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8 欽定滿洲源流考-清-阿桂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九
 疆域二/
  沃沮 濊
   後漢書東沃沮在髙句驪葢馬大山之東按原/注葢
   馬縣名屬元莬郡其山在今/平壤城西平壤即王險城也東濱大海北與挹
   婁夫餘南與濊接其地東西狹南北長可折方
   千里武帝滅朝鮮以沃沮地為元菟郡後徙於
[013-1b]
   髙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
   至光武罷都尉官封其帥為沃沮侯又有北沃
   沮去南沃沮八百餘里南接挹婁
   三國魏志東沃沮在葢馬大山之東其地形東
   北狹西南長可千里按此與後/漢書稍異漢武元封中以
   其地為元菟郡後徙郡句驪西北今所謂元菟
   故府是也沃沮還屬樂浪漢以土地廣逺在單
   單大嶺之東分治東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嶺
[013-2a]
   東七縣時沃沮亦皆為縣光武六年省都尉以
   縣中渠帥為縣侯
   遼史海州南海軍本沃沮國地有沃沮縣
   後漢書濊北與髙句驪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
   大海西至樂浪濊及沃沮句驪本皆朝鮮之地
   元朔元年濊君南閭等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
   内屬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乃罷至元封
   三年滅朝鮮分置樂浪臨屯元菟真畨原注畨/音潘
[013-2b]
   四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畨以并樂浪
   元菟元菟復徙居句驪自單單大嶺已東沃沮
   濊悉屬樂浪後以境土廣逺復分嶺東七縣置
   樂浪東部都尉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棄嶺東
   地悉封其帥為侯
   三國魏志濊南與辰韓北與髙句驪沃沮接東
   窮大海今朝鮮之東皆其地也漢武帝分朝鮮
   為四郡自單單大嶺以西屬樂浪自嶺以東七
[013-3a]
   縣都尉主之皆以濊為民後省都尉封其渠帥
   為侯今不耐濊皆其後也
   謹按兩漢魏晉時國於東方者為夫餘挹婁三
   韓其邑落散處山海間者又有沃沮濊等名以
   史傳核之沃沮之在東者東濱大海北接挹婁
   夫餘又有北沃沮南沃沮並皆散處山林無大
   君長所云單單大嶺即長白山單單與滿洲語
   珊延音固相近也今自長白附近東至海邊北
[013-3b]
   接烏拉黒龍江西至俄羅斯叢林密樹綿亘其
   間魏毌丘儉討髙麗絶沃沮千餘里到肅慎南
   界則沃沮者實即今之窩集也濊地君長亦皆
   分統邑落無所專屬夫餘挹婁皆有其地考其
   故壤自鳯凰城並海至朝鮮三國以後隋屬髙
   麗唐屬渤海矣
  勿吉行程
   魏書勿吉國在髙句麗北去洛五千里自和龍
[013-4a]
   北二百餘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
   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瓌水北史作/洛瓌水水廣里餘
   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魯水北史作太/岳魯水又東北行
   十八日到其國國有粟末水徒太山按和龍為/今土黙特
   右翼地太魯水當為今滔爾河亦作淘爾洮兒/又作拖羅皆音之轉新唐書之它漏遼金之他
   魯撻魯河并聖宗所改撻魯河為長春河者皆/是水也源出科爾沁西北興安山東南流合貴
   勒爾河又東北折經科爾沁右翼後旗南界又/東經扎賴特南界滙為納蘭薩蘭池亦名日月
   池會嫩江以入於松花江松花江即粟末水新/唐書言粟末西北注它漏河者葢不知它漏河
[013-4b]
   東南入嫩江以達松花而反謂松花由嫩江以/注它漏是據圖臆揣之誤也洛瓌當即老哈之
   轉音䝉古稱老河為老哈源出喀喇沁右翼東/北流經故大寜城東又北經敖漢翁牛特在翼
   南又東北經奈曼及喀爾喀左翼北流五百里/許與潢河合證之下文使臣所行地里音譯更
   相符合其不能徑由東北行者葢中間為契丹/所隔故耳又扎魯特右翼西北一百九十里亦
   有他魯河源出大青羊山南流數十里入阿里/雅河史載自和龍至勿吉由北而東不應反岐
   至西北則太魯非此河也又有以如洛瓌為饒/樂之訛者考唐貞觀中置饒樂都督府領弱水
   祁黎洛瓌太魯湯野六州洛瓌太魯皆以水名/州與饒樂並置且魏時亦未置州其非饒樂之
   訛明/矣太和初使臣乙力支稱初發其國乗船溯
[013-5a]
   難河西上至太□河南出陸行渡洛孤水從契
   丹西界達和龍按難河亦曰那河即嫩江也太/□即上文太魯洛孤即上文洛
   瓌皆音轉而訛實即滔爾及老哈二河也滔爾/河入嫩江故自難河乗船可溯滔爾與老河相
   隔故南出陸行渡老河以至和龍是時土黙特/地屬元魏之營州而老河旁若喀喇沁敖漢奈
   曼翁牛特等境皆屬契丹故云自契丹西界達/和龍使臣所厯之途與魏使正同也時代雖遙
   其迹尚有/可尋耳
  勿吉七部故地
   北史粟末部與髙麗接
[013-5b]
   新唐書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與髙麗接依
   粟末水以居水源於山西北注它漏河按它漏/即滔爾
   河入嫩江嫩江入松花江此/云粟末西北注它漏河殊誤
   新唐書渤海本粟末部附髙麗者詳見後/渤海條
   北史伯咄部在粟末北
   新唐書粟末稍東北曰汩咄部按此作汩/與北史異
   北史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
   新唐書汩咄又東北曰安居骨部按居與車/音同字異
[013-6a]
   唐會要汩咄安居骨因髙麗破後奔散微弱後
   無聞焉
   北史拂湼部在伯咄東
   新唐書安居骨曰拂湼部
   通考拂湼故地渤海為東平府領伊䝉陀黒比
   五州
   遼史地理志東京紫䝉縣本漢鏤芳按兩漢志/並作鏤方
   縣地後拂湼國置東平府領紫䝉縣
[013-6b]
   遼史地理志東京遼州始平軍本拂湼國城渤
   海為東平府唐太宗征髙麗李世勣拔遼城髙
   宗詔程名振蘇定方討髙麗至新城大破之皆
   此地也有遼河羊腸河錐子河蛇山狼山黒山
   巾子山按羊腸錐子河及蛇山等俱在今廣寧/境遼河亦經廣寧境内則拂湼故地實
   在今/廣寧
   北史號室部在拂湼東
   北史黒水部在安車骨西北詳見下/靺鞨條
[013-7a]
   新唐書安居骨之西北曰黒水部
   北史白山部在粟末東南
   新唐書粟末之東曰白山部
   舊唐書白山部近髙麗因收平壤之後部衆多
   入中國
   遼史百官志長白山三十部大王府
  勿吉傍國
   北史勿吉傍有大莫盧國覆鍾國莫多囘國庫
[013-7b]
   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尒國拔大何國郁
   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魏書北史/豆莫婁在
   勿吉北千里舊北夫餘也室韋之東東至於海/方二千餘里當即大莫盧之轉音或言濊地也
   謹按勿吉即挹婁為肅慎故地分七部粟末部
   近長白山以粟末水得名則在今松花江左右
   伯咄在松花江北拂湼在伯咄東史稱拂湼故
   地渤海為東平府領伊䝉陀黒比五州又遼史
   稱紫䝉縣拂湼國置東平府是其分州立邑又
[013-8a]
   在渤海之前矣紫蒙故城在今遼陽東境東平
   府契丹為遼州金為遼濱縣屬瀋州故城在明
   瀋陽衛城西北百八十里唐以前為髙麗所據
   謂之遼東城唐太宗克之改曰遼州時亦謂之
   新城以别於遼東故城也考唐書貞觀十九年
   伐髙麗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二十一
   年復伐髙麗命李世勣將青州兵自新城道入
   永徽三年髙麗侵契丹契丹大敗髙麗於新城
[013-8b]
   儀鳯三年徙安東都䕶於新城皆此地也黒水
   以黒龍江名唐時最盛今詳載於靺鞨條白山
   部以長白山名舊唐書言因平壤之役多散入
   中國而白山部太師暨長白山三十部大王之
   稱見於遼志則其部族仍以繫號可知葢自粟
   末部强諸部皆為服屬於是中土但知有渤海
   其他部不可考矣東平府及遼州並詳後渤海
   契丹疆域條至勿吉附近之大莫盧當即魏書
[013-9a]
   之豆莫婁亦稱達末婁覆鍾當即百濟之弗中
   郁羽陵當即尉厥里皆與契丹相接也
  百濟里至
   魏書百濟國北去髙句麗千餘里處小海之南
   按史是時髙麗國東至新羅西度遼二/千里南接百濟北鄰靺鞨一千餘里
   北史百濟始立國於帶方故地其國東極新羅
   句麗西南俱限大海處小海南東西四百五十
   里南北九百餘里
[013-9b]
   後周書百濟始立國於帶方其地界東極新羅
   北接髙句麗西南俱限大海東西四百五十里
   南北九百餘里治固麻城
   宋書百濟本與髙驪俱在遼東之東千餘里其
   後髙驪略有遼東百濟略有遼西
   隋書百濟國東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餘里
   南接新羅北距髙麗
   舊唐書百濟處大海之北小海之南東北至新
[013-10a]
   羅按隋唐時通百濟皆自登莱泛海而/往葢為契丹所隔新唐書所載亦同
   新唐書百濟直京師東六千里而贏濱海之陽
   其東新羅也
   唐會要百濟當馬韓故地處大海之北小海之
   南東北至新羅
   通考百濟晉時略有遼西晉平唐栁城北/平之間自晉
   以後吞併諸國據有馬韓故地其國東西四百
   里南北九百里
[013-10b]
  百濟都城 百濟郡邑
   北史百濟所都曰居拔城亦曰固麻城其外更
   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東方曰得安城南方曰
   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城北方曰熊津城都下
   有方方分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後部五
   方各有方領一人方有十郡城之内外民庶及
   餘小城咸分𨽻焉
   宋書百濟所治謂之晉平郡晉平縣
[013-11a]
   梁書晉世百濟有遼西晉平二郡地自置百濟
   郡梁天監中為髙句驪所破遷居南韓地後更
   為强國號所治城曰固麻謂邑曰檐魯其國有
   二十二檐魯皆以子弟宗族分領之按宋書云/百濟所治
   謂之晉平郡晉平縣是以郡統縣矣北史云國/有五方方管十郡則當為五十郡今梁書云二
   十二檐魯是縣反/少於郡恐無是理
   隋書百濟國都曰居拔城畿内為五部五方各
   有方領一人方有十郡國西南人島居者十五
[013-11b]
   所皆有城邑百濟自西行三日至貊國云
   舊唐書百濟王所居有東西兩城貞觀十六年
   伐取新羅四十餘城又襲破新羅十城二十二
   年又破其十餘城永徽中又與髙麗靺鞨侵其
   北界三十餘城其國舊分五部統郡三十七城
   二百至顯慶五年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
   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立其帥為都督刺史縣
   令命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以鎮之
[013-12a]
   新唐書百濟王居東西二城有六萬方統十郡
   按六萬方與他書異當為六方方統/十郡萬字亦作万與方相近而誤耳顯慶五年
   平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户七十六萬析
   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徳安五都督府後其地
   為新羅渤海靺鞨所分按五代史後唐清泰間/及元史世祖本紀至元
   四年百濟皆遣使入貢是百濟至元代猶存/但故地已失僅守偏隅非復隋唐之舊耳
   唐會要百濟王所居有東西兩城又外置六方
   方管十郡唐顯慶五年分其國為五部統郡三
[013-12b]
   十七城二百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徳安等五
   都督各統州縣立其長為都督刺史縣令麟徳
   以後其地為新羅靺鞨所分
  百濟諸城
   舊唐書龍朔元年百濟僧道琛舊將福信據周
   留城其西部北部並應之帶方州刺史劉仁軌
   便道發兵轉鬬而前所向皆下道琛於熊津江
   口立兩柵以拒復退保任存城新書作/任孝
[013-13a]
   舊唐書龍朔二年劉仁願仁軌大破福信餘衆
   於熊津東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
   福信等以真峴城臨江髙險又當衝要加兵守
   之仁軌夜拔之遂通新羅運糧之路仁願請益
   兵詔發淄青莱海兵七千人浮海赴熊津於是
   水軍自熊津江往白江以會陸軍同趨周留城
   通考髙麗以百濟為金州金馬郡
   謹按百濟與新羅壤地相錯隋書云南接新羅
[013-13b]
   唐會要言東北至新羅考百濟之境西北自今
   廣寧錦義南踰海葢東極朝鮮之黄海忠清全
   羅等道東西狹而南北長自栁城北平計之則
   新羅在其東南自慶尚熊津計之則新羅在其
   東北其北亦與勿吉為鄰也王都有東西兩城
   號固麻城亦曰居拔城以滿洲語考之固麻為
   格們之轉音居拔葢滿洲語之卓巴言二處也
   二城皆王都故皆以固麻名之宋書言百濟所
[013-14a]
   治謂之晉平郡晉平縣通考云在唐栁城北平
   之間則國都在遼西而朝鮮全州境内又有俱
   拔故城殆梁天監時遷居南韓之城歟唐顯慶
   中分為五都督府曰徳安即百濟東方之得安
   城曰熊津即北方之熊津城熊津今朝鮮漢江
   城在全州西北百濟與髙麗分界處也曰東明
   者東明為百濟之祖自稾離渡河以之名地當
   與稾離國相近考遼志稾離為鳯州韓州皆在
[013-14b]
   今開原境則東明都督府之設亦應與開原相
   邇矣任存城在熊津江口朝鮮全州西百濟之
   西部支羅真峴在熊津東全州之北自熊津溯
   白江為周留城在全州西加林城亦在焉沙井
   柵在其東北唐蘇定方劉仁軌等由登莱海道
   濟師故戰守之地皆在今朝鮮境耳唐書又言
   後為新羅渤海靺鞨所分百濟遂絶而自五代
   迄元尚有百濟朝貢之文考百濟舊設五方方
[013-15a]
   管十郡則列郡五十唐初又攻取新羅六七十
   城其幅員益廣蘇定方所得止三十七郡王子
   夫餘豐脱身而走是其支庶保守偏隅仍循位
   號僅有黄海忠清等地而海葢以北盡歸新羅
   渤海矣
  新羅
   北史新羅在髙麗東南居漢時樂浪地多山險
   兼有沃沮不耐韓濊之地附庸於百濟
[013-15b]
   梁書新羅本辰韓也其國在百濟東南五千餘
   里按通志通考俱作五百餘里查二國壤地/昆達無相去五千里之理疑梁書之誤
   濱大海南北與句驪百濟接其邑在内曰啄評
   按唐書通考俱作喙評考通典注云/呼穢反則喙字當因字形相近而訛在外曰邑
   勒國有六喙評五十二邑勒今有邑勒必拉入/松阿哩江與薩木
   什必拉/相近
   通志新羅國在百濟東南五百餘里東濱大海
   其西北界出髙麗之間
[013-16a]
   隋書新羅在髙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魏將
   毌丘儉討髙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
   者遂為新羅焉兼有沃沮不耐韓濊之地
   冊府元龜隋伐髙麗新羅亦攻取髙麗五百里
   舊唐書新羅在漢時樂浪之地東及南方俱限
   大海西接百濟北鄰髙麗東西千里南北二千
   里王所居曰金城周七八里顯慶以後漸有髙
   麗百濟之地其界益大西至於海
[013-16b]
   新唐書新羅居漢樂浪地横千里縱三千里咸
   亨五年王金法敏略百濟地守之上元二年劉
   仁軌破其衆於七重城以靺鞨兵浮海略南境
   又詔李謹行屯買肖城
   冊府元龜開元二十四年勅浿江以南令新羅
   安置
   太平寰宇記新置在百濟東南五百餘里兼有
   漢樂浪地東濱大海
[013-17a]
   通考新羅在百濟東南五百餘里亦在髙麗東
   南隋時襲加羅任那諸國滅之其西北界犬牙
   出髙麗百濟之間地多山險
   奉使行程録自咸州北行至同州東望大山即
   新羅山深處與髙麗接界按遼咸州即金咸平/府同州為金銅山縣
   俱在今鐵嶺開原之間東至威逺堡即吉林界/南至奉天即唐時髙麗界開原即漢時夫餘界
   百濟之舊國也通考謂新羅西北/界出髙麗百濟之間者應即指此
  雞林州
[013-17b]
   舊唐書龍朔三年詔以新羅為雞林州都督府
   授其王金法敏為都督按自此以後凡新羅嗣/王俱加雞林州大都督
   之/號
   新唐書王居金城環八里龍朔元年按舊唐書/作三年與
   此/異以其國為雞林州大都督府
  新羅九州
   新唐書新羅多取百濟地抵髙麗南境置尚良
   康熊全武漢朔溟九州州有都督統郡十或二
[013-18a]
   十按是時髙麗北境已屬渤海新羅既有百濟/之地又兼有髙麗南境非得百濟而始抵髙
   麗之南也尚州全州遼金皆有之朝鮮亦有之/遼地志云尚州屬東京路本漢襄平縣地渤海
   為東平寨金地志云全州屬北京路治安豐縣/二史並未詳沿革之由或遼金所置徒襲其名
   未必即其舊地也朝鮮慶尚道之尚州本辰韓/南境為新羅故地全羅道之全州本弁韓邊境
   為百濟要隘似為相近然考唐會要五代㑹要/太平寰宇記皆作金州與唐書通考作全者異
   唐平髙麗嘗置金州明為金州衛即今寧海縣/新羅既得髙麗之地其州名即沿唐舊亦未可
   知苐克國初烏拉國有金州城為武勲王揚古/利攻 今吉林城北猶有金州山金州站實與
   新羅之難林州相近非唐以後所置其稱名當/有所自也康州遼屬顯州去醫巫閭山不逺熊
[013-18b]
   州當以熊岳為名唐儀鳯初徙熊津都督於建/安城與此相近在葢州南六十里渤海之杉盧
   郡也漢州以漢江為名本百濟地後為朝/鮮王都朔州在鳯凰城東南溟州本濊地
   唐㑹要新羅封百濟故地及髙麗南境東西約
   九百餘里南北約一千八百里於界内置尚良
   康熊金武漢朔溟九州
   唐㑹要武州物産為新羅之最
   謹按新羅始附庸於百濟後兼加羅任那諸國
   與百濟為鄰考其疆土東南並有今朝鮮之慶
[013-19a]
   尚江原二道西北直至今吉林烏拉又西近開
   原鐵嶺唐顯慶以後又得百濟故地及髙麗南
   境於是東西增九百里南北増千餘里開元以
   後渤海盛强其西北諸境盡為所併新羅所有
   僅鴨渌江以南唐末髙麗復起割其南境暨渤
   海為契丹所侵於是新羅西與契丹以海州巖
   淵縣為界西北與契丹以鴨渌江東八里黄土
   嶺為界矣雞林州之名始於唐龍朔三年以其
[013-19b]
   國為雞林州大都督府國王世襲都督之號以
   音譯及地理考之即今吉林許亢行程録云自
   咸州至同州東望大山即新羅山遼之咸州金
   為咸平府同州金為銅山縣俱在今鐵嶺開原
   之間東至威逺堡門即吉林界則州名取此無
   疑苐其後為渤海所得而都督之號則仍繫新
   羅於是并朝鮮之地亦沿雞林之稱耳七重城
   在朝鮮慶州北南臨發盧河舊唐書言劉仁軌
[013-20a]
   率兵絶匏盧河攻七重城即此水也買肖城亦
   在其地當時用兵皆自登莱浮海往来故多在
   朝鮮界也至九州之設東至吉林西至廣寧跨
   海葢而包朝鮮幅員式擴矣
  靺鞨
   隋書靺鞨在髙麗之北凡有七部見前勿/吉條即古
   之肅慎也其國西北與契丹接
   舊唐書靺鞨後魏謂之勿吉在京師東北六千
[013-20b]
   餘里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髙麗北鄰室韋
   其國凡為數十部黒水最處北方分為十六部
   部又以南北為柵
   新唐書黒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
   曰勿吉東瀕海西屬突厥南髙麗北室韋離為
   數十部部間逺者三四百里近者二百里黒水
   分十六落以南北稱黒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
   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説部亦/號
[013-21a]
   屈/説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湼見前/勿吉
   條/虞婁越喜鐵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東際
   於海西抵室韋南北袤二千里東西千里按上/文云
   西屬突厥北室韋而後又云西抵室韋考新唐/書室韋傳室韋地據黄龍北東黒水靺鞨西突
   厥南契丹北瀕海附於突厥則黒水部實西北/皆鄰室韋也因室韋嘗附突厥故有西屬突厥
   之文/耳
   新唐書室建河東合那河忽汗河又東貫黒水
   靺鞨故靺鞨跨水有南北部按室建河即黒龍/江那河即嫩河忽
[013-21b]
   汗河即呼爾哈河嫩河呼爾哈皆㑹混同以合/黑龍江而唐宋諸史多以混同為黑龍江者葢
   傳聞/之誤
   唐㑹要靺鞨有數十部黒水靺鞨最處北方分
   為十六部落又以南北為柵舊説黒水西北有
   思慕靺鞨正北微東十日程有郡利靺鞨東北
   十日程有窟説靺鞨東南十日程有莫曳皆靺
   鞨今黒水界南與渤海國徳里府接按渤海十/五府具載
   唐書及通考無徳里府之名據新唐志葢鎮名/也以地與音考之今寧古塔城西九十里自鄂
[013-22a]
   摩和湖東繞沙蘭站之南至呼爾哈河有大石/廣二十餘里袤百餘里石平如鏡孔洞大小不
   可數計或圓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或口如盂而中如洞深或丈許或數尺中有泉
   澄然凝碧名徳林沃赫俗呼黒石甸子石縫中/魚或躍出甸上草木皆異車馬行其上如聞空
   洞之聲石或少損即有水從罅出探之深不可/測迤西十餘里有海眼季春冰泮水流石下聲
   如雷吼里與林音實相近呼爾哈河/即渤海舊都所在鎮名當取諸此北至小海
   按今黒龍江極北有海汊北史謂/于已尼大水即北海者當即此也東至大海西
   至室韋南北約二千里東西約一千里渤海寖
   强黒水亦為所屬
[013-22b]
   冊府元龜靺鞨在髙麗北營州東二千里越喜
   靺鞨東北至黒水靺鞨地方二千里
   通考拂湼鐵利虞婁越喜時時通中國而郡利
   屈設按二字與/唐書異莫曳皆不能自通
   元史地理志開元路隋唐曰黒水靺鞨其後渤
   海盛靺鞨皆役屬之又其後渤海寖弱黒水復
   擅其地東瀕海南界髙麗西北與契丹接壤即
   金鼻祖之部落也按元時開元路所統至廣今/黑龍江寧古塔及開原縣地
[013-23a]
   皆為/所轄
  黒水州 黒水府
   唐㑹要武徳三年部長突地稽遣使朝貢以其
   部置燕州並以其長帥為都督總管貞觀十四
   年以黒水地為黒水州
   冊府元龜黒水帥突地稽隋末率部落千餘家
   内屬處之營州唐武徳初以其部落置燕州以
   突地稽為總管按此為營州地屬靺鞨之始燕/州之置實在營州也通考云武
[013-23b]
   徳三年黒水長阿固郎始来/貞觀二年以其地為燕州
   通考開元十年拜黒水部長帥為勃利州刺史
   於是安東都䕶請置黒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
   史領黒水經略使
   唐㑹要開元十三年於黒水部落内置黒水軍
   續又以最大部落為黒水府仍以其首領都督
   諸部刺史𨽻屬焉
   舊唐書開元十年置黒水經略使其地南距渤
[013-24a]
   海北東際海西抵室韋南北二千里東西千里
   其後渤海盛府遂廢
   元史開元路唐黒水靺鞨以其地為燕州置黒
   水府
  鐵利越喜故地
   通考渤海以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
   義歸六州越喜故地為懐逺府領達越懐紀富
   美福邪芝九州詳後渤/海條
[013-24b]
   遼史地理志東京廣州渤海為鐵利郡太祖建
   鐵利州按鐵利郡即渤海鐵利府所屬之廣州條/也渤海屬州往往以郡稱今詳後渤海
   遼史地理志東京鐵驪府故鐵驪國地按鐵驪/即鐵利
   音同字異又按元一統志云蒲河在瀋陽路源/出鐵利國蒲谷流經蒲水田故名松漠紀聞云
   蒲河距瀋州四十里今考蒲河在承徳縣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香爐山經永安橋入蓮花泊則
   鐵利故國/實在於此
   遼史地理志東京韓州本渤海粤喜縣地按粤/喜縣
   亦以粤喜國得名音同字異韓/州故藁離國地在開原東北
[013-25a]
   遼史地理志銀州新興縣本故粤喜國城按遼/銀州
   本渤海懐逺府所屬之富州也新興縣之地渤/海亦嘗置銀州遼移其名新興縣金𨽻咸平府
   志云南有范河北有柴河西有遼河以今水道/考之外遼河在鐵嶺城西十里柴河源出城東
   南百八十里繞至城北西入於遼范河出城東/南百二十里西流過城南西入遼河則粤喜國
   城正在今/鐵嶺縣也
   遼史地理志東京信州本粤喜故城地鄰髙麗
   按此即渤海懐逺府治所據元一統志在濱州/之西今開原之東葢遼時渤海衰而髙麗復興
   故與髙麗/相近也
[013-25b]
   金史地理志韓州栁河縣本粤喜縣地以河為
   名有枸河栁河
   元一統志栁河縣故城本粤喜地後置縣以其
   地近栁河故名今城址猶存按元一統志苐言/地近栁河金地理
   志云有枸河栁河考巨盛京通志有栁河而無/枸河苐云遼河一名 流河一名句麗河亦名
   枸栁河謂是枸河栁河合流之處今考栁河源出/遼陽州城東北八十里西北流經承徳縣城東
   南之䃳子山紅寳石山陽入十里河又考十里/河舊名椆栁河源出遼陽州城北六十里亦西
   北流至楊家湾合沙河入渾河渾河入遼河則/枸河或即十里河也苐十里河與栁河合流之
[013-26a]
   地去巨流河尚逺而遼河之大豈轉因二小水/得名舊志止屬傳聞未有確據葢因句麗巨流
   枸栁音頗相同是以傳疑有此説耳又按今土/黙特右翼西北亦有栁河東南流經喀喇城入
   大凌河又義州境内之栁河川亦發源於土黙/特右翼南亦東南流入大凌河土黙特右翼為
   古栁城地雖與靺鞨接界在遼為興中府屬中/京殊不相渉考遼金韓州信州故城皆在今科
   爾沁左翼東南科爾沁地在隋唐屬靺鞨無栁/河有遼河則所謂枸河栁河者當即枸栁之誤
   分為二/河耳
   謹按靺鞨即勿吉舊屬七部並同拂湼白山等
   部已載前勿吉條粟末後稱渤海另條/詳後惟黒水
[013-26b]
   一部復分為十六考之史傳思慕郡利窟説莫
   曳皆虞婁皆在黒水以北不與中土相聞今黒
   龍江之外當即其地可考者惟黒水之南北部
   及越喜鐵利二部新唐書言室建河東合那河
   忽汗河又東貫黒水靺鞨故跨江有南北之稱
   所言較諸史為詳尚猶有未盡者室建即今黒
   龍江那河即嫩河忽汗即呼爾哈河二河並入
   混同江混同合黒龍江入海混同黒龍合流之
[013-27a]
   處僅在靺鞨東界新唐書兼那河忽汗河言之
   似誤以混同為黒龍江也其實一出長白一出
   肯特逺不相渉前史但知有黒水而未知黒水
   源委僅據其入海之處與混同合流故誤以混
   同為黒水金史亦言混同江一名黒龍江指下
   流交㑹處而言猶之可也若新唐書言混同入
   嫩江北盟㑹編稱混同南流入鴨緑通鑑注又
   以混同為鴨緑尤舛謬之甚者矣嫩江之地亦
[013-27b]
   屬靺鞨魏書稱勿吉使臣自其國溯難河至太
   □河是也難河即嫩河太□即/洮爾詳見前勿吉條忽汗河上流屬
   渤海其入混同江處亦屬靺鞨唐㑹要所稱南
   與渤海徳里府接界是也唐㑹要又云北至小
   海東濱大海渤海盛時黒水亦為所屬考渤海
   郡縣實未嘗過混同以北惟鐵利越喜兩部故
   地渤海嘗郡縣之而鐵利仍自為國朝貢往来
   見於遼史者不一暨金興始屬於金殆故地為
[013-28a]
   渤海所得而其部落稍徙相逺歟鐵利故地有
   蒲河在今承徳縣西北越喜故地有遼河范河
   柴河在今開原鐵嶺東北唐時黒水府黒水州
   但即其全部遙授都督之名初無專治燕州之
   設則在營州僅為别部長帥突地稽所居統計
   黒水全部北東際海南至寧古塔其西界嫩江
   科爾沁西南至開原鐵嶺史言南北袤二千里
   東西千里第約計之詞實不止是也
[013-28b]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