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h0001 大方等大集經-北涼-曇無讖 (master)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無盡意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集助道功德、智
慧亦不可盡。云何修集功德無盡?若布施持
戒心所修集發行慈悲,自所有罪發露懺悔,
亦代眾生發露懺悔,已行懺悔次當隨喜。一
切眾生、學無學人,及辟支佛發心、菩薩已習行
者,堅住不退一生補處,如是諸人於三世中
所集功德,當以一心隨其歡喜。


「復於過去、未
來、現在諸佛世尊所有善根生隨喜心,是隨
喜菩薩悉當成就如是功德。隨喜已訖,次當
勸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始成道者請轉法
輪,示涅槃者常住於世,及請一切菩薩聖人,
[030-0206a]
常為眾生住世說法。如是善根如菩提相,悉
以迴向無上菩提。是菩薩未發心者勸令發
心,已發心者為說諸度;有貧窮者救攝以財,
病施醫藥隨時瞻療;無勢力者勸行忍辱;有
犯禁者令不覆藏;已覆藏者勸令發露;現在
諸佛及涅槃者,悉皆發心供養恭敬,敬重師
長如佛世尊。若求法時沒命不懈,於此法寶
生無價想,於說法者生諸佛想。為聽法故
過百由旬,心力勇銳無疲勞想。凡所講說
不為利養。於父母所知恩報恩,供養給事心
初無悔,所作功德常無厭足,護身口意令無
諂曲。


「建立佛塔所得功德,等於梵天勸請之
福。具足諸相,開門大施故;得隨形好,修諸善
根故;莊嚴身者,無憍慢故;莊嚴口者,離口過
故;莊嚴意者,不住法故;莊嚴佛土者,神通教
化故;莊嚴法者,離諸欲故;莊嚴大眾者,不兩
舌惡口破壞他故;於受法者如實說故;說法
歡喜稱讚善哉,所作功業不唐捐故;離覆蓋
者,故往聽法故;莊嚴菩提樹者,以妙園林奉
施佛故;莊嚴道場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出
生清淨者,不為煩惱所染污故;得寶手者,能
捨一切所重物故;得無盡者,無量寶藏以布
施故;見者歡喜,常和悅故;體得法性者,心慧
光明等照眾生故;莊嚴光明者,不輕未學善
誘導故;生生清淨者,持戒功德悉成就故;處
胎清淨者,不見他罪故;生人天者,淨行十善
故;慧明獨步者,所可教化不生分別故;於法
自在者,所愛重法無悋惜故;世中獨勝者,畢
竟清淨故;微妙解脫者,不求少分行故;行一
[030-0206b]
切功德者,不捨一切智心故;七財滿具者,信
為根本故;攝取正法者,不惜身命故;不誑世
間者,具本誓願故;具足一切佛法者,諸善根
本本已行故。


「舍利弗!是名略說菩薩功德,
若廣說者,若經一劫、若過一劫不可得盡。


「云何菩薩智慧無盡?若一一因聞說智慧,若
一一緣得於智慧。云何為因?內增上欲。云
何為緣?外勤求法。如是因緣依佛智慧,非
依聲聞緣覺智慧,親近智者心無憍慢,常
於其人起世尊想。是諸智者知受法人心已
柔和,為說智慧教令依止,隨其正器說無
染法。聽法之人於是法中,勤修聚集,助法
精進是為智慧。


「云何菩薩助法精進?若無悕
求簡絕事務省少語言,於諸所欲心常知足。
初夜後夜減損睡眠,凡所聞義能善思惟籌
量分別,數求善法心無愛濁,除諸陰蓋無有
障蔽。所犯過失尋能除滅。正行堅固趣向傾
仰,尊敬法行具精進行,求法不懈如救頭然,
無有我行不遲緩行,不捨本行心增上行,呵
眾閙行愛樂獨行,向阿蘭若處思惟行,聖
種知足行,不動頭陀行,欣樂法行。不思惟
世間言語行,求出世間法行,不失正念行,
發諸法義行,真正道行,知緣總持行,慚愧
莊嚴行,智慧堅牢行,除無明網纏結繫縛淨
慧眼行,善覺了行,廣覺了行,不滅覺行,
分析覺行,現在知行,不從他功德行,不自
恃功德行,讚歎他人諸功德行,善修作業行,
因果不動行,知清淨業行。舍利弗!是名助
法精進。
[030-0206c]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種施,具足智
慧。何等為四?一者、以紙筆墨施與法師令書
寫經;二者、種種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三
者、以諸所須供養之具奉上法師;四者、無諂
曲心讚歎法師。舍利弗!是名菩薩四種布施
具足智慧。


「菩薩復有四持禁戒具足智慧。何
等為四?一者、持戒常演說法;二者、持戒常勤
求法;三者、持戒正分別法;四者、持戒迴向菩
提。是名菩薩四種持戒具足智慧。


「菩薩復有
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於求法
時忍他惡罵;二者、於求法時不避飢渴寒熱
風雨;三者、於求法時隨順和上阿闇梨行;四
者、於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舍利弗!是名
菩薩四種忍辱具足智慧。


「菩薩復有四種精
進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者、勤於多聞;二者、
勤於總持;三者、勤於樂說;四者、勤於正行。
舍利弗!是名菩薩四種精進具足智慧。


「菩薩
復有四種禪定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者、常
樂獨處;二者、常樂一心;三者、求禪及通;四
者、求無礙解智。舍利弗!是名菩薩四種禪
定具足智慧。


「菩薩復有四種智慧具足智慧。
何等為四?一者、不住斷見;二者、不入常見;
三者、了十二緣;四者、忍無我行。舍利弗!是
名菩薩修行四慧具足智慧。


「菩薩復有四擁
護法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擁護法師如
己君主;二者、護諸善根;三者、將護世間;四
者、護利益他。
舍利弗!是名菩薩四擁護法具足智慧。


「菩薩
復有四滿足法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者、說
[030-0207a]
法滿足;二者、智慧滿足;三者、利益滿足;四
者、諸法滿足。舍利弗!是名菩薩四滿足法
具足智慧。


「菩薩復有四力具足智慧。何等為
四?一者、精進力求於多聞得解脫故;二者、
念力菩提之心不忘失故;三、者定力等無分
別故;四者、慧力修多聞故。是名四力具足智
慧。


「復有四方便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者、
隨世所行;二者、隨眾生行;三者、隨諸法行;四
者、隨智慧行。是名四方便具足智慧。


「菩薩復
有四道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者、諸波羅蜜
道;二者、助菩提道;三者、行八聖道;四者、求
一切智慧道。是名四道具足智慧。


「菩薩復有
四無厭足行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樂於
多聞無有厭足;二者、樂於說法無有厭足;三
者、行慧無厭;四者、行智無厭。是名菩薩四無
厭足具足智慧。


「復次,助智慧者,隨一切眾生
心行,隨一切法行,隨布施行,隨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行,隨慈悲喜捨行,得具足
智慧。何以故?如諸菩薩所發起行,皆以智慧
而為根本,智慧成已還依止智。是菩薩安住
於智依一切智,諸魔眷屬不能留難,是故
能得具一切智。舍利弗!是名菩薩助智無
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四念處亦不可盡。
是菩薩觀身修身行,見過去未來現在諸身
顛倒和合,如外草木墻壁瓦石從因緣有,不
可長養無所繫屬。此身如是從因緣生,不可
長養無所繫屬,是陰界入中我我所空常無
常空,是身無我無有我所,是身不堅不可依
[030-0207b]
怙,當求菩提正覺之身。


「云何菩提正覺之身?
所謂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牢身、出三
界身。我身雖有無量過患,願當除滅成如來
身,是菩薩所以堪忍久處四大諸結焦然,皆
為利益諸眾生故。如外四大地水火風,種種
門,種種所作,種種形貌,種種器物,種種所
用,皆為利益一切眾生,我今此身為利眾生
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見如是利益已,觀身
眾苦不生厭離,觀身無常不厭生死,觀身無
我不捨教化,觀身寂滅不隨於捨。是菩薩觀
內身時不生煩惱,觀於外身亦復如是。是菩
薩離黑污身成白淨身業,具足妙相以自莊
嚴,於天人中多所利益,是名菩薩觀身修身
行。


「云何菩薩觀受修受行?菩薩如是思惟
諸受一切皆苦,善分別受,智慧籌量知受寂
滅。若受樂時不貪所欲;若受苦時觀三惡道,
起大悲心不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時,不起
愚癡。是菩薩正念受處,如其所受,若苦、若
樂、不苦不樂,於是諸受知出知修,觀諸眾
生受寂滅莊嚴,是諸眾生於諸受中不知出
修。若受樂時生於貪著,若受苦時便生瞋恚,
若受不苦不樂時便生愚癡。我今要當進修
智慧,除一切受發諸善根,起大悲心攝取智
慧,亦為眾生除斷諸受而為說法,未解受者
受苦,解受者受樂。云何解受者?所謂無受
者,無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除攝取受者,
攝者、受取者、受受者、受有者、受顛倒者、
受分別者、受諸見者、受眼相者、受耳鼻舌
身意相者、受色相者、受聲香味觸法相者,
[030-0207c]
受眼緣色生觸。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耳
聲鼻香舌味身觸心緣法生觸,受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是名為受。


「復有一受,心意覺了。
復有二受,內受外受。復有三受,過去、未來、現
在受。復有四受,覺了四大。復有五受,思惟五
陰。復有六受,分別六入。復有七受,七識住處。
復有八受,八邪法也。復有九受,九眾生居處。
復有十受,十不善法。


「舍利弗!舉要言之,無
量眾生諸受思惟所緣境界一切名受。菩薩
於中修受觀行起大智慧,知諸眾生善不善
受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菩薩正受念處,而
不可盡。


「云何菩薩觀心念處?菩提之心不忘不失,正
念不亂如是觀心,心生已滅無有住相,不於
內住不從外來。我初所發菩提心者,是心已
盡過去變異,不至方所不可宣說無有住處。
若心所集諸善根等,亦是過去盡滅變異,不
至方所不可宣說無有住處。若心善根迴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亦滅盡變異之法,
不至方所不可宣說無有住處。心不知心、心
不見心、心不生心,我以何心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菩提心不與善根心合,善根心
不與迴向心合,迴向心不與菩提心合。若菩
薩作是觀時不驚不怖,是名菩薩勤精進也。


「又復思惟觀察甚深十二因緣不失因果,知
是心性屬眾因緣,不可長養無作無繫。一切諸
法亦復如是,如法修行如所莊嚴。我今當勤
修集莊嚴不離心性。云何心性?云何莊嚴?
心性者,猶如幻化無主無作無有施設;莊
[030-0208a]
嚴者,所作布施悉以迴向嚴淨佛土。心性者,
如夢所見心相寂滅;莊嚴者,具足持戒修集
諸通。心性者,如鏡中像其相清淨;莊嚴者,
所修諸忍悉以迴向無生法忍。心性者,如
熱時焰究竟寂滅;莊嚴者,於一切善深發精
進迴向具足無上佛法。心性者,無色無對無
所為作;莊嚴者,一切所修禪定解脫三摩跋
提迴向具足佛之禪定。心性者,不可得見
亦不可取;莊嚴者,於一切問難善能分別迴
向具足佛之智慧。心性者,無緣不生;莊嚴者,
常觀善根。心性者,無因不生;莊嚴者,因助菩
提而發起心。心性者,捨離六塵心則無起;
莊嚴者,入佛境界。


「如是菩薩觀是心行繫念
神通,得神通已能知一切眾生諸心,既知心已
如其心量而為說法。又觀心行繫念大悲,教
化眾生無有厭倦;又觀心行,不起盡滅變異
之相,不捨生死相續煩惱。正念是心,知無生
起,成正決定。如是行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極是心勢,以一念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舍利弗!是名菩薩正心念處而不可盡。


「舍利弗!云何菩薩觀法念處?常以慧眼見一
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是菩薩當觀法時,
不見一法乃至微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
生無滅無物,亦不見一法,乃至微相不入十
二緣者。


「菩薩觀法,見諸非法無不是法。云
何為法?謂無我義、無眾生義、無壽命義、無
人義,是名為法。云何非法?謂我見、眾生見、
壽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是名非
法。


「復次,一切法是法,一切法是非法。何以
[030-0208b]
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
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
是菩薩觀法時,不見有法非菩提因、出世道
因,是菩薩知一切法悉是出世,得無礙大悲,
觀一切法煩惱結縛如幻化相,知是諸法非
有煩惱非無煩惱。何以故?了諸法義無有二
性,是諸煩惱無隱藏處無有聚集。若解煩惱
即解菩提,如煩惱性即菩提性。是菩薩安住
正念,無有一法可作分別,無諸障礙善能解
了正住法性。如住法性即住眾生性,如住眾
生性即住虛空性,如住虛空性即住一切法
性。菩薩觀法時,依於佛法解一切法即是佛
法,其心爾時不生盡智無為。雖盡而亦不盡
入無生智,亦觀眾生不捨假名。


「法念處者,
安住正念一切諸法,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正
覺所知一切假名諸法,盡未來際終不忘失。
又法念處者,說無量行親近佛法,壞諸魔
眾得自然智。舍利弗!是名菩薩正法念處,而
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四正勤亦不可
盡。何等為四?若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
生欲勤進攝心正除。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
生欲勤進攝心正除。未生善法為生故,生
欲勤進攝心正除。已生善法安住修集為增
廣不失故,生欲勤進攝心正除。


「未生惡不
善法為不生故,生欲勤進。所謂欲者,善思
惟也。勤精進者,不捨善思惟也。攝心正除
者,觀善思惟也。何以故?善思惟時,惡不
善法不令入心。云何惡不善法?惡不善法,
[030-0208c]
非戒聚伴,非禪定伴,非智慧伴。云何非戒
聚伴?若破重戒及毀餘戒,是名非戒聚伴。
云何非定聚伴;若毀威儀及餘亂心法,是非
定聚伴。云何非智慧伴?若攝取諸見及餘見
障礙,是非智慧伴,是名惡不善法。善思惟
時,如是等惡法不令入心,是名初正勤,已生
惡不善法為斷故,生欲勤進攝心正除。


「如上
所說,惡不善法心不聚集,無有方所無有住
處。是不善法心行斷故,已覺了故,從緣生
故,淨故生欲、礙故生恚、無明緣故生於愚癡。
是善思惟觀不淨時滅於欲心,修集慈心滅
於瞋恚,觀十二因緣滅於愚癡,如是煩惱永
寂滅者,即是除斷一切假名,亦復不見有可
斷者,是名第二正勤未生善法為生故生欲
勤進攝心正除。


「是諸善法說有無量。何以
故?無量善法菩薩修集,於是法中欲為根本,
勤進修集攝心者出過善法,正除者在在處
處常在善法,是名第三正勤,已生善法安住
修集,為增廣不失故攝心正住。


「是諸善根悉
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惟菩提。何以故?善根
迴向無上菩提者,則不可盡。所以者何?如是
善根不依三界,若依三界是則損耗,是故迴
向一切種智諸善根等不可得盡,是名第四
正勤。


「舍利弗!是名菩薩修四正勤不可窮
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四如意分,亦不可
盡。何等為四?欲、進、心、思惟。如是四法以慈
悲喜捨而為根本;是四無量心常親近,常親
近故心得調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
[030-0209a]
第三禪、第四禪;入諸禪故身得輕軟;成就如
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
神通:若欲、若進、若心、若思惟。欲者專向彼法,
精進者成就彼法,心者觀察彼法,思惟者彼
法方便,是如意分已具足故能得神通。欲者
莊嚴,進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能善分
別,是菩薩得如意分隨其所解,如其所作心
得自在,隨意所往善作諸業,畢竟成就一切
本行,如風行空無所罣礙。舍利弗!是名菩
薩四如意分不可窮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五根亦不可盡。何
等為五?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云何信根?
信於四法。何等四?於生死中行世正見信於
業報,乃至失命終不作惡;信菩薩行不隨諸
見,專求菩提不求餘乘,信解諸法同空無相
無願之法;同第一義同於了義,甚深因緣無
我眾生無有分別;信一切佛十力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如是信已。消除疑網修集佛法。
是名信根。何等進根?若法信根所攝,是法
即為進根所修,是名進根。云何念根?若法
進根所修,是法終不忘失,是名念根。云何
定根?若法念根所攝,是法不忘不失一心不
亂,是名定根。云何慧根?若法定根所攝,是
慧所觀是慧體性,內自照了不從他知自住
正行,是名慧根。是五根者共相續生,具一
切法得授記別。譬如外道五通神仙,不能
定知胎中差別,男女相現然後乃知。多有菩
薩無信等根,諸佛、世尊不為授記,若成就者
便與授記。舍利弗!是名菩薩五根無盡。
[030-0209b]


「復次,舍利弗!菩薩五力亦不可盡。何等為五?
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云何信力?是信一
向不可沮壞,乃至天魔變為佛身,示現出入
禪定解脫,不能傾動菩薩信力,是名信力。
云何進力?菩薩精進於諸善法得堅固力,如
所得力修諸禪定,諸天及人所不能壞,如本
所願皆悉成就,是名進力。云何念力?菩薩
住諸善法不為煩惱之所破壞。何以故?是菩
薩正念之力能摧伏故,如是念力無能壞者,
是名念力。云何定力?遠離憒閙常樂獨行,
是菩薩雖有所說,言語音聲不礙初禪;善住
覺觀不礙二禪;心生歡喜不礙三禪;是菩
薩雖樂化眾生,不捨佛法而亦不礙於第四
禪。是菩薩行四禪時,諸妨定法無能為也。
菩薩爾時不捨於定亦不隨定,而能自在處
處往生,是名定力。云何慧力?是菩薩知世
間法出世間法,無有一法能壞是智。菩薩在
在所生之處,一切伎藝不從師受悉自然知,
世間外道苦行難行,是菩薩為教化故,亦悉
現受同其所行。是出世法能過世者,慧力成
就故,諸天及人所不能伏,是名慧力。舍利
弗!是名菩薩五力無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七覺分亦不可盡。
何等為七?念覺分、擇法覺分、進覺分、喜覺分、
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云何念覺分?若念覺
分能觀於法,能分別法撰集思智,亦能觀察
諸法自相。何等為自相?觀一切法自性皆
空,念如是等令其覺了,是名念覺分。


「云何
擇法覺分?若能分別曉了八萬四千法聚,如
[030-0209c]
所了法,了義是了義,不了義是不了義,世
諦是世諦,第一義諦是第一義諦,假名是假
名,正了無疑是正了無疑,如是等法分別選
擇,是名擇法覺分。


「云何進覺分?若念法、擇
法、喜法、除法、定法、捨法,以智攝取精進勇猛,
欲不退轉勤修力勵,不捨本意行於正道,
是名進覺分。


「云何喜覺分?所修法喜,於無
量法心生悅豫無有懈怠,清淨樂法是喜踊
躍,能除身心捨諸煩惱,是名喜覺分。


「云何
除覺分?若除身心及諸煩惱,離於覆葢入定
境界令心正住,是名除覺分。


「云何定覺分?
如所入定悉能覺了,非不入定是覺了法。又
了諸見煩惱結縛,無始無終其心平等,一切
諸法無別異相,能覺如是諸法等者,是名定
覺分。


「云何捨覺分?若法憂喜其心不沒,亦
復不為世法所牽,無高無下正住不動,無有
諸漏、無喜無著、無諸障礙,正直隨順真諦正
道,是名捨覺分。


「舍利弗!是名菩薩七覺分
亦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八聖道分亦不可
盡。何等為八?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
精進、正念、正定。


「云何正見?若見出世,不起我
見、眾生壽命養育士夫,斷見常見,有見無見,
亦復不起善與不善無記等見,乃至不起生
死涅槃二相之見,是名正見。


「云何正思惟?
若思能起貪欲、瞋癡、諸煩惱等,是不名正。是
正思惟不思不起如是等事,唯思戒、定、智慧、
解脫、解脫知見,是正思惟。能思如是住戒等
聚,如是思惟名正思惟。


「云何正語?凡所演
[030-0210a]
說不令其身而有燋惱,亦不損他,成就如
是善妙好語趣於正道,是名正語。


「云何正業?
若業黑有黑報,白有白報,黑白有黑白報,
終不敢作。若業非黑非白有非黑非白報,若
業能盡業,是業必作,是菩薩所依止業。勤修
如是諸正業等,是名正業。


「云何正命?若不
捨聖種頭陀威儀,不動不轉無諸姦諂,不
為世間利養所牽,易養易滿,常自堅持威儀
禮節,見他得利心不生熱,於己利養常知止
足,如是正行聖人所讚,是名正命。


「云何正
進?若進向邪非聖所讚,所謂貪婬瞋恚愚癡
煩惱,是不正精進終不為之。若法能入正
諦聖道寂滅涅槃攀緣正路,是正精進修集
勤行,是名正進。


「云何正念?若念不失不動
於法,正直不曲,見生死過進向涅槃,繫心
不忘不失正道,是名正念。


「云何正定?若定
不亂於一切法,是菩薩如是住時成正決定,
是名正定。菩薩住是三昧為一切眾生得解
脫故,成正決定,是名正定。


「是八聖道悉是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道,是菩薩覺了已演
說開示,分別顯現成就佛道。舍利弗!是名
菩薩八聖道分亦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定慧亦不可
盡。


「云何為定?若心寂靜正寂靜寂滅不然,
心常不亂守護諸根,不動不轉無有卒暴,安
詳靜默堅持不失,善調柔軟獨處閑靜,其身
遠離心不迴轉,思樂空寂阿練若處。無有惡
求亦無所求非有多求,正命正行威儀堅固,
知時隨時,常知止足易養易滿,堪忍力故
[030-0210b]
心無高下能忍惡罵。發心專向善法思惟,樂
思惟處及諸禪支,發起慈心、入於悲心、安
住喜心、善修捨心,正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善能
思惟九次第定,是名為定。舉要言之,菩薩
助定無量無邊勤行修集,是名菩薩定不可
盡。


「云何為慧?是慧修道入於諸法無我、無人、
眾生、壽命,如是智慧分別諸陰如幻如化,諸
界平等入如空聚,分別諸諦皆悉明了,隨順
觀知十二因緣,分別諸見因果果證。所謂分
別者,於一切法能得正見,如實而見真見空
見無相願見。又分別者,無分別故分別。所
謂見者,亦無所見無所別知。如是見者為真
實見,見真實者即得方便。是菩薩如是慧見
不隨無為,修行諸善心無所住,是名為慧。
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定慧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總持辯才,亦不可
盡。


「云何總持?所修善根正念積集,所有八
萬四千法聚能正受持不忘不失,是名總持。
又復,總持,若一切佛所說妙法,一切菩薩緣
覺聲聞凡夫眾生音聲善語,悉能受持,是名
總持。設劫災起捨命餘生,菩薩爾時正念總
持不忘不失,如觀掌中阿摩勒果,菩薩觀見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是名總持。


「云何辯才?
菩薩所說無有滯礙,所說無住、所說無斷、所
說通利、所說喜豫、所說捷疾,如是所說皆是
先業清淨果報,諸佛護念諸天攝受,說無錯
謬功不唐捐進向涅槃。菩薩成就如是辯才,
所有色像及眾生類,辯才應機不豫思惟、不
[030-0210c]
豫分別,善能讚說契經偈頌。若至大眾、剎利
眾、婆羅門眾、長者眾、沙門眾、四天王眾、三十三
天眾、魔眾、梵眾,在在處處自然能知眾生根
量,以無礙辯而為說法,是菩薩如本喜樂講
宣法要終身不斷,是名辯才。


「舍利弗!是名
菩薩總持辯才,亦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撰集四法亦不可
盡。何等四?是菩薩知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
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寂滅涅槃。云何無常義?
無所有是無常義,無所破壞是無常義。是無
常義者即無我義,若法無我無能壞者。性寂
滅故,是名無常義。云何苦義?無所求故是
苦義,愛染盡故是苦義,無所願故是苦義,
空無有故是苦義,是名苦義。云何無我義?
畢竟無我是無我義,如無我義即是空義、無
所有義、虛誑不實義,是名無我義。云何
寂滅涅槃義?是寂滅義非念念滅,如非念念
滅即是寂滅。菩薩得是無盡智慧,知一切法
相同於寂滅,寂滅者即是涅槃,是名寂滅涅
槃義。


「舍利弗!是名菩薩撰集四法而不可
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道亦不可盡。云
何一道?菩薩所得真實智慧不從他聞。又一
道者,菩薩獨一無有伴侶,已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能大莊嚴。以自力勢精進攝取,畢
竟自修不假他作,自以因緣勇猛之力,建立
如是堅固莊嚴,如諸眾生所作善業,我亦如
是悉當作之,及諸聖人從初發心所作諸行,
我亦當作。施非我伴我是施伴,戒忍精進
[030-0211a]
禪定智慧非是我伴我是彼伴,諸波羅蜜不
能使我,而我能使諸波羅蜜,一切善根皆亦
如是。如是等法雖非我伴,我要當行。不恃於
他,勇猛自力獨行無伴,坐於道場金剛座處
壞諸魔眾,以一念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我當如是覺了分別。舍利弗!是名菩薩
一道無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所修方便亦不可
盡。云何方便?見一切法是方便,發起諸法
是方便,為菩薩使是方便,畢竟分別是方便,
無有齊限是方便,志意常求出世之法是方
便,於布施時即能具足諸波羅蜜是方便,持
禁戒時在在處處自在往生是方便,行忍辱
時莊嚴自身及菩提道是方便,行精進時心
無所住是方便,修禪定時無有退失是方便,
修行慧時不證無為是方便,修慈心時愍無
力勢是方便,修悲心時不厭生死是方便,修
喜心時無樂處樂是方便,修捨心時發心修
集一切善根是方便,能修天眼為欲成就諸
佛眼故是方便,修集天耳為欲成就諸佛耳
故是方便,修他心智為得佛智知諸眾生根
量深淺故是方便,修宿命智為得佛智知於
三世無罣礙故是方便,修集神通為得諸佛
神通力故是方便。


「隨眾生心是方便,既自
曉了復了眾生是方便。能自度已示現未度,
而方勤修求於度世是方便。已離煩惱示有
煩惱是方便,已捨重擔示有重擔是方便。能
知根量隨量說法是方便,善能誘進鈍根眾
生是方便,知時非時是方便,知可行道墮邪
[030-0211b]
眾生安置正道是方便,能令量作無量無量
作量是方便,令損壞者還復如本是方便,示
現勝地是方便,示說涅槃有五欲樂是方便,
已得解脫示有繫縛是方便,處在生死不墮
生死是方便,於諸威儀無所專當亦不退失
是方便,唯觀眾生不觀持戒及以毀戒是方
便,攝諸見緣不生諍競是方便,悉是音聲假
名無實是方便,常行三界是方便,得解脫相
行是方便,親近凡夫如親近聖人是方便,不
證涅槃常處生死是方便,於魔行處顯大光
明無有煩惱是方便,一切是一切非是方便。


「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方便亦不可盡。


「舍利
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八十無盡。是八十無盡
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無盡意菩薩摩訶薩說
是法門品時,六十七百千眾生未發心者即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二千菩薩
摩訶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大眾以種種華香、種種華鬘、種種華蓋,
供養如來及無盡意并是經典,於上空中有
無量天樂,自然出聲作如是言:「諸佛、世尊於
無量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盡意
菩薩今於是大集經中已說其義。若有聞是
無盡法門,信解受持讀誦解說,當知是人則
為具足是無盡法。」


爾時,世尊以覆肩衣與無盡意讚言:「善哉,善
哉!大士快說是義,非但我許,十方諸佛亦
復如是。」


爾時,無盡意菩薩摩訶薩兩手捧衣
置自頂上,而白佛言:「世尊!諸天世人當視
是衣過於塔想,以是如來所受用故。」


爾時,多
[030-0211c]
有種種寶衣、種種寶蓋、種種寶幡、種種寶樹、
種種寶鬘,從十方世界自然而來,覆無盡意
而為供養。是時,寶衣、幡蓋、樹鬘自然演出如
是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說是無盡法
門,如汝所說我等所許。」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如是寶衣供養之具,從何處來。乃出
是言?」


佛告舍利弗:「是無盡意菩薩初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所化眾生,皆於十方
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彼諸佛正遍
知等,知恩報恩故,遣是來稱揚讚歎是無
盡意真實功德,并復供養所說經典。」


爾時,大
眾於無盡意菩薩摩訶薩倍生恭敬尊重讚
歎,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快得大利,得見無
盡意菩薩,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并得聞是
無盡法門。若有直得聞無盡意菩薩名字,亦
得善利,何況眼見兼聞是典!」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聞是語已,告舍利弗:「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學菩薩道,於一劫中供養
諸佛,學戒威儀,以堪忍力盡諸眾生生死苦
際,精勤修集如救頭然,於諸禪定一心成
就智慧方便,若離此經,我說是人未能具足
六波羅蜜。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
是經典信解受持、讀誦、解義如說修行,我說
是人已為具足諸波羅蜜,速得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菩薩
受持此經為他演說,即為具足檀那波羅蜜。
何以故?於諸施中法施為勝,初不忘失菩薩
之心。若持此經即是持戒,故能具足尸羅波
羅蜜。何以故?一切菩薩所學禁戒是經所攝。
[030-0212a]
若於此經能堪忍樂,一切眾生所不能壞。能
於是中進修忍辱,即為具足羼提波羅蜜。若
是經典勤行轉說,身口意業精勤修集,即為
具足毘梨耶波羅蜜。若於是經其心寂滅無
有散亂,一心定意分別法相,即為具足禪那
波羅蜜。若於是經自得現智,不從他聞得
正行智,即為具足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若
有菩薩勤學是經,若欲具足諸波羅蜜則為
不難。舍利弗!若有菩薩學習此經,受持讀
誦如說修行書寫經卷,當知是人一切佛法
已為在手,四大之性可變令異,是菩薩心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復轉。


「舍利弗!此
經典者即是菩薩不退轉印,是故菩薩當求
是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是印者則為
親近一切佛法。」


爾時,四天王及其眷屬即從座起,合掌向佛
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是佛弟子已得道迹。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我等堪任為
作衛護供給侍使,當於是人起如來想。何以
故?是經典中出諸乘故。」


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我數從佛聞無量無邊百千經典,未
曾得聞如是經典分別深義。世尊!在在處處
國土郡縣城邑村落有說此經者,我躬當與
三十三天故往聽受,并護法師益其氣力,勇
猛精進正念辯才,令是法師於諸大眾得無
所畏廣能宣說如是經典。」


佛言:「善哉,善哉!
憍尸迦!汝欲擁護是說法者,令得勇進正念
辯才。憍尸迦!若欲擁護是說法人,即為擁
[030-0212b]
護諸佛正法,護正法者則為擁護一切眾生。」


爾時,梵自在天王合掌長跪,前白佛言:「世尊!
若是經典流布之處,我躬當與其餘梵眾并
諸眷屬,捨禪喜樂往詣彼所聽受諮請。我往
彼時當現四瑞令其覺知。云何為四?一者、令
見微妙光明;二者、得聞殊異之香;三者、令說
法者得無礙辯及正憶念,所說吉祥不失章
句;四者、令其大眾發善欲心,喜樂聽法無有
厭足。以是四瑞,應知梵天王與其眷屬躬來
聽法。」


爾時,第六魔王波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
是經典,令我勢力一切羸劣。何以故?若有
菩薩聞是經典受持讀誦為他廣說,當知其
人即為受記。世尊!如是菩薩所往之處至
諸佛界,當知如佛、世尊。我今所有憍慢嫉妬
貢高之心,以無盡意威德力故皆已摧伏。我
今當護如是經典及說法者,是經所在流布
之處,乃至不起一念之心而作留難,何況身
往故作因緣!」


爾時,佛告尊者阿難:「汝從今日當為正法久
住世故,受是經典持讀誦說。」


爾時,阿難正
服而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前白佛言:「世
尊!我今敬奉佛教受持是經,但恨不能廣宣
流布如諸菩薩。」


佛告阿難:「汝且自安,今此
會中有諸菩薩摩訶薩等自能護持,令此經
典廣宣流布。」


爾時,會中有六十億諸菩薩摩
訶薩應護法者,即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
我等要當宣傳此經令至十方;娑婆世界彌
勒大士,自當於中護持是典及說法者。世尊!
[030-0212c]
若佛滅後後五百歲,若有菩薩聞是經典受
持讀誦,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爾時,
佛讚護法菩薩摩訶薩眾:「善哉,善哉!諸善男
子!汝等不但今於我前護持正法,亦曾護持
過去恒沙諸佛正法。」


爾時,無盡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
自以少智慧分說是經典,文字句義必不具
足,今於佛前及無盡法所可成就諸菩薩等
懺悔過失。」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
菩薩得四無礙智,凡所講說無有錯謬,如是
菩薩得真空義分別法門,乃能宣說如是經
典。善男子!汝今已到第一之處,成就四辯
自在無礙,是大乘經不從他聞而能分別。善
男子!汝今成就如是住位,身口意業無有錯
謬。何以故?菩薩所修三業成就,常以智慧
為根本故。善男子!已有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世尊,皆共稱揚聽汝所說。無盡意!汝本已
於我所及諸佛所,畢竟懺悔無有漏失。」


爾時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奉
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無盡意所說不可盡義
章句之門』,又名『大集』,當如是奉持。阿難!汝
應信受如是經典。何以故?汝受是已,所得持
念倍前千數,若為他說則立佛事。」


佛說是已,
無盡意菩薩摩訶薩、尊者阿難舍利弗、諸天、
龍、神、乾闥婆、阿修羅等,一切大眾莫不歡喜,
作禮而去。
《大方等大集經》


按此經宋、鄉藏中皆六十卷凡十七品,
丹藏中三十卷十一品。又經初首,宋、鄉則有
[030-0213a]
「瓔珞品」名,丹藏所無。其〈虛空藏品〉宋、鄉在
〈不可說〉後,丹藏在〈無言品〉前。又於〈寶髻品〉
後,宋、鄉有〈無盡意品〉四卷,丹藏即無,而
有〈日密分〉三卷。如是不同者何耶?


今撿《開
元錄》,此經凡有六本。《錄》云:「按梁沙門僧
祐大集記云:『有十二段說共成一經:第一
〈瓔珞品〉、二〈陀羅尼自在王品〉、三〈寶女品〉、
四〈不眴品〉、五〈海慧品〉、六〈無言品〉、七〈不可
說品〉、八〈虛空藏品〉、九〈寶幢品〉、十〈虛空目
品〉、十一〈寶髻品〉、十二〈無盡意品〉。』」按云,此
則第一本也,今撿品次,是宋、鄉本六十卷
中前分三十卷矣。


又云:「今撿經本與祐記
不同: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二〈寶女〉
品、三〈不眴品〉、四〈海慧品〉、五〈虛空藏品〉、六
〈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寶幢分〉、九〈虛空
目分〉、十〈寶髻品〉、十一〈日密分〉。」按云,此則
第二本也,今撿品次,則今丹藏後三十卷
者是矣。


編又云:「隋朝僧就合《大集經》,乃
以《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
〈月藏〉後,及〈無意盡〉成五十八卷者非也,既
無憑准故不依彼。」按云,此則第四本也。



云:「其合《大集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
二兩卷重有〈寶髻品〉,足成六十卷。其〈寶髻
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復重編未
詳何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
誤之甚矣。」按云,此則第五本也,今撿品次,
則今宋、鄉藏經六十卷者是矣。但不重載
〈寶髻品〉,斯為小異耳,則似於前第四本五
十八卷經中分彼〈日藏分〉中卷為十二卷,
[030-0213b]
足成六十耳。其第三第六兩本,今以諸藏
所無故不煩敘,經本如是不同,藏中致斯
有異耳。


謹按《開元錄》前後文相,令此合經
六十卷者,有六失故不可依行。《錄》云:「亦
有經本分為〈瓔珞品〉者不然,此是一段不
合分二。」按云,此經分之,一失也。又云:「僧
祐記中無〈日密分〉有〈無盡意品〉者不然,今
以《無盡意經》雖《大集》別分,非無讖譯,又非
次第,不合入中。」按云,此經入中,又為無讖
譯,二失也。又云:「其〈虛空藏品〉,祐在〈不可
說〉後,未詳所以。」按云,此經在彼,三失也。
又云:「〈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
甚矣。」按云,此經重載,四失也。又云:「《明度
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
者非也,既無憑准故不依彼。」按云,此經
依之,五失也。又「《明度經》安世高譯,而云那
連提耶舍譯。」按云,此亦誤人,六失也。既
有六失,理須正之。正之如何?略則如《開
元錄》及丹藏經為三十卷乃正矣,合則如
《開元錄》中第六本為八十卷方備矣。今宋、
鄉二藏於目錄則取《開元錄》,而經本則仍
僧就本者,直以無心於相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