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285 勉齋集-宋-黃榦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勉齋集巻一       宋 黄榦 撰
  講義
   臨川郡學
乾元亨利貞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㑹也利
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㑹
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
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001-1b]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至/不足以事父母
 五三載籍之傳以仁義禮智對立而並言者自孔孟
 始前此未之聞也孔子發之於易孟子深於易從而
 祖述之示人之意深矣天地奠位而隂陽分隂陽旣
 分而五行具天地之大所以行四時而生萬物者不
 過隂陽五行之理而已元者春之生而其行爲木亨
 者夏之長而其行爲火利者秋之成而其行爲金貞
 者冬之藏而其行爲水人禀隂陽五行之氣而生乎
[001-2a]
 天地之間則亦具元亨利貞之德而爲仁義禮智之
 性元之德於性爲仁亨之德於性爲禮利之德於性
 爲義貞之德於性爲智天地而非元亨利貞不能以
 行四時生萬物人而非仁義禮智又何以充四端制
 百事哉均是人也均賦此性均具此形夫子之言特
 以爲君子行此四德孟子之言又有不能充之者何
 哉蓋人受天地之中無非此性雜之以氣質撓之以
 習俗不能親師取友以致其學問之功雖有此性亦
[001-2b]
 未免於晦而不明窒而不通矣今夫暴虐狼鷙傷人
 害物則無復惻隱之心矣頑鈍嗜利寡廉鮮耻則無
 復羞惡之心矣驕淫矜誇傲狠凌物則無復辭譲之
 心矣背善趨惡舍正習邪則無復是非之心矣如此
 則雖有人之形以生亦何以異於禽獸哉此無他學
 問之功不明而無以全其本然之性也古之君子博
 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非誇多鬪博以
 爲能也絺章繪句以爲工也求其知吾性之至善以
[001-3a]
 全其所固有也故其仁之用足以愛人而利物義之
 用足以制事而度宜禮之用足以事上而接下智之
 用足以明物而察倫是豈獨足以盡人之性哉蓋將
 與天地相爲流通而無間矣三代而上此道素明故
 黎民於變比户可封雖閭巷匹夫亦無往而非賢也
 秦漢以來功利之習勝而此道始不明矣大山長谷
 之中田夫野叟尚有能守其醇厚質實之素而通都
 大邑經生學士反不及焉其聞見甚博也其文辭甚
[001-3b]
 工也考其胸中之所存而察其操履之實則其可愧
 也多矣其天資之美者亦不過安常守分而於聖賢
 教人之方漫不加省舉世滔滔隨波逐流醉生夢死
 豈不甚可悼哉誠能玩大易之旨味孟子之言反觀
 黙省而知吾心四德之本窮理格物而辨吾心四德
 之實存養修省而審吾心四德之幾勉强力行而全
 吾心四德之用則天地之所以爲天地聖賢之所以
 爲聖賢皆吾分内事也又何苦甘心於庸淺下流之
[001-4a]
 域而與草木俱腐哉大易之言四德而必贊之以乾
 元之大孟子之論四端而必首之以不忍之心蓋仁
 義禮智者吾心之所固有而仁足以包四德猶四時
 之運而春生之氣未嘗不流行乎其間也春者歲之
 始朔者日之始卽大易之所謂元孔孟之所謂仁也
 夫道豈難知哉人病弗求耳有志之士盍相與勉之
   隆興府東湖書院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一章
[001-4b]
 道者何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與人交之信
 根於吾心之本然而形見於事爲之當然者皆是也
 曷嘗有過與不及之偏哉過與不及此道所以不行
 不明也然嘗竊有疑焉賢與知人品之最髙者也一
 有過焉則不異於愚不肖愚不肖志於道而有不及
 特未造夫道耳其與違夫道者有間矣而遂指以爲
 愚不肖焉何哉蓋道之在天下中而已過非中也不
 及非中也賢且知而失之過則如楊墨佛老而其流
[001-5a]
 至於無父無君豈不深可畏哉志於道而不能以合
 夫當然之理則明有所未通誠有所未立雖謂之愚
 不肖可也聖賢衛道之嚴所以力勉夫人以大中之
 道者蓋若此然則學者當何如哉博學之審問之愼
 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不惑乎賢且知之過不墮乎愚
 不肖者之不及則庶乎其可也若曰學可以不講而
 一蹴可以至乎聖賢之域旣未免乎賢且知之過至
 於用力不篤悠悠玩日而卒無得則雖謂之愚不肖
[001-5b]
 亦奚不可哉同志其勉之
   新淦縣學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全章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一章
 爵有五士居其間民有四士爲之首謂之士者誠可
 貴也人物並生天地之間而人爲最靈謂之人則宜
 其舉相似也而士爲貴何哉以其記誦之多文辭之
 工耶則由與賜優爲之矣乃汲汲然以士爲問何也
[001-6a]
 夫子之於二子非有所隱也至其告之者不過於行
 己事君入孝出弟言信行果與夫處兄弟朋友之間
 又何也人之大倫五父子也君臣也夫婦也兄弟也
 朋友之交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
 序朋友有信五者人之大端也舜命契爲司徒必先
 於敷五教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則謂之士者
 捨是無急焉矣後世則不然父子之所告詔師友之
 所訓誨有司之所選掄記誦而已耳詞章而已耳人
[001-6b]
 道之大端不暇講也如是而謂之士其果可以當此
 名耶謂之可貴未見其眞可貴也雖然天生蒸民有
 物有則民之秉彞好是懿德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
 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孺子入井而怵惕惻隱
 之心油然以生者人莫不有是心也聖賢慮夫人之
 莫覺也又爲之推明演繹載之簡策炳然易見學者
 誠能端居静慮察吾心之固有博學審問以求聖賢
 之格言存之於心體之於身措之於事則人道之大
[001-7a]
 端旣有以得之而士之美名始可以無愧矣此豈溺
 於記誦詞章之習者所可望哉敢以所聞於師友者
 爲諸君誦之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全章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舎正路
而不由哀哉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
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001-7b]
 論語一書未嘗以仁義對言而孟子言仁義者不一
 而足聖賢之教宜無異指而若是不同何也仁義性
 所有也夫子言性不可得聞而孟子道性善者夫子
 教人無非仁義之道使人油然入於仁義而不自知
 也孟子憫斯世之迷惑故開關啟鑰直指人心而明
 告之也五常百行皆性所有而獨言仁義又何也仁
 蓋總其名而五常百行其支派也孟子提綱挈領使
 人由是而推之無往而非仁義也孟子之言仁義也
[001-8a]
 其强爲是名耶抑亦有自來也且何以知其爲性所
 有而五常百行之總名也夫子固嘗言之矣立天之
 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
 義三才之道一而已隂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仁義
 以理言也人受氣於天賦形於地禀隂陽剛柔氣質
 以爲體則具仁義之理以爲性此豈人之所能强名
 而五常百行孰有出於仁義之外哉道固莫大乎仁
 義矣而孟子又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
[001-8b]
 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向之二者分而爲四又
 何也天固不外乎隂陽隂陽互分而爲老少則爲四
 矣隂陽互分而爲老少金木水火之所以流行也木
 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知五行旣不外
 隂陽則五性不外乎仁義也嗟夫人禀五行隂陽之秀
 氣以生而具有仁義禮智之性所以與天地並立而
 爲三也自其爲氣禀所昏物欲所蔽則惻隱者變而
 爲殘忍矣羞惡者變而爲鄙賤矣恭敬者變而爲傲
[001-9a]
 慢矣是非者變而爲昏愚矣如是則雖具人之形而
 亦何以異於禽獸哉以天地並立之身一不自覺則
 流而爲禽獸然則學者其可不思所以自勉之乎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一章
 學之爲義大矣人心之所以正人倫之所以明家之
 所以齊國之所以治天地之所以位萬物之所以育
 未有不須學以成者唐虞以來司徒掌教后䕫典樂
 皆學之所由興也至商而後有學之名至周而後有
[001-9b]
 學之法洙泗之間師友講習而學之條目纖悉始具
 蓋嘗求其所以爲學之綱領者曰致知曰力行而已
 大學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後心
 正心正而後身修物格知至者知之事也意誠心正
 者行之事也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學問思辨者知之事篤行者行之事也書之
 所謂惟精惟一易之所謂知崇禮卑論語之所謂知
 及仁守孟子之所謂始終條理無非始之以致知終
[001-10a]
 之以力行蓋始之以致知則天下之理洞然於吾心
 而無所蔽終之以力行則天下之理渾然於吾身而
 無所虧知之不至則如擿埴索塗而有可南可北之
 疑行之不力則如弊車羸馬而有中道而廢之患然
 則有志於聖賢之域者致知力行之外無他道也秦
 漢以來一世之士不騖於詞章則溺於訓詁不陷於
 功利則惑於異端是固不足以語聖賢之學矣至於
 我朝周程夫子出繼斯道不傳之緒二三大儒又從
[001-10b]
 而相與推明之於是古先聖賢教人爲學之道至是
 而復明然講明之精記問之博而不能反躬實踐者
 旣不足以造夫道脫畧章句馳心髙妙以爲聖人之
 道不假學問可以一蹴而入者又未免於空虚無據
 之失學者誠能於立心之始玩聖賢教人之法循序
 而進焉則庶乎得其門而入矣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君
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
[001-11a]
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

 古昔聖賢所以教謹於君子小人之辨者至矣毋乃
 太刻切而少寛裕耶蓋善惡兩塗判然如薫蕕冰炭
 之不相入剖析而言之所以使人去惡而全善也聖
 賢教人之意切矣其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
 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此以其
 趨向之相逺者而言也其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001-11b]
 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
 驕小人驕而不泰此以其趨向之相近者而言也言
 其相遠所以決取舍之機言其相近所以審毫釐之
 辨聖賢立言所以諄諄而不能自已也然卽數章而
 觀之雖其言各有所稱總其要而論之則循天理者
 爲君子狥人欲者爲小人也所喻者利所求者人所
 達者下曰同曰比曰驕皆狥乎人欲者也所喻者義
 所求者已所達者上曰和曰周曰泰皆循乎天理者
[001-12a]
 也天理人欲之間而君子小人之分定矣人之常情
 譽之以爲君子則欣然而喜斥之以爲小人則拂然
 而怒此秉彞好德之良心也至其心之所存身之所
 履往往舍君子而爲小人之歸則亦不能充其心之
 本然而巳孟子曰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誠能自全其好善惡惡之本心廣而充之則
 駸駸乎君子之途矣
 榦備員於此甫及朞月拙直之資疵繆之政得罪於
[001-12b]
 百里之士民多矣方將日遊鄉校以聽諸賢然否之
 議以其鄙見更相往復而爲理義之歸廟堂過聽忽
 有改除之命行將遠别惟同志之士更相勸勉計今
 以往將有以德行純實識見超遠著於鄉閭者此則
 區區之至願也
   竹林精舍祠堂
 嘉定丙子仲秋上丁之翌日同舍諸賢㑹於先師之
 祠下祀事畢俾榦講明先師教人之意愚不肖何足
[001-13a]
 以當此重念廢學日久政有望於講習之益故敢僣
 言之竊謂先師之道本諸無極二五流行發育之妙
 具諸天理人心常行日用之間存之則爲聖爲賢去
 之則爲下愚爲不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躬行於上
 孔子孟子濓溪二程講明於下迨我先師剖晰毫釐
 窮極幽渺推明演繹炳如日星爲學者慮至深切也
 至其教人之方則曰居敬曰窮理曰力行此又其諄
 諄反覆而屢言之者所讀之書則先之以大學次之
[001-13b]
 以語孟而終之以中庸其爲科級則又皆可循序而
 進也從遊之士亦嘗從事於斯矣夢奠之後篤信力
 行者不無其人其間亦有如榦之類棄其學日負初
 心者不可不深求其故也趨向卑而立志之不髙私
 慾昏而信道之不篤尋行數墨而見理之不明入耳
 出口而反躬之不實此其所以粗能有所聞而不能
 朞月守也嘗試思之一命之爵人未有輕辭之者十
 金之産人未有輕棄之者以其可貴也聖賢之道其
[001-14a]
 爲可貴豈直一命之爵十金之産哉受天地之中以
 生而聞堯舜禹湯數聖人之道居禮義之國而得大
 賢以爲之依歸豈可不誦之終身而遽忘之乎昔者
 孔孟之教人曰守死善道曰舍生取義夫死生亦大
 矣至於道義之可樂則生不足戀而死不足顧生不
 足戀而死不足顧則於聖賢之道如飢者不忘食渴
 者不忘飲行者不忘歸病者不忘起猶未足以喻其
 切也如是則可以無負於先師之門矣不則隨波逐
[001-14b]
 流醉生夢死卒爲一世庸人而不自覺也豈不深可
 哀哉此則愚不肖之所深病敢布露之以庶幾君子
 之見教焉
   安慶郡學
易大傳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
人之道曰仁與義
 天之道不外乎隂陽寒暑往來之類是也地之道不
 外乎柔剛山川流峙之類是也人之道不外乎仁義
[001-15a]
 事親從兄之類是也隂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仁義
 以理言雖若有不同然仁者陽剛之理也義者隂柔
 之理也其實則一而已天地亦大矣人以渺然之身
 乃與天地並立而爲三至其爲道則又與天地混然
 而無間其可不知所以自立哉非隂陽剛柔則雖天
 地不能以自立不仁不義則亦不可以謂之人矣不
 謂之人則與禽獸奚異哉由仁義則與天地並立而
 無間不仁不義則無以自别於禽獸學者於此其亦
[001-15b]
 知所擇矣雖然仁義之道不在他求孟子曰惻隱之
 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又曰孩提之童無
 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
 也敬長義也仁義之道根於吾心之固有初非有甚
 髙難能之事也存之於虛静純一之中推之於動作
 應酬之際則仁義之道在我矣試以吾平日設心者
 思之果能事親而孝乎果能處宗族而睦乎果能交
 於鄉黨朋友而兼所愛乎果能視人而如已乎果能
[001-16a]
 視民如傷乎卽是心而充之以至於無一念之不公
 則仁之道盡矣果能從兄而順乎果能事上而敬乎
 果能應事接物而求其是乎果能見害不避乎卽是
 心而充之以至於無一事之不宜則義之道盡矣盡
 仁義之道則仰不愧俯不怍而上下與天地同流矣
 苟爲不然人我之念汨於中利害之私昏於外雖父
 子骨肉之間已不能相保而況於仁民愛物乎飲食
 起居之際已不能中節而況於酧酢事變乎凡吾本
[001-16b]
 然具足之良心已斵喪無餘矣其視虎狼之父子螻
 蟻之君臣且不能無媿而又何以爲人乎夫以天地
 並立無間之身仁義本然具足之性不知自貴自重
 而陷溺至此此聖賢之所以拳拳爲斯世慮也有志
 於學者卽此而致思焉則知所以入德之門矣
書曰惟皇上帝降𠂻於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
 歴考聖賢垂世立教示人以性其源流葢本諸此夫
 教亦多術矣而必以性示人者使人知有生之初萬
[001-17a]
 善具足爲聖爲賢不待外求而可以取足於吾之一
 身也性者人所固有也而言性必以天者使人知吾
 此性純粹至善莫非天理之本然而初無一毫人爲
 之私也性者天所賦也而克綏其道必歸之君者人
 性雖善而氣稟之雜物欲之私或得以汨之故必有聰
 明之君設爲教化以防閑之然後得以全其本然之
 善也羲農以來繼天立極莫非此理至於成湯乃始
 抽關啟鑰明以示人自是以來蒸民之詩曰天生蒸
[001-17b]
 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彞好是懿德劉子曰民受天地
 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
 定命也子思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
 教孟子曰非天降才爾殊也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皆成湯之意有以發之也夫自商而周以至春秋戰
 國千有餘年聖賢迭生立言垂訓如出一人之口信
 乎此理之不可易也人生天地之間蠢蠢林林不勝
 其衆也反而求之吾身則人莫不有是性性莫不具
[001-18a]
 是中莫非天之所生莫非君之所教人何忍自暴自
 棄而卒爲小人之歸乎在昔盛世此理素明天下之
 人皆知吾之有是性皆知性之具是中皆知天之所
 生君之所教莫不相率而趨於善其效至於比屋可
 封黎民於變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周德旣衰聖賢
 之道不傳異端邪說復起而乘之髙者溺於空無下
 者趨於功利學士大夫已不知有斯道之正統而況
 於下民乎此風俗之微始不能以如古矣至我本朝
[001-18b]
 名儒迭興相與推明聖賢之道以繼孔孟不傳之緒
 其載之方册亦旣家藏而人誦之矣當秦漢之後而
 獲聞堯舜禹湯文武所相傳之道顧非幸歟誠能於
 此深思而力行之存吾天命本然之善以無負於君
 師教育之意是則區區深有望於諸君也
樂記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
至知知而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
反躬天理滅矣
[001-19a]
 昔堯舜十六字傳心危微精一之辨豈欲動情勝者
 之所能及也哉凡吾一念之發必精以察之曰是合
 於道乎抑離於道乎其純粹而無疵乎抑猶有毫釐
 之差乎無一念而不合乎理無一理而不造其極若
 是而後可以謂之精也察之精則所謂人心固已合
 於道矣又必一以守之朝於斯夕於斯造次顚沛無
 適而不於斯焉事物膠轕萬變不窮天理渾然無少
 間斷如是而後可以謂之一也精而察之於其始一
[001-19b]
 以守之於其終則視聽言動起居食息無往而不合
 乎中矣堯舜禹之授受也洪水則未平五品則未遜
 三苖則未格其相告戒必有先務之當急者而其所
 言乃止於此葢心者萬化之根本此心不正則欲足
 以敗度縱足以敗禮雖一身之内亦且顚倒錯繆而
 不合其宜矣又何以齊家治國而平天下哉是以古
 之帝王雖居萬乘之尊享九州之富而兢兢業業如
 履淵冰左史則書其言右史則書其動至於聲氣之
[001-20a]
 高下若無害焉者亦有御瞽以幾之盤盂則有銘几
 杖則有戒升車行步莫不有節無非檢防其心使之
 無一念不合乎道也故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
 間也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
 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然則堯舜禹之
 相告戒舍是宜無急焉者矣以堯舜之聖處帝王之
 尊而所以自治其心者如此世之學者不知此心之
 爲重而任情縱欲驕逸放肆念慮之頃或升而天飛
[001-20b]
 或降而淵淪或熱而焦火或寒而凝冰如狂惑喪心
 之人雖宫室之安衣服之適飲食之宜亦茫然莫之
 覺也豈不深可憫哉聖賢垂訓炳然明白學者葢亦
 深思而熟玩之哉
   南康白鹿書院
乾之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旡咎文言曰君
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詞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坤之六二曰直方大不習旡不利文言曰君子敬以直
[001-21a]
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旡不利則
不疑其所行也
 聖人作易於乾坤二爻首言學問之事以誨人其旨
 深矣乾之九三以陽居剛得乾之正而當下卦之上
 坤之六二以隂居柔得坤之正而居下卦之中以其
 居中得正而復在下故卽二爻以明問學之道也乾
 天道也至健而動故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以
 言其自强而不息故雖憂危而實无咎也坤地道也
[001-21b]
 至順而靜故曰直方以言其守正而不撓故所蓄者
 大而不習无不利也人能自强如乾守正如坤學問
 之道無復加矣不能自强則怠惰乘之不能守正則
 放僻乘之尚何學問之有哉爻詞之義亦已備矣聖
 人慮夫天下後世未明夫所以自强者何事所以守
 正者何道也故爲文言以廣之曰所以自强者内以
 進其德外以修其業皆當終日乾乾而不息也所以
 守正者内以存吾敬外以行吾義敬立則内直矣義
[001-22a]
 形則外方矣秉五行之秀以生而具仁義禮智信之
 理者德也充是德而見之應事接物者業也德不充
 之以業則不進業不本之以德則不修學者所志孰有
 先於此者乎主一無適而虚明不昧者敬也窮理度
 宜而品節不差者義也不敬則所主紛擾矣不義則
 所行悖繆矣學者所務又孰有急於此者乎知所以
 進德修業又知所以居敬集義則乾之自强坤之守
 正學問之道無餘蘊矣又嘗因其義而推之乾言德
[001-22b]
 業坤言敬義雖若不同而實相爲經緯也欲進乾之
 德必本之以坤之敬欲修乾之業必制之以坤之義
 非敬則内不直德何由而進非義則外不方業何由
 而修終日乾乾雖進修夫德業而所以進修者乃用
 力於敬義之間用力於敬義固可以至於大而所謂
 大者乃德之日新而業之富有也卽是而思之則知
 二爻之詞文言之旨誨人之意愈明而所謂學問不
 待他求而得之夫易之爲義廣矣大矣乾坤二卦又
[001-23a]
 諸卦之首也乃拳拳以學問爲言而提綱挈領反復
 詳盡又如此有志於學者不於此而加意焉則亦無
 所用力矣
 
 
 
 
 
[001-23b]
 
 
 
 
 
 
 
 勉齋集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