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1a]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三十六
輿地志
古蹟七/ 頴州一府滁和廣六泗五州/
潁州府
任城在府治北三里陳將任忠伐齊於潁水北岸
築城以圍汝隂故名俗呼蠻樓寨
平輿故城在府治南一百里北枕谷河土城尚完
[035-1b]
俗呼為遠城按平輿在今河南汝陽縣界此蓋梁
魏時僑置諸郡縣遺址
清丘城在府治東五十六里潁河北岸隋置縣
永安故城在府治西南一百四十里汝水北岸唐
武德四年置
東城西城俱在府治西北七十里五樟林兩城相
去三十里相傳唐置府兵築城屯守於此
唐屯城在府治西南一百七十里龍項灣東相傳
[035-2a]
唐仁瞻築
愼縣城在潁上縣西北四十里江口鎭左傳云吳
人伐愼白公敗之即此漢置愼縣劉宋改置於淮
南合肥此城遂廢
潁上故城在今潁上縣南即古鄭城也水經註云
潁水東南流經蜩蟟郭東俗謂之鄭城舊唐志云
潁上縣隋置治古鄭城
武隂城在潁上縣東南正陽鎭俗謂之張飛城與
[035-2b]
劉關二城相對
荆亭城寰宇記云荆亭城在潁上縣西南六十里
劉宋汝隂太守楊文萇破魏兵於荆亭即此水經
註云潤水經荆亭北而入於淮
甘城在潁上縣西北通典云故甘城梁置下蔡郡
有關吳魏以來關防津濟之所
段家城在潁上縣西北六十里段靈君築又有洪
城在縣東三十里
[035-3a]
蓼城在霍丘縣東三十里虞夏之際以封臯陶春
秋時蓼國地唐武德四年於霍丘置蓼州
紂王城在霍丘縣南二十里
箕子城在霍丘縣開順鎭
陽泉故城在霍丘縣西五十五里漢置縣寰宇記
云梁普通七年於古城内立縣大通三年改為臨
水縣即古陽泉地
梅城故城在亳州西南四十里古梅伯國隋開皇
[035-3b]
間分小黄置梅城今為梅城集
武平城在亳州西南漢縣
下邑故城在亳州東北五十里後魏僑置
藥城故城在亳州東南唐武德三年於魯邱堡置
文州並藥城縣
新陽故城在太和縣西北六十里秦置縣陳勝傳
曰吕臣起新陽是也應劭曰在新水之陽也舊志
有信陽城即故新陽之訛
[035-4a]
樂昌城在太和縣東近細陽漢高后八年封張敖
前姬子壽為樂昌侯後漢張鬴傳云食細陽之池
陽鄉即此
細陽故城在太和縣東茨河西岸漢置縣光武封
岑彭子遵為侯邑
新郪故城在太和縣北七十里古郪邱地漢置新
郪縣章帝建初四年徙封殷後於此曰宋公國俗
訛為宋王城
[035-4b]
扶陽故城元和志云在故城父縣東北三十二里
漢衞賢封邑按漢表扶陽國在蕭縣此城名偶同
耳非故國也
高鄉郭在太和縣南七里寰宇記云魏高貴鄉公
所築
潁陽故城在太和縣東北三里隋志云汝隂郡有
潁陽縣
萬壽故城在太和縣東北四十里本漢細陽縣隋
[035-5a]
唐汝隂縣之地也宋開寳六年分汝隂北五鄉以
百尺鎭置萬壽縣今為元墻集
瑕城在䝉城縣東北水經註云渦水經瑕城南即
楚瑕邑
漆園城在䝉城縣東北三里相傳莊周為吏於此
按莊子漆園為歸德之䝉然宋王安石題䝉清燕
堂云民有莊周後世風姑存以備考
山桑城在䝉城縣北漢置縣後漢封王常為侯國
[035-5b]
水經註云北淝水東南流經山桑邑南俗謂之北
平城昔文欽封山桑侯疑食邑於此又東經山桑
縣故城南俗謂之都亭城蓋山桑有二城也
舊䝉城在今䝉城縣北東晉僑置寰宇記云有南
北二䝉城並在縣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歩皆後魏
太和十年築
檀公城在䝉城縣三十七里即山桑縣城宋檀道
濟為征北將軍居此因名路史謂為北䝉是也
[035-6a]
財丘廢郡在府治西南一百十里梁武置今府治
西南有小土城二東西相去二三里俗謂之東才
城西才城
鮦陽縣治在府治西二百一十里輿地志云沈子
國西有鮦陽郡漢光武封隂慶為鮦陽侯在此
雩婁縣治在霍丘縣西南八十里春秋云楚人侵
吳及雩婁即此漢為縣屬廬江郡
胡城廢縣在府治西北二里即春秋胡子國梁置
[035-6b]
縣
原鹿廢縣在府治南富阪之西春秋云宋楚盟於
鹿上即此杜預註云鹿上今原鹿縣是也水經註
云谷上經原鹿縣故城北
富波廢縣在府治南谷水北漢置以多陂塘溉稻
故曰富波亦曰富陂蓋波陂古字通用也水經註
云谷水經富陂縣故城北俗謂之成閭亭
松茲廢縣在霍丘縣東十五里漢初置松茲侯國
[035-7a]
在今宿松縣界晉初改置於此寰宇記云一名祝
茲即古鳩兹誤鳩茲在蕪湖也
義城廢縣在霍丘縣北四十里宋高祖立亦名三
固縣後廢縣立戍
譙縣舊治今亳州治春秋時陳之焦邑秦置譙縣
魏黄初二年改建五都譙其一也
城父縣舊治在亳州東南七十里春秋時陳邑左
傳云僖二十一年楚伐陳遂取焦夷昭九年楚遷
[035-7b]
許於夷實城父蓋城父即夷地也漢置城父縣劉
宋改置浚儀魏收志云浚儀縣有城父城是也今
名城父邨
苦縣舊治在亳州城東後漢地理志云苦春秋時
曰相索隱曰地理志誤也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
滅陳故苦亦屬楚括地志云在亳州谷陽縣界
思善廢縣在亳州南八十里城父城南漢章和二
年分城父縣置
[035-8a]
長垣廢縣在亳州東東晉初析譙縣地僑置
沈丘故地在府治西北一百二十里古寢丘地也
孫叔敖子辭肥饒而請寢丘即此
文地在潁上縣北二十五里俗傳孔子適楚接輿
歌鳳處
潁尾在潁上縣東左傳云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
尾是也
管谷在潁上縣北二十五里管仲家此
[035-8b]
摘星樓在霍丘縣東三十里紂王城南
魏武帝宅在亳州東建安十五年令曰欲於譙東
五十里築精舍秋夏讀書冬春射獵以自娛元和
志云魏文帝祠在譙縣東五里即太祖故宅
元張柔宅在亳州城内西街之北
流星園在亳州東天靜宫南相傳有星突流於園
老子因而誕生史記云老子楚苦厲鄉曲仁里人
也括地志云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
[035-9a]
廟廟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眞源縣地
陳摶店在䝉城縣南五十里有陳仙公館
繁陽亭在府治境内左傳云襄公四年楚師繁陽
杜預註云鮦陽南有繁陽亭
沈亭在府治西一百二十里秦高士沈郢建
葵亭在府城宋呂公著為潁倅作亭後圃題曰葵
亭及為守時休倅圃有葵亭集
清潁亭在府治西晏殊守潁時建亭城隂俯瞰潁
[035-9b]
水
雙柳亭在府治北渚初晏殊守頴建閣曰清漣嘗
手植雙柳於閣前後去潁民不能忘更曰去思至
歐陽修為守時雙柳成隂遂重建亭更名雙柳
竹間亭在府治宋蘇軾守潁時作
相讓臺在府治東二里楚莊王所築避暑之所
釣魚臺在府治東七十里潁水北岸漢末袁宏游
釣處
[035-10a]
賀勝臺在府治西北十里潁水南岸宋州守陳規
迎劉錡犒軍於此故名
張龍公釣臺在霍邱縣西北三十里
章華臺在亳州東南乾谿側即楚王所起也元和
志云臺在城父縣南九里按章華臺在荆州詳見
辨訛
東西二臺在亳州東一里許曹操觀稼臺也
八角臺在亳州東南三里舊傳曹操所築大饗軍
[035-10b]
士於此又䝉城縣城東有操演武臺
子牙釣臺在䝉城縣西南三十里呂望集
莊子臺舊址在䝉城縣城北隅因没於水改築於
東門外
㑹老堂在府城西湖書院之傍宋歐陽修與趙槩
同在政府熙寧中相繼告歸一日槩來汝隂年幾
八十矣遊宴踰月而返因名其堂曰會老
六一堂在府城内歐陽修致政歸潁時所構
[035-11a]
聚星堂在府城舊州治内歐陽修守潁州一時從
遊者皆名流故以聚星名堂
大饗堂在亳州城内魏文帝南征軍次譙大饗六
軍及譙父老百姓立大饗碑曹植文梁鵠鍾繇書
篆時稱三絶
清燕堂即䝉城縣治後堂宋王安石有清燕堂詩
青楊館在府治西一百四十五里相傳漢光武嘗
討王尋駐兵於此
[035-11b]
焦館在府治西南隅水池上宋呂公著守郡時建
以館焦千之因名
畢卓池在府治西鮦陽城内
龍池在潁上縣西南四十里淮潤鄉舊傳張公九
子蛻骨化龍處與霍邱接壤
東陳邨在府治東四十里宋嘉定十五年霍邱人
王鑑敗敵於此
關州村在潁上縣張龍公夫人石氏家此
[035-12a]
包家寨在府治西六十五里又姜寨在府治西一
百八十里俗呼為强寨
牛口埠在霍邱縣城東唐太宗追竇建德處
蘭亭序黃庭經石刻在頴上縣向於舊學基内掘
井得二石刻久藏縣庫明末碎毁今潁州人劉氏
重鐫
九仙臼在霍邱縣九仙山上俗傳淮南王與八公
搗藥於此
[035-12b]
谷陽在亳州西四十里
譙令谷在亳州北三十里魏武帝至譙令軍士築
之有譙今碑
下城父聚在䝉城縣西北渦水之陽後漢志云山
桑縣有下城父聚以近故城父縣故名
惠聚在䝉城縣西北後漢志云山桑縣有
惠
聚世謂之禮城
桑林在亳州湯陵西二里成湯禱雨之所
[035-13a]
昇天檜在亳州西相傳老子乘白鹿縁此樹昇天
滁州
荻港故城在州西北魏收志云新昌郡領赤湖荻
港薄陽三縣輿地紀勝云荻港在清流縣西北二
十里即魏故縣州志謂赤湖在州西十里薄陽壩
在州南二十里即故赤湖薄陽二縣故址
建陽故城在州東四十里漢置縣
蔣家城在州東南五十三里又龔家城在州南四
[035-13b]
十里又塘惟城在州南三十里三城皆傍湖澤相
傳南唐築瓦梁堰以禦北師水勢横溢居民築此
城以捍水云
南譙故城在全椒縣北晉太元中僑置南譙郡寰
宇記云梁大同二年割北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
南譙豫州之北譙凡三郡立為南譙州居桑根之
西今滁州西八十里全椒縣界南譙故城是也輿
地紀勝云南譙城在縣北二界尹邨北譙城在縣
[035-14a]
西北二十里新高邨皆齊梁時故址也又縣有臨
滁里或曰故郡治
豐樂城在全椒縣西七十里艾塘東村傍豐樂
阜陵城在全椒縣東十五里漢置縣屬九江郡
襄城在全椒縣東臨襄水入袁村或以為姚襄所
築
高塘故城在來安縣東北白塔鎭西魏收志云譙
州領高塘郡隋志云清流縣開皇初廢樂鉅高塘
[035-14b]
二縣入蓋高塘即故郡也又有古城集在縣北八
十里疑即樂鉅
趙王城在來安縣東二十五里城北有澗澗北有
趙侯古塚又有丁城在縣東北白塔鎭東南四面
平遠城地高數丈廢置不可考
清流舊縣即今州治江左流寓立頓丘縣於此隋
改置清流縣以縣東清流水為名
酇城廢縣在全椒縣西南酇湖濵本漢沛郡屬縣
[035-15a]
嘉平廢縣在全椒縣西南十五里蕭齊置屬南譙
郡
寳林門在全椒縣寳林橋吳赤烏二年立
懷嵩樓在州治後統軍池上即贊皇樓唐李德裕
刺滁州時建
御書閣在州琅邪山前宋乾德二年建太平興國
中賜額藏四朝御書
醉翁亭在州南七里歐陽修建有記刻石蘇軾書
[035-15b]
州志云明太僕卿趙釴創為樓萬歴中太僕卿沈
思孝改為解酲閣附/宋歐陽修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
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両峯之間
者釀泉也峯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
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乂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聞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
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隂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
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携往來而不絶者
[035-16a]
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蓛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樂非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衆賔懽也蒼顔白髪頽乎其中者太守醉
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賔客從也/樹林隂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
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漸入佳境亭在州醉翁亭北舊名同醉宋宣和中
郡守唐恪建嘉泰中郡守林㟽易今名
豐樂亭在州城西南琅邪山宋歐陽修建自為記
[035-16b]
蘇軾書刻石又有醒心亭在豐樂亭東亦修建曾
鞏為記又有班春亭附/歐陽修豐樂亭記修既治/滁之明
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歩之/近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然而深藏
中有凊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滁於
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
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
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
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嚮之憑恃險/阻剗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凊欲
[035-17a]
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於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賔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𤱶
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
愛其俗之安間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䕃喬木風霜冰
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
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遂書以名/其亭焉
茶仙亭在州瑯邪山宋紹聖中瑯邪寺僧為州守
曾鞏建取唐杜牧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之句
[035-17b]
又有無心清風翠微三亭俱在琅邪山上
日觀亭望月亭俱在琅邪山上明宋濂遊琅邪山
記山中之亭幾二十所而二亭尤盛
落鴈亭在全椒縣西舊名落鴈塔
悟經臺在州琅邪山即張方平寫二生經處
琴臺在州琅邪溪旁唐刺史李㓜卿建
希眞堂州志謂不知其處宋曾肇十詠詩序云滁
城多草木希眞堂列植尤甚
[035-18a]
三隱室在全椒縣桑根山下曰南隱曰中隱曰北
隱
東園在州城東隅宋梅執禮序云滁陽舊無郡圃
醉翁豐樂諸亭皆在關外獨李紳所剙東園南直
琅邪北通西澗適介守貳宅固一佳處又有北園
宋淳化中孟元喆建王禹偁北樓感事詩序云郡
有北樓通判史公署
張家園在州西三十里一名天子園俗傳周世宗
[035-18b]
嘗至此因名
清流關在州西二十五里山勢峭峻宋歐陽修豐
樂亭記太祖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生擒其將
皇甫暉姚鳳於此
隂陵在全椒縣南二十里即楚迷溝項羽失道處
仙槎里在來安縣城東二十里此地最高人望之
若仙槎然南唐築瓦梁堰時名此
安期洞在全椒縣椒陵山中相傳有安期生遺跡
[035-19a]
飲馬池在州豐山絶頂漢高祖廟側舊傳高祖曾
飲馬於此
金甲池在州皇甫山下俗傳皇甫暉嘗屯兵洗甲
於此
統軍池亦曰孟家池在州治後宋淳化中孟元喆
以龍武統軍知軍事鑿池北園
放生池在全椒縣南三百歩漢將灌嬰追項羽處
王母池在來安縣東門外深闊丈餘中甃以磚傍
[035-19b]
有石刻
謊粮墩在全椒縣西南五十里舊傳伍員伐楚粮
匱以米覆土為墩若山積然
琅邪山寨在州西南十里琅邪山中宋建炎三年
郡守向子伋因山築壘聚鄉民拒巨寇李成
焦山寨在全椒縣城外宋焦光贊結寨於此
八角井在全椒縣門南數十歩有石刻宋元祐四
年十月初吉全椒令元時忱命開義井於縣門外
[035-20a]
以資民用今亦號元公井
神山石井在全椒縣城内元至正時鑿深七丈又
傳為柴王井
琉璃井在來安縣治後泉極甘雖旱不涸以瓦礫
投之聲若笙簧久之乃止
朱子題名碑在州梅瑞堂後壁
菱溪石在州城東五里本名荇溪避楊行宻諱改
作菱宋歐陽修菱溪石記菱溪之石六移去者五
[035-20b]
其一最大難徙乃以三牛曳置幽谷附/唐李濆荇
溪新亭記上臨御明年濆自洛陽令之太守詔牧/滁民之三月得古溪郡之東北十里按
地圖志在黃道山之右昔始皇途經是山因以名/焉其下西永陽嶺迸溪於荇溪此溪是也不濬川
導廣泉演漾潭島影溢江漢埇中流袤平壇四浪/滉朗雙派委輸襟帶一川斜界千畝無茭苗蘋萍
之雜其淼練如也有廢亭占勝之地其狀依然也/照晴而空水相鮮澄遠而霽山瀉色趨向奇狀不
可窮竟訪郡之長老考亭之廢興皆曰三十甲子/二周星而不知其所由來矣驗圖籍亦昧其始興
之歲也秋七月前河中監察汝南公况前武寧軍/殿中隴西公拱州遷客司馬𢎞農公紹復咸以勝
槩為宴之須乃卜於亭是咨是謀遂占創今僉曰/惟日不越月他工具洎六旬有六日新亭就楹不
[035-21a]
茀茀昭其儉也甍不仡仡示無僭也内不重門曠/其景也外不崇墉達其望也繇是四時之氣成象
不絶春木秀容夏雲奇峯秋天爽空冬日暖濃觸/類有景與溪無窮雖羊公峴溪曷足以加其勝矣
於戲物之廢興時也茍非其時聖人微言/矧其䝉者乎時㑹昌二年正月八日建
秦皇試劔石在全椒縣西北百里舊高城村相傳
始皇東巡經此山因以名石
和州
遏虎城在州西晉王導築以遏石虎又有却月城
在州南天門山頂劉宋時王元謨所築
[035-21b]
亞父城在州境唐劉禹錫記云城高而堅亞父所
營
雍丘故城在州南本漢陳留郡屬縣也以流寓立
今裕溪河泊所有雍家城或以為即雍丘之訛
石䟦城在州東北三十里即石跋河南畿志云宋
周虎所築舊傳張果老騎驢過此石跡宛然因名
又有落驢橋在州小西門外亦云果老所經
龍亢故城在含山縣南四十里漢龍亢縣在今鳳
[035-22a]
陽府宿州界江左流寓立此屬歴陽郡
晉王城在含山縣北晉使姚萇築城於此以禦苻
堅今清溪東有土城數十丈當即晉王城其外十
餘里有姚萇邨亦曰姚萇城
烏江故縣在州東北四十里秦烏江亭也漢東城
縣地晉置烏江縣今為烏江鎭
歴陽故縣在州治秦九江郡地項羽封范增為侯
邑漢置歴陽縣
[035-22b]
榖孰廢縣在州西北漢梁國屬縣
鎭淮樓在州治前東阜高臺層構於製最古明太
祖駐蹕和陽曾與諸將飲酒賦詩其上
清風樓在州治西南城隈峨嵋墩下明一統志云
宋元祐間名連雲觀
水心亭在三老堂前唐張籍寄和州劉使君云送
客時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犀照亭在州東南十里當利河口北岸晉温嶠聞
[035-23a]
水底有音樂之聲然犀照之因以名亭
項亭在州城東四十里烏江鎭東南即亭長舩
處
丹臺在州大西門外世傳老子煉丹之所
惠政堂在州治宋孝宗居青宫時大書惠政堂三
字賜守臣胡昉
許由宅在州西二十里相傳許由所居
袁天綱宅在州南二十里地名南羲
[035-23b]
張籍宅在州通淮門内舊光孝寺又縣西五里曰
桃花塢又故烏江縣東一里有書堂相傳皆籍讀
書處
勤將軍宅在州西北雞籠山李白勤將軍歌序云
歴陽壯士勤將軍名思齊神力出於百夫則天太
后召見奇之授遊擊將軍賜錦袍玉帶朝野榮之
拜横南將軍大臣慕義結十友即燕公張說館陶
公郭元振為首
[035-24a]
彭祖石室在含山縣南八十里長眞觀相傳彭祖
於此白日飛昇履跡猶存下有洞深莫測
陋室在州治後唐和州刺史劉禹錫遺址劉自為
銘
東關在含山縣南七十里濡須塢之北岸
昭關在含山縣北十里小峴山之西伍員自楚奔
吳過此
漁丘渡在州治吳越春秋云伍員過昭關至江漁
[035-24b]
父乘舟渡之遂至吳今百福寺之東南舊名漁丘
渡
運米徑在含山縣南八十里舊名斗米徑杜伏威
將李子建穿渠入歴陽湖通運令部下人帶斗米
就役功即成
洗耳池在州城三十五里祁門坫旁有池傳是巢
父洗耳處
八卦池在州界河鋪西北壽寧宫内葛仙翁遺跡
[035-25a]
也
沸井在州小西門外土街頭關公廟内晉元帝渡
江命郭璞筮之曰西南郡縣以陽名者井當沸其
中興之應未幾歴陽井沸者三故曰沸井
西街井在州城科甲眞才坊下相傳一童子嘗從
井中出咸異之扣其從來曰我本華陽洞中人此
井乃其後徑也自是遂不復見
飛錫泉在含山縣南六十里太湖寺昔無用禪師
[035-25b]
當山腋鑿孔導泉日取不竭不取不溢師有眞身
塔在焉
馬跑泉在含山縣十五里昭關外伍員奔吳過此
有馬跑遺跡
卓刃泉在含山縣西七十五里東關嶺舊傳漢壽
亭侯卓刀飲馬於此
廣德州
鄣縣舊城在州治東北漢高帝時建
[035-26a]
諸葛城在建平縣西十里其中僅容千人旁有驢
城馬城相去一里其間有井數十蓋昔人屯駐之
地
浮城在建平縣西十里廣數畝其上有木莫能名
斧之則血出地本窪下每夏潦水漲諸圩盡没此
獨巋然若浮因名
廣德舊縣在州治西南漢故鄣地孫吳析置
三峯樓在州治前宋李光登三峯樓有詩
[035-26b]
鼓角樓在州治前宋錢公輔建曾鞏記
攀蘿亭在横山宋學士梅詢建
范公亭在州舊司理㕔東南宋范仲淹為司理時
建北有雙井亦范所鑿名范公井亦名義井後人
思之又有亭曰景范在州治西
春省亭在州治西五里小芝山上明州守朱麟建
以勸農
釣魚臺在州治北二十五里唐張志和釣處臺
[035-27a]
下水深莫測藤蔓繞磯松篁夾岸臺基尚存
鳳凰臺在州治北門外州守鍾振築鳳皇墩結臺
其上因名
集仙臺在横山頂宋梅詢建俗名禮斗臺
清容堂在州治西宋錢公輔築堂以居查深訓州
人子弟
劉文靖宅在州北三十里今為唐興寺
衆春園在州治西北玉溪之上宋紹興間叅軍趙
[035-27b]
子濬建溪後有池清可鑒物築臺池上曰濯纓又
有玉溪堂聚景樓圓嶠方壺翠溪三亭前人皆刻
石記之明正德中州守喬岱復於溪上建濯纓橋
暗橋在建平縣東北六十里䕶形山之麓舊傳伍
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䕶之員及橋而
天暗遂名
鍾村在州境宋建炎三年岳飛自宜興駐師鍾村
軍中乏糧將士不敢擾民人至今稱之
[035-28a]
紥塞圩在州治西北五里宋岳飛屯兵於此
神仙塘在建平縣南六十里淨覺寺前相傳許眞
君曾浴此岸有楓樹遇年歉則枝枯年豐則茂豐
歉半則六七月始葉
桐川舊驛在州西二十里
白馬墩在州北三十里舊傳劉文靖於此浴馬
寨墩在建平縣北十里春秋時伍員伐楚還吳立
寨於此舊有寨門遺跡
[035-28b]
鳴鼓墩在建平縣西南二十五里舊傳鄉民築亭
墩上每東作時登亭鳴鼓踊躍田功
石鼓墩在建平縣東北六十里石崚嶒狀如魚鱗
人行有聲如鼓因名
金井在州治兆符門外里許明太祖汲此水以給
軍士因名
丹井在州治南十里丹山之上相傳徐眞人煉丹
於此
[035-29a]
八角井在高封周舊宅舊傳井有藏金鄉民常欲
取之水輒沸湧隱隱聞笙歌之聲又有九曲池亦
在宅内皆封周所鑿
郭母古井在建平縣西南三十里俗傳仙人以藥
投井水變為醴者即此
金牛跡在建平縣東北十五里相傳昔有神人驅
金牛至此為人所見人牛俱没石上牛跡尚存
祠山三寳在州西五里一白玉磬篆書宣和舊物
[035-29b]
也一火珠名軒轅鏡一趙孟頫手疏
六安州
六縣故城在今州北臯陶之後封此秦為六縣屬
九江郡漢元年項羽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括地
志云六縣故城在安豐縣南一百三十二里而寰
宇記又謂六城在舒城縣東南六十里葢譌或僑
置非故縣也
馬頭城在盛唐縣北今州有馬頭集即其處
[035-30a]
白沙城在州北十三里寰宇記云六安二古城一
曰六合一曰白沙莫知所始上有臯陶廟所謂六
合城者六安之譌也又有東古城在州東南三十
里西古城在州西十五里裴家灘又有新城在州
東北十五里今為新城寺
廣王城在州南百里高岑突起尚存石跡今為寺
霍州治在州南五十里霍山縣界梁置
邊城故郡在州西沈約宋志有邊城左郡領史水
[035-30b]
邊城等縣大明八年省為縣魏收志云霍州有邊
城郡治麻歩山今州西南九十里有麻埠鎭即麻
歩山也
岳安故郡即故霍山縣也在今霍山縣北五十里
梁置
古英國在英山縣東北界蓋近英山而名史記云
封臯陶之後於蓼六或作英六索隱曰英後改號
曰蓼也
[035-31a]
博鄉舊縣在州南漢竟寧元年封六安繆王子交
為博鄉侯國於此
開化舊縣在州西四十里霍山縣北宋元嘉時立
六安故縣即州治本唐盛唐地間元間改霍山縣
曰盛唐移治騶虞城即其地也宋開寳初改為六
安
淠水廢縣即故新蔡縣也在霍山縣東北梁僑置
新蔡縣隋改為淠水縣以淠水而名
[035-31b]
弩臺在州西南四十里相傳漢武帝試弩於臺下
仙人臺在英山縣吳山之坎世傳有仙飛昇於此
灊臺在霍山縣威遠門外五里古城西突兀中流
石狀如臺有觀瀾亭下臨大河石壁上鐫小赤壁
三字
釣魚臺在霍山縣西三十里石生水濵若臺然傳
為左慈釣魚處
梳粧臺在霍山縣南五十里東流河即仙女臺世
[035-32a]
傳宋南遷有尼飛昇在此
螺螄店塔在霍山縣西北五十里高九丈宋元祐
年建
魯班門樓在霍山縣南四十里
焦家莊在州西二十里宋狀元焦煥故居又有萬
卷堂在霍山上舊傳煥讀書處
江立信讀書處在州龍穴山廣福寺
英布故宅在英山尖
[035-32b]
道士冲在霍山縣西九十里道士徐隱元修眞於
此
石門關在英山縣東九十里
柳林關在英山縣北四十里
英山寨即今英山縣治宋羅田縣地淳祐間立鷹
山寨咸淳初更名英山因立為縣尋廢德祐二年
復置
第十泉在州龍穴山頂水味香甘張又新品為天
[035-33a]
下第十泉
玉虹泉在英山縣西北三十里太平橋石壁鎸此
三字並有石刻題咏
落涙洪在霍山縣西四十里有孝子舁櫬至此泣
盡繼之以血
龍爪石在州城西巨石臨水上鎸龍爪二字㸃畫
遒勁大如斗諺云龍爪見狀元出
老子鶴跡在英山縣羊角山頂石上指爪宛然唐
[035-33b]
高祖時老子降此
凌霄樹在霍山上相傳為漢武帝手植
復覽山臼在霍山縣東二十里復覽山頂宋末戍
邊設
泗州
徐城有二一在州東北八十里周時徐子國尚書
費誓云淮夷徐戎並興史記云穆王時徐有偃王
即此漢置徐縣寰宇記云大徐城一名薄薄城又
[035-34a]
名故故城即古徐國也一在州西五十里隋開皇
初置徐城縣屬下邳郡治大徐城今有徐城廟
高平郡城在州北一百十里漢為高平侯國陳太
建六年吳明徹建高平郡於此亦名吳城今為吳
城鎭亦名城兒頭集
高冢城在州西北寰宇記云魏義興郡城也在徐
城縣西北七十里梁以為興安郡領高冢城
淮陽城在舊徐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晉義熈中置
[035-34b]
郡
角城在州東南晉義熈中置城臨泗水
朱沛故城在州西去故徐城六十里其地有朱沛
水故名梁武帝置
巉石城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梁天監時築
瀝橋城在州西北寰宇記云在徐城縣西南二十
五里梁天監二年築置戍南臨瀝水橋故名
古屯城在州西寰宇記云在徐城縣西南八十五
[035-35a]
里陳太建五年吳明徹於此置堰斷淮水以灌濠
州緣此築城
拖城在州北三十里又半城在州北九十里北朝
時置
李千城在州西北寰宇記云在徐城縣西北三十
里後魏李千于此築城置戍因名
南重岡城在州西北寰宇記云在舊徐城縣西北
九十里通濟渠南一里隋大業八年移置重岡縣
[035-35b]
于此緣重岡山為名
臨淮故城今州治本徐城縣地唐武氏長安四年
割徐城南界兩鄉于沙塾邨置臨淮縣南臨淮水
西枕汴河
淮平故城在州西二十里宋紹興二十一年析臨
淮縣地置淮平縣
盱眙故城在今盱眙縣東北盱山之麓淮水之濵
阮勝之南兗州記云盱眙本春秋吳善道地也秦
[035-36a]
置盱眙縣許愼曰張目為盱舉目為眙城居山上
可以眺遠故名
霸王城在盱眙縣東北三十里又有漢王城小兒
城相傳皆項王立義帝時屯兵處
富陵故城在盱眙縣東北六十里漢置
睢陵城在盱眙縣西五十里漢置睢陵縣在今睢
寧縣界劉宋泰始中没于魏因僑置於此
淮陵城在盱眙縣西八十五里漢縣今為淮陵鄉
[035-36b]
又縣西北六十五里有三城今為湖又淮陵之西
有焦城梁天監時王燮保焦城即此
公路城在盱眙縣西北寰宇記云在故招信縣西
北六十里北帶淮水漢建安中袁術所築
考城故城在盱眙縣南晉義熈中改盱眙縣置考
城直瀆陽城三縣屬盱眙郡
魯縣故城魏收志云淮隂郡有魯縣北齊廢寰宇
記云廢魯城在盱眙縣南三十里
[035-37a]
九山城在盱眙縣西北胡三省通鑑注云九山店
之東則陷岡湖南則馬城淮流至此謂之九山灣
土人呼為獅子渡北兵渡淮之津要其東鳳凰洲
在淮水中約長十里
奔精城在盱眙縣西南寰宇記云在故招信縣南
六十里相傳是蠻精王所築
龜山城在盱眙縣東北三十里宋文帝築以拒魏
隋置濟隂縣即此
[035-37b]
銅城在天長縣西北四十五里相傳吳王濞築城
於此鑄錢
東陽城在天長縣西北七十五里北至東陽山秦
縣陳嬰為東陽令史即此尋置東陽郡俗謂之屈
城
石梁故城在天長縣西三十里東晉所置為戍守
處俗名古城遺址猶存又有土城在縣東北三十
里一名新城蓋齊時涇州治此
[035-38a]
横山故城在天長縣東南三十里梁置縣又有義
城在縣南二十五里或曰梁時即於此置縣
五河故城在今五河縣澮河南岸金岡山北宋端
平二年於五河口築城屯田咸淳七年始置安淮
軍及五河縣以有澮潼沱崇淮五河合流而名又
宋安淮軍城在縣北二里沱河北岸俗謂之故軍
城遺址猶存
虹縣故城在五河縣西漢置舊說入今虹縣誤詳
[035-38b]
見辨訛
大屯城在五河縣南七里俗名大城坪又小屯城
在縣西南六里俗名小城坪皆宋末屯軍地
邊軍城在五河縣東宋末夏貴所築今為儒學
曹公城在五河縣南二十里明曹國公李貞遊兵
淮西時所築
韓信壇在州東七里信屯兵處也
隋離宮在州北青陽鎭西十里煬帝所建俗名花
[035-39a]
園
都梁宮在盱眙縣南十六里都梁山上隋大業元
年建置離宮四十餘所此其一也宮之西有流杯
殿釣魚臺四望殿其側有曲河以安龍舟大舸
翠屏堂在盱眙縣玻璃門外起秀亭前宋陸游記
云方國家承平時邊郡游觀有雅歌之堂萬柳之
亭而翠屏之盛又非雅歌萬柳之所可及也
先春亭在州城上東北隅宋時建
[035-39b]
玻璃泉亭在盱眙縣治東第一山下有亭覆焉為
十景之一
牛搏虎碑亭在天長縣西郊外嶽廟今亭圮碑移
於廟
掛劒臺在州北寰宇記云在大徐城北臨朱沛水
相傳為延陵季子掛劔處或入于邳州或入于徐
州皆誤也詳見辨訛
八仙臺在盱眙縣東三里上有八仙坐石坐處有
[035-40a]
石棋枰為十景之一
望夫臺在天長縣西南三里相傳有女子望夫不
歸立化為石
分金店在州西三十里相傳管鮑分金處
下阿邨在天長縣東北下阿溪上接高郵州界即
晉時三阿唐光宅初徐敬業拒李孝逸于下阿即
此寰宇記云唐開元三十九年於下阿邨置千秋
縣蓋本屬高郵時乃割屬也
[035-40b]
朱壽昌故里在天長縣東南四十里秦蘭鎭
麋畯在天長縣界博物記云東陽縣多麋食草根
其處成泥名曰麋畯居人隨此畯種稻不耕而穫
樂樂堆在天長縣北十里舊傳煬帝南幸宴樂於
此俗呼雁落墩音之訛也
水晶營在盱眙縣東南十里外連亘數十里相傳
隋煬帝設此
鮑家寨在天長縣南五十里又顏家寨在縣西四
[035-41a]
十里二寨傳是宋高宗南渡所築
李制使栅在五河縣東二里横跨河口宋咸淳五
年兩淮制置使李庭芝所立石基尚存
浮山堰在盱眙縣城外梁天監中築堰遏淮水以
灌壽陽南起浮山北抵巉石極丁夫之力百計而
成宋秦觀有梁堰賦
紅羅幛在盱眙縣西七十里明太祖生時取水浴
之忽有紅羅一幅浮來即取以為襁褓後人因名
[035-41b]
其水
聖水在盱眙縣六十里相傳漢高祖禱山得水飲
軍士於此因名
聖母井在盱眙縣東北三十里龜山寺
丫溝在天長縣城東舊傳韓世忠於此破敵
第一山碑在盱眙縣堂東壁宋米芾書
古鐵橋在五河縣東南二里淮河中流水涸時見
兩傍有鐵柱
[035-42a]
[035-42b]
江南通志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