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藝之一録卷十一上 錢塘倪濤撰
金器欵識十一上
周簋
周太師望簋考古圖作小子師服簋
右通盖髙六寸七分深二寸八分口徑長七寸二分
闊五寸腹徑長七寸九分濶五寸六分容三升七合
共重八斤十有四兩兩耳四足銘共一十八字曰太
師小子師望作䵼彞按齊世譜太公出於姜姓而吕
其氏也故曰吕尚西伯獵于渭陽得尚與語説之曰
[010-2a]
自吾先君太公云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
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
師銘曰太師者語其官也曰望者語其號也曰小子
則孤寡不榖侯王自稱之義也今簋也而謂之䵼彞
盖䵼訓煑熟食簋盛黍稷惟熟然後可食耳愽古圖
小子師簋銘九字按銘曰鼎彞而其制簋也大師小
子師或官號服其名也服字書所不載未知其音考古
圖
[010-2b]
周京叔簋
右通盖高六寸二分深三寸口徑長六寸八分闊五
寸腹徑長七寸一分闊五寸三分容四升共重五斤
十有二兩兩耳四足銘十一字按春秋隠公元年經
[010-3a]
書鄭伯克段于鄢左傳言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
荘公及共叔段姜氏愛叔段請京邑使居之因謂之
京城太叔者疑出於是也諸簋銘欵有言旅簋有言
寳簋而此曰饗者因饗禮以錫其器若肜弓言一朝
饗之者也博古圖
周寅簋
有進退粤邦人正人師民
人有辜有故廼馭朋即汝
廼繇宕威復虐徒故君故
師廼作余一人服王曰寅敬
明乃心用辟我一人善效及
及大辟勿事虣虐從獄受
[010-5a]
雜□行道故非正命廼敢矢
傒人則唯輔天降喪不廷
唯死錫汝秬鬯一卣及斧芾
赤舄駒輦華軒朱䝞卣
虎冕練裡畫 畫輦爵金
銿馬三所鋚勒敬夙夕勿廢
朕命寅拜稽首對揚天子
丕顯 休用作寳簋叔邦
[010-5b]
父叔姞萬年子訴永寳用
右得於京兆銘一百五十七字考古圖
寅者不見於經傳即其銘文所載其殆有功於王室
故有赤舄駒輦華軒朱䝞虎冕練裏之錫其銘文典
雅字畫竒古尤非他器之比愽古録
周叔高父簋内旅字集古録作煑
銘言叔高父如伯碩父叔邦父之類是也鍾鼎欵識
右䰞簋銘曰叔高父作䰞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寳
用原父在長安得此簋於扶風原父曰簋容四升其
[010-6b]
形外方内圓而小楕之似龜有首有尾有足有甲有
腹今禮家作簋亦外方内圓而其形如桶但扵其盖
刻為龜形與原父所得真古簋不同也君謨以為禮
家傳其說不見其形制故名存實亡原甫所見可以
正其繆也故并録之以見君子之扵學貴乎多見而
博聞也集古録
臨江劉原父得銅簋考其識曰叔高父作䰞簋余按
古文高當作郭䰞當作旅郭象城郭相通旅猶為中
[010-7a]
為衆與今文無異盖人三衆也簋形圜而楕如龜原
父因嘆禮器散亡得此可以證禮圖誤謬且今所用
簋疑禮家無所据依崇寧五年紀城得銅器數十物
有内圜外方如桶其形者其盖正作龜形容量不及
今六升纔三合余考之知為簋也傳曰豆實三而觳
豆為四升則簋容一斗二升以漢量校之周一斗一
升有竒魏齊權量於古二而為一周隋則三而為一
今之量法猶當魏隋之中則不及六升者正周之斗
[010-7b]
二升也古人制器隨時則異後世偶得一物即據以
為制不知三代禮器盖異形也又諸侯之國得自為
制豈必盡合禮文哉今所見宗器自為多制鄭康成
謂制之同異未聞盖古人慎疑如此廣川書跋
周師寧父簋考古圖作師奕父簋
右銘曰師寧父作旅簋師言其官如師師毁師毛
之類是也鍾鼎欵識
師奕父旅簋底盖有銘銘皆六字考古圖
伯考父簋
陳氏得古簋其文曰伯考父作此寳簋形制與原父
[010-8b]
所得甚異不知其為何代器也然古以敦璉瑚簋為
同物漢儒考定皆黍稷器也前世禮官謂簠簋以銅
而後世以木者非也鄭康成曰敦有首者尊器飾也
飾盖象龜周之禮飾器各以其類龜有上下甲則所
論已異賈公彦唐人名知禮其論簠簋曰以木為之
容斗二升上刻以龜如是而已豈不知旊人為簋其
用以銅者自周有之而夏商則或以玉今簠簋有幸
而存者皆銅也若旊瓦刻木則宜世久不得見周之
[010-9a]
簠簋大夫刻為龜諸侯飾以象天子飾以玉則楕而
圜以象龜盖者諸侯制也刻以龜而為飾扵盖者大
夫制也後世以大夫之制行於天子且用以享帝則
非矣禮家不論於此廣川書跋
䰞簋
先秦古器有䰞簋楊氏古器圖有䰞甗永叔集古皆
存其名不廢或曰以火亨䰞也不知簋存黍稷且又
可烹飪耶考其文恊當為旅今字學諸書有據可考
[010-9b]
不知諸公皆以為䰞何也古之食禮有正鼎又有陪
鼎而進黍稷者以簋進稻粱者以簠故有八簋六簠
又有一物而二簋者皆旅陳於席則以衆列而進者
皆謂之旅其甗言旅者亦用以亨享非一器也廣川書跋
宋公寳簋
河南王氏得銅簋六其制各異銘曰宋公作寳簋或
疑其器在一時而制不同將無所考於禮耶盖禮則
有之後世不得其制而但守一物而為據者鮮或不
[010-10a]
亂於禮也元豐三年詔禮官考据典禮定為奉祀禮
文其書大備禮官請依古作簠簋上難其事謂禮制
無明憲今偶得一器即用為据則古之禮豈盡此一
器嗚呼昭鑑逺矣今考宋公簋知禮器未可以一而
据也廣川書跋
周豆
[010-10b]
右髙四寸五分口俓五寸四分重二斤一兩銘八字
單疑生考之經傳無見唯周有單穆公號為盛族然
所謂疑生者盖指其名若左氏言寤生書言宜生皆
指其名也此器上若盤状而復穿鏤於濡物宜非所
設然純旁尚餘四拱意其必有承盤是必亡之矣博古
圖
周姬寜豆攷古圖廣川書跋俱作齊豆
姬寧母作太公郭公公魯
仲覽伯孝公靜公豆用祈
眉壽永命多福永寳用
攷古云蔡愽士肇藏銘二十九字鍾鼎欵識
[010-11b]
考器之形知為豆矣而曰齊豆吕氏以銘得之曰
作太公郭公孝公豆盖齊世家太公之卒百有餘年
子丁公吕伋始立如郭公以下三世至孝公始見於
史記去吕伋十四世矣今考齊世家無郭公曰孝公
則其世數甚逺雖一豆之薦不如是遍於宗廟然自
一時作器書以有别不知諸侯享廟其得至十四世
耶當周之時秦有太公其後世為孝公田氏亦有太
公而後世無以孝公為謚者雖世有相類然以太公
[010-12a]
號求之孝公皆逺在十世後可考也廣川書跋
熈寧中得於扶風銘三十字考古圖
[010-12b]
右高五寸五分深一寸六分口徑七寸六分容二升
三合重五斤銘十字按周靈王時有劉定公景王時
有劉獻公此曰劉公未審其誰也然言公而不言謚
以其劉公自作此器追享杜嬬宜乎不言其謚也劉
字當従卯金刀而說文止有鎦字從卯金田此以又
易田乃近刀意而許慎解金字今聲也下從土□注
兩旁象金生於土中此去其聲單取生金意其省文
如此曰杜嬬者無見扵書傳觀此形制雖承槃小異
[010-13a]
於豆然下為圏足宜豆類也攷禮圖有所謂豊者亦
與豆不異鄭𤣥謂豊似豆而卑者是也是器形全似
豊然銘曰鋪者意其銘鋪薦之義鋪雖無所經見要
之不過豆類盖銘之有或異者是宜列之於豆左也
愽古圖
杜嬬鋪得於京師銘十字按公食大夫禮大羮清不
和實于鋀鋀文従金即金豆也此器従金従甫其形
器似豆而卑以為簠則非其類以為豆則不名鋪古
[010-13b]
無是器皆不可考考古圖
簠之字小篆作□籀文作□盖小篆而籀文
今
鋪字従金従甫則為簠無疑也鍾鼎欵識
六藝之一録卷十一上
[010-14a]
欽定四庫全書
六藝之一録卷十一下 錢唐倪濤撰
金器欵識十一下
甗錠總說
甗之為器上若甑而足以炊物下若鬲而足以飪物
盖兼二器而有之或三足而圜或四足而方考之經
傳惟周官陶人為甗止言實三鬴厚半寸唇寸而不
釋其器之形制鄭𤣥乃謂甗無底甑而王安石則曰
[010-14b]
從鬳従瓦鬲獻其氣甗能受焉然後知甑無底者所
以言其上鬲獻氣者所以言其下也然說文止謂為
甑盖指其具體而言之耳五方之民言語不同故各
為方言以自便是以自闗以東謂之甗或謂之鬵至
梁乃謂之鉹或謂之酢餾名雖不同所以為器則一
而已是甗也有銘曰彞者謂其法度之所寓而有常
故也惟有常而不作竒功此所以為軌物歟其後復
有銘錠者所以薦熟物其上則環以通氣之管其中
[010-15a]
則置以蒸飪之具其下則致以水火之齊盖致用實
有類於甗故有所謂虹燭錠與夫素錠者於是咸附
之於甗末焉
商甗
前一器高一尺三寸深自口至隔六寸有半自隔至
底三寸口徑八寸九分耳高二寸二分闊二寸五分
容自口至隔一斗一升自隔至底三升九合重一十
四斤十有四兩三足銘三字
後一器高一尺二寸一分深自口至隔五寸八分自
隔至底三寸口徑九寸耳高二寸闊二寸一分容自
口至隔九升自隔至底三升三合重十有一斤三足銘
[010-16a]
七字
右按三代之間惟商人號為尊神先鬼而後禮率民
以事神陳之祭祀者曲致其盡故扵此特以見為銘
盖以祭神如神在而僾然必有見乎其位故也非事
亡如事存者曷以至此後一器曰亞者廟室之形曰
無儔者疑作器者之名也博古圖
父巳甗銘三字按商十世之君曰雍巳此曰父巳則
是子銘其父之器也而又曰見者豈記禮者所謂祭
[010-16b]
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者耶商人號為尊神
於祭祀曲致其盡而銘者所以立義考其名而求其
義則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不待較而後可知矣
紹興古器評
商父乙甗
右高一尺一寸九分深自口至隔五寸九分自隔至
[010-17a]
底四寸一分口徑八寸八分耳高二寸一分闊二寸
二分容自口至隔八升自隔至底三升五合重十有
一斤四兩三足銘四字曰子虎父乙子商器類銘之
盖子商姓也乙商君之號曰虎則取似其形而所藏
器有五虎父丁鼎亦作此虎形盖饗禮形鹽亦虎也
以人道事神故宜有此而司尊彞用虎以為追享之
器則虎之為義其或取此是器純縁之外三靣作雷
紋饕餮而隔腹皆不加文飾為商物也博古圖
[010-17b]
商祖已甗
右高一尺一寸四分深自口至隔五寸八分自隔至
底二寸八分口徑八寸六分耳高二寸二分闊二寸
一分容自口至隔七升自隔至底二升五合重九斤
有半三足銘六字或以商高宗朝有臣嘗作高宗彤
[010-18a]
日以訓王曰祖己則祖己者疑商之臣乎然按彞器
間類多以祖乙祖丁祖戊祖辛為銘則凡稱祖者孫
之所作也乙丁戊辛云者乃其號耳用是考之祖己
者其惟商之雍己歟言癸者商有天癸癸為己作祭
器也此甗而謂之尊彞非周官所謂六尊六彞之謂
盖商制未分凡可尊可法者則曰尊彞愽古圖
銘曰作祖己尊彞癸此癸字亦作一草三包與商癸
鼎之字同鍾鼎欵識
[010-18b]
商鬲甗鍾鼎欵識作丙甗
商高甗二
前一器高一尺一寸八分深自口至隔五寸九分自
隔至底四寸耳高二寸二分闊二寸二分口徑九寸
一分容自口至隔八升三合自隔至底三升二合重
[010-19a]
十有一斤七兩三足銘一字
後一器高一尺二寸一分深自口至隔六寸自隔至
底三寸三分口徑九寸三分容自口至隔九升自隔
至底三升二合重十有一斤四兩兩耳三足銘一字
右二器銘各一字皆象鬲之形盖甗之為器上體作
甑下體作鬲王安石嘗釋其義以謂鬲獻其氣甗能
受焉取鬲以為銘可謂得之矣愽古圖
前一器銘曰丙如鼎之銘辛銘癸之類後一器銘一
[010-19b]
字作象形鬲字鍾鼎欵識
商庚甗
銘六字曰庚午為應姊彞攷古圖
按攷古録曰此器藏開封劉氏銘文極古唯辨庚𤣥
二字鍾鼎欵識
周甗
[010-20a]
周伯温父甗
古甗皆有盖有秝秝讀若歴其下可㸑上可羃以為烝塵
者也許慎言後改為甑甑甗形相類不可便為一物
特後世甗廢而甑獨存也觀廪人溉甑甗司空濯豆
籩便知甗非甑矣甗在漢讀若言在隋彦音今人作
[010-20b]
偃不知聲類所以改者何也古者鼎俎簠簋皆有數
故其次者謂之旅旅言其衆又曰亞也獨甑不見上
下之等與其數如何今其銘曰伯父作旅甗知古
之為甗以備薪蒸者非一器也考古圖以作温今
校籀書温之文若此孫炎翻以余亷謂進也王存乂
瀘水篆字亦若此然則字當為瀘廣川書跋
周仲酉父甗
周有敦盖亦曰仲酉父作旅敦皆一時物也肇作甗
者言始作此器耳鍾鼎欵識
周仲信父方甗
攷右録云按舊圖云咸平三年好畤令黄鄆獲是器
詣闕以獻詔句中正杜鎬詳其文惟□字楊南仲謂
不必讀為史當作中音仲耳鍾鼎欵識
右甗銘案真宗皇帝實録云咸平三年乾州獻古銅
鼎状方而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詔儒臣考正而
[010-22a]
句中正杜鎬驗其欵識以為史信父甗中正引說文
甗甑也又引婁子夏后鑄鼎四足而方春秋傳晉侯
賜子産二方鼎云此其類也今嘗見今世人家所藏
古甗形製皆圜而此器其形正方故中正等疑為方
鼎之類然方鼎與甗自是兩器名今遂以為一物非
也楊南仲曰史當讀為中音仲也金石録
李氏甗無秝歴銘曰方鬳或疑其制余為考之古者
謂鼎上下大小若䰝曰鬵亦鬻器類甗古文作鬳今
[010-22b]
仲信父之銘則作甗知字有兼存古人用之不一其
制矣紀有甗齊晉以為重器然其用不過行於饗食
今舉國為重號扵天下則必有異者將國君之器自
異而紀侯之甗則又其尤異者也廣川書跋
古器銘六余嘗見其二曰甗也實龢鍾也太宗皇帝
時長安民有耕地得此甗初無識者其狀下為鼎三
足上為方甑中設銅箄可以開闔製作甚精有銘在
其側學士句中正工扵篆籀能識其文曰甗也遂藏
[010-23a]
於秘閣集古録
周方寳甗
此銘與前二圓鼎同出於安陸之孝感銘識悉同惟
[010-23b]
十有三月合作一字甗字尤極竒古左右上下不拘
偏倚位置鍾鼎欵識
周父乙甗
王命中先見南國貫行藝
[010-24b]
位在廟史見至以王命曰
余命汝史小大邦乃有舍
汝邦量至刋汝唐小多
中召自方長 邲
以師百寮故 故人在
漢中州曰□曰 故人君
曰夫乃 言由 貝
日對揚王 休 名父對
[010-25a]
余 承用作父乙寳彞
形制精巧欵識竒古曰父乙者盖商末周初之器爾
鍾鼎欵識
父乙則言其父名乙以明子為父作耳曰彞則謂其
器可法非六彞之謂彞也是器文飾制作與商甗相
類加以銅色黤漬間以紅緑殊為觀美必周初物也
紹興古器評
周父戊甗
[010-25b]
銘八字前三字漫滅不可復辨後曰作父戊尊彞世
人但知十干為商之號故凢彞器有曰父甲父乙之
類者皆為商器誤矣要在識其制作則雖無銘載三
代固已判然是器既曰父戊疑若商君之號且純素
無文鬱有尚質之風倘不以製作考安知其為周物
也紹興占器評
漢甗
漢周陽侯甗
[010-26a]
周陽侯家銅三習雝甗鍑一容五斗重十
八斤六兩師治國五年五月國輸
攷古云銘三十有三字按說文鍑大口釡也鍑上有
甗故曰甗鍑言三習雝者習重也鍾鼎欵識
漢錠
[010-26b]
漢虹燭錠
右高五寸五分深五寸五分口徑三寸容四升八合
重四斤八兩三足銘一十八字自三代至秦器無斤
兩之識此器顯其斤重又字畫與漢五鳯鑪欵識相
類寔漢物也說文以錠為鐙鐙則登而有用者銘曰
[010-27a]
虹燭者取其氣運如虹之義殆薦熟食之器但闕其
盖而不完曰王氏者未審其為誰也曰第一則知為
虹燭者數不特此耳愽古圖
六藝之一録卷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