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01 文選-梁-蕭統 (master)


[039-1a]

39 《文選》卷三十九



上書



李斯上書秦始皇一首



臣聞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
西取由余於戎,
東得百里奚於宛,
迎蹇叔於宋,
來邳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
不產於秦,
穆公用之,
并國三十,
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風易俗,
民以殷盛,
國以富彊,
百姓樂用,
諸侯親服,
獲楚魏之師,
舉地千里,
至今治彊。
惠王用張儀之計,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
南取漢中,
包九夷,
制鄢郢,
東據成皋之險,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國之從,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
廢穰侯,
逐華陽,
彊公室,
杜私門,
蠶食諸侯,
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
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弗納,
疏士而弗用,
是使國無富利之實,
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039-2a]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和隨之寶,
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劍,
乘纖離之馬,
建翠鳳之旗,
樹靈鱓之鼓。
此數寶者,
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悅之,
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
則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犀象之器不為玩好,
而趙衛之女不充後庭,
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江南金錫不為用,
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宮,
充下陳,
娛心意,
悅耳目者,
必出於秦然後可,
則是宛珠之簪,
傅璣之珥,
阿縞之衣,
錦繡之飾,
不進於前;
而隨俗雅化,
佳冶窈窕,
趙女不立於側也。
[039-3a]


夫擊甕叩缶,
彈箏搏髀,
而歌呼嗚嗚快耳者,
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
韶虞武象者,
異國之樂也。
今棄叩缶擊甕而就鄭衛,
退彈箏而取韶虞,
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
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
不問可否,
不論曲直,
非秦者去,
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
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039-4a]


臣聞地廣者粟多,
國大者人眾,
兵彊者則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眾庶,
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
民無異國,
四時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却賓客以業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
可寶者多;
士不產於秦,
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
損民以益讎,
內自虛而外樹怨諸侯,
求國無危,
不可得也。
[039-5a]


鄒陽上書吳王一首



臣聞秦倚曲臺之宮,
懸衡天下,
畫地而人不犯,
兵加胡越;
至其晚節末路,
張耳陳勝連從兵之,
據以叩函谷,
咸陽遂危。
何則?
列郡不相親,
萬室不相救也。
今胡數涉北河之外,
上覆飛鳥,
下不見伏兔,
鬭城不休,
救兵不至,
死者相隨,
輦車相屬,
轉粟流輸,
千里不絕。
何則?
彊趙責於河間,
六齊望於惠后,
城陽顧於盧博,
三淮南之心思墳墓。
大王不憂,
臣恐救兵之不專,
胡馬遂進窺於邯鄲,
越水長沙,
還舟青陽。
雖使梁并淮陽之兵,
下淮東,
越廣陵,
以遏越人之糧;
漢亦折西河而下,
北守漳水,
以輔大國;
胡亦益進,
越亦益深。
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039-6a]


臣聞蛟龍驤首奮翼,
則浮雲出流,
霧雨咸集。
聖王厎節脩德,
則游談之士,
歸義思名。
今臣盡知畢議,
易精極慮,
則無國而不可奸;
飾固陋之心,
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
然臣所以歷數王之朝,
背淮千里而自致者,
非惡臣國而樂吳民,
竊高下風之行,
尤悅大王之義。
故願大王無忽,
察聽其至。
[039-7a]


臣聞鷙鳥累百,
不如一鶚。
夫全趙之時。
武力鼎士,
袨服叢臺之下者,
一旦成市,
不能止幽王之湛患,
淮南連山東之俠,
死士盈朝,
不能還厲王之西也。
然則計議不得,
雖諸賁不能安其位亦明矣。
故願大王審畫而已。
[039-8a]


始孝文皇帝據關入立,
寒心銷志,
不明求衣。
自立天子之後,
使東牟朱虛東褒儀父之後,
深割嬰兒王之。
壤子王梁代,
益以淮陽。
卒仆濟北,
囚弟於雍者,
豈非象新垣等哉!
今天子新據先帝之遺業,
左規山東,
右制關中,
變權易勢,
大臣難知。
大王弗察,
臣恐周鼎復起於漢,
新垣過計於朝,
則我吳遺嗣,
不可期於世矣。
高皇帝燒棧道,
灌章邯,
兵不留行,
收弊人之倦,
東馳函谷,
西楚大破。
水攻則章邯以亡其城,
陸擊則荊王以失其地。
此皆國家之不幾者也。
願大王熟察之。
[039-9a]


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臣聞忠無不報,
信不見疑,
臣常以為然,
徒虛語耳!
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
白虹貫日,
太子畏之;
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
太白食昴,
昭王疑之。
夫精誠變天地,
而信不諭兩主,
豈不哀哉!
今臣盡忠竭誠,
畢議願知,
左右不明,
卒從吏訊,
為世所疑。
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
而燕秦不寤也。
願大王熟察之。
[039-10a]


昔玉人獻寶,
楚王誅之;
李斯竭忠,
胡亥極刑。
是以箕子陽狂,
接輿避世,
恐遭此患。
願大王察玉人、
李斯之意,
而後楚王胡亥之聽,
毋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
臣聞比干剖心,
子胥鴟夷,
臣始不信,
乃今知之。
願大王熟察,
少加憐焉!
[039-11a]


語曰:
白頭如新,
傾蓋如故。
何則?
知與不知也。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
藉荊軻首以奉丹事;
王奢去齊之魏,
臨城自剄以却齊而存魏。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齊秦而故於燕魏也,
所以去二國,
死兩君者,
行合於志,
而慕義無窮也。
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
為燕尾生;
白圭戰亡六城,
為魏取中山。
何則?
誠有以相知也。
蘇秦相燕,
人惡之於燕王,
燕王按劍而怒,
食以駃騠;
白圭顯於中山,
人惡之於魏文侯,
文侯投以夜光之璧。
何則?
兩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
豈移於浮辭哉!
[039-12a]


故女無美惡,
入宮見妬;
士無賢不肖,
入朝見嫉。
昔者司馬喜臏腳於宋,
卒相中山;
范雎摺脇折齒於魏,
卒為應侯。
此二人者,
皆信必然之畫,
捐朋黨之私,
挾孤獨之交,
故不能自免於嫉妬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徐衍負石入海,
不容身於世,
義不苟取比周於朝,
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於路,
穆公委之以政;
甯戚飯牛車下,
而桓公任之以國。
此二人豈素宦於朝,
借譽於左右,
然後二主用之哉?
感於心,
合於意,
堅如膠漆,
昆弟不能離,
豈惑於眾口哉?
故偏聽生姦,
獨任成亂。
昔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
宋信子冉之計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辯,
不能自免於讒諛,
而二國以危。
何則?
眾口鑠金,
積毀銷骨。
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
齊用越人子臧而彊威宣。
此二國豈拘於俗,
牽於世,
繫奇偏之辭哉?
公聽並觀,
垂明當世。
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
由余子臧是矣;
不合則骨肉為讎敵,
朱象管蔡是矣。
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
後宋魯之聽,
則五霸不足侔,
三王易為比也。
[039-13a]


是以聖王覺悟,
捐子之之心,
而不悅田常之賢,
封比干之後,
修孕婦之墓,
故功業覆於天下。
何則?
欲善無猒也。
夫晉文公親其讎而彊霸諸侯,
齊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何則?
慈仁殷勤,
誠嘉於心,
此不可以虛辭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
東弱韓魏,
立彊天下,
而卒車裂之。
越用大夫種之謀,
禽勁吳而霸中國,
遂誅其身。
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
於陵子仲辭三公,
為人灌園。
今人主誠能去驕慠之心,
懷可報之意,
披心腹,
見情素,
隳肝膽,
施德厚,
終與之窮達,
無愛於士,
則桀之狗可使吠堯,
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何況因萬乘之權,
假聖王之資乎!
然則荊軻湛七族,
要離燔妻子,
豈足為大王道哉!
[039-14a]


臣聞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以暗投人於道,
眾莫不按劍相眄者,
何則?
無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柢,
輪囷離奇,
而為萬乘器者,
何則?
以左右先為之容也。
故無因而至前,
雖出隋侯之珠,
夜光之璧,
秪足結怨而不見德;
故有人先談,
則枯木朽株,
樹功而不忘。
今天下布衣窮居之士,
身在貧賤,
雖蒙堯舜之術,
挾伊管之辯,
懷龍逢比干之意,
欲盡忠當世之君,
而素無根柢之容,
雖竭精神,
欲開忠信,
輔人主之治,
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
是使布衣之士,
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
[039-15a]


是以聖王制世御俗,
獨化於陶鈞之上,
而不牽乎卑辭之語,
不奪乎眾多之口。
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
以信荊軻之說,
而匕首竊發;
周文獵涇渭,
載呂尚而歸,
以王天下。
秦信左右而亡,
周用烏集而王。
何則?
以其能越拘攣之語,
馳域外之義,
獨觀於昭曠之道也。
今人主沈諂諛之辭,
牽於帷墻之制,
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皂,
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039-16a]


臣聞盛飾入朝者,
不以私污義;
砥厲名號者,
不以利傷行。
故里名勝母,
曾子不入;
邑號朝歌,
墨子迴車。
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
誘於威重之權,
脅於位勢之貴,
回面污行,
以事諂諛之人,
而求親近於左右,
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
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039-17a]


司馬長卿上書諫獵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
故力稱烏獲,
捷言慶忌,
勇期賁育。
臣之愚暗,
竊以為人誠有之,
獸亦宜然。
今陛下好凌岨險,
射猛獸,
卒然遇軼才之獸,
駭不存之地,
犯屬車之清塵,
輿不及還轅,
人不暇施功,
雖有烏獲逢蒙之伎,
力不得用,
枯木朽株,
盡為難矣。
是胡越起於轂下,
而羌夷接軫也,
豈不殆哉!
雖萬全無患,
然本非天子所宜近也。
[039-18a]


且夫清道而後行,
中路而馳,
猶時有銜橛之變。
而況乎涉豐草,
騁丘墟,
前有利獸之樂,
而內旡存變之意,
其為害也,
不亦難矣!
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
而樂出萬有一危之塗以為娛,
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蓋聞明者遠見於未萌,
而智者避危於旡形,
禍固多藏於隱微,
而發於人所忽者也。
故鄙諺曰:
家累千金,
坐不垂堂。
此言雖小,
可以喻大。
臣願陛下留意幸察!
[039-19a]


枚叔上書諫吳王



臣聞得全者昌,
失全者亡。
舜旡立錐之地,
以有天下;
禹旡十戶之聚,
以王諸侯。
湯武之土不過百里,
上不絕三光之明,
下不傷百姓之心者,
有王術也。
故父子之道,
天性也。
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
則事旡遺策,
功流萬世。
臣乘願披腹心而效愚忠,
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於臣乘言。
[039-20a]


夫以一縷之任,
係千鈞之重,
上懸之旡極之高,
下垂之不測之淵,
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馬方駭,
鼓而驚之;
係方絕,
又重鎮之;
係絕於天,
不可復結,
墜入深淵,
難以復出。
其出不出,
間不容髮。
能聽忠臣之言,
百舉必脫。
必若所欲為,
危於累卵,
難於上天;
變所欲為,
易於反掌,
安於泰山。
今欲極天命之上壽,
弊旡窮之極樂,
究萬乘之勢,
不出反掌之易,
居泰山之安,
而欲乘累卵之危,
走上天之難,
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039-21a]


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迹,
却背而走,
迹逾多,
影逾疾,
不如就陰而止,
影滅迹絕。
欲人勿聞,
莫若勿言;
欲人勿知,
莫若勿為。
欲湯之滄,
一人炊之,
百人揚之,
無益也,
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不絕之於彼,
而救之於此,
譬由抱薪而救火也。
養由基,
楚之善射者也,
去楊葉百步,
百發百中。
楊葉之大,
加百中焉,
可謂善射矣。
然其所止,
百步之內耳,
比於臣乘,
未知操弓持矢也。
[039-22a]


福生有基,
禍生有胎;
納其基,
絕其胎,
禍何自來?
太山之霤穿石,
殫極之紞斷幹。
水非石之鑽,
索非木之鋸,
漸靡使之然也。
夫銖銖而稱之,
至石必差;
寸寸而度之,
至丈必過。
石稱丈量,
徑而寡失。
夫十圍之木,
始生而蘖,
足可搔而絕,
手可擢而抓,
據其未生,
先其未形。
磨礲砥礪,
不見其損,
有時而盡。
種樹畜養,
不見其益,
有時而大。
積德累行,
不知其善,
有時而用;
棄義背理,
不知其惡,
有時而亡。
臣願大王熟計而身行之,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039-23a]


枚叔上書重諫吳王



昔秦西舉胡戎之難,
北備榆中之關,
南距羌莋之塞,
東當六國之從。
六國乘信陵之藉,
明蘇秦之約,
厲荊軻之威,
并力一心以備秦。
然秦卒禽六國,
滅其社稷,
而并天下,
是何也?
則地利不同,
而民輕重不等也。
今漢據全秦之地,
兼六國之眾,
修戎狄之義,
而南朝羌莋,
此其與秦,
地相什而民相百,
大王之所明知也。
今夫讒諛之臣為大王計者,
不論骨肉之義,
民之輕重,
國之大小,
以為吳禍,
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
[039-24a]


夫舉吳兵以訾於漢,
譬猶蠅蚋之附群牛,
腐肉之齒利劍,
鋒接必無事矣。
天下聞吳率失職諸侯,
願責先帝之遺約,
今漢親誅其三公,
以謝前過,
是大王威加於天下,
而功越於湯武也。
夫吳有諸侯之位,
而富實於天子;
有隱匿之名,
而居過於中國。
夫漢并二十四郡,
十七諸侯,
方輸錯出,
軍行數千里不絕於郊,
其珍怪不如山東之府。
轉粟西鄉,
陸行不絕,
水行滿河,
不如海陵之倉。
脩治上林,
雜以離宮,
積聚玩好,
圈守禽獸,
不如長洲之苑。
游曲臺,
臨上路,
不如朝夕之池。
深壁高壘,
副以關城,
不如江淮之險。
此臣之所為大王樂也。
[039-25a]


今大王還兵疾歸,
尚得十半。
不然,
漢知吳有吞天下之心,
赫然加怒,
遣羽林黃頭循江而下,
襲大王之都;
魯東海絕吳之饟道;
梁王飾車騎,
羽戰射,
積粟固守,
以偪滎陽,
待吳之飢。
大王雖欲反都,
亦不得已。
夫三淮南之計不負其約,
齊王殺身以滅其迹,
四國不得出兵其郡,
趙囚邯鄲,
此不可掩,
亦已明矣。
今大王已去千里之國,
而制於十里之內矣。
張韓將北地,
弓高宿左右,
兵不得下壁,
軍不得太息,
臣竊哀之。
願大王熟察焉!
[039-26a]


江文通詣建平王上書



昔者賤臣叩心,
飛霜擊於燕地;
庶女告天,
振風襲於齊臺。
下官每讀其書,
未嘗不廢卷流涕。
何者?
士有一定之論,
女有不易之行,
信而見疑,
貞而為戮,
是以壯夫義士,
伏死而不顧者此也。
下官聞仁不可恃,
善不可依,
謂徒虛語,
乃今知之。
伏願大王暫停左右,
少加憐察。
[039-27a]


下官本蓬戶桑樞之人,
布衣韋帶之士,
退不飾詩書以驚愚,
進不買名聲於天下。
日者,
謬得升降承明之闕,
出入金華之殿,
何常不局影凝嚴,
側身扃禁者乎!
竊慕大王之義,
復為門下之賓,
備鳴盜淺術之餘,
豫三五賤伎之末。
大王惠以恩光,
顧以顏色,
實佩荊卿黃金之賜,
竊感豫讓國士之分矣。
常欲結纓伏劍,
少謝萬一,
剖心摩踵,
以報所天。
不圖小人固陋,
坐貽謗𡙇,
迹墜昭憲,
身恨幽圄,
履影弔心,
酸鼻痛骨!
[039-28a]


下官聞虧名為辱,
虧形次之,
是以每一念來,
忽若有遺。
加以涉旬月,
迫季秋,
天光沈陰,
左右無色。
身非木石,
與獄吏為伍。
此少卿所以仰天槌心,
泣盡而繼之以血也。
[039-29a]


下官雖乏鄉曲之譽,
然嘗聞君子之行矣。
其上則隱於簾肆之間,
臥於巖石之下;
次則結綬金馬之庭,
高議雲臺之上;
退則虜南越之君,
係單于之頸。
俱啟丹冊,
並圖青史。
寧當爭分寸之末,
競錐刀之利哉?
[039-30a]


下官聞積毀銷金,
積讒磨骨,
遠則直生取疑於盜金,
近則伯魚被名於不義。
彼之二子,
猶或如是,
況在下官,
焉能自免?
昔上將之恥,
絳侯幽獄,
名臣之羞,
史遷下室,
至如下官,
當何言哉!
夫魯連之智,
辭祿而不返;
接輿之賢,
行歌而忘歸。
子陵閉關於東越,
仲蔚杜門於西秦。
亦良可知也。
若使下官事非其虛,
罪得其實,
亦當鉗口吞舌,
伏匕首以殞身,
何以見齊魯奇節之人,
燕趙悲歌之士乎?
[039-31a]


方今聖曆欽明,
天下樂業,
青雲浮雒,
榮光塞河,
西洎臨洮狄道,
北距飛狐陽原,
莫不浸仁沐義,
照景飲醴而已。
而下官抱痛圓門,
含憤獄戶,
一物之微,
有足悲者。
仰惟大王少垂明白,
則梧丘之魂,
不愧於沈首,
鵠亭之鬼,
無恨於灰骨。
不任肝膽之切,
敬因執事以聞。
[039-32a]




任彥昇奉荅勑示七夕詩啟一首



臣昉啟:
奉勑并賜示七夕五韻。
竊惟帝迹多緒,
俯同不一;
託情風什,
希世罕工。
雖漢在四世,
魏稱三祖,
寧足以繼想南風,
克諧調露。
性與天道,
事絕稱言,
豈其多幸,
親逢旦暮。
[039-33a]


臣早奉龍潛,
與賈馬而入室;
晚屬天飛,
比嚴徐而待詔。
惟君知臣,
見於訥言之旨;
取求不疵,
表於辯才之戲。
謹輒牽率庸陋,
式詶天獎,
拙速雖効,
蚩鄙已彰。
臨啟慚恧罔識所寘。
謹啟。
[039-34a]


任彥昇為卞彬謝脩卞忠貞墓啟一首



臣彬啟:
伏見詔書并鄭義泰宣敕,
當賜修理臣亡高祖晉故驃騎大將軍建興忠貞公壺墳塋。
臣門緒不昌,
天道所昧,
忠遘身危,
孝積家禍,
名教同悲,
隱淪惆悵。
而年世𧵍遷,
孤裔淪塞。
遂使碑表蕪滅,
丘樹荒毀,
狐兔成穴,
童牧哀歌。
感慨自哀,
日月纏迫。
[039-35a]


陛下弘宣教義,
非求効於方今;
壺餘烈不泯,
固陳力於異世。
但加等之渥,
近闕於晉典;
樵蘇之刑,
遠流於皇代。
臣亦何人,
敢謝斯幸?
不任悲荷之至!
謹奉啟事以聞。
謹啟。
[039-36a]


任彥昇啟蕭太傅固辭奪禮一首



昉啟:
近啟歸訴,
庶諒窮款,
奉被還旨,
未垂哀察,
悼心失圖,
泣血待旦。
君於品庶,
示均鎔造,
干祿祈榮,
更為自拔。
虧教廢禮,
豈關視聽,
所不忍言,
具陳茲啟。
[039-37a]


昉往從末宦,
祿不代耕。
飢寒無甘旨之資,
限役廢晨昏之半。
膝下之懽,
已同過隙;
几筵之慕,
幾何可憑。
且奠酹不親,
如在安寄。
晨暮寂寥,
闃若無主。
所守既無別理,
窮咽豈及多喻。
[039-38a]


明公功格區宇,
感通有塗,
若霈然降臨,
賜寢嚴命。
是知孝治所被,
爰至無心;
錫類所及,
匪徒教義。
不任崩迫之情,
謹奉啟事陳聞。
謹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