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31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唐-尊者眾賢 (TKD)


[27-1334a]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定品第八之二
我宗定說初二靜慮樂根爲支違何
正理汝執身受方有樂根非諸定中
可起身識豈不與此正理相違此亦
無違以我宗許正在定位由勝定力
起順樂受妙輕安風遍觸於身發身
識故如是救義未離前失但起身識
非在定故謂我宗亦許正在定位有
離生喜樂所引極微遍在身中如團
中膩力能對治諸煩惱品身之麤重
攝益於身亦說名爲無惱害樂然不
許此在定位中能觸動身發生身識
此等持果如是生時有力能令等持
堅住故此妙觸起不唐捐若此位中容起
身識外散乱故應壞等持若謂此風
從勝定起引内身樂順起等持故身
識生無壞定失亦不應理雖順等持
而身識生便非定故正在定位有與
定相違不定識生如何不壞定
[27-1334b]
縱順定故非永退失然散心生寕非
出定非起順定加行散心已得名爲
正住定位是故身識現在前時理應
名爲已從定出旣尒寧說是靜慮支
又此樂生應名定刺由此樂受身識
倶生間雜定心令不續故又以欲界
身根爲依理不應生色界觸識故不
可說身在欲界身識倶受領色界中
靜慮所生妙輕安觸若謂此觸依内
起故容依欲身發生彼識此但有語
無理教故謂何理教證依欲身取色
輕安非所餘觸故彼所執違越理教
唯對法宗所說無失上座於此作如
是言如何得知輕安名樂無少聖教
於輕安體立以樂名又見於此餘說
名樂於義無益故若輕安體應說輕
安名非說輕安有無樂過經說輕安
是樂因故如契經說心喜故身輕安
輕安故身受樂是故知樂非卽輕安
破此同前經主所引然彼所說若是
輕安體應說輕安名此說非理爲避
靜慮支不易說過故勿說初靜慮離
生喜輕安又此義中輕安名樂於義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二張持
[27-1334c]
有益下苦所惱爲令欣求上地生故
謂一切地皆有輕安如何令知上地
皆樂發勤精進離下地染故於輕安
體假立以樂名於此義中深成有益
雖輕安樂遍一切地而今於此靜慮
支中唯樂果因方說名樂第二靜慮
雖无樂根而說彼輕安爲樂果因者
以樂根喜根倶說名樂故言輕安故
身受樂者彌證輕安得名爲樂以輕
安起能治身中惽沉品麤重性令身
輕妙安隱受樂除此樂外必定无餘
是尸羅等次第所得故對法宗所說
无過今應思擇第三定中意地悦受
旣得喜相應名爲喜何故名樂此名
爲樂亦有所因以諸喜根不寂靜故
謂喜動涌擾乱定心如水波濤涌泛
漂激初二靜慮意地悦受有如是相
故得喜名第三定中此心悦受其相
沉靜慮得樂名故此定中捨用増上
棄捨喜故立行捨支第四定中復棄
捨樂故彼行捨得名清淨何緣念慧
諸地皆有而念唯在上二靜慮慧在
第三定方得立爲支隨其所應偏隨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七十八苐三張持
[27-1335a]
順故謂喜與樂於三有中是諸有情
極所耽味第三靜慮所味中極有生
死中最勝樂故理應立慧觀察猒捨
若無慧者自地善根尙不能成况進
求勝爲治如是自地過失第三靜慮
立慧爲支餘地不然故不立慧第二
靜慮有最勝喜輕躁嬈乱如邏刹私
第三定中有最勝樂如天妙欲極爲
難捨第三四定由行捨支隨其所應
雖已棄捨而恐退起立念遮防餘地
不然故不立念然第三念勢用堅强
非唯助捨亦能助慧通能防備自他
地失第四不尒無自失故由此第四
不立慧支或初二定尋喜飄動雖有
念慧防照用微第四定中二捨所蔽
順無明故慧用不増故慧唯三念通
上二或第三定樂過甚微不立慧支
無能照察若不照察則無猒求自地
過患上地功德然下尋喜上色過麤
雖照猒求未爲奇特故餘三地慧不
立支以第三定中樂過難覺故佛說
聖者應說應知由此定中慧用最勝
能知細過故立爲支雖第四邊慧亦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苐四張持
[27-1335b]
能了而但捻相未爲奇特謂彼與樂
繫地不同是離染道捻觀下過非如
自慧同一繫縛能別觀失方謂希奇
故自立支上慧不尒又諸已得第三
靜慮於第四邊非皆自在故於將離
樂受染時彼慧無容立爲支體故唯
三定立慧爲支然正了時及初已離
皆應防守湏立念支何故輕安立爲
支體以初二定輕安用増觸前所无
殊勝位故由此勢用精勤不捨能令
相續有所堪能能助等持令牽勝德
有殊勝用故立爲支内第淨名爲目
何法目尋伺息於定心堅有說先時
尋伺鼓動令心於境不甚堅牢今於
所緣方能一趣故說内等淨目於定
心堅彼顯此名目殊勝定則内等淨
應無別物第二靜慮應唯三支彼釋
但應朋友信受無正教理堪爲證故
非无聖教說有四支言有三支依何
聖教故内等淨體卽信根謂若證得
第二靜慮則於定地亦可離中有深
信生名内等淨故雖諸地皆有信根
而可立支唯第二定以今創信諸定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七十八苐五張持
[27-1335c]
地法與散地法倶可離故又初靜慮
尋伺識身如熱淤埿信不明淨後二
靜慮行捨用増映奪信根故无内淨
謂由警覺信力方増捨此相違故能
映奪信是淨相故立淨名如清水珠
令心淨故内心平等爲緣故生由此
信根名内等淨或第二定所有功德
平等爲緣引生此淨由此建立内等
淨名非唯尋伺靜息爲體此等皆是
心所攝故如受想思別有實體有餘
部說喜非喜受喜是行薀心所法攝
三定中樂皆是喜受故喜喜受其體
各異非三定樂可名喜受二阿笈摩
分明證故如辯顚倒契經中說漸無
餘滅憂等五根第三定中無餘滅喜
於第四定无餘滅樂又餘經說第四
靜慮斷樂斷苦先喜憂沒故第三定
必無喜根由此喜受是喜非樂如先
所說八等至中前七各三第八有
二諸染汙定如何知有此由契經及
論說故謂契經說淨無漏定已猶言
世尊未說一切定故知有餘染定未
說本論亦說於諸靜慮自地一切隨
眠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六張
[27-1336a]
隨増由此等文知有染定故說靜慮
捻有二種由定及生有差別故定復
有二謂染不染不染復二種謂淨及
無漏無漏復二謂學無學如是差別
理有衆多染靜慮中爲有支不有非
一切何定无何頌曰
染如次從初無喜樂内淨正念慧捨念
餘說无安捨
論曰且有一類隨相說言初染中無
離生喜樂非離煩惱而得生故雖染
汙定亦喜相應非因離生故非支攝
此不唯說離欲生喜亦說因離自地
染生以契經中先作是說離諸欲惡
不善法已復作是言離生喜樂此中
重說離生言者爲顯亦有喜離自地
惑生爲顯喜支唯是善性故薄伽梵
與樂合說輕安相應必是善故由此
染定必無喜支故初染支唯有三種
第二染中無内等淨彼爲煩惱所
獨故雖諸世間說有染信而不信攝
故不立支樂是輕安唯善性攝例同
初定故不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種
第二染定許有喜支初染中無以何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七張持
[27-1336b]
爲證以初定喜說從離生第二中無
離生言故第三染中無正念慧彼爲
染樂所迷乱故染汙定中雖有念慧
而得失念不正慧名故此二支染中
非有行捨唯是大善法攝例同第四
故此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種第四
染中無捨念淨彼爲煩惱所染汙故
由此第四染唯二支有餘師說初二
染定但無輕安後二染中但無行捨
大善攝故彼說染中喜信念慧皆是
支攝皆通染故契經中說三定有動
第四不動依何義說頌曰
第四名不動離八灾患故八者謂尋伺
四受入出息
論曰下三靜慮名有動者有灾患故
第四靜慮名不動者无灾患故灾患
有八其八者何尋伺四受入息出息
此八灾患第四都无故佛世尊說爲
不動然經唯說第四靜慮不爲尋伺
喜樂動者經密意說論依法相以薄
伽梵有處說言斷樂斷苦先喜憂沒
具足安住第四靜慮又說彼定身行
倶滅入息出息名爲身行故知此定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八張持
[27-1336c]
非唯獨免尋伺喜樂四動灾患有餘
師說第四靜慮如密室燈照而無動
故名不動喻經說故尋伺何過而求
靜息此能令心於定境界雖恒繫念
而不寂靜如樹枝条依莖而住與風
合故動搖不息諸瑜伽師雖不願樂
於境行相心速易脫而尋伺力令彼
馳流故於定中尋伺有過喜樂於定
亦能鼓動唯此四種與定相應而能
動心故經偏說然實二息憂苦二受
亦能鼓動故論說八尋伺二法旣有
此過不應說在靜慮支中經但應言
尋伺寂靜何容亦說有尋有伺爲顯
尋伺雖定相應而於定中能爲灾患
不說不了故定應說或此於定初作
資糧作欲惡尋遠分治故後於勝定
方爲灾患故說尋伺功不唐捐捨有
行儀方便法尒設是所捨初必應依
如欲渡河先依船筏後至彼岸理應
捻捨故契經言依色出欲依無色出
色依道出無色若得涅槃亦出聖道
此二容有與一心倶如勝劣風與一
技合若此二業謂能鼓動如何說此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七十八苐九張持
[27-1337a]
與定相應麤淺定心尋伺所策方能
出離欲界麤染故此得與初定相應
由此相應未爲清淨如燈與日倶見
色緣燈細暗倶照不明了日光離暗
照用分明如是應知初靜慮定雖作
自事而尋伺倶未照而无動如第
四靜慮若尋在定能動乱心無漏定
倶亦爲灾患何緣建立爲一道支已
說彼能策正見故行者於定未串習
時不能了知此爲灾患故於此地不
欲猒捨若已串習便能覺知初靜慮
中有此灾患如水澄淨便見池中潜
下蟲魚能爲濁乱行者旣見初靜慮
中尋伺二法能爲動乱便於一地捻
生猒捨謂此麤淺理應捨故於初靜
慮尋伺旣然於上地中喜等亦尒如
定靜慮諸受差別生亦尒不不尒云
何頌
曰生靜慮從初有喜樂捨受及喜捨樂
捨唯捨受如
次論曰生靜慮中初有三受一者喜
受意識相應二者樂受三識相應三
者捨受四識相應第二有二謂喜與
捨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七十八苐十張

[27-1337b]
意識相應无有樂受无餘識故心悦麤
故第三有二謂樂與捨意識相應第
四有一謂唯捨受意識相應是謂定
生受有差別上三靜慮無三識身及
无尋伺如何生彼能見聞觸及起表
業非生彼地無眼識等但非彼繫所
以者何頌曰
生上三靜慮起三識表心皆初靜慮攝
唯无覆无記
論曰生上三地起三識身及發表心
皆初定繫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
見聞觸及發表此四唯是無覆无記
不起下染已離染故不起下善以下
劣故如是別釋靜慮事已淨等等至
初得云何頌曰
全不成而得淨由離染生无漏由離染
染由生及退
論曰八本等至隨其所應若全不成
而獲得者諸淨等至由二因緣一由
離染謂在下地離下染時二由受生
謂從上地生自地時下七皆然有頂
不尒唯由離染无上地故無從上地
於彼受生此中但說本等至者以諸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七十八苐十一張持
[27-1337c]
近分未離染時有全不成由加行得
遮何故說全不成言爲遮已成更得
少分如由加行得淨本等至及由退
故得彼順退分卽依此義作是問言
頗有淨定由離染得由離染捨由退
得由退捨由生得由生捨耶日有謂
順退分且初靜慮順退分攝離欲染
時得離自染時捨退離自染得退離
欲染捨從上生自得從自生下捨餘地
所攝應如理思無漏但由離染故得
謂聖離下染得上地无漏此亦但據
全不成者若先已成餘時亦得謂盡智
位得無學道於練根時得學无學餘
加行及退皆如理應思雖有由入正
性離生獲得根本無漏等至而非決
定以次第者尒時未得根本定故此
中但論決定得者聖離下染必定獲
得上地根本无漏定故染由受生及退
故得謂上地歿生下地時得下地染
及於此地離染退時得此地染无由
離染及加行得如是二時能捨染故
何等至無間有幾等至生頌曰無
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淨次生亦然阿
毗逵磨順正理論卷苐七十八苐十二張持
[27-1338a]
兼生自地染染生自淨染幷下一地淨
死淨生一切染生自下染
論曰無漏次生自上下善善言具攝
淨及无漏極相違故必不生染然於
上下各至第三遠故無能超生第四
故於无漏七等至中從初靜慮无間
生六謂自二三各淨无漏无所有處
無間生七謂自下六上地唯淨第二
靜慮無間生八謂自上六幷下地二
識無邊處无間生九謂自下六幷上
地三第三四空无間生十謂上下八
幷自地二類智無間能生無色法智
不然依緣別故從淨等至所生亦然
而各兼生自地染汙故有頂淨無間
生六謂自淨染下淨無漏從初靜慮
无間生七無所有八第二定九識處生
十餘生十一從染等至生自淨染幷
生次下一地淨定謂爲自地煩惱所
逼於下淨定亦生尊重故有從染生
次下淨極相違故不生無漏若於染
淨能正了知可能從染轉生下淨是
則此淨還從淨生以正了知是淨攝
故非諸染汙能正了知如何彼能從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十三張持
[27-1338b]
染生淨先願力故謂先願言寕得下
淨不湏上染先願勢力隨相續轉故
後從染生下淨定如先立願方趣睡
眠至所期時便能覺悟如是所說淨
染生染但約在定淨及染說若生淨
染生染不然謂命終時從生得淨一
一無間生一切染若從生染一一无間
能生自地一切下染不生上者未離
下故所言從淨生無漏者爲一切種
皆能生耶不尒云何頌曰
淨定有四種謂卽順退分順住順勝進
順決擇分攝如次順煩惱自上地無漏
㸦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
論曰諸淨等至捻有四種一順退分
攝二順住分攝三順勝進分攝四順
決擇分攝地各有四有頂唯三由彼
更無上地可趣故彼地無有順勝進
分攝於此四中唯第四分能生无漏
所以者何由此四種有如是相順退
分能順煩惱順住分能順自地順勝
進分能順上地順決擇分能順无漏
故諸無漏唯從此生有餘師言順退
分者住彼可退順住分者住彼不退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十四張持
[27-1338c]
亦不升進順勝進分者住彼能升進
順決擇分者住彼起聖道有言住彼
順通逵諦由此無間能入離生應知
此中決定義者謂諸聖道必此無間
生非此无間必能生聖道若異此者
是則應說唯世第一法名順決擇分
有餘師言順退分者與諸煩惱下上
相雜染淨展轉現在前故順住分者
能以種種麤等行相棄背下地靜等
行相攝受自地順勝進分者觀自地
過上地功德順決擇分者如燸頂忍
世第一法無漏无間何分現前有說通
三除順退分理實唯二謂後二種諸
有修習超等至等唯順決擇最堅勝
故諸瑜伽師作如是說若觀行者於
自地定不善通逵不恒安住於上地
定不能欣求數數現行順下地想彼
之等持名順退分或由自地離染退
得名順退分成就此定補特伽羅名
爲退者如成牛行說名爲牛凶勃難
迴說名牛行於自地定耽著不捨於
上地定不能欣求彼之等持名順住
分於自地定雖能多住而不耽著於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十五張持
[27-1339a]
上地定欣樂牽引彼之等持名順勝
進分於自上定皆不耽著多住猒想
爲欲令斷彼之等持名順決擇分諸
有安住順退分者於廣大果心多繫
縛諸有安住順住分者數住自定不
能上求諸有安住順勝進者能展轉
求所餘勝定然勝進分捻有二種一
者自地殊勝功德二者上地殊勝功
德若能牽引彼名順勝進分此有二類或
猒或欣諸有安住順決擇者樂斷諸
有樂修无漏是名安住四分者別若
順煩惱名順退分諸阿羅漢寕有退
理非彼猶有順退分定可令現行離
染捨故雖有此難而實无違謂順住
中有順退者亦得建立順退分名從
彼有退如先已說此四相望㸦相生
者初能生二謂順退住第二生三除
順決擇第三生三除順退分第四生
一謂自非餘有說亦生順勝進分如
上所言淨及無漏皆能上下超至第
三行者如何修超等至加行成滿差
別云何頌曰二類
定順逆均間次及超至間超爲成阿毗
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十六張持
[27-1339b]
三洲利无學
論曰本善等至分爲二類一者有漏
二者無漏徃上名順還下名逆同類
名均異類名間相隣名次越一名超
謂觀行者修超定時先於
有漏八地等至順逆均次現前數習
次於無漏七地等至順逆均次現前
數習次於有漏無漏等至順逆間次
現前數習次於有漏順逆均超現前
數習次於無漏順逆均超現前數習
是名修習超加行滿後於有漏无漏
等至順逆間超名超定成此中超者
謂頓超二一者超地二者超法唯能
超一故至第三遠故無能超入第四
修超等至唯欲三洲除北倶盧然通
男女不時解脫諸阿羅漢要得無諍
妙願智等邊際定者能超非餘定自
在故無煩惱故時解脫者雖無煩惱定
不自在諸見至者雖定自在有餘煩
惱故皆不能修超等至勝解作意不
能无間修超等至勢力劣故此諸等
至依何
身起頌曰諸定依自下非上無用故唯
生有頂聖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
十七張持
[27-1339c]
起下盡餘惑
論曰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
無容起下上地起下無所用故自有
勝定故下勢力劣故已棄捨故可猒
毀故捻相雖然若委細說聖生有頂
必起無漏无所有處爲盡自地所餘
煩惱自無聖道欣樂起故唯無所有
最隣近故起彼現前盡餘煩惱離無
漏道必无有能斷彼餘惑成阿羅漢
是故有頂无漏无所有處依九地身
有漏無所有處依八地身有漏無漏
識無邊處依七地身空無邊處依六
地身乃至初定依二地身謂自及欲
若成就依有漏如起無漏一切依九
地身諸等至中誰緣何境頌曰
味定緣自繫淨無漏遍緣根本善無色
不緣下有漏
論曰味定但緣自地有漏法以有漏
法是所繫事故所繫言顯是三有攝
不緣无漏法愛行相轉故若愛无漏
應非煩惱不緣上地法愛界地別故
不緣下地法已離彼貪故淨及无漏
倶能遍緣自上下地有爲無爲皆爲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十八張持
[27-1340a]
境故有差別者無記无爲非無漏境
唯於有法說能遍緣无非所緣前已
說故根本地攝善無色定不緣下地
諸有漏法以下地法不寂靜故本善
無色極寂靜故由此理故經於無色
皆言超越一切下地於諸靜慮不如
是說以本無色不緣下繫是故於下
說超越言諸靜慮中有遍緣智故於
下地不言超越旣說超越色想等言
故知但依超所緣說若此超越爲顯
離繫應說超一切非唯色想等又靜
慮中應言超越自上地法無不能緣
雖亦能緣下地无漏而但緣類不緣
法品以但能緣自全治故法非全治
如先已說又法品道於无色界雖能
對治是客非主亦不能緣下地法滅
旣遮无色根本緣下義准近分有緣
下能彼無間道必緣下故味淨無漏
三等至中何等力能斷諸煩惱頌曰
無漏能斷惑及諸淨近分
論曰諸無漏定皆能斷惑本淨尙無
能况諸染能斷謂本淨定不能斷下
已離染故不能斷上以勝已故不能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十九張持
[27-1340b]
斷自與自地惑同一縛故又自於自
非對治故若淨近分亦能斷惑以皆
能斷次下地故中間攝淨亦不能斷
近分有幾何受相應於味等三爲皆
具不頌曰
近分八捨淨初亦聖或三
論曰諸近分定亦有八種與八根本
爲入門故一切唯一捨受相應作功
用轉故未離下怖故此八近分皆淨
定攝唯初近分亦通無漏皆無有味
離染道故上七近分無无漏者於自
地法不猒背故唯初近分通無漏者
於自地法能猒背故此地極鄰近多
灾患界故以諸欲貪由尋伺起此地
猶有尋伺隨故若尒何緣毗婆沙說
諸近分地有結生心非無染心有結
生理故應近分有味相應今於此中
遮有定染不遮生染故不相違或有
餘師作如是說初近分定亦有定染
未起根本亦貪此故由此未至具有
三種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爲无別義
爲亦有殊義亦有殊謂諸近分是離
染道入根本因中間不然復有別義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二十張持
[27-1340c]
頌曰
中靜慮无尋具三唯捨受
論曰初本近分尋伺相應上七定中
皆無尋伺唯中靜慮有伺無尋故彼
勝初未及第二依此義故立中間名
由此上无中間靜慮一地昇降無如
此故謂中間定初靜慮攝而有差別
謂此減尋上立中間減何成異故中
間定初有上無豈不契經說七依定
寧知別有未至中間由有契經及正
理故且有未至如契經言諸有未能
入初定等具足安住而由聖慧於現
法中得諸漏盡若无未至聖慧依何
又蘇使摩契經中說有慧解脫者不
得根本定豈不依定成慧解脫由此
證知有未至定有中間定如契經說
有尋伺等二三摩地經說初定與尋
伺倶第二等中尋伺皆息若无中靜
慮誰有伺無尋以心心所漸次息故
理應有定有伺无尋又大梵王是世
界主離中間定誰爲勝因由此證知
有中間定然佛不數說有未至中間
以二卽初靜慮攝故說初靜慮卽已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二十一張持
[27-1341a]
說彼唯初近分名未至者爲欲簡別
餘近分故非此近分乘先定起又非
住此已起愛味依如是義立未至名
非上定邊亦名未至皆乘先定勢力
引生及住彼時已起味故毗婆沙者
作如是說未至本地立未至名是本
地德未現前義此中間定具味等三
以別繫屬一生處故謂極修習中間
定者未來當在大梵處生故亦具三
如根本定非根本地起愛貪彼如所
味有別能味亦別故此有勝德可愛
味故無漏定生亦漸減故此亦一向
捨受相應无三識身故无樂受无喜
受者已不共初然於初貪未能離故
又由自勉功用轉故由此說爲苦通
行攝非憂苦者已出欲故由此一向
捨受相應此定能招大梵處果多修
習者爲大梵故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第二十二張持
[27-1341b]
阿毗逵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九持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定品第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