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03 關中勝蹟圖志-清-畢沅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闗中勝蹟圖志卷三
           陜西巡撫臣/畢沅撰
  大川附水/利
西安府渭水在府北三十里西自咸陽流入境逕長安
縣北書禹貢𨗳渭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周禮職方氏
雍州其浸渭洛闗中記渭與涇洛為闗中三川又涇渭
灞滻酆鎬潦潏為闗中八川水經注渭水又東豐水從
[003-1b]
南來注之謹按地説渭水與豐水會于短隂山/今名短隂原在咸陽縣西南二十里又東北
與鎬水合謹按鎬水於昆明池西/北入渭在咸陽縣界又東北逕渭城南謹/按
今咸陽縣東北十七/里有渭城縣故城泬水注之謹按泬水入渭/在今長安縣界又東分
為二水又東與泬水枝津合又東逕長安城北謹按今/長安縣
西北十三里/有長安故城又東逕霸陵縣北謹按霸陵今屬咸寧北/周庾信望渭水詩樹似
新亭岸沙如龍尾灣猶言吟暝浦應有落帆還隋栁䛒/奉和春日臨渭水應令詩飲馬投錢岸解釣剖璜津風
絲曵香餌覆杯懐昔人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詩寳馬香車清渭濵紅桃碧栁禊堂春皇情尚憶垂
竿佐天祚先/呈捧劍人
[003-2a]
 臣/謹按闗中巨浸首號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云終
 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内
 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釋之者曰長安之地
 潏鎬經其南涇渭遶其後灞滻界其左灃潦合其右
 此固禹周之故道也自西周而後以迄西漢隋唐建
 都於此歴代相承鑿引諸川以便輓輸資汲取溉田
 畝灌苑囿津梁交午離合不常渭南諸川盡失其舊
 以今考之八川中惟涇渭潦潏滻水尚可㝷其故蹟
[003-2b]
 至灃水自漢王商穿長安城引内灃水注第中其流
 即徙故詩云豐水東注而漢志則云北過上林苑入
 渭則是北流而非東注矣又鄭當時開漕渠靈軹富
 民昆明諸渠皆横絶灃鎬為之唐貞觀中堰豐鎬入
 昆明池又於京城西北引灃水為漕渠合鎬水北流
 由禁苑入渭太和以後石闥堰廢而昆明池涸灃鎬
 亦俱斷流是以闗中八水今僅得有其六又唐貞元
 四年灞水泛溢縣志云自是而後遷徙無常是以現
[003-3a]
 行水地經流脉絡雖尚沿習舊名至求禹蹟周原之
 故躅大半遷流紛錯無可尋求矣
豐水在長安縣西南四十里自鄠縣界流入又北至咸
陽入渭詩大雅豐水東注一作灃書禹貢灃水攸同又
作酆漢書地理志鄠縣酆水出東南長安志豐水出豐
谷源濶十五步自鄠縣界來終縣界由馬坊鎮入咸陽
流至宋村入渭雍勝略豐水出豐谷北流其西高冠太
平二谷水入焉東則雪谷龍驘西和白石羅什諸谷水
[003-3b]
入焉為西交河又北有東交河水入焉
潏水在長安縣南二十里一統志源出南山石鼈谷自
咸寧縣界流入又西北入渭括地志一作沈水許慎云
潏水在杜陵即今所謂沈水也水經注沈水上承皇子
陂于樊川西北流入渭一名高都水長安志潏水東自
萬年縣界流入交水一名漕水太平寰宇記漕水即沈
水也一名坑河一名皂河通志皂河即漕河之譌也自
牛頭寺在韋曲杜/曲之間入縣境西北流至丈八溝在縣西南/十五里
[003-4a]
一分流為通濟渠一西北流逕三橋鎮入渭
交水在長安縣南三十二里源出咸寧縣南山西北流
至縣界入豐水宋張禮城南遊記樊川御宿之水交流
故名交水西合于豐北入于渭一名福水太平寰宇記
福水即交水也通志一作湢水
鎬水在長安縣西南詩大雅考卜維王宅是鎬京書𫝊
文王作豐武王理鎬鄭康成云豐在鎬水之西鎬在豐
水之東相去葢二十五里一稱滈池史記秦始皇本紀
[003-4b]
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集解孟
康曰長安西南有滈池水經注鎬水上承滈池十道志
滈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汔漢武帝穿昆
明池而周京故阯益無可究雍勝略鎬水源出太乙山
西谷中北流迤西得石鼈豹林諸谷水過御宿川北香
積寺南西合潏水為東交河又西入豐水
御宿川在長安縣西南四十里漢書揚雄傳武帝廣開
上林南至御宿昆吾或作篽宿顔師古漢書注篽宿在
[003-5a]
樊川西通志御宿川北岸之西潏水來會為東交河南
岸之西為西交河又西為豐水又北至定昆池為豐鎬
之間又北為鎬入豐處御宿之地盡矣
 臣/謹按三秦記樊川一名御宿程大昌雍錄從之今
 攷樊川在咸寧縣南不得與御宿合而為一詳見巻
 後
永濟渠本名通濟渠源出南山大義谷西行過杜韋二
曲至咸長交界經沈家橋漸轉而北過丈八頭閘由長
[003-5b]
安西門入城項忠通濟渠記宋大中祥符間知永興軍
事陳堯咨嘗引龍首渠水自城東入以便人用成化改
元予巡撫陜西民言去城西南十五里地名丈八溝若
能西導入城人用之餘可泄之池以環厥城再餘洩經
九龍池入于滻從之功成命名通濟余子俊通濟渠記
通濟渠水出咸寧大義谷正𣲖合小義谷炭谷之水為
潏河即交河支𣲖第一𣲖為龍首渠此𣲖東/北流第二𣲖無
名第三𣲖為胡公堰引水經流咸寧義峪里與阿姑泉
[003-6a]
合流為皂河經流諸處至丈八頭作閘引水入西安府
西城壕為通濟渠巳上/長安
 臣/謹按農田為民生之本計而灌溉所資必需水利
 闗中據百川上流導引甚易昔人謂陜西無地不可
 興舉水利故渠堰視他省為多今通計西安等府州
 所屬四十七州縣共渠一千一百七十一道灌田六
 千四百五十餘頃其經流之大者如西安省城東有
 龍首西有永濟兩渠同出於大義谷第一𣲖之水龍
[003-6b]
 首由小義太乙二谷之間北行又轉而東由咸寧東
 長樂門入城詳見/咸寧永濟由大義谷水源西行過咸長
 交界為碌&KR2245堰北行至分水閘分水閘一支為丈八
 頭入灃河又北逕南窰頭由長安西安定門入城葢
 闗中土厚水深宋陳堯咨謂城内井泉大半鹹苦二
 渠分流㕓閈民間汲引利賴實殷又不僅為田畝輸
 灌所資也永濟一渠自明成化元年開通而後至明
 末未經鎪會我
[003-7a]
朝康熙三年撫臣/賈漢復始議疏濬六年重修旋復堙
 塞臣/自涖任以來以兹渠為會城日用所闗議加濬
 治並委大員專司督辦將遶城壕溝挑挖寛深現今
 水勢疏通長流不竭既足以利田功更可以資汲取
 至各屬渠堰每嵗俱於入春以後土膏萌動督飭各
 州縣詳加相度各就本境起覔民夫分别修濬臣/
 令地方大員親履察勘務令堙廢者漸次興修而流
 通者灌溉優渥於民間農田水利庶有裨益云
[003-7b]
渭水在咸寧縣北三十里自長安界流入又東逕高陵
入臨潼縣界
潏水在咸寧縣南三十里西北流入長安界通志潏水
源出南山石鼈谷分為二支一自西北流會鎬水為交
河入渭一自東岸會樊川北流入城為永濟渠
樊川在咸寧縣南三十五里雍勝略一名後寛川一名
華嚴川即潏水所經也十道志即杜陵之樊鄉漢高祖
以樊噲灌廢邱功賜食邑於此三秦記長安正南秦嶺
[003-8a]
額根水流為秦川一名樊川城南記樊川在潏水河北
渠南西北為杜曲又西北為韋曲又西為華嚴寺寺西
為鴈鶩陂西北有第五橋又迤北為滈池樊川之地盡
矣咸寧縣志自義谷西北四十里至塔陂川入長安界
滻水在咸寧縣東十五里自藍田界流來合灞水水經
注長水亦謂之荆溪自白鹿原西北流左合狗枷川水
又北入霸縣有温泉入焉亂流注于霸長安志藍田庫
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採谷石門谷水下流入荆谷水
[003-8b]
號滻水又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又北流二里入渭通志
□川在城東南三十里焦戴川自東南來□川自西南
來兩川相合為滻與樊川御宿號為三川
灞水在咸寧縣東二十一里自藍田縣來合滻水北流
入渭水經注霸水源出商州逕藍田縣左合滻水歴白
鹿原東又北合長水即荆/溪水又北會兩川即狗枷焦/戴二川又北
入渭
龍首渠在西安府城東南咸寧縣界咸寧縣志龍首渠
[003-9a]
一名清水渠隋開皇初堰滻水至大興城東南入城唐
分為二渠一西入通北門至興慶宫景龍池又西入西
内太極宫一北入東苑至龍首殿為龍首池又注凝碧
積翠二池又西北入大明宫後灌太液池五季後涸宋
史河渠志大中祥符七年陳堯咨知府事以城内井泉
鹹苦乃相度城東二里之龍首渠其水清甘可五六十
丈開引入城散流㕓閈民咸賴之謹按隋唐分東西二/渠宋止修西渠故道
東渠填廢/巳上咸寧
[003-9b]
 臣/謹按龍首渠與永濟渠同發源於大義谷第一𣲖
 之水東過真武原至引駕迴鎮又東北至鳴犢鎮入
 滻河復引水入渠口西北行經留空村至田家灣諸
 處詳見/圖内經流漸細明成化間曾經疏濬我
朝康熙三年撫臣賈漢復復加修濬今惟上流甫高村
 江村等處灌田四百餘畝其入城故道尚俟集議修
 復焉
渭水在咸陽縣南一里自興平縣流入西合澇水東合
[003-10a]
泥渠又東合豐水南逕鄠縣界又東入長安界
澇水澇本/作潦在咸陽縣西南二十里源自鄠縣來北流逕
縣境入渭
泥渠水在咸陽縣南十五里源出鄠縣化羊谷流入縣
境又東北逕釣魚臺入渭一名扈水
豐水在咸陽縣東南三里源自鄠縣終南山豐谷流入
長安界逕縣境北流入渭水經注渭水與豐水會于短
隂山謹按即短隂/原在縣西南長安志豐水自長安界來流至宋村
[003-10b]
入渭其水緣南山交水合流又有祥谷水白谷水俱合
於豐
涇水在咸陽縣東北四十里自醴泉之谷口來東南流
過咸陽入涇陽界書禹貢涇屬渭汭詩弼風涇以渭濁
湜湜其沚釋文涇濁水也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川涇汭
咸陽縣志涇水在畢原下流至咸陽涇陽之交曰鹿臺
東注高陵秦中八水咸陽有四焉巳上/咸陽
渭水在興平縣南二十里自武功縣流入與盩厔分界
[003-11a]
又東入咸陽界水經注渭水又東芒水從南來注之又
東逕槐里縣南又東與芒水枝流合又東北逕黄山宫
南就水注之又東合田溪水又東逕槐里故城南漏水
北入之又東合甘水謹按槐里故城在今縣西又芒水/及諸水俱在渭水南詳見盩厔
川河在興平縣西南渭河之北自武功縣川口流入凡
三支其自武功西北來者曰漆水俗名遊豐河源出/麟遊
武功東北來者曰沮水亦名浴水俗名沐浴河源出/永夀
武功西南來者曰湋水俗名渾水河源出/鳳翔漆沮二水合
[003-11b]
流于武功縣東五里其下流又合湋川水經川口東流
入本縣界又東南入渭通志即雍水巳上/興平
渭水在臨潼縣北十五里自咸寧流入其南東為斜口
河又東為水磑河在縣西五里/源出磑子谷又東為石澗河在縣西/二里源
出驪山南澗謂之/冷水以别温泉也又東為潼水臨水二水自縣/北合流又東為
隂槃河在縣東北十四里/源出縣北陽村社又東為新豐河又東為戲水
又東為冷水其北為清水自西北來北與石川河會
至交口渡并入于渭東出渭南界臨潼縣志渭水與
[003-12a]
涇水合至臨潼而益大
潼水在臨潼縣西一里縣志源出驪山西繡嶺即飲濟
泉也流至縣西門外數百步合縣東之臨河入渭臨河
源出驪山東繡嶺謹按潼水即温/泉詳見古蹟
新豐河在臨潼縣東十五里一名魚池水水經注魚池
水出驪山本東流秦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
池謂之魚池周迴四里水西北流逕始皇冢北又北逕
鴻門西又逕新豐縣故城東又北入于渭
[003-12b]
戲水在臨潼縣東二十七里顔師古漢書注戲在新豐
東今有戲水驛其水出藍田北界横嶺至此北流入渭
兩京道里記周幽王與褒姒遊於此故名水至濁
泠水在臨潼縣東四十里接渭南界太平寰宇記泠水
别名百丈泉長安志泠水一作零水縣志零水源出渭
南縣南山北西北流逕新豐原之右又北逕零口鎮入

漆沮水在臨潼縣東北四十里渭水北北自富平縣流
[003-13a]
入又南入渭書禹貢渭水又東過漆沮入于河魏書地
形志萬年縣有漆沮水謹按萬年故縣即櫟/陽鎮在今縣東北水經注沮
水更名石川河長安志石川河在櫟陽縣東三十里自
華原富平兩縣界來謹按華原/今屬耀州合渭水縣志石川河自
富平斷原入縣境東逕康橋受葡萄河水又折而南至
相橋與清水合流至交口渡入渭其葡萄河發源富平
之温泉至康橋西流入漆沮其水微温冬月不冰中多
蠏蛤
[003-13b]
清水在臨潼縣北五十里自高陵界來東流合石川河
水入渭水經注清水東南入萬年縣謂之五丈渠長安
志即冶谷水下流也縣志清河自三原高陵界隨荆山
東下至黒䇿橋折而南至櫟陽鎮復折而東至相橋入
石川河巳上/臨潼
渭水在高陵縣南十里自咸寧界西南流入又東入臨
潼界書禹貢渭水又東會于涇縣志渭水在縣南毎遇
泛漲瀰漫十餘里然皆南徙其北岸為諸原所障故曰
[003-14a]
高陵
涇水在高陵縣西南二十里水經注涇水逕涇陽縣南
東入高陵界又東逕毘沙鎮南鹿苑原北至上馬渡合
于渭彭城堰在高陵縣西北三十里唐書地理志高陵
冇白渠寳歴元年縣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曰劉
公渠新堰成曰彭城堰通志今閘阯猶存自彭城閘而
東分五渠北為中白渠即龍洞渠正身南行為中南渠
又東行為昌連渠渠分/二支逕高陵縣城北中南渠又南為
[003-14b]
高望渠又南為禑南渠東南行至船張村入渭已上/高陵
渭水在鄠縣北三十里自盩厔界流入又東入長安界
澇水在鄠縣西二里流入咸陽界山海經牛首之山澇
水出焉水經注澇水出南山澇谷長安志澇水至縣北
之元村入渭一作潦水李善上林賦注潦水即澇水也
直谷水在鄠縣南合白雲山水北行逕縣東呂公河西
行入澇水
扈陽谷水在縣東二十里北流入咸陽界水經注扈水
[003-15a]
上承扈陽池十道志一名扈水今名馬腹陂縣志鄠南
化羊谷谷有水出焉本名扈陽其水流至咸陽縣為泥
渠之上源
太平谷水在鄠縣東南三十里北流入長安縣界合豐
水太平寰宇記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源出終南即清
水渠之上流縣志太平谷中有鳳池即水之源也東為
高冠谷水源出高冠谷谷有石穴石潭潭最靈旱禱輒

[003-15b]
豐水在鄠縣東三十里流逕長安入咸陽界漢書地理
志鄠縣豐水出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又司馬相如傳
注豐水出鄠縣南山豐谷縣志豐水自紫閣而下逕秦
渡鎮北入渭
渼陂水在鄠縣西五里十道志本五味陂陂魚甚美因
誤名之長安志渼陂出終南山諸谷合胡公泉為陂唐
寳歴二年勅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雜人採捕其水
任百姓溉灌勿令廢碾磑之用文宗初詔並還府縣劉
[003-16a]
士龍渼陂記山谷之水並胡公白沙諸泉合而北注渼
陂受之自陂頭南至曲抱村可數里許高岸環隄一泓
蕩漾層巒叠嶂影落其間縣志陂西又有錦繡溝即渼
陂之上游至渼陂二里許元季以後以陂魚可治痔遊
兵決陂取之陂遂廢其地皆為水田明末知縣張宗孟
重加障築其胡公泉在縣西南十里丈八村唐杜甫渼/陂行岑參
兄弟皆好竒攜我逺來遊渼陂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鼉作
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主人錦帆相為開舟子/喜甚無氛埃鳬鷖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沉竿
[003-16b]
續蔓深莫測菱葉荷花靜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下歸/無極終南黒半陂巳南純浸山動影褭窕沖融間船舷
暝戛雲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闗此時驪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神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咫尺
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少壯㡬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又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得寒字應為
西陂好金錢罄一餐飯抄雲子白𤓰嚼水精寒無計迴/船下空愁避酒難主人情爛漫持答翠琅玕岑參與鄠
縣羣官泛渼陂詩萬頃浸天色千㝷窮地根舟移城入/樹岸濶水浮村閒鷺驚簫管潛虯傍酒樽暝來呼小吏
列火儼歸軒/ 巳上鄠縣
灞水自商州來入藍田縣東境逕縣城南至白鹿原西
北行入咸寧界元和郡縣志灞水東南自商州上洛界
[003-17a]
流入又西北合滻水入渭通志源出縣東南秦嶺倒迴
谷西史記封禪書注灞水一名藍谷水一名滋水水經
注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以顯霸功
 臣/謹按言灞源者其説不一葢南北水道皆由秦嶺
 而分其東南入商州境者為丹西北入藍田境者為
 灞即牧䕶闗水也所入諸水志乗語多岐出今攷其
 南岸之西入灞者為庫谷水又東為石門谷水又東
 合採谷及狗枷焦戴二川水又東輞谷水入之又東
[003-17b]
 藍水及留峪水入之其北岸之東入灞者為銅谷傾
 谷二水又西安溝水入之又西土膠河水入之又西
 渏水入之又西注水入之又西沙河水入之又西紅
 河水入之又西北入咸寧縣界
狗枷川水在藍田縣西南五十里長安志狗枷東川水
出終南山
荆谷水在藍田縣西南入咸寧界咸寧縣志荆谷水一
名荆溪本名長水縣志荆谷水發源秦嶺荆谷西北合
[003-18a]
廣谷庫谷石門谷諸水經白鹿原東流入滻庫谷水在
縣西南五十里又□川在縣西南又焦戴川在縣西三
十里又採谷水在縣西南三十里其水俱北流合滻入

石門湯泉在藍田縣南四十里俗名湯峪縣志有泉五
曰玉女融雪連珠潄玉濯纓可療風濕
朩峪溝水在藍田縣西二十里通志下流入堰兒溝經
咸寧界入滻河相近雙溪水自章坡流來入鯨魚溝經
[003-18b]
咸寧之高橋入滻河
輞川在藍田縣南八里長安志輞川出南山輞谷北流
入灞通志輞川在縣南嶢山之口其水淪漣如車輞然
一名渥水水經注渥水西繞嶢闗北歴嶢栁城又西北
流入灞水
藍水在藍田縣東南三十里雍勝略藍水發源秦嶺北
逕藍闗藍橋過王順山下西北流入灞水縣志一名清

[003-19a]
留峪水在藍田縣東南出藍田山東谷長安志一名泥
水又名青泥水水經注青泥水歴嶢栁城南即此又銅
谷水出縣東銅谷傾谷水出縣東傾谷二水合流西注
泥水
土膠河在藍田縣東北里許以其混濁故名今譌為土
橋河本名白馬谷水長安志水出縣東白馬谷南流逕
縣東又西南入灞水
渏水在藍田縣北三里又注水在縣北五里源出青岡
[003-19b]
凹又沙河在縣北二十里又紅河在縣西北並流入於

滻水在藍田縣西北雍勝略滻水出藍田南山谷西北
流至咸寧界得荆谷廣谷採谷石門庫谷諸水過白鹿
原西又過省城東合灞水北入渭巳上/藍田
涇水西自醴泉流入逕涇陽縣南東入高陵界水經注
涇水東流歴峽謂之涇峽又東南逕瓠口鄭白二渠出
焉縣志涇水自縣西北仲山九嵕之間出谷口始落平
[003-20a]
壤以在縣南故以名縣
清谷水在涇陽縣東北自淳化流入逕嵯峨東麓出谷
南流逕清涼原謂之靖川謹按其地有唐/李靖故居故名又折而南合
冶谷水
冶谷水在涇陽縣西北自淳化流入又東合清谷水入
三原界縣志冶谷水當仲山東嵯峨山西出谷處為臨
江潭在縣西北六十里瀑布飛激俗呼龍潭至縣東北
合清谷水通志潭東有文川水北接百頃原水村種植
[003-20b]
花朩望之甚麗故名
龍洞渠在涇陽縣西北六十里鑿仲山龍洞引龍洞泉
東會篩珠洞泉西會倒流泉謹按此泉今半/入渠半入涇又東會瓊
珠洞泉謹按數泉中/此泉最大又東過水磨橋謹按此橋與下大/旺野狐趙家三橋
俱防北山雨漲水從橋上/注涇使渠身不致衝塞水磨橋之西有大小梯子崖
崖下有中渠井又東至水磨橋大旺橋會倒流泉水謹/按
此泉在大旺橋下與/節珠洞下者另一泉又東會噴玉暗流鳴玉調琴四泉
過倚虹橋又東為退水槽謹按退水槽乃水足時/使渠水由槽入渠之所又東
[003-21a]
為涵碧池又東為野狐橋又東過趙家橋又東南為樊
坑渠過馬道橋渠至此始出山就平陸開渠灌田首為
王屋一斗至四斗與醴泉分灌田畝自張房一斗至白
公斗凡二十六斗東為上中下三限閘俗名三/渠口其北限
為北白渠一名大白渠/今名下白渠從閘口分水東北流南北兩岸
凡六斗入三原界詳三原大/白渠下中限為中白渠今名下/中渠
龍洞渠正身南北兩岸凡七斗又東為高陵之彭城閘
詳高陵彭/城堰下下限為下白渠一名小白渠/今名下南渠從南岸開斗凡
[003-21b]
五皆溉涇陽田畝者巳上/涇陽
 臣/謹按古來言水利者首稱闗輔而龍洞一渠尤為
 秦民衣食之源闗内膏腴之最其在秦時號鄭國渠
 漢名六輔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請開鑿因名
 白渠後漢遷都雒陽兩渠之利漸廢晉建興四年劉
 聰使劉曜寇長安曜陷馮翊進至涇陽涇水/以北渭北諸
 城悉潰遂逼長安義熙十三年劉裕伐秦王鎮惡自
 河入渭秦主泓遣其將姚彊等合兵屯涇上拒之為
[003-22a]
 鎮惡所敗其時涇水左右皆戰地矣宇文周以後渠
 堰之利復起唐永徽六年太尉長孫無忌奏開白渠
 天寳以後涇渭之間屢遭寇亂廣徳二年囘紇吐蕃
 逼奉天還攻涇州是時勢豪之家復多引涇水營私
 利民生益困大厯十三年勅毁白渠碾磑以溉民田
 杜佑曰秦漢時鄭渠灌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
 百頃唐永徽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厯中減至六
 千頃畝脧一斛嵗少四五百萬斛復兩渠之饒誘農
[003-22b]
 夫趣耕河隴可復也豈徒自守而已哉劉禹錫曰涇
 水東行注白渠釃而為三以沃闗中按水部式決洩
 有時畎澮有度少尹一人行視之白渠之利不廢闗
 中可無磽瘠憂也宋史淳化二年涇陽民杜思淵請
 修石翣以堰水乾徳至大觀間屢加修復惟大觀中
 溉田三萬五千餘頃差與秦等元大統八年復疏導
 之至大初御史王琚請於豐利渠上更開石渠明洪
 武中修復永樂以還項忠余子俊阮勤等並鑿石通
[003-23a]
   水引涇入渠水分三限皆立斗門以均其利
  本朝順治九年邑令金漢鼎重修廣惠渠就谷口上流
   分水入渠後涇水奔瀉石堰遏之其怒逾甚土石承
   委不得不朒渠高水低勢不能引後鑿石渠深入數
   丈得泉源瀵涌而出四時不竭涓涓滔滔經絡諸邑
   其利倍於涇水康熙八年邑令王際有修之厥後日
   漸淤塞雍正五年二月十六日奉
上諭朕聞得陜西鄭渠白渠龍洞向來引涇河之水溉田甚
[003-23b]
 廣因歴年既久疏濬失宜龍洞與鄭白渠漸致淤塞堤堰
 大半坍圮醴泉涇陽等縣水田僅存其名深為可惜朕特
 令該督岳鍾琪詳酌興修今據該督親勘奏稱龍洞急宜
 挑挖鄭白渠務當疏濬更須修築堤堰建設閘口以俾堅
 久已於西安布政司庫貯公用羨餘銀先動一千兩委員
 將龍洞鄭白渠及時挑濬其建閘工料約估銀七千兩請
 亦於司庫存貯羨餘銀内動用等語朕惟興修堤堰乃於
 民生大有裨益之事著動用正項錢糧俟一切工程告竣
[003-24a]
 造報工部查核務期渠道深通堤堰堅固俾農田得以永
 賴以副朕保惠元元之至意欽此督臣岳鍾琪奉
旨築濬自龍洞以下淤塞盡去計增高水堤四百三十五丈
   餘石堤一百三十七丈餘土堤一千八百丈費帑五千
   三百六十餘兩涇陽醴泉三原高陵臨潼五縣皆饒
   灌溉七年總督查郎阿以渠工需員専理
  題請西安管糧通判改董水利駐涇陽之王橋鎮俾得
   隨時修葺無廢厥工乾隆二年三年兩奉
[003-24b]
 諭旨修濬計高水堤五百五丈餘石堤九十一丈餘土堤
   千七百六十丈餘共費帑五千三百七十餘兩迄今
   保固無虞惟是昔日鄭國開渠之始渠與河平涇水
   順流而入又東合冶清濁三谷及薄臺石川諸河東
   北注洛故能溉田四萬餘頃自鄭渠廢而白渠興循
   涇而流東南注渭其所灌者才及鄭渠什一耳厥後
   河流日下渠身益高宋之豐利元之王御史新渠明
   之廣惠通濟皆刋山鑿石力爭上流其始未嘗不灌
[003-25a]
 溉優渥而後卒不繼者總由涇水在山勢甚洶湧朩
 石囤堰旋設旋衝兼之石渠狹隘涇水泥多司事者
 又以嵗修動項有限視為故事奉行以致閲年既久
 滓泥積叠渠底既高水源必致旁溢察閲近今册籍
 志乗所灌下流田畝僅稱五百六十餘頃倘再不為
 經畫必至淤塞斷流使數千年之利漸至湮沒良可
 惜也臣/於乙未三月親赴涇陽率同屬令由趙家橋
 躡屫沿隄行二十餘里直至仲山洪口周覽情形始
[003-25b]
 悉古今時勢異宜引涇入渠之説斷不能行歸與司
 道集議先為疏濬下流務令渠底深通自龍洞至王
 屋一斗計開通二千三百九十四丈放入民渠水行
 一百三十四里分灌醴泉涇陽三原高陵地畝計得
 一千餘頃將來增高倍薄盡收兩岸之泉漸次開𨗳
 鑿山再引上流之水則浸灌之澤無難超軼宋元上
 與元鼎太始之間方其美利矣
清谷水自耀州流入東南逕涇陽復逕三原縣境縣志
[003-26a]
一名清河自縣西北十五里出谷口冶谷水來會東逕
縣北門外東流自臨潼界入石川河通志一名曲梁水
又濁谷水在三原北自耀州流入出三原孟侯原後至
縣樓底鎮分數渠灌田南入清谷水耀州志其水峻急
渾濁故名
趙氏河在三原縣東北縣志其上源曰澗谷河自耀州
流入下流至富平科子頭與石川河會
太白渠即北白渠自涇陽三限閘北限水分東入三原
[003-26b]
西闗内支分南流者為石囤斗又東經縣城至東闗外
支分南流者為平臯小斗平臯大斗又東至曲曲灌湘
二斗凡四斗又縣有中白毛坊原成二進下五朩漲諸
已上/三原
渭水在盩厔縣北五里縣志渭河由郿縣青化堡入境
東流逕鳳泉里四十里過縣北為武功界又東流六十
里入興平界
韋谷水在盩厔縣西南三十五里縣志源出韋谷其正
[003-27a]
流西逕郿縣境支流東引為韋谷渠散入縣界經啞柏
鎮西北入渭
強谷水在盩厔縣西二十里縣志北流五里合稻谷水
又北逕陽化舗為陽化河東北入渭
駱谷水在盩厔縣西二里縣志駱谷水正流為沙河至
人逺村南合新口谷水又北逕縣東二里尖角村北入
渭其支流分為廣濟渠又北至西闗引為城壕東西分
流又合馬家河北入渭
[003-27b]
黒水在盩厔縣南十六里縣志黒水源出黒水谷即芒
水也合韓谷黄谷諸水北流至紅崖分為盧家河又東
北至沙谷堆分為泥河又東北逕黒河灣入渭
就谷水在盩厔縣東二十里縣志就谷水至三清殿軍
寨之東為沙河又合飛昇谷水逕大谷村北合西觀谷
水入于黒河
田谷水在盩厔縣東二十里縣志田谷水自田谷北流
至大堅社為萬里河其西支流為磨渠至樓觀村合聞
[003-28a]
仙谷水又至省村合東觀谷水其東支流為金水渠並
入渭
赤谷水在盩厔縣東一名漏水縣志赤谷水自赤谷北
流牛谷水注之東北合檀谷水北入渭
耿谷水在盩厔縣東五十里縣志一名白馬河北流入
興平合渭水
甘谷水在盩厔縣東六十里縣志甘谷水出南山甘谷
北流分二支西支流逕雙溪鎮西為沙河至宋村東北
[003-28b]
入渭東支流逕雙溪鎮中為瑞福河至史家莊入渭
澇谷水在盩厔縣東七十里谷岸直西為盩厔縣境東
為鄠縣境北流至澇店入興平界
仙遊潭在盩厔縣南三十里縣志即黒水潭寛二丈號
五龍潭宋時每嵗降中使投金龍祀之嵗旱禱雨多應
潭上有石壁峭絶謂之蘇章石壁相傳宋蘇軾章惇同
遊惇履險以漆書壁處宋蘇軾仙遊潭詩翠壁下無路/何年雷雨穿光搖巖上寺深到
影中天我欲然犀看龍應抱寳眠誰/能孤石上危坐試僧禪 巳上盩厔
[003-29a]
渭水在渭南縣北四里自臨潼交口渡入縣境東逕縣
城北又東入華州界
泠水在渭南縣西四十里發源馬峪北流合白莊溝水
出駒/兒嶺又北合杜化谷水出零/谷歴新豐原北入渭
湭水在渭南縣西門外朱可衧湭水橋記湭水古首水
也源出石鼓山麓與武渠羊峪大小峪曹峪清水石泉
諸水合流于清澗頭迤邐而北逕縣城西門注于渭
明光峪水在渭南縣東三里縣志源出明光峪北流入
[003-29b]
渭又縣東八里有西陽谷水又東為東陽谷水並入渭
赤水在渭南縣東二十里華陽之界一名竹水水經注
竹水南出竹山俗謂之大赤水太平寰宇記大赤水一
名箭谷水縣志一名清水河北流入渭巳上/渭南
漆沮水在富平縣西南自耀州流入又南入臨潼界括
地志沮水一名石川河縣志漆沮水從縣西而南至盤
龍原澗谷水入之謹按澗谷水在縣西十八里一/名趙氏河即耀州澗谷河下流又東流
歴荆山之隂自斷原而南温泉河入之
[003-30a]
澤多泉在富平縣西北即澤泉水水經注澤泉水與沮
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謂是水為渠水東南注鄭渠合
沮水縣志一名温泉河源出縣西北仲山麓隆冬不冰
又澗頭水在縣西北十里流逕懐徳故城西澤多泉入
之為薄臺川又流至縣北北泉入之又東至南陽村北
陸川入之在縣北/五里又至安頭之南入石川河
頻水在富平縣東北七十里通志源出頻山即大小石
谷二澗水縣志頻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涸山前為
[003-30b]
通川一名錦川秦王翦求美田即其地巳上/富平
涇水在醴泉縣東北五十里通志自淳化縣界流入縣
境又東南入涇陽界縣志涇水入縣界泔水流入焉東
岸則鄭白渠所出也
泔河在醴泉縣北十里通志自乾州界流入又東合于
涇水一作甘河長安志甘河自縣西北甘北鎮來至縣
東北逕泔渡入涇水又作甘泉魏書地形志寧夷縣有
甘泉隋書地理志醴泉縣有甘泉水
[003-31a]
石泉谷水在醴泉縣西北四十里縣志水自石泉谷出
兩水合流入于泔一名浪水隋書地理志醴泉縣有浪
水太平寰宇記承陽山有石泉三輔黄圖謂之浪水
豆盧谷水在醴泉縣七十里相近有白水谷水波水谷
水巴谷水又縣東北有巖谷水並南流入于泔水
泥河在醴泉縣城北源出泥泉東流入泔水北岸有誌
公泉相傳梁僧寳誌卓錫於此
醴泉在醴泉縣東南三十里通志周數十步深不可測
[003-31b]
漢宣帝時涌出隋因以名縣
龍洞渠在醴泉縣東北六十里涇陽縣志醴泉在渠上
游所溉之田甚少今分王屋一二三四斗内與涇陽共
灌計田三千三百餘畝巳上/醴泉
沮水在同官縣西四十餘里自宜君界逕耀州流入縣
界又南流入耀州界水經注沮水謂之宜君水耀州志
宜君水自州西北南入同官縣境為梁塞河又南受呂
村河又西南受沙羅水又南復入州境
[003-32a]
同官川在同官縣北五十里縣志銅官川亦謂之同水
自縣北南流與漆水合
漆水在同官縣東北五十里縣志源出北高山西南流
合銅官川又南受雄同川水在縣東/四十里又西南受雷平川
在縣西/二十里又西南入耀州界其水善溢甚為邑害
烏泥川在同官縣東北十五里通志源出鼇背山逕縣
東南入白水縣為白水又入蒲城縣為南河又東南入

[003-32b]
石盤川在同官縣東北三十里又有小石盤川在縣北
四十里耀州志小石盤川循烏蘭山北而東流合大石
盤川長安志川在烏蘭山北東流入坊州宜君縣界巳/上
同/官
沮水在耀州西門外自同官界流入又東南入富平界
州志沮水自宜君東北界來一出銀兒坪一出太子石
俱西南至楊秀川合流為宜君水又南受諸川水入同
官界又南入州境為堰頭河又南受胡思泉始名沮水
[003-33a]
過錦陽川逕州城西循西乳山受梁家泉水東會漆水
合流出鸛鵲谷入富平界又通名石川河
漆水在耀州城東門外通志即同官水長安志俗名石
川河州志自同官西南入州境尹師澗水入焉澗在五/臺山北
五/里又南逕城東五臺山至西乳山下合沮水
澗谷河在耀州西南十五里通志水清見石又名見底
河州志水出州西北孝義鄉焦岩村東南過牛村名申
家河又東南名魚池河又東南入三原界
[003-33b]
濁谷河在耀州西南二十餘里州志水出州西北甲池
堡南馬鞍口南流二十里為寳泉河又南為涼泉河又
南至三原曰樓底河
清谷河在耀州西三十五里通志一名清河自三水縣
流入又南入三原界州志水出州西北石門山麓南至
小邱合環河環河在州西北六十里源/出大唐山 巳上耀州
 
 闗中勝蹟圖志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