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1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元-曇噩 (master)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忍辱學


持志科



晉支孝龍



淮陽人。美風姿。少喜清言。常以小品為心
要。陳留阮瞻頴川庾凱從之遊。或嘲之曰。大晉龍興。
天下為家。沙門何不全膚髮。去袈裟。釋梵服。被綾羅。
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唯寞。以致誠。剪髮毀容。改服
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心於貴而愈貴。無心
於安而愈安耳。初得放光。便能講解。學者追崇之。後
不知所終。
[019-0231b]


晉康僧淵



西域人。生關中。梵相而漢語。有志操。誦放
光道行。為心要。成帝時。與康法暢支敏度俱渡江。有
才思。名譽甚遠著人物始義論等。暢常捉麈尾行。每
遇名賓。輒清談盡日。庚元規曰。此麈尾乃常在乎。暢
曰。廉者不取。貪者不與。故得常在也。敏度亦有風韵。
著傳譯經錄行世。


淵以清約自將。每行乞食。人初不
知其賢。偶逢陳郡殷浩。浩與語。終日不能屈。為改觀。
結友。琅邪王茂弘。以鼻隆眼深戲之。淵曰。鼻眼人面
之山淵也。山不高不靈。淵不深不清。聞者以為名對。
建寺豫章山。帶江近邑。有茂林脩竹之勝奇。比丘多
過之。歿於此山。


晉竺法乘



不知何許人。敏悟絕倫。依竺法護為沙彌。
護愛其清真有氣節。護住持殷富。長安有男子。世奉
佛。一夕蒼黃入寺。從護借錢二十萬。護未答。乘年十
三。從旁對曰。和尚意巳許矣。客退。乘曰。觀其人情色。
非實借錢者。特欲相試耳。護曰。吾意亦以為然。明日
男子領其宗人百餘輩。來請戒法。且謝借錢之過。曰
妄以世俗。仰測道德。為愧。自是乘名聞關右。後遊燉
煌建寺。從之者如雲。至武夫悍卒。戎狄頑很。向化革
心。既歿葬其處 同學竺法行。竺法存。並以高潔致
名。


晉竺僧度



姓王氏。始名晞。字玄宗。東莞人也。少孤。天
姿秀發。獨事母。以孝聞。年十六。求同郡楊德慎女茗
華為妻。既納釆矣。而苕華母亡。俄其父又亡。繼而晞
[019-0231c]
母亦亡。由是感悟。易名出家。妻移書以承宗奉祀之
義勸焉。係之以詩。辭尤悽惋。度不為動。答書與詩。以
見其志。而絕之。卒究羣經。著毗曇旨歸。行世。


晉慧持



慧遠之弟也。冲默有遠量。長八尺。風神俊爽。
年十四。讀書日倍同學。年十八出家。與遠俱師事安
公。精究經論。在廬山三千僧。推以為冠。其姑為尼。名
道儀。自江夏觀化都下。持送之。止東安寺。衛軍王珣
因賞識。珣既請西域沙門僧伽羅叉。出中阿含經。持
為詳定。後還山。豫章太守范寗。請講法華毗曇。於是
珣以書問寗。遠持兄弟孰愈。寗答曰。誠今日之二難
也。王曰。然觀其兄。則足以見其弟矣。又惡得而優劣
哉。羅什致書。願結為友。持欲遊蛾眉。遠留之不可。曰
人生愛聚。若獨喜離何如。持曰。出家當以西方為期
耳。徑去不顧。時桓玄殷仲堪在荊州。持無停意。止蜀
之龍淵精舍。大弘佛法。剌史毛璩。雅相傾挹。道俗爭
追崇之。有譙縱者。攻殺毛璩。據蜀自王。縱有從子道
福。㐫悖尤甚。將兵入持所居。眾驚潰。持方盥潄。神色
無忤。道福至旁。持彈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汗下。出
謂人曰。大人故與眾異也。以義熈八年卒。將終謂弟
子曰。經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若行住坐臥。宜自謹。
經籍在東間者。以付道泓。在西間者。付曇蘭。遂歿。壽
七十六。


晉慧永



生潘氏。河內人。年十二。師事沙門曇現。學於
安公。而與慧遠善。同遊匡山。依止西林。有一虎。隨永
[019-0232a]
常臥室中。客多不敢造門。永每叱去之。以進客。甞出
邑暮歸。至烏橋。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永不聽過。
永以杖指馬。馬驚走。營主墮地。因致疾。且就永寺悔
罪。永曰。非貧道本意。必戒神所為耳。


填南將軍何無
忌填潯陽。駐虎溪。請永及慧遠相見。遠擁徒百餘。皆
端整有風敘。高言華論。舉動可觀。永獨執杖持缽。翛
然而往。當時之人。莫不高永公之標致。而偉遠公之
模範也。義熈十年歿。壽八十三 又沙門僧融。亦有
高行苦節。通靈。能伏鬼物云。


宋道淵



生寇氏。不知何許人。出家。止京師東安寺。善
經論。潛光隱德。世莫知之。後開講。使學者積滯冰釋。
移止彭城寺。宋文帝特師敬焉。沒壽七十有八 弟
子慧琳。通內外典。誹諧好談笑。長於製作。然誕傲矜
伐。頗為清議所黜。宋世祖雅重之。家見常昇獨榻。一
日淵詣傅亮。而琳先在座。不為淵禮。坐自如。淵怒見
於色。亮杖琳二十乃巳。後琳著黑白論達性論。皆詆
訶釋教。顏延之宗炳駮之。各萬餘言。


宋道溫



生皇甫氏。玄晏先生之後也。事廬山遠公長
安什公。住襄陽檀溪寺。善大乘諸經。樊沔間。師宗之。
吳國張邵填襄陽。子敷甞聽溫講還。邵問溫何如。敷
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莫之能測。邵躬往候之。後從
容謂曰。法師如不棄。當處以別駕。溫即日引去。曰彼
且桎桔我矣。邵嘆恨。孝武建初中。自江陵詔至京師。
止中興寺。大明中。詔為都邑僧主。四年皇太后。造普
[019-0232b]
賢像成。就寺齋房慶讚。感應真之瑞。賜錢五十萬。詔
闢齋房。為天安寺。太始中歿。壽六十五 有沙門僧
慶。善三論。惠定善涅槃毗曇。僧嵩者亦以能講授聞。
但莫年邪執。死時舌本先爛云。


宋道亮



不知何許人。住京此北多寶寺。悟解絕倫。神
觀英特。然性剛忤物。元嘉末。被徙南越。時人譏其不
能保身。亮曰。業景可逃乎。與弟子智琳等十二人。留
廣州。六年講授眾經。化行嶺外。大明中。還止京師。法
席復盛。著成實義疏八卷。太始中歿。壽九十九。


同時
有沙門靜林慧隆。俱有道行。林善涅槃經。隆甞臥疾。
有送和劑。至者云。秣陵令所送。授巳忽不見。隆服之
即愈。蓋神授也。


宋智一



居靈隱山中。標致高潔。翛然有出塵韵。望之
知其為世外士也。姿性善嘯。引聲一發。窅眇入雲。抑
楊縱翕。殊合律呂。颼飀凄切。聽者生哀。謂之哀松梵。
養一白猿。遠放林壑。竚立呼之。調極清婉。猿則隨至。
謂之白猿梵。眾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讚詠。塔下
歌謠。或唄起經筵。或頌流齋會。使物類感之。則此心
之虗靈。進於善矣。


齊曇遷



生建康支氏。少出家。遊心竺義。兼通孔老。善
辭章。研究十地。甞註之。以行世。巧於轉讀。梵聲清婉。
特拔終古。與彭城王義康。范曄王曇首遊。初居祗洹
寺。後徙烏衣寺。終始一節。不為世俗變也。范曄既被
誅。合門十二。喪莫敢舉。遷貨衣缽。營葬焉。孝武聞而
[019-0232c]
義之。謂徐爰曰。卿著宋書。慎勿遺此士也。建元四年
卒。壽九十九。


齊法慧



生夏侯氏。不知何許人。持律甚嚴。隱禹穴天
柱峯。誦法華經。足不履人間者三十年。為汝南周顒
所師禮。王公貴人。得一識面。為一時美談。終於所居
云。


梁僧喬



生吳興之華氏。少隷龍光寺出家。甞聞前脩
立義同異於僧旻。且慕其論議英敏。撫掌屢歎。願師
事之。隆昌間。拉同寺僧整。寶淵。慧濟。慧紹。請旻移住。
以遂研究。疎衣糲食。貧寒不小變。閱三四年。優習經
論。於是旻還莊嚴。時沙門慧生。問旻曰。諸子優劣。可
得聞乎。旻曰。喬之儒雅清虗。履今用古。固遺法之所
寄也。整之精勤博綜。情懷可重。亦同業之所推也。淵
之心性偏激。濟之尫羸。紹之資費蕭條。雖不免於累。
而皆有所成。則其志之同如此。天監初卒。年三十六。


梁慧韶



生丹陽之田里。其先頴川陳氏也。幼養於兄。
以友悌稱。年十二。出家稟戒。遊京揚。聽莊嚴旻公釋
成論。僅再講。即盡記憶通暢。因謂同學慧峯曰。吾如
是。將非其所開之義淺歟。抑其善教然歟。遂更依藏
法師於開善。鑽仰日至。後依龍光綽法師。貧無以得
論本。眾共斥不許住。時方嚴寒。獨一帔。因鬻之以資
寫論。久之武陵王填巴蜀。邀與俱。訓徒龍淵寺。甞講
罷。坐房中。見神人青袷服。致敬曰。法師幸常此弘道。
當相擁衛也。先苦氣疾。每思慮輒發。至是頓愈。法席
[019-0233a]
推為成都盛。凡學者有失。皆自罰。性不騎乘。間赴貴
家請。值雨潦泥淖。必策杖戴笠往。天監七年。忽染微
恙。醫者以猪脂藥進。拒不服。而禮佛誦經。顏色怡悅
如常時。候問者以為喜。乃告曰。吾茲無處不痛。政若
敗車行路。常患摧折。但自強耳。頃之卒于寺之摩訶
堂。是年七月三日也。春秋五十四。既卒。民有應始豐
者。夢被攝。至閻王所。聞趣迎韶法師。及至。王降階。合
掌頂禮。還坐殿上。畫文書。作大政字。俄法師飛騰去。
安浦寺尼夢。送法師等五百僧。登七寶梯。到天宮殿。


梁慧皎



未詳姓氏。會稽上虞人。住嘉祥寺。好學。春夏
講演。秋冬著述。撰涅槃義疏十卷。及梵網經疏。行于
世。又甞以唱公所撰名僧傳。黜隱遁。而取榮顯。誠非
吾釋割親逃祿。薙染本指。於是作高僧傳十四卷。且
曰。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
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後不知所
終。


梁曇准



弘姓。魏郡湯陰人。出家從智誕法師受業。善
涅槃法華。住昌樂王寺。既承齊之竟陵王講說。遂南
渡。止湘宮寺。隨席談論。不憚涂沮。次公嘆曰。此北道
人。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觀。至於烈亮恢廓。揚搉理妙。
殊有標致。臨川王映。長沙王晃。尤加欽禮。廬江何默。
彭城劉繪。造房接足。請誥戒。北面而成業者。二百餘
人。天監十四年終。壽七十七 寺復有智深比丘。亦
魏人也。博綜經論。天子王侯。莫不賓禮。性好直言。無
[019-0233b]
所推屑。每語及北方僭叛事。輒慍見於色。由是自致
廢棄。不甚顯。


梁道宗



荊州江陵人。氏族則未聞也。蚤歲薙染。居瓦
棺寺。性脩潔。動靜有常度。力學甘貧苦。齊末大饑。分
衛不給。南遊嶺表。其道大行。且誓以死化誘。巳而卒。
壽五十餘。


法敝居延賢寺。其進業固窮。視宗殊未讓。
天監初。西遊陸海。東歸全楚。弘宣有功焉。


梁慧簡



有道業戒行。素以膽勇。為建武王公門。師及
王公出填。荊州。邀與之偕。州治之東偏。有別齋三間。
尤便近。然空無人居久矣。蓋以數見怪異。而易致㐫
惡也。至是而簡得之中一間。以奉佛像。旁二間以安
經書。以接賓客。簡當臥未起。俄見一黑衣無目人。從
壁間出。倚門立。簡時心目了了。即欲語不可得。然意
念觀世音。不小輟。其人曰。知君精進。故爾相試。今能
操守不亂如此。吾又安敢逼哉。忽入壁間。不復出。簡
徐起澡盥。禮誦訖。以倦復就寢。夢向所見人曰。僕自
漢末居此數百年。為性剛直。多不能容。君既淨行自
脩。故以相讓。毋恐也。自此絕無他。雖歷積載如一日。
去後終無有繼簡者。


魏道登



生東莞芮氏。聰警有信力。聞徐州僧藥明經
論。挾䇿從之。悉究涅槃法華勝鬘。後從僧淵究成論。
譽動魏都。屢見徵聘。同學法度曰。盍行乎隨方適化。
為物津梁。彼慧遠拂衣廬阜。曇諦滅迹昆山。亦秪一
時耳。豈可以今日比哉。及到洛陽。寵逮族屬。以其本
[019-0233c]
姓不華。詔易耐氏。玄侶追隨。講說斯盛。晚年居恒岳。
遂終於報德寺。壽八十五。時景明間也。


魏法貞



未詳氏族。渤海東莞人。九歲出家。居洛下廣
德寺。年十一。師事道記。誦法華經。意所不解。隨以造
問。遂通曉其義。記尤加獎。稍長善成實論。與僧建齊
名。時人以建文句無雙。以貞為入微獨步。且相友愛。
每講。聽者千數。得襯施。造像供養。清河王懌。汝南王
悅。並頂禮奉訓戒。會魏德衰陵。以圖南邁。以梁普通
二年。貞為進騎所及而死。春秋六十一矣 建清河
人。又有慧聦道寂。皆記公弟子。學亦可尚。建南達江
陰。止何園寺。武帝詔集僧於樂受殿立義。而建之業
頓進。聦寂不知所終。


魏僧意者



每聚徒於太山之谷山寺。寺有高麗像。相
國像。女國像。吳國像。崑岡像。岱京像。凡七像。皆金銅
範模。相好姝麗。列之殿堂。不置關鑰。以縱瞻仰。而鳥
獸無敢入者。故靈裕讚云。應感而來。誠無指屬。謂其
神通冥著。不知何所從來也。意束躬供養。迄於暮齒。


將終之前一夕。見巳亡沙彌。禮拜云。違奉巳來。常為
天帝驅役。廢脩道業。竊聞天帝。不久請師講經。願因
一言。獲免形苦。意即澡浴更衣。焚香端坐以俟。未幾。
果有冠服羽儀。如世之貴顯者。入寺。而意竟逝。且其
都講維那職事之人。各在異邑。驗其逝去。皆同日也。


齊曇遵



河北程氏子。少厭欲塵。而容色美盛。甞投法
光出家。光公恐其或染或淨。遣令返俗。資學既明。允
[019-0234a]
當時寄。有魏擢為員外郎。非其志也。復請光公。而光
公猶以前患不許。遵跪啟曰。今畢命歸依。永崇至道。
如不允副。必從邪見。壞及三寶。光審其識至。即為授
具。而就勗督之學。功踰一紀。一乘頓義。法界心源。並
披析義理。挺超時匠。初化行洛下。流衍齊楚晉魏。乃
至燕趙。通以言教。攝治相襲。而無著述。丞相淮陰王
肱深器禮之。年踰七十。舉為國都。尋陞統。俄而小疾。
坐誦維摩勝鬘。終卷而逝。年八十有五。遵賦性清高。
舉止有法。開戶褰帷。形無妄涉。口靡俗談。目罔邪睹。
然而敬愛前脩。撫循後進。世罕其比。光公終日。遵方
居齊州。聞訃號慟。悶絕從牀墜地。熱血涌口。其孝如
此。


齊曇衍



南兖州夏侯氏也。生而齒牙具。人以為異。七
歲入鄉塾。十五本州推擇充都。公事暇則聽講僧寺
中。十八舉秀才。至鄴都。過光公法席。即稟歸戒。究心
佛乘。年二十三。遂依光祝髮受具。愈益進學。至忘食
息。或有所疑。咨之碩宿。皆辭讓不能對。甞顧謂其徒
曰。吾從師以來。心有未悟。每思之而得。譬猶低目面
墻。冥無所睹。稍延頸出戶。則近遠斯見。由是玄化所
被。自齊鄭燕趙。靡弗輻輳。雖遭緣沮。安苦莫變。故趙
郡王叡上洛王元海膠州剌史杜弼。懿戚重臣。深加
敬奉。僕射祖孝徵奏為國都。隋開皇元年三月十八
日。合掌稱彌勒尊號。顏色怡悅。日正中。乃逝於洺州。
盧氏。先是有夢。衍服朱衣。髻垂肩上。二童侍後。於空
[019-0234b]
中向西北行者。世以為生天云。


齊僧遠



性踈誕流宕。不脩細行。住梁州薛寺。武平三
年夢。一大人切齒責之曰。汝是出家人。面目如此。猶
自縱造惡。何不取鏡照之。覺而驚悸流汗。日映盆水
見。目旁色黯然。初以為垢膩也。遽捫滌之。忽眉毛隨
手墮盡。大創艾。每事必循律法。罔敢戾。月餘復夢。前
人喜曰。知過而改。是之謂智。勉之。毋蹈往轍也。明日
面目津潤。眉毛稍出。由是脩練。為鄉里所歸。


齊曇隱



河內史氏子。少厭塵俗。尤遵戒檢。誦經凡三
十萬言。日夜憶持。以為常。年滿。從道覆律師受具。又
依之聽稟。精勵匪流輩比。後賴光公陶染。而變通之。
遂卒宗於光公云。定州剌史侯景欽慕。延奉供給。僕
射高隆之。亦加禮榮異。於是漳濵被其玄化。及景為
行臺。鄴東造大衍寺。隱弘播軌範。五眾師仰。隨問決
判。文義雅正。時有沙門道樂。行解相兼。物望同美。故
鄴中諺曰。律宗明略。惟有隱樂。其名之重如此。然隱
性不畜弟子。祖臂獨遊。衣鉢常隨。如鳥之翼。印土以
東。善於持律者。其惟隱而巳。年六十有三。終於鄴之
大覺寺。著鈔四卷。行于世。弟子十餘人。皆成器。可嘉
尚。有洪理者。著鈔兩卷。後為智首。開散辭義。更張綱
目。釐成四卷。所在咸誦云。


齊法上



姓劉氏。朝歌入也。五歲入鄉塾。通所習誦。六
歲。甞隨其季父入佛寺。輒禮拜讚歎。九歲。偶閱涅槃。
即厭世求出家。年十二。投道藥禪師薙落。往來相土。
[019-0234c]
東都識者。謂之聖沙彌。後潛林慮山。誦法華維摩經。
甫浹旬。二部俱習。兼通其義。俄又入洛。名聲藉甚。秊
十五。講法華。酬抗疑難。莫不歎伏。善詰問。好徵覈。而
容貌黎瘠。故時人為之語曰。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
會歲歉。茹蔬紉草。以免飢凍。而專意涅槃。精神日進。
遂從光公。稟具戒。尋候父疾。至則殂矣。因手度母氏
女兄。携入鄴都。夏於少林。秋還省覲。荐荒之際。未諧
寧謐。眾請弘演。於是以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輪
貫不巳。並著文疏。且機筭無撓。紀綱有截。故時人復
為之語曰。京師極望道場法上。年垂四十。遊化懷衛。
頃之大將軍高澄。奏為昭玄統掌錄僧事。及齊革命。
職仍舊。文宣御㝢。詔授菩薩戒。帝躬布髮於地。使上
踐焉。天保二年。詔廢鷹師曹地。為報德寺。且樹寶塔。
為太皇太后。祈冥福。未幾。升大統。初朝廷議置十統。
而病其稱號不異。以奏。帝手注其狀曰。上法師可為
大統。餘為上統。


高句麗國丞相王高德。致書問教門
端緒。具書答之。不錄。詔住相州定國寺。又以施利。營
脩定寺於鄴之西山。山本名合水。於山之巔。造彌勒
堂。供百五十僧。


齊亡。周氏廢教。上自爾俗服隱居。祈
生彌勒內院。不復至脩定寺矣。大象初。隋文相周。漸
隆大法。上聞之。喜形於色。體雖羸弱。遽以袈裟覆頂。
使弟子舁之。至脩定寺。合掌三禮。右遶而出。即合水
山舍。誦維摩勝鬘經等而卒。二年七月十八日也。壽
八十六。撰增一數法四十卷。佛性論二卷。大乘義章
[019-0235a]
六卷。眾經錄一卷。行世。弟子靈裕有傳。


陳洪偃



生會稽山陰謝氏。祖茂恭。隱居弗仕。父藏。梁
衡陽王僚友。偃弱齡出家。風神頴秀。習內外典籍。有
譽州里。及長。遊京邑。徧聽數論。卒受業於龍光寺綽
法師。閱三四載。能盡造其幽奧。眾歸之。盛弘成實。爰
及諸部。披解無前。時宿齒方底滯。舊章莫之疏發。偃
獨掦清激濁。靡所挹讓。由是來學以其矯訐而踈焉。
遂養志閒房。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東朝。愛其俊秀。
欲致其還俗。為學士。偃固恬退自守。會武帝悉徵大
德於重雲殿講演。偃年臘最少。坐席尤遠。然抗論入
神。帝加賞識。俄以戎羯之難。飢饉相仍。因徙縉雲。樂
其泉石。未幾。逃避山寇。罔或安堵。梁長沙王韶填。郢。
邀之渚宮施。而渚宮傾覆。上流阻亂。便爾東歸。若耶
雲門乃遍遊歷。甞登吳昇平亭。賦詩以紀其興。語見
別集。陳天嘉初。聚徒設筵于武宣寺。每講隙。必遊鍾
山之開善定林。以息心宴坐。所賦詩不錄。詔舘伴北
齊聘使崔子武。稱指。凡賜賚皆固辭。五年九月二十
一日。以疾終於宣武寺。壽六十有一。以其月二十九
日。奉全身。尸陀于開善之東岡。從治命也。文集二十
卷。行世。


陳慧明



不知何許人。以其狀貌類胡。世以胡明目之。
汎釆經論。博覽書史。然其奇辨宏論。捷出曲引。儕輩
莫之抗。天嘉中。朝廷每營齋福。民俗風靡。明獨騁其
利口。多致迎聘。眾亦推讓。弗與較。於是明牽引古今。
[019-0235b]
包括孔老。務使聽者忻愜而巳。大建五年。將事北伐。
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領兵淮浦。氣加齊壘。而勝負未
分。上甚憂之。乃於大極殿。命龜以卜。忽腹紋長裂。君
臣相顧。有懼色。率以為不祥之兆也。即齋百僧。既行
香訖。始陳齋意。明遽應聲敷敘。又述其緣起曰。卜征
龜破。可謂千里路通。蓋龜腹之紋。俗所謂千里也。當
時以為一期浮飾爾。及軍次大小峴。所戰輒克。取秦
涇和合四州以歸。下詔獎諭。故明承此為業益隆。其
於宗猷。尤號達悟。後莫知其終。


陳法朗



姓周氏。徐州沛郡沛人。祖奉叔。齊給事黃門
侍郎青州剌史。父神歸染。員外散騎常侍沛郡太守。
母劉氏夢。神人乘宮殿入懷。而身等虗空。覺則四體
輕安。因以有娠。五辛雜味。斥遠不御。及朗生。孝敬純
備。有志操。稍長。詔隷假節寧違將軍徐子彥北伐。獨
念以為。兵凶器也。身苦因也。殺人以貴巳。雖戰勝而
獲封侯之賞。然且不為。而況於未可知者。


梁大通二
年二月二日。遂薙落於青州。遊學揚都。從大明寺寶
誌禪師。受禪法。聽彖律師講律。究成實於南㵎仙師。
研毗曇於竹㵎靖師。譽動京邑。伹以鷲山絕唱。龍樹
遺風。嗣續猶存。固當探討。於是攝山止觀寺僧詮法
師。方以先德朗公之道。行于世。乃復餐稟智度中百
十二門論。華嚴大品等經。永定二年十一月。詔住興
皇寺。學徒雲會。揮汙屈膝。闡經論各二十餘徧。大建
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遷神寺房。壽七十五。即以其
[019-0235c]
月之二十八日。窆于江嵊縣羅落里攝山之西嶺。



朗公。既以中觀玄旨。默授僧詮。而詮以授朗及辨布
勇等。且謂此法精妙。識者能行。故經云計我見者莫
說此經。深樂法者不為多說。良由藥病有以也。于後
展化。皆莫高於朗焉。


昔神僧寶誌甞記。寺有青衣開
士。廣弘大乘。又南陌居士杜法粲。秊踰八十。畢命歸
心。甞夢。寺內幡華伎樂。畐塞堂殿。緇素充牣筵席。至
是尤驗。


淨人解齋擊鍾失候。朗侵曉叩戶催之。而䲔
虡自響。斯亦感應之道歟。


東宮叔寶義集春殿。躬述
朗所竪假名義。卒復著銘。以見志。


太子詹事濟陽江
總誌墓。


隋法願



生河西之任氏。性警達。頗高尚。不偶儕侶。夙
以白衣。東遊鄴都。齊昭玄大統法上。與語奇之。因攝
受而薙落焉。於是周行講席。求法無怠。而仰蹤波離。
專工律部。凡東夏所傳。皆制義疏。妙會異同。立破諸
家百有餘計。時號之為律虎焉。至於斷處事途。多從
文相。商度結正。僉議攸歸。詔充大莊嚴石窟二寺上
座。及隋受禪。又詔主并州大興國寺。頻登綱管。御眾
有方。論者美之。開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唱滅於所
居寺。壽六十有四。建塔葬於城之隅。所著唯四分是
非鈔。僅存兩卷。餘並散失。弟子道行龕等。足以承統
亢宗。名重當世。


隋法安



生枝江田氏。幼出家。年十八。遊金陵。初聽成
實。後依興皇朗公。究中論。於學侶中。標名三絕。蓋謂
[019-0236a]
其風儀頎秀。義解優深。精進潔巳也。每以涅槃異指。
令眾攻擊。雖雄辨莫之屈。其於朗公問領如響。既而
朗曰義窮乎。對曰。義若恒沙。何可窮也。時學者多以
安自名。於是獨以沙安別異焉。三論四經。皆唱演不
替。且製廣初鹿角等章。流播江漢。俄而從成禪師習
定。不噉僧食。不飲濁漿。琢磨心性。有如此者。春秋六
十七。終於等界寺。寺西望沙州。即處士劉虬注法華
經之地。今經臺餘址尚存。


隋僧淵



李氏。蜀之廣漢郪人也。家饒財。及淵之生。天
雨錢而稟涌粟。蓋其福報然歟。年十八。投鄉之康興
寺薙落。俄入京。依陟岵寺沙門僧寶習定。少與同寺
毅法師善。至是復同遊學。毅尤通外典。工草隷。及周
氏廢教。即還毀所居故寺。隋興更新締構。領匠伐木。
偶久雨。禱之輒霽。造塔相輪。必欲以金為之。復掘地
獲金。以充其用。後架橋錦江上。或傳。諸葛武侯甞沈
鐵錞水中。長八九尺。徑三尺計。世亦未之見也。橋成。
錞自浮至。既又失所在。人以為神。毅以仁壽二年。十
二月十二日終。春秋六十九。淵曰。我顧可以獨留哉。
再閱日乃終。春秋八十四。遺言同葬。故弟子不敢違。


隋僧世



青州人也。負帙問道。迹遍齊魯。氣雄而志壯。
談論之際。人莫能當其鋒。開皇入京。住興善寺。仁壽
初。奉詔。送舍利于萊州弘藏寺。四年又送于密州茂
勝寺。皆置塔。


隋富上



莫知其何人。每見之於益州。夜宿淨德寺。晝
[019-0236b]
則懸笠路旁。坐其下看經。人之往來者。未甞要呼使
之施。或擲錢笠中。亦不為祝願。然所處靜僻。雖日有
所獲。復幾何。敬信者。過而謂之曰。城西固城地之闤
闠者。舍彼而就此何哉。富即答曰。得一錢兩錢足矣。
何以多為。


陵州剌史趙仲舒。素酷吏。聞而往試之。騎
過其前。佯墜錢一貫於地。不顧竟去。富看經自若。去
稍遠。仲舒令人返求其所墜錢。富亦略不問。仲舒遽
自返。而扣富曰。汝見我墜錢地上乎。曰見。曰錢今何
在。曰見一人取去。曰汝終日此坐。莫能得一錢。偶有
貫錢。可取。不取而聽他人取之。則汝用心何如。曰我
無是物。又惡敢妄認哉。仲舒曰。汝身上袈裟。予我。得
否。富隨疊而與之。且曰。公能持去。將復有施者。可謂
得失一致。仲舒下馬。禮謝曰。弟子家世仕周。逮茲三
代矣。而所見僧。不啻千萬。然少不貪者。聞名故謁。非
有他也。請往陵州供養。富曰。甚善。願公慈恕政治。以
安百姓。則所以施貧道者多矣。尚奚待夫四事哉。仲
舒歎息辭去。富亦尋遁。後益州人蘇相者。遇之揚州。
其顏貌常如秊五十者。


隋明芬



相人也。當齊時。西竺耶舍三藏。以傳譯之學。
名天下。芬志慕之。於是請教。而師事焉。開皇之初。四
海混一。詔與梵僧。對翻法本。而職專檢失。仁壽置塔
於慈州之石窟山。詔送舍利以往。不敢忽□。


隋法韵



蘇之陳氏子。博學有操守。既窮孔老諸書。下
逮子集。若王僧孺等所撰碑誌。莫不憶持之。尤工席
[019-0236c]
上經唄。齋導待之。而備古導文百餘卷。經聲哀囀七
百餘契。尤所通暢。以故邀延者疊至。奔走赴應。日不
暇給。年三十。乃於正旦。悉痛斷。不復事。即覽華嚴。能
覆誦。無脫謬。俄依栖霞。受禪法。又往參泰岳靈巗。行
般舟三昧。暇則汲水破薪。掃除廊廡。晚歸鄉里。會浮
石名像燒燼。無復存。韵欲再圖。不委相量。遂於置像
故基。禮八萬四千塔。以求感應。忽遇野姥。得書一卷。
偶視之。則像之因緣度樣也。因一依而造之。大獲徵
驗。又甞居海中陽虎島。颶風鬼物。燕寂自若。日中麻
麥。寒署布艾。死不變。仁壽四年也。春秋三十五。


隋法順



京師之延興寺僧也。後住江州廬山東林寺。
仁壽中。詔即其地置塔。葬舍利。


隋明馭



瀛人也。學精涅槃攝論。開皇八年。益從遷師
咨扣。其所造詣。未易量也。性弘恕。或怒詬之。無忤容。
住無漏寺。負笈之徒。肩駢迹累。仁壽詔。送舍利於濟
州崇梵寺。施者山積雲委。用以搆塔。無所欠。


隋智果



會稽剡人。材美有志節。誦法華經。知大義。尤
玩文筆。時人頗推重焉。字畫逼右軍。煬帝在晉邸。或
以其書上。召令揮灑。果難之。歎曰。吾出家人。乃為王
門役耶。詭以目昏辭之。王怒囚之江都。使守寶臺經
藏。及入正東宮。出巡江都。因上太子東巡頌。其序略
曰。智果振衣出俗。慕義遊梁。感昔日之提獎。喜今晨
之嘉慶。遂下令釋之。賜錢一萬。金鍾二。召入京師。居
慧日寺。終東都。
[019-0237a]


隋靖嵩



生涿郡固安之張氏。十五歲出家。有沙門靖
融。秦究雜心。兼通大小經論。嵩始依之。每以奧義問
融。融莫知所答。因勸使往京鄴受學。曰必成大器。既
登具。從太學寺融智律師。究涅槃十地論。尋詣暉雲
二律師所求誨。唯未遑詳閱小乘為恨。復就道猷法
誕二論主。探討成雜。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皆旁通
博攬。聲名藉甚。齊琅邪王深加器重。每春聚徒設席。
奉為法主。以勵後學。屬周氏之變。遂偕玄侶法貴法
偘等。三百餘僧。渡江。時宣帝遣侍中袁憲。至京口禮
接。繼遣駙馬蔡凝。宣旨云。至人以身許道。法師等。義
明治亂。歸寄有敘。深可嘉尚。宜於都郭大寺安置。所
司供給。務令周洽。於是僧正使嵩貴對弘。聽眾餘五
百。會天竺真諦三藏。既譯攝舍二論。而未之講授。法
門法泰。獨得其傳。嵩咨決數年。遂臻壺奧。自佛性中
邊無相唯識異執等。四十餘部。其實則二部所區分
也。隋開皇十年北還。詔改前京兆王寺。為崇聖。以居
之。專開攝論。撰攝論疏六卷。雜心疏五卷。九識三藏
三聚戒。二生死等玄義。行世。煬帝在蕃邸。出填揚越。
立四道場。甞召嵩。嵩不起。及御宸極召之。亦固辭。門
人問其故。曰沙門名解脫。何返自累如此。吾昔遊兩
都。屢加勞役。雖內道場。不如物外。故其誦脩。垂三十
載。精苦猶一日。其手按膝跪。扣頭之迹。久而宛爾不
滅。性愛文藻。樂泉石。大業十年卒。壽七十有八。


隋慧瓚



滄州王氏子也。壯年出家。志慕高遠。受具後。
[019-0237b]
聽毗尼于定州黌宇。每講至財利。則法師欲以為難
即制斷。瓚聞而薄之。時襆中有錢三百。輒棄去。自爾
終身不言財利。周氏之虐。避地江南。開皇間北歸。居
趙州西封之龍山。引攝學徒。以離著御心。身服頭陀。
行蘭若法。方來之士。盈二千指。而譽藹河朔。秦王俊
填并部。搆開化寺。召瓚主寺任。而治眾一崇定業。尤
嚴於布薩。弟子明胤禪師遵守罔或怠。晚還鄴受徒。
殊克自振。及京師建禪定寺。以追度獻后。詔與名德
數久之。或邀居終南山之龍池寺。請益者駢集。俄卒
于山舍。春秋九十有二。大業三年九月也。弟子志超。
見別傳。


隋慧常



京兆人。住日嚴寺。其為梵唄。能却嚩弄響。使
聲發喉中而唇舌不動。與人並立。非素所識者。誠莫
之推撿也。自文皇逮煬帝。雖法事之隆一致。而唄學
則有家風之異。不相推許。至於常。則推心喪膽。稱善
而巳。眾有欲効之者。率莫能及。晚入東都。玄感之叛。
強常為主齊。會玄感敗走。匿關陜間。或謂其甞非斥
國家。詔捕得械送東都。至莎柵。客止之曰。毋往且見
戮。常謝曰。宿債可逃邪。竟就死。年四十餘 又有道
英神爽者。道英喉顙偉壯。詞氣雄遠。若夫數萬眾中。
猶能以音吐高出。興善殿基闊十畆。窻櫺門扇。高大
厚重。不易動搖。英引眾繞旋。餘響所至。皆為震撼。



工遊嚩。聯綿曲折。奢促愜心。並居興善寺 貞觀中。
豫州照機寺曇寶禪師者。辟穀練形。戒行無玷。年六
[019-0237c]
十許。帝講觀音經開導士俗。而韵調讙亮。特異凡倫。
每靜夜。於寺塔基上讚禮。其語言文字周三十里。聞
者歷歷可辨。


隋慧辨



齊人。住泰山靈巖寺。大業中。年踰七十矣。與
同里神辨。來遊襄部。其學研究天文地理。預陳休咎。
其驗如神。甞謂。禪居寺。固盡山勢。奈何於前起閣。招
致諠諍。後果不誣。有俗士。請視墳塋。周歷原阜。指一
所曰。此可以足食豐財。入土三尺。當獲粟一升。又一
丈。則當獲五色文石二片。皆如其言。遂以葬。故其家
殷盛至今。且未甞一夕廢觀宿度云。昔裕法師。每謂
予以晉之道安。亦妙斯術。其注素女經。最為切要。獨
恨失其本耳。時一僧偶獲以獻。日披攬不小置。歎曰。
世以彌天目安。吾始凝之。今而後斯信。此雖四紙。綜
括無遺。時方太陰犯井。遽曰。井楚分野。太陰水徵。楚
其被水乎。未幾漢江大漲。襄城之不沒者僅一板。



者袁山松。聞其該博。造之以論子雲太玄輔嗣易。辨
曰。揚王之道。似未甚淵奧。松山勃然變色。以辨為嫉
賢。辨曰。公何信古之過。然未覩其謬耳。因為舉太玄
而貶駮焉。


性好鑪火。得錢則市丹砂鈆汞物。或語以
當慎出入。宜防盜。辨曰。無畏也。推盜之法。必以遁甲
六丁。月朔加氣。今如此。無畏也。


義寧中。南游嶺表。不
知所終。


隋洪林



太原人。氏族則未詳也。少入道。住并州大興
國寺。一室獨處。積五十年。除飲食便利外。其餘將迎
[019-0238a]
足未甞踰閾。然氣貌都雅。操履靜退。見者嚴憚之。故
其寺僧雖多。莫不仰以為模揩焉。武德間卒。壽八十。


唐智周



字圓朗。姓趙氏。其先徐州下邳人。晉渡江。徙
婁縣之曲阜。性姿超邈。小學之歲。事流水寺滔法師
出家。服勤左右。無怠寸陰。未幾。負笈趨大莊嚴爝法
師。以理前業。為留一紀。未愜所懷。逮金陵失守。海㝢
混一。自爾東歸。開弘大法。久之徙居馬鞍山慧聚寺。
而晦跡焉。俄復出山。利濟羣眾。既而江都發難。天下
土崩。乃泛然無繫。而與道俱。武德五年七月五日。以
疾終於天䇿城南。武州剌史薛士通舍。春秋六十有
七。是年十一月二十日。途路夷靜。弟子法度等。始克
奉柩。歸于山中。貞觀四年二月十五日。弟子慧滿等。
設圓墳於西嶺以葬。惟周靜研心性。遠謝識情。提獎
後昆。崇尚先達。兼善圖史篇什。篆隷草楷。與兄寶愛。
並著名南北。而事功之偉。則周莫之讓焉。時有回向
寺沙門道恭。為之贊文。多不載。


唐智命



姓鄭氏。名頲。榮陽望族。世以文章顯命。始仕
為羽林騎都尉。旋棄去。聽吉藏法師講三論。及法華
等經。歸誠空寂。大業初。僕射楊素見而器之。薦為中
書舍人。越王皇泰間。遷御史大夫。王世充既弑越王。
僭即尊位。國號鄭。改元開明命。仍以舊官輔政。時唐
巳受禪。太宗以天䇿兵逼西苑。世充殊窘。於是命與
其妻。互相鬀髮為僧尼曰。吾願滿矣。即著伽黎。持錫
杖。詣世充曰。鄭頲今出家矣。世充大怒。遣左右斬命。
[019-0238b]
命喜曰。吾願又滿矣。因徧禮十方佛。口稱般若。索筆
書偈。辭世曰。幻生還幻滅。大幻莫過身。安心自有處。
求人無有人。遂挹別親故。合目俄頃曰。可下刀矣。逮
終顏貌不變。


先是有僧善相。謂命曰。卿頭顱額𩓱。法
當富貴。然狼顧。寧能得死於牖下乎。答曰。必如所指
則誠獲我心。每見諸人以臥疾死者。精神瞀亂。倐就
後世。正亦不如發弘誓願。境觀堅明。刀落氣斷者也。
其妻比丘尼。後住洛州寺。


唐玄鑑



澤州高平焦氏子也。年十九。即辭俗。住清化
寺。從遠公學經論。靡不採涉。然於涅槃尤淹貫。隋季
之亂。所在塔廟皆煨燼。僧侶餒瘠。填溝壑。鑑縕麻蔬
糲。持守彌厲。歲至登稔。乃歸鄉里。鳩聚營建。以復其
故。於是緇素信向。土風為變。且嚴於飲啖。見嗜酒者。
輒面諫極言過狀。稍不改。則求其器具碎之。豪族方
燕集。聞鑑至。率趨避。每工役。或遺酒肉。使犒勞。則曰。
吾寧不起。蓋必不敢以地獄業累人。悉揮去。有長孫
義者。甞致物兩輿。鑑辭之如前說。義怒。思以他事中
傷之。夜夢。神人以刀逼。即投懺悔。時疫癘熾甚。死者
相枕籍。苟從受戒斷酒肉則免。雖巳病。亦尋差。


始李
遷日沈酗。後涓滴不入口。謂人曰。吾昔臥病牗下。莫
知所濟。幸鑑師偶過。我病因巳。自爾畏之如毒蠚。又
濩澤縣李錄事死而葬之。且七日。其妻聞有聲曰。計
吾世壽。猶可六年。而司命誤。置我鬼錄中。閻王縱令
浮游人間。吉凶事無不知。念卿貧窘。茲欲以賣卜為
[019-0238c]
卿利。久之復曰。吾欲往鑑師所聽法。妻乃往張幕帟
障蔽屋角。問之應答良酬。鑑開涅槃十地維摩。四時
不輟。老而強徤。今年八十三。


唐智保



河東人。弱齡入道。不軌流俗。既受具。尤擁節
自厲。略涉墳索。詶應玄儒。辭彩爛然。時所嘉尚。律部
遐被。寔賴斯人。初住勝光寺。晚住禪定道場。供施豐
積。未甞妄以受用。僧眾四百。同一堂食。瓜菜諸物。人
必多取香美者。保隨得即啖。且留其子。恐傷種相。其
知法之詳如此。及投老勝光。行業彌峻。雖直歲灌溉
園蔬。亦躬持漉具以往。藁秸之微。必每掇拾。聚歛送
竉下。武德之季疾篤。而神氣益明爽。謂其友慧滿曰。
吾茲死矣。而識猶不能超勝柰何。滿詰之。答曰。來陰
似作守寺神耳。然止在西院佛殿中。吾頻以善法欲
離去之。終不可得。言訖而絕。自爾人莫敢輒至其所
指之地者。蓋其風威有在也。


唐慧頵



姓李氏。族出隴西。因十一世祖重。以晉都亭
侯。南渡為江夏人。頵十歲。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
師出家。于時陳帝雅重仁王。每歲必選名德。盛開法
席。而頵以弱冠。獲預斯倫。其聲光之被可知矣。及天
厭陳德。隋運克昌。從蘇州剌史劉權之請。爰處通玄
依瑞像。而弘唱焉。隋之季世。避地毗陵之顯靈瑞相
二寺。寺有沙門智[素-糸*力/石]智猛。相繼敷闡。方杜威僭號。高
祖既定天下。遂徵之入朝。始威猶懷進退。頵為說宿
因。威接足嗚咽以別。餘杭沙門道顯法濟等。素稟成
[019-0239a]
實。至是益進所造詣。意有施奉。頵一麾去。無所取。於
是就遠行龍泉二寺。飾金銅彌勒像各一軀。坐高一
丈五尺。用結再生之緣。貞觀初。又助大德慧儀法師
構瑞像殿。未幾。吳縣令陳士。綽邀開法華涅槃。文軸
將竟。遽以麈尾。付門人智奘曰。強學待問。無替慧風。
怡然瞑目。其四年十一月也。壽六十七。窆於白虎之
南嶺。弟子等千餘人。植碑紀德。江王學士諸麟製文
後復建磚塔五層。常州沙門法宣制銘。茲不錄。


唐慧頵



俗姓張。清河人也。晉渡江居建鄴。世業儒。蚤
歲進藝庠塾。父正見。以文章檀名陳代。自有集。頵志
必離謝塵累。二親以其不可奪。而姑聽其為道士。未
即薙落。陳大業中。因得以北校法華經。入選恩獲度。
住同泰寺。二親聞而喜之。閭里眷屬皆賀。蓋其初不
知也。陳亡。止江都華林寺。從解法師。究成實論。隋開
皇末。煬帝居晉邸。就京師。構日嚴寺。盛延海內碩德
弘演。頵與其間。且得縱觀異部。博採新聞。乃歸宗龍
樹。研中百般若惟識等論。沙門智首道岳時相往來。
而律師玄琬。尤加欽挹。貞觀十一年夏。風疾屢作。謂
門人曰。吾形勢不久矣。宜加敦勉。無貽後悔。又曰。脫
識神昏昧。非時索食。汝輩不可妄從。以成末後之罪。
及瞑果索粥。或告以齋時既過。即嘿然而逝。其年七
月二十六日也。春秋七十有四。始鑿穴于高陽原西。
以葬。後徙南山豐德寺之東巖。且勒銘于石龕云。然
其文無作者之名。則澄照所作可知矣。且其自敘以
[019-0239b]
為。予學年奉侍。歲盈二紀。專事持犯。及遊歷四方。以
廣聞見。寔亦稟承於和尚爾。


唐寶巖



住京師法海寺。氣象間放。情存道俗。時人共
以說法師目之。蓋其講經論。與諸德異。故章句辭義。
一切略去。直以福門善道。幽途惡趣之事。生其欣厭
又引觀公導文王孺懺法。梁高沈約數十家證成之。
能使聽者。脫佩解衣。抽簪投釧。而塔寺之雄。供養之
贍。資以有濟。或詰之云。夫說法者。當如法說。若陰界
空。則未之說。而但本生本事。何如也。巖曰陰。入生死
輪回之主。濁世情鈍。指為睡眠。吾故以本生本事張
之。苟因而寤。則本生本事亦空矣。其隨機化物類此。
貞觀卒所住。壽七十餘。


唐慧持



俗姓周。汝南人也。隋開皇初父守豫章。而生。
機警頴寤。少遊歷。以達其志。至丹陽以息慈。事開善
滿法師。誦大品日五紙。甫弱冠。身長八尺。貌雄偉。威
儀整雅。目不回視。故時稱為象王。持既而聽東安莊
法師高麗實法師三論。兼善莊老易史。隋初越公楊
素。治兵淮海。聞其風而造謁焉。季年天下擾攘。因避
難禹穴。住弘道寺。盛闡三論大品涅槃華嚴。頗復發
明莊老。如是閱三十載。常坐不臥勤苦無怠。貞觀十
六年八月二十三日。且謂弟子曰。急作食。吾欲往他
方教化。時至食巳。還房跏趺繩牀而逝。始見者。以其
入定。三日不敢動。會稽丞杜伏護。蔬素士也。每參禮
不間內外。至是忽聞異香。就視之。化矣。葬大禹山。壽
[019-0239c]
六十八。


唐道宗



生馮翊衛氏。弱年從釋。專志大論。周廢二教。
遁返俗服。隋有天下。即剃落。住同州大興國寺。蓋其
先所居地也。敷弘連席。徒侶鼎臻。檀施填委。共給豐
裕。隋大業末。歲荐饑。羸氓餒士。莫不襁負就食。其名
與蒲之道遜。並稱關河之間。眾舉知本寺任。宗以喪
亂來。僧無律儀。乃躬抵京輦。迎至沙門智首。中夏講
說。率其屬三百餘人。橫經以聽。無倦色。釋文至結界
篇。乃至寺無淨地。不可以護法受夏。因停講翻穢。又
每布薩。未甞說欲至訓涉。必對之流涕沾巾。歔欷不
巳。貞觀十二年。以疾終。春秋八十有五窆于城東。


唐智正



姓白氏。定州安喜人。年十一。落䰂父母親戚。
對之涕泣。而正顏色不少變。其師識其宿習。而勤教
育之。則業日加進。奉戒精嚴。儔類歎異。齒方弱冠。而
慧聲被遐壤。隋開皇十年。朝廷廣延英哲。遂偕曇遷
禪師入京。詔慰勞。住勝光寺。仁壽元年。左僕射虞慶。
則造仁覺寺奏請居之。俄依終南至相寺淵法師。二
十八年。外弘法化。內明定業。自課六時。不涉塵世。貞
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卒於所住寺。春秋八十有
一。弟子智現等。龕其遺質。鑿寺之西北巖而藏焉。有
銘記可見。現少咨承。略無乖忤。凡所著述。並現筆受。
當其端坐思惟隨語隨書立侍其旁雖久歷歲月終
未甞使坐。或夜深困倦顛仆。正輒呵曰。昔人翹足七
日。其誠敬如何哉。今爾輕慢致然。象未可悼也。講華
[019-0240a]
嚴楞伽勝鬘惟識等。莫紀其徧數。並為鈔記。獨華嚴
為疏。


唐智拔



姓張。襄陽人。六歲出家。為潤師弟子。潤命受
教於哲法師。哲於襄陽。固僧望。自有傳。初誦法華。日
五紙。亦粗通大義。既而依吉藏法師於京邑。聽纔兩
徧。命之覆述。拔問曰。一乘為雲。遂分為三。亦可一乘
為雨。分為三否。眾莫敢對。藏曰此問良善。竟以大法
囑累。於是還鄉里。會羣盜擾攘。晝伏夜逃。靡遑寧處。
賊平。住耆闍寺。講不輟。歲必五徧。門人法長。見住梵
雲寺。領徒承業。


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信士張英
邀於其家宿集。竪義開題。或問今昔三一之指。拔未
及對。即告稜法師曰。智拔茲與鄉里大德檀越等相
別矣。遂遷化。而顏貌如生。趺坐堅正。玄素合境歎惋。
州牧蔣邸躬臨燒香。贈帛百疋。墓所設齋。壽六十六。


唐玄續



姓桑。蜀郡成都人。既久辭俗。涅槃成實。學有
宗趣。而法華則常所講演者也。然風致高雅。習外典。
工草隷。著述美贍。且折節傾下寒士。而富貴名勝。輒
不為屈。反凌辱之。梓州東曹掾蕭平仲。梁室之裔也。
偶與談論。篇什深加揖讓。平仲曰。每聞師居常蔑略。
今蒙禮遇如是。深媿非人。續曰。蔑略其所當茂略者
耳。今明公其可蔑略哉。仲曰。師從來不爾。茲豈實意。
特虗貌耶。曰貧道待公之虗實。亦猶公待續之虗實。
相視一笑。


甞制寶園寺碑。其銘曰。老稱聖者。莊號哲
人。持螢比日。用岳方塵。屬有道士馮善英奉旨祭江。
[019-0240b]
過之見以為彈斥。謂續曰。為文以美其教。此理之常
也。何至誹毀他教如此。即除改之。不然我且聞上。續
曰。製作體勢。若安能知。若欲以威脇。而使有所改。我
寺莊近迫京師。每歲收斂之人。皆與朝廷諸貴往來。
君所為不法。其不可以聞於上乎。英獨大恨而巳。每
歎。莊子以鵬鷃為極小大之喻。曰彼惡知須彌不容
金翅。世界入於隣虗。及疾。因集僧罄捨曰。死生常耳。
願各早自津濟。是夕卒。寔貞觀間也。


唐行等



馮翊吉氏子也。年十二出家。有玄會者。偕事
總公。又偕聽涅槃於淨影遠公所。及居慈悲寺又偕
焉。每升座。等先而會隨之。其相與開闡者。凡一百一
十徧。則贊成之道如此。苟有阻難。等必預知。乃請眾
念摩訶般若魔事輒息。故今於散席之際。必各禮佛
讀經蓋本。此人有從等受戒者。死而復甦曰。冥曹以
為等之弟子。故獲放還。所畜鷄。每候鍾鼓聲。伏座下。
貞觀十六年三月六日。以疾終。壽七十三。遺言施身
禽獸。諸弟子不忍。則盛營威儀。卜訪宅兆。明日欲舉
喪就壙。忽夜雨連朝。送者竟阻。請如遺言而霽。舍利
葬于京之南郊神和原。


唐慧思



出汾州介休郭氏。世習儒。少通經史。尤尚虗
玄。善辭章。工篆隷。馳譽鄉社。年二十五。教授并部。然
猶未識所謂佛法也。會沙門道曄。講攝大乘論。間往
聽焉。若有所省。因求出家。且知要業莫如禪定。而師
範罕遇。乃周尋竺典。三十許載。備研奧旨。疎衣糲食。
[019-0240c]
見者發心。志士屯赴。遂法集於箕山之陰。六時篤課。
罔墜徽猷。甞與朋儕言志。而思則曰。學佛之徒。生死
從緣安用爾。喪葬多事哉。當時人以其戲言耳。逮乎
屬疾。纔經兩月。忽告眾曰。余其死矣。即按行空窟。屏
除殘屍。盡謝徒侶。伽坐其中。時寒林森竦。眾不忍離。
夜守其旁。且而觀之。則端拱而逝矣。壽五十五。貞觀
十六年之五月也。


唐慧熈



出益州[郫-卑+白-日+田/廾]縣之趙氏童稚入道。務讀書。能辭
章。與綿之震響寺榮智齊名。蓋皆沙彌之翹楚者也。
後因偕成都大石寺沙彌聯詩。有言隙。遂迷屏絕人
事。而栖心禪學。既受具。周稟經律。善三論。尤明攝論
雜心。甞難基法師小乘塵識義。基以大乘通之。笑曰。
大無不攝。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掩關不食而
坐。餘二十日。眾懼其以餓斃。紿曰。國家方搜訪道德。
苟不食則世以為聖。可時赴眾弭外議。母自矯飾。以
累常住也。熈遽從之。然一室徒壁立。苔莓被地。而人
絕來往跡。牀餘弊席皆塵坌。獨其中有跏趺痕處。或
慕而往候。則累日纔獲識面。時吐清談。高出世表。如
此且三十載儕類憚之。卒年九十矣。


唐三慧



樓煩人。早年業涅槃晚入慧日道場大業初。
詔往巴蜀𢯱舉藝能。至卭僰。而隋歷斯盡。遂屏居弘
唱。以諧暮齒。國朝以酇國公竇軌作填。尤所崇禮。武
德九年。朝京師。勞問勤渥。工部尚書段綸奏。住所造
靈化寺。貞觀間。詔入翻經舘。綴文證義。且著舘之序
[019-0241a]
引。以其年卒。春秋七十。


慧在絳甞處別院。忽見神人。
形質奇詭。致敬於前曰。乞戒勗知事。使勿耕墓。慧猶
未及言。後復見。理前事。且謂苟終不語。必殺此僧。即
問之。方將畊故冢。於是遽止之。無他。


唐神素



姓王氏。其先太原人。自遠祖勇。從宦虞州。遂
徙居安邑。鳴條之野。幼業儒。尤長於易。下筆文章粲
然。偏善道傑法師其出遊入處。靡弗同焉。及傑習定
業。且為出諸部安般法。又繼其席弘導。講毗曇四十
餘徧。成實將二十徧。貞觀二年。栖巖大眾。請知寺任。
辭以法事僧綱不可得兼。固弗許請。以傑公典故許
之。上下和睦。久而不變。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
栖巗。春秋七十二。


素平生屬想淨土。是日悉召門人
大眾。逮于斯役。相決。整容跏趺。令念觀音經者再。自
稱南無阿彌陀佛。且令唱和。中夜而逝。端坐不移。即
遷而殯之。雖肌肉澌盡。猶骨坐如初。仁壽寺志寬法
師。夢素同牀宿別去。謂曰。如來大悲。為諸眾生。曠劫
勤求大法。流布人天。欲使不絕。我輩受佛遺寄。當此
季位。未能發輝。深懷孤負。每欲推命竭誠。上于天聽。
今大運莫留。顧當長辭。好住努力。噫異矣。


唐志寬



姓姚氏。河東蒲州人。父青州剌史少知。名歷
聽經論。尤以涅槃十地為心要。東西尋訪。殊惜寸陰。
且履信無矯妄。甞買衣帛長安市中。其人云。可先付
直。明當如數。求所在送至。從之。歸為諸僧言。諸僧笑
其為所紿。寬曰。自念平生未甞誑物。物豈復肯誑我
[019-0241b]
哉。其人果如約。尤不怠於瞻視病患。近遠使輿致房
中治。理無小廢。或腹癕不易出膿。輒為口𠲿之。煬帝
聞其行解。詔居慧日。會楊玄感叛。類下獄待罪。有遣
餉。悉分散。無所私。後配役。負土築御道。同役者。告以
既無監檢。可稍縱。寬曰業報如此。能自欺乎。頃之並
流西蜀。行達陜州。適諸檀越醵以贐。即分散。獨遺一
驢。以負經卷。次潼關。碩德寶暹。足破莫能進。宛轉臥
道側。寬哀之。又捨以載。而身負經卷。達蜀。禱雨弭虎。
化風遐播。每闡導散席。襯施隨盡。然素所服用。至儉
陋孅嗇。貞觀初。還鄉里。旱甚。寬為置壇場。禱雨。如蜀
時。曰不得雨者。不處堂房。曝其身三日。而雨大洽。寬
所在。有介冑聲。夜窺之。則見神人繞行其旁。議者以
其常誦維摩經。及戒本。故然。有神素法師者。平生友
也。然能交接。於既死之後。復慰以書。茲不錄。十七年
夏五月十六日。卒于仁壽寺。壽七十八。蓋寬口不及
利。手不執寶。筐篋之藏。由來絕心。騎乘勞具。終身無
涉。垂死。遺命其徒。以篨籧裏屍。用雨椽舁之。林野。無
爾紛紜。為無益事。嗚呼達哉。


唐靈潤



俗姓。梁河東虞鄉人也。家十兄弟。皆同產。其
間三者願入道。父曰。但習誦觀音經。苟先憶持則聽。
潤執卷從旦至午。即憶持。不少忘。遂獲落髮。依靈粲
法師住興善寺。年十三稟涅槃。年十五。登座。如宿齒。
仁壽間。詔其師粲。送舍利於懷州造塔。而潤徒行相
隨。乞食自給。悉辭去官費。議者韙其持守。過泰山。從
[019-0241c]
靈巖寺副師。習般舟定。于時同志五百人。獨潤於行
坐無替。頃之受攝論於道奘法師。仍事奘師。為和尚。
而登具焉。年二十三。反錫京邑。會智念法師。方弘小
論。又摳衣輪下。有辨相法師者。學兼小大。於淨影寺
造攝論疏五卷。門人五百。其能竪義者二百。相與徵
詰。而潤始造之。奮發奇論。一座歎伏。辨行法師尤欽
挹。大業初忽屬風疾。後雖勿藥而虗幻之相愈益厭。
卜終南之北。澧鄠之間。玉山之下逝。將與沙門空藏
慧璡智信智光等。遊於叢祠野冢。鬼魅羣號族嘯之
地。以終其身。大業十年。詔入鴻臚舘。教授三韓僧。并
於所居寺。翻譯經本。季年。四海橫潰。有司禁僧。毋外
出。於是歸隱興善寺之西院。自課迄三年。遷藍田之
感化寺。偕慧定禪師。沙門志超等。一食燕嘿。終十五
載。時歲荐飢。賓侶過從。菽麥共餐。法會之盛。雖靈粲
師亦歆羨焉。唐興詔任興善住持事。潤以素所託迹。
不敢辭。貞觀八年。詔遷弘福寺。就翻譯。仍職證義。此
其大略也。若其間患難困苦。皆適有天幸。不至狼狽。
豈非其善緣所感。陰相之力耶。甞以護法罪流讙州。
詔安置洛東。道俗趨嚮如初。疏報京邑。門人云云僕
射房玄齡見之歎曰。詞理懇[款-士+止]。有其名者。必有其實。
信哉。講涅槃七十餘遍。攝大乘論三十餘遍。維摩勝
鬘起信等論。不筭。皆有義疏行世。其義疏如攝論之
黎耶。真俗無相無生觀等。特異諸說。弟子淨元嗣。沙
門智衍。其族姪也。幼承教勗。善涅槃攝論住藍田之
[019-0242a]
法池寺。


唐元康



性敏銳。形模擁腫而短。先居林野。常持誦觀
音號。忽一鹿。角有八岐。訓擾庭堦。如素所豢。每乘之。
至遠無憚也。因以三論。置其背。挂疏鈔角上。其他小
軸。繫之尾。康則衣大布。曳衲播梵言立播。華言裹腹衣。亦云。抱腹制如偏
。戴大竹笠。見者以為異。入京遇開講。即造其筵。就

所申義致問。往反數百言未巳。且戲之曰。甘桃不結
實。苦李壓枝低。答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蓋譏
康之無生徒也。康曰。近丹者赤。近漆者黑。若汝之丹
不可以為纁絳。若汝之黑。不可以為鉛墨。眾莫測其
所詣也。語聞。詔於安國寺弘闡。遂著中觀論疏中百
門論玄樞二卷。行世。


唐無礙



其先中州陳氏。晉永嘉南渡。寓建鄴。父曠。為
梁元帝學士。承聖元年。遂生礙於成都。神姿特異。見
者知為今器。九歲能應對。十歲入家塾。輙強記不廢
忘。甞至長安。道安法師。與語。奇之。勸使出家。始習太
子應瑞經。追慕不自勝。至於涕泣。天和三年。以周武
納后。恩獲薙落。建德三年。詔廢教。因陸沈塵埃中。然
戒操愈益謹。隋開皇初。遂與興復。詔住永寧寺。即趨
齊。依超法師。聽智度論。未幾。入長安。學十地阿毗曇
等。時興善體法師。方開大論。命攝講義無擁滯。而文
句或稍遺失。於是極晝夜。熟誦本文六十卷。而心疾
作矣。尋歸永寧以醫。十年總管河間王俾知寺任。大
業二年。詔刊定佛法於洛陽四方舘。五年煬帝西征。
[019-0242b]
過之召見。勞問賜予有加。十三年。唐受隋禪。至京師
住莊嚴寺。眾以其識達。請知寺任。如永寧。非其好也。
武德八年。反永寧以無相理觀。調伏心疾。貞觀十九
年二月二十八日。無所痛是而終。春秋八十四。


唐法琰



姓嚴氏。江表金陵人。始名法藏。住願力寺。聽
莊嚴爝公成實論。每聞餘經如舊所習。試密尋擬言
意無不通諧。即以咨諸先達。咸曰。此卿宿昔所甞緣
述。故未忘爾。晚入京師。住日嚴寺。終于武德之季。


又居玄者



年迫耆頤。然知足不蓄貲幣。所得隨以散
盡。貞觀十年。卒於寺。年九十餘。


唐智凱



姓馮氏。丹陽人。幼孤。昉六歲。偶從吉藏法師
聽法華火宅品。歸謂其母曰。經明火宅者。我身也。若
我是火宅。我應燒人。既不能燒。則無我可知矣。是夕
達旦無𥧌。遽辭母。詣藏求出家。貌黑甚。故時稱之。烏
凱云。年十三。藏使覆述。並不拘經論。依藏會稽住嘉
祥等寺。逮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武德七年。或復請
於剡縣弘導。眾至五百。貞觀元年。常於餘姚縣小龍
泉寺開三論大品等經。誓不他往。離睡眠。却供施牀
坐水飲而巳。佛殿之後。忽漲一池。曰吾可以卒歲矣。
俗惡狗子。生輒棄置。使飢凍死。凱聞而憐之。悉為收
聚養畜。雖踐污被褥弗恨。十九年都督齊公迎致於
嘉祥寺。敷暢三論義學集者。八百餘人。僚庶畢序。教
門為之光顯。時龍泉池竭。凱歎曰。吾不反矣。二十年。
七月二十八日。方升座。手執如意。嘿然加坐而卒。葬
[019-0242c]
全身於大禹山。起塔七層。以旌其德。


唐慧旻



字玄素。其先河東人。九歲出家。誦法華經期
月。即能覆習。年十五。依新羅光法師。聽成論於回向
寺。年十七。講法華於海鹽之光興寺。香氣充庭。或聞
空中。彈指聲席賓咸歎異。既登具。稟承十誦於竹園
寺之志律師。文理精詣傍通諸部志公悉以學徒委
之而逝。俄遊會稽天台。禮石佛於剡。歷數年乃還吳。
結友厲業於通玄寺。布衣蔬食。訖十七年。足未甞出
戶。隋季之亂。禪誦不輟。蘇州總管聞嗣安迎請至再。
而後一赴。剌史李廉薛通王榮等。尤相尊敬。欲固留
為生民福。聞公度終不可。因為作寺華亭谷幹山中。
俾以行道。然地下濕。多蚊蚋。恐致疾沴。唐初徒居海
虞山。殖梓數十萬本。遠方來學。常百餘人。晚年住南
㵎草菴。兩兔一彪。出處常與俱。禽獸神祇受歸戒。事
跡巨述。都督陽武公李世嘉遣使以書幣騁。不應命。
貞觀十九年。江王以剌史欲從受戒法。亦固辭不出
山。古律舊疏。有陋失者。刊正焉。著十誦私記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尼眾羯磨二卷。道俗菩薩戒義疏四
卷。得法弟子二十餘人。二十年八月十一日。終於所
隱。春秋七十七。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019-0243a]