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01 文選-梁-蕭統 (master)


[051-1a]

51 《文選》卷五十一



論一



賈誼過秦論一首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
擁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
以窺周室,
有席卷天下,
包舉宇內,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
商君佐之,
內立法度,
務耕織,
修守戰之具,
外連衡而鬭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
惠文武昭,
蒙故業,
因遺策,
南取漢中,
西舉巴蜀,
東割膏腴之地,
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
會盟而謀弱秦,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合從締交,
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
齊有孟嘗,
趙有平原,
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
寬厚而愛人,
尊賢而重士,
約從離橫,
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
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
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
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
百萬之眾,
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而延敵,
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解,
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萬,
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河山,
彊國請伏,
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
享國之日淺,
國家無事。
[051-2a]


及至始皇,
奮六世之餘烈,
振長策而御宇內,
吞二周而亡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執敲扑以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
俛首係頸,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蕃籬,
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
燔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
殺豪俊,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
因河為池,
據億丈之城,
臨不測之谿以為固;
良將勁弩,
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
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
自以為關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孫帝王,
萬世之業。
[051-3a]


始皇既沒,
餘威震于殊俗。
然而陳涉,
甕牖繩樞之子,
甿隸之人,
而遷徙之徒也,
材能不及中庸,
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
俛起阡陌之中,
率罷散之卒,
將數百之眾,
轉而攻秦,
斬木為兵,
揭竿為旗,
天下雲集而響應,
嬴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
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051-4a]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雍州之地,
淆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
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鋤耰棘矜,
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讁戍之眾,
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慮,
行軍用兵之道,
非及曩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
功業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比權量力,
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
致萬乘之權,
招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餘年矣。
然後以六合為家,
殽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身死人手,
為天下笑者,
何也?
仁義不施,
而攻守之勢異也。
[051-5a]


東方曼倩非有先生論



非有先生仕於吳,
進不能稱往古以廣主意,
退不能揚君美以顯其功,
默然無言者三年矣。
吳王怪而問之曰:
「寡人獲先人之功,
寄于眾賢之上,
夙興夜寐,
未嘗敢怠也。
今先生率然高舉,
遠集吳地,
將以輔治寡人,
誠竊嘉之,
體不安席,
食不甘味,
目不視靡曼之色,
耳不聽鐘鼓之音,
虛心定志,
欲聞流議者三年於茲矣。
今先生進無以輔治,
退不揚主譽,
竊為先生不取也。
蓋懷能而不見,
是不忠也,
見而不行,
主不明也。
意者寡人殆不明乎?」
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吳王曰:
「可以談矣,
寡人將竦意而聽焉。」
先生曰:
「於戲!
可乎哉?
可乎哉?
談何容易!
夫談者有悖於目而佛於耳,
謬於心而便於身者,
或有說於目、
順於耳、
快於心而毀於行者,
非有明王聖主,
孰能聽之矣?」
吳王曰:
「何為其然也?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先生試言,
寡人將覽焉。」
[051-6a]


先生對曰:
「昔關龍逢深諫於桀,
而王子比干直言於紂,
此二臣者,
皆極慮盡忠,
閔主澤不下流,
而萬民騷動,
故直言其失,
切諫其邪者,
將以為君之榮,
除主之禍也。
今則不然,
反以為誹謗君之行,
無人臣之禮,
果紛然傷於身,
蒙不辜之名,
戮及先人,
為天下笑,
故曰談何容易!
是以輔弼之臣瓦解,
而邪諂之人並進,
遂及飛廉、
惡來革等。
三人皆詐偽,
巧言利口,
以進其身,
陰奉彫琢刻鏤之好,
以納其心,
務快耳目之欲,
以苟容為度,
遂往不戒,
身沒被戮,
宗廟崩弛,
國家為墟,
殺戮賢臣,
親近讒夫。
詩不云乎?
『讒人罔極,
交亂四國』,
此之謂也。
故卑身賤體,
說色微辭,
愉愉喣喣,
終無益於主上之治,
即志士仁人不忍為也。
將儼然作矜莊之色,
深言直諫,
上以拂人主之邪,
下以損百姓之害,
則忤於邪主之心,
歷於衰世之法。
故養壽命之士莫肯進也,
遂居深山之閒,
積土為室,
編蓬為戶,
彈琴其中,
以詠先王之風,
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是以伯夷叔齊避周,
餓于首陽之下,
後世稱其仁。
如是,
邪主之行固足畏也,
故曰談何容易!」
[051-7a]


於是吳王戄然易容,
捐薦去几,
危坐而聽。
先生曰:
「接輿避世,
箕子被髮佯狂,
此二子者,
皆避濁世以全其身者也。
使遇明王聖主,
得賜清讌之閒,
寬和之色,
發憤畢誠,
圖畫安危,
揆度得失,
上以安主體,
下以便萬民,
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而見也。
故伊尹蒙恥辱、
負鼎俎、
和五味以干湯,
太公釣於渭之陽以見文王。
心合意同,
謀無不成,
計無不從,
誠得其君也。
深念遠慮,
引義以正其身,
推恩以廣其下,
本仁祖誼,
褒有德,
祿賢能,
誅惡亂,
揔遠方,
壹統類,
美風俗,
此帝王所由昌也。
上不變天性,
下不奪人倫,
則天地和洽,
遠方懷之,
故號聖王。
臣子之職既加矣,
於是裂地定封,
爵為公侯,
傳國子孫,
名顯後世,
民到于今稱之,
以遇湯與文王也。
太公伊尹以如此,
龍逄比干獨如彼,
豈不哀哉!
故曰談何容易!
[051-8a]


於是吳王穆然,
俛而深惟,
仰而泣下交頤,
曰:
「嗟乎!
余國之不亡也,
綿綿連連,
殆哉,
世之不絕也!」
於是正明堂之朝,
齊君臣之位,
舉賢才,
布德惠,
施仁義,
賞有功;
躬親節儉,
減後宮之費,
損車馬之用;
放鄭聲,
遠佞人,
省庖廚,
去侈靡,
卑宮館,
壞苑囿,
填池塹,
以與貧民無產業者,
開內藏,
振貧窮,
存耆老,
恤孤獨,
薄賦歛,
省刑罰。
行此三年,
海內晏然,
天下大洽,
陰陽和調,
萬物咸得其宜;
國無災害之變,
民無飢寒之色,
家給人足,
畜積有餘,
囹圄空虛;
鳳皇來集,
麒麟在郊,
甘露既降,
朱草萌芽,
遠方異俗之人,
嚮風慕義,
各奉其職而來朝賀。
故治亂之道,
存亡之端,
若此易見,
而君人者莫肯為也,
臣愚竊以為過。
故詩曰
「王國克生,
惟周之貞,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此之謂也。
[051-9a]


王子淵四子講德論



褒既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樂職宣布之詩,
又作傳,
名曰四子講德,
以明其意焉。
[051-10a]


微斯文學問於虛儀夫子曰:
「蓋聞國有道,
貧且賤焉,
恥也。
今夫子閉門距躍,
專精趨學有日矣。
幸遭聖主平世,
而久懷寶,
是伯牙去鍾期,
而舜、
禹遁帝堯也。
於是欲顯名號,
建功業,
不亦難乎?」。
[051-11a]


夫子曰:
「然,
有是言也。
夫蚊蝱終日經營,
不能越階序,
附驥尾則涉千里,
攀鴻翮則翔四海。
僕雖嚚頑,
願從足下。
雖然,
何由而自達哉?」
[051-12a]


文學曰:
「陳懇誠於本朝之上,
行話談於公卿之門。」
[051-13a]


夫子曰:
「無介紹之道,
安從行乎公卿?」
[051-14a]


文學曰:
「何為其然也?
昔甯戚商歌以干齊桓,
越石負芻而寤晏嬰,
非有積素累舊之歡,
皆塗覯卒遇,
而以為親者也。
故毛嬙西施,
善毀者不能蔽其好;
嫫姆倭傀,
善譽者不能掩其醜。
苟有至道,
何必介紹?」。
[051-15a]


夫子曰:
「咨,
夫特達而相知者,
千載之一遇也。
招賢而處友者,
眾士之常路也。
是以空柯無刃,
公輸不能以斲;
但懸曼矰,
蒲苴不能以射。
故膺騰撇波而濟水,
不如乘舟之逸也;
衝蒙涉田而能致遠,
未若遵塗之疾也。
才蔽於無人,
行衰於寡黨,
此古今之患,
唯文學慮之。」。
[051-16a]


文學曰:
「唯唯,
敬聞命矣。」
[051-17a]


於是相與結侶,
攜手俱遊,
求賢索友,
歷于西州。
有二人焉,
乘輅而歌。
倚輗而聽之:
詠歎中雅,
轉運中律,
嘽緩舒繹,
曲折不失節。
問歌者為誰?
則所謂浮遊先生陳丘子者也。
於是以士相見之禮友焉。
[051-18a]


禮文既集,
文學、
夫子降席而稱曰:
「俚人不識,
寡見尠聞,
曩從末路,
望聽玉音,
竊動心焉。
敢問所歌何詩?
請聞其說。」
浮遊先生陳丘子曰:
「所謂中和樂職宣布之詩,
益州刺史之所作也。
刺史見太上聖明,
股肱竭力,
德澤洪茂,
黎庶和睦,
天人並應,
屢降瑞福,
故作三篇之詩以歌詠之也。」
[051-19a]


文學曰:
「君子動作有應,
從容得度,
南容三復白珪,
孔子睹其慎戒;
太子擊誦晨風,
文侯諭其指意。
今吾子何樂此詩而詠之也?」
[051-20a]


先生曰:
「夫樂者感人密深,
而風移俗易。
吾所以詠歌之者,
美其君術明而臣道得也。
君者中心,
臣者外體。
外體作,
然後知心之好惡;
臣下動,
然後知君之節趨。
好惡不形,
則是非不分;
節趨不立,
則功名不宣。
故美玉蘊於碔砆,
凡人視之怢焉,
良工砥之,
然後知其和寶也。
精練藏於礦朴,
庸人視之忽焉,
巧冶鑄之,
然後知其幹也。
況乎聖德巍巍蕩蕩,
民氓所不能命哉!
是以刺史推而詠之,
揚君德美,
深乎洋洋,
罔不覆載,
紛紜天地,
寂寥宇宙。
明君之惠顯,
忠臣之節究。
皇唐之世,
何以加茲!
是以每歌之,
不知老之將至也。」
[051-21a]


文學曰:
「書云:
迪一人使四方若卜筮。
夫忠賢之臣,
導主志,
承君惠,
攄盛德而化洪,
天下安瀾,
比屋可封,
何必歌詠詩賦可以揚君哉!
愚竊惑焉。」
[051-22a]


浮遊先生色勃眥溢,
曰:
「是何言與!
昔周公詠文王之德而作清廟,
建為頌首;
吉甫歎宣王穆如清風,
列于大雅。
夫世衰道微,
偽臣虛稱者,
殆也。
世平道明,
臣子不宣者,
鄙也。
鄙殆之累,
傷乎王道。
故自刺史之來也,
宣布詔書,
勞來不怠,
令百姓徧曉聖德,
莫不霑濡。
厖眉耆耇之老,
咸愛惜朝夕,
願濟須臾,
且觀大化之淳流。
於是皇澤豐沛,
主恩滿溢,
百姓歡欣,
中和感發,
是以作歌而詠之也。
傳曰:
『詩人感而後思,
思而後積,
積而後滿,
滿而後作,
言之不足,
故嗟歎之,
嗟歎之不足,
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厭,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臣子於君父之常義,
古今一也。
今子執分寸而罔億度,
處把握而卻寥廓,
乃欲圖大人之樞機。
道方伯之失得,
不亦遠乎?」
[051-23a]


陳丘子見先生言切,
恐二客慚,
膝步而前曰:
「先生詳之:
行潦暴集,
江海不以為多;
鰌鱓並逃,
九罭不以為虛。
是以許由匿堯而深隱,
唐氏不以衰;
夷齊恥周而遠餓,
文武不以卑。
夫青蠅不能穢垂棘,
邪論不能惑孔墨。
今刺史質敏以流惠,
舒化以揚名,
采詩以顯至德,
歌詠以董其文,
受命如絲,
明之如緡,
甘棠之風,
可倚而俟也。
二客雖窒計沮議,
何傷?」
顧謂文學夫子曰:
「先生微矜於談道,
又不讓乎當仁,
亦未巨過也。
願二子措意焉。」
[051-24a]


夫子曰:
「否。
夫雷霆必發,
而潛底震動,
枹鼓鏗鏘,
而介士奮竦。
故物不震不發,
士不激不勇。
今文學之言,
欲以議愚感敵,
舒先生之憤,
願二生亦勿疑。」
於是文繹復集,
乃始講德。
[051-25a]


文學夫子曰:
「昔成康之世,
君子德與?
臣之力也?」
[051-26a]


先生曰:
「非有聖智之君,
惡有甘棠之臣?
故虎嘯而風寥戾,
龍起而致雲氣,
蟋蟀俟秋吟,
蜉蝣出以陰。
易曰: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鳴聲相應,
仇偶相從。
人由意合,
物以類同。
是以聖主不徧窺望而視以明,
不殫傾耳而聽以聰。
何則?
淑人君子,
人就者眾也。
故千金之裘,
非一狐之腋;
大廈之材,
非一丘之木;
太平之功,
非一人之略也。
[051-27a]


「蓋君為元首,
臣為股肱,
明其一體,
相待而成。
有君而無臣,
春秋刺焉。
三代以上,
皆有師傅;
五伯以下,
各自取友。
齊桓有管鮑隰甯,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晉文公有咎犯趙衰,
取威定霸,
以尊天子。
秦穆有王由五羖,
攘卻西戎,
始開帝緒。
楚莊有叔孫子反,
兼定江淮,
威震諸夏。
勾踐有種蠡渫庸,
剋滅疆吳,
雪會稽之恥。
魏文有段干田翟,
秦人寢兵,
折衝萬里。
燕昭有郭隗樂毅,
夷破彊齊,
困閔於莒。
夫以諸侯之細,
功名猶尚若此,
而況帝王選於四海,
羽翼百姓哉!
[051-28a]


「故有賢聖之君,
必有明智之臣。
欲以積德,
則天下不足平也。
欲以立威,
則百蠻不足攘也。
今聖主冠道德,
履純仁,
被六藝,
佩禮文,
屢下明詔,
舉賢良,
求術士,
招異倫,
拔俊茂。
是以海內歡慕,
莫不風馳雨集,
襲雜並至,
填庭溢闕。
含淳詠德之聲盈耳,
登降揖讓之禮極目,
進者樂其條暢,
怠者欲罷不能。
偃息匍匐乎詩書之門,
遊觀乎道德之域,
咸絜身修思,
吐情素而披心腹,
各悉精銳以貢忠誠,
允願推主上,
弘風俗而騁太平,
濟濟乎多士,
文王所以寧也。
[051-29a]


「若乃美政所施,
洪恩所潤,
不可究陳。
舉孝以篤行,
崇能以招賢,
去煩蠲苛以綏百姓,
祿勤增奉以厲貞廉。
減膳食,
卑宮觀,
省田官,
損諸苑,
疏繇役,
振乏困,
恤民災害,
不遑遊宴。
閔耄老之逢辜,
憐縗絰之服事,
惻隱身死之腐人,
悽愴子弟之縲匿。
恩及飛鳥,
惠加走獸,
胎卵得以成育,
草木遂其零茂。
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
豈不然哉?
[051-30a]


「先生獨不聞秦之時耶?
違三王,
背五帝,
滅詩書,
壞禮義;
信任群小,
憎惡仁智,
詐偽者進達,
佞諂者容入。
宰相刻峭,
大理峻法。
處位而任政者,
皆短於仁義,
長於酷虐,
狼摯虎攫,
懷殘秉賊。
其所臨莅,
莫不肌栗慴伏,
吹毛求疵,
並施螫毒。
百姓征彸,
無所措其手足。
嗷嗷愁怨,
遂亡秦族。
是以養雞者不畜貍,
牧獸者不育豺,
樹木者憂其蠹,
保民者除其賊。
故大漢之為政也,
崇簡易,
尚寬柔,
進淳仁,
舉賢才,
上下無怨,
民用和睦。
[051-31a]


「今海內樂業,
朝廷淑清。
天符既章,
人瑞又明。
品物咸亨,
山川降靈。
神光燿暉,
洪洞朗天。
鳳皇來儀,
翼翼邕邕。
群鳥並從,
舞德垂容。
神雀仍集,
麒麟自至。
甘露滋液,
嘉禾櫛比。
大化隆洽,
男女條暢。
家給年豐,
咸則三壤。
豈不盛哉!
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
武王獲白魚而諸侯同辭,
周公受秬鬯而鬼方臣,
宣王得白狼而夷狄賓。
夫名自正而事自定也。
今南郡獲白虎,
亦偃武興文之應也。
獲之者張武,
武張而猛服也。
是以北狄賓洽,
邊不恤寇,
甲士寢而旌旗仆也。」
[051-32a]


文學夫子曰:
「天符既聞命矣,
敢問人瑞。」
[051-33a]


先生曰:
「夫匈奴者,
百蠻之最彊者也。
天性憍蹇,
習俗傑暴,
賤老貴壯,
氣力相高。
業在攻伐,
事在獵射,
兒能騎羊,
走箭飛鏃,
逐水隨畜,
都無常處。
鳥集獸散,
往來馳騖,
周流曠野,
以濟嗜欲。
其耒耜則弓矢鞌馬,
播種則扞弦掌拊,
收秋則奔狐馳兔,
穫刈則顛倒殪仆。
追之則奔遁,
釋之則為寇。
是以三王不能懷,
五伯不能綏,
驚邊扤士,
屢犯芻蕘,
詩人所歌,
自古患之。
今聖德隆盛,
威靈外覆,
日逐舉國而歸德,
單于稱臣而朝賀。
乾坤之所開,
陰陽之所接,
編結沮顏,
燋齒梟瞷,
翦髮黥首,
文身裸袒之國,
靡不奔走貢獻,
懽忻來附,
婆娑嘔吟,
鼓掖而笑。
夫鴻均之世,
何物不樂?
飛鳥翕翼,
泉魚奮躍。
是以刺史感懣舒音而詠至德。
鄙人黭淺,
不能究識,
敬遵所聞,
未剋殫焉。」
[051-34a]


於是二客醉于仁義,
飽于盛德,
終日仰歎,
怡懌而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