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明夢餘録卷二十三
吏部左侍郎孫承澤撰
内閣一
大學士直舍所謂内閣也在午門内東南隅外門西向
閣南向入門一小坊上懸聖諭過坊即閣也初制規模
甚狹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淵閣中一間恭設
孔聖暨四配像旁四間各相間隔而開户於南以為閣
[023-1b]
臣辦事之所閣東誥敕房裝為小樓以貯書籍閣西制
敕房南面隙地添造捲棚三間以處各官書辦而閣制
始備其職掌入内閣預機務出納帝命率遵祖憲奉陳
規誨獻告謨猷㸃簡題奏擬議批答以備顧問平庶政
不得專制九卿事九卿奏事亦不得相闗白凡上所下
一曰詔二曰誥三曰制四曰敕五曰冊文六曰諭七曰
書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凡下所上一曰題二曰奏啓
三曰表箋四曰講章五曰書狀六曰文冊七曰揭帖八
[023-2a]
曰㑹議九曰露布十曰譯皆審署而調劑焉平允乃行
之凡東宫出閣講讀領其事叙其官而授之職掌凡修
實録史志諸書充總裁官寔録成呈上焚其草禁中凡
宗室請名請封及諸臣請諡並擬上焉凡圖書繕冩讐
較皆課而察之凡郊祀廵狩親征扈行凡累朝御筆實
録寶訓玉牒之副古今書皆籍而藏之凡㑹敕稽其由
狀而叙述上請焉凡禮部㑹試廷試貢生國子生月課
歳貢生廷試譯館譯生皆總領之其屬制敕房書辦制
[023-2b]
敕詔㫖誥命冊表寳文玉牒講章碑碣題奏揭帖一應
機宻文書及王府敕符底簿誥敕房書辦文官誥敕番
譯敕書並譯書揭帖紀功勘合皆稽按典故起草進呈
若漏洩稽緩遺失妄誤皆有罰凡入内閣曰直文淵閣
官至三殿二閣二坊大學士無入内閣者不得與機務
雖編修贊善等官有入内閣者亦得預機務
閣門聖諭
機宻重地一應官員閑雜人等不許擅入違者治
[023-3a]
罪不饒
宣德御製箴廷有司言自周則然後世襲用愈宻
而重䇿命所出講學所資幾務之嚴于度于咨代
有賢哲愽聞明識克勵翼之用光厥職咨爾儒臣
朝夕左右必端乃志必慎乃守啟沃之言惟義與
仁堯舜之道鄒孟以陳詞尚典實浮薄是戒謀議
所屬出毖乎外心存大公罔役於私昔人四禁汝
惟勵之獻納論思以匡以益以匹前休欽哉無斁
[023-3b]
文淵閣落成駕幸視謝表具官臣楊榮等兹者欽
蒙聖駕臨幸文淵閣周視臣等寓直之所特頒恩
命增益室宇兼賜飲饌器用周悉備至聖恩廣大
感戴惟深謹上表稱謝者臣等誠懽誠忭稽首頓
首上言伏以日月光華當大聖龍興之運車書混
一正文明天啟之時鑾御幸臨儒紳遭遇恭惟皇
帝陛下聖神天錫剛健日新典章法度之𢎞脩功
成理定華夏蠻貊之率俾近説逺來萬幾餘閒怡
[023-4a]
神稽古六龍捧御寵顧延英上深軫於天心頫垂
矜於寒士廣其室宇遂凉燠之攸宜給以饔飱兼
什器之咸備凡百所用靡一弗周同乾坤覆載之
恩踰父母生成之賜是皆皇上聖仁廣大明睿照
臨溥德澤於萬方施由侍從昭禮文於千載高出
古今所以致海宇之雍熙所以隆皇圖於永久臣
等深慚末學幸際明時被沐恩榮匪名言之可罄
䇿勵駑鈍豈報效之敢忘端秉寅誠恭陳申謝龍
[023-4b]
翔鳯翥瞻五彩於中天春育海涵祝萬年之聖夀
列輔起家考
洪武九年先置中書省十五年始置殿閣胡惟庸
以上俱中書省
李善長 徐逹俱翊運/勲佐
汪廣洋令史/ 胡惟庸寕國縣/知縣
吳沉待制/ 吳伯宗禮部員外名/祐以字行
宋訥助教/ 劉仲質宜春縣/訓導
[023-5a]
朱善豐城縣/訓導
按十五年徵耆儒鮑恂全思誠余詮張紳張長年
詣闕俱命授文華殿大學士固辭僅列銜未入閣
故不載
永樂七人
解縉中書庶/吉士 黄淮中書/
胡廣修撰/ 楊榮編修/
楊士竒吳府審理名/寓以字行 金幼孜給事中名/善以字行
[023-5b]
胡儼華亭縣教/諭鄉科
洪熙五人
楊榮見前/ 黄淮見前/
楊士竒見前/ 金幼孜見前/
權謹樂安縣/知縣
宣德五人
楊榮見前/ 金幼孜見前/
楊溥編修/ 張瑛寜州/訓導
[023-6a]
陳山奉化縣教/諭鄉科
正統八人
楊榮見前/ 楊溥見前/
陳循修撰/ 曹鼐修撰/
馬愉修撰/ 苖衷編修/
髙穀庶吉/士 張益庶吉/士
景泰九人
陳循見前/ 髙穀見前/
[023-6b]
彭時修撰/ 商輅修撰/
俞綱郕府/審理 江淵編修/
王一寜吏部/主事 蕭鎡編修/
王文御史/
天順八人
彭時見前/ 徐有貞庶吉/士
許彬庶吉/士 薛瑄御史/
李賢吏部/主事 呂原編修/
[023-7a]
岳正編修/ 陳文編修/
成化十人
彭時見前/ 李賢見前/
陳文見前/ 商輅見前/
萬安庶吉/士 劉定之編修/
劉珝庶吉/士 劉吉庶吉/士
彭華庶吉/士 尹直庶吉/士
𢎞治六人
[023-7b]
劉吉見前/ 徐溥編修/
劉健庶吉/士 邱濬庶吉/士
李東陽庶吉/士 謝遷修撰/
正德十四人
李東陽見前/ 謝遷見前/
焦芳庶吉/士 王鏊編修/
楊廷和庶吉/士 劉宇上海縣/知縣
曹元工部/主事 劉忠庶吉/士
[023-8a]
梁儲庶吉/士 費宏修撰/
靳貴編修/ 楊一淸中書/
蔣冕庶吉/士 毛紀庶吉/士
嘉靖二十七人
楊廷和見前/ 費宏見前/
蔣冕見前/ 毛紀見前/
楊一淸見前/ 謝遷見前/
袁宗臯輿府長史𢎞/治庚戌進士 石瑶庶吉/士
[023-8b]
賈詠庶吉/士 翟鑾庶吉/士
張孚敬南刑部主/事原名璁 桂蕚丹徒縣/知縣
方獻夫庶吉/士 李時庶吉/士
夏言行人/ 顧鼎臣修撰/
嚴嵩庶吉/士 許讚大名府/推官
張璧庶吉/士 張治庶吉/士
李夲庶吉/士 徐階編修/
袁煒編修/ 嚴訥庶吉/士
[023-9a]
李春芳修撰/ 郭朴編修/
高拱庶吉/士
隆慶八人
徐階見前/ 李春芳見前/
高拱見前/ 陳以勤庶吉/士
張居正庶吉/士 趙貞吉庶吉/士
殷士儋庶吉/士 髙儀庶吉/士
萬歴二十人
[023-9b]
張居正見前/ 吕調陽編修/
馬自強庶吉/士 張四維庶吉/士
余有丁編修/ 申時行修撰/
王錫爵編修/ 許國庶吉/士
王家屏庶吉/士 陳于陛庶吉/士
趙志臯編修/ 張位庶吉/士
沈一貫庶吉/士 朱賡庶吉/士
沈鯉庶吉/士 于慎行庶吉/士
[023-10a]
李廷機編修/ 葉向髙庶吉/士
吳道南編修/ 方從哲庶吉/士
泰昌三人
方從哲見前/ 劉一燝庶吉/士
韓爌庶吉/士
天啟二十一人
方從哲見前/ 劉一燝見前/
韓爌見前/ 葉向髙見前/
[023-10b]
何宗彦庶吉/士 孫承宗編修/
沈㴶庶吉/士 孫如游庶吉/士
史繼偕庶吉/士 周如磐庶吉/士
丁紹軾庶吉/士 朱國禎庶吉/士
朱國祚修撰/ 朱延禧庶吉/士
魏廣㣲庶吉/士 馮銓庶吉/士
顧秉謙庶吉/士 黄立極庶吉/士
張瑞圖編修/ 李國庶吉/士
[023-11a]
施鳯來編修/
崇禎五十人
韓爌見前/ 孫承宗見前/
黄立極見前/ 張瑞圖見前/
李國見前/ 施鳯來見前/
來宗道庶吉/士 楊景成庶吉/士
李標庶吉/士 劉鴻訓庶吉/士
周道登庶吉/士 錢龍錫庶吉/士
[023-11b]
成基命庶吉士字靖/之以字行 周延儒修撰/
何如寵庶吉/士 錢象坤庶吉/士
溫體仁庶吉/士 呉宗逹編修/
鄭以偉庶吉/士 徐光啓庶吉/士
錢士升修撰/ 王應熊庶吉/士
何吾騶庶吉/士 文震盂修撰/
張至發知縣/ 林釬編修/
孔貞運編修/ 黄士俊修撰/
[023-12a]
賀逢聖編修/ 傅冠編修/
劉宇亮庶吉/士 薛國觀推官/
楊嗣昌教授/ 程國祥知縣/
方逢年編修/ 蔡國用中書/
范復粹推官/ 姚明恭庶吉/士
張四知庶吉/士 魏炤乘知縣/
謝陞知縣/ 陳演庶吉/士
蒋德璟庶吉/士 黄景昉庶吉/士
[023-12b]
吳甡知縣/ 魏藻德修撰/
李建泰庶吉/士 方岳貢主事/
范景文推官/ 邱瑜庶吉/士
文淵典故
洪武元年改中書省左右相國為左右丞相左右
丞各一人叅知政事二人以宣國公李善長為左
丞相兼少師統六部事三年召山西叅政楊憲為
右丞相陜西叅政汪廣洋為左丞已善長封韓國
[023-13a]
公進太師廣洋封護軍忠勤伯後以胡惟庸敗善
長等皆坐累上御奉天殿敕文武羣臣言自古三
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而亡漢唐宋因
之雖有賢相然多小人專權亂政自今罷相設五
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分理天下庶務彼
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不許
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者文武羣臣即時劾奏
處以重刑命翰林春坊官入看詳諸司奏啟平駁
[023-13b]
之平允則列名封進署曰翰林院兼平駁諸司文
章某官某進其時召耆儒鮑恂張長年俞銓至命
為文華殿大學士三人辭不就而命吏部尚書邵
質檢討呉伯宗為華蓋武英殿大學士翰林學士
宋訥典籍呉沉為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皆侍左右
備顧問然不得平章軍國事永樂入踐極始開内
閣於東角門簡翰林待詔解縉為侍讀中書舍人
黄淮王府審理楊士竒為編修進修撰胡廣為侍
[023-14a]
講編修楊榮為修撰户科給事中金幼孜桐城縣
知縣胡儼為檢討入直文淵閣諸六部大政咸共
平章秩五品而恩禮賜賚與尚書等至洪熙初設
謹身殿大學士旣又建𢎞文閣諭大臣曰卿等各
有職務朕欲得學行端謹老儒數人日侍燕閑備
顧問可咨訪以聞楊士竒等以翰林侍講王進蘇
州儒士陳繼對命學士傳㫖繼授五經博士掌閣
事進佐之尚書蹇義舉學録楊敬訓導何澄敦實
[023-14b]
即授敬編修澄給事中皆直𢎞文閣於是華蓋謹
身武英三殿及文淵閣東閣俱有大學士
永樂初建内閣於東閣門内以解縉等七人在閣
辦事以備顧問永樂之世楊士竒楊榮官止五品
是時尚沿國初之舊至仁宗朝陞士竒為禮部侍
郎尋加少保轉少傅兼華蓋殿大學士榮為太常
卿進太子少傅兼謹身殿學士溥為太常卿兼翰
林學士蓋以東宫舊恩非例也後楊榮陞尚書授
[023-15a]
以工部蓋不欲以兼官壓六卿之上楊溥丁憂起
復不入閣宣德間以九年考滿陞禮部尚書至英
宗時復命入閣故宣德以前内閣與外九卿為平
交執禮持法不相顧忌宣德以後三楊眷重漸柄
朝政英宗以九歳登極凡事啟太后太后避專令
内閣議行此内閣票㫖之所由始也及楊榮卒於
正統五年楊士竒卒於正統九年楊溥卒於正統
十一年則漸改於其舊及景泰易儲之後雖天子
[023-15b]
亦藉内閣以為已用但其官品如蕭鎡江淵許彬
王一寧商輅等皆不脱學士之銜天順初李賢始
以兵部侍郎陞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入閣薛瑄
由大理卿陞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成化𢎞
治多由侍郎陞尚書入閣若先陞尚書則無入閣
之命至正德初劉瑾以其私人焦芳吏部尚書入
閣蓋以外寮之首而入主中秘之權至張孚敬張
居正則直以相體自尊危坐諸卿之上而名委之
[023-16a]
然兩文忠雖好高不懼絶利一源乃其具美
閣員初無定額洪武初呉伯宗以武英殿大學士
復為翰林院檢討永樂初王文忠以庻吉士入翰
林未幾召同王直入内閣書機宜奏疏五年陞脩
撰十四年進侍講入閣在先授官在後嗣後始以
翰林院銜直文淵閣然惟胡文穆靖修撰楊文敏
榮編修彭文憲時商文毅輅以修撰其他黄文簡
淮以中書舍人楊文貞士竒以齊王府審理副陳
[023-16b]
汝静敬宗張子玉瑛以鄉舉金文靖幼孜以給事
中胡若思儼以桐城知縣俞綱以審理權謹以光
禄署丞徐武功有貞以都御史李文逹賢以主事
王毅愍文薛文淸瑄以御史髙文義穀以中書舍
人劉宇曹元以知縣袁榮襄宗臯以長史楊文襄
一淸以總督張文忠璁方獻夫桂蕚二文襄霍文
敏韜以主事席文襄書以户侍許文簡讚以吏書
夏文愍言以給事中皆不由館選自兹㑹推内閣
[023-17a]
冢宰掌院必列名至崇禎朝遂定為故事毎次枚
卜必内外兼推
初設内閣楊文貞士竒歴二十三年官止五品後
加至少師止兼兵部尚書華蓋殿三官時蹇忠定
義以少師為冢宰朝廷不欲文貞班居其上以存
冢宰之體也陳芳洲循雖兼五官亦止户部尚書
後李文達賢以吏侍領吏部尚書而彭文憲時商
文毅輅萬安相繼領吏部尚書自後遂為首輔故
[023-17b]
事
内閣外出者永樂中解縉為廣西叅議胡儼為國
子祭酒宣德中張瑛陳山以干請諸司改瑛為南
禮部山專教内書堂景泰中江淵出為工部尚書
俞綱出佐兵部許彬出為陜西叅議徐有貞出為
福建叅政天順中岳正謫為欽州同知後復官止
於翰林供事皆不復再入
預閣務不居其職者蹇義以吏書夏原吉以户書
[023-18a]
朝夕備顧問擬㫖然不與閣職
以他官兼大學士者如楊士竒以禮侍兼華蓋金
㓜孜以户侍兼武英陳山以户侍兼謹身張瑛以
禮侍兼華蓋黄淮以通政使兼武英楊榮以太常
卿兼文淵徐有貞以武功伯兼華蓋
殿閣大學士自相兼者如陳循以華蓋兼文淵高
穀王文以謹身兼東閣胡廣楊榮金幼孜以文淵
兼翰林院學士其内閣諸殿次第自正統間始定
[023-18b]
其兼銜次第自天順間始定然或以所兼保傅為
等級或以部分為後先如楊榮以太子少傅謹身
位少保黄淮武英下陳山無兼官以謹身位少保
黄淮太子少保金幼孜武英下少保黄淮太子少
保金幼孜以户部尚書位少傅兵部楊士竒下金
幼孜又以户部楊溥無兼官以禮部位工部楊榮
下王文以少保吏部位户部陳循工部高穀少保
太子太傅下皆取所兼保傅為次序也張瑛以禮
[023-19a]
部華蓋殿位户部謹身陳山下此則以部分為次
序也
内閣之職同於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擬而不身
出與事如高公拱之兼掌吏部趙公貞吉之兼掌
都察院孫公承宗兼掌兵部俱出而啓事入而調
㫖然惟高為首相二公皆非也事寄雖重然猶判
然兩署獨天順間命徐公有貞考察方面嘉靖間
命李公夲分别尚書至大小九卿去留張公璁奉
[023-19b]
敕肅淸百寮韓公爌分别逆黨則政自閣出矣然
張公權掌都察院事李公因冢宰李公黙得罪去
亦未可全謂之政出於閣也政出於閣者獨前武
功與後韓蒲州
内閣出為六卿者皆不帶閣銜即出將如楊公一
淸自家起改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督三邊奉詔
而出閲九邊如翟公鑾亦改兵部尚書兼右都御
史唯華蓋殿大學士張公瑛以原官掌南京吏部
[023-20a]
然詘之也文淵閣大學士孫公承宗則亦以原官
督理遼薊津登軍務自邊累官至少師中極殿則
出將入相者夲朝惟中山高陽二公而已然中山
帶相銜而實不與機務則又似髙陽獨也
文淵閣未有言掌者徐武功有貞以勲臣領之遂
改為掌文淵閣王世貞譏之以謂文淵閣不可掌
也吏部左侍郎李賢為夲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掌文淵閣事則又不止武功也又考解大紳縉入
[023-20b]
閣居七人之首其繫銜亦曰掌文淵閣事則又不
始於武功也經筵大典初惟勲臣一人知之至李
文逹賢始與勲臣並列至同知經筵閣臣亦不盡
與如景泰初江淵商輅與陳循髙穀同在内閣陳
髙二人同知經筵而江商二人止稱兼經筵官
票擬事有闗兩部者必明標之三部以上始曰該
部至天啟而後無人知此典故矣毎有一部而亦
稱該部
[023-21a]
凡事有兩罪應處始曰從重如一事自有正議何
曰從重高新鄭毎以此戒同列
票㫖稱卿隆萬間惟二品得之而中亦有不能得
者天啓中凡腰犀者盡卿之考天順間祭酒呉節
以滿九年加從三品俸又三年以老請上曰國學
師傅正須老成卿宜懋稱無懇辭是四品而三品
亦卿矣朝廷優其人則稱之原無定例也
閣中有文淵閣印章玉箸篆凡封進詔草題奏揭
[023-21b]
帖用之不得下諸司即下諸司以翰林院印行諸
司行内閣亦止稱翰林院
凡内閣題夲用小揭帖楷書斜摺其夲僉官銜則
發科抄行止稱臣某則不送科發抄
禁宻文書一小匣在几上鑰之而不合大學士暮
出鑰其門匙懸門上恐禁中不時有宣索也舊規
不得舉火皆出食於外宣德時始令置厨庖㑹食
中堂
[023-22a]
舊制輔臣在直辰入申出率以為常崇禎壬申後
必二鼔始出及己卯後遂至四鼓始出間有徹夜
者周宜興至始議輪一人宿精㣲科候傳票精㣲
科九間在午門外西廡其南兵科直房也
舊制紅夲到閣首輔票擬餘唯諾而已崇禎中御
史倪元珙疏請分票其後夲下即令中書分之首
輔之權雖稍分然水火之端啓而中書之弊種種
矣
[023-22b]
孫高陽承宗曰閣體重首輔其圖事揆䇿主之首
輔當予陪末綴毎見上傳首輔主裁語不及次首
輔即賢次輔以下豈無一得當上或間與首輔相
參差而兩意各主朝士之從意者隨分蓋自古分
合之議竟與國運相隨也
王司寇世貞曰閣臣於體至貴倨也視百司乃無
重相壓何以相稱焉其喜怒借上意故上不嫌逼
也威福間已意故下屏息也創自由六曹故難不
[023-23a]
與也裁取以詔行故衆無敢訾也賢者當之不見
跡而治不肖者當之不及敗而亂此在人王擇矣
孫髙陽承宗曰朝廷生殺予奪之權閣臣不顯操
而賢者得君以行其公遂能任生殺予奪而天下
治不肖者得君以行其私亦能竊生殺予奪而天
下亂故閣臣不必有其權而有其任
何良俊曰唐宋設官並置三省三省皆宰相也一
曰中書省二曰門下省三曰尚書省中書省則置
[023-23b]
中書令而中書侍郎左丞右丞左右司郎中中書
舍人皆其屬也門下省則古唐虞納言之官今之
通政司是也省中則置僕射侍中門下侍郎中常
侍武騎常侍㪚騎常侍給事中皆其屬也尚書省
則置尚書而六曹皆設於部其屬則選部考功儀
部駕部金部倉部比部虞衡水部之類皆設郎中
員外郎是也凡朝廷有大政令則由門下省奏上
發中書省看詳仍發門下省下尚書省施行故尚
[023-24a]
書拜相則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是也當時政
體互相鈐轄事權常分使門下尚書二省堅持官
守不相阿縱則宰相之權初亦甚輕但看詳由於
中書則主張庶事皆由其手其權安得不日漸隆
重哉故唐宋時即有宰相如元載盧杞秦檜賈似
道者蓋由此也近時各部之事皆聽命於閣下所
不待言雖選曹有員缺亦送揭與閣然後注選此
不知胡汪當國時有此事否夫威權日盛則謗議
[023-24b]
日積謗議日積則禍患日深故自世宗以來宰相
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
于文定慎行曰漢唐以來宰相之任往往起家郡
邑未有以文學侍從不出禁門而進宅揆任天下
之重者漢宣以蕭望之才任宰相欲試以政事乃
從少府左遷為馮翊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故
試之於三輔此人主任相之法也許衡因論阿哈
瑪特之奸請解機務元世祖命舉一人自代衡曰用
[023-25a]
人天子之大柄臣下汎論其賢否則可若授之以
位則斷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漸此相臣
事主之法也
先正模範
票擬宜密
大學士劉健疏臣等仰見皇上委任腹心慎重機
務開决壅蔽防閑漏泄之意易曰君不密則失臣
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宻則害成正為此也臣等
[023-25b]
俱以庸駑謬承簡任輔導無狀尸素有年聖諭下
臨捫心知感竊惟内閣之職所以承德弼違獻可
替否輔佐朝廷裁决政務與百司庶府職掌不同
中間事情誠為秘密在祖宗朝凡有諮訪論議或
親臨幸或召見便殿或奉天門或左順門屏開左
右造膝面諭以為常制臣等不暇逺引且如宣宗
章皇帝屢幸内閣御座所在至今臣等不敢中坐
英宗睿皇帝視朝將罷不時面召李賢憲宗純皇
[023-26a]
帝亦常召李賢陳文彭時或遣司禮監太監如牛
玉懷恩一二人到閣計議上有密㫖則用御前之
寶封示下有章疏則用文淵閣印封進直至御前
開拆此臣等耳聞目見者也因循至今事體漸異
朝叅講讀之外不得復奉天顔雖司禮監太監亦
少至内閣朝廷有命令必傳之太監太監傳之管
文書官管文書官方傳至臣内閣有陳説必逹之
管文書官管文書官達之太監太監乃達至御前
[023-26b]
至於謄冩之職例委制敕房中書一二人臣等雖
時常戒飭而經歴太多耳目太廣豈能保無漏泄
宜有如皇上所諭者臣等自當滌慮省躬盡忠補
過以副聖心但内閣文書多係機密凡事闗得失
利病職在輔導不敢阿順緘黙未免有所陳奏縁
臣等不習楷書字畫鈍拙恐不能一一自寫除事
理重大者自行書寫封進以聽聖裁其餘仍乞容
令中書代寫臣等亦當申嚴戒飭勿致漏泄皇上
[023-27a]
若有諮議仍乞照祖宗故事或召臣等面諭或親
賜御批數字封下或遣太監密傳聖意使臣等有
所遵奉庶情得通達事無漏泄實為便益
代言不易
大學士張孚敬疏兹者内閣員缺臣已上請簡命
節行足以報主道義可以服人者以為首臣以表
百僚實以内閣之官居密勿之地任代言之責有
難勝任故也臣連日思維又有不能自已於言者
[023-27b]
敢復冐昧上請惟聖明垂察焉臣伏讀聖訓内一
欵云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
自秦始立丞相不踵旋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
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
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
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
之所以穩當至太宗皇帝始設内閣臣謹按太宗
皇帝實録永樂二年九月上御右順門召翰林學
[023-28a]
士解縉侍讀黄淮胡廣胡儼侍講楊榮楊士奇金
幼孜諭之曰朕即位以來爾七人朝夕相與共事
鮮離左右朕嘉爾等恭愼不懈故在宫中亦屢言
之然恒情保初易保終難朕固當存於心爾等亦
宜謹始如終庶幾君臣保全之美縉等叩頭言陛
下不以臣等淺陋過垂信任敢不勉勵圖報上喜
皆賜五品公服按此太宗皇帝時内閣止設翰林
學士及講讀編修等官備顧問而已及宣宗皇帝
[023-28b]
朝楊榮楊士奇等始專任之有代言擬㫖之責其
官漸加至尚書師保後不復變也夫内閣有聲者
稱三楊而已後楊榮曾孫業坐事抄没家資鉅萬
况其他乎故内閣設官太宗之時用之固未甞不
善及夫加以代言擬㫖之責且任使多非其人遂
至犯贓壞事臣歴數從來内閣之官鮮有能善終
者蓋密勿之地易生嫌疑代言之責易招議論甚
非君臣相保之道也古人謂人君勞於求賢而逸
[023-29a]
於得人茍所得非其人焉反致君勞而實無益於
國矣臣切惟人君之德莫大於明仁武仰惟皇上
聖神邁古帝王三者之德無一不備誠無假於代
言之官者也伏乞體念祖宗之制宜有所處或下
廷臣集議以建國家久安長治之策以全君臣始
終相保之道臣不勝恐懼願望之至
任用宜擇
大學士張孚敬疏臣伏讀聖諭朕思民間疾苦情
[023-29b]
狀或未盡知則匹夫匹婦猶有不被其澤於此見
我皇上真存心天下加志窮民者也夫有君有臣
然後政舉今上有是君臣恐下無是臣也昔伊尹
以天下為己任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
舜之澤者若已推而納之溝中惟成湯能用伊尹
故伊尹能相成湯夫人君以論相為職宰相以正
君為功伊尹不可得而見矣唐楊綰清儉簡素代
宗相之制下之日朝野相賀郭子儀方宴客聞之
[023-30a]
減坐中聲樂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幹騶從甚盛即
日聞之止存十騎中丞崔寛第舍宏侈亟毁之宋
秦檜隂險深阻誣䧟善類結納内侍伺上動静髙
宗相之祖父孫三世皆領史職開門受賂富敵於
國外國珍寶死猶及門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
其頑鈍無耻者率為之用卒致外裔内横禍延國
祚二宗任相得失明騐如此况皇上有堯舜知人
之明而欲民被堯舜之澤者乎我太祖髙皇帝懲
[023-30b]
前代宰相專權不復設立而今之内閣猶其職也
皇上責以調元贊化可謂得任輔相之道矣臣不
知其宜何如為人也今之部院諸臣有志者難行
無志者聽令是部院乃為内閣之府庫矣今之監
司苞苴公行稱為常例簠簋不飭恬然成風是監
司又爲部院之府庫矣撫字心勞指為拙政善事
上官率與薦名是郡縣又為監司之府庫矣司馬
光曰天之生財止有此數不在官則在民今在官
[023-31a]
者恒多矣如之何民不窮且盗也夫人君之尊如
天明日月也威雷霆也近者皇上畏天修省責臣
下自陳待命之日莫不震疊既而無毁無譽黜陟
不聞旅進旅退幽明無别臣恐上下雷同非國家
之福也孔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今之事君
者其不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者鮮矣夫營巢養
子禽獸皆然不敬君事何以别乎孟軻氏告齊君
曰王欲行王政則盍反其夲矣臣切惟皇上宣德
[023-31b]
流化必自近始近必自内閣始夫人君用人固未
嘗借才於異代者也今内閣擇其人焉責之以擇
九卿九卿擇其人焉各責之以擇監司監司擇其
人焉各責之以擇守令守令親民者也守令得人
斯匹夫匹婦莫不被其澤矣不然則上下交征掊
克在位皇上雖有憂民之心而澤民之政為遏絶
如之何其可也
行政事宜
[023-32a]
大學士髙拱疏一祖宗舊規御門聽政凡各衙門
奏事俱是玉音親答以見政令出自主上臣下不
敢預也隆慶初閣臣擬令代答以致人心生玩甚
非事體昨皇上於勸進時荷蒙諭答天語莊嚴玉
音清亮諸臣無不忭仰當日即傳徧京城小民亦
無不懽悦則其所闗係可知也若臨朝時不一親
答臣下必以為上不省理政令皆出他人之口豈
不觧體合無今後令司禮監毎日將該衙門應奏
[023-32b]
事件開一小揭帖明寫某件不該答某件該答某
件該某衙門知道及是知道了之類皇上御門時
收入䄂中待各官奏事取出一覽照件親答至臨
時裁决如朝官數少奏請查究則答曰着該衙門
查㸃其紏奏失儀者重則錦衣衛挐了次則法司
提了問輕則饒他亦須親答如此則政令自然精
彩可以繫屬人心伏乞聖裁
一祖宗舊規視朝回宮之後即奏事一次至申時
[023-33a]
又奏一次内侍官先設御案請上文書即退出門
外待御覽畢發内閣擬票此其常也至隆慶初年
不知何故不設覽夲御案司禮監官奏文書先帝
止接在手中畧覽一二亦有全不覽者夫人君乃
天下之主若不用心詳覽章奏則天下事務何由
得知中間如有奸詭欺罔情弊何以照察今後乞
命該監官查復舊規將内外一應章奏除通政司
民夲外其餘盡數呈覽覽畢送票票後再行呈覽
[023-33b]
果係停當然後發行庶下情得通奸弊可弭而皇
上亦得以通曉天下之事臣等又思各衙門題奏
甚多難以通篇逐句細覽其中自有節要之法如
各衙門題覆除前一段係原夲之詞不必詳覽其
擬議處分全在案呈到部以後一段乞命該監官
毎日將各夲案呈到部去處夾一小紅紙籖皇上
就從此覽起則其中情理及議處當與不當自然
明白至於科道及各衙門條陳論劾夲章則又須
[023-34a]
全覽乃得其情伏乞聖裁
一事必面奏乃得盡其情理况皇上新政尤宜講
究天下之事始得周知伏望於毎二七日臨朝之
後一御文華殿令臣等隨入叩見有當奏者就便
陳奏無則叩頭而出此外若有𦂳急密切事情容
臣等不時請見其開講之時臣等皆日侍左右有
當奏者即於講後奏之如此則事得精詳情無壅
蔽不惟睿聰日啟亦且權不下移而諸司之奉行
[023-34b]
者當自謹畏不敢草率塞責矣伏乞聖裁
一事必議處停當乃可以有濟而服天下之心若
不經議處必有差錯國朝設内閣之官看詳章奏
擬㫖蓋所以議處也今後伏望皇上將一應章奏
俱發内閣看詳擬票上進若不當上意仍發内閣
再詳擬上若或有未經發擬自内批者容臣等執
奏明白方可施行庶事得停當而亦可免假借之
弊其推陞庶官及各項陳乞與凡一應雜夲近年
[023-35a]
以來司禮監徑行批出以其不費處分而可徑行
也然不知推陞不當還當駁正其或情事有欺詭
理法有違犯字語有乖錯者還當懲處且内閣係
看詳章奏之官而章奏乃有不至内閣者使該部
不覆則内閣全然不知豈不失職今後伏望皇上
命司禮監除民夲外其餘一應章奏俱發内閣看
詳庶事體歸一而奸弊亦無所逃矣伏乞聖裁
一凡官民夲辭其有理者自當行其無理者自當
[023-35b]
止其有奸欺情弊者自當懲治未有留中不出之
理且本既留中莫可稽考則不知果經御覽而留
之乎抑亦未經御覽而有留之者乎是示人以疑
也又或事係𦂳急密切而有留中者及至再陳豈
不有悞今後伏望皇上於凡一切夲辭盡行發下
倘有未下者容原具夲之人仍具原夲請乞明㫖
其通政司封進外來一應夲章毎當日將封進數
目開送該科備照倘有未下者科官奏討明白如
[023-36a]
此庶事無闗隔而亦可以逺内臣之嫌釋外臣之
惑其於治理所闗非細伏乞聖裁
治平要務
大學士張居正六事疏一省議論謂宜掃無用之
虛詞求躬行之實效欲為一事須審之於初務求
至當斷而行之如唐憲宗之討淮蔡百方沮之而
不揺欲用一人須愼之於始既得其人則信而任
之如魏文侯之用樂羊謗書盈篋而不動一切章
[023-36b]
奏務從簡切是非可否宜明白直陳毋得彼此推
諉徒託空言
一振紀綱謂情可順而不可狥法宜嚴而不宜猛
近來紀綱不肅模稜兩可謂之調停委曲遷就謂
之善處宜勅執法諸臣秉持公論振揚風紀刑賞
予奪一歸之公道政教號令必斷於宸𠂻以勵明
作之治
一重詔令近日朝廷詔㫖多廢格不行抄到各部
[023-37a]
概從停閣至於應勘應報奉㫖下地方官輒視為
故紙有一事而數十年不完者文卷既多沉埋干
證半登鬼録漏網孰問覆盆誰伸望勅下部院凡
奉㫖事務數日之内即行題覆其地方合行覆奏
要嚴立期限從實查覈吏部即以此科課其能否
一覈名實器必試而後知利鈍馬必駕而後知良
駑今用人則不然稱人之才不必試之以事任之
以事不必更考其成椎魯少文者以無用見譏大
[023-37b]
言無當者以虚聲竊譽倜儻伉直者以忤時難合
脂韋逢迎者以巧宦易容加以更調太繁遷轉太
速資格太拘毁譽失實或舍其職業出位是思或
條陳累牘而職守茫然願愼重名器愛惜爵賞用
人必考其終授人必求其當内外官三年六年考
吏部必實覈其稱職平常不稱職毋眩於愛憎毁
譽以臆為殿最
一固邦夲方今風俗侈靡蠧敝横生外之豪强兼
[023-38a]
併賦役不均詭寄逋欠偏累小民内之官府造作
侵欺冐破假公濟私損上刻下凡此耗財病民之
大者若求其害而去之何必索之窮困之民以自
耗國家之元氣乎前項催督御史事完宜令囬京
勿復再差其屯鹽各差亦當取回但責成撫按清
理可也如此則蠧害剗除民生甦而邦夲固矣
一飭武備今議者皆曰兵不多食不足將帥不得
人臣謂三者不足患也夫兵不患少而患弱今軍
[023-38b]
伍雖缺而糧籍具存若按籍清查隨宜募補着實
訓練何患無兵捐無用不急諸費併其財賦以撫
養戰士何患無財懸重賞以勸有功寛文法以伸
將權則忠勇之夫孰不思奮何患無將臣願皇上
先自治之圖屬任謀臣不求近功不忘逺畧選擇
邊吏團練鄉兵併守墩堡則無事可以守有事可
以戰矣臣又考之古禮祖宗故事俱有大閲之制
以習武事而戒不虞乞勅戎政大臣申嚴軍政間
[023-39a]
請聖駕親臨較閲一以試將官之能否一以觀軍
士之勇怯為磨勵勸懲亦轉弱為強之一機也疏
入上曰覽卿奏具見謀國忠猷該部院看議以聞
於是都御史王廷等及兵户二部各覈議覆奏上
令各如議遵行宗伯黄汝良稱張江陵此疏綜覈
信必振積年委靡之頺風新一代精明之神氣隆
慶萬歴間號太平實藉其謀國忠猷允稱救時賢
輔矣
[023-39b]
以去格主
大學士王家屏疏竊臣聞漢臣汲黯有云天子置
公卿輔弼之臣寜令從䛕承意陷主於不義乎且
已在其位縱不愛身柰辱朝廷何毎感斯言愓然
内省竊自幸遭遇皇上眀聖誠使朝政無缺帝德
罔愆即將順不為從䛕緘黙無嫌承意也乃頃來
九閽重閉五位深居宴安之毒是懷兢業之𠂻潛
替郊廟不享而仁孝之念疎堂陛不交而君臣之
[023-40a]
誼隔天災物異之警罔徹宸聰民生國計之憂不
闗聖慮皇上試省此心敬耶怠耶於治道得耶失
耶臣備員輔弼既不能婉導密規防君志未萌之
欲又不能明諍顯諫扶乾坤將壞之機曠職鰥官
久當退避所以逡廵未去徒以被恩髙厚毫髪靡
酬庶幾殫竭愚忠漸次匡正乃今數月之間請朝
講不報請元旦受賀不報請大計臨朝不報臣犬
馬㣲誠不能感回天意已見於此矣至於升儲大
[023-40b]
典九廟神靈共屬萬方想望惟殷即冊立之期或
可少待而豫敎之舉委宜蚤圖科臣所言未為差
謬皇上即惡其凟擾報罷足矣甚則罰俸足矣何
至降調外任乎㫖意一出逺近驚疑使道路之猜
議横生宮闈之䜛搆交作其於虧損聖德動揺國
夲非細故已也揭請寛宥未賜允俞且復遷怒申
救諸臣概加譴謫臣誠不忍明主蒙咈諫之誚清
朝有横施之罰部科罹無妄之罪宗社蓄不測之
[023-41a]
憂也循省虚庸終慙匡救若復依違保禄淟涊茍
容正汲黯所謂從䛕承意陷主不義貽辱朝廷者
耳死且有餘僇焉伏乞聖恩亟賜罷歸俾全晚節
第二疏頃因科臣劉獻可等疏請豫教蒙㫖降罰
臣不揣輕鄙冐昧封還意事係宮闈不宜盛怒以
損天親之愛言出臺省不宜峻斥以塞忠諫之門
乃為聖德慮為國體慮非為獻可一人也揭請寛
宥未蒙俞允方當退而補牘再瀝悃誠而科道諸
[023-41b]
臣申救獻可者若鍾羽正張棟陳尚象鄒德泳等
又已得罪兩日之内嚴㫖叠出或奪其俸或謫其
官方一㫖調南京又一㫖調外任方一㫖降邊方
雜職又一㫖削籍為民以至於孟養浩之廷杖一
百則更慘矣雷霆横擊風日凄陰凡舉朝士紳逺
方選吏見者無不喪氣聞者無不摧心誠不意聖
哲之君有此舉動平明之世有此景况而原其釁
端由起則自臣揭救獻可始是臣惜諤諤之一士
[023-42a]
而反累濟濟之羣英爭降罰之輕刑而反搆放逐
之重典善類之罪人清時之戾氣也用是自陳愚
戅疏乞罷歸庶幾感悟宸𠂻消融聖怒霎然開霽
赦宥諸臣使之復還舊官勉圖報稱則始雖因臣
咸累罹無妄之災終乃以過見原獲自新之路臣
雖退居壟畝尚可以一去謝諸臣耳何圖席藁累
日未奉處分詢之同官乃知為臣具揭伏奉聖㫖
謂臣希名不遂托疾故症臣聞言惶悚負罪彌深
[023-42b]
竊念名非臣之所希實非臣之敢棄臣所希者期
皇上為堯舜之主而臣為堯舜之臣此之謂名垂
千載有餘榮故足希也若犯顔色觸忌諱抗爭僨
事被譴罷歸此何名之可希乎必不希名将使臣
身處尊官家享厚禄主德愆違而莫之救正刑政
壞亂而罔克匡維此可謂不希名之臣矣而國家
將奚賴焉更使臣棄名不顧將逢迎為悦阿䛕取
容雖許敬宗李林甫之奸佞無不可為是九廟神
[023-43a]
靈所陰殛天下萬世所唾罵也不但得罪於劉獻
可鍾羽正諸臣而已豈當一日立於堯舜之朝哉
伏望皇上察臣戅愚夲為禍始將臣特賜罷免以
示首事之懲仍召還降謫諸臣以釋株連之累庶
善類無枉羣情不揺臣感戴生成環草難報
第三疏臣頃以救科臣致干聖怒兩疏乞罷未奉
允俞忽蒙聖諭邇年以來喜事小臣狂肆不道逞
臆激擾姑以薄罰卿為佐治見此要名不義之徒
[023-43b]
自宜調㫖厝處緩詞解諫却乃逕駁御批故激朕
怒甚失禮體及朕怒起卿又不忍受假疾具疏又
言求去朕想卿眞欲以此挾君廢政沽名逸卧豈
人臣之義哉且卿輔朕爕理贊襄佐治有年况今
國務多艱卿恝然髙卧其心可安乎卿既有疾准
暫假數日即入閣辦事欽此臣謹焚香叩頭祗領
訖伏念犬馬猶能報主葵藿亦克傾陽物類且然
况臣受皇上作養生成之大德十年講幄六年政
[023-44a]
府即天地父母未足比其恩慈雖粉骨碎身莫能
伸其報塞豈不知將順聖意鎭戢羣囂可以全君
臣喜起之休養中外和平之福而止以冊立一事
爭議數年矣在皇上欽定冊期已有確然不易之
信則小臣數生激擾殊無帖然聽命之恭聖諭謂
其喜事逞臆此誠諸臣之罪不可掩也幸蒙薄罰
臣但當委曲調停從容緩觧而封還御批致激聖
怒聖諭責臣甚失禮體此臣之罪臣亦不敢辭也
[023-44b]
但皇子於皇上父子之親也冊立與豫教典禮之
大也言渉至親不宜有怒事闗典禮不宜有怒臣
與諸臣但知為宗社大計慮以盡言為效忠而已
豈意其激皇上之怒哉使臣與諸臣預知皇上之
怒必不敢封還内降逞臆激擾而所以敢激聒敢
封還者正恃皇上之聖明無一言之不納皇上之
寛大無一物之不容也及今數日之内嚴㫖叠出
斥逐紛然臣乃始錯愕銷魂自恨以為忠非素蓄
[023-45a]
志未上通而謬襲引裾之跡期收補衮之功以致
一言不投萬事瓦裂譬之僨轅之犢不可復乘敗
羣之羊所宜亟斥自不能一日安於其位而豈敢
文言求去挾君廢政哉伏荷天言切責謂沽名逸
卧大非人臣之義所宜且温㫖慰留念贊襄有年
當以國務之艱為慮華衮斧鉞總屬皇恩雨露雪
霜何非至教惟是孤忠獨立之身抱下愚不移之
疾俯循深痼恐非數日之假可痊望乞生全寛以
[023-45b]
一朝之禠為幸
封還上諭
大學士王家屏疏今日文書官李相到閣蒙發下
御史傅光宅夲為撫鎭更調繁數事口傳聖意謂
近來吏部用人遷轉太頻欲行降敕宣諭隨蒙文
書官劉宣將下勅稿令臣等觀看臣等捧誦再三
仰見皇上留心吏治加意官材申久任責成之規
戒輕紛易更之擾誠不勝欽服第吏部之職名曰
[023-46a]
銓衡其資序一定之中亦不能無斟酌轉移之法
或才望特著或人地相宜彼此互更意存器使容
有不得不然者竊見吏部尚書陸光祖老成練逹
鯁介精嚴其一念進賢退不肖之心眞有孜孜汲
汲夙夜匪懈者但其綜覈太鋭故更置稍頻乃其
意則為公非為私任怨非任德也皇上即欲責使
愼重但於其回覆疏中出一嚴㫖彼自當愓然警
省將順不遑若頒降綸音特加戒諭不惟志意銷
[023-46b]
阻隳其任事之心將且體貎摧傷難居表率之地
其何以甄叙衆職而壓服人心也伏望皇上念係
大寮姑寛嚴督恕其既往之咎開其補過之門庶
幾崇重天言不至於褻玩保全國體共荷其優容
矣所有敕諭一道乞准停止
舉賢報効
大學士沈鯉疏臣往伏田間蒙非常知遇召以弓
旌而處之輔弼之地迄今四載無能有涓埃報効
[023-47a]
私心常用為憂已而求之古人則公叔文子之臣
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而孔子稱其為文臧武
仲知栁下惠之賢而不與立而孔子譏其竊位乃
知閣臣之所為盡職者不在乎自賢自能而在舉
天下之賢以為賢舉天下之能以為能而以人事
君然後為大不但以一身區區也臣等於是始交
相勸勉乃各以盈尺之幅摺為手簡納之懷䄂凡
有聞四方之賢者能者輙濡毫而識之用比於昔
[023-47b]
人之夾袋以備遺忘積之既久遂以盈幅方擬諏
吉齋沭具奏以聞用比於芹曝之獻尋又思臣等
各兩耳兩目爾今主上方且明四目達四聰豐蔀
幽隱無不畢照卷阿車馬無不具陳何需此道聽
塗説為乃遂削其牘而不敢奏而但請命於上敕
下該部及九卿科道各舉所知亦各務以人事君
如所舉而與臣等之所私擬者無不符合也則臣
等之言已行矣雖削牘可也或亦有意見稍殊大
[023-48a]
同小異則以相叅酌而補苴罅漏以共成斯舉亦
可也蓋臣等以一念之公心而付之舉朝之公論
夫是以不敢先亦不敢後也抑臣等之所以為此
者豈目前是為亦竊有深長之慮焉何以故為人
才長養之難也為遺大投艱之不易也為戡亂反
治之不可無人也故為是私憂過計也請一一熟
慮之聖神在御菁莪棫樸作人於三十四載之間
而後有雲蒸豹變如斯之盛向惟其用之不早而
[023-48b]
使之沉淪於山阿海澨蓬門蓽巷之中乃多化為
異物而不得其半臂之力今之存而未泯者十之
二三耳若更不及時賜環漸以澌滅於作飬人才
之謂何葢樹人猶樹木當種樹之初其殷勤撫摩
培灌者拱把柔條也何望之甚殷也豈既成叅天
之材而棄為溝中之斷乎亦殊覺前勞之可念矣
故臣等為是惜何言乎遺大投艱之不易也一榱
一桷可隨地而求之亦可以隨手而得之彼巍乎
[023-49a]
隆棟如今搆三殿之材者其安可驟得乎葢必其
險阻艱難無不閲歴而後能增益其德慧此在千
百中一二也故以為遺大投艱之不易也然此猶
論其常也自古及今事變之高高下下驚心駭目
者安有定形其芟薙荆榛蕩滌邪穢廓陰曀而耀
光明者亦何代蔑有也故在唐則狄仁傑薦五王
在宋則王旦薦寇準乃卒能定難呼吸成旋乾轉
坤之烈假令其臨渴而掘井亡羊而補牢亦何能
[023-49b]
有濟於事故臣等區區愚見以為世有一竒偉非
常可排難解紛之人當及無所可用之時布在周
行備一旦緩急之用乃不致臨時無措此戡亂反
治之不可無人也抑又有不止於此者賢才不在
朝則在野其所在有多寡則國家之氣象亦自有
不同者故野無遺賢而史必書之曰慶歴之盛君
子滿朝即詩書所稱濟濟師師不加於此矣不亦
榮乎其不然者則書曰賢才徧野將百世而下有
[023-50a]
遺議矣夫由前三事則闗係在當時由後一説則
是非在來世皆臣等逺慮也故不敢不盡焉雖然
此對君公言也尤竊有私願於會舉諸臣者亦不
敢不盡其愚威福人主之大柄也人臣其誰敢干
之茍當㑹舉時而稍着一意澄汰不公則其所舉
者即為市恩市恩與作福一意也科道官得指名
糾劾以防冐濫亦更宜仰體聖心與天地同廣大
與父母同恩勤即先年放逐諸臣有偶觸詿誤而
[023-50b]
困衡已深者自不妨從衆公舉一體叙録於以昭
王道蕩平無作好惡亦卓絶古今一事也
國是宜定
大學士葉向髙疏臣惟天下之治亂必有其形治
者非豐亨豫大之謂也朝政清明庶官輯睦即謂
之治亂者非禍變擾攘之謂也法紀凌遲人心囂
競即謂之亂皇上視今之天下治耶亂耶臣不敢
言其他即如近建言諸臣意見稍分門户遂立藩
[023-51a]
籬既樹而隙釁彌開始而臭味繼而參商又繼而
水火矣始而旁觀繼而佐鬭又繼而操戈矣株連
蔓引枝節横生暮跖朝夷好莠自口遂使盡言無
諱之朝反憂白馬清流之禍一何諸臣之失計也
夫天下議論有一時而定者有一時未必定而俟
之日後則又自定者有爭辨而明者有愈辨不明
而置之不辨則又自明者揚湯止沸不如去薪可
謂善喻諸臣何不思乎然此為諸臣言耳朝廷者
[023-51b]
臣下之紀綱威令所自出也故言一事則必决一
事之從違毋因一事而滋盈庭之議言一人則必
斷一人之用舍毋因一人而開羣枉之門今皇上
一切涵容無所可否當去不去當留不留當斷决
不斷决聚之使争養之使鬨奏牘日多事端日起
職此之故夫人主之明如日月威如雷霆也日月
之明以其常運雷霆之威以其迅速非運非速則
毋乃自傷其明而威幾頓乎自古忠邪不分朋黨
[023-52a]
為害多見於叔季之世庸愚之君今聖明在御乾
綱獨攬豈容有此誠宜盡發諸臣之疏勅下部院
評其是非曲直以聽聖裁言當則行不當則止中
有顚倒謬戾之甚者量處一二以警將來則人心
振肅議論分明而朝宁之間廓然有天清地寧之
景象矣皇上亦何憚而不為乎臣嘗為相知者言
天下事非一家私議自譽為君子無益也天下後
世以為君子則眞君子矣見詆為小人未傷也天
[023-52b]
下後世以為小人則眞小人矣小人君子界限甚
嚴公論甚晰自古及今未之能逃念及於此將客
氣自消而爭論自息矣此又臣一得之愚而欲為
諸臣忠告者臣與諸臣比肩事主無嫌無疑亦無
一毫偏䕶私意但目擊世界紛紜至此而處輔弼
之任黙無一言安所逃責故敢直陳其愚惟聖明
少加意焉
遇災引罪
[023-53a]
崇禎十六年二月大學士公疏臣等因風霾具疏
引罪適蒙發下欽奉御批連日風霾大作朕心悚
靡寧深自省察總因朕寡德所致卿等𢎞謨藎
志以佐不逮朕深切倚頼不必合詞引咎至於敎
誨以至誠感格等語尤覘悃忱朕謹凛天戒敢懈
誠修益望輔弼大臣多方匡救其折轉一應扼擊
盡殱功罪賞罰屢㫖已詳行間文武諸臣俱著殫
智竭力奮勵掃除必期成功該部即日馳飭欽此
[023-53b]
臣等叩頭恭頌不勝感激不勝惶悚竊惟我皇上
敬天之威時保不懈錫民之福歲省惟勤昨者兆
示風霾咎惟臣下而乃以悚惕省察嚴洪範五事
之徵以匡救誠修謹春官十煇之戒實與我聖祖
露坐郊壇顧諟雷斧之意先後同符在昔周宣王
雲漢示警南征北討赫然中興彼猶中主也矧以
堯舜之資而當天心仁愛之㑹滅敵平寇日可俟
矣所愧臣等才識疎庸罪愆叢積若律以輔理無
[023-54a]
能之效正當在災異策免之條而猶過荷矜原暫
稽恩譴俯循衾影彌切淵氷統俟兵事稍寧再圖
合詞控請其行間督撫諸臣復經批諭嚴飭當益
祗遵臨事奮勵成功以仰副宸算除臣等另報名
廷謝外謹先具揭回奏恭謝伏祈聖鑒臣等不勝
激切悚息之至崇禎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晚上
二十七日奉御批覽先生毎奏朕知道了朕警凛
天威勉法祖德此揭奏禆益良深并前疏著命所
[023-54b]
司書於殿壁時存警戒不虚先生毎訓誨至意該
衙門知道
閣員宜推
吏部尚書陸光祖疏本月十五日申時伏蒙皇上
召臣光祖與志臯至㑹極門傳奉敕諭初未知為
何事恭捧到於朝房然後知為陞趙志臯禮部尚
書張位吏部左侍郎俱入閣辦事始臣等微聞申
時行等密薦二臣今乃果然臣等素知二臣之賢
[023-55a]
士論稱為正人君子望其柄用今皇上信納閣臣
之言用之輔理良協輿情臣不勝欣躍但事闗職
掌有不容不言者夫爵人於朝與衆共之祖宗定
制凡大臣員缺吏部與九卿㑹推請㫖簡用至推
吏兵二部尚書各邊總督及内閣大臣則九卿之
外復益以六科十三道葢其任愈重則舉愈當公
詢謀僉同方敢推用實所以廣忠集衆而杜偏聽
之奸絶阿私之患也自大學士張居正用事閣臣
[023-55b]
進用始有不由㑹推者意在市恩蔑棄成法天下
共言其非矣今時行等所薦固為得人即使㑹官
廷推二臣資望安知不在所推數中奚庸私薦哉
臣愚以為㑹推大典祖制决不可廢私薦内降其
端决不可啓伏望皇上俯納臣言以後閣臣員缺
仍勅吏部九卿科道官照例㑹推疏名以請廣衆
大廷之中孰敢蔽賢亦孰敢私所厚庶朝廷有大
公至正之體而所舉之臣亦有光榮得以殫心而
[023-56a]
任事矣若一聽之獨舉密薦誠恐異日狥私植黨
之禍殆有不可勝言者臣待罪銓衡不敢不為國
家存深長之慮冐昧上言伏望聖明裁奪謹題請
㫖萬歴十九年九月十八日具題二十日奉聖㫖
新簡閣臣你毎既説士論稱服元輔所薦足見至
公今次斷自朕心原不為例以後還着㑹推按爵
人於朝所以示公也自傳奉行而官品亂矣當時
閣員缺公議起王山陰閣中恐妨已遂行揭薦蘭
[023-56b]
溪不足言而礦税之禍實自新建開之則平湖一
疏豈可少乎
春明夢餘録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