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2 四書辨疑-元-陳天祥 (master)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辨疑巻九     元 陳天祥 撰


  孟子


  梁惠王上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註重言之以結上文
兩節之意


  此果爲孟子重言亦字下須更有一當字文乃可通
然於事理終亦不安蓋是責梁惠王亦當如己所言
[009-1b]
而言此世俗所謂我相話者是也大賢氣象正不如
此若只解爲梁惠王語文與事理俱順而註文不取
者其意必謂開納仁義之言乃賢君之事非梁惠王
所能及也蓋不察其本情此乃辭窮理屈不得已而
面從之言非誠心也舊䟽云惠王悟孟子之言爲是
而以己言爲非故亦以此應之此正犯註文不取之
意其實梁惠王何嘗能悟此哉其說歸之梁惠王者
是也其所以歸之者非也冝曰惠王心實未以爲然
[009-2a]
特以辭屈面從之也


  不日成之○註不日不終日也


  不終日三字意昏學者猜爲兩說一說不終一日而
成一說官無督責之嚴民之役作每不至於終日也
未知註文果主何說若言不終一日而成非有司督
責嚴急必不至此不可謂之勿亟也況臺沼之功實
無不終一日可成之理經之營之亦是緩慢之辭非
有急迫速成之意若謂民之役作每不至於終日却
[009-2b]
無庶民子來之勤意二說義皆不通不日二字人所
常言如唐太宗謂眞珠可汗不日𤓰剖之李德裕謂
上黨不日有變蓋皆言其日限不逺也不日成之者
猶言不多日而成之也


  王好戰請以戰喻○註闕


  願比死者一洒之糜爛其民而戰之此皆惠王好戰
之事也夫以移民粟重惜民命仁也好戰殘民不仁
也二者不容兼有猶水火之不可並處也今梁惠内
[009-3a]
實好戰外邀仁聲汲汲然望其民之多於鄰國原其
本情蓋欲誘集衆力以爲戰鬬之資其爲不仁也甚
矣孟子首以王好戰爲對者蓋所以明其窮兵嗜殺
暴棄民衆與鄰國無異移民移粟非有仁愛之實心
也下文五十歩百歩之喻正謂此也


  塡然鼓之○註塡鼓音也


  塡本訓塞訓滿若直截解爲鼓音似爲未當蓋鼓音
滿軍中之意也舊䟽云鼓音充塞盈滿於戰陣之際
[009-3b]
此說義完


  不違農時榖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
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註此皆爲
治之初法制未備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節愛養之
事也然飲食宫室所以養生祭祀棺橔所以送死皆民
所急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
註文不明似有不肯盡信孟子之意夫禁數罟斧斤
不爲暴殄戒傜役不奪農時以王政言之蓋萬世不
[009-4a]
易之常法今皆以爲爲治之初且因天地自然之利
而爲之則既治之後當遂不可用邪恐無此理


  五畆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
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註五十始衰非帛
不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七十非肉不飽未七十者不
得食也


  經言五十七十亦是大約言其衰老之年四十以後
年近五十六十以後年近七十皆在其中未嘗額定
[009-4b]
必須年至五十方纔衣帛必須年至七十方纔食肉
也今言未五十者不得衣未七十者不得食假使桑
蠶饒足雞豚蕃息而全家數口之中未有五十七十
之老者則四十九歳以下亦有得衣帛者六十九歳
以下亦有得食肉者豈有限定不得之理說者但言
年近五十者可以衣帛年近七十者可以食肉義理
自足不得衣不得食之兩句姑置之可也


  黎民不飢不寒○註黎黒也黎民黒髪之人猶秦言黔
[009-5a]
首也少壯之人雖不得衣帛食肉然亦不至於飢寒也
此以黒髪爲少壯之人所以别其五十七十之老者
也然以黎民比黔首文理不同黔有首字相配爲言
則語意自圎黎民中閒本無髪字訓黎爲黒是爲黒
民欲爲黒髪之民文不全矣黎本訓衆又訓黒所用
各有不同詩書稱黎民者先儒皆解爲衆民不聞有
異近世始有黒髮黔首之說文公詩傳東萊讀詩記
解民靡有黎亦皆訓黎爲黒說爲黒首之民此更難
[009-5b]
道單一黎字又在一句之末其下别無字義黎既訓
黒止可解爲民靡有黒不知黒爲何物也此乃服前
一字之義何其不思之甚邪餘皆勿論此黎字亦止
當訓衆蓋言五十七十者衣帛食肉其餘衆民亦不
飢寒衆字之義與老者自有分别不必直言黒髮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
非我也歳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註惠王不能制民之産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則與
[009-6a]
先王制度品節之意異矣至於民飢而死猶不知發則
其所移特民間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歸罪於歳凶
孟子於此蓋反上文兩節之意爲說初以不知發而
歸罪於歳者諷喻梁惠王當自責己復引刺人而歸
罪於兵者轉以喻罪歳之喻凡兩曲折皆假設比方
之言今乃直認爲梁惠王眞實事迹誤矣如曰非我
也歳也非我也兵也世閒未嘗眞有此等事亦未嘗
眞有此樣人蓋其比況之閒自有如此抑揚之理正
[009-6b]
在以意逆志以求之耳況其所喻之情狀與彼梁惠
王所行事迹亦甚易辨一則移民粟以致衆將内之
於戰陣之閒雖糜爛之而不悔一則坐視其民飢餓
至死而不救曰彼嵗爲之何預我事彼爲強横有作
爲之不仁此爲弛縱無顧藉之不仁既已爲彼必不
作此併以加之非通論也又言所移特民間之粟者
此蓋見其移粟與不知發相窒故爲此說以避之耳
然亦自有本分說處不必如此迂曲之甚也蓋梁惠
[009-7a]
王移粟之意止是欲張聲譽邀結人心非有恤民之
實念故孟子以不知發爲諷其閒或更虚爲形迹而
實無所給或所給薄少而無補於衆是皆不可得知
今直以爲民閒之粟何所據邪所謂乃以民不加多
歸罪於嵗凶者此又指梁惠王爲其民因嵗凶飢餓
致死而不加多也意又悖矣彼以告孟子之意蓋以
移民移粟爲己盛徳冝爲逺人所歸户○増多於鄰
國也既而恨其竟不加多止是怨恨鄰國之民不來
[009-7b]
歸己何關於嵗之豐凶哉下文斯天下之民至焉是
爲明證


  王無罪歳斯天下之民至焉○註不罪歳則必能自反
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


  此又說孟子欲使梁惠王眞不罪歳誤益甚矣王無
罪歳者請王不以罪嵗之心爲心也非謂實不罪歳
也不以罪嵗之心爲心不專責人而自責己則必能
改修善政施實德於民則天下之民至焉而民多於
[009-8a]
鄰國也以此觀前節恨其民不加多之意果不在於
歳凶也明矣


  願比死者一洒之○註比必二反比猶爲也言欲爲死
者雪其恥也


  夫東敗南辱西又喪地皆惠王之恥經既明言寡人
恥之止當順本文爲說今言爲死者雪恥戰以君命
戰死以國事死彼何恥哉比當讀爲上聲比猶比方
倣傚之也蓋將不顧其生願傚前之戰死者與敵決
[009-8b]
戰以此幸勝而雪其恥也


  無以則王乎○註以已通用無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王謂王天下之道


  以既爲已王又當讀爲去聲從而讀之文皆不順止
當各從本字無以無以言也桓文之事既無以言則
言王道可乎


  是乃仁術也○註術謂法之巧者蓋殺牛既所不忍釁
鐘又不可廢於此無以處之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
[009-9a]
矣然見牛則此心已發而不可遏未見羊則其理未形
而無所妨故以羊易牛則二者得以兩全而無害此所
以爲仁之術也


  齊宣王偶見觳觫之牛與其乍見孺子將入井時心
本相似卒然爲不忍之慈所迫惟是急欲救免其死
而已此心於此時恐不暇如此安排若顧念釁鐘而
用如此之巧乃是人欲之私非本然不忍之善心也
今以一術字之故周折至此孟子之意果如是乎曰
[009-9b]
定不然也此於經文自有明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只此便是仁術大抵不忍之心易以及人難以及物
或有施及於禽獸者必須因有見聞而後發不見不
聞者此心無自而及之也故雖上善之人不見觳觫
之狀者未嘗不忍見其死不聞哀鳴之聲者未嘗不
忍食其肉齊宣改用未見之羊亦此理也何巧之有
哉術訓方術又訓邑中道今亦止當訓道蓋謂仁心
接物之道路也見牛觳觫可愍之狀則此心有路以
[009-10a]
及牛未見羊之可愍之狀則此心無路以及羊心之
來路必須經由目之所見其理自有如此曲折象其
邑中之道而言故謂之仁術孟子之言曲盡仁心妙
用之理學者須靜思之然後可得今之儒者止是註
解前人之言未聞有能自說如此一言者欲以解經
之文而與孟子爲比難矣哉


  是以君子逺庖厨也○註其所以必逺庖厨者亦以預
養是心而廣爲仁之術也


[009-10b]
  是以二字乃是因上起下之辭此句續上文爲義本
言不忍之心自然不欲以近庖厨也今加必字又曰
預養却是力行自修之道與本然不忍之善心不同
況仁乃已所固有我欲仁斯仁至矣復將廣何術而
爲之乎若言養是心以廣仁術則可謂廣爲仁之術
則不可然則養仁心廣仁術亦豈專於逺庖廚而已


  爲長者折枝○註以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難也
[009-11a]
以折枝爲易爲之事此學者共能知之然須說到與
長者二字相合處方是今言折草木之枝止是單取
折之之易此於長者有何干渉果長者之命於此有
必用之理有則方可折無則乃不可然後此說可通
不然爲長者三字於文爲贅當時何若便不說此三
字直言折草木之枝語人曰我不能顧不順快邪又
何須長者之命哉經文既言爲長者折枝則折枝之
義屬於長者其爲不可相離之物其明上下語脉須
[009-11b]
有關連豈容一句之内而有如此支離不相照管之
理只以語法律之不言草枝木枝但云折枝不成語
矣況草木之枝亦有堅脆大小之不同脆而小者折
之固易若樹木之枝既堅且大者伐之而匪斧不克
豈可一槩言其易折哉舊說爲長者按摩手節此以
枝爲肢體之肢字義本是然所謂按摩手節者事却
迂僻亦不可取爲長者屈折肢體止是卑幼之於尊
長常用易爲之禮貌耳如斂手屈膝折腰之類皆其
[009-12a]
事長上之禮也說者冝云枝與肢通用折枝謂斂折
肢體如斂手折腰爲長者作禮也此與徐行後長者
意正相類皆言不難爲也


  刑于寡妻○註寡妻寡徳之妻謙辭也


  謙辭之說是非甚不難辨妻乃文王之妻詩是國人
所作豈容有此謙辭哉況寡人爲寡德之人乃人君
自謙之辭以此稱妻未見其例或曰邦人稱邦君之
妻曰寡小君亦謙辭也豈非例歟予應之曰此惟稱
[009-12b]
諸異邦則可稱於國中則不可謂爲寡徳之小君則
可謂爲寡徳之妻則不可毛氏詩注寡妻適妻也意
則當矣但辭語太簡說不分明鄭氏箋寡妻寡有之
妻言其賢也此亦迂說斷不可取刑于寡妻至于兄
弟以御于家邦分明說文王之化自近以及逺自寡
以及衆此寡字止是單寡非衆之意雖貴爲天子富
有四海之内亦惟正后一人爲妻妻惟一人故以單
寡稱孔頴逹正義適妻惟一故言寡此說爲當蓋亦
[009-13a]
毛氏之意也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王請度
之○註言物之輕重長短人所難齊必以權度度之而
後可見若心之應物則其輕重長短之難齊而不可不
度以本然之權度又有甚於物者今王恩及禽獸而功
不至於百姓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而仁民之心輕且
短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既發其端而於
此請王度之也


[009-13b]
  前註言推恩次第必由親親推之然後及於仁民又
推其餘然後及於愛物皆由近以及逺自易以及難
其說當矣繼云今王反之則必有故矣故復推本而
再問之此蓋指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
是謂反之也引下註與本經支離自此爲始蓋以不
殺釁鐘之牛謂是恩偏禽獸以此爲愛物重長之說
誤亦甚矣至於野有餓莩廐有肥馬之類薄棄民人
厚恤禽獸此其爲愛物之私也計彼齊宣所爲類此
[009-14a]
者蓋亦不少但此捨牛一事特出於一時之不忍乃
是人之固有之仁偶因遇物發見於外此天理之至
公與彼私愛之心自是兩岐非難辨也孟子既言是
心足以王矣則此心爲至公之心本非有愛物重長
之私豈不甚明孟子全章曲折引喻皆是譏其不能
推廣此心何嘗以此心爲不善謂其有反之之意哉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者言
王之此心能自推而廣之雖於異類難及之禽獸其
[009-14b]
恩亦足可以及之也今於同類易及之百姓其功效
猶且不至者乃是不曽推廣此心也獨何與者偏何
如也猶俗言偏爭甚也蓋上文先言不推恩無以保
妻子以彼校此均是不善推㤙彼此無異故言獨何
與也此與吾力足以舉百鈞一段文勢相同試引證
之其說自見又足以二字乃是預期事效之辭今恩
足以及禽獸此但言其恩之可及非言已及也如謂
推恩足以保四海非謂已保四海也知此則知孟子
[009-15a]
之言本不謂齊宣之恩已曽實有惟以及物不以及
人之異也由此觀之齊宣於觳觫之牛既無偏私之
心孟子之言又未嘗謂其有反之之意所謂重長輕
短之心果安在哉語意關𦂳處正在足以二字註文
却特刪去不用直言今王恩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
姓易無爲有以就重長輕短之說違本經之義逺矣
孟子請度一節本以結上文之意也權度所以喻心
也物皆然心爲甚者言以物度物皆有如此可準之
[009-15b]
則故曰物皆然也物雖皆有如此之則如稱尺於度
量之閒終亦不能無毫忽之差以心度心無不同者
凡已所欲即人之所欲凡已所惡亦人之所惡其則
又準於彼故曰心爲甚也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
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舉此加彼推已及人是皆絜
矩之道所謂度也上文言之備矣王請度之者請王
如此度之也


[009-16a]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註
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爲
快也然三事實非人心之所快有甚於觳觫之牛者故
指以問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孟子前言推已及人之事此言危衆快已之事蓋反
前說故以問王欲觀所荅之意耳本與上文請度之
事無相干渉以此爲度甚無依據然其必須辨者前
已辨之餘亦不須盡舉也


[009-16b]
  梁惠王下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
耳○註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


  註文以變色爲慚舊說爲恚怒其實慚怒兼有之慚
者慚已所好之不正而爲孟子所知怒者怒莊暴不
爲已隱輒以告孟子也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
好世俗之樂耳者此又拒孟子之言恐其言先王之
樂以正已之不正也餘見下說


[009-17a]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註范氏曰孟子切於救民故因齊王之好樂開導其善
心深勸其與民同樂而謂今樂猶古樂其實今樂古樂
何可同也但與民同樂之意則無古今之異耳若必欲
以禮樂治天下當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鄭聲蓋
孔子之言爲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時之急務所以不


  此蓋謂孟子勸齊宣王以其所好世俗之樂與民同
[009-17b]
樂是謂救時之急務也彼世俗之樂即鄭衛之聲也
范氏謂孔子必放鄭聲孟子則不同亦是以孟子所
言今之樂爲鄭聲也此聲之爲物也荒靡淫泆易以
惑人故好之者衆孔子疾惡必放之者爲其深有害
於世也孔子惡其害世孟子取以救時斷無此理孟
子一書無非救時之急務而皆本於正道枉尺直尋
固所不爲未嘗見有輒與孔子不同枉道以從時好
者況世俗所好淫邪之鄭聲雖區區之齊宣王尚知
[009-18a]
慚其不正今乃反以爲孟子所先之切務是何期孟
子之淺也孟子初荅莊暴王之好樂齊國庶幾之言
本欲爲王言先王之樂使知爲治之本耳及見其有
慚怒之色又言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則前欲言者
爲其所拒而不能進故就其言以誘之使其心順氣
和以聽己之所言而已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者此特引下句之意與其所以荅莊暴者言辭雖同
其所言之意則異矣今之樂猶古之樂者此是繼上
[009-18b]
句以解齊宣慚怒之氣蓋皆將就引誘之辭非實謂
古今樂同而有勸用今樂之意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註好樂而能與百姓同之
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此又指孟子勸齊宣王以所好之樂與百姓同之是
爲同樂也孟子問齊宣衆樂獨樂多樂少樂非是勸
其與衆多之民同觀所好之樂而已也此特引喻使
知廣與衆民同樂之實耳孟子與齊梁之君言其與
[009-19a]
民偕樂同樂者非獨此也皆以省刑罰薄稅斂樹藝
畜養不奪其時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頒
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父子兄弟無離散之悲是謂與
民同樂也上註言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大意本是
至此却說好樂能與百姓同之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若無仁政善治之實但與百姓朝暮同觀所好之樂
恐終無同樂之期亦無天下之民歸之之理好樂同
者未見其是


[009-19b]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註古者四時之田皆於農隙以
講武事


  註文蓋取左傳臧僖伯諫隱公之言爲說也四時惟
冬爲農隙冬狩講武必然之道餘三時農本無隙四
時田獵雖各有名未必春須蒐夏須苖秋須獮也此
蓋或時有之因以爲名耳如宵田曰燎豈必夜夜須
獵邪皆於農隙講武恐未然也


  今也不然○註今謂晏子時也


[009-20a]
  今字之意本指景公輩而言改晏子爲景公則是


  睊睊胥讒民乃作慝○註睊睊側目貌胥相也讒謗也
慝怨惡也言民不勝其勞而起謗怨也


  註文初亦訓睊睊爲側目胥爲相然於通解處却皆
置而不說又於民乃作慝一句亦不再言民字誤皆
不淺試皆依其訓釋復使睊睊與胥字民字預在說
中取經文相對通爲一讀乃是民不勝其勞而側目
相謗民乃作怨也語意差互殆不可曉舊說在位者
[009-20b]
側目相視更相讒惡下民化之而作慝惡也此說本
是蓋昏亂之世賢人退隱姦貪掊克者在位聲利富
貴之閒互相攘奪而爲側目相視交互相讒乃其常
態蚩蚩之民何嘗有此就使不勝其勞而起謗怨止
是同辭歸怨於上而爲蹙頞相告而已自相謗怨無
此事理又況民乃作慝一句旣有民字别其文勢則
上句睊睊胥讒非民明矣又訓讒爲謗亦似未當讒
之與謗雖皆務爲發人過惡要之自是兩事謗則揚
[009-21a]
人之所有讒乃構人之所無謗每成於下怨讒必因
其上疑謗冝多黨讒喜獨行謗爲顯毁讒主暗傷其
爲兩事甚明合而爲一未見其是以慝爲怨亦非


  惟君所行也○註言先王之法今時之弊二者惟在君
所行耳


  此謂晏子欲使景公自擇可否而行也是豈人臣忠
諫之道哉上句既言先王無流連荒亡之事便是直
欲景公亦不爲此豈有任其自擇之意惟君所行一
[009-21b]
句蓋言君欲爲此則是先王所不爲者惟君行之也
下文畜君何尤止爲此句言直有犯故特明其畜止
君欲非爲過也信如註文所說既無犯顔可尤之言
則尤字之義定指何事而言也


  畜君何尤○註尤過也言晏子能畜止其君之欲冝爲
君之所尤然其心則何過哉


  能字意悖既能畜止君欲如何却冝爲君所尢已稱
其能又言心何過哉上下語脉都不相應必須先有
[009-22a]
可尤之言然後明其心本無過語意乃圎冝云此以
晏子惟君所行之言切直有犯冝爲君之所尤然其
心則何過哉與前註之誤可兼通矣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
親臣矣○註世臣累世勲舊之臣與國同休戚者也親
臣君所親信之臣與君同休戚者也


  世臣親臣分爲兩意文辭義理俱不可通名雖有二
其實一也然須說世臣在宣王之後則當時親臣便
[009-22b]
是後來世臣之祖所謂一也若說世臣在宣王之前
以爲祖宗以來勲舊之臣與宣王時親臣不得不分
註文正指祖宗以來勲舊而言故與親臣分之爲二
準此以觀經文說世臣處止是有世臣之謂也一句
而已下句却便别說親臣世臣之說下無結意親臣
之說上無來意自此而下不復有關世臣之意孟子
之言何其首尾不相照管而無倫序如此邪所謂世
臣與國同休戚親臣與君同休戚者蓋是世臣不必
[009-23a]
忠於君親臣不必忠於國此又迂曲甚矣豈有忠於
國而遺其君忠於君而遺其國者哉況親臣止同其
君一身休戚國之休戚略不關心乃是姦囘諛佞之
人所謂事是君則爲容恱者也孟子何必諄諄然專
勸宣王畜養此輩邪解經者須要先識主意然後解
其文辭則不亂矣此章主意本爲宣王薄遇臣下輕
用誅黜而言故國世臣乃是推明後事以警宣王非
有關於既往也所謂故國者有世臣之謂也者言其
[009-23b]
世祚長逺而爲故國者由其有親信大臣子孫相繼
世爲輔弼之臣也王無親臣者言王用人不擇賢否
輕爲黜退果於誅殺昨者進用之人今皆不知其何
故而不在所以人心不固而無親信可爲世世輔弼
之臣也後乃厯言國人皆曰賢皆曰不可皆曰可殺
察見其實然後用之去之殺之者皆所以敎宣王改
其素習慎用誅黜愛養賢能與相親厚以收將來世
臣之用則社稷永安而爲故國如此然後可以爲民
[009-24a]
父母也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註昨日所進用之人今
日有亡去而不知者


  國君進用使居顯位有官守職事之人一旦挈家亡
去恐無朝廷不知之理此章大意說已在前亡不在
也蓋言進用之人動遭誅黜今皆不知何故而不存
在也


  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註鎰二十兩也


[009-24b]
  國語以二十四兩爲鎰先儒皆宗其說趙歧註中惟
見解此鎰字爲二十兩孫奭正義已嘗引國語及鄭
𤣥之說以正之謂趙註誤爲二十兩予謂孫奭正其
二十兩之差是也謂此爲趙註之誤却爲未當後篇
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趙歧註云一百百鎰也一鎰
二十四兩也以此證之二十兩非趙註之誤乃後人
傳寫之差二十下脫一四字耳註文不取二十四兩
與衆同者而乃專取二十兩與衆異者不知何謂說
[009-25a]
者又多以萬鎰爲璞玉斤兩之數是亦不然萬鎰之
重計該一萬五千斤未聞璞玉能有如此之大者也
趙註以爲言其衆多蓋謂以衆多之玉積累至萬鎰
之重也此說更無斟量且其衆玉相雜大小必不能
齊或斤或兩湊合成一萬五千斤之重計其箇數之
多將有三五萬數孟子以璞玉爲一國之喻但指一
玉而言足矣安用如許之多邪鎰字雖以斤兩數目
爲義亦只是金之兩數玉之良否不在斤兩輕重鎰
[009-25b]
非玉之斤兩之數也萬鎰乃是玉之價直其價可直
萬鎰之金也


  必使玉人雕琢之○註玉人玉工也不敢自治而付之
能者愛之甚也


  不敢自治乃是自能琢玉但不敢耳凡其有玉付之
玉工者豈皆自能雕琢玉哉玉之主人但能與玉工
一同詮量度其玉材作何器物如此而已至於琢磨
雕鏤手效其成則在匠者蓋所以喻其君人之道理
[009-26a]
當務在任賢而已非謂不敢自爲也


  若大旱之望雲霓也○註霓虹也雲合則雨虹見則止
虹霓晚見於東則晴早見於西則雨此世俗之所共
知者詩云朝隮於西崇朝其雨然則虹不專主於止
雨也甚明果虹霓專爲止雨之物大旱之際何苦望
於此哉


  后來其蘇○註蘇復生也他國之民皆以湯爲我君而
待其來使已得蘇息也


[009-26b]
  蘇與穌通用穌有三訓息也舒恱也死而更生也息
者疲困而得休息所謂蘇息也更生者既死而再生
所謂復生也既言復生又言蘇息義不一矣平易言
之兩義中蘇息爲是


  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註民怨其上故疾
視其死而不救也


  穆公既知民怨其上必須審察致怨之由罪其有司
之弛慢殘下也今穆公略不言有司之過專欲誅殺
[009-27a]
其民者蓋由不知民之平昔所畜之怨也孟子正爲
穆公不知故告之如此註文不當以疾字歸之於民
乃是穆公疾惡其民之薄於上也南軒曰鄒穆公疾
民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此爲得之


  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註國君死社稷故致死以
守國至於民亦爲之死守而不去則非有以深得其心
者不能也


  民亦爲之死守之說言其既往之驗則可孟子本敎
[009-27b]
滕文公方來之事豈可便以此語許之邪況效死守
國止當責在文公經言效死而民弗去其責之之辭
不在文公却專在民且孟子方與文公對語而曰民
弗去者不知此語却與何人酬荅也民字本衍冝準
下章效死勿去爲正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註言人之行必有人使之者其
止必有人尼之者然其所以行所以止則固有天命而
非此人所能使亦非此人所能尼也然則我之不遇豈
[009-28a]
臧倉之所能爲也


  諦觀人之行止亦有非人使而自行非人尼而自止
者其閒蓋有事物使然非皆必在於人人亦在其中
矣事物所使事物所尼皆天也說者冝云人之行必
有事物使之者其止必有事物尼之者然其所以行
所以止固有天命而皆非人自能也我之不遇魯侯
豈臧倉之所能爲哉


  行止非人所能也○註闕


[009-28b]
  中原古註本行止非人之所能也有之字則文備蓋
自宋氏南遷之後南方本傳冩之差耳












  四書辨疑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