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b0011 通鑑地理通釋-宋-王應麟 (master)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通鑑地理通釋卷十四  宋 王應麟 撰
  河南四鎮攷
宋元嘉七年有恢復河南之志詔到彥之統王仲德竺
靈秀舟師入河段宏將精騎直指虎牢先遣田竒告魏
主曰河南舊是宋土今當修復舊境魏主曰當權斂戍
相避冬寒冰合自更取之彥之泝河西上魏主以河南
四鎮兵少命悉衆北渡於是司兖悉平司州金墉虎牢/兖州碻磝滑臺
[014-1b]
碻磝
 郡縣志濟州治碻磝城本秦東郡之茌平縣地其城
 西臨黄河晉宋為河水所毁移治河北博州界宋元
 嘉十一年王𤣥謨前鋒入河平碻磝立戍守之都督
 劉義恭以沙城不堪守召𤣥謨毁城而還後更城之
 後魏置鎮守天寶十三載州/為河所陷廢碻磝津在濟州津有城/故以為
 名/盧縣北一里後魏於此置關名濟州關隋末/廢輿地
 廣記碻磝城臨水西南圯于河今濟州徙置鉅野而
[014-2a]
 盧縣廢久唯碻磝津在鄆州陽穀縣境則亦盧地通
 典後魏太常八年於此立濟州中城其外城正光中
 刺史刁宣所築後周武帝築第二城即碻磝故城也
 唐地理志盧縣北有碻磝津故關左傳齊鄭/盟于石門尋盧之盟也今濟北盧縣故城
滑臺
 郡縣志滑州城即古滑臺城甚險固慕容德自鄴/南徙滑臺
 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云衞靈公所築小
 城昔滑氏為壘後人増以為城高峻堅險臨河亦有
[014-2b]
 臺水經河水又逕滑臺城有三重小城謂之滑臺城/城即鄭廩延邑也下有延
 津堅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臺修/之 守數月糧盡魏遂克滑臺
金墉
 通典金墉城在河南府洛陽縣故城西北角魏明帝
 築郡縣志洛陽縣貞觀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内毓
 德坊故洛陽城在/縣東二十里水經注魏文帝起層樓於東北隅
 到彥之留杜驥守金墉後魏安頡自委/粟津濟河攻金墉驥南遁安頡拔洛陽
虎牢
[014-3a]
 本東虢國鄭為制邑有故虎牢城漢為成皋縣屬河
 南宋毛德祖戍虎牢後魏晝夜攻圍二百日乃克到/彦
 之留尹沖守虎牢後魏/安頡與陸俟進攻拔之後魏置東中府隋改成皋縣
 曰汜水大業初置虎牢都尉府屬滎陽郡唐屬鄭州
 又屬洛州後屬孟州賈至虎牢關銘王侯設險虎牢
 擁其要振之以五岳維嵩崒焉迫之以四瀆洪河突
 焉宜其咽喉九州閫域中夏漢祖守之以臨山東坐
 清三齊彊楚躑躅而不進太宗據之以拒河朔克擒
[014-3b]
 醜夏偽鄭袒縳而請命維兹虎牢天設巨防攻在坤
 下拒在離旁昏恃以滅聖憑而王
  東西魏周齊相攻地名攷
通典北齊神武東魏天平末大舉西伐至蒲津竇泰自
風陵濟河至潼關高敖曹入武關陷上洛泰軍敗西魏
乗勝攻陷陜州神武西至沙苑西軍又襲陷洛陽又至
于河陰時拒守河陽城西師敗歸其後神武攻圍玉壁
不克西師來伐至于邙山後又圍玉壁不克文襄遣將
[014-4a]
圍潁川陷之於是河南自洛陽之西河北自晉州之西
悉入西魏文宣命將略地南濟于江又過江得梁夏口
武成清河中築戍於軹關當神武之時與周文帝抗敵
十三四年間凡四出師大舉西伐周師東討者三焉大
抵西則姚襄城洪洞晉州武平關柏崖軹關河陽南則
虎牢洛陽北荆州孔城防汝北郡魯城置兵以防周寇
周文帝西魏大統中東魏師至蒲津文帝東征克陜州
兼得宜陽郡邵郡東師又至沙苑後東征至河陰先勝
[014-4b]
後敗築戍於玉壁文帝又至邙山先勝後敗其河南自
洛陽之東北河東自平陽之界屬于高齊當全盛戰爭
之際則玉壁邵郡齊子嶺通洛防黄櫨三城宜陽郡陜
州土剗三荆三鵶重兵以備東軍
宇文高氏魏之簒盜也爭地爭城若蠻觸然通典錄其
事存之以備參攷
蒲津
 通典同州朝邑縣古臨/晉縣西南有蒲津關漢伍被傳淮
[014-5a]
 南王曰先要成皋之口塞轘轅伊闕之道守武關然
 此北尚有臨晉關即蒲津關也/在臨晉縣張說蒲津橋贊河上
 有三橋蒲津是其一隔秦稱塞臨晉名關關西之要
 衝河東之輻湊唐六典造舟之梁四河三洛一河則
 蒲津大陽盟津洛則孝義唐志河中府河西縣折朝/邑河
 東/置有蒲津關一名蒲坂關開元十一年鑄八牛牛有
 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鐵也夾岸以維浮梁郡縣志
 在河東縣西四里魏太祖西征馬超韓遂夜渡蒲津/關今造舟為梁亦關河之巨防
[014-5b]
風陵
 通典河中府河東縣有風陵堆與潼關相對在潼關
 北岸唐志河東縣南有風陵關聖厯元年置郡縣志
 風陵堆山在河東縣南五十五里與潼關相對風陵
 故關一名風陵津在縣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韓遂
 自潼關北渡即其處也水經注關之直北隔河有層
 阜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塠
潼關 武關
[014-6a]
 並見前
上洛
 晉置郡西魏置洛州後周改為商州治上洛縣竹書
 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是也商
 山在縣西南
陜州
 通典後魏置陜州後周又置崤郡置兵於此備齊
沙苑
[014-6b]
 郡縣志一名沙阜在同州馮翊縣南十二里東西八
 十里南北三十里周太祖與高歡戰于沙苑大破之
 人栽一樹以表其功今樹往往猶存今以其處宜六/畜置沙苑監類
 要寰宇記沙苑古城在朝邑縣南十七里顔氏正俗/曰本草防風生沙苑川澤陶𢎞景注云郡縣無名沙
 苑者按今同州沙苑之内猶有/防風陶公生長江南竟不知處
河陰
 通典今洛陽縣北輿地廣記漢平陰縣故城在洛陽
 縣北五十里魏文帝改為河陰周武帝攻拔/河陰大城
[014-7a]
河陽城 三城 中潬城
 通典河陽縣北城後魏太和中築齊使潘樂鎮於此
 又使高永樂守南城以備西魏並今城也其中潬城
 本東魏所築仍置河陽關郡縣志南城在河陽縣西
 四面臨河即孟津之地亦謂之富平津中潬城東魏
 元象元年築唐至德中史思明來寇李光弼率士馬
 數萬東守河陽三城賊憚光弼兵威南不出百里西
 不越畿内陜州得修戎備關隘無虞皆光弼保河陽
[014-7b]
 之力自乾元後常置重兵貞元後置節度為都城之
 巨防唐屬河南府置河陽三/城使㑹昌三年置孟州齊傅伏自永橋夜入中
 潬城方勺曰河陽三城其中城曰中潬黄河西派貫/於三城之間秋水泛溢時南北二城皆有濡足
 之患唯中潬屹/然如故潬音誕
邙山
 郡縣志北邙山在河南府偃師縣北二里十道志邙
 山在洛陽縣北十里
潁川
[014-8a]
 通典潁川郡後周改曰許州西魏王&KR0736政鎮守東魏
 圍二百日城陷即今長葛縣界故長社城也郡縣志
 長社故城許州長葛縣西一里西魏王思政進拔潁
 川東魏清河王岳圍潁川造高堰引洧水以灌城城
 陷水自東北入城
晉州 平陽
 通典魏置平陽郡劉淵建都於此後魏為晉州東魏
 北齊皆為重鎮周建德中攻拔晉/州使梁士彥守之
[014-8b]
軹關
 通典河南府濟源縣漢軹縣地故城在今縣東南高
 齊拒周使斛律光築關於此唐志孟州濟源縣西有
 故軹關隋志懐州王/屋縣有軹關
姚襄城
 郡縣志在慈州吉昌縣後唐改吉鄉熙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隷隰州元祐復置
 西二十五里本姚襄所築其城西臨黄河控帶龍門
 孟門之險周齊交爭之地城高二丈周迴五里武平
[014-9a]
 二年斛律光破周兵於此城遂立碑表其功又於此
 城置鎮東魏南汾州北齊西汾州/唐曰慈州取慈烏戍為名
洪洞
 周伐齊攻拔洪洞永安二城通典洪洞故城在晉州
 洪洞縣北六里東魏北齊鎮也四固重複控據要險
 漢為楊縣取縣北洪洞嶺為名隋志霍邑縣後魏曰/永安郡縣志姚最序行記曰周建德五年從行討齊
 師次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複控據要/險城主張元静率其所部肉袒軍門
武平關
[014-9b]
 通典絳州正平縣有高齊故武平關在縣西三十里
 周平/齊廢故家雀關在縣南七里並是鎮處
柏崖
 郡縣志河南府河清縣西有柏崖故城即東魏將侯
 景所築唐志咸亨四年置柏崖縣有/柏崖倉咸亨中王本立置
虎牢
 通典東魏武定中陸子章增築城守隋志汜水縣唐/屬
 孟/州舊曰成皋即虎牢後魏置東中府東魏置北豫州
[014-10a]
 唐志有/虎牢關
北荆州
 通典今河南府陸渾縣東北故城是陳志陸渾縣有/東魏北荆州
孔城防
 通典河南府夀安縣有九曲城所謂九阿也水經注/洛水東
 逕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傳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是也高齊置孔城防以
 備周在今縣東南
汝北郡
[014-10b]
 隋志汝州梁縣舊置汝北郡通典梁縣西南王塢城
 亦名高齊汝北郡以備周寇郡縣志故城/在今縣南
魯城
 通典汝州魯山縣高齊于縣東北十七里置魯城以
 禦周
宜陽郡
 隋志洛州宜陽縣後魏置宜陽郡東魏置揚州後周
 改曰熊州通典河南府福昌漢宜/陽縣縣城即魏之一金
[014-11a]
 塢城東南北三面峭絶天險後周重兵於此以備高
 齊水經注一金/塢唯築四面韋孝寛曰宜陽一城之地兩國爭之
 周築崇德等五城齊/築統關豐化二城
華谷龍門二城
 齊斛律光於汾北築通典絳州龍門縣有龍門山即
 大禹所鑿水經注汾水逕冀亭南又西與華水合水
 出北山華谷皮氏縣有冀亭故城在龍門東南河水
 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魏土地記曰梁山北
[014-11b]
 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竹書紀
 年晉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龍門三里郡縣志龍門山
 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龍門戍在縣東北極嶮峻
 後周於此置龍門關
邵郡
 隋志絳州垣縣後魏置邵郡後周置邵州唐志隋置/邵原郡今
 垣曲/縣通典西魏於此置邵郡以備東魏
玉壁
[014-12a]
 隋志絳州積山縣有後周勲州通典勳州故城在積
 山縣西南十二里即大統四年王&KR0736政所築玉壁城
 郡縣志城周迴八/里四面並臨深谷為周氏重鎮髙歡再攻圍皆不克
 初王&KR0736政守後韋孝寛守/東師攻不拔遂置勲州
齊子嶺
 郡縣志在河南府王屋縣今屬/孟州東十二里即宇文周
 與髙齊分據境之處通典縣東二十里周齊分界處/周伐齊遣韓明守之隋志懐州
 王屋縣有/齊子嶺
[014-12b]
通洛防
 通典故函谷關城保定中改為通洛防以備齊在河
 南府新安縣漢故函谷關在/縣東北一里郡縣志新安縣城本名
 通洛城周武帝將東討令尉遲綱築此城以臨齊境
黄櫨三城
 通典河南府永寧縣後周熊/耳縣後周黄櫨同軌永昌三
 城以備齊隋志後周/置同軌郡舊唐志武德三年永寧縣移治
 同軌城
[014-13a]
土剗
 通典在河南府長水縣西北二十五里蓋古關之塞
 垣後周以為鎮防長水漢盧氏縣地/後魏置南陜縣
三荆
 通典獨孤信略定北荆州即今河南府伊陽縣後周/置兵
 於此/備齊東荆州後改曰淮州今唐州西魏為重鎮置/兵以備東魏
 州今鄧州西魏為重鎮置兵以備齊/北史獨孤信都督三荆州今按伊陽縣唐
 先天元年析陸渾置隋志陸渾縣有東魏北荆州
[014-13b]
三鵶鎮
 通典汝州魯山縣後周置三鵶鎮在縣西南十九里
 亦名平高城以禦齊百重山在鄧州向城縣北即三
 鵶之第一又北分嶺山嶺北即三鵶之二其第三鵶
 入魯山縣界韋孝寛陳伐齊三策其一廣州義旅出
 自三鵶其二三鵶以北萬春以南廣事屯田預為貯
 積郡縣志魯山縣魯陽關水俗謂之三鵶水經縣西/七里魯陽關在向城縣北八十里今鄧汝二州於
 此分境荆豫逕途斯為險要張景/陽詩云朝登魯陽關狹路峭且深
[014-14a]
陘嶺
 郡縣志石銘陘嶺在代州靈丘縣西北八十里上有
 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謂之石銘陘水經注天井水
 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鈃隥
 也穆天子傳至于鈃山/之隊東升三道之隥
永州
 隋志蔡州義興縣後齊曰永州隋廢入城陽縣
大和谷
[014-14b]
 唐志河南府伊陽縣有太和山
穀水
 水經穀水出𢎞農黽池縣南穀陽谷又東過河南縣
 北東南入于洛注韋昭曰洛水在王城南穀水在王/城北東入于瀍地理志東北至穀城
 入/洛
沃野 河州
 唐地理志北經太泊十七里至金河又經故後魏沃
 野鎮城郡縣志沃野故城在/天德軍城北六十里通典河州前秦置後周
[014-15a]
 置枹罕郡漢志朔方郡有沃壄縣
稽胡
 通典一曰步落稽蓋晉時匈奴别種或云山戎赤狄
 之後自離石石/州以西安定涇/州以東方七八百里居山
 谷間後周齊王憲討破之
柏谷城
 水經注河水東合柏谷水水出𢎞農縣今虢州/虢略縣兩石
 隄山北流逕其亭下晉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漢武
[014-15b]
 帝嘗微行此亭九域志虢州朱陽縣有柏谷
定陽城
 齊斛律光圍定陽定陽城通鑑/考異云汾州築南汾城以逼之周
 使郭榮城於姚襄城南定陽城西輿地廣記慈州吉
 鄉縣東魏置定陽縣及定陽郡隋改吉昌置文城郡
 唐曰慈州
汾州
 通典慈州東魏置南汾州北齊改西汾州
[014-16a]
紫陌
 在鄴西水經注漳水北逕祭陌西田融以為/紫陌也趙建武
 十一年造紫陌浮橋於水上周師至紫陌橋縣鄴縣/省入相州臨漳 鄴都
 記城西北五里石虎時於漳/水造浮橋接紫陌宫因名之
洛口 永橋
 史記正義洛汭洛口在河南府鞏縣洛水之口入河
 左傳注雒汭在河南鞏縣南按水經在鞏縣之東北/唐志鞏縣有洛口倉隋移縣出洛口立此倉 見前
 什谷/口永橋在懷縣懷縣故城在懐/州武涉縣西
[014-16b]
汾曲
 詩彼汾一曲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廣/記
 憲州靜樂縣/有管涔山南過平陽縣東又西至汾陰縣北西注
 于河
雀䑕谷 汾水關
 唐志汾水介休縣有雀䑕谷靈石縣有陰/地關長寧關水經注冠
 爵津汾津名也在介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䑕谷水
 左右結偏梁閣道累石就路縈帶巖側或去水一丈
[014-17a]
 或高六丈上戴山阜下臨絶澗俗謂為魯般橋蓋古
 之津隘今之地嶮郡縣志雀䑕谷在介休縣西十二
 里通典汾州靈石縣東南有高壁嶺雀䑕谷汾水關
 皆險固之處周伐齊遣齊王憲守雀䑕谷隋李淵討
 甄翟兒遇於雀䑕谷唐太宗追宋金剛宿於雀䑕谷
 之西原隋志汾州永安縣有雀䑕谷郡縣志/蔚汾關在嵐州合河縣東七十里
千里徑 統軍川未詳/ 鼓鐘鎮 晉祠 天池
 水經注垣縣鼓鐘川世人謂之鼓鐘城山海經曰鼓
[014-17b]
 鐘之山郡縣志晉祠一名王祠唐叔虞祠也在太原
 府晉陽縣西南十二里貞觀二十年太宗幸并/州製碑在乾陽門街天池
 在嵐州静樂縣今屬/憲州北燕京山上周迴八里陽旱不
 耗陰霖不溢故老言嘗有人乗車風飄墮池有人獲
 車輪於桑乾泉今池側有祠水經注池在山原之上/其水澄渟若朝那之湫淵桑乾泉潛
 流通注唐置天池/縣咸平省入静樂本朝歐陽公云寧化軍天池太平/興國
 四年析嵐州地置/寧化縣五年置軍
永安 雞栖原
[014-18a]
 隋志晉州霍邑縣後魏曰永安并置永安郡郡縣志
 汾州孝義縣後魏分隰城置永安縣今靈石縣東十/三里貞觀改
 雞栖蓋在永安
涑川
 水經河水南逕雷首山西又南涑水注之左傳謂之/涑川俗為
 陽安/澗水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左傳伐我涑
 川注云涑水出聞喜縣解/州西南至蒲坂縣河中府/河東縣
 河郡縣志涑水在河中府臨晉縣東十二里涑川在
[014-18b]
 陜州夏縣北四十里川東西三十/里南北七里
高梁橋 北朔州 高壁 介休
 括地志高梁故城在晉州臨汾縣東北二十七里水
 經汾水西南過高梁邑西竹書紀年晉出公三/十年智伯瑤城高梁郡縣
 志高齊文宣於馬邑城置朔州汾水介休縣後魏孝/静立為南朔州故謂
 馬邑為/北朔州高壁嶺見前/洛女砦未/詳介休縣本秦漢舊邑
 在介山西介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土門 滏水 宜州
[014-19a]
 唐志鄭州獲鹿縣有故井陘關一名土門關郡縣志
 井陘口今名土門口縣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陘之第
 五陘也第四滏口陘對鄴西郡縣志注滏水熱故名/滏口燕慕容垂出滏口
 入天井關唐李光弼/出土門破史&KR0736明軍通典京兆府華原縣西魏為宜
 州
三臺
 水經注鄴城西北有三臺皆因城為基巍然崇舉其
 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銅雀臺高十/丈
[014-19b]
 南則金虎臺高八/丈北曰冰井臺亦高/八丈魏都賦三臺列
 峙以崢嶸注銅爵園西有三臺中央有銅爵臺南則
 金虎臺北則冰井臺建安十五年作銅爵臺有屋一/百一間金虎臺有屋一百九間
 冰井臺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三臺與法殿皆/閣道相通直行為徑周行為營 通典相州鄴縣有
 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臺石勒將攻三臺張賓曰/三臺險固攻守未可卒下 石虎鎮鄴三臺 鄴縣
 宋朝熙寧六年/省入臨漳縣
新興 顯州 東雍州
 通典朔州漢末置新興郡隋志代州崞縣後齊為北
[014-20a]
 顯州絳州後魏置東雍州郡縣志後魏太武於今治
 西南二十里正平縣界柏壁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孝
 文廢東魏復置周明帝改為絳州柏壁在正平縣西/南二十里高二丈
 五尺周/迴八里
營州 黄龍
 隋志後魏置營州於和龍城通典周武帝平齊其地
 猶為高寶寧所據水經注白狼水北逕黄龍城東十
 三州志昌黎有黄龍亭魏營州刺史治通鑑契丹黄/龍府即慕容
[014-20b]
 氏和龍城隋長/孫晟出黄龍道
潞水
 通典薊州漁陽縣有鮑丘水又名潞水檀州宻雲縣
 有潞水自塞外流入袁紹遣將與公孫瓚戰於鮑丘/水經注鮑丘水出北塞中南流
 經九莊嶺東俗謂之大榆河又東/南經漁陽縣故城東是瓚戰處水經注魏土地記
 潞縣城西三十里有潞河唐屬/幽州鮑丘水從塞外來經
 宻雲戍過幽州潞縣西俗曰/東潞
  唐三州七關十一州
[014-21a]
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石門驛藏木峽制勝
六盤石峽蕭七關歸于有司五年沙州人張義潮以𤓰
沙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十一州歸于有司初太宗平
薛仁杲得隴上地虜李軌得涼州破吐谷渾高昌開四
鎮𤣥宗繼收黄河積石宛秀等軍中國無斥候警者幾
四十年輪臺伊吾屯田禾菽彌望開逺門揭候署曰西
極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無萬里行也乾元後隴右劔
南西山三州七關軍鎮監牧三百所皆失之紀傳/ 秦
[014-21b]
州天水郡縣六治上邽大中三年徙治成紀宋中興惟/有天水縣
為天/水軍原州平涼郡縣二治平高廣明後復没吐蕃/僑治涇州臨涇安樂
州咸亨三年以靈州故鳴沙縣地置以居吐谷渾部落
大中三年收復更名威州縣二鳴沙温池七關原州平
高縣西南有木峽關州境又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
崝等關并木峽六盤為七關宋至道元年以故平高縣/地置鎮戍軍慶厯二年置
高平寨軍北/二十五里蕭關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蕭/關
縣神龍/元年置𤓰州晉昌郡武德五年析沙州之常樂置縣二
[014-22a]
常樂更名晉/昌别置常樂汝州燉煌郡本𤓰州通典云唐置又按北/涼孟敏為沙州刺史
已有/沙州武德五年曰西沙州貞觀七年曰沙州縣二治燉
煌伊州伊吾郡本西伊州在燉煌北大磧之外元魏始
立伊吾郡後為鄯善所據貞觀四年西域雜胡内附乃
立州六年曰伊州縣三治伊吾肅州酒泉郡武德二年
析甘州之福祿𤓰州之玉門置縣三治酒泉鄯州西平
通典古西羌/所居湟水地後魏置州縣三治湟水宋收復改/為西寧州甘州
張掖郡西魏置縣二治張掖河州安昌郡本枹罕郡天/寶元年更名
[014-22b]
前漢置縣三治枹罕宋熙寧/收復西州交河郡貞觀十四年
平髙昌置縣五治前庭本高昌/縣更名蘭州金城郡隋開皇初
以皋蘭/山名州縣二治五泉宋元豐/收復岷州和政郡西魏置縣
三治溢樂本臨洮今西和州祐/川縣宋熙寧收復廓州寧塞郡本澆河郡/天寶元年
更/名後周武帝逐吐谷渾置縣三治廣威宋收/復隴上薛舉
起金城號西秦霸王盡有隴西地涼州李軌自稱河西
大涼王拔張掖燉煌西平枹罕悉有河西四鎮見前/
河磧石宛秀等軍哥舒翰傳攻破吐蕃洪濟大莫門等
[014-23a]
城收黄河九曲以其地置洮陽郡築神䇿宛秀二軍通
典積石軍廓州西北八十里儀鳯二年置郡縣志積石/軍在廓州西
南一百五十里西臨大澗北/枕黄河即隋澆河郡所理唐志廓州西有寧塞軍西
八十里宛秀城有威勝軍天寶十三載置郡縣志威勝/軍在積石軍
西八十里/宛秀城輪臺伊吾北庭府輪臺縣長安二年置伊州
伊吾縣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西山吐蕃傳南
入松維保等州及雲山新籠城按樂志天寶樂曲皆以
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明年安祿山反涼州伊
[014-23b]
州甘州皆陷吐蕃賈耽傳吐蕃盛彊盜有隴西異時州
縣逺近有司不復傳耽乃繪布隴右山南九州且載河
所經受為圖又以洮湟甘涼屯鎮額籍道理廣狹山險
水原為别錄六篇河西戎之錄四篇上之
河湟通典羌三河黄河析支河湟中河程氏曰諸羌散/居三大川之間隴右河西兼河湟為名不同一地
五代史當唐之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
沃物繁而人富樂其地宜馬唐置八監牧馬三十萬匹
以安西都䕶府羈縻西域三十六國唐之軍鎮監務三
[014-24a]
百餘城常以中國兵更戍而涼州置使節度之安祿山
之亂肅宗起靈武悉召河西兵赴難而吐蕃乗虛攻陷
河西隴右華人百萬皆陷于虜文宗時嘗遣使者至西
域見甘涼𤓰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虜之人皆唐使者
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人民否其人皆天寶
時陷虜者子孫其語言變而衣服猶不改至五代時吐
蕃已微弱囘鶻党項諸羌夷分侵其地而不有其人民
值中國衰亂不能撫有惟甘涼𤓰沙四州常自通於中
[014-24b]
國甘州為囘鶻牙甘州為囘/鶻所并而涼𤓰沙三州將吏猶稱
唐官數來請命吐蕃傳湟水出蒙谷抵龍泉與河合河
之上流繇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世舉謂西戎地曰河
洪濟梁積石軍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濟橋郡縣志湟/水名湟河亦謂之樂都水出青海東亂山中東南流
至蘭州西/南入黄河
  石晉十六州攷
契丹立石敬瑭為晉帝敬瑭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
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
[014-25a]
幽州東漢廣陽郡兼立幽州治薊縣前燕都此隋立涿
 郡唐為幽州范陽軍為盧龍軍九域志范陽盧龍兩/城節度 領縣九
薊州隋徙𤣥州於此置漁陽郡唐開元十六年析幽州
 置治漁陽縣領縣三/
瀛州河間郡後魏孝文置州治河間縣領縣五/
莫州文安郡唐景雲二年以瀛州之鄭任丘文安清苑
 唐興幽州之歸義置鄚州開元十三年以鄚鄭文相
 類更名治莫縣本鄚縣領縣六/
[014-25b]
涿州涿郡唐大厯四年節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
 陽歸義固安置治范陽本涿縣領縣五/
檀州後魏立安州後周改𤣥州隋立檀州安樂郡唐更
 名宻雲郡治宻雲本漢厗奚縣領縣二/
順州通典順州順義郡在范陽郡城幽/州唐天寶初置治
 賓義縣九域志化外順州領賓義一縣唐志突厥州
 順州貞觀四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于幽靈之境後
 僑治幽州城中以上七州唐河北道/
[014-26a]
新州唐志闕/領縣四永興礬山龍門懐安輿地廣記唐
 末置後唐同光二年升威塞軍節度通鑑威塞軍防/禦使李存矩在
 同光前道/唐河東
媯州媯川郡北齊立北燕州後周曰燕州唐武德七年
 以幽州懐戎置北燕州貞觀八年更名治懷戎本潘/縣
 河北/道
儒州輿地廣記唐末置九域志領晉德一縣廣紀縉山/縣朝野雜
 記晉山縣距燕/京百八十里
[014-26b]
武州輿地廣記唐末置唐志領文德一縣後唐長興元
 年改毅州闕/
雲州雲中郡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
 縣治雲中縣本馬邑郡雲内之恒安鎮武德元年置
 北恆州貞觀十四年置定襄縣開元十八年更名天
 寶元年曰雲中郡升大同軍節度㑹昌三年置大同/都團練使治雲州
 乾符五年升大同都/防禦使為節度使
應州續通典故屬大同軍節度輿地廣記唐末置領金
[014-27a]
 城混源二縣後唐明宗金城縣人天成元年升彰國
 軍節度唐志代州北有/大同軍雲州
寰州職方考後唐明宗置輿地廣記唐末置領寰清一
 縣武經總要按河東記契丹寰州句注在州西/北二十里即西陘山也蓋代州雁門縣地
朔州馬邑郡魏武帝置新興郡晉改晉昌後魏置懷朔
 鎮及朔州隋為馬邑郡領善陽馬邑二縣
蔚州後魏置懐荒禦夷二鎮及靈丘郡後周置蔚州隋
 屬雁門上谷二郡雁門之靈丘/上谷之飛狐唐武德六年置州貞
[014-27b]
 觀五年破突厥復故地天寶曰安邊郡至德曰興唐
 郡領靈丘飛狐興唐三縣以上並/河東道
周顯德六年取瀛莫定三關
唐宣宗復河湟未幾中原多故既得遄失熙寧以後取
熙河取蘭㑹取湟鄯貪功生事之臣迷國殄民而甘涼
瓜沙汔不為王土周世宗取瀛莫二州而十四州終淪
於異域藝祖出幽燕圖示趙普普以為其難在守宣和
姦臣與女真夾攻得燕山雲中空城而故都禾黍中夏
[014-28a]
塗炭矣易師之上六曰小人勿用必亂邦也余為之感
慨而通釋終焉
 
 
 
 
 
 
[014-28b]
 
 
 
 
 
 
 
 通鑑地理通釋巻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