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1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如來現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從第六經盡第十一



將釋此品四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宗
趣。四釋文。然下諸品多用此四。若有增減
至文當辯。今初來意中二。先分來後品來。
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
顯故次來也。四分之中。已明教起因緣。次
辯說法儀式。故次來也。二品來者。曲有二
義。一前辯眾集。今顯疑現相。二前明舊眾
今辯新集。故次來也。二釋名者。一分名者。
[009-0562b]
正宗正陳宗旨。揀序流通。若四分中。名舉
果勸樂生信者。舉依正果勸物信樂。是故
亦名所信因果。亦名說佛依果會。以從多
說故。二品名者。如來是能現之人。相是所現
之法。現通能所能所合說。體用雙陳以立
其稱。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以成其十。
如來五者。一就理顯。謂法性名如。出障名
來。二唯就行。瑜伽云。言無虛妄故名如
來。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三理智合說。轉
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正
覺第一義諦。故名如來。此與成實大同。四
離相說。般若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故名如來。五融攝說。謂一如無二如。若
理若智若開若合。無不皆如。故名為如。如
外無法來亦即如。如是來者是真如來。現相
五者。一現面門光相。召十方眾。二現眉間光
相。示說法主。三振動剎網以警群機。四佛
前現華表說依果。五白毫出眾表教從佛
流。如是等相。是如來現相品中辯此。故以
為名。三宗趣者。亦二。一分宗。三分正宗。已
如上說。四分之宗。即以佛果無邊剎海。具
三世間無盡自在。故以為宗。令諸菩薩發
生淨信修行涉求。以之為趣。二品宗者。以
光相表示為宗。令上智玄悟為趣。四釋文
者。此下二品。說法儀式是當分方便。即分為
二。初現相品為遠方便。後三昧品為近方
便。今初一品大分為六。一眾海同請。二光召
有緣。三所召雲奔。四現瑞表說。五稱揚佛德。
六結通無窮。今初先以五門料揀諸會請
[009-0562c]
問之殊。一問之有無。二所問法異。三能問
人別四儀式不同。五疑之權實。初中前二後
二。此四有問中五皆無。謂初會標果起因
故問。第二會尋因至果故問。但因有升降
寄六會以答之。果無差別。第七當會答也。
然諸會更有問者。並當會別義以總收之。
或重明於前非大位問。第八會明因果純
熟。故須有問。謂行修無礙。六位頓成。故當
會答。第七會明稱性因果。故別有問。謂俱
入法界無差別故。亦當會答。四處都有三
百一十句問。謂初及第二。各四十問。第八二
百。第九三十。中本廣本問則難思。二所問異
者。初兩會問果廣因略。為成信解故。第八
會問因廣果略。為成行故。第九會問全同
初會。而因舉主佛之因。明因是果因顯唯
證故。三能問人異者。初及第九。皆同生
異生二眾齊問。以所問法眾同依故。第二
會中唯同生問。以所入位同生勝故。八唯同
生。一人自問。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四請
問儀式。復有二義。一約言念。二約通別。初
中請有二種。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
二示相。交絡相望應成九句。在文唯四。初
會之中具二問答。謂現相品長行念請供聲
言請。初光示法主現華表義。現眾表教。即
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請。下之三品亦
以言答。第二會唯念請。如來初相答。菩
薩言說答。佛心自在不待興言。佛力殊勝
現相能答。第八會言請言答。此顯菩薩不
同佛故。第九會念請示相答。顯以心傳
[009-0563a]
心。唯證相應離言說故。二通別者。初後二
會別問通答。二八兩會別問別答。又初會。亦
得是別問別答。次文當明。第五疑之權實
者。問諸王菩薩位皆圓極。何得有疑。有云。
為眾生疑故有云。希佛果故。又顯因果懸
隔故。然上二解初權後實。並皆有理可通
餘教。然此經中。若實若權。無非法界之疑。
以疑為有力。與所說證為緣起故。此事舊爾
海印頓現。疑之與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斷。
其猶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因模之下
成像之高。緣起法界理應爾故。次正釋文。
文分二別。先長行念請。後供聲偈請。前中
亦二。先舉人標念。謂盡於眾海皆希佛
境。並欲利生成緣起門。故標同念。二云何
下。正顯問端。有四十句。且分二別。前二十
句直爾疑念請。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準
義二文皆應具舉。互有影略不欲繁辭。故
下偈中。更不引例。合二處文直爾請說。
第二會中亦有此二。而引例中問同此直請。
正欲顯於諸佛道同影略之義。又四十句
中。初二十句問果。後十問因。中間十句明
化用普周。通問依正染淨因果。前是所求後
是所行。中是所知故。分是舉果故先問果。
據斯義類亦可分三。今以兩段皆有結請。
故但分二。前中亦二。先正疑念後明結請。今
初前十句問。德用圓滿。後十句問。體相顯
著。今初十句文唯有八偈。有神通及自在二
問。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今文闕
者。或是脫漏或是義含。無能攝取之中。攝
[009-0563b]
此二故。故下法界品中。闕無能攝取及與神
通。唯有自在。故此三事合則可一。開則為
三故出沒不同。言佛地者。即智德分位。然
此經宗通收萬德故。廣則無量。略有十種。
如上所引同性經說。然體不出五。謂清淨
法界及與四智。以斯五法攝大覺性具。
如佛地經。及彼論說。然要唯有二。無所不
攝。謂真理妙智融而無二。是諸佛地。並
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為地。此句為總該
攝諸德。下明佛果。皆答斯問。二佛境界
下。諸句皆別明佛地之德。言境界者悲智
所緣故。亦分齊故。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
出現及問明不思議品廣說。然出現多明體
遍。不思議品。以辯超勝故云十種無比境
界。問明該其因果體用。小有不同至文當
知。若準瑜伽。如來境界謂五界差別。一有
情界。二世界。三法界。四調伏界。五調伏加行
界。或說要唯有四。一所緣真俗。二所住剎
海。三所起業用。四所應攝化。並如下說。此
與瑜伽大同。總唯有二。謂佛即境約分齊
說。或佛之境。約所觀化等。今文多顯佛之
境也。三佛加持者。謂佛勝力任持。令有所
作。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不思議法品及法
雲地說。離世間品。十種佛所攝持亦其例
也。然不出三類。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
二如加耆婆入火不燒等。三如加非情。
作佛事等。此與神通寬陜不同。謂六通中。
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此加持即是神力。
四所行者是佛所作。或說十種。如不思議
[009-0563c]
品云。諸佛世尊有十種化。不失時等。亦是
所行之行。如出現品。謂無礙行。是如來行
等。或大悲攝生。或大智造緣無思成事。方
便善巧所作究竟。皆名為行。然約人望行。
標云所行。既是所作實通能所故不同彼
境界之中。彼智所觀所應攝化但就所故。
況所望不同。故不相濫。若準瑜伽七十八中
引深密經佛答文殊。此二別相云所行。謂
一切種如來。共有不思議無量功德莊嚴淨
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五界如
前。五佛力者。即佛大力自在廣有無量。略
說有十。即處非處等。又有十種。謂廣大力
等。如不思議品。六無畏者。無諸畏懼故。離
世間品說有十種無畏。或說四種如常所
明。昔云。前四是異二乘功德。佛力是破魔
功德。無畏是伏外道功德。未必全爾。十力
無畏亦不共二乘故。然上來多明大智功
德。七佛三昧者。謂佛果等持數過塵算。
如師子嚬申等。略說十種。如不思議品說。
佛有無量不思議三昧等。八準答及頌名
佛神通者。謂依定發起無礙神用。或說有
十如十通品。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有無
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十通唯
局菩薩。或說有六如常所辯。然名通大
小。九準答及頌名佛自在。謂所作任意無
礙成就故。廣有無量或說百種。謂於眾
生自在等。各有十故略有十種。謂命自在
等。並如離世間品說。不思議品亦說有十。
謂諸佛世尊於一切法。皆悉自在等。十無
[009-0564a]
能攝取者。頌名無能制伏。答中名無能毀
壞。謂佛所作無有天上人中。沙門魔梵。及
諸二乘大菩薩等。神力能制。是故舊經翻為
佛勝法也。略有十種。如不思議品。諸佛有
十種最勝法等。若取無能毀壞即十種大那
羅延幢勇健法。是上之十問。多在不思議
品。至下當知。二云何是諸佛眼下。十句問體
相顯著。謂六根三業。於身業中開常光
為身光。放光為光明故有十句。不思議法
品。諸佛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謂
無邊際眼等。離世間品一一各以十門辯
釋。又出現品說佛三業。各具十義。然諸經
論。說佛常光一尋。準不思議品常妙光明
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
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
障礙。然放光則有時不放。如諸會面門
毫相所放之類。然相海品。其一一相常放
光明。斯即放光亦通常光。而分別者。常即
湛遍。放則見有去來故。言佛智者。廣即無
量。略說有十。體不出五。謂清淨智及大
圓鏡等四智。要唯有二。謂根本後得。總攝
唯一。諸法實相無障礙智。此之十句多如
相海及隨好品。二惟願下結請。將欲引例
故。且結請。二又十方下。引例舉法請。亦分
為二。初引例後結請。今初分二。前十句問
化用普周。後十句問因德深廣。今初文唯有
九闕安立海。一世界海者。是化用處。如華
藏品。二眾生海是所化機。即剎中所持。三
準答及頌名法界安立海。如世界成就品。
[009-0564b]
通明法界所安立海。起具因緣等故。若因
緣者。賢首云。所化生法也。亦是前二。於
法界中施設安立故。諸經論皆說世諦。為
安立諦。然安立言。梵云柰耶而義多含。
或云理趣。或云方便。或云法式。或云法
門。或云安立故。知即安立法式也。四佛
海者。能化主也。如華藏品廣舉其名。亦如
不思議等。品五波羅蜜海者。化所成行如
離世間品。六佛解脫海者。化所得果如法
界品。七佛變化海者。臨機神變化難化眾
生。即身業化也。如諸會不起而遍。光明覺
品長行身業阿僧祇等。皆是其文。八佛演說
海者。稱根說法語業化也。如四諦品。九佛
名號海。隨機立稱如名號品。十佛壽量海
者。隨器所感住世修短。如壽量品。二及一
切下。問因德深廣中。一創於生死立大誓
願。二勝進大心趣求佛果。三積集菩提福智
資糧。四運諸菩薩從因至果。五慈悲喜
捨。四菩薩行。六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
餘四可知。然此十句有通有別。別則初二
寄十信。次二十住。次一十行。次一十向。以
向出離故。次三登地已上。後一等覺。此約
橫論一切菩薩。若約通說各通始終。即豎
論一切菩薩也。故此十句文通行位。然皆
普攝法界深廣無邊。故云海也。並如下諸
會說。二願佛下結請。既是引例故致亦言。
此四十句答文在何問有通局。答亦如之。
通即諸會與此相應皆是答此。上所引者居
然當之。謂前眾海既是九會常隨。豈得此問
[009-0564c]
局於初會。豈復眾海問不盡耶。故知。初會
為總九會同答此問。而為分意別故諸分
初皆重舉諸問。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
等故。則從此盡光明覺答十海問。問明已
下答十因問。不思議品下。答二十句果。
至下當知。又就四十問。十海為總九會同
答十海。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二
華藏品。答世界海。遮那但引因釋成現相
三昧。但是說法由致。並非別答海問。三名
號品。答如來名號海。四四諦品答演說海。
五光明覺至十忍品。別答十句因問。通答
眾生海。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六阿僧祇品。
答變化海。長行舉數。欲顯化用難量故。偈
中廣明變化重重微細難說。七壽量住處。皆
答壽量海。八不思議等五品。別答二十句
果問。總明佛海。就德深廣以顯佛故。九第
八會答波羅蜜海。總攝諸位皆成行故。十
第九會。答解脫海。證入法界起大用故。問
中為次與答異者。問約本有修成自行化
他。而為次第。謂先有世界眾生。則有佛出
修因得果故。波羅蜜海是因。解脫是果。餘
四皆大用。謂臨機變化隨宜說法稱物立
名。隨物修短。答中先人後己故。大用四海
居先。自利因果二海居後。又眾生一海。亦
可通在。九海皆為生故。種種隨宜。顯生多
故。若約局言當會答盡。此復有二。一現相
答。下文當示。二者言說答。此亦有二。一經
來未盡。二答二兼餘成就品當引。第二爾
時下。供聲偈請中分二。先明因緣。後正
[009-0565a]
說偈。今初前請在念。佛雖已知今請彰言
使大眾同曉。前既為法興供。今乃以供宣
心。不因拊擊。故曰自然。非無因緣。即菩
薩威力。同異生眾皆菩薩也。又表身口為
供具故。供具皆即法界體故。二正說偈中。
十頌分二。初三歎德請。後七舉法請。前中
亦二。初二歎佛明具說因。後一歎眾明具
說緣。今初也。前偈即悲之智已滿。為物現
身。後偈即智之悲已圓。能斷疑除苦。有悲
必普。有智必能。故應說也。後一歎眾請中。
前半歎眾顯無異念。後半結請明說則斷
疑。後舉法請中分三。初四述前初十句
問。小有不次。但取文便。及餘一切廣大法
者。結例所餘。謂二十句外佛無邊德。亦願說
之。不思議品廣說餘門。諸說果處皆答此
也。次一頌。述前體相顯著十句。略示可知。
後二頌述化用普周十句之問。現文唯七。
以佛海中。舍於神變壽量名號。以此三海
不離佛故不問因者。長行名通諸會故
列因疑。今彰初分請當會答。又顯此會因
略果廣。第二會果略因廣故。第二爾時世
尊下。明光召有緣分。長分為十。一放光意。
以領念故。供聲易了故。略不明念但疑
法。何以放光現相答故。答相云何。謂佛三
昧力加持放光。令菩薩來遠遠能為。此即
佛地境界。是佛所行無攝無畏故。此為總
意。若別明者。如文思之。又召來菩薩。亦
是言答。上之十問。至文當知。二即於下。明
光依處。面門即口。言眾齒者。表四十問。教
[009-0565b]
道遐舒。口生真子故。咀法滋味益法身
故。總處放者。此會總故。三放佛下。顯光體
隨機多演故。四所謂下列光明。略列十名。
皆從體用立稱。五如是下結光數。六一一
下彰眷屬。七其光下。辯色相。眾寶隱映表
教道含容。八普照下。明光應遠。九彼世界
下。彼眾感通。十以佛下。偈聲命召即通舉十
號示為所歸。十偈在文且分為五。初六偈
自彰因果已圓。勸同觀禮。於中初一總明
二利因滿。成正遍知。次一毛光開覺。是明行
足。次一頌往來諸趣。是世間解。一念解脫可
謂善逝。次一云成正覺。即佛義焉。次一大
音演寂。謂無上士。隨心開覺。是調御丈夫。
次一諸力皆圓。即天人師也。二有一頌明
眾海已集。引例勸歸。既云已雨諸雲為供。
是應供也。為對引例故不當次。三一頌圓
音隨機見必蒙益。結云兩足尊。即世尊也。
四一頌義海頓演。宜速及時。如三世佛大
願而來。故結云如來也。五一頌特命有緣。
是光本意。第三爾時十方下。所召雲奔。文
分為三。第一同會道場。第二現自在用。第
三聲光自述。今初。亦三。初總明。二所謂下別
顯。三如是等下總結。別中十方即為十段。
一一方中皆有十事。一定方。二土海。三世
界。四佛名。五主菩薩。六眷屬數。七至佛所。
八興供雲。九申禮獻供。十化座安坐。此中
應有世界種。名略不說耳。其東方供雲應
有十種。而但九者。塗香燒香二文合故。言
各現者。主伴一一皆現也。重重無礙各遍虛
[009-0565c]
空。一一可觀名不散滅。十方化座體相各
異。而皆同名蓮華藏師子之座者。師子之義
已見上文。蓮華藏言。通有三意。一約菩薩
表含藏開敷故。二約所詮將說依報故。
三約諸會通顯華嚴故。上下還於本方坐
者。佛圓迴身皆見面故。異於餘宗但八方
故。三總結中文有其八。一略示前文云如
是等。二總明海數。謂十億剎塵。以上來所
列是華藏鱗次之海。口光各照一億十方。故
有十也。上二段前別中所無。三結主。四結
件。五結來至。六結興供。七結禮獻。八結
安坐。既為總結故闕定方。已至會中。故闕
初海等三事。第二如是坐已下。現自在用即
為歎德。謂塵塵近佛念念益生。文有其八
一明諸菩薩毛孔現光。二光現菩薩。三菩
薩入塵。四塵含廣剎。五剎有如來。六菩薩
往供。七助佛揚化。八所化成益。初二可知。
三中言安立海所有微塵者。略有二義。一
一切施設依正等塵。一一稱真故。二約觀
心。眾生意識所緣。即是法界。例依名相分
別而轉。是謂安立妄故為塵。體皆可依是
名大剎。皆有覺性是曰如來。此明菩提證
入眾生性海。四中可知。五隨世俗故說有
三世。全稱性故並在塵中。六中供養者。通
財及法。七於念念下。助佛揚化。及第八念
念中下。所化成益。於中賢首對前開悟。
以三義釋之。一別配釋。二圓通釋。三各
別釋。初者謂以前十法門。對後所成十益。
一門得其一益。二三前却餘並如次。一以
[009-0566a]
夢自在門。夢中警覺造惡眾生。令得斷惡
免苦益故。二以菩薩行門令人正定。三以
現諸天歿生門。令生天受樂。以放逸則歿。
剋念便生故。上三人天乘。四以動剎現無
常令厭。以歎佛神變令欣成二乘益。下
皆大乘。五以嚴剎大願令修福求向。六以
攝生言詞令發大心。以佛音聲即同體大
悲故。七以佛雲雨法。令入菩薩不退之位。
已上三位在地前三賢。八以照遍滿法界土
及神變令得初地已上智眼見平等法。九
以佛普現遍法界解脫力。令得八地已上大
力大願無盡智淨國土益。十以普賢建道場。
令住佛果大願海。言生如來家者。入佛果
位故生。非是初地已上生佛家也。二圓通
者。此上十法。於此十益一一遍通。謂或一法
成十益或十法成一益。如是亙遍無所障
礙。三各別者。謂前十法門。各自開悟世界海
微塵數眾生。此以法為益。後十益但言須
彌塵數。不言剎塵之國。則是己身以人為
益。既各別釋則夢自在門。亦顯一切皆如
夢故。延促等無礙故云自在。餘並可知。此
上菩薩法化。始從放光終於得益。順數八
段。若逆推十二金疊無盡。一其十須彌塵數
眾生。得益方在一國。餘一切土皆爾。故
云一一國土各令等也。二此一切土益在
一念時中餘一切念時皆爾。故云念念中
也。三如是念念之益。方是一法門。所開悟
一一法門皆爾。四彼多法門。方是一念所用。
餘念念所用法門亦爾。五彼多念法門方論
[009-0566b]
一廣剎。如一廣剎。如是十剎塵數廣剎皆
爾。六彼多廣剎方論一塵內。如一塵一切
安立中諸塵亦然。七如上諸塵。方是一安立
海。如一安立海遍法界諸安立海亦然。八
遍法界安立海中業用。方是一化菩薩所化。
如一化菩薩。十世界海化菩薩。一一皆然。九
諸化菩薩。方是一光所現。如一光一一光亦
然。十彼十剎塵數光明。方是一毛孔現。如
一毛孔遍身。一一毛孔皆然。十一彼遍身毛
孔。方是一菩薩。如一菩薩。有如是十億佛
剎微塵數。各世界海微塵數菩薩。遍身毛
孔皆爾。十二上來所明。十一重作用。方論
來此一會。如此一會。於餘佛會亦復如
是。此後一段偈文具之。又上十二重。一一
開之為二。便成二十四重。且如一念望一
切念。即是二義。類例相似合之為一。餘十
一重準此思之。如是重疊無盡。各周法界。
唯智頓觀非心識境。華嚴海會大用皆然。第
三光聲自述。前既光聲召命。今亦光聲自述。
菩薩位極用窮深廣。若非自述時眾難知。
十頌分二。初一總明。兼陳說處。後九別顯
德用殊勝。文分為三。初三通顯體用自在。
初偈悲智相導。度眾生而不疲。次偈空有
雙觀。入法門而常寂。後偈物我無滯。故化
他而自清。次五頌。別敘前現自在與前影
略。一身遍十方智觀寂滅。即顯不唯來此
會也。二身光普入智眼遍觀。三住一毛端
遍動諸剎。況乎於上處寶蓮華。四塵塵多
身。門門化異。舉一歿生門可以例諸。五念
[009-0566c]
劫無礙結由證深。念劫既融故。於念念能
作法性無礙者。分與無分皆無礙故。謂證
理不唯無分。故在一切處而全在一法。一
切法亦然。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故常在
此而無不在思之。後一偈結廣有歸。普
賢勝行皆入。非獨向來所陳故。能光中演
斯自在。大文第四現瑞表法。上所現相。
但召有緣眾集。將陳故重現斯瑞。瑞文有
三。初光示法主。二現華表義。三現眾表
教。法藉人弘故先明主義。為教本故在教
前。今初示主。文分為六。一意。二體。三名。四
相。五展。六收。今初可知。二放眉間光即光
體也。眉間者。表離二邊故。於體不計有
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於
行不習苦樂二邊。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於
人不執因果二邊。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
於諦不見真俗二邊。於化不定權實二邊。
是故為眾放眉間光。三此光下辯光名。菩
薩智光者。令得能知智也。普照十方藏者。
令照所知境也。藏有三義。一智光含德無
盡故。二以十方剎海各於塵內重含諸剎
故。三亦通於五藏。以言智光故。照初二藏
令菩薩證。照次二藏令菩薩成。證則得於
涅槃。成則得於菩提。照第五藏令化令淨。
三中後二如下業中。四其狀下顯相。謂色
如燈雲猶日月。洞照周遍潤澤雨法雨故。
具如相海品。五遍照下展即光業用。於中
分五。一所照分齊。謂盡十方一切佛剎。二
光所現。謂土及眾生。三動剎網。以諸世界
[009-0567a]
重疊影現。交互相當。猶如網孔。四塵現
如來。五隨機雨法。略舉三法皆下所顯。
初法輪雲示其所行。二出離雲示其所度。三
大願雲示說法主。謂將說普法。令知法
主大願。普周剎塵內故。第六作是下。收
則示有終歸。證從佛流。眉間出光修因
順果故須右繞。自下升高故從足入。履
佛所行方證入故。第二爾時佛前下。現華
表義文有二別。一總標華現為坐。所現
中方眾。故通表所詮佛華嚴故。別表華
藏佛所淨故。故於佛前出此蓮華。既通表
華嚴亦具同時具足等十門及教義等。而其
本意正表義耳。忽然現者。依理起事難測
量故。二其華下顯具德嚴。文亦有二。先標
十種顯德無盡。後所謂下。別列十句。前六
體備眾德。後四妙用自在。今初。蓮子住處。
有含藏之義。故名為藏表示法門。一含一
切。華藏之名由此而立。後妙用中。一念況
多摩尼寶王。即前藏體。影現佛身。即依正無
礙。既發多聲聲皆演法。第三此華生下。現
眾表教。文略有三。一現眾時。言一念者華
生無間表教義相應。二現眾處。謂白毫中
表教從所證淨法界所流。為眾教源。如
白為色本。三有菩薩下。正明眾現。亦分
為三。一主屬齊現遍詮諸法。故云一切所
詮圓滿。是曰勝音圓教法門。必攝眷屬故。
下文云。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
權實無礙故曰俱時。二右繞下。申敬就座。
主伴雖殊並修因順果。故右繞如來。文義
[009-0567b]
相隨故。依華坐。正助不等臺鬚有差。上
義依理明故忽然而現。今教由人立。故眾
從佛流。亦如涅槃從牛出乳。三其一切下。
彰其德業。主教是宗故偏歎主。文有十句。
略為二解。一豎配十地。此明普攝十地
功德。一句一地。初地歡喜得智證如。二地
性戒。是佛所行。三地多聞入法身海。四行道
品。善友是依。五地總行現通利物。六觀法
界般若現前。七功用已終。故佛與力。八
無生無動住三昧心。九為法師見無邊法。
十具於大盡三昧等圓。初地尚攝諸地功德。
況於後後不具前前。二橫就極位釋者。
一理智了真。二量智入行。三證窮法身。四
常觀受用。五毛現神變。六念觀法門七外
感佛加。八內安身定。九豎見來際。十橫無
不圓。故此十句攝為五對。若橫若豎能證
必具。故為二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