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i0009 樂律全書-明-朱載堉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樂律全書卷九


  明 朱載堉 撰


  律呂精義内篇


  樂器圖様第十之下


  絲音之屬總序


  臣謹按禮記曰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
則琴瑟之有大小可知矣故爾雅曰大瑟謂之灑大
[011-1b]
琴謂之離郭璞謂皆二十七弦非也至宋陳𤾉遂謂
大琴二十弦中琴十弦大瑟五十弦小瑟五弦其謬
益甚殊不知琴瑟度數雖有大小而其弦數則無增
減是故大琴小琴皆止七弦大瑟小瑟皆止二十五
弦特律尺長短不同耳琴瑟大者以黄鍾正律之管
為尺中者以太簇正律之管為尺小者以姑洗正律
之管為尺是謂律度之尺周禮所謂以十二律為之
數度是也


[011-2a]
  琴瑟各分三等


  皆以桐木為之


  髹以黑漆琴身


  通長五尺五寸


  首廣九寸尾廣


  六寸肩廣一尺


  齦岳中間五尺


  様制與常琴同


[011-2b]
  瑟身通長九尺


  首長九寸廣二


  尺尾長一尺八


  寸廣一尺六寸


  兩岳中間六尺


  三寸尾下兩旁


  垂雲各六様制


  大率與今箏同


[011-3a]
  琴箴瑟銘共二首


  揆神農之初制尚火德之數七效法四時五行則象三
才萬物斵以嶧陽之桐髹以楚宮之漆軫以崑山之玉
徽以麗水之金誠六樂之所重允百世之所欽雖然是
皆末節非君子所謂琴君子於琴宜審其音或古或今
孰雅孰淫謂調有古今曲有雅淫也大抵七音為均具
乎二變則古五音為均駢乎二少則今粉偉而麗和平
而中諧於操縵則雅幽沉而細趨數而濫流於操弄則
[011-3b]
淫故曰琴之為言禁也禁其邪音也君子御之以儀節
也非以慆心也是故弦絙而貴清聲宏而尚宫繁而有
節和而不同詠清廟之七始歌鹿鳴之三終協文王於
笙磬比關雎於鐘鼔聲凡八十有四曲凡三百有五崇
先王之德音黜流俗之偽譜非歌不弦非弦不歌頌聲
滿天地其樂更如何凡二百六十字刻於琴腹之下


  庖犧氏之創物兮始弦桐以為瑟象離三之虚中兮戴
九梁而洞越弦大衍之五十兮不勝悲而半折浩朱襄
[011-4a]
之飄風兮肇五弦於士逹瞽三之為十有五兮重華作
而增八灑有番弦兮或二十而贏七必五五而迺定兮
與天數以為一紛弦樂之殊名兮皆放此而後出夫是
以稱樂器之宏兮莫敢擬大而度長歴炎黄而陶唐兮
為咸池之大章韶以詠而永言兮聲依永乎賡歌之明
良及周為雲和兮友之以龍門空桑想夫制作之妙伶
倫吹&KR2523后夔拊手晏龍度左公輸斵右其長為黄鍾者
九兮倍其九以為首也其商為頌瑟兮其宮以為雅奏
[011-4b]
也夫惟瑟聲者歌聲之所主弦二十有五兮旋宮具也
七弦相為律兮番弦五也鳳和鳴兮其句也鴈行飛兮
其柱也歌必取瑟兮既歌而語也徒歌曰謡兮徒鼔瑟
曰歩也恒為堂上之樂兮瓠竹在下也名其為登歌之
器兮無故不去也瑟教廢則歌詩者莫之為譜也是以
聖門亟稱於瑟自琴以降豈無他弦而有所不必言焉
胡不觀於魯論乎孺悲之所聞㸃爾之侍坐由也之在
門弦歌之聲託瑟以傳又不觀於國風之唐秦乎唐有
[011-5a]
山樞秦有車鄰皆專言乎鼔瑟不見刪於聖人胡不觀
文王之廟祀乎一唱三嘆應弦如見歌呼於穆遺聲盈
耳升歌示德舍瑟曷以又不觀於周公之禮經乎飲射
賓燕禮盛樂備登歌在堂間歌在陛或以瑟二或以瑟
四堂上侑歌惟瑟而已若迺騶虞貍首間若疊奏鄉樂
惟意二南先後燕有房中之弦樂學有宵雅之肄教皆
主於瑟而他弦莫侑此古人之所甚重今人之所駭笑
者也自韓非之妄論齊人之見擯秦蒙將軍剖之而為
[011-5b]
箏易京君明變之而為準新聲代作古意浸泯若迺絲
聲之器遽數之莫能既侯氏之坎坎師延之靡靡嵇阮
寄嘯之具秦漢鼗鼔之戲於是六合百衲絲桐亦改其
制太乙天寳弦柱各出其新意吳蜀楚之聲不同平清
瑟之調滋異厥有鵾弦金縷左振右擊檀槽銀裝孤柱
四隔立搊卧摘竹軋木搤白虎之爪黄金之撥能使師
曠瞶瓠巴拙但見吃陁蘇葩俳優裸裎以助其喧豗都
曇臘答急笛悲篥以奮其啁哳觀其指法則秦箏多撮
[011-6a]
琵琶多拶空侯多擘柳琴多擊竊比於琴家之猱吟按
抑孰若一弦一柱取聲於自然而不假弄手以為力也
弦樂莫先於瑟他弦行世而瑟不行焉是棄其祖而為
支裔之從摧其根而葆由枿之萌也若迺道調僊呂託
異人之夢授而律呂毎混於俗稱怨湘哭顔疑胡琴之
避徴而曲調例闕其徴聲又孰若一均七律諸調皆在
焉而隔八之弦自相生也然而箏笛之耳未能聽古淡
者見操瑟而已嫉章句之儒僅知守詁訓者聞歌詩而
[011-6b]
自失惟夫陸沈野逸舒湮宣鬱宛其俟命且以永日人
莫我好而吾瑟之僻於是采孤桐兮南山之陽致文梓
兮北山之北本以黄鍾度以周尺遂練朱而繩絲雖繪
錦而貴質小弦之縷七十餘二大弦之絲八十有一初
促柱以髙張乍試手而拂歴始肄蒿苹之食載歌寤寐
之服但聞誦詩之聲莫知弦指之力逮手熟而習貫益
心悦而忘倦為之歌伐檀若有斵輪乎河岸為之鼔考
槃若有叩槃乎山澗方且陳懿戒以自警聽衡門而無
[011-7a]
悶賦白駒之逍遥諷淇澳之瑟僴和鏘鳴兮中清寄散
聲於咏嘆共赤松而調均異湘靈之悲怨儻流魚之能
聽付貍䑕於不見誦閒情以自欣虞僕人之見訕遂迺
避俗塵而韜錦且弛弦以囘鴈善吾瑟而不鼓思悠悠
兮待旦亂曰皇羲肇瑟韶以詠兮姬孔歌詩瑟之盛兮
瑟逺詩存歌不傳兮孰能誦詩惟朱弦兮勿求諧世我
思古兮解弦弭柱羡昭文不鼓兮一千一百八十九字刻於瑟腹之下


  論諸家瑟制之陋


[011-7b]
  曲禮曰士無故不徹琴瑟子游曰小人學道則易
使小人指庶民也然則瑟乃士庶通用俗以為僭
誤矣好古之士誠欲造瑟當於太常寺雅樂器中
求其様製如不可得只照箏様最妙葢瑟與箏大
小雖異而様製相同也長短髙低比箏加半倍可
也首尾廣狹比箏加一倍可也上弦設柱亦與箏
同但音調不同耳或問瑟長八尺一寸其周尺歟
抑近代之尺歟曰譬如琴長短不一皆可彈也瑟
[011-8a]
長短由人耳巧匠見箏之形必能造瑟其圖見上
文者足為證他書所載不足徴也若宋史樂志及
文獻通考陳氏禮書樂書李氏律吕元聲古樂筌
蹄韓氏志樂劉氏元義黄氏管見之𩔖臆説杜撰
様製皆陋不足為法式也


  論瑟不宜用黄弦


  世儒以瑟為二十五弦者衆矣然未必合於先王
之制葢由夫具二均之説不明耳古之所謂中清
[011-8b]
二均者是也今之所謂中清二均則非也噫此理
深奥茍非知音者不能喻之也喻之而不解故也
古所謂二均者具丈夫童子之二調而分男女老
少之聲今所謂二均者乃以黄弦界於朱弦之中
分内外各十二弦以應十二律而黄弦為君不彈
古無是説也樂記曰宮為君葢樂以宮為主亦猶
人道以君為尊而宮音豈可以不彈不彈則無君
君斯亢而有悔矣夫弦樂以聲為本猶君以政令
[011-9a]
宣示天下也今乃陽以黄色别之以示其尊而隂
欲置之無用之地使其無聲以喪其本豈可哉既
有黄鍾之宮而又添設黄色之弦命曰君弦於義
安取原其為説之由葢以二十五弦其數竒若除
中弦則内外各十二以配律呂之數此不知音者
穿鑿之説耳今人信之不疑豈不謬哉鼓瑟之工
古用瞽矇為之彼既無目安識黄弦耶以此證之
則其穿鑿益可見矣其説不知起於何時樂記曰
[011-9b]
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初未嘗有黄弦居中之説
而莊子曰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文子亦曰二十五
弦各以其聲應二子皆周人也其言最古必有所
本果如中弦不彈則不可謂之二十五弦皆動也
淮南子曰今夫調弦者鼓之而二十五弦皆應是
漢人未嘗有中弦不彈之説也杜氏通典曰頌瑟
二十五弦盡用之是唐人亦未有中弦不彈之説
也文獻通考曰宋朝太常瑟用二十五弦具二均
[011-10a]
之聲以清中相應雙彈之第一弦黄鍾中聲第十
三弦黄鍾清應其按習也令左右手互應而所謂
第十三弦者即中弦耳葢亦未嘗不彈也元史樂
志登歌樂器瑟用朱絲為弦凡二十有五各設柱
亦不言黄者居中央上自周漢下至宋元考諸載
籍皆未有是説不知從何而得之夫黄弦於瑟最
為害理而太常習乆莫覺其非雖禮樂大事非敢
出位妄言然既知其誤亦不敢不言也此古所謂
[011-10b]
芻蕘狂夫之末議固君子之所采而不以人廢也
聊著於此以俟後世知音之士或有所折衷耳


  論瑟不宜用朱弦


  古稱清廟之瑟朱弦所謂朱弦者特用於清廟云
耳清廟者文王之廟也樂用朱弦舞用朱干此天
子禮樂非諸侯而下所敢僭也人皆知僭用朱干
為非禮殊不知僭用朱弦亦非禮此禮不講近乎
僭矣朱弦尚近乎僭黄弦豈可僭乎料想孔門學
[011-11a]
瑟亦未必用朱弦今之士庶學瑟只用冰弦可也
不獨士庶雖卿大夫郷飲郷射亦不可僭然舖中
所賣者多是朱弦雜以黄弦切忌不宜用之無已
多買箏弦擇其粗大者两條續一條用之可也


  論瑟面不宜繪飾


  按元史樂志瑟面施采色两端繪錦此係近代俗
制非古制也古稱錦瑟不過用錦一幅置於瑟尾
以襯弦耳後人穿鑿遂繪錦焉殊不知詩所謂椅
[011-11b]
桐梓漆爰伐琴瑟葢皆通漆為節無繪錦之説也
琴瑟壹體表裏通漆琴用玉徽瑟用錦襯庶幾古
人瑶琴錦瑟之制


  論瑟不宜重不用架


  嘗考瑟制長短輕重儀禮言之甚詳今為四圖如



[011-12a]
[011-12b]
[011-13a]
[011-13b]


[011-14a]
  鄉飲酒禮曰設席于堂亷東上工四人二瑟瑟先
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内弦右手相樂正
先升立于西階東工入升自西階北面坐相者東
面坐遂授瑟乃降鄉射禮曰席工于西階上少東
樂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
皆左何瑟面鼓執越内弦右手相入升自西階北
面東上工坐相者坐授瑟乃降燕禮曰席工于西
階上少東樂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小臣納工工
[011-14b]
四人二瑟小臣左何瑟面鼓執越内弦右手相入
升自西階北面東上坐小臣坐授瑟乃降大射儀
曰乃席工于西階上少東小臣納工工六人四瑟
僕人正徒相大師僕人師相少師僕人士相上工
相者皆左何瑟後首内弦挎越右手相後者徒相
入小樂正從之升自西階北面東上坐授瑟乃降
解曰古人席地而坐為工設席于堂上近南簷邊
面向北坐以東為上然後引工入凡工皆瞽者若
[011-15a]
工四人則二人彈瑟用瑟二張若工六人則四人
彈瑟用瑟四張瑟先謂彈瑟者在前行歌詩者二
人隨入也相者扶也扶持瞽者與其引路也皆左
何瑟者引路之人就以左肩擔瑟也挎越者越瑟
底之空穴也以左手四指入瑟底空穴内捉之也
内弦者弦側向内也右手相者攙扶工也其相歌
者徒相謂空手扶之也坐授瑟者謂持瑟之人跪
於地然後將瑟逓與彈瑟之人也乃降者逓瑟已
[011-15b]
畢退立於堂下也按禮記少儀云琴瑟執之皆尚
左手葢謂携琴挎瑟皆用左手而不用右手也若
瑟長大且重两手舉之猶難其能一手挎之歟觀
此圖而玩味之則古之瑟制長短輕重可見矣


  論瑟當以五事證


  一儀禮左何瑟右手相二少儀琴瑟執之皆尚左
手三論語取瑟而歌舍瑟而作已上三條證瑟體輕是故荷執取舍
利便四曲禮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已上一條證瑟無架
[011-16a]
古人只於地上安置五論語侍坐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已上
一條亦證瑟不用架鼓者坐而非立


  論近代琴瑟失傳


  嘉靖間太常寺典簿李文察上疏曰今奏樂者以
琴瑟為虛器雖設而不能盡鼓雖鼓而少得正音
葢因琴瑟乆貯内庫臨祭領出其弦多腐而不可
調或因瑟柱臨鼓而仆是故鼓琴瑟者不求其聲
之正惟求不絶不仆以免罪耳夫弦絶柱仆偶然
[011-16b]
之失失之小者也琴瑟失音恃為故習失之大者
也豈可以其小而犯其大者乎今後近祭之期預
擇弦之精者而調習之庶臨時免絶仆之患偶或
有之略恕其罪而不盡究則司琴瑟者乃可盡其
能而於絲屬為備音矣文察又言鐘磬塤篪排簫
音亦不備其説甚詳茲不載云


  金音之屬總序


  臣謹按聖人之作樂也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而
[011-17a]
八音之始必原於律呂律呂之數肇於黄鍾黄鍾在
子圜鍾在卯函鍾在未應鍾在亥一律三呂皆以鍾
為名焉古語稱為鍾律之學然則鍾固樂之始也其
大者為鎛鍾其小者為編鍾非大非小為特鍾爾雅
曰大鍾謂之鏞其中謂之剽小者謂之棧是也且如
編鍾之制周禮考工記鳧氏條下言其様制最詳可
見聖人制作之不苟也古鍾匾而不圓大小不一般
鍾下有两角名曰銑前後有乳三十六枚名曰枚鍾
[011-17b]
上有柄名曰甬於架上側垂之以便於擊今則不然
圓如瓦罐大小若一式様鄙陋後查文獻通考唐末
殷盈孫及五代王朴所造鍾律甚精悉依周禮様制
至宋李照胡瑗皆非之始改鑄正其紐使下垂叩之
弇鬱而不揚遂欲毁前代所寳古鍾以滅其跡工人
不敢毁乃藏於太常神宗命楊傑造樂傑欲銷王朴
舊鍾意新樂成雖不善更無舊鍾可校乃詔許借朴
鍾為清聲不得銷毁後輔臣至太常按試前一夕傑
[011-18a]
乃陳朴鍾已弊者一縣樂工不平夜易之而傑不知
明日輔臣至傑厲聲云朴鍾甚不諧美使樂工叩之
韻更佳傑大沮以此觀之則鍾制之陋自宋始也然
宣和博古圖亦宋人所撰三代古鍾之制備載其中
宋人好古如此之甚考古如此之精而不留意於當
代之樂特以三代之器為玩戲是可惜也陳𤾉諸家
樂書雖述考工記之法其為鍾圖亦陋似皆未見博
古圖歟後世如有興樂之士欲考三代之制而為鍾
[011-18b]
者則博古圖亦有益之書也不可視為玩器而忽焉
博古圖載周制古鍾百有餘枚今摘其所長者錄之
如左


  周蛟篆鍾已下八條出博古圖


  昔張懐瓘在翰林時見古鍾紀夏禹之績皆紫金
鈿以大篆神彩驚人此鍾&KR0833識葢亦鈿金篆也是
鍾甬旋比它鍾蟲鏤尤劇瑰妙當甬旋之間設環
象獸形聶崇義所謂旋當甬之中央為環飾之以
[011-19a]
蟲曰旋蟲者是也爾後甬旋之制或變為龍螭虎
鈕與夫圜環之𩔖葢制作不純于古者如此


  周特鍾


  葢比它鍾而黄鍾律倍半枚極修大衡甬窒實自
于而上至於篆帶間皆作雲氣非文盛之世曷能
底此


  周大編鍾


  古之樂鍾形範非圜屬幹於簴而扣之則牢結不
[011-19b]
動後世圜其製而虚係以直垂值其考擊則摇曵
而生餘韻失之逺矣觀此數鍾誠為得法


  周細雷紋鍾


  雷有囘旋之義凡樂還相為宫以順四時之氣則
亦寓諸囘旋之意也隋文帝作樂而惟主黄鍾之
均世名知樂者莫不非之事不師古則失其深㫖
奚可哉


  周實甬鍾


[011-20a]
  右五器雖設甬然實而不虛與它鍾特異


  臣所見古鍾實甬者多而博古圖亦有此條故表
出之


  周隧鍾


  是鍾於鼓間隱起而中微窊則周官鳧氏所謂隧


  臣所見古鍾有隧者絶少考之於圖亦不多見惟
此一條耳


[011-20b]
  周小編鍾


  右嘗考律呂之制自黄鍾九寸等而下之至應鍾
四寸七分用以合隂陽之數至於為鍾小大增益
悉考於律故聲皆協應而不乖此鍾數雖未備然
其形制髙下遞殺以小葢亦取於律也彼禮圖編
鍾𩔖皆一等未嘗參差如此葢以厚薄取聲而不
知先王以律為本也


  周環鈕鍾


[011-21a]
  周官鳧氏所鑄有所謂大鍾有所謂小鍾爾雅謂
大鍾曰鏞中曰剽小曰棧而不言其量數樂律所
用之處若樂鍾則惟特鍾鎛鍾編鍾三者而已是
鍾形製尤小其編棧之屬歟


  &KR0833文識文已下二條出洞天清録


  識乃篆字以紀功所謂銘書鍾鼎&KR0833乃花紋以易
識古器&KR0833居外而凸識居内而凹夏周器有&KR0833
識商器多無&KR0833有識夏用鳥跡篆商用蟲魚篆周
[011-21b]
以蟲魚大篆三代用隂識謂之堰囊字其字凹入
也漢以來或用陽識其字凸間有凹者或用刀刻
如鐫碑葢隂識難鑄陽識易成陽識決非古物也


  &KR0833識眞偽


  古人作事必精緻工人預四民之列非若後世賤
丈夫之事故古器&KR0833必細如髪而匀整分曉無纖
毫糢糊識文筆畫宛宛如仰瓦而又深淺如一亦
明淨分曉無纖毫糢糊此葢用銅之精者並無砂
[011-22a]
𩔖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為
三也設有古器&KR0833識稍或糢糊必是偽作








[011-22b]
  鍾脣厚四分兩旁自舞至銑各長一尺二寸五分中間
自舞至于各長一尺兩銑左右相距亦長一尺銑間前
後相距廣八寸兩舞左右相距長八寸舞間前後相距
廣六寸四分


  甬依實甬之制衡端至舞八寸上圍五寸三分寸之一
下圍八寸旋圍一尺二寸九分寸之七下距舞九分寸
之八鍾紐名旋蟲形如獸面鍾乳名枚凡三十六其形
如乳


[011-23a]









[011-23b]










[011-24a]
  鍾銘


  鍾乃樂之至重銅乃物之至精灋營援之古制攷
神瞽之中聲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毋出均而摦輕
者从大重者从細惟尚羽而清小大器用於是乎
出律度量衡於是乎生九夏以之而立號四律以
之而得名故曰鍾律之學而為萬事之程以其下
體言之則于上謂之鼔鼓上謂之鉦以其上體言
之則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陽有雷紋之&KR0833
[011-24b]
有鳥迹之識塗以鏐鐐為飾鈿以瑠璃為字神彩
驚人鏗鏘合志紀夏禹之丕績尚文王之追蠡為
咸池之主宰作簫韶之根柢率鞉鼓兮在庭間竽
笙兮在陛相應生變還相為宫不淫不傷惟龢惟
中集大成於金玉總條理於始終


  古鍾考證



[011-25a]










[011-25b]
  考工記曰周禮冬官篇名六分其金而錫居一五金總名曰金此金
謂赤金即紅銅是也毎紅銅六斤外加白錫一斤也謂之鍾鼎之齊齊者分劑猶言
分两也毎紅銅六斤外加白錫一斤是鑄鍾分两也劑古作齊而讀作藥劑之劑醫書有和劑局方
是也又曰鳧氏為鍾鳧鷖野鴨此云鳧氏未詳經有鍾氏染羽之條或疑錯蕳𫝊寫
之誤當作鳧氏染羽鍾氏為鍾方是自此已下先釋鍾體名義而後方釋度數譬如人體有種種名
總名為綱細名為目頭者乃總名也額顖頂等則細名也身者乃總名也肩背胷等則細名也鍾體
亦然經文甚明先儒未逹註疏反晦今就經文解釋不用註疏之説則其理明白矣葢鍾有上體有
下體有總名有細名先當分別何者為綱何者為目曰甬曰鉦此二名者上體下體總名為綱者也
[011-26a]
甬之一體又有衡幹旋蟲等名鉦之一體又有銑于鼔舞等名則其細名為目者也先儒不言鉦是
總名將鉦混於鼓舞細名之中遂使經義晦矣是故先宜辨之兩欒謂之銑古鍾形扁
𩔖今犁鏵兩旁有棱其名曰欒欒者瘠貌猶言棱也欒下兩角銛利光澤其名曰銑銑者跣貎譬如
人之足也舊説欒銑一物二名倛謂鍾下兩角其義晦矣新説上自鍾肩下至鍾足通成一叚總名
為銑方與下文十分其銑經義相合銑間謂之于兩角中間空處其形彎如覆月其名
曰于俗呼為鍾唇也于上謂之鼔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

鉦之為言正也謂鍾之正體也譬如人之身也鉦下際受擊處名為鼓譬如人之臋也鉦上際震動
處名為舞譬如人之肩也曰鼓曰舞葢取鼓之舞之之義舊説中間一處為鉦新説自舞上際至鼓
[011-26b]
下際通成一叚總名為鉦方與下文去二以為鉦經義相合也舞上謂之甬甬上

謂之衡舞者鍾肩甬者鍾柄古鍾皆有柄與俗鍾不同故其肩上極平而於平處安柄其名
曰甬甬者涌也言其巍巍然涌出也甬之上端其名曰衡衡者平也言其平頂堅實而甬中非空也
鑄鍾先鑄甬此處分兩最多也鍾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縣古懸字謂鍾
柄也柄下節有束腰旋遶於柄其名曰旋旋前有紐謂鍾鼻也鼻上節有獸而吞口名為旋蟲又名
為幹鍾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鍾體界道狀如田畦横者如帶從者如箸
其名曰篆枚者即鍾乳也古鍾有乳狀如門釘前左前右後左後右分作四區毎區九枚其名曰枚
前後兩面共計三十六枚舊謂毎面三十六枚其説非是枚謂之景枚下疑脱間字景即
[011-27a]
古文影字毎一大區内上下横分五小區三寛兩窄互相間隔寛處安乳窄處無乳其名曰景譬如
圭表之景于上之攠謂之隧攠猶弊也擊處乆則弊其形窪如犁面又𩔖取火鏡
故名曰燧古文隧與燧通自鼓至燧皆借別物之名而為鍾體立名十分其銑去二

以為鉦釋名義竟方釋度數黄鍾正律之鍾中間自肩至唇其長一尺新法用紙一條長一
尺者比量自肩至唇取齊折作四折毎折二寸五分將前一尺外加二寸五分共該一尺二寸五分
是其兩旁自肩至足之數又用紙條長一尺二寸五分者比量自肩至足取齊折作十折裁去二折
止餘八折除了二寸五分止餘一尺比量中間自肩至唇亦是一尺其數相同是名十分其銑去二
以為鉦也以其鉦為之銑間將前紙條比量自肩至唇其長一尺而又比量自左
[011-27b]
角外至右角外亦是一尺其數相同是名以其鉦為之銑間也去二分以為之鼓

將前紙條比過兩角為一尺者折作十折裁去二折止餘八折除了二寸止餘八寸置鍾唇下
比量自前唇外至後唇外亦是八寸其數相同是名去二分以為之鼓間以其鼓間為

之舞脩將前紙條比量鍾唇自前唇外至後唇外徑是八寸而後比量鍾肩自左肩外至右
肩外亦是八寸與前相同是名以其鼓間為之舞脩去二分以為舞廣將前紙條
比量鍾肩自左至右長八寸者折作十折裁去二折除了一寸六分止餘六寸四分置鍾肩上比量
自前至後亦是六寸四分是名去二分以為舞廣也古鍾形扁横寛縱窄以横為長以縱為廣鉦是
舞之總名舞是鉦之細名或曰舞脩或曰鉦之長其義一也或曰舞廣或曰鉦間其義一也此等名
[011-28a]
義相混是故讀者難曉也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鉦之長即舞脩一物而二
名也甬者鍾柄之別名也先用紙條横量鍾肩自左至右比量取齊該是八寸後將紙條縱量鍾柄
自上至下比量取齊亦是八寸其數相同是名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也以其甬長為

之圍鍾柄長八寸者其柄根下圍圓八寸以前八寸紙條圍之相同是名以其甬長為之圍也
參分其圍去一以為衡圍將此圍根紙條折作三折裁去一折止餘二折
除了二寸六分六釐止餘五寸三分三釐而圍鍾柄上稍平處名為衡者圍圓亦是五寸三分三釐
是名參分其圍去一以為衡圍參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

其旋參分其甬長者謂將八寸紙條比量鍾柄上自稍下至根取齊折作三折毎折該二寸六
[011-28b]
分六釐也二在上者謂其二折五寸三分三釐為上節也一在下者謂其一折二寸六分六釐為下
節也以設其旋者謂鍾柄下節安束子也旋之形狀旋繞於柄今人俗呼束子是也束子圍圓一尺
二寸髙廣一寸七分七釐下距柄根八分八釐八毫上距柄稍五寸三分三釐束上安鼻鼻上有獸
面是名旋蟲也其束圍一柄半廣九分柄之二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

由出侈弇之所由興有説其説見下鍾已厚則石已厚者過
於厚也石堅實貌謂鍾唇雖宜厚而自唇已上則漸薄可也當薄而不薄則通身一般厚堅實而聲
石矣已薄則播已薄者過於薄也播虚浮貌謂鍾體雖宜薄而將至唇處則漸厚可也當
厚而不厚則通身一般薄虚浮而聲播矣侈則柞弇則鬱長甬則震侈者
[011-29a]
張口貌弇者合口貌鍾口太張則聲柞太合則聲鬱及甬太長則聲摇拽皆非中和是故大

謂倍律之鍾也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以紙條比鍾前後唇
外徑取齊折為十折取其一折裁作兩叚各以一叚為前後唇之厚自唇已上則又當折半也

謂正律之鍾也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鉦間即舞廣别名也
大鍾唇厚八分體厚四分小鍾唇厚三分二釐體厚一分六釐鍾大而短則其聲

疾而短聞去聲下同鍾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逺聞為遂
與隧燧通六分其厚以其一為之深而圜之大可容椎


  臣謹按明集禮有鍾圖與陳𤾉樂書鍾圖同其形
[011-29b]
狹長上小下大不𩔖鍾形三代古鍾宋時多自土
中出載於博古圖葢得其眞臣所親見者大中小
三等皆周物也與博古圖相𩔖而與樂書不同按
圖考訂知古註疏皆有訛誤故今新擬如上所説
與博古圖蛟篆等鍾式様相稱而長闊得中矣


  論鑄鍾不調者必須更鑄始得


  呂氏春秋曰晉平公鑄為大鍾使工聽之皆以為
調矣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平公曰工皆以為調
[011-30a]
矣師曠曰後世有知音者將知鍾之不調也臣竊
恥之後師涓至果知鍾之不調是師曠欲善調鍾
以為後世之有知音者也凡造樂器者宜詳味之


  論鍾磬有特縣編縣二者之别


  先儒舊説特縣者器大而聲宏雜奏於八音之間
則絲竹之聲皆為所掩故但於起調畢曲之時擊
之以為作止之節其編縣者則聲器皆小故可以
雜奏於八音之間而不相凌也特鍾特磬毎架惟
[011-30b]
一至若編鍾編磬或云毎架十二或云毎架二十
四此皆不知者妄説也太常鍾磬各皆十六蔡元
定曰十六者四象相因之數也凡天地之變化萬
物之感應古今之因革損益皆不出乎十六十六
而天地之道畢矣是知編鍾編磬與夫排簫毎架
各皆十六亦自然之理也


  論造筍虡不用臝羽鱗屬等飾


  近代雅樂鍾虡之下有物形如獅子磬虡之下有
[011-31a]
物其形如鵞而筍上有龍頭口銜流蘇以及博山
彩鳳等飾葢祖古人所謂臝羽鱗屬業虡璧翣崇
牙樹羽之説竊謂此物設於廟中則是施於燕射
則非葢近代禮家失於詳考耳按周禮考工記梓
人條下明言宗廟之事脂者膏者以為牲臝者羽
者鱗者以為筍虡據此特言宗廟所用則非餘處
所用明矣釋奠先聖雖與宗廟略殊然尚近之至
於燕射等禮或僭用之不亦謬乎世有郷射儀節
[011-31b]
等書所繪鍾磬虡下有獅子及鵞焉葢不詳考遂
致誤耳是故今議凡士大夫學雅樂者鍾磬筍虡
只宜朴素不宜僭用宗廟筍虡之飾不獨免奢僭
之嫌亦可謂之知禮矣


  論學雅樂不用錞鐲鐃鐸四金


  按地官大司徒其屬有鼓人者掌教六鼓四金以
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已上三言明其所掌
非止聲樂一事故其下言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
[011-32a]
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軍事以鼛鼓鼓
役事以晉鼓鼓金奏已上六物葢即所謂以節聲
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者也其下又言以金錞和
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已上四
物大司樂無之大司馬有之葢此四金乃軍旅所
用非樂器屬也鼓人一官兼之是故不屬春官宗
伯而屬地官司徒其與大司樂所掌者異矣春官
小師條下鄭註和為錞于固與經文不合除此之
[011-32b]
外經文並無四金之名後世武舞雜用四金皆承
襲之誤也是故此書不載錞鐲鐃鐸惟載鍾鎛二
者而已


  石音之屬總序


  臣謹按虞書曰擊石拊石先儒解曰重擊為擊輕擊
為拊夫八音諸器皆不言輕重惟磬言之者豈無深
意耶葢磬有厚者有薄者厚者擊之宜重不宜輕輕
則不清薄者擊之宜輕不宜重重則不和是以經文
[011-33a]
有輕重之別也夫判縣者笙磬在阼階東其形厚而
小其聲清而髙故與笙管協詩云笙磬同音又云磬
筦將將此之謂也頌磬在賓階西其形薄而大其聲
和而平故與歌頌協詩云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此之
謂也笙磬之制以本律半數為鼓博其率五寸鼓博加半
為股博其率七寸五分股博倍之為股長其率一尺五寸股長加半
為鼓長其率二尺二寸五分參分其鼓博以其一為厚其率一寸六分
六釐六毫此厚而小者也頌磬之制以本律正數為股博

[011-33b]
其率一尺參分去一為鼓博其率六寸六分六釐六毫倍律為股長其率
二尺三律為鼓長其率三尺七分其股博以其一為厚其率一寸
四分二釐八毫此薄而大者也嗚呼古之聖君能興樂教者

莫如舜古之賢臣能明樂事者莫如夔然舜命曰八
音克諧而夔惟以擊石為對則石乃八音綱領可知
矣若夫出産磬石之處考諸禹貢則徐州有浮磬而
梁州有璆磬雍州有球琳豫州有磬錯及山海經所
載出産磬石處未能遍舉似不拘於靈璧一處而已
[011-34a]
唐制采華原石為磬正與禹貢之義相合而迂儒反
譏蓋未之詳考耳今懷慶府河内縣地方太行山諸
處亦產美石殊勝靈璧之磬磬之所產不拘何處惟
在人擇之耳有一種石其性最堅難於制造而聲最
佳又一種石性不甚堅易於制造而聲不佳然此二
種色貌相似託石工采之者往往為彼所欺但取易
造故不佳耳若夫真玉尤為難得士庶之家不宜用
也無磬則以槃缶代之


[011-34b]
  其上叚謂之股


  長一律半博四


  分律之三其下


  叚謂之鼓長二


  律四分律之一


  博半律通厚六


  分律之一孔徑


  十四分律之一


[011-35a]
[011-35b]


[011-36a]
  欲造何磬各以


  其律為尺造之


  長廣及厚之數


  俱如格式所說


  磬聲自與本律


  相協若或不協


  磬聲清則去其


  厚濁則去其長


[011-36b]
  磬銘


  石乃天地自然之物磬乃聖人準彠之程故虞書
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而商頌曰既龢且平依我
磬聲若夫簫管在庭琴瑟在堂笙磬頌磬處乎其
間為衆音之紀綱是知磬之為器豈惟含宫吐商
契律吕之微妙盡制度之精詳股博參分去一以
為鼓博鼓長參分去一以為股長倨句屈折能致
其曲端直中矩不踰其方體謙卑以自牧懷敬義
[011-37a]
而含章介然有如烈士之辨堅節操以守封疆粹
然有如君子之行移風俗以正綱常憶昔尼父尚
茲雅音和而不流樂而不淫雖果哉之末難猶揭
淺而厲深若非荷蕢之賢孰識夫子之心人有存
殁道無古今拊之擊之堪羡堪欽


  論磬石所産處


  謹按禹貢九州言磬者三徐州泗濱浮磬磬非可
浮物而謂之浮者猶俗語所謂浮頭一層也舊註
[011-37b]
以為浮者浮生於土不根著者是也葢石之出土
者常見風日厥質堅脆而性最靈是以為佳其埋
沒土水中者不見風日厥性柔軟而聲不和此乃
擇磬要訣然石工姦猾者患堅石之難琢往往竊
以軟石易之凡監造之人不可不察也豫州錫貢
磬錯錯雜也磬有特者編者大小不一故曰錯舊
註謂錯為治磬之錯非也且冀州厥賦惟上上錯
青州海物惟錯揚州厥賦下上上錯豫州厥賦錯
[011-38a]
上中梁州厥賦下中三錯此乃禹貢文法錯皆訓
雜獨磬錯則不然誤矣梁州厥貢璆磬蔡氏曰璆
玉磬也磬石磬也林氏曰徐州貢浮磬梁州既貢
玉磬又貢石磬豫州又貢磬錯以此觀之則知當
時樂器磬最為重按璆字亦作球書曰戞擊鳴球
又曰天球在東序此天子之器也春秋齊侯以玉
磬賂晉師止兵臧文仲以玉磬如齊告糴此諸侯
之器也鄉飲鄉射皆有磬而不言玉磬葢大夫士
[011-38b]
之器惟石磬歟夫玉也石也一𩔖之物耳故其用
無異以貴賤之等言之則諸侯已上用玉已下用
石宜矣古用泗濱浮磬蔡氏書傳曰今下邳有石
磬山或以為古取磬之地一統志曰磬石山在邳
州城西南八十里與泗水相近山有石其聲清亮
可為磬禹貢泗濱浮磬即此山所出者又曰磬石
山在靈璧縣北七十里山出磬石趙希鵠曰靈璧
石出虹州靈璧縣其石不在山谷深山之中掘之
[011-39a]
乃見色如漆間有細白紋如玉然不起峯亦無巖
岫佳者如菡蓞或如卧牛如蟠螭扣之聲清越如
金玉以利刀刮之略不動偽者多以太湖石染色
為之葢太湖石微有聲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刮之
則成屑按希鵠所説掘之乃得恐非古人所謂浮
磬嘗得數枚叩之不清亦無漆色葢偽者耳今不
拘何處之石皆可但擇其聲佳者而已山海經曰
小華之山其隂多磬石郭璞註云即少華山在今
[011-39b]
華隂縣石可以為樂器經又曰髙山涇水出焉而
東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郭云今涇水出安定朝
那縣西笄頭山至京兆髙陵縣入渭也經又曰鳥
危之山其陽多磬石郭雖不言在何處今以涇水
之文次序考之亦當在陜西也然則出磬之山不
獨泗濱可知矣


  論磬大小不等


  宋製新樂特磬十二黄鍾厚二寸一分大呂已下
[011-40a]
第加其厚至應鍾厚三寸五分范鎭議曰磬之用
石者天成之物也各以其律為之長短厚薄而其
聲和此出於自然而聖人知之取以為法後世不
能考正遂使大小長短若一黄鍾之磬最薄而輕
大呂已下漸厚而重至於應鍾最極厚重與律相
乖而欲求其正音不亦逺乎臣謹按一統志金大
定中汾東岸崩得古墓有鍾磬各數十小者僅五
寸許大至三尺凡十二等音律之次後世別以厚
[011-40b]
薄而此別以大小其制度皆周器非秦漢以後所
作葢與鎭説全同今仍宋制非也


  論四清不可廢


  左傳謂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則降用半
律為清聲矣國語武王以夷則之上宮畢陳以黄
鍾之下宮布戎則上宮聲髙為清聲矣以至晉師
曠師延之時亦有清角清徴晉人笛法正聲應黄
鍾下徴應林鍾則清聲所由來逺矣特其用多寡
[011-41a]
不同故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三十六簧之
竽二十五弦之瑟則清聲寓於其中可知矣後世
儒者以漢成帝犍為郡水濵得古磬十六枚正始
中徐州薛城送玉磬十六枚於是多宗鄭氏二八
之説用四清聲以謂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四宮管
短則減黄鍾大呂太簇夾鍾四管之半以為清聲
而應之則樂音諧矣


  論鍾磬不齊擊


[011-41b]
  孟子曰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也者終條理也
孟子論始終條理以一音之始終言之非指一奏
之始終也柷敔為一奏之始終金玉為一音之始
終前音之玉繼以後音之金金而復玉玉而復金
欲其相連不欲其間斷是謂繹如也以成若小有
間斷則不成片叚與造化之氣不相貫而不成樂
矣鍾以定其高磬以節其永人知髙下之間不可
以或僭未知永短之間尤不可以或爽故曰歌永
[011-42a]
言又曰依我磬聲葢言歌聲與八音皆依磬聲以
為之遲速磬若急時則無永磬若緩時則過永無
永則佻過永則靡故舜命夔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夔乃戞擊鳴球搏拊琴瑟致神人之昭格夫八音
皆能感物而舜能感神人之盛獨歸於擊石者磬
終八音之條理故也後世鍾磬齊擊殊失始終條
理之義則磬聲一依於鍾聲不能為八音之所依
矣故朱熹文集曰金聲而玉振之者此以樂明之
[011-42b]
也振而節之猶今樂之有板也


  今議止用一磬


  鍾磬者樂之節也節者俗呼板眼是也節貴乎簡
故樂記曰繁文簡節之音縣鍾磬貴乎少故荀子
曰縣一鍾而尚拊大戴禮曰縣一磬而尚拊此之
謂也夫縣一鍾一磬者謂特縣之鍾磬此唐虞舊
制也或以玉為之或以石為之則不拘耳玉為之
者其名曰球益稷所謂鳴球顧命所謂天球孟子
[011-43a]
所謂金聲玉振之𩔖葢玉磬之特縣者也石為之
者其名曰磬舜典所謂擊石拊石禹貢所謂浮磬
砮磬論語所謂擊磬於衛之類葢石磬之特縣者
也商周以降始有編縣之制故商頌有小球大球
葢玉磬之編縣者也而周禮有編鍾編磬此石磬
之編縣者也要之編縣不如特縣之近古耳何况
又有宮縣軒縣判縣種種分別臝屬羽屬鱗屬種
種莊飾徒令見者驚猶鬼神而唐虞舊制益以支
[011-43b]
離矣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凡古制文過於質
者非學樂之所急但從一磬尚拊之説庶幾唐虞
之舊制耳


  革音之屬總序


  臣謹按鼓之制其名雖多大率不甚相逺伊耆氏之
土鼓不過以瓦為其腔耳夏后氏之足鼓不過以鼓
加其趺耳殷之楹鼓即今以柱為柄者也楹乃柱之
別名如曰為屋幾楹是也周之縣鼓即今縣於鼓旁
[011-44a]
者也建鼓即今揷柄穿心鼔也繪以風雲雷雨之象
謂之雷鼓繪以麟鳳龜龍之象謂之靈鼓繪以飛鷺
盤旋之象謂之路鼔路鷺通省文也或難曰茲説亦
有考據乎答曰周禮大司樂云一變而致羽物及川
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
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
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四靈之物皆與
地祗並言象物則與天神並言故知象物乃雲雷之
[011-44b]
象也鷺乃鼓精舊有是説隋唐已來刻翔鷺於鼔上
周制但繪鷺於鼓腔而已詩云振振鷺鷺于飛鼔咽
咽醉言歸此之謂也或曰八面六面四面何耶答曰
八面者一様八副也六面四面放此猶今儀仗花腔
鼓二十四面杖鼓十二面非一鼔而有多面也舊説
及圖近乎穿鑿不必從也爾雅大鼔謂之鼖小者謂
之應然則不大不小謂之田又謂之&KR0615&KR0615一名朔鞞
應一名應鞞洪武正韻曰鼙亦作鞞騎上鼓也葢今
[011-45a]
俗呼鞭鼓是也古人謂之應鞞又謂之應鼓儀禮應
鞞在建鼓東禮記應鼓在縣鼓東先儒以為擊之便
也然則鞭乃便之訛歟路鼓已上雖大小不同而形
皆如鼓惟鞞之兩端一大一小此其異也又有曰搏
拊者以熟皮為囊而實之以糠左右兩手重擊為搏
輕擊為拊近代搏拊亦如鼓形古有雅鼓疑即此器
又有大鞉小鞉形如小鼓有柄有耳播之為樂今樂
無之蓋缺典也


[011-45b]
  夏后氏之制曰


  足鼓足者趺也


  鼓下用柱柱下


  用趺故曰足鼓


  亦名賁鼓詩云


  賁鼓維鏞周初


  未有周制故用


  夏后氏之制耳


[011-46a]
  殷制楹鼓楹者


  柱也鼓甚大則


  不可用趺但埋


  其柱而堅築之


  故曰楹鼓亦名


  鼛鼓詩云鼛鼓


  弗勝彼時未有


  周制故用殷制


[011-46b]
  周制縣鼓其說


  見於毛詩戴記


  而不見於周禮


  儀禮然周禮有


  晉鼓鼓金奏者


  建鼓是也建鼓


  兩旁所縣朔應


  二鞞名縣鼓耳


[011-47a]
  詩云應田縣鼓


  記曰縣鼓在西


  應鼓在東蓋田


  鼓與縣鼓乃一


  器二名耳應田


  縣鼓謂應與田


  縣而鼓之雖似


  三物實二物也


[011-47b]
  晉鼓長六尺六


  寸兩面各徑四


  尺中間徑六尺


  六寸六分一名


  建鼓繪以雲雷


  則謂之雷鼓繪


  以四靈飛鷺則


  謂之靈鼓路鼓


[011-48a]
  古人之鼔不言用何木造今南方鼓則用楠木樟
木北方鼓則用桑木梓木葢隨鄉土所産之木庶
幾便於用也周尚縣鼔而周禮書中不言其制度
儀禮惟言建鼔歴代從之今擬以木為柱方七寸
長丈二貫於鼓心鼔及柱皆光素黑漆其下有跗
形如十字而不用獸跗庶幾質朴耳


  諸鼓考證


  周禮韗人職名韗當作&KR1382為臯陶臯鼓名陶當作&KR1382鼓腔也以木為之長六
[011-48b]
尺有六寸此乃晉鼓之度數也不言晉而言臯何也臯鼓大晉鼓小舉大則小可知
右端廣六寸古人鼓皆横擊故稱兩面為左右端廣六寸者一版腔也一周共二十版
中尺厚三寸毎腔一版其形中寛頭窄中間廣一尺厚三寸兩頭廣六寸厚二寸
者三之一穹謂穹隆如天之形俗呼甕腹是也筭法四尺為實三歸得一尺三寸三分加
在四尺兩旁共該徑六尺六寸六分上三正上文三者正數諸鼓以為定式是以晉鼓□鼓
臯鼓其長短雖不同而圍徑皆同也㨿下文例則此當曰謂之晉鼓今不然者鼓上疑有脱文
此鼓不言面之尺數下文二鼓不言版之廣狹葢互相𤼵明耳長八尺兩面相距鼓四

面之徑也中圍加三之一中圍中間也加三之一即上文六尺六寸六分是也
[011-49a]
先儒以為五尺三寸三分誤也謂之鼖鼓鼖一作賁音焚詩曰賁鼓維鏞為臯鼓

臯一作鼛音髙詩曰鼛鼓弗勝長尋有四尺兩面相距丈二鼓四尺面徑同前
倨句磬折磬折指臯&KR1382之形也先儒以為鼓形磬折非也磬折者直折也凡冐鼓
冐猶張也俗呼縵鼓必以啓蟄之日正二月天不冷不熱良鼓瑕如積
先儒舊註謂漆之文理也瑕猶弊也猶良琴之弊者有梅花斷紋也以此證之則古人鼓面皆
通漆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晉鼓之𩔖是也鼓小而長

則其聲舒而逺聞朔鞞之𩔖是也


  臣謹按周制鼓之名有六曰雷鼓曰靈鼓曰路鼓
[011-49b]
曰鼖鼓曰鼛鼓曰晉鼓以雷鼓救日月以靈鼓攻
猛獸以路鼓逹窮者與遽令則知不獨祭祀用之
而已若夫賁鼓維鏞則非止軍事也鼓鍾伐鼛又
非止役事也司馬春振旅軍將執晉鼓亦非止金
奏也鼓之用無窮豈可泥於一端哉





[011-50a]
  大鞉長一尺面


  徑一尺通柄長


  四尺五寸聲洪


  而徐篇首播之


  小鞉長七寸面


  徑七寸通柄長


  三尺二寸聲焦


  而急章首播之


[011-50b]
  此器四名一曰


  朔鞞二曰&KR0615


  三曰縣鼓四曰


  相鼓以木為腔


  長二尺大面徑


  一尺四寸小靣


  徑七寸聲洪而


  徐𩔖鞭鼓之聲


[011-51a]
  此器四名一曰


  應鞞二曰應鼓


  三直曰應四直


  曰鞞以木為腔


  長一尺四寸大


  面徑一尺小面


  徑五寸聲焦而


  急𩔖杖鼓之聲


[011-51b]
  雅形𩔖鼓木為


  腔長一尺四寸


  面徑七寸熟皮


  縵之而實以糠


  聲𩔖搏拊拊在


  堂上坐奏節歌


  雅在堂下立奏


  節舞其用不同


[011-52a]
  拊用熟皮縫成


  袋長一尺四寸


  面徑七寸實之


  以糠用時置膝


  上用畢置座上


  座長一尺八寸


  廣一尺連趺高


  一尺趺高二寸


[011-52b]
  鞞鞉搏拊考證


  儀禮樂人宿縣于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鍾其
南鑮皆南陳周禮曰凡縣鍾磬半為堵全為肆有鍾有磬為全鑮如鍾而大奏樂以鼓
鑮為節建鼓在阼階西南鼓應鼙在其東南鼓建猶樹也
以木貫而載之樹之跗也南鼓謂所伐面也應鼙應朔鼙也先擊朔鼙應鼙應之鼙小鼓也在東便
其先擊小後擊大也鼓不在東縣南為君也西階之西頌磬東面其南

鍾其南鑮皆南陳一建鼓在其南東鼓朔鼙在其
朔始也奏樂先擊西鼙樂為賔所由來也鍾不言頌鼙不言東鼓義同省文也一建鼓
[011-53a]
在西階之東南面言面者國君於其羣臣備三面爾無鍾磬有鼓而已其為諸侯
則軒縣簜在建鼔之間簜竹也謂笙簫之屬倚於堂鼗倚于頌磬

西紘鼗如鼓而小有柄賔至摇之以奏樂也紘編磬繩也設鼗於磬西倚于紘也王制曰天子
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


  周禮大師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擊拊瞽乃歌也登歌
歌者在堂也登歌下管貴人聲也拊形如鼓以韋為之著之以穅下管播樂器令

奏鼓&KR0615鼓朄管乃作也特言管者貴人氣也下管吹管者在堂下朄小鼔也先擊小鼓乃擊
大鼓小鼓為大鼓先引故曰朄朄讀為道引之引鼓朄猶言擊朄詩云應朄縣鼓大饗亦

[011-53b]
如之小師掌教鼓鼗教教瞽矇也出音曰鼓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還
自擊大祭祀登歌擊拊亦自有拊擊之佐大師令奏下管擊應鼓

應鼙也應與朄及朔皆小鼓也大饗亦如之瞽矇掌播鼗播謂𤼵揚其音
眡瞭掌凡樂事播鼗鍾師掌鼙鼓縵樂作縵樂擊鼙以和之


  總論樂縣大槩


  宮縣軒縣惟有名存然儀禮無之判縣特縣大槩
則有之矣荀子曰縣一鍾而尚拊大戴禮曰縣一
磬而尚拊自虞已來堂上有磬有磬必有鍾此荀
[011-54a]
子所以有一鍾之説也儀禮鄉射及燕禮大射皆
席工于西階上北面東上則堂上之樂葢皆西陳
而北面也儀禮工入則瑟先歌後獻工亦瑟先歌
後而樂正常立于西階東周禮登歌先擊拊是樂
正居歌西歌在瑟西而瑟又在拊西其他不可考
也周禮鼓人以晉鼓鼓金奏鎛師掌金奏之鼓鍾
師以鍾鼓奏九夏記曰入門而縣興春秋傳曰入
門而金作國語曰金不過以動聲又曰金石以動
[011-54b]
之先儒謂凡樂先擊鍾次擊鼓是也小胥下管播
樂器令奏鼓&KR0615瞽矇眡瞭凡樂事先播鼗然則&KR0615
引鼓者也鼗兆鼓者也觀眡瞭播鼗擊頌磬笙磬
詩言鼗磬柷圉儀禮大射鼗倚于頌磬西紘言鼗
必及磬設鼗必倚磬之紘是鍾磬作則鼗已作及
下管播樂器而樂具作焉乃鼓&KR0615以先之是鼗常
在前而&KR0615常在後也先王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
賜子男則以鼗將之以鼗不以&KR0615則鼗先於&KR0615
[011-55a]
知矣鍾磬之應歌者曰頌鍾頌磬其應笙者曰笙
鍾笙磬頌磬在西笙磬在東朔鼙在西應鼙在東
是堂下之樂貴西也堂下之樂貴西堂上之樂上
東者貴西所以禮賔上東於西階之上亦以其近
賔故也觀鄉飲酒鄉射之用樂皆樂正告備于賔
特燕禮告備于公以明君臣之分而已則樂為賔
設可知矣


  論諸鼓


[011-55b]
  十三經註疏周頌曰應田縣鼓毛傳曰應小鞞也
田大鼓也縣鼓周鼓也箋云田當作&KR0615&KR0615小鼓在
大鼓旁應鞞之屬也聲轉字誤變而作田禮器曰
縣鼓在西應鼓在東註曰禮樂之器尊西也小鼓
謂之應疏曰案大射禮建鼓在阼階西南鼓應鼙
在其東一建鼓在南東鼓朔鼙在其北一建鼓在
西階之東南面大射禮是諸侯之法此亦諸侯之
禮所以大鼓及應所縣不同者熊氏云大射謂射
[011-56a]
禮也此謂祭禮也是諸侯之法雖同諸侯祭射有
異案大射注云應鼙應朔鼙也又云便其先擊小
後擊大也以此言之則朔鼙應鼙皆縣大鼓之旁
先擊朔鼙次擊應鼙乃擊大鼓以其相近故云便
也以其稱朔朔始也故知先擊朔鼙以其稱應故
知應朔鼙也又大射稱建鼓此云縣鼓大射應鼔
既在大鼓之旁此應鼓在東乃與縣鼓別縣者皆
謂祭與射別也


[011-56b]
  臣謹按商頌曰置我鞉鼓毛傳曰殷人置鼓箋云
置讀曰植植鞉鼓者為楹貫而樹之鞉雖不植貫
而摇之亦植之𩔖以此考之古人鼔制甚明觀鞉
則知鼓矣鼓鞉二器大槩相𩔖周頌曰應田縣鼓
鄭箋皆以為小鼓毛傳以田為大鼓葢謂比之於
應則為略大若二鼓並言之則皆小也縣鼓之説
惟毛詩戴記有之而周禮儀禮無之其様製未詳
也周禮笙師掌教舂牘應雅應即應鞞也雅即雅
[011-57a]
鼓也舂牘二字只是一器解見木音之屬條下先
儒以為三器皆舂於地非也近代雅樂呼楹鼓為
應鼓失之逺矣


  論鼙或作鞞通


  陳祥道禮書曰周禮大師大祭祀鼓&KR0615小師大祭
祀擊應然則大祭祀皆鼓&KR0615擊應大射有朔鼙應
鼙詩又以應配&KR0615則朔鼙乃&KR0615鼓也以其引鼓焉
故曰&KR0615以其始鼓焉故曰朔是以儀禮有朔無&KR0615
[011-57b]
周禮有&KR0615無朔猶儀禮之𤣥酒周禮之明水其實
一也大射建鼓南鼓應鼙亦南鼓而居其東建鼓
東鼓朔鼙亦東鼓而居其北則鼙與鼓比建而鼙
常在其左矣朔作而應應之朔在西應在東則凡
樂之奏常先西矣


  論鼗或作鞉通


  禮書又曰鼗之播也有瞽矇者有眡瞭者而其制
鄭氏以為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還自擊是
[011-58a]
也書曰下管鼗鼔合止柷敔記曰賜諸侯樂以柷
將之賜子男以鼗將之葢柷以合樂鼗則兆鼓而
已故其賜所以不同也孔頴逹曰柷所以節一曲
之始其事寛故以將諸侯之命鼗所以節一唱之
終其事狹故以將伯子男之命儀禮諸侯之燕大
射大夫士之鄉射鄉飲皆有鼗無柷諸侯之樂非
無柷也文不備爾


  論搏拊


[011-58b]
  禮書又曰拊之為物以韋為之狀若鼓然書傳所
謂以韋為鼓謂之搏拊是也實之以糠白虎通所
謂拊革著以糠是也其設則堂上書所謂搏拊是
也其用則先歌周禮所謂登歌令奏擊拊是也荀
卿曰縣一鍾而尚拊大戴禮曰縣一磬而尚拊子
夏曰弦匏笙簧㑹守拊鼓言尚拊則拊在一鍾一
磬之東也言㑹守拊鼓則衆樂待其動而後作也
拊書謂之搏拊明堂位謂之拊搏葢以其或搏或
[011-59a]
拊莫適先後也


  臣謹按近代搏拊之制以木為腔形如小鼓而長
冐以熟皮或以生皮或著以糠或無糠焉嘗考古
制葢不然也史記樂書弦匏笙簧合守拊鼓條下
唐張守節正義詳矣其説曰合㑹也守待也拊者
皮為之以糠實如革囊也用手撫之鼓也言奏弦
匏笙簧之時若欲令堂上作樂則撫拊堂上樂工
聞撫拊乃弦歌也若欲令堂下作樂則擊鼓堂下
[011-59b]
樂工聞鼓乃吹管播樂也言弦匏笙簧皆待拊鼓
為節故言㑹守拊鼓也以此觀之則非以木為腔
之拊故文獻通考曰拊狀如革囊實以糠擊之以
節樂此説得之矣


  革音四器節奏考


  四器者鼓也拊也鞞也鞀也志八音者以節奏為
至要度數次之器數為末不必志之可也何謂節
奏若曰或歌詩一句擊鼓三或一章擊鼓三之𩔖
[011-60a]
是也何謂度數若曰晉鼓幾尺鼖鼓幾尺之𩔖是
也何謂器數若曰雷鼓幾面靈鼓幾面之𩔖是也
宋元鼓節兩字一擊臣嘗讀文選至柷敔希聲以
諧金石之和鼙鼓踈擊以節繁弦之契因是而悟
詩曰簡兮簡兮方將萬舞先儒或以簡擇簡易解
之非也葢簡乃鼓聲亦乃鼓節耳商頌奏鼓簡簡
是也鼓為雄樂其聲象雷其形象天其於樂中為
君其器不宜小小則不尊重其擊不宜輕輕則無
[011-60b]
威嚴尤不宜繁故禮記曰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
得不和鼓之為言孤也老子曰孤者王公以為稱
又曰大音希聲言其尊重而不繁也拊之為言輔
也擊之宜輕若夫繁則無妨近代雅樂與鼓相間
而擊雖名搏拊實乃鞞耳鞞之為言裨也裨乃補
助之意與鼓相間作者是也鼓聲疾而短聞必須
儲貳以補助之故曰鞞所以助鼓也先鼓而擊者
曰朔鞞朔者始也亦曰&KR0615&KR0615者引也後鼓而擊
[011-61a]
者曰應鞞亦曰應鼓應者言相承也朔應二鞞縣
於鼓旁即周之縣鼓矣鞀之為言詔也詔者告也
字亦作鞉鞉者兆也作樂之先兆也毎章未歌之
前則先播鞉三通使人知樂將作一篇之始則播
大鞉一章之始則播小鞉既有篇章之異故有大
小之別近代雅樂無鞉無鞞而借搏拊代鞞誠缺
典也


  土鼓附録


[011-61b]
  周禮籥章掌土鼓杜子春謂土鼓以瓦為匡以革
為面鄭康成禮記註謂土鼓築土為鼓也二説異
焉未詳孰是


  木音之屬總序


  臣謹按先儒有以八音配八卦者葢後天卦方位巽
在東南則柷敔在東南謂巽屬木而柷敔為木音故
也雖然此亦理之最淺者也請詳言之以明古人深
義撰柷敔之説曰易不云乎震起也艮止也震為龍
[011-62a]
艮為虎其於先天方位則震在東北而艮在西北是
故聖人則之設柷在東北形如仰盂以象震之所以
起也設敔在西北形如伏虎以象艮之所以止也其
於六十四卦則柷為豫而敔為履履者禮也豫者樂
也履之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豫
之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
以配祖考此之謂也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樂勝則流
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樂著太始禮居
[011-62b]
成物禮樂交際循環無端此柷敔之義也問曰柷非
龍形敔則虎形何也答曰樂由中出故静禮自外作
故文由中出者故其椎名為止止者静也自外作者
故其器形如虎虎者文也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
為樂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易曰履虎尾不
咥人亨故敔形如虎先王所以示安不忘危之戒歟
曰八音之器惟木音最質樸亦有説耶曰餘七音者
華美之音也柷以起之由質樸而始也敔以止之由
[011-63a]
質樸而終也可見七音之華美皆歸於質樸猶木之
生由根本而蕃鮮由蕃鮮而歸根若發之為春華不
能歛之為秋實何以為木之結果此木音所以獨為
七音之起止也括首尾藏七音於中間譬諸君子衣
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乎蓋禮如於報本樂始於尚徳
其道本質而已飾之以文而後華美可觀於華美之
中不忘質樸之初意先王之道斯為貴焉故曰椌楬
者徳音之器也


[011-63b]
  柷用楸木造其形𩔖板斗板厚


  五分口方二尺四寸底方一尺


  八寸深亦如之下有趺高廣二


  寸旁有孔圓徑六寸納手於中


  持椎柄以撞擊椎形如柺首長


  一尺柄長一尺八寸底中心開


  一竅僅容椎柄透出底外鐵軸


  貫之令摇動㧞不出故名曰止


[011-64a]
  敔用楸木造其形𩔖板箱而覆


  長三尺六寸廣一尺八寸高一


  尺底向上其下有趺高廣二寸


  此乃座也座上有物形如睡虎


  伏地而卧脊背上有二十七齒


  形如鋸齒名曰齟齬通以楸木


  刻成戛敔物形如界尺長尺廣


  寸厚分名曰籈亦以楸木為之


[011-64b]
  右柷敔二器今議通皆光素黑漆放琴瑟之質也
敔唐已來先擊首後櫟背共六聲古法不擊首止
戛三聲今從之


  柷敔考證


  爾雅曰所以鼓柷謂之止註云柷如漆桶方二
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
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文獻通考曰柷如
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
[011-65a]
柄連底旁開孔内手於中擊之以舉樂
宋仁宗時禮官言鄭康成以為投椎其中撞之撞
擊之法宜用康成之法奏可


  爾雅曰所以鼔敔謂之籈註云敔如伏虎背上
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擽之籈者其
文獻通考曰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
碎竹以擊其首而逆戞之以止樂又曰宋因
唐制用竹長二尺四寸析為十二莖先擊其首次
[011-65b]
三戞齟齬而止與舊用木櫟齟齬者異矣雖曰因
時制宜要之非有意義孰若復古制之為愈哉


  宋仁宗時學士王珪上言今升歌之樂無柷敔書
曰戞擊是柷敔之用故傳曰堂上堂下各有柷敔
聖人用以著樂之始終豈容有缺耶於是下禮官
議堂上始置柷敔詳見歴代名臣奏議


  臣謹按柷敔戞擊之法爾雅舊説最是唐宋妄改
之皆非也今但從爾雅舊説可也又按書曰戞擊
[011-66a]
鳴球搏拊琴瑟以詠漢儒以為戛即敔擊即柷搏
拊即革音之屬六器皆堂上之樂宋儒見下文有
合止柷敔不思柷敔二器堂上堂下通用輙將戛
擊傅㑹於球磬搏拊傅會於琴瑟而柷敔遂為堂
下之樂矣語曰吾從先進今亦但從漢儒舊說可



[011-66b]









[011-67a]









[011-67b]
  舂牘考證


  周禮笙師掌教舂墳應雅以教祴樂先儒謂舂牘
以竹為之其上端有小孔兩手舂築為樂之節蓋
今世拍板之𩔖也牘乃竹簡也古者大事書之於
策小事簡牘而已策長二尺四寸牘長尺有二寸
韋編三絶即是此器但失傳既久儒者不復識以
為廣五六寸長七尺非也太常雅樂亦無舂牘宜
用黍尺製造廣一寸長一尺二寸二六編聯以象
[011-68a]
律呂之數舂牘失傳或問見本卷之末簡


  舞器之屬總序


  論干戚二器


  武舞用干戚者何也干者禮器也與兵器之盾不
同焉兵器之盾以革飾之者有其用也禮器之干
以漆飾之者昭其象也昭其象也者不過取其義
耳夫干者君子所以為衛也為衛之道豈止一端
明哲保身所以衛身也公侯干城所以衛國也視
[011-68b]
民如傷所以衛民也如是之𩔖未能盡舉凡器用
之物有衛之象顯然可見者莫如干焉舉一隅則
三隅可知矣是故君子覩童子操干而舞者則思
所以為衛之道也戚者亦禮器也與兵器之鉞不
同焉兵器之鉞以鐡為之者有其用也禮器之戚
以木為之者貴其象也貴其象也者不過取其義
耳夫戚者君子所以為斷也為斷之道豈止一端
其利斷金以心言之也斷斷兮無他技以貌言之
[011-69a]
也臨事而屢斷以勇言之也如是之𩔖未能盡舉
凡器用之物有斷之象顯然可見者莫如戚焉舉
一事則萬事可推矣是故君子覩童子仗戚而舞
者則思所以為斷之道也聖人制禮作樂之意葢
有深㫖非欲操干弄戚徒象武功而已昧於此者
以為舞干戚使人習武備噫茍欲其知武則凡兵
器若矛㦸刀劍之屬孰有不可而何獨取於干戚
乎或難曰大司焉之屬司兵司戈盾祭祀授舞者
[011-69b]
兵此何兵耶答曰大司樂之屬有司干者所掌舞
器即所謂干戚也司兵司戈盾所掌皆兵器耳祭
祀授舞者兵葢大司樂之屬有韎師有旄人皆掌
夷樂祭祀則帥其屬而舞或亦用戈不可考也夫
戈之與戚俱有斷義其相去則逺矣考工記云青
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
青謂之黻文章黼黻先王貴之或繡諸裳或飾諸
領或施諸扆或純諸席或弊諸璜或繪諸羃至於
[011-70a]
喪禮尚質猶有所謂黼殺黼荒黼翣之𩔖則凡吉
凶之禮無適而非黼之宜也聖人有取於斧之義
槩可見矣







[011-70b]
  干用桐木為之厚三分長四尺五寸上廣一尺二寸八分半
下廣七寸七分圭首劒脊頂髙於肩三寸脊髙於肩一寸半





  表隆裏窪随其𫝑窪中有梁長四尺五寸廣一寸有鼻可以
容手表裏髹以黒漆正面中間畧近上書春夏秋冬字為號


[011-71a]







  斧柯長三尺圓而㣲匾廣一寸厚八分上端四寸五分為簨
厚七分貫斧孔中上出一寸五分髹以黒漆斧用楸木為之


[011-71b]
臣嘗考戚之制度則周禮考工記曰柯長三尺博
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首註云
首六寸謂今剛闗頭斧柯其柄也疏云凡造作皆
用斧因以量物故先論斧柄長短及刄之大小也
此則斧之遺制葢可考也考工記又云凡兵句兵
欲無彈刺兵欲無蜎是故句兵椑刺兵搏註云句
兵戈屬刺兵矛屬彈謂掉也蜎謂橈也齊人謂斧
柯為椑則椑隋圜也摶圜也疏云椑隋圜者謂側
[011-72a]
方而去楞是也則斧柄之制又可考焉先儒嘗謂
干長一柯有半是謂磬折七分其長以其二為之
上廣五分上廣去其二為之下廣凡干圭首而劍
脊首髙於肩三寸脊髙於肩半之降殺至下各隨
其𫝑表隆裏窪皆厚三分窪中有梁通頂至踵五
分其長二在上三在下有紐紐可容手持之以舞
此干制大略也


  論羽籥二器


[011-72b]
  文舞用羽籥者何也周禮舞大夏大夏即文舞也
秉翟尾以為容故謂之夏徐州厥貢羽畎夏翟是
也翟乃雉雞之屬其𩔖不一爾雅釋鳥有九雉之
名焉一曰鸕雉二曰鷂雉三曰鷮雉四曰鳪雉五
曰驚雉六曰海雉七曰山雉是謂之翟葢雉之長
尾者八曰雗雉九曰鵫雉雉絶有力曰奮素質五
采成章曰翬青質五采成章曰鷂南方曰&KR1319東方
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此四方雉名也夫雉其
[011-73a]
身有文章其性又耿介故先王貴之者其為用亦
不一用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之屬貴其性也用
於山龍華蟲宗彞藻火之屬貴其文也是故羽舞
謂之文舞取其耿介而有文章𩔖乎士之德也詩
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書曰帝乃誕敷文德舞干
羽于兩階此之謂歟嗚呼雲門咸池六莖五英尚
矣以可考者言之若堯之大章舜之韶禹之夏周
之象則皆文舞葢進退舒徐揖讓升降以為儀周
[011-73b]
旋中規折旋中矩以為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
為態使人興感於至德也深矣故孔子曰樂則韶
舞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此之
謂歟而先儒之惑者因詩有値其鷺羽之説遂云
用鷺因易有鴻羽為儀之説遂云用鴻殊不思鴻
鷺之羽質素無文何以謂之文舞易象所喻變風
所指而非文舞之正例也雖然翟羽之制亦有二
説柄長三尺其端龍口中植翟尾三莖是一説也
[011-74a]
柄長五尺其端龍項下垂雉羽五層又一説也惟
引舞所持者或用彩繒之帗或用彩羽之旌或用
白羽之翿或用紅纓之旄引舞之器凡有數種以
別文武二舞而已






[011-74b]
  籥長二尺而有三孔其内外徑詳見黄鍾倍律之籥條下







  翟羽三根竿長三尺徑七分其圓月上書春夏秋冬字號


[011-75a]
  周禮有旄人及旄舞樂記曰干戚羽旄謂之樂旄者節之屬







  竿長八尺上掛染成五色纓五層象五聲也或一色紅亦可


[011-75b]
  麾不經見而厯代有之用布一幅長八尺兩面繪水墨升螭







  三爪而無珠樂作舉之止則偃之置於柷上蓋象雷出地奮


[011-76a]
  總論古樂絶傳之由


  古樂絶傳其故何也竊疑古樂絶傳葢由先儒紀載
失實稱譽過髙所謂髙過大學而無實者埋管飛灰
等説是也後世君子欲學古樂宜以虞書為法間用
周禮補其缺略不必盡從舊説可也戞擊鳴球搏拊
琴瑟簫管笙鏞鞉鼓止此十有二器堂上堂下之樂
備矣然而八音則未備也説者以為塤篪始於蘇暴
干戚始於湯武殊不思書所謂八音克諧八音在治
[011-76b]
忽既曰八音則有土音矣唐虞之世不應無塤篪也
書所謂舞干羽則有干戚羽籥明矣觀其教胄子八
音克諧則公卿大夫元士之子皆得學八音矣觀其
四海遏密八音則知八音遍天下矣論樂縣則天子
宮諸侯軒大夫判士特論舞佾則天子八諸侯六大
夫四士二然則大夫士樂舞非僭也孔子學琴於襄
訪樂於𢎞鼔瑟擊磬而不自以為僭然非君所賜也
迂者或謂君賜而後敢學誤矣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011-77a]
非若弓矢斧鉞君賜然後敢征伐也世儒泥於王制
之文視禮樂征伐為一等此絶傳之由也又按禮不
下庶人而子游以為小人學道則易使今宜體此意
始於庶人自下而漸增焉除金石革木四音不增外
絲竹匏土諸器各一舞用一人庶人禮也諸器各二
舞用二佾葢士禮也諸器各四舞用四佾大夫禮也
諸器各六舞用六佾諸侯禮也諸侯不得制禮作樂
謂創作也學古之禮樂無妨也慎勿過疑過疑而不
[011-77b]
敢學則古之禮樂所以絶傳也朱熹有言今之士大
夫問以五音十二律無能曉者要之當立樂學使士
大夫習之乆後必有精通者出臣愚竊謂立學不便
只許好事之家造樂器肄習之而無禁最便也


  凡合樂每詩一篇之首擊柷三聲一章之首播鞉
三通一句之首擊鏞一聲一字之首擊鍾一聲一
倡之尾一和之首擊磬一聲每吹一聲琴彈三十
二聲瑟亦如之毎一句畢&KR0615鼓一聲應鞞一聲大
[011-78a]
鼓三聲應鞞間之次句首擊鏞次章首播鞉皆同
前也至一篇終然後擽敔宋元已來先擊敔三聲
而後擽三聲共為六聲今考先儒原無此説但擽
三聲不擊敔者是為得之合樂有譜詳見外篇雜篇


  臣謹按朱熹曰古者教法禮樂射御書數不可闕
一就中樂之教尤親切夔教胄子只用樂大司徒
之職也是用樂葢是教人朝夕從事於此物得心
長在這上面葢為樂有節奏學他底急也不得慢
[011-78b]
也不得乆之都換了他一副當情性玩味樂譜此
言信矣


  附録


  古樂或問十條


  一問柷敔設於堂上何也


  二問柷敔以三為節何也


  三問搏拊韋表穅裏何也


  四問摶拊未歌先擊何也


[011-79a]
  五問舂牘失傳已乆何也


  六問鞉鼓失傳已乆何也


  七問朄鼓失傳已乆何也


  八問應鞞失傳已乆何也


  九問琴瑟失傳已乆何也


  十問管籥竽鏞失傳何也


  答第一問柷敔德音之器樂之綱領聖人重之不獨
設在堂上而已古者天子賜公侯樂以柷將之賜伯
[011-79b]
子男樂則以鞉將之是知鞉之尊不如柷餘器之尊
則又不如鞉葢堂上之樂柷為之長而堂下之樂鞉
為之長也曰戞擊曰楷擊曰椌楬皆柷敔別名以其
體言則曰柷敔以其用言則曰戞擊一物而二名也
為堂上作則曰戞擊為堂下作則曰柷敔一器而二
事也事異則名別其實一物耳虞書戞擊鳴球摶拊
琴瑟漢儒舊説以為戞擊木音也鳴球石音也摶拊
革音也琴瑟絲音也四音六器皆堂上之樂也下文
[011-80a]
又言合止柷敔則堂上堂下各有柷敔矣宋儒新説
以為戞擊鳴球只是鳴球一物搏拊琴瑟只是琴瑟
二物堂下既有柷敔則堂上無之矣我國朝洪武初
開科取士詔諸生兼習古註疏不必盡主宋儒之説
而於漢唐舊説擇其所長者多從之此𩔖是也考諸
明集禮存心録等所載圖式柷敔搏拊其位設於琴
瑟歌工上則知皆從漢儒舊説而不用宋儒之説也
答第二問一數陽竒二數隂偶隂陽相合而萬物生
[011-80b]
昔人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夫三者一二相
合也天地三月而為一時聖人則天是故禮有三節
樂有三終不獨柷敔二器為然若夫播鞉三通毎通
暗合舂牘三聲鍾磬間長皆隔舂牘三聲鼓鞞間短
皆隔搏拊三聲或明顯或暗合無不皆以三聲為節
此乃天地自然之理先王雅樂之遺法也至於後世
猶然所謂漁陽三撾梅花三弄陽闗三疊是也以此
觀之柷三聲而樂作敔三聲而樂止不必更添擊虎
[011-81a]
首三聲也惟於此時依隨舂牘三聲而為擽敔節奏
可也


  答第三問按文選所謂鼙鼓踈擊即老子所謂大音
希聲之意搏拊節奏數而不希故用韋表穅裏亦猶
中庸所謂惡其文之著也之意宋陳𤾉曰拊之為器
韋表穅裏狀則𩔖鼓聲則和柔倡而不和豈徒鏗鏘
而已書傳謂以韋為鼓白虎通謂革而穅是也其設
則堂上虞書所謂搏拊是也其用則先歌周禮所謂
[011-81b]
登歌令奏擊拊是也書言搏拊明堂位言拊搏者以
其或搏或拊莫適先後也荀卿曰縣一鍾而尚拊大
戴禮曰縣一磬而尚拊則拊設於一鍾一磬之東其
衆器之父歟荀卿又曰鼓其樂之君耶然鼓無當於
五聲五聲不得不和其衆聲之君歟樂記曰㑹守拊
鼓堂上之樂衆矣所待以作者在拊堂下之樂衆矣
所待以作者在鼓葢堂上則門内之洽以拊為之父
堂下則門外之治以鼓為之君内則父子外則君臣
[011-82a]
人之大倫也而樂實通而合和之此修身及家平均
天下所以為古樂之𤼵也


  答第四問左手輕擊為拊右手重擊為搏但以手擊
不用杖擊是以書曰搏拊記曰拊搏葢言一搏間一
拊更迭而奏也古人登歌令奏擊拊擊即舂牘拊即
搏拊搏拊亦名曰雅其在堂上坐奏以節歌者則謂
之拊其在堂下立奏以節舞者則謂之雅周禮曰令
奏擊拊樂記曰㑹守拊鼓是乃拊之用也周禮曰舂
[011-82b]
牘應雅樂記曰迅疾以雅是乃雅之用也陳祥道曰
樂記言㑹守拊鼓則衆樂待其動而後作也既曰㑹
守拊鼓又曰治亂以相則相非拊也鄭氏以相為拊
誤矣爾雅曰和樂謂之節或説節即相也江左清樂
有節鼓唐雅樂升歌用之其詳不可考也今按相乃
鞞之別名雅乃拊之別名節亦拊之別名非相之別
名也節之為言譬如竹竿從本及末無一處非節也
拊之為節亦然是以聞柷聲而拊作所謂先於歌也
[011-83a]
聞敔聲而拊止所謂後於歌也中間踈數重節所謂
間若一也始終無間斷所謂繹如也太常雅樂以搏
拊代應鞞是以與鼓相間而擊其名雖曰搏拊其用
實乃應鞞葢近代諸儒失於詳考耳搏拊失傳遂使
雅樂無節記曰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節不作此乃樂
律家第一當講究而不可忽也


  答第五問雅樂之器有名曰舂牘者見於周禮笙師
條下古註疏云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
[011-83b]
二尺其端有兩孔以兩手築地此葢後漢所製大予
樂官掌之非周物也周物失傳漢儒不識道聽途説
半是半非所謂以竹為之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孔
是也所謂大五六寸長七尺者非也今按牘亦名版
周禮大胥掌學士之版註云版籍也左傳序曰大事
書之於䇿小事簡牘而已古註疏引許慎説文曰簡
牒也牘書版也蔡邕獨斷曰䇿者簡也其制長二尺
短者半之由此言之簡䇿同物而異名也單執一札
[011-84a]
謂之為簡連編諸簡乃名為䇿故於文或作册象其
編簡之形以其編簡為䇿故言䇿者簡也鄭𤣥注論
語云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故知
六經之䇿皆長二尺四寸蔡邕言二尺者謂漢世天
子䇿書所用故與六經異也簡之所容一行字耳牘
乃方版版廣於簡可以並容數行凡為書字有多有
少一行可盡者書之於簡數行乃盡者書之於方方
所不容者乃書於䇿聘禮篇曰若有故則加書將命
[011-84b]
百名以上書於䇿不及百名書於方鄭𤣥云名書文
也今謂之字䇿簡也方版也是其字少則書簡字多
則書䇿已上皆春秋左傳註疏文按國語曰紀之以三平之以六
成於十二天之道也左傳亦曰制禮上物不過十二
葢十二乃律呂全數六乃律呂半數是故舂牘以竹
為之廣一寸長尺二寸凡十二簡而為一編象律呂
之全數版則以木為之廣三寸長尺四寸凡六枝而
為一串象律呂之半數然則牘乃版之別名版乃牘
[011-85a]
之遺制今俗樂有版而雅樂缺焉禮失求野則得之
矣搏拊舂牘樂之節也古所謂觀樂知政者豈別有
術哉觀其節奏和否而已和也者齊聲相合也節也
者板眼不差也曰和曰節樂之能事畢矣無餘藴矣
樂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禮樂大
事要在和與節耳古人所重可不重乎


  答第六問古之雅樂重在柷敔鞉鼓與磬而已書曰
戞擊鳴球又曰下管鞉鼓商頌曰置我鞉鼓又曰鞉
[011-85b]
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周頌曰鞉磬
柷圉既備乃奏周禮小師瞽矇眡瞭職掌之事皆以
鞉磬柷敔四者為先儀禮亦有鞉倚於磬之説樂記
曰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壎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
後鍾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
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
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㓜之序也是知堂下樂
以鞉鼓為首不可缺也


[011-86a]
  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問八音諸器有圖有譜有論
有辨載諸内外篇已詳者兹不復贅若能學而時習
之則不至於失傳矣


  正月學琴兼歌 二月學瑟兼歌 三月學小笙


  四月學大笙 五月學小竽 六月學大竽


  七月學排簫 八月學編管 九月學籥篴


  十月學塤篪 十一月合樂 十二月合舞


[011-86b]









  樂律全書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