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2 四書辨疑-元-陳天祥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辨疑卷三     元 陳天祥 撰


  語論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註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孔子言其此事尚忍為
之則何事不可忍為或曰忍容忍也蓋深疾之之辭范
氏曰孔子為政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
[003-1b]
訓忍為容便有攘袂切齒之狀聖人氣象恐不如此
若謂夫子容忍不過此言既出其勢豈容自己須當
有所區處言罷却便無事何也又下章責三家之言
如此平易而此章如此躁忿夫子之性情何其不恒
如此邪范氏所論尤為過當僭竊天子之樂非獨季
氏為然孟孫叔孫亦以雍徹皆坦然為之略無忌憚
蓋由周道既衰綱常壊亂下之僭上習以為常有王
者作亦須教之不改然後誅之聖人為心必無預期
[003-2a]
誅之之理或曰與范氏之說皆不可取謝氏曰君子
於所不當為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
則雖弑父與君亦何憚而不為乎南軒曰季氏以陪
臣而僭用天子之舞目睹其數而安焉於焉而忍為
則亦何往而不忍也二論與註文前說為當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註禮貴得中奢
易則過於文儉戚則不及而質二者皆未合禮然凡物
之理必先有質而後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


[003-2b]
  夫子一聞林放之問遽稱曰大哉問於其所荅冝無
不盡旣而但言禮與其奢也寧險喪與其易也寧戚
荅其大哉之問止此兩句而己寧儉寧戚又是謂此
差勝於彼之辭終未嘗竭其兩端了了明明指定何
者為禮之本註文直以儉戚當之義實未安此章疑
有脫簡不可强解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註亡古無字程子曰
夷狄且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也尹
[003-3a]
氏曰孔子傷時之亂而歎之也亡非實亡雖有之不能
盡其道爾


  程子說有君亡君大意皆是尹氏單說亡君不說有
君南軒諸人之說解亡君皆非實為亡君解有君皆
是實為有君亡字之說皆是有字之說皆非有與亡
今通言之如言不有其父不有其君有字當準此義
為說有君者有其君者也如言有無父之心有無君
之心亡字當準此義為說亡君者亡其君者也蓋謂
[003-3b]
夷狄尊奉君命而有上下之分是為有其君矣諸夏
蔑棄君命而無上下之分是為亡其君矣此夫子傷
時亂而歎之也又如字作似字說意為易見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
示諸斯乎指其掌○註先王報本追逺之意莫深於禘
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足以與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
王不禘之法又魯之所當諱者故以不知荅之弟子記
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蓋知禘之說則
[003-4a]
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天下不難治矣


  註文解不知之意前言非或人所及後言又魯之所
當諱者故以不知荅之於夫子不知也之一語中一
併安排兩意亦由所見之不一也以理推之惟魯之
所當諱者一說為是又觀所解指其掌之一節於魯
所當諱故以不知荅之之下繼言夫子言此而自指
其掌言其明且易也此以指其掌為言禘之易知也
此外若無别說則易知之意定矣其下再說蓋知禘
[003-4b]
之說而天下不難治此又以指其掌為言天下易治
也一易字之意而以兩圖為說亦甚未安註文本意
蓋於中庸見其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
示諸掌乎文與此章頗有同處故於明且易之下又
言天下不難治也殊不審兩經之文雖有數字相類
而其義實不同中庸一章普言以孝為治之易禘嘗
二字乃是於宗廟祀先之禮中舉其大槩耳非如此
章專言禘之一事也如云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
[003-5a]
裳衣薦其時食又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蓋以
為慎終追逺則民德歸厚故言治國如示諸掌非虚
語也今言知禘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天下
不難治以公論評之僅知禘之一說便能明盡事物
之理纔知其說未嘗持守奉行便能無不感格皆無
此理況自三代而下以及於今知禘之說者蓋不少
也未聞皆能平治天下如示手掌之易也由此觀之
則其所謂天下不難治者蓋亦無據之空言耳大抵
[003-5b]
此章𤼵源於魯之禘祭魯以諸侯而用天子之大祭
非禮甚矣故夫子於自灌以往皆不欲觀或人見有
是言因問其說夫子以魯之僭竊不可斥言故先荅
以不知而後告以知之不難之意乃言知其禘之說
者達之於天下其如示諸手掌之易見也始於禘自
旣灌而往盡於指其掌之句終上下一意如線本是
一章不可分之為二也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
[003-6a]
爲木鐸○註喪謂失位去國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時
所振以警衆者也言亂極當治天必將使夫子得位設
教不久失位也或曰木鐸所以徇干道路言天使夫子
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干道路也
前說言天使夫子得位後說言天使夫子失位二說
之不同如此皆以為是何也且夫子刪詩書正禮樂
賛周易作春秋及與門弟子諸人荅問之格言流傳
以教後世其道與日月並明與天地同久豈得位當
[003-6b]
時周流四方所能致哉得位設教蓋所以體其木鐸
之施教所振而言也周流四方又所以象其木鐸之
徇於道路而言也二者之意皆不廣逺形容夫子之
道業不出當代而已恐非善知聖人者木鐸之諭本
以取其𤼵聲為義蓋言二三子何患夫子之無位乎
天下失教無道久矣天將以夫子振揚斯文為鳴道
之木鐸𤼵洪音於天下傳聖教於無窮也南軒曰天
固將使夫子振斯文以覺方來也此說亦取木鐸之
[003-7a]
發聲為義


  居上不寛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註居
上主於愛人故以寛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
本旣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乎


  不正責見有之過却欲别觀他處得失亦迂闊矣居
上褊隘而不寛為禮傲惰而不敬臨喪無哀戚之情
今人中似此者甚多見其情態者無不惡之夫子之
言亦只是惡其見有之不寛不敬不哀而不欲觀非
[003-7b]
謂無此三本無以觀其他所行之得失也


  里仁第四


  知者利仁○註利猶貪也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
註文主意蓋以智本性之所有而為道中之用不可
使有功利之意故宛轉其說化利字為深知篤好終
不正言利之本真亦過髙之論也謝氏曰知者謂之
有所見則可謂之有所得則不可此說分判得見與
得有理然須有得然後能好好然後得益有進篤好
[003-8a]
則得之深而居之安矣好仁者無以尚之蓋謂此也
若以篤好為利仁則利與安無所分别仁智之道不可
辨也蓋仁者志不專在仁之功效自然安而處之故
曰安仁智者志在於仁之功效知有利益而為之故
曰利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蓋亦言其仁智之本體
如此非謂仁智之用分道而行如水火之不可相合
仁者不能有智智者不能有仁也聖人教人二者未
嘗有所偏也言處己義皆在於安仁言成物義皆在
[003-8b]
於利仁如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未有仁而遺其
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若此類者皆取仁義
及物之功而言此則利仁之事蓋不以利為利以仁
為利也南軒曰利仁者知仁之為美擇而為之故曰
利也語録荅舜由仁義而行之問曰利仁豈是不好
底知仁之為利而行之此說却公與南軒之說無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註不以其道
[003-9a]
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於富貴則不處於貧賤則不


  註文無詳說是非皆不大顯無多辨也南軒曰正而
獲伸者理之常此以其道而得富貴者也不正而詘
亦理之常此以其道而得貧賤者也然世有反是而
得富貴貧賤者矣所謂不以其道也枉道而得富貴
己則守義而不處在己者正不幸而得貧賤己則安於
命而不去此說比註文為詳學者多宗之然似是而
[003-9b]
非者足以惑衆故不得不辨此章本論君子處己之
道以其道不以其道皆於各人見行事上以義言之
見行之事合義是為以其道也見行之事不合義是
為不以其道也今南軒所論却是一槩指定正人只
富貴便是以其道只貧賤便是不以其道不正之人
只貧賤便是以其道只富貴便是不以其道與各人
見行之事合義不合義了不相闗是豈經之本意邪
經所言者本論人之所行是與不是以其道是謂人
[003-10a]
以其道不以其道是謂人不以其道南軒之說乃論
天之所行是與不是以其道是謂天以其道不以其
道是謂天不以其道天本無私何嘗不以其道哉惟
枉道而得富貴己則守義而不處之一節意若在於
人事者然已先枉道不正豈有却能守義而不處其
富貴者乎南軒本擬中庸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之說而言然中庸但言事之當然未嘗兼論時世也
孔子豈非大德乎而其位不過諸侯之大夫年不過
[003-10b]
中壽而已蓋亦時運氣数使之然也夫善惡邪正詘
伸有時進退行藏可否有義明治之世君子道長小
人道消正而獲伸不正而詘固理之常昏亂之世小
人道長君子道消不正獲伸正而受詘亦理之常今
以枉道而得富貴與其在己者正而得貧賤者皆為反
理之常非通論也若枉道不正之人於至明至治之
世獲伸而得富貴善終者無是理也堯朝四凶終見
殛竄周室管蔡不免誅戮豈非驗歟正直有道之人
[003-11a]
於明治之世不伸而得貧賤者蓋亦有由而然若隱
居不求其伸貧賤乃性中所得即非不以其道若有
故不得其伸貧賤乃命中所得亦非不以其道皆非
反理之常惟正人亂世富貴邪人亂世貧賤似為反
常然正人於昏亂之世實無志願可伸安於富貴之
理亂世安於富貴非正人也邪人之於亂世當其志
欲得伸可以必取富貴之時而乃反得貧賤者亦由
羣邪相聚互相擠排自取之耳謂反常理又不可也
[003-11b]
然則富貴於義有不取貧賤在天有不免由此觀之
不以其道之富貴誠有之矣不以其道之貧賤未之
有也說者先須立定得字之義不可直言得富貴得
貧賤也得謂有所得也有所得然後處富貴有所得
然後去貧賤所得者得其處富貴去貧賤之資也富
以禄言貴以位言得禄則處富而去貧得位則處貴
而去賤富貴雖人之所欲若所得之禄位不義則郤
之而不受寧捨富貴而不處貧賤雖人之所惡若所
[003-12a]
得之禄位不義則郤之而不受寧守貧賤而不去此
之謂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註言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
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
矣何以成其名乎


  前段論富貴貧賤去就之道自此以下至顚沛必於
是止是言君子不可須臾去仁彼專論義此專說仁
前後兩段各不相闗自漢儒通作一章註文因之故
[003-12b]
不免有所遷就而為貪富貴厭貧賤之說本段經文
意不及此後註又言取舎之分明然後存養之功密
以理言之未有在内不先存養而在外先能明於取
舎者南軒曰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者以其不已於仁
也去仁則何自而成君子之名哉此說本分與前段
富貴貧賤之意不復相闗蓋亦見兩段經文難為一
意故不用諸家之說也然無顯斷猶與上段連作一
章前後兩意愈難通說予謂君子以下二十七字當
[003-13a]
自為一章仍取南軒之說為正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註好仁者眞
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無以加之惡不仁者眞知不
仁之可惡故其所以為仁者必能絶去不仁之事而不
使少有及於其身


  眞知仁之可好者纔是知其仁為可好猶未實曽好
之也眞知不仁之可惡者纔是知其不仁為可惡猶
未實曽惡之也二者義皆未足又無以尚之本言善
[003-13b]
無可加也而註文解為天下之物無以加之此蓋疑
其與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窒而有迴避之意也蓋
好與樂大同而小有異樂則至矣好則有淺有深好
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其好有淺深而言也好仁者無
以尚之以其篤好而言也大抵樂則好好則樂未有
不樂而能好不好而能樂者好仁至於篤好則得之
深而安樂之矣故曰無以尚之言其善無再加也何
有闗於天下之物哉又以故其所以為仁者七字略
[003-14a]
過其為仁矣之一句而無明說亦似有礙於學者為
字與上篇其為仁之本與之為同蓋言惡不仁者其
亦為仁之人矣不仁之事不使有之於其身也南軒
曰好仁者非深造者不能故曰無以尚之其次則惡
不仁惡不仁是亦為仁者也此為依平之說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註蓋疑詞有之謂有用力而
力不足者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
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
[003-14b]
而又嘆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也


  神識至於昏弱之甚乃其氣質極偏天性之光明無
可容之地是為下愚不移之人渠亦豈能有欲進之
志哉果有自强欲進之志不可謂之昏弱之甚也上
文我未見力不足者所以明其仁實易為警其不肯
為者也彼昏弱之甚誠不能而非不為者宜乎不在
夫子所警也所謂疑亦容或有此又言不敢終以為
易者皆以蓋有之言謂是實亦有此也前已言無後
[003-15a]
却言有前言至易後言非易何其言之不一也蓋仁
本在己不必他求我欲仁斯仁至矣心肯為之誠不
難及故夫子言其易為而無力不足者此確論也復
言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非為反其前言而謂實亦
有此也此等語意常話中往往有之先言我未嘗見
有如此之事後乃再言世閒管也曽有此事我實未
嘗見也此正決定必無之辭夫子之言亦猶是也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註程子曰人之
[003-15b]
過也各於其類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
於愛小人過於忍尹氏曰於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
知矣吴氏曰後漢吳祐謂掾以親故受汙辱之名所謂
觀過知仁是也


  經文止言斯知仁矣未嘗言知不仁也程子尹氏仁
與不仁皆兩言之若知其失於厚過於愛者為仁以
此為斯知仁矣固猶有說至於知其失於薄過於忍
者為不仁則斯知仁矣無可說也且人之誤有過犯
[003-16a]
但非故為者皆當原知其情豈直仁人有過方始知
之邪蓋知仁云者乃是自知仁之道理仁字不可說
在他人觀人之過必須審其事之從由分别善惡黨
類察見本然之情使無枉濫斯為知其仁之理矣此
以觀過者為知仁非謂知其有過者之仁也吳氏所
引吴祐之事正當以吴祐為知仁理之人不可謂知
其掾為仁人也如唐之陳敬瑄為西川節度使使其
麾下討賊俘虜來者皆村居平民敬瑄更不循問來
[003-16b]
歴無論男女老㓜皆殺之正由處心無良不知仁理
故其所為殘暴至此惟髙仁厚乃能審知賊黨同惡
之人止是阡能羅渾擎等數人而已餘皆蚩蚩之民
豈有禍國之心不過為賊誘脅而來惟能審此而處
置得宜故出師六日五賊皆平所誅纔六人耳餘衆
數萬皆驩呼鼓舞各歸本業如仁厚當時之用心可
謂各於其黨觀過斯為知仁理之人矣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註心欲求
[003-17a]
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卑陋甚矣何足
與議道哉


  志於道乃是專心致志於道心欲求道却是恰纔有
心將欲求道二者淺深不同志於二字與志于學之
志于無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註云志乎此則念念
在此而為之不厭矣此說誠是今解志於道為心欲
求道二說己自不同又後篇志於道據於德若準今
說亦解志於道為心欲求道則與據德依仁亦不倫
[003-17b]
矣解此章者冝曰士當專志在道而或以衣食麤惡
為恥者乃是志不在道而役乎外不足與議於道也


  君子懐德小人懐土君子懐刑小人懐惠○註懐思念
也懐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懐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懐刑
謂畏法懐惠謂貪利


  旣以懐為思念而於通解處却不全用思念之意四
懐字之說意各不同四者之事亦不相類懐德解為
存其固有之善懐刑解為畏法存是存在畏是畏懼
[003-18a]
皆與思念意不相干所謂固有之善者蓋以德為自
己之德也四者之中土刑惠皆在己身之外惟此却
為已所固有之物事不相類所謂畏法者蓋以刑為
刑罰之刑也四者之中德土惠皆在人心所欲惟此
却為人所畏避之物意亦不倫德不可說為自己之
德刑與德皆當歸之於國家德與德之流行之德同
蓋謂國家之仁政也刑與刑于四海之刑同蓋謂國
家之法則也土謂國土惠謂恩惠此章本論君子小
[003-18b]
人志趣不同君子之心普及於衆小人之志專在於
己也君子懐德思念養民之仁政也小人懐土思念
便己之國土也君子懐刑思念齊民之法則也小人
懐惠思念私己之恩惠也


  吾道一以貫之○註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汎應曲當
用各不同


  一字乃一章之緫要而註文略之但散漫言其汎應
曲當用各不同不知一果何謂也吾道一以貫之者
[003-19a]
一指理而云爾蓋言吾所行之道惟一理以貫之也
道者事物相通之道路也天下事物猶錢也道猶錢
竅也理猶錢索也理之貫道猶索之貫於錢竅也錢
雖散處各有從索之竅事物雖殊各有合理之道父
子有親君臣有義長㓜有序夫婦有别朋友有信至
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事事物物差等不齊千
蹊萬徑各有攸往一一推之皆天理所在理所不在
則窒而不通必不可行若楊朱為我墨翟兼愛者是
[003-19b]
也吾儒之道未有不循自然之理者此所謂一理以
貫之也


  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而已矣者竭盡無餘之詞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汎應
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萬物各得其所自此之外
更無餘法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
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
註文以忠恕為貫道之實所論本宗程子之說而又
[003-20a]
増廣其意也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
以行乎忠也忠體也恕用也此程子之說也註文再
衍為天地之至誠無息萬物各得其所又繼之以萬
殊之所以一本一本之所以萬殊之說初不知正指
何事而言觀其大意蓋以天地之至誠無息與萬殊
一本為忠萬物各得其所與一本萬殊為恕比於程
子之說可謂逺之又逺矣程子以忠為天道蓋擬中
庸誠者天之道為說意謂忠便是誠也蓋不察忠之
[003-20b]
與誠大同小異不可與誠同為天道也忠本盡公事
上之義若言君忠於臣父忠於子斷為不可誠則上
下交通無處無之在人則有忠在天則惟誠天惟一
誠而已何嘗更聞有忠邪忠則止於人為非有闗於
天道也又所謂忠體恕用者蓋以忠為恕之體恕為
忠之用也夫盡己之實心無私隱謂之忠推己不欲
勿施於人謂之恕忠自是忠恕自是恕豈有互為體
用之理註又不說忠是恕之體再指忠為道之體不
[003-21a]
說恕是忠之用再指恕為道之用與程子之說已自
不同況忠恕但能違道不逺今便以忠為道之體不
亦躐等之甚乎且仁包五常忠亦在仁所包之内今
旣獨為道之體仁則反為忠所包矣豈不悖哉程子
又言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恕也又有說川流不息萬物散殊者復有說賢人之
忠恕聖人之忠恕者衆說紛紛張大如此旁牽曲引
無所不至必欲使忠恕合而為一以成一貫之說然
[003-21b]
忠恕兩物宛然如舊終不可使之為一也夫聖人經
世理人之道在生民日用事物之閒皆循自然之天
理而行道必循理理以貫道忠與恕豈能通貫天下
之道哉東坡以為一以貫之難言也非門人之所及
故告之以忠恕又楊龜山游定夫親受說於程子亦
不免其為疑皆以忠恕為姑應門人之語王滹南辨
惑惟取東坡楊游之說為正予與滹南意同蓋當時
問者必非曽門髙第弟子曽子以其未可以語一貫
[003-22a]
之詳故以違道不逺之忠恕荅之也向若有如子思
者問之則其所荅不止於此也然其而已矣三字渉
於太峻使後人專執忠恕為一直謂貫道者更無餘
法轉致後人迷惑愈甚由此三字故也只就違道不
逺之四字觀之便可見忠恕不能貫道貫道者惟理
而已


  德不孤必有鄰○註鄰猶親也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
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003-22b]
  註文本取坤卦文言敬義立而德不孤之義為說大
意固亦相類然經中有必字義不可通有德者固有
類應相從之道惟明治之世為可必也若昏亂之世
乃小人類進之時君子則各自韜晦逺遯以避其害
却無類從不孤之理必字於此不可解矣鄰字解為
類從亦為勉强徳不孤必有鄰蓋言人之德業不能
獨成必有有德者居相鄰近輔導之也魯無君子者
斯焉取斯義與此同
[003-23a]









[003-23b]
























  四書辨疑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