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北涼-迦旃延子 (TKD)


[25-0424b]
生問
曰何以作此論答曰此是傍生論所
以者何前說二心不得展轉相因何
以故無有一人前後二心倶生故雖
有是說未說所以今欲說之故作此
論以何等故一人前後二心不倶生
者答無第二次第緣此說心心數法
依次第緣生未來世法依現在世法
和合則生不和合則不生現在若與
未來次第則生不與次第則不生復
有說者以何等故一人前後二心不
倶生乃至廣說答曰衆生法爾一一
心次第生不得有二所以者何無第
二次第緣故復有說者此說前如兩
鞅相繫以何等故無第二次第緣答
曰衆生一一心次第生不得有二以
何等故衆生一一心次第生不得有
二答曰無第二次第緣是名展轉更
[25-0424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六第二張投
相答義如現在有一次第緣未來生
一心是中應說如園中閉衆多羊門
俠小喻如羊園俠小門中一一羊出
彼心心法生亦復如是現在一刹那
與未來刹那開次設現在世有衆多
刹那者則與未來衆多刹那開次以
無故現在一刹那與未來一刹那開
次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二心不俱
生答曰或有說者如命根是一刹那
依命根心亦一刹那是故不俱復有
說者如身根是一刹那依身根心亦
一刹那是故不俱復有說者若二心
俱生則心不可調伏如今一心猶剛
强難伏何况二心復有說者若二心
俱生者則一時有煩惱出要一心煩
惱一心出要若爾者則無解无離無
乘如是等過復有說者若二心俱生
何妨有三若有三者則三界身可一
時受若三界一時受身則破界若界
破一人亦是欲界亦是色界无色界
若然則無解脫乃至廣說若三心俱
生何妨有四若有四心則可一時受
四生身若然者則壞四生一身亦是
[25-0425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六第三張投胎
生亦是卵生亦是濕生亦是化生則
無解脫乃至廣說復有說者若四俱
生何妨有五若有五者則可一時受
五道身若然者則五道壞若五道壞
地獄身乃至卽是天身乃至廣說若
五俱生何妨有六若有者則可一時
緣六根義乃至廣說若不妨六乃至
百千未來世中一時倶生一刹那生
一刹那滅若然則無未來以有未來
則有現在以有現在則有過去若無
未來則無現在若无現在則無過去
若無過去則无有爲若無有爲則無
无爲若無有爲无爲則無一切諸法
有如是等過不得二心一時倶生問
曰如衆多數法一時生無如上等諸
過若當二心如數法一時主者復有
何過答曰如一次第緣與未來一心
和合以一心和合故衆生一一心生
復有說者如作觀與未來一心和合
以一心和合故衆生一一心生若有
二心倶生應有二受倶生若有二受
則破衆生身法若破衆生身法則有
二種身若有二身則有十陰以有
[25-0425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六第四張投如
是過故二心不得俱生問
曰次第緣體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羅
那說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心諸
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是也復有說
者諸過去現在心心數法是次第緣
體性問曰若然者阿羅漢最後心無
次第緣義云何名次第緣耶答曰不
以阿羅漢最後心過故餘心不生更
有餘事故令後心不生若當生者能
與次第緣問曰次第緣者有何相耶
答曰所言體性卽是其相所言相者
卽是體性一切諸法不可離體性別
立其相尊者和湏蜜說曰相避義是
次第緣復有說者發跡相避義是次
第緣復有說者能生心義是次第緣
復有說者心相續義是次第緣復有
說者能取義是次第緣復有說者心
勢用義是次第緣尊者佛阤提婆說
曰次第生心相是次第緣復有說者
未生刹那令刹那生是次第緣阿毗
曇人說曰異相法令倶生是次第緣復
有說者未生法似自巳是次第緣巳
說次第緣體相未說所以以何等
[25-0425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第五張投
故名次第緣答曰等無間義是次第
緣問曰若然者心與心作次第不與
數法作次第耶數法與數法作次第
不與心作次第耶答曰如說相似法
沙門所說心與心作次第受與受作
次第如是說者則有過所以者何貪
欲心還與貪欲心作次第瞋恚還與
瞋恚愚癡還與愚癡善還與善不善
還與不善無記還與无記如是說者
則無解脫涅槃如是說者好所謂心
與心作次第亦與數法作次第數與
數作次第亦與心作次第前心聚與
後心聚作次第問曰若心與心作次
第則相隨順非數法耶若數法與數
法作次第則相隨順非心耶答曰若
如說相似法沙門所說心隨順心數
法隨順數法評曰不應作是說作如
是說者好所謂心與數法作次第數
法與心作次第前心聚與後心聚作
次第等無差別猶如豆聚如波伽羅
那所說若法與彼法作次第或時不
作次第耶答曰有若彼法未生問曰
此說未生爲前者耶爲後者耶爲如
[25-0426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六張投
前法未生後法不名次第若生是次
第耶復如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有次
第若生是有次第耶如世第一法苦
法忍作次第爲如世第一法未生苦
法忍不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耶復如
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有次第
若生是有次第耶若前法未生後法
不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者有心時可
爾無心時云何可爾如入無想定滅
盡定若一七若過一七出定心與入
定心名爲次第彼第二刹那心必生
所以者何若法與彼法能作次第緣
果無有衆生无有法無有呪術无有
藥草无有佛無有辟支佛无有聲聞
能遮此法使第二刹那心令不生者
若然者二定則無體若當後法未生
前法不名有次第若生是有次第若
然者則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
有次第何故說未生耶或有說者應
作是說前法未生不名次第問曰若
然者有心時可爾無心時云何答曰
有心時巳爾無心時亦可爾其事云
何如入無想定滅盡定彼入定心定
[25-0426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七張投小巳
初刹那亦取果亦與果諸餘刹那及
出定心但名取果彼入定心滅在過
去定餘刹那及出定心其現在者與
果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次第緣
義無有異時取果異時與果卽與果
時取果問曰若與果時取果有心時
可爾無心時云何答曰如入無想定
滅盡定彼入定心與定初一刹那取
果與果彼滅在過去定餘刹那及出
定心若現在前取果與果若作是說
則無異時取果異時與果問曰若然
者過去法則有所作答曰雖過去有
所作能取果與果而無有果過去世
見色乃至知法無如是作事與果取
果可有是事復有說者後法未生前
法不名次第後法若生則前法名次
第問日若然者苦法忍未生世第一
法不名次第耶答曰可名次第不名
次第緣若苦法忍生是名次第亦名次
第緣如次第次第緣次第有次第相
續有相續依有依當知亦如是
問曰未來世中有次第緣不耶若有
者諸法應未來世中巳次第住修正
[25-0426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弟六弟八張投
方使則無有用所以者何聖道於未
來世巳有次第時到則生修正方便
復何所爲復有大過何以故無有制
伏貪欲生不淨觀如是亦不能制伏
一切煩惱生對治觀若爾則無解脫
涅槃乃至廣說若無者八分經云何
通如說是人十二刧不墮惡趣乃至
二十刧云何知三業差別是現法報
是生法報是後法報何故一切時世
第一法但生苦法忍何以不生乃至
盡智等諸法何故金剛喻定但生盡
智不生餘法答曰應作是說未來世
中無次第緣問曰若無者則無前說
諸過此八分經云何通答曰世尊觀
過去現在以比相亦知未來世其事
云何答曰世尊觀過去世見彼衆生
修如是業爾所刧中不墮惡道見此
衆生修如是業尒所刧中當不墮惡
道見諸衆生於過去世修如是業於
現世中受如此報見諸衆生於彼造
業若受生報若受後報見諸衆生於
此造業若受現報若受生報若受後
報復有說者衆生有相是心不相應
[25-0427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弟六弟九張投
行住衆生身中世尊不因禪定神通
能知衆生身中有此法者爾所初中
不墮惡道卽見此相知是衆生受現
法報次受生報復受後報評曰不應
作是說若作此說明如來唯有比相
智無了達智應作是說佛世尊有了
達智能知未來雖未來法乱無定次
第如來以明淨智能知未來乱法无
定次第知諸衆生造如此業經爾所
刧不墮惡道受於現報次受生報復
受後報悉實無謬如筭數法知於穀
聚明了無謬何况如來有自然智問
曰以可等故世第一法次生苦法忍
不生乃至盡智等諸法答曰此名數
定事相不定所以者何苦法忍法在
於六地未知爲是何地苦法忍三根
相應不知定與何根相應行於四行
不知定行何行如住増上忍時地行
根定刹那不定所以者何有多刹那
故不知生者是何刹那次第緣亦不
定住世第一法時有五事定地根行
次第刹那是名數定事相不定復有
說者若法依前法相續生不必次第
[25-0427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張投緣
猶如外物無次第緣依於前法相續
而生如牙依前種相續得生乃至果
依前花相續而生内法亦爾不因次
第緣依於前法相續而生苦法忍依
世第一法故相續而生餘乃至盡智
不依世第一法故是以不生金剛喻
定亦應如是通然未來世法屬於現
在若於現在和合則生若不和合不
生世第一法後能生修道無有是處
以分別故設當世第一法與修道和
合爾時則生以不與和合故是則不
生如是苦法忍屬世第一法故生餘
乃至盡智不屬故不生復有說者未
來世中有次第緣問曰若未來世有
次第緣諸法應次第住答曰未來世
中有次第緣義無次第住未來世法
應従何次第緣生者巳定然不次第
住後若生時従何緣生亦定次第住
亦定猶如衆多比丘乱住一處臘數
巳定行列不定後次第住時臘數亦
定行列亦定如是法未生時應屬何
緣生者巳定次第住不定後若生時
従緣生亦定次第住亦定問曰若
[25-0427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一張投
然者修正方便則無有用亦無解脫
涅槃答曰一心次第略說有二種心
當生所謂善與染汙若修正方便善
心便生染汙不生若行邪方便染汙
便生善心不生如一種子後二種當
生所謂牙與爛壞若遇生牙因緣則
便生牙若遇爛壞因緣則生爛壞一
心次第生二種心亦復如是評曰應
作是說未來世中無次第緣所以者
何次第緣者是次第住法未來世中
無次第住次第緣者是不乱法未來
法乱復有說者若未來世有次第緣
者修善者常應修善不應作惡若修
惡時常應作惡不應修善今現見提
婆達多本欲修善而後作惡央掘魔
羅氣噓惡人本欲作惡而後修善以
如是等因緣故知未來世無次第緣
問曰以何等故色法無次第緣答曰
或有說者若法定有所依定有所行
定有所緣故有次第緣色法無有所
依無所行旡所緣是故無次第緣復
有說者若法是相應有所依有所行
有勢用有所緣故有次第緣色法不
[25-0428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二張投
相應無依无行無勢用无緣故無次
第緣復有說者次第緣者是次第住
法色非次第住法或二萬刧或四萬
刧或六萬刧或八萬刧斷絕者復有
說者次第緣現在前時不乱色法現
在前時乱如一時中起欲色界繫色現
在前欲界繫不繫色現在前色界繫
不繫色現在前是故尊者和湏蜜說
曰欲界増益色未滅色界増益色生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少色無間生多
色多色無間生少色彼少色無間生
多色者如空中雲少便生多如小種
子生於大樹如小迦羅羅後成大人
多色無間生少色者如燒大草積後
主少灰以少色無間生多色多色無
間生少色故無次第緣問曰如心
法少無間生多多无間生少其事云
何答曰如無覺无觀地次生無覺有
觀次生有覺有觀如此名少無間生
多如有覺有觀地生無覺有觀次生
无覺無觀如此名多無間生少答曰
不應以地定應以數法定若一受次
第生二受若二受次第生一受有如
[25-0428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三張投上過
以不生故無如上過問曰
以何等故心不相應行無次第緣答
曰或有說者若法定有所依定有所
行定有所緣故有次第緣心不相應
行不爾色法三界繫心不相應行三
界繫餘如上色法說問曰以何等故
說無想定滅盡定是心次第不說無
想天答曰或有說者亦應說而不說
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若
用功難得者說不用功不難得者不
說復有說者若是善者說彼是無記
故不說問曰以何等故無想定滅盡
定是心次第而非次第緣耶答曰或
有說者若法能生心能増益心能取
心是次第緣彼定生時住心㝵心使
心不相續是以不作次第緣復有說
者此定斷心遮心行處是不相應無
勢用法是以不作次第緣問曰入无
想定滅盡定心出定心是其次第中
間有爾許多相續定云何是次第答
曰此中更無餘心故得名次第猶如
有人一在前行一在後來他人問言
彼後來人與誰共來其人答言
[25-0428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四張投與
某甲人次後而來彼二中間雖有村
落樹木畜生等物更無餘人故言次
第如是彼二心中間雖復曠遠更無
餘心故得名次第
曰諸法是心次第亦是無間耶答曰
或有是心次第非心無間有是心無
間非心次第有是心次第亦心無間
有非心次第非心無間是心次第非
心無閒者除定初刹那及餘有心法
諸餘定及出定心是謂心次第非心
無間是心無間非心次第者定初刹
那及餘有心法生住無常是謂心無
間非心次第是心次第亦心無間者
定初刹那諸餘有心法是謂心次第
亦心無間非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
定初刹那及餘有心法生住無常諸
餘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無常是謂
非心次第非心無間問曰諸是心次
第亦是定無間耶答曰應作四句是
心次第非定無間者謂定初刹那諸
餘有心時是謂心次第非定無間是
定無間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刹那及
餘有心法生住無常諸餘定及出
[25-0429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五張投
定心生住無當是謂定無間非心次
第是心次第亦定無間者除定初刹
那及餘有心法諸餘定及出定心是
謂心次第亦定無間非心次第非定
無間者定初刹那生住無常及餘有
心生住無常是謂非心次第非定
無間
觀有三種所謂別相觀惣相觀虛相
觀別相觀者觀色是色相乃至觀識
是識相觀地是堅相乃至觀風是動
相是名別相觀惣相觀者十六聖行
觀是名惣相觀虛相觀者不淨安般
無量除入解脫一切處是名虛相觀
問曰此三種觀何觀次第能入聖道
出聖道時何觀最初現在前答曰或
有說者入聖道時三種能入出聖道
時三種現在前復有說者惣相觀能
入聖道出聖道時三種現在前問曰
若虛想觀不入聖道此經云何通如
說不淨觀次修念覺意答曰此說展
轉相因如子孫法其事云何答曰先
以不淨觀善調伏心使心上息堪任
質直柔軟心得自在然後惣相觀現
[25-0429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六張投
在前能入聖道復有說者摠相觀現
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亦摠相觀
而現在前問曰若然者若依未至若
依初禪若依中間得正決定出聖道
時欲界摠相觀現在前可爾若依二
禪三禪四禪得正決定彼無欲界摠
相觀所以者何以大遠故復更不得
摠相觀除達分善根所以者何以聖
道後不能復起現在前故出聖道時
爲起何等摠相觀現在前答曰於燸
頂忍中間修摠相觀所謂諸行无常
苦空無我涅槃寂靜出聖道時此觀
現在前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
好欲界有三種觀所謂聞慧思慧生
得慧色界有三種所謂聞慧修慧生
得慧無色界有二種修慧生得慧問
曰欲界有三種觀慧何等慧現在前
能入聖道答曰欲界思慧觀現在前
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三種觀現在前
色界修慧觀現在前能入聖道出聖
道時二種聞修慧觀現在前非生得
慧無色界修慧現在前能入聖道出
聖道時亦修慧觀現在前非生得慧
[25-0429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七張投宗惠
問曰以何等故出聖道時欲界生得
慧現在前非色無色界答曰欲界生
得慧猛利色無色界不猛利若依未
至禪得阿羅漢出聖道時還起未至
地及欲界心若依無所有處得阿羅
漢出聖道時還起無所有處及非想
非非想處心若依餘地得阿羅漢出
聖道時卽起彼地心
初禪有三種味淨無漏乃至無所有
處亦三種非想非非想處二種味淨
味相應次第生味相應及淨不生無
漏淨有三種無漏二種淨及無漏不
生味淨初禪有四種有退分住分勝
進分達分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有
四種退分次第生退分生住分不生
勝進分不生達分住分次第生住分
生退分生勝進分不生達分勝進分
次弟生勝進分生住分生達分不生
退分達分次第生達分生勝進分不
生住分退分復有說者退分次第生
三種不生達分住分勝進分盡生四
種達分次第生三種除退分問曰若
坐二禪三禪四禪地欲入初禪識現
[25-0430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八張投
在前幾種觀現在前答曰隨所住地
未離欲者三種觀現在前所謂善染
汙不隱沒無記出時亦三種現在前
若離欲二種有十二種心欲界繫四
種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无記色
界繫三種善隱沒無記不隱沒无記
无色界繫亦三種學無學心問曰欲
界繫善心次第生幾心復従幾心次
第生乃至無學心次第生幾心復従
幾心生答曰欲界繫善心次第生九
心欲界繫四色界繫二善隱沒無記
無色界繫一隱沒無記學无學亦従
八心次第生欲界繫四色界二善隱
沒無記學无學不善心次第生欲界
四心亦従十心次第生欲界繫四色
界繫三無色界繫三隱沒無記心亦
如是欲界繫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
七心欲界四色界二善隱沒無記無色
界一隱沒無記亦従五心次第生欲
界四色界一善心色界繫善心次第
生十一心除無色界繫不隱沒无記
心餘次第能生亦従九心生自地三
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无色界二善
[25-0430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十九張投隱沒
無記學无學心色界繫隱沒无記心
次第生六心色界繫三欲界三除不
隱沒無記心亦従八心次第生色界
三欲界二善不隱沒无記無色界三
色界繫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
色界三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無色
界一隱沒無記亦従色界三心次第
生無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無色界
三欲界二不善隱沒无記色界繫二
善隱沒無記學无學心亦従六心次
第生無色界三色界一善心學無學
心无色界繫隱沒無記心次第生七
心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
色界二善隱沒無記亦従七心次第
生无色界三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
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繫不隱
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無色界三欲
界二不善隱沒無記色界一隱沒無
記亦従無色界三心次第生學心次
第生五心欲界善色界善无色界善
學無學心亦従四心次第生欲界善
色界善无色界善學心無學心次第
生四心欲界善色界善无色界
[25-0430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張投
善無學心亦従五心生欲界善色界
善无色界善學無學心
九八四與十七五當知欲十一九六八
六三當知色九六七亦七六三知無色
五四亦四五當知學无學
有二十種心欲界有八心方便善心
生得善心不善心隱沒無記心威儀
心工巧心報心通果心色界有六心
方便善心生得善心隱沒無記心威
儀心報心通果心無色界有四心方
便善心生得善心隱沒無記心報心
無漏有二心學心無學心問曰欲界
方便善心次第生幾心亦従幾心次
第生乃至無學心次第生幾心亦従
幾心生答曰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
十心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一方便
善心學心無學心亦従八心次第生
欲界四方便善生得善不善隱沒无
記色界二方便善隱沒無記學无學
欲界生得善心次第生九心欲界七
除通果心色界隱沒無記心无色界
隱沒無記心亦従十一心次第生欲
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二方便善隱沒
[25-0431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一張投無記
學无學不善心次第生欲界七心除
通果心亦従十四心次第生欲界七
除通果心色界四生得善隱沒無記
威儀報無色界三除方便善隱沒无
記心亦如是欲界威儀心次第生八
心欲界六除方便善通果心色界一
隱沒無記心无色界一隱沒無記心
亦従七心次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
報心亦如是工巧心次第生六心除
方便善通果心亦従七心次第生欲
界七除通果心欲界通果心次第生
二心欲界通果色界方便善心亦従
二心次第生欲界通果色界方便善
心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二心色
界六欲界三方便善生得善通果心
無色界一方便善學無學心亦従十
心次第生色界四除威儀心報心欲
界二方便善通果心無色界二方便
善隱沒无記學無學心色界生得善
次第生八心色界五除通果心欲界
二不善心隱沒無記无色界一隱沒
無記心亦従色界五心次第生除通
果心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
[25-0431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二張投善才
九心色界五除通果心欲界四方便
善生得善不善隱沒無記亦従十一
心次第生色界五除通果心欲界三
生得善威儀報心無色界三除方便
善色界威儀心次第生七心色界四
除方便善通果心欲界二不善隱沒
無記心无色界一隱沒無記心亦従
五心次第生色界五除通果心報心
亦如是色界通果心次第生色界二
方便善通果心亦従二心次第生色
界方便善通果心無色界方便善心
次第生七心無色界四色界一方便
善學無學心亦従六心次第生無色
界三除報心色界一方便善學无學
心無色界生得善次第生七心無色
界四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色界一
隱沒無記心亦従无色界四心次第
生無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八心
无色界四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心
色界二方便善隱沒無記心亦従十
心次第生無色界四欲界三生得善
威儀報心色界三生得善威儀報心
無色界報心次第生六心無色界三
[25-0431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三張投
除方便善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心
色界一隱沒無記心亦従無色界四
心次第生學心次第生六心欲界二
生得善方便善色界一方便善心無
色界一方便善心學无學心亦従四
心次第生欲界一方便善心色界一
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學心
无學心次第生五心欲界二方便善
心生得善心色界一方便善心無色
界一方便善心無學心亦従五心次
第生欲界一方便善心色界一方便
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學无學心
十八次生九十一生於七十四亦生八
七六及與七二生二欲盡十二十八五
九十一七五二二當知色七六七四八
十六四無色六四亦五五當知學无學
以何等故如人不可得乃至廣說問曰
何故作此論答曰爲止他人意故或
有說者有人以有人故憶本所作復
有說者物性相入相入論者作如是
說一切有爲法有二分若晝若夜夜
時晝入夜中晝時夜入晝中所以者
何如夜中所作晝則憶之以夜入晝
[25-0432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四張投惠巳
中故如晝中所作夜則憶之以晝入
夜中故是故憶本所作或有說者物
性變物性變論者作如是說迦羅羅
變作阿浮阤乃至中年變作老年是
故憶本所作如婆吒樹葉靑變爲黃
彼亦如是或有說者物性徃來徃來
論者作如是說迦羅羅來至阿浮阤
中住故乃至廣說以是事故憶本所
作問曰物性變論徃來論有何差別
答曰物性變論言迦羅羅變作阿浮
阤徃來論言迦羅羅來至阿浮阤中
住倶増長故或有說者覺是一性後
所知覺卽是前所作覺或有說者意
界是常以意界常故憶本所作或有
說者有根本陰有客陰客陰所作根
本陰能知以是故能憶本所作或有
說者前心徃後心語後心我作如是
事是故憶本所作恒河沙數諸佛及
佛弟子不作此論言有人不言物性
相入不言物性變不言物性徃來不
言覺性是一不言意界常不言有根
本陰客陰不言前心徃後心然能憶
本所作如此事微細甚深難知爲顯
[25-0432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五張投惠巳
如此微細甚深難知法故而作此論
問曰以何等故唯說如人不可得前
心不住後心言我有所作而能憶本
所作答曰應如是說以何等故人不
可得物性不相入物性不變物性不
徃來覺性不一意界不常陰性無根
本無客陰前心不徃後心而能憶本
所作而不說者欲現始終略其中間
令經文易故若說如人不可得則止
有人者意前心不徃後心則止徃來
論者意前心後心則止其餘諸論者
意答曰衆生之法得如是相似習智
問曰前言無人今何以言衆生答曰
欲令所說與法體相順故所以者何
若不言衆生但言法法於義雖順於
文不便若言衆生文義俱順以是故
說於衆生復有說者前說實義今說
假名衆生之法得如是相似習智習
智者是決定是修習是自在義本所
作者隨其本事本事者如其性如其
體如其相如其物復有說者應言憶
本共作云何共作如本所見曾所更
復有說者應言憶本作事云何本作
[25-0432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六張投
事隨本形色本所爲欲明憶本所作
義故而作此論喻如能書者乃至廣
說如能書者不至彼能書者所問言
汝作何字彼亦不答我作是字然能
者得如此所習智自所作字亦知
他所作字亦知乃至海外書來亦能
讀知如是前心不徃後心然後心能
憶本所作復欲重明此義故更作喻
如二知他心展轉相緣此亦不問彼
汝思何事彼亦不答我思此事乃至
百由旬外二心而能相知如是前心
不至後心後心而能憶本所念
復次諸心心數法於所緣定問曰爲
於何法定言定耶爲於眼入定爲於
色定爲於刹那定答曰或有說者於
眼入定不於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
何未生心心數法甚多云何於眼入
定答曰如眼識於色定其餘諸識各
於自境界定若眼與靑色和合則生
靑識若與餘色和合則生餘識問曰
若然者便有二心知靑色心則異知
黃色等心復違識身經文如說過去
眼識爲緣過去法緣現在法緣未來
[25-0433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七張投得伊
法耶答曰緣過去法不緣現在未來
復有說者於眼入定色定於刹那不
定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數法甚多云
何於色定答曰若緣靑色則生靑識
餘則不生緣黃等色亦復如是問曰
靑色衆多有靑莖靑枝靑葉靑花靑
果若緣靑莖識云何不耶卽是緣靑
枝靑葉靑花靑果識耶評曰應作是
說於三法定問曰若然者未生心心
數法則多答曰末生法多復有何過
未來世竟無住處耶先巳有住處故
問曰若心心數法於緣定於所依亦
定耶答曰於所依亦定其事云何如
未來心心數法於所依則遠若生現
在前與所依則俱若滅則遠所依復
有說者未生心心數法於所依遠若
現在前則俱若滅俱滅問可若心心
數法於所緣所依定者彼於何時能
有所緣爲於生時爲於滅時若以生
時生時是未來云何未來能有所作
若以滅時滅是壞散衰退之法云何
壞散衰退之時能有所緣評曰應作
是說滅時能緣非是生時所以者何
[25-0433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八張投未生
法是未來未來法不能有所作滅時
名現在現在法能有所作問曰若然
者云何以壞散衰退之法能有所作
答曰一切有法皆爾體性羸劣屬衆
因緣不得自在若心心數法於依所
緣和合能有所緣未來世依及境界
散乱如未來過去亦爾現在則衆緣
和合若當現在不能緣境界者則畢
竟無緣境界義問曰若心心數法於
所緣所依定者此中何以但說所緣
不說所依答曰此中說所念事故不
說所依若有所念必依所緣不用所
依如一境界則爲衆多心心數法所
緣如前一心緣巳後衆多心亦緣猶如
一人而有百子若一子念父餘子亦
念彼一境界爲多心所緣亦復如是
問曰
若所日事異所念事異云何不提婆
達多所更延若達多能憶若延若達
多所更提婆達多能憶答曰提婆達
多身異延若達多身異憶本所作者
身則不異復有說者如提婆達多延
若達多心不得展轉爲因憶本
[25-0433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二十九張投
所作前爲後因復有說者若心相續
若身相續能憶本所作提婆達多延
若達多心不相續身不相續問曰若
心相續者何以先見一牛後見餘牛
言是本牛答曰曾所更事要當相
爾乃識之先所見牛雖復曾更而與
後牛不相似故是以不識若前牛與
後牛相似爾乃可識前所更意必當
有力後不失念而能憶本所作先生
心聚以意名說後生心聚以念名說
以前意有勢力故令後念憶本所作
不失念者所謂不狂心不乱不爲苦
痛所逼是也
有二種心一同行心二同緣心苦法
忍苦比忍苦比智是名同行心不名
同緣心集法忍集法智是名同緣心
不名同行心苦法智亦名同行心亦
名同緣心其餘心亦不同行亦不同
緣同行心所更事同緣心能憶同緣
心所更事同行心能憶有三種心善
不善無記若善心所更事善不善無
記心能憶不善無記心亦如是復有
四種心善不善隱沒无記不隱沒無
[25-0434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三十張投記如
善心所更事四種心能憶乃至不隱
沒無記心所更事四種心能憶復有
四種心従因緣生心従次第緣生心
従境界緣生心従威勢緣生心若一
心曾所更事四心盡能憶復有五種
心見苦所斷心乃至修道所斷心若
見苦所斷心所更事五種心能憶見
集所斷修道所斷亦如是見滅所斷
心所更事四種心能憶除見道所斷
心道亦如是除見滅所斷心復有六
種心所謂六識若六識所更事意識
能憶復有十二種心欲界善心不善
心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心色界
三種除不善無色界亦如是學心無
學心如十二種心有相似十二法十
二念如欲界善心所更法十二念盡
能憶不善亦如是隱沒無記心所更
法有八種念能憶欲界四色界善不
隱沒无記學無學欲界不隱沒無記
亦如是色界善心所更法十二種念
能憶色界隱沒無記心所更法十種
念能憶除欲界隱沒无記不隱沒無
記色界不隱沒无記心所更法
[25-0434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三十一張投十種
念能憶除無色界隱沒無記不隱沒
無記无色界善心所更法十種念能
憶除欲界隱沒無記不隱沒无記無
色界隱沒无記心所更法九種念能
憶欲界善不善色界善隱沒無記无
色界三種學無學不隱沒无記亦如
是學心所更法十二種念能憶無學
心亦如是如經
說尊者舎利弗作如是言諸長老若
不壞意内入照了外入法能生正觀
現在前則意識生彼云何壞意入答
曰壞有三種所謂湏臾壞命終壞究
竟壞湏臾壞者若入無想定滅盡定
是名湏臾壞命終壞者如斷善根壞
善意如凡夫人離欲乃至命終時壞
不善意究竟壞者如苦比智生苦諦
所斷意究竟壞乃至道比智生見諦
所斷意究竟壞住不退法斯阤含見
諦所斷意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意
究竟壞住不退法阿那含一切見諦
所斷意欲界修道所斷染汙意究竟
壞住不退法阿羅漢一切染汙意究
竟壞
[25-0434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三十二張投以何
等故所念事忘而復憶答曰衆生之
法心相似次第生知見者有三種相
似所謂方便相似境界相似隨順相
似云何方便相似如人讀修多羅而
後忘失後懃方便還復通利毗尼阿
毗曇懃方便亦如是先修不淨觀
後忘失後懃方便隨其境界還現在
前安般觀界方便亦如是曾聞有婆
羅門子讀違阤經而後忘失還欲通
利盡其方便而猶不能徃詣師所而
問之言本所讀經今悉忘失還欲通
利雖懃方便猶故不能今當云何其
師問言汝本讀時云何而讀弟子答
言初讀經時手則索繩口誦經文師
告之言當如先法還讀誦之弟子如
教後便通利是名相似方便云何境
界相似如於此處見河池山林經行
住處後至異處若見如先事者還復
憶念本所見事是名境界相似云何
隨順相似如得隨順飮食方土住處
說法同行之人則能憶本所作曾聞
有一比丘讀誦阿含而後忘失雖懃
方便猶故不能還得通利徃詣
[25-0435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三十三張投
大德阿難所作如是言本讀阿含而
今忘失雖懃方便猶故不能還令通
利今當云何阿難語言可求多油入
浴室中以用塗身燸水洗浴加求隨
順飮食方士住處說法同行之人彼
如其言具諸方便卽還通利是名隨
順相似云何次第彼相續不斷是名
次第復有說者次第者不相續心還
令相續無能遮止不爲對治所壞亦
所更意力强而不失念者前生心聚
以意名說後生心聚以念名說前心
有力故能令後心憶本所作不失念
者不狂不心乱不爲苦痛所逼尊者
和湏蜜說曰以三事故所念事忘而
復憶一者善取前相二者有相似方
便三者不失念
以何等故先所念事忘而不憶答曰
衆生之法心不相似次第生心知見
者有三種不相似所謂方便不相似
境界不相似隨順不相似云何方便
不相似如人讀修多羅而後忘失復
讀毗尼阿毗曇亦復忘失先修不淨
觀後復忘失復修安般觀界方便亦
[25-0435b]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三十四張投復
忘失是名方便不相似云何境界不
相似本曾見河池山林經行住處如
是等事後至異處不見如是等事於
前所見更不復憶是名境界不相似
云何隨順不相似若不得隨順飮食
方土住處同行之人於前所作永不
復憶是名隨順不相似不次第者不
相續斷絕是名不次第亦所更意力
弱而失所念者彼前生心聚以意名
說後生心聚以念名說前心弱故不
能令後心憶本所作失念者若狂心
乱爲苦所逼尊者和湏蜜說曰以三
事故前所念事忘而不憶一者不善
取前相二者無相似方便三者失所
念問
曰色界修慧亦有忘而不憶耶答曰
亦有以身羸弱故心亦羸弱心羸弱
故所念事忘而不憶誰有此忘而不
憶耶答曰聖人凡夫倶有聖人者湏
阤洹斯阤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
亦於所念事忘而不憶唯有如來憶
而不忘何以知之如經說佛告舎利弗
假使諸比丘衆於百年中若以坐
[25-0435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苐六苐三十五張投
牀臥牀輿我而行若當如來無上智
辯而有退失無有是處如持四弓喻
乃至廣說以是事故知如來無忘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六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25-0436a]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七投
迦旃延子造三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阤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智品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