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084 山谷集-宋-黃庭堅 (master)


[048-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谷别集巻四


  宋 黄庭堅 撰


  記


  江陵府承天禪院塔記


  紹聖二年余以史事得罪竄黔中道出江陵寓承天以
補紉春服時住持僧智珠方徹舊僧伽浮圖於地瓦木
如山而囑余曰成功之後願乞文記之余笑曰作記不
[048-1b]
難顧成功為難耳後六年余䝉恩東歸則七級浮圖巋
然立於雲霄之上矣因問其縁珠曰此雖出於衆力費
以萬緡鳩工於丁丑而落成於壬午其難者既成功矣
其不難者敢乞之余曰諾謹按承天禪院僧伽浮圖作
於高氏在荆州時既壞而主者非其人枝撑以度歲月
有知進者住持十八年守舊而智珠初問心法於清源
竒道者而自閩中來則佐知進主院事道俗欣欣皆曰
起廢扶傾惟此道人能之於是六年作而新之者過半
[048-2a]
知進殁衆歸珠而不釋此浮圖遂崇成耳僧伽本起於
旴眙于今寶祠徧天下其道化乃溢於異域何哉豈釋
氏所謂願力普及者乎儒者常論一佛寺之費盖中民
萬家之産寔生民穀帛之蠧雖余亦謂之然然自余省
事以來觀天下財力屈竭之端國家無大軍旅勤民丁
賦之政則蝗旱水溢或疾疫連數十州此盖生人之共
業盈虛有數非人力所能勝者邪然天下之善人少不
善人常多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佛者之禍福以治其
[048-2b]
内則於世敎豈小補哉而儒者嘗欲合而軋之是真何
理哉因珠乞文記其化縁故併論其事智珠古田人有
智略而無心與人無崖岸又不為翕翕熱故乆而人益
信之買石者鄒永年篆額者黄乘作記者黄某立石者
馬城


  成都府慈因忠報禪院經藏閣記


  元祐七年九月翰林學士范公百祿以中書侍郎與聞
大政追榮其三世曽大父璲贈太子少保大父度贈太
[048-3a]
師父錯贈太尉其兆在成都東北近郊之五里例得即
塋次築佛廟以極崇奉之意天子錫之名曰慈因忠報
禪院所以休寧范氏之祖考而勸之以熙載之功中書
之兄朝散郎百朋榮家之慶侈上之賜相其土田以基
以堂伐山隨川阜其材木凡為屋二百楹一出於已不
以累人又擇僧之有名行者繼隆主之隆以釋氏法度
其徒為一姓子者今七人矣而慈元實協贊其經營元
又度大藏為經閣在院西其土從三十五尺横七十七
[048-3b]
尺為複屋直三而曲四致飾甚嚴所藏經五千四十八
巻勸請士大夫四百餘家皆號稱能書乃畀之書其費
皆出於范氏奔走所嚮積以日月記於崇成皆出慈元
凡此莊嚴之功朝散不愛其財慈元不愛其力故能速
成而盡美成都雖大府閥閲相望而用執政尊顯其先
隴以恩得佛寺度僧以守之唯范氏故士大夫家皆欽
羡之閣成朝散屬元來乞文以記之余惟中書君輔政
未乆而捐館於河中遂葬於河南諸子亦不能歸而朝散
[048-4a]
公年餘八十能不懈於崇奉可謂知本矣元以掃灑之
勞得度身任其事可謂不忘本矣經閣之壯麗施書之
名題字畫之工拙來觀者當自得之故不書書經藏之
所以成與此院之因起使廢興之際有考焉盖范氏之
志也右有石刻


  朋樂堂記


  涪陵藺大節持正喜延士大夫賔禮之甚有意盖欲琢
磨礱錯大成就其子弟也有潼川于説習之來過予求
[048-4b]
就學之地而不能也而以慁持正持正欣然受命築堂
於黔江之東曰魯基他日與習之俱來請堂名余為名
曰朋樂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夫獨學而無
朋此窮鄉之士所以罕見寡聞終身守其固陋不可適
於通達之邦者也今持正樂得士習之樂得共學既知
之矣惟思慕古人愛惜日力相開以多聞相盡以改過
擴其閭巷之知蔚蔚然為逹人之觀然後不孤吾言矣
紹聖五年四月乙未涪翁記


[048-5a]
  萍鄉縣寶積禪寺記


  寶積禪寺本周廣順中以民李氏施宅地𣑽林寺寺有
僧伽象顯徳中見光恠累日因改寶積寺星居六室以
元符二年十二月敕破律為禪以僧紹槩主之而槩於
萍鄉無法縁居十月而里人不施一錢於是棄而去三
年十月余伯氏元明為令也擇請延慶院山主宗禪來
尸法席禪倦游諸方號稱得安樂法其居延慶也變飲
酒食肉處為菩提坊開草萊荆棘為金碧聚故元明以
[048-5b]
為是必能興我寶積三招而後肯來至則破六律院為
一叢林謗者杜口檀者傾施六閲歲盡徹蜂房之屋鬱
為鷲峯之㑹建中靖國之元方丈三門世尊之廟崇成
矣粤明年樂靜室徳味厨法堂皆畢工凡率有錢之家
為五百萬而所以庇覆安樂道衆冗徒之屋無不具使
嚚訟者口談般若鄙吝者心恱檀施若禪者可謂有功
於此縣而其道行之化或溢於鄰邦矣伯氏來屬為禪
記之故敘載如此崇寧二年十一月丁丑朝奉郎管勾
[048-6a]
洪州玉隆觀雲騎尉賜緋魚袋黄庭堅魯直記并書萍
鄉令黄大臨元明立石


  普覺禪寺轉輪藏記


  法界門中無孤單法起則全起古人陳迹無壞滅性用
則日新惟去本之日遠不知法所從來遂令色像峥嶸心
目流轉故説法者濫於邪師聽法者窮乎不信耳普覺
禪師楚金既作經藏以書抵山谷道人曰我初住普覺
破屋數十楹耳不知何人蠶食吾垣地闕東北茅塞吾
[048-6b]
道虵行東西頼外䕶之力皆復厥初我四垣平直松竹
行列道出正南㑹于四達之衢由上漏下濕至於風雨
寒暑而不知由食時乞飯至於日饍百人而不乏末後
以檀施之餘建蓮華轉輪經藏百工神竒輪奐一新化
出幻没耀人心顔佛事莊嚴自謂愜當然或譏謗以謂
大老翁當為十方衲子興法之供養安用作此機械隨
俗嫮夸耶於山谷意如何山谷曰妙徳法界不容一塵
普賢行門不剩一法吾聞轉輪藏者權輿於雙林大士
[048-7a]
可謂淺深隨量巧被三根今使在俗處㕓不知文字性
相者捨所積藏滅慳貪垢布浄信種此隨輪轉示世間
生起所因所作饒益被譏謗者亦知之矣若乃此離垢
輪圓機時示諸衲子轉者誰轉止者誰止負荷含藏承
誰恩力一念正真權慧具矣若能如是觀者即絶衆生
生死流即具普賢一切行不如是觀雖八萬四千寶目
徧入五千四十八巻字字照了虎觀水磨竟是何物常
坐不動道場即此以為佛事善知諸子囘心與未囘心
[048-7b]
堪入生死與不堪入生死根器成熟與未成熟法之供
養更於何求普覺老欣然曰我今有六十衲子坐夏而
山谷道人為我轉此法輪省老翁無量葛藤幸為我書
之以告來者元祐九年四月丁巳豫章黄某記


  幽芳亭記


  蘭生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道人住山不以無人而不
禪蘭雖有香不遇清風不發捧雖有眼不是本色人不
打且道蘭香從甚處來若道香從蘭出無風時又却與
[048-8a]
萱草不殊若道香從風生何故風吹萱草無香可發若道
鼻根妄想無蘭無風又妄想不成若是三和合生俗氣
不除若是非蘭非風非鼻惟心所現未夢見祖師脚根
有似恁麽如何得平穏安樂去涪翁不惜眉毛為諸人
㸃破蘭是山中香草移來方廣院中方廣老人作亭要
東行西去涪翁名曰幽芳與他著些光彩此事徹底道
盡也諸人還信得及否若也不得更待彌勒下生


  張仲吉緑隂堂記


[048-8b]
  嘉陽張仲吉寓舎於僰道以酒壚為家産若朝夕汲汲
於囂中之贏惟不足及能種花養竹閒閒於林下之樂
嘗有餘其子寛夫又從予學故予數將諸生過其家近
市而有山林趣花竹成隂啼鳥鳴蛙常與人意相值或
時把酒至夜漏下二十刻雲隂雷風與諸生衝雨踏泥而
歸諸生從予未嘗有厭倦焉則仲吉父子好士喜賔客
可知也今䝉恩放還去此有日矣故書游息之樂使工
李燾刻之緑隂堂上使後之不及與予同時者得觀焉
[048-9a]
元符三年六月丙子涪翁記


  律賦


  位一天下之動賦


  衆以一制位以時乘齊天下之所動非聖人而孰能撫
臨大寶之崇體居其正宰制羣生之變終莫之陵惟兹
生齒之繁難以統臨之者既相感以情偽又弗同於趨
舎必據要㑹以齊正雅是則制動居乎靜治衆由乎寡故
崇高莫大乘五位於域中雖參差不齊播一陶於天下
[048-9b]
盛徳之柄至尊之權操利勢以獨㫁收治功於大全其
變俗也偃之如草其容民也盖之若天一化逺近同心
幅員任重器以至隆莫能傾者定羣情之多異罔或紛
紜誠由或剛或柔有愚有智相奪以力相䝉以利使夫
羣動之循聖必也大人之得位貴無倫而富無敵安以
位中統有宗而㑹有元歸乎不二議夫衆星紛錯也拱
於辰而不亂羣隂變動也歸於陽而自卑况兹蠢動之
紛若固頼聖神以一之是以居可致之位得大君之宜
[048-10a]
控飛龍以御天物皆利見明大觀之在上民必風移用
能大一統於綿區齊萬殊於至術變則復貫繁而不失
粲然道中和之域浩然趨仁義之實非得勢以來服雖
嚴威而不率我所以宅萬乘尊安之地守之以仁合四
方遠近之情定之于一或謂元元中宇蠢蠢方維約之
以刑或不至驅之以善或不為孰曰居位乃能宅斯殊
不知厯在舜躬用作同民之術鼎遷周室誰為御衆之
資非悦乎貴勢之獨尊所大乎凡民之一總使亂者樂
[048-10b]
以歸治邪者化而自董故聖人履盛位而立萬國之中
以齊其動


  春秋元氣正天端賦


  昔仲尼陳後王敎化之本定舊史春秋之辭尊元氣以
書也據天端而正之編歲書以成文必加統始次陽中
之首月盖謹明時當其號令絶於衰周筆削興於將聖
遵周制以昭其法撥亂世以反其正舉元首事固將謹
始以敘天書王次春又可承天而為政志在微宻言存
[048-11a]
後先自混茫之氣始見開闢之功全必變一以書年裁
成有法備首時之養物推本於天運行四序而繼繼無
窮鈞播百嘉而生生罔既不正其端則其功或怠不書
其元則其本孰謂故辭總者大因一歲以稱名而歲始
於春兆三陽之微氣且夫將正其中莫不本於始欲探
其本莫不本於元故發明造化之首以顯著生成之恩
所以唐䇿劉蕡以體元而上對漢稱董子亦正本以為
言考天正則此為之元論主道則莫與之大裁一字以
[048-11b]
垂訓惟萬世之永賴盖隂陽為本故函三之氣為初而
制作有因見生物之功皆泰言其體而不敘法其體而
不完此有國所以大奉故後聖存而不刋書明天地之
常從而繫事詩為政敎之始可以求端大哉凡欲有為
莫不取法元氣之始也故生三統以相用元善之長也
故養萬物而不乏何以太陽發於春乎天者人君之檢押


  策問


  策問三道


[048-12a]
  先王制法以待寇賊姦宄有不赦之刑而以養民為本
兹用不犯于有司刑措者帝王之極功也歟漢興以來
孝文㫁獄四百貞觀之隆大辟才二十九考其法度未
必皆合先王而後元之間風俗醇厚興於亷恥吏安其
官民樂其業貞觀盛時米斗四錢民物蕃息馬牛被野
行旅因糧意必有以得民乃能見功如此恭惟我聖朝
好生之徳休養萬物景徳咸平幾致刑措而比年以來
㫁獄殊死率歲不减始元元康之世何哉意者以為咎
[048-12b]
在法令煩多而不約又數更改聖上覽觀六經之治哀
元元之不逮爰詔儒臣典領刪次務以合古便今可謂
至徳而議者又以為悉取而紛更之民未受賜也意刑
措之本或不在兹諸生其斟酌時議考合先王之法度
今可行者悉著于篇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隂陽
春秋以道名分六學者皆致治之成法也不可以偏廢
春秋者孔子之言見於行事者也其指雖微然而通儒
[048-13a]
博學如孟子荀卿董生揚雄皆推原制作之意不可謂
無統也紛紜者特患諸家章句耳國家悼微言之不講
始詔學官置博士員令諸生得以家法試有司天下靡
然向風其義甚厚然董仲舒本公羊賈誼學左氏劉向
好榖梁皆以名世非茍然而已今三家並行未知適從
或謂當有廢舉以定諸儒之論今欲考孟子以來論春
秋合孔子言以㫁三家當否諸生以為何如漢諸儒每
以春秋議典禮决疑獄夫學古入官豈可以不加意哉


[048-13b]
  長吏仁賢則下有養老慈㓜之俗政平訟理則民有樂
事勸功之心故漢宣帝曰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
乎盖以為民者邦之基吏者民之率太守者吏民之本
也䘏公如私視民如子布宣詔令使百姓安其田里興
于仁義誠非俗吏之所能也間者朝廷虛席思見兩漢
之循吏詔下省臺興能察亷於今朞月未聞列郡有字
人之功其故何哉或以良吏乆任然後民服從其敎化
而未有賜金増秩之法或以為中都官任太重刺史郡
[048-14a]
守任太輕是以雖吏有能輒以補外為左遷未甞最其
吏功次補公卿之缺諸君論此二道所施行後先宜何
如凡可以致良吏之科悉著于篇此縣官所急欲聞也
右皆家傳


  箋注


  注老子道可道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傳曰神鬼神帝先天先地自古以固存所謂常也
[048-14b]
常道常名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有欲而生太空太空生天地天地以我為始故
強名之曰無名天地以我為造物者故又强名之
曰有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觀道之常本無欲則妙矣以道之常隨世故常有
欲也於其有欲觀之不見全體


[048-15a]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𤣥


  於其同則謂之𤣥於其異則謂之不𤣥此俗學者
所以觀道有三有二


  𤣥之又𤣥衆妙之門


  無為則𤣥矣無不為則又𤣥矣知本無游於萬物
之際則一一皆妙右家傳


  杜詩箋


  更須愼其儀


[048-15b]
  陶侃傳諸參佐當正其衣冠攝其威儀何有亂頭
養望自謂曠達邪


  曽冰延樂方


  傅毅舞賦云朱唇紆清揚抗音高歌為樂方


  得兼梁父吟


  諸葛武侯梁父吟歩出齊東門


  縱有健婦把鉏犂


  古樂府健婦持門戸勝一大丈夫


[048-16a]
  新鬼煩寃舊鬼哭


  夏父弗忌曰吾見新鬼大故鬼小


  禾頭生耳黍穗黑


  齊民要術秋雨甲子禾頭生耳


  春光


  富嘉謨明冰篇春冰澹沲度千門明冰時出御至


  始出枝撑幽


[048-16b]
  慈恩㙮下數級皆枝撑洞黑出上級乃明


  業白出石壁


  寶積經若純黑業得純黑報純白業得純白報


  一箭正墜雙飛翼


  箭一作笑盖用賈大夫射雉事


  已令請急㑹通籍


  晉令急假者五日一急一歲以六十日為限書記
所稱急取急皆謂假也車武子早急出詣子敬盡
[048-17a]
急而還是也


  幾日休練卒


  新安吏詩練卒收舊京


  彭衙行


  馮翊郃縣西北有彭衙城秦晉戰地


  張公一生江海客


  張相鎬


  合昬尚知時


[048-17b]
  合昬木名朝舒夕斂


  山鬼獨一脚


  山魈出江州獨足鬼


  射人先射馬


  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


  是身如浮雲


  維摩經云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


  向子識損益


[048-18a]
  向子平讀易至損益歎曰吾已知富不如貧貴不
如賤也


  徒旅慘不恱


  一本云徒懷松栢恱


  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


  招隠云熊羆咆兮虎豹號


  歲拾橡栗隨狙公


  後漢李栒居新安關下拾橡栗以自資


[048-18b]
  我生託子以為命


  嵩高記牛山多杏自中國喪亂百姓資此為命


  黄精無苗山雪盛


  精一作獨黄獨狀如芋子肉白皮黄苗蔓延生葉
似蘿摩梁漢人蒸食之江東謂之土芋


  石笋行


  華陽國志蜀王妃物故哀念之遣五丁之武都擔
土為妃作冡盖地數畝高九尺盖石俗名為石笋


[048-19a]
  不唾青城地


  古樂府去婦情更重千里不唾井


  為君酤酒滿眼酤與奴白飯馬青芻


  傅𤣥盤中詩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馬肥麥與粟


  眼中之人吾老矣


  魏文帝詩囘頭四向望眼中無故人陸雲詩感念
桑梓城髣髴眼中人


  牽牛織女


[048-19b]
  齊諧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忽謂弟曰七月七日
織女當渡河吾向已被召弟曰何事織女渡河曰
暫詣牽牛


  牛馬毛寒縮如蝟


  元封中雪大寒牛馬皆踡縮如蝟


  書貴瘦硬方通神


  二碑漢𨽻極瘦硬


  仙李盤根大


[048-20a]
  唐太宗探得李詩云盤根植瀛渚交榦倚天舒


  風筝吹玉柱


  柳惲七夕詩秋風吹玉柱


  露井凍銀牀


  銀牀古樂府淮南王篇


  五夜漏聲催曉箭


  晝漏盡夜漏起省中黄門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
丁夜戊夜出漢舊儀


[048-20b]
  封題鳥獸形


  宋王徽伏苓贊中狀雞鳬具容龜蔡


  初月


  王原叔説此詩為肅宗作


  舉家聞若駭


  當作咳禺屬惟猨猴喜怒飲食常作咳苦革反


  錦官城外柏森森


  成都道西城故錦官也故命曰錦官城


[048-21a]
  籠竹和煙露滴梢


  籠音汞夢籠竹蜀人名大竹云


  野艇恰受兩三人


  改作航殊無理此特吳體不必盡律白公同韓侍
郎游鄭家池詩云野艇容三人正用此語


  漰口紅如練


  蒲懵反在彭州


  蠶崖雪似銀


[048-21b]
  蠶崖在茂州帶雪山


  更歴少城闉


  少城今成都治所張儀所築


  軍吏囘官燭


  巴祗為揚州刺史與客坐暗中不然官燭


  盤渦鷺浴底心性


  郭璞江賦盤渦谷轉


  乆游巴子國


[048-22a]
  左氏桓九年巴子請與鄧為好巴姬姓國在巴郡
江州縣


  南遊北戸開


  林邑日南諸國皆開北戸向日


  相失萬重雲


  梁簡文朱櫻詩花茂蝶争飛枝濃鳥相失


  鬭雞


  觀風樓南起鬬雞殿


[048-22b]
  胡雛負恩


  王衍見石勒曰胡雛有竒志恐為天下患


  人間有賜金


  漢書高后紀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


  畫省香爐違伏枕


  尚書郎入直女侍史執香爐燒薰䕶衣服漢官儀


  織女機絲虛夜月


  池中有戈船各四百艘四角各垂幡旄旌葆又作
[048-23a]
二石東西相對以象牽牛織女


  賜被隔南宫


  給青縑白綾被或錦被


  草閣柴扉星散居


  寒園星散居庾信


  陶冶性靈存底物


  顔之推論文章陶冶性靈從容諷諫亦樂事也


  側生野岸及江蒲


[048-23b]
  生本是&KR0146人字也誤轉為生


  竹葉於人既無分


  張華輕薄篇曰蒼梧竹葉清宜城九醞酒


  家家養烏鬼


  峽中養雅雛帶以銅錫環獻之神祠中人謂之烏
右得廬陵羅珌家藏真蹟



  山谷别集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