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1a]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三十七
關梁五/
台州府臨海縣/附郭
平橋 赤城志在州治小㕔前宋淳熙十五年宗守
頴重建跨池為屋左右植芙蓉曽幾平橋詩浪說/吾邦小清池思有
餘水風凉枕簟芳氣馥衣裾客位經過少/官曹簿領疎良辰不行樂秋水落芙蕖
悟眞橋 明一統志在府治東北宋張平叔所居之
[036-1b]
地赤城志舊名黄牛坊橋慶元三年葉守籈更名
狀元橋 赤城志在州東一里陳侍郎公輔居之
臨海縣城外/關梁
中津橋 輿地紀勝在縣南一里修八十六丈廣一
丈六尺宋淳熙八年守唐仲友建唐仲友修中津/橋記郡介栝蒼
天台間城臨三津其中最要道招舟待濟寒暑尤/病仲友以淳熙庚子來守自念承乏牧養大利可
作廼分官吏庀工徒度髙下量廣深立程度以寸/擬丈創木樣置木池中節水以□効潮進退觀者
開諭然後賦役始於四月丙辰成於九月乙亥築/兩堤於皇華亭之東甃以巨石貫以堅木載䕶以
[036-2a]
菑楗中為級道兩旁為却月形三其層以殺水勢/南堤上流為夾水岸以受水衝堤間百十有五尋
為橋二十有五節旁翼以闌載以五十舟舟置一/碇橋不及岸十五尋為六栰維以柱二十固以楗
筏随潮與橋岸低昻續以版四鍜鐡為四鎻以固/橋紐竹為纜凡四十有二其四以維舟其八以挾
橋其四以為水備其二十有六以繋筏繋鎻以石/囷四繫纜以石獅子十有一石浮圖二纜當道者
植木為架遷飛仙亭於南岸遷州之廢亭於北岸/以為龍王神之祠為僧舍及守橋廵邏之室二十
有一間凡橋闌舟栰竹纜之須用錢九百八十萬/既成因其地名曰中津銘曰台江之津憧憧徃來
橋之未作吾民其咨豈無智謀亦阻浮議橋之既/成其勤在繼矜吾民兮閔吾勤兮永詔厥後見斯
文/兮赤城志紹熙元年江守乙祖慶元元年周守曄
[036-2b]
二年劉守坦之嘉定四年黄守㽦六年余守建皆
重修之劉更名慶元黄仍其舊十五年齊守碩逆
防其壊大加崇葺舟補舊者四十創新者十有四
布版道二十有九鈎闌一百六十有二又以餘財
别為舟五穴南岸藏之以備異時更易臨海縣志
明𢎞治初郡守馬岱置田九頃八十一畝歳課租
銀九十八兩以供歳修今廢正德間郡守顧璘重
修歳僉橋夫二十名守橋以防橋船漂失
[036-3a]
國朝順治十八年造石橋成移於上津西門外康熙二
十五年石橋壊於大水仍遷浮橋於故地
上津橋 台州府志在朝天門外舊時亦有浮橋兵
燹後橋廢馬守岱所捐田盡遭隠佔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府閻承詔查出捐田四百五十
餘畝重建上津浮橋並將租銀及臨太兩邑欵銀
詳請各分一半為橋夫工食及歳修之費後壊於
大水五十三年知府張聯元清查租銀欵銀並捐
[036-3b]
俸重建歳加修葺通詳勒石
赤欄橋 廣輿記府城臨海門外晉成公綏為章安
令嘗登橋望江作雪賦臨海縣志又名章安橋其
上有亭東西有樓
懐義橋 輿地紀勝在縣東二里乾道六年守向汮
建
交禮橋 赤城志在縣東二里一作交鯉因唐開元
中蛇與鯉鬬而名臨海縣志因大固鄉舊有交禮
[036-4a]
里故名
吉祥橋 明一統志在縣西三里宋天禧中建赤城
志以近吉祥寺故名乾道六年亭其上
通明橋 赤城志在縣東三里以其路通四明故名
台州府志宋有十將鄭者居之又名十將橋溪流
原抱城南下後決而東
國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府張聯元修復形勝東築巨壩
俾溪水由橋下直入東湖合流靈江亦使城壕水
[036-4b]
深便於防禦
大固橋 臨海縣志在縣東一十五里赤城志一名
雙橋濱溪舊多梅花
錦衣橋 台州府志在縣東二十里舊為邵家渡以
明布政蔡潮出已衣以成橋故名
九星橋 台州府志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宋乾道間
建有九洞
三十六渡 赤城志在縣東二十里自潮漈東至小
[036-5a]
芝凡三十有六節故名
三江渡 臨海縣志在縣西十五里舊有官渡歳久
漸壊明嘉靖戊戍同知朱世忠邑令劉大直移徙
上流里許築大埠造巨舟建濟川堂買廢寺田三
十畝給篙工民多便之蔣鳴玉三江渡詩靈江活/活自西來潮口沙鳴兩岸
廻萬木參天渾未曉/鳴榔一響霧中開
黄巖縣
縣橋 赤城志在縣南一十五歩宋宣和五年建黄
[036-5b]
巖縣志明隆慶二年楊令廷表重修増二橋於左
右
利涉橋 嘉靖浙江通志俗稱浮橋在縣北一里台
州府志在澄江上舊為江亭渡宋嘉定四年楊令
圭建長一百丈廣三丈為台温通衢葉適利涉橋/記嘉定四年
二月黄巖縣浮橋成林鼒叔和為其知縣楊君言/曰橋長千尺籍舟四十欄箘繂索隄其兩旁棞圖
狻猊訖三十旬斤鐡九千木石二萬五千夫工六/萬餘縣東南車馬擔負而客之塗皆達於橋西北
樵採携挈而民之市皆趨於橋諸公跨天台陟鴈/蕩行過黄巖皆喜曰増一橋矣蓋奔渡爭舟傾覆
[036-6a]
蹴踏之患既免而井屋之富㕓肆烟火與橋相望/不絶甚可壯也台州有橋自唐守始君一縣作之
抗其力如州倍難也願子記以為君酬予少從叔/和兄弟㳺每為予言縣直北山爽氣浮動花栁之
麗雪月之勝無不在江北予間至程頭必徘徊顧/瞻輙阻江而返屢矣今既橋而叔和與邑人日曳
杖娯戯於北山潮生汐落隨江降升悠然如泳漢/浴沂以歌詠令君之遺徳而余已老不復有四方
之事徒慨想而不能從也因附/見之亦以志予之不忘斯㳺爾舊設利涉橋田千
餘畝蠲其他徭貯租以備修理費不及民公私兩
便明成化間折其半𨽻太平𨽻黄巖者六百二十
二畝有竒潘士驥利涉浮橋詩陽侯欲截澄江道/江北江南天杳杳魚貫輕舟影不流蟻
[036-6b]
移過客何時了幾囘吹㫁西風顛雲斤月斧/費萬錢沙禽冷眼崖花笑空山有石無人鞭
孝友橋 赤城志在縣西一里修六十丈廣三丈跨
大江别浦宋元祐中令張元仲累石為之元仲字
孝友因以名橋慶元二年圮於水縣人趙伯澐重
建築為五洞橋面亦五折取道其中坎兩旁以竅
水翼䦨其上視舊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橋潘士驥/西橋秋
月詩玉虹横處隔市喧夜痕冷浸青青天風生萬/籟瀉金液風定一顆摩尼圓飛步如逰桂香陌影
濕虛闌和露拍蘆花灣近/霜鴻驚亂啼錯認東方白
[036-7a]
東浦橋 赤城志在縣東北一里許即混水閘橋
桂枝橋 赤城志在縣東二里左㻫居之宋紹興二
十八年建
利渡橋 台州府志在縣西十五里舊為斷江渡江
流湍悍人多溺死明袁令應祺建橋成於萬厯己
夘秋名利渡秦鳴雷利渡橋記黄巖邑在山海間/徃來之道非緣厓而躋即跨江而渡
若橘江視他渡特險艱於濟焉肖海袁侯涖治問/民所疾苦而興革之於是居民羣入以告侯曰是
誠不可已顧帑無羡貲乃捐俸為倡逺近聞侯意/爭相捐助唯恐後乃以僧元藴練實可任悉以委
[036-7b]
之僧乃測江之南北若干尺分為七梁梁廣如長/數而殺其二鍥趾所立皆以身泅於水而定之已
乃攢木以抵衝懸機以引縴蓋慿虛搆實務俾/堅好以為永利比成侯以酒徃落命以今名
得勝橋 黄巖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宋宣和中建
赤城志宣和寇亂逼南鄉翼日與宼戰廟前橋上
見神立空中飛矢石如雨宼驚走南鄉得全故名
丁家渡 台州府志在縣西五里有丁婦死節於此
故名黄巖縣志明嘉靖間教諭黄統仁捐貲治舟
割田三畝募舟夫以便徃來
[036-8a]
亢山渡 黄巖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里人鄭于鑛
造舟以資徃來置田以備修理鄉人德之
天台縣
孝義橋 台州府志在縣東九十步宋淳化元年建
以近孝義坊故名
臨川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一里赤城志舊名
西橋宋隆興二年令王琰絫石而建且亭其上琰
臨川人故名陳騤臨川橋記隆興元年冬十月甲/戌臨川王琰新作橋於邑西之谿從
[036-8b]
民欲也谿距邑庭可一里聫彴以度歳作歳圮編/甿苦其役迨公之來會費五百萬錢出俸四十萬
為邑先爰即故址營之穹石以為楹巨木以為梁/甓以培石灰以塗甓二年閏月丙辰告成公率僚
友觀之僉曰大夫之力也願即以臨川名遂歌以/落之曰壯哉滄溟跨蛟龍麗兮霄漢垂螮蝀疑若
有神施磨礲鞏然不動嶄華崧環瞻山幄凝翠空/俯睨溪紋織微風夜半横浮沆瀣中朝來掩映扶
桑紅車馬颯㳫西復東宏規碩利繄誰/功競將大年壽我公願與此橋俱無窮天台縣志
元祐五年水壊復修亭廢明永樂七年暴漲衝壊
知縣張坰委陸孟洋許均重建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侯仁爵率里民陸必㨗姜承齊等
[036-9a]
重修
思賢橋 天台縣志在縣西二里赤城澗上宋嘉定
二年令詹阜民有德政秩滿邑人送至此刻石名
橋以紀善政又名迎賓橋橋側宋儒潘子善故宅
在焉圖經云咸平五年建後壊明萬厯十九年義
官許榜重建
長洋廣濟橋 台州府志在縣十八都長洋澗上明
洪武年間建宋濓長洋廣濟橋記天台縣西二十/里有山曰鷓鴣二水發源其間合流
[036-9b]
至長洋復折而西與大溪滙然後滔滔東逝當夏/潦秋霖水驟進氣勢奔突咫尺如隔秦越里人壘
石為小橋不能殺水怒竟蝕而去邑大姓洪紹生/憂之乃集子姓與謀累址於淵鑿石於山犬牙相
函魚鱗宻比架為髙梁崇以尺計者二十有五修/倍之翼以石闌與橋相齊甓東西兩堤各二百尺
有竒傍築菴廬三楹招浮屠惠澄者守之始事至/元己亥之三月訖工於庚子之十二月費錢一萬
緡夫工一萬一百橋成隠然如虹霓跨空而收截/險利涉之効下視飛濤如履袵席遂名之曰廣濟
云/
清溪橋 赤城志在縣西五里天台縣志宋令丁大
榮建大橋以鶴仙名之楊嗣清溪搞記清溪在/縣西五里犇注湍悍每遇
[036-10a]
滛潦輙成巨浸慶元庚申縣令丁侯來長斯邑亟/詢之衆衆曰徃昔大夫嘗有意於斯不短於幹局
則嗇於資財以故無所建立侯曰事弛於偷安功/成於有㫁茍利於人以後為羞於是敷敘利害貢
書於尊君京尹侍郎求度牒以就成之得錢二百/萬且捐俸以繼其乏禮致鄉之士急於義者十餘
輩分董是役士皆欣然承命始於壬戍之春訖於/癸酉之秋橋成見者歎曰是橋之成君之功盍以
鶴仙名庶幾召伯埭白公渠之遺意/使後之人知所自侯名大榮毘陵人明萬厯六年
令岳如厚重修之橋環洞二十有八名岳公橋四
十三年令胡來聘修崇禎間知縣程良符重建石
橋七大洞廣一丈餘行人利焉
[036-10b]
國朝順治間橋廢建木橋以濟涉
振錫橋 赤城志在縣北一十里國清寺東舊名東
橋後寺僧亭其上以水聲如振錫更今名
飛泉橋 赤城志在縣西二十里蓋取孫綽賦瀑布
飛流而名
茅橋 天台縣志在縣西三十里赤城志舊名通濟
後以地多茅姓更今名
澥渚渡 赤城志在縣東一十里始豐之水出於此
[036-11a]
其清如紺碧焉
溪南下渡天台縣志在縣東南一里官渡在此
仙居縣
觀政闕/
市橋 赤城志在縣西一百三十步景德四年建
平政橋 台州府志舊名白水橋赤城志在縣東一
百五十步宋嘉定十六年建以溪水白色故名仙
[036-11b]
居縣志明萬厯二十年主簿曽學周重建改今名
知縣汪夢說顧震宇屢修之
迎恩橋 赤城志在縣東六十五步舊名東河橋宋
嘉定元年令姚偓重建以嘗迎詔書於此更今名
社橋 赤城志在縣西二里以其處社壇側故名上
有傾蓋亭
三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三里台州府志以盂
溪馬踪張阜三水合流而名明正徳間知縣曹廷
[036-12a]
桂偕主事張糠重建明季又圮水月堂僧徳進募
而新之
苦竹橋 赤城志在縣西五里其側多植苦竹故名
慶雲橋 仙居縣志在縣東十五里赤城志宋慶元
元年建以有慶雲之瑞故名
斷坑橋 台州府志在縣東二十里宋紹定六年令
程士龍政成解組民送之於此又名留程橋
折桂橋 仙居縣志縣西三十里以宋呉芾子侄聨
[036-12b]
科故名
廣業渡 仙居縣志在縣西六十里即九郎溪也明
萬歴間主簿曽學周造舟濟人
羅漢渡 台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即今羅渡
國朝康熙十七年僧於渡頭建三層樓頗壯麗
寧海縣
遺惠橋 台州府志在縣東跨玉河明萬厯壬辰令
曹學程建近程長官祠故名
[036-13a]
桃源橋 赤城志在縣東一百九十步夾岸多桃花
舊傳水源出天台因取劉阮事而名台州府志元/儲國秀自稱
桃源主人令王士宏號桃源/仙宰桃源寧海之通名也
過逺橋 萬厯寧海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崇福寺
前
永逸橋 台州府志在縣西由雙樓至小桐巖十里
大溪二小溪四明萬厯丁亥令周應雷建
桐山西橋 萬厯寧海縣志縣東北三十里赤城志
[036-13b]
因山得名宋嘉祐八年縣人應宗貴絫石而建羅/適
桐山西橋記距縣東北隅半舎之近有聚落焉曰/桐山一溪經其中溪亦因山而畢㑹潄齧隄址洶
洶不可禦昔為梁以木濟諸行者曽無期月之固/由是徃來之人嘗病其涉邑有應宗貴者集其族
人與鄉之強有力者議以石易之於是捐鏹以給/其用召釋子普寧以督其役不踰月而橋成凡植
柱二十有五鑱板二十餘錢總五十萬一邑老㓜/四方之商旅有過而觀者咸嘉其用心焉羅適憶
西橋寄昉師詩長憶西橋避暑時天風六月襲人/肌水隨地脉來無盡雲過山頭去不知拂岸稚松
應偃蓋當年逰子已龎眉憑師/莫動溪邉石留待東歸題好詩
集義橋 崇禎寧海縣志縣北四十里紫溪舊志作
[036-14a]
十二保橋
登台橋 明一綂志在縣東七十五里台州府志取
孫綽賦語名之宋紹定中發運鄭霖與僧元海同
建王應麟登台橋記寧海縣東七十五里瀕鉅海/有黄公渡是為登陸之㑹其東曰西洲發運尚
書鄭公居焉公為太學生慨然有及物之志常涉/是渡時浮屠元海適同舟公中流謂曰津人操楫
涉風濤危孰甚焉盍為橋以濟元海曰是吾心也/他日子䇿足要津共成茲事可乎公曰可哉元海
裒檀施空貯槖鳩工犍石肇癸巳至甲辰一星終/始成橋一洞公方董餉淮右捐俸餘佐其費又為
洞者三丁未歳公起家持浙西常平使者節輸廪/給俾續前緒於是五洞就而元海逝其徒有清隱
[036-14b]
惠疇者復徃叩公公戒惠疇謁諸公貴人求助且/割俸裨其不足訖成跨海為梁二十四洞時庚戍
夏五月也公之孫灊圖列事蹟屬應麟著石章垂/久逺乃為之辭曰台為古海限與天際濞彼横津
坎險孰濟濤湧颷悍一葦航之鯨呿鮫嚵嗟人慓/危有偉鄭公懐仁斯惻身雖韋褐心已禹稷爰語
苾蒭汝其維梁一念之烈填海匪難昊穹實臨成/公之志于淮于浙公濡六轡縮衣貶食惠我鄉閭
厥施豐溥我祿之餘儒釋一心同於濟物謀不愆/素衛淇晉澳如虹貫日如黿浮江登陸結轍坦履
康莊溟波不揚百靈朝夕天吳紫鳯貼妥受職元/凱富平維何造舟未若茲橋鎮壓瀛陬鄭公之徳
巖巖無極爾駟/爾車過者必式萬厯寧海縣志元至治中圮釋復
元募建明成化十七年復圮知縣張宏宜修
[036-15a]
上白溪渡 萬厯寧海縣志在縣南四十五里即狐
嘯渡
下白溪渡 台州府志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常樂渡 崇禎寧海縣志在健跳城外明正徳間里
人張士斌造舟以濟
太平縣
三元橋 台州府志在縣十字直街
登雲橋 太平縣志在學宮前邑生林尚冲建
[036-15b]
渭漳橋 台州府志在縣治東一里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郭治重建
沙埭牐橋 太平縣志在縣東北三里林喬年建林
應禎修
横峯橋 舊浙江通志在縣横嶼東台州府志舊志
作月河橋
雙桂橋 台州府志在縣十四都葉檢校徳驥建
靈山橋 舊浙江通志在靈山寺前
[036-16a]
泥源橋 台州府志在江家橋西明隆慶間邱氏造
國朝康熙間知縣郭治重建
石橋 舊浙江通志在縣二十三都
截嶼渡 太平縣志在縣二十二都過渡入樂清界
清港渡 台州府志在縣二十四都三山楚門徃來
之衝
金華府金華縣/附郭
金華縣城外/闗梁
[036-16b]
通濟橋 嘉靖金華縣志在通逺門外去縣西南一
里元大德四年西峯寺僧宗信募緣剏造未成元
統二年浙東憲使徐奭造黄溍通濟橋記婺瀕溪/為郡二水薄城南合流
而西其勢滋大距城一里所故比舟為浮橋以達/徃來霖潦暴溢絙弱弗支舟多覆溺西峯及菴禪
師憫人之病已甚謀伐石作橋以利永久度地於/浮橋西若干步定基絫石旁為兩堤中為十一頓
凡頓之形西正方東則小撱而剡其上以殺水怒/起大徳四年秋九月訖十年春三月兩堤十一頓
皆集未及架木為梁禪師尋委順示寂元統二年/春部使者徐公甫下車友雲龍公時主西峯法席
亟以茲橋為言乃市大木於處之遂昌募良匠於/閩南江左以至正二年夏四月庀事於是諸頓悉
[036-17a]
完頓之髙去水四十有一尺貫以木梁被以石甃/髙出頓上又八尺而橋成橋之修七百八十尺廣
若干尺覆以屋如其修廣楹間五十而為殿者三/為亭者二因浮橋之舊名榜曰通濟竊考其廢興
之故而備記之用誌歳/月貽諸後之君子云明洪武三十五年燬於火
天順壬午副使馮靜重修成化中郡守周宗智復
為屋𢎞治初復燬郡守郝隆重修金華府志嘉靖
間洪水墩墮者四郡守張鉞姚文昭葉宗春相繼
重修萬厯間損壊縣令方元彦重修天啓七年洪
水傾圮縣令髙倬再建崇禎七年復壊縣令王士
[036-17b]
鑅徐調元重修至乙酉被方兵焚燬屠隆通濟橋/詩芙蓉山下
錦為溪二水迢迢繞郭西襟帶勢成雙浦合簷牙/髙出衆峯齊春流不斷長鴻影夕照猶聞天馬嘶
萬里登途還奏賦/仙郎何負少年題
國初知府張安豫捐俸首倡功未就至康熙癸夘守道
胡養忠知縣王世功重建庚戍又壊中垜知府呉
翀知縣李錦重修甲寅宼亂盡燬知府張藎及知
縣王治國暫造浮橋以濟康熙二十年橋船為大
水衝壊知縣劉培捐俸分給橋南各啚造船三十
[036-18a]
二隻以成利濟三十二年復為大水衝壊知縣趙
泰甡捐俸首倡邑中慕義樂輸重造新船三十六
隻加砌兩岸馬頭又置田若干畝積租以為修理
之費始事於甲戍年七月至九月告成
𢎞濟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赤松門外維舟為之金
華縣志通武義永康逹於處州原名上浮橋明永
樂中義士袁大珍為舟二十有四維以鐡絙架板
其上未幾洪水暴漲絙絶舟敗宣徳三年大珍子
[036-18b]
淮重建杜桓/為記萬厯金華府志成化十三年知府周
宗智重修每舟徃來必候撤板人以為病正徳間
郡守趙鶴乃架木為二垜以通之
國朝順治三年橋壊九年知縣王世功重建康熙六年
知縣邢振嵒修九年知縣李錦加修
旌孝橋 嘉靖金華縣志一名通逺在旌孝門外通
義烏浦江下為石墩上覆以屋山橋水經其下向
東流入大溪
[036-19a]
正果橋 萬厯金華府志即孝順橋在縣東五十五
里橋屋三間杭慈溪水經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文明橋 嘉靖金華縣志即枝栁橋在縣南二十里
通湯溪金華府志南山水經其下北流入大溪
明逺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二十五里金華縣
志即上目橋通浦江
松溪橋 嘉靖金華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通永康
縣及温台處長二十五丈楊柵溪水經其下年久
[036-19b]
傾塌嘉靖丙申巡按御史張景重建萬厯金華府
志復圯萬厯丙寅分巡道僉事李穟用石修完
山橋 方輿勝覽在縣治北二十里二巖對立溪流
亂石間故名山橋黄溍山橋詩行行指木末路逐/飛雲上時登巨石憇共聽春泉
響尋源竟莫窮即事成幽賞于石山橋詩北山之/北兩山馳一徑蜿蜒石作梯脚力倦時山始好芙
蓉東畔/赤松西
含香橋 金華府志在縣東三十里北山水經其下
西南流入大溪金華縣志係東義徃來要津為水
[036-20a]
衝壊僅存墜垜
國朝康熙三十一年知縣趙泰甡重建
雙溪渡 金華府志在縣南三十五里接永康武義
大溪
蘭谿縣
慶成橋 蘭谿縣志一名義成連跨官塘即官橋也
在縣西一百六十步
福民橋 金華府志在縣西北城外浦口蘭谿縣志
[036-20b]
明隆慶間圮知縣傅元順重修
思親橋 蘭谿縣志舊名塌水副使胡僖家北城以
母没思慕而建
悦濟浮橋 正德蘭谿縣志在縣西門外臨跨衢婺
二港舊名中浮橋宋紹興中始作於江運使衍繼
成於知縣江文衡有橋莊之田以備修葺迨元季
始廢明洪武初知縣賈存義建之徐元重重修悦/濟浮橋記蘭谿
合婺衢二水邑之城臨其東滸舊有浮梁以濟元/季戎馬擾攘廢渡垂二十年邑宰賈存義閔人艱
[036-21a]
涉捐已俸倡率於是邑之好事者佐財助力不數/月成其制兩舟方之駕板其上列楣其旁廣尋有
四尺袤倍之為節凡五十連以鐡鎻篾紼並維於/橋上旁溪置石櫃五以木為閑下石實其中以繫
紼三置上流挽之防其順而下曲二置下流綴之/備其逆而上曲橋之端累石為磴道餘三十級升
者涯立其扁曰/悦濟仍故名也萬厯金華府志成化六年知縣李
璡又建未久壊於洪水以舟濟渡正徳四年六月
縣丞田中令民三里共作一舟而橋始成焉章懋/重修
悦濟浮橋記蘭谿浮橋宋紹興中江運使合衆力/為之歳久屢壊國初以來一作於賈侯存義再作
於李侯璡惜其未久皆遭洪水摧敗近有上書言/浮梁不可廢者詔可其奏部檄藩府施行郡守萬
[036-21b]
公以屬邑丞田侯侯謂邑之編户里二百四十而/浮梁用舟八十艘命民三里共作一舟所需鐡石
之𩔖亦以其數均之衆情歡趨如治其私不兩月/而□事其橋跨溪中有洲焉溪兩岸及中洲皆累
石為垜垜之上各樹石柱者二而中則有四焉以/八十舟聫為兩節舟上架板為梁梁之兩旁皆有
欄楣兩節之修總百尋梁廣一丈有五尺其舟首/尾皆貫以連環鐡綆縻以篾纜而兩端皆繋於石
柱又以鐡作巨矛者十下墜於淵而上繫其橋使/不隨波上下且時其水之髙下以為損益又時其
開閤以通舟楫皆/侯之所經畫也金華府志萬厯二十二年大學
士趙志臯與邑令葉永盛重建并置田數百畝充
繕修之費明季燬於兵
[036-22a]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季振宜重建
赤溪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赤溪上江永貴重建
楊公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東溪上金華府志宋時
楊克恱建
板橋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東板橋舖下宋紹興辛
巳僧可威建蘇簡板橋記蘭谿縣陸走郡再舍而/近車聲足音憧憧達旦板橋届其中
途春水時至秋霖積潦衆壑悍激滙於橋下入於/大溪橋壊勿治行旅病涉僧可威獨任其事因舊
増新糜金錢二百萬募緣僅二十萬傾竭衣鉢以/足其費營於紹興辛巳之冬成於隆興甲申之春
[036-22b]
礱石請書夫開道途謹闗梁吏事也自郡縣力不/暇給而重於勞民政廢不舉林下之人非有吏責
而視朝涉者若已褰裳惕然有不安於其躬者誠/可書也初威鳩工嘗語之曰昔橋髙於路累尺謂
水不能冐曽不知増髙易欹客土難托水甚至汎/濫於道固自若也當損髙益平以便馳驅厚其址
多為鋸牙以殺水勢益其廣疏為三硔以分/湍流迄用此說工不加倍而橋遂堅壯云蘭谿
縣志明崇禎十二年因水衝壊知縣盛王贊重建
東井橋 正徳蘭谿縣志在十一都宋咸淳間知縣
沈應龍建
塢口渡 嘉靖浙江通志在忠祐廟前正徳蘭谿縣
[036-23a]
志宋時舊有浮梁知縣柴紱名曰通濟紹興中水
溢橋壊僧仲機重建後又壊明永樂初邑人余邦
永作舟以濟其子孟源又割田數畝以備繕修蘭
谿縣志後廢余士相余伯頴造舟為渡
普濟渡 萬厯金華府志在平渡鎮即女兒渡也溪
流至是東西二百餘丈水甚湍悍宋紹聖中邑人
劉思㳟維舟百艘以梁其上因謂之普濟橋其後
邑人劉𦸼縣尉李彦相繼修治又因鄉而改名曰
[036-23b]
望雲橋其廢久矣今以舟濟渡云
東陽縣
玉帶橋 金華府志在東峴門内葛喬二太師住處
叱馭橋 明一統志在縣治東廣輿記舊名碧嵐西
峴山水所經
乗駟橋 嘉靖浙江通志舊名緑波橋在縣西一里
夾溪橋 金華府志在縣東三十一都界台新二邑
髙十餘丈長三十丈明嘉靖間耆民趙模造劉慤/夾溪
[036-24a]
嶺橋記東陽縣治東百里許曰夾溪嶺蜿蜒與天/台相虬錯故其巖障益深邃而嶻嵲水為兩崖所
束下注一溪悍怒狂激行者逡巡躑躅弛肩脅息/以俟先是人嘗議橋其間率自度不能與兹水争
勢竟中寢莫有仕其役者嘉靖戊戌嵬山趙氏捐/貲鳩匠百計圖之期必就凡費若干緡歴三載而
功果竟余敘其顛末以貽東陽人俾後/來者有考焉又剏屋數楹以居守者東陽縣志
萬歴間趙明勤張宗道等復修崇禎末年橋壊里
人張宗泗胡求等架木橋以渡徃來便之
和尚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八里東陽縣志相
傳唐駱賓王與李敬業起義兵敗逃歸追捕甚急
[036-24b]
至此削髮為僧故名
荆浦橋 東陽縣志長四十丈濶八丈明崇禎間僧
知禮募建
麻車渡 金華府志在縣東北五里有木橋
國朝康熙二十年於橋上流里許新設放生澤知縣俞
允撰文勒石為禁
河頭義渡 東陽縣志在二都地都民傅一泰置
義烏縣
[036-25a]
文昌橋 義烏縣志在縣西八十步明知縣鄭錫文
建後廢知縣汪道昆改建縣西七十步
國朝康熙三十年知縣王延曽重修
野鴨橋 金華府志在縣北百八十步繡湖渠鄭東/白遊
繡川湖記栁洲花島北有小堤通洲/島堤受衆水架木為梁俗名野鴨橋
新呉橋 明一統志在縣治西宋淳熙中建萬厯金
華府志淳熙四年縣丞胡沃建橋下置閘以節繡
湖水利義烏縣志後圮明崇禎九年重建
[036-25b]
國朝康熙十年耆民孟六卿重建十三年因縣無城斷
橋以禦寇平後知縣辛國隆甃石重修
登瀛橋 嘉靖浙江通志舊名南井橋在縣南一里
崇禎義烏縣志元至正五年建明洪武三十三年
知縣呉佑命李承理龔叔寧重建正統間洪水頽
塌知縣劉同命趙仲芳修築改今名
繡津橋 義烏縣志在縣西南三里知縣熊人霖造
熊人霖繡津橋詩十里湖香接芰荷蕭蕭竹樹/繡輕羅潺湲曲水穿山麓明月橋邊聽棹歌
[036-26a]
興濟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東三里舊為浮梁曰
東江浮橋宋慶元三年知縣薛揚祖更以石縣民
徳之易名薛公橋尋圮於水嘉定二年知縣施寅
重建又圮淳祐五年知縣趙圓卿作新橋易今名
虞復興濟橋記邑之東江故有石橋始成於慶元/初載淳祐壬寅秋七月雨甚橋壊浮屠惟幾者欲
踵成之時朱元龍自尚書左司郎歸繡湖上惟幾/謁曰願丐一言以興此橋朱君屬之予予曰吾家
萬山之中是謀非吾所能及乙巳冬十月趙侯圓/卿來朱君約予合辭以言侯曰吾責也博詢利病
孰宜因革或謂前創稍卑故水至而壅於是増築/其址視舊崇六尺或謂向也腹沙而背塹故易潰
[036-26b]
於是實之土而覆以石當橋之中作屋五楹又立/東西二門直西㟁作閣二間栖僧伽其上凡可以
増壯觀而夀此橋者無不為也橋未有名/乃扁以興濟因書其始相與謀者如此萬厯義
烏縣志元大徳五年僧永識重修又圮皇慶元年
達嚕噶齊瑪蘇繙為浮梁泰定二年僧仲文募作
石橋於故址之西八步兩岸皆有石堤中疉石為
七頓橋長四十二丈僧智宏募緣為屋以覆之其
南二頓尋為水所激而仆達嚕噶齊額琳沁重修
明洪武五年南堤及二頓復毁於水至十五年主
[036-27a]
簿聶用和復修永樂間為水激壊正統三年縣丞
劉傑捐俸倡民擇石為頓六年知縣劉同勸民助
資完之成化九年東陽盧孟涵改為巻石洞橋十
二年洪水衝壊十六年同知李珍復勸盧孟涵盧
孟實協力重建十七年暴漲衝塌十八年知縣齊
溥勸義民呉希仁南築石堤重建橋梁構屋建亭
於其上改名廣濟橋王汶重建廣濟橋記廣濟橋/自宋慶厯間縣令薛揚祖更
為石橋後繼為令者皆重造焉終不免於壊成化/辛丑元城齊溥來宰巡行江上咨嗟久之翌日遂
[036-27b]
命匠氏伐石於山採木於林視北堤尚無恙則仍/其舊南堤則累石為岸以遏水怒修一百三十尺
崇與頓等中為頓凡七每頓用其舊之少半而増/三之二其狀東則小撱而剡其上西則自下而上
皆正方崇四十有五尺廣二十有四尺頓之上疊/木六重髙出頓上又八尺貫以木梁木之上布厚
板被以甎修四百二十尺板之上構屋屋以間計/者四十南北端為亭者二亭之外為階級升降之
道中為亭者一亭東西為神祠凡屋之兩旁翼以/板以禦風雨每間虚其上為楹以供眺望經始於
成化十九年三月/畢於是歳八月金華府志𢎞治十三年知縣李
文郁重修十五年知縣呉盛勸義官呉希彩黄子
宣虞子盛捐資重修嘉靖八年大水壊者過半十
[036-28a]
四年趙模趙幹倡義築礅建橋越二年復燬知縣
方介命趙幹重修四十五年侍郎呉百朋修之隆
慶五年橋屋壊知縣歐陽柏重修萬歴七年舉人
呉大纘重整石礅二十三年礅傾頽梁板朽壊知
縣周士英命呉彦清虞學鳳等悉新之義烏縣志
天啟七年知縣鄭極詳修崇禎十二年撤朽楹版
以石十三年知縣熊人霖倡捐并為木䦨翼之因
歳首迎春於此顔曰渡春橋
[036-28b]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于漣修十三年邑寇橋廢二十四
年知縣辛國隆市巨木為梁上覆以版又置田修
葺三十年知縣王廷曽倡建橋屋五十四年燬於
火署縣張若霈重建
西江橋 崇禎義烏縣志縣西南四里半明知縣熊
人霖造虞國鎮建西江橋記邑治臨大溪萬厯中/主者欲於釣魚磯為梁或病其逺不便徃
來遂請梁於射堂南不得已從之梁址當潭暴漲/輙圮屢圮屢修公私病之歳在戊寅之秋邑侯豫
章熊公始視事博詢利害罔不殫悉急召役夫徙/之減馬捐薪以為經費不閲歳竣役以繩度之凡
[036-29a]
去舊趾九百武而止侯西江之/進賢人予因名之曰西江橋
景髙橋 義烏縣志縣西北十五里浦江孔道民素
病涉明崇禎十三年知縣熊人霖伐石四丈成之
廣益渡 義烏縣志縣南三里地名下埠明萬厯七
年邑民龔來時捐造浮橋知縣范儁捐俸完之十
一年來時復累石為三谼浮舟加葺如故後舟損
改髙橋以鐡索纜木版而濟二十年知縣周士英
増修之後水漲橋傾改用渡
[036-29b]
石基渡 金華府志在縣東十九里通東陽
永康縣
仁政橋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萬厯金華府志舊名
大花橋元至元五年改建以石易今名明景泰六
年僉事馮誠重建知縣劉珂繼成之李裳仁政橋/記永康縣東
南三十步有水匯而為淵名曰華溪溪當處婺之/交行旅輻輳舊以木為橋隨廢至元間改石覆之
以屋洪武中屋燬於火景泰乙亥橋壊於水僉憲/馮誠行部過之視橋之廢遂以贖刑之金庀材命
工悉將就緒而馮弭節他郡厥功未究明年春安/成劉珂來宰是邑毅然曰此有司責也遂殫力竭
[036-30a]
思窮日夜經營之不數月而橋成其長若干廣若/干石以方計者若干工以日計者若干屋凡若干
楹完美壯固有加於舊費出/自公不取於下衆咸徳之金華府志正徳十六
年屋災縣丞李景軒葺萬厯二十八年知縣戴啓
鳳修
永寧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東南百三十步舊名
小花橋元至順元年主簿赤盞榮祖改建以石易
今名永康縣志明永樂間驛丞胡義葺𢎞治間市
民徐得銘重建正徳間圮其子璋復建
[036-30b]
東橋 永康縣志在縣東北二百步延真觀前明嘉
靖年間民趙延懐建今為木橋
梁風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東百步永樂十四年
重建
李溪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十里萬厯永
康縣志景泰初僉事馮誠檄同知趙某督耆民李
思傑施孟逹建成化末圮於水正徳中里人章徳
昭營建久弗就嘉靖二十三年僉事歐陽清捐俸
[036-31a]
為倡檄僧徳顯募緣合金衢温處四府官民之力
成之洪垣李溪橋記李溪渡東浙要津也舊有橋/為洪波横激以去嘉靖癸巳子承乏永康耆
民章徳昭走予論兹渡利害甚悉遂告諸府未得/其方越七年庚子予自嶺南外補永嘉郡東裝晨
涉見徳昭之子章根致四明上人徳顯相與經始/其事既二年子以事出華溪而兹橋亦成屹屹然
且試以三春之水矣庠/生章子樹詣予為之記永康縣志今圮别建木橋
五錦橋 金華府志在縣西十里永康縣志明正徳
十三年重建
烈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西十里永樂十四年重
[036-31b]
建
西津渡 萬厯金華府志在學前永康縣志明𢎞治
間知縣王秩造舟及僉渡夫以濟
國朝康熙間邑人陳疇助田為修辦渡船之資
武義縣
熟溪橋 正徳武義縣志在縣東南宋開禧三年縣
主簿石宗玊建因名石公橋武義縣志明嘉靖二
十五年令趙竒修之造六墩而止隆慶二年令林
[036-32a]
一鶚建石墩者十架木為梁萬厯四年邑令譚音
造橋屋四十九楹陳善熟溪橋記武義縣故有熟/溪橋民病涉久矣譚侯始至有
以建橋之役為言侯曰此邑令責也但令長未信/於民而先以勞之不可居二年政教修明百廢具
舉民再申前議會年大侵侯曰民艱於食而時詘/舉贏不可萬厯四年五月侯三載考最政通人和
年穀順成侯度其時曰可矣乃捐俸為倡好義者/翕然應之又益以罰贖之金五十鍰米五十石踰
兩月告成侯以書來請予紀成事按橋長凡五十/丈横一丈七尺為石礅者十為屋者四十九楹好
義助工者皆得/書刋之碑隂
國朝康熙年間知縣李經邦重修
[036-32b]
文興橋 正徳武義縣志在縣西一里儒學之東正
徳十三年縣丞林有年建樹石刻曰文興橋武義
縣志萬厯戊申重修
瑞明橋 武義縣志在縣治南八里舊名瑞村橋耆
民徐廿四等募建年久傾圮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史恩如募建石橋改今名
郭婆橋 金華府志在縣北十五里武義縣志舊有
婦人捐資所建故名後徐叔修之改名郭橋
[036-33a]
雙溪橋 正徳武義縣志在縣西二十里雙溪口正
徳十三年徐魁建
内白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白
水橋正徳武義縣志跨白溪舊架木為之屢為洪
水傾壊正徳十三年縣丞林有年砌以石凡三硔
苦竹橋 金華府志在縣西二十里正徳武義縣志
正徳九年徐昱建
化渡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西一十五里武義縣志
[036-33b]
温處徃來之衝風濤險惡義民何彦一捐田造船
以濟
浦江縣
南橋 明一統志在縣治南跨浦陽江萬厯金華府
志宋元符中錢尚書遹所建廣一丈九尺亘三十
丈歳久水决橋壊元至正四年達嚕噶齊杜諾海
作大堤三百餘丈障水還橋下橋上創亭三楹中
間以奉浮屠氏隄旁翼以扶欄植槐桞堤中創樓
[036-34a]
以憇行者堤盡處别建小橋以洩支流人行堤上
斜睨縣南飛樓傑閣掩映蒼翠中儼然圖畫也方/櫺
南橋記浦陽江去縣治不一里而近每積潦人莫/得渡宋元符間尚書錢遹始構橋江上久為横流
旁出橋若虚置至正三年達嚕噶齊諾海公適長/是邑明年秋首割已俸修治之僚佐吏屬莫不協
從凡閭巷鄉鄙之在編籍者亦皆出資以助而公/專任其事焉遂鳩工伐石不期年而成其南又築
堤於橋道接堤杪構小橋以疏别流舊有迎恩亭/在社壝之右因徙就橋側且為屋十四楹以為偵
候憇息之所扁曰臨溪橋為硔道凡廣十丈有九/尺亘五十步因故名扁曰南橋堤廣視橋亘五十
步扁曰浦陽於是朱欄華柱映耀鯨波虹跨鼇戴/雅麗駭目樹以桑栁蓊蓊林林樵者以歌漁者以
[036-34b]
舞負者戴者以徃以來喁喁相屬/也邑父老來屬余記故為之詳焉崇禎浦江縣志
後圮明萬厯二十年造木橋以便行者
國朝康熙十年邑人李如珪重修
韓西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西一里浦江縣志月
泉水所經
羅漢橋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東十七里先有巨石
屹立溪中相傳石為羅漢所攝即石建橋因名左
溪山水所經
[036-35a]
石斛橋 浦江縣志在縣東三十里呂祖謙入越記/石斛橋溪流潺
潺岸旁大石如屋/西走浦江道也
席塲橋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北三十里巖坑山水
所經宋寳慶初邑人毛日嚴建林子燕席塲橋記/聚席塲橋者幾百
家山為垣溪為閫溪沿羣山斗折蛇行迢迢三里/居民編木以渡今天子踐極元年毛君日嚴捐帑
廪鳩匠石剏橋於徃來之津長二十八丈廣一丈/八尺翼以闌楯鎮以魚虎計工四萬有竒三年而
成予聞而髙之曰利人本其仁任事本其勇不寳/貨財本其亷能通人情本其恕本是四者可以觀
其人/矣
[036-35b]
孝門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東三十里浦江未置
縣時地屬義烏北鄙因顔孝而名
泰平橋 浦江縣志在縣東三十五里治平寺邊鄭/棠
為/記
定龍橋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東三十五里官巖山
麓為浦陽山水所經路最要衝萬厯甲申僧廣倫
募建
湯溪縣
[036-36a]
黄石橋 嘉靖浙江通志一名黄路橋在縣北六里
雙龍橋 萬厯湯溪縣志在縣北十里羅夢鵑造
馬村橋 湯溪縣志在縣東北十里章勤造
表忠橋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南十五里忠烈陶公
廟後
白馬橋 萬厯湯溪縣志在縣北十五里章琛章繼
同剏
官橋 金華府志在縣西十五里森琳湖畔
[036-36b]
白龍橋 金華府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明萬厯甲
申知縣陳茂鷟始創石橋
葉灣渡 萬厯湯溪縣志在縣北二十里張文濓葉/灣渡記出
城西二十里為葉灣西南接衢括諸郡水而北合/東陽新安江為浙東上逰之要津行旅需扁舟濟
者指千萬計而一二榜人挾陽侯之勢以制行旅/緩急生死之命亡誰何者邑侯汪公進諸父老問
計對自趙宋以來邑人江衍嘗造舟為梁方是時/僅衣帶水耳今洪濤澎湃虹梁非䇿也莫如官為
造舟募水工以濟行者便侯曰諾遂捐贖鍰首事/而風諸善良以義樂赴者數十人鳩工庀材為船
三艘復計所以利永久者以羡貲買田二十畝擇/人掌其歳入以為修葺費既成長老屬予為記遂
[036-37a]
不辭而/為之書
衢州府西安縣/附郭
三鳳橋 衢州府志在郡治東正街明郡守楊凖建
寳坊橋 西安縣志在郡治東察院南郡守楊凖建
朝真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朝京泉大井東衢州府
志舊時用石平鋪架屋其上
國朝康熙四十六年疏濬城河里人募貲重建特令髙
濶以通舟筏入城
[036-37b]
西安縣城外/闗梁
通和橋 天啓衢州府志在朝京門外水亭埠萬厯
四十四年郡守洪纎若邑令劉有源剏造
國朝順治庚寅巡道李際期知府韓養醇知縣成晉徵
修造頗如舊制李際期通和浮梁碑記衢治城西/朝京渡浮舟為梁始萬厯壬子郡
邑賢大夫洪纎若劉有源從紳士方應祥等十有/三人共底乃績更謀踵事籍腴産若干歳入鏹二
百八十有羡備詳通和橋錄中歴半週甲民稱利/賴鼎革間廢且復尋又廢順治己丑秋予由督學
命廵奉衢咨衢士民遂以暢月鳩工越歳火西告竣踐/ 金
[036-38a]
舟二十有六編木架之廣二尋虹跨中流髙視廣/川徒行絶水櫓行絶梁舟鉅丈有仞維以鐡絙左
右抵岸各千尺制皆從朔既成偕郡守韓養醇邑/宰成晉徴酹而祝之董其役則門下士徐國珩徐
應瑜徐應晉余兆斗王大成徐國亷葉其/珵凡七人助財勸功别勒貞石並告來者甲寅之
亂僅存栟木駕敝舟康熙癸亥春總督王國安捐
金更新之
東蹟浮橋 衢州府志縣東去城十里明萬厯間金
梅造今廢
迎恩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光逺門外衢州府志舊
[036-38b]
用木平鋪凡三截後去其二易以石虹上用石板
平砌兩傍石䦨
國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府楊廷望知縣王涵重建改名
光逺
高橋 天啓衢州府志在拱辰門外二里舊以木為
橋隨作隨壊成化間王玩易以石
驛馬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五里即今落馬橋
俗云黄巢到此落馬遂不敢入城因名
[036-39a]
章戴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二十里一名東津
橋宋紹興四年守李信甫屬陳羾率衆為之嘉定
八年守魏豹文重修毛憲章戴橋記章戴之水夏/秋滛潦輙奔放洶湧紹興甲
子橋壊官責四里正僅成畧彴以濟隨圮李公信/甫來典州顧竂吏曰橋梁之設有先於東津者乎
以錢二百萬屬寓居故徽州通判陳公羾召匠慮/材經營締建寺丞蕭公忱繼之捐錢且百萬叅政
婁公機時知西安縣亦二十萬總錢一千五百萬/陳公董視斯役不憚寒暑橋成纔幾年而石將泐
木將撓前官告院陳君汶一日訪予曰先君有志/東津橋殆無遺力今漫弗訾省實所甚懼盍為我
籌之余曰今太守魏侯下車甫期月政平訟息事/有可為次第畢舉君盍試以東津之役言之陳君
[036-39b]
是余言詣郡白前故魏侯亟領納曰此郡邑責也/遂屬役庀工越三月役終侯取廢寺及没入官之
田可四十畝贍僧區畫周盡足利悠永落成之日/東西行者歡欣呼舞是役也陳君得以成其先子
之志魏侯又有以成陳君之志一/舉而兼二善焉是不可以無述西安縣志明萬
厯丙戌改鋪石面今毁二節居民用板補之
百靈橋 崇禎衢州府志界江山縣浙閩孔道徃來
病涉崇禎癸酉通判湯瑩署印江山捐俸倡建西
安令花上苑協成
蓮花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三十里宋紹興二
[036-40a]
十七年易之以石衢州府志歳久毁壊用木筏撑
渡
國朝康熙初有僧濟澄自靈𨼆來寓蓮花寺寒夜風雨
中感墮水呼聲設願構橋改置橋墩於一里之下
髙三丈捲石梁五矼每矼濶四丈橋面濶一丈六
尺兩埵五墩共計長三十五丈橋面砥平傍採青
石為欄左右一百二十檻始於康熙己酉九月成
於庚戌冬杪約費四千金為西邑溪梁之最勝者
[036-40b]
安仁渡 天啓衢州府志在縣東三十五里楊萬里/游衢州
仙巖過安仁渡詩明發溪山一雨餘覺來暑氣/半分無行人道是三衢逺穏掛東風十里蒲
盈川渡 西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
龍游縣
白蓮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跨濠水衢州府志
宋乾道中令林自立嘗種白蓮其下週甃以石
通駟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百步宋紹興甲戌
令陶定建淳祐間樞宻馬天驥重建元至正間壊
[036-41a]
於水達嚕噶齊特黙齊重修明洪武間燬永樂初
知縣祝淵因舊補完正統間縣令張惠構石捲矼
龍游縣志天順中知縣王瓚重増石捲矼仍覆以
屋商輅通駟橋記通駟橋宋淳祐間樞密馬天驥/所建石其墩而架以木行者便焉歴年既久風
摧雨蝕木朽腐不支行者病焉天順庚辰𢎞農王/君出宰是邑政教兼行士民嚮應乃進耆老於庭
而告之曰徒杠輿梁之成見於周禮誠為政之先/務也矧通駟為橋西通百粤東達兩京使車之徃
來王程之遲速係焉非但商旅之經行而已乃命/善工斵石捲而成之空其中以釃水者十其長以
丈計者八十有竒而費以緡計者若干工力弗與/焉始事於壬午之秋落成於癸未之冬因為記以
[036-41b]
傳來/者衢州府志嘉靖十年知縣陳越二十六年知
縣劉梁四十五年主簿張蕡相繼修隆慶六年知
縣凃杰重修萬厯二十七年中圯四矼知縣郁徳
重修三十四年燬知縣吳應試重修崇禎十二年
復燬後止架木為梁無復蓋屋不數年輙朽朽輙
再易云
文昌橋 衢州府志在永安門外邑人余邦輔募緣
為墩六為矼五架木以通行者緣無覆屋架木漸
[036-42a]
圯萬厯三十六年知縣萬廷謙復行募捐架巨木
蓋屋三十餘楹上有文昌像故名萬廷謙建文昌/橋記龍邑故多
橋橋於治前者白蓮也橋於靈源者通駟也第通/駟築而望氣者忌其下流居空砂水飛走以致邑
里蕭落科第晨星鄉大夫松野余公病之乃聚族/而謀募義鳩工驅石為礅捲墟為矼閲六載始告
成焉無何而以無覆屋將就圯也㑹子來領邑事/復節肺石之餘以充費工訖凡三十楹浮屠七級
文昌祠巋然居首費金一十有竒橋遂翼然改觀/自是襟帶山河連環織鎖地脉輪轉人物蔚興架
梁之功豈曰/小補之哉龍游縣志崇禎十三年為水所壊十
六年知縣黄大鵬重建
[036-42b]
國朝順治十五年橋燬於火康熙二年知縣艾朝棟重
建十六年復燬十九年知縣盧燦縣丞何應武典
史李斌重建
縠水橋 明一統志在縣五里宋嘉祐間建
九里橋 衢州府志在縣西九里明永樂間義民余
希哲建嘉靖間呂廷宣重建
馬報橋 萬厯龍游縣志在縣東十五里相傳扶風
守徐𢎞戰死家人不知其所乘馬馳歸報始覺因
[036-43a]
名明嘉靖間知縣甘用世重修隆慶間知縣凃杰
重建為矼五墩四廣二丈長十五丈
築溪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二十里景㤗間知
縣張惠重建萬厯龍游縣志偃王築室居此故名
嘉靖間知縣甘用世重建為矼五墩四廣二丈長
二十丈
笋墩橋 龍游縣志在縣北六里義民余緝建廣一
丈五尺長十丈為矼四為墩三
[036-43b]
國朝順治年間邑人余宏重修
仙跡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三十五里舊名上
虹萬厯龍游縣志洪武間里人龔子禮建有異人
過擲錢賚匠氏錢跡印石猶存故名
通濟渡 崇禎衢州府志在通濟門外
常山縣
仁壽橋 常山縣志在城内南隅坑頭
觀風橋 萬厯常山縣志在縣東文筆門外下跨龍
[036-44a]
潭舊名迎恩成化間知縣余完建圮於水嘉靖元
年知縣侯正綱重建覆屋九間改今名
廣濟渡浮橋 嘉靖浙江通志跨縣東大溪𢎞治衢
州府志明初知縣劉利用建名靈濟橋尋廢永樂
間知縣仇經設渡夫以舟濟𢎞治戊午知縣王錫
等仍建浮橋吾哻常山浮橋記常山廣濟渡故未/設橋涉人告病𢎞治丁巳浙藩大參
湖湘呉公紀行部至縣謂知縣王錫曰古者辰見/角而雨畢則除道天根見而水涸則成梁有司者
可恝然乎三侯曰諾乃造舟二十束板其上旁翼/以楯聨以鐡繩繫於兩崖之石以原設渡夫十二
[036-44b]
人易名橋夫俾專視守葺興事於/丁巳冬十月訖工於戊午秋八月衢州府志正徳
初舟壊知縣陶金築石墩十座架木梁於其上鐡
鎻橋夫如故遂為經久之規
鎭安橋 衢州府志在縣小東門外明萬歴間邑人
陳朝等募建
新溪橋 萬厯常山縣志在大南門外嘉靖間邑人
汪文鳯建
儻溪橋 崇禎衢州府志在縣北五里萬厯常山縣
[036-45a]
志舊以舟渡名金川渡𢎞治間分巡呉紀知縣王
錫建浮橋於其上正徳初改為石橋嘉靖末年圮
隆慶三年魏誥等重建
巖口橋 萬厯常山縣志在縣西南鄉七里巖嶺下
僧永増巖口橋題碑溪之水一雨則漲涉者病焉/在城詹斯詹潛詹瓊詹輝思有以濟之正徳乙亥
秋捐貲創建石橋一所屬予董其役告成甫五載/而水壊斯乃獨力了結前緣髙堅益加於舊雖雨
病涉者免矣實正徳/辛巳仲春望日也
龍遶橋 衢州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橋旁兩峯峻
[036-45b]
削相傳有髙僧日坐河壖誦經募錢每人止取一
文積數年成此橋後有龍欲踰橋去不能乃爪攫
東壁山飛去䧏遂安北鄉今兩處皆有跡可騐
永安橋 常山縣志在七都球川石潭頭徐烈永安/橋詩兩岸
青山一水遙桃花三月漲春潮何/緣谷口通樵客恰好沙灣架石橋
湖澄渡 萬厯常山縣志在縣北二十里詹山湖澄/渡詩漠漠
烟雲午未開危樓獨倚漫徘徊行/人待渡心方急隔岸小舟來未來
招賢渡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三十五里
[036-46a]
江山縣
仙霞闗 明一統志在縣南一百里抵福建界為入閩
咽喉之地薩都拉度閩闗詩白雲下千峯盡入懐袖/裏振衣度閩闗灑作山下水仰登天無梯
俯視井無底古來守闗人豪傑存有幾寒食百草青/春風吹不起劉基過閩闕詩二首闗頭霧露白濛濛
闗下斜陽照樹紅過了秋風渾朱覺滿山秔稻入闗/中峻嶺如弓驛路賖清溪一帶抱山斜髙秋八月崇
安道時見棠梨三兩花張以寧登閩闗詩獨步青雲/最上梯八閩如井眼中低泉鳴萬鼓動哀壑山飲雙
虹垂逺溪家近尚無鴻鴈信客愁復有鷓/鴣啼書生未老疎狂意更欲崑崙散馬蹏
謹按仙霞嶺即古泉山也杜佑云泉嶺山在衢州信/安縣西南二百里漢朱買臣云東越王居泉山一人
[036-46b]
守險千人不能上今其山周圍百里皆髙山深谷磴/道凡三百六十級歴二十四曲長二十里唐乾符五
年黄巢破饒信歙等州轉畧浙東因刋山開道七百/餘里直趨建州即此嶺也宋紹興中史浩帥閩過此
始募人甃以石路自是鐫除鏟削舊時險阨稍就寛/平凡自浙入閩者由清湖渡舎舟登陸連延曲折逾
嶺而南至浦城縣西復舎陸登舟以達於閩誠兩浙/之鎻鑰八閩之咽喉也仙霞闗之東西復有五闗一
曰安民闗在仙霞東南三十五里路通處州遂昌縣一/曰二渡闗在仙霞西南八十里路通江西上饒永豐縣
一曰木城闗在仙霞西南六十里一曰黄塢闗在仙霞/西南五十里路通永豐縣一曰六石闗在仙霞西南三
十五里路通江山縣及廣信之玉山皆江浙徃來之/間道與仙霞共為六闗故土人有仙霞六闗之稱
九清橋 天啓江山縣志在清湖萬厯二十二年知
[036-47a]
縣蔣光彦建天寧寺僧性徳與周徳福等募化採
石作九垜每垜髙七尺横二丈直三十丈作屋覆
其上共二十四間自為/記天啓三年被水衝壊
國朝康熙間總督郭世隆即九清橋舊址建橋船二十
隻鐡索二條知縣朱彩建亭兩岸
浮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鹿頭溪縣東二里
横湖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十里景星鄉天啓
江山縣志邑人王溥建萬厯間溥孫良佐重修
[036-47b]
延齡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三十五里江山鄉
江山縣志明嘉靖間知縣黄綸重建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大水摧壊三十六年福建提督張
旺重建
昭明橋 正德江山縣志在縣南三十里江山鄉宋
僧木菴建衢州府志明知縣劉桂重建邑人指揮
王允徳倡募王志鄭思澤董其役程澤捨田助銀
贍之天啓間知縣張鳳翼令澤孫程徳春重建
[036-48a]
國朝康熙三十七年改建石矼旁置菴亭
慶雲橋 天啓江山縣志在長臺里人朱夏柴時秀
建韓駒慶雲橋詩縣郭連青野人家蔽綠蘿地偏/春事少山逈夕陽多暗水披崖出扁舟掠岸過
傳聲細扶柁吾老怯風波辛棄疾慶雲橋詩二首/草稍出水已無多村路瀰漫奈雨何水底有橋橋
有月只今平地怯風波斷崖老樹互撑拄白水綠/畦相灌輸焉得溪南一丘壑放船畫作歸來圖
呉村橋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四十五里感化鄉
正徳江山縣志一名步雲橋呉祿應建
太平橋 正徳江山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姜叔彬
[036-48b]
建
國朝康熙三十五年大水衝没三十八年祝禮鎮徐良
梓重建
峽口渡 正徳江山縣志在縣南七十里為閩浙要
道知縣呉停造船砌埠翼以兩亭徃來者便之衢
州府志明嘉靖間知縣黄綸置渡船二隻夫四名
開化縣
和平通濟橋 明一統志在縣治東𢎞治衢州府志
[036-49a]
宋紹興丙子邑令喻仲逺建庚子令丁朝佐重建
江通濟橋記開化溪水湍悍舊為民病政和間/參政李光為令日始為橋以便徃來草創之初其
制未盡不能支久紹興丙子令喻仲逺集材鳩工/倣松江垂虹之制為之壯麗精密朞年而成歳壬
辰復圮於水又十年市醫胡應瑞易為浮梁徙諸/上游溪水淺涸不常易以腐敗今令金華丁朝佐
下車父老皆以橋為請君乃因舊址度其廣袤之/數截流而東其長六十丈分為二十三節捐已俸
先造三節以為民勸應者紛然遂足其數始於庚/子七月壬子成於九月辛未每節為六柱三械兩
旁益以二楯横貫以巨木四下施鐡鎖鈎聫以為/固板厚二寸五紛廣一丈四尺盡布以甎傍壓以
石為屋以蔽風雨中為亭奉浮屠氏為民保䕶負/者乗者如履平地不知身在風濤之上也橋成書
[036-49b]
來求記予在桑梓實/聞其詳故紀其實慶元間令趙伯玉重修咸淳
圮於水里人徐斗髙等起造浮橋縣令胡通直重
修元至元間主簿丁世傑架橋葢屋至大間里人
方景任鳩工建造尋壊元統間主簿訥古伯重建
明洪武初知縣何永安復建九年圮洪熙乙巳洪
田寺僧向誠募緣侍郎吾紳主事宋玘與好事者
徐叔謙倡率造舟為梁
國朝順治中知縣朱鳳台重修
[036-50a]
雙溪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一里𢎞治開化縣
志宋政和中縣令李光建後圮於水紹興乙亥令
喻仲逺重建毛幵雙溪橋記開化二溪古未置橋/政和中會稽李光嘗涖茲邑始教民
為橋然制度陋甚卒為湧水所毁厥後里豪相與/踵之而功大費夥累歳不竟紹興乙亥歳今令桐
汪喻仲逺之來審知其故因行視地勢商度工用/勸募閭伍應者雲集即近山得鉅材數百根費以
大省未幾橋成如所素計丙子某月某日明年某/日則始訖之歳月日也鑿溪之深聨木為械步二
而柱横木貫之三藉以大板其厚四寸飛欄相扶/以翼其外中為亭以便休息乗者得以安行者得
以肆千百年之缺一朝而舉之是亦難矣始予聞/而心善之㑹衆請文為記故備述其本末以告來
[036-50b]
者/衢州府志後圮明成化間令林清伐石甃墩嘉
靖間復圮令李文重建
石梯橋 開化縣志在縣北三里石壁峭立下臨密
賽淤有道士疊石為梯七十餘級橋成勢若飛虹
金溪橋 𢎞治衢州府志舊名南歸橋在縣南五里
察溪橋 𢎞治開化縣志在縣北十里徐滔建宋咸
淳間圮於水遂剏渡船
仁壽橋 崇禎衢州府志舊名虹橋在縣東二十里
[036-51a]
巨濟橋 𢎞治開化縣志舊名孔埠在縣南三十里
鄭原善巨濟橋記金溪邑萬山間去治三十里曰/孔埠其地當呉楚閩越之徃來一川清瀉涉者病
之始里人劉同祖度為浮梁其季父清暉公扁曰/巨濟里之陟是橋者如履康莊喜之相與為永久
計得田二十五畝籍其歳入更無後顧憂居數年/日朽月蠧摧剝就圮田之籍於橋者已歸於故主
而扁亦不復見延祐四年春清暉之子文敘與同/祖之子秀孫復經工庀材為舟凡十有六縻以鐡
繩翼以丹楯踰月悉復舊觀田與俱復視昔増善/因擇謹厚者司其籍以相其後又數月而舊扁出
焉黙若有應者嘻亦異哉是不可以/不記其助田之姓名𩔖見之碑隂云
國朝順治中知縣朱鳳台重建
[036-51b]
龍山溪口渡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二十里石門
鄉
浙江通志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