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a]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六十一
河渠志
水利
夫漳水知用則潟鹵生稻𥹭雙江繞城則平疇為
陸海水利與農田相表裏由来尚矣引源釃渠時
其蓄泄導其尾閭疏之束之治水所以治田也禹
貢揚州之田下下今呉中賦入幾半九州良由三
[060-1b]
江五湖之利經厯代脉分鏤刻使通灌漑遂號上
腴然通塞因時則利害相乘議者謂淮北之水治
其決江南之水治其閼葢是也而歙宣金陵諸河
勢悉趨海而吐納於太湖太湖之需治尤急故首
列之凡治水於江蘇松常鎭五府及太倉一州而
合以治之者皆以治太湖也故並系之各府州以
次分叙無水利者闕之
太湖卽江蘇松常鎭五府太倉一州水利/
[060-2a]
謹按太湖禹貢東南巨浸曰震澤周禮職方氏揚
州藪曰具區卽太湖是也廣三萬六千頃周五百
餘里中包七十二山四圍濵湖常蘇三郡之地明
王鏊五湖記云襟帶三州東南諸水皆歸焉一自
寧國建業等處入溧陽迤𨓦至長塘湖并潤州金
壇延陵丹陽諸水以入一自宣歙天目諸山下杭
之臨安餘杭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而皆由呉
江分流以入海則禹貢所謂三江旣入而後震澤
[060-2b]
底定者昭然可見又漢虞仲翔云太湖東通長洲
松江南通烏程霅溪西通義興荆溪北通晉陵隔
湖東連嘉興水凡五道故謂之五湖觀此則翕受
旣多汎濫亦甚惟洩其下流之三江白茅港深疏
暢達使歸墟無所阻而後上流沿厯之郡邑浸潤
灌漑咸収其利也爰舉太湖灌注之堰瀆溪港湖
河分上流下流開列于左其不與太湖接壤而自
為水利者如江寧之秦淮湖諸水别見於後
[060-3a]
太湖上流之堰瀆溪港其最著者凡三十有五
五堰在溧陽縣西八十里髙淳縣東五十里一曰
銀林堰長二十里少東曰分水堰長十五里又東
五里曰苦李堰長八里又五里曰何家堰長九里
又五里曰余家堰長十里所謂魯陽五堰也西有
固城石臼丹陽南湖受宣歙金陵姑孰廣德及大
江水東連三塔湖長蕩湖荆溪震澤中有三五里
頗髙阜春秋時闔閭伐楚用伍員計開渠運糧今
[060-3b]
尚名胥溪鎭西有固城邑遺址則呉所築以拒楚
者也自是湖流相通東南連兩浙西入大江唐景
福二年楊行宻將臺濛作五堰拖輕舸饋糧其後
東壩旣成遂不復通惟永陽江水入荆溪明太祖
都金陵以蘇浙糧道自東壩入可避長江之險洪
武二十五年浚胥溪治石牐司啟閉命曰廣通鎭
永樂元年始改築土壩自是宣歙諸水希入震澤
而壩猶低薄水間漏泄舟行猶能越之正徳七年
[060-4a]
增築壩三丈水勢相懸遠甚嘉靖三十五年復自
壩東十里許更築一壩名東壩兩壩相隔湖水絶
不復東矣傅同叔云自宜興航太湖經溧陽至鄧
歩凡兩日水路自鄧歩登岸上小市名東壩自東
壩陸行十八里至銀林復行水路百餘里乃至蕪
湖入大江銀林之港鄧步之湖止隔陸路十有八
里此十八里中有三五里髙阜而苦不甚髙遇暴
漲則宣歙金陵之水皆由荆溪入太湖此髙阜不
[060-4b]
足以遏之五堰之所以作也單鍔著呉中水利書
謂五堰廢則宣歙諸水盡入震澤三州水患無已
王鏊震澤編云以此一源最鉅為蘇常患伍餘福
三呉水利書亦諄切言之葢蘇常湖水利之一大
鎖鑰也
安港在鎭江府東北八十里通大江自安港而東
北百里為丹陽之包港
新豐湖在鎭江府東南三十五里亦曰新豐塘
[060-5a]
潤浦在鎭江府城東一里北通大江
練湖在丹陽縣城北一名練塘俗謂之開家湖納
丹徒長山髙驪諸山之水凡七十一流唐時近湖
民築堤横截十四里遂分上下二湖開瀆洩水取
下湖地作田
國朝康熙中復下湖民賴其利
九曲河在丹陽縣北南接漕渠北達大江委蛇七
十餘里亦謂之新河河口舊有博望堰牐土人謂
[060-5b]
可以通潮利漕
白鶴溪在金壇縣北上承金陵句曲之水東流入
常州界漕渠考縣北有金壇河溧陽髙淳之水由
此河出至丹陽城東七里橋其水可以濟運
烈塘河在常州西十八里南枕運河北流四十三
里入大江一名得勝新河
西蠡河在常州府城東南北枕運河接滆湖宜興
有東蠡河故此名西歲久淤塞明正德間疏濬亦
[060-6a]
曰西運河支流入揚子江
綱頭河在常州府城北延袤六十五里入無錫江
隂界支流入大江
丁堰河在常州府東十五里南枕運河北流二十
里接綱頭河
黄汀河在常州府東北十五里西接綱頭河東入
江隂界單鍔云常州運河北偏右有洩水入江一
十四瀆卽孟瀆黄汀瀆之類也今所存葢無幾云
[060-6b]
陳墅河在常州府東二十五里南枕運河北接三
山港三山港在常州府東三十里西接戚墅堰
芙蓉湖在常州府東五十五里昔時湖岸南北相
距凡八十里南入無錫北入江隂又北注於大江
明周文襄公圍作圩田千餘頃東南流曰五瀉水
滆湖在常州府西南三十五里南北百里東西三
十餘里今北通漕河導流東注於湖
孟瀆在常州府西三十里奔牛鎭東南枕運河北
[060-7a]
流一十里入揚子江
澡港在常州府北五十里稍西卽魏村鎭與烈塘
河口相接港南接綱頭河北入揚子江袤四十里
歲久澱淤一名竈子港
戚墅港在常州府東三十里南接運河東入於三
山港東南與江隂接界西北入申利二港入揚子
江
廟堂港在常州府北今湮
[060-7b]
蠡湖在無錫縣東南五十里與長洲縣分界東西
長三十里南北六里唐刺史孟簡開泰伯瀆東連
蠡湖卽此陽湖在武進縣東五十里東西八里南
北三十二里與無錫分界今多淤為田
五瀉河在無錫縣北南枕運河北至江隂武進兩
縣界又北至申港入揚子江
濠湖在無錫縣東南六十五里北為常熟縣界東
為長洲縣界
[060-8a]
梁溪在無錫縣西源出慧山北合運河南入太湖
漑田數十頃
洮湖一名長蕩湖在宜興縣西北與溧陽金壇分
界周處酈道元皆以洮湖為五湖之一湖周一百
二十里西通石臼丹陽等湖東通太湖自東壩築
而丹陽石臼湖諸水俱西流入大江與長蕩湖相
隔
荆溪在宜興縣城南其在城西者亦曰西溪在城
[060-8b]
東者亦曰東溪凡廣德溧陽金壇并縣西諸山澗
水俱流匯於西溪乃貫城繞郭為東溪以下太湖
舊志荆溪上承百瀆兼受數郡之水是也今謂之
東九里河西九里河河流甚長土人以九計里因
名今自縣東分二流其一北達常州為漕河溧陽
運船俱由此出其一東達太湖謂之東瀉溪本名
東舎譌為瀉一名䝉溪又名五雲溪百瀆在宜興
縣西南七十五里者為上瀆北六十里者為下瀆
[060-9a]
昔以荆溪居數郡下流於太湖口疏百派以分其
勢又開横塘袤四十里以貫之瀕湖畎澮皆通焉
後漸廢
夾苧干瀆在宜興縣西北昔時瀉長蕩湖之水東
入滆湖由滆湖入大呉瀆塘口瀆白魚灣髙梅瀆
及白鶴溪而北入常州運河又由運河分流入一
十四瀆注於大江今湮
申港在江隂縣西三十里相傳春申君所開導江
[060-9b]
南流置田為上下屯又南經武進縣界分為二東
入無鍚五瀉河西入武進三山港俱達於運河
利港在江隂縣西五十里導江水南行入武進縣
界下流亦達於運河
黄田港在江隂縣北二里相傳春申君所開導江
水漑田因名邑人於江口置牐號上牐於縣西南
十里蔡涇口置牐曰下牐舊有支港數十處今多
為潮汐所湮其南接於運河
[060-10a]
横河在江隂縣城東引黄田港水貫城而東達縣
東六十四里之谷瀆港
蔡涇在江隂縣西南十里西接夏港東通黄田有
蔡涇牐又東穿運河而接於横河明天順間運道
淺淤議改從孟瀆蔡涇出漕舟
石頭港在江隂縣東三十里北通大江南入横河
此上皆江常鎭三郡之水或疏其經流以入太
湖或導其支流以入於大江而治於上流者也
[060-10b]
太湖下流東南入海之大川有三
呉淞江卽古松江一名松陵江自太湖分流出呉
江縣城東南之長橋北流至龎山湖合尹山湖入
長洲界折而東入獨墅湖過大姚鋪抵夏駕浦入
崑山縣分為二南為呉淞江北為勦娘江復合為
一東流入嘉定界經上海又東南流與黄浦合迤
𨓦至呉淞口入於海附/明沈幾水利議國家財賦/仰給東南
東南民命懸於水利水利要害制於三江禹貢所/稱三江旣入震澤底定者是也自海塘障而東江
[060-11a]
湮止二江受全湖之水宋元以来多水患也然猶/有二江也至嘉靖之季而松江塞矣嘉靖壬戍諸
年之所以多水患也海忠介公受符治之功未及/半而松江之士夫齮齕焉謝事去萬厯己夘諸年
之愈多水患也然猶有半松江全婁江也自庚辰/来五十年間松江以半開而易塞婁江以全身而
半塞是以半江受全湖之水十年九湮夫奚疑哉/請先言婁江夫水勢必趨東南婁在太湖東北而
水全趨之者其故有二一者地近北為唯亭南為/甪直皆去湖不五十里而潮汐通焉呼吸相接地
近則趨從其便也二者勢迫兩江既塞無從分𣲖/全身趨婁其勢重其流愈急從其迫也若然則婁
之所係大矣而水利之議空設開濬之䇿不講者/士夫為之碍也婁江自蘇之婁門出下雉瀆經唯
亭至崑山由奣子河抵太倉而入劉河者人以為/婁江故道而非也此婁江之最平穩處故治以為
[060-11b]
官道而險不在焉在北為陽城湖連亘百餘里而/走白𦭘塘南遮松江之半身連亘四十餘里其廣
者可百餘丈狹者可十四丈而走安亭漳浦其大/凡也而至廣至狹不與焉潮勢洶湧挾泥沙而上
泥停水去日漸一日泥壅沙浮河身髙淺小民射/利傍岸俱種茭蘆茭蘆既生泥沙藉之可以安立
不二三年可種菱藕菱藕衍蔓泥沙愈凝不三四/年可種苗稻築為外圩照前漸擴於是河之百餘
丈者漸為數丈數丈者漸為二三丈平時不覺迨/至夏雨時行水勢一漲急不得瀉膏腴之壤盡為
巨浸直須臾耳以所陞之毫末易所湮之鉅萬以/千百家之受利易萬姓之災荒其利害易知而士
夫為子孫計狃目前之利必不肯棄此以謀軍國/之大計也故曰白𦭘開利歸蘇而阻撓者必蘇之
士夫也其次言松江夫水勢趨東南其正胍也而/入海之道稍逺既合東江之水河浦最多最大汪
[060-12a]
洋浩渺不可復治官道所以驛傳借路嘉興其中/水勢既盛蓄洩甚難而松江泥沙同於嘉興其味
鹵其質重易於凝滯結為原壤向之河身已架髙/屋樓房起為墳墓嘉定以南華上以北一望平蕪
百里之中不聞舟楫此豈尾閭之地所宜也哉就/耳目所及舉一以例餘如呉江長橋浙直孔道凡
有軒車無不駐節試觀長橋之下為門七十有二/以殺水勢古人苦心極慮觸目可思而間有貪利
者東西占為茭蘆數百頃漸填為平壤架為市房/坐視呉江之民頻遭水厄湖水一漲灌城而入全
縣之田蕩然為患士民屢屢具呈貪者執不肯行/寧兩府全荒不恤也又近之而一縣全荒不恤也
又近之而本户所荒百千餘畝子粒不存又不恤/也而止顧此尺寸之村罔念滔天之害何愚一至
此哉觀此一處例知萬情故曰松江之開利歸松/江而開之有阻撓者必松江士夫也然則棄小利
[060-12b]
以弭大害捐情面以專/責成是在今日當事矣
婁江亦名下江自太湖分流出呉江縣西北鮎魚
口北流入運河經城東為婁門洪注流為上下雉
瀆東南為陳湖東北為陽城湖巴城湖之水入焉
厯崑山至和塘東合新洋江至太倉州城南又東
為劉河口入海呉淞江一帶流至新洋江口及夏
駕浦二處交會於婁
黄浦在華亭上海境巨川自黄潦涇受黄橋斜塘
[060-13a]
水斜塘水自三泖来其上為澱湖為急水港為白
蜆江自松江分派而来又受嘉興塘水東流至詹
家匯為瓜涇塘演迤而東凡南北兩涯之水皆入
焉至鄒家寺折而北流趨上海縣東西兩涯之水
皆入焉又東北會呉淞江以入海浦約長二百五
十餘里比呉淞婁江更濶大故論者指為東江焉
附/明歸有光寄王太守書某昨承明府論及水利/匆遽辭别不及盡言某
非能知水學者然少嘗有意考求見盧公武郡志/止抄録事蹟畧無綱要今新志因之而近来言水
[060-13b]
利者不過祖述此耳嘗訪求故家野老得書數種/獨取郟氏二三家斷以為專門之學遂彚録成書
非能特有所見也惟以三呉之水瀦於太湖太湖/之水泄於松江古今之論無易此者故著論以暢
前人之㫖嘗又讀禹貢註三江者迄無定論惟郭/景純及後来邉實之論為是故定以為三江之圖
明府見諭謂呉淞江與常熟縣無預某所論三呉/之水非為常熟一縣之水也江水自呉江經由長
洲崑山華亭嘉定上海之境旁近之田固藉其灌/漑要之呉淞江之所以為利者葢不止此獨以其
直承太湖之水以出之海耳今常熟東北江海之/邉固皆髙仰中間與無錫長洲崑山接壤之田皆
低窪多積水此皆太湖東流不決之故若呉淞江/開濬則常熟自無積水然則呉淞江豈當與許浦
白茅並論耶明府又謂揚子江錢塘江何與於呉/中水利某意特欲推明三江之說葢自来論呉中
[060-14a]
之水必本禹貢三江既入之文自孔安國以下以/中江北江為據既失之泥班固韋昭桑欽近似而
不詳固當從郭景純惟三江之説明然後呉中之/水可得而治也經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先儒亦
言三江自入震澤自定文不相䝉然呉淞一江之/入震澤底定實係於此經文簡畧不詳耳某誠恐
論者不知此江之大漫與諸浦無别不辨原委或/泥張守節顧夷之論止求太湖下之三江用力雖
勞反有攴流湮汩之患也但欲復禹之跡誠駭物/聴即如宋郟亶時之丈尺時力亦恐未及而水勢
積壅為害欲求明府先令所在畧據今日河影開/桃茭蘆使自崑山夏駕口至嘉定栅橋尋入海之
口則江水有通流之漸矣今春量撥賑饑之穀召/募饑民或可即工又旁江之民積占茭蘆指以告
佃為名所納升斗之税所占即百頃之江兼之漲/灘之税亦多吏胥𨼆没官司少獲其利昔宋時圍
[060-14b]
田皆有禁約今姦民豪石占江以遏水道更經二/三年無呉淞江矣若責所占之人免追花利止令
隨在開挑以復舊跡則官不費而姦有所懲矣某/二十年屏居江上未嘗敢獻書當事者異日吕公
有意水利然以平日非相知不敢有所陳前以分/司舊識因開瓦浦問及之而明府親屈二千石之
重敦行古誼虚懐下接且惓惓以吾民魚鱉為憂/故特有言耳然區區所望於明府有大於此者昔
魏王召史起問漳水可以灌鄴田子何不為寡人/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為也王曰子誠能為
寡人為之寡人盡聴子矣史起敬譗曰臣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籍臣臣雖死籍願王之
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諾使為鄴令史起因往為之/鄴民大怨欲籍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
他人遂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由此言之興一/世之功不當恤流俗之議也區區之見要以呉淞
[060-15a]
冮必不可不開即日渡江逺離節/下豈勝瞻戀因還船附此不宣水利後論單鍔/以呉
江堤横截江流而岸東江尾茭蘆叢生泥沙漲塞/欲開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去漲土鑿堤岸為
橋走水而於下流開白蜆安亭江使湖水由華亭/青龍入海雖知松江之要而不識禹貢之三江其
所建白猶未卓然所以欲截西水壅太湖之上流/也蘇軾有言欲松江不塞必盡徙呉江一縣之民
此論殆非鍔之所及今不鐫去堤岸而置為千橋/亦守常之論耳崇寧二年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
考禹貢三江之説以為太湖東注松江正在下流/請自封家渡古江開淘至大通浦直徹海口當時
惟確欲復古道然確為三江之説今亦不可得而/考元泰定二年都水監任仁發開江自黄浦口至
新洋江江面纔濶十五丈仁發稱古者江狹處猶/廣二里然二里即江之湮已久矣自宋元嘉中滬
[060-15b]
瀆已壅噎至此何啻千年郟氏云呉淞古道可敵/千浦又江旁縱浦郟氏自言小時猶見其濶二十
五丈則江之廣可知故古江蟠屈如龍形蓋江自/大湖来源不逺而勢既廣若徑直則又易泄而湖
水不能蓄聚所以迂迴其途使如今江之淺狹何/用蟠屈如此余家安亭在松江上求所謂安亭江
者了不可見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顧浦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稱江口有渡聞之百嵗老人云往時
南北渡一日往東僅一二迴可知古江之廣也本/朝都御史崔恭鑿新道自大盈浦東至呉淞江巡
檢司又自新涇西南蒲匯塘入江自曹家河直鑿/平地至新塲江面廣十四丈夫以郟氏所見之浦
尚有二十五丈而都水所開江面纔及當時之浦/至本朝之開江乃十四丈則興工造事以今方古
日就卑微安能復見禹當時之江哉漢賈讓論治/河欲北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放
[060-16a]
河北入海當開壊城郭田廬冡墓以萬數以為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毁之隳斷天地之性此乃人
功所造何足言也若惜區區漲沙茭蘆之地雖嵗/嵗開浦而支本不正水終横行今自嘉靖以来嵗
多旱而少水愚民以為自今不復見白水之患余/嘗聞正德五年秋雨七日夜呉中遂成巨浸設使
如漢建始間霖雨三十日将如之何天災流行國/家代有一遇水潦吾民必有魚鼈之憂矣或曰今
獨開一江則其餘溪港當盡廢耶曰禹决九州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江流正則隨所在可引以漑田
且江流浩大其勢不能不漫溢如今小江尚有勦/娘江分四五里而合者則奇分而旁出古婁江東
江之跡或當自見且如劉家港元時海運千艘所/聚至今為入海大道而上海黄浦勢尤洶湧豈能
廢之但本支尊大/則支庶俱得所矣
[060-16b]
此上皆承太湖之下流而納諸港之水以入海
者也
東北入江之大浦有八
白茅港在昭文縣東七十里横廣三十餘丈長亘
九十餘里為蘇常諸水東北出江第一要道葢震
澤之水北注於陽城巴城等湖而江隂無錫諸邑
接受宜興溧陽諸山之水又迴環聚於華蕩尚湖
等巨瀦東江旣失故道婁淞淺澀震澤洪流東指
[060-17a]
之勢獨白茅為尾閭宋人言水利者每言導太湖
分流東北由諸浦注之江而諸浦中白茅最大今
屢議疏浚
福山港在常熟縣北四十里自城北水門二十里
經斜橋又二十里經福山入大江亦曰福山塘
許浦在常熟縣東北七十里自縣城東北三十五
里經梅李塘又三十五里為許浦入大江宋時以
百涇七鴉白茅許浦下張為崑常間五大浦又以
[060-17b]
梅李塘白茅浦崔浦福山浦黄泗浦為常熟五浦
屢議浚治今許浦淤塞不復為要口浦東有徐六
涇西南出梅李塘為徃来通道
梅李塘自雉浦入耿涇千歩涇迤𨓦常熟縣東入
許浦出口
李墓塘在常熟縣東其源自周涇而来至白茅塘
入江
黄泗浦在常熟縣西北入十里南通江隂縣境北
[060-18a]
入揚子江
崔浦丁涇皆在福山港東北亦舊時通江之口今
俱湮縣北五十里有崔浦橋卽入江處
入海之大浦有五
七浦一名七浦塘亦曰七鴉浦在崑山縣西北三
十里常熟縣東南三十里太倉州北三十六里接
三縣界水自崑山至和塘而北合常熟昆承及陽
城巴城諸川澤匯流為七浦塘經太倉州西三十
[060-18b]
里直塘市又東北十里為沙頭市又東北十里經
塗松鎭一帶入海
楊林塘在太倉州西北二十里其上流承七浦塘
及巴城湖之流東經新塘而東至州東北八十里
花浦口入海
顧涇港在嘉定縣東四十里入海
川沙港南接顧涇港東北入海
黄姚港在嘉定縣東北四十里西接新涇東北入
[060-19a]
海
此上皆沿海沿江而洩三江之支流者也
其經絡於白茅港許浦梅李塘李墓塘者
元和塘卽常熟北来運河俗訛雲和塘南屬長洲
縣北屬常熟縣
柴涇 徐墅涇
羅墩蕩 六里塘
大和塘 官祿塘
[060-19b]
黄莊塘 五丫塘
西陳涇 涇
魏涇 東横涇
徐涇塘 莫門塘
衞涇塘 南張涇
周涇 黄涇
龍涇 南桑浜
曹家浜 時涇塘
[060-20a]
北艾涇 朱堰塘
嚴舍涇 懸涇
徐涇 楊尖涇
戈莊涇 五瞿塘
此以上諸水流梅李塘者東北入許浦流李墓
塘者東入於白茅港流福山塘者北入於揚子
江
其經絡於七浦者
[060-20b]
茜涇
其沿湖洩水之口可指名者
鮎魚口在太湖北去呉江縣十八里流為澹臺湖
自分水墩南流逕呉縣城東南為龎山湖
胥口太湖支流東出香山胥山之間者曰胥口東
流為木瀆
白洋灣太湖支流東出呉山南曰白洋灣北流為
石湖東一溪北流横塘曰越来溪與木瀆水合入
[060-21a]
胥門運河曰胥江
管瀆 小溪港
瓜涇 夾浦
張家河 北車橋
漾湖溪 上瀆港
陸家浜 虎山橋
石家浜 南宫塘
蒯家涇 九曲江
[060-21b]
後塘橋 梅梁溪
龍堂河 迎城山
菱湖港 太平橋
澤塘浜 灌瀆浜
和尚浜 長洛浜
王家漾 山涇港
渡水港 黄瀆港
後保河
[060-22a]
其他水不可殫記皆洩太湖之水以東入三江
諸浦而歸於大海者也
湖之次大者
石湖在呉縣呉江縣分界上承太湖東接澹臺湖
澹臺湖在蘇州府西南十八里太湖之東其水過
寶帶橋入運河分流入黄天蕩陳湖金涇渰北行
經葑門環城為濠至婁門東入於婁江
龎山湖在蘇州府南二十里當澹臺湖之東太湖
[060-22b]
之水自呉江縣之鮎魚口及長橋下東北出者皆
匯於此導流為呉淞江東南流為黎湖菱湖葉澤
湖新湖葉澤湖東為九里湖急水港又東姚城江
白蜆江小龍港杓頭潭西禊袴湖笑面湖與汾湖
接皆呉江縣界
尹山湖在蘇州府東南二十五里西北接瀆墅湖
及車坊漾之水委流入於三泖
瀆墅湖在府城東南十里南接尹山湖東入大洮
[060-23a]
港及陳湖
唐家湖在呉江縣南三十四里西連盛墩湖及夾
馬路為太湖之委流東注於運河復溢而東出播
為諸蕩漾凡數十計又北瀦為三白蕩西北去縣
二十五里又北接白蜆江其東出則為急水港接
松江之澱山湖
鶯脰湖在呉江縣南四十里其上流納爛溪荻塘
諸水出平望安德橋匯流成湖南達於汾湖北接
[060-23b]
太湖
汾湖在呉江縣東南六十里與浙江嘉善縣分界
東合諸湖蕩又東通三泖入華亭界其北連諸湖
蕩又入鶯脰湖
陳湖在蘇州府東南三十五里湖廣十八里接崑
山縣界宋志陳湖自大姚港界浦渡頭浦朱里浦
入呉淞江今渡湖而東南三十五里卽澱山湖路
出松江三泖
[060-24a]
沙湖在蘇州府東二十里北對陽城湖湖中有至
和塘岸道出崑山其南通呉淞江有湖堤
陽城湖在蘇州府東北二十里上接呉淞江東流
入崑山縣界常熟縣南境之水亦流滙焉吞吐羣
川波流浩瀚灌漑甚溥東為包湖傀儡諸湖皆餘
流所浸溢也東北為巴城湖
巴城湖在崑山縣西北二十里其地有古巴城因
名西為施澤涇出陽城湖南曰尤涇出至和塘東
[060-24b]
曰焦温涇達城
尚湖在常熟縣西南四里長十五里廣九里虞山
峙其北東通運河西出江隂縣
昆承湖在常熟縣東南五里長三十六里廣十八
里水經云廣長各十八里無錫以東長洲以北之
水氾濫而出匯流於此昔時分流入白茅許浦以
達於江其後諸浦漸湮湖流亦日狹土人於灘淺
處占為田而分為涇港散入於太倉崑山之界從
[060-25a]
七鴉浦劉河諸口入海
澱山湖一名薛澱湖在松江府西北七十二里與
青浦崑山縣接界呉淞江水匯流處也唐宋以来
澱湖深闊境内無水災宋南渡後漸至堙廢其源
自長洲白蜆江經急水港而来北由趙屯浦東由
大盈浦㵼於松江東南由爛路港以入三泖潮沙
淤澱漸成圍田今趙屯大盈浦去湖益逺由何家
港及南北曹港受湖水以洩於松江非復澱湖之
[060-25b]
舊矣
泖湖在松江府西三十五里亦曰三泖泖有上中
下三名圖經西北抵山涇水形圓者曰圓泖亦曰
上泖南近泖橋水勢闊者曰大泖亦曰下泖自泖
橋而上縈繞百餘里曰長泖一名谷泖亦曰中泖
泖湖之水上承澱山湖凡嘉湖以東太湖以南之
水多匯入焉下流合黄浦入海
此以上皆與太湖聯屬廣袤歴數百里其水則
[060-26a]
東南出嘉定呉淞江及松江黄浦東出崑山婁
江及東北出常熟白茅港而入海入江者也
涇瀆港浦與呉淞江相貫注者
白蜆江在呉江縣東南四十里西北與龎山諸湖
相通又東為小龍港引流入呉淞江其西與諸湖
蕩相連汾湖之水亦流匯焉
姚成江在呉江縣東北三十里亦與白蜆江相接
新江在崑山縣宋嘉祐間所開西接呉淞江南入
[060-26b]
陳湖
千墩浦在崑山縣南四十里新洋諸江之水匯流
於此浦接呉淞江入海
大虞浦在崑山縣西南九里又有小虞浦在縣西
南二浦皆北出新塘南通呉淞江
白鶴江在嘉定縣西南四十三里自松江府青浦
縣流入境北入呉淞江
大盈浦在嘉定縣西南五十里自松江府流入境
[060-27a]
注於呉淞江
大盧浦在嘉定縣西南南通青龍江北逕馮浦入
呉淞江亦曰渡頭
黄渡浦在嘉定縣西南四十里南通呉淞江對岸
卽大盈浦也
練祈塘在嘉定縣南東西長七十二里自縣中分
曰東西練祈今自顧浦納淞江之流東折貫於呉
塘又東過鹽鐵塘貫縣城而東抵羅店鎭稍東北
[060-27b]
入於大海
走馬塘在嘉定縣東南二十里西通至於横瀝東
南由灣浦入呉淞江
趙涇在嘉定縣西南二十里北通練祈南為月河
出呉淞江
趙屯浦在松江府西北七十里舊當澱山湖北直
受湖水瀉於呉淞江後水利不修浦去澱湖益遠
湖水南入漕港分支北流愈北愈隘僅通舟楫其
[060-28a]
接曹港處又名新河浦分二友一曰南小趙屯浦
一曰北小趙屯浦俱入呉淞江
顧會浦在松江府西北二十二里其上源為通波
塘出府城北流為五里塘又北為澤祥湖别流為
崧子浦北出鳳凰橋又徃北簳山入青浦界又北
通新江塘西接青龍江東為艾祈等浦入呉淞江
崧子浦在松江府北十五里自顧會浦分流經縣
之東北五十里入呉淞江
[060-28b]
盤龍浦在崧子浦東其上流曰盤龍塘自府東三
里北流絶俞塘及上海青浦境内之六磊泗涇横
塘蒲匯諸塘而北入於呉淞江長八十里其入江
處曰盤龍匯
沙岡塘在盤龍浦東南絶黄浦至捍海塘北入呉
淞江
横塘在沙岡東其北絶呉淞江入嘉定縣界
西上澳浦東上澳浦二浦皆南通烏泥涇北入呉
[060-29a]
淞江西蘆浦大蘆浦亦北入呉淞江
上海浦即黄浦下流合呉淞江處
新涇塘在松江府東八十里華亭瀕海塘浦之一
也亦曰新涇浦北過呉淞江其支渠甚多皆能引
水以灌田疇
沈涇塘在松江府西五里南接秀州塘北合諸涇
港之水北流為神山塘經佘山西又分流會諸涇
港之水西北入大盈浦東入顧會浦而合呉淞江
[060-29b]
此塘所以洩西南上流之水歲旱浚之可引呉淞
江水以資灌漑
朱涇在松江府西南二十七里自秀州塘分流而
東合於三泖為淞江西出之要路
張涇在松江府南西接新運鹽河
艾祈浦在青浦縣東北二十八里南接顧會浦東
北流逹於呉淞江
呉淞江南諸浦之著名者
[060-30a]
北平浦 破江浦
養蠶浦 南澥浦
梁紇浦 石臼浦
分桑浦 内勲浦
石浦 道褐浦
蕭市浦 金竈浦
注浦 張潭浦
棠棃浦 同邱浦
[060-30b]
諸天浦 張浦
㠶歸浦 甪直浦
渡頭浦 甫里浦
東齊浦 刹刀浦
界浦 浮髙浦
順德浦 大姚浦
破墩浦 盞頭浦
此以上皆西受陳湖等水而入呉淞江者也
[060-31a]
呉淞江北諸浦之著名者
安亭浦 徐公浦
北澥浦 瓦浦
三林浦 顧墓浦
金城浦 木瓜浦
下界浦 奣浦
廣浦 社城浦
馬仁浦 尤涇浦
[060-31b]
梁里浦 華祥浦
心瀆浦 樂浦
薛莊浦 黄瀆浦
直義浦 下里浦
戴墟浦 上顧浦
青邱浦 鳳里浦
任浦
此以上皆西受陽城湖諸水横絶至和塘而入
[060-32a]
於呉淞江者也
婁江之西
至和塘自蘇州府城婁門東經沙湖又東入唯亭
諸水至崑山縣一南繞城為濠東行北轉一北行
而東横行城中並入婁江
其支流相貫注者
半涇横帶太倉州城東數里南入婁江北逕湖川
楊林屬於劉家港
[060-32b]
呉塘在太倉州城西三里南入婁江
太倉塘引婁江水入州城大西門相傳為至和塘
稍南為陳門塘引婁江水入小西門
湖川塘在太倉東環出小塘子入婁江
徐公浦在嘉定縣西北南通顧浦北達劉河
劉家港在太倉州城南自崑山縣流入境又東南
七十里為劉河口即古婁江入海之口自此抵崇
明一百二十四里為濵海要道元人海運由此入
[060-33a]
海水面寥廣與他港不同自劉家港而西為北瀂
漕為糜長河又西為北時溝為揚子涇為小塘子
為三江口為石婆港南盤曲處為湄塲灣北為新
開河為青福涇為菖蒲涇為半涇
此以上皆引諸河水而入於婁江以達海者也
其通呉淞江而達婁江者
夏駕浦在崑山縣東南二十里志云新洋江南口
即夏駕浦明夏原吉以松江自夏駕而東沙漲猝
[060-33b]
不可去江北岸有劉家河入海乃鑿夏駕浦掣江
接浦匯於劉家河故名
新洋江在崑山縣東南六里呉淞江北南通松江
下其流漑於岡身北通至和塘即婁江
横在嘉定縣治東南北袤六十里自縣治中分
有南北横之名自縣西南二十七里孫基港口
受呉淞江水折而東合上槎等浦經南翔鎭又北
二十里貫城而北出抵南北十二里之婁塘又東
[060-34a]
北折而為雙塘復少折而西北曰公塘俱入劉河
今漸㣲
鹽鐵塘在嘉定縣西十五里南接陸皎浦抵呉淞
江北貫練祈塘經葛隆鎭達於劉河
顧浦在嘉定縣西南五里引呉淞江水入吉涇自
吉涇塘稍東復北為下戚虞涇與南鹽鐵張涇横
水東西相並俱入婁江南鹽鐵在戚虞涇之左
張涇横在戚虞涇之右而鹽鐵横
其所通猶
[060-34b]
甚遠
此以上皆呉淞交會於婁江而入海者也
黄浦之源委支流
秀州塘在金山縣西俗呼為官塘其源出杭州西
湖厯嘉興縣而東至楓涇鎭入界去府六十里由
鎭而東過白牛塘絶長泖至萬安橋北流合滕港
又合黄門橋合斜塘過李塔匯石湖塘過吉陽匯
合古浦塘東流入市為沈涇塘過小青河至平政
[060-35a]
橋入郡之西水門出東門與俞塘諸水合循西城
而南合張涇米市塘入官涇塘北過採花涇東北
合顧會浦自萬安橋東流為朱涇自斜塘東流入
横潦涇為黄浦
斜塘在金山縣西北自大泖来與黄橋門水皆湍
悍東入横潦涇
横潦涇在金山縣北即潦涇黄浦之首也楚黄歇
所開今東江注焉西起秀州塘東入上海境又有
[060-35b]
小横潦涇西引秀州塘水東南入於黄浦
御史涇在松江府東門外起南俞塘北為斜塘
南俞塘自松江府東門經三里汀至吕塘廟南入
鹽鐵塘分流東南為語兒涇入黄浦華亭上海二
縣於此分界
鹽鐵塘自吕塘廟南入黄浦
北俞塘自松江府東門東流貫沙竹岡横濼新涇
東入黄浦
[060-36a]
蒲匯塘在上海縣西南四十里自青浦縣受盤龍
泗涇之水絶沙岡竹岡横瀝諸水東經縣南入於
黄浦
六磊塘在上海縣西南自盤龍塘分支東北流為
烏泥涇入黄浦
烏泥涇在上海縣南三十里其西南與華亭縣分
界北為鄭家漕曹湖涇等浦並自西南入黄浦
界涇在松江府城西南接嘉善縣界北通秀州塘
[060-36b]
東南為横泖
横泖其源自當湖長泖来華亭縣與平湖縣分界
其交流為華家涇丁家洋丁家洋之東為惠髙涇
彭巷港北為處士涇又北瀝瀆塘
胥浦塘相傳伍子胥所鑿自長泖接界涇而東盡
納惠髙彭巷處士瀝瀆諸水東為驅塘掘撻涇二
水並出横潦涇
望湖涇在南橋北入黄浦
[060-37a]
運鹽河自金山衞城北流經張堰鎭西為張涇過
前後岡塘髙蔣涇等北至張涇橋與郡城河接凡
西南諸水皆由之以入於黄浦
牐港在上海縣東南新塲鎭西入黄浦其入處乃
浦之折而北行處
都臺浦在運鹽河西因明廵撫崔恭浚故名通運
鹽河入浦
沈莊塘在上海縣西入黄浦
[060-37b]
周浦塘在上海縣西入黄浦
三林塘在周浦塘北西入黄浦
楊溜港在三林塘北入黄浦
南蹌浦在上海縣東北三十六里即永樂中導黄
浦由此入江處今故址已湮而縣東北有蹌港大
蹌浜南近都臺浦相傳即南蹌舊流
滬瀆江在上海縣北二十里呉郡記曰松江東瀉
海曰滬海亦謂之滬瀆即黄浦
[060-38a]
此皆黄浦之水也皆蘇松二郡治於下流者也
以上見太湖灌注之水綿亘四郡一州而入江
入海以全収其利者也其别為水利如江寧之
秦淮等則續見次卷
[060-38b]
江南通志卷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