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十七
輿地志
山川七/ 太廬鳳三府/
太平府
青山在府東南三十里綿亘甚逺府志云晉桓温
與袁宏遊青山共載而歸即此齊謝朓築室山南
故又名謝公山峰巒層疉有林壑泉石之勝宋米
[016-1b]
芾書第一山碑在山𪋤
尼山在府東南四里一名尼坡山麓舊有古梅數
十本寒香沁人彷彿羅浮鄧尉又名梅山宋鄭羽
建百花頭上亭盧鉞為之記
九井山在府南十里山有九井今竭其五世傳桓
温所鑿元和志云殷仲文九日從桓元登九井賦
詩即此
龍山在府南十里怪石磊砢蜿蜒如龍因名孟嘉
[016-2a]
九日登髙落㡌即其處縣志云輿圖考謂屬江陵
龍山非是按温鎭武昌非江陵也武昌無龍山温
時為鎭將豈得適千里遊山乎又考陶靖節集孟
嘉傳云嘉令巴丘入官從事中郎遷長史在朝隤
然正順而已每㑹神情獨得超然命駕徑之龍山
顧影酣宴造夕乃還若江陵龍山距朝三千餘里
何能趣命駕而竟夕返乎其為當塗龍山灼然矣
郡志云桓温嘗以重九日與僚佐登此疑必温移
[016-2b]
鎭姑孰時事也
博望山在府西南三十里亦曰東梁山與江西岸
和州之梁山對峙如門故亦名天門山卧江中逺
望如積黛故又名峨睂山春秋時楚獲吳艅艎於
此宋孝武閱水軍有雙爵集繖葢因立雙闕於博
望
褐山在府西南三十五里臨大江五代用兵處宋
史云紹興二年命沿江置烽火臺於當塗之褐山
[016-3a]
即此也
金柱山在府西三里宣歙諸水由姑孰入江奔㵼
於此明萬厯間民掘地得金邑令章嘉貞請於郡
守割千金建塔其上以鎭之初名鐵淋壁以西方
屬金故名金柱
黄山在府西北五里山形如初月傳有浮丘舊跡
又名浮丘山上有宋孝武離宮今存凌歊臺遺址
許渾詩云三千歌舞宿層臺是其處也
[016-3b]
采石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昔人采五色石於此
因名一名翠螺山後漢丹陽疆域志云西臨大江
為吳楚險要晉王渾駐師取吳隋韓擒虎宵濟破
陳宋曹彬渡江取南唐明常遇春先登獲㨗皆在
此山南有磯峭抜險峻亦曰牛渚舊傳金牛出此
故名輿地志云温嶠平蘓峻亂至牛渚磯以下多
怪物燃犀照之竒形異狀畢見南趾有燃犀亭在
其上李白騎鯨亦在此故謫仙樓捉月亭皆在焉
[016-4a]
附/梁元帝𤣥圃牛渚磯碑竊以増城九重仙林八/樹未有船如駕鶴時度
宓妃橋似牽牛能分織女丹鳳為羣紫柱成列清/風韻響即代仙歌桂影浮池仍為月浦璧月朝暉
金樓啓扉畫船向浦錦纜牽磯花飛/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併覺忘歸
磨盤山去郡二十里晉書云鎮西將軍謝尚守采
石駐兵於此其地即將臺
葛陽山在郡治北四十里上有羊耳洞藤蘿隱蔽
洞前方石相傳為葛仙翁棋局東上有八仙臺潘
母床相傳潘母亦仙去山勢環抱最為幽勝
[016-4b]
鸚鵡山在郡城北與葛陽山相連山有鸚鵡石雌
雄各一每遇雷雨鸚鵡子從石中迸出圓潤如卵
土人得之用以治疾有石嵌空側出如半帆長丈
餘俗呼為船尖峰東壁諸巒環顧拱揖如欲來船
者亦一竒也
望夫山在府西北四十里山髙百丈正對和州城
樓九域志云昔人適楚不還妻登此山望之乃化
為石
[016-5a]
寶積山在府北二十里舊傳山産青緑因名宋孫
仙姑跨鶴飛昇於此今丹池及石刻猶存
白壁山在府北二十五里濱江三峰拔起如堊一
名石壁俗名龜山李白與崔宗之乘舟月夜自金
陵溯流過此玩月白衣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有秋月照白璧皓若陰山雪之句
慈姥山在府北四十里昔楚僧真定見磯頭浪湧
以杖錫開河於磯後水分舟便故又名和尚港山
[016-5b]
南峭壁臨江産圓竹聲中音律可為簫管相傳馬
融所賦洞簫即此山竹也上有丁蘭祠
赤金山在府東北十五里舊出銅類金淮南子食
貨志所謂丹陽銅也今不産
藏雲山一名神武山在府東北二十五里山髙且
深可藏雲遂名中峰峭立百丈左為致雨峰雲起
即雨禱輙應
翰璧山在府東北四十里梁武帝起居注云大同
[016-6a]
九年鴻臚表往姑孰翰璧山采石墨即此
橫望山在府東北六十里連亘三邑丹陽湖在其
南左傳云楚子重伐吳至衡山即此按衡與橫通
杜預注謂四望皆橫因名橫望陶𢎞景嘗隱此構
讀書堂下為澄心寺關公廟廟前峭壁參天老松
倒垂長百尺最髙處有王磐題壁立萬仞四字亦
竒觀也
凌家山在府東三里有石洞傳是陳羅二仙隱處
[016-6b]
上有凌雲塔又名凌雲山山南麓瀕姑溪去岸十
餘丈為釣魚臺傳為李之儀釣魚處
月盤山在府東四里一名景山有洞一亭六湖山
烟雨亭其最也登其巔溪山秀列如在几筵遊者
謂不讓吳下虎邱白門雨花云
白紵山在府東郡志云本名楚山晉桓温遊此歌
白紵因改今名宋孝武曾遊幸至此山巔有大夫
松舊稱白紵松風為一郡名勝
[016-7a]
晉山在府東十五里一名甑山壁立百仞有龍窟
嵗旱人焚此窟以起龍多得雨
石城山在府東二十里有石環繞如城唐羅泰記
云有八角井飲馬池駕鼔臺在焉舊傳楚熊繹受
封於此
白土山在府東二十五里土可陶可堊東與青山
連
靈墟山在府東三十五里舊傳丁令威化鶴於此
[016-7b]
壇址猶存有丹洞丹井
龍泉山在府東三十五里勢如飛龍有福源寺在
其脊有泉傳羅浮異僧卓錫所開汲以竹則清以
綆則苴濁不可食傳寺初建材木自井中出
赭山在蕪湖縣西北五里江南地理志云赭山丹
赤故郡名丹陽山有墖墖後滴翠軒是黃庭堅讀
書處
范蘿山在蕪湖縣西北五里下臨大江烟波一望
[016-8a]
無際
七磯山在蕪湖縣西北十五里南史云周文育襲
彭城徐嗣徽引齊人渡江據蕪湖列艦於青墩至
七磯以斷文育歸路即此一名磧磯
靈山一名戰馬山在蕪湖縣西南五里大江中隋
唐建靈山寺於此
□磯山在蕪湖縣西南七里大江中蟂老蛟也磯
有石穴廣一丈深不可測圖經云寧淵廟舊在其
[016-8b]
上明建靈澤夫人祠世傳蜀先主妃即孫權妺歸
吳聞先主崩哀殞葬此磯在北岸原𨽻濡須登磯
止見蕪湖故明髙啟有蟂磯烟鎖在蕪湖之句
白馬山在蕪湖縣西南二十五里有紫燕洞冬時
紫燕來蟄春則去山脊峰廻石聳有洞深廣莫測
夙多仙跡世稱為福地洞天焉
荆山在蕪湖縣東十六里荆沼之水出焉西接小
荆山有鶴跡龜文之石九域志謂即卞和得玉處
[016-9a]
非是
赤鑄山在蕪湖縣東北八里圖經云楚干將造劍
之所今山有干將臺相連有神山是其淬劍處上
有磨劍石并池
浮丘山一名隱玉山在繁昌縣東十里府志云有
浮丘洞及龍池鎖虎石丹井相傳浮丘公王郭二
仙隱此産茶甚佳
隱靜山在繁昌縣東南三十里五峰環㑹泉石甚
[016-9b]
勝有寺前雙松傳為杯渡禪師手植
金峨山在繁昌縣南一里迤南有金峨洞一竅通
人行石枰在焉山下即峨溪匹練處
磕山在繁昌縣南十里上有龍池長流不竭有龍
堂禱雨輙應一名蜃居山
馬仁山在繁昌縣南三十里以上類人馬狀舊名
馬人唐德宗時石馬鳴厭之易今名上有五峰王
冲霄隱此
[016-10a]
獅子山在繁昌縣南三十里石雄踞如獅因名有
峰六眠牛一峰尤竒山椒石壁數十仞松杉竹樹
與碧澗紅泉相間呑吐雲霧亦竒觀也
龍華山在繁昌縣十五里有乳泉通石竇資民灌
溉石上産丹桂一株近千年香襲里許邑稱龍華
丹桂相近為紅花山一名荷花尖諸峰如蓮蕚下
有紅花澗為邑人造紙處又西五里為杏山
覆釜山在繁昌縣西北二十五里山頂如平掌上
[016-10b]
有古廟址及井泉
公孫山在繁昌縣西北四十里世傳公孫㨗所居
有公孫橋
鳳凰山在繁昌縣西北五十里山頂有鳳池鳳穴
下臨荻港珠金沙
大陽山在鳳凰山之北接小陽山有龍池雖旱不
竭山之西麓盡於江曰板子磯寰宇記云一名返
秦磯
[016-11a]
三山在繁昌縣東北三十五里三峰秀起曰老子
曰方丈曰秦望上有九蓮洞東即三山磯也
赭圻嶺在繁昌縣西三十里與覆釜脈接晉時出
紫玉攻為器以獻太廟故名赭圻晉哀帝召桓温
入朝至赭圻詔止之遂築城於此
浮鳩磯在繁昌縣東北三十里老山址出江中下
有湫江月映水波不能混俗名龍王磯
夏舎人山在郡治東北有夏舎人廟
[016-11b]
大江在府西自銅陵縣界流入歴繁昌蕪湖當塗
三縣東北流入江寧縣界
中江在蕪湖縣西南漢書地理志云中江出縣西
南東至陽羡入海今縣河東逹黃池入丹陽石臼
等湖至銀林堰乃中江故道也蘓常承中江下流
五堰築而中江不復東皆由縣西行以逹於江
鵲江在繁昌縣北境流入蕪湖界輿地志云銅陵
鵲頭山為鵲頭至三山為鵲尾因名鵲江繁昌諸
[016-12a]
水注之
大信河在府西三十五里亦曰南浦自蕪湖白岸
湖西北流至大信鎮㑹龍山港入於江
黃池河在府南七十里河中流以北屬當塗以南
屬宣城今設浮航
采石新河在府西北二十五里牛渚磯東宋慶厯
中以磯立江流之衝水勢湍激大為舟害乃開新
河於磯後以逹大江舟獲安濟
[016-12b]
長河在蕪湖縣南半里源出廣德宣州經縣前西
北流入江
青墩河在蕪湖縣南有洲曰青墩沙即周文育克
徐嗣徽處
丹陽湖在府東南七十九里周三百餘里按徽州
寧國池州江寧廣德諸水滙為石臼固城丹陽三
湖而丹陽為最大與溧水髙淳皆以中流分界實
太平巨浸也
[016-13a]
蕪湖在蕪湖縣西南源出丹陽湖過黄池合五丈
湖路西湖諸水至縣入江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
名
天成湖一名天聖湖在蕪湖縣東南十四里亦丹
陽湖下流所滙也廣百八十頃流入荆沼港逹於
長河
姑孰溪在府南二里一名姑浦合丹陽東來諸水
經寳積山入於江
[016-13b]
思賢港在府北三十五里謝朓李白崔宗之皆過
此賦詩後人思之因名
魯港在蕪湖縣南十五里源出宣城西注大江一
名魯明江舊志云昔有魯明仲者居此
鳩兹港在蕪湖縣東四十里入於長河或以為古
鳩兹也左傳云楚伐吳至鳩兹杜預以為臯夷今
作勾慈音近而字譌也
荻港在繁昌縣西南四十里水出南陵由馬仁山
[016-14a]
西入繁昌縣界至鳳凰山下為荻港入於江與赭
圻城接
慈湖水在府北六十里元和郡國志云吳將笇融
屯兵於此
鼉浦在府東五里相傳昔有鼉為祟遇道者截草
擲浦中害遂除
廬州府
大蜀山在府西二十里爾雅云蜀者獨也山屹然
[016-14b]
孤特逺見二百餘里為一郡之鎮其西二十里有
小蜀山
大𤅬山在府西百里上有泉不涸其西為龍鳳山
口東南通舒城北走壽州
雞鳴山在府西北四十里舊志云肥水所經上有
闕/
紫蓬山在府西南七十里有李陵廟又名李陵山
肥水出焉有逕逹府西五十里之石佛山兩旁皆
[016-15a]
石中路通人行元末設竹林關以守隘其近者為
馬鞍山又西三十里有蓮花山皆以形名
姥山在府東南百里巢湖中宋書云晉安王子勛
兵攻廬江沈攸之等大破之追至姥山又孤山亦
在巢湖中魏邢巒破梁將桓和於此一名聖女山
上有大姥廟
龍泉山在府東五十里絶頂有泉廻繞僧寺
青陽山在府東六十里府志云元余闕讀書其上
[016-15b]
其南為方山
四頂山在府東七十里俯瞰巢湖上有四峰特起
相傳魏伯陽鍊丹之所隋地理志云襄安縣四鼎
山即此相近為梅子山
小峴山在府東七十里南史云齊蕭懿屯小峴禦
王肅梁韋叡侵魏㧞小峴俱此又山側通全椒者
為餘峴口
浮槎山在府東八十里一名浮巢山一名浮闍山
[016-16a]
方輿勝覽云俗傳自海上浮來山頂有甘泉舊建
道林寺相傳梁武帝女為尼於此有海榴一株所
手植也歐陽修云山在慎縣南三十五里隋書地
理志云有浮闍山在慎縣王禕云慎縣在廬州界
中附/宋歐陽修浮槎山水記浮槎山在慎縣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闍或
曰浮槎二山其事出於浮圖老子之徒荒怪誕幻/之說其上有泉自前世論水者皆弗道余嘗讀茶
經愛陸羽善言水後得張又新水記載劉伯芻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為得之羽然以茶經攷之皆
不合又新妄狂險譎之士其言難信頗疑非羽之/説及得浮槎山水然後益以羽為知水者浮槎與
[016-16b]
龍池山皆在廬州界中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逺甚/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一浮槎之水棄而不録
以此知其所説多失羽則不然其論曰山水上江/次之井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雖簡
而於論水盡矣浮槎之水發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鎮東軍留後出守廬州因遊金陵登蔣山飲
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愛蓋/羽所謂浮泉漫流者也飲之而甘乃攷圖記問於
故老得其事跡因以其水遺於京師余報之曰李/侯可謂賢矣夫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
之樂也至於蔭長松藉豐草聼山溜之潺湲飲泉/石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
之樂不一動其心或有欲於心顧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於斯彼富貴之能致物矣而其
丕可兼者惟山林之樂爾為富貴者而不得兼然/後貧賤之士有以自足而髙世其不能兩得亦其
[016-17a]
理與勢之然歟今李侯生長富貴厭於耳目又知/山林之為樂至於攀援上下幽隱窮絶人所不及
者皆能得之其兼取於物者可謂多矣李侯折節/好學喜交賢士敏於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
自見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未必可貴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發自
李侯/始也
黃山在府東百二十里接巢縣含山界其峰三百
有六十有泉不涸故亦呼龍泉山亦曰金庭山又
曰紫微山道書所謂第十八福地者也山有金庭
洞可容三百人又有紫微洞出泉居民引以溉田
[016-17b]
唐時又改名王喬山相傳王喬居此
冶父山在廬江縣東北二十里唐更名曰冶山宋
碑曰鐵冶蓋冶鑄之所林巒峭密盤亘數十里自
麓五里而至於巔上有龍湫亦曰鑄劍池濡須志
云歐冶鑄劍處山比衆山特尊故稱父有子山三
百六十四羅列其下蓋縣境之名山魏地理志云
廬江郡潛縣有野父山即此
蜃山在廬江縣東北三十里下瞰白湖縣志云昔
[016-18a]
曾有蜃出焉吐氣成樓臺殿閣之形
毛公山在廬江縣東七十里縣志云毛義隱此有
毛公讀書洞石凳石窻猶存洞旁産白牡丹每嵗
所生不一其地相傳義父母甚愛此種義望天哀
籲少頃遍山雪墜皆花後遂種延不絶蓋天生異
卉也又北半里為蓮花洞中有石蓮下垂巧侔追
琢山之東屬無為州
馬頭山在廬江縣東北七十里按晉書云毛寳援
[016-18b]
桓宣於此上有桃花仙人二洞其山口曰石龍山
西有渡曰馬頭渡
金牛山在廬江縣西北四十五里嶺有塔縣志云
吳赤烏二年造下有金牛
關山在廬江縣西三十五里曹魏守隘之所石門
尚存
龍池山在廬江縣西二十五里舊志作栭山上有
龍池下有甘泉寺按唐書云廬江縣有檽山檽栭
[016-19a]
相近或即此也縣北三十里亦有龍池一洞深不
可測
馬槽山在廬江縣西四十里有大小二槽形勢連
屬各山半有石槽大者長二丈小者長丈五六尺
形成自天不假椎鑿槽旁有人馬足跡世傳魏武
嘗立寨其上
大凹山在廬江縣西四十里以形凹得名上有龍
王祠下有仙女石山勢參差難狀其第三峰有風
[016-19b]
洞巖深不可測投以草莖即隨氣飛起
百藥山在廬江縣南十里山多藥草相傳李百藥
遊此故名宋碑作白若蓋音之訛也頂上棋盤石
有仙人足跡蹋之聲如鼓聞數里又名石鼓隋地
理志云開化縣有蹋鼓山即此乃邑鎮山也
福泉山在廬江縣南十里山下有泉清澈飲之可
以愈疾南十里有菖蒲山產九節菖蒲
秀山在廬江縣南六十里山上有香爐峰世傳有
[016-20a]
仙飛昇於此黃泥瓦洋二河於此發源縣志云石
上鐫刻有秀㧞東南水外屏障十數字
鳳臺山在廬江縣東南十里五峰排列中髙如臺
昔傳鳳集其上故名
山在廬江縣東南四十五里產
宋時割置無
為州今山在南鄉下有蓬硃砂澗
鐘鼎山在廬江縣東南五十里一名鐘子山盤礴
甚逺上有龍池縣志云山東西有泉四時不竭灌
[016-20b]
漑田畝兩泉嵗迭為盈縮妙不可測
暖塘山在廬江縣東十里下有温泉四時可浴山
多竒石嶺有二石屏玲瓏可愛
鹿起山在舒城縣東南三十里昔有僧過鹿出之
事因名上有南嶽行祠祠前有試心臺洗劍池縣
之鎮山也
春秋山在舒城縣南二十五里其上為李公麟讀
書堂有洗墨池又有望湖尖鳳凰臺仙人峰諸勝
[016-21a]
絶頂有洞可容數千人
磨劍山在舒城縣西南三十五里上有大石為仙
人磨劍處
七門山在舒城縣西南三十五里山瀕大溪下有
石洞如門者七即七門堰之上源也
雲霧山在舒城縣西南四十里其山出雲必雨上
有洞名水簾
龍眠山在舒城縣西南八十里括地志云龍舒以
[016-21b]
狀若龍之舒展也山之陰為龍眠砦與桐城界
三角山在舒城縣西南百二十里峰有三角故名
又名多智山相傳上有清泉飲之令人聰慧其近
者為陽山土人曾避兵於此
梅山在舒城縣西七十里縣志云舊傳梅福棄官
隱此上有梅仙洞又十里曰竹山
王姥山在舒城縣西九十里縣志云相傳王姥修
煉居此有白鹿啣花之異其近者為栲栳山
[016-22a]
響山在舒城縣東二十五里人過其下輙有聲
紫芝山在無為州城内西南隅州志云宋皇祐間
產紫芝三百五十本州守茹孝標獻於朝賜今名
眉山在無為州西南百里兩山連曲如眉
三公山在無為州西南百二十里見隋志上有三
峰因名峰頭皆東顧唐天寳中改名東顧山山勢
連亘數百里西界廬江南跨桐城上有洞砦明季
流㓂縱橫江北居民倚以避亂相近有九卿山山
[016-22b]
有九峰
桐山在無為州西九十里有水道通白湖漁人用
箔取魚故又名上箔葢即隋志云廬江縣上薄山
也又有下箔山
天井山在無為州西九十里有泉二左曰青龍右
曰白虎故亦名雙泉山其下有楚雲洞
朝喜山在無為州西北四十里旱時朝有雲氣是
日必雨故名
[016-23a]
白石山在無為州西北四十里山多白石頂有龍
池仙人洞隋地理志云襄安縣有白石山即此州
故襄安縣地其右為黑石嶺為桃花嶺為楚歌嶺
呂泉山在無為州西北五十里州志云又名龍泉
山其形似龍上有水泉世傳呂洞賓過此揷劍而
泉湧纍纍如貫珠故名其近者為銀缾山一峰特
起如銀缾州之主山也
青檀山在無為州北五十里產青檀北魏㧞僕蘭
[016-23b]
設伏檀山破宋將魯爽即此水經注云檀山在廬
江雩婁縣南大别之異名也決水出焉或曰即禹
貢之大别山殊誤
五畝尖山在無為州北五十里州志云頂平五畝
許可種植靣臨巢湖羣山背峙登巖望之萬頃皆
碧囘顧則崇峰疉嶂隱見爭奇乃州中極髙處也
卧牛山在巢縣治後以形似名為邑之鎮世傳巢
許隱此其故址今紫微觀是也輿地志云山背有
[016-24a]
桀王城
東山在巢縣東三里相傳即許由之箕山
七寳山在巢縣東南三十里三國時濡須山為東
關此山為西關上有烟霞亭今廢其南有龜山
大秀山在巢縣南三十里山峰聳秀訾家河出焉
宋楊傑詩所云水入平湖千里逺山橫大秀一峰
髙是也其側有黃谷嶺邑人薪槱於此蔣家河出
焉
[016-24b]
踟蹰山在巢縣南三十七里左傳楚子觀兵於坻
箕之山又陳荀朗破郭元建於踟蹰山葢坻箕踟
蹰音相近今散兵灣即其處也又縣南六十里有
髙林山七十里有九峰山
居巢山在巢縣西南八十里谿谷間有石研之如
墨舊名墨山唐改今名
萬家山在巢縣西北二十里為四㑹之衝上有止
渇泉舊時亂石纍錯明景泰中邑令閻徽修治始
[016-25a]
有路可行
八公山在巢縣西北七十里一名紫金山水經注
云上有淮南王劉安廟綱目集覽云王與八公憇
石處在壽春此則王遇八公處也
半湯山在巢縣東北十五里有二泉一冷一熱合
流其初冷熱仍異數里之外始相混魚自冷泉觸
熱急囘羅隱詩云飲水魚心知冷熱濯纓人足識
炎凉按隋志云襄安縣有半陽山今或以湯池故
[016-25b]
譌為半湯附/明聶芳半湯池記聞之西北之山有/寒火焉東南之區
有湯泉焉予竒之亦甚疑之後應試榕城友人為/言五里外有池可浴拉予往爾時塵冗何暇探幽
選勝一證胸中之所疑蓋予之耿耿猶未釋也辛/丑治巢取邑乗閱之離城二十里許地名半湯有
温泉於是掩卷嘆曰予之疑其從兹釋乎及過其/處諦視温泉之源沸沸從下坌湧若烹茗之松濤
蟹眼狀從此掬水入池池不甚廣周圍結砌池之/上覆以數椽又從内引出分二小池内清而外稍
濁每嵗夏秋之間車騎絡繹解衣盤薄致足樂也/至若樵者牧者耕而饁者負擔者靡不就而盪滌
稱快事焉吾夫子曰清斯濯纓濁斯濯足如斯之/内外迥分貴賤俱適有道君子流連其間當必有
喟然而嘉嘆者矣獨是既有勝地而敗壁頺垣荒/榛密莽非唯不足以游目騁懐竊恐欹傾之餘終
[016-26a]
成瓦礫不大為缺陷事耶予捐貲庀材搆一庭以/覆内池中堂軒敞可供宴飲又為廊廡以蔭外池
行路往來聊用駐足予差慰矣豈徒以釋前此之/疑哉夫湯泉亦既驗之矣寒火猶未之見則猶不
能無疑也雖然無疑也海鹹而魚沫鐵堅而虫囓/天地間理之所無間為事之所有事之所有終不
為理之所無/類如斯也夫
亞父山在巢縣東北二十里范増所居隋志云襄
安縣有亞父山形似旗故亦名旗山
白茅嶺在廬江縣西四十里即唐志所謂白茅山
也路逹舒城
[016-26b]
天台嶺在舒城縣西南百里最幽勝土人擬於天
台故名
芙蓉嶺在無為州北五十里亦名浮濃嶺山石險
峻明正統間知州王仕錫開鑿以便行旅接巢縣界
鷂石崖在舒城縣西南十五里兩石並峙俗名小
赤壁
呂仙洞在無為州西北七十里有石床藥臼世傳
呂仙於此搗藥
[016-27a]
主簿原在舒城縣西南百六十里縣志云崇山環
之其中平衍相傳唐畢諴讀書於此
馬蹄岡在舒城縣西南石上有馬跡世傳天馬過
此
大江在無為州南自桐城縣抵無為州界東北入
於含山凡無為州之水皆納於江其他諸縣之水
多由巢湖以逹於江
金斗河源出雞鳴山東流入於郡城復自東門出
[016-27b]
至金斗驛又府南三十五里有派河東四十里有
店埠河與此并入巢胡
茅埠河在府北百一十里東流由含山河入江
三河在府南九十里合廬江舒城二河水而入巢
湖亦曰三汊河
新河在廬江縣東半里流入東水關遶學宮出南
關㑹繡溪水而注於湖相傳楊吳時鑿
沙溪河在廬江縣東南十五里出大凹山東北流
[016-28a]
入沙湖
石槽河在廬江縣東南四十里出山與瓦洋黃
泥二河俱入扵黄陂湖
羅昌河在廬江縣南五十里源出大凹諸山南流
從袁子港入江又縣西南四十五里有髙子河上
接曹王河下至孔城白兎諸河入於江
㑹市河在廬江縣北四十里源出馬槽山又縣北
二十五里有桐關河東北三十里有清野河七十
[016-28b]
里有谷勝河與此俱入巢湖
順江河在廬江縣東北三十五里棲鳳諸山之水
合流於此與縣東北五十里之盛家河七十里之
關河俱入白湖
七里河在舒城縣西七里為西山衆流之㑹經南
溪入巢湖
永安河在無為州西四十里又州西十里為裏河
與此俱入於江
[016-29a]
黃落河在無為州北四十里源自焦湖流入於江
裕溪河在無為州東北百二十里又州東北百里
有樸樹河東北四十里有運河合於馬腸河俱入
大江
花林河在無為州城東源自大江上接三溪河下
接黃金岡大河復經裕溪河出江
奥龍河在無為州東百二十里東接大江下通樸
樹河復出於江又州東三十里有一箭河五十里
[016-29b]
有栅港河
三溪河在無為州東南二十里與直皂河俱入大
江
髙林河在巢縣南六十里以山得名
柘臯河在巢縣西二十里源出合肥浮槎山入於
巢湖宋史云劉錡敗兀术於此又縣西五十里有
銅煬河六十里有白露河七十里有巧溪河花塘
河八十里有金塘河
[016-30a]
清溪河在巢縣東南十五里發源於含山之清溪
鎮流入濡須水
巢湖在府東五十里一名焦湖周四百餘里占合
肥舒城廬江巢四邑之境港汊大小三百六十為
淮西巨浸舊傳巢䧟為湖滄桑之變世嘗有之但
郡國志與青𤨏髙議所載巫與老姥龜目出血城
當䧟云云一事兩傳且與厯陽湖同語頗渉誕恐
未可據也
[016-30b]
沙湖在廬江縣東南十里合於黃陂湖及諸山之
水東出缺口
白湖在廬江縣東北三十里周七十餘里跨六鄉
之地與黃陂後湖相連為邑巨浸
黃陂湖在廬江縣東十五里湖水常渾賓興之
歲每一澄清邑必奪解合白湖諸水自泥汊入
江
繡溪在廬江縣西五十里出馬槽山經縣南昇仙
[016-31a]
橋滙為黃陂湖
桃溪在舒城縣東北三十里一名桃城水源出六
安渒河入於巢湖
南溪在舒城縣南門外水源出孤井經七門環縣
治而東入於巢湖
錦繡溪在無為州西南十里宋時分而為二故名
雙溪亦名錦繡池
肥水在府城西南源出紫蓬山北流二十里分為
[016-31b]
二其一東南流經合肥縣入巢湖梁韋叡堰水以
灌合肥在此其一西北流入壽春出淮晉謝𤣥破
苻堅處也爾雅云水歸異出同曰肥南畿志云肥
水東北經雞鳴山入金斗河一支西北流復東轉
南下至東門外余公廟前二水相合故曰合肥今
上源已堙塞縣治之得名葢以此
濡須水在巢縣南一名天河俗呼馬尾溝源出巢
湖東流經亞父山又東北注裕溪入於大江
[016-32a]
龍潭在府東北每山水乍溢羣魚猝至漁者所獲
必倍焉又舒城縣西亦有龍潭邑令劉顯作壩以
灌諸堰處
鵲尾渚在舒城縣東北舊有鵲亭左傳楚人伐吳
吳人敗諸鵲岸杜預註云舒城鵲尾渚是也按鵲
尾渚與銅陵縣鵲頭山對面當在無為州界無為
舊屬舒城故名
孤井源在舒城縣西百五十里志云俗稱孤静源
[016-32b]
其水經七門三堰旋遶通於南溪入巢湖
鐵索澗在府西北八十里澗東窮處一潭甚深渟
泓洄演四時不竭晉謝𤣥破苻堅處也舊傳嘗有
鐵索見於水際
笑泉廬江縣有二一在魯班塘内聞人笑聲水輙
湧沸髙尺許一在發洪山兒童笑則泉亦湧也故
名笑兒泉
左慈泉在昇仙橋外世傳魏左慈常遺丹粒其中
[016-33a]
宋政和間清夜氣肅紅光燭天鄉人呼曰丹井舊
志作左慈井
鳳陽府
鳳凰山在府北勢如鳳翔郡治據焉故以名郡連
萬歲山明築皇城於此東有二峰對峙一名日精
一名月華又東三里有獨山舊建觀星臺處
曹山在府西三十里舊傳魏武曾駐兵於此
畫山在府西五十里山有木枝如楊桞可用畫故
[016-33b]
名
廟山在府南十五里其上有伍子胥廟又府西南
四十里有靈山六十里有尹家山
雲母山在府西南三十里產雲母石西南二十里
有石膏山産石膏
長安山在府南四十里 西平衍東曰東堡缷甲
店西曰打虎店峰巒殊勝
杏山在府南六十里吳時董奉種杏於此後服杏
[016-34a]
丹仙去
鏌鋣山在府南八十里相傳昔莫邪於此鑄劍故
名
蔣山在府東二十里梁時鍾離之㨗梁主夢金陵
蔣山之神許以助兵遂立祠祀於此而因以名山
梅城山在臨淮縣東四十里下有梅城邨又東十
里曰石門山山下有石如門
化明山在臨淮縣東六十里隋置化明縣因以名
[016-34b]
山
烏雲山在臨淮縣東南六十里亦名烏霧山以山
多濛霧也與定逺縣接境
鹿塘山在臨淮縣南二十八里山下有白鹿塘又
縣南三十五里有留甫山其下有留甫邨五十里
有小橫山
濠塘山在臨淮縣南六十里濠水出焉山有石穴
出鍾乳又名鍾乳山
[016-35a]
昇髙山在臨淮縣西南五十里俗以九日登此山
故名東西二濠水合流於此
闌干山在臨淮縣西二十里山相連如闌干狀
礦山在臨淮縣東北六十五里山有石洞世傳仙
流所居
塗山在懷逺縣東南八里與荆山兩岸對峙而淮
流經其中古塗山氏國於此春秋傳云禹㑹諸侯
於塗山杜預謂在壽春東北者是也山下有禹墟
[016-35b]
及禹㑹邨又山半有聚仙臺卧仙石又有靈泉澄
瑩不竭其南麓曰九岡岡形夾澗起伏有九俗名
九岡十八窪適府之通衢附/唐柳宗元塗山銘并
序惟夏后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勞萬邦和/寧四極威懐之道儀型後王當乎洪荒方割災
被下土自壺口而𨗳百川大功建焉虞帝耄期順/承天厯自河南而受四海大位定焉萬國旣同宣
省風敎自塗山而㑹諸侯大政立焉功莫崇乎禦/大災乃賜元圭以承帝命位莫尊乎執大象乃輯
五瑞以建皇極政莫先乎齊大統乃朝玉帛以混/經制是所以承唐虞之後垂子孫之丕業立商周
之前樹帝王之洪範者也嗚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賞功故堯舜至德而位不
[016-36a]
及嗣湯武大功而祚延於世有夏德配於二聖而/唐虞讓功焉功冠於三代而商周讓德焉宜乎立
極垂統貽於後裔當位作聖著為世凖則塗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
宜取於此追維大號既發華蓋既狩方嶽列位奔/走來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寧羽毛四合衣裳咸㑹
䖍恭就列俯僂聽命然後示之以禮樂和氣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謨訓宜在長久厥後
啟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拒太康而帝業不守皇/祖之訓不由人亡政墜卒就陵替向使繼代守成
之君乂能紹其功德修其政統卑宮室惡衣服拜/昌言平均賦一制度定期㑹則諸侯常至而天命
不去矣兹山之㑹安得獨光於前歟是以周穆遐/追遺法復㑹於是聲垂天下亦照前軌用此道也
故余為之銘庶後代朝諸侯制天下者仰則於此/其辭曰惟禹體道功厚德茂㑹諸侯衞統一憲度
[016-36b]
省方宣敎化制殊類咸㑹壇位承奉儀矩禮具樂/備德容既孚乃舉明刑以弼聖謨則戮防風遺骨
專車克威克明疇敢以渝宣昭黎獻耆定混區傳/祚後昆丕承帝圖塗山巖巖界彼東國惟禹之德
配天無極即山/刋碑貽後作則
洛河山在懷遠縣南六十里以近洛而名其西峰
曰洪山東峰曰神山出煤炭
平阿山在懷逺縣南六十里與壽州接境漢置平
阿縣以此俗誤為平峩
荆山在懷逺縣西南舊志云山西北有玉坑相傳
[016-37a]
卞和得玉處其中白石晶瑩不受鑱刻東有卞和
洞一名抱璞巖可容數十人上有瀑布又有三仙
避雨石仙人睡迹白龜泉北有濯玉澗南麓有梅
澗蕭梁時於山下立堰以遏淮流曰荆山堰山之
餘支為龜山為橫山附/明宋濂遊塗荆二山記濓/既
遊瑯琊山起行至池河驛適郵卒遞内使監公牒/至及開緘中藏濠梁古蹟一卷宸翰親題其外令
濂搜訪與青宮言之濓因啟曰臨濠古蹟惟塗荆/二山冣著按圖經塗山在昔鍾離縣西九十五里
荆山亦在縣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聨屬而淮水/繞荆山之背神禹鑿開使水流二山間其疏鑿之
[016-37b]
跡故在人思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宮曰至中都當/共往遊焉余將渡淮狩於王莊先生宜泝流而上
届今懷逺縣治以俟濂奉勅行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發舟庚午日曛始泊縣西門而青宮已
駐蹕於東門五里矣辛未濂上謁青宮喜甚下令/以壬申遊二山濂至期約懷逺文學掾王景彰宿
舟中黎明櫂舟至塗山足曳杖入山山旁廢址舊/皆民廬前渡石梁復斗折而北累石為塘多藝椒
之園行可三里餘視大磐石青綠間錯頺然欹足/坐諦視之乾蘚交封之耳聞有草生石上高一尺
其花可愛不假土力人取懸檐間呼為石蓮花復/行四里所巖石犖确插起道左危傾欲飛墜復二
里所從微徑入灌莽抵崖罅貯泉一泓味甚甘覆/以生茨曰聖水亭取水以禜雨多驗復一里餘至
山巔禹廟在焉廟已毀惟頺垣破礎存遊目四顧/長淮西來渦河北滙而壽春臨濠宿州之境皆在
[016-38a]
㝠茫昏杳中緬想南北戰争屯戌處為感慨者久/之山之下聚落甚盛廟史云名禹㑹邨乃禹㑹諸
侯之地廬舎之比如櫛移踵入廟廟前杏樹一章/大可蔽牛二柏參差左右樹東寘小甕杏柯之水
時津津滴其中廟史云當辰霧四集水愈多其來/如泉可代井汲石碣二一大書有夏皇祖之廟六
字下方刻宋慶元初州守劉仲光自造禱雨記一/亦記禱雨事皇甫斌紹興庚戌來為郡命鍾離尉
丁大榮作石未剥泐文尚可讀復從廟西循石坡/而下鉅石危立如人形遙望之一嫗儼然也相傳
為啟母石廟史云居人每刲羊豕祭之至有以粉/黛餙其貎者聞之不覺大笑山㘭舊有僧房今廢
久俟鶴駕不來忽使者至云扈從士馬多無橋可/以渡河青宮不復至矣言未旣但見旌旗如錦繡
搖曳上荆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鯀廟見所題神號/鄙俚棄而不睨出讀祖無擇所賦歌京口孫臨為
[016-38b]
書碑蓋無擇謫守壽春過此而作也復北經縣治/折而東行三里所至荆山梁魏交鬬時就山築堰
以灌壽春其遺蹟猶班班可見復行三十歩崖广/如屋側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號為卞和洞
自西上復一里所過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故名/復六十歩至産玉坡竒石駢列西有玉池榛荆迷
路不可尋時青宮已獵逺郊濂因登舟先還中都/云惟二山見諸戴記者多殊以塗山言之春秋左
氏傳云禹㑹諸侯於塗山杜預注云在壽春縣東/北說者云今濠州是也國語史記則又云禹㑹諸
侯於㑹稽故㑹稽亦有塗山呉越春秋亦有塗山/在㑹稽應劭云塗山在永興北說者云今㑹稽蕭
山縣是也是二說己不能歸於一致矣至於蘇鶚/演義又云塗山有四一㑹稽二渝州三濠州四當
塗然其處皆有禹跡或者遂謂禹之治水固嘗徧/歴宇内而㑹諸侯實在㑹稽之塗山柳子厚塗山
[016-39a]
銘蘇子瞻子由塗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濓之/存疑而未决者一也以荆山言之荆山楚山也楚
之先王熊繹僻在荆山七傳至昭王始遷都郢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荆山一名景山荆故楚號也
有之誠宜世則指為濠州濠州古鍾離子國與壽/春密邇楚自昭王之後歴十一傳始徙都壽春韓
非子所載卞和獻玉事乃在厲武文三王之際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當三王時鍾離何嘗屬楚
而强謂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謂抱玉而泣在共/王之時雜記又謂在懷王及其子平王之時平王
乃昭王之父下拒懐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顛倒如是耶濂之存疑而未决者二也大抵
山川遺跡非本諸經史者多不可信必欲可信塗/山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荆山當正諸史傳以
江陵為正有謂塗山氏乃古國名禹曾娶其女者/别是一說與此殊不相渉也濂耄矣諸書遺忘欲
[016-39b]
盡所記憶者未必無舛訛/輙緣紀遊因掛漏書之
相公山在定逺縣東六十里有楚相令狐子伯廟
因名稍西有豁鼻山東樂山
大橫山在定逺縣東七十里其山橫界邑之東南
故名山頂有石壘舊址西南有石佛髙丈餘相近
有皇甫山相傳昔有皇甫將軍屯兵於此
華葢山在定逺縣東南二十五里頂圓覆如葢又
縣東南六十五里有喜龍山朗峰山
[016-40a]
槎枒山在定逺縣西七十里山形槎枒古有槎枒
寺明洪武間改建圓通禪寺中有芝巖洞
三峰山在定逺縣西北三十里山有三峰秀麗特
異有禪窟洞石窟泉多修篁古木
韭山在定逺縣西北四十五里地煖多韭故名山
上石城兵火時常保聚焉山下有洞其中澗水常
流石形如器物者甚衆左右多唐人題刻後為峻
巖遊者莫能至相近有青山有銅骨山青翠相接
[016-40b]
橫澗山在定逺縣西北七十四里上有石壘及澗
泉
白石山在定逺縣北三十五里多白石相近有大
紅山多紅石
秦橋山在虹縣東北二十里有秦氏所造橋下有
泉兩派分流左清右濁
朱山在虹縣東北三十五里上有靈祐祠祀梁之
朱買臣俗誤以為漢之買臣上有聖水泉甘而冽
[016-41a]
南有峰山界泗州
赤山在虹縣東北七十里四靣皆水
石龍山在虹縣北二十里上有石蟠伏如龍鱗甲
儼然
屏山在虹縣北二十里列翠環抱若屏一作平以
山勢平衍而名下有平山湖
鹿鳴山在虹縣西三十五里相傳明成祖嘗駐蹕
其上夜聞鹿鳴因名
[016-41b]
紫金山在壽州東北十里五代史云周顯德四年
征淮南南唐援兵營於紫金山與壽州城中烽火
相應宋太祖率殿前諸軍撃紫金山連珠砦㧞之
遂下壽州即此上有淮南王宴客處間拾小金牌
可療疾疑丹砂所化也
黃閭山在壽州東北五十里州志云世傳楚春申
君黃歇嘗遊於此寰宇記云州東北八十里有舜
哥山相傳舜耕此上有大人足跡
[016-42a]
峽石山在壽州西北二十五里夾淮為險郡志云
在下蔡西南寰宇記云兩峰相對水經其中對岸
山上築二城以防津要魏諸葛誕舉兵王水據峽
石以逼誕晉胡彬據壽春城䧟退保峽石即此處
也兩岸石上有大禹疏鑿舊蹟山口有茅仙洞
八公山在鳳臺縣東北五里肥水之北淮水之南
漢淮南王安與其賓客八人學仙於此因名晉史
云苻堅兵敗望見八公山草木皆晉兵即此一名
[016-42b]
肥陵山州西北有青岡晉謝𤣥乘勝追撃苻堅至
青岡附/梁吳均八公山賦峻極之山蓄聖表仙南/參差而望越北邐迤而
懐燕爾其盤桓基固含陽藏霧絶壁嶮巇層巖廻/互桂皎月而常圓雲望空而自布袖以華閬帶以
潛淮文星亂石藻日流堦若夫神基巨鎮而卓犖/荆河箕風畢雨育嶺生峩高岑直兮蔽景修坂出
兮架天以迎風而就日若從漢而廻山露泫葉而/原淨花照磯而岫鮮促嶂萬尋平崖億絶上披紫
而生烟傍帶花而來雪維英王兮好僊㑹八/公兮小山駕飛龍兮翩翩髙馳翔兮翀天
四頂山在鳳臺縣北七里東與八公山相對
打鼓山在宿州北三十里上有三峰東北有二泉
[016-43a]
可溉田揭徯斯望光樓記云山中有聲如鼓鳴歲
則大熟
離山在宿州北五十里産符離草爾雅所謂莞也
秦以此名縣史記陳渉傳初起兵有葛嬰朱雞石
符離人
騫山在宿州北七十里以山有閔子騫墓而名墓
左有龍涴潭
睢陽山在宿州西北三十里山在睢水之陽故名
[016-43b]
舊作諸陽
芳巖山在宿州西北六十里旁有石巖四時芳馥
相近為邱疃山
相山在宿州西北九十里相城鄉周二十里甚危
峻舊有相山碑記云巍巍相山盤紆穹崇上應房
心與天靈冲其西南為天馬山西控汴河
嵇山在宿州西南百有十里嵇康家於其下因氏
焉
[016-44a]
龍車山在靈璧縣北二里縣之主山也山之陽有
石泉又北三里為栲栳山廻環如椅故名
磬石山在靈璧縣北七十里山出磬石故名禹貢
云泗濱浮磬即此揮麈錄云宋政和間起艮岳靈
璧貢一巨石髙二十餘尺周圍稱是舟載至京師
千夫舁之不動裕陵以為神物表異之親書慶雲
萬態竒峰六字加金帶其上頃刻移至苑中附/明
王守謙靈璧石考石之堪作玩者吾靈璧石稱冣/謂其峰巒洞穴渾然天成骨古
[016-44b]
色黝扣之有聲按譜有形如蟠螭如菡萏如臥牛/者又有臥沙不起峰者甚有盡天劃神鏤之巧者
總之萬石萬局於深山中掘之乃得不知的係何/時發坑苐考之載籍宋以前未聞有靈璧石按檇
李項氏有靈璧石一座長二尺許色青潤聲亦汎/然皆有黄沙文一帶峰巒皆雋下金填刻字云宣
和元年三月朔日御製御書其下押一字又大衍/庫冇靈璧小峰長僅五六寸玲瓏秀潤所謂胡桃
玉色徽宗御書八小字刻於峰旁云山髙月小水/落石出畧無刻琢之形觀此則靈璧石始見於宋
曾為至尊之寳愛其品可知已自米顛酷嗜而聲/價益重其為楊次公攫去者乃所謂盡天劃神鏤
之巧者也後得李後主所寶靈璧研山徑長纔踰/尺前聳三十六峰髙者為華葢峰其參差錯落者
為月岩為玉筍為方壇為上洞為翠巒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
[016-45a]
少許在池内則經旬不燥米老甚珍之及其歸丹/陽也愛甘露寺下並江一古基多羣木唐晉人所
居則薛氏之宅也時米欲得宅而薛覬得研於是/竟相易米後號海岳菴者是己公終惋惜乃云此
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見每同交友往觀亦不出示/紹彭公真忍人也蘇東坡畫醜石風竹易得張氏
靈璧石一株具有四靣如麋鹿宛頸狀後載歸陽/羡趙松雪有靈璧石香山一座下刻雲根二字又
一石其大如拳峰巒皆五列公名之五老峰手/之拂之亦有聲此皆得之本子上者也余在南中
曾見一靈璧石長僅數寸十二峰參差突起亳無/雕琢又一石天生雙螭蟠結中有小水池如錢許
大其黑如漆間有細白紋如玉扣之聲泠然此天/下所無而靈璧獨有偶一有之而絶不復出良不
可解然余猶及一見耳又見如卧牛者想亦宋元/舊物流傳人間者矣國朝垂二百六十餘年寥寥
[016-45b]
無聞即問之土著者亦竟不知靈璧石為何物迨/萬厯己酉南臺侍御眉山鴻岏張公訪此石甚殷
乃好事於磬石山澗壑中乘雨後覔之稍稍見一/二於是習兹山者凡牧䜿樵子莫不求石有力者
遂發坑取之而石漸出矣歲庚申庠師呉興長組/先生天中濬源先生親往采石而郡侯竟陵别鳳
藻先生單騎往視之僉稱南宮之後再睹此舉亦/稍稍獲有佳者其人情好尚之極即山靈亦終難
祕其珍遂為此石之復興與此後掘石者日益夥/蘓人不愛善價買舟載去一入靈境莫不侈口譚
石突然風尚良可駭異走南中販石者踵相接而/格價頓減惟睹有峰巒洞穴而清潤有聲者亦取
狂狷之意求所謂研山蟠螭與盡天劃神鏤之巧/者則絶不可復得矣蓋物之尤者多見於始出而
其後漸銷落也端溪下岩發於宋而竭於宋安知/今日之石不將為廣陵散乎海内王元美之祗園
[016-46a]
董元宰之戲鴻堂朱蘭嵎之柳浪居米友石之勺/園王百榖之南有堂曾蓮生之香醉居劉際明之
悟石齋劉人龍之夢覺軒彭政之之嗇室清玩充/斥而皆以靈璧石作供果得未曾有乎而諸公之
韻固均足以敵之矣獨喜吾邑劉節齋先生其别/業觀音閣前一石徑數尺嵌空玲瓏色極清潤先
生鍾愛之令此石旦暮聞鐘磬聲且與蒼松碧梧/相依傍則其情怡其神往片石堪共語其在斯乎
或云此係張氏園亭/物然竟非新坑石也
潼山在靈璧縣北七十里潼水出焉世傳莊子嘗
修道於此有南華觀
陳疃山在靈璧縣北八十里陳疃堡亦名陳摶山
[016-46b]
相傳希夷常寓於此有希夷洞
張山在靈璧縣西北九十里其西五十里有貢山
屬蕭縣相傳子張子貢遊學之地
齊眉山在靈璧縣西南三十里山開八字如列眉
建文三年徐輝祖敗成祖於此
孟山在靈璧縣東北七十里相傳孟子嘗遊此山
下有娑羅樹歲以枝葉先發所向之方為豐兆
分水嶺在臨淮縣東九十里其水東入盱眙西入
[016-47a]
臨淮
斷梅谷在懷逺縣荆塗二山間或曰二山本為一
脈禹以桐柏之流泛濫為害乃鑿山為二以通之
今兩山間有斷梅谷濱淮為勝云或曰周世宗以
荆塗有王氣斷之時谷有梅氏聚族居焉因名
劍山在定逺縣西北相傳山有寶劍雨過或倚路
傍
龍子河在府西三十里源發南山北滙為湖經長
[016-47b]
淮關入淮
天河在懷逺縣南五里源出府治之利山西北流
經塗山南入淮又縣西有洱河西南有芡河俱發
源䝉城至縣入淮
淝河在懷逺縣北二十里出宿州之龍山湖流經
䝉城縣界東南至縣之雙墩入於淮有魚鳬菱芡
之利按此乃淮北之淝水也
清溝河在懷逺縣北二十里自宿之龍山湖東南
[016-48a]
流合十湖天堰諸水至縣北㑹淝河而水始大舊
自靈璧南境至府治沫口河入淮今下流淤塞時
有泛溢之患
池河在定逺縣東南六十里自廬州巢縣界流入
境内又東北經盱眙入於淮
潼河在虹縣西南二十里南潼河源出羊城湖經
縣治西南入泗州北潼河出縣西北東流入睢水
沱河在虹縣西南源於宿州紫蘆湖經縣東九都
[016-48b]
為南沱河西九都為北沱河二水合流入五河縣
東肥河在壽州東北十里源出合肥之紫蓬山北
流二十里分為二其一東南入於巢湖見廬州府
其一西北流二百餘里至州境入於淮按此乃謝
𤣥破苻堅處淮南之肥水也又西肥河在壽州下
蔡西南十里亦入於淮
大香河在壽州東南三里自芍陂大香門分流九
曲至州三里橋北入於淮乃唐宋運河元始淤
[016-49a]
解河在宿州東南又曰蟹河源出州西之仁義鄉
東流經靈璧縣西南入淮
泡河在宿州南九十里源出亳州舒安湖經州之
舊臨渙城合澮水
澮河在靈璧縣南七十里源出河南永城縣馬長
河東流歴宿州至縣境東南入五河縣界
小河在靈璧縣北六十里即睢水項羽追破漢軍
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是也
[016-49b]
月明湖在臨淮縣東一里北流入淮
萬安湖在虹縣西北即潼陂也宋朱弁詩云離汶
未逾千里道渡淮先泛萬安湖舊志云疑即今之
天井湖又縣西南四十里有老營湖
羊城湖在虹縣西北四十里古虹州城沒於此
四山湖在虹縣東北四山下又有峯山湖在峯山
下與泗州接境
西湖在壽州西門外一名熨湖又名尉升湖水經
[016-50a]
注云羊頭溪水受芍陂西北流經熨湖是也
焦岡湖在壽州西三十里相近為董奉湖
紫蘆湖在宿州西産蘆色紫
石湖在靈璧縣東北十五里中有巨石水消長不
過舊痕人以為異
淮水在府北十里自潁上縣抵壽州經懐逺之荆
塗二山至府治北東過臨淮入於泗州
渦水在府西北自䝉城縣界流至懐逺東入於淮
[016-50b]
謂之渦口唐李吉甫云濠有渦口之險謂此漢建
安中曹操引軍自渦入淮南北朝為控扼地
濠水在府南十里有二源東出濠塘山西出鏌鋣
山至昇髙橋合流又東北入於淮其水經府治及
臨淮縣境臨淮西南有石絶水謂之濠梁即莊惠
觀魚處也
洛水在懷逺縣南七十里自定逺之清洛澗流經
壽州至縣境入淮亦曰洛澗注淮處曰洛口
[016-51a]
汴水在虹縣南自開封東來經宿州抵縣境東南
至泗州入淮
渒水在壽州西七十里源出霍山東經霍邱縣至
州境北流入淮方輿勝覽云渒有蛟害楚芊乙射
之遂絶
睢水在宿州北二十里自河南夏邑縣白河經州
之符離㑹泗入淮其上流之支為瞿溝亦曰曲溝
又州之蘄縣鄉有蘄水渙陽鄉有渙水即濊水
[016-51b]
洨水在靈璧縣東南入於淮
響水潭在虹縣西門外潼汴合流至橋下波濤相
撃聲如雷吼
白馬潭在虹縣南二十里水中有石廟曰龍王廟
有見白馬出沒其中者禱雨時應
龍涴潭在宿州閔子鄉武城里之左歲旱禱雨即
應
響水澗在臨淮縣城東又有蕉子澗紅娘子澗□
[016-52a]
澗沙澗青山澗俱入於淮
碧溪澗在懷逺縣南一里自荆山下曲流經城中
入淮又有泠水澗茅澗柴澗俱入於淮
清洛澗在定逺縣西八十里晉謝𤣥率諸軍渉洛
澗敗秦兵於夀陽即此
粉團洲在府西北三十里睢水之南洲上多白沙
故名明初於此築城設衞即今之長淮衞也
芍陂在夀州南安豐廢縣亦曰安豐塘又曰期思
[016-52b]
陂楚相孫叔敖決期思之水即此詳見水利
漢泉楚泉俱在定逺縣西五十里二泉俱紆廽自
南而西合流入洛
咄泉在夀州北五里泉與地平每聞人聲水輙湧
岀如珠又名珍珠泉
江南通志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