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2 四書辨疑-元-陳天祥 (master)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辨疑卷十四    元 陳天祥 撰


  中庸


  ○註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程子以不偏為中吕氏以無過不及為中二說之意
本同註文通言之是也或問中却分為兩意說不偏
在未𤼵之前說無過不及為見諸行事以為方其未
𤼵未有無過不及之可名抑不思人之氣禀鮮有得
[014-1b]
中者過於剛則仁有不及過於柔則義有不及氣太
嚴者必少恩心太慈者必少㫁過與不及心實主之
先有諸内然後見諸行事也若其氣禀無有所偏則
於未𤼵之前亦有無過不及之可名何不可之有哉
至於不偏不倚亦不可専說在未𤼵之前若於行事
得中亦可以不偏名之也信如或問之說則程子止
是言未𤼵之中未嘗言行事之中也吕氏止是言行
事之中未嘗言未𤼵之中也有上截者無下截有下
[014-2a]
截者無上截不知程吕之意何故如此或問又以不
偏為心之體地之中無過不及為理之當事之中亦
不知心之體與理之當如何分地之中與事之中如
何辨又云二義雖殊而實相為體用語錄曰未𤼵之
中是體已𤼵之中是用亦皆過論凡言體用者乃是
一物而有兩分之名如根梢枝葉相須為義耳若以
中和言之中為體和為用乃可說也單獨一中而有
體用之分無是理也夫中之在心物來則應猶鏡中
[014-2b]
之眀刃中之利也如以未照之明為體已照之明為
用未割之利為體已割之利為用可乎未照之明與
已照之眀只是一箇眀未割之利與已割之利只是
一箇利未𤼵之中與已𤼵之中亦只是一箇中不偏
與無過不及亦只是一箇意言不偏則無過不及在
其中言無過不及則不偏亦在其中只註文當為定
說或問之說不講可也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註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
[014-3a]
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
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
之徳所謂性也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
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
道也


  孔子言性相近也孟子道性善本皆専論人之性未
嘗普該萬物之性也子思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
道亦是専以人性人道為言註文乃以萬物與人一
[014-3b]
混言之誤矣所謂人物之生各得所賦之理以為健
順五常之徳者五徳俱全復加健順惟人有能之之
理彼禽獸昆蟲等物何嘗能有如許之徳哉天地之
閒知覺運動之物其性於五常之中固有頗能近之
者或近於仁或近於義雖於天理中粗有通䖏亦不
可便與人同一槩言有健順五常之徳也註文又見
率性一節於萬物之性難以盡循故再指物為日用
之物亦不可通物無皆能自為人用之理語錄又以
[014-4a]
馬馳牛耕佐註文為說盖亦未之思也馬須用銜牛
須穿鼻既制奔突又加鞭箠然後始可為用亦猶戕
賊杞柳以為桮棬非謂循其性之自然也况天下萬
物知不能盡豈皆得在日用之閒乎凡彼不為人用
之物其性尤有不可循者如虎狼之暴蛇蠍之狠皆
其本然之性也若循此性以為道果何道邪只如荆
棘稂莠生於道路壠畝之間亦無任其叢茂不除之
理語錄曰人與物之性皆同循人之性則為人之道
[014-4b]
循馬牛之性則為馬牛之道此話益難憑準既言人
物性同又郤自有人性物性人道物道之分何也循
馬牛之性則為馬牛之道若循虎狼之性則亦為虎
狼之道循蛇蠍之性則亦為蛇蠍之道循荆棘稂莠
之性則亦為荆棘稂莠之道果修此道以為教使天
下後世遵之而行將見獸蹄鳥跡之道復交於中國
區宇永為鴻荒聖人之教寧有是哉若以註文語錄
之說通解經文則人與一切昆蟲禽獸皆當各循其
[014-5a]
性以為道昆蟲禽獸之道皆可修之以為教不知禽
獸之道如何修之以為教如何教人於禽獸之道如
何不可須臾離皆不可曉人物之性不同孟子已有
明論集註亦曰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
異也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禀豈物之所得而全
哉此人之性所以無有不善而為萬物之靈也其說
當矣以彼證此是非了然而纂䟽又引真氏之說曰
朱子於告子生之謂性章深言人物之異而於此章
[014-5b]
乃兼人物而言生之謂性以氣言者也天命之謂性
以理言者也以氣言之則人物所禀之不同以理言
之則天之所命一而已矣此章兼人物而言尚何疑
哉觀此一說人物不同者既以為是人物同者亦以
為是阿蔽甚矣然集註以氣言者為同真氏反以為
異集註以理言者為異真氏反以為同真氏本欲曲
合文公之意而不自覺如此之差也嗚呼人性與物
性不同此特眼前事甚不難見世之曲說何其多也
[014-6a]
惻隠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未聞牛羊犬豕
皆能與人同有也只解性為人之性自無許多節病
天命謂性以理言也理為衆善之宗三綱五常皆所
從出天命人由此理而生具五常之善以為性故曰
天命之謂性物欲非性也人惟循此本然之性各就
人倫職分之當然而行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兄友弟
順夫義婦節朋友有信是則所謂道也申眀此道使
人行之是則所謂教也率性謂循自已本然之性非
[014-6b]
循他物之性也道亦自已當行之道非他物各有之
道也率性為道眀徳之事也修道為教新民之事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註道者日用事
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徳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
所以不可須臾離可離皆外物矣


  道與理當有分别不可混而為一也道者事物相接
徃來交通之道路也理猶事物之脉理文理而為道
之準則也道則依循此理而行理以貫道道必循理
[014-7a]
此其道理之分也今註文直截解道為理則理亦是
道道亦是理理與道既已不分道果何道不可得知
所謂性之徳而具於心者此惟言理則可言道則不
可又言無物不有無時不然并下文外物云者皆不
見其道之不可離與可離之的切實理而或問與纂
䟽所引諸人之說旁牽曲衍不勝其繁大槩不過専
以扶同註文而已皆不必辨盖道謂三綱五常之道
君子之所以正心修身齊家理世皆此道也有身而
[014-7b]
無此道則心不正行不修其身必辱有家而無此道
則父不父子不子其家必壊有國而無此道則君不
君臣不臣其國必亂此其所以不可須臾離之也若
異教異術出天理人倫之外與三綱五常不相干渉
有則於世無所益無則於人無所損凡其如此不急
於用人皆可得而離之者俱不可以為道故曰可離
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註君
[014-8a]
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
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此一節所以申眀不可須臾離道之意與大學第六
傳小人閒居為不善之一節意正相對皆是警戒後
人之言解者不可虚務髙逺須要分眀說出必能使
人恐懼之實事義乃可通今註文只說存天理之本
然誠未見其警動人心使之知恐知懼之實理所在
又其雖不見聞一句或謂人不見聞或謂已不見聞
[014-8b]
意亦不眀或問中說其所不睹不聞為己所不睹不
聞說下句獨字為人所不睹不聞然經中實無分别
人己之文自戒慎乎其所不睹至君子慎其獨也五
句相連只是一意慎獨一句乃其上四句之結語豈
容有如此之分邪或問執定分為兩說自問自荅㡬
二千言輯略語錄又數千言皆不見有公平之論盡
欲辨之則不可勝辨今但直解本經而已戒慎乎其
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本說人所不睹不聞盖人
[014-9a]
之私心於四通八達衆人耳目交㑹之間不須隄
防自然斂束不敢恣縱及在隠暗之中獨居之䖏則
坦然放肆以為雖有不善他人不知也然誠於中則
形於外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自古以來大姦大巧
暗昧中所為之惡未聞曽有人不知者故君子之於
人所不睹不聞之際益加戒慎恐懼所以閑其邪惡
之心不使得為邪惡之事也


  莫見乎隠莫顯乎㣲故君子慎其獨也○註隠暗䖏也
[014-9b]
㣲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已獨知之地也言幽暗之
中㣲細之事跡雖未形而㡬則已動人雖未知而已獨
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過於此者


  幽暗之中㣲細之事跡猶未形人猶未知但以己獨
知之便謂天下之事無有著見眀顯過於此者假如
大惡之事跡已𤼵見非獨已知人共知之昭昭然衆
目所視衆手所指者反不謂之著見不謂之明顯乎
或問再廣註文之意為說迂曲尤多中間却有一說
[014-10a]
云又況既有是心藏伏之乆則其見於聲音容貌之
間𤼵於行事施為之實必有暴著而不可揜者又不
止於念慮之間而已也此亦見前說未安復為此說
也然猶未免有兩圖之意不能全是㣲字本亦訓隠
經文以隠為見之對以㣲為顯之對則隠與㣲皆取
幽暗之意而言兩句只是一意註文疑其言有重複
故解㣲為細事以致牽强不通盖不察顯乃見之變
文㣲亦隠之變文也此與有若無實若虚危而不持
[014-10b]
顛而不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語句無異皆
其變文重言之也何獨疑於此哉大抵人之䖏身行
事在青天白日衆人之中雖小人亦知所慎在幽暗
偏僻獨居之䖏雖君子亦有所忽故私邪之心每由
此生私邪之事每由此成古今天下著見眀顯之惡
未有不從幽暗隠㣲之中而起者無惡不自隠而見
故曰莫見乎隠無惡不自㣲而顯故曰莫顯乎㣲君
子審其如此故雖暗室獨居暗地獨行尤須密加嚴
[014-11a]
慎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註致推而極之也位者
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静
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
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䖏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
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盖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
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
故其效驗至於如此


[014-11b]
  註言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
獨而精之以至極其和而萬物育矣推詳此說天下
人中但有一人於不睹不聞之䖏戒懼以謹其獨便
能使天地各安其所萬物各遂其生未之聞也又云
盖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
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義愈難通天地萬物與
吾同在隂陽大氣中謂同一氣則可謂為一體則不
可天下萬物何所不有豈能同為一體哉天地之氣
[014-12a]
固有順不順時天地之心未嘗不正也豈待吾之心
正然後天心地心始正哉天地之氣有時而不順者
盖由國家失徳則有恒雨恒暘恒燠恒寒恒風之應
此皆天地不順之氣也普天之下惟吾一身之氣順
便能使此氣皆順乆雨則能使之晴乆旱則能使之
雨㫁無此理或問亦曰三辰失行山崩川竭則不必
天翻地覆然後為不位矣兵亂凶荒胎殰卵殈則不
必人物消盡然後為不育矣若此者豈非不中不和
[014-12b]
之所致又安可誣哉彼達而在上者既有以病之則
夫災異之變又豈窮而在下者所能救也哉此說大意
却是然與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之說豈不自
相矛盾邪繼此復改一說云但能致中和於一身則
天下雖亂而吾之天地萬物不害其為安泰此又有
渉荒誕實流入於異端矣於目前見有之天地萬物
之外又别有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可曉也孟子言萬
物備於我盖謂萬物之理具於吾心非謂天地之外
[014-13a]
别有天地萬物之外别有萬物在吾一身之中也推
原或問本意盖亦只是說天下雖亂而已之心能獨
安也且天下遭亂生民之命朝不保夕已在其間心
獨安之可謂仁乎經文自喜怒哀樂至萬物育焉此
一段與上文本難通說當自為一章喜怒哀樂之未
𤼵謂之中𤼵而皆中節謂之和此就各人之一身而
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此
義散開在於天下矣繼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
[014-13b]
焉此乃專言天下之中和解者不可只就一人之身
為說也然其致此者惟人君能之如堯之親睦九族
平章百姓恊和萬邦此其致天下中和之道也至黎
民於變時雍則天下之中和成矣民人和則天地之
和應而無三辰失行山崩川竭災異之變天氣和於
上地氣和於下此之謂天地位也天地位則風雨寒
暑各以其時人與物皆康寧蕃息此之謂萬物育也


  四書辨疑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