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21 景定建康志-宋-周應合 (master)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景定建康志巻十八   宋 周應合 撰
山川志二
  江湖淮附/
大江𨽻建康府界者一百二十里西至和州烏江縣四
十里以鰻鯬洲中流為界東北至真州楊子縣七十里
以下蜀鎮中流為界北至真州六合縣界四十里以𤓰
歩戍中流為界𨽻沿江制置司所部者一千七十一里西
[018-1b]
至馬當東至鎮江南北兩岸皆𨽻焉詳見江防
 事跡史記地理志三江北江從㑹稽毗陵縣北東入
 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東北至㑹稽陽羡縣東入海
 南江従會稽呉縣南東入海  水經及荆州記云江
 出岷山至潯陽分為九道東會于彭澤經蕪湖名中
 江東北至南徐州名為北江而入海長江有别名則
 有京江在南徐州禹貢所謂北江也𤓰步江今揚州
 六合縣對潤州江寧縣即魏太武所臨處烏江即項
[018-2a]
 羽死處今和州烏江縣亦對江寧縣 吳聿靖安河
 記畧曰江出岷山自湖口合流而下奔放蕩潏吞吐
 日月山或磯之則其勢悍怒觸舞大艑兀若轉梗至
 其廣處曠數百里斷岸相望僅指一髪而舳艫上下
 中流遇風則四顧茫然無所隱避自金陵抵白沙其
 尤者為樂官山李家漾至急流濁港口凡十有八處
 稱號老風波而玩險阻者至是鮮不袖手 吳書魏
 文帝有渡江之志望江水盛長彌漫數百里便引退
[018-2b]
 自歎曰魏雖有武騎千羣無所用也 江南野史周
 世宗問孫忌江南虗實忌曰長江千里險過湯池可
 敵十萬之師 晉中興書曰郭璞以中興王宅江外
 乃著江賦見文選李白金陵望江詩漢江迴萬里比/作九龍盤横潰豁中國崔巍飛迅
 湍六帝淪亡後三吳不定觀我君混區宇垂拱衆流/安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 曾極涉金陵大江詩
 雄兵歳歳涉江干將帥誅求盍少寛未得三軍如挾/纊憑誰數處卧風寒 仙巖章公權長江問對篇問
 長江以汝衞南邦北人遙想心已降方今大勢全倚/汝不知汝亦許不許周人皆悠悠我心良獨憂長城
 已坦道黄河已安流淮邊日夜風颼颼汝今孤矣非/昔比問汝若何真可倚長江對壯爾南邦以吾在今
[018-3a]
 來古徃只東流人世興亡自更改句踐臨齊晉劉裕/入長安項王北渡黄河西破關北方或可取吾不為
 君阻赤壁中流曾䘮兵廣陵望見波濤驚𤓰步欲渡/説虗聲南方長可守吾獨為君有吾之勢何但抵長
 城長城今已平吾之力可以當百萬百萬者嘗散吾/能限南北不能輸事力吾能鼓風濤不能用英豪君
 不見呉之末陳之季豈必斯時吾獨異朝無政事國/無人烏有長江專可倚辱君有問答君知止恐知之
 亦忽之煩君奉此獻之/國索裘勿俟大寒時
 中江舊逕溧陽縣界古三江之一也今永陽江一名
 九陽江一名頴陽江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即其遺跡
 案禹貢揚州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岷山導江東迤北
[018-3b]
 㑹為匯東為中江入于海前漢地理志桑欽水經皆
 云中江由蕪湖縣西南東至陽羡入海蓋自蕪湖逕
 溧陽至宜興入震澤以下海也唐開元十七年蔣日
 用作本縣城隍記云此縣南壓中江風波不借舟檝
 無施縣宰喬翔創浮梁以便行旅中江橋梁之設昉
 於此景福三年楊行密將臺濛作五堰拖輕舸饋糧
 五堰遺跡在今溧水縣/界銀林雙河東壩之地是時中江置堰江流亦既狹
 矣東坡奏議云溧陽縣之西有五堰者古所以節宣
[018-4a]
 歙金陵九陽江之衆水直趨太平川蕪湖後之商人
 販賣簰木東入二浙以五堰為阻因紿官中廢去五
 堰既廢則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或遇暴漲皆入宜
 興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澤時元祐六年也是時中
 江尚通其後東&KR0309既成中江遂不復東惟永陽江水
 入荆溪謾著其詳以見溧陽亦禹跡之所歴云
秦淮舊傳秦始皇時望氣者言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
氣於是東游以厭當之乃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於江
[018-4b]
故曰秦淮案實録淮本名龍藏浦其上有二源一發自
華山經句容西南流一發自東廬山經溧水西北流入
江寧界二源合自方山埭西注大江分派屈曲不類人
功疑非秦皇所開或曰方山西瀆直屬土山三十里是
秦開又鑿石硊山西而疏決此浦因名秦淮蓋未詳也
舊志/
 事跡祥符江寧圖經曰淮水去縣一里其源従宣州
 東南溧水縣烏刹橋西一百五十里 丹陽記云建
[018-5a]
 康有淮源出華山入江 輿地志云淮水發源於華
 山在丹陽湖姑孰之界西北流經建康秣陵二縣之
 間縈紆京邑之内至於石頭入江懸流三百許里
 又云秦始皇廵㑹稽鑿斷山阜此淮即所鑿也亦名
 秦淮 孫盛晉陽秋云是秦所鑿王導令郭璞筮即
 此淮也又稱未至方山有直瀆行三十許里以地形
 論之淮發源詰屈不類人功則始皇所掘疑此瀆也
  徐爰釋問云淮水西北貫都 呉時夾淮立栅宋
[018-5b]
 元嘉中浚淮起湖熟廢田千餘頃梁作緣淮塘北岸
 起石頭迄東冶南岸起後渚籬門迄三橋以防淮水
 泛溢大抵六朝都邑以秦淮為固有事則㳂淮拒守
 今淮水貫城中東西由上下水門以達於江蓋水之
 故道也杜牧詩烟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朱存
 詩一氣東南王斗牛祖龍濳為子孫憂金陵地脉何/曽斷不覺真人已姓劉 曾極詩鑿斷山根役萬人
 祖龍痴絶更東廵石城幾度更新主贏得淮流尚繫/秦 野亭馬之純詩城中那有大川行惟有秦淮入
 帝城十里牙檣並錦纜萬家碧瓦與朱甍船多直使/水無路人閙不容波作聲流到石頭方好去望中渺
[018-6a]
 渺與雲平繫北谷羅疊詩秦淮横貫帝王州萬瓦鱗/鱗枕碧流 艇莫愁何處去緑楊深巷有青樓 葉
 煇詩人言王氣在鄣州嬴政因來鑿此流地脉何曾/真斷得幾多天子御宸樓 山居劉元高横鑿南山
 貫北津安知豐沛有真人六朝/不得中原土猶使英雄欲過秦
𤣥武湖亦名蔣陵湖秣陵湖後湖在城北二里周迴四
十里東西有溝流入秦淮深七尺灌田一百頃舊志/
 事跡案建康實錄呉寶鼎二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
 流入新宫廵遶殿堂 丹陽記呉孫皓寶鼎年間丹
 陽縣宣騫之母年八十浴於後湖化為黿後湖又名
[018-6b]
 練湖 徐爰釋問曰本桑泊晉元帝創為此湖以肄
 舟師 大興三年始創北湖築長堤以壅北山之水
 東自覆舟山西至宣武城六里餘 宋元嘉中有黑
 龍見因改𤣥武湖立三神山於湖中春秋祠之 石
 邁古跡編曰元嘉二十三年築北堤立真武湖於樂
 游苑之北湖中亭臺四所 孝武大明中大閲水軍
 於湖因號昆明池而俗亦呼為飲馬塘又於湖側作
 大竇通水入華林園天淵池引殿内諸溝經太極殿
[018-7a]
 由東西掖門下注城南塹故台中諸溝水常瀠泗不
 息 建平王景素舉兵蕭道成出屯𤣥武湖梁徐嗣
 徽等引齊兵至𤣥武湖侯景舉兵引𤣥武湖水以灌
 臺城 鄭文寶南唐近事云金陵北有湖周圍數十
 里幕府雞籠二山環其西鍾阜蔣山諸峰聳其左
 名山大川掩映如畫六朝舊跡多出其間每嵗菱藕
 網罟之利不下數十百千一日諸閣老待漏朝堂語
 及林泉之事坐間馮謐舉元宗賜賀監三百里鏡湖
[018-7b]
 信為盛事又曰余非敢望此但賜得後湖亦暢平生
 也徐鉉怡聲而對曰主上尊賢下士常若不及豈惜
 一後湖所乏者知章爾馮大有慚色 國朝天禧四
 年改曰放生池其後稍廢為田開十字河立四斗門
 以洩湖水跨河為橋以通徃來嵗久堙塞今城北十
 三里惟有一池而他皆廢為田龍川陳亮所謂建鄴
 帶後湖為險者今不可以言險矣為形勢慮者盍圖
 之熙寧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王安石奏臣䝉恩特判/江寧軍府於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
[018-8a]
 當時集官吏軍民宣布聖化啓迪皇風終戍一載所/幸四郊無壘天下同文然臣竊見金陵山廣地窄人
 烟繁茂為富者田連阡陌為貧者無置錐之地其北/關外有湖二百餘頃古跡號為𤣥武之名前代以為
 遊玩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臣欲於内權開/丁字河源泄去餘水決瀝微渡使貧困飢人盡得螺
 蚌魚蝦之饒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後濟貧民假以官/牛官種又明年之計也貧民得以春耕夏種糓登之
 日欲乞明勅所司無以侵漁聚歛只隨其田土色高/低嵗收水靣錢以供公使庫之用無令豪強大作侵
 占車駕廵狩復為湖靣則公私兩便矣伏望明降隆/章綏懐貧腐奉勅依案此奏狀廢湖為田蓋始於王
 安石也増收後湖田租則始於趙善湖田出糓麥所/利者小湖關形勢所利者大故著廢湖之因以待復
 湖之人云田宋元嘉十年顔延年従文帝樂遊苑中/觀北湖收 勤苦應詔詩曰周御窮轍跡夏載歴山
[018-8b]
 川蓄軫豈明懋善遊皆聖仙帝暉膺順動清蹕廵廣/㕓楼觀眺豐穎金駕映松山飛奔互流綴緹彀代迴
 環神行埒浮景争光溢中天開冬眷徂物殘悴盈化/先陽陸團精氣隂谷曳寒烟攅素既森藹積翠亦葱
 芊息饗報嘉嵗通急戒無年溫渥浹輿𨽻和惠屬後/筵觀風久有作陳詩愧未妍疲弱謝淩遽取累非纒
 索日張九齡詩南國更數世北湖方十洲天清華林/苑 晏景陽樓幕下迴仙騎峯傍駐綵斿鳬鷖喧鳯
 管荷芰闘龍舟七子陪詩賦千人和棹謳應言在鎬/樂不讓横汾秋風俗因紆慢江山成易由駒王信不
 武孫叔是無謀佳氣日將歇霸功誰與修桑田東海/變麋鹿姑蘇遊否運争三國康時劣九州山雖幕府
 在飲豈豫章留水淀還相閲菱歌亦故遒雄圖不足/問唯想是風流 李白詩空餘後湖月波上對瀛洲
 誰唐李義山詩𤣥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綉繻迴/ 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 野亭馬之純
[018-9a]
 詩萬頃冥茫水拍堤當時於此習舟師長江天險雖/堪恃鬭艦人謀可勿施莫使黑龍離舊窟且教𤣥武
 入新詞如何又作蓬瀛景時節來遊看水嬉鐵曽極/詩當日湖光徹鏡心龍旗鳯吹此登臨而今 馬迴
 旋地斜㸃黄塵一尺深黑朱存詩雷轟疊鼓火翻旗/三異翩翩試水師驚起 龍眠此下原缺十八行
 雲歸片帆起之句
綘巖湖一名赤山湖在句容縣西南三十里去府六十
里源出綘巖山周迴二十里下通秦淮舊志/
 事跡石邁古跡編曰赤山湖在上元句容兩縣之間
 溉田二十四垾南去百歩有盤石以為水疏閉之節
[018-9b]
  南史沈瑀傳明帝復使築赤山塘所費減材官所
 量數十萬即此湖塘也 唐麟德中令楊延嘉因梁
 故隄置後廢大歴十三年令王昕復置周百里為塘
 立二斗門以節旱暵開田萬頃 元和郡國志句容
 赤山湖在縣南三十五里 茅山記太元真人内傳
 曰江水之東金陵之地左右間有小澤澤東有句曲
 之山陶隱居曰小澤即謂今赤山湖也従江東來直
 對望山 今此湖半屬句容半屬上元舊收嵗課錢
[018-10a]
 二百二十貫咸平三年正月奉勅除放
湖條江寧府上元句容兩縣臨泉通德湖熟崇德丹陽
臨淮福祚甘棠舊額八鄉今併入丹陽臨泉福祚甘棠
四鄉百姓自來共貯水綘嵓湖澆灌田苗下有百堽堰
捺水其湖上接九源山其堰下通秦淮江自呉赤烏二
年到今已七百餘年其湖東至數堽西至雨壇南至赤
岸北至青城舊日春夏貯水深七尺秋冬貯水深四尺
先是麟德二年前縣令楊延嘉并建兩斗門立碑碣具
[018-10b]
言周回僅百里州司尋差十將丁籌計生徐蕆廵湖打
量得一百二十二里九十六步盧尚書判置湖貯水本
為溉田若許侵耕難防災旱取定四尺水則使其澆九
鄉田苗九鄉跨句容/上元二縣若過令深廣又慮浸毁若逢曠旱
之年須稍更增加今且定取五尺水則其不及處且任
耕墾種植如有人於五尺水則内盜耕一畆一角推勘
得實其犯條人斷遣令衆十日放本管湖長不覺察亦
並施行又據十將丁籌狀蘆發亭北邊去岸約有二百
[018-11a]
來步有一盤石東西濶四尺七寸南北濶三尺五寸石
靣中心去水面一尺六寸五分即是五尺之則并有察
柱仰下縣便於石上磨刮更刻字記其湖仍毎季一申
不得鹵莾戴經新塘有豐等三湖圍垾内田多是私函
取水澆灌田苗准舊例放綘巖湖水下秦淮三日取指
揮給放不得專擅開函取水其湖先有傳食田五十畆
句容縣弓量二十畆三十步上元縣弓量二十畆三十
步百堽堰與綘巖湖同置綘巖湖貯水百堽堰捺水保
[018-11b]
大中曽别差官親到赤山湖所建斗門三所通放湖水
出入常令湖中積水五尺其斗門或遇山水擁下高於
湖内水靣即須全開三所斗門放水入湖候外溪水退
却放水出溪下秦淮入江專須酌量湖水不得失於元
則右前件湖堰承舊澆灌九鄉田苗共一千餘頃畆伏
奉省符帖命指揮修作貯水逐鄉差承潤户管當先有
條流嵗久去失續於晉天福年中再興工役修作經今
六十餘年伏遇明朝重興添修建造貯捺百里溪汊山
[018-12a]
源賑䘏耕民備供王賦累奉勅恩給賜料物及借助日
食等差兩縣官員置造斗門三所計用一萬七千六百
八十工及添修湖埂并百堽堰共計三萬三千六百八
十工衆議重置條流嚴加束轄謹連符條如前伏乞員
外尊慈特賜判印指揮永為證㨿建隆查員外乾德伍
侍御開寶王司空閻侍御魏司空盧司直林員外並判
執條常加束轄慶歴三年二月十八日葉龍圖知建康
府日於古來舊湫處置立大石柱一條將湖心盤石水
[018-12b]
則刻於柱上永為定則
樊珣記句容西南三十三里曰赤山天寶中改為綘巖
山以文變質也山外周流厥有湖塘舊址考於前志則
曰呉人創之梁人通之矣洎金火有變積為習坎灌莽
之所我唐麟德嵗邑宰楊嘉延亦纂前服利農為名雖
迹於傳聞而事斯茫昧楊氏之後又餘百年實滋菰蒲
莫植粳稻剥極則賁俟能而伸大厯十二祀縣大夫兼
大理司直太原王公昕能蘇罷勞一作/人且易弊俗臨湖
[018-13a]
而歎以欲従人吟使臣之清風酌良牧之高課將圖永
逸匪顧暫勞因察其地形訪以輿誦謀始作則定徒撰
工月在休農雲其荷鍤周匝百頃一作/里蓄為湖塘置兩
斗門用以為節旱暵則决而全注霖潦則瀦而不流收
功濟時道甚明逺開田萬頃贍户九鄉洎成奥區頗無
凶嵗魚稻之盛公實為之昔叔敖芍陂能張楚國史起
漳水竟富魏邦秦稱鄭白漢歌邵杜皆謂是也毎商羊
罷舞龍見而雩比屋有憂於銷鑠連阡莫覩于耘耨兹
[018-13b]
則黛波奫淪白鳥飛滅下洞庭之鳬雁泳中流之鱣鮪
横塘之右構為新亭芬其芰荷樹以杞栁楊楚江嶺憧
憧是途行李實獲于廕庥詠歌或借于觀覽懿乎哉君
子之用心也孰愈崇其島榭侈以林堂此而莫文翰墨
奚述大厯十二年十月三日記右丹陽綘巖二湖雖在
外縣以其利民者廣故先志之尤加詳焉
迎擔湖在城西北石頭城後五里今為田舊志/
 事跡晉元帝南渡衣冠席巻過江客主相迎負擔於
[018-14a]
 此湖側至今名迎擔湖 實録云費縣西北有迎擔
 湖溉田三十頃 袁粲敗劉彦節走迎擔湖 陳軒
 金陵集有李建勲朱存迎擔湖詩
蘇峻湖在城西北一十五里周迴十里灌田一十二頃
案南徐州記迎擔湖西北有蘇峻湖本名白石陂舊志/
 事跡晉咸和二年蘇峻舉兵於石頭陶侃温嶠庾亮
 陣於白石使將軍楊謙攻於石頭峻輕騎出戰謙詐
 奔白石壘峻逼之纔交鋒峻墜馬侃督護李陽臨陣
[018-14b]
 斬峻于白石陂岸至今呼此陂為蘇峻湖
張陣湖在石頭城後舊傳蘇峻與晉軍嘗戰于此至今
湖側高墩上有蘇大將祠案晉書峻起兵㨿石頭北湖
距石頭纔八里今屬金陵鄉去城十三里
夏駕湖在城東南五十里屬上元縣丹陽鄉今為田舊/志
 事跡曹憲揚州記云晉惠帝永寧二年有石浮來建
 鄴自秦淮夏駕湖登岸二百餘步百姓咸曰石來石
 來至明年石冰果入揚州 沈約宋書晉惠帝太安
[018-15a]
 元年丹陽湖熟縣夏駕湖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
 民驚譟曰石來于寶曰尋有石氷入建鄴今丹陽鄉
 范墟渡舊有石浮數尺形如碌碡父老云即古夏駕
 湖浮來石也
半陽湖一名半湯湖在城東北四十里周迴十五里水
同一壑而冷熱相半舊志/
 事跡輿地志及南徐州記云江乘縣南有半陽泉半
 冷半熱熱處可爛物冷處如氷熱處魚入冷處即死
[018-15b]
 冷處魚入熱處亦死民種稻則溉熱水一年再熟今
 下蜀鎮有温湯唐丞相韓滉小女有疾浴温湯即愈
 此在上元縣境 酉陽雜爼云句容縣呉凟塘其水
 半冷半熱可以瀹雞子此又一湖也馬之純詩一半寒/泉一半湯同為此
 水異炎凉湯泉是處雖多有鍾阜斯池特廣長誰説/吹噓如口鼻或云底下有流黄好尋舊迹重開鑿地
 寶無容久瘞藏片朱存詩江南龍節水為鄉水不/純隂又半陽一 湖光共深淺兩般泉脉異温凉
攝湖在城東北五十里周迴二十里江乗縣記云湖在
攝山之側因以為名
[018-16a]
三岡湖在城東六十四里周迴一十里溉田八十頃地
有三岡俯臨湖側因以為名
烏意湖在城東八十里周迴三里溉田一十頃
鷰雀湖在城東三里周迴二里流入青溪古老相傳今
斜橋即走馬橋橋之東有水平濶是也或云今惟政鄉
白蕩湖即其地舊志/
 事跡輿地志云走馬橋側有鷰雀湖窮神祕苑曰梁
 昭明太子在東宫有一琉璃盌紫玉杯皆武帝所賜
[018-16b]
 也既薨詔置梓宫後更𦵏開墳為閹人擕入大航乃
 有鷰雀數萬擊之因為有司所縛乃獲二寶器帝聞
 而驚異詔以賜太孫封墳之際復有燕雀數萬銜土
 以増其上墳側今有湖後人因名燕雀湖楊備詩平/湖岸側見
 高墳萬土銜來燕雀羣鑑靣無波天一色此中文藻/似儲君 馬之純詩在昔曽為舜帝坟象來耕鑿鳥
 來芸今兹封土麒麟冡乃有衘泥燕雀羣玉海冲融/侔至性錦江燦爛儗高文區區羽物猶依戀想見人
 儔望/白雲
婁湖在城東南一十五里周迴一十里灌田二十頃水
[018-17a]
流入艦澳輿地志云婁湖苑呉時張昭所創有湖以溉
田宋時築為苑張昭封婁侯故謂之婁湖
高亭湖在城東南三十里周迴二十里溉田三十五頃
丹陽記云王仲祖墓東南一十六里有高亭湖
葛塘湖在城東南七十二里周迴七里溉田四十頃舊
經云昔葛仙翁於此煉丹故以名之
劉陽湖在城東南六十里周迴三十里溉田三十頃
白社湖在城東南二十五里周迴十里溉田一十頃
[018-17b]
銀湖在城南七十里周迴一十三里溉田二十頃
石圽湖在城南五十三里周迴二十二里溉田四十頃
白都湖在城南七十里周迴八里溉田二十五頃西連
白都山
笪湖在城南六十里周迴五里溉田一十五頃
梁墟湖在城南二十五里周迴十餘里溉田二十頃
河湖在城西南七十里周迴八里溉田一十頃
三城湖在城西南七十三里周迴一十五里中有三小
[018-18a]
城故名
江城湖在句容縣西北六十里計一百八十畆深六尺
二寸灌溉田八百畆屬琅邪鄉二十八都
固城湖在溧水縣西南九十里周迴一百里深三丈南
北三十里東西二十五里環楚王故城有水四派湖中
流與太平州接界與丹陽湖石臼湖號曰三湖東經五
堰自常州宜興縣界流入太湖此道今已堙塞
石臼湖在溧水縣西南四十里縦五十里衡四十里西
[018-18b]
連丹陽湖湖中有軍山塔子馬頭雀壘四山其水舊有
二派入龍潭梅梁港經湯家歩通濁水此道今堙塞
長塘湖在溧陽縣北五十三里周迴一百五十里接金
壇宜興縣界舊名洮湖舊志/
 事跡周處韋昭&KR1073道元皆以此湖為五湖之一中有
 浮山其水東連震澤春夏深秋冬淺 虞翻曰太湖
 有五湖故謂之五湖滆湖洮湖射湖貴湖及太湖為
 五湖並太湖之小支俱連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
[018-19a]
 名注云洮湖一名長塘湖在義興 張勃呉録云五
 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餘里故以五湖為
 名 國語呉越戰於五湖直在笪澤一湖中耳范蠡
 遊五湖即此是 郭璞江賦云彭蠡青草具區洮滆
 以為五湖洮音姚廣韻洮餘昭切五湖名 南徐州
 記云延陵縣東南長塘湖又名洮湖 輿地志云臨
 津西有長塘湖屬延陵永世二縣西受溧水通溧陽
 縣界 周處風土記云洮湖别名長塘湖 晉咸和
[018-19b]
 四年韓晃南走將軍王允之追躡於長塘湖大破之
  王恭於京口起兵誅執政事敗走至長塘湖即此
 是也 咸和四年蘇逸以萬餘人自延陵湖將入呉
 興將軍王允之及逸戰於溧陽獲之亦此處也 按
 湖即古延陵尉所居其水東連震澤入松江至宋以
 庾業代義興太守劉延熙業至長塘湖即與延熙合
 制遣沈懐明等東討卒破業於湖夾岸築壘即此湖
 也春夏水深五尺餘秋冬差淺受大溪南流三十里
[018-20a]
 至大坯山 張籍長塘湖詩一斛水中半斛魚言湖
 中多魚如此 祥符圖經云周迴一百二十里
朱湖在溧陽縣今不詳所在郭景純江賦云其旁則有
具區洮滆朱滻丹漅酈道元水經注云朱湖在溧陽今
溧陽湖泊為多或謂之渰名稱更易古跡之可見者鮮
矣或謂朱湖即丹陽湖之異名未詳
千里湖在溧陽縣東南十五里晉書陸機云千里蓴羮未
下鹽䜴南史沈文季云千里蓴羮豈關魯衞皆指此地
[018-20b]
也至今産美蓴俗呼千里渰與故縣渰相連或説千當
作芊末當作秣千末皆省文也秣下即秣陵太氐縣境
産蓴多且肥美藏蓄可以致逺
昇平湖在溧陽縣西七十里外自溧水縣五堰東流入
湖即古中江所逕之地又有溪水南自建平縣梅渚鎮
來㑹
三塔湖一名梁城湖在溧陽縣西七十里周十八里西
南與昇平湖相接張孝祥有詩
[018-21a]
黄山湖在溧陽縣西南三十七里黄山下周迴五里
下湖在溧陽縣南一十里周迴五里流經白雲逕東入
太湖
西子湖在城東五十里周迴五里溉田五十頃長樂崑
崙墩之西有村曰西子其側有湖因以為名
慈湖在江寧縣界接太平州湖濱有廵檢寨
 事跡石季龍冦歴陽趙嗣屯慈湖蘇峻敗司馬流於
 慈湖
[018-21b]
白米湖在上元縣東與句容下塘村相接地産白米
  溪澗
青溪呉大帝赤烏四年鑿東渠名青溪通城北塹潮溝
濶五丈深八尺以洩𤣥武湖水發源鍾山而南流經京
出今青溪閘口接於秦淮及楊溥城金陵青溪始分為
二在城外者自城壕合於淮今城東竹橋西北接後湖
者青溪遺迹固在但在城内者悉皆堙塞惟上元縣治
南迤邐而西循府治東南出至府學墻下皆青溪之舊
[018-22a]
曲水通秦淮而鍾山水源久絶矣舊志/
 事跡輿地志云青溪發源鍾山入於淮連綿十餘里
 溪口有埭埭側有神祠曰青溪姑今縣東有渠北接
 覆舟山以近後湖里俗相傳此青溪也其水迤邐西
 出至今上水閘相近皆名青溪 溪舊有七橋晉郗
 僧施嘗泛舟青溪每溪一曲作詩一首謝益夀聞之
 曰青溪中曲復何窮盡蓋謂此也 陶季直京都記
 云京師鼎族在青溪埭尚書孫瑒尚書令江總宅當
[018-22b]
 時並列溪北 晉王含帥王敦餘黨自竹格渚濟沈
 充自青溪㑹之至宣陽門蘇峻等出南塘横擊大破
 之 桓彝别傳曰明帝世彝與當世英彦名德庾亮
 温嶠羊曼等共集青溪之上郭璞與焉乃援筆屬詩
 以白四賢并以自序 世説云周顗罷臨川還都泊
 青溪時夏暴雨船舫狹小而漏殆無坐處丞相王導
 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 齊高帝先有宅在青溪生
 武帝及即位以宅為青溪舊宫 永明元年望氣者
[018-23a]
 言新林婁湖有王者氣帝廼築青溪舊宫作新婁湖
 苑以厭之 卞彬嘗於東府謁齊高帝時高帝為齊
 王彬曰殿下即宫東府則以青溪為鴻溝鴻溝以東
 為齊以西為宋仍誦詩云誰謂宋逺跂予望之遂大
 忤㫖 隋煬帝平陳斬張麗華孔貴嬪二人於青溪
 柵下虞部楊公備詩傾城傾國兩妃嬪此地聞名不/見人潜想舊時紅粉靣落花風裏步香塵 闕
 名詩竟煩擒虎到青溪此夜應無璧月詞迎刄春風/殪尤物岸花隨雨淚胭脂 任斯庵詩蛾眉流落碧
 流中走馬來時事已空此日不能留妲己他年誰敢/憶高公又青溪不見麗華留遺恨空餘故國羞璧月
[018-23b]
 只應明結綺春風吹不上迷樓又開門忽憶東風面/歩向青溪遶碧灣淡白深紅了無迹緑楊烟外一鍾
 山/今建元寺東南角度溪有橋名募士橋呉大帝募
 勇士處其橋西南角過溝有埭名雞鳴埭齊武帝早
 遊鍾山射雉至此雞始鳴因名焉其溝是呉郄儉所
 開在苑城後晉修苑城為建康宫即城北壍也王維/詩言
 入黄花川毎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静深松裏漾漾沈菱荇澄澄映葭葦我
 心素已閒清朋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輝/張顛詩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勞歌笑攬青溪月清
 不厭多鴉節使呉公琚遊青溪有詞呈野亭馬公岸/栁可蔵 路轉溪斜忘機鷗鷺滿汀沙咫尺鍾山迷
[018-24a]
 望眼一片雲遮臨水整烏紗鬚影蒼華酒䦨却念在/天涯幾日不來春便晚開盡桃花野亭䟦其後云秦
 淮海之詞獨擅一時字未聞米寶晉善詩然終不及/字若公可兼之矣辛酉季春承議郎充江南東路轉
 運司主管文字馬之純謹書野亭詩云人道青溪有/九曲如今一曲僅能存江家宅畔成花圃東府門前
 作菜園登閣尚堪觀疊障泛舟猶可醉芳樽料應當/日皆無恙苕霅瀟湘不足言又人日泛青溪青溪曲
 易迷船迴波下上簾捲日東西景物行行/見壺觴處處擕浮舡閒得醉極目水雲低 龍川陳
 亮論建業形勢擁秦淮青溪以為阻今青溪九曲僅
 存其一馬公光祖浚而深廣之建先賢祠及諸亭舘
 於其上築堤飛橋以便徃來游人泛舟其間自早至
[018-24b]
 暮樂而忘歸詳見先賢祠及亭舘下
白雲溪一名白雲逕在溧陽縣東十里清澈可翫東流
入荆溪
鎻石溪在上元縣東南四十八里源發白石巖經攝湖
六十餘里入大江其源上通數里山澗曲屈隨下奔注
不類人功開鑿
長溪在上元縣東南六十里濶五丈丹陽記云湖熟前
有長溪東承句容縣赤山湖水入於秦淮
[018-25a]
白李溪在句容縣小茅峰北昔高辛時展上公居於溪
上手植白李而食之道成仙去
上容溪在句容縣水源出中茅過蘆江橋經赤山湖入
秦淮
谷溪在溧陽縣南二十里源出青山曲折流一百十里
下合於瀨水
飡溪在溧陽縣西六十里源出谷山東北流入長塘湖
高友溪在溧陽縣南二十里源出廣徳諸山至此聚而
[018-25b]
為溪下經黄墟蕩合於白雲逕
舉善溪在溧陽縣南三十里源出廣德諸山至此聚而
為溪合於高友溪
楚王東西二澗在茅山
 事跡楚王來游頓兵於此因名舊記云崇禧觀東二
 澗是也並華陽洞天三水合流直至崇禧觀門前
落馬澗一名南澗在江寧縣南五里東北流入城濠
 事跡宋孝武討元兇元兇軍敗人馬傾滿澗中時人
[018-26a]
 呼為落馬澗陳亡涸竭
蘼蕪澗在上元縣城東三十里青龍山前路出檀橋
 事跡金陵故事齊處士劉瓛居此瓛為儒林之宗年
 至四十未婚其友為娶王氏乃詣澗折蘼蕪而去因
 名蘼蕪澗
玉澗今蔣帝廟側緣山澗是徐鉉詩云鍾山祠畔宿烟/晴玉澗橋邊碧樹春李湜
 詩云迸石如散/琛穿雲似流玉
東澗在鍾山寶公塔之西宋熙寺基之東
[018-26b]
 事跡石邁古跡編云梁處士劉許彦度隱居之所許
 尤精釋典嘗聼講鍾山諸寺因卜築宋熙寺東澗有
 終焉之志
鶴臺澗在茅山大茅峰之東北嘗有鶴羣徃來於此澗
後有道士張元之築臺以居焉
宜東澗在大茅山西二里昔有仙人展上公於此種碧
柰貨丹砂故名今楊尚書山居是也
上湖㵎在溧陽縣西六十里源在廣德軍東北流入縣
[018-27a]
界合於白雲溪
冷水澗在句容縣玉晨觀北
流杯澗在句容縣雷平山西大路下
 
 
 
 
 
[018-27b]
 
 
 
 
 
 
 
 景定建康志巻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