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21 景定建康志-宋-周應合 (master)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景定建康志巻十七   宋 周應合 撰
山川志序
疆域帝王之所定也山川天地之所作也金陵未邑秣
陵未縣建鄴未都之前或言地有王氣或言有天子氣
非山川融結氣何所指哉漢建安中諸葛亮曰鍾阜龍
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張紘亦曰金陵地形有王者
都邑之象自孫權之國江東以至我朝之建行闕帝王
[017-1b]
都邑實印斯言秦皇時望氣者言金陵五百年後有天/子氣乃斷其連岡長隴疏水為淮將以
泄其氣也自是四百九十年而晉元帝渡江中興江左/適符望氣者所言之數是知天地所作豈人力所能變
哉/嘗以山川形勢騐之鍾山來自建鄴之東北而向乎
西南大江來自建鄴之西南而朝於東北由鍾山而左
自攝山臨沂雉亭衡陽諸山以達於東又東為白山大
城雲穴武岡諸山以達於東南又東南為土山張山靑
龍石硊天印彭城雁門竹堂諸山以達於南又南為聚
寳山戚家山梓潼山紫巖夏侯天闕諸山以達於西南
[017-2a]
又西南綿亘至三山而止於大江此亮所謂龍盤之勢
也由鍾山而右近之為覆舟山為鷄籠山皆在宫城之
東南利便書曰呉太初宫晉太初宫及我朝宫城皆/北接覆舟山之麓牛首在其前即王導所謂天闕是
矣/又北為直瀆山大壯觀山四望山以達於西北又西
北為幙府盧龍馬鞍諸山以達於西是為石頭城亦止
于江此亮所謂虎踞之形也其左右羣山若散而實聚
若斷而實續世傳秦所鑿斷之處雖山形不聨而骨脈
在地隱然相屬猶可見也左則方山石硊山之間右則/盧龍山馬鞍山之間耆老相
[017-2b]
傳皆以為秦始皇/鑿斷長隴之所石頭在其西三山在其西南兩山可
望而挹大江之水橫其前秦淮自東而來出兩山之端
而注於江此葢建鄴之門戸也覆舟山之南聚寳山之
北中為寛平宏衍之區包藏王氣以容衆大以宅壯麗
此建鄴之堂奥也自臨沂山以至三山圍繞於其左自
直瀆山以至石頭泝江而上屏蔽於其右此建鄴之城
郭也楊萬里詩云周遭故國是山圍對景方知此/句竒偶上伏龜樓上望一環碧玉缺城西𤣥武
湖注其北秦淮水遶其南靑溪縈其東大江環其西此
[017-3a]
又建鄴天然之池也龍川陳亮論建鄴形勢東環平岡/以為安西城石頭以為重帶𤣥武
湖以為險擁秦淮靑溪以為阻是以王氣可乗而運動/如意昔人詩詠石頭城有山圍故國潮打空城之句則
石頭城實臨大江今大江逺石頭𤣥武涸/為平田靑溪九曲僅存其一非同昔日也形勢若此帝
王之宅宜哉然自越以來千七百年山川不改城郭屢
更人因地乎地因人乎昔周公定都洛邑曰有德者易
以興豈專恃乎山川哉山川不可以無考耳作山川志
山川志一
  山阜
[017-3b]
鍾山一名蔣山在城東北一十五里周迴六十里高一
百五十八丈東連靑龍山西接靑溪南有鍾浦下入秦
淮北接雉亭山漢末有秣陵尉蔣子文逐盜死事於此
呉大帝為立廟封曰蔣侯大帝祖諱鍾因改曰蔣山案
丹陽記京師南北並連山嶺而蔣山岧嶤嶷異其形象
龍實作揚都之鎮諸葛亮云鍾山龍盤葢謂此也舊/志
 事跡金陵地記云秦始皇時望氣者云金陵有天子
 氣乃埋金玉雜寳於鍾山 又云蔣山本少林木東
[017-4a]
 晉令刺史罷還都種松百株郡守五十株宋時諸州
 刺史罷職還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 庾
 闡揚都賦云元皇帝渡江之年望氣者云蔣山上有
 紫氣時時晨見 晉謝尚齊朱應呉苞孔嗣之梁阮
 孝緒劉孝標並隐於此 山謙之丹陽記曰出建陽
 門望鍾山與覆舟似上東門首陽之與北邙也 宋
 散騎常侍劉勔經始鍾嶺之南以為棲息聚石蓄水
 朝士雅素者多從之㳺又雷次宗元嘉中開館鷄籠
[017-4b]
 山文帝為築室於鍾山西巖下謂之招隱館 齊周
 顒亦於鍾山西立隱舍遇休沐則歸仍造草堂寺以
 處僧慧納寺即顒之所居也後顒出為海鹽令孔稚
 圭作北山移文以譏之 梁武帝於鍾山西置大爱
 敬寺江表上已多㳺於此 侯景反邵陵王綸率西
 豐公大春等馬歩三萬發自京口直據鍾山景黨大
 駭具舟欲逃 阮孝緒因母疾用藥須得生人葠舊
 傳鍾山所出孝緒躬厯幽險累日不獲忽一日鹿前
[017-5a]
 行至一所遂不見就求之果得 沈約郊居賦曰惟
 鍾巖之隱鬱表皇都而作峻葢望秩之所宗含風雲
 而吐潤又應教詩云靈山紀地德險峭資岳靈又云
 勢隨九嶷高氣與三山壯 寰宇記云自梁以前立
 佛寺七十所今存者六 陳大寳元年齊軍於秣陵
 故縣跨淮立柵引渡兵馬周文育侯安都頓白土崗
 旌旗相望齊軍潛至鍾山龍尾進至幙府山皆此地
 也 後主與張機㳺是山常以松枝代麈尾故梅摰
[017-5b]
 詩有千松麈尾之句 唐地理志江南道其名山衡
 廬茅蔣 大厯中處士韋渠年亦隱於此號遺名子
 顔真卿題其所隱之堂曰遺名先生三教會宗堂
 李白登梅崗望金陵詩有云鍾山抱金陵霸氣昔騰
 發 内有定林庵荆公王安石嘗讀書於此本下定/林寺寺
 記云宋元嘉中建上定林在寳公/塔東下定林在上定林西今皆廢米元童榜曰昭文
 齋李伯時寫荆公真像於壁楊次公為之賛荆公詩
 云定林修木老參天是也今獨庵屋數間餘皆不存
[017-6a]
  慶厯中大宋葉清臣嘗㳺鍾山之巖住八功德水
 後半嶺間可容數人公字道卿因名道卿巖 張文
 潛云予自金陵月堂謁蔣帝祠初出北門始辨色行
 平野中時暮春人家桃李未謝西望城濠水或流或
 絶多鵁鶄白鷺迤邐傍山風物夭秀如行錦繡圖畫
 中舊讀荆公詩多稱蔣山風物信不誣矣 陳軒金
 陵集云鍾山寳公塔名玩珠取龍玩珠之義梅摰詩
 云珠峰塔影孤 其山峰最秀者有屏風嶺巧石靑
[017-6b]
 林幽䆳如畫在明慶寺前山之東有八功德水在悟
 真庵後梅摰記云梁天監中有胡僧寓鍚於此山中
 乏水時有厖眉叟相謂曰予山龍也知師渴飲措之
 無難俄而一沼沸出後西僧繼至云本域八池已失
 其一自梁以來嘗取給御府寺僧云飲之可以愈疾
 又寳公塔西二里有洗鉢池興國寺西有道光泉以
 僧道光穿斸得名曰宋熈泉近宋熈寺之側寺東山
 嶺有定心石下臨峭壁寺西百餘步有白蓮庵庵前
[017-7a]
 有白蓮池乃筞禪師退居之所又北高峯絶頂有一
 人泉僅容一勺多挹之不竭皆山之勝處也
石頭山在城西二里案輿地志環七里一百步縁大江
南抵秦淮口去臺城九里自六朝以來皆守石頭以為
固以王公大臣領戍軍為鎮其形勝蓋必争之地云舊/志
 事跡宫苑記云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滅越置金
 陵邑即石頭城 江乘地記云石城山嶺嶂千里相
 重若一㳺厯者以為呉之石城猶楚之九疑也山上
[017-7b]
 有城因以為名 後漢建安十六年呉孫權乃加修
 理改名石頭城用貯軍粮器械今清涼寺西是也
 諸葛亮云石頭虎踞真帝王之宅 丹陽記石頭城
 呉時悉土塢義熈初始加磚累甓因山以為城因江
 以為池地形險固尤有竒勢亦謂之石首城范曅有
 初發石首城詩 六朝記云呉孫權㳂淮立柵又於
 江岸必争之地築城名曰石頭常以腹心大臣鎮守
 之今石城故基乃楊行宻梢遷近南夾淮帶江以盡
[017-8a]
 地利其形勢與長干山連接 晉伐呉王濬以舟師
 㳂江而下自三山抵石城劉夢得有王濬樓船下益
 州一片降幡出石頭之句 晉室中興常為險要必
 争之地 謝尚賜軺車鼓吹戍石頭 王氏舉兵明
 帝以温嶠守石頭 石城之東有巨石俗呼為塘岡
 乃王敦害周伯仁戴若思之處按建康實錄晉元帝
 永昌元年敦收周顗戴淵殺於石頭城東塘頹石上
 百姓寃之今記其處 蘓峻據石頭王師既集峻攻
[017-8b]
 大業壘陶侃將救之殷羨曰若救大業步兵不如峻
 但當急攻石頭峻必救之大業自解侃從之峻果棄
 大業而救石頭 孫恩至京口元顯守石頭 安帝
 時宋高祖北討徐道覆盧循乗虚而出帝即班師四
 月至都帝曰賊衆我寡分其兵則測人虚實若聚衆
 石頭則衆力不分遂移鎮石頭 義熈六年發居民
 治石頭城  宋文帝登石頭城極望謂江湛曰向
 使檀道濟在虜敢犯吾境邪 石頭倉城在石頭城
[017-9a]
 内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人至瓜歩丹陽尹徐湛之守
 石頭倉城沈攸之事起齊高帝入朝堂遣戴僧静將
 腹心至石頭經畧袁粲時蘇烈守倉城門僧静射書
 與烈夜縋入城 宋大明中以其地為離宫景和元年
 脩為長樂宫昇明中司徒袁粲出鎮於此 齊武帝為
 世子即以為世子宫後多以諸王鎮之  梁侯景反
 陳武帝與諸軍進景登石頭城望官軍之盛不恱乃
 以舣䑰貯石沉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靑溪十
[017-9b]
 餘里樓雉相接帝於石頭城西横壠築柵直出東北
 悉力乗之景遂大潰 王僧辯討侯景督衆軍沿流
 而下進軍於石頭之斗城 安陸王大春以寧遠將
 軍領戍軍事於石城 徐嗣徽招北齊兵至闕下栁
 達摩等保石城陳霸先於石頭南北岸絶其汲路又
 堙塞東門城中諸井達摩請和許之霸先陳兵石頭
 南門送齊人北歸及至皆殺之以後江邉有警必先
 據石頭以為捍禦 陳宣帝太建二年其城復加修
[017-10a]
 築以貯軍食 後主禎明元年徐孝克為都官尚書
 性清素常以石頭津稅給之 隋平陳置為蔣州城
 輔公祏據江東用為揚州公祏平又於城置揚州大
 都督府後移揚州於廣陵此城遂廢 唐武后光宅
 中徐敬業舉兵使其徒崔洪渡江修石頭以拒守敬
 業平分軍三百人守之尋置為鎮仍徙縣倉以實之
  韓滉觀察江東西德宗狩梁州乃築石頭五城自
 京口至土山修塢壁起建業抵京峴樓雉相望於石
[017-10b]
 頭城穿井皆百尺今五城遺址尚存時議者言滉聞
 車駕在外聚兵石頭陰蓄異志上疑之以問李泌對
 曰滉公忠清儉自車駕在外貢獻不絶且鎮撫江外
 十五州盜賊不起皆滉之功也所以修石頭者滉見
 中原板蕩為陛下將有永嘉之行為迎扈之備耳此
 為人臣忠篤之慮奈何更以為罪乎 李錡據潤州
 屬别將庾伯良兵三千人築石頭城 南徐州記江
 乗縣西二里有大浦發源於石城山東入大江此山
[017-11a]
 與盧龍幕府諸山相連迤邐達於京口 左太冲呉
 都賦云戎車盈於石頭葢謂石城也 庾闡涉江賦
 曰發中洲之曲泜背石城之巖岨 謝靈運撰征賦
 云次石頭之雙岸究孫氏之初基
覆舟山亦名龍山又名龍舟山在城北七里周迴三里
高三十一丈東際靑溪北臨真武湖狀如覆舟因以為
舊/志
 事跡宋書云覆舟山在縣東十里鍾山西形如覆舟
[017-11b]
  輿地志山在樂逰苑内 此山與鍾山形若斷而
 脈相連兩山之間土中有石墾者不入知其為山之
 骨也 宋武帝舉義兵討桓𤣥𤣥將桓謙屯於東陵
 卞範之屯覆舟山西以拒之宋武疑有伏兵謂小將
 劉鍾曰此山下當有伏兵卿可率部下徃取之鍾應
 聲馳進果有伏兵數百一時奔走 元嘉改名𤣥武
 山以其在城之北也 陳高祖時齊兵踰鍾山高祖
 衆軍分頓樂㳺苑東及覆舟山北斷其衝要齊軍至
[017-12a]
 𤣥武湖西北幕府山南將據北郊壇衆軍自覆舟東
 移頓郊壇北與齊人相對縱兵大戰即此地 宣帝
 太建七年輿駕幸樂逰苑採甘露宴羣臣詔龍舟山
 立甘露亭鮑昭有侍宴覆舟山詩 宫苑記云閬風
 亭甘露亭瑶臺皆在山上
鷄籠山在城西北六七里高三十丈周迴一十里輿地
志云在覆舟山之西二百餘步其狀如鷄籠因以為名
舊/志
[017-12b]
 事跡寰宇記云西接落星澗北臨栖𤣥塘 宋改名
 龍山以黑龍常見真武湖此山正臨湖上故名 元
 嘉十五年立儒館於北郊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開
 館於鷄籠山齊高帝嘗就次宗受禮及左氏春秋
 竟陵王子良嘗移居雞籠山下集四學士抄五經百家
 為四部要略千巻 晉元明成哀四帝陵皆在山南
幕府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三十里高七十丈按輿
地志在臨沂縣東八里晉元帝自廣陵渡江丞相王導
[017-13a]
建幕府於此山因名焉山上有虎跑泉其西巔有仙人
臺其北里俗相傳即古之宣武塲也舊/志
 事跡寰宇記云在城西北東北臨直瀆浦西接寳林
 山南接解浦 山有五峯南接盧龍石頭 宋文帝
 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入㓂至𤓰步登幕府山觀望形
 勢 三國典略曰齊師伐梁大至於鍾山龍尾周文
 育請戰陳霸先曰兵不逆風文育曰事急矣當決之
 何用古法抽槊上馬殺傷數百人齊軍乃退屯幕府
[017-13b]
 山又覇先衆軍自覆舟東移頓郊壇與齊人相對霸
 先自率帳内麾下出幕府山南與呉明徹沈泰等首
 尾擊之齊人大潰陳史載武帝破北齊軍四十六萬
 於幕府山下即此事也 後主禎明中嘗幸此山校
 獵 宋明帝高寧陵在山西晉王導温嶠亦𦵏山西
盧龍山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周迴一十二里高三十六
丈東有水下注平陸西臨大江今張陣湖北崗隴北接
靖安皆此山也舊/志
[017-14a]
 事跡晉元帝初渡江見此山嶺綿延遠接石頭眞江
 上之關塞以比北地盧龍山因以為名 此山舊與
 馬鞍山相接氣勢雄包自秦鑿為二後置都船埸聖
 妃廟其間至今溝内石骨連焉
馬鞍山在城西北十里西臨大江東與石頭城接高八
十五丈以形似得名舊/志
 事跡舊志載陳禎明三年宜黃侯慧紀遣南康太守
 魯肅以鐡鎖横江隋楊素與魯肅争馬鞍山四十餘
[017-14b]
 戰隋軍死者五千人指為此地今考之史傳陳無魯
 肅慧紀所遣者南康内史吕忠肅也所争馬鞍山乃
 在巫峽間非此地也山名偶同耳詳見諸辨
四望山在城西北一十里周迴三里高一十七丈東至
龍安西臨大江南連石城北接盧龍山舊/志
 事跡呉大帝嘗與葛𤣥共登鳯凰二年殺司市郎中
 陳聲投於四望山下 晉蘇峻反温嶠奉陶侃為盟
 主同赴京師嶠於四望磯築壘以逼賊曰賊必争之
[017-15a]
 設伏以逸待勞是制賊之一竒也
大壯觀山在城北一十八里周迴五里高二十八丈東
連蔣山西有水下注平陸南臨真武湖北臨蠡湖
 事跡陳宣帝起大壯觀於此山因以為名 太建十
 一年八月幸大壯觀因大閱武命都督任忠領步騎
 十萬陣於真武湖上登真武門觀宴羣臣因幸樂逰
 苑設絲竹之㑹仍重幸大壯觀振旅而還
直瀆山在城北三十五里周迴二十五里高一十七丈
[017-15b]
旁有直瀆洞東西有水流入大江舊/志
 事跡見直瀆下
 以上諸山皆在鍾山之右自城北綿亘達於城西
臨沂山在城東北四十里周迴三十里高四十丈東北
接落星山西臨大江西南有臨沂縣城
雉亭山在城東北四十里周迴六里高五十丈北與舊
臨沂縣相望今𨽻慈仁鄉俗又呼為騎亭山舊/志
 事跡石邁古跡編云舊說齊武帝東㳺鍾山射雉因
[017-16a]
 以為名或云呉大帝時蔣帝神執白扇乘馬嘗見形
 於此故又呼騎亭山
衡陽山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周迴九里高二十九丈在
清風鄉東臨清塘西北有水下湖南接雉亭山舊/志
 事跡舊傳朗法師嘗住此有衡陽神女忽來聽講後
 遂為此神因名其山曰衡陽今鍾山鄉資福院有神
 像可攷
攝山一名繖山葢其狀似繖也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周
[017-16b]
迴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二丈東連畫石山南接落星山
西北有水注江乗浦入攝湖舊/志
 事跡輿地志云江乗縣西北有扈謙所居村側有攝
 山多藥草可以攝生因名焉 江乗記云攝山形方
 四面重嶺 南史齊明僧紹住江乗攝山後捨宅為
 寺今棲霞寺是也山有千佛嶺按江緫棲霞寺記明
 僧紹居士之子仲璋為臨沂令於西峰石壁與度禪
 師鐫造無量壽佛大同六年龕頂放光齊文惠太子
[017-17a]
 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及宋江夏王霍姫
 齊田奐䓁琢造石像梁臨川靖惠王復加瑩飾嶺中
 道有沈傳師徐鉉張稚圭王雱等題名 梁紹泰中
 陳霸先與齊師戰大敗之追奔至攝山虜蕭軌誅於
 城下即此也 陳後主與江揔同遊有詩 陳軒所
 集金陵有懐攝山十題曰白雲庵清風軒唐公巖天
 開巖宴坐臺中峰澗明月臺品外泉醒石磬石
白山在城東三十里周迴八里高八十丈東接竹堂山
[017-17b]
南接蔣山北連攝山西有水下注平陸舊/志
 事跡輿地志云堦礎碑石及麒麟獅子以石為之者
 悉出於此山 南史梁散騎常侍韋載有田十餘頃
 江乗縣之白山天嘉元年遂築室居山屏絶人事不
 入籬門者十載
苻堅山在城東六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高六十丈北連
大城山舊/志
 事跡謝𤣥破秦歸謝安在墅城問其方略𤣥於原野
[017-18a]
 陳其營壘陣塲次序指此山曰此若苻堅駐軍之山
 也因以為名
大城山在城東七十里周迴二十二里高八十二丈南
連苻堅山西連鴈門山北連竹堂山
雲穴山在城東八十五里周迴二十里高九十七丈南
有水流入石驢溪有洞穴甚幽邃天欲雨則穴中雲出
因名之
癸山按十道四蕃志有癸山在城東北四十七里碑石
[017-18b]
磑礎多出於此
武崗山在城東二十五里里俗呼為石佛子廟舊/志
 事跡按石邁古跡編山有石佛十餘軀舊傳唐武后
 造未詳鄉民歲時祈禱一名墓山
土山一名東山在城東南二十里周迴四里高二十丈
無巖石故曰土山舊/志
 事跡輿地志云山下有湖自江山至京師此為半道
 今謂此山下道為半邏 晉石季龍入冦蔡謨所戍
[017-19a]
 自土山至江乗 太元八年秦苻堅率衆號百萬次
 於淮淝京師震懼命謝安征討大都督謝𤣥入問計
 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别有㫖既而寂然𤣥不敢復
 言乃令張𤣥重請安命駕出土山墅張宴親朋畢集
 方留𤣥圍棊賭别墅遊涉至夜方還府内逮明指授
 將帥各當其任又於土山營立樓館植林竹甚盛每
 携中外子姪往來逰集肴饌日費百金世以此頗譏
 之安殊不屑意 上元縣有兩東山一在崇禮鄉即
[017-19b]
 土山是也晉書謝安寓居㑹稽棲遲東山此安之舊
 隱也在㑹稽後於土山營築以擬東山今去縣二十
 里一在鍾山鄉蔣廟東北宋劉勔隱居之地勔嘗經
 始鍾嶺以為棲息及造園宅名為東山今去縣十五
 里陳軒金陵集載李白李建勲東山詩皆指土山而
 作 梁書宋謝朏十歲能屬文父莊㳺土山使朏命
 篇攬筆便就 梁末蕭正德亦修築以為墅 沈約
 郊居賦云臨巽隅兮縱目即堆塜而流盻雖東山之
[017-20a]
 培塿乃文静之所宴
張山按石邁古跡編在城東南三十里淳化鎮之北舊
𨽻江乗縣舊/志
 事跡南史齊欽明皇后𦵏江乗縣張山或云今城東
 北六十里章橋西又有張山亦古江乗境
青龍山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周迴二十里高九十丈今/溧
陽縣界别/有青龍山
 事跡南唐後主嘗校獵於此
[017-20b]
祈澤山有祈澤寺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周迴一十里高
五十丈東連彭城山北連青龍山舊/志
 事跡舊經云初法師嘗結茅於此有龍女來聽講既
 而神泉湧於講座下後遂為祈禱水旱之所因此得
 名
丁山在城東南四十里周迴一十七里高二十七丈
石硊山在城東南四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高二十七丈
在上元縣崇禮鄉去縣二十五里一名竹山舊/志
[017-21a]
 事跡祥符圖經云有大壟悉是石故名石硊或云硊
 亦作櫃每春夏水溢衆流匯此山横據秦淮之上以
 櫃遏水勢 輿地志秦始皇時望氣者云江東有天
 子氣乃東逰以壓之又鑿金陵以斷其勢今方山石
 硊是其所斷之處也 孫盛云東至方山有直瀆自
 瀆至此山或云是秦所掘山今方山西九里有大壟
 枕淮合壟悉是石京師溝塘累石悉鑿此壟取之
方山一名天印山在城東南四十五里高一百一十六
[017-21b]
丈周迴二十七里四面方如城東南有水下注長塘流
溉平陸輿地志湖熟西北有方山山頂正方上有池水
丹陽記形如方印故曰方山亦名天印山舊/志
 事跡秦始皇鑿金陵山疏淮水此山乃其斷者故沈
 約郊居賦云聊遷情而徙睇識方阜於歸津帯修篁
 於桂渚肇舉鍤於强秦陳沈烱詩云淮源比桐栢方
 山似削成 呉大帝為仙者葛𤣥立觀於此山 晉
 謝靈運東出鄰里送至方山嘗賦詩 宋何尚之為
[017-22a]
 尚書令元嘉末致仕退居方山著為賦 齊武帝嘗
 幸方山顧左右曰朕欲經始山之南復為離宫期勝
 新林苑徐孝嗣答曰繞黃山款牛首乃盛漢之事今
 江南未廣願少留神乃止 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
 齊人跨淮立柵度兵夜望方山嗣徽等列艦於青堆
 至於七磯以㫁周文育歸路文育鼓譟而發嗣徽等
 不能制今方山南有青堆垾即其地 𨽻句容者名
 東方山非此所謂方山也
[017-22b]
彭城山有彭城館在城東南四十五里周迴九里高二
十七丈西連祈澤山北連青龍山
湯山在城東南六十里西接雲穴山山不甚高無大林
木有湯泉出其下大小凡六處湯澗繞其東南四時常
熱禽魚之類入者輙爛以煑豆穀終日不熟草木濯之
愈鮮荗舊有湯泉館今廢餘見聖湯院/
雁門山在城東南六十里周迴二十里高一百二十五
丈西連彭城山南連大城山北連陵山舊/志
[017-23a]
 事跡山勢連綿類北地雁門故以為名○輿地志云
 山東北有溫泉可以浴飲之能治冷疾
竹堂山在城東南七十五里周迴一十六里高九十二
丈東連雲穴山西連白山南連大城山北有水下注平
舊/志
 事跡輿地志云白山雁門山竹堂山並連帶在建康
 縣東北綿聨三四十里
橫山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周迴八十里高二百丈舊/志
[017-23b]
 事跡山謙之丹陽記云丹陽縣東有橫山連亘數十
 里或云楚子重至於橫山是也又曰横望山四面望
 之皆橫故有是名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接連太平
 州界
戚家山在城南天禧寺東
 事跡鄭文寳南唐遺事云韓熈載居戚家山
梓桐山在城南一十五里高三十八丈山下有謝氏詩
樓及繙經臺基存
[017-24a]
聚寳山在城南雨華臺側上多細瑪瑙石俗呼為聚寳

紫巖山在城南一十五里高三十八丈舊/志
 事跡陳軒金陵集載李建勲春日紫巖山期客不至
 詩巖山在城南周迴一十五里有呉紀功德石 山
 謙之丹陽記曰秣陵縣南有巖山山西有石室山東
 大道左有方石長一丈刻勒銘題贊呉功德孫晧所
 建也宋孝武帝改曰龍山明帝泰始中建平王休祐
[017-24b]
 從上於巖山射雉日欲暮上遣左右夀寂之等逼休
 祐令墜馬因共毆殺之
夏侯山在城南二十二里周迴十里高三十五丈儀同
三司夏侯亶居此因名之
甑蔽山在城南二十三里周迴八里高二十五丈以形
似名之
牛頭山狀如牛頭一名天闕山又名仙窟山在城南三
十里周迴四十七里高一百四十丈舊/志
[017-25a]
 事跡六朝記自朱雀門沿御道四十里至山下西峰
 中有石窟不測淺深梁武帝於下建寺名曰仙窟山
 又云山南有芙蓉峰北有大石如卧鼓其山中空可
 坐數十人其高九尺上下有小石呉時呼為石鼓
 河圖内元經云山南峯地面有石洞高一丈五尺中
 有路相通時號為石鼓天欲雨則石鼓自鳴 宋書
 云山之南峰大明中嘗立南郊壇於其上 朱京登
 牛頭山詩有削成雙峰玉骨清之句 建炎四年岳
[017-25b]
 飛敗金人於清水亭烏珠復趨建康飛設伏於牛頭
 山上待之飛又以騎三百步卒二千人自牛頭山馳
 至南門新城為營遂大破烏珠之衆所獲負而登舟
 者盡以戈殪於水物委於岸者山積
觀子山在城南三十里周迴四里一百步高八十三丈
東有水下注新林浦舊/志
吉山在城南四十五里周迴三里高一十丈西臨大江
舊/志
[017-26a]
 事跡宋征虜將軍建城侯吉翰𦵏於此因以為名
大青山在城南四十五里周迴三十五里高一百二十
五丈西有水下注平陸
隂山在江寧西南一十二里臨大江舊/志
 事跡王導至此有隂山神見夢於導導乃以其事聞
 上為立廟時人遂名其岡曰隂山
三山在城西南三十七里周迴四里高二十九丈舊/志
 事跡呉志天璽四年晉琅邪王伷帥六軍濟自三山
[017-26b]
  晉書王濬自蜀發兵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
 抗於是順流鼓棹徑造 元和郡國志云王濬伐呉
 宿於牛渚部分明白前至三山即此三山也 輿地
 志云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峯行列南北相連
 號三山 鮑昭有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詩 謝元
 暉有曉登三山還望京邑詩 李白有詩云三山半
 落青天外是也
 自臨沂而下諸山皆在鍾山之左遶府城東北隅達
[017-27a]
 於城東轉東南隅以達於城南又轉西南隅及西而止
 於江與隔水石頭城馬鞍諸山相望其地脈山勢似斷
 而續似散而聚似逺而近環抱拱挹真如龍之盤也
 右在上元縣界
湖山在江寧縣南三十里周迴七里高七十丈上有湖
久旱不涸
車府山在江寧縣四十里周迴九里二百步高一百丈
六朝常於此山藏車乗器甲故名
[017-27b]
祖堂山在江寧縣南四十五里周迴四十里高一百二
十七丈東有水下注平陸舊/志
 事跡宋大明三年於山南建幽棲寺因名幽棲山
 唐貞觀初法融禪師得道於此為南宗第一祖師乃
 改為祖堂山
落星山在江寧縣西南五十里周迴二里高一十丈西
臨大江舊/志
 事跡舊圖經云昔有大星落於此因以名之
[017-28a]
銅山在江寧縣東南七十里周迴一十九里高一百丈
舊/志
 事跡昔人採銅於此山故名 陳軒金陵集載鮑昭
 過銅山掘黄精詩云銅山晝深沉乳竇夜涓滴即此
 也屬江寧縣句容縣北溧水縣西亦各有銅山皆舊
 日採銅處
烈山去江寧縣西南七十里近處真鄉舊/志
 事跡近烈洲臨江中流故曰烈山其山四面峭絶下
[017-28b]
 瞰大江風濤洶湧商旅常泊舟依山以避風絶頂叢
 棘中舊有侯將軍廟陳永定初王琳聚兵於襄陽以/窺臺城造黄龍舟千艘泊於荻
 港阿而發忽西南風急琳謂得天助張帆直抵臺城/而下陳將侯瑱泊舟三百於蕪湖隨後而發戰於烈
 山之下用抬竿以撞琳船遇之則破琳擲火焚之風/逆自焚遂大敗奔魏土人以侯瑱功烈甚盛故名山
 曰烈山以祠祀之歲久/舟人以為陳簰頭祠矣寳祐初忽有僧披荆棘建庵
 其上自名為江心䕶國寺曽慥百家詩選載晁無咎/云金陵南數十里江心烈
 山崪然特起猶金山也家人云安得隱居于此作一/絶云山如浮玉一峯立江似海門十頃開我欲此中
 成小隱莫教/山脚有船來
[017-29a]
白都山在江寧縣西南七十里周迴五百步高闕/ 丈
西臨大江舊/志
 事跡輿地志昔白仲都嘗於此山學道白日昇天因
 以為名 呉志諸葛恪誅子竦載其母而走孫峻遣
 將軍張承追斬於白都即此也
鼓吹山在城南八十里周迴一十七里髙八十丈東北
有水四望孤絶宋孝武大明七年自江寧縣南登山及
陵望臺葢登山奏鼔吹因以為名
[017-29b]
龍山在城西南九十五里周迴二十四里髙一百一十
二丈入太平州當塗縣北有水以其山似龍形因以為

慈姥山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二百步周迴二里髙三
十丈輿地志山積石臨江岸壁峻絶山上出竹堪為簫
管山南有慈姥神廟因名焉
天竺山在江寧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周迴一十七里髙
一十九丈舊/志
[017-30a]
 事跡東南有水下注慈姥浦其北連岡十里本名多
 墅山唐上元二年有天竺興福寺僧道融移寺於此
 山因以為名
 右在江寕界
茅山在句容縣東南四十五里周迴一百五十里初名
句曲山像其形也茅君得道更名曰茅山三十六洞天
之數第八者曰金壇華陽之天此山是也
 事跡史記封禪書云禹封泰山禪㑹稽晉灼曰本名
[017-30b]
 茅山呉越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羣臣更名
 茅山為㑹稽亦曰苖山 茅山記曰大茅山獨高處
 黑帝命東海神埋大銅鼎於山頂深八尺上有盤石
 鎮之又曰秦始皇帝二十七年遊㑹稽還於此山埋
 白璧一雙深七尺李斯篆刻文云始皇聖德平章江
 山巡狩蒼川勒銘素璧又曰王莽地皇三年七月遣
 使者章邕獻銅鐘五口黃金百鎰贈之於三茅君又
 曰光武建武元年遣使呉倫齎黄金五十斤獻三茅
[017-31a]
 君今山頂有埋金處上有聚石又曰中茅山獨高處
 司命君埋丹砂六千觔鎮於此山深三丈上有盤石
 鎮之其山左右泉流下皆小赤色飲之延年益夀左
 真人就司命君乞得一十二觔以合九華丹山頂石
 壇石案香鑪今存今三陽百姓多長夀者蓋太陽北
 陽朱陽三村耳 茅君内傳曰句曲山秦時為華陽
 之天三茅君居之因以為名外有金壇山因壇為號
 周時名其源澤為句曲之穴按山形曲折後人名焉
[017-31b]
  真誥曰漢宣帝時有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謂之
 茅山又曰金陵句容之句曲洞為第八洞天又曰句
 曲地肺土良水清謂之華陽洞天可以度世種民是
 處五災不生又曰金陵洞墟之膏腴句曲之福地履
 之者萬萬知之者無一内經福地志曰伏龍之地在/栁谷之西金壇之右可以高
 棲金陵之福地也許邁别傳曰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茅君雜記云一名句曲山即三十六
 洞天華陽第八洞天也周迴一百五十里東西四十/五里南北二十里洞五門三門顯二門隱又按陶先
 生茅山記略云東通王屋西達峨嵋南接羅浮北連/岱嶽漢元帝時咸陽人茅盈茅固茅衷並此山得道
[017-32a]
 故號茅山三人常乗白鶴各據一嶺唐咸通中東海/蓬萊觀龔道者初入此山辟穀茄芝十餘年後因月
 朔正旦焚香洞門恍惚之間得入洞中經由一十三/日備見洞府巖壁山川星辰日月靈異難詳 茅濛
 字初成華陽人也隱華山修道秦始皇三十一年白/日上昇是時先有民謡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
 昇入太清時下𤣥洲戱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始皇/聞之問故老曰此僊謡也於是有尋仙之意濛之元
 孫盈得道于金陵句曲山上昇為東嶽上卿司命眞/君太元眞人居赤城時來句曲邦人改句曲為茅君
 山圖經云漢時有三茅君各乗一白鶴來居其上故/號為三茅君世傳茅盈茅固茅衷皆茅濛之後也山
 在句容縣東南四十五里華山華陽縣皆在句容縣/ 王荆公有詩云一峰高出衆山巔疑隔塵沙道里
 千俯視烟雲來不極仰攀蘿蔦去無前人間已換嘉/平帝地下誰通句曲天陳迹是非分草芥紛紛流俗
[017-32b]
 尚師傳道蘇魏公頌詩三士隱淪地上林句曲前朅/來思訪 屬賦望遊仙松隱飛輪路雲收積玉巔華
 陽不知逺趨駕似行天茅周益公必大詩千峯溧陽/來勢若西南犇遥拱三 峯不敢迫至尊三茅如軒
 縣㳄第儼弟昆正西闢夷塗羣仙/之所門至今下泊宫往往彌旗旙山中有大茅峰在/崇
 夀觀北舊記云在崇僖觀北獨高處昔青童道君乗/颷舉少憩於此今猶有故颷輪之跡山之半有繡衣
 亭昔三天使者衣繡衣執金丹以九錫之命詔大茅/君故以為名山之巔有泉名曰一人泉汲之不竭
 中茅峰在積金山北其側有泉色赤而有味真誥/云飲之延年山下之民率皆眉夀而無疾
 茅峯在中茅峯之背有/如卧龍松左狃檜抱朴峰即大茅峰北/相連一峯是白雲峰
 在中茅/峯西五雲峰在小茅峯之側華陽洞上積金峯金/菌山東髙峰是也其峯甚峻昔茅君
[017-33a]
 以三月十八日駕五色之雲八景之輿/佇於此山逾時而去故號為五雲峰積金峯在大/茅峯
 中茅峯之間二峯相連其長阿中有連石古謂之積/金峰陶隱居所住之東有一横壟與之相對壟皆是
 石石形甚瓌/竒即此峯也疊玉峯圖經云大茅山上東南三山疊/積亦有洞穴俗多呼疊石石之
 與玉猶為同類又作三角呼三角山今與葛僊壇相/邇眞宗未生仁宗時嘗遣左璫詣茅山禱祈遇異人
 言玉真人已降生於宋朝璫問玉真人本是何人答/曰古燧人氏章懿皇后亦夢羽衣數百人從一僊官
 自空而下曰此託生於夫人及生宫中火光屬天始/行步常持槐木簡以筯鑚之真宗問曰何用曰試鑚
 火耳帝頋后妃曰異人之言/信不虚矣令刻石元符宮華蓋峯在崇夀/觀東南又有四
 平山真誥曰大茅西南有四平山俗謂之方山其/下有洞屋名方臺又曰幽館惟得道者處焉
[017-33b]
 常山秦始皇登句曲山北嘆曰廵狩之樂莫過於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爾乃羣臣並稱夀歎曰
 良為常矣乃改句容/北垂為良常之山華姥山茅山記孫寒華即呉大/帝之孫女於茅山修道
 成冲空而去號其山為華姥山徐鉉復禁山記曰華/陽洞天金陵福地羣僊之所都㑹京福之所興作故
 其壇宇之盛答享之殷修奉之嚴樵牧之禁冠於天/下聖厯中官失其守望拜之地多所荒蕪天祐間正
 素先生王君棲霞始復禁山之地由良常洞至雷平/山十里而近入於萌𨽻者盡贖之芻蕘者不得輙至
 墟墓不得雜處蓺樹蔽野植松為門川梁必通榛穢/必剪建方壇於雷平之上造高亭於良常之前朝奉
 有至誠之地㳺居有稅駕之所姜巴古國秦望舊封/肅然清光復如開元天寳之盛矣陳軒金陵集張公
 環詩云人間獨有當時月山/際猶無後世樵葢謂此也
[017-34a]
 𠡠禁山碑訪聞茅山界内祠廟寺觀之側樹木多有/諸色不頋條法擅行樵採及放野火焚燒
 山林須議專行指揮國家方延景貺以祐烝民眷彼/名山存于方志或仁慈所治或眞宇攸依是為降福
 之場允為棲神之所故宜加禮敬答儲休豈可斤斧/竟臻樵蘇無節致嘉生之罔植使靈跡以何觀爰伸
 禁止之文用表肅恭之意令下昇州潤州候宣命到/於茅山四面立定界止嚴行指揮㫁絶諸色人并本
 寺觀祠宇主首已下自今後不得輙有樵採斫伐及/放野火燒𦵏令地分廵檢官吏耆生壯丁覺察檢校
 如有違犯便仰收捉押送所屬州縣勘㫁訖枷項示/衆半月滿日䟽放如斫伐數多情理難恕即仰收禁
 奏候指揮當行決配如是逐寺觀祠宇之外無有供/燒柴山不是古跡之内久來存留樹木即仰本縣官
 吏與寺觀等主者同共指定界止堅立標記方得採/取若是已有斫伐延燒到樹行稀疎處亦仰隨處州
[017-34b]
 縣勒定數目去處常依時栽種補填務要别無空闕/即不得輙便搔擾仍將此宣命指揮於寺觀門首及
 往來要路鐫石曉示知悉/大中祥符二年奉勑如右
絳巖山一名赭山在句容縣西南三十里周迴二十四
里高一百六十五丈上有龍坑祠壇舊/志
 事跡地志云漢丹陽縣北有赭山其山丹赤故因以
 名郡 寰宇記云本名赤山唐天寳中改為絳巖一
 名赭山一名丹山丹陽之義出此山極險峻臨平湖
 山之巔頗坦夷惟隻路可通舊傳五季之亂居民避
[017-35a]
 難於上徃往獲免後斸山者常於其地獲銅錠劔器
 之屬建炎兵火鄉民又依之以免禍者甚衆
姜石山在句容縣西北二十五里有梁南康簡王墓
射鳥山在句容縣西北五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高一十
七丈
五棊山在句容縣北五十里周迴二十里高二十五丈
銅山在句容縣北六十里周迴二十里高八十七丈以
舊出銅故名
[017-35b]
戍山在句容縣北六十里周迴一十一里高一十五丈
北臨大江俗傳沈慶之屯兵於此因以戍名
竹里山在句容縣北六十里按方輿記云行者以其途
傾嶮號曰飜車峴鮑昭有行飜車峴詩
 事跡元和郡國志云山間有長澗高下深阻舊說似
 洛陽金谷隆安二年王恭舉兵於京口仗劉牢之為
 爪牙使帳下督顔延為前鋒牢之至竹里斬延以降
 還襲恭宋武帝起義自京口至江乗破桓𤣥將呉甫
[017-36a]
 之於竹里移檄京師
華山在句容縣界按方輿記云梁武帝輿駕東行至此
山因問華山何如蔣山高薛對云華山高九里似與蔣
山等泉水倍多
花碌山在句容縣北五十里周迴一十七里髙二十六
丈舊有礬坹
秦山在句容縣南三里有明月灣通秦淮父老相傳謂
謝安月夜乗舟垂釣於此今釣基尚存
[017-36b]
鬱罡山在小茅峰之東北草木鬱茂故以為名俗呼為
大横山學道者多居於此山下有泉昔有人就此合神
丹而升𤣥洲山之東有古越翳王塜
龍尾山在大茅峰之東隱然而髙狀若龍尾焉案茅山
記云從大茅一嶺直至山東接延陵界如龍狀大茅山
為頭壟如龍尾故以龍尾為名
東方山在句容縣東南四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髙四十
二丈東連僊几山
[017-37a]
周山在句容縣南三十五里周迴一十里髙一十丈
伏龍山在栁汧之間栁汧即栁谷泉與中茅峰相近狀
如龍其上産金昔人採之
雷平山在伏龍山之東周時有雷氏養龍來徃此山與
許長史所營之宅相對其山北有栁汧水或名曰田公
泉昔田公嘗居此
方隅山在雷平山之東北以三小山相隅故也昔有人
合九鼎丹於此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源館
[017-37b]
丁公山乃積金峰之西麓也今崇禧觀以為主峰
僊韭山在崇夀觀西獨小山也眞誥云姜叔茂種五辛
菜常賣此以市丹砂今山多大韭即其種也
崙山在句容縣東北五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髙一十七
丈東連駒驪山四十二福地也唐肅宗時謁者伍達靈
在此山得道丹成之後記於石壁在絶頂尚存髣髴可
辨山下又有伍達靈潭
駒驪山在句容縣東北六十里周迴二十五里髙三十
[017-38a]
九丈
僊姑山在句容縣東四十里茅山之側周迴五里髙一
十丈
僊几山在句容縣東南四十里茅山側周迴三里一百
步髙八丈東連僊姑山
丫頭山在句容縣東南三十五里周迴一十五里髙四
十二丈東連僊几山
浮山在句容縣南三十五里周迴一十里髙一十二丈
[017-38b]
西接周山
胄山在句容縣北三十五里周迴一十二里髙一十六

亭山在句容縣北三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髙二十丈
青山在句容縣北六十里鬱罡山西乾元觀北周迴一
十里髙一十三丈北臨大江又觀東一山名東靑山西
一山名西靑山東青山在茅司徒廟東
土石山在句容縣東三十里
[017-39a]
虎耳山在句容縣東三十里
岡山石名此山為福地記云岡山之間有伏龍之鄉可
以避病
鼈足山在僊韭山之西
竹山今藏眞觀前一山上多篠者是也陶隱居云自大
茅山南後韭山竹山呉山方山從此疊嶂達乎呉興天
目諸山至乎羅浮窮乎南海也
 右在句容縣界
[017-39b]
中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五里髙一十丈周迴五里圖
經云宣州中山又名濁山溧水縣東一十里不與羣山
連接古老相傳中有白兔世稱為筆最精元和郡國志
云中山出兔毫為筆精妙山前有水源號曰濁水輿地
志云宣州溧水縣有濁山有濁水流演不息即此也舊/志
 紫藝苑雌黄云比觀張文潛明道雜志首載白樂天/ 毫筆詩云宣城石上有老兔食竹飲泉生紫毫子
 嘗問宣州筆工云毫用何處答曰皆陳亳宿州客所/販宣自有兔毫不堪用葢兔居原則毫全以出入無
 傷也宣兔居山出入為荆棘樹石所傷毫例短秃則/白詩非也白公宣州發解進士宜知偶不問爾按北
[017-40a]
 户録說兔毫處云宣州歲貢青毫六兩紫毫三兩而/後又云玉羲之歎江東下濕兔毫不及中山由是
 言則宣城亦有兔毫不及北方勁徤為可用也然則/毛頴傳李太白詩所言中山非溧水之中山明矣
東破山在溧水縣東南五十五里髙二十三丈周迴一
十七里梁大同二年採銅於此
東廬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五里髙六十八丈周迴二
十里有水源三一源自山西流入秦淮一源出山東北
流入馬沉港一源自山東南呉漕流入丹陽湖山謙之
丹陽記云縣東有廬山與丹陽分界十道四蕃志太平
[017-40b]
寰宇記皆云俗傳嚴子陵結廬於此或云形似廬舍因
此為名
馬占山在溧水縣東南三十五里髙一十八丈周迴一
十三里梁大同二年採銅於此
㔶船山一名感泉山在溧水縣南一十二里髙二十一
丈周迴一十八里山隂有青絲洞泉脈泓澄四時不竭
南有張沈二士書堂井臼遺址不知何時人也
杜城山在溧水縣南一十二里髙六十丈周迴五十五
[017-41a]
里隋大業末杜伏威嘗屯軍於此因號杜城山舊有廟
及戰場
竹澗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八里髙一十二丈周迴八

石城山在溧水縣東南二十五里周迴二十四里髙六
十丈上舊有石城院泠水亭基
小茅山在溧水縣西南五里髙一十七丈周迴四里
荆塘山在溧水縣南一十里髙三十七丈周迴二十里
[017-41b]
稟丘山在溧水縣西三十里髙三十七丈周迴二十里
上有井泉及稟丘山寺基唐太和中寺廢有石龕方丈

鳯棲山在溧水縣西南七十里髙一十六丈周迴八里
西並石臼湖父老云昔有鳯凰棲其上因得名曰凰棲
此山屬儀鳯鄉迤北有鳯賢圩今作黄西非也
臘山在溧水縣西南六十里髙一十四丈周迴一十五
里西並石臼湖
[017-42a]
雀壘山軍山㙮子山馬頭山並在溧水縣西南七十五
里石臼湖内
澳洞山在溧水縣西南二十五里髙三十一丈周迴一
十八里内有祈雨潭禱之多應
游子山在溧水縣南八十二里髙二十丈周迴一十里
上有石壇舊經云昔孔子適楚嘗經此山
蘆塘山在溧水縣東南二十三里髙一十五丈周迴二
十二里梁大同二年嘗採銅錫於此
[017-42b]
琛山在溧水縣西一十五里髙一十一丈周迴一十五
里舊經云山嘗産玉因此得名
囘峰山在溧水縣東南四十里髙三十七丈周迴一十
七里上有龍池下有龍泉東有水注平陸
石羊山在溧水縣西南三十七里髙七十丈周迴四十

土山在溧水縣南五十里髙一十丈周迴六里
三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里髙九丈周迴一十里
[017-43a]
官塘山在溧水縣東南二十五里髙一十一丈周迴一
十五里下有大塘
芝山在溧水縣東南七十里髙三十九丈周迴四十里
上有李子洞燕洞相去三百歩昔宣州田頵舉兵邑人
攜老幼於此避難可容數千人李洞有泉沸涌燕洞有
石燕遇雨則飛晴則還落為石
銅山在溧水縣西四十里髙二十四丈周迴一十三里
舊經云昔嘗採銅於此今爐冶舊址猶存
[017-43b]
玉泉山在溧水縣南一百一十里髙三十二丈周迴一
十八里
卧龍山在溧水縣北二十三里髙一十四丈周迴一十

赤虎山在溧水縣北三十三里髙一十丈周迴十里
白石山在溧水縣北二十里髙一十丈周迴十一里
荆山在溧水縣東南七十里髙四十二丈周迴二十里
舊志云即卞和獲玉之地誤也卞和泣玉荆山之下其/山乃在荆州不在揚州
[017-44a]
峒峴山在溧水縣東二十里髙一十丈周迴八里
李墅山在溧水縣東三十里髙二十丈周迴一十六里
與句容縣茅山相接
鹿子山在溧水縣東一十五里髙一十丈周迴九里東
接峒峴山
浮山在溧水縣東三十七里髙三十丈周迴二十里與
句容縣茅山相接
僊杏山在溧水縣東南四十三里髙三十丈周迴一十
[017-44b]
三里舊經云絶頂有杏林及僊人足跡因以名之又有
僊壇三所及丹井一名僊壇山下有清泉流入丹陽湖
 元祐中知縣周邦彦有僊杏山詩云僊人藥光明夜/燭種杏碧山如種玉春風裂石鳯收花赤顆離離照
 山谷卿雲承日作隂潤猛虎守山防採斸髙眞筐篚/入時貢望拜通明薦新熟珠旒頷首一破顔氣壓蟠
 桃羞若木自從移植近星榆山水無光靈鬼哭長松/枯倒流液盡㩴疎索藤多樸&KR0554我思百年訪靈異羽
 褐雖存言語各本非民上宰官身欲斷人間煙火穀/行尋幽洞覔丹砂儻見臞僊騎白鹿便應執箒洗僊
 壇不用纎/纎掃塵竹
愛景山在溧水縣東北二十五里髙一十三丈周迴一
[017-45a]
十里與烏山相接
烏山在溧水縣北二十里髙二十八丈周迴十五里
鷄籠山在溧水縣北三十里髙一十七丈周迴一十二
里與爱景烏山相接
方山在溧水縣東南六十五里髙一十二丈周迴九里
南有青龍洞與芝山相接
赭山在溧水縣東南五十里髙一十九丈周迴二十一

[017-45b]
靈嶽山在溧水縣東南六十里髙二十一丈周迴一十
五里
南鷄籠山在溧水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髙三十二丈周
迴二十里
遮軍山在溧水縣南八十五里髙五十五丈周迴二十
三里山北有水下入固城湖
太山在溧水縣南七十六里髙三十四丈周迴二十五

[017-46a]
秀山在溧水縣南九十五里髙二十三丈八尺周迴九
里一百步西南有水下注平陸舊名秃山近因秦氏居
之遂易今名
禪林山在溧水縣南八十里髙四十一丈周迴一十八
里上有寺
黃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里髙九丈周迴一十里
溧陽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二里髙二十五丈周迴七
里一百步俗號馬鞍山取其形似也
[017-46b]
濁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里髙一十丈周迴五里山北
濁水出焉輿地志云溧水縣有濁山下有濁水即秦淮
之源也
 右溧水縣界
巖山在溧陽縣西十一里周迴五里髙二十丈晉咸和
中李閎追及張健之所
桂林山在溧陽縣西南三十里周迴十五里髙五十丈
汪内翰藻記挹秀堂云南則翠隂晴嵐與人應接者桂
[017-47a]
林諸山也
龍潭山在溧陽縣南四十五里周迴十五里髙二十七
丈上有龍潭清澈見底潭側有龍王祠禱之有應
虎山在溧陽縣西南五十里周迴五里髙二十丈
青山在溧陽縣南六十里髙十七丈周迴十里
神山在溧陽縣南四十里髙五十丈周迴二十里
朝山在溧陽縣西南二十里髙十五丈周迴五十里
盤白山一名髙邃山在溧陽縣西南四十里髙五十六
[017-47b]
丈周迴十里今太虚觀在其下故俗名觀山第二峰石
上有僊人跡觀有碑載晉盤白真人事跡
伍牙山一名護牙山在溧陽縣西南六十里髙一百七
十丈周迴四十里舊/志
 事跡輿地廣記云子胥伐楚還呉經此山故名伍牙
 建康志云俗傳伍子胥美齒牙避楚至此恐為人所
 識以石擊毁其牙山神為震護之不毁因名護牙二
 說未知孰是山下有子胥廟
[017-48a]
荆山在溧陽縣西南四十里髙六十丈周迴二十里山
下有泉歲旱&KR1269以溉稻
獨山在溧陽縣西南六十五里髙二十九丈周迴一十

䥫冶山一名䥫峴山在溧陽縣西南七十里髙一百八
十丈周迴二十里山謙之丹陽記云永世縣南䥫峴山
出䥫今揚州鼓鑄之輿地志云前代鑄錢處
三王山一名三首山在溧陽縣西南五十里髙二十丈
[017-48b]
周迴一百餘步舊志云相傳楚王與眉間尺并一客三
首𦵏此因為名
銀方山在溧陽縣南五十三里髙三十六丈周迴十五

結都山在溧陽縣南五十里髙五十八丈周迴一十八

鷄籠山在溧陽縣南十二里髙十七丈周迴三里
屏風山在溧陽縣南十五里髙九丈周迴五里一百二
[017-49a]
十四步山形如屏風
泉山在溧陽縣南二十里
石屋山在溧陽縣南六十里髙三丈周迴一百步山西
有鑄劔坑舊志云呉王使歐治子鑄劔於此
□山在溧陽縣南二十五里髙十八丈周迴五里□字
土人音溝字書未見
懸鼓山在溧陽縣南五十里髙六十丈周迴二十二里
遠望若垂鼓然故以名
[017-49b]
氲里山在溧陽縣南五十里髙四十六丈周迴一十五

金山在溧陽縣南五十里髙五十丈周迴三十里
松山在溧陽縣南七十里
鐡山在溧陽縣東南五十里髙六十丈周迴二十八里
古嘗出鐡今坑冶遺跡猶存唐書地里志溧陽有鐡此
即其地
新婦山在溧陽縣東南五十里髙三十五丈周迴一十
[017-50a]
八里
三鶴山一名僊山在溧陽縣東南六十里髙八十丈周
迴十五里昔有潘氏兄弟得道化鶴
銅官山在溧陽縣東南五十八里髙十八丈周迴十六
里昔嘗出銅故名唐書地里志溧陽有銅此其地也今
土中熒然有銅如麩狀然堇堇取之不足以償費
雲泉山一名下山一名夏山在溧陽縣東南三十五里
髙二十二丈周迴十里上有泉雲氣出焉山上有浄土
[017-50b]

金鷄山在溧陽縣東十里髙十二丈周迴五里
&KR1432山在溧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周迴十里髙
十一丈周處風土記云昔有&KR1432姓姥於此得道按廣韻&KR1432
烏后切山名在溧陽集韻云山名在陽羨寰宇記云常
潤等州分界於此山之巔
大岯山一名大巫山一名浮山在溧陽縣東北四十五
里洮湖中周迴三百五十步髙八丈與宜興金壇二縣
[017-51a]
接界山形孤秀顓顓居水中望之若浮周處風土記云
洮湖中有大岯山唐地里志云溧陽有湖山皆指此也
唐史嶷撰史憲神道碑云坏山右轉洮水前臨坏字乃
為岯今從之坏岯二字土人皆音浮字書未見陶隠居
尋山志云石孤聳以獨絶岸垂天而似浮謂此山也
小岯山一名小巫山在溧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洮湖中
周迴四里髙五丈輿地志云延陵永世二縣界中有小
岯山山下有石堂堂内有虎跡水涸即見
[017-51b]
張㳇山在溧陽縣東北二十五里周迴三里髙七丈
大蒻山在溧陽縣北四十五里洮湖東周迴四里髙一
十丈
小蒻山在溧陽縣北四十里洮湖東周迴二里髙六丈
雷公山一名雷山在溧陽縣北三十七里周迴五里髙
十二丈巖石竒怪泉流潔清舊志云俗傳有雷公鑄劔
於此因以為名今法興寺在其下
落霞山一名霞山在溧陽縣北四十里周迴三里髙九
[017-52a]
丈聖塔院在其下故又名聖塔山
平陵山在溧陽縣西北三十里周迴三里髙三丈舊經
云晉成帝咸和四年李閎執蘇逸於此
土山在溧陽縣北三十五里周迴三里髙十二丈
黃金山在溧陽縣北七十里周迴二里髙十三丈雨後
土色如金
瓦屋山在溧陽縣西北八十里周迴二十里髙一百六
十七丈形連亘兩崖稍隆起宛如屋狀李白嘗游溧陽
[017-52b]
望瓦屋山懷古賦詩
丫頭山一名丫僊山一名丫山在溧陽縣西北八十里
周迴三十里髙一百八十五丈其山兩峯峩然齊髙如
髻聳秀可觀
分界山在溧陽縣西北八十里溧水溧陽二縣分界此
山之巔
曹山一名曹姥山在溧陽縣西北八十五里周迴二十
里髙八十四丈舊志云昔曹姥獨居此山死于石室𦵏
[017-53a]
山下後人為置聖姥祠祈禱多應
秀山在溧陽縣西七里周迴一里髙十一丈
菱山在溧陽縣西十里周迴四里髙十七丈山有龍潭
禱之有騐
姥山在溧陽縣西十里周迴六里髙十二丈
大石山在溧陽縣西十五里周迴七里髙二十二丈舊
志云上有龍穴禱雨有應
黃山在溧陽縣西四十二里周迴三里髙五丈舊志云
[017-53b]
黃鶴僊人於此得道因以名今有觀
谷山在溧陽縣西四十里周迴二里髙十二丈
漁父山在溧陽縣西十五里
燕山在溧陽縣西九里周迴五里髙二十一丈
投龍山在溧陽縣西十一里周迴六里髙十二丈
石門山在溧陽縣西十三里周迴四里髙十丈
吕長山在溧陽縣西二十里周迴四十里髙七丈
芝山在溧陽縣西八十里周迴二十五里髙四十五丈
[017-54a]
舊志云山中嘗出芝草因以為名故老相傳梅福嘗游
隠於此
花山在溧陽縣西四十五里周迴六里髙十五丈
 岡嶺壠峴坡墩墅/
白土岡北連蔣山其土色白周迴一十里髙十丈南至
秦淮賀若弼進軍鍾山魯廣達於白土岡與若弼旗鼓
相對隋軍退走
黃龍岡在上元縣鍾山鄉去縣十里舊傳有黃龍見於
[017-54b]
此故名
武帳岡按宫苑記古宣武城其地本宋文帝閲武帳今
謂之武帳岡南史元嘉二十二年建宇於岡上
落星岡一名落星墩在城西北九里周迴二十六里髙
一十二丈又江寧縣西五十里臨江亦有落星岡
 事跡梁王僧辯於石頭城連營立柵至落星墩以拒
 侯景景大恐即此也 陳顯達舉兵以數千人登落
 星崗新亭諸軍聞之奔還宫城大駭 抱朴子曰落
[017-55a]
 星岡呉時星落 李白嘗於落星石以紫綺裘換酒
 飲為歡皆此地也
孫陵岡詳見商飈館九日臺
段石岡在城南二十里長十二里髙二十二丈丹陽記
云巖山東有大碣石長二丈折為三段因以名岡詳見
三段石
石子岡一名石子墩在城南一十五里長二十里髙一
十八丈呉志云諸葛恪為孫峻所害投之於此岡先是
[017-55b]
童謡云諸葛恪何弱弱蘆单衣篾鈎絡於何相求成子
閣成子閣反語石子岡也輿地志宋大明中起迎風觀
於其上舊經云俗說此岡多細花石故名石子岡
塘岡石邁古跡編云石頭城之東有巨石俗呼為塘岡
 事跡晉大興五年王氏收周顗戴若思殺於石頭東
 塘頹石上百姓寃之至今紀其處
金陵岡在府城之西龍灣路上耆老言乃秦厭東南王
氣鑄金人埋於此昔有一碣刋其文曰不在山前不在
[017-56a]
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後因砌
靖安路失之詳見金陵辨
梅嶺岡在城南九里長六里高二丈舊經云東豫章太
守梅頥家于岡下因名之上有亭為士庶游春所黄度/詩梅
 岡丘壟已難尋堪恨吴兒太忍心聞/道土山漂擘處原頭叢薄不成隂
朱年壠案金陵故事在江寧縣南六十七里皷吹山前
年生齊末兵亂中母亡廬墓終身負薪有白兎紫芝生
于壠至今名其居為孝感
[017-56b]
千佛嶺在攝山栖霞寺之側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
竟陵文宣始安王及宋江夏王霍姬齊田奐等琢石建
像梁臨川靖惠王復加瑩飾嶺之中道石壁有沈傳師
徐鉉張稚圭題名
桂嶺在鍾山南明慶寺後上有桂樹因以為名楊虞部/詩歩歩
 髙如月裏攀拂雲枝葉伴雲間開花結子清香逺應/似淮南一小山 馬野亭詩桂花千樹占岑巖絶勝
 淮南一小山蕭籟有時吹木末天香無限滿人間懸/知彼處有金粟為見如今聞麝蘭躡磴縁崖期採摘
 分明如向/月中攀
[017-57a]
栽松峴輿地志云鍾山本多石少樹宋時詔刺史郡太
守罷官者種松各有差楊虞部詩聳壑凌霄色共蒼森/然萬樹約千行劉郎大厦尋顛
 覆應是其間少棟梁似馬野亭詩鍾山山上亦僮僮/吏課何妨使種松還 農桑分殿最亦如榆桞計功
 庸初時出土平如薺後日横空矯似龍/每見路旁多合抱不知手植是誰儂
駐馬坡在清凉寺後山上舊傳諸葛亮嘗駐馬於此以
望形勢羅北谷詩一登偉觀𣺌山河下有將軍駐馬坡/不是胸中兵十萬長江天險誤人多 葉輝詩
 將軍氣勢溢山河躍馬曾來駐此坡/坡下石頭城最險屯兵正自不消多
謝公墩在半山寺里俗相傳謝安所嘗登也其事殊無
[017-57b]
所據李白王荆公皆有謝公墩詩白詩云冶城訪遺跡
猶有謝公墩乃今大慶觀冶城山昔謝安與王羲之登
冶城悠然遐思有髙世之志即此荆公雖有我屋公墩
之句而又有詩云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言亦自疑之
耳江左謝氏衣冠最盛謂之謝公豈獨安也今半山寺
所在舊名康樂坊按晉書謝𤣥封康樂公至孫靈運猶
襲封今以坊及墩名觀之恐是𤣥及其子孫所居後人
因名之耳
[017-58a]
 
 
 
 
 
 
 
 
[017-58b]
 
 
 
 
 
 
 
 景定建康志巻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