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1a]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七十二
古蹟一宫闕/
漢唐遺蹟賁飾西都南山倚闕渭水穿渠離宫
别舘複道縈紆長揚墨縷上林筆鋪六爻三内
戚里名區荒亭古戍㫁碣遺墟溯洄千古陳迹
云徂考諸吕繪以補黄圖作古蹟志第二十七
謹案秦中地居上㳺神聖之迹托焉帝王
[072-1b]
之都在焉攷古者博摉廣探豈僅欲掇拾
舊聞誇多而逞靡哉誠以立乎今日以溯
千載如睹其人如生其世沿迹以求亦理
亂得失之林也是故首宫闕宸居也次府
第王侯將相朝紳野逸所寄處也次園林
其㳺覽所在也次郊坰則凡故坵遺蹟罔
不收也列以圖繪閲之可當卧遊綴以遺
聞覽之如披外史若夫故城廢縣有闗于
[072-2a]
建置竒觀勝槩有繫于山川以各有其𩔖
槩不録焉
[072-3a]
[072-17a]
[072-17b]
宫闕
上古
合宫 在淳化縣北五十里甘泉山賈/志黄帝治萬國朝
諸侯乃作合宫兼明庭布政於甘泉漢書地/理志黄帝接
萬靈明庭明庭者甘泉也史記封/禪書
殷
岐陽宫 故基在岐山縣東北五十里即周太王由邠
遷岐所建今宫廢而土人猶稱之雍勝畧○按馬志/賈志有陽城葢
[072-18a]
即此而/異名也
臯門 在岐陽城内周太王所立馬/志乃立臯門臯門
有伉詩經/大雅
應門 在臯門内亦周太王立馬/志乃立應門應門將
將詩經/大雅
豐宫 在鄠縣東五里小豐村賈/志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詩經/大雅正義曰周豐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縣史記/周本
紀/注豐在始平鄠縣東有靈臺康王於是朝諸侯左傳/杜注
[072-18b]
文王都豐在鄠縣史記曰文王伐崇侯虎而作豐邑
伐崇之後自岐遷都於豐故豐水之西有豐宫也武
王改邑於鎬豐宫元不移徙每遇大事皆步自宗周
而徃以其事告於豐廟雍/錄
周
鎬京 在長安縣西南三十里豐水東雍勝/畧考卜維王
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詩經/大雅武王自豐水居
鎬諸侯宗之是為宗周今豐水之東長安之南三十
[072-19a]
里去豐二十五里鎬池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紀自漢帝穿
昆明池于是地基構淪禠今無可究水經/注諸家皆言
自漢帝穿昆明池後鎬京故基淪入於池無復可考
獨梁載言十道志曰鎬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雍/録
城門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周禮考/工記天子十二
門通十二子考工/記注案匠人云營國九里旁三門四面
各三門是有十二門鄭註云十二門以通十二子則
十二辰也地官/疏
[072-19b]
王宫 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凢在版者掌其政令行
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授八次八舍之職事周禮/天官衞
王宫者必居四角四中於徼候便也鄭司農云庶子
衞王宫在内為次在外為舍元謂次其宿衞所在舍
其休沐之處天官/注王宫門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
雉考工/記王宫門阿之制五雉謂髙五丈宫隅之制七
雉亦謂髙七丈不言宫牆宫牆亦髙七丈也考工/記注天
子之禮至尊無上其居處則内有六寢六宫外有三
[072-20a]
朝五門朱子/文集
臯門 鄭司農云王有五門外曰臯門周禮/註建臯鼓
詢事弊訟朝士掌之三才/圖㑹
外朝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孤卿大夫位
焉羣士在其後右九公侯伯子男位焉羣吏在其
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衆庶在其後左嘉石平罷
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周禮/秋官臯門之内外朝也朱子/文集
庫門 天子五門 庫門在雉門外周禮天/官疏庫門寳
[072-20b]
藏之所三才/圖㑹
玉府 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
周禮/天官
内府 内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之貨賄良兵良器
以待邦之大用周禮/天官金玉曰貨物之善者藏之於内
府近王掌之以給王用故也天官/疏
宗廟 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禝左宗廟
周禮/春官庫門内雉門外之左右春官/註宫南鄉而廟居左
[072-21a]
則廟在寢東也朱子/全集
天府 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凢國之玉鎮
大寳器藏焉周禮/春官
社禝 何休云質家右宗廟尚親親文家右社禝尚
尊尊若然周人右社禝者地道尊右故社禝在右是
尚尊尊之意社禝為尊故鄭註郊特牲云國中神莫
大於社周禮春/官注
雉門 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門之禁周禮/天官中門於外
[072-21b]
内為中若今宫闕門雉門三門也春秋傳雉門灾及
兩觀天官/註魯有三門雉門有兩觀為中門則知天子
五門雉門亦為中門有兩觀矣天官/疏
應門 鄭司農云王五門四曰應門周禮/註應門建應
鼓又曰朝門三才/圖㑹
治朝 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
大夫羣吏之位掌其禁令周禮/天官治朝在路門之外司
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儀天官/注
[072-22a]
路門 鄭司農云王五門五曰路門路門一曰畢門
周禮天/官註路門者路大也人君所居皆曰路以大為名
畢門者從外而入路門為終畢天官/疏虎門路寢門也
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畫虎焉地官/註路門建路鼓又
曰虎門畢門大寢門三才/圖㑹
燕朝 路門之内燕朝也大儀正其位掌擯相族人
朝焉朱子/文集君日出視朝退適路寢聽政禮記/玉藻周時徳
澤和洽蒿茂大以為宫柱名曰蒿宫此天子之路寢
[072-22b]
也大戴/禮
六寢 宫人掌王之六寢之修周禮/天官路寢一小寢五
天官/註天子六寢而六宫在後六官在前所以承施内
外之政也禮記昏/義註王大寢一小寢五大寢聽政故嚮
明而治在前小寢釋服燕息也在後其小寢一寢在
中四寢在於四角春居東北夏居東南秋居西南冬
居西北土王之月居中朱子/文集
六宫 内宰以隂禮敎六宫周禮/天官鄭司農云六宫後
[072-23a]
五前一婦人稱寢曰宫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
寢一燕寢五周禮/註
按元和志云周武王宫即鎬京似即以鎬京為武王/宫矣夫鎬京乃其建都之地當日必於其地立王宫
為出政治之所元和志即以鎬京為武王宫固有未/審而馬馮賈三志皆於王宫闕而不叙竊有未安故
兹特採据周禮諸書詳著之亦欲觀一代政治所由/出也
明堂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
崇一筵五室凢室二筵周禮考/工記昔者周公朝諸侯於
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禮記明/堂位斧依為斧
[072-23b]
文屏風於戸牖之間者皇氏云在明堂中央太室戸
牖間明堂/位疏講學大夫淳于登說明堂在國之陽丙巳
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
上帝五帝之精大微之庭中有五帝座星玉藻/疏明堂
所以正四時出敎化天子布政之宫也先儒舊説其
制不同大戴禮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戸八牖凡三
十六戸七十二牖以茅葢屋上圓下方援神契曰明
堂上圓下方八窻四闥考工記云明堂五室稱九室
[072-24a]
者取象陽數也八牖者隂數也取象八風三十六戸
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圓象天下方法地
八窻即八牖也四闥者象四時四方也五室者象五
行也皆無明文先儒以意釋之耳三輔/黄圖
祇宫 穆天子傳云吉日丁酉天子入於南鄭郭璞注
云今京兆鄭縣也紀年穆王元年築祇宫於南鄭傳
所謂王以是獲没於祇宫者華州/志
昭宫春宫范宫
[072-24b]
三宫俱穆王時作見竹書紀年
平陽封宫 在縣故平陽城内郊祀志雍大雨壊平
陽宫垣史記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
陽封宫雍録云在華山下葢因史記至於華山之文
而誤也賈/志
羽陽宫 在寳雞縣陳倉故城内馬/志秦武公作羽陽宫
在寳雞縣界嵗乆不可究知其處元祐六年正月直
縣門之東百步居民權氏濬池得古銅瓦面上隱起
[072-25a]
四字曰羽陽千嵗篆字隨勢為之不取方正始知為
羽陽舊址也其地北負髙原南臨渭水前對羣峰形
勢雄壯真勝地也渑水燕/談録
大鄭宫 鳯翔縣南七里有古雍城秦徳公所居大鄭
宫城也左傳/注徳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宫史記秦/本紀
髙泉宫 在扶風縣東美陽故城雍勝/畧秦宣太后起長/安
志/
虢宫 秦宣太后起在岐州虢縣界三輔/黄圖
[072-25b]
棫陽宫 在扶風縣東北三十里秦穆公建遺址尚存
雍勝畧○長安志謂棫陽/宫為秦昭王起與此異
祈年宫即橐/泉宫在鳯翔府城内東南隅馬/志酈道元注水經
曰雍縣中窂與牢/同井秦惠公故居所謂祈年宫也孝
公又謂之槖泉宫据酈此言則是惠公所都雍縣有
祈年至孝公命為槖泉名雖兩出其實一宫也又推
酈此言則是祈年槖泉皆在惠公雍都亦不知何人
所建獨漢書曰祈年宫惠公所起黄圖祈為蘄且曰
[072-26a]
穆公所造廟記曰宫在城外而始皇本紀則曰在雍
皆以世逺難究其的也雍/録後人又於此建祈年觀雍/勝
畧/
冀闕 在咸陽城中馬/志秦孝公作咸陽築冀闕徙都之
史記秦/本紀
萯陽宫 秦文王所起在鄠縣西南二十三里三輔/黄圖師
古曰倍陽即萯陽也其音同耳宫名在鄠縣漢書東/方朔傳
注/
[072-26b]
芷陽宫 在㶚上秦㐮王起馬/志
秦
咸陽城 在今咸陽縣東二十里雍勝/畧自秦孝公至始
皇帝胡亥並都此城案孝公十二年作咸陽築冀闕
徙都之始皇徙天下髙貲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户引
渭水灌都以象天漢横橋南渡以法牽牛咸陽北至
九甘泉南至鄠杜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
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宫别舘相望聨屬木衣綈繡土
[072-27a]
被朱紫宫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徧三/輔
黄/圖秦之咸陽孝公所都也在漢長安西北角故漢書
紀髙帝項羽自覇上而入秦都皆曰西上咸陽也惟
元和志則曰正東微南是為雍州則東多南少也志
葢審言其詳也古語山南水北曰陽秦之所都若槩
舉其凡則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
不爽矣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宫苑殿固在渭北而
秦都實跨渭水史記三輔黄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
[072-27b]
咸陽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漢横橋南渡以法牽牛此
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
之朝市宫苑皆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於是史記
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屬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
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則咸陽之名又嘗兼
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雍/録
咸陽宫 始皇窮極奢侈築咸陽宫因北陵營殿端門
四達以制紫宫象帝居三輔/黄圖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
[072-28a]
渭南秦毎破諸侯寫放其宫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
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
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史記秦始皇本紀○按長/安志雍録及馬馮諸志皆
無此宫三輔黄圖曰始皇築咸陽宫史記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宫則秦之有咸陽宫也審矣顧長安
志雍録等書皆考据精詳何以獨闕也意孝公作咸/陽築冀闕此或襲孝公之舊宫而弗改歟然孝公時
咸陽宫之名未出也竊謂規模或仍舊而制度則從/宏黄圖所謂因北陵營殿即史記所謂作之咸陽北
阪者是也因表而/出之以俟考訂云
阿房宫 故基在長安縣西三十里雍勝/畧始皇帝三十
[072-28b]
五年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聞豐鎬之間
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
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
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前殿直抵南山表南山
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
極閣道絶漢抵營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擇令名
名之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麗山寫荆蜀地材皆至闗
中計宫三百史記秦始/皇本紀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
[072-29a]
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一十四里按宫在上林苑中
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宫城東面也索隱曰此以
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廣也秦始皇/本紀注師古曰阿
房者言殿之四阿皆為房也一說大陵曰阿言其殿
高若於阿上為房也房或作旁始皇作此殿未有名
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阿近也漢書賈/山傳注阿城本秦
阿房宫以其牆壁崇廣故俗呼為阿城東方朔/傳注阿房
前殿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三輔/黄圖阿房宫東西三
[072-29b]
里南北五里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
唱萬人和其外有城名阿城東西北三面有牆南面
無牆三輔/舊事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以為金
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於宫門坐髙三丈銘其後
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
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其大五丈足跡六尺三輔/黄圖
磁石門 悉以磁石為故專其目四夷朝者有隱甲
懷刄入門而脅之以示神亦名却胡門水經/注磁石門
[072-30a]
東西有閣道即阿房宫之北闕門也累磁石為之着
鐵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過長安/志磁石門即北入之
門審求其地則在鎬水趨渭之處故水經主漢城而
命其方則曰此阿房之西門若自主阿房而命之則
當曰北門也雍/録
信宫 在咸陽縣渭水南賈/志始皇帝二十七年作信宫
渭南已而更命信宫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驪
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072-30b]
興樂宫一名/長樂在長安城中馬/志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囬
二十餘里漢太后常居之三輔/黄圖
甘泉宫 古以甘泉名宫者三秦之甘泉在渭南一也
漢之甘泉在雲陽縣磨石嶺上二也隋之甘泉在鄠
三也秦之甘泉史嘗明言在渭之南而無言其在渭
南何地者秦始皇本紀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居
甘泉宫徐廣曰表云咸陽南宫也秦時咸陽跨渭南
北則此宫不在渭北之咸陽而在渭南之咸陽也又
[072-31a]
本紀曰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自咸陽屬之
則甘泉前後必近上林苑即鄠縣也則秦之甘泉與
隋之甘泉正同一地安知隋宫不襲秦舊也雍/録
蘭池宫 蘭池在咸陽縣東二十五里有秦蘭池宫雍/勝
畧/地理志曰渭城縣有蘭池宫秦始皇㣲行逢盗於
蘭池水經/注
林光宫 秦時宫也故基在甘泉山上雍勝/畧林光宫胡
亥所造從廣各五里在雲陽縣界三輔/黄圖林光宫一曰
[072-31b]
甘泉宫秦起在今池陽縣西北故甘泉縣甘泉山上
周迴十餘里闗中/記
曲梁宫 秦曲梁宫在三原縣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元和/志
步髙宫 故基在渭南縣西南三十里雍勝/畧步髙宫亦
名市丘城三輔/黄圖
步壽宫 在步髙宫西三輔/黄圖二宫皆秦時建雍勝/畧
長楊宫 在盩厔縣東南三十三里雍勝/畧長楊宫本秦
[072-32a]
舊宫宫中有埀楊數畝因為宫名門曰射熊觀秦漢
㳺獵之所三輔/黄圖
梁山宫 在永壽縣南八十里馬/志始皇幸梁山宫從山
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梁山宫城皆文
石名織錦城三秦/記
望夷宫 在涇陽縣東南八里長陵西北臨涇水處馬/志
二世夣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卜
曰涇水為祟二世乃齋於望夷宫欲祠涇沈四白馬
[072-32b]
史記秦二/世本紀
秦宫闕/附考城陽宫 始皇母遷於城陽宫長安/志○曲
臺宫 秦有曲臺宫鄒陽傳曰秦倚曲臺之宫垂
衡天下應劭曰秦皇所居亦不云臺在何地雍/録
大夏殿 始皇造銅人十枚在殿前三輔/舊事○雲閣
二世所造起雲閣欲與南山齊三輔/黄圖
按秦逞其志宫室之侈前世未有史記始皇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内宫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
漢書賈山傳秦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宫三百甚矣/乎其侈也然世移代易非惟瓦礫無存抑亦名與
[072-33a]
俱湮今即其尤彰著者考訂補綴列之如右至于/名雖未湮而地無可稽或宫不詳其基址或殿未
審其附麗猶徃徃見於他說偹録篇末以俟参質/葢難言之也後倣此例
漢
長安故城 在西安府城西北二十里馬/志髙祖七年築
長安宫城自櫟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宫也初本狹小
至惠帝更築之髙三丈五尺下濶一丈五尺上濶九
尺雉髙三坂周迴六十五里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
斗形至今人呼漢京為斗城是也漢舊儀曰長安城
[072-33b]
中經緯各長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頃八
街長安志有華陽街章臺街夕隂街香室街尚/冠街太常街藁街前街漢書長安有熾盛街九陌
三宫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長安志云内六市在/道東三市在道西十
六橋水泉深二十餘丈城下有池周繞廣三丈深二
丈石橋各六丈與街相直三輔/黄圖長安城面三門四面
十二門皆通達九逕以相經緯三輔/決録長安在渭水南
隔渭水北對秦咸陽宫漢於其地置未央宫曰長安
城因名縣括地/志長安城中地皆黑壌今城赤且堅如
[072-34a]
石如金父老相傳云盡鑿龍首山中土以為城及諸
城闕亦然三秦/記漢築長安城及營宫殿咸以堙平至
今坊市北據髙原南望爽塏視終南如指掌闗中/記漢
都長安其城在渭之南而咸陽之東南也凡漢城之
水皆取諸昆明一𣲖自西而東横亘城南之鼎路門
已而東折以注青門水經固謂之漕渠漢明堂圜丘/博望苑皆在
漕渠/之南而吕圖亦具著渠迹暨至清明門外合王渠以
入於渭第二枝自都城西面南來第一門名章門者
[072-34b]
於其旁設為飛渠東向入城注於未央宫之西以為
大池是名滄池滄池下流向東而徃逕石渠天禄閣
桂宫北宫長樂宫皆用此水也未央地勢甚髙而此
水能自西面而轉北以行是行於未央山背窪下之
處也滄池下流有石渠者礲石為之以導此水自此
以徃凡水既周徧諸宫自清明門出城是為王渠王
渠至清明門外與漕渠合而北入渭也雍/録漢城惠帝
築後趙石虎亦嘗修之符姚西魏宇文皆都之隋開
[072-35a]
皇三年都龍首川此城遂廢至今民呼猶曰楊家城
長安/志圖
宣平門一名東都門/一名東城門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曰宣
平門民間所謂東都門漢書疏廣太傅受少傅上疏
乞骨骸歸公卿大夫為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即此
門也三輔/黄圖宣平門王莽更名春王門正月亭亦曰東
城門其郭門亦曰東都門即逢萌掛冠處也水經/注
清明門一名籍田門又名/凱門又名城東門長安城東出第二門曰清
[072-35b]
明門一曰籍田門以門内有籍田倉一曰凱門漢宫
殿疏曰第二門名城東門莽更名曰宣徳門布恩亭
三輔/黄圖清明門外郭門曰東平門宋敏/求志
霸城門一名青城門又名青/綺門青雀門青門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
門曰霸城門三輔/黄圖霸城門王莽更名曰仁壽門無疆
亭民見門色青又名青城門或曰青綺門亦曰青門
門外舊出佳𤓰水經/注景帝元年有青雀羣飛于霸城
門乃改為青雀門更修飾刻木為綺橑雀去因名青
[072-36a]
綺門述異/記
覆盎門一名杜門又名下/杜門又名端門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
曰覆盎門一號杜門廟記曰覆盎門與洛門相去十
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魯班輸所造橋工巧絶世
長樂宫在城中近東直杜門其南有下杜城漢書集
註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門水經注作/下杜門又曰
端門北對長樂宫王莽更名曰永清門長茂亭三輔/黄圖
安門一名鼎/路門長安城南出第二門曰安門亦曰鼎路
[072-36b]
門北對武庫王莽更名曰光禮門顯樂亭三輔/黄圖
西安門一名/便門長安城南出第三門曰西安門北對未
央宫一曰便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王莽更
名曰信平門誠正亭三輔/黄圖
章城門一名章門又名光/華門亦名便門長安城西出南頭第一門
曰章城門三輔舊事曰章門一曰光華門又曰便門
王莽改曰萬秋門億年亭三輔/黄圖
直城門一名直門又/名龍樓門長安城西出第二門曰直城門
[072-37a]
亦曰故龍樓門門上有銅龍本名直門王莽更曰直
道門端路亭三輔/黄圖
雍門一名西城門/一名函里門長安城西出北頭第一門曰雍門
本名西城門王莽改曰章義門著義亭其水北入有
函里民呼曰函里門三輔/黄圖
洛城門一名髙門又名鸛雀臺門又/名杜門利城門客舍門洛門長安城北出東
頭第一門曰洛城門又曰髙門漢宫殿疏曰高門長
安北門也又曰鸛雀臺門外有漢武承露盤在臺上
[072-37b]
三輔/黄圖北出西頭第三門本名杜門亦曰利城門王莽
更名進和門臨水亭其水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門又
曰洛門也水經/注
厨城門一名/廣門長安城北第二門曰厨城門王莽更名
建子門廣世亭三輔/黄圖厨門其内有長安厨官在事故
城曰厨門也如淳曰今名廣門也水經/注
横門一名/光門長安城北出西頭第一門曰横門門外有
橋曰横橋三輔/黄圖横門王莽更名霸都門左幽亭如淳
[072-38a]
曰音光故曰光門其外郭有都門有門徐廣曰
門在渭北孟康曰在長安北秦時宫門也三輔黄圖
曰門在横門外按漢書徐厲軍於此又有通門亥
門也水經/注
長樂宫 在長安故城中括地/志髙帝五年治長樂宫漢/書
髙帝/本紀長樂宫本秦之與樂宫也髙皇帝始居櫟陽七
年長樂宫成徙居長安城後太后常居之王莽改為
長樂室在長安城中近東直杜門三輔/黄圖長樂宫周迴
[072-38b]
二十餘里有殿十四闗中/記惠帝為東朝長樂及間徃
來數蹕煩人乃作複道築武庫南詔立原廟史記叔/孫通傳
長樂者髙帝既以為居又以受朝無異於正宫矣自
惠帝後人主皆居未央而長樂常奉母后玉/海未央在
漢城西隅而長樂乃東隅也秦樗里子百年前已言
之李吉甫元和志言兩宫相去止隔一里此一里所
即武庫雍/録建章未央長樂三宫皆輦道相屬懸棟飛
閣不由徑路漢武/故事
[072-39a]
東闕 惠帝五鳯三年鸞鳯集長樂宫東闕中樹上
漢書惠/帝本紀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釋/名
西闕 太子引兵敺四市人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
軍合戰漢書劉/屈氂傳
司馬門 未央甘泉長樂四面皆有公車司馬門凡
言司馬者宫垣之内兵衞所在司馬主武事故謂宫
之外門為司馬門三輔/黄圖
前殿 長樂宫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㶦一作/序
[072-39b]
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三輔/黄圖
臨華殿 在長樂前殿後武帝建三輔/黄圖成帝永始四
年夏四月長樂宫臨華殿災漢書成/帝本紀
大厦殿 秦作銅人立阿房殿前漢著長樂宫大厦
殿前三輔/舊事
長信宫長秋殿永壽殿永寧一作/昌殿 長信宫漢太
后常居之按通靈記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
象也秋主信故宫殿皆以長秋長信為名又永壽永
[072-40a]
寜殿皆后所處也三輔/黄圖長樂宫殿前列銅人殿西有
長信長秋永壽永昌諸殿水經/注黄圖曰長樂殿西有
長信宫長秋永壽永寜四殿而水經亦云殿西有長
信長秋永壽永昌等殿則長信長秋皆在長樂宫中
也長安志别出長信等七宫不以統諸長樂殆傳疑
耶雍/録
鐘室 高帝十一年吕后殺韓信於長樂鐘室漢書/髙帝
本/紀師古曰謂懸鐘之室髙帝本/紀注未央殿東北二里許
[072-40b]
鐘室故處也有隙地丈餘草色皆殷赤相傳吕后殺
淮隂血漬而然地理志○以下諸殿臺池雖統係/長樂而其方向位置無可考矣
宣徳殿通光殿髙明殿 見三輔宫殿名在長樂宫
中宋敏/求志
温室殿 或問光温室省木皆何木也光嘿然不應
漢書孔/光傳晉灼曰長樂宫中有温室殿孔光/傳注
長定殿建始殿廣陽殿中室殿月室殿神仙殿椒房
殿俱見宋/敏求志
[072-41a]
鴻臺 長樂宫有鴻臺鴻臺秦始皇二十七年築髙
四十丈上起觀宇帝嘗射飛鴻於臺上故號鴻臺漢
書惠帝四年長樂宫鴻臺災三輔/黄圖
酒池 廟記曰長樂宫中有魚池酒池池上有肉炙
樹秦始皇造漢武帝行舟於池中三輔/黄圖酒池北起臺
天子於上觀牛飲者三千人闗中/記武帝作酒池以誇
羌胡飲以鐡杯重不能舉皆牛飲太平寰/宇記長樂殿之
東北有池池北有層臺沼謂是池為酒池非也水經/注
[072-41b]
未央宫 在長安故城中近西南隅括地/志髙帝七年蕭
何治未央宫漢書髙/帝本紀未央宫周迴二十二里九十五
步五尺街道周迴七十里臺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
外其十一在後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後宫
門闥九十五西京/雜記未央宫周旋三十三里街道十七
里有臺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門八十一掖門
十四宫殿及臺皆疏龍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長安
城上非築也闗中/記未央一名紫微宫三秦/記未央者前
[072-42a]
限未到之辭故漢有未央宫古詩有樂未央詩正/義
東闕 蕭何治未央宫立東闕漢書髙/帝本紀文帝七年未
央宫東闕罘罳災文帝/本紀如淳曰東闕與兩旁罘罳皆
災也師古曰罘罳為連闕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之
處其形罘罳然文帝本/紀注未央宫東有蒼龍闕闗中/記索
隱曰東闕名蒼龍史記/注
北闕 師古曰未央殿雖南向而上書奏事謁見之
徒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以北闕為正
[072-42b]
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於西南兩面無門闕矣葢蕭
何初立宫以厭勝之術漢書髙帝/本紀注未央宫北有𤣥武
闕所謂北闕也闕中有閶闔門止車門闗中/記
柏梁臺 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柏梁臺漢書武/帝本紀武帝
鑄柏梁銅柱郊祀/志臺髙二十丈用香柏為殿梁香聞
十里三輔/故事廟記曰柏梁臺漢武帝造在北闕内道西
三秦記曰柏梁臺上有銅鳯名鳯闕宋敏/求志武帝作柏
梁臺詔羣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詩者乃得上座帝
[072-43a]
曰日月星辰和四時自梁王以下作詩者二十五人
古文/苑
司馬門 元帝初元五年令從官給事宫司馬中者
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漢書元/帝本紀應劭曰司馬中
者宫内門也師古曰司馬門者宫之外門也衞尉有
八屯衞候司馬主衞士徼廵宿衞每面各二司馬故
謂宫之外門為司馬門元帝本/紀注漢宫衞令諸出入殿
門公車司馬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玉海○按未央/宫有東闕北闕
[072-43b]
而西南無門闕顔師古謂為蕭何厭勝之術是矣至/司馬門三輔黄圖及師古俱謂未央四面皆有司馬
門乃宫之外門應劭謂為宫内門似有参差細推之/則是闕之西南而司馬門有西南闕門之牆四面環
宫司馬門之牆乃宫正垣而闕垣在外西京賦所謂/徼道外周千廬内附是也故自闕門視之則為宫内
門自宫視之則為宫外門矣二説雖異其實同也漢/書百官表注師古曰漢書儀云衞尉司在宫内主宫
闕之門内衞士於周垣下為區廬西京賦衛尉八屯/警夜廵晝注綜曰衛尉周宫外於四方四角立八屯
士士則傅宫外為廬舍是則宫牆外闕門内正為衛/士區廬地矣
端門 皇帝入未央宫有謁者十人持㦸衞端門曰
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不得入太尉往諭乃去皇帝
[072-44a]
遂入漢書周/勃傳師古曰殿之正門也周勃/傳注立金人於端
闈西都/賦善曰宫中門謂之闈西都/賦注
掖門 朱虚侯章請卒千人入未央宮掖門漢書吕/后紀
師古曰非正門而在兩旁若人之臂掖也吕后/紀注御覽
曰出禁省為殿門外出大道為掖門則不特夾立正
門之旁為掖門雖殿門外他出之門皆可名為掖門
也漢書薛宣傳宣子况令楊明遮斫申咸於宫門外
廷尉直議曰本争私權雖於掖門外傷咸與凢鬭無
[072-44b]
異此則殿外有門可出通衢者皆名掖門之証也唐
門下北省在日華門名左掖中書北省在月華門名
右掖此之日華月華立殿自在宣政殿東西兩廊出
門未是宫外而亦以掖名之則是殿門之正門外旁
或有門皆為掖門也雍/録
前殿 未央宫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髙三十
五丈營未央宫因龍首以制前殿至孝武以木蘭為
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戸華榱璧璫雕楹玉磶重
[072-45a]
軒縷檻青瑣丹墀左磩右平黄金為壁帶間以和氏
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三輔/黄圖王莽改前殿曰王路
堂地皇元年王路堂為風所毁宋敏/求志成帝綏和二年
鄭通里男子王褒帶劔入北司馬門殿東門上前殿
入非常室中漢書五/行志如淳曰殿上室名五行/志注
蘭臺 漢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
書外督部刺史内領侍御史受公卿奏事西京賦曰
蘭臺金馬逓宿迭居按此蘭臺正在殿中石渠天禄
[072-45b]
皆在殿北雍/録
宣明殿廣明殿 皆在未央殿東三輔/黄圖
昆徳殿玉堂殿 皆在未央殿西三輔/黄圖
鴛鸞殿 未央殿東有鴛鸞殿闗中/記
白虎門 王莾大置酒未央宫白虎殿勞賜將帥自
前殿南下西出椒除白虎門漢書王/莾傳服䖍曰邪行閣
道下者也師古曰除殿陛之道也椒取芬香之名也
王莾/傳注
[072-46a]
金馬門 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謂
之曰金馬門史記滑/稽傳天子擢𢎞對為第一待詔金馬
門漢書公/孫𢎞傳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獻之立
馬於魯班門外更名魯班門為金馬門公孫𢎞/傳注楊雄
待詔金門金馬門也宋敏/求志金馬門又謂之黄門玉/海
宦者署 宣帝召武待詔宦者署漢書蘇/武傳師古曰百
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宦者令丞以其署親近故令
于此待詔蘇武/傳注百官表有中黄門師古曰謂閽人居
[072-46b]
禁中在黄門之内給事者也雍/録
承明廬 嚴助為㑹稽太守數年不聞問賜書曰君
厭承明之廬漢書嚴/助傳張晏云承明廬在石渠閣外嚴/助
傳/注
天禄閣 在未央大殿北天禄異獸也即揚雄校書
處三輔/舊事天禄石渠蕭何造以藏秘書處賢才漢宫/閣疏天
禄石渠典籍之府西都/賦
石渠閣 在未央大殿之北三輔/故事石渠閣蕭何造其
[072-47a]
下礲石為渠以導水若今御溝因為閣名藏入闗所
得秦之圖籍成帝於此藏秘書焉三輔/黄圖石渠閣礲石
為渠以導水以水經約其地望則滄池在未央西南
此之為渠必引滄池下流轉北以行成其為渠也水
之又北遂轉行乎明光桂宫之間謂之明渠也又益
趨東則長樂之有酒池都城東之有王渠皆此水也
雍/録
宣室殿 在未央宫前殿正室也淮南子曰周武王
[072-47b]
殺紂於宣室漢取舊名也漢書文帝受釐宣室夜半
前席賈生問鬼神之事即此也三輔/黄圖漢書宣帝常幸
宣室齋居而決事如淳曰宣室宣布政敎之室葢其
殿在前殿之側齋則居之宋敏/求志甘露四年未央宫宣
室閣災漢書成帝本紀○按宣室閣其位置未詳然/以理推之必既有殿而閣名即因之以出也
當在殿前/故附見之
承明殿 皇太后車駕幸未央承明殿漢書霍/光傳未央
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班固西都賦序云内有承
[072-48a]
明著作之庭即此三輔/黄圖孝文帝躬行節儉其時未央
宫無髙門武臺麒麟鳯凰白虎玉堂金華之殿獨有
前殿曲臺漸臺宣室温室承明耳漢書翼/奉傳承明殿與
石渠相距不逺孝成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召雄
待詔承明之庭師古曰承明殿在未央宫夫雄自言
其待詔之地直曰承明之庭而武帝謂嚴助厭直乃
曰承明之廬其云廬者以更直之地言之也曰庭者
以受詔作文之地言之也雍/録
[072-48b]
温室殿 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温室漢書/霍光
傳/温室在未央宫殿北武帝建冬處之温煖也三輔/黄圖
温室以椒塗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梁設火齊屏風鴻
羽帳規地以罽賓氍毹西京/雜記
清涼殿 清涼殿在未央宫殿北夏居之則清涼也
漢書曰清室則中夏含霜此也三輔/黄圖
髙門殿 武帝於未央宫起髙門殿三輔/舊事漢書曰汲
黯請見髙門注曰未央宫髙門殿也又哀帝時鮑宣
[072-49a]
諫曰陛下擢臣巖穴誠冀有益毫毛豈欲臣美食大
官重髙門之地三輔/黄圖鮑宣又言髙門去省户數十步
求見出入二年未省玉/海
玉堂殿 解嘲歴金門上玉堂漢書揚/雄傳晉灼曰黄圖
有大玉堂小玉堂殿揚雄/傳注師古曰玉堂殿在未央宫
李尋/傳注李尋待詔黄門得預入直而曰乆汙玉堂之直
者言直廬在玉堂外也雄之待詔其解嘲曰登金門
上玉堂雄時待詔承明故得由金馬門以上玉堂也
[072-49b]
則玉堂金馬必相附近也雍/録
長秋門 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宫殿長
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漢書戾太子傳○按黄/圖云后宫殿皆以長信
長秋為名此之長秋門戾太子傳云太子使持節入/長秋門因長御倚華而白皇后是非持節不得入矣
或亦門之在後宫者因皇后而/名歟因附識之以俟考訂云
内謁者署 在未央宫屬少府掌宫中步帳䙝物丁
孚漢官云令秩千石三輔/黄圖
椒房殿 未央宫有椒房殿三輔宫/殿名皇后殿稱椒房
[072-50a]
以椒塗室主温煖除惡氣也漢官/儀
掖庭 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漢書元/帝本紀媫妤
以下皆居掖庭漢官/儀漢掖庭有月景臺雲光殿光華
殿鳴鸞殿開襟閣臨池觀不在簿籍皆繁華窈窕之
所棲宿焉西京/雜記
昭陽殿 成帝趙皇后居昭陽殿三輔/黄圖皇后既立寵
少衰而弟絶幸為昭儀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
上髹漆切皆銅㳫冐黄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黄
[072-50b]
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自後宫未嘗有焉漢/書
元后/傳昭陽特盛隆於孝成屋不成材牆不露形西都/賦
昭陽殿在未央宫中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環佩聲
窻戸扇多是琉璃皆通照毛髪不得藏椽桷皆刻作
龍蛇縈繞其間其中鱗甲分明見者莫不驚慄西京/雜記
武帝時後宫八區有昭陽飛翔增城合歡蘭林披香
鳯凰鴛鸞等殿後有增修安處常寜茝若椒風發越
蕙草等殿為十四位三輔/黄圖
[072-51a]
增城舍 漢書曰班媫妤居增城舍應劭曰後宫有
八區增城第三也宋敏/求志
椒風舍 董賢女弟為昭儀位次皇后更名其舍為
椒風以配椒房云漢書董/賢傳
漸臺 未央宫西有滄池池中有漸臺闗中/記未央宫
有漸臺文帝之夢鄧通王莾之死於兵皆在其處建
章宫亦有漸臺郊祀志曰建章漸臺髙二十丈名曰
泰液長安志疑王莾在未央為漢兵所逼倉卒出避
[072-51b]
無由得趨建章因疑兩宫各有漸臺此其疑之是也
水經未央漸臺在滄池中建章漸臺在太液池中正
與漢志所載相合最可據矣黄圖曰舊圖云未央宫
有滄池其水滄色故曰滄池此即水經言漸臺之在
滄池者也至黄圖曰漸臺在未央宫太液池中則未
央似有太液矣而漢志無之則疑黄圖不審也圖又
曰未央宫有滄池池中有漸臺王莾死于此則此地
本是滄池而誤為太液池也案昭帝紀始元元年黄
[072-52a]
鵠下建章太液池則太液自在建章甚明而正史之
於未央又無太液之文故予得以議其不審也雍/録
麒麟殿 未央宫有麒麟殿漢書哀帝燕董賢父子
於麒麟殿三輔黄圖○以下諸殿閣門室其方向位/置皆未詳所在
金華殿 未央宫有金華殿三輔/黄圖上方向學鄭寛中
張禹朝夕入說尚書于金華殿中漢書/叙傳
宴昵殿 班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軍王鳯薦伯宜
勸學召見宴昵殿漢書/敘傳
[072-52b]
武臺殿 武帝于未央宫起武臺三輔/舊事
猗蘭殿 王美人七月七日旦生武帝於猗蘭殿漢/武
帝故/事景帝夢一赤彘從雲中直入崇芳閣景帝覺而
坐閣下果有赤龍如霧來蔽户牖宫内嬪御望閣上
有丹霞蓊蔚而起霞滅見赤龍盤迴棟間景帝使王
夫人移居崇芳閣乃改崇芳閣為倚蘭殿漢武帝/内傳
白虎殿 未央宫有白虎殿三輔/黄圖河平四年單于來
朝引見白虎殿漢書王/商傳
[072-53a]
曲臺殿 后蒼説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漢書/孟卿
傳/服䖍曰在曲臺校書著記因以為名師古曰曲臺
殿在未央宫孟卿/傳注
飛羽殿 太后冬饗飲飛羽漢書元/后傳師古曰飛羽殿
在未央宫中羽或作雨元后/傳注
敬法殿 莽在未央宫朱魚等燒作室門斧敬法闥
漢書王/莽傳師古曰敬法殿名王莽/傳注
鳯凰殿通光殿鈎弋殿壽成殿萬嵗殿水延殿壽安
[072-53b]
殿平就殿宣徳殿東明殿俱在未央宫/見三輔黄圖神明殿在未/央宫
見漢武/故事延年殿合歡殿四車殿在未央宫見/三輔決録宣平殿
長年殿在未央宫見/漢宫閣記朱鳥堂在未央宫見/漢宫殿疏
麒麟閣 上思股肱之美廼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漢/書
蘇武/傳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遂以為名蘇武/傳注
麒麟閣亦藏書六典/注
白虎閣屬車閣堯閣俱在未央官/見三輔黄圖
織室 少府有東織西織令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
[072-54a]
名西織為織室漢書百/官表未央宫有東西織室織作文
繡郊廟之服有令史三輔/黄圖
凌室 在未央宫藏氷之室詩𡺳風七月篇曰納于
凌隂三輔/黄圖
暴室 應劭曰暴室者宫人獄也今曰薄室師古曰
暴室者掖庭主織作染練之署謂之暴室者取暴曬
為名耳或謂薄室者薄亦暴也今俗語云暴曬葢暴
室織務既多因為置獄主治其罪人故徃徃謂之暴
[072-54b]
室獄耳然本非獄名應説失之矣漢書宣帝本紀注/○按三輔黄圖暴
室在未/央宫
郎中府 朱虚侯章請卒入未央宫掖門見産廷中
逐擊産殺之郎中府吏舍厠中漢書髙/后本紀如淳曰百官
表令郎中掌宫殿門戸故其府在宫中後轉為光禄
勲髙后本/紀注
四寳祠 宣帝以方士言為隨侯劒寳玉寳璧周康
寳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漢書郊/祀志
[072-55a]
弄田 在未央宫弄田者燕遊之田天子所戯弄耳
漢書昭帝紀曰始元元年上耕于鈎盾弄田應劭注
云帝時年九嵗未能親耕帝籍鈎盾官宦者近署故
往試耕為戯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陳持弓年九嵗
䦨入尚方掖門至未央殿鈎盾禁中三輔/黄圖
青瑣門 未央宫有青瑣門三輔/黄圖黄門郎屬黄門令
日暮入對青瑣門拜名曰夕郎漢舊/儀師古曰青瑣門
刻為連瑣文而以青塗之也漢書元/后傳注
[072-55b]
作室門 成帝為太子初作桂宫上急召太子出龍
樓門不敢絶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絶乃度還入作室
門漢書成/帝本紀
鈎弋臺在未央宫見/三輔黄圖東山臺西山臺釣臺在未央宫/見三輔故
事/
路軨廏 在未央宫掌宫中輿馬亦曰未央廏漢書
曰武帝時期門郎上官桀遷為未央廏令三輔/黄圖
獸圏九彘圏一 在未央宫文帝問上林尉及馮妃
[072-56a]
當熊皆此處獸圈上有樓觀三輔/黄圖
北宫 惠帝張皇后廢處北宫漢書外/戚傳師古曰在未央
宫之北外戚/傳注北宫在長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
北周迴十里髙帝時制度草創孝成增修之三輔/黄圖
東交門 武帝從董偃㳺戲北宫馳逐平樂觀有詔
置酒北宫引董君從司馬門入更名東交門漢書東/方朔傳
前殿 北宫有前殿廣五十步珠簾玉戸如桂宫三/輔
黄/圖
[072-56b]
紫房複道 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長樂宫而帝祖
母定陶傅太后在國邸詔問宜當何居光不欲令后
與帝旦夕相近即議以為定陶太后宜改築宫大司
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從武言北宫有紫房複道通
未央宫傅太后從複道朝夕至哀帝所漢書孔/光傳
壽宫 北宫有神仙宫壽宫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
君神君來則肅然風生帷帳皆動三輔/黄圖
太子宫 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
[072-57a]
在太子宫生甲觀畫堂漢書成帝本紀○按太子宫/未詳所在三輔黄圖序入北
宫今/從之
桂宫 在長安故城中元和/志漢武帝造周囬十餘里三/輔
黄/圖武帝為七寳牀雜寳案厠寳屏風列寳帳設於桂
宫時人謂為四寳宫西京/雜記未央宫北即桂宫也舊乘
道用相逕通故渠出二宫之間謂之明渠水經/注輦
路經營修塗飛閣自未央而連桂宫西都/賦鈎陳之外
閣道穹窿屬長樂與明光徑北通乎桂宫西京/賦
[072-57b]
龍樓門 成帝為太子居桂宫上嘗急召太子出龍
樓門漢書成/帝本紀張晏曰門樓有銅龍若白鶴飛亷之為
名也成帝本/紀注
鴻寧殿 建平三年正月帝太太后所居桂宫正殿
火漢書哀/帝本紀建平三年正月桂宫鴻寧殿災帝祖母傅
太后之所居也五行/志
明光殿 桂宫中有明光殿土山道從宫中西上
城西至建章宫神明臺蓬萊山闗輔/記未央宫漸臺西
[072-58a]
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璣為簾箔綴明月珠
金砌玉階晝夜光明三秦/記
走狗臺 桂宫有走狗臺三輔/黄圖
商臺避風臺見三輔/黄圖
明光宫 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長樂宫後南與長樂
宫相連屬三輔/黄圖成都侯商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宫
漢書元/后傳師古曰明光在城内近桂宫元后/傳注王莽簒位
命孺子為定安公孝平皇后為定安太后改明光宫
[072-58b]
為定安舘定安太后居之長安/志
建章宫 在長安故城西雍勝/畧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
宫漢書武/帝本紀師古曰在未央宫西今長安故城西俗所
稱貞女樓即此宫之闕也武帝本/紀注建章宫度為千門
萬戸郊祀/志建章周囬二十餘里闗中/記柏梁既災越巫
陳方建章是經用厭火祥營宇之制事兼未央西京/賦
三輔舊事闗中記皆言建章在城西上林之地東方
朔傳曰陛下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長安記曰王莾
[072-59a]
壊城西苑中建章十餘所取其材為九廟師古曰自
建章以下皆在上林苑中闗中記上林苑中有宫十
二建章其一然建章如此其侈而正史少會正書臨
幸則皆從飛閣越城以出也雍/録
飛閣 武帝於未央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於宫
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宫構輦道以上下三輔/黄圖案
建章宫在長安城外與未央諸宫隔城相望故跨城
而為閣道尤與常異三輔故事曰神明臺在建章宫
[072-59b]
故垂棟飛閣從宫中西上跨城而出乃達建章也雍/録
閶闔門一名/璧門宫之正門曰閶闔髙二十五丈亦曰璧
門漢書曰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門三層臺髙三十丈
玉堂内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鳯髙五尺飾
黄金棲屋上下向風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名璧門
三輔/黄圖
鳯闕 建章前殿度髙未央其東則鳯闕髙二十餘
丈史記封/禪書索隱曰三輔黄圖云武帝營建章起鳯闕
[072-60a]
髙二十五丈闗中記一名别風闕以言别四方之風
西京賦曰閶闔之内别風嶕嶢是也封禪/書注俗謂鳯凰
闕為貞女樓闗輔/古語設璧門之鳯闕上觚稜而棲金爵
西京/賦璧門左鳯闕三輔/黄圖閶闔門内東出有析鳯闕一
名别風玉/海
神明臺 璧門右神明臺漢書曰建章宫有神明臺
廟記曰神明臺武帝造祭金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
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求仙道長
[072-60b]
安記仙人掌大七圍以銅為之三輔/黄圖神明臺髙五十
丈常置九天道士百人漢宫/閣疏神明臺上有九室俗謂
之九子臺而實非也水經/注
圓闕 建章宫門北起圓闕髙二十五丈上有銅鳯
凰赤眉賊壊之西京賦圓闕聳以造天若雙碣之相
望是也三輔/黄圖俗人謂鳯闕為貞女樓古歌辭云長安
城西雙員闕上有一雙銅雀宿一鳴五榖生冄鳴五
榖熟按銅雀即銅鳯也長安志○按史記建章鳯闕/髙二十餘丈即西京賦所云
[072-61a]
設璧門之鳯闕也又闗中記建章宫圓闕有金鳯在/上故號鳯闕似又以圓闕為鳯闕矣然唐賈至詩云
雲□帝城雙鳯闕則是鳯闕有二至唐而遺址尚存/也意史記所謂鳯闕者俗既呼為貞女樓時或因圓
闕有銅雀而亦呼之為鳯闕也名雖同出其實非一/也
嶕嶢闕 廟記曰建章宫有嶕嶢闕薛綜注次門女
闕也在圓闕門内二百步長安/志
井幹樓 武帝作建章宫乃立神明臺井幹樓度五
十丈輦道相屬史記封/禪書神明井幹俱髙五十丈井幹
樓積木而髙為樓若井幹之形也井幹者井上木欄
[072-61b]
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漢宫/闕疏井幹叠而百層西京/賦别
風闕髙五十丈對峙井幹樓髙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三輔/黄圖
前殿 建章前殿度髙未央漢書郊/祀志
唐中庭漢書作/商中建章宫西則唐中數十里史記封/禪書索
隱曰詩云中唐有甓鄭𤣥曰唐堂庭也爾雅以廟中
路謂之唐西京賦曰前開唐中彌望廣潒是也封禪/書注
建章宫西則商中數十里漢書郊/祀志如淳曰商中商庭
[072-62a]
也師古曰商金也於序在秋故謂西方之庭為商庭
郊祀/志注
虎圏 建章宫西虎圏漢書郊/祀志師古曰於莵亦西方
之獸故於此置其圏也郊祀/志注
太液池 建章宫治大池漸臺髙二十餘丈命曰太
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
屬史記封/禪書正義曰臣瓉云太液言象隂陽津液以作
池也索隐曰三輔故事云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廣
[072-62b]
五尺西岸有龜二枚各長六尺封禪/書注師古曰漸浸也
臺在池中為水所浸故曰漸臺三輔黄圖或作瀐字
瀐亦浸耳漢書郊/祀志注
唐中池 周迴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南三輔/黄圖
避風臺 太液池有避風臺即飛燕結裾之處闗中/記
涼風臺 建章宫北作涼風臺積木為樓髙五十餘
丈闗中/記
曝衣閣 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
[072-63a]
宫女出后衣登樓曝宋卜子陽/園苑疏
孤樹池 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樹池池中有一洲
洲上煔樹一株六十餘圍望之重重如車葢故取為
名西京/雜記
淋池 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廣千步東引太液之
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莖四葉狀如駢葢花葉離萎芬
馥之氣徹十餘里宫人貴之每遊宴出入必皆含嚼
或剪以為衣或折以蔽日以為戲弄帝時命水嬉以
[072-63b]
文梓為船木蘭為柁刻飛鸞翔鷁飾於船首隨風輕
漾畢景忘歸乃至通夜拾遺/記
鼓簧宫 漢宫閣疏云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
建章宫西北三輔/黄圖
竒華宫 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寳火浣布
切玉刀巨象大雀師子宫馬充塞其中三輔/黄圖
駘蕩宫 春時景物駘蕩滿宫中也三輔黄圖○以/下位置皆未詳
馺娑宫 馺娑馬行疾貌馬行迅速一日之間遍宫
[072-64a]
中言宫之大也三輔/黄圖
天梁宫 梁至於天言宫之髙也三輔/黄圖
枍詣宫 枍詣木名宫中美木茂盛也三輔/黄圖
影娥池 武帝鑿以玩月其傍起望鵠臺以眺月影
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臺
三輔/黄圖
函徳殿 神爵元年三月詔曰金芝九莖産於函徳
殿銅池中漢書宣/帝本紀建章宫有函徳等二十六殿三輔/黄圖
[072-64b]
北闕 髙二十丈建章宫北闕門也廟/記
鈎弋宫 在直門之南漢武/故事鈎弋夫人姓趙氏河間人
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鈎巻飲食少望氣者云東北
有貴人推而得之見召姿色佳麗武帝披其手得玉
鈎而手展乃命所居曰鈎弋宫列仙/傳
堯母門 趙偼伃居鈎弋宫太始元年生昭帝號鈎
弋子十四月乃生命所生門曰堯母門漢書趙/偼伃傳
宜春宫 建元三年武帝微行東遊宜春漢書東/方朔傳師古
[072-65a]
曰宜春宫在長安東南說者乃以為在鄠非也在鄠
者自是宜春觀耳在長安城西豈得言東遊也郭璞
曰在渭南杜縣東東方朔/傳注師古曰宜春宫名在杜縣
東即今曲江池是其地也上林/賦注
扶荔宫 在上林苑中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
荔宫以植所得竒草異木皆百餘本土木南北異宜
嵗時多枯瘁荔枝自交阯移置百株于庭無一生者
連年猶移置不息後數嵗偶一株稍茂終無華實帝
[072-65b]
亦珍惜之三輔/黄圖
明堂 武帝初即位嚮儒術以文學為本議立明堂於
城南以朝諸侯漢書武/帝本紀明堂在長安城西南七里三/輔
黄/圖明堂在長安城外杜門之西闗中/記
儲元宫 在漢長安城中賈/志馮昭儀與子信都王居儲
元宫師古曰在上林苑中長安/志
宣曲宫 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曉音律嘗於此度曲因
以為名三輔/黄圖
[072-66a]
太乙宫 在西安城南五十里太乙山谷中漢元封初
南山谷間雲氣融結隂翳成象武帝于此建宫内有
种放記陳希夷撰碑賈/志
櫟陽宫 髙祖受命五日一朝太公於櫟陽宫唐書盧/懐謹傳
豫章宫 漢武帝寳鼎二年立豫章宫於昆明池中作
豫章亭述異/記
昭臺宫 在上林苑中孝宣霍皇后立五年廢處昭臺
宫三輔/黄圖
[072-66b]
長門宫 在故長安城東賈/志長門宫離宫孝武陳皇后
得幸頗妬居長門宫三輔/黄圖顧城廟無宿宫竇太主獻
長門園如淳曰園在長門長門在長安城東南園可
以為舘宿處所故獻之上大喜更名竇太主園為長
門宫今按漢書長安城無名長門者長安/志
犬臺宫 在上林苑中長安西二十八里漢書江充召
見犬臺宫三輔/黄圖晉灼曰上林有犬臺宫外有走狗觀
師古曰今書本犬臺有作大臺字誤也漢無大臺宫
[072-67a]
漢書江/充傳注
黄山宫 在興平縣西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
即此也三輔/黄圖右扶風槐里縣有黄山宫漢書地/理志在澇
水入渭之下渭在宫南玉/海
池陽宫 在涇陽縣西北八里元和/志上自甘泉宿池陽
宫漢書宣/帝本紀池陽宫在池陽南上原之陂有長年陂去
長安五十里三輔/黄圖
長楊宫 在盩厔縣東南三十二里雍勝/畧本秦舊宫至
[072-67b]
漢修飾之以備行幸宫中有垂楊數畝因為宫名三/輔
黄/圖漏水東北流經長楊宫東水經/注
長楊樹 在長楊宫秋冬校獵其下命武士搏射禽
獸天子登此以觀焉三輔/黄圖
射熊館 在長楊宫武帝好自擊熊司馬相如從至
上林作賦諫揚雄亦作長楊賦三輔/黄圖
五柞宫 在盩厔縣東南三十八里漢武帝起雍勝/畧武
帝後元二年幸盩厔作五柞宫漢書武/帝本紀漢之離宫也
[072-68a]
宫中有五柞樹因以為名三輔/黄圖五柞宫有五柞樹皆
連三抱上枝覆䕃數十畝西京/雜記
青梧觀 五柞宫西有青梧觀觀前有三梧桐樹樹
下有石麒麟二枚刋其脇為丈字是秦始皇驪山墓
上物也頭髙一丈三尺東邉者前左脚折折處有赤
血父老謂其有神皆含血屬筋焉西京/雜記
葡萄宫 在盩厔縣境雍勝/畧葡萄宫在上林苑西十道/志
元壽二年單于來朝以太嵗厭勝所在舍之上林苑
[072-68b]
葡萄宫漢書匃/奴傳
醴泉宫 在醴泉縣東南三十里漢宣帝聞泉味如酒
因以建宫唐貞觀重修縣因以名賈/志
步壽宫 在耀州東北一里賈/志神爵二年正月鳯凰集
祋祤於所集得玉寳起步壽宫漢書郊/祀志秦亦有步壽
宫今按其地與漢異則秦漢各有步壽宫耳三輔/黄圖
甘泉宫 在淳化縣甘泉山上雍勝/畧齊上李少翁言上
即欲與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物不至廼作甘泉宫
[072-69a]
中為臺畫天地泰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漢/書
郊祀/志甘泉宫一曰雲陽宫周十九里二百二十步有
宫十三臺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還
有銅人二枚在門外闗輔/記雲陽先生之墟也中有神
書鐵劵玉石之記遁甲開/山圖甘泉宫在雲陽縣磨石嶺
上長安志曰磨石嶺山有甘泉十道志曰甘泉出石
鼓西原漢甘泉宫在山上即秦林光宫旁也此取石
鼓甘泉以名者也秦之林光至漢猶存漢武元封二
[072-69b]
年始即磨盤嶺秦宫之側為宫是為漢甘泉矣孟康
注郊祀志曰甘泉一名林光師古曰漢於秦林光旁
起甘泉宫非一名也師古説是也元封二年以前史
之所記文景皆嘗臨幸甘泉不曰甘泉有宫可幸當
是秦之林光逺在磨盤嶺上不燼於火而可用也武
帝雖别剏甘泉一宫而秦之林光如故則謂甘泉宫
在林光宫旁者是也雍/録雲陽宫記曰甘泉宫北有槐
樹今謂之玉槐根幹盤峙三二百年木也耆舊相傳
[072-70a]
咸以為此樹即楊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葱者也長/安
志/甘泉宫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餘甓瓦甓作流水
紋瓦頭有篆字淳化/縣志
熛闕 前熛闕甘泉/賦晉灼曰熛闕赤色之闕南方之
帝曰赤熛甘泉/賦志
應門 晉灼曰應門正在熛闕之内也甘泉/賦注
前殿 武帝於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廣諸宫室有芝
生甘泉殿邉房漢宫/儀注芝有九莖金色緑葉珠實夜有
[072-70b]
光乃作芝房之歌史漢/舊儀前殿崔巍兮和氏瓏玲甘泉/賦
晉灼曰以黄金為璧帶含藍田璧瓏玲明見貌也甘/泉
賦/注
紫殿 漢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飾之成
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於紫殿三輔/黄圖
武帝設雲帳雲幄雲幙於甘泉紫殿世謂三雲殿西/京
雜/記
泰畤殿 元康四年三月詔曰廼者神爵五采以萬
[072-71a]
數集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漢書宣/帝本紀
通天臺 元封二年夏四月作甘泉通天臺漢書武/帝本紀
師古曰言此臺髙上通於天也漢舊儀曰髙三十丈
武帝本/紀注通天臺去地百餘丈望雲雨悉在其下去長
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黄帝以來祭天圓丘處武帝
祭太一上通天臺舞八嵗童女三百人置祠祀招仙
人祭太一令人升通天臺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
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仙人
[072-71b]
掌擎玉盃承雲表之露漢武/故事乃望通天之繹繹直嶤
嶢以造天甘泉/賦通天臺元鳯間自毁椽桷化為龍鳯
從風雨飛去亦曰候神臺又曰望仙臺三輔/黄圖
望風臺 太初二年起甘泉望風臺臺上得白珠如
花一枝帝以錦葢覆之如照月矣因名照月珠洞㝠/記
益壽舘延壽舘 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
長安則作飛亷桂舘甘泉則作益壽延壽舘使卿持
節設具而候神人漢書郊/祀志
[072-72a]
明光宫 武帝求仙起明光宫發燕趙美女二千人
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滿三十者出嫁之
掖庭令總其籍時有死出者隨補之三輔黄圖○按/雍録漢有明光
宫三一在北宫與長樂相連一在甘泉宫中一為尚/書奏事之地黄圖于此係之甘泉宫今從之
居室 衞青嘗從入甘泉居室史記衛/將軍傳正義曰按居
室署名武帝改曰保宫灌夫繫居室是也衞將軍/傳注
竹宫 甘泉祠宫也以竹為宫天子居中漢舊儀云
竹宫去壇三里三輔/黄圖
[072-72b]
招仙閣 元鼎元年起招仙閣於甘泉宫西編翠羽
麟毫為簾青瑠璃為扇懸黎火齊為床其上懸浮金
輕玉之磬閣上燒荃靡香屑燒粒許其氣三月不絶
進嵻細棗咋之有膏膏可燃燈㓊㝠/記
昆明池靈波殿 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靈波殿七
間皆以桂為柱風來自香帝既躭於靈怪常得丹豹
之髓白鳯之膏磨青錫為屑以蘇油和之照於神壇
夜暴雨光不滅有雙蛾如赴火侍者舉麟鬚拂之
[072-73a]
述異/記
髙光宫 甘泉宫有髙光宫長安/志覽樛流於髙光兮
甘泉/賦服䖍曰髙光宫名也樛流曲折也甘泉/賦注
通靈臺 鈎弋夫人既殯香聞十餘里帝哀悼疑其
非常人也乃起通靈於甘泉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
來漢武/内傳
木園 甘泉宫有木園武帝時園也今俗呼為仙草
園漢魏/宫志
[072-73b]
壽宫 武帝病瘉起幸甘泉置壽宫漢書郊/祀志
洪厓宫旁皇觀儲胥觀弩阹宫俱在甘泉宫/見長安志迎風舘
見漢/書石闕觀封巒觀鳷鵲觀露寒觀在甘泉宫外/見甘泉賦
諸侯邸 故基在甘泉山雍勝/畧黄帝治明庭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
泉甘泉有諸侯邸史記封/禪書
棠梨宫 在甘泉苑垣外雲陽南三十里三輔/黄圖
師得宫 師古曰師得宫在雲陽界漢書/注
[072-74a]
集靈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僊臺望仙觀 俱在
華隂縣界皆武帝宫觀名也三輔/黄圖華隂集靈宫武帝
所造欲懐集仙者王喬赤松子故名殿為存仙端門
南向署曰望仙門後漢桓君山/集靈宫賦序敷水又北逕集靈宫
西張昶華嶽碑稱漢武慕其靈築宫在其後水經/注
漢宫闕/附考鼎湖宫 黄圖鼎湖宫在湖城縣界晉灼
曰在藍田玉海○按湖城今閿鄉縣是而馮賈/馬三志俱序之於藍田殆遵晉説也○
神光宫 揚子雲羽獵賦入西園切神光注張晏
[072-74b]
曰神光宫名玉/海○招靈閣 漢武帝元鼎元年起
招靈閣有一神女留一玉釵與帝帝以賜趙媫妤
至昭帝元鳯中宫人見此釵光瑩甚異共謀欲碎
之明視釵匣唯見白燕直升天去後宫人常作玉
釵因名玉燕釵述異/記
後漢
獻帝宫 在長安故城中本京兆府舍也長安/志獻帝聞
闗東兵起董卓遷帝都長安見未央等宫遭赤睂之
[072-75a]
亂宫室廢弛故居京兆府舍帝王/世紀
晉
太極殿 晉愍帝之宫在長安南門後姚興重建周地/圖記
西宫 劉曜命起酆明觀立西宫晉書前/趙載記
太極前殿 苻健入長安稱天王大單于繕宗廟社稷
置百官僣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晉書前/秦載記
東宫 苻健疾苻菁勒兵入東宫將殺苻生時生侍健
疾菁逥攻東掖門健聞變升端門陳兵執菁殺之晉/書
[072-75b]
前秦/載記
平朔門 苻健置來賓舘於平朔門晉書前/秦載記
雲龍門 清河王符法率壯士入雲龍門廢苻生而立
苻堅長安/志
明光殿 明光殿者秦苻堅之殿也長安/志有人入堅明
光殿大呼謂堅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悲哉無復遺
堅命執之俄而不見晉書前/秦載記
露堂 苻堅將為赦與王猛苻融宻議於露堂有大蒼
[072-76a]
蠅集筆端驅而復來晉書前/秦載記
明堂 苻堅起明堂祀其伯健于明堂以配上帝晉書/前秦
載/記
東闕 苻堅僣位五年鳯凰集于東闕晉書前/秦載記
西堂 車師前部鄯善王林宻䭾朝於秦堅賜以朝服
引見於西堂長安/志
徽音堂 在惡犬城之外苻氏造也長安/志
永安宫 姚萇宫也長安志○按姚氏繼苻/秦都長安稱為後秦云
[072-76b]
東堂 姜龕淳于岐郭髙等皆耆儒碩徳興每於聼政
之暇引龕等於東堂講論道藝錯綜名理晉書後/秦載記
諮議堂 姚興常臨諮議堂聽決疑獄于時號無寃滯
晉書後/秦載記
西宫 姚興立姚見子監國入居西宫長安/志
黃龍門 興之宫門也長安/志
秦王殿 在耀州北七十里今遺瓦殿基尚在賈/志上有
御池泉即古鳯遊鄉也晉泰安元年苻堅將姚萇背
[072-77a]
堅起兵北地自立為王國號秦秦王殿葢始于此南
三十里入淳化境又有萇按軍厰云耀州/志
魏
孝武帝宫 永熙三年髙歡入洛宇文泰迎帝入長安
以雍州公廨為宫北史魏孝/武帝本紀
清暉室 魏文帝大統四年祀天於清暉室長安/志
陽武門 文帝大統五年十月於陽武門外縣鼔置紙
筆以求得失北史魏文/帝本紀
[072-77b]
憑雲觀 大統七年十二月帝御憑雲觀引見諸王叙
家人之禮北史魏文/帝本紀
萬壽殿 大統八年十二月行幸華州起萬壽殿於沙
苑北北史魏文/帝本紀
乾安殿按長安志西魏有乾安殿周書閔帝紀會百官/於乾安殿班賞各有差周承西魏都邑不改意
此殿創自西魏/而後周襲之歟
後周
延壽殿 明帝元年九月朝羣臣於延壽殿周書明/帝本紀
[072-78a]
正武殿 周明帝武帝並聽訟于正武殿長安/志
麟趾殿 蕭大圜恒以讀詩禮書易為事開麟趾殿招
集學士大圜預焉周書蕭/大圜傳
露門 武帝建徳三年正月壬戌朝羣臣露門周書武/帝本紀
保定中置露門學玉/海
大徳殿 武帝天和三年八月帝御大徳殿集百僚及
沙門道士等親講禮記周書武/帝本紀
咸陽宫 宣帝太象二年四月祈雨至咸陽宫周書宣/帝本紀
[072-78b]
醴泉宫 武帝天和二年五月行幸醴泉宫周書武/帝本紀
天成宫 西魏太師宇文泰故居泰以同州扼闗河之
要既專政猶時居州後孝閔帝受魏禪改同州宫明
帝有幸同州故宫詩至宣帝大象二年改天成宫賈/志
長春宫 在同州朝邑縣本周武帝作保定五年宇文
䕶築隋開皇中修之玉/海髙祖起義兵九月次長春宫
唐書髙/祖本紀天晴宫栁暗長春杜甫/詩
雲陽宫 北史後周有雲陽宫玉/海
[072-79a]
紫極宫重陽閣大武殿津門露寢右寢崇信殿肅章門
㑹義殿舍仁殿雲和殿思齊殿青城門太極殿天臺正
陽宫青門露寢天興宫應門天徳殿通道觀軍器監崇
義宫連珠殿雲和樓以上皆後周所有/俱見長安志内
隋
大興京城 開皇二年六月詔左僕射髙熲等創造新
都於龍首山十二月名新都曰大興城三年三月入
新都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三年置雍州城東西十八里一百
[072-79b]
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東面通化春
明延興三門南面啓夏明徳安化三門西面延平金
光開逺三門北面光化一門里一百六市二地理/志隋
文帝開皇二年自故都徙其地在漢故城之東南屬
杜縣周之京兆郡萬年縣界長安/志宇文愷之營隋都
也曰朱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髙坡象乾卦六爻故
於九二置宫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
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𤣥都觀及興
[072-80a]
善寺以鎮其地劉禹錫賦看花詩即此也雍/録大興立
名之由傳者不一或曰隋文帝嘗封大興故以名或
曰宫之太極殿本大興材故因用其名也或曰隋文
帝夢洪水浸没都城故改營大興洪水者髙祖名淵
故也數語未知孰是然韋述謂本大興材名者其説
近之葢嘗有僧坐大木下曰此後當為宫殿大木即
在大興殿基上也亦如漢髙帝因長安鄉而立為都
名也同/上
[072-80b]
皇城 亦曰子城東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
一百四十步城中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其間並列臺
省寺衞自西漢以後至于宋齊梁陳並有人家在宫
闕之間隋文帝以為不便於是皇城之内惟列市府
不使雜人居止公私有辨風俗齊肅實隋文新意也
長安/志
大興宫 隋文帝建以城名馬/志隋都城中正宫以及正
殿皆名大興雍/録
[072-81a]
大興殿 宫城之正殿也馬/志開皇四年宴突厥髙麗
吐谷渾使者於大興殿隋書文/帝本紀
中華殿 在大興殿之後馬/志
昭陽門 在大興殿之南開皇二年作初名唐陽門
仁壽二年改今名馬/志
建春門 大興宫之南門也後改通訓門馬/志
大興門 大興城之北門也後改乾福門馬/志
臨光殿 開皇元年二月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備禮
[072-81b]
即皇帝位於臨光殿隋書文/帝本紀
觀徳殿 開皇二年十月上疾愈享百寮于觀徳殿賜
錢帛任其自取盡力而出隋書文/帝本紀
射殿 開皇六年九月上素服御射殿召百寮射隋書/文帝
本/紀
文思殿 開皇十一年春正月皇太子妃元氏薨上舉
哀於文思殿隋書文/帝本紀
嘉則殿 開皇十三年二月宴考使於嘉則殿隋書文/帝本紀
[072-82a]
武徳殿 開皇十九年大射武徳殿宴賜百官隋書文/帝本紀
允武殿 大業四年正月百僚大射於允武殿隋書煬/帝本紀
崇徳殿 大業五年二月上御崇徳殿之西院愀然不
悦顧謂左右曰此先帝之所居實用增感情所未安
宜于此院之西别營一殿隋書煬/帝本紀
大業殿 大業十二年春正月夜有二大烏似鵰飛入
大業殿止于御幄至明而去隋書煬/帝本紀
宣仁門 開皇元年三月宣仁門槐樹連理衆枝内附
[072-82b]
隋書文/帝本紀
建國門 大業六年正月有盗數十人入自建國門隋/書
煬帝/本紀
端門街 大業六年正月角抵大戲於端門街天下竒
技異藝畢集終月而罷帝數微服往觀之隋書煬帝/本記○以
上殿七門二街一皆在/大興城中其位置未詳
東宫朝堂 在皇城内馬/志
長樂宫 京兆郡大興有長樂宫隋書地/理志望春宫在西
[072-83a]
安府城東十里隋文帝建煬帝改名曰長樂宫馬/志
仙都宫福陽宫 俱在長安縣馬/志京兆長安有仙都福
陽等宫隋書地/理志
僊林宫 在興平縣西十八里隋文帝置馬/志
太平宫 隋建在鄠縣東南三十里草堂寺東唐髙祖
避暑處賈/志
遊仙宫 在盩厔縣南三十五里舊圖經曰隋文帝避
暑於此馬/志
[072-83b]
宜壽宫 隋離宫在宜壽城中賈/志
崇業宫 在渭南縣東十五里煬帝大業二年建馬/志
醴泉宫 開皇七年二月車駕幸醴泉宫隋書文/帝本紀
仁壽宫 在鳯翔麟遊縣西五里馬/志文帝詔楊素營仁
壽宫於岐山之北素奏宇文愷封徳彛為土木監於
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臺累榭宛轉相屬通/鑑
仁壽殿 在仁壽宫馬/志
大寳殿 仁壽四年七月上疾甚卧仁壽宫崩于大
[072-84a]
寳殿隋書文/帝本紀
岐陽宫 在鳯翔府城内開皇六年建馬/志
鳯泉宫安仁宫 俱隋之離宫也在鳯翔府縣馬/志
金城宫 華隂東三十里有隋金城宫唐書地/理志
普徳宫 華州鄭縣有隋普徳宫唐書地/理志
華隂宫 在華隂縣西十八里馬/志華隂西有故隋華隂
宫唐書地/理志
榆林宫 在勝州城内煬帝大業三年置因榆林郡為
[072-84b]
名煬帝北廵陳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啟
人可汗獻馬及兵器新帳因賦詩云元和志○按唐/勝州治即今榆
林/也
隋宫闕/附考景華宫 大業十二年五月上於景華宫
徴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巖谷隋書/煬帝
本紀○馬志載/之未詳所在
唐
京城 上都初曰京城天寳元年曰西京至徳二載曰
[072-85a]
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京城前
直子午谷後枕龍首山左臨㶚岸右抵灃水唐書地/理志
貞元四年築夾城徳宗/本紀唐京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
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
里郭中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其間列置諸坊有
京兆府萬年長安二縣所治寺觀邸第編戸錯居焉
當皇城南朱雀門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門街東西廣
百步萬年長安二縣以此街為界萬年領街東五十
[072-85b]
四坊興道開化光福靖善蘭陵開明保寜安義務本/崇義長興永樂靖安安善大業昌樂安徳翊善
光宅永昌來庭永興崇仁平康宣陽親仁永寜永崇/昭國進昌通善通濟長樂大寜勝業安邑宣平昇平
修行修政曲池青龍興寜永嘉興/慶道政常樂靖恭新昌昇道修徳及東市長安領街
西五十四坊立政敦化豐樂安業崇業永達道徳光/行延祚太平通義興化崇徳懐真宣義
豐安昌明安樂修徳輔興頌政布政延壽光徳延康/崇賢延福永安敦義大通大安安定休祥金城醴泉
懐逺長壽嘉㑹永平通軌歸義昭行修真普寜義/寜居徳羣賢懐徳崇化豐邑待賢永和長安和平及
西市長安志○按長安志載萬年所領之五十四坊/今缺其三而有别見之昌化延平修仁正平四
坊疑此四坊或有三坊當在萬年所/領五十四坊之内而失其地望也咸陽有六岡如
[072-86a]
乾之六爻唐時宫殿皆在九二岡上而作太清宫於
九五岡上百官府在九四岡上天禄/識餘
明徳門 南面三門中曰明徳六/典北當皇城朱雀門
南出抵終南山八十里長安/志
啓夏門 南面三門東曰啓夏六/典門外西南二里有
圓丘先農藉田三壇按長安圖東南角有進芳門長/安
志/
安化門 南面三門西曰安化六/典
[072-86b]
通化門 東面三門北曰通化門至徳三載改為達
禮門尋復舊長安/志李義琰致仕公卿以下悉祖餞通
化門外時人比漢疏廣唐書李/義琰傳通義東有長樂陂下
臨滻水雍/録
春明門 東面三門中曰春明六/典開元十七年五月
侍臣以下燕於春明門實/録
延興門 東面三門南曰延興六/典同昌公主塟懿宗
與郭淑妃御延興門哭送長安/志
[072-87a]
開逺門 西面三門北曰開逺門長安/志初太宗平薛
仁杲得隴上地虜李軌得涼州破吐渾髙昌開四鎮
𤣥宗繼收黄河磧石宛秀等軍中國無斥候警幾四
十年輪臺伊吾屯田錢菽彌望開逺門揭候題曰西
極道九千九百里示戌人無萬里行也唐書吐/蕃傳
金光門 西面三門中曰金光六/典韓朝宗天寳初為
京兆尹分渭水入金光門唐書韓/朝宗傳西出趨昆明池也
長安/志
[072-87b]
延平門 北面一門曰光化門六/典
皇城 在京城之中其中左宗廟在安上門/内之東右社禝在/含
光門/之東百僚廨宇列乎其間凡省六寺九台一監四衞
十有八東宫官屬凡府一坊一寺三率府十六/典
朱雀門 皇城南面三門中曰朱雀門北當宫城之
承天門南當外郭之明徳門長安/志隋制士庶不得雜
居朱雀門之内故宗廟官寺兵衞悉在焉玉/海
安上門 朱雀門東曰安上門至徳三載改為光天
[072-88a]
門尋復舊長安/志
含光門 朱雀門西曰含光門長安/志
景風門 東面二門南曰景風門六/典
延喜門 東面二門北曰延喜門直東當外郭之通
化門長安/志宣宗二年八月河隴老㓜千餘人詣闕下
上御延喜門樓見之歡呼舞躍解胡服襲冠帶觀者
皆呼萬嵗通/鑑
順義門 西面二門南曰順義門長安/志
[072-88b]
安福門 西面二門北曰安福門西當外郭之開逺
門長安/志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日十六十七夜于
京安福門外作燈輪髙二十餘丈衣以錦綺飾以金
銀然五萬盞燈望之如華樹宫女千數衣羅衣曵錦
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華冠皆至萬錢裝束一妓女皆
至三百貫妙簡長安萬年少年婦千餘人衣服花釵
媚子亦稱是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
有之朝野僉載○按唐京城皇城及諸門皆仍隋舊/無所變更今所叙述于隋從畧而于唐從詳者
[072-89a]
以唐之古跡最多/于考据為便也
西内太極宫 宫城在皇城之北長千四百四十步廣
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唐/書
地理/志宫城東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
里一百八十步南即皇城北抵苑東即東宫西有掖
庭宫長安/志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宫乃謂之西内神
龍元年改曰太極宫玉/海太極宫者隋大興宫也諸帝
多居大明宫或遇大禮大事復在太極如髙宗𤣥宗
[072-89b]
每五日一御太極有初即位不于大明而于太極者
知太極尊於大明也雍/録按西内有三城外一重曰京
城外郭城也中一重曰皇城惟列府市不使雜人居
止又内一重是曰宫城則今之省城正直宫城之地
所謂六爻九二之地也雍勝/畧
承天門 正殿南承天門隋開皇三年作初名曰廣
陽門仁壽元年改曰昭陽門唐武徳元年改曰順天
門神龍元年改為承天門外有朝堂東有肺石西有
[072-90a]
登聞鼔長安/志元正冬至大陳設宴㑹赦過宥罪除舊
布新受萬國之朝貢四夷之賓客御承天門以聽政
六/典鑾駕出宫守宫設從駕之官五品以上次于承天
門外東西朝堂杜氏/通典
長樂門重福門一作/重門永春門 承天門之東曰長樂
門北入恭禮門又北乾化門則宫内也六典/注次東曰
重福門即東宫之正門門東西有左右永福門次東
曰永春門長安/志
[072-90b]
廣運門永安門 承天門之西曰廣運門永安門六/典
注/廣運門内有左藏庫次北有舊右藏庫後有中書
省西北有武庫北入安仁門又北肅章門門内入宫
中長安志○按廣運門長安志序入長樂門之東六/典注云在承天門之西今即所入之門考之則安
仁肅章皆在西則入自廣運者不應由承天門内之/東道曲折西向而趣安仁肅章以入宫中六典注是
也從/之
鳯凰門 西内東面一門曰鳯凰門隋曰建春門後
改通訓門明皇時鳯凰飛集通訓門詔改曰鳯凰門
[072-91a]
長安/志
通明門嘉猷門 西面二門南曰通明門北曰嘉猷
門長安/志
定武門安禮門元徳門 北面三門正北曰定武門
次東曰安禮門東宫北門曰元徳門長安/志
嘉徳門 太極門外承天門之内曰嘉徳門長安/志鑾
駕還宫至承天門外侍臣下馬駕入嘉徳門太樂令
令撞㽔賓之鐘鼓柷奏采茨之樂杜氏/通典
[072-91b]
歸仁門 嘉徳東廊有歸仁門長安/志元正冬至受朝
賀太師率其屬受諸州及諸蕃貢物出歸仁納義門
執物者隨之唐書/禮志
納義門 嘉徳西廊有納義門長安/志
太極門 當承天門内北曰太極門隋曰大興門後
改曰乾福門貞觀八年改為太極門東隅有鼓樓西
隅有鐘樓貞觀四年置長安/志鑾駕至太極門戛敔樂
止入太極門鼔柷奏太和之樂杜氏/通典
[072-92a]
太極殿 武徳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極殿
唐書髙/祖本紀太極門内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焉六/典
葢古之中朝也隋曰太興殿武徳元年改太極殿有
東西上二閤門六典/注東上閣在太極之東西上閣在
太極之西馬/志
左延明門 太極殿東廊有左延明門長安/志
右延明門 太極殿西廊有右延明門長安/志刑部郎
中以時令置於案覆以帊令史二人俱公服對舉案
[072-92b]
立於右延明門内道北郎中立於案後杜氏/通典
門下省 在左延明門東南長安/志
中書省 在右延明門東南長安/志時謂尚書省為南
省門下中書省為北省亦謂門下省為左省中書省
為右省或通謂之兩省玉/海
𢎞文館 在門下省東兩京/記武徳四年置修文館於
門下省九年改曰𢎞文館神龍元年改曰昭文館以
避孝敬皇帝之名唐書/官志
[072-93a]
史館 在門下省北貞觀三年置秘書内省以脩五
代史又置史館以編國史尋廢秘書内省長安/志
朱明門 太極殿北曰朱明門六/典
乾化門 朱明門左曰乾化門六/典
肅章門 朱明門右曰肅章門六/典
暉政門 肅章門西曰暉政門長安/志
武徳門 乾化門東曰武徳門長安/志
武徳殿延恩殿 武徳門内有武徳殿延恩殿六/典武
[072-93b]
徳殿在西内乾化門東北兩京/記
兩儀門 朱明門北曰兩儀門六/典
兩儀殿 兩儀門内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焉
六/典葢古之内朝也六典/注兩儀殿在太極殿後隋曰中
華殿至貞觀五年改長安/志太宗破突厥於兩儀殿宴
突利可罕賦七言詩栢梁體兩京/記中宗宴兩儀殿令
胡人唱合笙平一上書曰兩儀殿者陛下受朝聽訟
之所不宜以倡優媟狎唐書武/平一傳
[072-94a]
萬春殿 兩儀殿之東曰萬春殿六/典
新殿 兩儀殿西有新殿長安/志
千秋殿 兩儀殿之西曰千秋殿六/典
獻春門 兩儀之左曰獻春門六/典
宜秋門 兩儀之右曰冝秋門六/典
百福門 冝秋門之右曰百福門六/典
百福殿 百福門内曰百福殿宣宗改雍和殿内有
親親樓諸王宴㑹之所也長安/志百福殿在太極宫中
[072-94b]
公主院西兩京/記大中元年敕修百福殿八十間㑹/要
承慶門 百福之西曰承慶門六/典
承慶殿 承慶門内曰承慶殿六/典中宗景龍二年七
月御承慶殿慮囚徒舊唐書中/宗本紀
立政門 獻春之左曰立政門六/典
立政殿 立政門内曰立政殿六/典
大吉門 立政之東曰大吉門六/典
大吉殿 大吉門内曰大吉殿六/典
[072-95a]
甘露門 兩儀之北曰甘露門六/典門外有東西永巷
東出横門又東有日華門西出横門又西有月華門
院北有東西千步廊西有掖庭長安/志
甘露殿 甘露門内曰甘露殿長安/志中宗令諸學士
入甘露殿其北壁列書架景龍文/舘記太和二年修兩儀
殿及甘露殿一百七十二間㑹/要
神龍門 甘露左有神龍門長安/志
神龍殿 神龍門内曰神龍殿在武徳殿後長安/志
[072-95b]
安仁門 甘露右曰安仁門長安/志
安仁殿 安仁門内曰安仁殿在甘露殿西長安/志
佛光寺 乾化門内佛光寺在神龍殿西長安/志
歸真觀 在安仁殿後觀後有絲綵院長安/志
淑景殿 絲綵院西淑景殿殿西有第三落次西第
四落又次西第五落長安/志
延嘉殿 在甘露殿近北殿南有金水河往北流入
苑長安/志
[072-96a]
咸池殿 在延嘉西馬/志
承香殿 延嘉北有承香殿殿東即𤣥武門北入苑
長安/志
昭慶殿 在承香殿西馬/志
凝香閣 在昭慶殿西馬/志
鶴羽殿 在凝香閣西馬/志
景福臺 在延嘉殿西北馬/志
望雲亭 景福臺西有望雲亭長安/志
[072-96b]
紫雲閣 在延嘉殿東馬/志閣西有南北千步廊舍南
至尚食院西北盡宫城閣南有山水池長安/志
尚食内院 在紫雲閣南馬/志
凝隂殿 在紫雲閣西馬/志天寳七載旱𤣥宗於凝隂
殿令葉靖天師祀鏡龍遂得甘雨異聞/集
凌烟閣 凝隂殿南有凌烟閣長安/志凌烟閣畫功臣
皆北向南部/新書
功臣閣 在凌烟閣之西東有司寳庫長安/志
[072-97a]
毬塲亭子一作鞠/塲亭子凝隂之北有毬塲亭子長安/志
𢎞文殿觀雲殿 俱在凝隂殿之北馬/志
四海池 一在毬塲亭之東一在咸池殿之東一在
望雲亭之西一在望雲亭之北雍大/記
掖庭 永安門西有掖庭長安/志
内侍省 掖庭南隅有内侍省長安/志
興仁門宣猷門崇道門惠訓門昭徳門安禮門正禮
門宣光門通福門光昭門嘉猷門華光門暉儀門壽
[072-97b]
安門綏福門翔鳯殿薰風殿就日殿咸池殿臨照殿
望仙殿鶴仙殿乘龍殿翔鳯閣以上並/見六典
東宫 在太極宫中自承天門而東其苐三門曰重
明門即東宫正門也長安/志馬周上疏曰伏見大安宫
居在城之西東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㑹要○按東/宫在太極宫
中故不/别列
重明門見太極宫在宣明門南/外有東宫朝堂在焉
宣明門 嘉徳正南有宣明門長安/志
[072-98a]
嘉徳門 明徳殿南有嘉徳門長安/志
左永福門 嘉徳門外東廊有左永福門長安/志
右永福門 嘉徳門外西廊有右永福門長安/志
明徳殿 東宫正殿曰明徳殿長安/志武徳九年八月
太宗即位於東宫明徳殿㑹/要即顯徳殿中宗諱顯為
太子時改曰明徳玉/海
左嘉善門 明徳殿東廊左嘉善門長安/志
右嘉善門 明徳殿西廊右嘉善門長安/志皇太子正
[072-98b]
至受賀四部伎立於左右嘉善門外杜氏/通典
東奉化門 嘉徳門東有東奉化門長安/志
宜春宫 奉化門北有宜春宫長安志○按馬志云/在嘉徳殿東北有宜
春/門
典膳㕑 在宜春門外道東馬/志
命婦院宜春北院 在宜春門外道西馬/志
左春坊 龍朔二年改門下坊為左春坊杜氏/通典東宫
宜春宫門外有左春坊玉/海
[072-99a]
崇文館 左春坊南有崇文館玉/海
西奉化門 嘉徳西有西奉化門長安/志
宜秋宫 奉化門北有宜秋宫長安志○馬志云/宫北有宜秋門
右春坊 龍朔二年改典書坊為右春坊杜氏/通典東宫
宜秋宫門外有右春坊玉/海
崇敎殿 右春坊内有崇敎殿玉/海
麗正殿 在東宫崇敎殿之北光大殿之南集賢/注記開
元改為集仙殿十三年改為集賢殿長安/志
[072-99b]
光大殿承恩殿崇文殿崇仁殿八風殿射殿亭子山
池佛堂院左右長林門以上見/長安志
掖庭宫 宫城東西四里南即皇城北抵苑掖庭西門
貞觀二年勅左丞戴胄於掖庭西門簡宫人出之按
掖庭宫葢髙祖所起宫人敎藝之所也長安/志
大安宫 在宫城外西偏太宗嘗獵昆明池獻獲於大
安宫葢自昆明東歸之路也雍/録長安縣有大安宫本
𢎞義宫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五月營𢎞義宫初秦王居
[072-100a]
宫中承乾殿髙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建𢎞義
宫以居之至九年七月髙祖以𢎞義宫有山林勝境
雅好之貞觀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為大安宫㑹/要
垂拱前殿 在大安宫貞觀九年五月太上皇崩于
埀拱前殿賈/志
戢武殿 太宗與公卿謁太上皇于戢武殿置酒為
歡乙夜方散實録○按長安/志殿在大安宫
翠華殿 在大安宫東北遺址尚存俗云祭酒臺賈/志
[072-100b]
○按長安志大/安宫有文殿
東内大明宫 在省城東北今含元殿故基髙四十餘
尺去城三里殿基前有翔鳯閣栖鳯閣二基猶存雍/勝
畧/上都大明宫在禁苑東南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
宫城之東北隅長千八百步廣千八十步唐書地/理志初
髙宗命司農少卿梁孝仁制造此宫北據髙原南望
爽磑每天晴日朗望終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
俯視如在檻内長安/志大明宫本太極宫之後苑東北
[072-101a]
面射殿也地在龍首山上太宗初於其地營永安宫
以備太上皇清暑九年正月雖嘗改名大明宫然太
上皇仍居大安不曾徙入也龍朔二年髙宗染風痺
惡太極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改名蓬萊取殿後蓬
萊池為名也長安五年又改為大明宫長安志叙載
其地比太極宫承天門則退北三坊地而中析之以
為六坊中六坊地以為丹鳯中門正街可達承天南
即朱雀正街矣其百司庶府居民第宅悉仍大興都
[072-101b]
城之舊無所更易故東内大明雖曰創營而朝市悉
仍隋舊無所增移也雍/録
丹鳯門 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鳯門六/典至徳三年改
為明鳯門尋復舊名長安/志其南則丹鳯啟途隂陽睢
盱容鼎七扄方駕五車李華含/元殿賦丹鳯門正面南山氣
勢若相髙下遺址屹然可辨聞見/後録
望仙門延政門 丹鳯門東曰望仙門次曰延政門
六/典望仙門貞元中修有樓十間延政門抵長樂之坊
[072-102a]
北長安/志
建福門興安門 丹鳯門西曰建福門次曰興安門
六/典故事建福望仙等門昏而閑五更而啓至徳中勅
晚開元和二年令有司各據班品置待漏院於建福
門外㑹/要望仙建福二門内各有下馬橋跨東西龍首
渠長安/志
太和門 東面一門曰太和門長安/志
日營門 西面一門曰日營門長安/志
[072-102b]
𤣥武門銀漢門凌霄門 北門曰𤣥武門徳宗造門
樓外設兩廊持兵宿衞謂之北衙𤣥武門左曰銀漢
門右曰凌霄門長安/志貞觀十二年置左右屯營於𤣥
武門領以諸衞將軍唐書/兵志神龍元年改𤣥武門為神
武制勝樓禎元五年正月班宏修𤣥武樓會/要
含元殿 丹鳯門内正殿曰含元殿六/典龍朔三年移
仗就蓬萊宫新作含元殿長安元年改為大明殿神
龍元年復為含元㑹/要含元路寢大朝會之所御也唐/書
[072-103a]
五行/志含元殿南去丹鳯門四百餘步中無間隔左右
寛平東西廣五百步長安/志殿前龍尾道自平地凡詰
曲七轉由丹鳯北望宛如龍尾下垂於地兩垠欄悉
以青石為之賈黄中/談録龍尾道出於闕前每朝㑹禁軍
御仗宿于殿庭金甲葆戈雜以綺繡羅列文武纓珮
序立仰觀玉座若在霄漢劇談/録王仁裕曰含元殿前
玉堦三級第一級可髙二丈許每間引出一石螭頭
東西鱗次第二第三級各髙五尺三級以自上/而下為次蓮花
[072-103b]
石頂亦存級兩面龍尾道各六七十步方達第一級
皆花塼雍/録
翔鸞閣 上元元年御翔鸞閣觀酺會/要含元殿東南
有翔鸞閣長安/志
棲鳯閣 含元殿西南有棲鳯閣長安/志夾殿兩閣左
曰翔鸞右曰棲鳯六/典與殿飛廊相接閣下即朝堂肺
石登聞鼔如承天之制六/典
鐘樓鼓樓左右金吾仗 殿東南西南有鐘樓鼓樓
[072-104a]
又有金吾左右仗院長安/志
通乾門 夾殿東有通乾門六典/注百官序班于通乾
觀象門唐書儀/衞志
觀象門 夾殿西有觀象門六典/注
宣政門 含元殿北曰宣政門六/典百官入宣政門文
班自東門入武班自西門入唐書儀/衞志
齊徳門 宣政門外東廊有齊徳門長安/志
興禮門 宣政門外西廊有興禮門長安/志
[072-104b]
宣政殿 宣政門内曰宣政殿六/典含元殿後有宣政
殿即正衙殿也朔望大冊拜則御之兩京/記髙宗永隆
二年以太子立欲會羣臣命婦合宴宣政殿袁利正
上疏曰前殿正寢象闕路門非命婦宴會倡優進御
之所帝從之㑹/要宣政殿殿東有東上閣門殿西有西
上閣門長安/志
日華門 宣政殿前東廊曰日華門長安/志
門下省 日華門東有門下省長安/志門下省在日華
[072-105a]
門名左掖亦名東省雍/録
𢎞文館 在門下省東馬/志
待制院 閣本圖待制有院在宣政殿之東少陽院
之西葢放漢世待詔立此官稱也武后名曌故凡詔
皆改為制而待詔亦為待制也雍/録
少陽院 長慶元年於門下省東少陽院築牆及樓
觀雍録○按上二院六典及長安志俱不著其位置/今據雍録所載合以吕閣本圖考之則待制當在
𢎞文舘之東北史舘西北而少陽之正西也少陽當/在待制之東而史舘之北㣲西也附之以俟考訂
[072-105b]
史館 𢎞文館次東史館館東南北街南出含耀門
門南曰昭訓門北曰崇明門長安/志
月華門 宣政殿前西廊曰月華門長安/志
中書省 在月華門名右掖亦名西掖雍/録月華門西
有中書省省西南北街南出昭慶門南當光範門昭
慶門北曰光順門長安/志
政事堂 在東省屬門下至中宗時裴炎以中書令
執政徙政事堂於中書省杜甫為左拾遺作紫宸殿
[072-106a]
退朝詩云宫中每出歸東省㑹送䕫龍集鳯池鳯池
者中書也杜為左拾遺在肅宗時則政事堂已在中
書矣故出東省而集西省者就政事堂見宰相也雍/録
御史北臺 御史府故事於中書之南常有理所太
和四年於政事堂直阡之南選地以作之號中書南
院院門北闢嚮朝廷也觀者命為御史北臺舒元輿/御史臺
中書/院記
殿中内省 中書省北曰殿中内省長安/志
[072-106b]
命婦院 在殿中内省西馬/志
親王待制院 在殿中内省北馬/志
思政殿 延英殿相對有思政殿長安/志長慶四年髙
重崔郾髙釴于思政殿中謝郾奏曰臣職侍講未嘗
召問經義上賜錦綵銀器㑹要○按思政與延英相/對則延英在宣政西上閣
之西似思政亦宜在宣政/東上閣之東也今附識之
延英門 宣政之右西上閣次西曰延英門六/典陽城
以諫議大夫率拾遺王仲舒等數人守延英門上疏
[072-107a]
論裴延齡張萬福聞諫官伏閣諫趨至延英門大言
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玉/海
延英殿 延英門内之左曰延英殿六/典按六典㑹要
延英在西上閣之西而李庚賦乃曰左閣當宸誤矣
㑹要穆宗元和十五年詔于西上閣門西廊西畔開
便門以通宰臣自閣中赴延英路則不在紫宸東矣
玉/海肅宗時梁上生玉芝一莖三花僖宗改為靈芝殿
自蜀還復舊名長安/志延英靈芝殿也謂之小延英苖
[072-107b]
韓公居相位以足疾步驟微蹇上每於此待之尚書/故實
含象殿 延英門内之右曰含象殿六/典
紫宸門 宣政殿北曰紫宸門六/典敬宗長慶四年見
羣臣於紫宸門外舊唐書敬/宗本紀
紫宸殿 紫宸門内曰紫宸殿即内朝正殿也六/典宣
政前殿也謂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謂之入閣其
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喚仗由閣門而入
百官候朝于衙者因隨以入見故謂之入閣自乾符
[072-108a]
已後因亂禮闕天子不能日見羣臣而見朔望故正
衙常日廢仗而朔望入朝有仗其後習見遂以入閣
為重至出御前殿猶謂之入閣雍/録
明義殿 在紫宸殿西長安/志
蓬萊殿 紫宸殿北曰蓬萊殿六/典段秀實對蓬萊殿
代宗問所以安邉者畫地以對唐書段/秀實傳
綾綺殿 在蓬萊東玉/海
浴堂門 李吉甫圖上河北險要所在帝張于浴堂
[072-108b]
門玉海○按雍録浴堂在紫宸/殿之東則門堂附殿以出也
浴堂殿 館本圖在綾綺殿南玉/海館本唐圖則有浴
殿而殿之位置乃在綾綺殿南也綾綺者長安志曰
在蓬萊殿東也而元微之承旨㕔記又有可證者其
説曰乘輿奉郊廟則承旨得乘厩馬自浴殿由内朝
以從夫内朝者紫宸殿也則浴堂之可趨内朝也内
朝之必趨丹鳯門也其理固已可必矣又謂殿在蓬
萊殿東即與紫宸殿相屬又可必矣雍/録
[072-109a]
珠鏡殿 在綾綺殿北馬/志
大角觀 在珠鏡殿東北長安/志
清暉閣 在蓬萊殿之西馬/志
還周殿 蓬萊殿西曰還周殿兩京/記
承歡殿 在還周南長安/志
金鑾殿 還周西北曰金鑾殿兩京/記金鑾坡者龍首
山之支隴隱起平地而陂陀靡迤者也其上有殿名
為金鑾殿在蓬萊山西微南雍/録
[072-109b]
金鑾御院 在金鑾殿西南馬/志
東學士院 韋執誼故事曰置學士院後又置東學
士院於金鑾殿之西李肇志亦曰徳宗移院於金鑾
坡西石林葉氏曰俗稱翰林學士為坡葢徳宗時嘗
移學士院於金鑾坡故亦稱坡此其説是也而謂為
移院者則亦失實葢徳宗造院於金鑾坡上是即此
坡而别建一院耳以其在開元學士院之東故命為
東翰林院而失開元創立之院在右銀臺門内者元
[072-110a]
不曽廢也即諸家謂移院者皆誤也雍録○按㑹要/有東翰林院在
金鑾殿之西/即此是也
長安殿 在金鑾殿西南蓬萊西兩京/記
仙居殿 長安殿北曰仙居殿兩京/記
麟徳殿 仙居西北有麟徳殿此殿三面故以三殿
名南有閣東西皆有樓殿北相連各有障日閣内宴
多在於此兩京/記三院即三殿也結璘樓即三殿之西
廊也欝儀樓即三殿之東廊也欝儀又東即寢殿矣
[072-110b]
欝儀結璘皆是重廊翰林院學士院皆在三殿西廊
之外雍/録
東亭㑹慶亭 在麟徳殿北馬/志
含涼殿 蓬萊後有含涼殿長安/志龍朔二年睿宗生
於蓬萊宫含涼殿㑹/要
太液池一作蓬/萊池含涼殿後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
子穆宗時命侍講韋處厚等入講毛詩尚書又命纂
集尚書中君臣事跡令刋於太液池以備觀覽長安/志
[072-111a]
蓬萊池亦名太液池中有蓬萊山雍勝/畧
左銀臺門 在宫城東面馬/志紫宸之東曰左銀臺門
六/典貞元十二年左右十軍使奏鑾駕去冬幸諸營於
銀臺門外立碑紀聖迹㑹/要
右銀臺門 在宫城西面馬/志紫宸殿西曰右銀臺門
六/典憲宗戒有貢獻毋入右銀臺門以避學士唐書錢/徽傳
内侍省 近右銀臺門馬/志
右藏庫 近右銀臺門馬/志
[072-111b]
翰林門 在太明宫右銀臺門内稍退北有門榜曰
翰林之門其制髙大重複號為胡門門東向雍/録
學士院 翰林門直西為學士院院有兩㕔南北相
沓而各自為門旁有板廊自南㕔可通北㕔又皆南
向院各五門北㕔從東來第一間常為承旨閣餘皆
學士居之㕔前堦砌花磚為道南㕔本駙馬張垍為
學士時以居公主此其畫堂也後皆以居學士其東
西四間皆為學士閣中一閣不居雍/録學士院者置在
[072-112a]
翰林院之南别戸東向自建院後韓雄李白之徒並
在舊翰林院中假其名而無職其入直者並以文詞
共掌詔敕自此北翰林始無學士之名㑹/要
翰林院 學士院北㕔又北則為翰林院雍/録翰林院
者初置在銀臺門内麟徳殿西廂重廊之後㑹/要
少陽院 翰林院又北則為少陽院雍録○按此在/宫西别有門下
省少/陽院
九仙門 翰林門北曰九仙門長安/志
[072-112b]
拾翠殿 在翰林院北馬/志拾翠殿在大明宫六/典賦詩
拾翠殿杜甫/詩
大福殿三清殿含氷殿 俱在翰林院北九仙門内
馬/志
承香殿 在含氷殿東南長安/志
長閣 在承香殿北馬/志
紫蘭殿 在承香殿東北長安/志
𤣥武殿 在紫蘭殿東北長安/志
[072-113a]
凝霜殿碧羽殿紫簫殿欝儀閣承雲閣修文閣俱在
宫垣之外兩邉掖門内馬/志
五王内院 宣宗時䕫王以下五王居大明宫内院
侍讀五日一入乾符門講讀長安/志
問安宫 昭宗傳位於太子居東内為問安宫長安/志
飛霜殿 太宗貞觀二十年七月宴五品以上於飛
霜殿絲竹遞奏羣臣上壽賜綾錦殿在𤣥武門北因
地形髙敞層閣三成引水為潔渌池以滌炎暑實/録
[072-113b]
觀徳殿 𤣥武門之外有殿曰觀徳玉/海緫章元年十
月癸丑文武官獻食賀破髙麗帝御𤣥武門之觀徳
殿宴百官設九部樂賜帛實/録
白華殿 建中四年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兵變
入大明宫迎朱泚含元殿戊申徙白華殿晟後收長
安亦自白華門入諸家不載何地以晟兵所屇言之
當在大明東苑之東雍/録
集賢院 開元十一年分置此院大明宫外院内東
[072-114a]
西八十步南北六十九步院中有仰觀臺即一行師
占候之所玉/海
敎坊 唐紀曰𤣥宗置左右敎坊於蓬萊宫側帝自
為法曲俗樂以教宫人號皇帝梨園弟子長安/志
魚藻宫 禁苑池中有山山上建魚藻宫在太明宫北
玉/海順宗為太子嘗侍宴魚藻宫張水嬉彩艦宫人為
櫂歌衆樂間發徳宗歡甚顧太子曰今日何如太子
誦詩好樂無荒以對唐書順/宗本紀
[072-114b]
南内興慶宫 興慶宫在皇城東南距京城之東開元
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廣之謂之南内唐書地/理志初上在
藩邸與宋王成器等同居興慶里人號曰五王宅至
是為宫焉㑹/要舊史開元元年以隆慶舊邸為興慶宫
在隆慶坊𤣥宗名隆基改興慶宫玉/海開元二十年築
夾城入芙蓉園自大明宫夾東羅城經通化門以達
此宫又經春明延喜門至曲江芙蓉園而外人不之
知也長安/志
[072-115a]
興慶門金明門 宫之西曰興慶門次南曰金明門
六/典
通陽門 宫之南曰通陽門長安/志
躍龍門一作/濯龍宫之北曰躍龍門長安/志
勤政務本樓 先天後以隆慶舊邸為興慶宫於宫
西南置樓南曰勤政務本之樓唐書讓/皇帝傳𤣥宗敎舞馬
百匹舞於勤政樓下後賜宴設酺亦於勤政樓樂/志
花萼相輝樓 置宫後寜王憲申王撝岐王範薛王
[072-115b]
業邸第相望環於宫側明皇因題花萼相輝之名取
詩人棠棣之義帝時登樓聞諸王音樂咸召升樓同
榻宴謔長安/志
大同門 勤政樓之北曰大同門長安/志
大同殿 大同門内曰大同殿六/典殿左右有鐘樓鼓
樓天寳七載大同殿柱産玉芝有神光照殿長安/志
翰林院 大同門西金明門内曰翰林院長安/志駕往
興慶宫則置院金明門内學士/院記
[072-116a]
明義門 通陽門東曰明義門長安/志
長慶殿 明義門内曰長慶殿按唐雜記曰明皇為
太上皇居興慶宫每置酒長慶樓南俯大道裴囬觀
覽長安/志
明光門 通陽門北入曰明光門六/典太和三年修明
光樓㑹/要
龍池 景龍池本為隆慶池以諱𤣥宗名改興慶池
立宫後謂之龍池雍勝/畧興慶池在隆慶坊本是平地
[072-116b]
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
池景龍文/舘記𤣥宗隆慶坊舊宅有井忽湧為小池周袤
十數丈常有雲龍或黄龍出其中景雲間浸廣里中
人悉移居遂為龍池六/典武后時民井溢浸成大池數
十頃號隆慶池丞相王子列第其北望氣者言嘗欝
欝有帝王氣中宗神龍五年幸池上宴侍臣以厭之
長安/志
龍堂 明光門内曰龍堂六典○按馬志龍堂在龍/池中六典雖于龍池不顯
[072-117a]
著地望而去南走龍池曰瀛洲門依其方向求之則/可知龍池在明光門之内而馬志龍堂在龍池内之
説是也長安志謂明光門内為龍堂而言龍池在躍/龍門南誤矣
沉香亭 龍池東有沉香亭長安/志開元中禁中初種
木芍藥得四本上因移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松牕/録
禁中木芍藥開上賞之妃子從帝曰賞名花對妃子
焉用舊樂詞為命李龜年持金花牋賜李白為清平
樂詞梨園子弟撫絲竹李龜年歌之上親調玉笛以
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以玻瓈七
[072-117b]
寳杯酌西涼葡萄酒笑飲唐詩/記事
瀛洲門 興慶殿前曰瀛洲門長安/志
南薫殿 瀛洲門内曰南薫殿長安/志
興慶殿 宫内正殿曰興慶殿即正衙殿也在通陽
門北長安/志乾元元年二月乙巳上御興慶殿奉上皇
徽號冊舊唐書肅/宗本紀
交泰殿 興慶殿後有交泰殿長安/志天寳十載四月
興慶宫造交泰殿成㑹/要
[072-118a]
仙雲門 瀛洲之左曰仙雲門六/典
新射殿 仙雲門内曰新射殿六/典
芳苑門 濯龍門左曰芳苑門六/典
麗苑門 濯龍門内右曰麗苑門六/典
金花洛 在宫之東俗所傳葢衞士居長安/志
義安殿 敬宗母王太后居義安殿長安志○按以/下殿門雖在宫
内俱未詳/其方向
冷井殿 懿母郭太后崩宫之冷井殿長安/志
[072-118b]
宣天門睿武門見長/安志同光門承雲門初陽門飛軒門
玉華門俱見/六典
飛仙殿同光殿榮光殿見六/典
通義宫 興慶寺通義坊本髙祖舊宅武徳元年為宫
貞觀元年為尼寺玉/海武徳六年四月幸潛龍舊宅改
為通義宫置酒髙㑹㑹/要
太清宫 天寳二年改西京混元宫曰太清宫唐書𤣥/宗本紀
開元二十九年詔兩京及諸州各置元元皇帝廟一
[072-119a]
所後改為太清宫太清以白石為元元皇帝真像衮
冕之服當扆南向𤣥宗肅宗真容侍立左右雍/録
望春宫 京兆萬年縣有望春宫臨滻水西岸有北望
春宫宫東有廣運潭唐書地/理志姚南仲代宗時上疏曰
王者必據髙明燭幽隱先皇所以因龍首而建望春
也姚南/仲傳
翠㣲宫一名太/和宫武徳八年造名太和在終南山貞觀二
十一年改翠微宫雍/録翠微宫籠山為苑自初裁至於
[072-119b]
設幄九日而罷功因改名翠微宫正門北開謂之雲
霞門視朝殿名翠微殿其寢殿名含風殿并為皇太
子搆别宫去臺連延里餘正門西開名金華門内殿
名喜安殿冊府/元龜
望賢宫 在咸陽縣東數里𤣥宗幸蜀還京肅宗至望
賢宫奉迎徳宗西幸又自望賢宫出奉天也雍/録
萬全一作/泉宫 永淳元年七月作萬泉宫唐書髙/宗本紀儀鳯
三年於藍田作涼宫名萬全宫𢎞道元年廢㑹/要
[072-120a]
華清宫 在臨潼縣南雍勝/畧京兆府昭應縣有宫在驪
山下貞觀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天寳六
載更温泉曰華清宫宫有湯井為池環山列宫又築
羅城置百司及十宅唐書地/理志温泉在驪山與帝都宻
邇自秦漢隋唐人主皆嘗遊幸惟𤣥宗特侈葢即山
建宫百司庶府皆行各有寓止自十月往至嵗盡乃
還大抵宫殿包括驪山一山而繚牆周徧其外觀風
殿有複道可以潜通大明雍/録華清宫殿廢已乆今所
[072-120b]
存惟繚垣而已天寳所植松栢徧滿崖谷望之欝然
賈氏/談録
北門 華清宫北向正北門外有左右朝堂門北相
對有望仙橋北有左右講武殿長安/志
津陽門 宫北正門之内曰津陽門門外有𢎞文舘
長安/志
開陽門 宫之東面正門也門外有宜春亭長安/志
望京門 宫之西面正門也門外近南有御交道上
[072-121a]
嶺通望京樓長安/志
昭陽門 宫之南面正門也今謂之山門門外有登
朝元閣路本唐之御輦便路也長安/志
瑶光樓 津陽門之東曰瑶光樓樓南有小湯長安/志
小湯之西有梨園臨潼/縣志
飛霜殿 瑶光樓南曰飛霜殿寢殿也白少傅以長
生殿為寢殿非也長安/志
御湯九龍殿 在飛霜殿之南亦名蓮花湯長安/志𤣥
[072-121b]
宗幸華清新廣湯池制作宏麗安禄山於范陽以白
玉石為魚龍鳬鴈石梁石蓮花以獻雕鐫巧妙殆非
人工上大悦命陳於湯中仍以石梁横亘其上而蓮
花纔出水際上因幸解衣將入而魚龍鳬鴈皆若奮
鱗舉翼狀欲飛去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蓮花石至今
猶存焉明皇/雜録湯泉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湯周環數
丈悉砌以白石瑩徹如玉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
四面石坐階級而下中有雙白石蓮泉眼自甕口中
[072-122a]
湧出噴注白蓮之上賈氏/談録
玉女殿 今名星辰南有玉女殿殿北有虚閣閣下
即湯泉二玉石甕湯所出也長安/志驪山湯舊說以三
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不爾即爛人肉俗云始
皇遇神女戲不以禮神女唾之生瘡始皇怖謝為出
温泉洗除後人因以為驗三秦/記
日華門 由蓮花湯而西曰日華門門之南曰太子
湯臨潼/志
[072-122b]
少陽湯 太子湯次西少陽湯長安/志
尚食湯 少陽湯次西尚食湯長安/志
宜春湯 尚食湯次西宜春湯長安/志宜春湯有前殿
後殿臨潼/縣志
月華門 宜春湯又西曰月華門臨潼/縣志
笋殿 月華門之内有笋殿臨潼/縣志殿側有魏温泉堂
碑其石瑩徹見人形影宫中號玻瓈碑雍/録
長湯 笋殿北有長湯十六所臨潼/縣志宫内除供奉兩
[072-123a]
湯外而内外更有十六所長湯每賜諸嬪御其修廣
與諸湯不侔甃以文瑶宻石中央有玉蓮捧湯泉噴
以成池又縫綴錦繡為鳬鴈致于水中上時於其間
泛鈒鏤小舟以嬉游焉津陽門/詩注
芙蓉湯 一名海棠湯在蓮花湯西沉埋已乆人無
知者近修築始出石砌如海棠花俗呼為楊妃賜浴
湯豈以海棠睡未足一言而為之乎臨潼/縣志
七聖殿 芙蓉湯北有七聖殿臨潼/縣志自神堯至睿宗
[072-123b]
昭成肅明皇皆立衣衮衣繞殿石榴皆太真所植南
有功徳院其間瑶壇羽帳皆在焉順興影堂果老藥
室亦在禁内長安/志
宜春亭 在開陽門外雍/録
重明閣 今四聖殿北臨髙有重明閣倚欄北瞰縣
境如在諸掌閣下有方池中植蓮花池東鑿井每盛
夏極甘冷邑人汲之長安/志
四聖殿 重明閣之南曰四聖殿殿東有怪栢雍/録
[072-124a]
長生殿 齋殿也有事于朝元閣即齋沐此殿山城
内多馴鹿有流澗號鹿飲泉金沙洞玉蘂峰皆𤣥宗
為名洞居殿之左玉蘂峰上有王母祠長安/志
朝元閣 在北山嶺之上基趾最為嶄絶次東即長
生殿故基賈氏/談録天寳七載十二月𤣥元皇帝降於朝
元閣改為降聖閣冊府/元龜朝元閣一統志云在驪山唐
建遺趾尚存杜常詩曰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陽
作雨聲潜確/類書
[072-124b]
老君殿 朝元閣南有老君殿玉石為像製作精絶
長安/志
鐘樓 在朝元閣之東雍/録
明珠殿 長生殿之南近東也雍/録
觀風樓 此時上御觀風樓水光山影相参差津陽/門詩
樓在宫外東北隅屬夾城而連於内前臨馳道周視
山川津陽門/詩注
鬭鷄殿 在觀風樓之南雍/録
[072-125a]
按歌臺 在鬭雞殿之南臺南臨東繚牆雍/録
舞馬臺 在鬭雞殿之北長安/志
毬塲 宜春亭之北門外曰毬塲其西曰小毬塲長/安
志/
連理木丹霞泉 在朝元閣之南雍/録
羯鼔樓 在朝元閣東近南繚牆之外長安/志
龍躍宫 唐髙祖舊宅在髙陵縣西十四里武徳六年
以奉義宫改建髙祖其先本成紀人後魏時王大父
[072-125b]
熙為金門鎮將戍武川因家焉祖虎伐魏有功封唐
國公父昞襲爵生髙祖於長安則龍躍宫或昞别宅
抑或髙祖離宫乎徳宗改為修真觀中有神堯御容
及御井霜柏梁開平中廢但龍泉寺在其旁或因是
而名今其地稱李觀所存乃臥龍寺雍勝/畧
游龍宫 在渭南縣西十一里唐開元中修按兩京道
里記云取黑龍飲渭名之白樂天有黑龍飲渭賦武
平一登驪山詩有日下黑龍川句亦謂此也雍勝/畧
[072-126a]
九成宫 鳯翔府麟遊縣西五里有九成宫本隋仁壽
宫貞觀五年復置更名永徽二年曰萬年宫乾封二
年復曰九成宫周垣千八百步並置禁苑及府庫宫
寺唐書地/理志宫本隋仁壽宫文帝以避暑終於此太宗
欲以奉髙祖髙祖惡之不往貞觀五年太宗自修繕
以避暑雍/録咸亨四年九成宫太子新宫成上召五品
以上晏太子宫極歡而罷舊唐書髙/宗本紀
永安宫 貞觀八年置在麟遊縣西雍/録
[072-126b]
玉華宫 在坊州宜君縣北四里鳯凰谷貞觀二十年
置永徽二年廢為寺唐書地/理志太宗建玉華宫於坊州
冝君縣之鳯凰谷宫既成正門謂之南風門殿覆瓦
餘皆葺之以茅帝以意在清涼務從儉約匠人以為
層嵓峻谷元覽遐長於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皇太
子所居南風門之東正門謂之嘉禮門殿名暉和殿
其官曹署寺並皆創立微事營造庶物亦擾市取供
而折番和僱之費以巨億計矣及帝遊幸勅奉御王
[072-127a]
孝積於顯道門内起紫㣲殿十三間文甓重基髙敞
宏壯帝見之甚悦冊府/元龜初有九殿五門而可記其名
與處者六其正殿為玉華其上為排雲又其上為慶
雲其正門為南風南風之東為太子之居其殿曰耀
和門曰嘉禮知其名失其處者一曰金颷門也其西
珊瑚谷嘗有别殿存焉雍勝/畧
仁智宫 武徳七年造在宜君縣雍/録武徳七年避暑仁
智宫唐書韋/挺傳
[072-127b]
興徳宫 在馮翊縣南三十二里義旗將趣京師軍次
於忠武園因置亭子名興徳宫屬家令寺元和/志
慶善宫 本名武功髙祖舊第也在武功縣渭水北太
宗誕生於此貞觀六年改慶善宫雍/録貞觀六年太宗
幸慶善宫宴從臣於渭濱上賦詩賞賜閭里有同漢
之宛沛焉起居郎吕才播於樂府被之管絃名曰功
成慶善樂㑹/要
神臺宫 華州鄭縣東北三里有神臺宫本隋普徳宫
[072-128a]
咸亨二年更名地理/志
瓊岳宫 華隂縣西十八里有瓊岳宫故隋華隂宫顯
慶三年更名地理/志
唐宫闕/附考紫㣲殿 貞觀末阿史那社爾平龜兹獻
俘於此殿長安/志 金波門 貞觀二十二年勅皇
太子聽政於金波門長樂殿長安/志 中和殿 長
慶四年二月擊鞠於中和殿唐書敬/宗本紀 咸泰殿
開成中正月望夜帝御咸泰殿然鐙作樂迎三宫
[072-128b]
太后奉觴進壽唐書蕭/后傳 永安殿 穆宗置也與
后妃公主宴樂所長安/志 㑹昌殿 文宗太和四
年幸黎園㑹昌殿實/録 保寜殿 昭宗宴李繼昭
等於保寜殿親製成功曲以褒之長安/志 清思殿
長慶四年四月擊鞠於清思殿唐書敬/宗本紀 宣和
殿 寳厯二年九月觀百戲於宣和殿敬宗/本紀 文
思殿 龍朔元年命賓客許敬宗等即文思殿集
瑶山玉彩唐書太/子𢎞傳 昭徳殿 龍紀元年殿東偶
[072-129a]
獲金龍一長安/志 雲韶殿 此殿嘗考試舉人長/安
志/ 昭敬殿 唐一十八帝御容在也昭宗光化
三年有秃鶖鳥鳴於此殿葢唐祚將終之兆也長/安
志/ 清思院 寳厯中造清思院用銅鏡三千薄
金十萬餅唐書薛/敬老傳 内山亭院 取浙西隱士於
内山亭院安置長安/志 仙韶院 文宗開成三年
改法曲所處為仙韶院唐書百/官志 望仙臺 武宗
時命神䇿軍士修望仙樓及廊舍五百間大中八
[072-129b]
年改為文思院長安/志 崇𤣥館 天寳中明皇命
周尹愔為崇𤣥館學士值禄山兵亂館宇寖廢至
武宗時詔營創置吏鑄印以劉元静為崇𤣥館學
士號廣成先生入居靈符殿長安/志 乞巧樓 光
化三年起造二樓搆飛橋以通往來長安/志 光政
門景運門命婦朝堂文成殿元莫觀含寜殿玉清
殿竹樓柿林院臨碧殿壽昌殿元和殿宣光殿宣
明殿臨光殿興泰殿徳政殿嘉慶殿凝化殿元化
[072-130a]
門晨暉門寳慶殿百尺樓昭徳門昇陽殿延嘉門
景風門東殿放鴨池野狐落大和殿宣徽殿文思
殿含春亭叡武樓延資庫咸寜殿靈臺殿永安宫
孝明鄭太后所居左齊藏天諸庫章信門安喜門
思元門應乾門紫延院壽春殿延喜樓長樂樓以/上
俱見長/安志
[072-130b]
陜西通志巻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