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i0009 樂律全書-明-朱載堉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樂律全書卷八


  明 朱載堉 撰


  律吕精義内篇八


  樂器圖樣第十之上


  韓邦竒曰聖人不能以一身周天下之用故制為器數
以教萬世是以天下後世人非聖人而道則聖人之道
也昔孔子聞韶於齊夫其考擊而搏拊者固非皆夔倫
[010-1b]
也而其羙如此者器數存也且聖人之道有文有本天
地之道有纎有洪自然之理也茍不論度量衡之數而
曰妙在其人則聖人當時止為一支之木一塊之土一
句之金足矣何必為鐘為磬為瑟為笙又從而為弦為
簧有煩有簡若是哉今試以祭祀之時燕享之際琴瑟
缺其弦笙竽去其簧又從而盡去八音使萬寳常擊食
器荀勗摇牛鐸可乎不可乎是故君子不為無益之空
言必究制作之實用


[010-2a]
  劉濓曰古今考定八音之制者如論金石凡金石皆舉
之矣如論絲竹匏土凡絲竹匏土皆舉之矣非不廣大
㣲妙也其於今古淫雅之辨漫無可否詮擇何貴於知
音知言哉愚定八音則不然金石則擇金石音制之中
者絲竹匏土則擇絲竹匏土音制之中者辨之以五音
比之以律度折中之以經傳古者雅者雖俗瞽賤工之
言必采俗者淫者雖大儒宿學之論必黜要在復先王
之雅奏而已矣又曰黄鍾立而樂之音製皆取法焉雖
[010-2b]
欲外之不能外矣夫能取法黄鍾不但音製之善亦有
所宗以為始也猶夫造黄鍾者始於累黍容黍耳此聖
人尚象制器之説也後世不識此意動輙附㑹以天地
隂陽五行四時謬矣


  臣謹按上古聖人之制器也葢必有謂而設豈徒然
哉是故鍾磬取其燥濕不改其操琴瑟取其繁簡不
失其節壎篪取其温柔而不焦簫管取其從容而不
廹籥篴取其同聲而相合笙竽取其同均而相和革
[010-3a]
木無預律吕而樂不得不成惟此八音能事畢矣八
音之外雖有至音無以加矣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
倫神人以和此之謂也先儒論樂器者率摭末而遺
本夫何謂末如云農琴羲瑟媧笙舜簫之類不過尊
其人重其器而已竊以為末者此𩔖也如云金徽玉
軫龍池鳯沼之𩔖不過華其飾羙其名而已竊以為
末者此𩔖也夫何謂本周禮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
以為樂器凡為樂器以十二律為之數度以十二聲
[010-3b]
為之齊量凡和樂亦如之數度聲律斯為樂器之本
者也世傳八音之器其形制雖略存乎古其數度齊
量大抵皆非古制故雖可吹擊以成音曲而不可以
感召葢由其數度齊量不出於隂陽自然之理故不
可以召天地之和也先儒序八音一曰金二曰石三
曰絲四曰竹五曰匏六曰土七曰革八曰木周禮序
八音一曰金二曰石三曰土四曰革五曰絲六曰木
七曰匏八曰竹漢志序八音一曰土二曰匏三曰皮
[010-4a]
四曰竹五曰絲六曰石七曰金八曰木以此觀之本
無一定次序方位而陳𤾉樂書配八卦八風葢係穿
鑿傅㑹亦所謂末者也欲造樂器不知何者宜先何
者宜後率爾為之都無可取據理論之宜以竹音為
先而匏土次之絲又次之金石革木抑又次焉此先
後之序也傳不云乎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此之謂歟宋胡瑗造樂器徐復聞而笑曰
不求諸聲而求諸器可乎識者然之瑗等所造畢竟
[010-4b]
不成臣今此篇其序八音移竹音為首者以律管乃
萬事根本莫先乎此故也其論八音專論數度聲律
但係所謂末者悉皆略之


  竹音之屬總序


  學樂先絲造樂先竹何也堂上之樂以絲為尊堂下
之樂以竹為首是故經云登歌下管管之言下猶歌
之言登也古人非歌不弦非弦不歌歌弦皆不徒作
乃其常也徒歌徒弦則其變也故爾雅釋樂曰徒歌
[010-5a]
謂之謡徒鼓瑟謂之歩更其名以别之著其變也學
歌則必先琴瑟故傳有之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
博依不能安詩弦在詩之前詩在弦之後是知學樂
先絲音矣雖然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葢弦有緩急非
管無以定定弦須用管必然之理也故知造樂先竹
音矣八音之中竹與匏土此三者係口吹餘五者則
非也故朱熹之説曰音律只是氣人亦只是氣故相
闗又曰大抵天人無間如云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
[010-5b]
萬物峻極于天聖人能全體得所以參天地賛化育
只是有此理以粗底言如荀子謂伯牙鼓琴而六馬
仰秣瓠巴鼓瑟而㳺魚出聼粗者亦有此理臣愚宗
此説以為八音之器宜分三等塤篪簫管籥篴笙竽
凡口吹者是一等也琴瑟與歌相須為用次一等也
金石革木不過節樂而已又一等也


  竹音諸器凡例


  周禮笙師掌教吹籥簫篪篴管此皆竹音雅器宜以
[010-6a]
佳竹為之不施漆飾尚自然之質也佳竹者或金門
山竹斑竹紫竹皆可惟江南所産筆管竹最佳多取
佳竹擇其合周徑度數者用之如無則用笛竹須削
治之使合規度既經削治則不得已而後漆飾可也
凡以漆飾之者但宜黑漆詩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今人琴皆黑漆葢古人遺制也瑟及柷敔簨簴之𩔖
亦宜黑漆與琴一色最清切忌飾以朱紅彩色則近
俗矣


[010-6b]
  管


  臣謹按八音之内當以竹音為首竹音之内當以律
管為首律管之為器吹之以候氣奏之以和聲舜典
所謂律和聲月令所謂律中某之𩔖皆指律管而言
是知管即律律即管一物而二名也形而上者謂之
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律者其道也管者其器也書曰
下管鼗鼔詩曰磬管將將嘒嘒管聲禮曰下管新宫
下而管象與夫孤竹孫竹隂竹之管皆是物也然則
[010-7a]
先王雅樂何嘗不用管哉近代雅樂廢之何也葢由
前儒不識管者謂管長尺圍寸併兩而吹此漢大子
樂官之雙管非古所謂管也後儒不識管者謂管除
嘂子外長六寸餘此係教坊俗樂之頭管亦非所謂
管也所謂管者無孔凡有孔者非也惟管端開豁口
狀如簫口形似洞門俗名洞簫以此



[010-7b]
[010-8a]
[010-8b]


[010-9a]
  倍律黄鍾長二尺樂器皆用夏尺造造尺法見第十卷 外徑七分○七毫 内徑五分


  大呂長一尺八寸八分七釐七毫 六分八釐六毫 四分八釐五毫


  太蔟長一尺七寸八分一釐七毫 六分六釐七毫 四分七釐一毫


  夾鍾長一尺六寸八分一釐七毫 六分四釐八毫 四分五釐八毫


  姑洗長一尺五寸八分七釐四毫 六分二釐九毫 四分四釐五毫


  仲呂長一尺四寸九分八釐三毫 六分一釐二毫 四分三釐二毫


  蕤賓長一尺四寸一分四釐二毫 五分九釐四毫 四分二釐○


  林鍾長一尺三寸三分四釐八毫 五分七釐七毫 四分○八毫


[010-9b]
  夷則長一尺二寸五分九釐九毫 五分六釐一毫 三分九釐六毫


  南呂長一尺一寸八分九釐二毫 五分四釐五毫 三分八釐五毫


  無射長一尺一寸二分二釐四毫 五分二釐九毫 三分七釐四毫


  應鍾長一尺○五分九釐四毫  五分一釐四毫 三分六釐三毫


  正律黄鍾長一尺      外徑五分   内徑三分五釐三毫


  大呂長九寸四分三釐八毫  四分八釐五毫  三分四釐三毫


  太蔟長八寸九分○八毫   四分七釐一毫  三分三釐三毫


  夾鍾長八寸四分○八毫   四分五釐八毫  三分二釐四毫


[010-10a]
  姑洗長七寸九分三釐七毫  四分四釐五毫 三分一釐四毫


  仲呂長七寸四分九釐一毫  四分三釐二毫 三分○六毫


  蕤賓長七寸○七釐一毫   四分二釐○  二分九釐七毫


  林鍾長六寸六分七釐四毫  四分○八毫  二分八釐八毫


  夷則長六寸二分九釐九毫  三分九釐六毫 二分八釐○


  南呂長五寸九分四釐六毫  三分八釐五毫 二分七釐二毫


  無射長五寸六分一釐二毫  三分七釐四毫 二分六釐四毫


  應鍾長五寸二分九釐七毫  三分六釐三毫 二分五釐七毫


[010-10b]
  半律黄鍾長五寸     外徑三分五釐三毫内徑二分五釐


  大呂長四寸七分一釐九毫  三分四釐三毫 二分四釐二毫


  太蔟長四寸四分五釐四毫  三分三釐三毫 二分三釐五毫


  夾鍾長四寸二分○四毫   三分二釐四毫 二分二釐九毫


  姑洗長三寸九分六釐八毫  三分一釐四毫 二分二釐二毫


  仲呂長三寸七分四釐五毫  三分○六毫  二分一釐六毫


  蕤賔長三寸五分三釐五毫  二分九釐七毫 二分一釐○


  林鍾長三寸三分三釐七毫  二分八釐八毫 二分○四毫


[010-11a]
  夷則長三寸一分四釐九毫  二分八釐○  一分九釐八毫


  南呂長二寸九分七釐三毫  二分七釐二毫 一分九釐二毫


  無射長二寸八分○六毫   二分六釐四毫 一分八釐七毫


  應鍾長二寸六分四釐八毫  二分五釐七毫 一分八釐一毫


  右倍正半三十六律吹口形𩔖洞門故名洞簫洞
門縱横皆廣一分七釐六毫乃黄鍾正律内徑之
半也律有長短廣狹惟吹口則無異俱依此數勿
過不及不及則濁過則清矣造律既成而後刻口
[010-11b]
故口在正數内乃自然之理也李文察謂黄鍾吹
口在九寸正數外其説非是


  古管考證


  書曰下管詩曰嘒嘒管聲周禮曰大師掌六律六
同以合隂陽之聲如是之𩔖皆指律管而言之也
蓋管與律大同小異特吹者謂之律編聯而吹者
謂之管猶磬之有特磬編磬也先王雅樂該吹何
律左手吹畢置於右手復取一律吹之務期聲韻
[010-12a]
悠長禁止節奏急促近代俗樂節奏急促是以無
所用管而管由是廢矣茍知此理則知管之所以
為貴






[010-12b]









[010-13a]










[010-13b]



  自黄鍾倍律至應鍾倍律


  照前格式造畢細繩編之





[010-14a]
  孤竹管


  先儒舊解孤者特生之竹謂若嶧陽孤桐之𩔖然
孤亦尊稱公侯稱孤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或曰
孤竹國名


  隂竹管


  先儒舊解竹生山北者曰隂竹按前漢志黄帝使
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取竹之解谷生其竅
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是為律
[010-14b]
本竊疑孤竹之管倍律是也孫竹之管半律是也
然則隂竹之管其正律之謂歟


  孫竹管


  竹譜謂前嵗之竹為翁今嵗之竹為孫竊疑孤竹
即隔竹也孫竹即笋竹也隔竹宜造倍律之管故
與圜鍾相宜笋竹宜造半律之管故與函鍾相宜
葢圜鍾管大函鍾管小也


[010-15a]
[010-15b]
[010-16a]
[010-16b]


[010-17a]
  古有三等十二管


  謹按爾雅管有三等大者謂之簥中者謂之篞小
者謂之篎禮運載孔子之言曰五聲六律十二管
還相為宫據此明言管有十二而世儒止知雙管
頭管何哉


  雙管非管


  先儒舊説謂管如篴而小併兩而吹之漢大予樂
官有焉疏引廣雅云管長尺圍寸八孔無底或云
[010-17b]
六孔今按八孔雙管聲如頭管俚俗有之不入雅
樂舊説非是


  頭管非管


  正德間有張敔嘉靖間有劉濓二家言樂皆指管
即今之頭管夫頭管乃胡笳觱栗之𩔖胡部之俗
樂也而以為雅樂非誤歟雙管頭管其制皆陋不
可為法


  簫


[010-18a]
  臣謹按十三經註疏毛詩周頌簫管備舉條下引爾
雅釋樂云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郭璞曰簫大者
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一名
籟又引風俗通云簫參差象鳯翼十管長二尺其言
管數長短不同爾雅疏亦引風俗通云舜作簫其形
參差象鳯翼十管長二尺今本風俗通但作長一尺
復與唐儒所見之本不同臣愚以為於理皆通葢古
本風俗通言二尺者指倍律也今本風俗通言一尺
[010-18b]
者指正律也惟言十管疑有脱文當從郭註作十六
管者是矣隋書樂志曰簫十六管長二尺而無二十
三管之簫今則兼從二書之説其長二尺者為大簫
謂之言其長一尺者為小簫謂之筊大小二等皆十
六管以筆竹或笙竹佳者帶皮用之於多竹中擇取
天生兩端圓勻合外徑之數者最佳不必削治但揩
拭極光淨兩端截齊勿令傷損其質若夫内徑或修
治之使合規度可也兩端飾以朱漆外則不漆文選
[010-19a]
所謂因其自然而絳脣錯雜也除邉管外其餘諸管
兩旁略削使平平處使鰾則固不然則不固也上有
二束象牙為之隨器大小狀𩔖腰帶銅釘間飾文選
所謂帶以象牙而羅鱗㨗獵也簫字竒篆作□象形
龠字从□㑹意先秦古制觀此可考世有排簫以木
為櫝搶金雲鳯其形陋可笑也蔡邕謂簫有底以蠟
實之增損則和此乃漢末賣飴餳者所吹俗器非古
之簫也劉濓曰簫乃十二律之本體虞庭最重之器
[010-19b]
故曰韶簫長短並列有似鳯翼故曰鳯簫一管一音
無事假借其十二管長短俱如本律或用加倍即鳯
簫制也此言得之矣而又曰或長俱如黄鍾以蠟次
第實之亦何誤耶





[010-20a]









[010-20b]










[010-21a]
  右按虞庭竹音之器但云下管及云簫韶而已則
此二器豈非竹音之領袖歟詩云簫管備舉此之
謂也夫律與管葢一物而二名若管與簫則大同
而小異特而吹之是謂之管編而吹之是謂之簫
亦猶鐘磬之有特有編也是故鐘磬及簫皆以十
六枚為一具或謂以二十三枚為一具者非也簫
即是管管即是律其長短廣狹皆與算術合上文
律管條内載之詳矣如法造成律管而削治其兩
[010-21b]
旁鰾令堅固是名簫耳朱唇象帶之説見文選洞
簫賦古未必盡然也聊引此以證簫之有櫝者非


  古簫考證


  按朱熹語録曰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方是
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其長短管數經典無明文
而見於𫝊註者不過應劭郭璞二家而已應氏漢
人在先郭氏晉人在後二家所説頗有異同焉陳
[010-22a]
祥道引風俗通之説謂簫長二尺其弟𤾉引風俗
通之説謂簫長三尺今本風俗通但云長一尺長
一尺者正律是也長二尺者倍律是也長三尺者
或𫝊寫之誤歟隋書樂志謂簫十六管長二尺爾
雅註謂大簫長尺四寸小者長尺二寸又謂大篪
長尺四寸小者長尺二寸簫篪殊異尺寸雷同恐
亦𫝊寫之誤不可考也陳𤾉謂簫象鳯乃火禽也
火數二七故長尺四然則篪亦尺四又何説也𤾉
[010-22b]
本腐儒其陋可笑據理論之當從長二尺長一尺
其説皆是


  大簫小簫


  爾雅瑟有大瑟小瑟琴有大琴小琴乃至鐘磬塤
篪笙簫管籥鼓鞉之屬皆分大小二等或加中為
三等李文察論備器曰備也者合大與小之謂也
小者合律吕之本數大者合律吕之倍數自鐘磬
以至琴瑟簫笛笙塤鞉鼓之屬有大者有小者皆
[010-23a]
倍數為之也葢本數其聲清倍數其聲濁單清失
之輕單濁失之重輕重之間乃天地之所以合徳
四象之所以合氣中聲之所以妙用故必大小器
而並奏之一合於律吕之和而不見其乖戾此樂
之大成所以為妙焉若夫單器者小成之用也是
故知倍數之理則律吕可求其端樂器可求其始
名器雖多皆為樂中之妙用而不可無者也


  底簫櫝簫


[010-23b]
  陳𤾉樂書曰宋朝太常簫皆蜜底十六管從右手
為頭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又曰以律管通底造成
洞簫十二律皆清聲與頌塤同律協和亦依底簫
從右手起黄鍾至林鍾自夷則以上即開竅次第
至夾鍾清而止其音尤清亮與底簫清正相參用
之臣謹按禮記少儀曰籥執之尚左手古註以為
左手執上上陽也右手執下下隂也凡吹簫管籥
篴皆尚左手古之制也然則排簫長管當在左手
[010-24a]
短管當在右手宋朝舊制葢失之矣陳暘所載簫
圖長短一般而非參差葢蠟塞為清濁或開竅於
背後新舊二種相參用耳故其形狀與今異也元
史樂志排簫有櫝每架黒漆槍金鸞鳯今之排簫
亦然惟飾以朱漆耳由是遂悟明集禮所載之簫
葢即宋制之底簫也明㑹典所載之簫葢即元制
之櫝簫也古制簫則不然上文所載大小二簫是
也臣愚竊謂宋之底簫元之櫝簫其制皆陋不可
[010-24b]
為法宜法古制可也


  籥


  臣謹按竹音諸器管為首籥次之籥者五聲之主宰
八音之領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權衡之所由出
者也漢書賛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産氣黄鍾造計
秒忽八音七始五聲六律度量權衡厯算逌出此之
謂也昔黄帝使泠綸取解谷之竹生其竅厚均者斷
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制十二筩寫鳯之鳴
[010-25a]
雄鳴為六律雌鳴為六吕比黄鍾之宫皆可以生之
是為律本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禀於律推律
制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凖繩嘉量探賾索隠鉤深
致逺莫不用焉故曰律為萬事之本體有長短檢以
度物有多少受以量量有輕重平以權衡度長短者
不失毫釐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然後幽𨼆之情精㣲之變可得而綜也書曰協時月
正日同律度量衡堯舜之政此為要務所以齊逺近
[010-25b]
立民信也三代稽古法度章焉是故舜作大韶執籥
秉翟周人舞象亦放其制季札所觀韶箾象箾是也
箾即籥之别名先儒解為兵器非也舜以文德化天
下豈用兵器以舞哉故孔子曰韶盡羙矣又盡善也
語為邦曰樂則韶舞在齊聞韶不知肉味歎羙之至
如此葢籥為五聲八音之主宰律度量衡之根本故
先王重之執之以舞貴其義也後世樂學失傳籥之
制度無考乃誤以籥為笛之𩔖今籥三孔形𩔖横笛
[010-26a]
失之逺矣殊不知籥即古所謂律黄鍾之籥也茍非
有取於是而但取其𩔖笛然則八音之器衆多先王
何獨貴此而執之以舞乎周禮籥師掌教國子舞羽
吹籥春秋壬午猶繹萬入去籥杜氏註云内舞去籥
惡其聲聞則是文舞吹籥以舞明矣近世文舞雖執
籥而籥師不吹是故籥失其制亦不能成聲矣有志
於復古者當使吹籥以舞可也然竹音諸器惟籥最
難吹吹之最難和籥和而後謂之和故許氏説文曰
[010-26b]
籥者樂之竹管三孔以和衆聲龢龤龡字皆从籥旁
是也吹法三孔盡閉緩宫急徵啓下一孔緩商急羽
啓中下二孔緩角急為和啓上下二孔緩為中也宋
徽宗宣和元年有人曾獻古籥一枚左手食指按上
一孔右手食指按中一孔右手中指按下一孔吹之
其聲悉協音律詔頒行之元史樂志亦載吹籥之工
則今失傳尚未乆耳嚮於好事者家見古銅籥及古
銅篪秀色絶佳云是三代舊物彼雖寳之未識其名
[010-27a]
今以先儒之説證之始知是籥篪其形狀下文載之
然與太常所𫝊篪籥異矣又按鄭註周禮郭註爾雅
皆云籥三孔惟毛𫝊以為六孔夫毛乃先進鄭郭係
後進二説雖殊不可偏廢也是故兼從之





[010-27b]
[010-28a]
[010-28b]










[010-29a]
  開孔有法用紙條比量籥兩端取齊將紙條折作
二十截用墨匙界畢自下數至三截五截七截之
際各開一孔孔徑各如倍律内徑之半假如黄鍾
倍律内徑五分則知黄鍾之籥所開三孔皆徑二
分五釐也餘律皆放此


  三孔籥每孔下各添一孔是為六孔之籥簡兮傳
謂籥六孔者即此器也黄鍾六孔之籥吹法六孔
盡閉緩為黄急為林自下啟第一孔緩為大急為
[010-29b]
夷啓第二孔緩為太急為南啓第三孔緩為夾急
為無啓第四孔緩為姑急為應啓第五孔緩為仲
急為黄清啓第六孔緩為蕤急為大清五聲六律
七始十二均皆備矣餘律皆放此


  古籥考證


  爾雅大籥謂之産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郭註
以為三孔如笛而短不知郭意於大中小三等指
何者為説歟若謂短者是籥長者非籥則是惟有
[010-30a]
小籥而無大中二等籥矣故知其説誤也國語伶
州鳩謂黄鍾太蔟為下宫夷則無射為上宫上宫
清宫也下宫濁宫也然則黄大太夾為大籥姑仲
蕤林為中籥夷南無應為小籥歟謂之仲者指仲
吕而言歟或曰籥有緩吹急吹之别説文所謂三
孔以和衆聲禮書所謂主中聲而上下之律吕於
是乎生葢一孔具三音故有上生下生之别非謂
有三器也其説亦通雖然若非有三器則不當有
[010-30b]
産仲箹三器之名矣既有三名安得無其器哉


  夏籥


  黄鍾之均有黄鍾無大吕而籥則有之林鍾之均
有大吕無黄鍾於籥亦有之謂有黄林太南姑應
蕤大八律之全音也則是黄鍾倍律之籥一器而
具二均明矣其於度量衡也通長二尺容黍二合
稱重二兩律則具二均焉天然妙合是以聖人貴
之用為文舞標幟故名大夏夏謂華夏又夏后氏
[010-31a]
之國號也古人二十嵗舞大夏詩曰左手執籥右
手秉翟舞大夏之器也是故翟曰夏翟籥曰夏籥
書曰羽畎夏翟記曰夏籥序興籥翟因舞得名夏
焉陳祥道曰羽舞皆執籥以聲音之本在是故也
命之曰籥以黍龠之法在是故也此言得之籥龠
二字本是一器後世失傳遂以籥為簫笛之𩔖殊
不知籥即所以生量者也胡瑗以為龠方一寸深
八分一釐范鎮以為圓徑九分深十分又不知龠
[010-31b]
即文舞所執者也葢黄鍾之龠與倍律無異惟多
三孔孔皆徑二分半下孔去下端三寸下中上孔
相去各二寸三天兩地之數也長二十寸凡百分
者二焉天地之全數也内徑五分外徑七分有竒
與周公嘉量積算之數相脗合律度量衡所由生
也夫籥之為器其羙如此執之以舞豈不盡羙又
盡善乎


  豳籥


[010-32a]
  周禮籥師掌舞羽龡籥籥章掌土鼓豳籥此二籥
必非一𩔖故設官不厭重複豳籥之制與夏籥殊
於此可考也禮記明堂位曰土鼓葦籥而周禮籥
章曰土鼓豳籥夫土鼓一物也或與葦籥並言或
與豳籥並言何也疑葦籥與豳籥其亦一物也歟
葢夏籥以竹為之而豳籥以葦為之此所以不同
也然其形之長短聲之清濁皆如夏籥亦不同之
同也


[010-32b]
  俗籥非籥


  今舞者所執籥或吹之不成聲恐非古之籥也


  篴讀作笛


  臣謹按周禮笙師掌教吹篴先儒讀篴為蕩滌之滌
風俗通曰笛者滌也所以蕩滌邪穢納之於雅正也
葢篴與笛音義並同古文作篴今文作笛其名雖謂
之笛實與横笛不同當從古作篴以别之可也嘗考
古制籥篴二物大同小異籥之吹處𩔖今之簫篴之
[010-33a]
吹處𩔖今之楚吹處不同此所以異名也笙師條外
笛不經見故儒者或疑笛非雅器殊不知雅音之笛
與籥同𩔖古人多以籥呼之笛之名雖隠而其器未
嘗無也左傳曰象箾南籥廣雅曰籥七孔謂之笛毛
詩傳曰籥六孔其或曰七孔者連吹孔而言也凡此
之𩔖非指三孔之籥且註疏家解籥曰如笛三孔而
短然則解笛當曰如籥六孔而長是知笛與籥同𩔖
觀此可考也杜子春云笛五孔馬季長云笛四孔京
[010-33b]
君明加一孔為五孔又云近世羌人所造許氏說文云
羌笛三孔風俗通云笛七孔漢邱仲造以此觀之
漢儒似不識笙師所掌之笛矣古笛三孔與今笛異
而與俗呼楚者頗相𩔖而不同葢俗則二孔古則三
孔也或謂笛從羌起非也羌笛今横吹者是也張博
望入西域始傳摩訶兠勒之曲自漢以来惟鼓吹部
用之不入雅樂近代太常誤以横吹為笛而呼笛為
長簫故朱熹語録曰今呼簫者乃古之笛惟排簫乃
[010-34a]
古之簫可謂知言矣古無横笛葢胡樂歟或曰漢武
帝時邱仲所造即横笛耳笙師之笛失傳乆矣大抵
音有南北器有楚夏吕氏春秋曰有娀氏始為北音
塗山氏始為南音周公召公取之以為周南召南詩
曰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此之謂歟然則籥乃北音禮
記所謂夏籥是也笛乃楚音左傳所謂南籥是也俗
呼為楚有以也夫


[010-34b]
[010-35a]
[010-35b]










[010-36a]
  篴制與籥全同惟吹處與籥異上端比籥長出五
分以木塞之其木後畔㣲削使通氣於吹孔吹孔
在篴之後其制即今所謂楚者是也古云籥如笛
而短然則笛如籥而長可知也若不比籥長出五
分則聲與籥不相合矣


  古篴考證


  笛聲清激謂之激楚古賦云清籥發徵激楚揚風
又云揚激楚之清宫又云函宫吐角激徵清之𩔖
[010-36b]
是也前漢志曰髙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大
抵楚人多好吹笛故宋玉有笛賦至今二孔笛猶
以楚呼之疑即周禮笙師所掌之篴是也晉志宋
志皆有長笛制度甚詳此非周禮笙師所掌之篴
葢今俗呼單簫者耳近代雅樂誤以横笛為古之
篴而飾之以塗金龍首其去古制益逺不可法也


  篪


  夫樂學失傳而八音諸器皆非本制然自唐以前圖
[010-37a]
譜所載雖各有得失而近理者尚多自宋已後則失
之益逺矣且如竹音五種無一種得其真大率古器
細小而短今器粗大而長葢由不用黍尺而用時尺
故耳近代太常以横笛代篴以單簫代籥其所謂排
簫者妄加木櫝已違漢唐舊式而所謂篪籥者尤粗
鄙可笑也嘗於好事之家見一古器銅色若漆狀𩔖
詩筒中空而兩端有底底中心皆無孔前面左右皆
三孔共為六孔孔徑約一分半惟居中一孔翹然上
[010-37b]
出可徑三分後面有銘三字字皆古篆甚竒其文曰
黄鍾䶵兩端圍徑大小與開元通寳錢同横排錢十
四枚則與篪之長同所謂大篪長尺四寸者也律家
相傳以為開元錢之徑即古黍尺之一寸信矣徑一
寸者所謂圍三寸也以篾探之其中空處約徑七分
筒厚一分半吹之嗚嗚然其聲和雅葢三代之物希
世之寳也按説文曰䶵管樂也从龠虒聲或从竹作
篪爾雅曰大篪謂之沂註云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
[010-38a]
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廣雅云八孔古註疏讀篪如池讀沂如銀引孫炎曰
篪聲悲沂悲也釋名曰篪啼也聲如嬰兒啼鄭司農
註周禮云篪七孔葢不數其上出者故七也疏家之
説如此按朱熹詩傳曰篪長尺四寸圍三寸七孔一
孔上出徑三分凡八孔横吹之今觀此器連吹孔惟
七孔先儒以為八孔葢因廣雅之説而遂誤也惟鄭
司農以為七孔者得之矣爾雅註云寸三分名曰翹
[010-38b]
寸字未詳疑傳寫之誤歟當從朱傳作徑字者是也
此器與今太常之篪不同真乃古人制作宜有著述
以表章之






[010-39a]









[010-39b]










[010-40a]
  凡諸樂器勿用朱紅不惟俗氣且非庶士所通用
也元制篪用緑漆色如梧桐之葉而纒以朱絲焉
雖無俗氣不如只用退光黒漆益清然又不如斑
竹紫竹本色尤清朱絲亦不可用恐其裂損則於
未漆之先間用牛筋纒之漆畢不顯可也諸樂器
皆放此


  古篪考證


  開元通寳錢擇大者一枚作為古尺一寸乃取帶
[010-40b]
皮紫竹或湘妃竹皆不去皮擇其兩端周徑與開
元錢之周徑相同者用之其長短亦以錢比量長
十四錢即為尺四長十二錢即為尺二如是比量
庶不失格


  開篪孔法


  用紙一條比篪兩端取齊折為四折以墨界之又
折為六折亦以墨界之數其界者共為七道每道
之際各開一孔中間一大孔向上左右六小孔向
[010-41a]
外大篪小篪其法皆同


  吹篪活法


  李文察曰周官笙師掌教吹籥簫篪篴管五者皆
出於笙師所教無非竹音之雅樂也今太常之所
謂單簫即古之籥也所謂排簫即古之䇾簫筊簫
也篴即横笛也管即律吕管也惟排簫最易吹一
管一音無事假借而籥篪笛管皆一孔兼三音其
吹之極難分曉全在口脣之俯仰吹氣之緩急脣
[010-41b]
仰則清一律脣俯則濁一律仰而急者則為本律
之半聲如第一孔太蔟也俯則兼大吕仰則兼夾
鍾仰而急則為太蔟之半聲二孔姑洗也仰則兼
仲吕仰而急則為姑洗之半聲三孔林鍾也仰則
兼夷則仰而急則為林鍾之半聲四孔南呂也仰
則兼無射仰而急則為南吕之半聲五孔應鍾也
仰則兼乎黄鍾之半聲故用今之籥篪篴管欲全
乎律吕者其妙處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難非精熟
[010-42a]
者不能到臣謹按文察所論俯仰緩急一孔吹三
音者則然但指某孔為某律則未必然且樂器有
大小人氣有壯弱要在隨宜遷就使合羣樂而已
不必某孔為某聲也所謂籥笛簫者妄指世傳之
器作為古器是故不可不辨辨見各器條下


  今篪非篪


  今太常篪圍徑太粗而又長大葢誤用大尺非古
黍尺也吹孔不在中間而在右旁其底左端有孔
[010-42b]
前面四孔後面一孔又有穿绳二小孔共九孔其
制與古銅篪不同


  臣謹按管簫籥篴四器大同小異葢單吹無孔則
謂之管編吹無孔則謂之簫吹處𩔖簫則謂之籥
吹處𩔖楚則謂之篴然此四器長短周徑皆相同
也惟篪一器則大不同而吹法亦異焉是以載於
竹音之末著其不與前四器相同耳


  匏音之屬總序


[010-43a]
  臣謹按匏者瓠屬大者可以為瓢小者可以為笙今
之圓葫蘆是也壺亦瓠屬大者可以盛酒小者可以
盛藥今之亞腰葫蘆是也太古之世民醇而愚儀物
未備是故用匏以為笙用壺以為尊軒轅以來至於
三代聖王迭出智巧滋彰乃用膠漆角木之制以代
匏金錫模範之作以代壺禮有壺尊樂有匏笙葢象
其本形存其舊名耳實非真用匏及壺也夫既不用
匏壺而猶謂之匏壺何也不忘本也其名古雅未可
[010-43b]
廢也譬如麻冕雖不用麻而猶謂之麻冕皮弁雖不
用皮而猶謂之皮弁琴尾非焦而曰焦尾書首非簡
而曰簡首此𩔖衆多難盡舉也姑以詩禮二經證之
八月斷壺之壺則真壺也清酒百壺之壺則未必真
壺也匏有苦葉之匏則真匏也匏竹在下之匏則未
必真匏也然先儒之惑者疑今之笙非真匏音謂必
用匏而後八音備噫是豈知麻冕從衆之義哉葢臣
初亦疑焉嘗命良工列簧匏中而吹之終不如代匏
[010-44a]
之為妙也由是始悟匏之為言即今笙斗之别名耳
謂之匏是也謂之斗非也木代匏者其制甚精其來
亦逺非三代之聖人决不能為先儒以為世俗之制
誤矣聞今溪洞諸蠻猶用匏以為笙穴管之間盬而
漏氣其音終不若中國之笙也凡為雅樂笙竽屬者
刻木作匏形以代之可也不作匏形而作長底則與
俗笙無異斯不可也必欲仍用真匏斯亦理之不通
者也以木代匏其法有二或用真匏為質者或不用
[010-44b]
真匏只像匏形亦可也臣嘗取世俗所吹十七簧笙
截去笙斗之下叚削去笙嘴及周遭之漆而後截去
葫蘆之上叚將削過笙斗陷於葫蘆中用膠漆灰布
以固其口縫惟匏不漆尚質故也此是一法又一法
用桐木旋作匏身取其輕也用棗木鑚作匏面取其
硬也中間實處亦同常笙若不實則費氣而難吹也
匏外安笙嘴名曰咮形如鵞項代匏并咮皆髹以黑
漆也笙管曰脩檛用紫竹為之中檛最長餘檛漸短
[010-45a]
各於按孔上刻律吕之名俗笙周遭之管有闕不連
而向内者二孔指入其中按之雅笙則不然也周遭
之管如環無端孔皆向外指不入内此其異也若夫銅
簧響眼之制亦如世俗常法而笙匠所共曉不必細
𫐠然與俗笙異者惟若匏之形音律不同耳是故雅
樂笙簫諸器皆須吹律議定傳曰匏竹尚議此之謂


[010-45b]
[010-46a]
[010-46b]
[010-47a]
[010-47b]
[010-48a]
[010-48b]


[010-49a]
  二十四簧為大竽倍正俱全是名大竽舊謂三十六簧為大竽今不從


  周禮笙師掌教吹竽為首韓非子曰竽者五聲之
長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不能吹者
謂之濫竽吹之為難自古然矣風俗通曰竽二十
三簧而諸儒或以為二十四簧舊説笙之宫管在
左竽之宫管在中其詳不可考也但依陽律隂吕
分别左右可也黄鍾太蔟姑洗蕤賔夷則無射六
律屬陽悉皆在左而以左手按之大吕夾鐘仲吕
[010-49b]
林鍾南吕應鍾六吕屬隂悉皆在右而以右手按
之黄鍾為首居前面之中而以大指按之其次一
前一後則以大指中指食指隨便按之申子辰三
陽在前之左己酉丑三隂在前之右寅午戌三陽
在後之左亥卯未三隂在後之右玩其圖易曉也
非若俗笙隂陽錯雜而無左右之别祗取順手而


  按元史樂志云竽與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異
[010-50a]
葢依旋宫本法大律生小律者例用正律小律生
大律者借用倍律故晉志曰音聲之體務在和韻
益則加倍損則減半其於本音恒為無爽此之謂
也人多未曉是故詳載如左


  十九簧竽上下相生倍多正少是名小竽


  黄正生黄倍俗呼濁合字黄倍生林倍俗呼濁尺 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


  太正生太倍俗呼濁四字太倍生南倍俗呼濁工 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


  姑正生姑倍俗呼濁一字姑倍生應倍俗呼濁凡 應倍生蕤正俗呼勾凡


[010-50b]
  蕤正生蕤倍俗呼濁勾凡蕤倍生大正俗呼亞四 大正生大倍俗呼濁亞四


  大倍生夷倍俗呼濁亞工夷倍生夾正俗呼亞一 夾正生夾倍俗呼濁亞一


  夾倍生無倍俗呼濁亞凡無倍生仲正俗呼上字 仲正生仲倍俗呼濁上字


  仲倍生黄正俗呼合字 此十九簧循環無端是故添減不得


  十九簧笙上下相生正多倍少是名大笙


  黄正生林正俗呼清尺 林正生林倍俗呼濁尺 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


  太正生南正俗呼清工 南正生南倍俗呼濁工 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


  姑正生應正俗呼清凡 應正生應倍俗呼濁凡 應倍生蕤正俗呼勾凡


[010-51a]
  蕤正生蕤倍俗呼濁勾凡蕤倍生大正俗呼亞四大正生夷正俗呼亞工


  夷正生夷倍俗呼濁亞工夷倍生夾正俗呼亞一夾正生無正俗呼亞凡


  無正生無倍俗呼濁亞凡無倍生仲正俗呼上字仲正生黄半俗呼六字


  黄半生黄正俗呼合字 此十九簧循環無端是故添減不得


  今笙皆十七簧葢俗樂之笙也隋文帝時何妥建
議廢旋宫法由是以來習雅樂者惟尚茍簡不務
精深故去二簧止吹一調十七簧者既興十九簧
者遂廢近代太常雅樂亦用世俗之笙誤矣以笙
[010-51b]
代律定弦庶幾便於用排簫耳


  十三簧為小笙有正無倍是名小笙


  爾雅曰笙小者謂之和註云十三簧者即此器也
其十二簧為六律六吕之正聲其一簧為黄鍾之
半聲夫黄鍾正聲已具於六律之中矣又有半聲
何也不如此則無以見其循環無端之妙也是以
十二律外多一簧以象閏所謂閏餘匏者是也古
人律準十三弦和笙十三簧其義一也


[010-52a]
  大竽小竽吹法


  每管外面各刻律名正倍字様假如其譜是黄看
何孔上所刻有黄鍾倍律四字者左手大指按之
有黄鍾正律四字者左手食指按之有林鍾倍律
四字者右手中指按之有林鍾正律四字者右手
食指按之四簧齊鳴總是一箇黄字待琴瑟彈操
縵兩叚皆畢方纔換手餘律放此


  辨笙不宜用真匏


[010-52b]
  文獻通考曰唐九部夷樂有葫蘆笙宋朝至道初
西南蕃諸蠻入貢吹瓢笙豈胡蘆笙耶又曰今之
笙竽以木代匏而漆殊愈於匏荆梁之南尚仍古
制南蠻笙則是匏其聲尤劣此言得之矣李文察
曰今太常以木代匏而漆其音雖可聽但非古
制匏象君子名節難持易失文察此説穿鑿可


  辨笙不宜用竹簧


[010-53a]
  説者有云詩傳以簧為笙中薄金葉葢指近世銅
簧然簧字於文從竹非從金元史樂志云中統間
囘囘國所進笙以竹為簧有聲而無律四夷風俗
雖陋而有古制存焉臣愚以為不然夫簧之為字
从竹者何也竹乃笙字之省文也㑹義也从黄者
諧聲也然則簧非从竹故知用竹簧者非也


  土音之屬總序


  臣謹按八音内有所謂土音者葢燒土為之猶土簋
[010-53b]
土鉶之曰土耳鉶簋二器茍非燒土為之豈不盛水
則壊然謂之土何耶古人所謂土猶今人謂之瓦耳
土音之塤缶推此可知也後世作樂茍簡塤雖土為
之大率不曾燒葢由惑於土之一字未暇詳考故耳
國語曰瓦絲尚宫又曰匏以宣之瓦以賛之爾雅曰
大塤謂之嘂註云塤燒土為之大如鵞子鋭上平底
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疏引周禮小師註云塤
燒土為之大如鴈卵鄭司農云六孔是相傳為然也
[010-54a]
風俗通曰塤燒土也圍五寸半長三寸半有四孔其
二通凡為六孔文獻通考引風俗通又略不同長三
寸半作一寸半葢傳寫之訛耳然塤既有大小二等
其圍五寸半長三寸半者是為小塤而大塤舊不言
其圍若干今以鵞卵鷄卵之圍證之然則大塤當圍
七寸半也大塤圍七寸半長三寸半小塤圍五寸半
長三寸半則各得其制矣陳𤾉樂書曰塤之為器平
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虚上鋭如秤錘然火之形也塤
[010-54b]
以水火相合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
大者聲合黄鍾大吕小者聲合太蔟夾鍾要在中聲
之和而已又曰古有雅塤如鴈子頌塤如鷄子其聲
清濁合乎雅頌故也塤腰四隅各開一孔相對透明
雖顯四孔只是兩孔之通者耳古云其二通者此也
雙孔之下復開一孔形如鼎足共上一孔是為六孔
所謂前三後二併吹孔為六者是也舊説塤篪其竅
盡合則為黄鍾其竅盡開則為應鍾今按脣有俯仰
[010-55a]
抑揚氣有疾徐輕重一孔可具數音則旋宫亦自足
不必某孔為某聲也書曰八音克諧既有八音安得
無塤以此觀之其來逺矣






[010-55b]









[010-56a]










[010-56b]
  右大小塤皆以細泥依様造窰内燒成不用莊飾
尚自然之質也近代雅塤率用漆以為飾未免俗
氣切宜忌之


  古塤考證


  鋭上平底塤之形也鵞子雞子不過喻其大小而
近代雅樂以塤為卵形誤矣塤篪皆活音與羣樂
共奏俯仰遷就自能相合而舊説指某孔為某律
亦非也


[010-57a]
  缶附録


  周禮載諸樂器獨不言缶爾雅釋樂亦不言缶而缶
乃在釋器篇中則缶本非樂器偶值無鐘磬時權以
缶代之耳後世宫懸既有鐘磬而又擊缶非也今附
錄於土音條下若夫深山窮谷幽人𨼆士或一用之
庶幾考槃在澗之遺意云



[010-57b]









  樂律全書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