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7 四書講義困勉錄-清-陸隴其 (master)


[025-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二十四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大全辯卓菴張氏曰左傳於孔子生卒歲月皆謹書
 之司馬遷作孟子列傳獨不詳生卒歲月何與或云
 孟子譜云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孟子生赧王
 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壽八十四愚按春秋年表
 周定王二十一年歲無三十七年也自定王至赧王
 二十六年凡一百五十二年此云孟子周定王三十
[025-1b]
 七年生壽八十四皆與年譜不合豈譜非耶抑記者
 誤耶綱目書孟子出處而不書卒亦闕事也
 湖南講曰孟子說君之法有逆而折之者有順而導
 之者有據事理而直言之者有觸機括而曲引之者
 前數章俱已可見以類而推全書總不出此若見梁
 恵王章則是逆而折之之法沼上章是順而導之之
 法晉國及襄王章是據事理而直言之法牽牛章是
[025-2a]
 觸機括而曲引之法
 李毅侯曰興兵搆怨之非仁義也中於世道者也為
 我兼愛之非仁義也中於學術者也不問中於世道
 與中於學術而皆使天下無父無君則紛爭弑奪之
 禍未有不由此者故孟子言仁義於齊梁之間欲其
 行也辨仁義於楊墨之外欲其明也仁義之道明且
 行焉天下始各得其君臣父子之常矣
 牛春宇曰七篇大義皆從仁義敷衍性善其本原也
 孝弟其功用也知言養氣其藴藉也尊王賤伯與齊
[025-2b]
 梁之君開陳者其事業也闢楊墨惡鄉原所以衞其
 防以承禹周孔子堯舜之統者也故上下篇之終皆
 以此
 孟子於齊梁之君惓惓於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及庠
 序學校之政然皆遏其好利之心擴其不忍之心蓋
 徒法不能以自行也
梁惠王上


[025-3a]
孟子見梁恵王章總㫖 徐儆弦曰義利二字是治道
 學術大闗節明此則純王雜伯君子小人皆一時勘
 破故大學之書以此而終七篇之論以此而始
孟子見梁恵王兩節 翼註曰梁王說利是功利之利
 非専指財利也
王何必曰利節 湯霍林曰梁王之非不止在利又在
 利吾國三字他只曉得有我便不知有大夫士庶故
 孟子意以仁義挽他仁義便是大公無我之心 張
 彦陵曰言利而曰何必有㫁然不必言之意言仁義
[025-3b]
 而曰而已矣有舍此無可言之意 又曰這兩句且
 只就理欲上看到中間乃直陳利害出來 又曰仁
 義乃人性所固有亦有二字可味 邵 曰唐虞
 人心道心之訓說得緊細孔子喻義喻利之㫖說得
 分明孟子何必亦有之語說得嚴切 此仁既是専
 言之仁而又與義對說者與中庸三達徳之仁同例
 但彼以仁知對說則是知行之分此以仁義對說則
[025-4a]
 是存心制事之分大抵仁有三様看法有専言之仁
 有偏言之仁有専言而又與義與知對說之仁 東
 陽許氏謂愛之理含體用是矣謂心之徳只說體未
 是論語有子孝弟章吳氏程說自明 朱子曰所謂
 事之宜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蒙引謂如此是義亦
 一半在外了又曰據事而言只喚做理不喚做義按
 蒙引不是朱子固曰理雖在外而實具於心矣註事
 之宜即所謂在物為理也蓋此義字包得理字
王曰何以利吾國節 張彦陵曰以首句為綱王為大
[025-4b]
 夫士庶之表帥利風一倡不至攘奪不止可見利之
 端自王啟之害之實亦自王受之利之不可言如此


大全辯惟適張氏曰此節當玩三曰字及何以字


 凡弑君奪國遺親後君皆從此一念胚胎曰字乃心
 口相商深機隱智藴蓄處 上而言利即不取之於
 下而下猶將化之而况其勢必取之於下也下而言
 利即不至奪其上亦非上之利也而况其勢必至於
[025-5a]
 奪上也故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 蒙引疑萬取千
 焉二句為不可曉謂如天子畿内千里只得萬乘其
 公卿諒非只一二人欲毎人各取其十之一則萬乘
 盡矣天子又於何而取給按依愚說只以其所統屬
 而言則可無此疑 張彦陵曰後義先利雖主下之
 人說却根上好利来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節 梁無知曰上面說危說弑
 說奪則遺親後君極矣仁義却無此禍 張彦陵曰
 不遺不後皆自一念真切懇惻中流出一切利害都
[025-5b]
 不計較 翼註曰一說君親二字俱指梁王說看来
 只可結歸梁王正講還閒閒說 張彦陵曰二者也
 字正應大夫士庶說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節 張彦陵曰王亦曰仁義直是
 要他行仁義何必曰利直是要他不求利不只說不
 說便罷 綱目於諸國未稱王之前則正名書侯如
 曰魏侯斯卒齊侯来朝之類既稱王之後則改書君
[025-6a]
 如曰楚君類卒魏君罃卒之類此法本春秋不與吳
 楚例然則孟子書王可乎曰春秋綱目所以正萬世
 之法也孟子稱王者所以明遵時之義也綱目亦止
 書君而不純依春秋楚子之例蓋此時天命已改朱
 子亦不得尊周矣
 附車乘考 車乘之制包氏謂十井出一乘方百里
 之國適千乘是八十家出一乘也此雖與孟子公侯
 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說合然朱子疑其非
 八十家所給 馬氏與前漢刑法志俱謂千乘非百
[025-6b]
 里所能出必方三百十六里有竒方能有千乘刑法
 志本周禮謂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凡六
 十四井出車一乘則是五百十二家而出一乘也馬
 氏本司馬法謂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出車一乘則
 似八百家而出一乘丘氏曰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
 方十里為一成積百井其中六十四井為田其三十
 六井則山川城郭以四數之者田之實數也司馬法
[025-7a]
 以十數之者兼山川城郭而言也然則馬氏與刑法
 志之說其實一也朱子謂馬氏說八百家而出一乘
 者偶誤耳蓋總之千乘非百里所能出矣 按孟子
 公侯百里之說與周禮公百里侯四百里之制雖不
 同然周禮之所言者乃附庸也則疑所謂千乗者亦
 兼附庸而言非必皆其國之所有大夫百乗亦以其
 所統屬而言非必皆其家之所有也集註謂地方百
 里出車千乘者亦大槩言之耳 程氏復心謂是孟
 子假設之言蒙引謂直是孟子之誤恐俱非也 又
[025-7b]
 按邢氏論語道千乘章疏云千乗有七萬五千人則
 是六軍矣禮天子六軍出自六鄉萬二千五百家為
 鄉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地官小司徒云凡起徒役無
 過家一人是家出一人鄉為一軍此則出軍之常也
 天子六軍既出六鄉則諸侯三軍出自三鄉閟宮云
 公徒三萬者謂鄉之所出非千乘之衆也千乗者自
 謂計地出兵非彼三軍之車也二者不同故數不
[025-8a]
 相合所以必有二法者聖王治國安不忘危故令所
 在有出軍之制若從王伯之命則依國之大小出三
 軍二軍一軍而已若其前敵不服用兵未巳則盡其
 境内皆使從軍故復有此計地出軍之法又按陳祥
 道禮書曰賦雖至於千乘而兵不過三軍三軍五百
 乗而已則五百乗三鄉之所出也千乘闔境之所出
 也 按依邢氏陳氏之說則千乘止是都鄙之所出
 尤非百里之國所能辦矣益可信其兼附庸而言也
[025-8b]
可疑者天子六鄉方百里故能出千乘尚書大傳


 曰古者百里之國三十里之遂二十里之郊如此則
 安能出五百乘且三鄉既有五百乘則三遂復有五
 百乘是鄉遂所出已有千乘此亦未必然也竊恐天
 子六軍出自六鄉諸侯三軍則出自三鄉三遂似為
 近理試質之髙明者 陳祥道禮書曰古者或以甸
 為乘或以乘為甸以甸為乘稍人掌丘乘之政令禮
 記惟社丘乘共粢盛是也以乘為甸春秋衞良夫乘衷
[025-9a]
 甸兩牡是也蓋乘者甸之賦甸者乘之地 按都鄙
 有甸法鄉遂無甸法而周禮以遂為邦甸者意者以
 其外拒於甸而名之也
王立於沼上節 龜山楊氏曰梁王顧鴻鴈麋鹿以問
 孟子則是曰字當連上也 按梁王口中說賢者不
 要太深彼自誇盡心之主未必自居不賢須說有分
 寸
賢者而後樂此節 所爭在賢不賢不在樂不樂梁王
 著意在樂不樂孟子著意在賢不賢上 賢者而後
[025-9b]
 樂此二句只虚說為是故下二節方發明其意存疑
 謂樂非人君所禁但要能享與不能享爾賢者而後
 樂此能享其樂也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不能享其樂
 也似非此節語意 張爾公曰唐憲宗元和七年上
 御延英李吉甫言天下已太平陛下宜為樂李絳曰
 漢文帝家給人足賈誼猶以為厝火積薪之下不可
 謂安今法令所不能訓者河南北五十餘州烽火屢
[025-10a]
 警水旱時作倉庫空虚此正陛下宵衣旰食之時豈
 得遽為樂哉上曰卿言正合朕意退謂左右曰吉甫
 専為悅媚如李絳真宰相也
經始靈臺節 經之營之不對經之承上經始来言既
 經之而即營之也諸家未有明說愚意如此 東陽
 許氏因魚鳥上看出文王徳被萬物此非正意正意
 只是民樂其樂意 古之人即指文王與民偕樂二
 句俱貼文王講蒙引存疑淺說皆然然則當於言外
 推開以見凡為君者皆當與民同樂而後能有其樂
[025-10b]
 也 翼註曰與民偕樂是平日仁政不是以臺池之
 樂偕民 張彦陵曰偕樂指平日治岐之政說 翼
 註又曰滿堂而飲酒有一人向隅而悲泣則一堂皆
 為之不樂故必與民偕樂而後樂此蓋一本萬物之
 心若但以危亡不作而能享其樂則淺矣 艾千子
 曰即此偕之一念胸中之天地自舒目前之境界自
 活偕樂處正是能樂處 徐儆弦曰能樂處是中和
[025-11a]
 位育天地變化蕃盛氣象
時日曷喪節 民欲與之偕亡二句似亦當貼桀講註
 引此以明云云似亦當補在言外 張彦陵曰豈能
 獨樂句不必說到覆亡民情到偕亡地位滿目皆愁
 慘之象君心下自是不樂豈能晏然稱快於臺池鳥
 獸之間故能豈能相叫應正見人君不可不公樂於
 民耳 覆亡亦須兼說
寡人之於國也章總㫖 張彦陵曰按通章當以盡心
 二字為主蓋王者之政王者之心為之也看他許多
[025-11b]
 經制區畫那一件不從不忍之心做来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惠王自謂盡心乃其所移者特
 民間之粟耳而况不知檢不知發心忍極矣安得言
 盡耶孟子抉出病源以動其不忍之良 徐岩泉曰
 天地以生養為心而以其所不及之權付之君故君
 也者乃大寄之以生養之權者也斯民失所賴之以
 區處而雨暘氣數不齊賴之以燮調聖人參贊化育
[025-12a]
 之功正在於此却乃於凶荒札瘥漫不知所以處之
 徒歸罪歲凶天之立君之意至此孤矣况有虐政以
 使民飢而死耶 徐自溟曰此章重養不重教重農
 不重桑重穀不重材木治貴因民不貴移民貴在平
 時不貴在臨荒時貴得民心不貴較民數貴厪恤天
 下不貴轉移一國
寡人之於國也節 張彦陵曰盡心就救荒上說河内
 四句正盡心之事移粟比移民更重移民以就粟復
 移粟以就民委曲區處益見盡心處 徐儆弦曰盡
[025-12b]
 心焉耳矣此便是梁惠王的病根假如不違農時兩
 條自有許多設施措置法制禁令今全無施為只是
 一個盡心便是有其心無其政與宣王不忍一牛之
 心一般 張彦陵曰何也二字是推到歲凶上去見
 得人力無如之何便含罪歲意
不違農時節 蒙引講不違農時極與註合但看来兼
 四時農隙講亦可不知註何以専主冬言想是欲舉
[025-13a]
 其要者言之耳 張彦陵曰不可勝食勝用只說生
 殖繁多尚未到人食用上養生喪死無憾方是食用


又曰無憾二字最重蓋王道本乎人情使生計稍


 立人心不至渙散然後可以創制立法以圖經久
 又曰勿以不違等盡言因天五畝等秃是人為要曉
 得不違不入時入亦係乎人田里樹畜之生息亦本
 於天段段是聖王心思段段是天地利澤 此說雖
 似背註然註所以専以
[025-13b]
[025-14a]
寡人願安承教四節 張彦陵曰只將四句相形說去
 不言厚斂而厚斂自在其中
獸相食兩節 獸相食節似就是非上論作俑節似就
 利害上論看来蒙引意亦如此但說得不甚明白
晉國天下莫強焉章總㫖 此章論仁政與上章一様
 只是先除其虐政所謂王道之始王道之成者俱未
 暇及他日告齊王曰耕者九一仕者世禄闗市譏而
 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似亦只是省刑薄斂之事
[025-14b]
張彦陵曰通章總以百里可王句為主以施仁政


 三字為綱以省刑薄斂為眼目而精神轉折處全在
 暇日二字上 以彼奪其民時看来知此說為有理
晉國天下莫強焉三節 張彦陵曰晉國莫強指先世
 說 又曰曰省曰薄全要發他不忍的念頭方切仁
 政上暇雖是耕耨之暇正是刑賦所寛之日也蓋煩
 刑横征民皆重足而立矣 嚴刑由於重斂蒙引亦
 有此意然須知此是餘意本文只是平列 耕耨以
[025-15a]
 下依註是省薄之效然是說能省薄然後民得盡力
 於耕耨而有暇日以脩孝弟忠信非謂一省薄而自
 能耕耨上不必教而自能孝弟忠信也 張彦陵曰
 脩即脩整之脩不但是講明入事出事正自脩也孝
 弟是百行之本忠信只是一誠貫乎百行中者勿分
 屬 入事出事雖正是脩然語氣非以入事出事為
 脩之實也脩就自家身上說入事出事對父兄長上
 說翼註曰脩不但講明便有身體力行意說得極是
 又曰入以事父兄出以事長上正是脩也非脩以後
[025-15b]
 事也則說得欠分明矣 孝弟忠信蒙引分貼父兄
 長上存疑不分存疑較長淺說亦從存疑 可使制
 挺蒙引有二說一說則是以彼奪二節為所以可使
 撻之故一說則是以可使制挺為在我有必勝之形
 以彼奪二節為在彼有必敗之勢蓋可使制挺猶未
 能無敵也至下二節則直言其無敵矣後說為勝
彼奪其民時三節 奪民時只是以嚴刑重斂奪之不
[025-16a]
 必開説 梁無知曰疑最害事人之所以不聖賢治
 之所以不帝王者俱是疑作梗耳若能自信而不疑
 何事不可為
孟子見梁襄王章總㫖 張彦陵曰通章大㫖只重不
 嗜殺人四字然要得久旱易為雨勞民易為仁意
 徐儆弦曰孟子告幼君先發其不忍人之心所以正
 其本也
孟子見梁襄王二節 惡乎定淺說曰蓋謂列國分爭
 天下當待何人而後定也愚意蓋謂天下當待何時
[025-16b]
 而後定也淺說似未是 定于一時解有以廢封建
 之意說者大謬周之盛時千八百國何常不是一耶
就能一之四節 徐玄扈曰世豈有嗜殺人之理人豈
 有嗜殺人之心只縁嗜利故嗜殺興兵搆怨是也嗜
 欲故嗜殺如狗彘食人食是也人主能回殺機為生
 機則能轉不一為至一 翼註曰不嗜殺人包得廣
 如刑罰稅斂皆 人不但操刃也 不嗜殺人之
[025-17a]
 所以能一者以當戰國之時也蒙引說得最好然須
 知此是王知夫苗以下意思此處似未當露此意存
 疑已見及 徐儆弦曰受牛羊而為之求牧與芻尚
 不可立視其死况為人之牧而甘於殺人惡在其為
 人牧哉故不曰天下之人君而曰天下之人牧此
 牧字嗜字中却有深意 翼註曰望以心言歸以身
 言
齊桓晉文之事章總㫖 翼註曰全章分五段看首段
 至是心足王是斥伯崇王而許齊王之足王内保民
[025-17b]
 二字是一章之大指不忍二字乃是保民之源頭次
 段至遠庖㕑是啟王以察識次段至善推所為是啟
 王以擴充次段至孰能禦之是揣王不能擴充者病
 在求大欲發其病而藥之末段說到制民恒産正是
 保民之實政 愚意分六段更妙自王說曰至折枝
 之類也另是一段是明其可以保民而王自不為也


張彦陵曰齊王病根在大欲二字故開口便問桓


[025-18a]
 文下文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正桓文事
 志向桓文則悖其真心興兵搆怨以戕生民皆不暇
 顧故孟子以王道奪伯功而以保民不忍之方藥之
齊桓晉文之事兩節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不
 可謂仲尼則道而仲尼之徒則不道蓋如春秋所記
 只是紀其事錄其功而已至其經營伯業之事則固
 未嘗道也玩大全范氏朱子之說可見王氏若虚說
 欠分明 胡敬齊曰聖人不忍生民塗炭故取伯者
 之功聖門明脩己治人之道故羞稱伯者之事
[025-18b]
徳何如節 王以道言若只論其功則下文朝秦楚等
 宣王固己欲之矣 保民而王見得甚易甚平 張
 彥陵曰此處保民慢露心字 陶逸則曰保有保養
 意含下衣食保有保全意含下老幼敎育保有保恤
 意含下凶年死亡保有保䕶意含下興兵搆怨
若寡人者節 存疑謂羊血如何釁得鐘孟子姑以此
 贊之主於開導其君耳看来如何見得羊血釁不得
[025-19a]
 鐘此意殊不必
是心足以王矣節 張彦陵曰問愛牛之心如何便足
 保四海李衷一曰心只是一箇心但人只為私意旋
 起便把真心来蔽了若無所蔽處真心自然透出来
 齊宣於觳觫之牛無些些相干故無所蔽真心便自
 透出若於百姓這㸃良心豈沒有只為争地争城便
 殺之而不惜窮奢極欲便横征而不惜逞氣作威便
 嚴刑而不惜此不忍人之心苟無這㡬般遮蔽照依
 見牛而發勃不能已百姓安得不愛故知愛牛愛民
[025-19b]
 同是此心只是蔽不蔽發不發耳孟子啟迪人這極
 是痛快處 此章心字正對桓文之事看 張彦陵
 曰連百姓以王為愛亦是假設疑團當時未必有此
 語 問此所謂察識止是察識其愛牛之心乎曰雖
 是如此然孟子之意是要他認得此心既認得則後
 遇善心發時皆可識矣然後有以為擴充之地矣東
 陽許氏說甚明 新安謂王有愛物之心可知其有
[025-20a]
 仁民之心為欲所蔽而要其擴充耳 擴充即推恩
 也 推有二由愛物之仁術反而得其所以親親仁
 民者此逆而推之也由親親而逓推之以仁民愛物
 此順而推之也南軒雖謂孟子非使之以其愛物者
 及人然其實推内兼有順逆二項也 論来所謂擴
 充者心上也要擴充事上也要擴充由心而達之事
 亦可謂之擴充然此章只重在心上有其心斯有其
 事也亦有有其心而無其事者只是其心未至爾如
 宣王愛牛之心真切自然生出個術来心與事不分
[025-20b]
 兩項也故集註所謂擴充者只是擴充其心而政自
 該在内後面說推恩說發政說制産雖俱就事說然
 皆本心上来四端章亦然若離婁首章則重在政上
 所謂有仁心不可以無仁政也此另是一様說話
誠有百姓者節 張彦陵曰然字雙頂愛與不忍来
 即字恐是即如夫子所言之意若作不及計較意則
 齊王此時已能察識矣
[025-21a]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節 翼註曰古人文字
 意在筆先先有仁術一解乃有何擇一難也 是誠
 何心為愛為不忍自家都不識了
無傷也節 四書脈曰無傷也言以羊易牛無傷於不
 忍之心也 翼註曰不忍一牛是仁曲全不忍一牛
 之心而不為禮所妨碍是為仁術勿以牛得全鐘得
 釁平說則又是一禮術矣 徐用齋曰仁術二字乃
 通篇一大樞紐仁者含天地萬物之體術則可以妙
 天地萬物之施下文所發之政所制之産皆術之顯
[025-21b]
 用處 此節術字雖要緊然却不重在術上只是見
 術正所以全其仁無傷於其仁也可以見王之此心
 本無不善 翼註曰見牛未見羊勿平說所見止此
 牛故不忍之發獨注一牛若羊則未見不妨以代其
 死耳 張彦陵曰易牛時全不曾打㸃若一打㸃便
 又有一個不忍出来 蒙引曰謂之理未形以是時
 未有心可言故曰理而已蓋理素具於心隨感而發
[025-22a]
 者也按蒙引太拘集註所以上言心下言理者不過
 是互文耳 四書脈曰見生不忍見死聞聲不忍食
 肉此心人孰無之只為經過庖廚聞見得多遭雖知
 可憐而奪於祭祀宴享必不可廢故且忍情食之一
 次兩次後便心硬了如看刑人眼慣便不見慘久之
 不忍之心日忘日絶君子於此有術焉只是不經庖
 廚使此心養而不發待有遇而發時決不使發而不
 遂也 沈無回曰遠庖廚是君子善養不忍之心處
 所謂仁術也王以羊易牛便是此意故孟子實之使
[025-22b]
 之自信見此心雖君子不過如此可見得禹湯文武
 同此血脈耳
他人有心節 張彦陵曰齊王口口說不忍竟不知不
 忍是何心被孟子見牛未見羊一句打動觳觫光景
 宛然在目方識得此心不從外得 沈無回曰疑問
 補云戚戚所謂不忍觳觫之心也但昔日得於偶觸
 而不覺今得於開啟而認取爾 又曰齊王止見得
[025-23a]
 一牛之不忍耳而不能自見其不忍之量故問曰此
 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不知以此不忍之心保民
 而王與易牛别無二法
有復於王者節 張彦陵曰用力用明用恩此用字最
 好人皆有力有明但自不用耳為不用恩正獨何與
 之故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節 姚元素曰孟子既
 要王擴充何不就以老老幼幼說明與他只緣齊王
 認保民而王甚難故先分疏其難易緩急使之了然
[025-23b]
 而後告以用力處
老吾老節 此節是一意反覆大意謂王道甚易不過
 在推恩但施之要有序耳何難之有存疑可玩 看
 来只老吾老三句意思已盡了有循序意有不難意
 言循序而推之甚不難也引詩只作一證故推恩至
 而已矣則但是結上語故推恩二句結老吾老三句
 古之人二句結詩古之人雖通指堯舜三王然其實
[025-24a]
 即指文王推廣結之不是另尋一證也故曰只一意
 反覆 翼註謂天下運掌且只重運掌見推恩之易
 意便不與保四海相犯善推其所為却重善字見推
 恩之序意方不與舉斯加彼犯重如此看則前後文
 氣兩様了恐未融 又曰運掌有守約施博意即寓
 心字詩不過證之耳 徐岩泉曰天下可運於掌者
 天下雖大老幼同也吾不過以吾老老幼幼者而及
 之只是一個法子不須别法 翼註曰王者以天下
 為家故曰家邦純指國言 李九我曰善推只是無
[025-24b]
 欲以蔽其心則親親仁民愛物之理隨感而見推行
 之下自然毫髮不差無容一毫調停斟酌於其間
 雙峰說得順推逆推二意明白但須知此節本文只
 說得順推若逆推意自在言外 翼註曰今王恩及
 二句與前段辭同意異前段承有復於王来是說易
 其所難而反難其所易此段承善推其所為来是說
 先其所後而反後其所先前獨何與是起下不能不
[025-25a]
 為此獨何與是起下興兵搆怨
權然後知輕重節 上文既言獨何與則宜緊接興兵
 搆怨矣却又說權度一節者何故蓋先言民物之不
 可倒置然後說出所以倒置之故也輔氏說極明
 不忍之心方發則欲其察識不忍之心既蔽則欲其
 量度 徐岩泉曰大學治平之效自格致始孟子教
 齊王保四海直打個權度出来便是良知作用
抑王興甲兵節 張彦陵曰興甲兵三句串說興甲兵
 以危士臣而與諸侯搆怨重在危士臣一句正見其
[025-25b]
 不保民而功不至於百姓處 曰然後快於心與又
 是挑動他不忍之心見得愛民之心亦所必有但為
 欲所蔽耳 註曰欲其以此而度之也蒙引謂此又
 是一重度了最是不可以此節為正解王請度之也
 蓋集註不過謂此節亦有度的意思其實此節度又
 非上節之度也 興兵搆怨是所以不合權度處朱
 子小註謂此便是不合權度處稍差若謂此亦是不
[025-26a]
 合權度處便不差是即蒙引所謂又是一重度也
王之所大欲節 張彦陵曰孟子亦知王之大欲不在
 肥甘五者只借此以形出他好大喜功之心 又曰
 王之諸臣二句似冷實是輕覻齊王口氣盡在廷之
 臣不過頥指氣使供耳目口體之人耳可謂齊無人
 焉
若是其甚與節 董思白曰鄒敢與楚戰便見鄒有不
 自量之意分明道著齊王倒轉便不是 方千里者
 九只是大槩說新安陳氏以九國實之不是然則宋
[025-26b]
 中山豈與秦楚同為千里耶
今王發政施仁節 張彦陵曰此節承上反本来發政
 所以施仁串說四欲字正與大欲欲字相應要見得
 合天下之欲為欲方是大欲此只就士農商旅心上
 說至孰能禦方說他歸附 唐士雅曰發政施仁即
 從愛牛不忍之心發出士農商旅皆来歸者即運掌
 保四海之意 發政制産皆本仁心来但發政施仁
[025-27a]
 句施仁二字頗輕蓋本於仁心而發政以施其仁也
 不可即以白文仁字為主翼註不是又兩個反其本
 只指發政制産但發政制産則又從仁心上出來耳
 言發政制産則不必言仁心而仁心自在其中矣
吾惽不能進於是矣節 徐儆弦曰孟子畧道㡬句便
 能使王笑又能使王悅又道㡬句王却笑而不言又
 道㡬句王即云吾惽不能進是皆精神鼓舞處亦一
 篇中之機闗也
無恒産而有恒心者節 張彦陵曰此節雖有士與民
[025-27b]
 兩様只重民上下言無恒産之弊至於罔民可見士
 既不可多得而民又至於易犯刑此恒産所以不可
 不制也罔民二字又打動他不忍之心 析疑鄧定
 宇曰人之有恒心者有所顧忌檢束是有所不為失
 其恒心則無所檢若無所檢則無所不為矣 又析
 疑曰因無恒心許多曲折非全無也 張彦陵曰放
 辟邪侈便是無所不為無兩層
[025-28a]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節 張彦陵曰此節制字重看有
 區畫分授周詳意思在必使字貫下四句合看纔見
 制産之妙
今也制民之産節 張彦陵曰按明君制民之産今也
 制民之産其制産未嘗不相同也然從救死不贍看
 来此非百畝之田之制也因其所制之産而立為厚
 斂之法耳名為制産民且為産所累矣安得謂之恒
 産 又曰恒心只是一個虚而言之則曰善實而言
 之則曰禮義又曰禮義要對放辟邪侈說
[025-28b]
五畝之宅節 張彦陵曰五畝節正是制民恒産之法
 五畝百畝蠶桑雞彘是一定之制其區畫之妙全在
 樹畜以時勿失勿奪上可以衣帛食肉正與仰足以
 事父母應可以無飢正與俯足以畜妻子應庠序一
 段正與驅而之善民從之也輕應所謂有恒産者有
 恒心也老老幼幼各得其所此等作用俱從不忍一
 念區畫出来所謂仁術也 翼註曰五畝之宅専重
[025-29a]
 制産邊而謹庠序之教特帶言以應上恒心耳與告
 梁王不同
 附張侗初雍訓曰孟子打動人都在本心上透入不
 忍觳觫即所謂乍見孺子入井之一念也這謂之仁
 然不忍孺子入井畢竟當下千思萬想要尋個方法
 去救他決不孟浪就過了只此便是個術此術就不
 忍入井一念合幷来的不忍觳觫以羊易牛也就從
 不忍一念合幷来的直捷發生處自有一個神明區
 畫這謂之術若說箇羊小牛大此是愚人在牛羊上
[025-29b]
 起見不根天性發生這就是納交要譽惡其聲念頭
 了所謂術者非委曲周旋轉移計較之謂也孟子曰
 徳慧術知有此徳慧自然有此術智有一種真念頭
 便有一種真妙用莫為而為莫致而致連齊王自已
 也不覺 又曰齊王不忍若在牛羊上起見便埋没
 了本心夷子厚葬其親若在葬埋上起見便抺殺個
 仁孝因葬埋有厚便有個薄来對他此皆從禮制既
[025-30a]
 備後較量厚薄也與本心何干且追遡當初沒有禮
 制的時節而掩之一念却是何念因此而起葬埋則
 葬埋原已屬厚道矣墨者以薄道矯之只在太厚上
 生分别也夷子一向為厚薄之說所狃却忘了本心
 今把本心喚起来但憮然曰命之矣識得本心稱家
 有無薄亦是厚不識得本心金棺石槨厚亦是薄
 指出此兩段見術不是人為的術道不是人為的道
 大抵道術人各一見如管商老莊孫吳只因原頭差
 别耳孟子一生單提不嗜殺人救當日好殺之君單
[025-30b]
 提正人心破個邪說詖行所以為大有功於聖人聖
 人先知先覺只是要人識認本心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