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52 毗尼關要-清-德基 (master)



毗尼關要卷第五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 德基 輯


【○第九異分取片謗戒


總釋同前。


緣起處。


佛在耆闍崛山。


起緣人。


慈地比丘從耆闍崛山下。見大羝羊即牡羊也。共母羊
行婬。即將羝羊比沓婆摩羅子。母羊比慈比丘尼。
語諸比丘。我先以聞無根法謗沓婆摩羅子。我今
親自眼見沓婆摩羅子與慈比丘尼行不淨行。諸
比丘問知其故白佛。訶責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以瞋恚故。於異分事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
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壞彼清淨行。彼於異時。若問
若不問。知是異分事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瞋恚故
作是語。作是語者。僧伽婆尸沙。」


【釋義 異分事中取片十誦云。異分者。四波羅夷是。若犯者非沙門。非釋子
失比丘法。故名異分。不異分者。十三事乃至七止諍法。若犯是事。故名比丘。故名釋子。不失比丘法。是名
不異分。片者。諸威儀中事。(文)謂沓婆摩羅子在耆闍崛山下。與女人共立而語。此是威儀中細小之事。慈
[005-0521c]
地見之。將非比丘法而謗。故云諸威儀中事 善見云。餘分者。沓婆是人。羊是非人。以羊當沓婆。是名餘
分。或云餘分。餘即非波羅夷事。以餘事而當波羅夷也。非波羅夷下。前巳釋明


犯緣同前。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不犯波羅夷。言犯波羅
夷。以異分無根法謗。僧殘。
若比丘不犯波羅夷。
謂犯僧殘。乃至惡說。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
殘。
若比丘犯僧殘。彼謂犯波逸提。乃至惡說。以
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殘。
若不清淨人與不
清淨人相似。
若不清淨人與清淨人相似。

清淨人與不清淨人相似。
若清淨人與清淨人
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謗。彼以異分無根
波羅夷法謗。皆僧殘。
若見本在家時。犯婬盜五
錢若過五錢。若殺人。便語人言。見比丘犯婬盜若
殺。
若聞本在家時。犯婬盜殺。自稱得上人法。如
是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說而了了。僧殘。

了了。偷蘭遮餘並同前。故不繁出


○第十破僧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結罪同。大乘同制。若僧輪未破。即惡
心瞋心。僻教戒攝。若僧輪破。則成逆罪。
律攝云。
由僧伽事及邪智煩惱。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耆闍崛山。


起緣人。
[005-0522a]


提婆達多自欲害佛。復教阿闍世王弑父。惡名流
布。利養斷絕。通巳五人家家乞食提婆達多者。又云提婆達兜。此
翻天授。亦云天與。謂父母從天乞故。又翻天熱。以其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熱故。略云調達。是佛堂弟。阿
難親兄。博通內外經書。有三十相。短佛六寸。四月初七日生 阿闍世王。秦言未生怨。母懷妊。未生之日。
巳有惡心於瓶沙王。故名未生怨也。舊翻無指。初生時。相師云是王怨。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
名無指也 普超經云。阿闍世王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實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
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 通巳五人者。一三聞達多。此人智慧
才高。即居於首。二騫茶達婆。是調達親友。三拘婆離。是調達弟子。四迦留羅鞮舍。是人姊妹有七人。皆為
比丘尼。有大勢力。調達為主。故云通巳五人。諸比丘聞白佛。佛以無數

方便。訶責巳。告諸比丘。自今巳去。不得別眾食。聽
齊三人食。所以然者。有二事利故。為攝難調故。為
慈愍白衣家故。何以故。恐彼難調人故。自結別眾
以惱眾僧。調達即生此念。未曾有。瞿曇沙門乃斷
人口食。我寧可破彼僧輪。我身滅後。可得名稱。言
沙門瞿曇有大神力。智慧無礙。而調達能破彼僧
輪。我等今有五法。亦是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勝
法。我等盡壽乞食。盡壽著糞掃衣。盡壽露坐。盡壽
不食酥鹽。盡壽不食魚肉。以此五法。教諸比丘。令
其信樂。諸比丘聞白佛。佛言。調達今日斷四聖種。
以無數方便訶責。當知破和合僧甚惡。得大重罪。
在泥犂中。一劫受罪。不可救療。告諸比丘。聽僧與
調達訶諫。捨此事故。白四羯磨。為諸比丘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欲壞和合僧。方便受壞和合僧法。堅持不捨。
[005-0522b]
彼比丘應諫是比丘。大德。莫壞和合僧。莫方便壞和
合僧。莫受壞僧法堅持不捨。大德。應與僧和合。與僧
和合歡喜不諍。同一師學。如水乳合。於佛法中。有增
益安樂住。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三
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迦婆尸沙。」


【釋義 和合者。同一羯磨。同一說戒。僧者四比丘。
若五若十。乃至無數壞者即破也。破有十八事。法非法
謂八聖道是法。說是非法。五法是非法。而言是法也。律非律八聖道是律。說言非律。五法非
律。說言是律。犯非犯不剃髮剪爪。佛說犯戒。而言爪髮有命。有剃剪犯 剃髮剪爪。是佛
所制。律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涅槃經云。頭鬚爪髮。悉皆長利。是破戒之相。非犯說犯者。佛不制心戒。而
說心起三毒。即是犯戒。若輕若重。有殘無殘如優缽羅龍王。以摘樹葉故。罪
不可懺。因此便言。殺草木者。一切是重。重說輕者。見須提那達尼吒等。以先作故。不得重罪。便言婬盜等
是輕。粗惡非粗惡謂初二篇是粗惡罪。言非粗惡罪。下三篇非粗惡罪。而言是粗惡罪。
上准薩婆多釋。常所行非常所行十誦云。常所行事者。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
羯磨。布藏自恣。立十四人羯磨。十四人者。大沙門百一羯磨云。一能作法人。二能分臥具人。三能敷臥具
人。四能分僧餅人。五能處分差請人。六能分處沙彌人。七能分僧粥人。八能處守園人。九能分僧衣人。十
能分雨衣人。十一主分藥人。十二晝夜掌僧物人。十三掌僧粗物人。十四掌守住處人。制非

僧祗云。若比丘於十二事。戒序。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尼薩耆。九十波夜提。四波羅
提提舍尼。眾學法。七滅諍隨順法。不制者制。制者便開。是名制非制說非說八聖道是佛所
說。而言非佛所說。五法非佛所說。而言是佛所說。是為十八住。破僧法者。

即住此十八事是是為方便受壞和合僧法。堅持不捨正明依事制戒。
律攝云。於破僧事。堅執不捨者。既思眾破。攝化門徒。自守邪宗。多求惡黨。故堅持不捨也。彼比

丘應諫是比丘。大德莫壞和合僧。乃至堅持不捨
乃屏。處諫勸。令除惡見。捨離邪法。同一師學如水乳合下顯和合勝
[005-0522c]
益。同一師者。謂如來是我等大師。種種姓出家。咸稱釋子。同學十分教。教體無別故。善見云。同有二義。一
者心同。二者身同。心同者。心同法。身同者。共一和合。布薩云。何不同身。雖共一處。心行外法。是名身同心
不同也。如水乳合者。謂事理和合也。水乳和合。即同一相一味。事與理一相無差。同得解脫。故云如水乳
合也。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謂於貪瞋癡。善能調伏。於勝法中。善能精
修。令佛教法得流通故。住於八聖法中。依此法故。能獲勝果。故曰於佛法中增益安樂住也。是

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此謂屏處諫勸也。彼比丘應三
諫捨此事故此謂僧中羯磨諫也。乃至三諫捨者善謂不犯本罪
不捨者違諫成犯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欲破僧心。二
受持破僧法。三僧中如法三諫不捨。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
僧法堅持不捨。彼比丘當諫此比丘言。大德莫方
便破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堅持不捨。大德當與僧
和合。歡喜不諍。同一水乳。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
住。大德可捨此事。莫令僧作訶諫而犯重罪。若用
語者善。
若不用語者。復令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若王若大臣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求異道
沙門者。即外道出家者是。沙門乃出家之總名也。求者即求聽納諫。此謂屏處諫也。若餘方

比丘聞知其人。信用言者。應求。若用言者善。若不
用言者。應作白。作白巳應更求。大德我巳白竟。餘
有羯磨在。汝今可捨此事。莫令僧為汝作羯磨更
犯重罪。若用語者善。不用語者。應作初羯磨。作初
羯磨巳。應更求。若用語者善。不用語者。應作第二
羯磨。作第二羯磨巳。應更求。若能捨者善。若不捨
[005-0523a]
者。與說第三羯磨竟。僧殘。
作白二羯磨竟捨者。
三偷蘭遮。
作白一羯磨竟捨者。二偷蘭遮。

白竟捨者。一偷蘭遮。
若初白未竟捨者。突吉羅。


若一切未白。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和合僧法
堅持不捨。一切突吉羅。
若僧為破僧人作訶諫
羯磨時。有比丘教言莫捨。此比丘偷蘭遮。
若不
訶諫。突吉羅。
若比丘尼教言莫捨。尼偷蘭遮。


未作訶諫尼教莫捨。突吉羅。
除比丘比丘尼。更
有餘人教莫捨。盡突吉羅餘人即三小眾
第三分云。提
婆達多行籌曰。誰諸長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
是佛所教者捉籌。於是五百新學無智比丘捉籌。
隨調達去。舍利弗目犍連說法。現神通將還。佛令
作偷蘭遮懺悔。又云。有二事破僧。妄語。相似語妄語
者。非佛所說言佛所說。相似語者。謂制五法。彷〔佛〕佛語。復有二事破僧。作羯

磨取籌。若一比丘乃至二人三人。雖求方便。亦不
能破僧。亦非比丘尼等能破僧。若此眾四人若過。
彼眾四人若過。行破僧籌作羯磨。是為破和合僧。
泥犁中受罪一劫不療。能和合者。得梵天福。一劫
受樂。
五分云。我不見餘法壞人道意如名聞利
養者。調達所以破僧。為利養故。調達成就八非法
故破僧。利不利。稱無稱。敬不敬。樂惡隨惡知識。有
四事名破僧。說五法。自行籌捉籌。於界內別行僧
事。復次若王若大臣若餘六眾。令僧不和合而非
破。若一比丘乃至七比丘不和合。亦非破。若不問
[005-0523b]
上座而行僧事。是即不和。亦非僧破。若不共同食。
於食時異坐。鬪諍罵詈。亦不名破。要於界內八比
丘以上。分作二部。別行僧事。乃名為破。是中主者。
一劫墮大地獄。不可救。
十誦云。破僧有二種。破
羯磨。破法輪。破羯磨者。一界內別作布薩羯磨。破
法輪者。輪名八聖道分。令人捨八聖道。入邪道中
言法輪者。能運為義。謂運行人直至涅槃。由八聖道。能得沙門四道果故。又輪者摧壞為義。謂如來以所
證之法。轉度與他心。能壞一切眾生煩惱。名之為輪也。如輪王寶能壞能安。法輪亦爾。壞煩惱怨。安住諦
理。入邪道中者。謂五法非趣涅槃正道。是調達師心制法。攝化門徒。令失正智。增長邪見。故云入邪道中
。薩婆多云。破僧輪。破羯磨僧。有何差別。答有種

種差別。破僧輪。破羯磨僧。俱偷蘭遮。而破僧輪犯
逆罪。偷蘭不可悔。破羯磨僧不犯逆罪。偷蘭可悔。
又破僧輪入阿鼻獄。受罪一劫。破羯磨僧不墮阿
鼻獄。破僧輪下至九人。破羯磨僧下至八人。破僧
輪一人自稱作佛。破羯磨僧不自稱作佛。破僧輪
界內界外一切盡破。破羯磨僧要在界內別作羯
磨。破僧輪必男子。破羯磨僧男子女人二俱能破。
破僧輪破俗諦僧。破羯磨僧。俗諦僧第一義諦僧
二俱能破。破僧輪但破閻浮提。破羯磨僧通三天
下。
比丘尼僧殘。三小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初諫便捨。若非法別眾。非法和合
眾。法別眾。法相似別眾。法相似和合眾。非法非律
非佛所教。若一切未作訶諫。若破惡友惡知識。若
破方便欲破僧者。遮令不破。若破方便助破僧者。
[005-0523c]
二三人羯磨。若欲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為僧。為
塔。為和尚同和尚。為阿闍黎同阿闍梨。為知識作
損減。作無住處。破者不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善見云。最初犯者。調達是也。問曰。餘戒最初不犯。調達亦應不犯。答曰。以眾僧三諫不捨故。所以犯罪


○第十一黨惡破僧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所由之事及起煩
惱如上。


緣起處。


佛在耆闍崛山。


起緣人。


提婆達多故執此五法。復往教諸比丘。諸比丘諫
調達。時調達伴黨語諸比丘言。汝莫諫提婆達多
云云。諸比丘白佛。佛令僧作訶諫白四羯磨巳。結
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伴黨。若一若二若三。乃至無數。彼比丘語是
比丘言。大德莫諫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語
比丘。此比丘所說。我等喜樂。此比丘所說。我等忍可。
彼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說。言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
語比丘。此比丘所說。我等喜樂。此比丘所說。我等忍
可。然此比丘非法語比丘。非律語比丘。大德莫欲破
壞和合僧。汝等當樂欲和合僧。大德與僧和合。歡喜
不諍。同一師學。如水乳合。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
[005-0524a]
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三諫。捨是事
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釋義 順從有二。一法順從。以法教授。增戒。增心。
增慧。諷誦承受此名三無漏學。增戒者。戒防身口惡。淨修身口。無法不盡。增心者。心
息於垢。無法不周。增慧者。明見法相。根本除惡。又增戒者學律藏。增心者學契經。增慧者學阿毗曇。經中
有三修。修戒修心修慧。修此三學。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故知學此三學。攝一切學。二衣

食順從者。給與衣被飲食臥具醫藥。伴黨者。若四
若過四即乃至無數也。彼比丘語是比丘言此非法羣黨。而遮如法者
諫勸。大德莫諫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語比

律攝云。法語者。語辭圓足。律語者。合理無差。能引實義。名曰法語。出柔諫言。名曰律語。此
比丘所說我等喜樂。此比丘所說我等忍可下明依
事制戒。律攝云。彼所作事。咸稱我心。彼比丘言如法比丘。大德莫作是說。

乃至非法語比丘非律語比丘下勸隨正部。捨背邪宗也。大
德莫欲破壞和合僧。乃至增益安樂住下顯破僧罪。固不
小。和合僧。功德難思。義如前釋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作非法羣黨。
二受持非法。三僧中如法三諫不捨。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作非法羣黨。語諸比丘
言。大德汝莫諫此比丘。乃至我等忍可。諸比丘應
諫。乃至增益安樂住。可捨此事。勿為僧所訶更犯
重罪。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當作白。白巳當語
彼人言。我巳白。餘有羯磨在。汝可捨此事。勿為僧
所訶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當作初
羯磨。作初羯磨巳。當語言。我巳白及初羯磨。餘有
[005-0524b]
二羯磨在。如是乃至第三羯磨竟。僧殘。
餘得罪
輕重。並同前戒。
十誦云。若一比丘被擯。而四比
丘隨之。名為破僧。若多知多識多聞大德。明解三
藏義人。不應與作不見擯。若擯。得偷蘭遮罪。近破
僧故。又云。若一人擯一人。突吉羅。一人擯二三四
人。隨二三四突吉羅。二人三人擯二三四一人。得
罪亦爾。若四比丘擯四比丘。得偷蘭遮。以破僧因
緣故問一比丘被擯。四比丘隨之。名為破僧。此破僧罪屬能擯耶。屬所擯耶。屬隨者耶。答若能
擯者如法。則罪屬所擯及隨擯人。若能擯者非法。則罪屬能擯者及僧。然如法比丘雖枉受擯。決不在界
內別行僧事也。又問若多知多識等。不應與作不見擯。則此等人有過。豈便可容恕耶。答多知識人有過。
雖非可容恕。但須善權誘勸。令其見罪。若輒作羯磨。必致破僧之咎。故得罪爾。比丘尼僧

殘。三小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初語時捨。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
法別眾。法相似別眾。法相似和合眾。非法非律非
佛所教。若一切未作訶諫捨。無犯。不犯者。最初未
制戒等。


○第十二驅擯不服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即因利求利。經理
白衣等戒名污他家。邪業覺觀邪命自活等戒名
行惡行。言僧有愛恚等。即謗僧戒攝。
律攝云。由
受用鄙事故。而行污他家。由家慳煩惱。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須達多長者。見佛聞法。便獲初果。為佛造寺。欲擇好處。祗陀太子亦
[005-0524c]
云逝多太子。有園甚好。長者遍布金錢就買。一處未徧。太子曰。金未徧處還我。當為佛作寺門。世尊到寺
讚歎。欲為呪願。太子作是念。惟願世尊。先說我名。世尊知巳。隨太子心。告言。此祗樹給孤獨園。梵語祗陀。
此云戰勝。以戰勝時生。喜以為名也。今單言祗者。取文省故。給孤表德。謂常給施孤獨。本名須達多。葢祗
陀施樹。給孤買園。兼二為名。舉國令遠人知。稱園令近人知。故云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也


起緣人。


時䩭連村有二比丘。一名阿濕婆。二名富那婆娑
䩭連村者。迦尸國之邑名。十誦云。黑山土地。梵語阿濕婆。此云馬師。梵語富那婆娑。此云滿宿 善見云。
馬師滿宿。於六羣中。最為上座。本是田夫。同作田辛苦。共相論言。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於佛法中。衣
食自然。同伴答言可爾。即就舍利弗目連出家。與受具足。誦波羅提木叉竟。滿五夏。離師異住。常好種華
 薩婆多云。馬宿井宿。恒造惡業。佛常教化。都不信受。佛記二人。命終生龍趣中。彼亦自見。於十指端。有
十道水。將欲流出。便作是念。我等決定當生龍中。佛復記云。此二人巳種獨覺菩提。於當來世。定成獨覺
。在䩭連村行惡行污他家。彼作如是非法行。自

種華樹。教人種華樹。自溉灌。教人溉灌。自摘花。教
人摘花。自作華鬘。教人作華鬘。自以線貫若繫。教
人線貫繫。自持華。教人持華。自持華鬘與人。教人
持華鬘與人。與彼村中婦女。共一牀坐起。同一器
飲食。言語戲笑。或自歌舞倡伎。或他作巳唱和。或
俳說俳說即戱也。又俳優雜戱也。或彈鼓簧吹貝簧者。乃笙竽管中金葉也。
然笙竽皆以竹管植于匏中。而竅其管底之側。以薄金葉障之。吹則鼓之而出聲。所謂鼓簧也。貝乃海螺
也。吹之有聲。或嘯乃至受雇戲笑僱者傭作也。嘯者蹙口而出聲也。時

眾多比丘乞食䩭連。齊整庠序。低目直前。居士見
之。反以為過。不得飲食。比丘問知其故。具以白佛。
佛遣舍利弗目連。往作擯羯磨。時二比丘謗言。眾
僧有愛恚怖癡。更有餘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
[005-0525a]
者。舍利弗目連白佛。佛令僧作訶諫白四羯磨巳。
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依聚落。若城邑住。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
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諸比丘當語是比丘言。大
德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
聞。大德汝污他家。行惡行。今可遠此聚落去。不須住
此。是比丘語彼比丘。作是語。大德諸比丘有愛有恚。
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
丘報言。大德莫作是語。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
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而諸比丘不愛不恚。不
怖不癡。大德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見亦聞。行惡
行亦見亦聞。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者。彼比丘
應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
尸沙。」


【釋義 依聚落若城邑住者。村有四種如上律攝云。村
落巷陌街衢住處名為邨。村外遠家名為落。城邑者屬王律攝云。君王都處名為城
。家者有男有女。

污他家者。有四種事。一依家
污家。二依利養污家。三依親友污家。四依僧伽藍
污家。
云何依家污家。從一家得物。與一家。所得
物處聞之不喜。所與物處思當報恩。即作是言。若
有與我者。我當報之。若不與我者。我何故與。是為
依家污家。
云何依利養污家。若比丘如法得利。
乃至缽中之餘。或與一居士。不與一居士。彼得者
[005-0525b]
即生是念。當報其恩。若不與我者。我何故與。是為
依利養污家。
云何依親友污家。若比丘依王大
臣。或為一居士。或不為一居士。所為者思當報恩。
不為我者。我不供養。是為依親友污家。
云何依
僧伽藍污家。若比丘取僧華果與一居士。不與一
居士。即作是念。其有與我者。我當供養。不與我者。
我不供養。是念依僧伽藍污家。以此四事故污家。
故言污他家謂污染他人平等淨信。揀別施供也。行惡行者。自種華
樹。教人種華樹。乃至受雇戲笑等。
污他家行惡
行亦見亦聞此明依事制戒。律攝云。由依污家生眾罪故。見謂眼識。聞謂耳識。此顯見
聞疑性。非為虗妄而說也。大德汝污他家。行惡行。今可遠此聚

落去。不須住此是驅擯之辭。是比丘語彼比丘作是語。
大德諸比丘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
丘。有驅者。有不驅者此是污他家輩。非理謗僧之語。律攝云。愛者於不驅者而
有愛心〔於〕所驅者而有恚心。怖者於逃去者不敢治罰。癡者於污家之輩不善分別。應驅而不驅也 僧
祗云。是六羣比丘。聞尊者與諸比丘來。為我作驅出羯磨。即生恐怖。時三文陀達多摩醯沙達多。走到王
道聚落。長老闡陀迦留陀夷。便一由旬迎尊者懺悔言。長老我所作非善。犯諸過惡。從今巳去。不敢復作。
彼二比丘既不懺悔。又復不走。故作羯磨驅出。以非理謗僧。諸比丘報言。大德

莫作是語。乃至堅持不捨者此屏處諫也。彼比丘應三
諫下僧中三諫也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污他家行惡
行。二非理謗僧。三僧中如法三諫不捨。


定罪 此中犯者。彼比丘諫此比丘言。大德污他
家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大德汝污他家。行
[005-0525c]
惡行。可捨此事。莫為僧所訶更犯重罪。若隨語者
善。若不隨語者應作白。作白巳應求。乃至第三羯
磨竟。僧殘如前二戒不異。若白二羯磨捨者。三偷蘭遮
若白一羯磨捨者。二偷蘭遮。
若白竟捨者。一偷
蘭遮。
若初白未竟捨。突吉羅。
若未白前言僧
有愛恚怖癡。一切突吉羅。
若僧作訶諫時。更有
餘比丘。教莫捨此。比丘偷蘭遮。
若未作訶諫。突
吉羅。
若僧作訶諫時。有比丘尼教莫捨。尼偷蘭
遮。
若未作訶諫教莫捨。尼突吉羅。
除比丘比
丘尼。餘人教莫捨。訶與不訶。盡突吉羅餘人即三小眾。若
不看書持往。突吉羅。
若為白衣作使。突吉羅。


薩婆多云。一切女母女姊妹不問親疎。一切不聽
同坐。以壞威儀故。以香塗身熏衣。四眾得突吉羅。
比丘尼得波逸提。以女人染著深故。五眾盡不聽
啼哭。乃至父母喪亡。一切不聽。四眾得突吉羅。尼
得波逸提。以愛戀心深故。一切五眾不聽大喚。以
壞威儀故。
比丘尼僧殘。三小眾突吉羅。是謂為
犯。


開緣 不犯者。初語時捨。一切非法羯磨諫。若未
作訶諫前不犯。若與父母。病人小兒。妊身婦女。牢
獄繫人。寺中客作者。不犯不犯污他家。若種華樹。復教
人種。供養佛法僧。自造華鬘教人造。供養佛法僧。
自以線貫華教人貫。供養佛法僧不犯行惡行。若人舉
手欲打。若被賊。若象熊罷師子虎狼來。恐難之處。
[005-0526a]
若擔剌棘。於中走避者。不犯。若渡河溝渠坑跳躑。
若同伴在後。還顧不見。而嘯喚者。不犯不犯行惡行。若
父母病。若閉在獄。若為篤信優婆塞病。若閉在獄
者。看書持往不犯為白衣作使。若為塔為僧為病比丘事。
持書往反者。一切不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會詳 薩婆多云。若以種種信物。與一切在家人。
皆名污他家。何以故。凡出家人無為無欲。清淨自
守。以修道為心。若與俗人信使往來。廢亂正業。非
出家所宜。又復若以信物信物者。謂檀越信敬所施之物。贈遺白
衣。則破前人平等好心。於得物者。勸喜愛敬。不得
物者。縱使賢聖無愛敬心。失他前人深厚福利。又
復倒亂佛法。凡在家人應供養出家人。而出家人
反供養白衣。仰失聖心。又亂正法。凡在家人常於
三寶。求清淨福田。割損血肉。以種善根。以出家人
信物贈遺因緣故。於出家人生希望心。破他前人
清淨信敬。又失一切出家人種種利養。若以少物
贈遺白衣。縱使起七寶塔。種種莊嚴。不如靜坐清
淨持戒。即是供養如來真實法身。若以少物贈遺
白衣。正使得立精舍猶如祇桓。不如靜坐清淨持
戒。即是清淨供養三寶。若以少物贈遺白衣。縱令
四事供養。滿閻浮提一切聖眾。不如靜坐清淨持
戒。即是清淨供養一切聖眾。
若有強力。欲破塔
壞像。若以贈遺得全濟者。當賣塔地華果。若塔有
錢。若餘緣得物。隨宜消息。若有強力。欲於僧祇作
[005-0526b]
破亂損減。若僧祇地中隨有何物。賣以作錢。隨宜
消忍。若僧常臘。若面門臘常臘即十方常住僧物。面門臘即現前僧物。但
臘字未知何義。若有強力。欲作損減。隨此地中所可出物。

以消息之。父母是福田。則聽供養。若僧祇役人。則
應與。一切孤窮乞丐。憐愍故應與。一切外道。常於
佛法。作大怨敵。伺求長短。是應與。
第三分云。不
應為白衣剃髮。除欲出家者。
第四分云。不應禮
白衣。不應禮白衣塔廟。亦不應故左遶行。不應與
人卜占。不應從人卜占。不應自作伎。若吹貝供養
塔。聽令白衣作。不應畜鸚鵡等。不應畜狗。不應乘
象馬車乘輦輿。捉持刀劍。老病者聽乘步挽車。若
男乘避難。聽乘象馬。白衣持刀劍寄。聽藏舉。不應
向暮至白衣家。除為三寶事病比丘事。或檀越相
喚。常喜往反白衣家。有五過。一數見女人。二漸相
親近。三轉相親厚。四生欲意。五或犯死罪。若次死
如是日親日厚。婬機安得不動。如乾薪觸火。豈不生烟。共相親近。或不能觀九不淨想。制伏婬
心。有犯不淨行。如人斷頭不復活。故云死罪。或弄陰墮精。身相觸。粗惡語等。如人斫傷。殘有咽喉。尚通懺
悔。故云次死罪。白衣家有九法未作檀越不應作。若至其

家不應坐。何等為九。見比丘不喜起位。
不喜作
禮。
不喜請比丘坐。
不喜比丘坐。
設有所說
而不信受。
若有衣服飲食之具。輕慢比丘而不
與。
若多有而少與。
若有精細而與粗惡。

不恭敬與。是為九。
五分云。不應以僧果餉白衣。
若乞應與。學迷人呪起死人呪者。偷蘭遮。
十誦
[005-0526c]
云。比丘有五不應行處。童女家。寡婦。婦。婬女。比丘
尼。又五。賊家。旃陀羅家。酤酒家。婬女家。屠兒家。


根本雜事云。五非處不應住立。唱令家即優俳戲樂之家。婬
聲美色。能惑亂人道意故。婬女家。酤酒家。王家。旃陀羅家。


見云。檀越請比丘送喪。不得去。自念我往看塟。作
無常觀。因此故或得道果。如是去。無罪。
尼陀那
云。苾芻不應賣藥。若善醫方者。起慈愍心。應病與
藥。不得受他價直。
南海寄歸傳云。死喪之際。不
得與俗同哀。應為亡者。淨飾一房。或可隨時權施
葢幔。讀經念佛。具設香華。冀使亡魂托生善處。方
成孝子。始為報恩。若比丘亡者以火焚之。送者在
邊坐。令一能者誦無常經。半紙一紙。勿令疲久。各
念無常。還歸住處。寺外連衣並浴。皆用故衣。不損
新服。別著乾者。然後歸房。衣服之儀。曾無片別。豈
容號咷數月。麻服三年者哉。
緇門警訓云。但以
邪心有涉貪染。為利賣法。禮佛讀經。斷食諸業即打
餓七水齋。名為惡求多求。所獲贓賄。皆曰邪命物。正乖佛化言贓
賄者。乃貪吏所受物名。亦盜賊所偷劫物名。今出家人邪心獲利。亦得此名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結亦同。大乘同制。若菩薩惡性戾情。
難可共語。四攝虧損。利生無門。障蔽大願。佛果難
期。
律攝云。不忍他語。違如法教。由惡性故。遂生
惱恨。自損損他。制斯學處。
[005-0527a]


緣起處。


佛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釋在前文


起緣人。


尊者闡陀惡性不受人語。語諸比丘。汝莫語我若
好若惡。我亦不語諸大德若好若惡。諸大德且止。
莫有所說。何用教我為。我應教諸大德。何以故。我
聖主得正覺故言我聖主者。何以故。我與勒陟送佛入山學道。不見諸長老一人侍
從佛者。佛得道巳。而轉法輪。是故佛是我家佛。法亦是我家法。是故我應教諸長老。諸長老不應反教我。
闡陀何故不言僧是我家僧。為與僧鬪諍。故不言僧是我家僧也。譬如大水初來

漂諸草木。積在一處。亦如大風。吹諸草木。集在一
處。諸大德亦復如是。是故諸大德不應教我。我應
教諸大德。時諸比丘白佛。佛聽僧與闡陀作訶諫
白四羯磨巳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惡性不受人語。於戒法中。諸比丘如法諫巳。
自身不受諫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若好若惡。我亦
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且止莫諫我。彼比
丘諫是比丘言。大德莫自身不受諫語。大德自身當
受諫語。大德如法諫諸比丘。諸比丘亦如法諫大德。
如是佛弟子眾得增益。展轉相諫。展轉相教。展轉懺
悔。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三諫。捨是
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釋義 惡性不受人語者。不忍不受人教誨。於戒
法中。如法諫巳戒法者。有七犯聚。波羅夷。僧殘。波逸
[005-0527b]
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
如法諫巳者謂如
法如律如佛所教。謂於五篇七聚中。依實事。如法而說也。自身不受諫語謂諸同學
如法諫時。仍守戾情。不納其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若好若惡。我

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謂巳及他一切好事莫相勸。惡事莫相遮
正顯惡性憍慢不受諫也。大德且止。莫諫我且止者。謂預相遮止。未說之事。不須
復說。莫諫我者。不喜相聞好惡之言。情不忍可。彼比丘諫是比丘言。乃至

自身當受諫語謂勸其納諫。消息戾情也。大德如法諫諸比丘。
乃至展轉懺悔正顯相諫獲益之義。由相諫懺悔。佛弟子得增益安樂住。由安樂住。
善法增長。善法增長故聖教不斷。聖教相續故三乘聖果相繼不絕。皆由展轉相教懺悔之功能也 問
曰。後略教誡經說。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此云展轉相教。豈不相違耶。答曰。佛因時制教。言乖趣合。不
相違背。若前人心有愛憎。若鈍根無智。少聞少見。出言無補。若為利養名聞。為現世法樂。若新出家。愛戀
父母兄弟妻子。是故言但自觀身行。若為慈心有益於彼。若智慧利根。若博聞廣見。若為導利眾生。闡揚
佛法。若欲以法化人。使人同巳。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者。則應展轉相諫相教。非為一槩而論之也。是

比丘如是諫時下屏處諫及僧中三諫如前不異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戾情自用。二
遮他人教。三僧中如法三諫不捨。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惡性不受人語。乃至可
捨此事。莫為僧所訶更犯重罪得罪輕重同前不異
十誦
云。若諸比丘不舉不憶念自身作。不可共語。突吉
羅。是不應約敕不應約敕者。不必訶諫。即用默擯也。佛言惡性比丘當用梵壇法治
也。所言梵壇法者。謂梵天天子有過。則別立一壇。將有過天子而置壇內。一切天子不共其語。惡性比丘
難可共語。即用此法而治罰之。一切如法比丘。不共語言。故云梵壇法也。云舉者。比丘

應語。長老汝作某罪。當發露。莫覆藏。當如法除滅。
憶念者。比丘應語長老。汝憶念某時某處作如是
[005-0527c]
罪不。
比丘尼僧殘。三小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初語時捨。一切非法非毗尼非佛
所教。若未作訶諫前。不犯。若為無智人訶諫時。語
彼如是言。汝和尚阿闍黎所行亦如是。汝可更學
問誦經。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獨語。若夢中語。欲
說此錯說彼。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會詳 僧祇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婆羅
門。於曠野中。造立義井。放牧行者。皆就井飲。并及
洗浴。日暮有羣野干。來飲殘水。有野干主。不飲地
水。便內頭罐中飲水。飲巳戴罐。高舉撲破。瓦罐罐
口。猶貫其項。諸野干輩語野干主。若濕樹葉可用
者。尚當護之。況復此罐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
主言。我作是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有行人。語
婆羅門。汝罐巳破。復更著之。如前為野干所破。乃
至十四。諸野干數數諫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念
言。是誰破罐。當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
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罐堅固難破。令頭易入出
難。持著井邊。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飲訖。野干主如
前入飲。飲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羅門捉杖打殺。
空中有天。而說偈言 知識慈心語 狠戾不受
諫 守頑招此禍 自喪其身命 是故痴野干
 遭斯木罐苦。


三結問。】


「諸大德。我巳說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戒初犯。四乃
[005-0528a]
至三諫。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應強與波利婆
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與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巳。
餘有出罪。當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滿
二十眾。出是比丘罪。是比丘罪不得除。諸比丘亦可
訶。此是時。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問。」


【釋 言我巳說者。謂彰其事了。欲令諸苾芻重審
其罪。故云巳說。
九戒初犯四乃至三諫者。謂從
弄陰失精至取片謗戒。事成即獲其罪。不從他諫
而生。故云初犯也。從破僧至惡性不受諫。此四戒
本非僧殘。因三諫不捨。方得此罪。故曰四乃至三
諫也。一一法者。謂十三法中隨犯一法。知而覆藏
者。自知所犯僧殘。而作覆藏心。若犯僧殘。謂犯波
逸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雖作覆藏心。亦不名
覆藏。然覆藏有二種。一謂覆夜。二謂覆心。若作覆
藏心至明相出。是名一夜覆藏。若不知不憶。雖經
明相。無覆藏罪。故云知而覆藏也。
問曰。四戒三
諫不捨得罪。僧眾咸知。何覆藏之有。答眾僧雖知。
自無露罪之心。即名覆藏也。
十誦云。是比丘入
僧中。自唱。諸長老。我某甲比丘得僧殘罪。若說即
善。若不即說者。從是時來。名覆藏日數。
僧祗云。
佛訶覆藏比丘。癡人。此是惡事。犯戒尚不慚羞。悔
過何以慚羞。即說偈言。
覆葢者則漏。
開者則
不漏。
是故諸覆者。
當開令不漏。
應強與波
利婆沙。強與者。以人從法也。謂如來所被之法。違
[005-0528b]
犯之人。依從而行其行也。故云強與。波利婆沙是
梵語。此云別住。以何義故名別住。謂別住一房。不
得與僧同處。又不得與同犯者同一房住。設若同
處。須當白僧。在一切大僧下行坐。不得連草食。又
復雖入僧中。不得與僧問答談論。以是義故。名為
別住。
次明行法。七五之法。所不應行。所應行法
者。
律攝云。謂開門然燈。塗掃寺宇。大小便廁。洗
除糞穢。及供土葉。寒時授火。熱時扇涼。打犍椎。嚴
香火。并讚歎佛。應在近圓下求寂上。僧伽臥具安
缽之具。應為收舉。制底香堂常應塗掃。供給湯水。
應與善苾芻洗足塗油。寺中利養最後應得。如是
行法。盡覆歲日行之。是名波利婆沙行。
行波利
婆沙竟。增上與六夜摩那埵。
言增上者。謂更加
六夜行法。摩那埵梵語。秦言意喜。前人自意歡喜。
亦生慚愧。亦使眾僧歡喜。前人喜者。與其少日。因
少日故。始得喜名。眾僧喜者。謂觀此人所行行法。
不復還犯。眾僧歎言。此人因此改悔。更不起煩惱。
成清淨人也。是故自喜。亦令眾僧喜耳。
善見云。
摩那埵者。漢言折伏貢高。亦言下意。下意者。承事
眾僧。
行摩那埵巳。餘有出罪。
餘者。謂別住摩
那埵。一一如法行竟。止餘出罪一法在。
善見云。
阿浮訶那梵語。漢言喚入。亦言拔罪。云何喚入。與
同布薩說戒自恣。法事共同。故名喚入拔罪。

得勒伽云。於不善處。舉著善處。名阿浮訶那。

[005-0528c]
尼母云。阿浮訶那者。清淨戒生得清淨解脫。於此
戒中。清淨無犯。
曇諦羯磨云。二篇罪重故。須僧
中行調伏法。要有於二。一者治過。二者治罪。初與
覆藏羯磨法。治過非治罪。六夜出罪。此二是出罪
法。正懺僧伽婆尸沙故。
當二十僧中。出是比丘
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眾。出是比丘罪。是比丘罪
不得除。
凡欲除罪。須知五緣。云何為五。一由其
罪。謂所犯罪。二由意樂。謂知而覆藏。三由治罪。謂
隨覆日與別住等。四由行巳。謂令眾心喜。五由人
殊。謂滿二十眾。以定其數也。謂此篇罪重。不類餘
法。必借羯磨威勢眾僧大力。方可拔除其罪。若以
行別住人足數。不成滿數。以行摩那埵人足數。不
成足數。若以授學人足數。不成足數。廣如不足數
中。准知名不滿二十眾。必須二十如法清淨僧。是
名滿。若少一人非法。不成羯磨。是比丘罪不得除。
應更作法。
諸比丘亦可訶。
諸比丘者。謂秉法
之僧也。不善作法應訶作。突吉羅悔過。
此是時。


謂說戒發露結問清淨之時也。
今問諸大德
結問清淨也


四勸持。】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三二不定法。分四。初總標。二別列戒相。三結
問。四勸持。


今初。】
[005-0529a]


「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釋二不定者。
此戒有二條。而此罪體無定相。故
容有多罪。不可定言。
薩婆多云。佛坐道場時。巳
決定五篇戒輕重通塞。無法不定。此所以言不定
者。直以可信人不識罪相輕重。亦不識罪名字。設
見共女人一處坐。不知為作何事。為共行婬。為作
摩觸。為作粗惡語。為過五六語。故言不定。


二別列戒相有二。


○初三法不定


總釋。


尼有共不共。若與男子入屏處。偷蘭遮。行不淨行。
及身相觸。波羅夷。粗惡語偷蘭遮。過五六語說法
波逸提。大乘同學。此是性罪。
律攝云。此因鄔波
斯迦事由婬煩惱。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起緣人。


迦留陀夷先白衣時。有親友婦。名齋優婆私。顏貌
端正。迦留陀夷亦顏貌端正。互相繫念。尊者時到。
著衣持缽。詣齋優婆私家。共獨屏覆處坐。時毗舍
佉母有小因緣事。往彼遙聞語聲。作是念言。或能
說法。即倚壁而聽。聞是非法語聲即闚看。見共齋
優婆私共一牀坐薩婆多論間。毗舍佉聰明利根。大德重人。知比丘與女人屏處
坐。何故往。答曰。是人巳入道跡。深樂佛法。佛常自說。聽法有五事利益。一得聞未曾聞法。二巳曾聞清淨
[005-0529b]
堅固。三除邪見。四得正見。五解甚深法。是以毗舍佉樂法情深。不以嫌疑自礙 毗舍佉母此譯為別枝。
即是氐宿。以生日所值宿。為名也。賢愚經云。此是波斯匿王弟曇摩訶羨女也。因罪逃奔得叉尸利國。納
娶而生此女。此女妙才智辨。嫁舍衛國棃耆彌大臣第七兒為婦。波斯匿王聞其智辯。拜為王妹。後生三
十二卵。卵各出一兒。顏貌端正。勇健無雙。一人之力能歒千夫。時毗舍佉信心開解。請佛及僧。佛為說法。
合家得須陀洹道。佛後為說法。即得阿那含道。於優婆夷中。智慧才辨最為第一。往白世

尊。佛以無數方便呵責巳。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共女人。獨在屏覆處障處可作婬處坐。說非
法語。有住信優婆夷。於三法中。一一法說。若波羅夷。
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
於三法中。應一一治。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
逸提。如住信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
定法。」


【釋義 律攝云。此中由事由處由情由證。以為其體女人者。人女有智
未命終是堪行婬境此由事。獨者一比丘一女人。
屏覆者。
有二種。一見屏覆。若塵若霧若黑暗中不相見也。
二聞屏覆。乃至常語不聞聲處。
障處者。若樹若
墻壁若籬若衣及餘物障此由處故也。可作婬處坐者。
得容行婬處於一尋內。身相逼近。得為坐臥。然彼女人或相容許。或不隨從。說非
法語者。說婬欲法此由情故也。有住信優婆夷者。信佛
法僧。歸依佛法僧。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
酒。善憶持事不錯所說真實。而不虗妄薩婆多云。住信優婆
夷者。終不為身為財利而作妄語。若人語言。汝若妄語。不害汝命。若不妄語。當害汝命。即自思惟。我不妄
語。害此肉身。滅此一身。若妄語者。滅無量身。兼害法身。誓不妄語 又復語言。汝若妄語。活汝父母兄弟
[005-0529c]
姊妹一切親族。若不妄語。一切所親盡皆殺之。尋復思惟。我不妄語。害此一世生死親族。我若妄語。流轉
三惡。永失人天累世親族眷屬。又失賢聖出世眷屬。誓不作妄語 又復語言。汝若妄語。與汝珍寶種種
財利。若不妄語。則不與汝。即便思惟。我不妄語。失此俗財。我若妄語。失聖法財。誓不妄語 律攝云。設是
異生有忠信者。言行無濫。亦依其語。是名住信優婆夷。此由證也。是坐比丘自言。

我犯是罪。於三法中。應一一治善見云。是比丘自言。我犯是罪者。即
隨比丘語治。不隨優婆夷語治。何以故。見聞或不審諦故 有一愛盡比丘。一日往檀越家。入屋中坐。優
婆夷對比丘。別倚牀而立外。凡夫比丘入檀越家乞食。遙見比丘與優婆夷相對。謂言共牀坐。諦視不巳。
愛盡比丘自念言。此比丘當言。我與女人共牀坐也。各還所住。乞食比丘欲舉其罪。至愛盡比丘房求聽。
打戶欲入。愛盡比丘逆知其心。即以神力。從屋棟出。在虗空中坐。此比丘入巳。徧求而不得。見在虗空中
坐。語愛盡比丘言。大德。有神力如此。何以入白衣家。獨與女人共牀坐。愛盡比丘答言。長老。此是獨入白
衣家罪。長老。護我善。(文)此謂見而不諦。當隨比丘語而治也。若不實說。即依優婆夷語而治也。以法不定
故不立緣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自言所趣向處。自言所
到處。自言坐。自言臥。自言作。即應如比丘所語治。


若比丘自言所趣向處。自言所到處。自言坐。自
言臥。不自言作。應如優婆夷語治。
若不自言臥。
不自言作。乃至不自言所趣向處。皆如優婆夷語
治。
善見云。若比丘欲入聚落。樂與女人屏處坐。
著衣持鉢時。突吉羅。
若發去時。步步突吉羅。


若至檀越家。入屏處坐。波逸提。
若出巳還坐。一
一波逸提。
若眾多女人共坐。眾多波逸提。

比丘先入在屏處。女人來禮拜問訊。不犯。
十誦
云。隨優婆夷所說事。應善急問謂急急而問不得遲也。是比
丘善急問巳。若言我不往。無有是罪。應隨可信優
[005-0530a]
婆夷語故。與是比丘。作實覓毗尼。白四羯磨。作羯
磨巳。應隨順行。不與他受大戒等於滅諍法覓罪相中明。若
不如法行者。盡形壽不得出是羯磨出者解也
薩婆
多云。若比丘初言爾。後言不爾。或言我不往。不作
是罪。應隨可信人語。與實覓毗尼。所以爾者。欲令
罪人折伏惡心。又令苦惱不覆藏罪。又令梵行者
得安樂住。又肅將來令惡法不起。與作羯磨巳。若
說先罪。應解羯磨。隨事輕重治。若不說者。盡形壽
不解羯磨。


會詳 論又云。與諸比丘結戒者。一為止誹謗故。
二為除鬬諍故。三為增上法故。比丘出家。迹絕俗
穢。為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與女人屏處。私曲鄙
碎。上違聖意。下失人天宗向信敬。四為斷惡業次
第法故。初既屏處。漸染纏綿。無所不至。是故防之。


○次二法不定


所立戒相。】


「若比丘共女人。在露現處。不可作婬處坐。作粗惡語。
有住信優婆夷。於二法中。一一法說。若僧伽婆尸沙。
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二法中。應一
一治。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優婆夷所說。
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義並同前故不重釋。」


【三結問。】


「諸大德。我巳說二不定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三問。」
[005-0530b]


【四勸持。】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毗尼關要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