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n0011 經義考-清-朱彝尊 (master)


[106-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六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詩九/
鄭氏樵/詩傳
  宋志二十卷
   未見
詩辨妄
[106-1b]
  宋志六卷
   未見
 樵自序略曰毛詩自鄭氏既箋之後而學者篤信康
 成故此詩專行三家遂廢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
 晉隋唐之世猶有韓詩可據迨五代之後韓詩亦亡
 致今學者只憑毛氏且以序為子夏所作更不敢擬
 議蓋事無兩造之辭則獄有偏聽之惑今作詩辨妄
 六卷可以見其得失
[106-2a]
 陳振孫曰辨妄者專指毛鄭之妄謂小序非子夏所
 作可也盡削去之而以已意為之序可乎樵之學雖
 自成一家而其師心自用殆孔子所謂不知而作者
 也
 馬端臨曰夾漈專詆詩序晦庵從其説所謂事無兩
 造之辭則獄有偏聽之惑者大意謂毛序不可偏信
 也然愚以為譬之聽訟詩者其事也齊魯韓毛則證
 驗之人也毛詩本書具在流傳甚久譬如其人親身
[106-2b]
 到官供指詳明具有本末者也齊魯韓三家本書已
 亡於他書中間見一二而真偽未可知譬如其人元
 不到官又已身亡無可追對徒得之風聞道聽以為
 其説如此者也今舎毛詩而求證於齊魯韓猶聽訟
 者以親身到官所供之案牘為不可信乃採之於旁
 人傳説而欲以斷其事也豈不誤哉
 朱德潤序曰莆田林子發氏㩦宋鄭夾漈先生詩傳
 訓詁謂德潤曰先生昔在閩中紬繹之暇集為此書
[106-3a]
 其間摘詩傳之幽隱辨事物之名義真所謂發宋儒
 之所未發者於是以挍正是本俾德潤讀之愚按慈
 溪黄氏謂文公朱氏因雪山王公質浹漈鄭公樵去
 美刺以言詩又嘗於鄭傳取其切於詩之要者以備
 集傳矣獨惜當時門人學子各宗其宗而不能參㑹
 折衷之以見此書之有補於學者噫漢儒專門訓詁
 一經之旨揚鑣分路使後世學者莫適而經之本文
 亦乖戾破碎至宋濂洛諸儒出然後諸經之旨粲然
[106-3b]
 明白今考載籍詩傳自伊川歐蘇諸先生發其理趣
 南渡後李迂仲張南軒吕東萊戴岷隱嚴華谷諸先
 生又各自名家而方今學者咸宗朱氏者豈非以其
 義明理暢足以發詩人比興之旨趣辭簡意備足以
 廣詩人賦詠之性情乎至於詩篇之可以被之音樂
 者仍按周禮太師謂風雅頌者聲音部分之名賦比
 興者作詩之體製也今觀鄭氏傳引山川草木蟲魚
 之辨五音六律六吕之所諧誠可以發揮後學之未
[106-4a]
 究而煥明千載之微辭奥義者也如以雀無角為雀
 之角以龍盾之合為二盾之衞露被菅茅非雨露之
 露有豕白蹢為江豚之豕豳之風雅頌為四器十二
 器之聲合其他如國風二雅三頌名物度數毫分釐
 析豈非詩傳之大備者乎善乎孟子曰説詩者不以
 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德潤於朱
 鄭之學有得焉蓋朱氏之學淳故其理暢鄭氏之學
 博故其理詳學者不可不兼該而並進也理以明之
[106-4b]
 義以析之則斯傳也當相為引用而諷咏之兹亦後
 學之所深願與
 虞集序曰聖人之教人蓋以詩為學矣孔子説烝民
 之詩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
 彝也故好是㦤德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氷曾
 子之所以終身也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子思之所以
 明道體也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
 得之孟子之所以説詩也是以程子之於詩也嘗㸃
[106-5a]
 掇一兩字而誦之使人自解又曰今之學者未見意
 趣必不樂學欲以三百篇教之歌舞恐未易曉欲别
 作詩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其意一也聖賢之於詩
 將以變化其氣質涵養其德性優游饜飫詠歎滛泆
 使有得焉則所謂溫柔敦厚之教習與性成庶幾學
 詩之道也漢儒有保存遺經之功而亦不無專門訓
 詁之失儒先君子知豈不足以知之而罕見於言者
 豈非有得於此則彼穿鑿纒繞之説自有所不得行
[106-5b]
 乎諸經皆然蓋不止於詩也齊魯韓詩不傳而毛氏
 獨存言詩之家千數百年守此而已至宋歐陽子疑
 詩序之非而著本義蘇欒城亦疑而去之不免猶存
 其首句譬諸山下之泉其初出也壅塞底滯而端亦
 微見矣漸而清通沛如江河後因於先而廓之而水
 之源流遠矣亦有其時也至於朱子詩傳之出然後
 悉屏去大小序别為一編存而不廢以待考辨即經
 以求其故自為之説而天下學者從之國家定以為
[106-6a]
 是然後其説與聖賢之言詩者合而學者有所用功
 矣集之幼也嘗從詩師得鄭氏經説以為大序不出
 於子夏小序不出於毛公蓋衞宏所為而康成之為
 説如此心竊異之欲求其全書不可得中歲偹員勸
 講有阿魯灰叔仲自守泉南入朝為同官始得其錄
 本而讀之見其説風雅頌之分蓋本諸音節之異於
 比興賦也訓詁多不得興之説而為序者掇拾傅㑹
 以愚惑乎後之人鳥獸艸木之名天文地理之説或
[106-6b]
 疎或繆非一端也剖晰訓詁之舊痛快决裂無復遺
 蘊向之所謂纒繞穿鑿者幸一快焉恨未久散去而
 不得終卷也蓋竊感鄭氏去朱子之鄉若是其近以
 年計之不甚相遠門人學者里閈相錯而不通見於
 一時何哉雖各自為説而多同者豈閩多賢人學者
 老於山林嘗有其説未逹於外而兩家各有所采乎
 將二氏之卓識皆有以度越前人不待於相謀而有
 合乎世遠地廣未之有攷也西夏斡公克莊嘗以禮
[106-7a]
 經舉進士如左㮄漢生者考官見其博贍疑不敢取
 而朝廷知其為明經之士其僉憲淮西也以項氏易
 玩辭足補程朱之遺諗於集也序其説而刻之自南
 行臺而貳閩憲也以為閩在山海之間豈無名家舊
 學諮詢之暇思有以表章之予因及鄭氏之詩即使
 錄以來示且曰果可傳也畧為我序之故著其説如
 此又曰求諸鄭氏之子孫夾漈之手筆猶有書五十
 餘種故御史中丞馬公伯庸延祐末奉旨閱海貨於
[106-7b]
 泉南觀於鄭氏得十數種以去將刻而傳之馬公剔
 釐清要出入臺省席不暇暖未及如其志而殁泰定
 中故太史齊公履謙奉使宣撫治閩亦取十餘種將
 刻而傳之太史還朝不一二年而殁亦不克如其志
 二家皆有子弟安知無能承其先志者乎吾聞閩人
 刻書摹印成市成邑散布中外極乎四海其間亦有
 繆妄未經論定在所當禁者觀風使者得以正之而
 移其工力於博洽有用之説則在於今日矣
[106-8a]
周氏孚/非鄭樵詩辨妄
  一卷
   存
 孚自序曰古之教人者未嘗有訓詁也故曰不憤不
 啓不悱不發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自聖人没而異
 端起先儒急於警天下之方悟者故即六經之書而
 訓詁之雖其教與古異而意則一也自漢以來六經
 之綱維具矣學者世祖傳守之雖聖人起未易廢也
[106-8b]
 而鄭子乃欲盡廢之此予所以不得已而有言也故
 撮其害理之甚者見於予書而其為詩之義則有先
 儒之傳在嗚呼聚訟之學古人惡之安知不有以是
 規予者哉然予之所不暇恤也於是總而次之凡四
 十二事為一卷
 顧湄曰周孚字信道濟北人居京口淳熙初真州學
 教授自號蠧齋
王氏質/詩總聞
[106-9a]
  宋志二十卷
   存
 陳振孫曰質自序云研精覃思於此幾三十年其書
 有聞音謂音韻聞訓謂字義聞章謂分段聞句謂句
 讀聞字謂字畫聞物謂鳥獸草木聞用謂凡器物聞
 跡謂凡在處山川土壤州縣鄉落之類聞事謂凡事
 類聞人謂凡人姓號共十聞每篇為總聞又有聞風
 聞雅聞頌等其説多出新意不循舊傳
[106-9b]
 陳日强跋曰右雪山王先生詩説二十卷其家櫝藏
 且五十年未有發揮之者臨川貳車國正韓公攝守
 是邦慨念前輩著述不可湮没廼從其孫宗旦求此
 書鋟梓以廣其傳命工經始而日强分符此來公餘
 因取讀之其刪除詩序實與文公朱先生合至於以
 意逆志自成一家真能寤寐詩人之意於千載之上
 斯可謂之窮經矣趨使鑱刻凡三閲月而後竣事使
 斯文顯行於世後學之幸也
[106-10a]
 陸深曰王景文詩總聞頗與朱傳不合然多前人所
 未發
晁氏公武/毛詩詁訓傳
  宋志二十卷
   佚
程氏大昌/詩議
  一卷
   存
[106-10b]
 大昌自序曰二代以下儒者孰不談經而獨尊信漢
 説者意其近古或有所本也若夫古語之可以證經
 者遠在六經未作之前而經文之在古簡者親預聖
 人援證之數則其審的可據豈不愈於或有師承者
 哉而世人苟循習傳之舊無能以其所當據而格其
 所不當據是敢於違背古聖人而不敢於是正漢儒
 也嗚呼此詩議之所為作也
 陸元輔曰程氏詩議十七篇一論古有二南而無國
[106-11a]
 風之名二論南雅頌為樂詩諸國為徒詩三論南雅
 頌之為樂無疑四論四始品目五論國風之名出於
 左荀六証左荀創標風名之誤七論逸詩有豳雅豳
 頌而無豳風以証風不得抗雅八論豳詩非七月九
 辯詩序不出于夏十辯小序綴語出於衞宏十一辯
 序不可廢十二據季札序詩篇次知無風名十三論
 毛詩有古序所以勝於三家十四論采詩序詩因乎
 其地十五論南為樂名十六論關雎為文王詩十七
[106-11b]
 論詩樂及商魯二頌唐應德稱其文義蔚然繹其論
 議洵多獨得之見然風雅頌之名周禮左傳荀子有
 之季札亦言之而程氏必謂有二南而無國風憑臆
 妄決無所稱據亦難乎免於穿鑿之譏矣
 毛竒齡曰程大昌謂詩有南無國風此不然樂記曰
 正直而靜㢘而謙者宜歌風表記引國風曰我躬不
 閲皇恤我後又引國風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説此不
 稱國風而何
[106-12a]
鄭氏諤/毛詩解義
  宋志三十卷
   佚
范氏處義/詩學
  宋志一卷
   佚
解頥新語
  宋志十四卷
[106-12b]
   佚
 王應麟曰鼉鳴如鼓新經之説也解頥新語取之鑿
 矣 又曰晁景迂詩序論云序騶虞王道成也風其
 為雅與序魚麗可以告神明雅其為頌與解頥新語
 亦云文王之風終於騶虞序以為王道成則近於雅
 矣文王之雅終於魚麗序以為可告神明則近於頌
 矣
詩補傳
[106-13a]
  宋志三十卷
   存
 逸齋自序曰經以經世為義傳以傳業為名毛氏詩
 謂之詁訓傳故於詁訓則詳於文義則略韓氏有外
 傳乃依倣左氏國語非詩傳也惟詩傳先儒比之易
 繫辭謂之詩大傳近世諸儒或為小傳集説疏義注
 記類説論解其名不一既於詁訓文義互有得失其
 不通者輒欲廢序以就已説學者病之補傳之作以
[106-13b]
 詩序為據兼取諸家之長揆之情性㕘之物理以平
 易求古詩人之意文義有闕補以六經史傳詁訓有
 闕補以説文篇韻異同者一之隱奥者明之窒礙者
 通之乖離者合之謬誤者正之曼衍者削之而意之
 所自得者亦錯出其間補傳大略如此或曰詩序可
 盡信乎曰聖人刪詩定書詩序猶書序也獨可廢乎
 况詩序有聖人為之潤色者如都人士之序記禮者
 以為夫子之言賚之序與論語合孔叢子所記夫子
[106-14a]
 讀二南及柏舟諸篇其説皆與今序義相應以是知
 詩序當經聖人筆削之手不然則取諸聖人之遺言
 也故不敢廢詩序者信六經也尊聖人也若夫聞見
 單淺古書之存於世者力不能盡得未敢以今日之
 言為然博雅君子儻嗣而修之使詩之一經無所闕
 疑不亦善乎
    按詩補傳抄本但題逸齋而不著名攷宋藝
    文志有范處義詩補傳三十卷卷數與逸齋
[106-14b]
    本相符西亭王孫聚樂堂目直書處義名當
    有證據處義金華人紹興中登張孝祥榜進
    士
趙氏敦臨/詩説
   佚
李氏燾/詩譜
  宋志三卷
   佚
[106-15a]
余氏端禮/毛詩説略
   佚
羅氏維藩/詩解
  二卷
   佚
 楊萬里志墓曰羅价卿諱維藩廬陵人擢進士第授
 廸功郎南雄州保昌縣尉陞從政郎著詩解二卷
王氏大寶/詩解
[106-15b]
   佚
張氏淑堅/詩解
   佚
黄氏邦彥/毛詩講義
  宋志三卷
   佚
林氏岊/毛詩講義
  宋志五卷
[106-16a]
   佚
原闕/
 
 
胡氏維寧/詩集善
   佚
謝氏諤/詩解
  二十卷
[106-16b]
   佚
潘氏好古/詩説
   佚
 吕祖謙作墓志曰好古字敬修一字伯御松陽人喜
 著書有詩春秋語孟中庸説合五十一卷
呉氏曾/毛詩辨疑
   佚
 撫州府志呉曾字虎臣崇仁人髙宗時以獻書得官
[106-17a]
 累遷至吏部郎中孝宗朝出知嚴州致仕
陳氏知柔/詩聲譜
  二卷
   佚
黄氏度/詩説
  宋志三十卷
   未見
 葉適序曰往年徐居厚言文叔蚤為諸經解書略具
[106-17b]
 矣時公未四十也頃歲每有學者自金陵至言公常
 用周禮注疏與王氏新經㕘論夜率踰丙晝漏未上
 輒叩門曰已悟於是公七十五矣嗚呼斯可謂以學
 始終歟公既殁始得其詩説三十卷自文字以來詩
 最先立教而文武周公用之尤詳以其治考之人和
 之感至於與天同德者蓋已教之詩性情益明而既
 明之性情詩歌不異故也及教衰性蔽而雅頌已先
 息又甚則風謡亦盡矣雖其遺餘猶&KR0034髴未冺而霸
[106-18a]
 強迭勝舊國守文僅或求之人之材品髙下與其識
 慮所至時或驗之然性情愈昏惑而各意為之説形
 摘裂以從所近則詩安得復興而宜其遂亡也哉况
 執秦漢之殘書而徒以訓義相宗者乎公於詩尊序
 倫紀致忠達敬篤信古文旁錄衆善博厚慘怛而無
 迂重之累輯緒悠久而有新美仁政舉而應事膚鋭
 王制定而隨時張弛然則性情不蔽而詩之教可以
 復明公其有志於是歟按易有程春秋有胡而詩集
[106-18b]
 傳之善者亦數家大抵欲收拾羣義酌其中平以存
 世教矣未知性情何如爾今公之書既將並行讀者
 誠思其教存而性明性明而詩復則庶幾得之不然
 非余所知也
馬氏和之/毛詩圖
   闕
 夏文彦曰馬和之錢唐人紹興中登第善畵人物山
 水傚呉裝筆法飄逸務去華藻自成一家髙孝兩朝
[106-19a]
 深重其畵每書毛詩三百篇令和之圖寫官至工部
 侍郎
 文徵明曰思陵尤愛馬和之畵每書毛詩虚其後令
 和之為圖
 汪珂玉曰馬和之毛詩圖衞風鶉奔章不寫宣姜妷
 事但寫鶉雀奔疆樹石動合程法覽之冲然由其胸
 中自有風雅也定中圖登邱相度得文公營徙之狀
 子來趨事得國人悦服之象其蒼莽攸鬱則樹之榛
[106-19b]
 栗椅桐梓漆也定宿在中於以作室可想見矣干旄
 圖孑孑干旄建於車後兩服兩驂而維之正見衞大
 夫見賢之勤而彼姝者子罄折且前是欲以卑之之
 氣象耳衣褐作馬蝗猫古法載馳圖以許穆公本無
 唁衞事故不作驅馬悠悠惟指其憂心焉而已乃猶
 作許大夫來告則以是夫人意中事故不妨象外摹
 寫落筆飄逸仿呉裝法也四册藏項又新家
    按馬和之毛詩圖流傳於世者有關雎葛覃
[106-20a]
    螽斯桃夭漢廣采蘩草蟲采蘋甘棠騶虞北
    風鶉之奔奔定之方中干旄載馳淇澳考槃
    木瓜伐檀蒹葭晨風衡門鳲鳩九罭鹿鳴常
    棣天保采薇蓼蕭采芑鴻雁沔水鶴鳴白駒
    黄鳥斯干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小
    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谷風蓼莪大
    東四月北山小明鼓鐘信南山大田桑扈鴛
    鴦魚藻隰桑白華棫樸旱麓靈臺雲漢崧髙
[106-20b]
    韓奕江漢振鷺豐年濳酌駉諸篇然多係摹
    本真蹟罕存矣
 
 
 
 
 
 經義考卷一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