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b0011 通鑑地理通釋-宋-王應麟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通鑑地理通釋卷十一  宋 王應麟 撰
  三國形勢攷上
春秋下陽不言虢虎牢不係鄭地有所必據城有所必
守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大易之訓也作三國形勢攷
   蜀漢重鎮
通典蜀以漢中興勢白帝並為重鎮
漢中
[011-1b]
 郡縣志後漢末張魯據漢中改為漢寧郡曹公討平
 之蜀先主破夏侯淵遂有其地為重鎮魏延蔣琬姜
 維相繼屯守唐為興元府治南/鄭縣黄權曰若失漢川則
 三巴不振楊洪曰漢中益州咽喉若無漢中則無蜀
 矣水經漢水又東黑水注之諸葛亮牋云朝發南鄭
 暮宿黑水通典漢中故城在南鄭縣東北華陽國志
 序秦資其富用兼天下漢祖階之奄有四海陳孔璋
 曰漢中地形險固四嶽三塗皆不及也趙開曰漢中
[011-2a]
 之地後可據而安前可恃而進胡文定公曰魏人都
 許不恃方城而守襄陽蜀人都益不恃劒門而守漢
 中呉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真氏曰古之為/國者必有重臣
 以當閫外之寄蜀以孔明/駐漢中呉以陸遜守荆渚
馬鳴閣道
 魏徐晃傳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備遣陳式等十
 餘營絶馬鳴閣道晃别征破之太祖曰此閣道漢中
 之險要喉咽也劉備欲斷絶外内以取漢中寰宇記/馬鳴閣
[011-2b]
 在利州/昭化縣水經注褎水西北出衙嶺山東南逕大石門
 厯故棧道下谷俗謂千梁無柱也諸葛武侯與兄瑾
 書云前趙子龍雲/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縁谷一
 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
 水大而急不可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强也又云頃大
 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芝/
 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緑崖與伯苗相聞
 而已後魏延先退而焚之謂是道也自後案舊修路/者無復水中柱
[011-3a]
 襃水又東南厯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永
 平中司隷楊厥所開/蓋因石牛道而廣之蜀都賦曰岨以石門門在漢中
 之西裦中之北郡縣志裦水源出興元府裦城縣西/衙嶺川裦城本漢裦中縣裦斜道一
 名石牛道張良令漢王燒絶棧道即此蔡澤謂應侯/曰君相秦棧道千里通於蜀漢類要利州馬鳴閣魏
 武曰此閣過漢中之/陰平乃咽喉之要路
陽平關
 通典在興元府裦城縣西北曹公征張魯至陽平魯
 使弟衞據陽平關横山築城十餘里乗險夜襲破之
[011-3b]
 先主進兵漢中屯陽平關姜維表後主分䕶陽安關
 口陽安疑/即陽平周地圖記裦谷西北有古陽平關水經沔
 水又東逕白馬戍南注云濜水南逕張魯治東水西
 山上庾仲雍謂山為白馬塞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
 關呉賀邵曰劉氏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張/瑩漢南記曰蜀有陽平江關白水為三關
定軍山
 在興元府西縣東六十里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縁
 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黄忠於漢中定軍山擊夏
[011-4a]
 侯淵水經注沔陽故城蕭何所築南對定軍山諸葛/武侯
 遺令葬/其山郡縣志西縣本漢沔陽縣地十道記武鄉谷
 在南鄭縣孔明受封之地
沔水 漢水
 職方氏荆州其川江漢黄氏曰江水自夷陵而下為/州界東流㑹于彭蠡漢水自
 房陵以下為州界/東南至漢陽入江郡縣志漢水經南鄭縣去縣一百
 步水經及注大江出岷山茂/州東南在蜀郡氐道縣江
 水出峽厯荆門江陵華容至江夏沙羡縣鄂/州西北沔
[011-4b]
 水從北來注之沔水出武都沮縣興州今/沔州東狼谷中
 漢水出鮒嵎山沔水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漢
 者也孔安國曰漾水東流為沔蓋與沔合/也至漢中為漢水是互相通稱矣東逕沔陽
 興元/府南鄭西城金/州錫縣襄陽南過宜城縣襄陽/府鄀縣
 郢/州石城竟陵復/州又東南與陽口合至江夏沙羡縣北
 南入于江庾仲雍云沔水南至關城合西漢水漢水
 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通典興元府金牛縣
 有嶓冢山禹導漾水至此為漢水亦曰沔水顔師古
[011-5a]
 云漢上曰沔李氏曰四瀆惟江最大江發於岷逕䕫
 荆達揚而入於海此江之原也易氏曰攷元和志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
 逺在西徼在/松州之境外自蜀而言江之外其水有七出於緜
 之神泉曰緜水出於什邡之章洛山曰洛水分流於
 永康之湔堰者湔水緜水自緜竹紫巖山逕德陽入
 雒洛水自什邡入雒湔水逕導江崇寧九隴濛陽亦
 入雒三水皆合於雒自雒逕懷安簡資富順至瀘與
 江水㑹總曰内水發源於江油之清川逕緜潼遂東
[011-5b]
 至於合曰涪水發源於沔之青泥嶺逕大安利閬果
 至合於涪水㑹曰嘉陵水發源於小巴嶺逕巴蓬之
 伏虞西南以至於渠曰巴水出萬頃池逕明通又至
 渠與巴水合曰渠水巴渠二水既合逕廣安新明至
 合於嘉陵涪水㑹以達於渝而江始大此七水與江
 别合之大略也若分流出夷中入中國以附于江者
 有三曰青衣曰羊山曰馬湖青衣出來山徑嚴道洪
 雅夾江而下羊山出鐵豹嶺逕漢源出嘉定之南與
[011-6a]
 青衣水合入于江馬湖自夷都流至敘亦入于江又
 有出於郡邑之山澤者則自岷峨而下㳂流以至於
 䕫不勝其衆其大者如盛山之萬頃池則釃流有四
 一入于渠三入于䕫惟漢水出嶓冢與江分流由漢
 金趨襄至江夏大别山始與江合此蜀衆水接連荆
 楚源流之大略也胡文定公曰欲固上流必保漢沔
漢樂二城
 蜀志建興七年諸葛武侯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
[011-6b]
 漢樂二城通鑑築漢城於沔陽樂城於成固二縣屬
 漢中郡沔陽今興元府西縣成固今城固縣通典故
 西樂城在西縣西南武侯所立甚險固輿地廣記城/固縣蜀改為
 樂/城水經沔水又東逕西樂城北注云在山上周三十/里城側有谷謂之容
 裘谷道通益州諸葛武侯築晉梁州刺史楊亮守之/為苻堅所敗後刺史姜守潘猛亦居此城東容裘溪
 注之水左有故城慿山即嶮四面/岨絶先主遣黄忠據之以拒曹公姜維傳初先主留
 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
 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
[011-7a]
 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
 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穀退就漢樂
 二城使敵不得入平旦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
 令游軍並進以伺其虚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却住漢
 夀監軍王含守樂城䕶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
 威武衞石門武城建昌臨逺皆立圍守水經注華陽/國志曰蜀以
 城固為/樂城縣
興勢
[011-7b]
 郡縣志洋州興道縣本漢城固縣地後魏分置興勢
 縣治興勢山上唐武德元年置洋州貞觀二十三年
 改興道縣興勢山在縣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諸葛武
 侯出駱谷戍興勢山置烽火樓處處通照即此山後
 主延熙七年將軍王平守之魏將曹爽等攻不克即
 今興道縣通典今縣城即後魏儻城郡因自然隴勢
 形似盆緣外險内有大谷為盤道上數里及門水經
 漢水又東逕小城固南注云州治大城固移縣北故
[011-8a]
 曰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興勢坂漢水又東右㑹
 洋水自城固南城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鄭四百/入十里洋州東北至京兆府六百四十里
駱谷 子午谷 黄金谷
 唐地理志洋州興道縣有駱谷路南口曰儻谷北口
 曰駱谷黄金縣有子午谷路京城前直子午谷郡縣
 志儻谷一名駱谷在興道縣北三十里按駱谷在長
 安西南駱谷關在京兆府盩厔縣今屬鳯/翔府西南一百
 二十里武德開駱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關外九里貞
[011-8b]
 觀四年移於今所駱谷道漢魏舊路也南通蜀漢魏/曹
 爽伐蜀諸軍入駱谷三百餘里不得前進駱谷路在/今洋州西北二十里州至谷四百二十里晉司馬勲
 出駱谷破趙咸壁于/懸駒去長安二百里黄金水出黄金縣西北百畝山
 黄金谷去縣九里其谷水陸艱險語曰山水艱阻黄
 金子午魏曹爽由駱谷伐蜀蜀將王平拒之於興勢
 張旗幟至黄金谷謂此山也故鐵城在縣西北八十
 里城在山上險峻故以鐵為名氐帥楊難當寇漢川
 令薛健據黄金戍姜寶據鐵城宋遣梁州刺史蕭思
[011-9a]
 話攻拔之驛即子午道也舊道在今金州安康縣界
 梁王神念以舊道縁山避水橋梁多毁/别開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輿地廣記駱
 谷路通長安唐德宗僖宗幸/興元皆出此通典黄金戍在黄金縣
 西北八十里張魯所築南接漢川北枕古道險固之/極黄金縣乾德四年省入真
 符/縣洋有子午駱谷饒風關為蜀門户國家於駱谷口/置石佛堡子午
 谷口置陽嶺寨西城路置渭門寨分水寨皆備禦之/要魏張郃由子午欲攻漢中曹真從子午道南入漢
 順帝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裦斜路注子午/道平帝時王莽通之從杜陵直絶南山徑漢中三秦
 記曰長安正南山名秦嶺谷名子午郡縣志子午谷
[011-9b]
 在京兆府長安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關
 魏遣鍾㑹統十萬餘衆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趨漢
 中晉桓温伐秦命司馬勲出子午道今洋州東二十
 里曰龍亭此入子午谷之路至谷六百六十里唐廣
 德二年盜竄伏南山子午等五谷顔氏曰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
 道者名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為/子午道水經注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蜀志王平
 傳若賊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水經漢水又
 東逕小大黄金南注云山有黄金峭水北對黄金谷
[011-10a]
 有黄金戍傍山依峭嶮折七里氐掠漢中岨此為戍
 與鐵城相對一城在山上一城在山下嶮峻故以金
 鐵名漢中記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嶺陽都坂類
 要黄金縣在川東北百三十里黄金戍在縣西北八
 十里薛氏曰金房南蔽䕫峽西接梁洋荆梁之/間一控扼也國初征蜀嘗由此以襲䕫州
白帝永安/
 通典䕫州為蜀重鎮先主敗於夷陵退屯白帝改為
 永安其後呉將全琮來襲不克奉節縣有白帝/城本漢魚復縣郡縣
[011-10b]
 志永安宫在奉節縣東七里先主改魚復為永安白
 帝山即州城所據也與赤甲山接初公孫述殿前井
 有白龍出因號白帝城城周迴七里西南二里因江
 為池東臨瀼溪唯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腸數轉然後
 得上水經江水東逕魚復縣故城南注故魚國左傳
 楚伐庸魚人逐之是也巴東郡治白帝山城周迴二
 百八十步北縁馬嶺接赤甲山其平處南北相去八
 十五丈東西十七丈又東傍瀼溪即以為隍西南臨
[011-11a]
 大江呉朱績傳宻書結蜀使為并兼之慮蜀遣閻宇
 將兵五千增白帝守張氏曰武侯之治蜀也東屯白
 帝以備呉南屯夜郎以備蠻北屯漢中以備魏後漢/注魚
 復縣故城在今䕫州人復縣北赤/甲城是西魏改人復唐更名奉節
八陣圖
 郡縣志在䕫州奉節縣西七里寰宇記在縣西南七
 里荆州圖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磧上周迴四
 百十八丈中有諸葛武侯八陣圖聚細石為之各高
[011-11b]
 五尺廣十圍厯然棊布縱橫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
 中開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或為人散亂及
 為夏水所没冬水退復依然如故盛𢎞之荆州記云
 壘西聚石為八行魚復縣西聚細石/為壘方可數百步行八聚聚間相
 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八陣及
 壘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桓温
 伐蜀經之以為常山蛇勢此蓋意言之蘇氏曰八行/為六十四蕝
 水經江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薛氏曰圖之可見者
[011-12a]
 三一在沔陽之高平舊壘郡縣志在興元府西縣東/南十里武侯壘門石為圖
 一在新都之八陣鄉郡縣志在成都府新都縣北十/九里寰宇記在縣北三十里彌
 牟鎮李膺益州記云稚子闕北五里武侯八陣圖土/城四門中起六十四魁八八為行魁方一丈高三尺
 一在魚復永安宫南江灘水上洞當中黄龍騰鳥飛/折衝虎翼握機衡陣
 之法本諸呉方圓牝牡衝/方罘置車輪雁行之制蔡氏曰八陣有二一在魚
 復石磧迄/今如故一在廣都土壘今已殘/破不可考世傳風后握機文
 則魚復圖之注馬隆八陣贊又握機文之注成都圖
 經云八陣凡三在䕫者六十有四方陣法也在彌牟
[011-12b]
 者一百二十有八當頭陣法也在棊盤市者二百五
 十有六下營法也南市一名棊盤市/武侯陣營基也興元志西縣亦
 有之則八陣凡四薛氏曰漢都肄已有孫呉六十四
 陳竇憲嘗勒八陣擊匈奴晉馬隆又用八陳以復涼
 州陳勰持白虎幡以武侯遣法敎五營士是則武侯
 之前既有八陳後亦未嘗亡也今有馬隆握竒圖贊
 其傳起於風后嚴從曰武侯所習風后五圖也桓温
 云是常山蛇勢徒妄言耳常山蛇者法出孫子謂之
[011-13a]
 率然葢高直陣也水經注沔陽定軍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營東即八陣圖也遺基
 畧在難識殷芸小說於/漢中積石作八陣圖杜牧注孫子云數起於五而
 終於八今䕫州諸葛武侯以石縱橫八行布為方陣
 竒正之出皆生於此竒亦為正之正正亦為竒之竒
 彼此相用循環無窮也諸葛出斜谷以兵少但能正
 用六數今盩厔司竹園乃有舊壘司馬以四十萬步
 騎不敢決戰蓋知其能也通典後魏柔然犯塞刁雍
 上表採諸葛八陣之法為平地禦寇之方後周信州
[011-13b]
 舊治白帝陸騰徙之於八陣灘北洪氏曰八陣魁六
 十有四重易之卦也却月魁二十有四作易之畫也
 畫起於圓而神故却月之形圓卦定於方以知故八
 陣之體方方居前而圓居後卦自畫始方自圓生也
 壁門直袤曲折翼其傍則陰陽二物握竒則有虛一
 之象李靖問對太宗曰六花陣法出何術靖曰臣所
 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
 鈎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
[011-14a]
 内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耳太宗曰内圓外方何
 謂也靖曰方生於正圓生於竒方所以矩其步圓所
 以綴其旋是以步數定於地行綴應於天步定綴齊
 則變化不亂八陣為六武侯之舊法
   魏重鎮
通典魏東自廣陵夀春合肥沔口西陽襄陽重兵以備
呉西自隴西南安祁山漢陽陳倉重兵以備蜀
廣陵
[011-14b]
 通典今之揚州春秋時屬呉左傳呉城䢴溝以通江
 淮是也秦屬九江郡漢屬荆國更屬呉景帝更名江
 都國武帝更名廣陵國後漢為廣陵郡魏為重鎮文/帝
 黄初六年征呉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見江濤歎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張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留遼
 屯江/都嘉平後屬呉孫亮建興二年使/衛尉馮朝城廣陵東晉末以廣陵
 控扼三齊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鎮於此宋兼置南兖
 州治此北齊曰東廣州復曰南兖州後周為呉州隋
 初為揚州又為江都郡唐初為兖州後改為䢴州又
[011-15a]
 改為揚州秦氏曰凡稱揚州者東漢指厯陽或夀春
 或曲阿中原自魏至周指夀春或合肥江左自呉至
 陳指建業或㑹稽隋唐五代乃指廣陵廣陵在二漢
 時為呉國江都廣陵國廣陵郡宋為南兖州北齊為
 東廣州後周為呉州唐初亦為䢴州其為揚州自隋
 始也郡縣志廣陵在江都縣北四里州城正直其上
 大江西北自六合縣界流入晉祖逖擊檝中流自誓
 之所南對丹徒之京口舊濶四十餘里今濶十八里
[011-15b]
 城本呉王濞所築當呉魏時廣陵下邳九江江夏四/郡邊魏皆與魏為交爭之地 合瀆渠在江都縣東
 二里本呉掘䢴溝以通江淮之水路也夫差自廣陵/城東南築䢴城下掘深溝謂之䢴江亦曰刋溝自江
 東北通射陽湖今謂之/官河亦謂之山陽瀆
夀春
 水經淮水東流與潁口㑹東北流逕夀春縣故城西
 通典夀春郡後漢揚州刺史領郡六治於此魏曰淮
 南郡仍揚州為重鎮母丘儉諸葛誕為刺史鎮於此
 誕城在夀春縣東一里鄧艾行陳潁已東至夀春且
[011-16a]
 田且守三國時江淮為戰爭之地其間數百里無復
 人居晉平呉其人各還本復立為淮南兼置揚州領/郡
 十八治/於此東晉亦為重鎮晉伏滔正淮論云夀揚南引
 汝潁之利東連三呉之富呉郡與呉興/丹陽為三呉北接梁宋平
 途不過七百西援陳許水陸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
 阻内保淮淝之固龍泉之陂良疇萬頃舒六之貢利
 盡蠻越元帝永昌中豫州刺史祖約自譙還鎮於此
 後或治江北或治江南無定所宋義熙十一年劉義
[011-16b]
 慶又鎮此齊兼置豫州為重鎮高帝遣垣崇祖鎮夀/陽謂曰夀春賊之所
 衝深為之備魏大將王肅送劉昶兵二十萬掩/至敗還高閭曰夀陽盱眙淮陰淮南之本原也永元
 初守將裴叔業以城降魏後魏曰/揚州梁武普通七年克
 之置南豫州後降魏陳大建五年復得夀陽為豫州
 隋改夀州夀春縣東晉改夀陽今縣東四十餘里宋
 殷琰築四壘於此今安豐軍古夀春也其城築自楚
 考烈王徙都而經始焉南北剖分為疆場戰爭之地
 謝𤣥肥水之陽却苻秦百萬之師劉仁瞻堅壁自守
[011-17a]
 周世宗攻之三年不能下世宗不能久處淮南蓋仁
 瞻當其衝㑹夀州不守不可越之而有淮南唐氏曰
 自古天下裂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呉不得淮南
 而鄧艾理之故呉并於晉陳不得淮南而賀若弼理
 之故陳并於隋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
 得自保矣南齊志夀春淮南一都之㑹地方千餘里
 有陂田之饒漢魏揚州所治北拒淮水周氏曰自晉/至宋皆以夀
 陽為重魏寇少至則淮泗諸郡堅守以待救援大至/則發民而歸夀陽蓋夀陽不陷則魏兵雖深入垂瓠
[011-17b]
 終憂援兵之突至又前有彭城故為守易齊既擇人/以守夀陽又有胊山在其東故守亦非難郡縣志其
 地城臨淝水北有八公山在南即/淮水自東晉至今常為要害之地
合肥
 郡國志九江郡合肥縣後漢注故城/在今廬州北郡縣志廬州本
 廬子國春秋舒國之地漢分淮南置廬江郡後漢廬
 江在皖建安中曹公謂劉馥可任以東南之事以為
 揚州刺史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合肥縣西二
 里故城是也建安二年張遼守之孫權帥十萬師攻
[011-18a]
 圍遼以八百人破之明帝青龍元年滿寵都督揚州
 諸軍鎮於此請於合肥縣西北三十里立新城表曰/合肥
 城南臨江湖北達夀春賊攻圍之得據水為勢官軍/救之尚先破賊大軍然後圍乃得解賊往甚易兵救
 甚難宜移城西三十里有竒險可依立城/固守此為引賊平地而掎其歸路從之權自出欲
 圍新城以其逺水積二十日不敢下船乃上岸曜兵
 明年又至新城無功而還諸葛恪圍城亦不克魏明
 帝云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
 於三城之下地有所必爭也合肥晉亦為重鎮梁改/合州
[011-18b]
 隋改/廬州合肥縣本漢舊縣淮水與肥水合故曰合肥應/劭
 曰夏水出父城東南至此與淮合乾道新城記云魏/築二壘於白渡港亦號合肥城非今州城也合肥志
 云新城在合肥縣西北之新城鄉何承天曰曹孫之/霸才均智侔江淮之間不居者數百里魏捨合肥退
 保新城呉城江陵移入南岸濡須之戍家停羨溪王/基傳孫權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後全琮出廬江朱
 然寇襄陽皆/無功而還
沔口
 文聘傳與夏侯尚圍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
 當一隊孫權以五萬衆自圍聘於石陽聘堅守不動
[011-19a]
 追擊破之通典沔口建安十五年文聘為江夏太守
 鎮焉呉軍屢攻不拔魏初有之青龍後屬呉即今漢
 陽郡輿地廣記漢陽軍漢陽縣本安陸縣地漢屬江
 夏東晉置沌陽縣隋置漢津縣屬復州改曰漢陽唐
 屬沔州廢屬鄂州周置漢陽軍漢入江處謂之沔口
 漢末魏及呉人皆以為重鎮呉嘉禾三年陸遜諸/葛瑾屯江夏沔口
 陶侃傳王貢擊侃督䕶鄭攀於沌陽又敗朱伺於沔
 口齊張沖傳梁王出沔口圍魯山城郡縣志魯山一
[011-19b]
 名大别山在漢陽縣東北一百步山前枕蜀江北帶
 漢水漢水一名沔水西自汊川縣界流入禹貢漢至/大别南入
 于江蔡氏曰大别/入江在今漢陽縣水經注魯山左即沔水口沔左有
 却月城荆州記沌陽縣至沔/口水北有却月城沙羡縣治也黄祖所守
 祖横兩䝉衝/挾守沔口郡縣志却月故城在漢陽縣北三里周/囘
 一里八十/步高六尺黄祖所守處漢陽圖經云梁武帝築漢口/城以守魯山三國以前多稱
 漢而不言沔三國以後多稱沔而不言漢漢沔一水/南都賦注曰漢水源出隴西經武都至武關山歴南
 陽界出沔/口入江
[011-20a]
西陽 石陽
 郡縣志黄州魏為重鎮黄初中呉先揚言欲畋江北
 豫州刺史滿寵度其必襲西陽先為之備孫權聞之
 退還西陽故城在黄岡縣東南一百三十里輿地廣/記黄岡
 本漢西/陵縣地漢縣屬江夏晉為西陽國齊置齊安郡隋置/黄州光州光山縣本漢西陽縣
 寰宇記故西陽城在光/州出山縣西二十里石陽故城在黄陂縣西二十
 三里呉征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即此黄陂縣劉表
 為荆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呉侵軼使黄祖
[011-20b]
 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黄城鎮後周置/黄陂縣白沙關西至大
 關六十里在黄州西二百四十里北至光州界二十
 五里大活關東北至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安州澧山
 關一百里在縣北二百里穆陵唐志作/木陵關在麻城縣
 西北八十八里在穆陵/山上陰山關北至光州殷城縣省/入
 固/始二百里在州東北二百十里水經江水左逕赤鼻
 山南又東逕西陽郡南江水東逕積布山南即西陽/尋陽二郡界也蘄州廣濟縣
 有積布山晉志魏文分汝南立弋陽郡治西陽今光/州光山縣晉為弋陽郡治黄州黄岡縣晉屬弋陽郡
[011-21a]
 寰宇記晉永嘉後始移西/陽置故邾城上流五里
襄陽
 郡縣志襄州荆豫二州之域於周諸國則穀鄧鄾盧
 羅若之地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今鄧/州漢以
 南為南郡今荆/州後漢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置襄
 陽郡自赤壁之敗魏失江陵而荆州都督治無常處
 呉將諸葛瑾陸遜皆數入其境自羊公鎮襄陽呉不
 復入東晉僑立南雍州西魏改襄州因/州南襄水為名襄陽去江陵
[011-21b]
 陸道五百里勢同輔車無襄陽則江陵受敵自東晉
 庾翼為荆州刺史將事北伐遂鎮襄陽北接宛洛跨
 對樊沔為荆郢之北門代為重鎮襄陽縣本漢舊縣
 屬南郡在襄水之陽揚豫都督王昶言今屯宛去襄
 陽三百餘里有急不足相赴遂徙屯新野今鄧州穰/縣司馬懿
 曰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地不可失也通典魏徐晃守之蜀將關羽攻
 不下關羽攻樊城遣别將圍襄陽晉庾亮曰襄陽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庾翼曰襄陽荆楚之舊西接
 益梁與關隴指斥北去洛河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險峻水路流通轉運無滯進可以掃盪秦趙退可
[011-22a]
 以保據上流水經注城北/枕沔水即襄陽縣之故城胡氏曰襄陽上流門户北
 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呉越欲退守江左
 則襄陽不如建鄴欲進圖中原則建鄴不如襄陽欲
 禦强寇則建鄴襄陽乃左右臂也後漢郡國志注荆/州記曰襄陽舊楚
 之北津從襄陽渡江經南陽出方關是周鄭晉衞之/道其東津經江夏出平睪關是通陳蔡齊宋之道

 郡縣志襄州臨漢縣本漢鄧縣古樊城仲山甫之國
 也縣城南臨漢水魏曹仁處樊蜀將關侯圍樊㑹漢
[011-22b]
 水暴長乃以舟師攻之故鄧城在縣東北二十二里
 鄧塞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南臨宛水阻一小山
 號曰鄧塞魏常於此治舟艦以伐呉陸士衡表稱下
 江漢之卒浮鄧塞之舟謂此也輿地廣記襄陽府鄧
 城縣後置樊城縣後周省唐改安養曰臨漢復改鄧
 城有樊城鎮曹操救樊駐軍摩陂摩陂在穎川郟縣/今潁昌府郟縣魏明帝改陂曰龍陂城
 曰龍/城
柤中 沮中
[011-23a]
 呉志赤烏四年朱然圍樊諸葛瑾取柤中朱然傳赤
 烏五年征柤中注襄陽記曰柤中在上黄界上黄縣/宋初屬
 襄/陽去襄陽一百五十里魏時夷王梅敷兄弟部曲萬
 餘家屯此分布在中廬宜城西山&KR0739沔二谷中土地
 平敞宜桑麻有水陸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謂之柤
 中九年復征柤中音/租郡縣志柤山在襄州南漳縣漢/臨
 沮/縣東北一百八里朱然諸葛瑾從沮中乘山險道北
 出柤中去襄陽城百五十里蓋以地山相近因名或
[011-23b]
 云司馬宣王鑿八疊山開路於此停租通典南漳縣/有地名柤中
 呉朱然/屯處宋何承天曰襄陽之屯民居星散晉宣王謂
 宜徙沔南以實水北曹爽不用果亡沮中沮中即今/襄陽南沮
 水左右地地理志房陵東山沮水所出至郢入/江水經注枝江縣舊治沮中後移出百里洲鄭獬
 襄州宜城縣木渠記曰木渠襄沔舊記所謂木里溝
 者也出於中廬之西山擁&KR0739水走東南四十五里徑
 宜城之東北而入于沔後漢王寵守南郡復鑿蠻水
 與之合於是溉田六千餘頃至曹魏時夷王梅敷弟
[011-24a]
 兄於其地聚民萬餘家據而食之謂之柤中故當時
 號柤中為天下膏腴呉將朱然嘗兩提精兵爭其地
 不得
隴西 南安
 晉志隴西郡治襄武唐渭/州縣南安郡治獂道唐渭州/隴西縣
 經注獂道獂戎邑也漢靈帝别為南陽郡通典渭州
 秦置隴西郡以居隴坻之西為名漢分立南安郡魏
 置鎮守在此鄧艾曰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
[011-24b]
 彼專為一我分為四隴西縣漢獂道地立南安郡於/此隋改為縣輿地廣記鞏州隴
 西縣本襄武縣地舊有隴西縣/在襄武之東置南安郡後廢
狄道
 通典蘭州魏為重鎮蜀將姜維攻狄道不克狄道縣
 秦漢舊縣宋熙寧五年置熙州
漢陽
 晉志天水郡漢明改漢陽治上邽通典涼州領郡十
 治於此魏為重鎮晉分為天水及武陽兩郡兼置秦
[011-25a]
 州領郡六治於此唐為秦州秦國始封之邑今郡有/秦亭秦國是也諸葛武
 侯云率益州之/衆出秦川謂此
段谷
 通典秦州上邽縣有段谷水姜維為鄧艾破於此水
 經注藉水又東合段溪水出西南馬門溪東北流蘇
 氏曰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
 以坐縳
斜谷
[011-25b]
 魏曹真以漢人數入請由斜谷伐之詔司馬懿泝漢
 水由西城與真㑹漢中諸將或欲由子午谷或欲由
 武威陳羣諫曰斜谷阻險轉運有鈔截之虞漢志右
 扶風武功縣斜水出衙領山北至郿入渭續漢志武
 功縣今郿/縣也有斜谷注西征賦注曰裦斜谷在長安西
 南南口裦北口斜百七十里其水南流西都賦右界
 裦斜注梁州記曰萬石城泝漢上七里有裦谷南口
 曰裦北口曰斜長四百七十里水經渭水東逕武功
[011-26a]
 縣北注渭水於縣斜水自南注之水出縣西南衙領
 山北歴斜谷逕五丈原東郡縣志鳯翔府郿縣城亦
 曰斜城城南當斜谷因以為名五丈原在郿縣/西南二十五里
陳倉
 水經注陳倉縣有陳倉山在縣南/十里山上有寶雞祠今/鳯
 翔府寶/雞縣也榮氏開山圖注伏羲徙治陳倉陳倉水出陳
 倉山下東南流注于渭水又東與陽溪合上承斜水
 自斜谷分注綏陽溪北届陳倉入渭諸葛武侯與兄
[011-26b]
 瑾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絶重溪水縱横難用行
 軍者邏候往來要道通人今使前軍砍治此道以向
 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郡縣志陳倉
 城魏太和中將軍郝昭所築武侯進兵攻距二十餘
 日引去今城有上下二城相連上城是秦文公築下
 城是郝昭築水經注今灄水對/城是與昭相禦處通典今縣東二十里
 故城是三交城在寶雞縣四十六里司馬懿與武侯/相距所築西京賦陳寶鳴雞在焉三秦記太
 白山南有/陳倉山
[011-27a]
祁山
 郡縣志祁山在成周長道縣東十里長道熙寧六年/屬岷州今西和
 州/漢水逕其南有諸葛武侯壘壘之左右猶有豐草
 蓋武侯所植也本漢上/祿縣地水經注祁山在嶓冢之西七
 十許里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漢水逕其南城南三里
 有武侯故壘壘之左右猶豐茂宿草蓋武侯所植也
 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開山圖曰漢陽西南有祁
 山九州之名岨武侯表言祁山去沮五百有民萬戸
[011-27b]
 魏牽招傳孔明在祁山遣使連結軻比能比能至故
 北地石城與相首尾郡縣志木馬山在利州景谷縣
 西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出祁山木牛流馬於此造
 作因以名之六合掌運圖祁山堡在西和州長道鎮/圖經云祁山去秦之天水縣三十里山
 圍六七里/高數十丈
黎陽
 漢屬魏郡水經注黎侯國也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
 水逕其東今黎山東北有縣故城山在城西城慿山
[011-28a]
 岨河本屬衞州端拱元年建通利軍後為濬州有黎
 陽山大伾也寰宇記以為黎侯寓衞居之故縣得名
 述征記黎陽城西袁譚城城南又有一城曹公攻譚
 所築杜牧曰黎陽距白馬津三十里輿地廣記開德/府臨河縣漢黎陽縣地隋析黎陽置五代屬澶
 州/
官渡
 郡國志滎陽有鴻溝水文穎曰於滎陽下引河東南
 為鴻溝即官渡水也後漢注官渡即古之鴻溝在今
[011-28b]
 鄭州中牟縣今屬開/封府北官渡口是也水經注莨蕩渠
 左逕陽武縣故城南東為官渡水又逕曹公壘北有
 高臺謂之官渡臺在中牟城北世又謂中牟臺袁紹
 臨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壘公亦起高臺以捍之即
 中牟臺也今臺北土山猶在山之東紹舊營遺基並
 存郡縣志官渡臺亦名曹公臺在中牟縣北十二里/裴松之北征記曰中牟臺下臨汴水是為官渡袁
 曹壘尚/存焉
白馬
[011-29a]
 後漢注縣屬東郡今滑州白馬縣也故城在今縣東
 括地志白馬故城在滑州/衞南縣西南二十四里白馬山在縣東北三十四
 里津與縣取此山為名水經注黎陽東岸有故城竹
 書紀年梁取枳道與鄭鹿鄭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
 故臺謂之鹿鳴臺又謂鹿鳴城郡縣志在白馬縣北/三十里王𤣥謨自滑
 臺走/鹿鳴亦曰鹿鳴津又曰白馬濟津之東南有白馬城
 衞文公東徙渡河都之故濟取名焉袁紹攻劉延於
 白馬即此處寰宇志黎陽縣濬/州東黎陽津一名白馬
[011-29b]
 津澶州臨河縣有白馬城郡縣志白馬故關在衞州
 黎陽縣東一里五步白馬津即此地後改名黎陽津/此白馬津之北岸慕容德徙滑
 臺至黎陽津冰合夜濟改為天橋津高齊移石濟關/於此造橋改名白馬關周世宗北征命學士為文祭
 白馬祠秉筆者疑其所出訪於尹拙/拙厯數郡國祠白馬者凡十餘處
延津
 左傳注陳留酸棗縣北有延津郡國志注酸棗即鄭
 廩延之地水經河水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河
 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注石勒號/為靈昌津又右逕滑臺城注/城
[011-30a]
 即鄭廩延邑下有延津春秋傳孔悝載伯姬于平陽/行于延津是也廩延南故城即衞之平陽亭今人謂
 此津為/延夀津郡縣志延津在衞州衞縣西二十六里曹公
 遣于禁度河守延津即此地延津即靈昌津也在滑
 州靈昌縣東北二十二里左傳廩延曹公北救劉延
 至延津皆此津也輿地廣記開封府酸棗縣有延津/唐志衞州新鄉縣東南有故延津
 關衞縣熙寧六年省為鎮入黎陽新鄉省為鎮入汲/縣晉載記石勒赴金墉濟自大堨先是流澌風猛軍
 至冰泮清和勒以為神/靈之助命曰靈昌津
潼關
[011-30b]
 郡縣志在華州華陰縣東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
 左傳晉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注云華陰縣東潼關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
 名關又云河在關内南流衝激關山因謂衝關水經/注潼
 激關山因/謂潼關按秦函谷關在漢𢎞農縣即靈寶縣陜/州西
 南十二里故關是也今大路在北本非衿束之要漢
 武元鼎三年楊僕為樓船將軍本宜陽人今福/昌縣恥居
 關外請以家僮七百人徙關於新安帝從之即新安
 縣河南/府東一里函谷故關是也初平二年董卓脅獻
[011-31a]
 帝西幸長安出函谷關自此已前其關並在新安至
 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馬超於潼關是中間徙於今所
 通典云國之巨/防史官闕載今歴二處而至河潼上躋高隅俯視
 洪流盤紆峻極實謂天險河之北岸則風陵津北至
 蒲關六十餘里河山之險邐迤相接自此西望川途
 曠然蓋神明之奥區帝宅之户牖通典本名衝關河/自龍門南流衝激
 華山東故/以為名黄巷坂在虢州閿鄉縣西北二十五里即
 潼關路也水經注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
[011-31b]
 謂之黄巷坂東出通謂之函谷關岸高道陿車不得
 方軌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河之西有曹公
 壘潘岳西征賦遡黄巷以濟潼灌水注之北流逕通/谷亦謂通谷水東北
 注于河述征記所謂潼谷水或說因水以名/吕氏曰安祿山黄巢之入長安因潼關失守書放牛
 桃林之野注云在華山東山海經夸父之山其北林/名曰桃林廣圍三百里
 三秦記桃林塞在長安東四百里西京賦注桃林/在閿鄉南谷中
 地道記漢𢎞農函谷關有桃林寰宇記自陜州靈寶
 縣已西至潼關皆是也隋置桃林縣唐更名靈寶/縣西南境即古桃林之野
[011-32a]
 攷古函谷關在陜州靈寶縣西南潼關在華州華陰
 縣自潼關至函谷歴陜華二州之地俱謂之桃林塞
 蘇氏曰曹公既滅二袁吕布劉表欲遂取江東而不
 克既破馬超韓遂欲并舉巴蜀而不果
滎陽汴水
 地理志卞水在滎陽縣西南水經汳水出陰溝于浚
 儀縣北注陰溝即蒗蕩渠也汳受旃然水丹泌亂流
 于武德絶河南入滎陽合汳南豐曾氏曰昔禹于滎
[011-32b]
 澤下分大河為陰溝出之淮泗至浚儀西北復分二
 渠其後或曰鴻溝始皇疏之以灌魏郡者是也或曰
 浪宕渠自滎陽五池口來往鴻溝者是也或曰浚儀
 渠漢明帝時循河流故瀆作渠渠成流注浚儀者是
 也或曰石門渠靈帝時於敖城西北累石為門以遏
 渠口者是也石門渠東合濟水與河渠東注至敖山
 之北而兼汴水又東至滎陽之北而旃然之水東流
 入汴滎陽之西有廣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間小澗中
[011-33a]
 東流而出濟水至此乃絶桓温將通之而不果者晉
 太和之中也劉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而岸善潰塞
 裕更疏鑿以漕運者義熙之間也皇甫誼發河南丁
 夫百萬開之起滎澤入淮千有餘里更名之曰通濟
 渠者隋大業之初也裴耀卿言江南租船自淮南北
 泝鴻溝轉相輸納於河陰含嘉太原等倉凡三年運
 米七百萬石者唐開元之際也後世因其利焉太宗
 嘗命張洎論著其興鑿漕運之本末如此宋至道之
[011-33b]
 間也蘇氏曰自淮泗入河必道於汴世謂隋煬帝始
 通汴入泗禹時無此水道以疑禹貢之言此特學者
 考之不詳禹貢九州之末皆記入河水道而淮泗獨
 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意其必開此道以通
 之其後或為鴻溝或為官渡或為汴上下百餘里間
 不可必知然皆引河水而注之淮泗也晉王濬伐呉
 杜預與之書曰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泝河而上振旅
 還都王濬舟師之盛古今絶倫而自汴泝河可以班
[011-34a]
 師則汴水之大小當不減於今又足以見秦漢魏晉
 皆有此水道非煬帝創開也薛氏曰禹貢揚州貢路/自江順流入海又自淮
 泗入菏泝泲入河傳謂呉王夫差始通邗溝以禹貢/考之淮南虞夏之間無水道也易氏曰揚之貢在北
 者可徑達淮泗在南者邗溝未開無道入淮必㳂/江海以達淮泗至淮泗則與徐州同貢以達于河
 山陳氏曰漢末河入于汳即汴/字灌注兖豫永平中導
 汳自滎陽别而東北至千乗入于海而河於是故瀆
 在新渠之南水經注所謂絶河而受索自此始隋開
 皇中因漢之舊導河于汳大業初合河索為通濟渠
[011-34b]
 别而東南入于淮而故道竭今于畿為白溝於宋為
 沙於單為石梁於徐為汳而入於南清南清故/泗也郡縣
 志汴渠在河南府河陰縣南二百五十步本漢滎陽
 縣地即古莨蕩渠河/陰後屬孟州九域志汴水古通濟渠也郡縣/志汴
 州浚儀縣琵琶溝水西自中牟縣界流入通濟渠隋/煬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鑿渠引汴水即莨宕
 渠/也
故市 烏巢
 袁氏輜重萬餘乗在故市烏巢郡縣志故市城在鄭
[011-35a]
 州管城縣西北三十里晉地理志烏巢在酸棗縣東
 南水經濟瀆東逕酸棗縣之烏巢澤北注澤在酸棗
 之東南酸棗本秦舊縣屬陳留郡隋開/皇十六年屬滑州今屬開封府
鄧塞
 郡縣志鄧塞故城在襄州臨漢縣本漢鄧縣地/今鄧城縣東南
 二十二里南臨宛水阻一小山號曰鄧塞昔孫文臺
 破黄祖於此山下魏常於此裝治舟艦以伐呉陸士
 衡表稱下江漢之卒浮鄧塞之舟謂此也故鄧城在/縣東北二
[011-35b]
 十二/里今按陸士衡辯亡論魏氏浮鄧塞之舟下漢陰
 之衆注水經注曰鄧塞者即鄧城東北小山因之以/為鄧塞漢陰漢水之南也莊子曰子貢南遊于
 楚過漢陰九域志/穀城縣有鄧塞鎮
 蘇氏曰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
 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劉備有取天下之
 量而無取天下之才三人者終其身無成焉
 
 通鑑地理通釋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