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7 四書講義困勉錄-清-陸隴其 (master)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二十八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滕文公上
滕文公為世子節 賽合註四書脉俱謂楚宋本不同
 路乃是迂道以見孟子麟士則謂不必如常解作迂
 道來見麟士為長但麟士欲以過宋二字連上讀而
 見孟子四字另讀則亦不必也
孟子道性善節 張彦陵曰道性善與稱堯舜二句正
[029-1b]
 相表裏言這性充得去時便是堯舜葢堯舜與人同
 是一性即做到唐虞事業不曾於本體上加得分毫
 可見人人此性人人此善即人人堯舜矣語意只要
 世子以堯舜自期不重堯舜能盡性上 道性善三
 節通是要世子知堯舜可為然堯舜可為意却在言
 外白文只是説性善其稱堯舜者所以實性善也其
 言道一者即稱堯舜之意也其引成覸三人之言者
[029-2a]
 所以明道一也玩大註可見大全雖有互相發明之
 説然須在言外見得也淺説體貼得好 大全辨芑
 山張氏謂具於心者謂之性成於形者謂之質流行於
 形質之際謂之氣性自是性氣質自是氣質性則至
 善氣質則有昏明强弱之不同而以程朱言氣質之
 性為非又引朱子晚年定論為證可謂不知而妄言
 彼葢未識心之屬氣質而晚年定論為陽明矯誣之
 書也戊午
世子自楚反節 陳潜室曰當時聖學不明人但知功
[029-2b]
 利之可求不知己性之本善聖賢之可學聞是説者
 非惟不信往往亦不復致疑文公雖未能盡信而已
 能有所疑是可與進道之萌芽也 鄒嶧山曰道字
 分明是指性説但不可直説作性此條本存疑愚意可字改作必字似
 尤妙葢道是活絡總統字隨處説得而各有所指此道
 正指性而説道便是説性也常説於本文内或云道
 出於性此誤本大全性一故道一或云性即道也淺説如此
[029-3a]
 云這箇性的道理俱欠渾融此與淺説解俱似不妨
成覸謂齊景公曰節 四書脈曰覸之言為景公發勿
 認我吾字是自道丈夫只當人看 翼註曰畏字是
 不敢擔當意 張彦陵曰舜何人予何人兩何字要
 善看言舜是何等人而遂不可企及我又是何等人
 而至不能及舜全在想像模擬上著力有敢作敢為
 的氣象若下孟舜人也我亦人也語氣乃自忖自憂
 的光景 賽合註曰我師謂我可師而至之非為我
 之師也 翼註曰周公豈欺我哉兼周公固能師文
[029-3b]
 王吾人亦能師文王意 沈無回曰或言三段是教
 他勇猛下手工夫是矣然是前人得手語畢竟如何
 下手曰孟子言之矣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
 之 湖南講曰問引成覸等語舊解俱釋道一今講
 釋稱堯舜何故曰因下文曰舜曰文曰周公皆是以
 人實之明與堯舜相映照然前文稱堯舜原為證性
 善則此釋堯舜亦即是證道一不必疑有異同
[029-4a]
今滕絶長補短節 李衷一曰孟子直怕世子以國小
 難為自諉故把猶可以為善國激他其實為堯舜只
 在自家心上討與絶長補短何關 翼註曰猶可以為
 為善國且據理閒閒説而勉世子奮發有為之意却
 寓引書内 姚承庵曰性統天下之同本非我所獨
 有善其身善天下總是我性分内吾由道以盡性堯
 舜達善事業亦只在此故説猶可以為善國此善字
 正應前性善二字 沈無回曰孟子言性善而即歸
 到可以為善國便是性命事功一以貫之不似後儒
[029-4b]
 分作兩截下文喪禮井田學校正性善作用處 依
 此二條則上面三節似已兼事業在内淺説亦如此
 此據蒙引存疑則上面只説修身至末節方兼事業
 説蒙存似不是姑附於下 附䝉引曰安於卑近本
 自其持身言不謂安於國勢之卑近也 附存疑曰
 能自克而為善去惡與為善國何干預葢為善去惡
 則知修身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治國家矣 據愚
[029-5a]
 見則註安於卑近等本兼持身治國言不必如
 蒙存於言外補説治國也
滕定公薨章總㫖 張彦陵曰通章大㫖只在親
 喪固所自盡一句後不可他求是在世子是誠
 在我句句相應 翼註賽合註四書脈皆同
 彦陵又曰按世子志行喪禮根原全在於心終
 不忘處得來此正真情所發見可見人性本善
 處惟性本善故孟子説到懇惻處足以動世子
 世子行到懇惻處足以動當世之人心可見人
[029-5b]
 性之本善而堯舜真可為矣
滕定公薨節 吳因之曰於心終不忘便隠然有
 盡性希聖 之想故欲問孟子而行事問之者
 意盖謂喪禮當何如乃為順人之情而合聖人
 之道耳孟子告以自盡其心而行三年之喪見
 此乃所以順人情而合聖人之道也大抵世子
 志於喪禮全本性善堯舜之説來孟子告之亦
[029-6a]
 仍不出性善堯舜之㫖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節 翼註曰固所自盡泛就
 人子自然之心説不可加一當字玩註宜乎可
 見 又曰論語自致自字是自然此自字是自
 已觀註非自外至可見而自然盡心乃在固字
 上 朱子曰孟子答文公喪禮不説到細碎上
 只説箇大本大原自盡其心喪禮之大本也三
年齊疏飦粥喪禮之大經也孟子生戰國不得


 見先王之全經然學識其大者故其攷論制度
[029-6b]
 雖若疏濶而於大本大經之際酌人情世變以
 文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亦可以義起矣 翼
 註曰三年之喪句是主齊疏飦粥皆在三年内


吳因之曰講吾嘗聞之句要本通行意發之



又曰孟子正告文公處全在三年之喪五句


 耳但親喪自盡尤是喪禮大本大原故用以開
 端此句是於稱許之中而寓感觸之意葢以發
[029-7a]
 其不忍之良也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節 志言先祖是指立法者
 説父兄百官所認之先祖指壞法者説吾有所受之
 也是父兄百官解志之意即體先祖的口氣謂先祖
 教人從其禮者其意謂吾上世有所傳受此其意未
 嘗不是但誤處在錯認壞法之祖為立法之祖耳
 翼註曰吾字指先祖先祖有所受則後人不可違註
 上世即先祖也
謂然友曰節 張彦陵曰父兄百官不欲皆緣世子真
[029-7b]
 心未徹故又以不可他求打動他 賽合註曰恐是
 世子自恐其格於衆議而不能盡心於喪禮也子為
 我問孟子求所以息衆議而使己得盡心行禮意或
 説云欲不行則無以盡我之心欲行則又沮於衆人
 之議如此則是不欲行矣此語未妥 吳因之曰孔
 子曰君薨半節要即親喪自盡意而闡發之再申前
 意非更立説亦猶前夫道一而已矣以下惟堅世子
[029-8a]
 篤信之志而不復為他説同一機軸前三年之喪齊
 疏之服飦粥之食重一禮字君薨聴於冢宰云云重一
 哀字故然友反命而定為三年復古禮也五月居廬
 云云未葬而致其哀也顔色之戚云云既葬而致其
 哀也終行喪禮以致人心悦服世子真無負於性善
 堯舜之説矣 按因之最認得真葢孔子曰半節雖
 是言上行下效然與他處上行下效不同他處上行
 下效是泛説此處只就心上説葢百官之沮喪禮也
 只因其良心汨沒世子自盡其心之哀而彼之心動
[029-8b]
 矣彼之心動則自不來沮我之喪禮矣玩註亦是主
 哀上説但哀亦即行於禮之中非哀自哀禮自禮也


大全辨芑山張氏曰漢文變古始為易月之制葢


 為吏民設耳景帝冒用其文晏然短喪後世譏之若
 宋孝宗者推明晉武魏文意斷然行三年之喪而不
 疑其亦文公之流亞歟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節 張彦陵曰五月以下一是未
[029-9a]
 葬時能自盡而感近人一是方葬時能自盡而感逺
 人正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處 董思白曰百官
 族人可謂曰知與前皆不欲相闗葢自世子一求諸
 己而始焉違之者今忽稱之信當自盡而不可他求
 矣 輔氏謂可當作皆不是皆字意在可字之上
 四書脈曰觀是四方來觀者弔是鄰國來弔者勿混
 看 然須知此亦是互文 悦是人心自盡之暢機
 心之盡處人人快滿此政孩提親愛之初心無不具
 足者也如止云喪禮久廢復行人皆悦服者猶粗此意
[029-9b]
 亦包在内
滕文公問為國章總㫖 張彦陵曰按通章以不緩民
 事為綱而行助則不緩民事之實用處正經界則行
 助之實用處 徐儆弦曰通章大義只歸重急民事
 而行助以養其民上前段論制産説到明倫後段論
 正經界説到百姓親睦總見助法之善若以養與教
 對説則失本枝之辨若以給野人養君子對説則失
[029-10a]
 賓主之辨若以助對貢説則又失立言輕重之辨
 徐巖泉曰為國一篇規模宏大條理精宻仁以為主
 義以行之皆是從性善處認出箇民物一體之仁所
 以作用至精至備夫子於老安少懷孟子於老老幼
 幼不出乎此
滕文公問為國兩節 姚承庵曰國依民民依稼穡民
 事即國事只縁人君視為二事緩不為計所以民失
 其所而國非其國民事不可緩是教文公不緩民事
 非謂民事緩不得 四書脈曰民事暗指制産行助
[029-10b]
 説講内全要含經國區處以應下面等意勿泛講
 蘇紫溪曰七月之詩周公欲成王知稼穡之艱難而
 作也即其詞而玩之則知有周盛時臣所以咨嗟而
 告戒者惟此民事君所咏歎而圖維者惟此民事古
 人急之而今可緩耶全是要文公以此為法民自急
 其事意却輕 此新説之勝於舊説者也
民之為道也節 徐儆弦曰焉有仁人在位先發出不
[029-11a]
 忍人之心以為行政之地孟子説話必有一箇根本
 著實處若無恭儉一節便是徒法不能以自行
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節 張彦陵曰是故二字承上
 仁人不可罔民説來恭而禮下帶説禮下即所謂不
 侮人有制即所謂不奪人 焦漪園曰本重取民有
 制却兼禮下者設官正所以為民也且禮下有定額
 而不至於多取亦同歸於厚民矣 恭儉節蒙引有
 二説一是自治而後及人也一是有仁心而後有仁
 政也看來兼用亦得 蒙引既謂制祿即禮下之事
[029-11b]
 又疑世祿以養之非以禮接下也以禮下為起下文
 云云者未必然也此疑不是 吳因之曰此節是論
 賢君不緩民事不専重禮下句必先説恭儉者不過
 提出禮下取民有制的原頭以起下文耳如俗説云
 惟有實徳故有善政不知何謂 按因之説與前徐
 儆弦説非相悖也因之但欲人識得輕重耳 大全
 趙氏謂禮下所以開世祿及學校之事也殊謬此處
[029-12a]
 無學校意在内麟士收之誤也蒙引得之 順治辛
 丑陳秉謙文人主履滿知謙斷無盛徳狎侮之事而
 特慮懷可以恭可以無恭之心而民事於此乎怠是
 故賢君必恭人主處豐思約斷無太康自侈之虞而
 第恐存可以儉可以不儉之意而民事於此乎荒是
 故賢君必儉 大全辨芑山張氏曰唐文宗御便殿
 舉衫袖示羣臣曰此衣已三澣矣中書舍人栁公權
 對曰陛下富有四海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
 乃可以致雍熙服澣濯之衣僅末節耳愚按人主儉
[029-12b]
 徳不可少當先務其大者文宗可謂儉矣然誤用李
 訓鄭註之䇿自甘露變起天下事皆決於北司至自
 慚不逮周赧漢獻雖儉何益哉後世明主聞公權之
 言益信徒儉無補於民事而亂天下者又不獨秦皇
 漢武奢侈之足為戒也
陽虎曰節 張彦陵曰按此總結上文兩節以起下文
 重在為富不仁上
[029-13a]
夏后氏五十而貢節 吳因之曰制民恒産就落在取
 民有制之内言取民有制而制民恒産在其中矣故
 此節只重取之之制註把制民恒産與取之之制兩
 項並言者特兼承民之為道節及賢君恭儉節兩邊
 説來故判然如此耳切不可以五十七十百畝為制
 産以而貢而助而徹為賦法如此是上文制民恒産
 與取之之制分作兩開看矣要辨 附蒙引曰夏后
 氏五十殷人七十周人百畝制常産也而貢而助而
 徹則其取之制也還要分析方明若單言貢助徹則
[029-13b]
 該制常産之義矣 季彭山曰貢助徹本無二義於
 民所受田中而納其税則謂之貢就其中留公田一
 分藉民之力以耕而官收其租則謂之助徹者二句
 是申言助徹之義相通所以更不解貢公劉殷之諸
 侯也而其詩曰徹田為糧則當時亦謂助為徹矣孟
 子專意欲行助法故以貢形助以見周亦用助之意


存疑夏后氏一井十八家之説本金仁山而比仁


[029-14a]
 山尤為精宻此雖俱與註不合然集註所言朱子亦
 自疑之則固可以通融也若袁氏明善説則又與存
 疑不同此則不可用也見大全方里而井節 蒙引
 謂夏當洪水後難行井田與存疑夏后一井十八家
 之説似難於並用然意夏后之世不井之田固多而
 成井之田亦必有二説固可並行也 按井田始於
 黄帝而註云商人始制説者疑之吳日生夏后氏五
 節文云井田之畧自黄帝興中更洪水耗矣夏后抑
 而未行至殷周特詳極明 鄉遂用貢諸家皆以十
[029-14b]
 為數馬氏謂不必拘蒙引從馬氏而存疑不取看來
 蒙引為是 鄉遂之溝洫載於遂人者詳都鄙之溝
 洫載於匠人者畧葢匠人職只言井閒有溝成閒有
 洫云云耳不言其幾洫幾溝也小註趙氏謂每邱縱
 横各三溝存疑謂邱當有十六溝未知孰是姑存以
 俟攷 匠人之畎書蔡傳以為通水渠而禮書以為
 播種之地未詳孰是 禮書引周禮鄭註云以南畝
[029-15a]
 圖之遂縱溝横云云南畝當是東畝之誤若以南畝
 言之遂横溝縱矣然見刻本鄭註亦作南畝不知何
 也 馬氏通攷又謂鄉遂迫近王城凶豐易察故可
 行貢法都鄙僻在遐方情偽難知故止行助法亦似
 有理然卒不見得鄉遂所以行不得井田之意 存
 疑疑鄭氏邦國用助之説此不是葢鄭氏所云邦國
 止是畿内之邦國耳但鄭氏説亦不曾見得鄉遂所
 以行不得井田之意 吳因之曰徹者徹也助者藉
 也非徒什其義而已正欲深著取民有制以見其為
[029-15b]
 良法耳 翼註曰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畝而分何
 等公溥但藉其力以耕公田而不復税其私田何等
 簡便
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節 冀註曰龍子曰三節總見
 得助法當行 張彦陵曰自古隨時立法無非變通
 以宜民未有不善者而後世泥其制以定賦則貢不
 若助之善故引龍子之言而斷其必當行助也要知
[029-16a]
 貢法不善乃當時行貢法之弊非禹貢之舊如夏賦
 之錯出者不在常數又視其豐凶而補助不足可見


吳因之曰龍子節是把貢法苛刻形出助法取民


 有制言貢法之流弊一至於此助則公田為君子所
 得私田為野人所受豐歉各自當之安有此流弊耶
 故見助之為善而當行也 賽合註曰狼貪猛之獸
 聚物不整故多而棄捐者為狼籍 張彦陵曰樂嵗
 非寡取也拘於常數也凶年非加賦也必欲滿其常
 數也 翼註曰為民父母至節末俱跟取盈來 合
[029-16b]
 註又曰為民父母以下單就凶年説不得以養其父
 母承取盈來轉乎溝壑承稱貸來盻盻然連著不得
 養父母説非因終嵗勤動而盻盻也
夫世祿滕固行之矣節 張彦陵曰此不重世祿上只
 舉世禄之既行以見助法之當行也 吳因之曰滕
 行世祿實當不得制祿不可便謂厚君子葢必公田
 所養乃為制祿乃為厚君子若滕行世祿特取民無
[029-17a]
 制以給之者耳
詩云雨我公田節 禮書曰先王之時上以仁撫下下
 以義事上以仁撫下故先民而後公則駿發爾私是
 也以義事上故先公而後已則兩我公田遂及我私
 是也 張彦陵曰所謂周用助者當時助法之廢已
 久孟子特因詩中兩語而想像出來講中須得此意
 雖字亦字要味言法之不善未有久而不變者自殷
 至周時已久矣而助法尚未之變則法之善可知且
 以文武君而周公相豈不能創制立法而助却仍殷
[029-17b]
 之舊則法之善又可知縂明助法之善所當行意
 此二意當與直解一條並用 直解曰助法未行豈
 以商人之法非我周之故典乎不知我周初時也用
 此法 大全辨或曰夏小正云農服於公田由此觀
 之雖夏亦助也 雖周亦助予不能無疑葢徹法雖
 都鄙用助然是通力合作計畝均收與殷助法之同
 養公田者自不同何謂雖周亦助講家概謂二法名
[029-18a]
 異實同竊所未安愚意周雖立徹法而仍不廢公田
 之名想是並存二法使後世因時之所宜而行之大
 抵助之弊也姦民匿力而惰於公徹之弊也桀吏行
 私而濫於民故二法並存使後世權而行之助弊則
 救之以徹徹弊則復救之以助此周先王之微意也
 周之衰也徹弊矣不救之以助而救之以貢此民所
 以病也故孟子獨教之行助若泛説二法名異實同
 則大註所謂通力合作計畝均收者無著矣 按周
 雖定徹法大抵亦隨地所宜有行徹之處亦有行助
[029-18b]
 之處故詩有公田之名予前因時之説未盡辛亥五月十八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節 張彦陵曰此節見行助之
 後便可設學校以教民縂見助之當行意教養不可
 平 養也三句釋其意而三代異名亦自有故夏當
 禪受天下禮讓成風直是教人六徳六行興仁興讓
 而已校字有倫次等第激發造就意殷當革命後欲
[029-19a]
 消天下干戈之習故借習射觀徳陶之禮讓中也周
 道尊尊而親親又當播棄黎老之後則養老為先
 庠序校三代雖有異名然周之鄉學亦有序校之名
 想周鄉學之總名則謂之庠耳 大抵草野之耳目
 易於積玩開剏之初必有以振舉而更新之 附許
 氏通攷曰凡鄉立庠凡州立序凡黨立校 此三句
 説得明但凡黨立校句不知其何所出耳 孫若士
 論學則三代句曰題意有不必旁借求深者如此題
 不過重首善為立教之原而已作者偏搜旁義財賦
[029-19b]
 兵刑國勢符厯無所不及果有當與 蘇紫溪曰人
 倫一明小民自相維繫而不可解此視無恒産而放
 辟邪侈者何如而要之本於恒産之立此民事所以
 不可緩也 翼註曰人倫明於上只是明之以教人
 非主躬行言也 吳因之曰上庠者養也三句内便
 隠隠是明倫意了非徒空空發明其義而已 又曰
 上只是敘三代建學之制耳所以明人倫三句方見
[029-20a]
 學校闗民風而人君不可不設意
有王者起節 吳因之曰此新國字與為國字正相應
使畢戰問井地節 四書脈曰仁政指井地 又曰一
 反一正總明必自經界始意 張彦陵曰按經界不
 正四語舊解以不正句為主而以不均不平分貼分
 田制祿兩項 翼註曰下半段以經界二字為重如
 九一什一五十畝二十五畝之類非有經界如何分
 曉須逐段㸃入經界字妙 又曰暴君汙吏自便其
 私而不恤民彼正所謂貪暴之多取而於豪强之兼
[029-20b]
 併非所暇問者故必慢其經界
夫滕壤地褊小節 四書家訓曰此節承上言君子小
 人不能相無則分田制祿不可偏廢此經界所以當
 正也
請野九一而助節 四書家訓曰九一以田之區數言
 什一以田之畝數言此處都有經界在正就在這裏
 正 四書脈曰九與什是分田一是制祿 附蒙引
[029-21a]
 曰野郊外都鄙之地也平原曠野可畫為萬夫之井
 故為公田而行助法也國中郊外之門鄉遂之地也
 包山林陵麓在内難用井田齊整分畫只絶長補短
 計之約田百畝則授一夫使自貢其什分之一於上
 也 按大全陰氏及文獻通攷俱云鄉遂空曠而都
 鄙有山林陵麓之阻獨䝉引之説與之相反今講家
 都從蒙引看來或鄉遂空曠或都鄙空曠本無一定
 鄉遂所以不用助都鄙所以用助本不在於空曠與
 不空曠也存疑得之矣蒙引與陰氏通考俱偏也
[029-21b]
卿以下必有圭田兩節 賽合註曰圭田餘夫之田皆
 有經界所當正之者也 董日鑄曰圭田意如天子
 諸侯之籍田必躬耕之非如常禄之但享其入而已


蒙引謂圭田以井田之未有所屬者充之不若朱


 子謂只是助法之公田也然愚意亦不止是助法之
 公田即鄉遂之什一亦可充圭田也 直解謂卿以
 下其禄漸薄不有以優之將祭享不備此謬也圭田
[029-22a]
 所以發其孝思非為其祿薄也葢卿亦在内豈是禄
 薄者 附大全辨或曰圭田是卿大夫既沒而使其
 子孫奉祭祀之田也若當其身則三鼎五鼎不同不
 得一概施之且其田禄足以供祭何必更與圭田但
 其子孫之受圭田者世次當必有差無永世僣據之
 理
死徙無出鄉節 翼註曰死徙節即承上言井地之法
 既行則不但有以善民生而又有以善其俗如此立
 意為得常説多云貢助固兼行而助法尤為善作歸
[029-22b]
 重助法説殊不知上文原重助法不待此節也 此
 節鄉字不必拘不可作鄉遂之鄉看猶言一方耳禮
 書以鄉田同井句證鄉遂之亦為井非也 張彦陵
 曰鄉田同井此句是一節之樞紐 則百姓句未嘗
 不是效但其效不止此耳且其所以説此效者亦不
 重在效其意歸於言井田之有以善民俗耳故䝉引
 謂亦不必云著其效非謂其不是效也須善會 蒙
[029-23a]
 引云不是效極是
方里而井節 張彦陵曰此正是經界處所以别野人
 也句極妙此便見野人之分宜養君子即此一句已
 先破許行並耕之説矣 方里二句是經界之大綱
 其中為公田三句是經界之細目公事畢以下則因
 上言井田形體而又帶言其中寓有别野人之意也


董思白曰方里而井四句即前請野九一而助裏


 面事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三句見得上下之辨民
 志之定都在於此畎畝之中而亦有朝廷之法安養
[029-23b]
 之際而不失禮教之風其助法之善一至於此乎
 方里而井二句以里計之則一里以畝計之則九百
 畝總是一意 同養公田四句見得官不侵民民不
 侵官故亦屬在井田形體之内 劉上玉曰書有次
 第此章至此方説出中公外私井田形制則前七十
 而助野九一而助皆宜渾淪若先説明則此節贅矣


袁氏明善夏后氏九家同井之説與存疑十八家


[029-24a]
 同井之説俱為悖註而存疑似稍近理袁氏所謂菜
 田者殊無據周禮止有萊田未見有菜田也
此其大畧也節 四書家訓曰此字通承夫仁政以下
 説 賽合註四書脈俱同 講大畧句當云古法之
 不合乎人情者有矣而大畧則其不合者尤多矣古
 法之不宜乎土俗者有矣而大畧則其不宜者尤多
 矣 大畧依註對詳細説不對潤澤説講潤澤句當
 云葢使古制詳明亦不可不潤澤也況其大畧尤不
 可不潤澤也淺説以大畧對潤澤説不是附後 附
[029-24b]
 淺説曰吾所言者形體之規模公私之畝數以為經
 畫井田之準則而已古今異時彼此異地宜於古而
 不宜於今宜於此而不宜於彼或利之者衆而病之
 者寡或效見於今而弊生於後如此之類吾皆不得
 而詳言之也 賽合註曰前七段皆是叙治法末節
 歸重治人未有無治人而可以行治法者也與孔子
 答哀公人存政舉同意 大全辨芑山張氏曰宋髙
[029-25a]
 宗建炎三年廣州教授林勲上本政書十三篇言宜
 倣古井田之制使民一夫占田五十畝其有羨田之
 家毋得市田毎十六夫為一井其後朱子甚愛其書
 愚按本政書考驗雖詳然所云倣古井田必一夫占
 田五十畝終是拘泥形制非通變宜民之道苟一處
 窒礙不行則良法自此壞矣善乎方正學孝儒之言
 曰流俗謂井田不可行於今者以吳越言之山溪險
 絶而人民稠也夫山溪之地雖成周亦當用貢法豈
 强欲堙卑夷髙以畫井哉但使人各有田田各有公
[029-25b]
 田通力趨事相救相恤不失先王之意則可矣而江
 漢以北平壤千里畫而井之甚易為力也審如方氏
 之説則師其意不必泥其迹深得孟子潤澤之義尤
 補本政書所未及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總㫖 張彦陵曰通章分三
 大段落自並耕而食直至亦不用於耕耳是闢許行
 之並耕自用夏變夷至亦為不善變矣是責陳相之
[029-26a]
 倍師末因陳相節外生情為許行辨故又併闢許行
 之治市然三段落中復逐段分鎖首段至通義也截
 是就行身上所不能兼者而明治之不能耕與不必
 必耕已折倒並耕之説次段至而暇耕乎截是言堯
 舜憂民之切而不暇耕三段至不用於耕平截是言
 堯舜所憂之大而不必耕然二段相承皆足上文之
 意至若責陳相之倍師亦從並耕生來而末段同價
 之説特因其所遁而闢之不得平重 又曰全章俱
 平叙語而大要以仁義二字作眼目如勞心治人以
[029-26b]
 代勞力者之食人是通天下之義也如用心得人以
 代吾之治人是為天下之仁也 但須知前段亦有
 仁字在内後段亦有義字在内耳
育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節 蘇紫溪曰許行是一箇大
 言欺世之徒彼見儒者言三代之説故自倡一説不
 曰三代亦不曰堯舜而直曰神農為神農之道在二
 帝三王之上而已之所學在儒者之上欲以是而竦
[029-27a]
 動人主竦動天下耳曰衣褐便見不用尊貴章服意
 曰捆織為食便見自食其力意此其並耕意已隠然
 寓於衣食之間 神農之言非謂是神農所言但其
 所言者乃神農之道耳為字亦非是不好字如孟子
 亦可云是為孔子之言者但既曰為則也有為得是
 者也有為得不是者故蒙引謂著一為字便見其本
 非神農之言非即以為字當假造看也淺説謂有稱
 述神農之言者甚明 許行起初為神農之言未必
 是要陰壞孟子自是他一種學術如此及其自楚之
[029-27b]
 滕則遂欲壊孟子矣 湖南講曰神農以耒耜教天
 下那時百姓都不曉得耕須要自已去教且洪荒事
 簡君有餘閒而農事最重或亦與民並耕神農又曰
 中為市那時風氣未開凡物制一定質樸沒有精巧
 價亦可齊得神農曾為此事許行為其説亦非孟浪
 定是是古非今不通世務之腐儒如封建井田在三
 代之世何嘗不好到後來兼併者已成混一之勢阡
[029-28a]
 陌者各有執業之家決是做不通底後儒尚欲倣而
 遵其制殆與許行同一慕古者而何獨深責許行耶


彼既耕以為食矣何又以捆屨織席為食耶想是


 羇旅之際未曾受田故暫以此為業耶然亦可見其
 雖羇旅之時亦必欲自食其力矣
陳良之徒陳相節 張彦陵曰叙陳相與弟辛而必提
 出陳良之徒來伏後罪他兄弟倍師一段公案此亦
 春秋書法 徐儆弦曰或曰人怕先有根子在身裏
 邪説便乗之而入陳相負耒耜之滕與衣褐食力之
[029-28b]
 人已有相入之機矣故見許行而大悦 陳良之徒
 不負詩書而負耒耜便是異端種子物必先腐也而
 後蟲生之
陳相見許行而大悦節 並耕二句串看以並耕作主
 食字牽連饔飱作過接而又兼治民事作尾 四書
 脈曰並耕與民各自耕非耦耕之説許行見厚斂病
 民便把倉廪府庫為厲階惡得賢與賢者俱指合神
[029-29a]
 農之道言與上賢君賢字不同
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節 翼註曰許子必種粟而後
 食乎曰然此作一頭孟子非不知許子種粟但此開
 辨問之端耳下文衣冠作一脚釡甑鐡作一脚皆種
 粟之身所不能兼者愚意自織之與當總承衣褐冠
 素來今人不知 又曰冠素只是無文飾不限白色


䝉引存疑説約因之俱以種粟節作一頭兩脚看


 而以粟易械器節則總承上節説來另作一段依翼
 註劉上玉則種粟節當連下節作一頭兩脚俱有理
[029-29b]
 但作上節文則必當主䝉存之説故姑從之翼註説
 附後節 吳因之曰凡辨難攻詰須挐定一件做眼
 目則其理勝而辭達雖戰國之士詭辭以要人主其
 中必有所執況孟子之闢邪崇正者乎且如此章闢
 許行並耕之説已挐自身且不能兼這一著為辨難
 發端故首詰以種粟後食一節看他何等閒架何等
 次第此等處不可草草忽過
[029-30a]
以粟易械器者節 張彦陵曰要知以粟易械器正許
 子事其不為厲陶冶不消説了歸重在陶冶之不耕
 而食非厲農 吳因之曰以粟易械器四句全從害
 於耕意來言自織自為有害於耕而不免相易則是
 以粟易械器者云云厲農夫哉且先用此四句了却
 厲民自養之説然後再生詰難引他不可耕且為之
 句出而因以獨可耕且為句闢倒並耕之非要之闢
 並耕亦以見滕君之非厲民自養前後總一意 大
 抵依䝉存之説則許子必種粟三節當分為兩段在
[029-30b]
 豈為厲農夫哉截而下截之意不出乎上一截之意
 上下截内俱有不能兼不必兼二意 翼註曰不可
 耕且為非言工不能兼農乃言農不能兼工以粟易
 四句見農末實相濟且許子六句見農末難相兼然
 則治天下至路也見君民難相兼故曰或勞心至義
 也言君民實相濟 又曰此節只承上釜甑鐡一邊
 説與上節俱是詰問之辭俱未斷定也説者多於豈
[029-31a]
 為厲農夫哉之下即補出滕君豈為厲民似太早


若依蒙存以上節自為一頭兩脚則此節首四句


 是實語不是詰詞且雖補出滕君亦不妨矣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節 四書家訓曰有大人
 之事至路也言勢不得兼故曰以下言理不必兼或
 勞心二句只重不必兼上説相濟意就在其中 又
 曰義者宜也大人宜勞心而治人小人宜勞力而食
 人曰義古今凡為大人小人者皆然故曰通義 有
 大人二句言外自有不相兼之意淺説即補在此二
[029-31b]
 句下而存疑則欲補在率天下而路也下此似俱通
 姑俟再定 翼註曰且一人之身至路也言小人不
 能兼小人況大人能兼小人乎百工之所為備是件
 件不可缺意 又曰勞心應大人之事勞力應小人
 之事 吳因之曰言天下原有一樣勞心的非盡皆
 勞力的或勞心四句口氣須如此體貼 按因之曰許行
 之言欲隂壊孟子分别君子野人之法孟子闢並耕
[029-32a]
 仍分别箇君子野人故此處勞心勞力之説正所以
 分别之也時説多 語四句作相濟看者非愚謂
 因之誤也葢君子小人相濟而不必相兼正所謂分
 别者也作相濟看何妨 因之又曰勞心者治人二
 句不可將治於人者食人對説孟子本㫖只重食人
 邊若治人意則食人食於人之根由也 四書脈曰
 或勞心六句只做四句讀或勞心二句見勢無心力
 俱勞之理下四句每二句相連勞心者非無所濟於
 人立綱陳紀而治人彼勞力者不過奉令守法見治
[029-32b]
 於人而已此一句重在君子治小人上治於人者非
 無所濟於人輸貢供賦而食人彼治人者不過坐享
 玉食食於人而已此一句重在小人養君子上末句
 是斷語
當堯之時節 張彦陵曰許行是把神農做並耕的佐
 證孟子是把堯舜做箇不並耕的佐證 即當垂裳
 鼓瑟之時人見聖人之逸而不知其所以防微杜漸
[029-33a]
 持盈保泰者無一日而弛其憂也況當天下之未平
 乎 彦陵又曰堯獨憂之二句堯勞心而擇相舜使
 益以下舜勞心而擇羣有司 九河濟漯是北條水
 汝漢淮泗是南條水 按禹貢淮泗之水本入海不
 入江孟子云注之江者葢戰國時江淮已通雖非禹
 通之而推其所自亦可歸之禹也猶之懲荆舒者僖
 公而可歸之周公也 翼註曰可得而食是有田可
 耕尚未耕也 又曰八年三過不重在禹之仁上重
 不暇意 吳因之曰八年於外二句不重盡忠為國
[029-33b]
 只要見不暇意作此題者多雜引幹蠱忠君等意只
 是好聽話耳非題㫖也 又曰三過不入者勢之不
 得入也雖聖人之心亦自不欲入却不欲入意不重
 作者多不解此
后稷教民稼穡節 翼註曰人之有道謂人皆有秉彛
 之性也下父子有親等五有字正應此一有字皆因
 其固有而利導之 袁了凡曰不必非禮非義始近
[029-34a]
 於禽獸只飽食煖衣而不知性中有此五者是與禽
 獸偏塞而無知者同矣 賽合註曰君臣父子夫婦
 朋友兄弟即人字親義序别信即道 又曰父子五
 句正教以人倫之實父子教以有親君臣教以有義
 也但重教上親義序别信皆曰有謂性中原有之道
 也教之特從而發明之耳然其教之之方則何如哉
 放勲所命乃施教之方 張彦陵曰有字最重教以
 人倫特從氣拘物蔽中為之一開明不是取之於外
 而益其所無也曰自得曰振徳不過還其所固有而
[029-34b]
 已勞來以勸其善匡直以懲其惡 按賽合註曰輔
 以立之以志言翼以行之以事言看來似亦不必如
 此分 彦陵又曰振徳字據註加恵二字屬在上者
 説即教民之徳意也非謂民性之徳振之云者只是
 無倦意思非勞來等外更有别法 附顧麟士曰聖
 人有憂之聖人之憂民兩聖人惟大全小註專指堯
 而存疑淺説達説俱兼堯舜蒙引則騎牆言之麟士
[029-35a]
 謂意兼堯舜而語則以聖人字渾説還他似亦無不
 可也 按語中即明㸃出堯舜亦不妨 吳省庵曰
 洪水方平又憂五穀五穀方熟又憂人倫今日命益
 命禹明日命稷命契那有工夫去與民並耕
堯以不得舜為已憂節 焦漪園曰憂字最好思索正
 是天地萬物一體之心每處著箇憂字孟子把堯舜
 心事説盡矣夫人惟到自已身體上有疾痛便憂骨
 肉至親有疾痛便憂聖人視天下之民若稍與已不
 相屬何憂之有巳字便見得天地萬物一體之意明
[029-35b]
 白不以天下為天下而以天下為已不得舜禹臯陶
 是為天下憂也而却以為已憂以天下為已天地萬
 物一體之仁見矣 説得為已憂三字痛快然此處
 却不重此意只重在得人上翼註謂兩為已憂即合
 下節為天下三字之意亦與焦説同然總之不重也
分人以財謂之恵節 賽合註曰分人以財教人以善
 亦是治天下者之憂但憂得小故止於恵止於忠
[029-36a]
 按四書脈亦如此説觀此則知重看為天下三字者
 不是矣然脈及賽合註亦仍要重看為天下三字殊
 不可曉也 時説多云為天下三字極重不知分人
 教人獨非為天下乎此處只重得人不重為天下
 翼註曰為天下而得人非一官一方之寄則其人必
 大賢大聖不易識拔者故又曰為天下得人難以天
 下與人作禪讓説一云作天位與共説謂既得而恭
 己以聴之則猶易惟始得為難耳 按只作禪讓説
 為是葢此處是要舉一件至難者以形容得人之尤
[029-36b]
 難耳 為天下得人者句虚説不専指堯舜註特舉
 堯舜以見例耳玩一若字可見淺説只將此句貼堯
 舜講最謬葢誤看註耳 為天下得人難亦是虚説
 不專指堯舜但此句下須繳到堯舜䝉引惟憂故難
 一條最明
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節 引孔子之言只是極賛其
 功業之盛以起下堯舜之治天下三句意見得堯舜
[029-37a]
 之巍巍蕩蕩如此然其治天下亦只用心於得人而
 未嘗並耕則為君者洵不在並耕矣孔子之言内並
 無用心意翼註殊謬 附翼註曰則天見法天意不
 與見憂勤意與論語不同如此看方起得下用心字


按依䝉引存疑淺説則孔子之言只是賛其功業


 之盛 則天則字註雖訓作法字然仍是論語準則
 之意葢法字亦可作準則意講也不是效法之法翼
 註不是 四書家訓曰用心就指上堯以不得舜為
 已憂二句説講用心全要根憂字意發揮 賽合註
[029-37b]
 曰堯舜之治不並耕何以云賢者與民並耕而治許
 行所稱之妄可知矣陳相何以盡棄所學而學之哉
吾聞用夏變夷者節 翼註曰用夏變夷照下文陳良
 事則當主自變説或云還主變化他説不必拘拘與
 下合也 賽合註曰夏以禮義之教言夷以風俗言


用夏變夷原為陳相不善變張本非即指陳良也



陳良亦是用夏變夷此則旁意耳 徐儆弦曰此


[029-38a]
 處説周公仲尼之道後昔者節是與仲尼相應魯頌
 節是與周公相應 翼註曰未能或先只是齊等非
 反不及良也 張彦陵曰孟子責陳相之倍師正闢
 許行之不可學並耕之説之不可從也前後只一意


吳因之曰陳良楚産六句不重揄揚陳良之為人


 只見陳良不可倍而倍之者重得罪於名教耳
昔者孔子沒節 蒙引做三段看一言衆人不倍師一
 言子貢不倍師一言曾子不倍師存疑又作四段看
 言三子亦不倍師 敖英曰古者師死心喪三年子
[029-38b]
 貢乃有廬墓之舉所謂賢者過之也故龜山之於伊
 川勉齊之於晦庵皆不聞有此 徐巖泉曰門人尊
 有若自言行氣象上説曾子直指心體説濯以江漢
 無一毫濁汙也暴以秋陽無一毫障翳也總是一疵
 不存萬理明淨故曰皜皜而不可尚此是承上結語


翼註曰濯之潔無一毫汙染暴之乾無一㸃溼氣


 也兩喻總是一意俱見得聖心一疵不存天然潔白
[029-39a]
 處不必分潔屬江漢白屬秋陽作文但據字義影切
 為分别而大意無别斯得之矣葢潔字屬江漢可也而
 白字難屬秋陽若光輝字屬秋陽亦畧差況可以明
 著屬江漢乎 又曰本文原不以江漢喻聖徳而以
 江漢所濯言聖徳原不以秋陽喻聖徳而以秋陽所
 暴言聖徳 江漢二句畢竟是喻皜皜二字則是假
 借形容淺説明 江漢二句翼註謂是喻聖人之心
 體此偏也註中明謂是言夫子之道徳道徳則自兼
 内外矣
[029-39b]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節
吾聞出於幽谷節 翼註曰幽谷節有以上二句純就
 鳥説下二句就人説者折衷云且就白文一滚提過
 下以正意發之陳良中國之學猶喬木也許行南蠻
 之教猶幽谷也倍良學行是下喬木而入幽谷去髙
 明而就卑暗吾所未聞而聞之子矣 據折衷之説
 葢欲以白文專就鳥説而正意則補在言外此説是
[029-40a]
 也直解亦如此
魯頌曰節張侗初曰戎有塞外之戎獫狁是也有中國之戎
 淮夷徐戎是也 張彦陵曰大抵此五節只是説他變得
 不好了一句括盡大意故未以亦為不善變一句結局
從許子之道節 佐案曰此便是剖斗折衡而民不爭
 之説 吳因之曰説箇市價不貳國中無偽見君雖
 並耕而得以自暇雖與百工交易而不必於憚煩也
 孟子闢之云云已不暇治國家況暇並耕乎如此立
 意亦好 按因之説比淺説較勝淺説附後 附淺
[029-40b]
 説曰陳相又曰許子之道如並耕之説雖不可從然
 豈無一二之義而可從者乎從許子之道則云云
 張彦陵曰按日中為市始於神農故許行倡齊價之
 説正欲舉世只為其粗不為其精相安太樸巧偽不
 生與並耕之説只是一意無非欲混君子野人於無
 别耳 又曰通節以市價不貳句為主無偽不欺俱
 根不貳來此不獨為許行置辨且見已所以從學之
[029-41a]
 故似有可原 沈無回曰精粗同價亦自有説彼正
 謂使舉世但為其粗不為其精相安太樸巧偽不生
 焉耳不知三代以下之天下不可以結繩垂裳之治
 治之也
夫物之不齊節 徐儆弦曰許行始託神農並耕之説
 欲齊人也而不知人有大小之等不可以相兼繼託
 神農市價不貳之説欲齊物也而不知物有精粗之
 殊不能以同價 張彦陵曰物之不齊由造化所生
 有參差人力所成有工拙 賽合註曰亂非禍亂即
[029-41b]
 下相率為偽是也 彦陵又曰相率而偽正反國中
 無偽之説惡能治國家只就相率為偽上見得 又
 曰屨大小同則賈相若是許子猶知有大小也巨屨
 與小屨同賈則假借言之以明精粗之難混耳獨言
 屨者縁許行是箇捆屨的人故就其明者通之 吳
 因之曰荀子解蔽篇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謂墨子
 欲使上下勤力股無胈脛無毛而不知貴賤等級之
[029-42a]
 文飾也即此推之則許行並耕之論亦是祖述墨子
 但行者姦偽之尤又逃墨而逺託神農以求伸其説
 於天下耳孟子闢許行正是闢楊墨只一箇圈子
墨者夷之章總㫖 張彦陵曰一本二字通章骨子仁
 孝二字通章闗鍵 沈無回曰人以本生愛因本立
 本一則愛自不能不差等此人心自然不容己處故
 孟子以親其兄之子五句解書詞非愛無差等之説
 又以天之生物三句破墨者愛無差等之非下節又
 以上世埋葬之禮言者正就人心之不容己者挑動
[029-42b]
 之使知本之至一而無二也 夷之受病在愛無差
 等一句愛無差等則施由親始亦只施得此無差等
 之愛耳所以為二本若只説施由親始便與吾儒立
 愛自親始無異
異者夷之節
他日又求見孟子節 張彦陵曰不直二句乃一正一
 反之詞盡言以相正固是闢異端之言然且莫切儒
[029-43a]
 墨上説下文方云夷子墨者 翼註曰我且直之且
 對未遽見説 又曰夷子葬其親厚是他一㸃良知
 不泯滅處孟子却以所貴所賤顛倒詰他正欲發其
 良心而動以一本之恩使知兼愛之非耳 然而夷
 子葬其親厚二句與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同一法
徐子以告夷子節 吳因之曰若保赤子句便要露愛
 無差等意在下段始歸重在施由親始句 又曰施
 由親始始字雖似有先後亦不可便謂厚其親如何
 便宜厚葬其言亦自相矛盾但此亦還是他好處故
[029-43b]
 孟子不攻其説之矛盾而獨攻其病痛之所在 夷
 之自相矛盾處䝉引謂其施由親始則又畧有親疏
 之辨與所謂兼愛者矛盾也存疑謂其施由親始如
 何便宜從厚則又與厚葬者矛盾也二説宜兼用
 附賽合註曰雖有援儒入墨推墨附儒兩項然上儒
 者之道三句又是喚起之則二句之則二句自以己
 意解書以自釋也中閒語脈相連不可截作兩平對
[029-44a]
 看援儒入墨推墨附儒意須總補在後方見圓融
 以之則二句為釋書詞者此謬本於䝉引而淺説翼
 註俱從之斷不可用存疑説約皆説得甚明 朱子
 曰天之生物有血氣者本於父母無血氣者本於根
 荄皆出於一而無二者也惟其本出於一故其愛亦
 主於一葢一體而分眷戀之情自不容己自是之外
 則因其分之親疏逺近而愛有差焉此儒者之道由
 親親仁民以至愛物而無不各得其所也今夷之謂
 愛無差等則不知此身所從出而視其父母無異路
[029-44b]
 人雖其施之先後稍不悖於正理然於親而謂之施
 則亦不知愛之所由立矣非二本而何哉且何止二
 本葢千萬本也 賽合註曰且天之生物且字根上
 來謂書之所言吾固不暇詳辨且以天之生物言之
 本者物之所從出也待其親如路人則親是一本路
 人又一本故曰二本惟其二本故忍以薄為道而不
 顧耳如達一本之説則其用愛必有分矣 四書脈
[029-45a]
 曰天之生物三句是從生人之始説起以天理明一
 本之義葢上世節是從葬親之始説起以人情明一
 本之義道得天理人情沈痛悲切宜夷子之聞言而
 悟也
葢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節 吳因之曰深明一本只
 到反虆梩而掩之住掩之誠是三句則又因上文而
 推廣之然亦須根一本意來見上古掩親者情動於
 一本如此則仁人孝子獨切一本之愛必以厚為道
 矣既明一本之意又復及仁孝云云者正欲見厚葬
[029-45b]
 乃仁孝之所為而以此進夷子耳 莊忠甫曰墨氏
 以禮者忠信之薄而聖人之偽故孟子舉上世禮教
 未起之時人心本然之仁孝以覺之見禮之非强作
 也 李九我曰上世事大都是渺茫憶度兩葢字俱
 想當如此之詞 四書脈曰上世之委親於壑非忍
 棄之也禮制未起不曉如何殯殮沒奈何姑置諸此
 他日過之非偶然經過分明既委後不忍忘復往過
[029-46a]
 低回即此便見天性之切 賽合註曰非為人泚此
 一本之情誠發於中下歸掩之者一本之事速盡於
 外使非一本則乍見之初胡為有是泚既見之後胡
 為有是掩耶 又曰註中兩箇他人勿混一樣看非
 為他人之他人對己而言在他人之他人對親而言


四書脈曰葢歸字有急急之義掩之誠是句是起


 下語 四書家訓曰掩之誠是是字謂當然也就上
 世言則孝子仁人句推開就後世言 掩之誠是也
 此句口氣猶治安䇿云使管子而愚人也則可管子
[029-46b]
 而少知事體若竟作實説則無味矣 沈無回曰上
 世人之掩與夷子之厚葬其親皆是發於一本處掩
 之誠是則厚葬的誰説他不是知厚葬之為是則愛
 無差等之説不攻自破矣 賽合註於末節補説曰
 今夷子知厚葬其親似有合於仁人孝子所為而不
 昧於一本之理者乃謂愛無差等而惑於墨氏二本
 之教謂之何哉極為得體
[029-47a]
徐子以告夷子節 沈無回曰憮然為閒四字有昏暈
 初醒稍定始能言之意 吳因之曰命之矣須要模
 寫恍然悔悟而深以孟子之言為然意但直説教我
 云云便不得憮然景界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二十八
[029-4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