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21 景定建康志-宋-周應合 (master)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巻
 景定建康志巻二十九  宋 周應合 撰
儒學志二
  建明道書院
明道先生程子事見程子書/及先賢傳師濂溪先生周子慨然有
求道之志窮性命之理率性㑹道體道成徳自孟子沒
聖人之學不傳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
遺經志將以斯道覺人天不愸遺哲人早世嘗為上元
[029-1b]
主簿且攝縣事政教在人至今思之因人心之所思而
明先生之教此書院所由建也先是淳熙初忠肅劉公
珙祠程子於學宫朱文公為之記紹熙間主簿趙君師
秀來居其官即聽事西偏繪像祠之嘉定乙亥主簿危
君和復請於太守劉公榘乃於簿廨之東得鈐轄舊廨
之地改築新祠部使者西山真公捐金三十萬粟二千
斛以助之未幾李公珏來繼劉公咸相其役前䕶重門
中儼祠像扁其堂曰春風上為樓旁二塾曰主敬曰行
[029-2a]
恕名其泉曰澤物表其坊曰尊賢既成率郡博士及諸
生行舍菜禮自是春秋中丁率為彞典置堂長及職事
員延致好修之士西山嘗記其事刻諸石崇重未幾忽
就隳廢堂宇雖存講肄闕如遂為軍儲賔寓之所淳祐
已酉二月天大雷電書閣忽災退庵呉公因更創之閣
視舊益偉下為春風堂聘名儒以為長招志士以共學
廣齋序增廪稍倣白鹿洞規以程講課士趨者衆聖天
子聞而嘉之親灑明道書院四大字賜為額與四書院
[029-2b]
等寳祐丙辰裕齋馬公得西山斷碑於瓦礫中重刻之
跋其後開慶已未馬公再建大閫視事之始與部使者
率僚屬㑹講於春風堂聽講之士數百乃屬山長修程
子書刻梓以授諸生給田以增廩而教養之事備焉續
善意保成規壽斯文之脉則有望於後之君子云
祠堂居中三間廣四丈深三丈中設塑像榜曰河南伯
程純公之祠東西兩廊各一十五間
御書閣在春風堂之上五間廣八丈深四丈上嚴奉宸
[029-3a]
翰環列經籍
春風堂在祠堂之後七間廣十丈深五丈盖㑹講之所
也昔朱公掞見明道先生於汝歸謂人曰春風中坐了
一月堂名盖取此也中設講座四圍設聽講位臨堦垂
簾前築一臺植以四柱
主敬堂在春風堂之北三間廣三丈八尺深二丈三尺
盖㑹食㑹茶之所也庭中荷池前植三槐
燕居堂在主敬堂之後山長張顯設先聖及十四先賢
[029-3b]
神位於堂中
山長位在主敬堂之左
堂長位在主敬堂之右
堂録位在春風堂上之左
講書位在春風堂後之右
職事位二所一在春風堂上之右一在春風堂後
尚志齋三間在主敬堂前東序之南
明善齋三間在主敬堂前西序之南
[029-4a]
敏行齋三間在主敬堂前東序之北
成徳齋三間在主敬堂前西序之北
省身齋在春風堂前之左係續添
養心齋在春風堂前之右係續添
公厨在主敬堂前東序之後
米敖在主敬堂前東序之南
錢庫在主敬堂前西序之南
直房在公厨之側
[029-4b]
蔬園在書院之右
后土祠居大門内之左
中門屋三間廣四丈深二丈五尺掲御書明道書院四
字於楣左為幕次右為吏舍
大門屋三間廣四丈四尺深一丈八尺左右設枑繚以
垣牆
具廩稍帥府累政撥到田産四千九百八畆三角三十
上元縣徐提舉等三户佃田七十三畆又三十八畆/地三十一畆一角江寧縣邵仁等一十户佃田七十
[029-5a]
七畆三十八步句容縣戴日徳等四十一户佃田三百/八十六畆二角四十三步地一十二畆一角二十五步
雜産二十六畆二角二十步溧水縣平登仕等一十四/户佃田三千五百四十二畆四十七步溧陽縣楊省四
等一十八户佃田産四/百九十二畆三十八步嵗入米一千二百六十九石有
竒稻三千六百六十二斤菽麥一百一十餘石折租錢
一百一十貫七百文又有白地房廊錢常州宜興縣管/下房賃嵗收見
錢八十一貫九百文月王監場獻到白地房廊三項右/上元丫頭巷北街白地賃錢官減外日收一貫一百四
十文足崇道橋南馬司寨前白地賃錢官減外日收四/百二十五文省係七十陌雞行街魚市街籮行口房廊
屋賃錢官減外日/收二百六十文省本府每月撥下贍士支遣錢五千貫
[029-5b]
十七界官㑹并蘆柴四十束淳祐十二年二月初二日/府牒每年于張莊變糶二
麥價錢内撥十七界一十萬貫發下書院充/贍士支遣王尚書埜到任每月只支五千貫錢糧官掌
其出納所支供俸有差嵗終有㑹月俸山長一百貫錢/糧官二十貫堂長一
百貫米三石堂録六十貫米一石五斗講書五十貫米/一石五斗堂賔二十六貫米一石二斗直學二十四貫
米一石二斗講賔一十七貫米一石二斗司計一十五/貫米一石二斗掌書一十五貫米一石二斗堂祠一十
四貫米一石二斗齋長一十貫米一石正供生員每名/五貫醫諭米七斗日供職事生員米二升五合造食錢
三百文山堂長貼食錢七百文堂録講書貼食錢五百/文堂賔至齋長貼食錢二百文各照親書食簿支送不
行供者不支宿齋職事生員每夜支油錢二百文堂長/堂録講書每夜支油二兩各照親書宿齋簿支送不宿
[029-6a]
齋者不支寒月送炭山長入堂日支五斤堂長日五斤/堂録講書日各三斤衆職事生員日各二斤自十月初
一日為始至正月終任支行食宿齋者全支不宿齋者/半支凡支錢並用十八界官㑹凡支米並用文思斛斗
立規程一春秋釋菜朔望謁祠禮儀皆倣白鹿書院一
士之有志於學者不拘逺近詣山長入狀簾引疑義一
篇文理通明者請入書院以杜其泛一每旬山長入堂
㑹集職事生員授講籖講覆講如規三八講經一六講
史並書於講簿一每月三課上旬經疑中旬史疑下旬
舉業以孟仲季月分/本經論䇿三場文理優者傳齋書徳業簿一諸生
[029-6b]
徳業修否置簿書之掌於直學三考黜陟一職事生員
出入並用深衣一請假有簿出不書簿者罰一應書院
士友不許出外請謁投獻違者議罰有訟在官者給假
事畢日參一請假逾三月者職事差替生員不復再參
一凡謁祠聽講供課若無故而不至者書于簿及三罷
職住供一凡職事生員犯規矩而出者不許再參
 記序黙齋游公記天下學者同尊夫子同習六經語
 孟其援引而藉以為説又多同也然自孟子殁皆謂
[029-7a]
 㣲言墜地不得聖人之心若趙有荀卿氏漢有揚雄
 氏唐有韓愈氏咸自著書將脗合聖人而後世以為
 未盡明乎大道之要自是而下大人先生闊希不作
 學者無所矜式各是其私務濟所欲則倡言宗孔孟
 足矣何必他求嗚呼由漢以來諸儒繼起曷嘗不宗
 孔孟而功業卑陋終莫能復帝王之盛烈甚則諱談
 釋老而心實慕信恥從管商而事實施行流於術數
 借于憸回無世無之儒者豈容盡逭其責哉聖人之
[029-7b]
 道雖曰極深研幾㕘天地之藴奥窮事物之精㣲乃
 近不離乎人心之所同然而親切乎忠信孝悌日用
 之間流風益衰師道既已弗立學者察於日用而求
 諸同然者皆廢是以倀倀莫知所歸論説徒多踐履
 益薄終日談六經未必不疑六經也宋興鉅儒輩出
 若明道先生程氏早聞道於濂溪周先生日益光大
 自吾心驗之必見夫天之所受本體昭然無纎毫之
 妄然後盡性至命窮神知化亦無纎毫之疑由之獨
[029-8a]
 善其身則立乎斯世行天下之大道不愧怍於俯仰
 之間以之措於天下則堯舜三王至仁之政綏來動
 和之效粲然明備其本實起於此六經具存莫究厥
 旨有能識孔孟之心犂然當於人心者吾斯從之嗟
 乎億兆之衆雖不人人聞道而此心至神弗可厚誣
 百世之下其有知先生之風者矣上元縣主簿趙君
 師秀謂九言曰師秀實踐先生昔日所居之官也今
 建康府既有祠以風勵士子顧所臨舊地尚為闕典
[029-8b]
 敢即聽事西偏繪粹容俎豆之趙君蚤由進士登甲
 科不汲汲乎近功速效而尊信在此知所務矣求記
 于九言竊惟先生抱職佐貳施雖不遐然風行一邑
 已非小補見諸當時記述者數家兹不復載敢存其
 大者以著趙君建祠之意學者儻能即先生緒言而
 驗諸吾心則其所以誠身擇善而逹于孔孟之道者
 當自知之慶元丙辰季冬建安游九言記 西山真
 公記聖人之道布在方册昭然示人至矣堯之授舜
[029-9a]
 曰中而已舜之授禹加三言焉其曰人心者人欲之
 謂也其曰道心者天理之謂也擇之精守之一而後
 中可執中也者天理當然之則而一毫人欲之私無
 所與乎其間者也大學論語孟子指言義利之分皆
 同此意未嘗以天理言獨見于樂記曰不能反躬天
 理滅矣又曰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
 而窮人欲者也世謂禮記之書類出於漢儒之言傳
 者多矣有及於是者乎自時厥後道日晦冥更千餘
[029-9b]
 年以及我朝治教休明風氣醲厚於是始有濂溪周
 子出焉獨得不傳之妙明道先生程公見而知之闡
 幽發㣲益明益章今觀遺書所載論學必以逹天徳
 為本論治必以行王道為宗有天徳而後可語王道
 天人内外一以貫之無殊轍也故先生嘗語學者曰
 吾學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自吾體驗而表出之嗚
 呼至哉此所以上繼堯舜孔孟之統緒而下開萬世
 學者之準的也歟夫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品物流形
[029-10a]
 而理亦賦焉仁義禮智之性惻隠羞惡辭讓是非之
 情耳目鼻口四肢百骸之為用君臣父子兄弟夫婦
 之為倫何莫而非天也人知人之人而不知人之天
 物欲肆行義理汩喪於禽獸奚擇焉知人之天而後
 知性善知性善然後能窮理能窮理然後能誠意正
 心以修其身推之治國平天下無非順帝之則也先
 生之生鍾乎元氣之㑹學之所至純乎天理故其生
 色也盎然若陽春之温其吐辭也泛然若醴酒之酣
[029-10b]
 同設教於家而士之願從者衆同争新法於朝而天
 子亮其忠用事者感其忱一時忤意者皆貶而先生
 獨畀憲節力辭不就去之久而猶見思及其殁也士
 大夫知與不知皆為流涕以為使時見用必將有綏
 斯來動斯和之效而重哀生人之不遇不得與于先
 生佑興王道之澤也非夫先生之心學純乎天理其
 孰能與於斯乎先生之仕也嘗主江寧之上元簿攷
 其設施若均田賦興水利息邪説正人心等事皆天
[029-11a]
 理之流行著見者也中更變故鄉之人士罕有能言
 之者乾道中資政殿大學士劉公栱知府事始祠先
 生於學宫而侍講文公先生實為之記則既較然昭
 著而足以風勵學者矣其後主簿趙君師秀復即廨
 舍之前為屋數楹以寓尊事之意而庳隘弗稱嘉定
 甲戌臨川危君和嗣居其職始請於帥守莆田劉公
 榘增而大之徳秀時將漕焉捐金三十萬粟二千斛
 以助之未幾豫章李公珏繼至咸相其役為堂三間
[029-11b]
 中嚴像設而扁之曰春風其上為樓髙明潔清内為
 齋二東曰主敬西曰行恕後為小屋焉曰讀易外為
 齋一曰近思齋之側為亭曰静觀又為兩廡翼之而
 刻表墓與河南雅言于其壁危君之于斯役勤矣而
 劉公之經始也嘗属徳秀為之記危君又重以為請
 再三返而不置徳秀以固陋力辭而不可得也顧自
 惟念少知誦習先生之書初盖茫然不知所嚮而粗
 若有見者竊謂自有載籍而天理之云僅見于樂記
[029-12a]
 先生首發揮之其説大明學者得以用其力焉所以
 開千古之祕覺萬世之迷其有功於斯道可謂盛矣
 而其所以進乎此則又有二言焉毋不敬以操存於
 未發之先思無邪以戒謹於將發之際涵養省察動
 静交飭知天事天二者兼盡及其至也中一外融顯
 㣲無間則雖人也而實浩浩其天矣若是者其於先
 生之道有合乎否也過不自料次第其説以授之危
 君幸以為然則刻置堂上以示來游于斯者使知先
[029-12b]
 生之道雖髙而用力有要萬有一可為興起之助云
 爾嘉定丙子正月吉日真徳秀記 裕齋馬公跋盈
 宇宙間一天理而已明道先生體驗而表出以傳孔
 孟之傳先生天人也書堂乃遺教之地西山真先生
 記之首述精一之傳直以道心為天理之謂教學者
 知天事天而天其人西山之旨即先生之教以先生
 之傳望學者傳之也其以人心為人欲之謂或者疑
 之盍知夫心之未發本無理與欲之分則無道與人
[029-13a]
 之别其發于理而為道心固無不善矣其發于欲而
 為人心雖不能皆善亦曷嘗皆不善哉精之則理制
 欲而不相雜一之則欲從理而不相離動静語黙無
 適不善則無適非天地帝王之心傳也學者果能操
 存於未發之先戒謹於將發之際而于此心之天有
 自得之趣則可以洞然無疑矣寳祐戊午仲春上澣
 日門人通奉大夫守刑部尚書沿江制置使知建康
 軍府事兼管内勸農使江南東路安撫使馬步軍都
[029-13b]
 總管兼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兼行
 宫留守兼提領江淮茶鹽所武義縣開國子食邑六
 百户馬光祖謹跋 替齋王公記御書臣埜恭惟皇
 帝陛下躬踐聖域心探道原式崇先民以厲後學迺
 睠建業實惟儒臣程顥簿正之邦道徳流風迄未澌
 泯有嚴祠宇日就堙蕪前制臣呉淵訪舊圖新用昭
 文明之化拜手稽首請宸翰掲巨扁而寵綏之星漢
 昭回鸞鳯飛舞猗歟盛哉臣埜承乏分閫猥被末光
[029-14a]
 於是諗四方之士而誨之曰河南之學粹矣如坐春
 風如㑹元氣運行亭毒見者盎然曰鄠曰洛曰澶曰
 汝皆歴仕之邦也繄此陪都遺轍獨存赫赫斯文孰
 主張是盖嘗仰窺聖朝以仁立國言仁之盛莫如昭
 陵龍潜舊藩肇啟兹土至仁一脉山培川衍厥有儒
 宗來噬來游出其緒餘載之行事昔臣朱熹嘗曰均
 田塞隄及民之政為多脯龍折竿教民之意亦備其
 此仁之發逹乎夫以黃旗紫盖之區叶雲龍風虎之
[029-14b]
 應氣類感召千載一時延洪之休有自來矣厥今聖
 主撫世仁之運明行仁之政及是時新美多士景行
 先哲俾山立典型復見于今日是豈但敷文教而已
 奕奕鍾阜由昔鎬京豐芑之仁萬世永賴臣埜敬為
 明時誦之寳祐元年正月旦日寳章閣直學士通議
 大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軍府事兼管内勸農使
 充江南東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兼營田使兼行
 宫留守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兼三郡屯田使金
[029-15a]
 華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臣王埜拜手稽首謹言
 裕齋馬公作程子序孔孟之道至程子而大明程子
 之道至淳祐表章而益尊大哉王言比之顔曽所以
 示學者求道之標的也明道書院之在金陵實因仁
 國而烝嘗之程子之徒位之以師友而講學其間以
 為尊聞行知之地然登程子之堂則必讀程子之書
 讀其書然後能明其道而存于心履于身推之國家
 天下則天地萬物皆于我乎賴然斯堂為程子設而
[029-15b]
 未有程子之書非闕歟余每有志于斯㑹易閫未果
 已未重來嘗以語客周君應合乃萃二程先生之言
 之行輯為一書以大學八條定其篇目表以程子無
 何文君及翁來相與㕘訂而書遂成雖然昔二程子
 之學於師也嘗令尋仲尼顔子所樂何事程子十五
 六時脫然欲學聖人今之讀其書者當尋程子所以
 學聖人者何事則此書不徒輯矣先儒論明道之學
 皆謂孟子之後一人而已今程子之書非續孟子者
[029-16a]
 乎韓退之嘗曰觀聖道自孟子始余亦曰孟子之後
 觀聖道自程子始開慶已未秋八月中澣後學金華
 馬光祖序 程子書成山長周應合以不受月俸五
 千貫充刻梓費首尾百六十七版藏於書閣司書掌
 之
置提舉官開慶元年從山長之請倣東湖書院例置提
舉官以制幹文及翁兼充尋省
重修明道書院景定四年姚公希得任内重修門樓㕔
[029-16b]
廊牆壁粲然一新總費一萬一千一百二十餘緡米三
十碩
橘洲姚公再為明道先生立後先是往嵗朝廷曽劄池
州選擇伊川五世孫曰偃孫者為之後前政馬觀文以
是邦明道書堂在焉迎就教育併其母曾館之官宇月
給有差未及兩載而偃孫亡曾母無依先賢弗嗣委為
可念景定三年據學官申遂再行下池州訪問别無本
宗嫡𣲖可以昭穆遂牒郡庠及書院擇同姓而可教者
[029-17a]
保明申續據申選到程掌儀必貴兄程子材男慶老年
方十嵗生質厚重家世詩書可為明道之後于是擇日
行釋菜之禮告於純公之祠立為偃孫之子命名幼學
俾職掌祠就學于其叔父程掌儀旬有課程講學不廢
其祖母曾就同奉養使不失祖孫相依之義倘天祐斯
文教養至于成立先賢無或廢祀庶有補於世教云一
行禮幣費用及每月教養廩給具于下方
 祖母曾氏送五百貫十七界為衣被之用
[029-17b]
 掌祠程幼學送五百貫十七界置衣服
 生父程子材送一千貫土絹四疋
 建康府月支三百貫十七界米二石一半付程掌儀
 取支為曾母逐日供給之用一半樁之書堂為曾母
 衣服等用
 明道書堂每日行供折錢月支四十五貫十七界米
 七斗五升撥過程掌儀家為幼學日食之用
 程掌儀必貴任教𨗳之責書院月餽束脯五十貫十
[029-18a]
 七界米五斗
  開堂講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何如其為大也易之乾坤天
  地之性情也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效天也坤之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徳載物
  所以法地也學聚問辨曷言於乾敬内直外曷言/於坤人學天地也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人學天地
  而至於與天地相似然後為學之大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者此學也曾顔思孟切切偲偲
  者此學也天子之元子衆子公侯卿大夫士之適/子與國之俊選孜孜講習者此學也學始於效法
  天地之象終至於天地由此而位始於窮盡萬物/之理終至於萬物由此而育始於格物致知誠意
  正心修身終至於家由此而齊國由此而治天下/由此而平學之大信乎其為大也大學正經目有
[029-18b]
  八綱有三綱者目之大焉者也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三在者大學之大綱也何謂明明徳
  心之本體惟虛故靈惟靈故明朱子謂虚靈不昧/者指心而言也具衆理者指性而言也應萬事者
  指情而言也合而言之心統性情也心得於天故/曰徳属於火故極明試一猛省圓明方寸照耀八
  紘太陽正中魑魅潜伏其或黯無晶光者物欲漬/之也刮磨澡雪還其本然之明常使清明在躬志
  氣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見乎蓍龜動乎四體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塵去而
  鑑空波停而水止浮雲歛而日月明此之謂明明/徳何謂新民我明矣不可聽他人之昏舊染汗俗
  咸與維新後覺後知資我知覺必使康衢順則比/屋可封黎民於變時雍百姓徧為爾徳中林武夫
  皆可干城漢上游女無思犯禮民樂其有靈徳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此之謂新民何謂止至善非明
[029-19a]
  徳新民之外别有至善已徳無一毫之不明即是/明明徳之至善民俗無一處之不新即是新民之
  至善明徳新民徹頭徹尾到十分盡善處是謂止/至善此大學之大綱也論其目則修身以上四條
  即明明徳之事修身以下三條即新民之事綱舉/而目自張也經言古之明明徳於天下于以見明
  徳必推而新民傳言作新民而先以盤銘日新于/以見新民必本於明徳彼有揚眉瞬目而直指此
  心葆光襲明而務私諸已此釋老之所謂明徳而/不能推之於新民者也其有舞智數而塗世之耳
  目假仁義而鼔民之驩虞此管晏之所謂新民而/不知本於明徳者也兹其所以為異端為曲學卒
  不可與入大學之道金陵重鎮名世者多江左六/朝姑置勿論我朝大儒程純公仕於此邦者也熙
  寕宰相王荆公寓於此邦者也諸君來游來歌過/上元縣之甘棠望鎮山寺之雪栢亦嘗知程氏之
[029-19b]
  學與王氏之學同乎異乎愚也竊聞程夫子教人/先之以大學遺言往訓布在方䇿可舉而行貫百
  王而不易歴萬世而無弊王氏之學恃强明而出/新意作聰明而亂舊章以新經蠱壊士心以新法
  刼制天下以新進少年播棄元老不務自明其徳/一切取辦於新政欲圖新民之功學術一差天地
  分裂昔人謂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愚亦謂中原板蕩今百餘年獸蹄鳥
  跡麥秀黍離王介甫諸人不得不執其咎使介甫/而早用程子順人心之言作順人心之事不畜聚
  斂之臣不殖悖入之貨不専任長國家而務財用/之小人以首犯大學之明戒又安有異日不可勝
  言之禍學者知王氏之學為非然後知程子之學/為是入春風坐千載如生出半山亭萬古遺恨學
  者亦審其是而已矣知乎此則庶幾/不畔程子之教而可與入大學之道又講中庸天/命
[029-20a]
  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何為其名/篇也子思子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仲尼之道總
  不外乎中庸也中者何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謂/也太極此中也皇極此中也天地此中也聖賢此
  中也事物此中也堯舜禹三聖相授允執其中湯/建中文王順帝之則武王惟皇作極周公制禮之
  中仲尼時中之中皆中也庸常也惟中故常惟常/故中自常情觀之堯舜不傳子而傳賢禹不傳賢
  而傳子湯放桀文事殷武伐紂周公誅管蔡仲尼/欲從中牟佛肸之召而又不從媚奥媚竈之説不
  取晨門荷篠之徒而又有取乎飯蔬飲水之樂疑/若不常也然不知此正所以為中正所以為常何
  以言之使堯舜之子丹朱商均而克肖則堯舜亦/必傳之子使禹之子啟而不肖則禹亦必傳之賢
  使夏桀商紂天命未改人心未離則湯武亦必如/文王之遵養時晦使管蔡不流言不挾武庚禄父
[029-20b]
  以叛則斧不必破斨不必缺鴟鴞之詩不必作而/常棣之燕樂自如也使仲尼果用則有時乎不俟
  駕而往如不用則有時乎不税冕而行可仕可止/可久可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兹中也乃所以為
  常也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仲尼之中庸也此子/思子中庸名篇之大旨也天命之謂性何也自然
  而然者天也猶今之令者命也與生俱生者性也/自天之賦予而言曰命自人之禀受而言曰性天
  命即性性即天命故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何也性即理也理即仁義禮智也率即循也率性
  之仁則父子有親矣率性之義則君臣有敬矣率/性之禮則長幼有序矣率性之智則是非有别矣
  故曰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何也以天之賦予/而言曰命曰性曰道固人之所同以人之氣禀而
  言或厚或薄或清或濁不能無不異惟聖人能全/天地不全之功盡君師當盡之職即是道而品節
[029-21a]
  之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是之謂教然其為教/亦不出乎三綱五常而已因其所有而不强其所
  無故曰修道之謂教然則性也道也教也名雖三/而實則一以其同出於天也嘗因是而㕘考聖經
  賢傳立言之要如出一口帝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即天命之性精一
  即率性之道執中即修道之教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帝降之衷
  即天命之性若有恒性即率性之道克綏厥猷即/修道之教泰誓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
  靈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天地萬物父母/即天命之性人為萬物之靈即率性之道元后作
  民父母即修道之教周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即天命之性民之秉彞好是懿徳即率性之道修
  道之教劉子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即天命之性/是以有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即率性之道修道
[029-21b]
  之教孟子之道性善得於子思之中庸者也荀子/之所謂性惡揚子之所謂善惡混韓子之所謂性
  三品昧乎子思之中庸者也善乎程子之言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自
  孟子以後發明性理有功於人心有補於世教者/程子一人而已其論中庸曰此篇乃孔門傳授心
  法又曰善讀中庸者得此一巻書終身用不/盡惟諸友精思而力踐之以入乎中庸之道
置山長一員教養之事皆𨽻焉自建書院以來閫府于
諸幕官中選請兼充景定元年以後從吏部注差
 呉堅淳祐十二年二月/以江東撫幹兼充
  開堂講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029-22a]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此聖人自謙之詞而教/人以為學之工程也學之大要無他在不失其本
  心而已志學所以求其本心此學之始事從心不/踰矩則本心在我矣此學之極功明道先生曰聖
  賢千言萬語不過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大哉斯言其深得此章之
  要旨者乎約之使反即志學之事尋向上去則自/立而不惑以至于從心不踰矩皆在其中矣嘗試
  推之天之生民莫不予之以是道之全體而所謂/道之全體者實渾然具於一心惟外物攻之者衆
  此心或與之遷則不得為之主此所以必志于學/者將明善以復其初焉耳夫子聖人也知則生知
  行則安行若無待乎學其自稱以志學云者盖為/學者立法使之知所趨嚮先立其在我者盈科而
  後進成章而後逹者也且夫子之所謂學者果何/學哉朱子曰此所謂學指大學而言其綱則明明
[029-22b]
  徳而新民而止於至善其目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逹於國家天下體全而用大非學不足
  以充之志者何心之所之之謂也精神凝定念慮/専一其於大學之道如射者之求中如行者之赴
  家聲色貨利不足移其守富貴利逹不足以易其/操必如是而後可謂志學由志學而立則知已明
  而行之進也由立而不惑知天命則行已力而知/之進也耳順則知之極致不思而得者也從心不
  踰矩則行之極致不勉而中者也志學即從心不/踰矩之始條理從心不踰矩即志學之終條理始
  終條理一以貫之亦惟不失其本心而已古者八/嵗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事禮樂射
  御書數之文已足以收其放心養其徳性而為大/學之根本十五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身
  治人之道又所以使之開發聰明進徳修業以收/小學之成功是以聖人設為工程使學者及時而
[029-23a]
  學循序而進即其積累之功致其體驗之實率以/十年之期課夫日新又新之效必志學而後能立
  必立而後能不惑以至於耳順不踰矩具有次第/不可躐等而升也茍志於學矣由是而往節節省
  察不至於極不止又豈有中道而畫者哉人之一/身有血氣之累少而不學則血氣未定而本心易
  蔽壯而不學則血氣方剛而本心易汩老而不學/則血氣既衰而本心易泯學問與血氣相為消長
  惟不志學故血氣用事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皆/足為本心之害能志學則志氣為之主而血氣聽
  命焉自學而立自立而不惑以至於知天命耳順/不踰矩皆志氣之不衰者為之學至於不踰矩則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本心瑩然與道為一隨其所/欲莫非至理盖心即道之體從心所欲即道之用
  聲為律身為度天下之矩皆自我出尚何踰矩之/有明道先生自十五六嵗時即有志學為聖人此
[029-23b]
  固是其天資之髙然即其約放心一語而觀之則/知其為學有程而聖學之始終條理所以修已教
  人者舉不外是明道學夫子者也今諸朋友登明/道之堂豈可不以明道學夫子之心為心學者玩
  此志學一章一則要知聖人不自聖其聖二則要/知聖人體道不息如此三則要知聖人年愈髙而
  道愈盛而體驗之實行著習察自有不容掩者今/之學者視聖人逺甚豈可玩愒嵗時而不知所以
  自勉盖縁進學工夫全在立志立得志定則自三/十以至七十一節緊一節自立以至從心所欲一
  步峻一步知行並進愈進愈極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開堂之初講學發端正在今日諸君盍先立
  厥/志
 胡崇淳祐十一年六月/以江東撫幹兼充
[029-24a]
  開堂講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者聖道之門庭此三者大學之
  綱領至善一語又明徳新民之標的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徳之門也又曰初學入徳
  之門無如大學其次莫如語孟此所以為聖道之/門庭也朱子曰大學一篇之旨摠而言之不出於
  八事而八事之要摠而言之不出乎此三者此所/為大學之綱領也程子謂義理精微之極故以至
  善目之凡欲盡夫明徳新民之實者必求止於是/而不容少有過不及之差焉此所以為明徳新民
  之標的也盖古之學者方其幼也則入小學及其/長也則入大學小學則明夫洒掃應對進退之節
  習夫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大學則窮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本逹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用
  學之小大雖殊其為道則一而已粤自无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生萬物而人之與物同囿
[029-24b]
  形於天地之間得其氣之偏且塞者為物得其氣/之正且通者為人所謂天地之性人為貴所謂人
  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人者天地之心所謂惟人/萬物之靈所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所謂得五
  行之秀者為人所謂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徳者得也謂之懿徳謂之峻徳謂之逹徳
  謂之天徳皆原於禀賦之初方寸之中虚靈洞徹/物物具足在在呈露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則知人
  之所以異於物而可以育乎物囿於天地而可以/參乎天地者以其有是明徳也然明徳禀於天而
  明之則存乎人明徳根於性而明之則由乎學明/徳雖夫人之所同得而明之則聖賢之所先得是
  徳也純乎天理者能明而雜以人欲者不能明道/以問學者能明而蔽于氣質者不能明覺者約其
  情養其性則能明愚者縱其性牿其情則不能明/明徳不明則我之所以異于物而可以育乎物囿
[029-25a]
  於天地而可以參乎天地者亦既迷而不能覺矣/昬昬而不能昭昭矣然人者雖熾而天者終不冺
  光明之學雖未加而本明之性有不可得而昧者/故大學之教先之以格物致知所以發其明之之
  端繼之以誠意正心修身所以盡其明之之實明/徳我所自有體認必真而洞然有見于性分之内
  所以因其本明之徳而明之也明徳我所素具操/存必篤而顯然著見于躬行之間所以修其本明
  之徳而明之也此成已之學也學而謂之大則不/特成已而已又有所謂成物者焉是徳之明我有
  之人亦有之迷者皆可使之覺也聖賢有之愚不/肖亦有之昬昬者皆可使之昭昭也盡已之性以
  盡人之性明已之徳以明人之徳雜以人欲者吾/開𨗳之蔽于氣質者吾啟發之縱其情汩其性者
  吾防閑而保養之使晦斯光窒斯通如醉之醒如/夢之覺如迷塗之見日月始于齊家中于治國終
[029-25b]
  于平天下謂之新者澡雪其精神發揚其風采出/之陰濁而登之陽明投之否塞而躋之泰通釋之
  卑陋蹇淺之域而處之髙明光大之地人皆禀是/明徳自吾新之而明徳始明非昔無而今有也人
  皆具是明徳自吾新之而明徳復明非前虧而後/益也此成物之學也明徳所以成已新民所以成
  物皆不可以私意小智行乎其間天下之理莫不/有定則存焉况明徳非自外來而明之新之又非
  一毫人力所可增損豈無所謂當然之則哉則者/何至善是已至善者明徳新民之則也君止于仁
  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與人交止于信此/之謂至善此之謂知止凡夫明已之徳新民之徳
  必止于是而後天理可純不雜于人欲矣問學可/道不蔽于氣質矣性其情而不情其性矣不然未
  足言成已成物之道也大學之道惟此一章而道之/門庭學之綱領與夫用力之標的具見于四語之
[029-26a]
  中學者舍至善之外其何以為精切用力之地雖/然學者修已治人之方固莫切于此書國家化民
  成俗之要亦莫急于此書斯道也太極之所以判/二氣之所以分五行之所以播兩儀之所以立四
  時之所以行一息不停萬世無弊先天地而始後/天地而終孰主張是孰綱維是則必有任其責者
  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氏開宇宙而肇人極運神化/而使民宜時則大學之道澤融于斯世禹湯文武
  周公繼之叙彝倫而建皇極設庠序以申孝弟時/則大學之道公行于天下世衰道微吾夫子以大
  學之序見之言曾子以大學之傳發其意孟子之/後寖以微滅天開我宋濂溪夫子二程夫子出焉
  晦庵先生又從而發明之大學之道如天地久鬱/忽開而清日月久翳忽開而明信可傳於萬世吾
  黨之士何幸得生于今讀大學之書渙然冰釋怡/然理順優游而自求饜飫而自得于以真履實踐
[029-26b]
  求大學之道晦庵先生又慮讀是書者昧所從入/且曰敬之一字理學所以成始成終又引程夫子
  所謂主一無適言之所謂整齊嚴肅言之然則大/學之道凡其自格物致知以至于治國平天下在
  明徳新民惟止于至善者皆不可一日忘乎敬其/所以喫緊為後學言之者不甚深切著明矣乎抑
  又聞之學者之為學求諸書不若求諸已求諸言/不若求諸心聖賢著書千言萬語不過欲開吾心
  之明啟吾心之新始終為善不為不善而已不求/諸已而求諸書不求諸心而求諸言則書自書言
  自言書言在明徳而吾心之不明者自如書言在/新民而吾心之不新者自若書言在止善而吾心
  之不善者猶故則書言何益于我或明而不能常/明新而不能常新皆非厎于至善遊明道之堂讀
  明道之書誦明道之言盍亦反求諸已反求諸心/開其明圖其新而歸于至善之地也哉雖然要在
[029-27a]
  主之/以敬
 朱貔孫寳祐二年闕月/以江東撫幹充
  開堂講義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一/曰六徳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
  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古人選舉之/法大率教之于前而取之于後此人才之所以盛
  也如不教而取是猶不耕而期穫不菑而望畬無/是理也故堯舜時契教人倫䕫典樂教胄子及其
  格則承之庸之翕受敷施無非九徳之人以此教/亦以此取歴夏而商如出一轍盖至于周而其法
  遂大備焉大司徒曰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所謂三物徳行藝是也明而不惑謂之知公而不
  私謂之仁大而化之謂之聖行而合宜謂之義不/欺謂之忠中節謂之和是六者為天下之全徳自
[029-27b]
  孝而友自友而睦自睦而婣以至任于朋友恤于/鄉閭是曰六行自五禮六樂五射五御以至六書
  九數是曰六藝雖三物之殊而合則一道也揚子/曰道以𨗳之子思子曰修道之謂教吾夫子曰志
  於道據於徳依於仁游於藝無非物也而亦無非/道也六徳以知仁為首此教法之所先知所以明
  道仁所以㑹道教莫先于開夫人之心知而融㑹/夫人之心徳由知而仁則聖義忠和四者備矣六
  徳茍全則行藝在其中矣盖六行仁之事六藝又/知之事也人必能備六徳之全則隨其仁之所充
  可以為孝友為睦婣為任恤而為六行人也隨其/知之所及可以為禮樂為射御為書數而為六藝
  人也其教法之詳如此而取之法又加詳焉始而/閭胥則書其敬敏任恤者繼而族師則書其孝弟
  睦婣有學者上而黨正則書其徳行道藝以嵗時/莅校比又上而州長則考其徳行道藝而興賢者
[029-28a]
  能者教之之法既詳取之之法又詳其規模宏大/其條目纎悉士生斯時服習其教屢經品題則他
  日使之出長入治無一事之不盡其職者矣是故/以六徳舉者為至聖大賢周公召公之徒是也以
  六行舉者為善人君子康叔君陳之儔是也以六/藝舉者則所謂占小善者率以録名一藝者無弗
  庸如三百六十属之各専一職之類也至于下而/胥徒府史輿臺皁𨽻侍御僕從亦無往而非正人
  則亦耳濡目染聲應氣求有不期然而為徳行道/藝之歸先王之教其效豈可量哉先漢舉孝㢘舉
  茂異雖有得于行藝賔興之意而三物之教則不/復見矣故三代而上人才皆出于道化之所成三
  代而下人才將隨其天資之所就儒術益人之國/者也無周之教則西都適以儒術壊名節重人之
  國者也無周之教而東漢適以名節衰晉無周之/教而人才溺于清談之相高唐無周之教而人才
[029-28b]
  止于詞章之相尚非人才之不古盖教法之不古/耳嗚呼成周雖逺所謂三物之教豈以古今為存
  亡哉士君子入而家庭出而鄉黨游而學校皆所/以服習其教之地也正當以古人自期以先王之
  教自律奈之何安于卑陋者不能習是教恃其頴/異者不復習是教工于進取者不暇習是教三嵗
  大比率以斯人而應斯舉其有愧于賢能兩字多/矣明道先生曰一以道徳仁義教養之又専以行
  實材學升進去其一切無義理之弊不數年間學/者靡然丕變矣伊川先生曰人皆謂其不教人習
  舉業然舉業可以取科第足矣如十日以兩日習/舉業則餘日儘可為學明道先生所謂丕變伊川
  先生所謂為學夫豈外夫六徳六行六藝者耶必/有取於成周之教必克遵乎明道伊川二先生之
  訓則可以為賢能矣聖天子又將賔興師帥又能/以道化私淑學者謹毋曰操數寸之管書盈尺之
[029-29a]
  紙茍可中有司程度則可以媒利禄必求無愧于/吾心求無戾于先王之教求無畔于明道伊川二
  先生之誨以求自附于徳行道藝/之人而後可也願與同志勉之
 趙汝詶寳祐三年闕月/以建康節推充
  開堂講義大學經一章共一百六十五字大學之/首章也全書之綱領盡在是矣餘章皆
  廣義也此書未經先儒考正縁其間先後失序或/文脫不全或分裂不合或隔絶太多所以竟未盡
  其善也今合以首章為綱餘章為目首章有三在/二知六先之文餘章有廣三在二知六先之義如
  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與夫知至知本及/先誠意先正心先修身先齊家先治國皆有廣義
  散在餘章尚可攷也如格物致知廣義則闕豈非/世逺而亡逸耶或先聖留待後人心領而意㑹耶
[029-29b]
  嘗攷之諸儒之書晦庵朱先生則謂格者至也想/其意謂至者事事物物之理皆要見得到極至處
  平廣趙先生則又謂格者以物為對而窮其理猶/格敵之謂想其意謂吾身之理與萬物之理相對
  萬物之理即吾身之理知吾身之理則知萬物之/理况天地萬物與我同出于一原吾能探索其原
  則物斯格矣物一格則知至矣知極其至則致其/知于不用之地而無知矣無知者非釋氏死灰槁
  木之謂乃文王不識不知孔子無知之謂也致者/致其為臣而去之義茍所知未極其至則物理未
  格物理未格則知雜其中知雜其中則意不誠意/不誠則心不正心不正則身不修身不修則家不
  齊家不齊則國不治新民事業吾未見其能修舉/也請試以吾心觀之方其冥心静黙之時其意未
  嘗不誠也一或吉凶悔吝總紛沓于目前則其患/得患失便膠擾于胸中何也見物未透故為物所
[029-30a]
  動也動則有知知則意雜雜則不誠意大矣哉/格物致知之學也敢以是説補廣二章之義
 潘驥寳祐四年闕月/以江東帥㕘充
  開堂講義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彖曰復亨剛反動而
  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
  乎一陽始生于卦為復觀其彖辭足以㫁一卦之/義矣而必賛之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何心也天地
  以生物為心而人之生也又得天地之心以為心/盖自太極肇判分陰分陽而閤闢動静之端循環
  而不息剥極必復陽無終盡之理亦無頓長之理/也故先儒以動之端為天地之心動之端其眇綿
  之間兆朕之始歟于月為子于律為黃鐘生意之/妙有不可名狀者雷在地中聖人特取象而言耳
[029-30b]
  先王觀復之象則以至日閉闗商旅不行所以養/陽氣也君子齋戒處必掩身亦以是歟即天地之
  心以驗人之心人心之善初無朕迹而此心之發/則有所謂惻隐羞惡辭讓是非四者之端焉四端
  之仁即四徳之元是心也天地生物之心也六爻/之中則又以聖賢孳孳為善之意見天地生生不
  窮之心初九乃顔子庶幾之事不違仁者也以陽/剛君子之徳為復之最先故曰不逺復二能比初
  之仁而下之亦顔子克已復禮之謂復莫美于斯/矣故曰休復吉三之頻復雖厲而无咎過在失而
  不在復故許其頻復以求仁不以其頻復而為咎/也四之中行獨復而不言吉凶五之敦復而止于
  无悔盖四以柔居羣陰之間弱而无援乃欲獨復/以求濟未能復于仁也故不得无咎五以陰居尊
  賢人在下而無助僅以中順成其身而已未能普/其仁也故不克致亨聖人垂戒之意深矣上六居
[029-31a]
  復之終迷而不復本心既失則何虚靈知覺之有/哉此正孟子所謂自暴自棄不仁之甚者也彖以
  天地之至仁言之故一言而有餘爻以君子之求/仁言之故於得失之際一美一戒屢致意而不足
  也自漢以來易學不傳而天地之心不可得而見/盖千有餘載矣明道先生元氣之㑹渾然天成其
  啟發學者必使觀天地生物氣象且曰滿腔子是/惻隐之心是不假訓詁而復之義已森然于胸中
  矣上元迺先生舊游自昔有祠諸君肄業于其間/亦已久矣嵗在丙辰以十一月癸丑日南至越五
  日而為嘉平之朔潜陽微動生意始回裕齋先生/以當世大儒承道學正統特于是日屈審是先生
  領袖于斯堂之上命後學潘驥講復之一卦以觀/天地之心驥衰頺汩沒何足以發明夫易之奥旨
  然竊有聞焉復有二義復者天之道也復之者人/之道也一氣在天屈伸往來而不已者復也一理
[029-31b]
  在人萬古常存而不能無消息盈虚者復之也復/者天之所以行健復之者君子所以自强不息然
  天道未始外于人也諸君當陽復之時益盡人道/而求所以復之義則善端日生而徳之本在是矣
  若狃於舊習而無作新之機移于外誘而無務内/之實則日復一日嵗復一嵗終于迷而止耳非生
  生之義也敢併以晦庵先生賛復之説係于後萬/物職職其生不窮孰其尸之造化為工陰闔陽開
  一静一動於穆無疆全體妙用奚獨于斯潜陽壯/陰而曰昭哉此天地心盖翕無餘斯闢之始生意
  蓊然具此全美其在于人曰性之仁斂藏方寸包/括無垠有茁其萌有惻其隐于以充之四海其準
  曰惟兹今眇綿之間是用齋戒掩身閉闗/仰止羲圖稽經協傳敢賛一辭以詔無倦
 周應合開慶元年四月/以江東撫幹充
[029-32a]
  開堂講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聖賢之書要旨每寓于篇首大學之首掲明/徳新民止至善之要領孟子之首辨仁義與利之
  界限中庸之首明性道教之一原皆要旨也至若/論語一書孔門弟子記諸善言隐然自有次序先
  儒謂首篇乃入道之門積徳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因其所已言悟其所未言竊以為首篇之要又在
  首章首章之要又在首句首句之要又在首字論/語字字言仁為仁自為學始故學為論語之第一
  字人之第一事也先認得學字分曉方可與讀論/語然學之一字固有童能言之而老未知其要者
  何也學之為言效也效所當效者學之正效非所/當效者學之誤效虚無寂滅以相高者為異端之
  學效記問辭章以相夸者為世俗之學彼皆有所/效而自謂之學非吾聖門之所謂學也聖門之學
[029-32b]
  唯在于明善而復其初耳人之初生同得天地之/塞以為體同得天地之帥以為性性即理也理無
  有不善也無聖愚賢不肖之殊也祗縁所禀之氣/清濁粹駁或有不同故於本然之善或明或蔽明
  者全其初則上而為聖次而為賢蔽者失其初則/流而為愚為不肖是豈其初之固然哉所貴乎學
  者明其固有之善而復其已失之初省察克治變/化氣質必以聖賢為標的如曰顔何人哉希之則
  是如曰志伊尹之志學顔子之學如曰我所願則/學孔子如曰文王我師也如曰舜何人哉有為者
  亦若是此皆卓然有見而所效之不差也此善未/明而其初未復視聖賢殆若霄壌此善既明而其
  初既復則賢可至而聖亦可至盖天予之初本無/不同特人不善學棄其皆可聖賢之初而安于不
  可聖賢之陋此聖人之所深憫而望之以學也既/曰學矣必繼之以時習何哉盖學固在于知其理
[029-33a]
  尤在于能其事不知而能固無是理知而不能所/學何事故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謂學已知已
  能而用功不已之謂時習且如知得孝弟之理則/必習為孝弟之事無一時而不孝弟則可以學古
  者孝弟之人知得忠信之理則必習為忠信之事/無一時而不忠信則可以學古者忠信之人效之
  而不習非學也習之而不時不足以成其學也此/學而時習之所以為論語之第一句夫未知其理
  切于求知所知既通烏得不喜未能其事切于求/能所能既熟烏得不喜所知日深一日所能日熟
  一日黙識心通知能並進渙然氷釋怡然理順自/得之趣盖有悦懌于中而不可以語人者集註于
  此載程子之言有二先言時復思繹浹治于中故/説此言説生于所知也又言學者將以行之時習
  之則所學在我故説此言説生于所能也不亦説/乎所以繼于時習之後此首章之第一節也又申
[029-33b]
  以下文之兩節聖人豈無深意哉古之學者為已/此聖人意也程子所謂浹洽于中而所學在我者
  即為已之意也為已者務内也為人者務外也然/毫芒疑似之間正須明辨盖為已與為我不同為
  人與及人亦不同為已者以已之所當為而為之/非有所誘于外為我者牾于有我之私見我而不
  見物也及人者推已之善以及人視人無間于已/為人者但務求知于人而已之所存皆不實也但
  知為已而不知及人其弊將流于為我則䧟于異/端之學而非聖人之所謂學樂于及人而不樂于
  人之不知其弊又流于為人則溺于世俗之學亦/非聖門之所謂學故聖人之訓左瀾右截必欲學
  者為已而無為我之弊及人而無為人之弊此下/文兩節之意所以互相發明歟首言時習之説而
  必繼之以朋來之樂此欲學者為已而不流于為/我也盖性者萬物之一原非有我之得私其初同
[029-34a]
  則其善同其善同則其學同獨學之喜孰若與人/共學之尤喜自為君子之為幸孰若天下皆君子
  之為大幸學而有朋吾學不孤朋而逺來共學益/衆時習之説與衆共之則昔者在心之説今發為
  在外之樂説生于吾心之所自得樂生于衆心之/所同得盖人已同此一源而已時習而説工夫精
  宻朋來而樂氣象廣大此即大學所謂自新新民/之事莫非已分之所當為者徒知時習之為説而
  不知朋來之為樂則是知明明徳為已分事而不/知新民亦已分事視人與已截然為二其不流于
  為我者幾希矣既言朋來之樂而必繼之以人不/知而不愠此又恐學者狃于及人之樂遂流于為
  人之私也盖逺來之朋善之所已孚者不知之人/善之所未孚者以朋來為樂者非急于人知也樂
  其善之足以及人而人之善無以異于已也人不/知而不愠者非以已而忘人也盖所學在我本無
[029-34b]
  與于人之知不知也愠與樂正相對人不知與朋/來正相反樂朋來者公也愠不知者私也此及人
  與為人之所以不同也茍以朋之逺來為樂又以/人不知為愠則向之所學皆為求知于人計而所
  謂自得者實未嘗自得矣學有為己為人之異乃/君子小人之所由分為已之學至不愠不知而後
  驗亦君子之徳至不愠不知而後成集註于此載/程子之言曰雖樂于及人不見是而无悶乃所謂
  君子兩節之意豈非互相發明歟孔門弟子記諸/善言而掲此章于首篇之首者盖示人以入道之
  要也然此章雖有三節其實緊要祗在第一節盖/朋來而樂所以充時習之説不知不愠所以驗時
  習之説也第一節兩句𦂳要只在學字習者學之/工時者學之常説者學之味也若不先認得學字
  分曉不知所學之為何事則所習者差所説者亦/差樂與愠俱無往而不差皆由所效之未能審也
[029-35a]
  集註中明善復其初一句乃示人所以為學之準/的可不審諸其所謂善者何也即仁義禮智之理
  也分言則四専言則仁實包之故程子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天之所以命于人而人之所以
  為人者也不失其所以為人者則可以為賢為聖/者在此可以參天地賛化育者亦在此世之學者
  或未識仁之全體大用往往専指愛以為仁不知/愛固仁之用而不足以盡仁之體先儒謂仁只是
  當理而無私心此言實發三代而下儒者之所未/識也聖門傳道僅許顔曾克已復禮為仁顔子之
  所以學也仁以為已任曾子之所以學也故論語/第一章説一學字第二第三章便説出仁字仁之
  外無學也其所謂學學此而已其所謂習習此而/巳其所謂説説此而已朋來而樂此即已欲立而
  立人已欲逹而逹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意人/不知而不愠此即見無一毫私心為仁由已而由
[029-35b]
  人乎哉之意合而觀之皆仁也字字言仁于此益/信知聖門之所謂仁則知聖門之所謂學願與共
  學之士勉而進之以求無負天之予我者犯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上而
  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門
  之教何先曰學為先故論語首章先言學為學何/要曰仁為要故第二三章便言仁為仁何所始曰
  自孝弟始故言仁而必先于孝弟也仁者心之徳/愛之理孝弟者仁之事也言學而不及仁則學無
  所據依言仁而不及孝弟則仁無所從入愛固不/足以盡仁而愛者仁之用也愛莫大于愛親故善
  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此即是習為仁之始/事也自一家言之則父兄為在上之人由父兄之
  外而觀之凡尊于我長于我者皆我在上之人也/善事父兄無所干犯孝弟之行于内者也凡在上
[029-36a]
  之人皆無所犯即孝弟之推于外者也不能愛其/親敬其長者固無望其能愛敬于他人安有内能
  愛親敬長而外好犯上者乎安有小事不犯上而/大事好作亂者乎不好犯上比事父事兄地步又
  濶多少不好作亂比不好犯上地步又濶多少以/其善事父兄之心可以信其不犯上以其不好犯
  上之心可以信其不好作亂矣孟子首章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後其君與此一段辭不
  同而意相似學仁而不先孝弟便是不能習孝弟/于内而不能孝弟于外便是能習而不能推若事
  事習于孝弟則事事無犯上作亂之失人人習于/孝弟則人人無犯上作亂之失通天下都是孝弟
  之人都無犯上作亂者則天下所由平也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論性則仁為孝弟之本論其
  事則孝弟乃行仁之本人知得以仁為學又知得/習孝弟之事以為仁則事君事長愛民愛物之道
[029-36b]
  都從這上靣生出來仁猶穀種也孝弟即初發之/禾苗也仁民愛物即是苗上生出許多穀來也有
  子于此説一為字説一本字又説一生字字字精/切學者能味其言當知入道之序矣此章記有子
  之言方及為仁之本後章記夫子之言便及鮮仁/之戒何也此正是孔門弟子記言不茍教人有序
  兩章所以相比正慮人有毫釐之差程子謂孝弟/順徳也順之一字最善名狀孝弟者也然順得其
  正為孝為弟順失其正為謟為佞巧言令色盖謟/佞之為也以孝弟為順則不失其本心以謟佞為
  順則皆出于私心本心仁也私心非仁也仁與不/仁只就真偽上便見如孝弟之人愉色婉容怡聲
  下氣此是孝弟之真自然形見處若巧好其言辭/令善其顔色致飾于外務以悦人出于有心而為
  之皆聲音笑貌之偽耳若不如此别辨則巧令之/偽順與孝弟之真順若無以異仁與不仁何從而
[029-37a]
  見之哉故巧令鮮仁之戒所以比記于孝弟為仁/之後盖有深意不可草草看過去仁者心之徳愛
  之理所謂心之徳即專言之仁仁之體也所謂愛/之理即偏言之仁仁之用也孝弟為仁之仁此是
  言仁之用主愛之理而言也巧令鮮仁之仁此是/言仁之體主心之徳而言也此二章皆言仁必㕘
  而觀之槩可以識仁之體用矣其言外之意引而/不發學者須是反覆玩味仔細體認自然有得如
  此為學决然不差或者謂孝弟就事上言固言其/為仁之用矣信其為愛之理矣言色皆發于外者
  何闗于仁之體乎何與于心之徳乎殊不思言色/固非心之徳而足以驗其心之徳非指言色便為
  心之徳也言色固非仁之體而巧令足以害仁之/體非指言色便為仁之體也朱子曰致餙于外務
  以説人人欲肆而本心之徳亡矣愚故謂此仁字/主心之徳而言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
[029-37b]
  仁矣愚故謂此仁字主仁之體而言心之徳常存/則愛之理常充仁之體能全則仁之用必大行仁
  之事固不止于孝弟而孝弟乃其易為者能為其/所易則能行其所難自此充矣害仁之事固不止
  于巧令而巧令乃其易戒者能戒其所易則能禁/其所難自此始矣是説也豈惟有得于程朱之發
  明盖亦有得于孔顔之授受者顔子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顔子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視聽言動皆外也四/者禁于非禮仁便在此矣論語言仁莫妙于孔顔
  之授受無非禮之言動即所以為仁肆巧令于言/色則知其鮮仁自巧言令色而戒之則可進于四
  勿進于四勿即可學顔子之學學顔子之學即是/得孔門之仁得孔門之仁則不枉讀論語矣學者
  入道之初若只知有孝弟為仁之訓不知有巧令/鮮仁之戒則識仁之用而不識仁之體所學易得
[029-38a]
  差了愚故以首章之言學此兩章相繼而言仁乃/孔門弟子善于記言提其要以教人隐然有序不
  可草草看過若謂論語之言只是雜然記述非有/次序殆未深玩耳程子曰學者先讀論語如尺度
  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直須句句討分曉字字討分曉切已省察要下細
  宻工夫裕齋先生重莅江閫偕部使者帥諸僚佐/惠臨書堂命講論語敬取篇首章句敷繹其旨就
  正于宗工求/益于諸友云
 張顯開慶元年閏十二月以添差江州教授/權充景定二年正月薦除史館檢閲
  開堂講義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之書其首章乃一篇之體要也始
  言命性道教之原中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其下三十有二章更互演繹莫非此意
[029-38b]
  可謂至矣妙矣不可以有加矣然泰華之髙必由/跬步而登滄海之深必由舟航而泛中庸之徳豈
  無所自而入哉愚嘗虚心涵泳切已省察而得之/其第二十章内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五者兹所以為聖賢教人之定本學者入/徳之先務歟必由是而入焉則真積力久心與理
  融知命性道教之原而盡存養省察之要以致聖/神功化之極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畢矣世
  之人往往于首章則髙而畏之于五者則卑而忽/之畏之謂非可以躐至忽之又不能以勉至道之
  所以不明而不行者盖為此也且五者之旨字字/精切五者之序節節貫通學而曰博問而曰審思
  而曰慎辨而曰明行而曰篤乃精切之旨至博學/而后審問審問而后慎思慎思而后明辨明辨而
  后篤行乃貫通之序也夫人不可以不學人而學/學有博焉有約焉自其博而反諸約可也否則寡
[029-39a]
  陋固滯不足以周事物之理何以學為學則必有/所疑疑而問問有審焉有畧焉于其審不于其畧
  可也否則茍簡粗踈不足以得是非之實何以問/為既能反覆問難由師友以發其端又當研窮探
  討謹心思以究其極不思固不可或泛思而無益/或苦思而有傷皆非思之慎也如之何而弗思之
  慎既能研窮探討謹心思以究其極又當别白精/確明辨論以審其是不辨固不可或辨而差之毫
  釐或辨而失之近似皆非辨之明也如之何而弗/辨之明大抵曉得所以㑹説得説得可以驗曉得
  有明白無晦昧有洞逹無窒礙而後篤以行之表/裏之如一始終之不二則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具見于真履實踐之中而非狥于空言虚文之末/盖此五者前之四者正如行程目録後之一着乃
  着脚行去道逺果何難至之有是宜五者備矣自/然可以造中庸之閫奥賛化育參天地舉不越乎
[029-39b]
  是焉聖賢之言深切著明如此亦可已矣而復申/之以學之弗能弗措問之弗知弗措思之弗得弗
  措辨之弗明弗措行之弗篤弗措之言極而至于/人一已百人十已千雖愚必明雖柔必强之語凡
  學知利行之仁困知勉行之勇坦然在方䇿間聖/人可學而至意愈詳而辭愈切辭有盡而意無窮
  所謂聖賢沒千數百年其心至今猶在視耳提靣/命之訓有以異乎無以異也學者其可不書紳之
  乎其可不服膺之乎雖然學問思辨即致知也行/即力行也知行可以相有不可相無也學問得人
  之得也思辨得自得之得也人已所以相資而能/相成也横看竪看各有條理愈有精神皆不可以
  不之考也仰惟河南二程子命世大賢實始尊信/此書而表章之得有所考以續千載不傳之緒嘗
  有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旨哉言乎朱子白鹿洞規亦必掲
[029-40a]
  此五者以為為學之序至哉規乎夫子子思程子/朱子之言先後一揆千萬世學者入道之津梁也
  抑又聞之中庸章句中謂第二十章内語誠始詳/所謂誠者此篇之樞紐也盖誠者實而已矣此五
  者亦不越乎實而已矣大制使資相裕齋先生平/日踐履惟靠一實身居奎畫忠實不欺之堂心傳
  西山中庸實學之印比奉詔旨肅清上流榮還陪/京士民胥慶下車之始政教一新俾顯濫長明道
  書堂自揆迂拙何以當之辭避再三不得所請拜/祠開講輙以中庸為學之序五條為諸友演説而
  歸于實之一字焉因思丙辰之夏顯嘗以實之一/説為開講第一義今復于講尾申言之者何哉竊
  窺諸友之進修而不能無所見所以極言之而不/容巳實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實也以實謂
  信固此實也朋友有信亦此實也其體之所該者/雖甚大其用之所繋者則甚切學之博而實即存
[029-40b]
  于博學之中問之審而實即寓于審問之内以至/思之慎辨之明行之篤而實莫不行于慎思明辨
  篤行之際即此是實不必外求若夫學而不博非/實也問而不審非實也思而不慎非實也辨而不
  明非實也行而不篤非實也初不在于談高説妙/而只在于日用常行必也師友切磋以此實心講
  此實學務此實徳然後無負聖天子表勵儒學之/實意賢師帥作成人材之實功儻不相勉以實而
  或相與為欺非/惟不敢亦不暇
 胡立本景定元年准吏部差正任廸功郎充建/康府明道書院山長四月初十日到任
  開堂講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以大名大人之學也盖對小子之
  學而言三代之隆人生八嵗皆入小學及其十有/五年則入大學所謂大學者教之以修已治人之
[029-41a]
  道不但洒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而已也然/則大學之書首之曰明明徳者非為修已發歟繼
  之曰新民者非為治人發歟天道流行付予萬物/其所以為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已其所謂陰陽五
  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後有是氣及其生物則因是/氣之聚而後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得是理然後有
  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得是氣然後有以為魂/魄五臓百體之身氣即人心也理即道心也道心
  本無時而不明然有資秉之氣在焉則明者不常/明而明有時乎晦學乎學乎豈有他哉在明其本
  明之徳而已抑已之徳固明而人之徳未明豈天/生聖賢之本心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以我先覺
  覺彼後覺則新民之效著矣是知在此則為學不/在此則溺志卑汚流情物欲非吾之所謂學在此
  則為學之道不在此則馳心高虚用意放蕩非吾/之所謂道在之一字斷斷乎在此而不在彼歟人
[029-41b]
  而知在明明徳也則反而觀之吾心之徳本自靈/明本自瑩徹然或未免為資秉之氣所昏于是修
  已而上不可不篤加此學力焉庶幾學力一到則/徳之本明者至是而益明渙然而釋豁然而悟冏
  然而覺如纎塵既去而古鑑自瑩㣲沙既澄而淵/水自潔明之之功其偉矣乎是明也非外求其明
  也不過明其本明者而已此康誥之明徳大甲之/明命帝典之克明先儒直以為傳之首章釋明明
  徳歟此先儒所以謂明明徳者非有所作為于性/分之外歟人而知在新民也則泛而觀之人物此
  徳不相假借不相陵奪初無終不可變之氣質于/是治人而上不可不推行此學力焉庶幾學力一
  到則彼之未明者自是而可新同此一振刷同此/一滌濯同此一軒豁如黄鍾鼓動而萬彚皆森霽
  月行空而千林俱潔新之之功其溥矣乎是新也/非外求其新也不過新其未明者而已此盤銘之
[029-42a]
  日新康誥之作新詩之維新先儒又以為傳之二/章釋新民歟此先儒所以謂新民者非有所付畀
  増益之歟然明明徳可矣明明徳而不止于善善/而不止于至非明明徳之極功也新民而不止于
  善善而不止于至非新民之極功也此無他至善/者極至而無有不善者也先儒謂其為事理當然
  之極止于至善者厎止而無有不足者也先儒謂/其至于是而不遷之意是乃至精至當盡善盡美
  之域昭昭然為千萬世之凖的者夫不徒曰善而/必曰至善不徒曰至善而必曰止于至善斯其所
  以為大學歟學之為大尚孰有加于此然自後世/大學之道不明乃有不務明其明徳而徒以政教
  法度為足以新民者此則不知有修已之工夫者/也又有愛身獨善自謂足以明其明徳而不屑于
  新民者此則不知有治人之功用者也又有畧知/二者之當務顧乃安于小成狃于近利而不求止
[029-42b]
  于至善之所在者此又修已之工夫不竟而治人/之功用終于無成也先儒謂君子不得聞大道之
  要小人不得䝉致治之澤其于後之學大學者不/無遺憾歟雖然此講明之學也喫緊工夫全在體
  認所以體認者當於何而用力哉曰只在第一句/明明徳上盖我之明徳具在方寸善惡是非纎悉
  不昧出一言而不善矣忽焉自覺其非作一事而/悖理矣忽焉自悟其過是心何從而生哉皆明徳
  之具于心者發露爾人能自其所發而充廣之涵/養之致知格物以開其明誠意正心修身以遂其
  明以至無一日而不明無一息而不明則我之本/明者常明由是而推行之則民可新由是而究極
  之則至善可止而大學之能事畢矣書堂之設将/以為學也學豈有他哉學為修已治人之學耳昔
  先儒有言曰讀書之序且着力去看大學妄意賛/之曰讀大學之序且着力去看篇首之三言讀篇
[029-43a]
  首之三言且着力去/看明明徳之一語
 翁泳以上元縣/尉暫權
  開堂講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經一章傳十章傳之十章千五
  百四十六字固以經一章為一書之體要經之一/章二百五字則以此四句十六字為綱領也此言
  大學之道何所在曰在明明徳也在新民也在止/於至善也明徳者人之所得于天至明之徳朱子
  以虚靈不昧言之虚靈不昧指心而言虚靈言其/氣不昧言其理也泳在昔從先師受學嘗以明珠
  譬之此珠光輝赫奕若質之宇宙之間自是昭昭/靈靈雖寘之泥塗之中一旦滌去其汚染仍舊光
  輝赫奕然人心之明徳極其至也如帝堯之明徳/能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又豈明珠之所能擬焉獨
[029-43b]
  惜夫人汩于氣質溺于物欲自不能明之耳明徳/即是天之明命但明命以天所賦為命言明徳以
  人所受為性言耳明徳新民雖曰明徳者其體新/民者其用然亦只是以已昭昭使人昭昭盖聖賢
  既有以明其明徳又不忍天下之人自昧本原故/教天下之人皆明其明徳以天生烝民同有此明
  徳故我能明之不欲獨善其身必欲兼善天下也/此兩句只是一箇道理在止於至善者明徳須要
  明到十分新民亦要新到十分不但八分九分未/為至善便九分九釐九毫亦未為止於至善也如
  堯之仁舜之孝方是至善其他四端萬行皆倣此/推之須要到十分方為至善也大學一書只在此
  四句四句只是明徳新民止於至善而亡者又只/是明徳新民造其極處若論新民又只是使天下
  之人皆明其明徳而已實只一事而已自昔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只為此明徳新民止於至善
[029-44a]
  而已盖天能以此明徳賦之于人而不能使之自/明其明徳必生一神聖聰明睿智者出為億兆生
  人之主所謂作之君又以我之明徳教斯民皆明/其明徳所謂作之師我之自明與民作新都要到
  十分處方是極至此堯之克明峻徳必至于黎民/於變時雍是天下後世君師之模範否則雖曰能
  明其明徳又能新民只有一毫未止於至善亦非/大學之極功也學者當思天之所與我明徳赫然
  罔有内外與羲農堯舜禹湯文武初無少異自生/知安行之次必當視聽言動常見此理瞭然于心
  目之間如夫子所謂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如舜之見堯于牆見堯于羮則自終食
  不違三月不違以至于純亦不已而後可謂明徳/止於至善及其新民亦到十分極處而後謂之新
  民止於至善此大學之極功聖神之能事亦非出/于吾性分之外也上焉者合下完具謂之仁且智
[029-44b]
  在中庸則謂之曰性其次當自敬以致其知又力/行以終之謂之由智而仁在中庸則謂之教及其
  成功一也若其節目條理則先師之訓又有發于/朱子所未言者他日又當與諸君子共講焉程子
  所謂天下之公理不有益于彼必有益于此者也/諸君子玩味此四句要見天人之付受又要見體
  用之一原又要見神聖之極/功真知力行無一息之間斷
 
 
 
 景定建康志巻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