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03 關中勝蹟圖志-清-畢沅 (master)


[021-1a]
欽定四庫全書
 關中勝蹟圖志巻二十一
           陜西廵撫臣/畢沅撰
  大川附水/利
漢中府漢水在南鄭縣南三里自褒城界流入又東入城
固界書孔傳沔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水經注漢水自合褒
水又東逕漢廟堆下又東過南鄭縣南合廉水又右合池
水又東得長柳渡元和郡縣志漢水經縣南去縣一百步
[021-1b]
褒水在南鄭縣西二十里自褒城界來南流至龍江舖
西小栢鄉入漢通志一名黒龍江詳見/褒城
廉水在南鄭縣西南四里自褒城界來東北流入於漢
魏書地形志華陽縣有廉水水經注廉水出巴嶺山北
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又北注漢水太平寰宇記龍岡
山北有廉津廉水所經
老渚河在南鄭縣南十里通志即池水源出籠盖山經
城東南十五里北流入漢漢書地理志旱山池水所出
[021-2a]
東北入漢水經注池水出旱山夾溉諸田散流左注漢
水太平寰宇記旱山下有石池即池水之源謹按池水/本出旱山
通志又謂出籠盖/山盖有二源矣
壻水在南鄭縣西北又東流入城固界通志即左谷水
一名聽水又名智鄉水水經注左谷水出漢北即智水
也北發聽山山下有穴水穴水東南流歴平川中謂之
智鄉水謹按六朝人壻字皆書作聓智水智/鄉疑即聓水聓鄉以傳寫而訛也
湧泉在南鄭縣北六十一里天臺山雍勝略其泉地中
[021-2b]
行人於泉上甃一井深一尺五寸水深四寸常取此水
禱雨以瓶著井水自湧起注瓶中故名
山河大斜堰在南鄭縣西二十里通志褒城山河第二
堰水東流過小斜堰入縣界首築此堰與褒邑分水灌
溉又東五里為柳葉洞謹按大斜堰與柳葉洞皆與褒/邑共灌田畝下則專灌南鄭
又東為豐立洞謹按豐立柳葉二洞/相連故不著里數又東八里為羊頭
堰又東五里為度通堰又東三里為小林洞又東二里
為燕兒窩堰又東一里為紅岩子堰又東二里為姜家
[021-3a]
洞又東二里為營房洞又東半里為李堂洞又東半里
為李官洞自褒城縣金華堰至此為上壩第二堰水又
東流一里為高橋洞引水東南流分為三溝曰中溝東
溝南溝又東一里為小王官洞又東半里為大王官洞
又東一里為康本洞又東半里為陳定洞又東半里為
祁家洞又東半里為花家洞又東半里為何棋洞又東
半里為高洞子又東半里為東柳葉洞又東半里為伍
家水口又東半里為呉家水口又東半里為王家水口
[021-3b]
又東為聶家水口又東至三皇川設木閘以節水分渠
七首曰北高渠次麻溝渠次上中溝渠次北高拔洞渠
次南低中溝渠次柏楊坪渠次南低徐家渠自高橋洞
至此為下灞凡灌田三萬九千四百餘畝又東溝自褒
城任頭堰分山河第三堰水灌田千九百餘畝廉水馬
湖堰在南鄭縣西南八十里通志引廉水灌田堰首在
褒城境東流一里入縣界其下流仍入褒城界廉水又
東北流為野羅堰堰首在褒城境流三里入縣界又東
[021-4a]
北為馬嶺堰堰在縣境其下流入褒城界又東北為流
珠堰堰首在褒城境流五里入縣界又東北為鹿頭堰
堰首在褒城境流五里入縣界又東北為石梯堰堰首
在褒城境流五里入縣界又東北為楊村堰堰首在褒
城境流三里入縣界凡灌田一萬四千餘畝
黄土堰在南鄭縣東南二十里通志引觀溝河水作堰
分東西二溝共灌田三千六十畝已上/南鄭
褒水在褒城縣東一里一統志其上流為紫金水下流
[021-4b]
曰黒龍江通志亦名山河史記河渠書孝武時欲通褒
斜道及漕事拜御史大夫張湯子卭為漢中守發數萬
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
漢書地理志武功縣褒水出衙嶺山至南鄭入沔水經
注褒水西北出衙嶺山東南逕大石門歴故棧道下谷
又東南逕三交城城在三水之會一水北出長安一水
西北出仇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所名矣褒水又
東南得丙水口又東南歴小石門又南歴褒口又南逕
[021-5a]
褒縣故城東又南流入於漢括地志褒水出褒城縣西
北九十八里衙嶺山與斜水同源而派分輿地紀勝山
河水即褒水出太白山又有石鼓在縣北四十里褒水
中擊之有聲又有將軍石亦在水中入谷十五里有石
如兜鍪然又有白玉盆亦在水中大石光白其中可實
五斗方輿勝覽紫金水在河池縣北一里源出太白山
沿流至鳯縣武休關入漢中為山河堰即褒水也縣志
褒水在縣東門外南流出褒谷至縣南二十里入漢江
[021-5b]
曰兩河口
武關河在褒城縣北百四十里通志一名石溝河自鳯
縣流逕武休關東合於褒水水經注所謂一水西北出
仇池盖指此也謹按褒水當以出太白山者為正/源而武關河則褒水之别源也
丙水在褒城縣西北水經注丙水上承丙穴下注褒水
太平寰宇記丙水源出縣西北牛頭山輿地紀勝大丙
水源出黄崖嶺下
廉水在褒城縣西南百二十五里通志源出巴州密谷
[021-6a]
東北逕雙乳山又北逕中梁山南東北至南鄭界入漢
又讓水在縣西南百三十里一名遜水范柏年對宋明
帝臣鄉有廉泉讓水是也
仙人溝在褒城縣北八十里通志山徑逶迤林朩蓊翳
其境甚幽
鶴騰泉在褒城縣西南六十里通志源出中梁山由二
穴湧出南注漢中有石梁天成平分兩渠餘水還峽中
下注鶴騰澗為瀑布焉
[021-6b]
山河堰在褒城縣東引褒水灌田一統志蕭何始立為
二堰輿地紀勝蕭何始立為/堰後乃語訛為山河曹參落成之諸葛亮軍駐
漢中踵跡增築至宋復壞呉玠呉璘相繼修治廣溉民
田宋史河渠志嘉祐中史炤奏上堰法刻石堰上乾道
七年呉珙修六堰濬大小渠六十五宣力最多通志褒
水入縣南流至雞頭關下築堰截水第一堰名鐵樁堰
在縣北三里今廢褒水南流三里許至縣東門外為第
二堰乃山河堰之正身也堤長三百六十步其下植柳
[021-7a]
築坎名曰柳邊堰分水灌田首為高堰子又東流三里
為金華堰支分小堰七曰雞翁堰沙堰周家堰崔家堰
何家堰劉家堰跨槽堰又東三里為舞珠堰支分小堰
五曰魯家堰鄧家堰朱家堰瞿家堰白火石堰又東五
里為小斜堰又東一里為大斜堰又東五里為柳葉洞
謹按大斜堰柳葉洞/與南鄭分水灌溉凡漑縣境田三千六百七十餘畝
第三堰在城南五里流二里至三橋洞分兩派西流者
為西溝東流者為東溝東溝東流七里許至任頭堰又
[021-7b]
分二派西為西渠其東流者入南鄭界凡溉縣境田六
百餘畝謹按山河堰古刻云巨石為主鎻石為輔横以/大木植以長樁又楊絳記云堰導褒水限以石
順流而疏之自北而西者注於褒城/之野行於東南者悉歸南鄭之區
廉水馬湖堰在褒城縣西南一百里通志自縣境梁家
營築堰南流入南鄭界又流一里入縣界又東北流二
十里為野羅堰堰在縣境下流入南鄭界又東北流三
里為馬嶺堰堰首在南鄭境又東北流三里為流珠堰
堰在縣境流五里入南鄭界又東北流六里為鹿頭堰
[021-8a]
堰在縣境流五里入南鄭界又東北流為石梯堰堰在
縣境流五里入南鄭界又東北流為楊村堰流三里入
南鄭界謹按石梯楊村堰首雖在褒邑而/所溉皆南鄭田褒邑不沾其利凡漑縣境田
四千五百六十餘畝已上/褒城
漢水在城固縣南四里自南鄭界流入又東入洋縣界
水經注漢水自長柳渡又東右會盤余水又東左會文
水又東黒水注之又東過城固縣南又東過安陽縣南
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又左合壻水謹按安陽故/城在縣東
[021-8b]
南沙河在城固縣西南三十里通志即盤余水源出巴
山北流入漢水經注盤余水出南山巴嶺上泉流分兩
南入蜀水北注漢津謂之盤余口又小沙河在縣南十
里源出縣東南曹林壩北流入漢
文川水在城固縣西北四十里水經注文水即門水也
出北山石穴中長老云杜陽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門
故號其川為門川水為門水雍勝略文水兩水合流有
如文字宋范柏年對明帝臣鄉有文川武鄉即此
[021-9a]
黑水在城固縣西北五里水經注黒水出北山南流入
漢庾仲雍曰黒水去高橋三十里諸葛亮牋云朝發南
鄭暮宿黒水四五十里指謂是水也括地志黒水源出
梁州城固縣西北太山元和郡/縣志同
 臣/謹按方輿紀要謂黒水即褒水以褒水一名黒龍
 江為證然覈其地理褒城在南鄭之西城固在南鄭
 之東褒水發源褒城西北之衙嶺山南流至南鄭之
 小柏鄉己入於漢乂安得以發源城固之黒水而即
[021-9b]
 指為褒水乎今不取其說
涔水在城固縣南通志一名鬵谷水漢書地理志安陽
縣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漢水經注涔水即黄水也出南
鄭縣旱山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右岸有悅歸館水歴
其北又北至安陽入沔謹按禹貢錐指顔師古曰鬵音/潜其字亦或從水涔灊古字通
或以為禹貢之潜非是又/按史記沱潜之潜皆作涔
壻水在城固縣東北六里通志一名北水河自南鄭界
來南流入漢水經注唐公房升仙之日壻行未還約以
[021-10a]
此川為居因號曰壻鄉故水亦即名焉又南歴壻鄉溪
東南流逕通關勢南又東逕七女冢又逕樊噲臺南又
東南逕大城固北東迴南轉又逕其城東而南入漢水
謂之三水口府志壻水源出太白山東流逕縣北又東
南入漢又有上中下清溪在縣北七十里源出馬盤山
南流合於壻水
之溪在城固縣北五十里通志瀠洄曲折如之字故名
明月池在城固縣東北水經注壻水東逕七女冢水北
[021-10b]
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狀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
良渠盖良所開也雍勝略明月池中有臺相傳為漢高
祖所築又有七女池按漢中記曰昔人無男養七女父
沒女於此負土為冢遂成此池
壻水渠高堰在城固縣西北四十里通志引壻水灌田
南流繞慶山而出於山下築一堰為百丈堰堰常有暴
水衝淤明萬厯間知縣高登明建石橋以閘暴水仍於
兩岸築堤渠道遂無所患壻水又東為五門堰堰有五
[021-11a]
 門以洩山水元至正間建前明及
本朝康熙間先後修築分水車九輛及七洞以溉田壻水
 又南為楊塡堰謹按宋楊從義於河/内塡成此堰因名堰截壻水按亦名/截河堰
 東南流為幇河堰又東南流有六洞及鵞兒堰新堰而
 入洋縣界凡溉縣境田三萬六千八百餘畝
 北沙河上官堰在城固縣西三十里通志引北沙河水
 於東岸作堰又南流西岸有西小堰又南流西岸有棗
 兒堰凡溉田三千七百餘畝謹按北沙河即文川水馬/理陜西通志乂有鄒公横
[021-11b]
 渠二堰/今無考
 南沙河萬夀堰通志在城固縣西南四十五里引南沙
 河於東岸作堰河水又北流五里西岸有上盤堰古名
 盤蛇堰稍下為下盤堰又北流五里東岸有新堰稍下
 為平沙堰又北流五里西岸有沙平堰稍下為蓮花堰
 又北流十里東岸有倒流堰凡溉田七千一百餘畝
 小沙河東流堰在城固縣南五里通志在東岸故名東
 流其在西岸者曰西流堰凡灌田七百餘畝謹按馬理/陜西通志
[021-12a]
縣南引小沙河者有承沙周/公二堰今廢 己上城固
漢水在洋縣南二里通志自城固界流入又東入西鄉
界水經注漢水自合壻水又東㑹益口又東至灙城南
與洛谷水合又東逕小城固南又東歴上濤而逕於龍
下蓋伏石驚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濤之名龍下地
名也度此溯洄從漢為山行之始又東逕石門灘山峽
也又東會酉水又東逕媯墟灘又東逕猴徑灘又東逕
小大黄金南又東合蘧蒢溪口謹按小城固/故城在縣東元和郡縣
[021-12b]
志漢水經興道縣南去縣一百步太平寰宇記漢水自
發源至此屈曲行三百七十里流入金州漢陰縣界
壻水在洋縣西四十里縣志經城固流入縣境入漢
溢水河在洋縣西二十五里通志即益水北出秦嶺南
流入漢水經注益水出北山益谷東南流入於漢水
灙水在洋縣西一里通志即洛谷水又名鐵冶河水經
注洛谷水北出洛谷南流右則灙水注之水發西溪東
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出際灙城西南注漢水太平寰
[021-13a]
宇記灙谷水一名洛谷水在興道縣北三十里南流注
漢水縣志鐵冶河在縣北百八十里下流入於灙水
大龍溪在洋縣東北三十里通志即龍涓水輿地紀勝
龍涓水在興道縣二十九里水出龍涓谷屈曲西南流
十五里入漢江通志大小龍溪在洋縣石上有赤書展
溪二字相傳為張魯女感孕生二龍之所
潜水在洋縣東六十里通志源出華陽山東南流入漢
謹按禹貢梁州潜水在廣元縣此水及/城固之涔與經無涉雍勝略諸書皆誤
[021-13b]
酉水河在洋縣東七十里水經注酉水北出秦嶺酉谷
南歴重山與寒泉合水東出寒泉泉湧山頂望之交横
似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灑其水西流入於酉水酉水
又南注漢謂之酉口太平寰宇記寒泉在舊黄金縣北
八十四里
金水河在洋縣東百里通志即蘧蒢水一名黄金水源
出秦嶺南流至黄金峽之金潭入漢水經注蘧蒢水北
出就谷其水南流逕巴溪戍西又南逕陽都坂東又南
[021-14a]
歴蘧蒢溪謂之蘧蒢水而南流注於漢謂之蒢口元和
郡縣志黄金水源出縣西北百畝山黄金谷南流經縣
西去縣九里太平寰宇記黄金水在黄金縣西十里南
注漢水
子午河在洋縣東北縣志蒲河源出秦嶺南流會椒溪
文水二河名三河口又至白沙舖名子午河南流入漢
横湖在洋縣治西北通志舊有待月臺二樂榭文與可
守洋故蹟也雍大記在洋縣舊州西
[021-14b]
錫杖泉在洋縣北念佛巖上通志唐僧法照以錫杖卓
地泉遂湧出因名
楊填堰在洋縣西五十里通志引壻水自城固至留村
入縣界首為梁家洞謹按此尚與城固分水/下則止灌縣境田矣又東南為
新開洞其北岸為倪家渠魏家渠又東南為柳家洞又
東南為磨眼洞又東南為宿龍洞又東南為趙家洞又
東南為黄家洞又東南為漢龍洞又東南為水磨堰洞
又東南為分水渠其北岸為北高渠又下為野狐洞又
[021-15a]
東南入漢江凡溉縣境田一萬八百餘畝
溢水堰在洋縣西北二十里通志源出縣北秦嶺南流
五里於東岸築堰分水東南流下為小飛槽為大飛槽
為□坂堰為腰渠為西渠為石堰渠為呉家渠為北渠
為南渠溢水又南流五里於西岸築堰引水西南流為
二郎堰又下為高堰洞又下分兩派東流者為東渠西
流者為西渠溢水又南流五里於下流截河為堰從東
岸分水與溢水偕行而南者為三郎堰凡溉田二千四
[021-15b]
百餘畝
灙濱堰在洋縣北十五里通志源出縣北石銼山南流
至周家坎於西岸築堰分水西南流者為灙濱堰灙水
又南流五里於東岸築堰分水東南流者為土門堰灙
水又南流四里許截河築堰從東分水流至縣西關外
者為斜堰下流分東西二渠其地居灙水下流歲苦衝
溢明萬厯間知縣李用中甃石數丈仍東開土渠灌溉
賴之凡溉田三千四百餘畝己上/洋縣
[021-16a]
漢水在西鄉縣東北百二十里通志自洋縣流入又東
南流入石泉界水經注漢水自合蘧蒢水又東右會洋
水川流漫闊廣幾里許又東歴敖頭
子午河在西鄉縣東北百五十里源出子午谷西南流
入於漢詳見/洋縣
洋水在西鄉縣東二十里水經注洋水𨗳源巴山東北
流逕平陽城又東北流入漢謂之城陽水口洋川者漢
戚夫人所生處也謹按平陽城即西/鄉舊縣今在縣南元和郡縣志洋水
[021-16b]
在洋源縣南三百步又逕西鄉縣八里謹按洋源廢縣/在西鄉縣南
太平寰宇記洋水出廢洋川縣東巴嶺北流入黄金縣
謹按洋川故城在縣/黄金縣今屬洋縣界 縣志洋河在縣西南三百里
源出星子山流逕縣東合於朩馬河
七十二渡河在西鄉縣東南三百五十里雍勝略源出
金竹山其水瀠洄凡七十二渡北流入洋河
朩馬河在西鄉縣南百步通志一名馬源水東北流合
洋水入漢縣志木馬河源出大巴山在縣南二百八十
[021-17a]
里縣西南之左西峽空渠水及縣北之清涼川縣南之
金竹水皆注焉又東北入於漢
清涼川在西鄉縣北五里蒿坪山下通志一名青源川
自洋縣流來入洋河太平寰宇記唐徳宗幸梁洋山南
節度使嚴震具軍容迎謁於清涼川即此
楮河在西鄉縣東南二十里通志又有大石川流入紫
陽界合於渚河謹按即紫陽縣/之小石河也
金洋堰在西鄉縣東南二十里一統志在子午山左有
[021-17b]
大渠一分小渠二十五明景泰初知縣邱俊築溉田四
千六百畝已上/西鄉
故道水在鳯縣北一里一統志自鳯翔府寶雞縣流入
又西南入秦州兩當縣界水經注兩當水出陳倉縣之
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又西南逕故道
城東與馬鞍山水合又西南流北川水注之謹按陳倉/今屬寳雞
故道故城/在縣東元豐九域志大散關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
水所出自是始有嘉陵江之名方輿勝覽嘉陵江源出
[021-18a]
大散關之西去鳯州九十里雍大記嘉陵江在沔縣西
北百八十里按類要云其源出大巖縣志云出大散關
西恐即大巖也逕鳯縣北徽縣東兩當南略陽西迤邐
而入川江灘石險惡至漁關始通舟楫謹按水經注西/漢水西逕蘭蒼
城南又南入嘉陵道為嘉陵水蘭蒼嘉陵皆今秦州禮/縣地則是西漢水至禮縣始為嘉陵水也今則鳯縣之
故道水與成縣之白水江皆名嘉/陵盖皆嘉陵上流故得通稱矣
黄花川在鳯縣東北十里太平寰宇記大散水出黄花
縣東界大散嶺流逕縣西去城十步方輿勝覧大散水
[021-18b]
流入黄花川唐有黄花縣
安河在鳯縣東二里通志即馬鞍山水一名斜谷水水
經注馬鞍山水歴谷西流至故道城東西入故道水謹/按
此别是一水非郿/縣之斜谷水也
紅崖河在鳯縣西七十里通志即北川水源出秦州南
流至唐倉合小峪河又流至兩當界入嘉陵江水經注
北川水出北洛□山南南流逕唐倉城下又南至困冢
川入故道水謹按唐倉/城在縣北
[021-19a]
野羊河在鳯縣南七十里通志源出紫柏山東流至廢
邱關與東溝河合
紫金河在鳯縣東南百五十里通志即褒水南流入褒
城界方輿勝覽紫金水在河池縣北一里源出太白山
沿流至鳯州武休關入漢中為山河堰即褒水也謹按/唐於
鳯州置/河池縣
扞水在鳯縣東北又東北流入寶雞界水經注扞水出
周道谷北逕故道縣故城西又東北歴大散關西入渭
[021-19b]
己上/鳯縣
漢水在沔縣城南通志亦曰沔水自寜羌界流入又東
入褒城界書禹貢浮於潛逾於沔孔傳漢上曰沔漢書
郊祀志秦祀沔於漢中如淳注北方人謂漢水為沔水
水經注沔水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漢者也又東
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又東逕武侯壘南又東逕沔陽
故城南又東逕西樂城北容裘溪注之又左得度水口
又東合溫泉又東黄沙水注之謹按西樂故/城在縣東南元和郡縣
[021-20a]
志漢水去鐸水縣一里謹按鐸水故/城在縣東南縣志明珠曲亦曰
明支曲在縣南即漢江洄曲處
三泉水在沔縣西八十里通志南流二十里入漢太平
寰宇記在三泉故縣北二十里山下縣以此名輿地紀
勝在大安軍東門外瀕江石上有泉三處大如車輪品
列鼎峙泉流涓涓下注水旱無盈縮
沮水在沔縣西三十里通志源出鳯縣南流合於漢即
沔水也述異記漢沔會流處岸上有石銘云下至水府
[021-20b]
三十一里傳為李斯刻石縣志沮水出縣北百八十里
母豬山南流逕縣北又南入漢
白馬河在沔縣城西三十步通志即濜水出龍門溝南
流入漢水經注濜水北發武都氐中南逕張魯城東又
南逕張魯治東對白馬城又南流入沔謂之濜口謹按/漢沮
縣屬武都郡/即今略陽太平寰宇記濜水源出西縣北四十五里
獨石谷南流逕縣西二百步注漢水府志龍門溝在縣
西北一里即白馬河也東為卧龍山西為烽燧山其中
[021-21a]
如門故名
舊州河在沔縣東二十五里通志即度水源出百丈坡
南流入漢水經注度水出陽平北山南逕陽平縣故城
東又南逕沔陽縣故城東而南流注於漢水謹按陽平/故城在今
縣東/北
養家河在沔縣南通志即容裘溪一名洛水源出巴山
其水東北流入於漢水經注西樂城在山上有谷謂之
容裘谷有容裘溪俗謂之洛水水南遵巴嶺山東北流
[021-21b]
又北逕西樂城東而北注於漢縣志養家河自褒城界
大鐵厰來逕縣之鎮阜川北流至黄沙驛入於漢
金泉水在沔縣東南四十五里水經注漢水又東右㑹
溫泉水口水發山北平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湯
湯望之白氣浩然言能瘥百病浴者皆有硫黄氣池水
通注漢水謹按金泉/疑即溫泉
黄沙河在沔縣東四十里通志源出雲霧山南流至褒
城界入漢水經注黄沙水北出遠山山谷邃險人跡罕
[021-22a]
及谿曰五丈谿水側有黄沙屯其水南注漢水輿地紀
勝西縣有青羊峽黄沙水所出
東池在沔縣東三十里通志沔水所溢相傳為唐賈島
避暑之所
石剌塔堰在沔縣東北三十五里通志引舊州河水分
兩派東流者為山河東堰西流者為山河西堰凡溉田
六千九百餘畝
石燕子堰在沔縣東北三十里通志引黄沙河水分兩
[021-22b]
派東流者為天分東堰西流者為天分西堰凡溉田四
千六百餘畝
琵琶堰在沔縣南三十里通志引養家河水首為琵琶
堰又北為馬家堰又北為麻柳堰又北為白馬堰一名
白崖堰又北為天生堰又北為金公堰又北為濜水堰
又北為康家堰凡溉田五千八百餘畝己上/沔縣
西漢水在略陽縣城西一統志自成縣流入又南經寜
羌州西入四川廣元縣界亦曰嘉陵江水經注西漢水
[021-23a]
自會脩水又東南於槃頭郡南與濁水合又東南歴漢
曲逕挾崖與挾水合又東逕武關城南東南與北谷水
合又西南逕關城北謹按槃頭故郡在縣北關/城即今陽平關在寜羌州唐書地
理志元和中節度使嚴礪自長舉縣西疏嘉陵江二百
里元和郡縣志嘉陵水經長舉縣南十里又經順政縣
南百步謹按長舉故/城在縣西北雍大記西漢水在西和縣源出嶓
冢山雍勝略犀牛江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又名東西淮
自階州東流入嘉陵江府志犀牛江源出禮縣自西淮
[021-23b]
而下舟楫可通流至兩河口合嘉陵江謹按嘉陵江源/有三西和縣之
西漢水一也成縣之濁水二也鳯縣之故道水三也考/水經注及禹貢錐指皆以自西和流逕禮縣成縣者為
嘉陵正源即所謂淮河者也乃今皆以淮河為犀牛江/而濁水故道水羣目為嘉陵江是循流而忘其源矣如
雍勝畧府志皆沿/其誤今特為正之
故道水在略陽縣北百二十里通志自大散關分水嶺
之南逕鳯縣又逕徽縣至大魚關可通舟楫又至縣北
合白水江又至兩河口合淮河又合横現河逕縣城西
南又合夾渠八渡二水又合樂素河逕陽平關至廣元
[021-24a]
縣入蜀謹按樂素河一作樂索河/其水東南流入故道水
白水江在略陽縣北百二十里通志即濁水水經注濁
水自合故道水又南逕槃頭郡而南合鳯溪水又南注
漢水太平寰宇記左溪水在鳴水縣西南七里自栗亭
縣北來合於嘉陵江謹按左溪即鳯溪今縣西/北有青泥河疑即此水
横現河在略陽縣西十五里府志其水東南流入嘉陵
謹按疑即水經/注之挾崖水
百八渡水在略陽縣東八十步通志即北谷水一名黄
[021-24b]
坂水源出退水河自徽縣來經城西南入嘉陵江水經
注北谷水出武興東北而西南流逕武興城北又南轉
逕其城東而南與益水合水出東溪西流注北谷水又
南流注漢水太平寰宇記黄坂水在順政縣東一里府
志一百八渡水源發三川衆水合流經一百八渡遶城
東南會夾渠水入嘉陵江其夾渠河在縣東二里源發
飛仙嶺西入百八渡河謹按百八渡水即水經注之北/谷水太平寰宇記之黄坂水而
夾渠水即水經/注之東谿水也
[021-25a]
沮水在略陽縣東北百二十里通志一名鐸水河俗稱
黑河東南流入沔縣界漢書地理志沮縣沮水出東狼
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謹按沮縣故城在縣東/沙縣今屬湖廣漢陽縣水經注沔
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一名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
沮洳然故曰沮水縣亦受名焉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
又東南逕沮水戍而東南流入漢曰沮口所謂沔漢者
謹按水經注亦/以沮水為漢源
泉街水在略陽縣東北漢書地理志河池縣泉街水南
[021-25b]
至沮入漢謹按河池/今屬鳯縣水經注泉街水自河池縣東南流
入沮縣㑹於沔己上/略陽
西漢水在寜羌州西北百里通志自略陽界流入又西
南入四川廣元縣界水經注西漢水自合北谷水又西
南逕關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東南流入於漢漢水又
西南逕通谷合通谷水謹按今州北百二十里有燕/子河疑即通谷水然無可考
西南寒水注之謹按今州南六十里有西流河一名韓/溪皆以為即古之寒水然與水經注入
漢之序/不合又西逕石亭戍廣平水東南流注之元和郡縣
[021-26a]
志嘉陵江經金牛縣西去縣三十里謹按金牛故/城在州東北太平
寰宇記嘉陵江在三泉縣西半里謹按三泉故/城在州西北
廣平河在寜羌州西北陽平關西通志其水南入嘉陵
江水經注廣平水西出百頃川東南流注漢
漢水在寜羌州東北通志一名漾水一名沔水東南流
入沔縣界水經注山海經所謂漢出鮒鰅山也東北流
得獻水口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宋陸游
文集嘗登嶓冢山有泉涓涓出山間是為漢水之源即
[021-26b]
安國傳所謂泉始出山為漾者也謹按漢水始出為漾/合沮為沔東流為漢
蜀道驛程記出沔縣西門曲折行亂山中沔水流經其
中西涉沮水抵大安驛沔沮之間濶者未丈許狹者纔
二三尺沙石磷磷深不沒踝自大安西南亂山益稠至
金牛驛北望嶓冢峩然雲表一小水自西東流即所謂
嶓冢導漾者也水纔濫觴不沒鳬㕍合五丁峽水東流
為沔其流始大又自寜羌州行十里渡水過百牢關關
下有分水嶺嶺東水皆北流至五丁峽北合漾水入沔
[021-27a]
嶺西水皆南流逕七盤關龍洞合嘉陵水為川江
 臣/謹按嶓冢有二漢水亦有二其出秦州嶓冢山歴
 禮縣成縣南流入略陽縣經寜羌州而西入四川廣
 元縣界者此嘉陵江之正源西漢水是也其出寜羌
 州嶓冢山東流經沔縣褒城南鄭城固洋縣之南西
 鄉縣之北又東經石泉縣南乃折而南經漢陰及紫
 陽縣之西復折而東出興安州之北又東經洵陽縣
 南白河縣北而入湖廣鄖陽府界者此即禹貢嶓冢
[021-27b]
 導漾東流為漢之漢水也夫隴西嶓冢非禹功所及
 而西漢水亦無漾沔之名其以秦州嶓冢及漢水繫
 之禹貢者誤自班固漢書地理志而常璩華陽國志
 桑欽水經酈道元注皆因之而不能辨近時惟胡渭
 禹貢錐指始以嶓冢漢水之在寜羌者為應經義其
 說允為可從文繁不能具載著其大指如此
瀕倉河在寜羌州東北九十里通志逕鐵佛寺東流四
十里入漢一名東流河謹按即沔縣/之三泉水
[021-28a]
玉帯河在寜羌州城北通志源發州南箭竹嶺流逕城
西而北而東復㑹於東南盤曲若圍帯然故名又東至
沔縣入漢又有洄水河在州西二十里曲折南流十五
里合於玉帯河
蓮花池在寜羌州西門外府志南山如屏障小山聨絡
如畫灘聲清響如雜絲竹
七里堰在寜羌州西南七里通志堰洄水灌田千餘畝
己上/寜羌
[021-28b]
 
 
 
 
 
 
 
 關中勝蹟圖志巻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