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a]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五十六
水利五/
寧波府鄞縣/附郭
日湖 在城中東南又名細湖縱一百二十丈横二
十丈周回二百五十丈
月湖 在城中西南又名西湖縱三百五十丈横四
十丈周回七百二十丈有竒至正四明續志日月
[055-1b]
兩湖源於四明山旁通市湖滛潦泛溢則有水喉
食喉氣喉三碶以洩於江盖四眀漫流無瀦其涸
可立而待江河通潮以之灌溉田皆斥鹵三碶者
一邦之大利也嘉靖寧波府志三碶乆而湮塞今
南北分洩行春保豐二碶
平水則 在城西南隅月湖之尾去郡治數十步水
自它山來者由長春門而入自林村石塘來者由
望京門而入皆會茲湖旁有石橋名曰平橋至正
[055-2a]
四眀續志宋寳祐間丞相吳潛於郡城平橋南立
水則書平字於石視字之出沒爲啓閉注洩之準
吳潜建平水則記四明郡阻山控海海派於江其/勢卑達於湖其勢髙水自髙而卑復納於海則田
無所灌注於是限以碶閘水溢則啟涸則閉是故/碶閘四明水利之命脈而時其啟閉者四明碶閘
之精神攷其為啟閉之則曰平水尺往往以入水/三尺為平夫地形在水之下者不能皆平水面在
地之上者未嘗不平余三年積勞於諸碶至洪水/灣一役大畧盡矣己未勸農翠山自林村山西門
泛舟以歸暇日又自月湖沿竹洲艤城南徧度水/勢而大書平字於上方暴雨急漲水沒平字戒吏
卒請於郡亟啟鑰若四澤適均水霑平字鑰如故/都鄙旱澇之宜求其平於此而已故置水則於平
[055-2b]
橋下而以平字為準/後之來者勿替茲哉成化四明郡志元大徳間都
水營田司到路疏鑿
鄞縣城外/河道
東錢湖 在縣東二十五里唐書地理志鄮縣有西
湖溉田五百頃唐天寳二載令陸南金開廣之至
正四明續志一名萬金湖以其為利重也周回八
十里受七十二溪之流四岸堰凡七曰錢堰大堰
莫支堰髙湫堰栗木堰平水堰梅湖堰水利圖説/堰之有碶
[055-3a]
閘者四曰錢曰平水曰髙湫曰梅湖大都湖髙於/河開碶下注可滿三河半鄞東七鄉之田盡資灌
溉奉定亦/沾其利宋史河渠志乾道五年守臣張津言東
錢湖方圓廣濶八百頃傍山爲固疊石為塘八十
里自唐縣令陸南金開廣之國朝天禧元年郡守
李夷庚重修之中有四牐七堰凡遇旱涸開牐放
水溉田五十萬畝比因豪民於湖塘淺岸漸次包
占種植菱荷障塞湖水紹興十八年雖曾檢舉約
束盡罷請佃嵗乆菱根蔓延滲塞水脈致妨蓄水
[055-3b]
兼塘岸間有低塌處若不淘浚修築不惟寖失水
利兼恐塘埂相繼摧毁乞候農隙趁時開鑿因得
土修治埂岸實為兩便從之至正四明續志淳熙
間請於朝大浚之魏王鎮州/請於朝嘉定間提刑程覃攝
守捐緡錢置田收租嵗給濬治之費寳慶間尚書
胡榘守郡請於朝得度牒百道米一萬五千石又
濬之懼無以繼奏以贏錢增置田畝令翔鳳鄉長
主之分魚户五百人爲四隅人嵗給榖六石隨茭
[055-4a]
葑之生則絶其種淳祐壬寅郡守陳塏嵗稔農隙
行賣葑之䇿隨舟大小葑之多寡聽其求售交葑
給錢入元大徳間有以湖爲淺淀請以捺田若干
畝入官租者都水營田分司追斷復爲湖後有司
舉行淘湖拘七鄉有田食利之家分畝步髙下標
撥湖葑隨田多寡濶狹俾浚之成化四明郡志明
洪武二十四年本縣耆民陳進建言水利差官來
董其事令七鄉食利之家出力淘浚嘉靖寧波府
[055-4b]
志宣徳間王士華以㕘政家居因田其中七鄉之
民陳之監司遂得中止嘉靖九年寧波衞屯軍又
請爲屯田鄞縣知縣黄仁山用父老嚴訑言勘覆
不行
國朝順治中以諸生陸宇條陳禁止侵湖為田
廣徳湖 在縣西十二里舊名鶯脰湖溉田四百頃
成化四明郡志唐大厯八年縣令儲仙舟修治之
唐書地理志貞元九年刺史任侗因故迹增修成
[055-5a]
化四明郡志宋熙寧三年知縣張峋令民浚湖築
隄工役甚備曾鞏作記鄞縣志宋政和間邑人樓
异奏眀州廣徳湖可為田八百頃募民佃租嵗入
米二萬石於是西七鄉之田無嵗不旱異時膏腴
今為下地廢湖之害也
小江湖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書地理志鄮縣南
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頃開元中令王元偉置
民立祠祀之
[055-5b]
謹按王應麟小江湖辨云唐書載鄮縣東有西湖/即今之東錢湖也曾南豐記云鄞東鄉之田錢湖
溉之西鄉之田廣徳湖注之可見西湖之為錢湖/明矣舊志以西湖為今城中之西湖誤又唐書云
鄮縣南二里有小江湖今府縣志俱云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盖唐書所云乃在鄮縣未遷之前也舒
亶引水記云縣南二里小湖俗所謂/細湖頭者乃其故處湖廢乆矣亦誤
江塘一在老界鄉甬東隅名梅墟塘一在鄞塘鄉二/十八都宋郡守吳潜增築髙厚明隆慶間縣令
督同水利官築塘三千七百餘丈沿接一都圩岸/為堰有三曰楊木曰下堰曰徐堰又設碶閘以時
啟/開 梅湖塘在陽堂鄉/十都四啚 髙湫塘在翔鳳鄉十五/都三啚十六都
六啚/相界 平水堰塘在翔鳳鄉十/六都六啚 方家湖塘在翔/鳳鄉
[055-6a]
十四五啚界已上/四塘俱在東錢湖 大嵩塘在縣東南八十里大/嵩所舊未有塘
國朝雍正九年建李衞大嵩塘工碑記寧郡為浙東藩/ 籬其地濵海彌望斥鹵而鄞屬大嵩距郡八十餘
里向嘗設所屯守承平既乆田野日益墾闢顧水/利未修偶遇旱澇輒嗟艱食農氓病之是非疏濬
河渠修建碶閘為禦鹹蓄淡之計何以轉瘠土為/膏腴乎但工鉅費繁興舉匪易余仰體
聖天子愛養元元之意陳請度地勢之髙下計定丈尺/勅發帑金疏入報可於是相
之淺深鳩集物料人夫為一勞永逸之計按大嵩/形勢東南際海三面環山中有熟田暨塗田若干
頃初議於大嵩港下建築巨壩使滷水不入然後/疏諸山之水以資灌溉而建舵艟球琳南北大小
礁横山六閘以蓄洩之迨六閘已漸告竣而港口/濶深潮湧沙浮工費既浩大不貲且慮難於持乆
[055-6b]
因復酌量形勢改議於大嵩内港接連横隄之處/夾河築隄退西四十餘里擇其湖水稍緩山根堅
固之金溪橋内設立滚水壩一座以禦鹹潮以洩/山漲而又於橋之西岸鑿山通渠建設閘口導泉
水東流以溉田而分注於横山等閘以洩之當雨/水和調之日滷水無憂侵浸遇溪流一綫之時亦
易瀦蓄而足車戽綢繆未雨莫善於此委員分理/而畚鍤隨之經始己酉之四月訖工辛亥之十月
凡閲三載而大工始成余更念大嵩僻在東鄙為/海口要區今茲水利既修田疇日廣户口日殷凡
熬波魚販之徒出沒海嶼中譏察綦繁必得親民/文吏始克勝彈壓之任疏請移郡同知一員駐劄
其地俾之戢奸宄督勸課且河渠隄閘之浚築亦/得以時相視葺治無俾廢墜以綿諸乆逺復蒙
俞允自是而嵩之斥鹵盡為沃壤嵩之士女嵗歌大有/ 户䝉樂利之庥世享昇平之福莫不感戴
[055-7a]
皇仁而祝萬斯年也已因紀諸石以昭永永時董理其/聖夀於億
事者太常寺卿署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孫/國璽分巡寜紹台副使孫詔寜波府知府曹秉仁
提督前營遊擊袁有明鄞/縣知縣鄭大徳例得并書
它山堰在縣西南五十里先是四眀山水注於江與/海潮接鹹不可溉田唐太和七年令王元偉
疊石為堰於兩山間闊四十二丈級三十有六冶/鐵灌之渠與江截為二渠流入城市繚鄉村以灌
七鄉田數千頃宋建隆間堰損水不入渠節度使/錢億增築全固建中靖國改元監船塲唐意見水
灑泄乃盡塞支流稍浚上源因以其土室補堰隙/越一嵗復涸簽幕張必强鄞令龔行修修之嘉定
七年提刑程覃攝守買田收租嵗給役夫之費督/以邑丞十四年泉使魏峴委里人按渠堰碶閘之
[055-7b]
堙廢者重加修築潦則七分歸江三分入溪旱則/七分入溪三分歸江明嘉靖十四年知縣沈繼美
用石版監亘堰口者半髙於舊堰一尺/許以故水之入溪者如故民更稱便 唐家堰
黄家堰俱在縣西/南四十里 長堰 石堰 范家塘堰
一名檑木堰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朱家堰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北渡堰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宋守吳/潛所創明嘉靖間復加修葺 何家小堰在縣西/南三十
里/ 沈家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徐家堰 翁家堰俱在/縣西
南二十/三里 范家堰 屠家堰俱在縣西南/二十一里 邢家
堰 桑塘堰 陳五耆堰俱在縣西/南二十里 季家畣堰
[055-8a]
王師堰俱在縣西/南十七里 爐頭堰 小沔堰 蔣家
堰 大蘇堰俱在縣西南十五里以/上諸堰俱在光同鄉 王家堰在/縣
西南十/五里 段塘堰在縣西/南十里 張家堰 朱瀨堰
鄭郎堰今名鄭郎壩俱/在縣西南五里 瓦窰堰 崔家堰俱在/縣西
二/里 和尚堰在縣西/五里 邵家堰在縣西/十五里 金家堰
西渡堰 朱將軍堰俱在縣西二十五里以上/諸堰俱在清道鄉自它山
堰至此並傍/鄞江之西 倪家堰在縣東/五里 道士堰舊名林/家堰今
名林郎壩在/縣東南五里 徐師堰在縣東/三十里 梅墟堰在縣東/北三十
[055-8b]
里/ 石家車堰又名舊軍堰/在縣東五里 王駐洋堰在縣東/五里
楊樹堰在縣東/二十里 張家堰又名楮浦堰在縣東/三十里以上諸堰俱
在老/界鄉 阮家堰又名余師堰在縣/東三十里陽堂鄉 渡頭堰在縣/東南
三十/里 桃枝堰在縣東南/二十里 陸家堰 大花山堰
小花山堰 臨江堰俱在縣東/南三十里 鍾家堰 施
婆堰俱在縣東南三十一里/以上諸堰俱在手界鄉 戴將堰 古塘堰
俱在縣東南四/十里豐樂鄉 長塘堰在縣南二十五里江河/夾岸為塘百丈俗呼百
丈/堰 銅盆浦堰在縣東南/十五里 花堰又名蝦堰在/縣西四十里
[055-9a]
蔦蓲堰在縣西南四十里以上諸堰俱在鄞/塘鄉自倪家堰至此並傍鄞江之東 大
皎堰在縣西南/七十里 禪巖堰在縣西南/六十里 酈童堰在/縣
西南二/十里 西髙堰在縣西南/六十一里 杉木堰在縣西南/五十六里
蘭浦堰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以/上諸堰俱在句章鄉 泥峙堰一作/泥湫
堰在縣西三十五里四/十七都二啚資福寺東 黄梅堰在縣西三十六/里以上俱在桃
源/鄉 錢堰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老界鄉 梅湖堰 栗木堰俱/在
縣東南三十/五里陽堂郷 平水堰 莫枝堰俱在縣東南/三十六里
大堰在縣東南/三十七里 髙湫堰在縣東南三十八里以/上諸堰俱在翔鳳鄉自
[055-9b]
錢堰至此並/傍東錢湖
大石橋碶在縣東一里童育二山之水自此入江嵗/乆湮塞宋淳祐間郡守陳塏遂於橋下作
平水石堰而於浦口置閘立橋内可泄水外可捍/潮元末浦漲堰閘皆廢明嘉靖三十九年尚書張
時徹力言於府縣尋故/道而復之永絶水患 五鄉東西碶在縣東三/十五里陽
堂鄉即回江東西碶因定海知縣宋繼祖别碶定/海之東岡而廢回江二碶連日
雨東七鄉之
田皆成巨浸復大石橋碶又於王駐洋之周家堰/四都之楊木堰各設碶以補回江之廢則七鄉之
水不為/灾矣 開慶碶在縣東十里手界鄉舊名雀巢/碶廢宋開慶元年判府吳潛重
建更/名 蕭臯碶在縣東南十五里明天/順五年郡守陸阜重修 貝則碶
[055-10a]
在縣東南三十里手界鄉宋淳祐間建明天/順六年郡守陸阜重修隆慶間修理完固 雲
龍碶在縣東南三十里手界鄉又名荻埭碶宋熙/寧間邑簿黄宁創築令曹隲成之元大徳丁
未縣丞盧廷信重修明天順五年郡/守陸阜修治八年郡守張瓉畢工 歟碶在縣/東南
四十/里 東周碶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古塘碶在縣東南四/十二里俱在
豐樂/鄉 樟木碶在縣南三十五里鄞塘鄉明天順/五年郡守陸阜修理嘉靖間派沾
利鄉民一都起至三十/二都協出工費修築 練木碶在縣南三十五/里宋寳祐間郡
守吳潛建明正徳間縣令/丁洪復修嘉靖間壊重葺 茅針碶在縣南四十/里俱在鄞塘
鄉/ 史家碶在縣南四/十五里 烏金碶在縣西南三十/八里俱在句章
[055-10b]
鄉又名上水碶宋嘉定間重建魏峴重建烏金碶/記出城南五十五里有堰曰它山唐鄮令王侯元
偉所建水自越之上虞厯四明山萬壑争流演迤/砰湃南注於江自堰之立約水入河乘除有數鄞
西七郷為田數千頃藉以灌溉其流貫於城之日/月湖闔郡之人飲焉食焉堰之利溥矣然視水之
大小而提閼碶之助為多野老謂侯由堰口浮三/瓢聽所止而止殆神其事今自堰出東十有五里
為烏金又東三里為積瀆又東二十七里為行春/皆相地之宜而為之節惟烏金首枕上流嵗乆傾
圯嘉定辛巳耆老以請大丞相史魯公素知本末/慨然下其事於郡出給調度一不以屬吏民咸勸
趨於是舊址二尺許身東西五丈二尺有竒南址/七尺臂東二十七丈西十三尺橋五丈五尺而長
髙九尺闊稱之合石為之櫃植石為之櫺規模宏/壯工力縝密相繼來牧者皆捐金佐費始終共成
[055-11a]
初并請修行春碶築朱瀨堰浚江東道士堰河至/是悉以次就緒盖給於朝者錢十萬助於郡者四
百萬總為工萬有九千越三月而畢峴幸贊是役/因書之碑 明嘉靖四十四年本縣發官銀修築
積瀆碶又名下水碶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宋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攝守復修 行
春碶又名南石碶在縣西南/十五里俱在光同鄉 進閣碶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元潘夢桂疊石/為碶以時蓄洩 風棚碶一名望碶在縣西南三/十里光同鄉宋熙寧中
令虞大寜/置今廢 周大悲碶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竺迦碶在縣/西三
十五里桃/源鄉廢 朝泊碶在縣西三/十五里廢 桃源烏金碶在/縣
西三十/五里 育王碶在縣東南九十里宋寳慶間育/王寺所築元皇慶元年縣尹王
[055-11b]
思義/修 餘豐碶在縣西/二里廢 保豐碶又名永豐碶在/縣北三里宋淳
祐壬寅郡守陳塏親至其地建閘二座立石柱三/造板橋於浦口以便往來開慶元年判郡吳潜於
其右創為五柱四門闊三丈六尺深四丈餘嵗乆/湮塞老人吳夀甫建言復加修理明嘉靖間郡守
孫宏軾於碶相去數丈許/内設備塘一帶以防衝決
江東碶閘在縣東一里許即錢家道頭閘宋淳祐二/年士民上言江東米行河舊有碶閘隨時
啟閉内通東湖水脈外障大江潮汛沿河兩岸各/有石磡近年塌塞乞行開濬復還古蹟郡守陳塏
倡屬開淤塞去瓦礫重修浦口疏水二閘明嘉靖/三十八年知府周希哲重開濬屠大山開河修閘
記明郡城東渡浮橋之左曰江東江東故有米行/河河故有碶碶故有閘閘曰浦口碶曰江東實濱
[055-12a]
大江而橋於上亦曰浦口東去二十餘武復有閘/曰疏水夫閘浦口矣復閘疏水何防潰決也宋淳
祐二年修撰陳塏出守重濬河修治碶閘橋改今/名民享其利至今殆四百年於茲湮塞故道碶閘
日就圯東七鄉水西注實導此入江近築東岡碶/定民稱便鄞水行頗迴逺時浸溢為灾議者謂復
茲諸故碶閘實兩利焉即五鄉碶廢無害也嘉靖/三十八年郡守周希哲請於大司馬張公時徹言
米行河碶閘廢置事公慨焉肩之周侯檄鄞主簿/張纁治江東碶即日興事役出於里日不過三戸
無上下均用厥力所治河起東嶽廟前至於江為/丈者二百有竒碶閘可仍者仍之易其石之泐者
而加/木焉 林家道頭閘在縣東三/里許廢 渾水閘在縣西/二里
屠氏橋閘在縣西南/二十里 迴風閘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迴
[055-12b]
沙閘在縣西南五十里宋淳祐二年置其地則它/山堰吳家橋之舊址林元晉建迴沙閘記慶
元表東海地枕江抱湖水政舉則多豐年不則為/沴淳祐改元冬可齋陳公由少司農秘閣修撰出
鎮二年春創碶一曰保豐復碶二曰斗門曰大河/橋修碶號為喉者曰食曰水曰氣是嵗東西俱歉
於澇明獨有秋公曰今所導者流耳盍治其源城/内外為河為港鄞西七鄉以飲以溉皆源於它山
而邦人知利未知其害者居半也它山而上則又/大溪之源越水所注夾岸之沙雨則與水俱下長
官堰上下級皆三十六其上沙沒殆盡下不沒者/五六溪流㡬斷於是并皆汲鹵田苦竭澤嵗浚至
三四尺役工數萬計民亦勞止間有暴漲自西岸/而下湮塞尤甚公曰與其浚於既積不若遏於未
至水輕清居上沙重濁居下宜閘以止之水平則/啟通道如故沙聚於外則去之易為力乃度地吳
[055-13a]
橋去大溪五十尋而近經始營之起秋八月迄冬/十月 元至正二年本路總管王元恭囙堰去閘
一百八十步官為起夫淘浚後命/守閘人户自行淘浚永為定式 大嵩河閘在/大
國朝嵩塘六年總督臣李衛委鄞縣知縣楊懿開濬大/ 雍正
嵩河/建閘
慈谿縣
管山河 在縣東南五里成化四明郡志大江由丈
亭分派四十五里至夾田橋橋南五里民田阻之
江流不得直達旱無沾溉潦則泛溢宋寳祐五年
[055-13b]
丞相吳潛以錢市民田墾河五里長七百丈有竒
濶三丈六尺深一丈六尺水由是達於茅針碶鄞
慈定皆利焉
文溪 在縣東一十五里眀隆慶間開濬
慈湖 在縣東北一里舊名普濟湖廣袤一百五十
畝至正四明續志唐開元間令房琯開鑿之以溉
民田成化四明郡志宋景定五年令金昌年疏浚
之廣隄防置則水碶明洪武二十八年重加修治
[055-14a]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王繡開濬淤塞清復佔地
花嶼湖 在縣東南一十里古有小塘瀦水多魚及
蓴菱湖民資以爲利成化四明郡志唐貞元十年
刺史任侗勸民修築灌溉田疇至正四明續志宋
嘉祐間主簿成立築隄修碶自爲/記成化四明郡志
元大徳天厯間累築為田而累復之明洪武三十
一年邑人邵功建言復以湖為田官為踏量除積
水池蕩河溝外為田一十三頃九十畝既寢其議
[055-14b]
永樂五年定海衞老軍陳詳奏復為田七年以原
定畝數俾民耕種起科輸糧
清水湖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灌東鄉田萬畝
杜白二湖 在縣西北六十里杜湖廣三千七百餘
畝白洋湖廣一千七百畝成化四明郡志杜湖古
有湖址唐刺史任侗重加浚築鳴鶴一鄉之田仰
灌溉焉俗號第二天宋慶元初主簿周常開築湖
岸修治碶閘沾利尤溥白洋湖唐景龍中餘姚縣
[055-15a]
令張辟疆修築水利圖説明隆慶間知縣吳道邇
於漾塘之内退入一里許於南北湖渠中置兩閘
一在洪橋一在韓家橋
大理渠 在縣南五里通積水灌髙鄉之田
洪家塘在縣東南/二十里
門家堰在縣東/九里 黄沙堰 梁家橋堰俱在縣/東十里 陳
童堰 丁堰俱在縣東/十七里 葛家堰在縣東/十九里 皂莢
堰在縣東/二十里 沈忠堰 茒風堰 胡卿堰 前莊
[055-15b]
堰 方盈堰 齊拱堰 祝家堰 猪欄堰俱在/縣東
十七里/徳門鄉 梨木堰 沈家堰俱在縣東/南十里 新堰在/縣
東南十二里宋寳祐五年修築輦石以甃江岸二/十餘丈堰下水步一所慈定二邑之田無斥鹵浸
滛之害元至/正七年重修 大杜湖堰 顔家堰俱在縣東/南十五里
虞莊堰 馬家堰俱在縣東/南十六里 洪家堰在縣東南/二十里
金墩堰在縣東南/二十六里 潺浦堰 黄家堰俱在縣/東南三
十里/廢 青林堰 茶浦堰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梅林堰
在縣東南三十八里明萬厯五年旱甚堰裂/令坊長督沾利人户修築培堅旱澇有備 李
[055-16a]
溪堰在縣東南/四十里 陸家堰在縣南/十里 孔家堰又名/蔡家
堰/ 苓徑堰俱在縣西/南五里 金家堰在縣西南/十三里 磚
窰堰 清溪堰俱在縣西/南十五里 薛家堰在縣西南/二十里
新河堰又名㵢水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謝家堰 河口堰
沈家渡堰 施虎廟堰又名郎/墅堰 唐支堰 牛欄
堰 潘家堰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李家堰在縣西南/三十七里
沙堰在縣西南/四十二里 利家堰一作李家堰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障藍溪之水
溪之東南曰洪荘保其田二十餘頃常苦於旱宋/元祐間禮部郎中張宏浚長溝二千七百餘丈接
[055-16b]
藍溪當溪之衝置堰以固之歸三分於越之楊溪/至李家閘注於江引七分於溝以溉洪荘保之田
後溪流歸楊溪修/堰浚溝始復其利 塘頭堰在縣西南/六十里 下洋西
堰在縣西南/六十六里 周家堰 葛塔堰 洪荘堰 余
家堰 烏山堰 蜆浦堰 張押直堰 邵涇堰
俱在石/臺鄉 沈婆堰在縣西/六里 羅城古堰在縣西/七里
金墩堰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又名康山堰 楓林堰在縣東北/二十六里
五緒涇堰在縣東北六十里舊名新界堰/元至正間縣尹陳文昭重修 雙河
堰在縣西北七十里慈之鳴鶴鄉與餘姚之上林/郷接上林地勢髙鳴鶴地勢低乆雨上林之水
[055-17a]
東注舊置閘以限然舟行閘啟水患如故里人曹/閲於閘之左為雙河堰以便舟車宋開慶間塞雙
河閘元大徳間/義士童金重修 戴鄰堰在縣東/十里 張郎堰 白
洋堰俱在縣西北七/十里鳴鶴鄉 虞氏白洋堰 戴家堰
徐家堰 枝浦堰 檀木堰 康宋堰俱在西/嶼鄉
桂勝堰在四都去縣四里此堰障水灌/溉且係本縣運河宜以時修築
慈湖東西碶舊志作蔣/湖碶誤 蕭家碶俱在縣東/西嶼鄉 慈湖
碶在縣/東廢 黄沙碶在縣東/十里 花嶼湖碶在縣東/南十里
李家碶又名李溪碶閘在縣東三十五里瀦文溪/香山之水以溉民田宋紹興四年通判陳
[055-17b]
耆夀邑簿胡大猷重修寳祐五年制使易置於舊/碶之東兩旁甃石立四楹分五眼上建石梁外障
江之鹹潮内限河之暴/溢元大徳四年重修 黄泥埭碶在縣西北六/十里宋浙東
提舉季鏞捐二千緡助民爲之涉嵗弗績寳祐五/年判府吳潛委縣丞羅公鎮竟其事明永樂二年
移置/松浦
磚橋閘 顔家閘 黄沙閘俱在縣東十里/宋隠士潘昌建 文溪
閘 化紙閘 四港口閘 抱子閘廢俱在縣/東十二里
横山閘在縣東/南十里 茅洲閘在縣東南十五里元至/正元年王元恭於舊閘
東南三十餘丈創置明/天順六年郡守陸阜修 樊公閘在縣東南十六/里因舊有支浦
[055-18a]
國朝閘乆廢間邑令樊琳建/ 康熙年 支浦閘在縣東南/十六里廢 詹
家閘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名詹家堰元至正二/十六年改為閘瀦水灌徳門鄉田一萬五千
畝/ 香山閘 陳家底閘 孫家閘俱在縣東/北三十里
唐家閘 永眀閘在縣西/西嶼鄉 彭山閘在縣西南五/里水出羣山
間迤而東來未至縣五里抵彭山入於江江濵有/閘瀦水以備旱霖澇則洩之嵗乆閘廢水無所瀦
潮入河淤宋淳熙十三年邑簿趙汝積撤故閘址/悉以石為之復修斗門通下流貫邑中因舊河而
復之廣一丈五尺深七尺中廣二丈六尺/深如之舟楫通行邑之下田資以灌溉 石渤
閘在縣西/南七里 洪橋閘在縣西/南十里 石埠閘在縣西南/十三里
[055-18b]
小隠閘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黄家浦閘 九里浦閘俱/在
縣西南/二十里 麻車閘 石甃閘 朱童閘俱在縣西/南三十里
明成化二年郡守張/瓚同知劉文顯修 椿浦閘樸木閘俱在縣/西南三
十五/里 東湫閘 西湫閘俱在縣西北十里宋潘/守仁建乆廢明正徳二
年鄉士阮/行恕復之 釣魚閘 雞鳴湖閘俱在縣西/北十二里 洞
橋閘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松浦閘在縣西北四十里明永/樂二年知縣余琯建
雙河木閘 石湫碶閘 淹浦閘 洋浦閘
白洋東閘俱在鳴鶴/鄉今並廢 白洋西閘 杜湖東閘
[055-19a]
杜湖西閘 杜湖西碶閘 古窰閘俱在縣西北/六十里宋慶
元間置元/至元間修 海塘石碶閘 斗門閘 上下南洋
閘 徐洋閘 洪莊保閘 裘家閘 胡家港閘
俱在西/嶼鄉
奉化縣
新河 在縣東南五里至正四明續志市舊有河上
通資國堰下接鄭家窨沙莽湮塞宋延祐七年知
州馬稱徳開濬自市河達於北渡車耆等處相懸
[055-19b]
六十里立堰埭三處瀦水灌田數十萬畝又通舟
楫以便商賈往來袁桷開新河記奉化諸溪至龍/潭畢會汪洋衍滙陂塘澗溝合
流赴資國埭紆行凡六十里始達於江嵗霖雨不/時溪江相迎上下交射漂沒廬舍於是築埭善防
潦至則泄旱則瀦以灌輸由資國埭注市橋循三/山爲廣平湖湖之下有斗門必嚴其水則至是通
鄭家窨溪循名山稍折爲楊橋水將達江復限之/為置閘曰進林曰常浦又益限之以埭曰車耆提
閼有程則水旱不病馬侯稱徳至州遂窮上源首/資國耆老咸言市橋達車耆有故河往嵗舟楫聮
絡濬廣復舊則民其有瘳遂遵市橋至陳橋具畚/鍤表深廣未及終日而遺石斷圯舊跡儼著至何
家埭積為豪民利於是決隄仆石埭復置卒守水/門易資國埭為水門亦如之别立小栅以謹通塞
[055-20a]
廣平增斗門昔之言紆行六十里皆/得舟行以達於江矣延祐庚申記嘉靖寧波府
志知州李樞復開之楊彝重開新河記按州東南/五里資國埭分大溪之水别
於攴港東流於市河又紆行六十里而達於江所/溉民田三萬七千餘畝而市河即今所謂新渠是
也至元丙子至延祐庚申四十五年渠自市橋以/北湮塞知州廣平馬侵稱徳嘗一浚之自庚申至
今又四十二年渠之湮廢益甚而李侯復開之其/廣三丈至五丈隨地為斷其深二丈視舊有加焉
由市橋至車耆者三皆重築之建以貞木甃以密/石為碶者二曰進林曰常浦亦時察焉以嚴其水
則而資國之源滌治為謹由是水循三山/厯廣平湖下斗門皆復其故以達於江矣
趙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至正四明續志自常浦至
[055-20b]
王董二堰皆趙河唐元和間令趙察開溉長夀鄉
田八百餘頃
白杜河 在縣東二十五里至正四明續志唐元和
中令趙察開溉民田四百餘頃
范家河 在縣北一十里通大江口潮溉田四百餘
頃奉化縣志明萬厯丙辰縣令賴愈秀同邑紳宋
宗周重開崇禎初淤吏部戴澳捐田復浚縱廣倍
前始通舟楫至石坡嶺砌路十里水通寧紹陸接
[055-21a]
温台為南北孔道
蓴湖 在縣東南五十里宋紹興間置積水溉田八
百餘畝
沙塘在縣東一里由市西鴨緑橋至方勝/碶南二里許明萬厯間里人孫銀築 青錦塘
國朝在青錦山下縣令王奐築隄康熙十年縣令陳愫/ 順治十一年
又增/築之 栗樹塘在周公隄下北接長/汀明主簿羅良儕修 長汀塘在/縣
東北/八里 天寧塘一作善塘在長汀塘對岸宋待制/仇悆率鄉民自岳林至金鐘墩築
七百餘丈明成化間洪水衝決知縣曹瀾築之嘉/靖八年決知縣陳縞復築隆慶三年知縣髙應暘
[055-21b]
修令主簿羅/良儕補砌 長塘在縣東六里明/里人李保改築 仁湖塘在/縣
東北/十里 周公堤在栗木長汀兩塘内先是長堤水/決乃為堤於塘内以捍之明宣徳
八年水復決/令周銓重築
沙堰在縣東北一里宋待制仇悆因沙堰伐/石為碶沾利者二十七里常加修築 斗門
堰在縣北一都舊為閘元延祐七年知/州馬稱徳改築為堰灌田數千畝 吳勝堰
在縣東一里/即吳家小堰 土埭堰在縣東八里唐天祐三年/奉化縣開國子鄭準所築
資國堰在縣南五里元至治元年知州馬稱徳/新其碶閘置堰以遏其衝民田沾溉者
三萬八/千餘畝 廣平堰在縣北十里舊有閘曰斗門元/延祐庚申知州馬稱徳開浚新
[055-22a]
河易閘/為堰 鄭家堰在縣北十里舊名鄭家窨元延/祐七年知州馬稱徳改築為堰
新城堰 石砥堰俱在縣西/一十五里 松洋堰在縣南/十八里
元至正十三年/知州李樞築 戚家堰在縣東南十里元延祐/七年知州馬稱德置髙
三尺石砌三層横長三十丈濶六尺兩旁用木樁/石條甃砌於堰之上畔開河一條濶一丈五尺長
四十丈深六尺凡遇水澇於/堰上流溢水洩流入堰河 和尚堰在縣東南/十里元延
祐七年知州/馬稱徳修 黄莊堰在縣東南十五里宋崇寜/間置元至正中知州李樞
更石為碶横/五丈髙二丈 雙溪堰在縣南十五都元至正二/十三年知州李樞重修
大堰 聚堰俱在縣南半里宋/政和間令周因建 連山大堰在/縣
[055-22b]
西南七/十里 宋家堰在縣西南/三十里 名山堰在縣西南/四十里元
至元間築明洪武九/年縣丞喬鑑重修 洞潭大堰在縣西七十里/明成化間里人
單叔軒鑿石通/剡溪水溉田 黄家堰在縣東二十二都明嘉/靖乙未通判張源重修
髙大堰在縣北六十/里宋璧築 横溪堰在縣東北/三十一都 孟
婆堰在縣北三/十六都 宣家堰在縣北三十五都已上/三堰俱元知州馬稱德
修各溉田/三千餘畝 沬葭堰 鎮北堰俱在縣北/二十里 車耆
堰在縣北三/十五都 黄埭堰在縣東北三十一都元知/州馬稱徳修溉金溪鄉田
三千/餘畝 歸家堰在縣北三十六都元知州/馬稱徳修溉田三千餘畝 宣門
[055-23a]
堰 牌門堰 丫角堰 廟前堰 碶後堰俱在/三十
六/都 上下許家堰在縣北三/十九都 牢巖堰在縣西南/十里明崇
禎間杭人凌震寰藉堰/水激輪作碓并溉田禾
方勝碶在縣東北慶登橋南宋元嘉中令謝鳳置嵗/乆圯紹興中縣丞陳耆夀復築之元至元三
十年縣尹/丁濟修 會通碶在縣南/二里 榆木碶 鎮東碶
新溪碶俱在縣/東二都 資國碶在縣東南三都元至/治元年知州馬稱徳
建/ 黄莊碶在縣南/二十里 史家塘碶在縣東南/十八都 江
家塘碶在縣南/十七都 青山碶 廟頭碶俱在縣南/十六都
[055-23b]
陳阜頭碶在縣東/三十里 考到碶在縣東三十二都/元知州馬稱徳修
湖芝碶在縣東三十二都元知州馬/稱徳修明主簿羅良儕復築 錢堰碶在/縣
東三十/三都 蔣家碶 劉大河碶俗名王家碶俱在/縣北三十三都宋
熙寧間邑人王元章之祖/建建炎二年元章重修 進林碶在縣北三十/六都宋紹興
乙丑令劉廷直用邑人吳琳言修築淳熙元年復/修元延祐六年知州馬稱徳重修翁元臣重修進
林碶記距州治可一舍有進林碶水源南出連山/鎮亭北至定海縣入於海東接鄞之茅山鄞塘西
入鄞縣小溪大江因三方潮汛所滙之地立碶閘/通潮入溝渠河港有百餘里灌奉化長夀金溪三
鄉旁及鄞田數千頃廣平馬侯來守是州先將本/渠前後碶閘稍有壅塞者疏之接山溪通江海乃
[055-24a]
注意此碶命作壩以㫁江潮之來旁疏水源入江/碶横亘五丈二尺甃隄以直其兩旁起延祐庚申
十月至治辛酉四月成黄明洪武中/縣丞喬鑑正統初縣丞 寧復修 銅山碶在/縣
北二十四都/唐乾寜中建 樸木碶 吳山碶 吳家碶 下
塘碶 大歐碶俱在縣北/三十五都 常浦碶在縣北三十/五都宋元祐
中舒亶立石題云兩縣三鄉之所取濟常浦進林/互相接引不可缺一元至元三十年經厯韓居仁
申明常浦進/林水利重修 廣利碶 崑山碶俱在縣東/北三十都 新
堰碶 大馬碶 毛公石碶俱在縣北/三十七都 栁公碶
周長官碶俱在縣北三十九/都宋縣令周因置 馬家碶在縣北/四十一
[055-24b]
都/
普平港口閘在縣北十里/即斗門小閘 進林小閘在縣北三十/六都進林碶
仁湖塘小閘在縣北仁/湖塘北 萬家湖小閘在縣東/北三十
五/里 闡家閘在縣東北/二十里
鎮海縣舊名/定海
西河 在縣西北四十里成化四明郡志宋徳祐元
年提督齊黄震浚治
沈窖湖 在縣北一百里周環二十八里溉田一百
[055-25a]
頃水利圖説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宋繼祖相湖
地勢南北髙下中建土塘長八百六十餘丈置閘
二
白沙湖 在縣北六十里周二里五十步灌田一千
餘畝
顔公渠 自縣西市抵鄞桃花渡綿亘六十里至正
四明續志宋淳祐六年郡守顔頥仲以桃花渡至
定海縣一帶舊有河港皆湮塞乃浚治故河廣五
[055-25b]
丈深一丈二尺置碶閘民便其利嘉靖定海縣志
明嘉靖丙申縣令王文貢復疏之
慈孝堰 章拗滙堰俱在東/管二都 楊家堰 横河堰
陳家堰 嚴婆堰 姚家堰 管家堰 大寺堰
俱在東/管三都 嚴家堰 另窵堰 潘家後堰 陶家
堰 上陳堰俱在西/管四都 烏隘堰 七畝堰 張家
堰 莊家堰 壓賽塔堰 倪家堰 虞家堰
鍾家堰俱在西/管五都 周家斗堰在靈緒一都古有/通潮石溝在底
[055-26a]
洪家堰 梅林堰 下塘堰俱在靈/緒三都 嚴家堰在/靈
緒四都明嘉靖壬/戌知縣何愈重修 宣家堰 奉公堰 洞橋堰
俱在靈/緒四都 鷺鶿堰 東虛步堰俱在靈/緒五都 張門堰
莊家堰 夏家堰俱在崇/丘一都 吳家堰 湖水深
堰 汪家堰 石橋堰 楊家堰 黄滿堰俱在/崇丘
二/都 槎堰一名蛇/堰廢 東岡堰俱在崇/丘四都 槎浦堰在/靈
巖二/都 太博堰 坉埭堰俱在太/丘一都 楊木堰 大
堰 吳源湫堰 冷水堰 胡家堰 大澤堰
[055-26b]
洪橋堰 石曹堰俱在太/丘三都 清水堰在海宴/一都 龍
爪堰在海宴/三都
乾碶在縣西/二里 張鑑碶在東管/二都 孔浦碶在縣西四/十五里
莊家碶 蔣家碶 澥浦碶俱在靈/緒二都 朱家石
碶在靈緒/四都 張師浦碶在崇丘/四都 板橋浦碶在崇/ 三
都/ 東岡碶在崇丘四都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宋繼祖建溉田一萬三千餘畝張時
徹建東岡碶記寧波治邑鄞與定海錯壊鄞東三/十五里有東錢湖横縱八十餘里合七十二溪之
源而瀦之溉田百餘萬頃鄞東七鄉暨定崇丘資/之甲寅嵗宋侯來令定海爰度東岡山之下江水
[055-27a]
稍淺横亘僅二十餘丈曰是可堰西去二十餘丈/即土田疏之以殺水勢曰是可碶堰以蓄水碶以
洩水請於當道可之工肇於四月迄於十月自是/堰以上為河其下為江鹵水不得内湧河渠不得
外洩昔日瘠鹵之/地盡變而為沃壤 長山碶在靈巖二都明嘉靖/壬戌知縣何愈重修
范欽重修長山碶記定海所領六鄉負海抱江江/以南靈太二鄉實當水衝舊設海隄四十餘里名
曰千丈塘中列碶五曰長山大碶曰小山碶曰楊/家碶曰貝家碶曰通山碶外捍内瀦應時宣洩昔
人之模逖矣嵗月滋長海水吞齧蕩然嵗壬戌何/侯愈詢民之瘼於是伐石輸工採樁集夫首營諸
塘徐及五碶下廣上鋭開闔/翼如肇於九月迨十月工竣 青嶼浦碶 石湫
碶 烏金碶 石蓮灣碶 金川碶 石方碶俱/在
[055-27b]
靈巖二都明正徳十五/年知縣鄭餘慶修築 貝家碶 楊家碶 蕩
子碶 外鼠碶 内鼠碶 小山碶 太慶碶俱/在
太丘/一都 穿山碶在太於三都宋慶厯七年王安石/宰鄞 是築隄捍浦為河於隄西
鑿三竅為碶濶三/丈六尺髙三丈 東山碶 傅家碶 錢豐湫
碶 通山碶俱在太/ 三都 四浦碶 東浦碶 許家
碶 木碶 朱家碶 廣修碶俱在太/ 四都 夏林碶
明慧寺碶 小蘆浦碶 沈家碶俱在海/晏一都 寳
聖莊碶 夏嶴碶 董家碶俱在海/晏三都 五臺寺莊
[055-28a]
碶在海晏/四都
新閘在小南/門外 車堰閘 陳家閘俱在東/管二都 善慶閘
在東管/三都 徳門閘在西管/六都 黄沙閘在靈緒一都/明嘉靖壬戌
知縣何/愈重修 蘆黄碶閘 和尚塘閘 澥浦閘 白
沙湖閘俱在靈/緒二都 梅林閘 徐家浦閘 鳳浦閘
鳳浦湖大閘 鳳浦湖東閘 鳳浦湖西閘
金墩浦閘俱在靈/緒三都 丁家浦閘 沈窰湖中閘俱/在
靈緒/四都 湖門湫閘 杜門湫閘俱在靈/緒五都
[055-28b]
象山縣
大河 在縣治南又名舊河源出鳳躍山合三十六
澗灌上洋田六萬餘畝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馬受曾疏濬
新豐河 在縣治南來薫門内象山縣志明萬厯間
令陳天祥開
沙河 在縣東三里淤塞成田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馬受曾復濬為河
[055-29a]
主簿河 在縣東南十里象山縣志宋隆興三年主
簿趙彥逾浚
孤山堰在縣南/十五里 蘇堰在縣南/二十里 李郎堰 城隍堰
俱在縣西南/十五里廢 王家堰在縣西/五十里
朝宗碶在縣南十里俗名大碶頭此與百丈岸碶胡/家碶三處為合縣水利攸闗宋元祐六年知
縣葉授建紹興七年令宋砥重修廉布重修朝宗/碶記象山負海環山縣治東南洋有田四百餘頃
上枕大河以資灌溉下接潮港以決漲溢自唐以/來為堰有四曰朝宗理川靈長會源而朝宗為諸
滙之要國朝瑞龍寺僧曰蔡伐木為閘以時啓閉/民甚利之治平中縣令林君旦復增益元祐六年
[055-29b]
縣令葉授始作石碶自是無水旱之憂距今五十/年舊址隳圯邑人病之紹興七年莆陽宋砥國平
為令茲邑明年即山伐石以為柱始於八年之秋/成於十月之吉 隆興元年主簿趙彥逾重修
永豐碶俗名百丈岸在/縣南十三里 慶豐碶在縣南/十五里 塘
碶俗名蔣家碶在/縣南十五里 秀才碶 會源碶俱在縣南/十五里宋
嘉定十二年/令趙善朁建 靈長碶俗名胡家碶在/縣西南十五里 南塘碶
在縣南三十里明嘉/靖九年知縣夏津建 中央碶在縣南/四十里 三眼碶
在縣南/九十里 髙平碶在縣南十/五里廢 陳□碶在縣東北/四十里明
成化間知/縣凌傅建 楓嶼碶在縣西/五十里 理川碶在縣南十/七里廢
[055-30a]
定海縣
白泉湖 在縣東北舊名萬金湖周廣三十里瀦水
灌田二百餘頃值旱則桔橰凑集又名富都湖今
漸淤爲田矣
黄馬溪 在縣西北五十里民田賴以灌溉
九溪 在縣北十里灌田五百餘頃
河溪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溉田七百餘頃
東港碶 青山大碶 青山小碶 拗山碶 盤嶼
[055-30b]
碶 定海碶俱在甬/東嶴 衙頭碶 小碶俱在吳/榭嶴
卓家碶 曹山碶 罾棚碶 陸家碶俱在/洞嶴 蘆
花碶 鸛峙碶 大蒲嶴碶 夾嶼碶 外碶俱/在
蒲蘆/嶴 史家碶 㸃燈碶 司灣碶 茶灣碶
料繳碶俱在/舵嶴 小展碶 白礁碶 茅洋碶俱在/大展
嶴/ 北墠碶在北/墠嶴 大柯梅塘小碶 小柯梅塘
小碶 竹橋裏塘小碶 大支碶 唐家嶴塘小
碶 小支碶俱在白/泉嶴 小蘆碶 金鉢碶 樸樹
[055-31a]
碶 蒲荷碶俱在干/欖嶴 小舟碶 三江碶俱在/馬嶴
小沙碶在小/沙嶴 青嶴碶 大沙碶 小碶 江戰
碶 竒嶴碶俱在大/沙嶴 椗齒碶在岑/椗嶴 天童碶
天童大碶 董家碶 裏嶴塘小碶俱在紫/㣲嶴 野
嶴碶 謝衙碶 鹿頸塘小碶 螺頭碶 曉峯
碶 小山碶 犁頭碶俱在鹽/倉嶴 白泉碶 廟下
碶俱在白/泉嶴 南浦嶴碶在秀/山 北浦嶴碶在蘭/龜山
謹按以上諸碶俱沿海塘隨塘/修建以洩淫潦捍鹵潮者也
[055-31b]
張家閘在南城内宋居民張氏引東北上流/以資灌溉後縣令王阮建大橋於上 平水
閘在南城半里明成化五年總督張勇建洪常為/記嘉靖四十一年知縣何愈改建於教塲浦支
港盡塞民甚利焉萬厯四十六年副使/張可大因故址增設巨石甃碶以蓄洩
浙江通志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