既没葬於
上黄院
止水廟 紹興府志一名捍患祠舊在東堤上宋紹
興中知縣林安宅寶祐中知縣趙時佺俱築東堤
有功民為立祠明成化間侍郎俞欽征川貴山賊
夢二人語曰明午當助風次日交戰果反風克勝
歸即崇飾廟貎以報其功嘉靖二十三年知縣萬
[220-46a]
鵬築城改遷城内易其額曰東鎮黄璧止水廟詩/歩入東溪路翹
瞻令尹祠築堤前日事止水後人思晝永官/無事秋成民不飢喬松看合抱應是手親移
石子重先生祠 嘉靖浙江通志在鼓山書院中歲
以丁祭後祭新昌縣志祀宋儒石墪傳詳/儒林
陳宣慰祠 萬厯紹興府志在城隍廟西元至元中
建祀浙東宣慰陳恬俞浙陳宣慰祠記公字慶甫/河南府人至元十四年以浙
東宣慰從百餘卒來自福建抵新昌隣境婺之玉/山多悍夫先是有欲逞悍於一使者呼儔五百軰
約便道為邀害計風傳來期適與公値邑人白公/宼鋒必鋭少避之公曰吾宣皇靈慰民望以為職
[220-46b]
不幸遇宼弭宼可也避宼可乎縱吾可避百姓魚/肉不上負朝廷羞使節乎况宼亦吾民也吾將導
揚天子徳意昭示禍福使知向背以盡吾職無愧/吾心而已即留止縣治翼日宼至公肩輿招諭罄
囊勞之寇認為前使者喧呶洶湧不復聽命擁衆/直前公遂死焉宼覺其誤驚駭鳥㪚嗟乎公以赤
子視寇寇不以父母視公公為寇開生路宼乃納/公於死事之倒施有如此者非命也耶公既死邑
人壯而祠之閱二十有八載邑大夫王光祖/求文為記因𤼵明其事以表見於當世云
何鄉徳祠 於越新編在東城外祀明尚書何鑑石/性
何鄉德祠記大司馬新昌何公有大惠於鄉今即/其所可見者言之新昌之東有古防焉湍水嵗齧
決而厲民公謀之藩郡増築髙廣邑之田賦汨於/豪姦小民貿貿焉不知所如則鬻家以償公議度
[220-47a]
而籍之諸弊頓息縣治居萬山中留都之稅疲於/飛輓公議擬溫台改輸近郡邑有社倉去城阻逺
民弛於防則蠧日滋令質之公移置近邑所徭役/省而防閑便舊制邑三十有二里公以民貧議歸
併十之一邑東南接溫台道路時壞於洪水往來/病渉公始議結石為周行餘二千歩又建傑閣以
壯八鄉之觀𢎞治癸亥大祲民有菜色公議上請/得蠲租賬恤賴以活者甚衆他如議免軍需而遞
送省裁革冗簿而費用節請除府庫之役而窮困/始蘓凡所以益於國而利於民之政不可悉舉宜
鄉之人廟貌而頌祝/之役世而不能忘也
忠義節孝祠 忠義祠在學宮内西隅節孝祠在學
宮外興賢坊右
[220-47b]
國朝雍正六年知縣葛大梁奉文建
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