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2 四書辨疑-元-陳天祥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辨疑卷十二    元 陳天祥 撰


  孟子


  離婁下


  惠而不知為政○註恵謂私恩小利


  經中無該私恩小利之文惠止當解為恩惠孔子稱
子産其養民也惠謂有養民之實惠也詳此一事亦
是偶見渉者之難不忍捨去故以乗輿濟之其心本
[012-1b]
出於誠非有矯情飾詐故為私恩小利之意也惠而
不知為政者言雖惠矣而不知其為政之大體也不
知為政盖亦指此一事而言非通謂子産不知為政


  日亦不足矣○註人多日少亦不足於用矣


  四境之内水為行人阻滯者亦不止此而已以一輿
之力雖多與日數竟嵗窮年以濟之亦無可足之理
日亦不足尋常語話中如此用日字者多矣皆以日
[012-2a]
為日日也欲其人人皆恱日日為之力亦不能足也


  才也養不才○註足以有為之謂才


  才有大小多寡之不齊不直至於大至於多始可為
才但有為者皆才也註文多却足以二字


  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註此亦有為而言


  註文於不善之人未肯許其皆不當言也大意甚善
假如居言責之任見有大姦巨猾專横於當時盖亦
不容不言也但當不得已而為之不當有好言之心
[012-2b]
予謂言字上脫一好字不必說有為而言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註必猶期也大人言行不先期
於信果但義之所在則必從之


  必期二字義實不同必是已定不移之意期是期望
未定之意向於前篇必有事焉而勿正之下既已辨
之矣今又訓必為期不思甚矣所謂大人言行不先
期於信果者先字為贅經中止有不必二字相並為
文訓必為期止是不期中間不當更有先字言行不
[012-3a]
期於信果理誠未是君子欲有所言必先忖度其言
可復然後出口言之此正言期於信也欲有所行亦
先忖度其行可為然後決意行之此正行期於果也
言不期信行不期果此何人哉言正要期信行正要
期果但在審察義與不義不可有必之之意也而或
不擇是非惟以信果為主義亦須信須果不義亦須
信須果是之謂必大人則無如此必定之意惟其義
之所在而以信果從之也必字不可别訓南軒曰言
[012-3b]
固欲信行固欲果然有必之之意則非此說為是固
欲便是期其下别有必字之義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註言所以博學於文
而詳說其理者非欲以誇多而鬭靡也欲其融㑹貫通
有以反而說到至約之地耳


  此章可謂為學之指南也知約然後學為有用而註
文指說未甚顯眀不知指何者為約也聖人之教人
也惟恐言之未詳義之未盡經書累積文翰汪洋所
[012-4a]
載不勝其博矣然皆不出於君臣父子長㓜夫婦朋
友之間其道則三綱五常而已是之謂約也反說約
者引其博以眀此道正心修身為之約守所謂學問
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又博約之㨗說也


  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註或曰天下之
言無有實不祥者惟蔽賢為不祥之實或曰言而無實
者不祥故蔽賢為不祥之實二說不同未知孰是疑或
有闕文焉


[012-4b]
  此章義本難通不可强解二或曰之說皆無可取既
云疑有闕文則二說皆當削去以㫁後人之疑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註三王禹也湯也文武也
四事上四條之事也又曰各舉其一事以見其憂勤惕
厲之意


  禹湯文武道徳渾全非各一事能盡今舉四事分配
四聖人其事亦有各有者亦有通有者已不倫矣而
周公所施又不止此四事而已不知如何或當時記
[012-5a]
録有差或後世所𫝊之誤不可考也姑置之以待髙
識之士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註澤猶言
流風餘韻也父子相繼為一世三十年亦為一世楊氏
曰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
竭矣服窮則遺澤寖㣲故五世而斬


  註文說流風餘韻似謂澤為行迹名聞也楊氏說親
屬遺澤盖謂澤為祖宗恩澤也一澤字分為兩說意
[012-5b]
各不同父子相繼一世年無定數與三十年一世並
言一世字亦分兩說而皆不知何者為是也楊氏以
親屬服制解此一章大意誠是君子以官言小人以
民言澤謂親屬義分也五世以五服言之也斬盡也
五服之制無分貴賤卿大夫之親屬義分五世亦盡
士庶人之親屬義分五世亦盡故言君子之澤五世
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孟子言此盖傷其骨肉親
情之易及踈逺也


[012-6a]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註孟子之生去
孔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雖未得親受業於孔子之
門然聖人之澤尚存猶有能傳其學者故我得聞孔子
之道於人而私竊以善其身


  註言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聖人之澤尚存若依
前註之說以澤為流風餘韻聖人之流風餘韻雖百
千萬世不絶豈惟五世而已若依楊氏之說以澤為
親屬遺澤孟子又非孔子之子孫與上文五世而斬
[012-6b]
義皆不通此當自為一章首闕孟子曰字淑善也諸
於也言我未得為孔子門徒我但聞孔子所傳之道
私以其善達之於人也


  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註先言可以者略見而自
許之辭也後言可以無者深察而自疑之辭也過取固
害於廉然過與亦反害其惠過死亦反害其勇盖過猶
不及之意也


  取與死三者須其心之自肯然後得為既有自疑之
[012-7a]
心則肯心已廢而三者皆不復可舉矣況人之所難
莫難於死心在遲疑未定間豈有甘自捨生之理盖
傷廉傷惠傷勇皆敘後句可以無者之意為言有可
以取者有可以無取者可以無取而取之是為傷㢘
於可以無取之下不必如此重言義自備矣如丈夫
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後便敘母命之
意為說富嵗子弟多賴凶嵗子弟多暴後便敘多暴
之意為說此皆捨前句而直敘後句之例但說後句
[012-7b]
則前句之義自顯文勢然也與死二說亦同又其過
不及之說義亦不安孟子本直論可與不可非但計
校過與不及也且取多與多為過猶為有說死惟一
死但有可不可而已死之過多恐無說也


  不歴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也○註歴更渉也位
他人之位也右師未就位而進與之言則右師歴已之
位矣右師已就位而就與之言則已歴右師之位矣
註文謂歴為更渉位為他人之位是也下言右師歴
[012-8a]
已之位已歴右師之位與元說他人之位却不相關
右師未就位而進與之言乃是自離已位徃就右師
行䖏而與之言却言右師歴已之位不知當時孟子
之位與右師行䖏果實各在何䖏而右師如何却來
更渉已位右師已就位而就與之言乃是已詣右師
之位與右師言却言已歴右師之位不知更渉而過
右師之位將復何徃皆不可曉不歴位而相與言不
踰階而相揖本無難解之義不須枝蔓至此說者宜
[012-8b]
云既不鄰位不當渉歴他人之位就人與言既不同
階不當踰越隔庭之階就人相揖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註闕


  三過其門而不入惟禹為然而孟子與稷同言正與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之語意無異又如潤之以風雨
風亦何嘗能潤沽酒市脯不食酒亦不可言食古人
以類言者自有此體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註闕


[012-9a]
  中原古註本由已溺之也比今本有也字取下文由
已飢之也為證則古註本為是


  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
近出妻屛子終身不養焉○註但為身不得近於父故
不敢受妻子之養


  臣無可叛之君子無可離之父舜事瞽瞍雖屢遭捐
階覆井不測之危寧守死而不去誠無離之之理也
匡章僅能無世俗所指五不孝之名便謂己之所以
[012-9b]
待父者為是父之所以待己者為非離而去之終身
不養而又屏棄妻子已亦不受其養讎怨其父以至
於此豈非不孝之大者乎孟子乃與之遊又從而禮
貌之又以語言宛轉周䕶之亦豈徒然也哉盖欲漸
摩誘化使之改過遷善而已學者於此宜深味之


  萬章上


  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註胥相視也


  解胥為相視帝將相視天下而遷之焉不成文理況
[012-10a]
胥字未嘗有訓相視者胥止當訓相帝將相天下而
遷之焉亦不成語書傳中胥字解為須者每每有之
史記趙奢謂許歴曰胥後令索隠曰胥須古人通用
必準此說以胥為須義乃可通須必欲也帝将必欲
以天下遷之也舊註解胥為須盖亦古人通用之義
也孫奭䟽云帝將須以天下遷之既有此解不須别


  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註言瞽瞍不能以
[012-10b]
不善及其子而反見化於其子則是所謂父不得而子


  子學善道父亦改其素習之惡如此而見化於其子
者屢嘗見之比於不得待以為子者道理相懸尚逺
矣盖瞽瞍平昔忍為於舜者無所不至一旦化兇悖
為信順何哉盖由知舜道徳顯著而為天下歸仰亦
謂非復向日之子不得以平昔待舜之心待之此之
謂不得而子也


[012-11a]
  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註陽
城箕山之隂皆在嵩山下深谷中可藏䖏也


  藏之一字甚不情實禹益避其君之子與舜避堯子
之心無以異也君之子果有道徳能嗣父業使天下
得被其澤此固舜禹益之所願也及見天下之朝覲
訟獄謳歌者皆不歸之知其不克負荷民望在已所
不得辭始以安天下為己任此舜禹之所以踐天子
位焉者也益則君之子既克負荷已所得辭者也是
[012-11b]
皆誠心任其自然之道而行深谷中藏不知藏甚若
禹在深谷中藏則天下之朝覲者亦難尋覓也況陽
城在嵩山南將三十里箕山又在其南皆不在嵩山
下深谷中藏字不可取


  舜禹益相去乆逺○註闕


  相去乆逺四字殊無義理與下文皆字不可通說況
益親曽事舜繼又相禹至禹崩時去舜纔十三四年
其實未嘗相去乆逺也孟子於此一節專論為相乆
[012-12a]
不乆其子賢不賢之兩事耳自此句而下乃是結上
文之意兩事俱各再言相當作去聲去當作之逺當
作近舜禹益相之乆近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如此
與前後通讀則文理不差去逺二字盖傳寫之誤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註趙氏曰太丁湯之太子未立
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太丁
子也程氏曰古人謂嵗為年湯崩時外丙方二嵗仲壬
方四嵗惟太甲差長故立之也二說未知孰是


[012-12b]
  信如程氏之說則外丙仲壬皆當為太甲之弟太甲
乃其庶兄也嫡者尚幼故庶長者得以立也然欲敘
外丙仲壬之年以明其當立之意亦須有先後之次
當自長者言之長者有故始言次者今先舉二嵗之
弟後言四嵗之兄此何說也仲壬乃太甲叔父太甲
嗣仲壬而立蔡氏書傳考據甚明本趙氏之說為是


  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註此事當
孟子時已無所據


[012-13a]
  孟子言宫之竒諫百里奚不諫又言年已七十所指
之事亦已詳矣未可謂之無據也註文盖見孟子之
言與史記所載有所不同故有此說史記言晉獻公
既虜百里奚以為秦穆姬媵於秦百里奚亡秦走宛
楚鄙人執之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
以五羖羊之皮贖之授以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由是
言之乃是晉虜百里奚以為媵於秦非百里奚自之
秦也孟子言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似與史記
[012-13b]
不同其實未嘗不同也讀此章者當以知虞公之不
可諫而去為句去為去位也之秦年已七十矣則與
晉虜秦贖自不相妨不必言已無所據


  萬章下


  晉平公之於亥唐也○註闕


  中原古註本無之字有則似為文備宜取集註本為


  曰郤之郤之為不恭何哉○註郤不受而還之也再言
[012-14a]
之未詳


  二郤之一必為衍然孟子荅萬章之問止是言交際
主恭未嘗言其有所賜與萬章便以郤之為問意不
相承必有㫁簡不可考也


  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註萬章以為彼既得之不義
其餽不可受但無以言語閒而郤之直以心度其不義
而託於他辭以郤之


  萬章一問中二曰字必有一為衍者而註文今為是
[012-14b]
説盖指以心郤之下曰字為心度之辭然其所敘之
言誠難以心度為說也予謂經文有傳寫之差其取
諸民之一句與曰字相連元是一段緫意合在請字之
上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請無以辭之以心郤之而
以他辭無受不可乎如此讀之似為順理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註孔子受
之如陽貨蒸豚之類是也


  陽貨未嘗交孔子以道接孔子以禮也蒸豚之歸正
[012-15a]
可謂無道無禮不可引以為證斯孔子受之矣盖言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雖孔子亦受之乃是假設
譬喻之言本無所指之事陽貨蒸豚之說置之可也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於今為烈○註商受至為烈
十四字語意不倫李氏以為必有㫁簡或闕文者近之
而愚意其直為衍字耳然不可考姑闕之可也


  直為衍字者良是去此十四字讀之上下語意方始
得通前人之見未嘗及此自宋氏播遷江表南北分
[012-15b]
隔纔一百五六十年經書文字已有不同況其秦火
之餘而又累經喪亂傳流錯誤不可謂無如此之類
宜有以辨之也


  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註夫
禦人於國門之外與非其有而取之二者固皆不義之
類然必禦人乃為真盜其謂非有而取為盜者乃推其
類至於義之至精至密之處而極言之耳非便以為真
盜也


[012-16a]
  盜亦多端豈必禦人始為真盜昏夜伺隙𤼵户穴牆
取彼之物以為己有此皆非其有而取之者雖與國
門之外禦人者不同得不為真盜乎況其言論至於
義之至精至密之䖏不過極是而已夫義豈有過哉
果如註文所論則天下之事皆於義之不精不密䖏
言之然後為是恐無此理充類至義之盡與獵較簿
正之類本不易知茍無實據不可謾說有惑後人也
末章註云此章文意多不可曉不可强為之說此言
[012-16b]
却公可以免後人穿鑿之勞


  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已僕僕爾亟拜也○
註初以君命來餽則當拜受其後有司各以其職繼續
所無不以君命來餽不使賢者有亟拜之勞也


  註文中道而止自子思以為鼎肉之下不解一字此
必有疑於經文既不以君命將之子思猶以為鼎肉
而拜之於此義不能通故不說也舊說不以君命者
欲使賢者不荅以敬所以優之也子思所以非繆公
[012-17a]
者以為鼎肉使已數拜也此是解子思以為鼎肉之
一節謂是申眀前段子思不恱繆公之意也此說大
意固是但前後經文不能相接不以君命將之之下
須當别有敘起前意之文如云子思之不恱也或云
子思所不恱者須有如此一句在於以為鼎肉之上
然後可通今既無從可考說者但當云有闕文而已


  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註闕


  國乃諸侯疆域之稱豈能與人為友邪國本君字之
[012-17b]
誤下文千乘之君求與之友是其眀證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註言已之善盖於一
鄉然後能盡友一鄉之善士推而至於一國天下皆然
善盖一鄉單指一人而言盡友一鄉普指衆士而言
一善士分為兩說盖有由矣意謂前句一鄉之善士
既為善盖一鄉最善之士後句斯友一鄉之善士若
與前善士同說亦為善盖一鄉一䖏不能容兩最善
以此為嫌故於後句中特加盡字普指一鄉衆士而
[012-18a]
言避重複也盖不思天之賦與人善非有定則善盖
鄉國天下者不可限定各䖏止有一人也臯陶后稷
俱是同時周公太公亦皆並世未聞一䖏不能容有
兩人也只以一家論之而有泰伯仲雍伯夷叔齊周
之八士秦之三良天亦未嘗限定止生善盖一家之
一人況於鄉國天下乎但其善為衆所推尊者無論
㡬人同為一鄉所尊者皆為善盖一鄉所謂一鄉之
善士也同為一國所尊者皆為善盖一國所謂一國
[012-18b]
之善士也徳同道合相與為友是為一鄉一國天下
之善士斯友一鄉一國天下之善士也今言盡友且
一鄉之士或有盡能友之之理以普天下衆士之多
豈能人人盡友邪天下所有之善士志操亦不能皆
同相與為友盖亦各從其類耳如長沮桀溺之徒雖
孔子亦不能盡友也豈孔子之善未能盖於天下乎
註文所分兩善士皆當同說宜云已之善盖於一鄉
然後能友善盖一鄉之士已之善盖於一國然後能
[012-19a]
友善盖一國之士天下之善士亦然


  告子上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註張氏
曰異於二字宜衍李氏曰或有闕文焉


  謂有闕文者誠是上白字之上當復有一白字異於白
者言其長異於白也白其馬之白固無異於白其人
之白我不知長其馬之長亦無異於長其人之長歟
異於白三字乃是一段總意無此三字意便短促謂
[012-19b]
異於二字為衍者非


  耆秦人之炙○註耆與嗜同


  耆字中原古註本作嗜盖自毛晃於禮部韻略中増
入耆字引孟子此語注於其下江南以此為據故孟
子中嗜字皆去口為耆恐非孟子所用之本字也惟
從中原古本從口為嗜乃正理也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註乃若𤼵語
辭情者性之動也人之情本但可以為善而不可以為
[012-20a]
惡則性之本善可知矣


  情雖性之動於性亦依違無常非能體性而全善也
喜怒哀懼愛惡欲此皆性之動而通謂之情者也其
能動皆合理𤼵皆中節所舉無有不善者見亦罕矣
但可以為善不可以為惡惟性為然謂為情則非也
下文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才字正繼情字之文
勢而言後又言或相倍蓰而無筭者不能盡其才者
也二才字與情字上下相連意如貫珠情乃才字之
[012-20b]
誤也才猶材質性之本體也乃若𤼵語辭盖言乃若
其性之本體則可以為善矣故謂之善也若夫為不
善非性本體之罪也仁義禮智人皆有之是為性所
固有之善雖曰求則得之然氣質所禀各有不同而
求者用功淺深不一故其所得亦不能齊或相倍蓰
至於無筭是皆不能盡其性之本體也下章天之降
才之才與此二才字情字義又全同由此觀之則情
本才字才為性之本體亦明白矣


[012-21a]
  富嵗子弟多賴○註賴藉也豐年衣食饒足故有所賴
藉而為善


  訓賴為藉乃是富嵗子弟多藉不知藉為藉甚也有
所頼藉而為善一藉字寧兼許意邪賴本訓善止當
直解為善


  則為狼疾人也○註狼善顧疾則不能故以為失肩背
之喻


  此以狼疾為狼病也狼疾人乃是狼病人天下之人
[012-21b]
未聞有病狼病者況狼身受病亦有不礙囘顧之䖏
病則亦有輕重不同豈但病者皆不能顧邪盖疾本
藉字之誤狼藉言其亂也養其一指失其肩背則為
狼藉繆亂之人為其養小以失大也舊說以狼疾為
藉字義本是然以狼藉歸之醫者却為未當以為醫
之療疾治其一指不知肩背之有疾此為狼藉散亂
之人為有此說故不能全是


  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註
[012-22a]
若使專養口腹而能不失其大體則口腹之養軀命所
關不但為尺寸之膚而已


  註文専字為窒前註言賤而小者口腹也貴而大者
心志也其說誠是今云専養口腹而能不失其大體
既已専定只養其小如何却能不失其大又以所養
之大歸之軀命義亦不通軀命有重於太山有輕於
鴻毛當其所惡有甚於死理當捨生就義之際軀命
亦所不顧大人所養正不在此說者於前後兩飲食
[012-22b]
之人須當識其意有輕重彼上文飲食之人既曰人
賤之矣乃是貪嗜飲食之人固當解為専養口腹矣
此飲食之人方且望其無失於大却不合說為専養
口腹也試通言之貪嗜飲食之人則人輕賤之矣為
其専養口腹之小失其心志之大也人亦誰不飲食
若使飲食之人無其貪嗜飲食之心不以專養口腹
為事而於心志之大無有所失則其口腹所須豈但
為養尺寸肌膚而已哉盖欲飲食資其一身之康寧
[012-23a]
所以保其心志而存道義也南軒曰豈但養尺寸之
膚哉固亦道義之所存也


  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註與猶助也仁之勝不仁
必然之理也但為之不力則無以勝不仁而人遂以為
真不能勝是我之所為有以深助於不仁


  助不仁䖏不正在為仁不力在於水不勝火之言於
仁不仁之間有抑有揚以為仁不足恃善不足為有
以張不仁之勢此為賛助於不仁最為甚者也


[012-23b]
  告子下


  方寸之木可使髙於岑樓○註岑樓樓之髙銳似山者
升寸木於岑樓之上則寸木反髙岑樓反卑矣


  方寸之木本與一輿羽相對為說皆其積之之多所
以髙所以重單升一寸之木為髙與其一輿羽之為
重語意不倫南軒曰累方寸之木而髙於岑樓遂謂
木髙於山積一輿之羽而重於鉤金遂謂羽重於金
而山之為髙金之為重其理終不可易也此說句句
[012-24a]
對解使自為證辭理甚明累方寸之木為髙㫁無疑
矣樓與山之二說無從考正不辨本亦無妨


  徃應之曰○註闕


  自徃應之曰以下至則將摟之乎學者徃徃解此一
段為屋廬子之言舊說教屋廬子徃應任人此說為


  紾兄之臂而奪之食○註此二者禮與食色皆其重者
而以之相較則禮為尤重也


[012-24b]
  孟子之言正謂寧不得食不可紾寧不得妻不可摟
食色可去而禮不可棄也皆重尤重之說未見其是


  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
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註孟子言
以為為肉者固不足道以為為無禮則亦未為深知孔
子者


  註昏固不足道亦未為深知孔子之兩句學者徃徃
通指為孟子之意然經文中實無如此之言指在孟
[012-25a]
子則近誣矣孟子明言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何嘗言
未為深知孔子哉註文本是自譏孟子之非不肯顯
言而以孟子言三字糢糊說過所以致有如此之疑
予謂經文實亦有可譏者雖至愚之人亦能知孔子
無為肉之心孟子以為為肉之言似不𢎞雅註文譏
之可也然直以為不足道却似涉於太峻又譏以為
為無禮之一言謂為亦未為深知孔子者全為未當
論語集註解齊人歸女樂章亦說簡賢棄禮解其次
[012-25b]
避色亦言禮貌衰而去季桓子耽玩女樂不致燔爼
於大夫無禮至此孔子遂行其行實為無禮也


  樂正子强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註
此三者皆當世之所尚而樂正子之所短故丒疑而歴
問之


  公孫丑三問中其事有五强謂剛健有為君子以自
强不息也智乃心之知知是非而不繆也慮乃心之
思慮而後能得也多聞所以資其聰友多聞則益矣
[012-26a]
多識所以資其明君子多識前言徃行五者在人萬
世所尚豈惟當世而已哉樂正子果短於此既不能
自强而又無知無慮無聞無識盖亦庸愚之輩耳所
好之善果何善邪孟子之喜亦為妄喜矣彼公孫丑
之問本非為樂正子所短而𤼵也盖不知孟子所喜
之意問其為何而喜也為其强乎為其有知慮乎為
其多聞識乎孟子皆荅曰否盖言我之所喜不為此
也丑復問然則奚為喜而不寐言既不為此果為何
[012-26b]
事喜至於此也孟子復荅其為人也好善言我為其
為人好善而喜也以此觀孟子與公孫之言皆不見
有指說樂正子所短之意問荅語話中間本皆有為
字意脉但顯為字則註文之誤自見


  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註訑訑
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


  註文大意不差但略過人字不說義為未盡盖自將
曰以下本皆假設茍不好善之人所言之言為說也
[012-27a]
然有人字在上人將曰訑訑却是他人所言之言與
下文訑訑之聲音顔色距人於千里之外意不相貫
若刪去人字但曰夫茍不好善則將曰訑訑予既已
知之與下文通讀語意乃圎人字盖羡文也





[012-27b]




















  四書辨疑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