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a]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三十八
闗梁六/
嚴州府建徳縣/附郭
縣治橋 建徳縣志在縣前明萬厯十一年知縣俞
汝為建
三元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郡治南嚴陵志舊名卧
龍明洪武初改名宣威正統十三年知府黄澍以
[037-1b]
郡人商輅中三元立坊其上橋亦以名
建徳縣城外/闗梁
烏石闗 嚴陵志在縣東十五里
謹按烏石闗以烏石山而名江流所經下有烏石/灘又有三河闗在府南四十里即東陽江渡口也
唐置三河戍於此宋為/三河驛當金華大道
鮑公橋 建徳縣志在城西和義門外龍山之水從
北門遶城至武定門以達西湖向有磚橋跨其上
國朝康熈九年協鎮鮑虎易以石梁左右皆竪石楯故
[037-2a]
名
吕公橋 嚴州府志在城西一里為徽寧及淳遂夀
經行之要路當山谿之水直入大江行道患涉明
萬厯三十八年知府吕昌期捐俸倡成
余浦橋 新定續志在朝京門外宋景定辛酉建圮
於水郡貢士王炎重築嚴陵志明洪武初重建成
化七年知府朱暟復拓而新之
國朝康熈七年協鎮鮑虎改建石橋圍以石欄
[037-2b]
苔溪橋 建徳縣志在城東南十五里通浦江為浙
東要衝明萬厯三十五年建復於橋之西建一菴
以䕶之知府吕昌期題扁曰長虹永鎮
國朝康熈元年重建後山水衝決橋圯為木筏以渡行
人
胥村橋 嚴陵志在縣東北三十二里胥村舊名朱
紫橋明洪武三十二年建正統間圯𢎞治五年知
府李徳恢勸諭邑人王景貴捐貲重建長二十餘
[037-3a]
丈改今名李徳恢/為記
風硎橋 新定續志在陪郭塢有亭八楹宋景定辛
酉圮於水嚴陵志明永樂十六年九峰寺僧重建
濟川橋 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北五十里白馬澤嚴
陵志元至正七年里人吳元俊重建賀方/為記
招賢橋 建徳縣志在城西六十里嘉靖浙江通志
漢會稽太守朱買臣嘗寓此築室讀書鑿池為滌
硯所後人因名曰朱池又名其里與橋皆曰招賢
[037-3b]
烏石渡 紫溪渡 嚴州府志二渡在東闗下五里
風濤最險時有覆舟之患明萬厯四十年知府吕
昌期捐造船二隻分為上下兩渡令其遇風覆舟
協力相救閒則渡人往來仍置田六畝以給工費
淳安縣
錦溪闗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六十里
謹按錦溪闗其地有小溪巖怪石巉削水陸俱/險嘉靖間知縣洪英明設闗於此以禦礦寇
青溪橋 嚴陵志在縣南跨溪為浮梁舊名百丈橋
[037-4a]
宋淳熙六年知縣陳曄建胡南逢百丈橋記淳安/舊名青溪以瀕溪而名
也源自黟歙東注浙江旁連衢信甌閩諸郡以趨/吳㑹往來櫛比朝夕不絶舊有浮梁規模狹小車
馬之蹂轥雨暘之剝蝕漫不加飭至布板以渡渡/者凌兢或墊溺以葬魚腹令尹慨然捐俸以先之
邑人皆喻歡趨樂助命僧如海總焉自始庀工越/五月而竣南北百丈因以名橋堅厚平夷如通衢
軌道行者嘆因循之久而作新之速又念風雨燥/濕之不齊腐朽波蕩之不保於後也市田百畆有
竒歳收其入使修者有繼較夫粉飾目前而不計/異時以傳舍梯榮者相去億萬鄉父老屬予為記
乃次第其語題於橋之礎庶/幾遒人過之或摭以上聞也慶元三年知縣鄭擢新
之淳祐丙午知縣虞兟改令名王遂青溪橋記淳/祐六年淳安縣青
[037-4b]
溪橋成知縣事凌陽虞君兟求文以誌不朽淳邑/山溪上受歙流下過錢塘而注之海比歲邑多水
患屋廬漂蕩津梁之設屢修輒毁虞君捐俸錢四/十萬為之倡官吏人士駢首聚財長橋貫之為節
一十有八浮橋跨之為節二十有七絙鐵聨舟其/數一倍始於秋七月成於十月妄費盡省而徒杠
輿梁之病不聞易名青溪廢興之故/曷可以不記因采民之歌而繫以詩
馬踏橋 嚴陵志在縣東一里相傳昔有仙人騎馬
過此馬跡猶存
西硎橋 嚴陵志在縣西三里上有戈府君祠又名
闕/安橋淳安縣志一名武安橋邑人洪本美重修
[037-5a]
惠人橋 新定續志在龍山鄉跨合洋溪長三十丈
累石為趾架屋其上嚴陵志宋淳熙二年重建一
名合洋橋陳𣋌合洋惠人橋記合洋有溪衝衢絡/繹行李問津憧憧不絶異時編新獨木
以濟投步惴心若春夏淫潦狂湍坌來則蕩析委/波而逝咸逾旬阻絶無以濟不通民病涉久矣今
為橋其上修三百尺廣十二尺負幹甚隆布版則/宻覆以長廊掖以朱闌堅縝傑麗長虹卧波若濟
巨川毋假舟楫予甞揆諸易凡履險者必曰涉川/所以利涉而濟險者莫橋若豈惟橋哉凡爾民處
心惠濟毋行險而胥溺毋薄人於險能如是橋以/通往來無彼此隔阻之虞居斯世也豈不砥如坦
如永底蕩平哉是為記淳熙/二年徒杠輿梁告成之月也
[037-5b]
平水橋 嚴陵志在縣南五十里溪流峻急涉者每
有墊溺之患明成化間知府朱暟通判劉永寛始
為木橋以濟之名平水橋
聚星橋 淵鑑𩔖函在縣東南五十里相傳宋時近
橋有邵氏前後五人登第故名
魁星橋 明一綂志在縣東北六十里以其地有魁
星石而名
馬巖橋 新定續志在安福鄉制如合洋橋而其長
[037-6a]
過之
仙人橋 嚴陵志在縣西八十里尹山銅源古有汪
聖僧菴橋居菴前其北一石儼立若人鄉民因以
禱祠焉
青溪渡 嚴陵志在縣南一名縣前渡楊彜過青溪/渡詩天闊銜
江雨濛濛上客衣潭清魚可數沙晚雁爭飛川谷/留雲氣鵜鶘傍釣磯飄零江上客欹側一帆歸江
暉青溪夜渡詩月沉河静水無烟獨倚中流/欲進船兩岸山光涵夜色數聲漁唱白雲邊
桐廬縣
[037-6b]
水闗 嚴陵志在縣東二里桐江口
謹按水闗當桐溪入江之口合江巡司置於此又/有浮橋闗在縣北五里桐溪上柴埠闗在縣東南
二十里柴埠灘/舊有兵戍亭
寶慶橋 新定續志縣市橋桐廬縣志宋嘉定間令
趙汝憚建橋成適改元寶慶因名俗呼縣橋
進賢橋 嚴陵志在儒學前明宣徳間邑人姚惟可
甃石為橋敎諭陳鈞訓導胡如暘等復高廣之大
使藍致甃路桐廬縣志俗呼為新橋
[037-7a]
龍津橋 桐廬縣志在上坑埠一名邏浦橋又名楊
家橋明洪武元年洪水衝圯𢎞治間邑人王希哲
義民王孔昭重建
丁橋 嚴陵志在縣東北十三里相傳昔有丁丞相
者養馬於此為澗所隔因造橋以渡後人遂以名
之
濟川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十五里桐廬縣
志宋嘉定年里人重建易以石今名霧露橋
[037-7b]
安福橋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明𢎞治年
義士柴溥率衆建尋圯正徳間溥獨重建萬厯三
十五年又圯王應徳募建
國朝順治十二年大水壊邑人柴文卿王家臣等募建
石梁二洞
朝京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三十里當驛路要
衝宋淳熙十三年建
世濟橋 明一綂志在縣西北三十里元至正六年
[037-8a]
里人姚壽翁建翰林學士承㫖歐陽𤣥書額
朱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漢朱買
臣嘗負薪於此故名嚴陵志一名朱家橋元至正
三年里人重建
月梁橋 桐廬縣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橋灣如月
故名
袁闡橋 嚴陵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路當溪險歲
久壞宣徳間里人喻叔良募縁重建
[037-8b]
國朝順治十八年圮皇甫應谷募修康熙十一年復圮
皇甫一璋等重建
凝紫橋 嚴陵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元大徳二年
建
浮橋渡 桐廬縣志在縣北三里宋名裏口渡景定
五年令胡太古建浮橋以船為之徳祐末文丞相
潰軍數萬至東溪縣令李友仁撤浮橋拒之遂廢
自元迨今設舟以濟猶呼浮橋埠有渡田若干畆
[037-9a]
遂安縣
鍾義橋 嚴陵志在縣南跨溪為浮梁邑士王總得
捐田五十畝命永濟菴僧掌其入隨圯即修往來
者徳之菴廢橋毁邑人為舟以濟遂安縣志一名
南韓橋明嘉靖間邑民王思洪倡義建橋墩十一
架屋覆之十八年大水墩屋盡壞隆慶間知縣周
恪建木橋萬厯辛亥知縣韓晟修復石墩架板成
橋壬子大水復壞自後仍用板橋歲歲修易以為
[037-9b]
常王穉登寄題南韓橋詩山縣橋成帶郭斜詩傳/鴈足寄天涯虹蜺跨漢波千頃烏鵲浮空邑萬
家曉涉不勞歌瓠葉春流還許泛桃花/濟人誰似神明宰溱洧乘輿莫漫誇
龍渡橋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東三里洪武二十八
年建姜石安題龍渡橋詩龍溪遠與大江連驅石/為橋不記年虹影静搖波底月鴈行斜渡澗
湄烟風清客使歸驄馬日落漁人繫釣/船愧我自非題柱客也應從此去朝天
買儀橋 嚴陵志在縣南十里明景泰元年里人王
智榮建地名買儀因名
豹石橋 嚴陵志在縣西十五里溪旁有巨石如豹
[037-10a]
故名
東亭橋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其水自
北來者出於松源自東北來者出於東塢自西北
來者一出於燕源一出於霞嶺四水流至東亭之
地始合為一萬厯遂安縣志成化十三年嚴州府
通判劉永寛修建邑令朱福董成之蕭彦立重建/東亭橋記東
亭在邑東僅一舍許舊有橋年久傾圮大尹朱福/少尹張敏盧端幕仲士高各輟俸資以倡改作上
其事於郡邑之耆庶欣然助費於八月癸未始事/其制中為二墩墩之形南則正方北則斜銳其上
[037-10b]
以殺水怒兩崖皆為石堤而中拱其脊仍設扶闌/於上以防顛墜其崇一丈八尺廣如之修五倍於
崇之數而加强/焉冬己夘訖工
風沂橋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西三十里舊名豐沂
元至元間改今名明天順間里人毛希誠重修正
徳三年毛彦恭因其頽用石添砌
馬石橋 遂安縣志縣西三十里相傳明太祖略地
新安過連岑至此旋師於石間上馬因名
龍峯橋 嚴陵志在縣西四十里一名壽春橋明正
[037-11a]
綂間重建
黄村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四十里萬厯遂
安縣志以村名宋宣和間邑人詹安建明嘉靖時
安十二世孫詹廷輝重建并創屋九間於上陸希/和為
記/
宋家橋 嚴陵志在縣南五十里宋家塢故名明成
化八年里人徐叔賓重建
罟網渡 遂安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路通西安明
[037-11b]
崇禎間余兼善捐田十畝造渡船木橋往來利之
夀昌縣
㑹通橋 新定續志在縣西市中跨湖表為之嚴陵
志唐縣令戴筠建宋理宗時里人劉仕重建明洪
武六年知縣彭子冲累石釃水為二道仍建瓦屋
五間萬厯壽昌縣志景泰中復壞義官翁志常建
嘉靖乙亥志常後人翁徳静翁如臯重建
宋公橋 新定續志在縣西二里長一十五丈宋郡
[037-12a]
守宋鈞倡建因名壽昌縣志後圮元静廬寺僧鎮
重建繪千佛於上又名千佛橋後圯明嘉靖三十
六年廣安寺僧太祥募建累石釃水為十二道
至仁橋萬厯壽昌縣志在縣東五里以居至孝仁豐
二鄉界故名
翠溪橋 嚴陵志在縣東南七里累石釃水為三道
上布石䦨宋端平間里人葉常管建周養吾翠溪/橋晩眺詩晚
步翠溪上恐驚魚烏知看雲偶成頌洗硯欲題詩/雨潤花生筆風輕絮㸃眉忽聽鶯語好不覺立多
[037-12b]
時/
廣濟橋 萬厯壽昌縣志在縣南十里景泰三年邑
人徐彦銘建後圯邑人李親等重建
顔公橋 新定續志在縣西十里曰航頭長四十二
丈累石釃水為十道宋郡守顔頥仲建因名嚴陵
志後圮於水元静廬寺僧鎮重建翁洮春日題航/頭橋詩故園橋
上絶埃塵此日凭闌興自新雲影映將仙掌曙水/光迷得武陵春薜蘿烟裏高低路楊柳風前去住
人莫怪馬卿題姓字/終期雲雨化龍津
[037-13a]
玉虹橋 明一統志在縣東二十里嚴陵志宋嘉定
間邑人鄭執信建鄭以耕過王虹橋詩玉虹跨水/久知名南北驅馳此問程風雪
䇿驢天上下凉秋月夜虚明荷花隔岸薰殘照/柳絮撩人弄晚晴愛有四時橋畔景酒旗茅屋更
書/聲
梅川橋 嚴陵志在縣西南三十里累石釃水為三
道宋南渡後建
皆喜橋 壽昌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明成化十一
年僧净圓募建西有皆喜亭
[037-13b]
龍嶧橋 嚴州府志一名壽春橋在縣西四十里明
正統間余公茂徐士敏建
淤堨渡 嚴陵志在縣東十里周養吾淤堨渡詩野/水滔滔此㑹通往來
行色見孤篷桃花錦鯉千層浪柳絮黄鸝兩岸風/明月滿船天上下青雲萬里客西東如今歳暮無
人渡閒却溪/頭簔笠翁
分水縣
慶雲橋 嚴陵志在縣南一里慶雲坊
雙桂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一里宋王縉子日
[037-14a]
休日勤同登進士因以名橋
定安橋 分水縣志舊名順安橋在河頭溪係東門孔
道向建石橋圮於洪水後易石以木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李檠重建石梁比舊增高五尺
洞橋 嚴陵志在縣西二里縣丞李徳固重建
濯仙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四里嚴陵志月溪
院前相傳昔有仙人濯足於溪石上故名
藍田橋 嚴陵志在縣北二十五里明正統三年知
[037-14b]
縣陳貞重建
觀橋 嚴陵志在縣西三十里邑人章高建
寶定橋 嚴州府志在縣西北生仙鄉
河頭渡 嘉靖浙江通志即天目渡路通新城臨安
溫州府永嘉縣/附郭
新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府治前正徳丁丑郡守陸
鰲開新街始建
華蓋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府治東王光薦重建
[037-15a]
惠民橋 溫州府志在府治西明嘉靖庚子郡守郝
正剏察院於城隍廟西始建
五福橋 明一綂志在府城譙樓前溫州府志又名
本州橋
蜃川橋 永嘉縣志在平水王廟西明萬厯間建今
俗名虹橋
洗馬橋 溫州府志在府治西宋洗馬陳龜年建
永寧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少保坊楊蟠永寧橋詩/過時燈火夜簫
[037-15b]
皷正喧闐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圓
慈湖橋 嘉靖浙江通志宋郡守慈湖先生楊簡立
鄉校於此故名
上安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象門宋高宗旋駕問何
名知州盧知原以上安對高宗悦命金書橋額
永嘉縣城外/闗梁
雙蓮橋 永嘉縣志在永寧門外舊有蓮花並蒂之
瑞故名
[037-16a]
國朝康熙十二年里人林兆斗等募縁重建蔡兆豐募/建雙蓮橋
序葢聞秦帝東巡始留鞭石周王西幸爰有造舟/津堠有阻而必通川澤非梁而莫濟是以夏陽當
險寔鑄鐵牛河北衝流用沉石鱉岸非千里曽表/大夫之名橋異七星亦是崔公之惠豈非騫崩不
葺責在長人啟塞從時闗於王政者哉唯兹雙蓮/橋者肇基典午傳瑞累朝直通白鹿城南横跨玉
蟾河上人家夾岸烟水横塘洵五邑之要津八閩/之孔道也三千波浪漂搖木客之巢十二闌干零
落老人之齒匪但提盈荷重愁從雨後經過即敎/倚杖扶輿怕向風中逆度險驚遊騎漫云雪盡馬
蹄輕坦異板橋最苦霜多人跡滑余目擊危梁情/悲折柱重修有願獨力未能唯冀達官貴人分東
閣西園之費素封巨室捐鐘鳴鼎食之資俾選石/以鳩工始乘時而竭作看虹飛斷岸彩映斜陽龍
[037-16b]
卧清流勢連隠霧庶幾萬安渡口千年/猶誦君謨七里山塘百代惟傳居易矣
青雲橋 永嘉縣志在永福門外舊名緑野里人方
銓建
國朝康熈十一年銓裔孫大茂等修
狀元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六都宋狀元趙建大建
寶慶橋 永嘉縣志在鎮海門外
國朝順治十五年圯後置木橋潮流奔激每致倒壞康
熙十八年總戎陳世凱倡率僚屬重建
[037-17a]
樂清縣
黄華闗 海防圖略屬樂清縣去府城八十五里
謹按黄華闗在黄華水寨東其地有黄華山因名/明嘉靖中倭甞登此黄華之外為下馬洋嘉靖三
十二年㕘將湯克寛追黄華賊戰於是洋海防考/云倭犯黄華必由邳山大麂山及黄大嶴而入黄
華闗廹臨海/口汛守最要
惠政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皷樓前樂清縣志元
至正間燬明洪武五年知縣鄔珏重建
寶帶橋 明一綂志在縣治前萬厯溫州府志舊有
[037-17b]
吳家橋在東七八步宋令王傳以橋北居民塞縣
治前乃以橋址易民居增創大橋接前郭路名市
心橋元至正丙午重建改今名
姜公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澄清坊邑令姜光建黄/詵
重修姜公橋記樂成為邑負山瀕海東西兩溪左/右闕治其委甚遠入於東海民居介乎其旁鱗集
櫛比舊有橋以接通衢淳熙己亥傾於洪濤令尹/袁公重修復壞於淳熈丁未幾二十年渡以畧彴
行者惴焉公來宰是邦力自撙節百廢具興迺視/舊址斥而廣之尉商碩賛其議為橋五間雄壯軒
偉往來憧憧如行康莊雖陰雨晦㝠不吾蹶驚飈/怒濤不吾怖經始於嘉泰壬辰之良月成於明年
[037-18a]
之孟夏為錢二百萬歛不及民而用度足役不違/時而工力備邑父老取公姓鎸於橋以示無窮之
思詩所謂愷悌/君子公其有焉
文峯橋 溫州府志在東山下外有登瀛橋在城内
東小河上
八接橋 明一統志在縣南門外宋時方臘黨俞道
安來寇先鋒將張理同李振出門迎敵渡此橋橋
斷馬蹶溺死
胡公橋 樂清縣志在縣治西南又名文虹橋明天
[037-18b]
啟丙寅縣令胡良臣建其高略與城齊層級以上
中廣而坦旁有石䦨遊者憇息焉時有耆民李廷
芳捐資助建
迎恩橋 萬厯溫州府志又名壽寧橋在西臯驛路
嘉靖間里人趙景裴重建萬厯間景裴子裒修
萬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以宋萬規
建故名萬規萬橋記涉滄海者先虞其險不可以/届其達登泰山者先憂其危不可以造其
高是豈忘高遠哉無高逺之志不㧞之誠樂於須/㬰而忽於持久故耳吾於兹橋之謀始也患力之
[037-19a]
未濟思有同志者偕成既不可得越三年而謀獨/成方靖其趾未踰歲月以洪湍奔突而顛仆者幾
半再越三年更募海民運石以趾之民方憚其險/而不應募者數日會海乏鮮食瀕海民無以為生
翕然相率就工日不下百餘艘凡兩月積五千餘/運遂築成東西兩灘上下一百尋截江三千丈方
秋雨大集山溜盤湧復衝壞其灘衆皆曰勞而無/成愚亦甚矣吾亦不憚勞復增石以固之加二十
餘艘厥址固矣乃累横石為四柱其形銳而大一/柱之廣縱二尋横二尋有半共三尋有畸埋灘淤
之下出灘之上者裁二尋有半上跨木為梁其柱/疏以立其間迂而濶以石不能跨故也經始於歲
之丁卯訖工癸酉之春凡/費錢三百有餘萬而橋成
行春橋 鴈山志在能仁寺前西谷諸水由橋下出
[037-19b]
筋竹澗入於海
星橋 鴈山志在浄明寺前傍視橋下空明如星極
其精固至今畧無震動俗傳昔僧富鎔銅鑄作而
成者
檉岡渡 溫州府志在十六都即清江本名纜與渡
明嘉靖間改於山内十里曰金沙渡洪垣檉岡渡/記東鄉舊有
檉江渡當山外海口每遇風輒哮激中流篙子索/錢往往罹溺朱公諌建議易巨艘復往視謂必遷
於山内今王汝襄度其處南金雞山北沙步山去/前渡近十里許江狹水緩成路二十餘里馬道八
[037-20a]
十餘/丈
石門渡 溫州府志在縣東百里石門潭去潭百步
溪淺可涉或遇暴漲則令溪旁居民以竹筏濟之
章可象石門渡詩海國天初霽羣峰翠欲浮舟横/春水渡人倚夕陽樓巖屋纏青蔓江沙起白鷗杖
藜何處叟扶/醉過溪頭
横春渡 樂清縣志又名館頭渡江船舊有帆每多
覆溺邑侯俞文榮令悉去帆存櫓於是渡者鮮溺
人便之袁業泗横春渡詩畵舫衝寒待曉光淡烟/籠水碧茫茫黄茅野店雞號月紅葉山村
[037-20b]
犬吠霜到枕鐘聲催客夢眠沙鷗鳥笑人/忙為官三載成何事嬴得新詩滿錦囊
平陽縣
江口闗 海防圖略屬平陽縣去府城一百三十里
謹按江口闗下臨横陽江為往來衝要明設江口/水寨在縣南金鄉衛東南臨大海控五嶼等嶴外
接琵琶長腰陌成洋嶼等大洋為平陽門戸嘉靖/三十一年倭犯平陽前倉涇口諸處從此港入南
至舥闕炎亭北至瑞安飛/雲鳯凰皆其哨探處也
鎮下闗 海防圖略屬平陽縣明𢎞治年間因蒲壯
二所船料缺額故廢隆慶四年軍門谷中虚題設
[037-21a]
謹按鎮下闗坐臨大海其東有官嶴舟師駐泊處/也出嶴直衝臺山小洋倭犯鎮下関必取道官嶴
守禦/最切
縣前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治前平陽縣志即州
橋
抗雲橋 溫州府志在縣治北即鼓樓橋
飛龍橋 溫州府志在學前知縣胡賓造
文昌橋 平陽縣志在儒學南七絃水經其下即蕩
洋橋
[037-21b]
水倉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東門外
元扈橋 平陽縣志在北門外署縣同知姚棨因縣
治水直衝捐俸築埭并建橋後令許光岳竟其事
白石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西門外
西浦橋 萬厯溫州府志係浙閩通津潮勢迅疾屢
築屢圯成化間令王岳修萬厯二十一年令朱邦
喜重修
河峥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江口巡檢司後
[037-22a]
蕭家渡 萬厯溫州府志在鳳林鄉宋侍郎蕭振創
故名明天順間渡者索錢商旅病焉坡南周尚志
妻曹氏置義渡以濟邑人孫崇祥建亭於渡之北
涯以便行旅憇息扁曰雨暘一憇亭王十朋蕭家/渡詩渡頭問
舟子此渡何名蕭舟子笑答我使君家匪遥豈不/聞侍郎名徳重本朝屢為二千石兩置萬里橋渡
旁乃其宅人亡木惟喬陰徳滿鄉閭佳話傳漁樵/近同池號謝遠𩔖江稱姚赧顔謝舟子講聞非一
朝恨生晩且賤無由際清標蘇公不識歐/韓子思之僑敬瞻通徳門魂往不可招
平安渡 嘉靖浙江通志舊名江口渡在東鄉九都
[037-22b]
平陽縣志元大徳十年滕天驥因兩岸石道傾圯
捐修北岸長一百二十丈南岸倍之高廣各七尺
兩岸各為石門顔曰平安渡延祐四年郡守趙鳯
儀重修明𢎞治四年壞令王約重築置官船僉渡
夫四名給以工食
國朝順治十八年遷棄馬道又傾南岸尤甚康熈十七
年左營守汛把總胡大倡捐兵民樂助重砌南岸
馬道五十餘丈建天妃宫於渡旁
[037-23a]
瑞安縣
飛雲闗 海防圖略屬瑞安縣去府城八十里
謹按飛雲闗在飛雲渡安陽江津濟處也波流洶/湧横截南北往來者必出於此渡西有中洲東出
為飛雲水寨海防攷云飛雲水寨西去金鄉衛百/三十里此為溫州適中之地南臨海港外接鳯凰
山内逼府城郡/境之衝要也
睂石北隘 兩浙海防𩔖攷續編東至大海南會陌
城寨西平陽所北會門極為衝要
太平橋 瑞安縣志在治前新街西
[037-23b]
廣濟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東門内廣濟廟前
倉橋 瑞安縣志俗名謝婆橋在秀峴街西倉前
通濟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瑞安縣志舊名
通津
新渡橋 萬厯溫州府志原在永安市洪水衝坍萬
厯十五年邑令章有成改築清風山畔上有橋屋
行人便焉
平安橋 瑞安縣志在飛雲江南岸河頭大路西
[037-24a]
錦湖橋 嘉靖浙江通志北湖在城北一名錦湖有
錦湖橋
雲聚橋 瑞安縣志在篔簹河内為沙塘上下莊及
篔簹三嶴要路
國朝康熙丙寅六月有龍乗黑雲至此壞石橋今復修
建
穗豐橋 瑞安縣志跨官塘河舊有水則刻橋柱上
飛雲渡 名勝志安陽江在縣南舊名安固又名羅
[037-24b]
陽又名瑞安又名飛雲渡瑞安縣志在城南門外
浙閩要津明嘉靖間額設官渡十隻止存其四攬
載多人屢有覆舟之患令劉畿察知其弊造官渡
十隻分布兩岸歲久舟壞
國朝康熙十六年民陳克受等募民製為義渡副將劉
順復捐俸創渡舟八隻往來稱便林景熙飛雲渡/詩人烟荒縣少
澹澹隔秋陰帆影分南北潮聲變古今斷碑僧/塔逺初日海門深小立蘆風起乘槎動客心
中洲渡 萬厯溫州府志在横山邑令劉畿重建林/桴
[037-25a]
中洲渡記瑞邑瀕江而城南門有飛雲渡迤西上/游七八里許地名中洲其視飛雲也形勢減五之
一湍濤殺十之二道路之所出足跡之所經其為/要且劇者如之但居民遼尠林莽蕭條暑無所休
雨無所庇風波簸蕩無所信次勢必冒涉没溺之/患時亦有焉劉侯亷其狀歎曰兹民病也廼為之
益舟分濟典司稽覈之規悉凖飛雲仍召耆民李/允憲等謂曰中洲為渡古矣北涯有基舊名千秋
椽宇草剏汝其飭之南涯之野荒閴無依行道艱/勩汝其營之遂捐資聚財十日鳩工建亭三間乃
輦巨石築甬路十數丈起自亭前而下屬/之江經始於甲寅季冬不踰月而工告成
泰順縣
分水闗 泰順縣志在八都馬森分水闗詩出闗閩/土盡征路楚山迎曉霧
[037-25b]
連空暗炎天過雨清人來千樹杪鳥雜百泉聲每/憾箯輿闊難從石罅行徐階分水闗詩峻嶺開閩
服重闗限楚氛星隨分野異地漸燠凉分人語/聽難辨山名得未聞所嗟南逝水不似北歸雲
謹按分水闗與平陽縣西南之松山相接泉發隴/上東西分流以限閩浙山下地名平水達前倉江
可通舟楫吳越嘗守此以與閩人相拒海防攷云/分水嶺隘當浙閩之交自閩而東必由此至平水
過牛皮嶺一路由蕭家渡至縣東自縣抵瑞安道/二百五十里一路由莒岡至縣西自縣抵青田道
二百餘里又由縣東北達桐嶺/可竟至府城此控扼之要也
羅陽第一闗 泰順縣志在洪口東渡之西明隆慶
二年令吳敦本建
[037-26a]
謹按羅陽第一闗在縣東四十里道出瑞安其地/有㓋溪滙入龍潭謂之洪口溪流環達有東西二
渡水陸往來者多出於此又有桂峯東南闗在縣/南七十里其地有桂嶺旁立兩闗以路通閩栝故
設置/於此
太平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東正徳間洪水衝壞
令劉桐重建嘉靖二十六年令蔡芝復建吳國器/重修太
平橋記泰順治之北有溪流發源於栝蒼迂迥曲/折遶泮宫之右湍流而號不息直走閩地正徳十
有四年邑人張璉伐木為橋久之而頽且圮矣嘉/靖己酉秋蔡侯至舉廢興墜乃語張氏之後曰太
平橋之建也始於汝祖汝其新之以繼汝祖之美/耆民曰張坦醫官曰張賛咸驩然趨事侯乃取能
[037-26b]
於其工焉取力於其壯焉木者石者陶者咸中式/經始於八月四日告成於十月望日更題曰登雲
橋/泰順縣志崇禎二年圮知縣潘仲蘭重建
仙居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治東十五里萬厯溫
州府志令郭顯宗建成化十九年洪水衝壞令范
勉重建嘉靖三十九年復壞四十二年令區益重
建董坎/為記
國朝康熈十二年里人復造
鎮東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宣陽門外泰順縣志明
[037-27a]
隆慶四年造
鎮南橋 泰順縣志在迎薫門外半里明正徳間知
縣劉桐建萬厯間署縣通判車登雲重建知縣凃
鼎鼐重修
愛薫橋 萬厯溫州府志在迎薫門外舊名平溪嘉
靖三十年令區益建泰順縣志崇禎三年知縣潘
仲蘭建知縣凃鼎鼐完其功改名興文
國朝康熙六十年知縣張仕驤重建
[037-27b]
東渡橋 泰順縣志在城東四十里明正徳間訓術
陶器創建嘉靖己未燬隆慶五年知縣王克家重
建曽申/為記崇禎四年知縣凃鼎鼐重修
國朝雍正九年知縣朱國源重修
桂峰橋 泰順縣志在四都舊橋狹隘明隆慶四年
陶汝仁改立大橋捨租四十貫贍守者使備商旅
薪水之需
南院水尾橋 萬厯溫州府志隆慶四年令王克家
[037-28a]
建
東溪渡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八十里泰順縣志
舊以漂沒為患饒文始倡首告縣歲編夫船仍自
募衆置田以贍渡夫
洪口渡 溫州府志在縣東四十里
國朝雍正六年知縣朱國源設渡船并添給船夫工食
處州府麗水縣/附郭
應星橋 明一統志在府治東南名勝志界在南明
[037-28b]
行春二門之間以郡應處士星故名
耐心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府治前以訟者至此宜
懲忿自抑而止其競心也
樹徳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前百餘步
麗水縣城外/闗梁
清香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通惠門西五十步引麗
陽溪支水從壕河入城過橋為浄池以瀦水即古
放生池宋紹興十五年郡守徐度建放生亭於上
[037-29a]
植荷池中清香芳郁故名
黄靈橋 括蒼彚紀在放生池東唐李邕於此撰葉
慧明神道碑云狥赤松之遊蹤黄靈之術故名
張公橋 括蒼彚紀在放生池西南名勝志舊傳吕
洞賔洗楮被於此故橋下水不臭穢
濟川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括蒼門外跨大溪造舟
為梁崇禎處州府志宋乾道五年郡守范成大刻
銘及橋規於石范成大平政橋石刻括蒼帶郭浮/橋歲久不葺民苦病涉乾道四年
[037-29b]
冬郡守范成大實始改作郡從事張徹惠利民麗/水縣畱清卿調其工費以授州民豪長者四人使
董役吏毋得有所與凡為船七十有二聨續架梁/為梁三十有六築亭溪南以涖之歲十一月橋成
名之曰平政亭成名之曰知津又得廢浮圖之田/五十畝於縉雲以其租屬亭歲時治橋俾勿壤明
年正月大合樂以落之衆請銘其事於石使後有/攷銘曰孰梁斯兮踏淵若衢我維新之櫛櫛其艫
工庥於亭有粟在耨/豈維新之永以不朽明初㕘軍胡深鎮栝改建於
通惠門外桃溪下因水勢迅激徙括蒼門外洪武
間郡守袁敬重造永樂八年蕩於洪水景泰間郡
守張祐議請照依驛逓事例於各縣田額科取修
[037-30a]
葺其法頗良萬厯五年郡守熊子臣重建二十二
年郡守任可容裁革増置渡船供濟二十八年郡
守李淳因民稱不便通詳重建復置南明門外繫
以石柱甃以巨埠規制井然三十五年郡守陳見
龍復建於括蒼門外歲久復廢以渡船代濟其渡
租又入官無船可渡民甚苦之崇禎元年守道張
福臻命同知馬承緒復造渡船給租如前未及一
載租復入官船并廢郡守朱葵捐俸重造
[037-30b]
國朝康熈甲寅後屢壞雍正八年知府曹掄彬重建李/衞
重建濟川橋碑記事有偶舉一端而可以觀為政/之大體澤有僅被一隅而可以覘急公之實效則
必為之綜其初終核其經費稽其工作簡其勞勩/而勒諸貞珉使吾民知今日之鼓舞懽欣獲享利
濟之樂而異日之所以綢繆保䕶傳之永久而不/致有飄摇圮廢之虞者胥於是乎在予荷
聖恩畀以節鉞重任專閫兩浙六載於兹矣凡地方利/ 弊民生休戚靡不悉心體訪及時修舉至於一郡
一邑之中耳目所未及親厯者則付之所屬守令/相與講求締造而一以利便生民為要約處之栝
蒼門外為各屬往來孔道俯臨大溪寛深莫測每/當雨水驟漲奔湍沖激勢若望洋舊有浮梁綿亘
數十丈以渡行者自康熙甲寅後一燬於兵燹再/沒於洪流基址蕩然無存民之設筏代涉而惴惴
[037-31a]
於胥溺者垂五十餘年歳在己酉曹守蒞是䢴亷/知小民之苦於厲揭而又重慮斯橋之工鉅費繁
猝難興復於崇朝也爰是相度經年多方拮据匝/歲而橋成因以其事上白於予而丐一言為記予
惟凡民之情可與安享其利於目前而頓忘共守/其成於久逺爾處民亦念此日之長虹卧波幸脫
褰裳之阨而坦然於視履周行之下者伊誰之力/耶令斯橋及今不治其病於涉者將何所底也脱
令今日治之而異日不以時修葺之其病於涉者/安知不又猶夫昔也竊念我
皇上嘉恵元元徳洋恩溥凡山陬海澨以暨草木昆蟲/ 物靡不得其所而浙民之涵濡膏澤沐浴太平者
尤深且厚際此席豐履豫之時宜益凜墜薄臨深/之懼舍岐趨而遵大道去陷溺而就康莊一如斯
橋之艨艟横繫軌步徐行幾忘其在驚波怒濤之/上也詎非至樂歟而又念官斯土者果能勤求民
[037-31b]
隱呼吸相通𢎞綱不廢百度皆興俾斯民之咏樂/郊而熙攘交錯於途者視橋且不啻什伯焉則是
杠梁之為惠雖非廣濟博施而由此𩔖推可以睹/為政之全體覘急公之實效僅區區事舉一端而
澤被一隅也哉是役也費不取諸帑力不貸於民/經始於庚戌之秋旬落成於辛亥之桂月規模制
度悉中法程鼎建者曹守掄彬督理者署麗水令/王鈞監修則經厯司包文琦括蒼驛驛丞張榮顯
均有成勞/例得備書
桑溪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因圮里
人何鋼捐貲造今名延福橋
廣濟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二十里維舟為之
[037-32a]
下河渡 崇禎處州府志去城五里有埠萬厯三十
七年洪水衝沒郡守陳見龍重砌
石牛渡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二十里
青田縣
縣橋 崇禎處州府志去治南五步青田縣志明正
徳間知縣洪儒重建
惠濟橋 青田縣志在東郭倉前宋寶慶間運使鄭
剛建
[037-32b]
龍門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一里青田縣志宋
紹定辛卯國子正留棋二子重建舊名城門橋
永濟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隅崇禎處州府
志一名上店橋一名通濟橋架木為之青田縣志
慶元初待制鄭汝諧以石為之鄭汝諧永濟橋記/青田為邑介於川
谷之間西北隅有橋曰濟寧未數歲即圮令尹黄/君由已蒞官之始一日過余曰橋據往來之衝壞
久勿葺民病於涉利無急於是縣窘於用不敢取/諸民姑即舊以本扶持之可乎予曰不為則已為
則必以石雖艱於始能永其利鄉人素嗇於施試/為出數語且捐金以為率黄君即集士夫而觴之
[037-33a]
合席無難色有捐錢五萬者其次或三萬或二萬/轉率士夫之鄉居者數亦如之合所得幾百萬鄉
官趙希慥劉陟首任其事於是諏日度地補空増/卑始於慶元二年之七月閲四朔而告成邑士請
予識其顛末遂記其畧黄君易/其名曰永濟其意又可嘉也後暴流衝壞中書
舍人陳希㸃更造以木甃以磚覆以亭歲久復壞
明洪武庚辰知縣謝子襄重建改名遵化成化癸
卯知縣楊麟縣丞李思賢耆老王孔覲重修復名
永濟嘉靖癸丑知縣李楷再修崇禎間復為水壞
知縣楊文驄重建
[037-33b]
大地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芝溪口宋崇寧二年朱
文顯建明正統間義門梅尹遜重建成化間採石
為之
百丈漈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水口崇禎處州
府志其漈去橋里許高峻百餘丈半漈有大石柱
瀑流飛激其聲如雷傍有石室故老云陶真人煉
丹於此
黄奥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三都河南成化間義官
[037-34a]
葉寵建
鶴昇大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五十里舊名康
濟至大三年建
問津橋 青田縣志在縣西七十里石門洞側古名
活活橋
縉雲縣
桃花隘 名勝志馮公嶺亦名木合嶺嶺上為桃花
隘
[037-34b]
謹按馮公嶺亦名桃花嶺即古桃枝嶺也陳天嘉/三年留異據東陽遣侯安都討之異以臺軍必自
錢塘上既而安都由諸暨出永康異大驚奔桃枝/嶺於巖口樹柵以拒之安都進攻因其山勢迮而
為堰㑹潦水漲滿安都引船入堰起樓艦與異城/等發砲碎其樓堞異脱身奔晉安即此嶺也宋楊
億比之蜀中之劍閣明初耿再成駐兵黄龍山處/州將石抹宜孫分兵屯桃花嶺葛渡樊嶺及龍泉
胡大海自金華南出軍樊嶺與再成合攻之再成/取間道出桃花嶺後連㧞桃花葛渡二寨遂薄處
州城下宜孫敗去葢山勢嵯峨險仄上接雲/霄咽喉之地一夫可守誠一郡之鎻鑰也
龍津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五十步詹適建亭
其上名曰巽亭
[037-35a]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霍維騰捐資造船民無病涉
東渡橋 崇禎處州府志舊架木成梁計二十九間
知縣雷叔聞改為浮橋在縣南五里許縉雲縣志
知縣霍維騰重建
荆坑橋 縉雲縣志在縣南二十里累被山水衝廢
知縣霍維騰捐資督造
猛將橋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六十五里下潛地
方有石長數丈廣一丈厚五尺許世傳為潛猛將
[037-35b]
手挾其石頓之橋成傍有猛將廟
長瀾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二十二都廢久萬厯間
邑人朱昌建石步洪水衝壞崇禎辛未御史李洊
改建又壤縉雲縣志知縣戴名振捐造
溪頭橋 縉雲縣志在縣東六十里知縣霍維騰重
修
松陽縣
洞陽橋 名勝志在縣東里許桐溪水所經與巖塘
[037-36a]
五赤浄居裕溪諸水合
光華橋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二里
濟川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南三里舊有浮橋今
改板橋
毓秀橋 名勝志在清溪水西相傳宋高宗為金人
所廹航海由溫州過青田海潮直送至此
仙人橋 括蒼彚紀在白雲山上崇禎處州府志白
雲山前雙石聳矗頂有石橋人不可渉俗云仙人
[037-36b]
橋詹寶仙人橋詩翠微隠隠徑迢迢丈室春深趣/更饒滿院松花金席地半山雲帶玉横腰竺天
飛出西湖寺秦石驅來東海橋何/處天風送靈籟不堪清耳聽簫韶
竹客橋 名勝志在竹客嶺路通宣平故稱險塞水
出東西坑為龍潭而橋翼於其上
浄居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東四十里括蒼彚紀
浄居之水出焉西山王子敬作十咏題其勝
裕溪橋松陽縣志在縣東五十里水出黄家田有裕
溪橋括蒼彚紀明萬厯六年知縣羅應兆建
[037-37a]
義渡橋 括蒼彚紀舊名五赤橋明𢎞治間邑人詹
守之建隆慶六年圮知縣楊維新重建
遂昌縣
新嶺隘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北六十里山勢峻絶
兩山如門北至衢州龍游唯一道可通明正徳間
知縣張鉞以江西姚源之變因設寨焉
謹按縣南八十里有貴義嶺隘縣西一百三十里/有龍鼻頭隘皆明正徳間知縣張鉞設寨處又有
礱口隘在縣西一百四十里坑西隘在縣西一/百八十里因嘉靖間礦徒竊發故設寨守之
[037-37b]
雙溪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邑東一里舊名迎恩遂
昌縣志元至大元年主簿楊廷瑞建後圯明宣徳
五年御史潘岳改建又圯正徳初知縣邵文忠鳩
石經始未幾代去知縣張鉞治之下為三洞門上
覆以瓦屋凡五間鄭還/為記
國朝康熙五十年知縣繆之弼重建
瑞仙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邑南七十步舊名登瀛
又名披仙元至大三年達嚕噶齊安達拉建
[037-38a]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知縣繆之弼重修
安定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南半里明正徳間里
民成之橋首建亭扁曰清趣外復構小亭以憇行
旅
國朝康熙五十年縣學生李瓊藻等協力重建
永安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一里遂昌縣志俗
稱東梅宋嘉定間知縣陳逵因木橋易朽募民疊
石為址改書濟川之梁陳逵濟川橋記縣北二百/步有大溪焉昔人為橋以
[037-38b]
濟涉歳久木腐前令欲改造無所費而止有獻䇿/許富民輸金贖罪為費者予謂幸人有過以集吾
事非政也濟人之心誰獨無之期日㑹議人徳吾/語咸齎金來㑹一日得錢三十萬聞者願出所費
以後為愧乃擇士之亷而才者司其事以有位望/者董之掄工相地謀易以石中流沙瀨基下實則
不崩工人欲盡屏去交木飛梁而虚其下唯兩石/累土與木相資為固予然其言使畫成規修二十
五步廣十分之一屋十有三間中與兩端為亭餘/為廡翼為欄棟縻錢百九十萬而贏費日十二旬
有奇不藉官助如期而成既壯且麗可經久/遠橋舊名永安無所取義改題曰濟川之梁明萬
厯十年知縣王有功修四十一年知縣林剛中重
修崇禎丁丑橋壞知縣何廷棟修後邑令韓武復
[037-39a]
修至今堅固
平政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碧欄橋下明隆慶元年
知縣池浴徳因碧欄橋改建萬厯中令鍾宇淳復
於舊所築石壘址鼎新建造改名通惠
國朝康熙四十九年知縣繆之弼修
三峰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十里崇禎處州府
志明嘉靖九年道人募築石梁甫成隨圯道人復
竭誠普化以成之有亭在橋東俗名三墩橋
[037-39b]
好村橋 崇禎處州府志一名攀桂橋在邑西二十
五里即好川也
永通橋 舊浙江通志古名桃溪橋在邑北四十里
龍泉縣
小梅隘 龍泉縣志在南一都距縣七十五里界慶
元明正統間立
謹按小梅隘在小梅嶺上東至慶元縣七十里南/至福建松溪縣六十里為入閩之間道又吳岱隘
在縣北七十里吳岱嶺上接松陽遂昌縣界正統/中重置縣西七十里又有供村隘接浦城慶元縣
[037-40a]
界嘉靖中置又西二十里有鴉春隘亦接浦城界/正綂中重置又武溪隘在縣東七十里武溪嶺上
亦正綂中置/接雲和縣界
披雲橋 括蒼彚紀今名凌雲龍泉縣志舊在縣西
萬壽宫西元庚子春指揮章蘊徳徙基於宫之東
明洪武癸丑燬道會季道宗重建𢎞治間邑令潘
祖紳重建嘉靖元年洪水漂沒三年邑令朱世忠
募衆重建
濟川橋 名勝志去縣三百步崇禎處州府志跨雙
[037-40b]
溪枕中洲南北兩岸舊名清化宋何執中易今
名米元章書額橋之上有閣何才翁與眉山蘇軾
遊西湖隅談及此蘇遂大書留槎閣三字賢良陳
舜俞續題詩時謂閣之雄偉字之遒勁詩之警㧞
號稱三絶元戊寅火後皆草橋明成化壬辰火正
徳癸酉又火嘉靖戊子知縣朱世忠捐俸鼎建㑭
義民管晟等為倡無何陞福州府同知乃以閣屬
邑指揮吳克泰成之張裕濟川橋記龍泉治南舊/有橋跨雙流計數百武始名
[037-41a]
清化今以濟川名中涌沙成洲構閣於上先已摧/毁者再建正徳癸酉復罹孽焰長湖朱侯來宰斯
邑召父老計乃亷各隅淫祠香田羨金翼以餘俸/經始於嘉靖戊子春俾義民管晟等分任其事甃
石以固址度木以植楹架柱而䕶楯壘墩使高以/防水患砌牆間市以虞火災斧斤版幹子來聿興
越歲餘侯擢福州少伯去以閣屬吳克泰己丑冬/十有二月落成仍命曰濟川閣仍命曰留槎俯仰
巒壑吞吐光景隠若鰲負望如蓬瀛由是/往來稱便侯可謂說以使民知為政矣續處州
府志萬厯二十七年夏壞於洪水是秋知縣章文
標重建
三思橋 括蒼彚紀去濟川橋數十武東荷池中有
[037-41b]
古龍壇池水紫碧色獨湫渦方廣仭許清冽宋嘉
定戊辰四月湫中有異物如員魚俄而雲滃風怒
驟雨傾盆魚躍去尾𩔖白蛇雨雹特甚後有投牒
石馬龍井中祈雨者翼日牒出此湫雨亦隨足自
後祈雨必先於此
武溪橋 龍泉縣志在東二十一都括蒼彚紀明萬
厯間知縣劉一德建鄉人鄭惟誼倡首
鴈川橋 龍泉縣志在東二十一都白鴈口明正德
[037-42a]
間知縣葉竦委義民管晟重建
松衢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四十里龍泉縣志
明正徳八年義民葉愷張宏募建
獨山橋 龍泉縣志在縣西十三都黄山明正徳丁
丑張宏建
永和橋 括蒼彚紀明萬厯五年邑人項訓等建
永慶橋 龍泉縣志即井水橋在筆峰嶺下明永樂
間義官季伯宗建
[037-42b]
慶元縣
興賢橋 慶元縣志在雲龍門外為泉水之滙元大
徳間達嚕噶齊于崇建於石龍寺門顔曰興賢明
天順間壞知縣沈鶴因龜石為梁名曰詠歸嘉靖
二十七年壞知縣朱芾重建萬厯三年知縣沈維
龍再建十六年又齧於水崇禎十五年知縣楊芝
瑞建改名楊公橋陳函煇楊公橋記邑治之北距/城數武而近在昔雖有橋梁其
再創於天順間者嘉靖末為河伯所潰迨萬厯初/年復拓之尋就圮垂六十年於兹無有繼者姑熟
[037-43a]
楊公蒞任之朞月毅然引為己任經始於癸未歲/孟夏以是年秋仲告成中竪一巍閣東北分建兩
橋架屋計十九間其長計二十四丈廣計二丈一/尺棟宇莊嚴丹彩宏麗勢若長虹横掛於絶壁危
淵之間葢自是而輿馬可通商旅可行褰裳之患/息矣遂顔之曰楊公橋俾後之人顧名思義不且
千百年猶/如見公乎
國朝順治五年左橋燬知縣鄭國位重建康熙八年邑
人余世球修右橋及閣邑人姚鐸重建
太平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舊名坑橋慶元縣
志元至正十年火二十六年重建改名太平明嘉
[037-43b]
靖二十五年築城橋毁四十三年知縣張應亮從
民請増開小水門改名水門橋崇禎間火續建
攀龍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南慶元縣志明隆慶
二年里人吳道揆建萬厯三十六年子俸重建
國朝康熙二年孫麗明王眷王賔王鍾再建
濛洲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二都元至元間建慶元
縣志明嘉靖五年邑人葉享重建
棘蘭橋 舊浙江通志在棘蘭司側慶元縣志明萬厯
[037-44a]
三年知縣沈維龍建
黄荆橋 慶元縣志在寨後坑明洪武十八年建後
壞永樂十六年邑人吳均平重建隆慶四年壞知
縣朱芾重建
槎溪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八都宋淳熙間建慶元
縣志明嘉靖四十三年知縣張應亮修萬厯二十
二年壞於水知縣鄧建邦重建改名通濟鄭汝璧/槎溪橋
記慶括巖邑也地當閩浙之交而八都離城二十/里水勢迴旋葢水口所閼為邑孔道舊有橋興廢
[037-44b]
不一正徳間邑令何公鰲架木為之至萬厯甲午/蜃水大發橋壞無存春夏之交溪流迅駛墊溺者
衆往來病焉知縣鄧公捐俸首倡而鄉之士民咸/樂於助疊石為墩者五每高二丈濶比高之數縮
其半覆屋三十七楹礱甃精宻結構/堅固民有攸濟矣橋成徵予為記尋壞今建草
橋
阜梁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九都竹口慶元縣志明
永樂九年里人周喜初建嘉靖十一年通判周紳
重建萬厯四年壞知縣沈維龍修建
國朝順治間竹口居民重建
[037-45a]
雲和縣
縣前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雲和縣志知縣劉
琛建
桂林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萬壽宫前
步月橋 括蒼彚紀在鳯山麓旋帶學宫縣治
沙令橋 舊浙江通志在休寺西括蒼彚紀橋南
倚溪之側有覺是亭邑人吳浩建
梯雲橋 括蒼彚紀與沙令橋近
[037-45b]
祈豐橋 雲和縣志知縣林汪遠建祈年有應故名
石門橋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五里
兼濟橋 括蒼彚紀通景寧邑人陳良言柳仲楷建
七尺渡 嘉靖浙江通志在四都雲和縣志縣編渡
夫四名
謹按七尺渡在縣西三十里尺一作赤西至龍泉/縣之武溪隘十里兩縣接境處也羣山四合溪流
横亘其中疊石架梁以通行者有/間道達石塘及松陽至為險要
石塘嶺根渡 雲和縣志在八都舊無船往來阻涉
[037-46a]
明嘉靖壬午知縣胡希銓歲編渡夫一名
宣平縣
三元橋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一里宋景定初建
明正徳甲戌重建王塤重修三元橋記距城一百/二十里為宣慈鄉北抵金華南
通甌海沿流浚源於樊岡春湍夏潦衝激悍駛涉/者病焉宋景定間鄉之祝氏王氏鄭氏協力以建
二橋厯年多壞於水火歳甲戌松坡王君子文好/善勇義慨然勉承舊緒復捐金穀崇址於淵釃流
為三道梁駕其上每長二十丈有竒每一丈有四/翼以扶楯如其長之數而倍之翬飛輳集烟火相
望普照寺覺菴圓上人白業宏願協衆皆樂施舍/而王君子仁克敦祖訓又子以地遂捐衣鉢建佛
[037-46b]
堂於岸左又助田若干資湯茗暍日以/飲行者於是橋與堂相與為無窮矣
槐溪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東五里天順六年道
士高希度建
通濟橋 括蒼彚紀在縣南宋里人鄭嘉遯建歲久
屋壞明景泰間同知鄭建主簿練敬同修尋壞於
水嘉靖間知縣張僎縣丞宋鎬為石址橋屋改舊
名通徳為通濟癸卯夏洪水復圮其半知縣蕭彦
重修蕭彦重修通濟橋記宣平縣南有通濟橋初/以木為之而屡廢嘉靖五年縣尹張君僎來
[037-47a]
宰是邑乃與二尹宋君鎬謀修之鳩材命工以石/為基者五以木為橋屋者二十四梁成而張君擢
興化府判宋君亦更餘姚去予至宣平縣之三年/癸卯夏暴雨蕩溪而橋圯者半是秋予議重修捐
俸金付諸尚義之士市木石趂寒沍而/急舉焉甲辰夏四月橋則煥然復新矣
杉坑橋 栝蒼彚紀始建前灣潘儀倡明隆慶三年
大水衝圯署縣事縉雲敎諭劉瓚捐俸命儀之子正
忠重修
濟民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南六十里明洪武初
里人祝伯思架木為梁景泰間推官黎諒重建天
[037-47b]
順四年奉御楊均保重修嘉靖間知縣蕭彦重建
思恩橋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六十里括蒼彚紀明
成化初縣丞溫潤重建尋廢置舟以渡
通仙渡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三十里即三港渡
路通郡城崇禎處州府志邑人祝宗捨田給之王/深
源三港渡記隸栝之縣七麗水為之冠隸縣之鄉/十宣慈為之冠其途四通五達有津曰三港行者
必經焉凡鄉之水皆㑹於兹素無舟梁之備是以/旱乾水溢行人莫不告病有祝君希聖者鄉之好
義君子也見而憫焉乃築室於津之陽擇謹厚者/居之籍良田三十畝俾歳收其入水縮則架木為
[037-48a]
梁以利徒涉溢則具舟楫濟險灘且設茶以飲憇/息之勞者於是行者若履平陸無墊溺沾濡之患
莫不咨嗟歎息共稱/其賢屬余為之記
赤渡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里路通白
㟁坑及松陽
景寧縣
龍首闗 景寧縣志在六都黄水坑去縣東二十五
里
謹按龍首闗地名黄木坑懸崕絶壑最為險要闗/即龍腦橋水流峽中兩㟁陡絶架橋其上明嘉靖
[037-48b]
中以倭亂故設闗以備之又有龍滙闗在縣二都/白鹿闗在縣一都俱嘉靖三十六年備倭知縣鍾
夏嵩/建
黄垓隘 青草隘 崇禎處州府志俱可防禦過此
為慶元縣
謹按青草隘東有緑銅隘去縣東五十里與青田/八都相接正綂間黄壇盗起守此拒之冦不能上
又盧棲隘在縣東八十里與泰順縣小堰相接蜂/桶隘在縣東南八十里又南十里為石佛隘與泰
順之平寮相接明嘉靖間倭陷/泰順莒岡守此三隘以却之
上橋 景寧縣志在縣治左
[037-49a]
下橋 景寧縣志在縣治右相傳有仙人臥橋上以
扇揮蚊至今上下半里蚊皆不集遭焚久廢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重建改名睡仙橋
聚仙橋 括蒼彚紀在縣南十里湯夫人靈應仙蹟
在焉
洪嶺橋 景寧縣志在縣北十里適府必由之路山
水暴溢民艱於涉明隆慶五年知縣陳嚴之始設
木橋民便之
[037-49b]
白鶴橋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南四十里建時有羣
鶴來集故名
渤海橋 舊浙江通志在縣北四十里
沈庄橋 景寧縣志與雲和接壤適府必由之路明
隆慶間邑民黄五掘地得金捐建
浮傘渡 括蒼彚紀在縣西大均潭馬女仙常以傘
渡故名鍾夏嵩浮傘渡詩古渡春雷動桃花浪欲/生片雲三島遠孤嶼一潮平樹繞神仙國
溪通錦繡城横舟頻/擊楫莫負濟川名
[037-50a]
[037-50b]
浙江通志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