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景岳全書卷十二
明 張介賔 撰
風痺
經義
痺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
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帝曰其
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為骨痺以春遇此為
[012-1b]
筋痺以夏遇此為脈痺以至隂遇此為肌痺以秋遇
此為皮痺○帝曰内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
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於其合也故骨痺
不已復感於邪内舍於腎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内舍
於肝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内舍於心肌痺不已復感
於邪内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内舍於肺所謂
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痺論曰凡痺之客五臟者肺痺者煩滿喘而嘔○心痺
[012-2a]
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
上則恐○肝痺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
懐○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痺者四
肢懈惰發欬嘔汁上為大塞○腸痺者數飲而出不
得中氣喘争時發飱泄○胞痺者小腹膀胱按之内
痛若沃以湯澁於小便上為清涕○隂氣者静則神
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痺聚在
肺淫氣憂思痺聚在心淫氣遺溺痺聚在腎淫氣乏
[012-2b]
竭痺聚在肝淫氣肌絶痺聚在脾諸痺不已亦益内
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痺論帝曰痺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
也岐伯曰其八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
皮膚間者易已○帝曰其客於六府者何也曰此亦
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風寒濕氣
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帝曰
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
[012-3a]
也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
久入深營衛之行濇經絡時疎故不痛皮膚不營故
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隂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
熱者陽氣多隂氣少病氣勝陽遭隂故為痺熱其多
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隂氣盛兩氣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痺之為病不痛何也曰痺
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
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
[012-3b]
也凡痺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帝曰善
周痺篇帝曰願聞衆痺岐伯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
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
也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願
聞周痺何如曰周痺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
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帝曰刺此奈何曰痛從
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脱之痛從下
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脱之○帝曰此
[012-4a]
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
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
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
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此内不在臟而外未發於
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痺
長刺節論曰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病在骨
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
[012-4b]
壽夭剛柔篇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隂者命曰痺隂
陽俱病命曰風痺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
而痛者隂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隂傷之也
急治其隂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隂完而陽傷
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隂隂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
加以煩心命曰隂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五邪篇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隂痺隂痺者按之而不得
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
[012-5a]
視有血者盡取之
五臟生成篇曰卧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
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
空故為痺厥也
脈要精微論曰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
也
九鍼論曰八風傷人内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
深痺也故為治鍼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
[012-5b]
痺
四時氣篇曰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玉機真藏論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
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
肺痺發欬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
痺一名曰厥脇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五臟生成論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
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虚故邪從
[012-6a]
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實驚有積氣在胸
中喘而虚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脈
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
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黄脈之至也
大而虚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
有積氣在小腹與隂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逆調論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
[012-6b]
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痺氣也陽氣少隂氣多故身寒
如從水中出○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
曰骨痺詳寒熱門/
論證共二條/
風痺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蓋痺者閉也以血氣為
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如痺論曰風氣勝者為行
痺蓋風者善行數變故其為痺則走注歴節無有定
所是為行痺此陽邪也曰寒氣勝者為痛痺以血氣
[012-7a]
受寒則凝而留聚聚則為痛是為痛痺此隂邪也曰
濕氣勝者為著痺以血氣受濕則濡滯濡滯則肢體
沉重而疼痛頑木留著不移是為著痺亦隂邪也凡
此三者即痺之大則也此外如五臟六腑之痺則雖
以飲食居處皆能致之然必重感於邪而内連臟氣
則合而為痺矣若欲辨其輕重則在皮膚者輕在筋
骨者甚在臟腑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熱則多熱者方
是陽證無熱者便是隂證然痺本隂邪故惟寒者多
[012-7b]
而熱者少此則不可不察
觀痺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而夀夭剛柔篇
又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隂者命曰痺何也蓋三氣之
合乃專言痺證之所因也曰在陽為風在隂為痺人
分言表裏之有殊也如風之與痺本皆由感邪所致
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症或得汗即解
者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
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
[012-8a]
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
及延綿久不能愈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
謂此以隂邪直走隂分即諸痺之屬也故病在隂者
命曰痺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
半裏隂陽俱病之證故隂陽俱病者命曰風痺此所
以風病在陽而痺病在隂也然則諸痺者皆在隂分
亦總由真隂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
此諸證經曰邪入於隂則痺正謂此也是以治痺之
[012-8b]
法最宜峻補真隂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若過用
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隂氣必反增其病矣
風痺治法共五條/
痺因外邪病本在經而深則連臟故其在上則有喘嘔
有吐食在中則為脹滿為疼痛在下則為飱泄為秘
結諸病此皆風痺之兼證也凡見此者當於各門權
其緩急先後而隨證治之
一痺證之風勝者治當從散宜敗毒散烏藥順氣散之
[012-9a]
類主之○若以風勝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湯或九
味羌活湯之類主之
一痺證之寒勝者但察其表裏俱無熱證即當從温治
之宜五積散或小續命湯甘草附子湯之類主之○
若寒甚氣虚者宜三因附子湯之類主之
一痺證之濕勝者其體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
脾弱隂寒證也○若羌活勝濕湯乃兼風散濕之劑
也○五積散乃温經散濕之劑也○真武湯乃温中
[012-9b]
除濕之劑也○三因附子湯乃補脾燥濕之劑也○
調氣平胃散乃行氣行濕之劑也○五苓散乃利水
𨗳濕之劑也○二陳湯六君子湯乃化痰去濕之劑
也○大抵治濕者欲其燥欲燥者宜從煖蓋脾土喜
燥而惡濕喜煖而惡寒故温脾即所以治濕也○然
又有濕熱之為病者必見内熱之證滑數之脈方可
治以清涼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當歸拈痛湯之
類主之其有熱甚者如抽薪飲之類亦可暫用先清
[012-10a]
其火而後調其氣血
一風痺之證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氣不充故
風寒得以入之惟隂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此痛
痺之大端也惟三氣飲及大防風湯之類方能奏效
凡治痺之法惟此為最其有宜酒者即以三氣飲浸
酒服之亦妙法見本方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歴節風痛
厯節風痛以其痛無定所即行痺之屬也病源云厯節
[012-10b]
風痛是氣血本虚或因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
或因勞倦調䕶不謹以致三氣之邪徧歴關節與氣
血相摶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歴節
之名中臟經曰歴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
㮣也大都痛痺之證多有晝輕而夜重者正隂邪之
在隂分也其有遇風雨隂晦而甚者此正隂邪侮陽
之證也或得煖遇熱而甚者此濕熱傷隂之火證也
有火者宜從清涼有寒者宜從温熱若筋脈拘滯伸
[012-11a]
縮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證也非養血養氣不可凡諸
治法總宜如前
一凡諸痺作痛者俱宜用火龍膏貼之
風痺論列方
六君子湯補五/ 大防風湯補九九/
大秦艽湯和二四五/ 小續命湯散五二/
敗毒散散三六/ 五積散散三九/
真武湯熱一四三/ 二陳湯和一/
[012-11b]
三氣飲新熱十七/ 五苓散和一八二/
抽薪飲新寒三/ 二妙散寒一三四/
火龍膏外三百二十/ 三因附子湯熱二三/
甘草附子湯熱三一/ 加味二妙丸寒一三五/
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 當歸拈痛湯寒百三十/
烏藥順氣散散九三/ 九味羌活湯散四四/
調氣平胃散和十八/ 羌活勝濕湯和一七八/
論外備用方
[012-12a]
大建中湯補二四/陽虚 愈風丹和二七四/虚風
活絡飲和二六九/風濕 茯苓丸和百十四/痰飲痺痛
換骨丹和二七九/ 史國公浸酒方和二八一/
三痺湯和二五八/血虚氣滯 蠲痺湯和二五七/温經
虎骨散和二五一/風毒走注 換腿丸和二百八十/疎邪
桂心散和二六五/風邪走痛 透經解攣湯和二七一/去風通經
虎骨酒和三一五/强筋骨 薏仁酒和三一六/脚痺
秦艽地黄湯和二六八/風熱血燥 趂痛散和二六七/行血行氣
[012-12b]
稀薟丸和二五六/ 六味茯苓湯和二六一/痰痺
鷄鳴散和二八五/風濕流注 白术酒和一八一/中濕身痛
獨活寄生湯和二百七/風寒濕痺 續斷丸和三百五/風濕浮腫
續斷丹和二五五/三氣 除濕蠲痺湯和二六四/風濕
濕鬱湯和二六六/風濕 薏仁湯和二四七/流注
薰洗痛風法和二七三/ 薰蒸法和二七二/
抧實散和二六二/心痺痛 加味五痺湯和二五九/五臟痺
人參散和二百六十/肝痺脇痛 紫蘓子湯和二六三/肺痺胸痛
[012-13a]
温中法麯丸熱一二六/脾痺多寒 當歸散散九一氣/肺脾上
麻黄左經丸散九六/風邪 半夏左經丸散九七注/風濕流
大黄左經丸散九八/閉結 神效左經丸散九五/三氣
虎脛骨丸寒一三七/濕熱 羌活散散八七/風氣
蒼术丸寒一三三/濕熱 苦參丸寒一三八/隂虚風熱
熨背散熱一二五/脇背痛 十味剉散熱四九痛/血弱攣
參附滲濕湯熱一二三/寒濕痺痛 龍虎丹熱一二七/走注
芎歸散熱一二二/温補行散 愈風燥濕化痰丸和二七六/
[012-13b]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湯散四/風濕
汗證
經義
隂陽應象大論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
隂陽别論曰陽加於隂謂之汗
評熱病論曰隂虚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决氣篇曰津脱者腠理開汗大泄
[012-14a]
骨空論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
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熱論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静則多言體若燔
炭汗出而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
生痤疿○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魄汗未盡
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門發為風瘧○陽者衛外而為
[012-14b]
固也
評熱病論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
氣交争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勝也○復熱
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
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熱病篇曰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喘甚者
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隂極之脈也死其
得汗而脈静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
[012-15a]
此陽極之脈也死脈盛躁得汗静者生○熱病而汗
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
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脈以止
之
寒熱病篇曰臂太隂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隂而
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隂
逆順篇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
五禁篇曰五禁五奪五逆者皆不可刺曰大汗出之後
[012-15b]
是三奪也
平人氣象論曰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肺脈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
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本神篇曰衛氣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闔關
者也
經脈别論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持重逺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倦
[012-16a]
汗出於脾
本病篇曰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水熱穴論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所謂𤣥府者汗空
也
舉痛論曰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勞
則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氣耗矣
五變篇曰内不堅腠理疎則善病風厥漉汗
痺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多汗而濡者此
[012-16b]
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隂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
也
臟氣法時論曰肺病者肩背痛汗出○腎病者寢汗出
憎風
隂陽應象大論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
汗不出而齒乾以煩寃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隂勝
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痛死
能夏不能冬
[012-17a]
脈要精微論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隂氣有餘為多
汗身寒隂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營衛生㑹篇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
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脈要精微論曰肺脈耎而散者當病灌汗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所至為寢汗痙
診要經終論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
白絶汗乃出出則死矣
[012-17b]
經脈篇曰六陽氣絶則隂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絶
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論證共三條/
汗出一證有自汗者有盜汗者自汗者濈濈然無時而
動作則益甚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諸古
法云自汗者屬陽虚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以
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虚自汗而津液為之發
泄也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隂虚隂虚者陽必腠
[012-18a]
之故陽蒸隂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治
宜清火補隂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觀
之則自汗亦有隂虚盜汗亦多陽虚也如遇煩勞大
熱之類最多自汗故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勞倦之
火起於脾酒色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
謂非陽盛隂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總由衛氣之
出入衛氣者陽氣也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隂分此
其時非陽虚於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隂
[012-18b]
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虚盜汗必屬隂虚也然
則隂陽有異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隂
或陽自可見矣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隂隂虚可
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虚可知也知斯
二者則汗出之要無餘義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綱
領矣
一汗由血液本乎隂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其義可知然汗發於隂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隂
[012-19a]
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
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槖籥之牝牡亦
猶盪舟於陸而駕車於海耳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一汗證有隂陽陽汗者熱汗也隂汗者冷汗也人但知
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
以陽氣内虚則寒生於中而隂中無陽隂中無陽則
隂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
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
[012-19b]
如病後産後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必多有汗出者
是豈非氣去而然乎故經曰隂勝則身寒汗出身常
清數凓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仲景曰極寒仄汗
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隂汗之謂也故凡治隂汗者但
當察氣虚之微甚微虚者畧扶正氣其汗自收甚虚
者非速救元氣不可即薑桂附子之屬必所當用余
别有治按在傷寒門戰汗條中
汗出不治證
[012-20a]
凡汗出不治之證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
出而脈脱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
汗出髪潤至顛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
汗出如珠者不治○凡見此類不得妄為用藥
論治共八條/
一陽證自汗或盜汗者但察其脈證有火或夜熱煩渇
或便熱喜冷之類皆陽盛隂虚也宜當歸六黄湯為
第一保隂煎亦妙○其或隂分雖有微火而不甚者
[012-20b]
宜一隂煎或加減一隂煎之類主之○其有心火不
寧煩躁出汗者宜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生脈散
之類主之○又有本非隂虚止因内火薰蒸血熱而
多汗者宜正氣湯或黄芩芍藥湯清化飲之類主之
一隂證自汗或盜汗者但察其内無火邪又無火脈便
是氣虚隂證皆不可妄用凉藥以敗陽氣若止因氣
虚而火未衰者宜三隂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之類
主之○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宜參苓散獨參湯主
[012-21a]
之○若陽氣俱虚者宜參附湯大建中湯之類主之
○若氣虚火衰之甚者宜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
類主之
一衛氣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隂證之屬宜黄
茋六一湯玉屏風散茋附湯之類主之
一諸病誤治有不當汗而妄汗或雖當汗而汗之太過
者皆汗多亡陽之證是亦隂證之屬當察其虚之微
甚微虚者宜三隂煎五隂煎獨參湯之類主之大虚
[012-21b]
者非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不可
一濕氣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證有身重困倦而脈見緩
大聲音如從甕中出者多屬濕證若熱濕勝者但去
其火而濕自清宜用前陽證之法○寒濕勝者但助
其火而濕自退宜用前隂證之法○或用玉屏風散
四君子湯五君子煎之類以健脾土之氣則濕去而
汗自收
一收汗止汗之劑如麻黄根浮小麥烏梅北五味小黑
[012-22a]
豆龍骨牡蠣之屬皆可隨宜擇用○一曰黄茋得防
風而力愈大○一曰官桂最能實表○一凡汗出太
多不能收者速宜用五棓子為末以唾津調填臍中
外用帕帛縛定過宿即止或用何首烏為末填臍縛
之亦止
一小兒盜汗雖是常事在東垣諸公皆曰不必治之蓋
由血氣未足也然汗之太多者終屬氣分之虚余於
兒輩見汗之甚者每以人參一錢許煎湯與服當夜
[012-22b]
即止正恐他日之强弱未必不由乎此所以培補之
功原不可少
一病後多汗若傷寒若瘧疾凡係外感寒邪汗出熱退
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衛氣開
泄其汗宜然即數日旬日亦自無妨俟衛氣漸實汗
必自止無足慮也若其他雜證本非外感之解而有
自汗盜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
述古共二條/
[012-23a]
丹溪附錄曰心之所藏在内者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
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虚而得之
者故隂虚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虚隂必乘發厥而
自汗皆隂陽偏勝所致也
立齋曰若陽氣虚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用茋附湯上
氣惴急盜汗氣短頭暈者用參附湯腎氣虚弱盜汗
發熱者用六味丸若腎氣虚乏盜汗惡寒者用八味
丸氣血俱虚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陽盛隂虚者
[012-23b]
當歸六黄湯心腎虚弱者班龍丸
汗證論列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 大建中湯補二五/
玉屏風散補五一/ 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當歸六黄湯寒六五/
獨參湯補三六/ 參附湯補三八/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參歸湯補三九/
茋附湯補四四/ 人參建中湯補二六/
[012-24a]
參苓散補五四/ 生脈散補五七/
黄茋六一湯補五十/ 一隂煎新補八/
三隂煎新補十一/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五隂煎新補十三/ 保隂煎新寒一/
大王補心丹補百九/ 六味丸補一二一/
八味丸補一二二/ 加減一飲煎新補九/
清化飲新因十三/ 正氣湯寒六六/
黄芩芍藥湯寒百九/ 班龍丸補百三十/
[012-24b]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三/ 黄茋湯補四六/
大補黄茋湯補四八/ 還少丹補一三七/
柔脾湯補七二/吐衂汗 益隂腎氣丸補一一五/血虚盜汗
三味建中湯補二九/ 大建中湯補二五/隂汗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心腎丸補百十三/隂虚盜汗
生地黄湯寒六八/隂火汗 防己黄茋湯和一七六/風濕汗
宣明白术散固三/虚風 白术散和三十汗/自汗盜
[012-25a]
防風當歸湯和二四一/過汗反張 牡蠣白术散固二/酒風
牡蠣散固一/ 金鎖正元丹固十八/遺精汗
秘元丹固三二汗/虚寒自 麥麩湯固四寒/氣虚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心虚汗 脚汗牡蠣散因二九四/
痙證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痙項强皆屬於濕○諸暴强直皆屬
於風○厥隂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内為痙强拘
[012-25b]
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由併腰腹時痛
經筋篇曰足太陽之筋病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
缺盤中紐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隂之筋病主癎瘛
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
折不能俛隂病者不能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
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隂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隂急則
俛不伸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脇而
[012-26a]
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脊强反折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
筋㢮長緛短為拘㢮長為痿
經脈篇曰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脱項
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
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
氣厥論曰肺移熱於腎傳於柔痓
[012-26b]
診要經終論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
白絶汗乃出出則死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大陽所至為寢汗痙
熱病篇曰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
血中有寒取三里○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曰熱而
痙者死腰折瘈瘲齒噤齘也
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㗋痺嗌腫痙治主病者
論證共六條/
[012-27a]
痓之為病即内經之痙病也以痙作痓蓋傳寫之誤耳
其證則脊背反張頭搖口噤戴眼項强四肢拘急或
見身熱足寒惡寒面赤之類皆是也
仲景曰太陽之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太
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痓○太陽病發
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太陽病發汗太多
因致痓○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
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012-27b]
陳無擇曰夫人之筋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内虚外
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痓蓋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
寒曰柔痓寒泣血故無汗而惡寒曰剛痓原其所因
多由亡血筋無所營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
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産後致斯疾者㮣可見矣診其
脈皆沉伏弦𦂳但陽緩隂急則久久拘攣隂緩陽急
則反張强直二證各異不可不别
愚謂痙之為病强直反張病也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
[012-28a]
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觀仲景
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風病下之則成痙瘡家
不可發汗汗之亦成痙只此數言可見病痓者多由
誤治之壊證其虚其實可了然矣自仲景之後惟陳
無擇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無所營因而成痙則
盡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復有未善者曰血氣内
虚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斯言不無又誤若其所
云則仍是風濕為邪而虚反次之不知風隨汗散而
[012-28b]
既汗之後何復言風濕隨下行而既下之後何反致
濕蓋誤汗者必傷血液誤下者必傷真隂隂血受傷
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筋失所滋則為拘為攣反
張强直之病勢所必至又何待風寒濕熱之相襲而
後為痙耶且仲景所言言不當汗而汗也不當下而
下也汗下既誤即因誤治而成痓矣豈誤治之外必
再受邪而後成痙無邪則無痙哉此陳氏之言不惟
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後人疑惑用持兩端故凡今人
[012-29a]
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風去濕為事亦焉知血燥隂
虚之證尚能堪此散削否此不可不為辨察故余列
陳子之論於前以資後學之印證
一痙證甚多而人多不識者在不明其故而鮮有察之
者耳蓋凡以暴病而見反張戴眼口噤拘急之類皆
痙病也觀仲景以汗下為言謂其誤治亡隂所以然
也余因類推則常見有不因誤治而凡屬隂虚血少
之輩不能養營筋脈以致搐攣僵仆者皆是此證如
[012-29b]
中風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殘隂之敗也産婦之有
此者必以去血過多衝任竭也瘡家之有此者必以
血隨膿出營氣涸也小兒之有此者或以風熱傷隂
遂為急驚或以汗瀉亡隂遂為慢驚凡此之類總屬
隂虚之證蓋精血不虧則雖有邪干亦斷無筋脈拘
急之病而病至堅强其枯可知故治此者必當先以
氣血為主而邪甚者或兼治邪若微邪者通不必治
邪蓋此證之所急者在元氣元氣復而血脈行則微
[012-30a]
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奈何今人但見此證必各分
門類而悉從風治不知外感之風客邪證也治宜解
散内生之風血燥證也止宜滋補矧此數者總由内
證本無外邪既以傷精敗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風痰
難乎免矣故余詳筆於此以明痓證之要
一仲景言痙止屬太陽而不及他經者何也蓋痓必反
張其病在背背之經絡惟太陽督脈耳言太陽則督
在其中矣此其義也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詳其裏
[012-30b]
考内經之經脈篇曰足少隂之脈貫脊屬腎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經筋篇曰足少隂之筋循脊内挟膂
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又曰足太陽之
筋病脊反折項筋急足少隂之筋病主癎瘛及痙陽
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隂病者不能仰由此觀之則痙
之為病乃太陽少隂之病也蓋腎與膀胱為表裏膀
胱為津液之府而腎為藏精之藏病在二經水虧可
知故治此者最當以真隂為主
[012-31a]
論治共八條/
一痙證凡因汗因瀉者其氣必虚○微虚者宜三隂煎
五福飲之類主之○大虚而脈見沉細隂勝者宜大
營煎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一痙證多汗者宜三隂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主之○
陽氣大虚汗出或亡陽者宜參附湯茋附湯大補元
煎之類主之○若汗出兼火多熱躁者宜當歸六黄
湯主之
[012-31b]
一痙因泄瀉者宜胃關煎温胃飲之類主之○瀉止而
痙者宜大營煎五福飲之類主之
一痙有兼火者必脈見洪滑證見煩熱宜一隂煎或加
減一隂煎主之○若火盛之甚以致隂血涸燥者不
得不先去其火宜清化飲保隂煎玉女煎之類主之
一痙有表邪未解者當察其邪之微甚及證之隂陽○
若身有微熱脈不𦂳數者此微邪也只補正氣其邪
自散宜五福飲之類主之○若表邪未解隂虚無汗
[012-32a]
身熱者宜三柴胡飲四柴胡飲補隂益氣煎之類主
之○若陽氣大虚隂極畏寒邪不能解而痙者宜大
温中飲主之
一痙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
用清膈煎抱龍丸○若多痰無火宜用六安煎○凡
此證候多屬虚痰虚火因其壅滯不得不暫為清理
但得痰氣稍開便當調理血氣
一小兒吐瀉及多汗之後○一婦人産後○一諸證大
[012-32b]
失血之後○一凡病中風及瘡毒潰膿之後皆有此
證悉當依前法酌宜治之
一痙證有兼濕者當如王海藏治法詳見後條
述古共二條/
仲景治太陽之痓身體强脈沉遲者用括蔞桂枝湯取
微汗○治剛痓無汗者用葛根湯○治胸滿口噤卧
不着席脚攣齘齒者用大承氣湯○按此皆散逐實
邪之法雖此證不多見然間或有之則亦不可不知
[012-33a]
王海藏治剛痓用神术湯加羌活獨活麻黄○治柔痓
用白术湯加桂心黄茋
痙證論列方
大營煎新補十四/ 五福飲新補六/
參歸湯補三九/ 參附湯補三八/
茋附湯補四四/ 白术湯和二六/
一隂煎新補八/ 三隂煎新補十一/
保隂煎新寒一/ 温胃飲新熱五/
[012-33b]
胃關煎新熱九/ 清化飲新因十三/
玉女煎新寒十二/ 大補元煎新補一/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五積散散三九/
大温中飲新散八/ 人參建中湯補二六/
清膈煎新寒九/ 二柴胡飲新散二/
當歸六黄湯寒六五/ 神术湯和三九/
三柴胡飲新散三/ 補隂益氣煎新補十六/
六安煎新和二/ 四柴胡飲新散四/
[012-34a]
加減一隂煎新補九/ 葛根湯散二九/
大承氣湯攻一/ 括蔞桂枝湯散十二/
抱龍九小八五/
論外備用方
防風當歸湯和二四一/過汗反張
[012-34b]
景岳全書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