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2 四書辨疑-元-陳天祥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辨疑卷八     元 陳天祥 撰


  論語


  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
往拜之遇諸塗○註必時其亡而往者欲其稱也遇諸
塗而不避者不終絶也隨問而對者理之直也對而不
辨者言之遜而亦無所詘也


[008-1b]
  經言孔子不見只此一句足以見聖人待陽貨之本
心往拜者迫於禮之當往不得已而然也時其亡者
終不欲與之相見非爲不誠於己而乃復以不誠報
之須其兩停相稱而已也遇諸塗而不避者既已聲
言往拜而於道塗偶然相遇自無避之之理非欲與
之不絶也隨問而對者語話之閒有問則自是有對
理之直與不直在其所言之事何如耳只隨問而對
亦未可便以爲理之直也對而不辨者亦止是待貨
[008-2a]
爲兇愚之人不足與辨所以不辨不必稱爲不詘也
南軒曰在禮當往拜烏得而不往時其亡者則不欲
見之也遇諸塗則有不得避焉貨三問而應之如響
者貨蓋不可與言者故不申己之意而遜辭以荅之
言雖遜而理亦未嘗枉也此待惡人之道此說爲當


  性相近也習相逺也○註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
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
甚相逺也但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於是始相逺耳
[008-2b]
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性即
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程子說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註文說性兼氣
質而言二說相較程子之說疐礙爲多不知夫子何
故不言性之本論性不言性之本而却專言氣質之
性則性之本理昧矣聖人言論恐不如此踈謬之甚
也性與氣禀本不可相離經中實皆兼有其義註文
兼字意當性中止論善惡兩事其言相近者必不指
[008-3a]
惡處相近蓋謂人心善處皆相近也人心善處便是
性之本豈可謂之非性哉若單言性之本固是無有
不善若與氣禀兼言衆人所禀之氣質各有偏處所
以性皆不圎不能盡有其善其初只能相近也茍非
上聖之資氣質未有不偏者但偏多偏少各有分數
之不齊耳偏少者善境多不善之境少偏多者善境
少不善之境多天下之人偏少者寡偏多者衆故往
往習善則難習惡則易也然在幼歳心猶未有所習
[008-3b]
之際雖其氣質各有所偏而於本然之善亦皆不甚
相逺故曰性相近也及其漸長各有從習習於善則
與惡相逺習於惡則與善相逺故曰習相逺也若至
聦至明上智之人以其氣質全正天性所居之境字
周圎雖強使之習惡惡亦無自而入若至昏至濁下
愚之人以其氣質極偏其閒無容天性之處雖強使
之習善善亦無從而生故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也
如此通作一章緫而論之則天性氣質與其習以相
[008-4a]
逺又有非習可移自本至末竭盡無餘此可見聖人
之言理無不備未嘗不言性之本也予又推求氣質
之源見世有談命之術及相人之術妙其理者皆能
道人壽殀休咎性情好惡如指諸掌談命者專論隂
陽五行此是論氣相者專論骨法形象此是論質氣
乃人生所禀隂陽五行之氣也人之受胎而生也隨
其年月日時各有支干相配其所遭值隂陽五行之
氣數千變萬化人人不同某處隂或多於陽某處陽
[008-4b]
或多於隂某處木或盛於金某處金或盛於木自毫
釐倍蓰至於無筭氣之所以不齊者此也又其逺近
之地方殊異古今之世運推移隂陽大氣亦有差别
父母所禀傳流在己者又常相兼於年月日時不齊
之外又有此等之不齊也質乃人之形質也氣聚而
後成形有是氣則有是質氣既如此不同質亦不能
不異質之所以不齊者此也一身之中不能徧舉只
如人之面貌視其大槩則皆相類仔細詳觀俱各不
[008-5a]
同人心不同亦如人面内則五臟六腑外則四肢百
節内外形質與心相連通是一氣故其心之邪正皆
形諸外相者相其外而識其内也性之所居者心心
之所依者身心與身之形質氣脉若四方上下皆無
一毫之偏則性在其中無有阻礙乃能全有本然之
善若性爲氣質之偏邪所拘則其本體不圎不能全
有其善矣氣質與性闗連之理大槩如此程子發明
出氣質二字固有𢎞益於後學然亦時有未盡通者
[008-5b]
如所謂氣質之性義實未安既有天性又有氣質之
性則是性有兩種一身兩性斷無此理性本一也其
不同者氣質之偏使之然也氣質何嘗自有性哉性
在禀氣形質中與水在器中相似水之本體無不周
圎器有偏曲窊凸則水亦不能圎正不圎不正者亦
只是此水豈可别爲器之水哉性無氣質之性亦猶
是也


  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註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氣
[008-6a]
質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程子
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
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
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
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絶之以不爲雖聖人
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所謂下愚也或曰此與上章
當合爲一子曰二字蓋衍文耳


  此段與上章本是一章三句相連有本有末前已辨
[008-6b]
之分之爲二義皆不全或曰之說誠是子曰字爲衍
文無復可疑註文以爲承上章而言非也又氣質相
近之中六字之意亦差經中只說性相近非言氣質
相近也上智之不移由其氣質全正下愚之不移由
其氣質極偏予於上文備言之矣正爲氣質之稟絶
相懸逺故上智不可下移下愚不可上移也氣質相
近之中豈有美惡一定非習可移之理程子又一向
只說下愚不移於上智不移略無干渉亦不可通如
[008-7a]
云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才字
意昏性與氣質皆是實有之物今於性與氣質之外
又别說才不知指何者爲才也說者皆宗孟子集註
以才爲人之能果如此說語其能則有下愚之不移
則程子之言愈不可曉此才字本自孟子中來孟子
荅公都子問性上言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矣下言
若夫爲不善非才之罪也程子解之意謂孟子既言
性善情亦善才又善遂以才與性情並列一同論其
[008-7b]
善惡以爲才稟於氣氣有清濁禀其清者爲賢禀其
濁者爲愚似說才爲材質也註文乃云才猶材質人
之能也此比程子之說於才字雖有所指之實然材
質與能義實不同材質是言其本體能是言其作爲
不可混而爲一也語録中或說才爲材料或說資質
或說才能又言才之初亦無不善縁他氣禀有善惡
故其才亦有善惡又曰能爲善而本善者是才如此
之類紛紛紜紜不能徧舉終無明白可曉之理竟不
[008-8a]
知才果何物也大槩只是說才本是善不能爲不善
及解赦小過舉賢才却說賢有徳者才有能者又解
驥不稱其力稱其徳也亦說人有才而無徳則亦奚
足尚哉才與善却有如此分别與其能爲善而本善
者是才之說豈不自相矛盾邪才字本有兩義一爲
才能一爲材質惟所用處各有不同今此才字若以
爲才能之才語其才能則有下愚之不移辨已在前
既不可通若以爲材質之才材質專歸下愚而無闗
[008-8b]
於上智亦不可通孟子中才字予既有其辨矣上智
下愚不移亦有前說程子以下諸才字之說自不須
用程子又言人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
至皆可漸摩而進惟自暴自棄者不可化理亦未當
既已昏愚之至如何却能有以善自治之美此論正
是反孔子之言爲說也孔子以下愚爲不可移程子
以至愚爲必可移若程子之言果是則孔子之言非
也然世閒自有無慧而不辨菽麥者問鳴蛙屬官屬
[008-9a]
私者此則爲昏愚之至雖聖人與居亦不可漸磨而
進孔子之所謂下愚者此類是也彼自暴自棄之人
多是非不能而自不爲者愚則愚矣非皆下愚猶有
可移之理也太甲初亦自暴自棄矣及爲伊尹所放
三年而後改過遷善卒爲賢君豈非可移之驗歟雖
然若無伊尹道徳功業兼重之勢以制之亦不能移
此又不可不知也


  公山弗擾以費畔○註弗擾季氏宰與陽虎共執桓子
[008-9b]
據邑以叛


  舊䟽云弗擾即左傳公山不狃也字子洩註文蓋於
舊䟽中去此一節而取其下文也雖不明指弗擾爲
誰推所言之事亦是以弗擾爲不狃也然左傳或稱
不狃或稱子洩未嘗又稱弗擾也又以史記與左傳
對考其事所載亦多不同註文與二書皆不相合史
記於定公九年陽虎出奔之下言公山不狃以費畔
季氏十二年言仲由爲季氏宰將墮三都公山不狃
[008-10a]
率費人襲魯左傳惟十二年有不狃帥費人襲魯之
事十二年以前未嘗於不狃言叛也若從史記之說
不狃自九年以費叛至十二年猶據費邑而率費人
襲魯季氏之於費邑豈有經渉三年不往攻取之理
若從左傳之說惟以十二年帥費人襲魯爲不狃之
叛而陽虎出奔已踰三年不可謂與陽虎共執桓子
以叛也况是時孔子爲魯司寇不狃以叛逆之人而
召司寇孔子居司寇之職而欲往從叛人之召皆無
[008-10b]
此理以弗擾爲不狃之說不知如何以待别考


  吾其爲東周乎○註爲東周言興周道於東方


  註言興周道於東方夫子欲自興之邪將欲輔人興
之邪輔人興之將欲遷周王於東方輔之邪將欲君
弗擾於費邑輔之邪是皆不可得知語録曰使周家
修其禮物作賔於王家豈不賢於赧王自獻其邑而
滅亡乎史記孔子世家曰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
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温温無所試莫能己用曰
[008-11a]
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語録是
誘說周家當如堯之禪舜史記是窺伺時釁欲據費
邑代周語録是輭取史記是硬取二說均爲無禮史
記爲尤甚聖人之心寧有是哉況欲倚叛人以興聖
王之道據一邑以圗天下之功此又昏狂人所爲之
事今乃直以爲聖人之本圗何其固執如是邪聖人
寃抑至此莫有肯爲伸理者悲夫使異端中有能窺
見此釁者因而乗之指聖人爲叛逆之人則吾道受
[008-11b]
害蓋不淺也纂䟽又引語録荅門人之說曰若謂弗
擾既爲季氏臣便不當叛季氏所謂改過者不過於
臣順季氏而已此只是常法聖人須别有措置此蓋
以季氏強僭於魯謂弗擾叛之爲是也以臣叛主從
而是之不知何義以當時普天下觀之諸侯卿大夫
之違禮犯義強僭無上者滔滔皆是也爲其臣者知
有不可止當退而不仕必無據人之邑反叛之理若
謂弗擾之反叛爲是則其天下之臣於諸侯及爲卿
[008-12a]
大夫之家臣邑宰者皆當各叛其主家臣叛大夫大
夫叛諸侯以亂敵亂亂益滋多天下國家寧有治邪
且前註言弗擾與陽虎共執桓子以叛既於弗擾稱
是則陽虎亦無不是而註文解陽貨欲見孔子孔子
不見却也說陽貨爲亂孔子不見義也二人同黨志
同事同而有是非善惡之分此何說也註文又引程
子一說曰聖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爲之人亦無不可
改過之人故欲往然而終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
[008-12b]
也觀此所論於本人反叛中而更望其有爲不知將
爲甚事前句欲弗擾有爲後句欲弗擾改過聖人之
心果何如也況不可有爲之人不可改過之人聖人
未嘗言無也孟子言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此豈不
是天下有不可有爲之人夫子言下愚不移此豈不
是天下有不可改過之人既言聖人以不可改過之
人爲無又言知弗擾必不能改此却是以不可改過
之人爲有前既言無後却言有既欲其進而有爲又
[008-13a]
欲其退而改過反覆顚倒殆不可曉推夫子欲往之
心初亦只是見其來召有道之人想是有改悔之意
欲往從而勸之使之去逆從順復歸於魯而已其意
不過如此豈有與興周道之理荅子路之言上下通
看文有宛轉夫字如有二字二者字皆是普該衆人
之辭非直指弗擾而言也吾其爲東周乎其猶豈也
夫子身在周東故以東周爲諭蓋言凡其召我者豈
虚召哉必將聽信我言用我之道耳譬如今此東方
[008-13b]
諸國有能信用我者我必正其上下之分使之西向
宗周而已我豈與之相黨别更立一東周乎只此便
是欲勸弗擾歸魯之意聖人之言辭不迫切如此初
將勸令改過遷善以此欲往仁之事也察知其心終
不能改以此不往智之事也若乗弗擾之叛欲與共
興周道於東方則是無仁無智之舉不可以此揆度
聖人也


  吾豈匏𤓰也哉焉能繫而不食○註匏𤓰繫於一處而
[008-14a]
不飲食人則不如是也


  註文正說處止是人則不如是也之一語於匏𤓰之
諭略無發明與上文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不可通說
繫而不食者言其爲無知之物也夫子蓋謂我之所
往自有當往之理我豈受其磨涅與之同惡如匏𤓰
之不動不食蠢然不知去就哉


  色厲而内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註小人
細民也穿穿壁窬踰牆


[008-14b]
  解小人爲細民其意以爲色厲内荏穿窬之盜已是
邪惡小人中閒不可再言小人以此爲疑故改小人
爲細民也蓋不察小人爲作非止一端或諂或讒或
姦或盜或顯爲強暴或暗作私邪或心很而外柔或
色厲而内荏推而辨之何所不有譬諸小人者言於
衆小人中譬之也荏柔媚也諸之也以色厲内荏之
人譬之於諸般小人惟其爲穿窬之盜者可以爲比
也註又以穿窬二字分爲兩事穿爲穿壁窬爲踰牆
[008-15a]
亦爲少思蓋穿壁而入者爲竊盜踰牆而入者爲強
盜二者之情狀不同夫色厲而内荏者外示嚴正之
色以影人内懷柔媚之心以取事惟以隠暗中穿壁
之竊盜方之爲是與彼踰牆排户無所畏憚之強盜
大不相類況窬字分明以穴居上而訓門邊小竇竇
又訓穴穿窬乃穿穴也改窬爲踰解爲踰牆非也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註聞善言而不爲己有是自
棄其徳也


[008-15b]
  不說如何是道聽如何是塗說但說聞善言而不爲
己有觀其大意蓋謂聞善言則當蓄之而爲己用不
可於道塗之閒傳說與人也予謂聖人敎人必不如
此所聞之言果善正當廣以傳人若於道塗之閒遇
有可傳之人傳之何礙傳說與人亦何損於己有哉
蓋此章戒人聽人所傳傳己所聽皆不可不謹道塗
之閒濫聽將來不考其實即於道塗傳說與人如此
輕妄則必不爲雅徳君子所與故曰德之棄也徳之
[008-16a]
棄三字文理甚明非謂自棄其徳也舊䟽云聞之於
道路則於道路傳而說之必多謬妄爲有徳者所棄
也此說爲是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註何氏曰患得之謂患不能得之
何氏之說固是然經中本無不字文不相合東坡謂
患得之當爲患不得之蓋闕文也此爲完說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註氣失其平則爲
疾故氣稟之偏亦爲疾昔所謂疾今亦無之傷俗之益
[008-16b]
衰也


  三疾下文所言是也氣禀之偏古今之民皆有之非
獨古民爲然其所偏處人人不齊亦非止三者而已
果三疾爲氣禀所偏則今也或是之亡也之一句却
是說今民氣稟皆正而無古民之偏也恐無此理況
氣禀偏正乃人生自有風俗盛衰蓋教化使然因人
氣禀不正却傷風俗衰薄理亦未是夫子止是傷其
時風益衰民俗所習漸不如古故有此歎非論氣禀
[008-17a]
偏正也疾猶瑕病也言古之民行當時指爲瑕病者
有三今民瑕病又與古民不同思欲復見如其古者
三等之人今亦不可易得故曰或是之亡也


  惡徼以爲知者○註徼伺察


  惡伺察以爲智亦說得過然徼本訓抄舊說抄人之
意以爲己有所以惡之此說義明


  微子第十八


  至則行矣○註孔子使子路反見之蓋欲告之以君臣
[008-17b]
之義而丈人意子路必將復來故先去之以滅其迹
子路乃路行過客既已辭去安能知其必復來也丈
人既欲自滅其迹則不當止子路宿於其家而又見
其二子也彼之出行果因何事不可得知未須如此
億度也


  子路曰不仕無義○註福州有國初時寫本路下有反
子二字以此爲子路反而夫子言之也未知是否
夫子使子路去時略無一言至其迴來纔爲此說義
[008-18a]
有未安況古今天下印本寫本皆未嘗見有添此二
字者惟此福州一寫本有之其說義又不通不冝收
録刪之以斷後人之疑可也


  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註或曰成王時人或曰宣王時人蓋一母四乳而生八
子也然不可考矣


  四乳之說經中本無今人又分兩說有說四箇乳爲
四乳者有說四産子爲四乳者一身四箇乳四産生
[008-18b]
八子事皆怪異不當贅於聖經成王時人宣王時人
亦無實據荒妄之傳皆不可取


  子張第十九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逺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註小道如農圃醫卜之屬


  君子不爲也之一語此甚有疾惡小道之意必是有
害聖人正道故正人君子絶之而不爲也農圃醫卜
皆古今天下之所常用不可無者君子未嘗疾惡也
[008-19a]
況農又人人賴以爲生其尤不容惡之也註文爲見
夫子嘗鄙樊遲學稼之問故以農圃爲小道此正未
嘗以意逆志也蓋樊遲在夫子之門不問其所當問
而以農圃之事問於夫子夫子以是責之耳非以農
爲不當爲也古人之於農也或在下而以身自爲或
居上而率民爲之舜耕於厯山伊尹耕於莘野后稷
播時百榖公劉敎民耕稼未聞君子不爲也又農圃
醫卜亦未嘗見其致逺則泥也蓋小道者如今之所
[008-19b]
傳諸子百家功利之說皆其類也取其近效固亦有
可觀者期欲致逺則泥而不通雖有暫成不久而壞
是故君子惡而不爲也農圃醫卜不在此數


  曽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
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註孟莊子魯大夫其
父獻子有賢徳而莊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
雖有可稱而皆不若此事之難


  註中不見難能之理義有未盡南軒曰莊子之不改
[008-20a]
意者其政雖未盡善而亦不至悖理害事之甚故有
取其不忍改也蓋善而不改乃其常耳不必稱難能
惡而不改則是成其父之惡不可稱難能也胡寅曰
莊子之繼世也必其先臣先政有不利於己者他人
不能不改而莊子能之是以稱難王滹南謂二說皆
有理胡氏之說尤親予意亦然


  堯曰第二十


  天之歴數在爾躬○註歴數帝王相繼之次第猶歳時
[008-20b]
節氣之先後也


  歴數既以天言當是天之歴運之數鄭𤣥妄引圖䜟
爲說固不足道而註文不肯顯言天數亦恐渉於妖
妄也然天數自有本分說處顯言何礙大抵人能成
德於身成功於世無非天也書言予懋乃徳嘉乃丕
績天之歴數在汝躬亦是見有盛德大功乃知天之
歴運之數在其身也此連下文允執厥中四海困窮
天禄永終凡四句皆虞書大禹謨舜以命禹之文未
[008-21a]
嘗又見堯以此言命舜也經言堯曰咨爾舜今不可
考況此四句乃是於大禹謨篇中零散採摘湊合在
此非舜命禹之全文也又通看一章經文自堯曰至
公則說語皆零雜而無倫序又無主名不知果誰所
言古今解者不爲少矣終不見有皎然明白可通之
說亦不見有公心肯言不可通解者惟東坡謂此章
雜取禹謨湯誥泰誓武成之文顚倒失次不可復考
王滹南謂此說爲近人情予與滹南意同


[008-21b]
  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註猶之猶言均之
也均之以物與人而於其出納之際乃或吝之而不果
則是有司之事非爲政之體項羽使人有功當封刻印
刓忍弗能予卒以取敗亦其驗也


  猶無訓均之例解猶之爲均之亦甚費力語録曰史
家多有此般字此言亦似未眞既言多有却不指出
一字爲證學者不得無疑也又出納之吝與上三惡
亦不相類若以項羽之事論之雖有司亦不當如此
[008-22a]
經中或有脫誤闕之不講似亦無妨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
知人也○註尹氏曰知斯三者則君子之事備矣弟子
記此以終篇得無意乎


  君子當知之事非止三者而已知斯三者豈可便以
爲備乎果如尹氏之說則三者不可相離闕一則爲
不備也然三者其實各自爲用未嘗不可相離也夫
子之言亦只是汎舉學者之急務非以三者緫包君
[008-22b]
子之事也又所謂弟子記此以終篇者亦爲過論論
語一書皆其諸弟子集記聖人之言記盡則已非如
特作一篇文字前有帽子後有結尾也尹氏之論斷
不可取








  四書辨疑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