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2 四書辨疑-元-陳天祥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辨疑卷十三    元 陳天祥 撰


  孟子


  盡心上


  殀壽不貳○註貳疑也


  疑字意不的切貳固訓疑亦訓携貳變異也註又言
盡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養性以事天
所以履其事也以此推不貳之義由造理言則不疑
[013-1b]
為順由履事言則不變為長殀夀不貳正在𤼵於行
事䖏言之盖誠一不二無有變異之意也說者宜曰
殀夀惟一不變所守修身以俟其終也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註强上聲强勉强也恕推己
以及人也反身而誠則仁矣其有未誠則是猶有私意
之隔而理未純也故當凢事勉强推己及人庶㡬心公
理得而仁不逺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曰恕然其不施之心有勉强之
[013-2a]
不施亦有不勞勉强之不施恕則亦有誠與不誠之
異未可通謂猶有私意之隔也己所不欲之事勉强
不施於人此非自然之恕固猶有所未盡於誠不勞
勉强自然不肯施之於人此為自然真誠之恕然亦
未至於仁也仁恕之分予於論語吾亦欲無加諸人
可謂仁之方也已之兩章已有其辨盖恕者止能推
己不欲之不善不以及人未能至於以善及人也再
進一階推己之所欲以及於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
[013-2b]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
人之類是謂以善及人至此則為仁矣若以强為勉
强而行望其自然之恕猶有限隔於仁豈有莫近之
理强當讀為平聲自强不息之謂也人心但能不肯
以惡及人便有以善及人之意在其中矣但未𤼵見
以及於物耳恕與仁之地位𦂳相挨次人能自强於
恕力進不已進得不以不善及人之境便能以善及
人故曰求仁莫近焉也


[013-3a]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註著者知之眀察者
識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眀其所當然既習矣而猶不
識其所以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光顯彰著雖皆訓眀然其眀皆在外非内照之眀也
如言聲迹顯著事業昭著此皆著字用當其分者也
若以眀眀徳為著眀徳眀於庶物為著於庶物必不
可也今以著為人心知識之眀誠為未是此著字止
當如聲迹顯著之著為說察為識之精亦非程子以
[013-3b]
察為省察宜取為正盖行謂行君子之所行習謂習
君子之所習行君子所行而不能顯著由其信之不
篤也習君子所習而不能省察乃其學而不思也惟
其信之不篤學而不思雖亦行其君子所行習其君
子所習而終身不知其道者多也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註但無耻一事不如人則事
事不如人矣或曰不恥其不如人則何能有如人之事
其義亦通


[013-4a]
  註文前說改不字為無字義便難解學者疑為兩說
一說但其無恥之一事既不如人則事事不如人一
說但於一件事有不如人䖏不以為恥則事事不如
人未知註文果主何說若主學者前說無恥一事不
如人此言甚騃正如說為姦一事不如人為盜一事
不如人者無異是皆何等語邪若主學者後說又有
責人太峻之病君子於小知小能多不用心因一小
技不如人而不以為恥便謂事事皆不如人豈通論乎
[013-4b]
前說兩意皆無可取況經中亦無分别一事事事之
文不恥不若人五字昭然在人目中止是言自已立
心為人不如人䖏不自知恥而無見善思齊之志何
能有如人之善此與心不若人則不知惡之語意相
類或曰之說意是


  霸者之民驩虞如也○註程子曰驩虞有所造為而然
楊氏曰所以致人驩虞必有違道干譽之事


  虞與娯同古字通用五霸之術無他以力假仁而已
[013-5a]
造為干譽皆不必言致人驩虞乃其假仁之效也大
扺昏虐之世民罹殘暴甚於倒懸幸有肯假仁義之
君使民得䝉一時之惠如飢者甘食渴者甘飲驩虞
之情盖以此也


  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註豐氏曰因民之所惡而
去之非有心於殺之也何怨之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非有心於利之也何庸之有


  非有心於殺之者是非有心於利之者非聖人以博
[013-5b]
施濟衆為心王政以安人利民為本命羲和之官歴
象授時察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平治水土播時百榖
敬敷五教順理庶工至於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
不得禹臯陶為己憂皆所以思濟斯民孜孜汲汲惟
恐不及何嘗無心於利民哉無利民之心非聖人之
徒也豐氏之說殺之與利之同謂之無心豈不繆哉
庸功也利之而不庸者不以利己者為有功而無知
感驩虞之心也盖王者之民生長於雍熈盛化中未
[013-6a]
嘗見衰世之事視國家字民之道習以為常惟知利
澤己所當得安豫己所固有帝力何有於我哉此其
皡皡然自得之心利之而不以為功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註盡得一世眀睿之才而以
所樂乎已者敎而養之則斯道之傳得之者衆而天下
後世將無不被其澤矣


  英才世不多出不可以衆言如孔子之有顔曾自足
為樂若直須盡得一世之才皆來受教然後始以為
[013-6b]
樂孟子本意恐不如此天下人才實無定數豈容以
盡得為期縱有定數亦無盡得教之之理天下英才
盖指天下人中傑出間有之才而言非普言天下所
有之才也如司馬懿歎稱天下竒才亦止是稱道孔
明一人未嘗以天下為普言也天下英才正與此同
得如此英傑眀睿之才教育之使聖人大道傳得其
人功及後世所樂在此也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
[013-7a]
不達○註成章所積者厚而文章外見也


  章字解為文章與上句水不盈科不行之喻義不可
通毛晃韻略成事成文曰章仍引孟子此文不成章
不達為據義亦未盡此章字惟以為學之次第言之
乃可說也章猶事目倫序也達通也言君子志在於
道若所學不成倫序則不可通也物有本末事有終
始自格物以至平天下自親親以至愛物自明善以
至獲於上如此之類不能徧舉學者必當知所先後
[013-7b]
循序漸進成了一事然後再成一事道乃可通譬如
水之流行注滿一科然後再注一科㫁無越此注彼
可通之理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註為我害
仁兼愛害義執中者害於時中皆舉一而廢百者也
經文中所惡執一者以下皆重言子莫執中之病文
理甚眀舉一而廢百言其執一廢百也為我兼愛二
事無預於此註文以三者通言皆舉一而廢百非也
[013-8a]
說者宜云執中無權害於時中舉一而廢百也


  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註仲子設若
非義與之齊國必不肯受齊人皆信其賢然此但小廉
耳其避兄離母不食君祿無人道之大倫罪莫大焉豈
可以小廉信其大節而遂以為賢哉


  以萬乗之國與之果能郤之而不受雖夷齊無以加
也註猶以為小廉天下廉者復有大於此者乎仲子
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者盖當時齊人嘗有此言孟
[013-8b]
子以此為人之大節非仲子所能而不之信也人皆
信之者言其信上句所言將謂實能不受也註文以
為人皆信其賢經中本無賢字意脉盖所以就其小
廉為說也既以不受齊國為小廉又謂以小廉信其
大節不知又指何事為大節也仲子不食其兄所得
之祿又嘗哇其鵝肉以此致有廉士之譽孟子謂此
不足為㢘故舉嘗所論者簞食豆羮之說以喻仲子
所為無異於此盖常人之情於細㣲之物多能忍其
[013-9a]
欲心而不輕取及見多廣貴重之物得之足以去貧
賤而䖏富貴於是平昔所匿之欲心奮然而起不復
顧其禮義廉恥而取之矣以仲子視萬乗之齊㫁無
與之不受之理孟子所以知其然者盖於人倫之間
察見之也人之惡行莫大於叛人倫仲子避兄離母
棄祖宗世卿之業而不居是無親戚君臣上下蔑仁
義而不顧也於齊國見與之際寧復有羞惡辭讓之
心哉人但因其不食兄祿之小㢘而遂信其真能不
[013-9b]
受齊國之大節何可哉此章移於前篇陳仲子豈不
誠㢘士哉之下義則易見


  夫有所受之也○註言臯陶之法有所傳受非所敢私
雖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廢之也


  以傳受抑天子之命使不得廢亦似難憑昏亂之世
有司之法非無傳受而皆為其所廢渠亦何嘗有忌
於傳受哉惟以公心期之則無擅廢之理五刑有服
惟明克允此舜之所以命臯陶而臯陶受之於天子
[013-10a]
者也臯陶受此明命固自非所敢私惟知明於五刑
而已舜既嗣堯之法而以公天下之心命之豈得復
以瞽瞍之子為心而廢之哉受之言臯陶受之於天
子也


  居移氣養移體○註居謂所居之位養奉養也言人之
居䖏所繫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養
不同而其氣體有異也


  經文初言居移氣養移體繼而言者大哉居乎其居
[013-10b]
使之然也居天下之廣居魯君呼於垤澤之門皆敘
居移氣之義為說略不再言養移體者盖居移氣本
是一章正義養移體乃是兼設譬喻之言而註文無
所分别使養與居通混體與氣均齊並列於孟子稱
羡中抑亦不思之甚也夫氣之為用大矣賢者養之
惟恐有餒故孟子見王子之氣得其居䖏地位之助
而有心廣體胖之貌乃稱羡之不為無取若見其身
體得所奉養顔貌肌膚有豐潤肥澤之美而咨嗟歎
[013-11a]
羡此何義也孟子於此本因有所感激而言大抵常
人之情随物輕重位卑則氣卑位盛則氣盛正如奉
養薄則體羸弱奉養厚則體豐碩今王子因有是位
則有是氣外物所資尚能如此况居天下之廣居其
氣又豈止此而已所謂浩然塞乎天地之間者豈不
信哉大哉居乎盖謂此也孟子稱歎之意本不在於
養移體也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註人之有形有
[013-11b]
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謂天性也踐如踐言之踐盖
衆人有是形而不能盡其理故無以踐其形惟聖人有
是形而又能盡其理然後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
註昏不知指形為何等之形色為何等之色何者為
自然之理也形有骨肉軀體之形亦有動作容貌之
形若指骨肉生成之軀體為說孟子言形色天性也
人之軀體果可以為天性乎後又單說踐形於色字
再不相干義皆未易可曉形色二字本是一意通取
[013-12a]
動作容貌而言人與事物相接各有理所當然之容
貌随之居尊貌必荘嚴䖏卑貌須恭謹弔則有憂戚
之容慶則有喜恱之色如此之類皆其性中之善物
𤼵於外而見於面施於四體為性之用故言形色天
性也然有色厲内荏色取仁而行違之欺雜於其間
在小人則無時而無於君子亦有時而有惟聖人之
徳表裏渾全心與容貌動皆相應有荘嚴形色有荘
嚴之心有恭謹之心有恭謹形色至誠於心以實其
[013-12b]
貌是之所謂踐形也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註時雨及時
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種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
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是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若孔子
之於顔曾是也


  註文但說雨露草木生化之意而於孔子之教顔曽
絶無一事相關言時雨化則云若孔子之於顔曽言
成徳則云如孔子之於冉閔不知孔子之教顔曽與
[013-13a]
其教冉閔者果有何異以所教何事為時雨化何事
為成徳皆無所指之實如謂孔子於冉閔為成徳於
由賜為達才於樊遲為荅問然夫子於由賜非無成
徳之言於樊遲非無達才之義於冉閔非無荅問之
辭五者之教自有五般實事但當明言其事不可謾
指其人自上而下鼠尾相次而言也如夫子之立之
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為中都宰一年
四方則之攝行相事三月魯國大治所施普及於衆
[013-13b]
無有不霑其化者此其如時雨化之之謂也主忠信
徙義克己復禮見賢思齊此皆成徳之謂也可使治
其賦可使為之宰可使與賔客言此皆達才之謂也
荅其問仁荅其問知荅其問孝問政問鬼神各随所
問而荅之此皆荅問之謂也又註文解私淑艾以為
人或不能及門受業但聞君子之道於人而竊以善
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誨之所及予謂五者之中四者
皆言教人惟私淑艾者却是受人之教與上四者意
[013-14a]
不倫矣前篇予未得為孔子徒也章與此一節皆以
私淑為言彼是孟子自謙之辭此論君子教人之法
彼言私淑諸人此言私淑艾二私淑之義本難同說
此閒無用謙辭䖏止當解私淑為自善艾治也義與
太甲自怨自艾之艾同躬修善行使人傚之以自身
之善化導治人故曰私淑艾也南軒曰私淑艾者盖
不在於言辭之間躬行而觀者化焉此說意是夫子
温良恭儉讓所至之䖏人皆自以國政告之自善其
[013-14b]
身所過者化盖亦君子為教之一大端也


  君子引而不𤼵躍如也○註引引弓𤼵𤼵矢也躍如如
踴躍而出也君子教人但授之以學之之法不告之以
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𤼵矢然其所不告者已
如踴躍而見於前矣


  吾無隠乎爾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聖人之教人如此
未嘗見有不肯盡者今言不告以得之之妙果何心
哉如云踴躍而出踴躍而見於前不知躍出面前跳
[013-15a]
躍如此果何物也予於君子之下引而不發躍如也
之七字疑皆羨文去此七字上下通讀是否自見


  中道而立能者從之○註中道而立言其非難非易能
者從之言學者當自勉也


  中道而立解為非難非易能者從之解為學者當自
勉皆不可曉孟子之言本以正公孫丑所請之謬中
道乃其理所當然不可易之正道也中道而立能者
從之盖言教人之法但當守此正道而立能者從其
[013-15b]
所教而行其不能者止不可為彼不能而改此正道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註以道從人妾婦之道也
此乃襲前篇景春問公孫衍張儀之註文為說從人
謂阿諛茍從也以道則不茍從人茍從則非為以道
既能以道又苟從人無是理也妾婦之以道從夫乃
其理所當然非謂阿諛茍從也孟子本言有道之士
無以私殉人之理惟不以其道則殉乎人故曰未聞
[013-16a]
以道殉乎人者也


  其進銳者其退速○註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
退速


  註文過字意差用心太過乃思慮過深也思慮過深
者遇事必不輕進正與進銳者意氣相反從銳字看
止可言用心太猛其進銳者乃是猛銳輕進之人猛
而輕進者其氣易衰所以退速故勇者必以沉勇為
貴也此七字與上文意不相類當自為一章首闕孟
[013-16b]
子曰三字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註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
時用之有節程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於民則可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
則有序


  註言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此只是節其費用不使致
有匱乏而已以此為愛正與百姓皆以王為愛也之
[013-17a]
愛相似此本智者吝惜之愛非仁愛之愛與親親仁
民之理差矣程子之說解仁民一節其理誠是然於
親親愛物皆置而不說亦為未盡所謂親親者子之
於父冬温夏凊昏定晨省至樂根於心而愉色婉容
見於外如老萊子衣斑斕之衣仆地作嬰兒啼以恱
其親其孝愛𤼵乎天性者如此至於慎終追逺哀慕
祭祀死而後已其罔極之思又如此父之於子欲其
夀欲其賢欲其富貴顕達鍾愛之深慈育之至亦有
[013-17b]
不可勝言者此皆親親之道但可施之於親不可施
之於民也所謂仁民者所惡與之去之所欲與之聚
之足其衣食教以人倫使老幼遂其生上下安其分
此皆仁民之道但可施之於民不可施之於物也所
謂愛物者如齊宣王憫其牛之觳觫鄭子産樂其魚
之得所至於當春草木不忍摧折行視螻蟻不忍踐
傷此皆愛物之道是為仁愛之愛與親親仁民之心
同是一本然而有此差等不齊是之謂理一而分殊
[013-18a]
吝惜之愛無與於此親親之道自然不可以及民仁
民之道自然不可以及物故曰於民仁之而弗親於
物愛之而弗仁也


  盡心下


  各欲正己也○註民為暴君所虐皆欲仁者來正己之
國也


  經文上句言征之為言正也本說征人者所以正人
也註文解此句為皆欲仁者來正己之國却是受征
[013-18b]
者欲人正己意與經文不同各欲正己也此是自解
上句正字之義盖言王者之征以義正人欲其畏威
悔過各正己之不正故曰各欲正己也


  好名之人能讓千乗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羮見於色
○註好名之人矯情干譽是以能遜千乗之國然若本
非能輕富貴之人則於得失之小者反不覺其真情之
𤼵見矣


  惡名無不惡之者善名無不好之者然其矯情飾詐
[013-19a]
務以欺世違道干譽賣直邀名斯固可鄙果於義利
之間明其去就於其不義雖萬鍾之禄不受當其可
讓雖千乗之國不吝如此以保令名非不善也古之
能讓千乗之國者太伯仲雍伯夷叔齊子臧季札寥
寥千古數人而已若皆以為矯情干譽則是萬世無
遜讓之賢也況聖人亦嘗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
焉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揚名於後世以顕父母令聞
廣譽施於身若此類者聖人豈以名為不美而無欲
[013-19b]
之之心哉但聲聞過情則恥之耳近世講學皆謂聖
人不當有尚名之心凡於經傳見有顧惜名聞之言
多為曲說以諱之必使化真為偽而後已儻能各於
惡名善名之間私自忖其惡欲之誠亦必覺其在己
之善名果無不欲之理也所謂矯情干譽者又當知
其情之受矯各有輕重亦有不容其矯者大抵取與
之際於物之輕者矯之易物之重者矯之難至其物
之尤重有關於富貴之大者雖欲矯之不可得也今
[013-20a]
言以千乗之國矯情與人恐無此理或曰子噲亦能
以燕為讓豈非矯情干譽者乎予應之曰子噲老耄
昏瞶子之以計奪其國謂為讓則非也謂之能讓又
非也能讓者讓於可讓之賢者也夫千乗之國亦富
貴之極位也一旦自舉以讓賢非有義烈誠肯之心
者定不能也註猶以為本非能輕富貴之人此與解
仲子不受齊國為小廉之說無異不受齊國者為小
㢘讓千乗之國者為矯情干譽然則㢘讓之士復有
[013-20b]
何事可為以此垂示後人㢘讓之道廢矣豈不有傷
風教哉况其人二字本指上文好名之人而言今以
為本非能輕富貴之人一其字中間豈有如許之意
邪孟子之言本謂果能慕好令名之人雖千乗之國
亦能讓之而不吝也茍非有此志操之人雖簞食豆
羮之㣲物將欲與人其鄙吝之心亦必見於顔色也


  稽大不理於口○註理頼也今案漢書無俚方言亦訓


[013-21a]
  理俚本是兩字理亦自有義訓不可就俚字之訓解
為賴也理整治也舊說云稽大不能治人之口此說
為是盖謂衆口紛亂之言不能整治也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註介音戞徑小路也
蹊人行䖏也介然倐然之頃也用由也路大路也
人行䖏與小路不知如何分别蹊與徑相混無别則
經文不可解矣又以介音戞介然解為倐然之頃亦
甚費力江南廣韻中原韻略南北玉篇介字皆無音
[013-21b]
戞者惟中原廣韻毛晃韻略兩䖏有之然亦未嘗訓
倐也况山徑之在茅棘中倐然之頃由之恐無便成
大路之理蹊與左傳牽牛以蹊人之田之蹊字義同
蹊猶踐也閒猶初閒也介如字經文當以山徑之蹊
閒介然為句言其山徑之初為踐之之間介然㣲分
於草棘中徃來由之而不止遂成大路少閒不用則
茅草生而塞之矣山徑喻心茅喻物欲心不修治而
物欲之私充塞也


[013-22a]
  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
離○註征賦之法嵗有常數然布縷取之於夏粟米取
之於秋力役取之於冬當各以其時若併取之則民力
有所不堪矣


  取之各以其時乃古今不易之常法不可謂之為緩
也大抵孟子所言非古征賦什一之法盖指當時之
事而言用謂費用重取之也緩謂寛緩輕取之也三
者之中其一既重取之餘二者取不盡數此謂用其
[013-22b]
一而緩其二也若重取其二惟輕其一民已有殍若
三者俱重則有父子相離者矣近代以來徃徃於賦
稅正額之外别立名色横加掊斂如趙光竒對徳宗
者是也若此類者取雖各以其時民亦豈能免於飢
餓流離之患哉唐制每丁嵗役二旬有事而加役者
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此亦用一緩二
之意也


  若是乎從者之廀也○註或問之者問於孟子也言子
[013-23a]
之從者乃匿人之物如此乎


  匿人之物如此乎乃是窘斥孟子之言直指從者為
盜可謂無狀之甚者也既𤼵如此麤戇之言如何便
能有殆非也以下禮順之語盖若者疑而未定之辭
若是猶莫是也言莫是從者之所匿也以此為問則
其氣本柔和與殆非也以下之言可有相接之理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註古人視不下帶則
帶之上乃目前常見至近之䖏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
[013-23b]
理存焉所以為言近而指逺也


  經文本說言不下帶註文却說視不下帶意不相干
雖其目之所視下不過帶却不知口之所言果言何
事豈可便以為言近乎又不知舉目前之近事果指
何者為近事至理存焉果指何者為至理意皆不眀
盖經典聖人之言垂世以教後人大要只是理㑹方
寸之心如存心養性誠意正心其事則仁義禮智孝
弟忠信所言皆在一心境中不離胸臆之間故曰君
[013-24a]
子之言不下帶也此與下文修其身而天下平乃是
自解上文言近指逺守約施博兩節之義言不下帶
所謂言近也而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存焉
所謂指逺也修其一身所謂守約也致天下平所謂
施博也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註此言不守約而務博施
之病也


  此一節本言不守約之病與博施意不相干芸人之
[013-24b]
田非博施也經文下兩句自解此文已了所求於人
者重此是自解芸人之田一節之意求與有諸己而
後求諸人之求字義同求責也分眀說求於人者重
何嘗言其有博施之病哉舍其田而芸人之田盖謂
不自治已而專務治人也南軒曰不務其在己者而
責諸人此為得之


  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註狂有志者也
獧有守者也有志者能進於道有守者不失其身
[013-25a]
志者心之所之狂與獧各有其志非獨狂者有之也
但狂者志不務近而專慕逺為獧者志不慕逺而專
務近守此為異耳南軒曰狂者所知進於髙逺獧者
所守執之堅介此說為得註文又謂狂者能進於道
義亦未安正為嘐嘐然志慕髙逺言不顧行行不掩
言不務進道之實故謂之狂也然其所期既已髙逺
則外物不能為累行雖不得其中於道亦有可進之
理不可謂之能進也能進於道惟中行之士可以當
[013-25b]
之若獧者立心堅介外物亦不能為累與狂者皆能
得其道之一邊故孔子不得中行之際均思之也由
是言之獧者亦有進道之理豈獨狂者為然不失其
身亦非不進於道者能之也








  四書辨疑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