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b0011 通鑑地理通釋-宋-王應麟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通鑑地理通釋卷十三  宋 王應麟 撰
  晉宋齊梁陳形勢攷
東南地非褊也兵非弱也有人焉進取而有餘無人焉
自保而不足詩曰無競維人作晉宋齊梁陳形勢攷
   晉重鎮
通典元帝命祖逖鎮雍丘以合肥淮陰夀陽泗口角城
為重鎮成帝時酇守將退屯襄陽穆帝時平蜀漢復梁
[013-1b]
益之地又遣軍西入關至灞上再北伐一至洛陽一至
枋頭其後以彭城為北境藩扞每因劉石苻姚衰亂之
際則進兵屯戍在於漢中襄陽彭城大抵上明江陵夏
口武昌合肥夀陽淮陰常為晉氏鎮守
雍丘
 晉屬陳留古雍國/把國今屬開封府郡縣志故城北臨汴
 河祖逖為豫州刺史治於此
合肥 夀陽 襄陽見前/
[013-2a]
 戴若思鎮合肥祖約謝尚鎮夀陽庾翼朱敘鎮襄陽
 通典夀春郡西十五里即謝𤣥破苻融之處胡氏曰/六朝增
 重上流庾亮欲經畧中原則先分戍漢沔宋太祖欲/伐魏則先廣襄陽資力故晉何充謂荆楚國之西門
馬頭城
 通典晉永和中謝尚鎮馬頭城即夀州盛唐縣北郡/縣
 志縣北二十里今安豐軍六安縣輿地廣記在六和/縣北宋志馬頭太守屬南豫州故淮南當塗縣地晉
 安帝立因/山形立名
淮陰
[013-2b]
 祖逖屯淮陰通典劉隗鎮守今楚州縣南齊志永和
 中荀羨云淮陰舊鎮地形都要水陸交通易以觀釁
 沃野有開殖之利方舟運漕無他屯阻乃營立城池
 寰宇記故淮陰/縣城在山陽縣本朝陳敏曰楚州為南北襟喉長淮
 二千餘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淮汴渦潁蔡是也其通
 南方以入江者唯楚州運河一處周世宗自北神堰
 鑿老鸛河通戰艦入大江而唐遂失淮南之地徐宗
 偃曰山陽南北必爭之地我得之可以控制山東清/河
[013-3a]
 口去州五十里紹興/初韓世忠屯重兵
石鼈
 通典石鼈城在楚州寶應縣西八十里魏鄧艾築以
 營田晉荀羨鎮下邳屯田於東陽之石鼈北齊蘇珍
 芝又議修石鼈等屯
泗口
 通典泗州宿遷縣郡縣志淮水入縣境南與/楚州山陽縣分中流為界晉大寧
 中兖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禇裒伐趙/直指泗口
[013-3b]
 徑赴彭城殷浩進屯泗口/謝𤣥救彭城軍于泗口水經淮水東北至下邳淮
 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注淮泗之㑹即角城
 也左右兩川翼夾二水決入之所謂泗口也泗水又/東南得
 睢水口泗水又逕宿預城之西梁將張惠紹北入水/軍所次今城在泗水之中輿地廣記宿遷縣秦下相
 縣地晉元帝督運軍儲以為邸閣因置宿豫縣唐改/宿遷宋朝太平興國七年屬淮陽軍胡文定公曰欲
 固下流必守淮泗饟漢條侯擊呉楚鄧都尉曰使輕/兵絶淮泗口塞呉 道條侯從其策 泗水出襲慶
 府泗水縣至宿遷縣入淮演繁露曰泗即今謂南清/河也禹貢廣記曰今盱眙軍相對即泗口也自清河
 口而上者吕梁自渦口而上/者譙梁自潁口而上者蔡河
[013-4a]
角城
 水經注泗水又東逕角城北濟水與泗水東南流至
 角城同入淮通典安帝義熙中置城在宿遷縣東南
 寰宇記在淮陽軍宿/遷縣東南一百十里臨泗水南近淮水自後常為重
 鎮輿地廣記泗州盱眙縣晉安帝時置角城鎮在淮
 泗之㑹後魏高閭曰角城處在淮北去淮陽十八里
 五固之役攻圍歴時卒不能克宋志淮陽角城縣晉
 義熙中立齊明帝初後魏南/侵以李安仁戍之
[013-4b]

 晉志武帝改南陽為順陽郡治酇縣故城在光化軍
 乾德縣東北水經注酇縣故城南臨沔水謂之酇頭
 漢封蕭何/為侯國
彭城
 徐州晉為彭城國通典晉立徐州為重鎮朱序鎮守
 宋王𤣥謨曰彭城南届大淮左右清汴魏薛虎子曰/徐州清汴通
 流/表裏京甸捍接邊境城隍峻整襟衞周固又自淮
[013-5a]
 以西襄陽以北經塗三千達于濟岱六州之人三十
 萬户常得安全實由此鎮輿地志郡城險固非攻所
 能拔郡縣志宋高祖經略中原置府於此自隋氏鑿
 汴以來南控埇橋以扼汴路故其鎮尤重宋志徐州
 刺史後漢治郯縣魏晉宋治彭城元魏尉元曰彭城
 宋之要藩宋薛安都舉城降魏薛虎子曰欲取江東
 先須積穀彭城蘇氏曰魏太武以三十萬衆攻彭城/不能下而王智興以卒伍庸材恣睢
 於徐朝廷亦不能討豈非其地形便利人卒勇悍故/耶後山陳氏曰南守則略河南山東北守則瞰淮江
[013-5b]
 故於兵甲為守攻之地項氏常都臨制四方宋武常/守并䕶南北林氏曰晉悼公始圍彭城繼城虎牢識
 天下/之勢
沌口
 水經注沌口上承新陽縣之太白湖東南流為沌水
 逕縣南注于江謂之沌口竟陵郡新陽/縣分雲杜立晉永嘉六年
 陶侃為荆州鎮此明年徙林鄣沔水又東逕沌陽縣
 北又東逕林鄣故城北陶侃鎮此郡縣志晉於臨嶂
 山置沌陽縣江夏郡自上/昶城移治今漢陽軍漢陽縣有沌水
[013-6a]
 通典音屯/又音篆東晉置沌陽縣處沌水之陽漢陽縣有沌/口港沌口鎮
 王澄棄荆州别駕郭舒不肯從澄東下乃留屯沌口/陶侃為荆州刺史鎮沌口又移入沔江陳侯安都討
 王琳至沌口後梁華皎與呉明徹戰於沌口皆此地/臨嶂山在漢陽縣西六十里陸務觀曰江陵之建寧
 鎮葢沌/口也
上明
 郡縣志上明故城亦謂桓城在江陵府松滋縣西一
 里居上明之地而桓沖所築故兼二名苻堅南侵沖
 為荆州刺史渡江南上明築城以禦之上明在縣東
[013-6b]
 三十步明猶渠也晉末朱齡石開三明引江水以灌
 稻田後隄壞遂廢水經江水東逕上明城北注云晉
 太元中苻堅寇荆州桓沖徙渡江南使劉波築之移
 州治城其地夷敞北據大江晉志元帝渡江後以河
 東人南寓者於漢武陵郡孱陵縣界上明地僑立河
 東郡桓沖傳上疏曰自中興以來荆州所鎮隨宜迴
 轉今宜全重江南輕戍江北於是移鎮上明
江陵 夏口 武昌
[013-7a]
 見前
石城
 羊祜傳呉石城守去襄陽七百餘里祜以詭計令呉
 罷守祜以孟獻營虎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萊
 子服乃進據險要開建五城取膏腴之地石城以西
 盡為晉有郡縣志郢州長夀縣城本古之石城背山
 臨漢水呉於此置牙門戍城羊祜鎮荆州亦置戍焉
 即今州治是也郢州西北至襄/州三百十里水經注沔水南逕石
[013-7b]
 城西城因山為固晉羊祜鎮荆州立元康元年分江
 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庾亮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
 漸蔡謨議曰沔水之險不及大江非廟勝之算亮不
 果移鎮終晉之世卒於宴安江/沱而不能混一中原郢州子城三面墉基
 皆天造正西絶壁下臨漢江石城之名本此
灞上
 郡縣志白鹿原在京兆府萬年縣東二十里亦謂之
 灞上漢文帝灞陵王仲宣詩曰/南登灞陵岸迴首望長安
[013-8a]
洛陽見前/
 郡縣志故洛陽城在洛陽縣東二十里按華延雋洛
 陽記云洛陽城東西七里南北九里洛陽城内宫殿
 臺觀府藏寺舍凡有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門自劉
 曜入洛元帝渡江官署里閭鞠為茂草後魏孝文太
 和十七年幸洛陽巡故宫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
 經始洛京十九年新都始立隋煬帝詔營東京大業
 元年新都成
[013-8b]
枋頭
 通典淇水出共山東至衞州今濬/州衞縣界入河謂之
 淇水口漢建安九年曹公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
 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晉
 桓温敗於枋頭即此郡縣志枋頭故城/在衞縣東一里水經注盧諶
 征艱賦曰後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
 洪歸枋頭遣使來降十六國春秋晉劉牢之救蒲丕/慕容垂至枋頭拒之後魏移汲
 郡治/此謝尚使戴施據枋頭寰宇記枋頭城在衞縣南
[013-9a]
 去河八里南對酸棗棘津載記苻堅自鄴如枋頭改
 枋頭為永昌縣
 大司馬温之滅蜀太尉裕之伐南燕平後秦三事差
 强人意然是二人者功存攻拓志在簒君
   宋重鎮
通典宋武帝北平廣固西定梁益又克長安盡得河南
之地長安尋為赫連所陷景/平中虎牢以西陷後魏文帝元嘉中遣將北伐水
軍入河克魏碻磝滑臺虎牢洛陽四城其後/又失又分軍北
[013-9b]
伐克𢎞農開方二城於是後魏太武總師經彭城臨江
屯於𤓰步退攻盱眙不拔而還明帝時後魏南侵淮北
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西境悉陷没則長淮為北境然
初強盛也南郡襄陽懸瓠彭城歴城東陽皆為宋氏藩

廣固
 在青州益都縣西四里晉曹嶷所築見下/
梁益
[013-10a]
 梁州今興元府益州今成都府
碻磝
 唐為濟州治所宋王𤣥謨平碻磝守之其城臨水西
 南圯于河
滑臺
 本鄭之廩延邑今滑州
虎牢 洛陽
 見前
[013-10b]
𢎞農開方
 通典並虢州水經注燭水東注于緒茹之水歴澗東
 北出謂之開方口水側有阜名方伯堆宋奮武將軍
 魯方平建威將軍薛安都等與柳元景北入軍次方
 伯堆堆上有城即方平所築也門水又北逕𢎞農縣
 故城東即故函谷關郡縣志方伯堆在虢州𢎞農縣
 東南五里宋魯方平所築栁元景傳龎法起諸軍進/次方伯堆去𢎞農城五里
 元景率衆至𢎞/農營於開方口
[013-11a]
彭城
 見前
瓜步 六合
 瓜步山在真州揚子縣西四十七里九域志有/瓜步鎮後魏
 太武臨江即此鮑明逺云瓜步山亦江中之眇小山
 徒以因逈為高據絶作雄凌清瞰逺擅竒含秀是亦
 居勢使之然也南齊建元初徙/齊郡治瓜步郡縣志瓜步山在六
 合縣東南二十里臨大江魏太武至六合登瓜步山
[013-11b]
 隔江望秣陵纔數十里六合山在縣東北八十里桃
 葉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隋開皇三年於此山置六
 合鎮見隋/取陳漢堂邑縣楚棠/邑後周置方州改六合郡隋
 為六合縣唐屬揚州本朝屬真州州西北/七十里真州東行
 五十里可至瓜洲以向鎮江西行六十里可至瓜步
 以向建康唐氏曰太武以百萬衆觀兵瓜步卒盟而/還不復議渡江元英以大衆困於堅城之
 下不敢捨而深入慮彭/城合肥之議其後也
盱眙
[013-12a]
 後魏高閭謂盱眙淮南之本原輿地記云楚邑懷王/初立
 都/此漢為臨淮都尉治晉臨淮郡治義熙七年立盱眙
 郡統三/縣宋太守沈璞繕城浚隍及魏兵南向臧質與
 璞共守魏太武以三十萬衆圍三旬不克而退元嘉/二十
 八年南兖州徙治齊/北兖州自淮陰移鎮唐改西楚州尋廢本朝屬楚州
 復𨽻泗州建炎三年為盱眙軍紹興六年依山築城/今招信軍領縣三
 曾渙曰淮東控扼有六一曰海陵二曰喻口三曰鹽
 城四曰寶應五曰清口六曰盱眙張魏公曰淮東宜
[013-12b]
 於盱眙屯駐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於濠夀屯駐以
 扼渦潁之運真氏曰淮東要害在清河之口淮西要/害在渦潁之口欲顧兩淮先防三口天
 長縣去盱眙軍百四十里西門趨盱眙南門趨六合/東門趨揚州自揚至盱眙凡數百里平疇沃壤極目
 亡際重湖陂澤渺漭相連田野之民又皆堅悍強忍/此天賜吾國以為長江之屏障使強兵足食為進取
 之資也長臺子山在盱眙縣東一里魏造弩臺射城/中因名 圍山在北七里魏於都梁山築城造橋絶
 水路即此盱眙山在東/南四十里一名馬鞍
歴城
 通典齊州歴城縣漢屬濟南韓信伐/齊至歴下即其地宋為濟南郡兼
[013-13a]
 置冀州領郡九/治於此到彦之引兵自清入濟南至歴城
東陽
 晉志劉裕滅南燕留羊穆之為青州刺史築東陽城
 而居之自元帝渡江於廣陵僑置青州至是始置北/青州鎮東陽城宋志孝建二年移治歴城大
 明八年還治東陽明帝失/淮北於鬱州僑立青州通典東陽城即青州治東
 城是也治在益/都縣晉時城宋將竺䕫守之後魏攻圍數
 月不拔臨胊縣古東陽城左傳晏弱城東陽以偪萊/注云齊竟上邑郡縣志宋沈文秀為刺史守
 東陽城為後魏所陷甲郡國志泰山郡南城縣有東/陽城吕氏春秋夏孔 遊東陽萯山左傳哀八年克
[013-13b]
 東陽魏宋元嘉八年青州刺史蕭思話棄東陽奔/平昌 軍竟不至而東陽積聚已為百姓所焚
廣固
 郡縣志廣固城在青州益都縣西四里晉永嘉五年
 曹嶷東萊牟/平人為刺史所築有大澗甚廣固故謂之廣
 固晉志苻朗以州降朝廷置幽州以辟/閭渾為刺史鎮廣固為慕容德所滅初慕容德議
 所都潘聰曰廣固曹嶷所營山川阻峻足為帝王之
 都德從之城側有五龍口險阻難攻𤣥文河間/人說劉
 裕曰昔趙攻曹嶷望氣者以為澠水帶城非可攻拔
[013-14a]
 若塞五龍口城必陷石虎從之嶷降段龕據之慕容
 恪攻不克又塞五龍口龕降今宜修塞裕從之超為
 晉所擒通典宋青/州治廣固
南郡
 晉徙荆州治此唐置江陵府江左大鎮莫過荆揚晉/以
 揚州為京畿荆江為重鎮/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
襄陽
 見前
[013-14b]
懸瓠
 郡縣志蔡州治城古懸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
 故城取名焉宋文帝於懸瓠城置司州/隋為豫州移入懸瓠城水經注汝水
 東逕懸瓠城北汝南太守周矜起義於懸瓠者是矣
 今豫州刺史汝南郡治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
 北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㑹汝形若垂瓠唐李祐為
 李愬謀曰若直擣懸瓠賊成擒矣愬夜半至懸瓠城/ 宋元嘉二十六
 年後魏攻圍汝南太守陳憲等拒四十餘日不拔而/退宋明帝失淮北地乃僑立新蔡郡領固始一縣
[013-15a]
 蘇氏曰自江南建國惟桓温東討慕容西征苻徤兵
 鋒所及敵人震動宋武破廣固陷長安所至蕩定然
 桓温終以敗衂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禪代未能定
 秦狼狽而反而況其下者乎
   齊重鎮
通典齊始全盛也南鄭樊城襄陽義陽夀春淮陽角城
漣口朐山為重鎮永元初沔北諸郡相繼敗/没又遣軍北伐敗於馬圈夀陽盱眙
淮陰三鎮淮南之本原元魏高閭云/
[013-15b]
南鄭
 梁州鎮南鄭建武二年後魏來伐刺史蕭懿守拒攻
 圍百餘日不下南齊志晉隆安二年郭銓始為梁南
 秦州刺史寄治漢中晉每失漢中梁州刺史輒鎮魏
 興漢中為巴蜀扞蔽是/以蜀有難漢中輒没
樊城
 通典襄陽臨漢縣有古樊城後改鄧城/有樊城鎮建武中後魏
 孝文率兵十萬數旬攻圍將曹虎拒不下李氏綱/
[013-16a]
 六朝能保守江左以彊兵重鎮盡在淮襄
義陽 三關
 水經注晉泰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林平氏義
 陽四縣置義陽郡於安昌城此謂白茅城其/城固而不方義陽縣
 南對固成山南齊志司州鎮義陽宋泰始中立州於
 義陽郡有三關之隘北接陳汝控帶許洛宋齊以來
 常為邊鎮梁曰北/司州郡縣志申州古申國也魏文帝分
 置義陽縣本漢平氏縣/義陽鄉之地故平靖關城在縣南七十六
[013-16b]
 里舊有此關不/知何代創立義陽有三關之塞此其一也武陽黄
 峴二關在安州應山縣今屬/隨州界此關因山為障不營
 濠隍故名平靖關石城在鍾山縣本漢/黽縣西南二十一
 里石城山上本晉義陽縣所治澧山關即齊志所謂
 武陽關也在安州東北二十四里在應山縣東北一
 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百雁關在安州東
 北二百里在應山縣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平靖
 關因古平靖縣為名在安州北一百七十里在應山
[013-17a]
 縣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故曹城在義陽縣/東三十八里梁將
 曹景宗將兵/侵魏所築通典魏分南陽置義陽郡晉宋因之輿
 地廣記唐為申州開寶九年為義陽軍太平興國元
 年改為信陽軍縣為/信陽羅山縣有石城山史記魏攻㝠
 阨謂此山也寰宇記義陽山在軍治東五十步㝠阨
 塞在軍東南五十五里有大小石門皆鑿山為道以/通往來荆楚守隘之地也吕
 氏春秋九塞㝠阨其一焉左傳大隧即黄峴直轅㝠/阨乃武陽平靖也黄峴今名九里關在軍南百里武
 陽在今大寨嶺軍東南九十里平靖今名行者陂在/軍南七十五里信陽與三關勢如首尾欲復宛洛必
[013-17b]
 自此地始方城塞/在軍東三十里後魏元英至義陽將取三關先策
 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克一關兩關不待攻而
 破宜先攻東關又恐其并力於東使李華向西關分
 其兵勢自攻東關六日而拔進攻黄峴及西關梁將
 皆走梁於南義陽置司州移鎮關南魏置郢州/於義陽其後梁復取三關圍郢州不克薛氏
 曰三關之險大塞嶺頗為平易胡氏曰義陽淮西之
 屏蔽也義陽不守則夀春合肥不得安寢矣蘇氏曰/三關險
 矣關外百里皆險也虜得信陽將與我分險而守營/要陂以抗武陽營雞頭以抗平靖營石門以抗黄峴
[013-18a]
 是舉三關/棄之也
淮陽
 後魏尉元曰先定下邳平宿豫鎮淮陽戍東安則青
 冀諸鎮可不攻而克輿地廣記淮陽縣在漢陵縣泗
 陽之間有淮陽城梁置淮陽郡隋/廢唐貞觀元年省入
 下邳水經注淮陽城北臨泗水今淮陽軍
漣口
 通典泗州漣水縣漢厹/猶縣齊置冀州寄治於此以為邊
[013-18b]
 鎮南齊志冀州領北東海郡治漣口郡縣志沭水俗
 名漣水西南自海州沭陽縣流入漣水縣今漣/水軍
朐山
 通典海州朐山縣齊置青州於此東海縣鬱洲宋泰
 始以後青冀二州僑立於此海泗東南之藩蔽泗可/以取淮北海可以下山
 東吕氏曰呉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此是海道自蘇州到山東
沔北
 通典今鄧州地漢水一/名沔水
[013-19a]
馬圈
 通典魏馬圈鎮城去襄陽三百里陳顯達攻圍四十
 餘日不拔在今鄧州穰縣北梁曹義宗/取馬圈
夀陽
 夀春
盱眙 淮陰
 見前
   梁重鎮
[013-19b]
通典梁武失漢川及淮西之地其後與魏交戰於淮南
淮北唯合肥/獨存雖得縣瓠彭城俄而又失又克夀春凡二/十七
年始/復復漢中四十三/年復及侯景平後江北之地悉陷高齊
漢川蜀川没于西魏大抵雍州下溠戍夏口白茍堆硤
石城合州鍾離淮陰朐山為重鎮
懸瓠 彭城 夀春 漢中
 見前
漢川 蜀川
[013-20a]
 梁益州
雍州
 襄陽府東晉僑置雍州後梁蕭詧附庸西魏以荆州/資之而取其雍州西魏改曰
 襄/州李忠定公綱/曰天下形勢關中為上襄鄧次之建
 康又次之
下溠戍
 通典在隨州棗陽縣今棗/陽軍東南百餘里後魏正光初
 南伐破之置鎮梁又破鎮置郡今棗/陽軍隋志漢東郡唐
[013-20b]
 城縣西魏改㵐西為下溠隋改下溠曰唐城左傳莊
 四年楚除道梁溠營軍臨隨注溠水在義陽厥縣西
 東南入鄖水水經注溠水出隨縣西北黄山南逕㵐/西縣西又南流注于溳郡縣志隨州唐
 城縣梁於此置下溠戍魏改為鎮隋改鎮為唐城縣/溠水在隨縣西四十里職方氏豫州其浸波溠九域
 志唐城縣/有溠水
夏口
 見前
白茍堆
[013-21a]
 通典戍城在蔡州真陽縣後魏遣堯雄為南境守將
 雄曰白茍堆梁之北面重鎮請備之後魏志西淮州
 治豫州界白茍堆隋志真陽縣又有白狗縣梁置雄
 州後齊志/齊興郡唐李愬攻蔡入白狗汶港柵
硤石城
 通典梁大同中於硤石山築城拒東魏天監十五年/魏崔亮攻硤
 石/即今潁州下蔡縣城也周世宗克夀/州徙州治此郡縣志硤石
 山在下蔡縣西南六十里淮水經硤石中對岸山上
[013-21b]
 築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
 屬下蔡在東岸者屬夀陽硤石城魏諸葛誕反王昶
 據硤石以逼誕即此城又晉胡彬援夀春既陷退保
 硤石亦此城也見前/夾石
合州
 即合肥梁置汝陰郡及南豫州太清二年改為合州
 韋叡守合肥魏人畏之有韋虎之謠今廬/州真氏曰有
 安豐之屏扞則敵始不得以犯合肥維揚合肥兩淮
[013-22a]
 之根本
鍾離
 郡縣志濠州阻淮帶山為淮南之險晉淮南郡鍾離
 縣安帝立鍾離郡宋兼置徐州為重鎮齊明帝時後
 魏攻圍刺史蕭惠休蕭坦之守不下而退梁昌義之
 康絢鎮守隋唐為/濠州通典鍾離縣東四里有古鍾離城
 即魯昭四年楚城鍾離又縣東一里有小東城秦始
 皇二年築之以鎮濠口寰宇記古鍾離城在州東六
[013-22b]
 里州有東西二城/濠水界于其中真氏曰有濠梁之遮蔽則敵始不
 得以走歴陽
淮陰 朐山
 見前
荆山堰 浮山堰
 郡縣志荆山堰在濠州城西百十二里寰宇記在鍾
 離縣西八十三里圖經八十里二十步荆山城在縣/西八十里周迴三百步高一丈堰
 城在縣西八十三里周/迴二百十步高二丈梁天監中魏降人王足求堰
[013-23a]
 淮水以灌夀陽引北方童謠曰荆山為上格浮山為
 下格潼泡為激溝并灌鉅野澤帝遂發徐揚人率二
 十戸取五丁以築之令康絢昌義之䕶作戰士十萬
 人於鍾離南起浮山堰北抵巉石堰成夀陽城戍移
 頓於八公山既而堰決殺數萬人浮山堰在招義縣
 今招/信縣西北六十里與荆山堰同時修築水經注淮又
 東逕浮山山北對巉石山梁天監中立堰於二山之
 間寰宇記臨淮山在濠州東九十五里圖經云鍾/離縣東
[013-23b]
 臨長淮山下有水穴淮水泛濫其穴即高水減還低
 有似山浮故亦號浮山胡氏曰水之有源者不可遏
 大河之北有鯀隄焉而無禹隄堙與導之異也梁武
 規取夀陽其人何罪而欲灌之於敵未有損而自殘
 其民豈有數萬千人由我而死漠然不以介意者乎
 呂氏曰齊垣崇祖守夀陽欲堰淝水以自固議者以
 自有淝水未嘗堰難之崇祖不顧終以取勝梁武帝
 堰淮水以灌夀陽浮山之役功力視崇祖不啻百倍
[013-24a]
 魏人謂終當自壞竟如所料在齊可堰在梁不可堰
 豈主客殊勢而攻守異便耶郡縣志寒山堰在徐州/彭城縣東南十八里梁
 蕭淵明伐魏堰/清水以灌彭城
   陳重鎮
通典陳西不得蜀漢北失淮肥以長江為境宣帝太建
中北伐累捷盡復淮南之地更經略淮北大破齊軍於
吕梁周軍來拒又大破之旋為周軍所敗自是江北之
地盡没於周又以長江為界及隋軍來伐遣將守狼尾
[013-24b]
灘荆門安蜀城公安巴陵已下並風靡退散隋軍自采
石京口渡江而平之
吕梁
 郡縣志吕梁故城在徐州彭城縣東五十七里宋之
 吕邑漢為吕縣城臨泗水高百四十尺周迴十七里
 城東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潬上一在水
 北並高齊所築立鎮以防陳寇吕梁在彭城縣東南
 五十七里蓋泗水至吕縣積石為梁故號吕梁陳將
[013-25a]
 呉明徹以舟師北破下邳進屯吕梁堰泗水以灌徐
 州周烏丸軌達奚長儒率兵救援軌取車輪數百連
 鎖貫之横斷水路募壯士夜決堰至明陳人始覺水
 經注吕宋邑也縣對泗水泗水之上有石梁故曰吕
 梁宋景公彎弧東射矢集彭城之東飲羽於石梁即
 斯梁也懸濤漰渀實為泗險孔子謂懸水三千仞流
 沫九十里今則不能也晉太康地記水出磬石書謂
 泗濱浮磬晉太元九年謝𤣥於吕梁遣督䕶聞人奭
[013-25b]
 用功九萬擁水立七拖以利運漕九域志彭城縣有/吕梁洪鎮隋志彭
 城有吕/梁城
江北
 淮南之地
狼尾灘 流頭灘
 通典陳後主遣將戚欣守狼尾灘今峽州宜都縣界
 通鑑隋楊素引舟師下三峽軍至流頭灘戚欣守狼
 尾灘地勢險峭素擊敗之郡縣志硤州逺安縣江有
[013-26a]
 狼尾灘水經江水又東流頭灘注云其水峻激奔暴
 袁崧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宜
 都記曰渡流頭灘百里得宜昌縣分夷道佷/山所立也江水又
 東逕狼尾灘在峽州/西北而歴人灘注云袁崧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
 峭其石作人/形因名人灘又東逕黄牛山下有灘曰/黄牛灘祝氏鎰/曰晉
 之伐呉王濬自梁益以踐荆門杜預自襄陽以侵沅
 湘隋之取陳秦王由山南以掠漢口楊素由巴東以
 趨三峽
[013-26b]
荆門 安蜀城
 通典峽州陳為重鎮荆門將仲肅據之宜都縣界安
 蜀城將顧覺鎮之夷陵縣界郡縣志荆門山在峽州/宜都縣西北五十里陳
 章昭達傳太建二年征蕭巋于江陵周兵於峽/下南岸築壘名曰安蜀城昭達攻其城降之倪氏
 曰桓温經理中原先平李勢劉裕削平燕秦先取譙
 縱故蜀於天下形勢最重孫氏以蜀先亡也王濬順
 流而下而呉亡陳以蜀先為隋有也楊素順流而下
 而陳亡本朝先平孟昶然後南唐不能以自立故蜀
[013-27a]
 於東南形勢尤重唐許紹傳江之南有安蜀城地直/夷陵荆門城峙其東皆峭險處蕭
 銑以兵/戍守
公安
 陳置荆州隋屬江陵總管府
巴陵
 宋置巴陵郡梁兼置巴州隋改岳州
采石
 九域志太平州當塗有采石鎮牛渚山陳樊毅言於
[013-27b]
 袁憲曰京口采石俱是要地各須鋭兵五千金翅三
 百縁江上下以為防備孔範曰長江天塹豈能飛度
 隋韓擒虎襲陷之自横江宵濟采石葉氏曰王濬自/巴丘十四日至牛渚蘇峻在歴陽
 其襲姑孰進慈湖蓋由采石而/渡曹彬下李氏亦循用其迹紹興三十一年金人
 率大軍臨西采石楊林渡初奏言已犯采石而不言/東西朝廷大驚次報已到
 楊林而不言楊林渡莫知其在江之南北益懼求當/塗歴陽人問楊林所在言楊林西采石之渡口也於
 是憂疑/稍定虞允文督舟師拒敵于東采石却之胡氏曰
 天塹一也有人則險無人則夷王氣未嘗盡也有人
[013-28a]
 則王無人則衰又見前/牛渚圻陸務觀曰采石一名牛渚與
 和州對岸江面比瓜洲為狹故隋韓擒虎平陳本朝
 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林氏曰呉有淮故楚不敢深
 入孫氏陳氏失淮故晉隋得以亡之
京口
 隋賀若弼攻拔京口南齊志京城因山為壘望海臨
 江緣江為境呉置幽州牧屯兵在焉宋髙祖以京口/要地去建康宻
 邇非宗室近/親不得居之郡縣志潤州呉朱方秦改丹徒建安十
[013-28b]
 四年孫權自呉治丹徒號曰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
 遷都建業於此為京口鎮按京者絶高丘也人力所
 為者公孫瓚易京是也非人力所及者滎陽京索是
 也今地名徐陵即此京非人力所為也京上郡城城
 前浦口即是京口呉志孫策使孫何領兵屯京地又
 云魏臧霸以輕船襲徐陵即呉時京城徐陵丹徒其
 實一也呉晉以後皆為重鎮咸和中郗鑒自廣陵鎮
 於此為僑徐州所治升平二年徐州刺史北鎮下邳
[013-29a]
 京口常有留局後徐州寄治建業又為/南兖州後又為南徐州隋置州城東/有潤
 浦因名北固山在丹徒縣北/一里下臨長江其勢險固
九江
 隋蘄州總管王世積以舟師出九江隋志九江郡置
 江州曾氏曰禹貢過九江至于東陵東陵巴陵也則
 九江不在尋陽朱文公曰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
 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
 并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
[013-29b]
 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改為江州實非古九江地
 也胡氏晁氏皆以九江為洞庭水經九江在下雋縣/此正荆州之地與禹貢合漢志沅漸潕辰序酉澧
 湘資水皆合洞/庭而北入于江
湓城 峽口
 唐志江州有湓城戍潯陽縣本湓城郡縣志陳大建
 二年征江陵周軍於峽口岸築壘名安蜀城以備陳
 又隋伐陳陳將顧覺戍此元和郡縣志下牢鎮在夷/陵縣西二十八里隋於此
 置峽州杜甫峽口詩開/闢多天險防虞一水關
[013-30a]
五湖
 越語注今太湖也虞翻云太湖有五道呉錄云周行/五百餘里故名五湖郡縣志太湖
 在蘇州呉縣西南五十里/湖中有山一名洞庭山水經注江南東注于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塘湖洮湖一名/長塘湖太湖上湖射
 貴湖滆湖也書謂之震澤爾雅以為具區山海經浮/玉之山北
 望具/區史記正義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
 太湖東岸五灣太史公云登姑蘇望五湖河渠書於/呉則通渠
 三江/五湖
[013-30b]
 
 
 
 
 
 
 
 通鑑地理通釋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