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5 御定淵鑑類函-清-張英 (master)


[165-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淵鑑𩔖函卷一百六十
  禮儀部七辟雍/ 太學/
   辟雍一
 原說文曰辟雍天子饗飲處也 五經通義曰天子立
 辟雍者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教導天下之人使為士
 君子養三老事五更與諸侯行禮之處也 又曰諸侯
 不得觀四方故缺東以南半天子之學故曰頖宮 孝
[165-1b]
 經鈎命決曰天子臨辟雍親割牲以尊三老 白虎通
 曰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
 璧圎又以法天於壅水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言積也
 積天下之道德也雍之言壅也壅天下之殘賊故謂之
 辟雍也 増詩曰雍雍在宮肅肅在廟不顯亦臨無射
 亦保箋宮謂辟雍宮也又曰於樂辟雍 又曰振鷺于
 飛于彼西雍先儒謂辟雍在西郊故曰西雍 原禮記
 曰天子辟雍諸侯頖宮 増禮統四方攸同皇王辟雍
[165-2a]
注辟雍教化天下也 王制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
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
國之西郊注右學大學也大學在西郊左學小學也在
國中王宮之東疏熊氏云文王之時猶從殷禮辟雍大
學在郊劉氏以為周之小學為辟雍在郊 禮象曰辟
雍居中其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
月令論清廟太廟明堂大學辟雍異名而同事 大戴
禮盛德篇明堂外水曰辟雍 史記封禪書豐鄗有天
[165-2b]
子辟池索隱曰即周天子辟雍之地正義曰周文武豐
鄗皆置辟雍故秦立祠 三輔黄圗云文王辟雍在長
安西北四十里亦曰辟雍 漢禮志成帝時犍為郡於
水濵得古磬十六枚劉向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以風
化天下成帝下公卿議會向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
雍按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及王莽為宰衡遂興辟雍
 平帝元始五年詔曰劉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
漢與文王靈臺周公作洛同符 原景十三王傳河間
[165-3a]
獻王德修學好古造次必於儒者武帝時來朝獻雅樂
對三雍宮 元始中作明堂辟雍大朝諸侯 増光武
中元元年初起辟雍注漢官儀辟雍去明堂三百歩車
駕臨辟雍從北門入三月九月皆於中行郷射禮 原
明帝永平二年上始率羣臣躬養三老五更於辟雍行
大射之禮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
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増張純
傳以聖王之建辟雍所以崇禮義旣冨而教者也乃按
[165-3b]
七經䜟明堂圗河間古辟雍記孝武泰山明堂制度及
平帝時議欲具奏之未及上會博士桓榮言宜立辟雍
章下三公太常而純議同榮帝乃許之 陽嘉二年行
禮辟雍奏應鍾始復黄鍾 原甘露二年明帝幸辟雍
命羣臣令賦詩侍中和逌尚書陳騫等作詩稽留有司
奏免 増晉紀武帝泰始六年幸辟雍行郷飲酒禮
北史太和十年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三
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 唐歸崇敬傳皇太子欲臨國
[165-4a]
學行齒胄禮崇敬以學與官名皆不正乃建議古天子
學曰辟雍在禮為澤宮前世或曰璧沼璧池亦言學省
漢光武立明堂辟雍靈臺號三雍宮晉武帝臨辟雍行
郷飲禮别置國子學以殊士庶永嘉南遷惟有國子學
北齊立國子寺隋大業中更名國子監今聲明之盛辟
雍獨闕請以國子監為辟雍省以祭酒為太師氏位三
品司業為左師右師位四品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
五經博士有詔集百官議皆以省禁非外司所冝名周
[165-4b]
官世職者稱氏國學非世官不得名太師氏大抵憚改
作故無施行者 宋崇寧元年初建辟雍外圎内方為
屋一千八百七十二楹宰臣言奉詔立學官貢士仍建
外學於王國之南待其歲攷行藝升之太學増上舍二
百人内舍六百人處上舍内舍於太學處外舍於外學
十二月為文宣王殿三年十一月幸太學遂幸辟雍
大觀二年正月朔御製辟雍記 原桓譚新論曰王者
作園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圜壅之名曰辟雍言其上
[165-5a]
承天地以班敎令流轉王道周而復始 増蔡邕明堂
論曰辟雍外圎内方擬王者動作法天地圜水四周譬
德廣四海也不知泮水象諸侯行不當方德不當廣乎
其釋辟雍雖明而於泮水則礙 三輔決録曰辟雍水
四周於外象四海也 朱子曰王制論學曰天子曰辟
雍諸侯曰泮宮說者以為辟雍大射行禮之處也水旋
丘如璧以節觀者泮宮諸侯郷射之宮也其水半之蓋
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故振鷺之詩振鷺于飛于彼
[165-5b]
西雍說者以雍為澤蓋即旋丘之水而其學即所謂澤
宮也蓋古人之學與今日不同孟子所謂序者射也則
學蓋有以射為主者矣蘇氏引莊周言文王有辟雍之
樂遂以辟雍亦為樂名而曰古人以樂教胄子則未知
學以樂而得名歟樂以學而得名歟則是又以為習樂
之所也張子亦曰辟雍古無此名其制蓋始於此故周
有天下遂以名天子之學而諸侯不得立焉記所謂魯
人將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泮宮者蓋射以擇士云
[165-6a]

  辟雍二
原行禮辟雍詩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注武王於鎬京行辟雍之禮自四方來觀者
無不/歸服 班政終軍書建三宮之文質彰厥職/之所宜注三宮班政有文質也 於樂詩/於
樂辟雍注文王知鳥獸得所以為音聲於政通故合/樂以詳之於喜樂乎諸在辟雍者言感中和之至也
乃營文選造舟清池維水泱泱乃/營三宮謂明堂辟雍靈臺也 左制文選左制辟/雍在明堂之
左/ 中圜詳辟/雍一 明帝踐後漢明帝踐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獻王
漢武帝時事/詳辟雍一 讚典禮曹植七畧云讚典禮於辟雍/講文德於明堂刪流俗之華
[165-6b]
談綜孔氏/之舊章 整法駕王沈辟雍頌云天子親整法駕撫/玉輅幸於雍宮親拜三老五更出
於南門/之外 聖皇涖止詳後班固/辟雍詩 皇王教化見禮統詳/辟雍一
 養老之制王沈辟雍頌序云唐虞三代咸崇辟雍養/老之制也親降萬乗之尊執弟子之禮自
春秋以來禮樂昏廢惟/東京之後始創其義 道德之富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増羣
臣賦詩詳辟/雍一 天子親割詳辟/雍一 召㑹任延漢任延為/潁川守永
平二年召/㑹辟雍 召拜承宮漢明帝永平中臨辟/雍召拜承宮為博士 圜橋觀
聽 臨雍賦詩俱詳辟/雍一 諸王來㑹漢永平二年冬諸/王來㑹辟雍事畢
歸/藩 儒者為榮漢伏恭永平四年帝臨辟雍於/行禮中拜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165-7a]
  辟雍三
原賦後漢李尤辟雍賦曰太學旣崇三宮旣章靈臺司
天羣曜彌光太室宗祀布政國陽辟雍巖巖規矩圎方
階序牖闥雙觀四張流水湯湯造舟為梁神聖班德由
斯以匡王公羣后卿士具集攅羅鱗次差池雜遝延忠
信之純一兮列左右之貂璫三后八蕃師尹羣卿加休
慶德稱壽上觴戴甫垂畢其儀蹌蹌是以乾坤所周八
極所要夷戎蠻羌儋耳哀牢重譯響應抱珍來朝南金
[165-7b]
大輅玉象犀龜 晉傅休奕帝幸辟雍郷飲酒賦曰時
皇帝枉萬乗之尊兮以幸辟雍鹵簿齊列羣官正容侍
衛參差階㦸百重乃延卿士乃命王公是日也定小會
之常儀兮饗殊俗而見逺邦連三朝以考學兮覽先賢
之異同
増詩漢班固辟雍詩曰迺流辟雍辟雍湯湯聖王涖止
造舟為梁皤皤國老乃父乃兄抑抑威儀孝友光明
原頌陳徐陵皇太子臨辟雍頌曰臣聞天大王大詳於
[165-8a]
道德之言天文人文顯於爻象之說是以大君革命黔
首所以庇焉聖人創物文籍所以生焉咸由此道制為
民極莫不對越上靈裁成庶𩔖濟世育德昭彼昆蟲皇
帝世膺下武體兹上德握天鏡而渡河圗執玉衡而運
乾象皇太子耀彼重離光兹匕鬯儀天以文化成天下
侍中國子祭酒新安王宗室羽儀衣冠準的惟善為樂
造次必儒粤以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受詔𢎞宣發論
語題攝齊升堂摳衣即席對揚天人開闢大訓清言旣
[165-8b]
吐精義入神副德爰動音辭鋒起問難泉湧辨紛綸之
異定倫理之疑玉振鏘鏘雲浮雨布介王奉繫聖蹤馳
辨秀出信令張禹慙其師法何晏忸其訓詁穆穆焉洋
洋焉此實虞朝之盛德生民之壯觀者也臣抑又聞之
魯頌聿興史克宣其懿晉雍大啓王廙逞其詞所以述
休平之風揚君上之德陵以下才敢為頌曰皇運勃起
膺圗受命紫蓋東臨黄旌南映積仁累德重明疊聖四
海無浪三階已平儲駕戾止和鸞有聲𢎞風講肆崇儒
[165-9a]
肅成丹書貴道黄金賤籯洙泗興業闕里増榮
増銘漢李尤辟雍銘曰惟王所建方中圎外清流四匝
蕩滌濁穢
  太學一
原杜氏通典曰有虞氏大學為上庠小學為下庠 夏
后氏太學為東序小學為西序次序先王之/道而學之 殷制太
學為右學小學為左學又曰瞽宗王制曰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宗
尊也瞽無目之名以喻童/蒙又云瞽矇之所尊也 周制太學為東膠小學為
[165-9b]
虞庠膠之言糾也所以糾收學士也鄭注祭義云/周有四郊之虞庠也以小學爲虞庠之制又曰
天子曰辟雍崔靈恩云學制有二一云制與明堂同體/五室四堂在一基之上四方堂則以其方
名學中央堂謂之太學一云凡立學之法有四郊及國/中在東郊曰東學並方名之在國中謂之大學故鄭注
祭義曰周有/四郊之虞庠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
適子國之俊秀皆造焉王子王之庶子也/羣后公及諸侯樂正崇四術
立四教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幼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尚書傳曰年十五始入小學
十八始/入大學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
秋冬陰也書禮/者事事亦陰也師氏掌以媺詔王馬融曰媺媺道也告/王以善道師者教人
[165-10a]
以事而諭諸/德也媺音美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馬融/曰德
行内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至德者中德/也鄭元曰至德中和之德覆幬持載含容者也二曰敏
德以為行本敏德仁義/順時者也三曰孝德以知逆惡馬融曰教/以孝德使
知逆惡之不可為也鄭元曰孝/德尊祖愛親守其所以生也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
父母善事父母之/行盡其愛敬二曰友行以尊賢良馬融曰教以朋/友之行使擇益
友/三曰順行以事師長馬融曰師德所/不如也長老者凡國之貴游子
弟學焉王公之子弟㳺/無官司者也凡學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
羽籥皆於東序干盾也戈勾孑㦸也干戈萬舞象武用/動作之時學之羽籥籥舞象文用安静
[165-10b]
之時學之詩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春誦夏絃太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
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周/立
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典謨之教所興也學舞/於夏后氏之學文武中也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
與已同也誦謂歌樂也絃謂以絲播詩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隂用事則學之以事者也大學之禮
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尊師重道不使處臣/位武王踐祚召師尚
父問焉曰昔黄帝顓頊之道存乎意其端不可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王齊三日端冕師尚
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
尚父西面/道書之言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業必先/王經典古之教
[165-11a]
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術當為遂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
朝夕坐於門側之堂謂之塾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遂黨屬於郷遂在逺郊之外比年入
學中年考校中間也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三歲大比乃考焉一年視離經辨
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
友謂之小成九年知𩔖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
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逺者懷之此大學之
道也王制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
以防民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
[165-11b]
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司徒地官卿掌/邦教者命郷
簡不率教者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
學不變王親視學亦謂使習禮以化之也不變王又親/臨視重棄賢者之子孫也此習禮皆
於大/學也不變命國之右鄉簡不率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
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右如初禮中年考校而又不變轉/徙其居覬其見新人有
所化/也不變移之郊郊郷界之外/也稍出逺之不變移之遂遂郊外也/大夫掌使
習禮/也不變屏之逺方終身不齒逺方九州之外也秦始/皇焚書坑儒大學從此
缺/矣周禮曰大司樂職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鄭
[165-12a]
康成注云成均五帝之學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也
 又云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
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
九數鄭注云養國子以道者以師氏之德行審諭之而
後教之以藝也 又云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
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禮記云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鄭注云論說課其義之深淺才能優劣 増學記曰君
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道乎玉不琢不成噐人不學
[165-12b]
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尚書大
傳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
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
焉故入小學知父子之道長幼之序入大學知君臣之
義上下之位故為君則君為臣則臣為父則父為子則
子 大戴禮注白虎通曰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此
太子之禮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
十三入小學二十入大學此王子入學之期内則曰十
[165-13a]
年就外傅謂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 禮大司樂合國
之子弟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以樂德樂語樂舞教國
子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地官師氏教國子三德
至敏/孝三行孝友/順居虎門之左司王朝使其屬守王之門
外保氏教國子六藝六儀使其屬守王闈宮中之/巷門 大
戴禮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疎有序而
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
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遺矣
[165-13b]
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差而下不踰矣帝入
大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
其不及則德知長而治道得矣 原漢髙帝未遑庠序
之事至孝文時頗登用言少用文/學之士也孝景不任儒諸博士
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具官謂備/員而已武帝立後延儒者數百
自漢興言易有淄川田生言書有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於燕則韓太傅嬰言禮則魯髙
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而公孫宏為丞相封侯天下靡然向風矣制曰蓋聞
導人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
[165-14a]
下方聞之士咸登諸朝詳悉也方道也有/道及博聞之士也其令禮官勸
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舉遺謂經典遺/逸者求而舉之
常議曰聞三代之道郷里有教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
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因舊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太常擇
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昭帝舉賢良文
學増博士弟子員數百人至成帝時劉向請興辟雍設
庠序帝下公卿議㑹向病卒成帝末増弟子員三千人
歲餘如故及王莽為宰衡欲耀衆庶遂興辟雍増元士
[165-14b]
之子得受業如弟子甲乙之科 光武建武五年十月
幸魯初起太學車駕還宮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増建武七年朱浮以國學旣興宜廣博士之選上書
曰先建大學造立横舍車駕親臨觀饗舊事策試博士
必廣求詳選惟賢是登 十九年拜桓榮為博士車駕
幸太學㑹諸博士論難於前榮被服儒衣辨明經義有
藴藉特加賞賜又詔諸生雅歌擊磬盡日乃罷 樊準
上疏曰光武受命中興投戈講藝息馬論道孝明垂情
[165-15a]
古典㳺意經藝毎享射禮畢正坐自講諸儒並聽四方
欣欣多召名儒以充禮官其餘以經術見優者布在廊
廟朝多皤皤之良華首之老每讌㑹則論難衎衎共求
政化詳覽羣言響如振玉期門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
經博士議郎一人開門徒衆百數化自聖躬流及蠻荒
匈奴遣伊秩訾正大車渠來入就學 章帝元和二年
五月賜博士員弟子在大學者布人三疋令郡國上明
經者口十萬以上五人不滿十萬三人 和帝永元十
[165-15b]
二年三月賜博士員弟子在大學者布人三疋 安帝
延光三年三月祀孔子及七十二子於闕里壬戍還京
師幸太學 順帝即位翟酺為將作大匠六年九月繕
起太學上言孝文始置五經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書
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光武中興起大學博士
舍内外講堂諸生横卷為海内所集明帝時辟雍始成
欲毁太學太尉趙熹以爲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並傳
至今而頃頹廢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修繕誘進後
[165-16a]
學帝從之乃以永建六年繕起太學更拓房室學者為
酺立碑銘於學云 陽嘉元年七月以太學新成試明
經下第者補弟子増甲乙科員各十人 原質帝本初
元年詔大將軍以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弟就學每春秋
輒於郷射月一㑹有勸勉進用之端於是遊學者増至
三萬餘生自本初後二十四年髙生皓首見㧞者少桓
帝建和初詔諸學生課試補官元嘉二年詔曰書生汝
南胡憲陳留恭幸爽或六十以下常以月朔㑹辟雍垂
[165-16b]
白安貧童子潁川王通經拜太子舍人因試憲等補郎
舍人後皆限六十以上七十以下年有増減不應得試
易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令五十在試科是應天地之數也永壽二年復課
試諸生補郎舍人獻帝建安中侍中鮑衡奏按王制立
大學小學自王太子以下皆教以詩書而升之司馬謂
之賢者任之以官故能致刑措之盛立太平之化也今
學博士並設表章而無所教授兵戎未戢人並在公而
學者少可聽公卿一千石六百石子弟在家及將校子
[165-17a]
弟見為郎舍人皆可聽詣博士受業其髙才秀達學通
一藝太常為作品式從之晉摯虞決疑云漢初置博士/而無弟子後置弟子五十人
與博士俱共習禮儀又增/滿五百人漢末至數千人 増獻帝初平四年十月太
學行禮車駕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賜博士以下有差
 原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太學於洛陽時慕學者始詣
大學為門人滿二歲試通一經者稱弟子不通一經罷
遣弟子滿二歲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滿三歲試通三
經者擢髙第為太子舍人舍人滿二歲試通四經者擢
[165-17b]
其髙第為郎中郎中滿二歲能通五經者擢髙第隨才
敘用每試不通者各隨後軰復試試通如前補用 増
成帝陽朔二年詔曰古之立太學將以傳先王之業流
化於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於古今温故
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否則學者無述焉為下所
輕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
史其與二千石中二千石雜舉可充博士位者卓然可
觀 太和二年詔曰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其髙選博
[165-18a]
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勅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 四
年詔曰世之質文隨教而變兵亂以來經學廢絶後生
進趣不由典謨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
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髙第者亟用
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劉馥正始中上疏曰
黄初以來崇立太學二十餘年成者蓋寡由博士選輕
諸生避役髙門弟子恥非其倫學者有名而無實設教
而無功宜髙選博士取行為人表經任人師者掌教國
[165-18b]
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年十五皆入大學明
制黜陟 魏志王肅傳自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
分崩人懐苟且紀綱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後
新主乃復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
士之員録依漢甲乙以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
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至太和青龍中中外
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學太學諸生有
千數而諸博士率皆麤疎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
[165-19a]
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歲歲如是正始中有詔議圜丘
普延學士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餘人雖復分布見
在京師者尚且萬人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又是時
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
相從飽食而退嗟夫學業沉隕乃至於此是以區區私
心常貴乎數公者各處荒亂之際而能守志彌篤者也
數公謂董遇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詳等七人為儒宗 原晉武帝初太學生
三千人太始八年有司奏太學生七十餘人才任四品
[165-19b]
聽留詔曰已試經者留之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學
其餘遣還郡國咸寧二年起國子學法周禮國子貴游/子弟國子受教於
師者/也惠帝元康三年以人多猥雜欲辨其涇渭於是制
立學官品第五品以上得入國學 増王導上書曰自
頃皇綱失統頌聲不興將二紀矣先進忘揖讓之容後
生惟金鼓是聞干戈日尋爼豆不設先王之道彌逺非
所以端本靖末也今若擇朝之子弟並入於學選明博
修禮之士而為之師化成俗定莫尚於斯帝從之征南
[165-20a]
將軍戴邈言庠序廢宜向道崇儒以勵風化瑯琊王從
之始立大學 原東晉元帝時太常賀循上言尚書被
符經置博士一人又多故歴紀儒道荒廢學者能兼明
經義者少且春秋三傳俱出聖人而義歸不同自前代
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學之者也况今學義甚頹不
可令一人緫之今宜周禮儀禮二經置博士二人春秋
三傳置三人其餘則經置一人合八人太常車𦙍上言
按三漢舊事博士之職惟舉明經之士遷轉各以本資
[165-20b]
初無定班魏及中朝多以侍中常侍儒學最優者領之
職雖不同漢氏盡於儒士之用其揆一也今博士八人
愚謂宜依魏氏故事擇朝臣一人經學最優者不繫位
之髙下常以領之毎舉太常共研厥中其餘七人自依
常銓選太興初欲脩立學校惟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
文孔氏毛詩周官禮記論語孝經鄭氏春秋左傳杜氏
服氏各置博士一人其儀禮公羊榖梁及鄭易皆省不
置博士太常荀崧上疏曰昔武皇帝崇儒術以賈馬鄭/杜服孔王何之徒章句傳注衆家之學置博士
[165-21a]
十九人二十州之中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選張華劉/實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
博士舊員十有九人今五經合九人準古計今猶未中/半九人以外猶宜増置周易有鄭氏注其書根源誠可
深惜儀禮所謂曲禮也鄭元於禮特明皆有證據昔周/之衰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孔子没丘明
撰其所聞為之傳微辭妙旨無不精究公羊髙親受子/夏立於漢朝多可採用穀梁赤師徒相傳諸所發明或
是左氏公羊不載亦足有所訂正臣以為/宜各置一人以傳其學遇王敦難不行孝武帝太元
初於中堂立行太學於時無復國子生置太學生六十
人國子生權銓大臣子孫六十人事訖罷其國子生見/祭酒國子單
衣角巾執經一/卷以代手板自穆帝至孝武並以中堂為太學太元
[165-21b]
九年尚書謝石請興復國學以訓胄子頒下州郡普脩
卿校帝納其言明年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生増造廟房
屋百五十五間而品課無章君子恥與其列國子祭酒
殷茂上言臣聞舊制國學生皆取冠族華胄比列皇儲
而中混雜蘭艾遂令人情恥之詔雖褒納竟不施行
増袁瓌成帝咸康三年上疏曰若得給其宅地備其學
徒博士僚屬粗有其官則臣之願也疏奏成帝從之國
學之興自瓌始 原宋武帝詔有司立學未就而崩文
[165-22a]
帝元嘉二十年立國學二十七年廢明帝太始中初置
總明觀祭酒一人有元儒文史四科科置學士十人
増通鑑元嘉十五年豫章雷次宗好學隠居廬山尤明
三禮毛詩以處士召至建康為開館於雞籠山聚徒教
授置生百餘人帝雅好文藝十六年使丹陽尹何尚之
立元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
文學并次宗儒學為四學帝數幸次宗學館令以巾褠
侍講資給甚厚又除給事中不就久之還山又築室於
[165-22b]
鍾山西為招隱館使為太子諸王講自華林東門入延
賢堂就業時國子學未立朱膺之庾蔚之並以儒學監
總諸生 原齊髙帝建和四年詔立國學置學生可五
十人取王公以下子孫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家去都
二千里為限帝崩乃以國諱廢學武帝永明三年詔立
學乃省總明觀召公卿以下子弟置生二百二十人其
年秋中悉集東昏侯永元初詔依永明舊事廢學時有
司奏國學太學兩存焉領國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古/之建國君人者必教學為先將
[165-23a]
以節其邪情化人成俗今制書旣下而廢學先聞將恐/觀國之光有所闕也若有國諱宜廢昔漢武立學爰洎
元始百餘年中未嘗暫廢其間豈無國諱永明以德太/子故廢斯非古典尋國之有學本以興化致理故記云
天子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今之國學即古之太學/天子入國學以行禮也太子入國學以讓齒也太學之
與國學斯是晉代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然貴賤士庶/皆須教國學太學兩存之也時立學太尉王儉復依晉
代國子生單衣角/巾執經代手板也 増宣武時復詔營國學樹小學於
四門大𨕖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雖黌宇未立
而經術彌顯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
横經著録不可勝數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州舉茂
[165-23b]
異郡舉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衆 梁武帝天監四年
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又置胄子律博士 五年置集雅
館以招逺學 又詔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從師者
皆入學幸國子學策試胄子賜訓授之司各有差 陳
天嘉以後稍置學官雖博延生徒成業蓋寡其所採掇
蓋亦梁之遺儒 齊時師保凝丞皆賞勲舊國學博士
徒有虚名惟國子一學生徒數十人耳胄子以通經進
仕者惟博陵崔子發廣平宋游卿而已 周武帝保定
[165-24a]
三年幸太學以太傅燕公于謹為三老而乞言焉天和
九年詔諸胄子入學但束修於師不勞釋奠釋奠者學
成之祭自今永以為式 原隋文帝開皇中國子寺不
𨽻太常自前代皆屬太常也 増煬帝即位後開庠序
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徴辟儒生逺近畢至使
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以奏聞於
時舊儒多已凋亡惟信都劉士元河間劉光伯拔萃出
𩔖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鑚仰諸經義疏縉紳咸宗
[165-24b]
師之旣而外事四夷戎馬不息師徒怠散盗賊羣起方
領矩歩之徒亦轉死溝壑經籍湮没於灰燼矣 原唐
貞觀五年太宗數幸國學遂増築學舍千二百間國學
太學四門亦増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
十員其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無何髙麗百濟
新羅髙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之内八
千餘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置𢎞文館於上臺生徒三
十人置崇文館於東宮生徒二十人皆以皇族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
[165-25a]
大功以上親散官一品中書門下平章事六尚書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正三品供奉官三品子孫京官
職事從三品中書黄門侍/郎子孫為之並尚書省補西京國子監領六學生徒皆/尚書省
補/一曰國子學生徒三百人分習五經一經六十人以/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國公
子孫從二品以/上之曽孫為之二曰太學生徒五百人每一經百人以/四品五品及郡
縣公子孫及從三/品之曽孫為之三曰四門學生徒千三百人分經之/制與大
學同其五百人以六品七品及侯伯子男之/子為之其八百人以庶人之俊造者為之四曰律學
生徒五十人取年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以八品/九品子孫及庶人之習法令者為之五曰
書學生徒三十人以習文字/者為之六曰算學生徒三十人以/習
[165-25b]
計數者/為之凡二千二百一十人州縣生徒有差凡諸學皆
有博士助教授其經藝每歲仲冬郡縣館監課試其成
者長吏㑹屬寮設鄉飲之禮 増髙宗龍朔二年東都
置國子監明年以書學𨽻蘭臺算學𨽻秘閣律學𨽻詳
刑 中宗神龍二年勅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初入
學皆行束修之禮禮於師國子太學各絹三匹四門學
絹二匹俊士及律書算學州縣各絹一匹皆有酒脯其
束修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 詔宗室三等以下五等
[165-26a]
以上未出身願宿衞及任國子生其學業成而堪貴者
宗正寺試送監舉如常法三衞番下有願入學者聽附
國子監太學及律館習業藩王及可汗子孫願入學者
附國子學讀書 明皇開元五年始令郷貢明經進士
見訖國子監謁先師學官開講問義有司為設食清資
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閱禮 七年又令𢎞文崇
文國子生季一朝參又敕州縣學生年二十五以下八
品子若庶人以二十一以下通一經及未通經而聰悟
[165-26b]
有文詞史學者入四門學為俊士即諸州貢舉省試不
第願入學者聽 天寶十二載敕天下罷卿貢舉人不
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選代宗廣德二年詔曰古
者設太學教胄子雖年穀不登兵革或動而爼豆之事
不廢頃年戎車屢駕諸生輟講宜追學生在館習業度
支給厨米 國子監成以魚朝恩行内侍監判國子監
事中書舍人常衮言成均之任當用名儒不宜以宦者
領之不聽命宰相以下送朝恩上 憲宗元和二年置
[165-27a]
東都監生一百員自天寶後學校益廢生徒流散永泰
中雖置西監生而館無定員於是始定生員西京國子
館生八十人太學七十人四門三百人廣文六十人律
館二十人書算館各十人東都國子館十人太學十五
人四門五十人廣文十人律館十人書館三人算館二
人 後唐天成三年正月中書門下奏以祭酒之資歴
朝所貴爰從近代不重此官况屬聖朝方勤庶政須𢎞
雅道以振時風望令宰臣一員兼判國子祭酒敕宜令
[165-27b]
宰臣崔協兼判其年八月十一日宰臣兼判國子祭酒
崔協奏請國子監每年祗置監生二百員候解送至十
月三十日滿數為定又請頒下諸道州府各置州學如
有郷黨備諳文行可舉者録其事實申監司方與解送
但一身就業不得影庇門户兼太學書生亦依此例不
得因此便取公牒輒免本户差役又每年於二百人數
内不繫時節有投名者先令學官考試校其學業深淺
方議收補姓名敕宜依 宋初増修國子監學舍修餙
[165-28a]
先聖十哲像畫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像於東西
廊之板壁 仁宗慶歴二年侍講王洙言國子監每科
塲詔下許品官子弟試藝給牒充廣文太學律學三館
生或至千餘人即隨秋試及科塲罷則生徒散歸考官
倚席若此但為游士寄應之所殊無國子肄習之法國
子監詳定請自今試補學生聽讀五百日方許取解又
國子監惟七品以上子孫試補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弟
不與致容僞妄請倣唐制立四門學示國家育才之廣
[165-28b]
詔可 四年判監王拱辰等言首善自京師漢太學二
百四十房千八百餘室生徒三萬人唐學舍亦千二百
間今國子監才二百楹不足以容學者請以錫慶院爲
太學從之明年三司言更造錫慶院乏財費多乃復以
太學為錫慶院 皇祐末以胡瑗為國子監講書專管
勾太學數年進天章閣侍講猶兼學正瑗在學時每公
私試罷掌儀率諸生㑹於首善令雅樂歌詩乙夜乃散
諸齋亦自歌詩奏琴瑟聲徹於外瑗在湖學教法最
[165-29a]
備始建太學有司請下湖學取瑗之法以為太學法至
今爲著令 神宗熙寧元年増太學生員慶歴中嘗置
内舍生二百人至是又増置一百尋詔以九百人爲額
 四年侍御史鄧綰言國家治平百餘年雖有國子監
僅容釋奠齋庖而生員無所容至於太學未嘗營建止
假錫慶院廊廡數十間生員纔三百人請以錫慶院爲
太學仍修武成王廟爲右學乃詔盡以錫慶院及朝集
院西廡建講書堂四諸生齋舍官掌事者直廬略具自
[165-29b]
主判官外益至直講總而爲十員率二員共講一經委
中書選差或主判官奏舉生員釐爲三等初入學為外
舍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員以百内舍二百外
舍不限員各以其經從所講官受學月考試舉業優等
上中書其正録學諭以上舍生爲之經各二員學行卓
異者主判直講復保上中書審察奏除官先有職掌者
已受官仍與舊職俟直講教授有闕次第選用 哲宗
元祐六年岑象求等言國學設師生而禁其謁見無從
[165-30a]
叩問禮部詳度許從長貳請益仍立講訓考課之式私
試旣不鎖宿則是日講說亦不廢 徽宗崇寧元年命
將作少監李誡即城南門外相地營建外學是爲辟雍
蔡京又奏古者即内外皆有學周成均蓋在邦中而黨
庠遂序則在國外臣親承聖詔天下皆興學貢士即國
南建外學以受之俟其行藝中率然後升諸太學凡此
聖意悉與古合今上其所當行者太學專處上舍内舍
而外學則處外舍生太學上舍本額一百人内舍二百
[165-30b]
人今貢士盛集欲増上舍至二百人内舍六百人外舍
三千人外學爲四講堂百齋齋列五楹一齋可容三十
人士初貢至皆入外學經試補入上内舍始得進處太
學太學外舍亦令出居外學俟學成奏行之其勅令格
式悉用太學見制國子祭酒總治學事外學官屬司業
丞各一人稍減太學博士正録員歸外學仍増博士為
十員正録爲五員學生充學諭者十人直學二人俟貢
士至為之置諸王宮大小學教授立考選法 詔取士
[165-31a]
皆從學校三舍廢科舉法 大觀三年提舉淮東常平
徐畈言蔭補入官人須𨽻學及一年不犯上三等罰方
許就銓試嘗再入等即免銓試公私試嘗為第一人比
銓試推恩從之 髙宗建炎初詔即駐蹕所置國子監
立博士二員以隨駕之士三十六人爲監生 十三年
始建太學置祭酒司業各一員博士三員正録各一員
養士七百人上舍生三十員内舍生百員外舍生五百
七十員凡諸道住本貫學滿一年三試中選不犯第三
[165-31b]
等以上罰或雖不住學而曽兩預釋奠及齒於郷飲酒
者聽取應充弟子員是歲秋季始開補就試者五千人
自後春秋兩補三舍舊法凡四百十條紹興重修視元
豐尤密 王㬇知臨安府括民間冐占白地錢歲入十
二萬緡有奇爲太學養士之費 孝宗隆興三年黄倫
以兩優釋褐自紹興建學至是始有兩優用崇寧恩例
授承務郎國子録 光宗紹熙三年禮部侍郎倪思請
混補以徠多士詔兩省臺諌可否於是禮部尚書趙汝
[165-32a]
愚等合奏曰伏奉詔書講論混補之法蓋有根本之論
稍師古始而言我國家恢儒右文列聖一揆内自京師
外至郡縣皆有學慶歴以後文物彬彬幾與三代同風
迨至崇寧創行舍法誠得黨庠遂序之遺意故一時學
者粗知防檢非冠帶不敢行於道路遇郷曲之長及學
校之職則歛容而避之習俗誠美矣而其失也在於專
習經義崇尚老莊廢黜春秋絶滅史學又罷去科舉遂
使寒酸之士進取無他途事理俱違旋行廢革炎祚中
[165-32b]
興始建太學於行都行貢舉於諸郡然奔競之風勝忠
信之俗違亦惟榮辱升沉皆不由乎學校至於德行道
藝惟取決於糊名茍爲雕篆之文無復進修之志視庠
序如傳舍目師儒如路人季考月書盡成文具臣請逺
稽古制近酌時宜不煩朝廷建官不勞有司増費惟重
教官之選仍假守貳之權倣舍法以育才因大比而取
士考終塲之數定所貢之員期以次年試於太學庶幾
士修實行不事虚文漸復淳風仰禆大化有三舍之利
[165-33a]
而無三舎之害其諸州教養課試升貢之法下有司條
上思議遂寢時朱熹門人或問三舎法如何熹曰欠去
根頭理㑹若太學無非望之恩又於鄉舉額窄處増之
則人自安郷里矣 寧宗慶元二年以國子生員多僞
濫制自今職事官期親釐務官子孫乃得試補凡監學
生皆給綾牒若告謁在外遇科舉則試於漕司 元太
宗六年以馮志常為國子學總教命侍臣子弟十八人
入學 世祖至元八年正月始下詔立京師蒙古國子
[165-33b]
學教習諸生於隨朝蒙古漢人百官選子弟俊秀者入
學然未有員數 至元十四年立國子學而定其制設
博士通掌學事分教三齋凡讀書必先教經小學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教
親授句讀音訓正録伴讀亦以次而傳習之次之抽簽
令諸生復說其功課對屬詩章經解史評則博士出題
生員具稿先呈助教俟博士旣定始録附課簿以憑考
校 至順二年制舉童子皆以天資頴悟超出兒軰或
[165-34a]
能黙誦經文書寫大字或能綴緝辭章講說經史並令
入國子學教育之惟張泰山尤精篆籕陳元麟能通性
理葉留耕問以四書大義則對曰無過事父母能竭其
力事君能致其身時人以逺大期之 原班彪奏曰臣
聞師曰太學明堂辟雍者禮樂之府詩書之林也 増
三輔舊事曰漢太學在長安門東書社門立五經博士
員弟子萬餘人學中有市有獄光武東遷學乃廢 黄
圗曰禮小學在公宮之南太學在城南就陽位也去城
[165-34b]
七里王莽為宰衡起靈臺作長安門宮南去提三百歩
起國學於郭内之西南為博士之宮寺門北出正於其
中央為射宮門西出殿堂南嚮爲牆選士肄射於此中
此之外為博士舍三十區周環之此之東為長滿倉北
為㑹市但列槐樹數百爲隧無牆屋諸生朔望㑹此市
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書傳記笙磬樂相與買賣雍
雍揖讓或論說槐下其東為太學宮寺門南出置令丞
吏詰奸宄理詞訟五博士領弟子員三百六十六經三
[165-35a]
十博士弟子萬八百人主事髙弟侍講各二十四人學
士同舍行無逺近皆隨檐雨不塗足暑不暴首 司馬
氏曰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子曰辭達
而已矣然則史者儒之一端文者儒之餘事至於老莊
虚無固非所以為教也夫學者所以求道天下無二道
安有四學哉 東坡蘇氏曰學莫盛於東漢士數萬人
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節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
中其取士議政可謂近古然卒為黨錮之禍何也曰此
[165-35b]
王政也王者不作士自以其私意行之於下禍敗固宜
 致堂胡氏曰東晉請建學校者惟戴邈與袁馮三君
子懇懇言之而終不能革清談之俗還孔孟之教任是
責者其庾亮乎 朱子大學章句序曰人生八歲則自
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
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
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
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脩已治人之
[165-36a]
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太學二
原右學殷/制 東膠周/制 學官漢立太/學之官 書府 教胄子
虞書帝曰䕫命汝典樂/教胄子注胄子國子也 糾學士通典東膠所/以糾收學士 養儁
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中學/也庠言養也所以養儁德也 示敬道學記曰太學/始教皮弁祭
菜示敬/道也 博士掌教劉馥疏曰宜髙選博士取行爲/人表經任人師者掌教國子
師氏詔王詳學/一 教學為先古者建國/教學為先 入學以齒皆/以
長幼為序不/以尊卑為差 承師問道詳大戴禮/見學一 化民成俗詳學/一
[165-36b]
 増教養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論說禮記大司/成論說在
東/序 光武立學東觀漢記光武/五年初起太學 裴頠刻經晉惠帝時/裴頠奏脩
太學刻/寫石經 三代學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四代學見/禮
記詳/學一 漢設學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 唐廣學太宗廣/學舎千
三百/區 補弟子後順帝紀/詳學一 増遊學順帝感翟酺之言/乃更脩黌宇凡所
造搆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人 圜橋門詳學/一 祭瞽
詳學/一 營國子監建隆三年始營國子監置學舍詔/有司増脩祠宇塑繪先聖先儒之
像車駕/臨幸 廣錫慶院慶歴四年王拱辰言國子監才二/百楹制度狹請以錫慶院為太學
[165-37a]
 葺講殿備/乗輿臨幸 原傳習雅言 討論大義 揚先儒之風
  知要道之善 旣闡文眀之教咸五登三 將令儒
 學之徒聞一知十
   太學三
 原銘後漢李尤太學銘曰漢遵禮典崇興六藝修周之
 禮掃秦之弊褒建儒宮廣置異記開延學者勸以爵位
 増表宋蘇軾賀駕幸太學表輦回原廟旣崇廣孝之風
 幄次儒宮復示右文之化禮行一日風動四方臣聞五
[165-37b]
 學之臨三代所共蓋天子不敢自聖而盛德必有達尊
 在漢永平始舉是禮雖臨雍拜老有先王之規而正坐
 自講非人主之事豈如允哲退託不能奠爵伏興意黙
 通於先聖横經問難言各盡於諸儒恭惟皇帝陛下文
 武憲邦聰明齊聖大度同符於藝祖至仁追配於昭陵
 爰舉舊章以興盛節臣早塵法從久侍經幃永矣馳誠
 想聞合語於東序斐然作頌行觀獻馘於西戎
御定淵鑑𩔖函卷一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